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范文

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精选(九篇)

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

第1篇: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科技体制;改革;中国

科技体制是指从事对科学技术的机构设置、管理研究、职责范围、权利义务关系的一整套国家层面的结构体系和制度设置。我国原有科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其突出特点是政府拥有独立研究机构的技术和资源。该体制已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为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原有科技体制弊端日益突出。

一、科技体制改革历程的简要回顾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决定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坚决的有步骤的改革,改革的历程大致可划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至1992年。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全面启动了科技体制改革。以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为突破口,引导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第二阶段:1992年至1998年。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革方针,开展了科研院所结构调整的试点工作,1998年在中科院开始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第三阶段:1998年至2004年。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对科研院所的布局结构进行了系统调整。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政策走向。政策供给集中在促进科研机构转制、提高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等方面。

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纲要》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指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一是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二是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三是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四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二、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优化了科技力量结构和布局。改革前,我国的研发能力和技术资源主要集中在独立的研究机构,经过多年改革,形成了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创新模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继续加强,2007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的72.3%,企业研发人员占全国的68.4%。

第二,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通过对开发类院所实施企业化转制,从体制上解决了大批应用开发类院所长期游离于企业之外的问题,科技人员市场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工程、“歼10”飞机、超级计算机、核心软件、集成电路装备、大型燃气轮机、超级稻育种技术、新药创制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第三,加强了公益性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配合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国家持续加大对公益科研的投入,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人均事业费从过去的不足2万元,提高到目前的8万元左右,2007年国家新增“基本科研业务费”、“修缮购置专项经费”、“研究生培养补助经费”、“增拨离退休人员费”合计19亿元。改革后公益科研院所的学科结构得到优化,人员水平明显提升,实行了新型的人事和分配等制度,科研人员任务饱满,科技产出大幅增加,解决农业和社会发展的若干具有重大科学和技术领域的问题,促进了先进适用技术,为农业和社会福利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服务。

第四,我国科技水平和实力大幅提升。我国科技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总数已居世界前列,特别是SCI收录的中国科学家论文数已居美国之后,与英、德、日三国相当,数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工程科学等领域论文增长明显,纳米领域的论文数量已居世界前两位,引用数也进入世界前列。2008年我国专利申请量达到82.8万件,发明专利的申请量达到29万件,占世界第三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08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500万人,研发人员190万人,位居世界前列。

第五,改进了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通过改革,改变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技工作的局面,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扮演一个根本角色,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竞争资助机制不断改进和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新修订了《科技进步法》,围绕实施《规划纲要》,制订公布了76条政策实施细则。促进创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研新机制,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

三、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中的问题

回顾过去,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确实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热情,促进了科技的产业化,使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有了根本的改观。但由于实施的是渐进的、目标不断调整的模式,但改革到现在,中国的科技体制仍然面临相当大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科研院所制度需要按照现代院所制度加以理顺。从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目标和促进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看,我们的科技体制改革目标已经大致完成。但由于相关的制度改革没有到位,虽然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科技体制作为我们建设的重要目标,但在实施执行中,在“摸着石头过河”和缺乏经验的前提下,一个研究单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单位。一个研究单位有了非常多的目标和体制。因此,我们有了“一院两制”,高校的“教育、科研和产业”三条腿走路的口号。甚至一个研究单位出现了几种制度――事业单位制、企业制、公益类制多种制度并存的局面。科学目标和市场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家的目标与单位的目标难以区分。

体制改革的一个目标是要放活研究所,使它在科技发展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但研究所的作用在现实中被削弱。扩大研究所管理的自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但在实施执行中,由于国家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政府职能没有实行重大转变,研究所的微观管理依然受到各种限制。由于事业费减少,项目经费又由课题组掌握,造成研究所资金严重短缺,整体实力下降,甚至难以维持日常工作的开展。研究所的整体功能在下降,研究机构协调进行重大项目的成本增加,从事重大项目的能力在下降。

第二,国家宏观科技管理体制的协调机制需要加强。过去的科技体制改革,主要是针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员,而国家宏观科技管理体制改变不多。如国家对科技投入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实现,30年没有多大变化。现有的科技预算和投入体制,使国家综合部门、产业部门和公共事业部门,都有权利独立地提出国家的科技计划。计划从策划出台、预算到实施完成,多带有很强的部门意识,一些产业和公共事业部门都有自己的科技计划,互相联系和协调很少。同时,国家的目标往往成为部门的目标,导致科技预算存在着严重的多个战略目标现象,且缺乏约束。因此,国家宏观科技管理体制的协调需要加强。

国外的科技管理实践表明,加强对科技项目和目标的监督和评估,是提高国家科技资源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我国,非常强调政府增加科技投入,但却缺乏一个科学且独立的对科技计划和项目进行评估和监督的机制,许多科技经费得不到应有的监督,造成相当大的浪费。

第三,基础研究和公共科技事业关注不够。在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下,基础类院系所,公益类系所的科研受到了冲击。许多数学、物理类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难以直接应用,他们的课题经费少,吸引不了一流的人才。许多基础类系所也办起工厂和生产线,冲击了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经费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回过头看,在科技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战略下,应用研究得到了比基础研究更多的重视,“稳住一头”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国家公共科技的投资严重不足。由于公益类研究机构是没有短期经济效应的研究,使公益性科研成果严重供给不足,远远无法满足全社会对于公益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基本需求。

第四,科学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仍然有一定脱节。中国科技体制改革30年,成果转化是改革的重点,它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的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的局面。由于我国一直把大学、科研院所放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企业则处于从属地位,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受到了抑制。到今天为止,大学研究所仍然是关键技术的主要提供体。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下,中国非常强调科技界对经济的服务,成果的转移。到了20世纪90年代更是得到了强化。我们有《科技进步法》,很多条都是为了加快技术转移,加快重大项目组织推广,加快向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1996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法》,这个法律强调的是科技成果的推广,包括科研人员可以得到奖励的问题。到1999年,国家的《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是要通过知识产权激励科技成果的转化。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后可以得到什么奖励,已经具体化。因此,过去30年形成了一种氛围,即不断地给大学、科研院所更多的科研经费,同时他们要更快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人了21世纪以后,我们开始强调了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改变了只强调以科技为基础创新的模式,开始强调市场的作用了。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科技资源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还是有优势的。以科技为导向的创新,促进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我们国家的高科技的产业发展非常快,我们有大量民营企业厂商,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都有自己的上市公司。同时,我国的科技成果与产业脱节的问题仍然存在,如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产业创新能力提高有限、科研院校缺乏成果转化的动力等。

四、结束语

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是各类改革中比较活跃的一个政府领域。原因是我国的发展改革是从一个计划的科技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科技体制的过度的时期,导致我国急切需要许多新的体制和政策来推进这一转变。可以说,20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是我国科技体制变革最多的时期,也是对我国科技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时期,它奠定了中国科技体制和科技政策的基本格局。

进入21世纪,以自主创新为国家战略的制定,更多的是要求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但这种改革的难度在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发展到今天,仍然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包括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符的科技体制所需的基本法律框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研院所的治理结构,社会力量的发挥,政府在国家科技发展中职能的定位,科技资源的使用和监督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只有逐步解决好这些问题,我国的科技发展才会有一个更健康、稳定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孟爱国.我国政府科技管理模式优化改进的思考[J].软科学,2003(6).

