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育率低的危害范文

生育率低的危害精选(九篇)

第1篇:生育率低的危害范文

关键词孕妇二手烟暴露现况研究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对“二手烟暴露/被动吸烟”的定义为:不吸烟者每周平均有1天以上吸入烟草烟雾15分钟以上。2011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指出,目前我国人群中遭受二手烟暴露危害的人数高达7.4亿,有超过一半的妇女每天生活在二手烟雾环境中,成为二手烟暴露的主要受害人群,其中孕妇二手烟暴露的情况更是广泛存在。二手烟对于孕妇,胎儿的健康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医学界所公认的,二手烟暴露也是导致孕妇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妊娠合并症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对社区部分孕妇进行二手烟暴露状况,烟草烟雾危害知识进行调查,并在社区孕期保健工作中开展控烟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帮助准妈妈们创建一个孕育宝宝的无烟健康环境。

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社区建立孕妇健康手册的孕期妇女700名,入选条件:为本地区居住6个月以上的常住孕妇,包括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孕周不超过20周。同意接受调查者。

调查方法:制定统一的问卷调查,在孕妇至本社区建立上海市孕产妇健康手册时,由妇科医生对其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孕妇社会人口学特征,二手烟暴露状况,烟草烟雾危害知识等。

统计学处理: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般情况:被调查的孕妇年龄18~40岁,平均26.3岁。文化水平最低为小学及以下5.6%,初中文化36.8%,高中及中专12.3%,大专8%,本科及以上37.3%.家庭月收入<5000元15.1%,5000~10000元32.6%,10000~20000元38.7%,>20000元13.6%。

二手烟暴露情况:本研究调查了孕妇二手烟暴露的来源,发现62.4%的孕妇有二手烟暴露,其中暴露主要来源是丈夫,有超过294位(42%)被调查者暴露于丈夫来源的环境烟草雾,公共场所是二手烟暴露的第2位来源,203位(29%)暴露其中,来源于工作场所的同事和上司及客户有112位(16%),而来源于家庭中的其他人员和客人的二手烟暴露有49位(7%)。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二手烟暴露72%(213/297),高中及中专65%(56/86),大专54%(30/56),大学本科及以上53%(138/261),有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而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22,P<0.01)。家庭月收入<5000元76%(81/106),月收入5000~10000元72%(164/228),10000~20000元57%(154/271),>20000元40%(3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62,P<0.01),家庭收入越低,文化层次也低,二手烟暴露情况越严重。

孕妇对