2、曹庆萍,田大山,方力维.美国和英国公益性科技管理体系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3、常林朝,郭洁莹.我国政府科技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

4、推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性建议[DB/OL].中国网.

第2篇: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范文

继续教育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接受继续教育,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对于建设高素质、创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我市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速度,培养一批能够在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中担当重任的创新型人才,根据国家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和《辽宁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厅关于辽宁省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以及*市政府办《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现就加强我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的要求,紧紧围绕全市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以知识更新为主题,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对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有计划、分步骤的实施大规模的经常性的知识更新培训,不断增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经济振兴、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目标要求。建设工作体系,形成运行机制,实现全员培训。进一步建立人事部门主管、业务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体系;经过3到5年的努力,建立起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的长效机制,逐步实现专业技术人员全员继续教育,使他们得到与科技进步、岗位要求和个人发展相适应的培养与训练,知识结构及时更新,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为*经济的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二、教育内容和培训形式

教育内容分为专业科目和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知识更新学习时间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其中专业科目不少于7天或42学时,公需科目不少于5天或30学时。

(一)专业科目。专业科目培训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由各行业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组织具体实施。

专业科目培训要立足科技前沿,体现专业发展趋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专业科目培训学习,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科技理论和方法,了解发展动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全面提高业务素质。人事、教育、科技等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各专业主管部门,充分发挥院校、科研单位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制订、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提供优质的继续教育服务。

专业科目培训要贴近行业发展的实际来设计,做到实用性和先进性相统一。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引领专业技术人员紧跟科技发展前沿,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1.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学习和掌握本专业、本学科最新专业技术知识,承担本行业重大科研课题,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本专业的学科和技术带头人。

2.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要结合本职工作,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补充更新相关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培养独立解决复杂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本单位的业务骨干。

3.初级专业技术人员要结合本职工作,加强本专业知识学习和实际技能锻炼,掌握科学工作方法,培养、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4.新参加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要运用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在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工作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

(二)公需科目。公需科目学习是专业技术人才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公需科目培训由人事部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开展。

公需科目培训主要围绕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启发创新思维来组织,重点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加强他们对现代科技的了解和认识,努力拓展他们的创新空间,不断提高他们集成创新的能力。

(三)培训形式。培训形式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灵活多样,注重实效,按需设计。

1.专业科目培训可采取举办多种形式:如针对企事业单位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开展技术研修活动,引进外国专家进行技术咨询、开展知识更新讲座;组织学术研讨和技能交流活动;组织参加网络学习等形式进行培训。

2.公需科目培训一般采取材,统一考试,集中学习等形式培训。

3.对特殊原因不能全部完成规定学时的,可采取自学的方式,接受知识更新培训。提倡专业技术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培训。

三、职责分工和工作程序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涉及的单位和人数比较多,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有关方面必须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才能取得实效。

(一)人事局

1.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对本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牵头抓总;

2.指导和督促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按有关规定和各自实际情况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主要负责政策制定,情况综合交流,相关数字统计;

3.协助各行业主管部门开展专业科目培训,提供有关政策服务;

4.按照上级人事部门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统一组织公需科目集中培训;

(二)各行业主管部门

1.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本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对本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进行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

2.负责与上级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沟通协调,组织好本行业专业科目培训以及证书的发放和统计登记,对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并报人事部门备案;

不具备单独组织学习培训条件的,可报上级行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专业科目的学习培训。

3.配合市人事局开展统一的公需科目培训;

(三)企事业单位

1.对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进行组织领导;

2.对每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给与时间和资金方面的支持,组织和督促他们按有关规定及时参加学习培训;

四、考核办法和激励措施

(一)考核办法。对专业科目和公需科目分别进行考核,成绩分合格和不合格2种。每个科目考核满分为100分,其中参加学习培训的出勤情况为30分,平均分配到科目规定的学时,考试为70分。科目考核60分以上为合格。当年专业科目和公需科目都合格的为当年继续教育合格。

(二)激励措施。专业技术人员按要求完成每年的继续教育任务且考核合格的,在职称评审时按量化标准赋予继续教育分值。根据省及*市有关继续教育工作的政策规定,凡未按要求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或考核不合格的,当年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不予注册执业资格。凡年龄在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员,连续3年没有完成继续教育任务的,不能评聘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凡聘期内未完成继续教育任务的,聘任期满后,不能续聘专业技术职务,不能享受原工资待遇。

五、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

在全体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科技创新的素质和能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性工程,各单位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协调运作,确保取得实效。要把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作为实现*市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摆上重要日程。各行业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要根据年度培训计划,进行指标分解,抓好落实。各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要把培训计划作为指令性任务下达,确保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3篇: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范文

一、紧抓全年工作目标任务,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科技局对口市里八个部门的工作,政府口5个:科技局、地震局、气象局、知识产权局和中药产业化科技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党委口3个:科协、老科协和反协会。针对工作面宽、任务繁重、人员较少的现状,我们将狠抓重点,突破难点,整体推进,勇争一流。

(一)、积极跟踪已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加大工作力度,多向上级部门和领导汇报,确保今年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多,得到资金支持多。20*年是我区申报项目最多的一年,共申报市级以上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4项,其中社会发展项目3项、工业科技攻关项目9项、农业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2009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们科学分析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积极创新工作方法,突出工作重点,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载体,凝聚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大力培育技术创新企业,发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加大项目投资以及我区被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循环经济工业集聚区,享受各项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的有利时机,继续加强对国家、省、市有关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争取力度,积极做好重大项目、创新基金和攻关项目的储备和申报工作。坚持每周1-2天下基层调研制度,经常深入企业宣传科技政策法规,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科技项目实施的跟踪服务,提高服务水平。通过科技项目实施提升全区产业层次。

(二)、积极推进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工作,继续加强与清华科技园、郑大化工学院等知名高校的联系沟通,推进双方的项目对接、洽谈与合作,并探索有效合作模式和合作机制,提高合作项目的实施效果和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广交朋友,联络感情,密切联系来建立和完善科技研发的前沿跟踪机制,挖掘第一手科技研发信息,通过项目、技术、人才之间的合作,提升区内企业的研发、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要着重抓好合作洽谈的对接工作,认真组织企业广泛参与,力求取得实际性效果。以促进行业发展为目标,着力构建政府、专家与企业之间沟通联系与交流智慧的高端权威平台。帮助企业借专业机构的技术研发能力,引进高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三)、周全工作,确保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的荣誉称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是我区对外宣传的一张重要名片,这块牌子不仅伴随着国家较大额度的经费支持,更重要的是确立了我区在全市的科技工作地位。我区要连续获此殊荣,会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我们将密切关注,按照科技部关于科技进步考核工作有关文件要求,积极准备及早安排步署今年的申报工作,并注意坚持端正申报工作的指导思想,克服单纯为申报而申报的观念,自我加压,高点定位,真正将这次申报工作作为推进全区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有效契机和推进科技进步的重要抓手,立足发展,认真搞好申报工作,迎接国家科技部对我区2007-20*年度科技进步工作考核。

(四)、加快利用“科技富民网络村村通”工程,促进网络信息为经济建设服务。一是充分发挥“山阳科技信息网”的平台作用,使广大居民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所需要的科普、专利申请、新技术、农副新品种等各类科技信息,从而加速各项科技成果推广,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二是免费辖区企业产品供求信息及个人供求、用工信息,让企业及个人得到实惠。在网络、论坛、报纸等各种媒体上加强对网站进行宣传,提高知名度。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利用信息化宣传企业,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加经济效益。宣传指导企业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产品,指导帮助辖区企业通过网络宣传企业和产品,供求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知名度,促进产品销售,降低成本。四是以“山阳科技信息网”为纽带,搭建全区科技工作网络化办公的桥梁,从而实现区、街道办事处、村(社区)网上通知、网上办公、网上咨询等网络化办公的作用,加强我区信息化建设。

(五)、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一是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和扶持,帮助企业制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组织实施重大专利项目。二是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专利机构,服务好辖区企业和居民,不断提高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三是提高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力度,以科技信息网为载体,加大对外宣传专利信息,不断促成专利技术转化生产力,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发展环境。四是建立山阳区专利资助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竞争能力;加大专利申请的资金补助,鼓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完成专利申请任务。

(六)、认真做好科技宣传、科学普及工作。围绕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继续以农村、社区为重点,以“送科技下乡活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墙报专栏、网络信息等形式,采取集中宣讲、专题讲座、现场示范等方法,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增加科技宣传容量,创新科技进村入户和科技进社区的方式和渠道,狠抓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使科普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实用而有效,不断提高民众的科技素质。

(七)、做好防震减灾象工作。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对宏观观测点的管理。

第4篇: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范文

半个世纪以来。兵团人以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迈气概,铸剑为犁,化腐朽为神奇,在祖国西北边陲默默耕耘,在“三山两盆”间负重前行。把千里戈壁改造成了万顷良田,在亘古荒原上开辟出了片片绿洲,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描绘出了最新最美的画卷。而在这部壮美的画卷中,相信科技、重视科技、依靠科技、应用科技的理念和作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科技帮助兵团人完成了戈壁滩上盖花园的梦想,科技为兵团事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新的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兵团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希望,赋予了兵团新的使命,那就是总书记视察新疆和兵团时提出的,要充分发挥好“三大作用”。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就是总理视察新疆和兵团时要求的,努力把兵团建设成“三大基地”,努力发展“六大产业”。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兵团党委提出了在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完成好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新任务,实现好兵团党委提出的新目标,除了要做好思想上、组织上的保证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必须继续发扬信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优良传统,用新的科技成果武装兵团百万职工。

使命崇高而伟大,目标宏伟而艰巨。为了完成好使命,实现好目标,我们必须:

进一步坚持科教兴兵团战略不动摇。兵团以往发展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科技做支撑;兵团今后的发展,依然离不开科技作先导。兵团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每一次大的进步,都是广泛应用科技的结果。地膜植棉、节水灌溉、育苗移栽……正是依靠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推广应用,兵团的农业生产水平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并且拉动了以天业、中基为代表的,以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的兵团新型x-,_Ik的发展。当今的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谁掌握了新技术,谁就可以占领制高点,进而引领经济社会前进的步伐。因此,兵团只有坚持科教兴兵团的战略不动摇,才能圆满完成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新的神圣使命,才能尽快实现兵团党委提出的在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让广大职工群众得到最大的实惠。

继续营造全民信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长期以来,兵团上下形成了信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传统。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研发推广新科技的模式和机制,这是兵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的具体体现。新的时期,我们只有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并且不断创新,才能为新科技的推广应用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进而促进新科技在兵团的大面积推广和广泛应用,为兵团率先在西北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第5篇: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范文

科技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创新。失去了创新性的科技就是“伪科技”,就是古董。人类历史上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在今天看来都再通常不过、已经不再具有科技的意义。科技需要在动态中保持创新活力。企业科技管理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通过企业科技管理要让企业科技具有先进性、让整个企业具有创新能力,从而突破传统束缚、打破现状的局限。企业在具有稳定利润的前提下,为了保持现有的利润,经常会遵从保守的原则,让企业的各种要素遵从现有的发展惯性。比如,一些垄断性的、传统型的企业集团经常会这样做。虽然美国可口可乐的配方至今没有人知晓,但是从企业诞生至今一百多年来配方始终没变。可口可乐公司算是一个独特的例子。一般情况下,企业保持技术惯性时间一久,自身的发展就会出现瓶颈。企业科技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不断打造本企业的创新性。在具体实施上,突出表现为“针对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开展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的项目有:技术改造、技术引进、设备更新、新产品设计,试制新产品等。这些是贯彻科技创新的途径,也是科技创新的表现。

2、效益

从政府的角度来开,公益是科技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对企业来说,效益才是科技管理的最高目标。在企业科技管理中,要按照企业经营规律和科学技术工作自身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企业科技力量和资源,让科技实力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的效益越来越明显。在2011年度颁发的北京科技奖中企业占七成,创造的经济效益明显。例如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获得2011年北京科技奖的“面向无线城市信息应用的融合业务平台”项目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2.4亿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增张已经行不通,依靠科技进步将是企业取得自身发展和良好效益的根本途径。

3、安全

科技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但科技上的失误也是最容易导致生产事故的。特别是在从事尖端科技的企业,企业科技管理必须要到位,确保企业不因技术问题出现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2011年的日本核泄漏事故虽然有天灾的成分在里面,但电力公司在核电站上的技术设计与管理方面也是有诸多不足的。比如,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就是核电站抗震能力不足和设备老化所致。重大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人为因素作祟,不重视技术管理,如果能从技术上采取有力措施,好多重大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企业要依靠科技管理手段,制订和执行技术标准、建立科学的工作程序、健全技术操作规程、做好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防范重大事故的发生,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4、人本

第6篇: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范文

以军方为主导

统筹规划国防科技创新活动

美国针对国防科技创新探索性强、不定因素多、技术风险大等特点,建立了以军方为核心管理部门的管理模式。在国防科技创新管理过程中,国防部预研主管机构—国防研究与工程署统筹规划国防科技创新活动,全力为作战部队提供打赢战争所需的革命性技术能力,确保作战部队在执行军事任务时始终拥有买得起、用得起的技术优势。近年来,美国军方国防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围绕打牢基础研究、强力推动应用研究和先期技术发展的构想展开。

一是打牢基础研究。2011年3月1日,国防研究与工程署署长莱姆尼奥斯在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上表示,在国防科技创新中的基础研究方面,要着眼于长远需要,其目标主要有五个方面:发现与战争有关领域的新知识;避免技术突袭;给对手以技术突袭;维持一支利用新知识寻求新作战能力的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培养在国家安全至关重要领域工作的下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

二是强力推动应用研究和先期技术发展。在应用研究和先期技术发展方面,强调以模型和实验室试验为基础进行方案验证与鉴定,注重促进技术的发展成熟,在适当情况下通过制造样机体现最新技术,加速新技术从原理演示阶段过渡到实用化阶段研究。

三是大力发展关键技术。近期,国防部还确定“网络电磁空间科学与技术、电子战/电子防护、数据决策系统、工程化弹性系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防御、自主系统、人机系统”等7大国防科技优先发展技术,国防部科学与技术执行委员会还成立了“优先领域指导委员会”,为每个关键技术领域制定科学的研究与工程路线图,指导相关工作开展。

依托国家科技创新环境

夯实国防科技创新土壤

美国将包括国防在内的各领域科技发展统一纳入国家科技体系。由此颁布的各类国家科技政策法规,客观上为国防科技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特别是2011年提出的“金字塔型”国家创新政策,有利于在创新基础、市场环境和优先领域等三个层面培育并夯实国防科技创新土壤。

一是加强对创新基础的投入,培育良好的国防科技创新环境。美国政府主要围绕劳动力、科学研究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对创新基础的投入,并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劳动力、加强和拓宽美国在基础研究中的领导力、建立面向21世纪的基础设施等具体措施。

二是加强政府引导和扶持,创造促进创新的市场氛围。美国政府主要围绕公共部门、企业和市场三个核心领域加强创新的引导和扶持。重点是提高公共部门的创新并支持社会创新;支持创新型企业家创业;鼓励建立创新中心,培育首创精神;促进建立创新、开放和具有竞争力的市场等方面。

三是围绕关键领域推动技术进步,确保全球科技领先地位。美国政府主要围绕以下关键领域推动技术进步:促进清洁能源革命;保障美国未来能源清洁、安全、独立;加速生物经济、纳米技术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促进空间技术能力提升和技术应用;实现教育技术飞跃发展。

灵活采取国防科技创新模式

加快创新步伐

美国不仅依靠大量的原始创新成果拉开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还通过加强军民融合力度,采取多种灵活的创新模式,及时吸收借鉴其他领域先进的科技成果,力求将其迅速转化以满足日益复杂多变的军事需求。

一是环形创新模式。新世纪,美国防部提出了“环形创新模式”,强调在国防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各个阶段不断注入创新要素,实现持续的创新:在现有产品和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基础研究,获得新发现和新发明;通过对新发现和新发明的应用转化研究,结合用户作战方案创建样机,为新技术及其推广积累经验;通过对概念证明样机的不断试验和等比缩放,持续完善性能、满足需求;在制造阶段,利用新材料来创新工艺,或提高制造工艺增加产出、降低成本。环形创新工作可以在任意阶段开始,循环往复。在创新过程中,国防科技创新主管部门作为中间人,不断强化大学、小企业、政府实验室、工业部门参与创新的力度,引导创新工作从实验室走向军事应用,并采取措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成果产出时间,通过竞争和激励措施的应用,促进创新团队的形成和组建。

二是快速融合模式。冷战结束后,美国所面临的安全威胁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迫切要求美军在短时间内能够利用最新的技术成果快速弥补军事能力的不足。在这一现实要求下,2000年以来,渐进式采办思想在美军逐步推广应用。它通过分批交付作战能力的方式,逐步将最新技术分阶段嵌入武器系统,为美军军事力量的快速提升带来巨大帮助,并由此产生快速融合创新模式。其特点是紧密结合并快速转化新兴技术以提高国防科技实力,在短时间内能够有效满足美军应急作战需求。这一模式主要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军方科研单位根据技术需求调查可用的最新技术。第二阶段军方科研单位确定候选技术后向军种部提交申请。军种部按照选项标准进行初审,通过后提交国防研究与工程署,国防研究与工程署复审后拨付经费。第三阶段军种和科研单位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嵌入军事系统测试其性能,根据测试结果,对技术进行进一步改进,并对原有武器系统进行改造,确保系统与新技术匹配。第四阶段当技术经演示验证符合军事需求时,将技术正式转入军事系统。第五阶段是技术推广使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美军更多地利用各类信息化平台需求信息,加强同企业界联系。同时企业也可通过信息化平台,向国防部推送产品或技术。信息化平台的广泛应用,简化了快速融合创新模式第一阶段的工作,为推动国防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便利条件。

三是专业团队介入模式。为降低创新风险、加速技术转化,近年来美国开始在国防科技创新中推行专业团队介入创新模式。在该模式中,国防部借助商业领域风险投资专业团队的力量,迅速发现有潜质的公司和新兴技术,并凭借其经验帮助实施军事领域的技术转化。首先,专业团队根据国防部需求筛选出可能符合条件的创新公司;随后,国防部用户与被筛选出的创新公司相互沟通讨论,确定创新公司的新技术或产品能否满足国防部需求;在专业团队的协助下,军方与创新公司共同做好新技术的试验、转化、二次开发和部署等工作。该模式将新兴商业技术与国防部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层层筛选的专业团队以及上百家候选创新公司,都为其有效运作提供保障,不仅充分利用了私营部门专业团队在发现和评定新兴技术公司(国防部未曾打过交道的)价值方面的专长,也为国防部贮备了大量的潜在供应商。

建立完善的国防科技创新程序

突出集成创新优势

在美国国防科技创新过程中,创新目标的确立、创新概念的发现、创新项目的遴选以及创新活动的监督等一系列活动缺一不可。这些活动在军方的主导下,充分发挥着集成创新的优势,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不仅重点突出,资源集约,而且提高了创新活动的速度和质量。

第一步是确定合理的创新目标。国防科技创新目标的确立决定了创新工作的大方向,关系国防科技工作全局。一般而言,在确定国防科技创新的目标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5项:一是国内现有武器装备的技术指标,这是确定创新目标的起点;二是与国内现役武器装备以及作战体系的匹配;三是潜在敌国同类武器装备的技术指标;四是本国科技创新能力,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家底”,才能较为客观地确定科技创新目标;五是本国财力支持,创新活动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技术活动,只有确定了国内的财力投入力度,才能确定合理的创新目标。

第二步是采取多种手段征集创新构想。创新目标确立后,美国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形成和收集各类创新构思。在此过程中,军方大胆吸收各类奇特想法、投入专项资金,为创新构思的挖掘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是创建或借助专类网站,为创新思想的需求、征集、交流提供便利。如国防研究与工程署的“虚拟技术展示平台”、美国防部的“技术匹配网站”等。二是定期举办专项活动,激发创新观点的产生。如美国防部每月定期召开一次“关于新兴技术的国防科技研讨例会”等。

第三步是制定成熟的项目选择原则与流程。美国军事科研机构在创新项目选择上非常谨慎,通常会将技术要求与当前最新技术和可用的科研资源进行比较,详细界定需求的范围,只有具有最大科学价值和研究成果对军种有最大帮助的项目才能获得资助。如DARPA在项目选择上考虑的因素有:军种未提供支持、研究重点是未来可能需要的军事能力、具有优良的科技研发人才、拥有新思想新创意的项目。

第四步是设立严谨的评价监督机制。为有效评价国防科技创新成果的实际贡献、提高国防科技创新质量,美军目前主要通过各军种的“科学技术计划检查”和负责科学技术的国防部副部长帮办的“技术领域检查与评估”来评判创新活动是否满足军方需求。在实践中,一是建立了一套用“质量、相关性及性能”作为评估项目科技成果的衡量标准,要求创新项目必须与支持“国防技术目标”或“联合作战能力目标”的里程碑事件相关联。美军还组建“同行评议”小组,以其他项目、其他单位和其他国家为标准,定期验证项目科技成果的优越性。二是开展问题式的项目评估方式,利用一系列问题指导项目评估工作。以DARPA为例,其问题包括:项目的目的是什么?能获取多大的进步?技术转化策略是什么?需要多少投资?有何种限制等。三是开展持续的项目跟踪及审查。以NIAC(NASA的先进概念研究所)为例,要求所有项目组每两个月提交一份工作报告,并在项目结束时提交一份最终研究报告;在NIAC年度会议上,所有研究组都要提交一份项目状态报告或简报。

实施稳健的创新保障机制

确保创新活动顺利实施

为保证国防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运行,美国从竞争、技术成果转化、国际科研合作、优秀人才引进等方面入手,实施稳健的创新保障机制,为创新提供全程、全方位的支持。

一是采取竞争方式,择优选择创新机构。在美国国防科技创新项目中,基础研究类项目所涉及的领域最广而且门槛最低,可由高等院校等诸多研究机构承担,具备最好的竞争条件。为更多吸引研究力量从事创新工作,美国非常注重竞争机制的建设,面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例如,以公开招标的方式,通过大范围竞争签订研究合同;对应用研究和先期技术发展类项目,美国主要采用有限竞争的方式与少数有能力的承包商签订合同。

二是依托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加速科技创新应用。为加快国防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美国在实践中探索和采用了有效的技术转移手段。其中,联合能力技术演示验证是近年来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能够满足作战部队联合能力建设急需、跨军种、跨部门的综合集成项目。

三是鼓励开展跨国科研合作,吸收先进技术。美国国防部设立国际武器装备合作领导委员会,专门负责武器装备合作事宜。在开展国际合作时,要求必须考虑对美国工业基础的影响,并就美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等问题咨询商务部,在签署国际协议前还要向外交部咨询,并在国际协议签署后向其提交副本。

四是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加强科技创新储备。美国非常注重吸引国外科技创新人才,目前美国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优秀创新人才,诺贝尔奖获得者有70%受雇于美国,而国外具有高学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移民使美国科学与工程人员每年以4.2%的速率增加。

第7篇: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内涵,困境,对策

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将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进行企业化转制,是我国科研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向。军工科研院所主要承担国防科技的应用研究和武器装备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任务,是典型的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根据军工科研院所的特点和规律,推进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军事变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是我国国防科研体制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着重就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的困境及其对策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的内涵

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就是通过对原来事业单位军工科研院所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使其转为规范的企业,以及整体或部分进入企业。军工科研院所企业转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科研和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科技的国防安全贡献率和经济增长贡献率。军工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转制,是深层次的制度改革与创新,是企业制度安排对事业单位制度安排的替代过程。主要体现在:

1.产权制度的变革。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最根本的产权制度改革。产权是人们在交易过程获取一定收益的权利,它由一组或一束权利来组成,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重新界定和明确产权关系,是军工科研院所实现企业化转制的首要任务。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后,如果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国家作为出资者拥有企业财产的终极所有权,并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企业拥有全部法人财产权,享有对企业资产的占有、使用、支配和处分的权利。如果部分或整体进入其它企业,若作为某企业的一级独立法人组织,其产权关系类似于转制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若作为企业的一个非法人组织,其资产就成为某企业法人财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身不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另外,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后,投资主体也将趋于多元化,不仅包括国有投资主体,而且还将包括其它非国有投资主体。但由于军工科研院所承担国家安全的特殊职能,国家仍然是最主要的投资主体。

2.管理体制的转换。事业型军工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采取的是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行政管理体制模式。军工科研院所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按人头的事业费拨款,其人事、分配和晋级等日常管理事务接受上一级主管管理部门的领导和监督。军工科研院所进行企业化转制后,有的将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有的将成为某独立法人企业的一个科研机构,原来的行政性管理体制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也就是说,军工科研院所将不再成为某个政府行政部门的隶属机构,政府对军工科研院所的管理,主要通过发挥市场的纽带作用,借助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进行间接管理,同时在科研方向的选择、科研活动的开展等方面给予业务指导。政府在科研选题和系统开发与设计等项目的安排上,不再采取指令性计划安排的方式,而主要采取项目招标制等市场竞争方式。

3.经营机制和观念的转变。军工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转制,不仅仅是管理体制的转换,而且是经营机制的转变,即由事业单位的经营机制转变为企业单位的经营机制。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后,其生存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科研生产的经营经营状况。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观念的转变过程。主要表现为:在发展理念上,将由被动地“等、靠、要”转为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面向市场求发展;在经营目标上,将由重社会效益为主转为兼顾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利益;在科研活动目标上,将由重视出科研成果、轻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开发转为出科研成果和成果的产业化转化与开发并重;在对待军品科研成果上,将由重产品质量和性能、轻成本和价格转为追求科研成果的高质量与高效益并重;在业务发展方向上,将由内部的单纯科研与系统设计业务拓展为面向用户和市场提供中介服务、技术上门服务等科研与服务并存的多元化业务。从一定意义上讲,经营观念的转变是军工科研院所能否成功地进行企业化转制的关键。二、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面临的困境

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是国防科研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涉及到多种利益的重新调整,因而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不仅如此,军工科研院所在科研任务、活动方式和发展目标等方面不同于应用型民用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的难度和压力较大,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困境。

1.国家安全利益与自身经济利益两个目标的兼顾问题。军工科研院所是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柱之一,主要担负着国防科技的应用研究和武器装备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任务。军工科研院所的行为导向主要是服务于国家安全利益,以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自己的优先发展目标。当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化后,同其它企业一样,也必然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军工科研院所在日常的企业经营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在服务于国家安全利益和追求企业自身经济利益两个目标之间产生矛盾。譬如:(1)在无军事科研任务时,要不要继续维持专门的军事科研人才和设备等。如果继续维持专门的军事科研人才和设备等,无疑会占用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影响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反之,就会影响军事科研的发展潜力,使之在必要时难于高标准地完成军事科研任务,从而影响到国家安全利益。(2)在无利润或利润较低时,要不要继续接受和承担军事科研任务。如果继续接受和承担军事科研任务,显然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发展目标相矛盾;反之,就不符合军工科研院所将国家利益作为优先目标的发展要求。(3)在科研合作和技术转让时,要不要考虑国家安全利益。如果时时和事事都必须考虑国家安全利益,企业就可能使自身的局部利益受损或丧失发展机会;反之,就必然会使国家安全利益受到威胁,从而对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负面影响。由此可见,在优先考虑国家利益最大化目标前提下,能否和怎样兼顾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将是企业化转制后军工科研院所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2.军品科研与民品科研两者之间关系相互协调问题。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后,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发展目标,绝大多数军工科研院所将不再是单纯军品科研任务型科研机构。企业化后的军工科研院所将根据技术和产品相关性的原则,利用自身在技术、人才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从事民用科技和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由于军品科研与民品科研各自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如何协调和处理好军品科研与民品科研之间关系,使军工科研院所在兼顾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同时。使企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也是企业化转制后军工科研院所遇到的一些难于协调解决的难题。譬如:(1)军品科研高度保密性与民品科研的相对公开性的协调问题。军品科研服务于国家安全利益,科研环节和科研成果的公开会严重危及国家安全利益,因而需要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进行。而民品科研主要用于满足民品市场需求,国家没有特殊保密要求(有限的商业保密只是企业行为),科研活动相对公开。为此,军品科研就需要与民品科研相分离,从而导致资源重复配置。(2)军品科研的军用规范与民品科研的商业规范的协调问题。为了满足军事科技和产品的特殊要求,军品科研需要采用为军事科技和产品制定的特殊规范和标准(如GJB);而民品科研采用的却是一般的商业规范和标准(如GB和ISO质量认证体系)。从而使军品科研和民品科研只能采用不同的研究思路和设计方案,导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3)科研设施和人员的军事专用与军民两用的协调问题。对于同时承担军品和民品科研任务的军工科研院所来讲,若使用军民两用设施和人才开展军品和民品科研活动,可提高设备和人才的利用效率。然而,军品和军品科研的特殊性,客观上需要采用专用性的科研设施和人才。因而,在实践中两者的协调具有一定的困难。

3.军品市场特殊属性与企业法人一般属性之间矛盾的处理问题。从事军用技术和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是军工科研院所必须承担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特殊科研任务。而军品市场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民品市场,它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属性。就国防科研产品而言,主要表现在:(1)政府(军方)是产品的惟一购买者;(2)科研任务主要由政府确定;(3)取得的科研成果归国家所有;(4)产品价格由供求双方协商或采用成本加成率方法决定等。但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后,就具有企业法人的一般属性。企业主要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状况来安排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都是企业自己的事情,完全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决策,并主要服务于企业自身利益目标。如前所述,军品是一个特殊的市场,企业化转制后的军工科研院所在国防科研产品的生产和交易中不可能享有充分的自。也就是说,军工科研院所在研制什么、研制多少、为谁研制等问题上完全不取决于企业自身,而是取决于政府。甚至在怎样进行研制等日常的科研活动中,军工科研院所也必须遵循政府制定的特殊标准和规范要求。因此,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后,在军品市场特殊要求与企业法人一般要求两者之间怎样进行协调方面,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一些新的探索。

三、推进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的对策

由于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面临着诸多困境,加上人们在认识上对军工科研院所能否成功地转制为企业还存在不少怀疑,因而军工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转制至今进展不大,所取得的成效也不明显。为了更有效地推进军工科研院所进行企业化转制,需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1.解决改变事业费拨款制度后的经费保障问题。实行事业费拨款制度是事业单位区别于企业单位的一个明显特征,改变政府对军工科研院所的事业费拨款制度,是军工科研院所进行企业化转制的重要内容。通过改变“吃皇粮”的事业费拨款制度,可使军工科研院所摆脱“依恋”政府的角色地位,断绝寻求政府庇护求得“旱涝保收”的想法,从而迫使自己主动地面向市场求生存和求发展。但在改变事业费拨款制度同时,如何寻求一种新的经费保障制度就成为转制后军工科研院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作为企业,军工科研院所的经费保障需要依靠市场,主要通过金融市场的融资活动和产品市场的经营活动来解决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金。但作为一个承担国家安全职能特殊部门,要兼顾自身利益,还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支持政策。政府在经费方面对军工科研院所的支持政策,应主要体现在政府的特殊补贴和奖励政策上。政府给予军工科研院所的补贴和奖励,应该与国防科研和军品生产密切相关,重点解决军工科研院所面对的军品市场特殊属性与企业法人一般属性矛盾。比如,军工科研院所从事的一些非军事订货任务的国防技术开发和武器装备系统预研项目,如果科研项目确实符合国防发展战略需要,政府可提供银行贷款利息补贴,并通过对科研最终成果评审给予相应的奖励。另外,军工科研院所承担的国防科研订货任务,也可以根据国防科研任务的风险程度、周期长短和任务大小等不同情况给予一定的补贴,但必须转变原来撒胡椒面式的政府补贴方式。

2.支持军工科研院所建立军民一体化科研体制。在军民分离科研体制下,军工科研院所只从事军品科研活动,其自身利益被“锁定”在军事目的的科研项目上。也就是说,如果军工科研院所有国防科研任务就有效益,如果国防科研任务越多效益就越好。这样,军工科研院所就很难适应市场的变化,国家安全利益和企业自身利益两个目标之间就很难兼顾。反之,如果建立军民一体化科研体制,军工科研院所的科研设施、人员等可用于军用或民用技术和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其科研成果也能用于军民两用目的,那么军工科研院所就能比较灵活地适应军品和民品市场的变化,并能较好地兼顾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为此,政府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支持和鼓励军工科研院所建立军民一体化科研体制。主要有:(1)制定和实施支持军民两用项目鼓励政策。可考虑设立军民两用项目专项基金,对军工科研院所采用两用设施和设备(如柔性设备的使用),培养军民两用人才,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等提供财力支持。另外,还还可对军民两用项目的开发实行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2)改革和完善军事订货方式。我国目前的军事订货方式,主要是独立于民用惯例之外,通过制定各种特殊惯例、标准、法律和采购办法等的一种特殊订货方式。这一订货方式尽管比较充分地考虑了军品和军品科研生产对技术和工艺的特殊要求,但同时要付出军民分离和资源重叠的代价,不利于军工科研院所的军民一体化科研。如果在军事订货过程中采用必要的民用惯例、规则和标准,可使军工科研院所在同一工厂或生产线上生产军品或品,其产品也可用于军事和民用目的,从而能够比较好地协调军品和民品的科研生产关系。3.调整和优化军工科研院所的结构。建立一支规模适当和结构合理的军工科研队伍,对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衡量军工科研院所结构是否合理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不同类型的军工科研院所的构成及其能力组合,能否高效率地满足国防安全需要。目前我国军工科研院所总的情况是:摊子过大、机构重叠、自成体系、军民分割、相互封闭,由此导致军工科研院所出现资源重复配置、分工协作程度较低、科研效率不高等弊端,使军工科研院所难于克服企业化转制中面临的各种困境。为了推进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可对现行军工科研院所结构进行如下调整和改革:(1)按照“小核心、大协作”的发展方向,调整科研机构。这里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在对军工科研院所进行重组基础上,把从事国防核心及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主战武器装备系统设计科研单位,作为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骨干核心力量,其他科研单位则逐步改造为面向市场的科研协作单位;二是打破军工和民用行业界限以及军工内部不同部门界限,建立和完善合作科研体制,广泛开展协作科研活动。(2)按照供给与需求相协调原则,调整科研能力。针对我国军工科研院所一般技术科研能力过剩和高新技术科研能力不足的现状,要根据新军事变革和国防发展战略要求,适度降低一般军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规模,或将部分军事科研资源转为民用,并同时扩充国防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规模,使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得到快速发展。(3)按照适度集中和有利竞争相结合的原则,调整科研队伍。国防科研任务的集中可带来规模经济的好处,如果过度集中形成独家垄断又必然牺牲竞争所带来的效率。因此,在对军工科研院所的科研队伍进行调整时,既要考虑科研任务的适度集中,又要有利于竞争的开展。

4.探索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的有效模式。军工科研院所各自的实际情况不一,不可能采用某一固定模式将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因此,需要我国根据各军工科研院所实际情况探索一些有效的转制模式。一般地讲,可供军工科研院所采用的转制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通过内部体制变革转制为科技型或科研生产型企业。这种模式就是直接把军工科研院所由传统的事业单位体制,经过现代企业制度改造转变为企业单位体制。从而使科研院所在产权制度、领导制度、管理体制、人事制度等方面完全不同于事业单位。转制后的军工科研院所根据其经营方向的不同,可以是单纯科研任务的科技型企业,也可以是“产、研一体化”的科研生产型企业。其中,科技型企业和科研生产型企业还可作进一步区分。比如,科技型企业可划分为:以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为主体的中介服务技术开发型科技企业;以科技产品为依托,进入市场营销、资本运作,以创立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科技企业。(2)通过联合或兼并生产企业转制为科研生产型企业。在军工科研院所联合或兼并的生产企业中,可以是军工生产企业,也可以是民品生产企业。采用这种转制模式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科研院所事业单位体制的转换问题,二是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貌合神离问题,三是科研与生产的“两张皮”问题。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是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关系一旦得到理顺,可通过企业内部资产的重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等,使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规范的科研生产型企业。(3)部分或整体进入企业。就是将军工科研院所中易于企业化经营的部分,或者整个军工科研院所进入某个企业,使之成为企业中的某个独立组织和非独立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军工科研院所还可根据自身的一些特点积极探索其他的转制模式。

参考文献:

(1)[英]基斯•哈利特、[美]托德•桑德勒.姜鲁鸣等译.国防经济学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2.

(2)[美]雅克•甘斯勒.张连超等译.美国国防工业转轨.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1.

第8篇: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以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按照“以机制促产出、以转化带发展、以保护谋优势”的方针,围绕我县龙头支柱产业、重点优势企业实施知识产权促进计划,提高县域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能力,推进创新型*建设,提升*对外开放形象,为构建和谐*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产权支撑和保障。

二、工作目标

把知识产权工作全面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大幅度提高全县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综合保护水平,将*建设成为创新活力强劲,转化渠道顺畅,知识产权保护有力,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知识产权强县。

——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在全县建立50个知识产权基层工作站,同时发展、引进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5家,实现知识产权工作全覆盖

——制定和完善促进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专利、商标、版权专项行政执法,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强化知识产权宣传培训,知识产权培训不低于1000人次/年。

——深入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抓好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产业化,在全县扶持和培育5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2年,年专利申请量达到2500件以上,年授权量达到1000件以上,其中企事业单位申请量占40%以上,发明专利比例达30%以上,涉外专利申请量大幅增长;全县商标注册量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2年拥有注册商标2000件以上,其中省、市著名商标达80件以上,中国驰名商标3—5件。逐步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以及特色农产品生产为主的知识产权集群。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体系。

1.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县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县领导牵头,县知识产权局具体负责,建立县科技局、县发改局、县文体局、*工商局、县司法局、县公安局、县商务局、*质监局、*药监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知识产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一组织、协调全县知识产权工作,加快优化横向协调的工作机制。

2.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逐步在全县产业园区、招商引资重点单位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知识产权创造优势单位建立知识产权工作站,并引进、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开展服务;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服务信息平台。

(二)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投入支撑体系。

1.建立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预算内安排300万元资金作为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并随县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资金专项用于知识产权宣传培训、试点示范、表彰奖励、行政执法、知识产权维权、专利申请和授权资助、专利转化实施及产业化资助等。

2.加大金融对知识产权事业的支持。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强对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的信贷支持,将金融机构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化的信贷资金额度;该项工作列入县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年度考核指标。改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对创新活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支持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展专利及其它知识产权权质押融资业务。

3.强化税收、政府采购对知识产权事业的支持。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对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税的内外资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其技术开发费按规定予以税前扣除。对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制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实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的折旧,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与新产品的试制和技术研究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在按规定100%扣除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

探索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制度,各部门、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同等条件下必须优先购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三)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针对县内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现状,分类、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讲解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战略、专利信息分析、专利文献检索利用等方面的知识,有重点、有层次的培养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科技人员。围绕县内知识产权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多样的手段和方法,打造一支知识产权管理和行政执法的专门人才队伍。

(四)健全县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1.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加大对专利、商标、版权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和水平。

2.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县知识产权局、*工商局、县文体和新闻出版局、县公安局、县司法局、*质监局等相关部门要加大行政执法协作力度,开展知识产权联合执法行动,逐步建立我县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

3.探索建立企业维权、行业自律、行政执法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维权、自律和保护机制。组织开展企业管理者沙龙、科技人员沙龙等活动,探索通过协会组织建立知识产权自律和维权的方式、方法和途径,逐步在全县行业协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制定协会会员知识产权自律规范,加强行业知识产权保护。

(五)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

1.积极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环境。将知识产权宣传作为科普活动和“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广泛、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重点做好“3·15”世界消费者权益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重要时段的宣传工作,努力营造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2.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知识培训。在三年内使全县各镇(街道)、各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100%受训,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60%以上能够得到培训。针对我县农业现状,对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业主、农业龙头企业普及专利保护、原产地保护、植物新品种保护、集体证明商标、特种蔬菜栽培技术保护知识,培训面达50%以上。

3.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在学校开设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讲座,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活动,鼓励学生把创新成果申请专利加以保护,从小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知识产权意识。在县内认定30所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

(六)营造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和转化的良好环境。

1.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倡导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崇尚竞争、追求成功,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鼓励,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创新财富得到保护。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发明创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2.优化政策环境。做好经济政策、科技政策与知识产权政策的联动。在县委、县政府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政策中,要加入具体的知识产权内容;在县科技杰出贡献奖、县科技进步奖评定的政策规定中,加入具体的知识产权指标。

3.建立考核评价和奖励激励机制。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创先争优活动,将年度专利申请量等知识产权具体指标纳入县委、县政府对各镇(街道)的考核目标,把知识产权宣传、培训以及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实施及产业化等作为考评内容,把知识产权奖励纳入县委、县政府科技奖励范畴。县科技(产业)计划项目,要贯彻“以市场为导向,以知识产权为判据”的方针,将知识产权贯穿于计划管理全过程,在项目立项、验收以及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认定等工作中,增加知识产权评价指标,明确项目管理和实施过程中知识产权审查的作业流程,企业新产品研发要明确知识产权的产出目标。在技术创新中要引导、鼓励企事业单位认真落实对职务发明人的“一奖两酬”制度。

四、工作重点

(一)实施龙头支柱产业知识产权促进计划。以“一龙头两支柱”产业为重点,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指导,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编印相关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与办法示范文本,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参考、借鉴;指导县内重点优势企业采取“突围”和“包围”、自创和并购等各种策略,有效规避他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指导企业实施好“走出去”战略;在对高新技术企业、工程中心和技术研发机构的考核评定中,将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的能力与水平纳入考核指标体系;鼓励把科技成果申报知识产权,尤其是申报发明专利和国际专利;鼓励优质产品及时注册商标,培育著名(驰名)品牌;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及时制定标准,实施标准战略。力争三年内培育13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配备知识产权专业人员,建立专项资金。

(二)实施农业龙头企业知识产权促进计划。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好农业龙头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和冬草莓基地、优质枇杷基地、二荆条辣椒基地、成都麻羊基地和农业园区,以精细蔬菜、高效养殖、优质果品、农产品精深加工四大支柱产业为基础,加强农业实用新技术的专利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优质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包装外观设计、商标注册、集体证明商标、原产地标准化认证等。提高县内农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申请、注册和登记的数量,打造*农产品著名品牌,利用知识产权策略打开国内外的市场销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三)实施专利技术产业化促进计划。发挥科技三项费、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科技成果孵化资金等科技经费的引导作用,对专利转化项目立项上优先安排,科技经费资助上重点倾斜,重点支持“一龙头两支柱”产业等领域发明专利项目的转化实施,并积极倡导通过专利许可方式转化专利成果。依托*公众信息网,建立*县专利数据库,在网上免费宣传、推介专利成果,促进专利的转让、转化实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详见附件),由县政府县长担任组长,分管知识产权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知识产权局,负责建立领导小组例会和工作制度,定期研究部署知识产权工作重大事项。

第9篇: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学

顶层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建议》指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完善顶层设计,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是必然趋势。

顶层设计是指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自上而下的系统设计,确定战略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构想系统方案和确定系统技术要求,并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其应用于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是指:借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综合考虑“由远而近”的目的性、“从大到小”的整体性以及“自上而下”的层次性设计理念,以全局视角准确把握农业、农民和农村相关联的各种要素进行统筹协调,选择正确的目标,制定正确的路径,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农村稳定,从而实现其社会公益性职责。

一、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的必要性

农业科学事业的研究领域不仅限于总体设计和自身的针对性研究,还扩展到农业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传统的农业科学事业工作模式,即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农业作为国民生存的重要命脉,在新形势下的有序发展,需要从宏观角度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理顺体制机制保障,完善自上而下的运行模式和解决好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其次,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的依法决策偏重责任落实,基本实行院所长负责制的模式。此种模式的运行过程很难做到各种不同意见的充分客观表达,决策也失去了必要的创新性与科学性。而农业科学事业大发展需要借鉴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以正确的决策为导向,逐级落实责任与任务,并通过体制机制保障,共同促进农业事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农业科学事业以农业为背景载体,深入农村的各个领域,重点解决农民关心的问题,其事业本质(即公益性)决定农业科学事业很难依靠成果推广从农民身上取得利益以支持事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点在我国热区体现更为明显。农业科学工作者缺乏必要的基础保障导致工作效能降低、工作重点偏离等原因亦导致了农业科学事业的滞后发展。

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完善顶层设计能够将“三农”问题看的更真、更全,有助于把握大局、准确定位和出实招,通过开放思路、协调各方组织优势以实现整体目标和保障国家农业事业健康发展。

二、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模式构建

管理学认为,凡事要成功,首先必须做正确的事,即把方向和目标搞准,然后才能正确的做事(斯蒂芬.P.罗斯宾等,2004),此时才谈得上细节决定成败。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国家三农工作,以科研工作为基础,注重成果转化与应用,通过社会主义理论引导,促进国家农业事业发展。

1.战略目标

顶层设计是农业科学事业发展的主体结构和主要模式,更是一种战略思维和科学规划,需要自上而下的引导、社会利益群体的互动以及充分激励基层动力与创造力。在农业科学事业单他构建顶层设计重点是以逐级落实责任、创造价值和培养人才为导向。

(1)逐级落实责任。逐级落实责任是指改变农业事业单位“一人负责制、一个人决策”的体制,自上而下逐级赋予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坚持法律基本原则,尊重事物客观规律,充分吸收不同意见的客观表达,强调思想上,注重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驾驭全局,共同着力解决牵动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和关系民生的紧迫任务。

(2)培养三种人才。三种人才指偏重于技术、沟通、战略三种技能的人才。对于基层技术人员来说,技术表现在对于科研项目执行的能力,理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等;对于中层人员来说沟通表现在对上的汇报与执行能力的直观体现,对下的任务分配与督促实施;对于高层人员来说战略表现在以长远的目光和审慎的思维对重大事项的战略规划与科学决策。以上三种人才应随着工作经验的逐步累计,三种能力的发展也逐步全面。

(3)创造三种价值。三种价值指个人价值、单位/集体价值、社会价值。即通过激发体制的活力、动力、潜力,广泛凝聚发展共识,树立长远眼光,释放主观能动性,激发职工工作热情,以自我价值的体现,实现单位/集体价值,最终创造社会价值,实现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服务农业的公益性目的。

2.组织框架

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立足于未来一个时期事业发展的总体谋划,结合“三农”实际需求做出基本战略取向,对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重大决策、系统管理及保障体系进行高层次、全方位综合筹划。其顶层设计模式(如图1)体现于整个管理环节,从任务下达到组织实施,从信息反馈到组织决策,最关键的环节是沟通,自上而下的运行模式正反相通,以实现事业发展的持续稳定和运行过程的相对独立性。设计框架见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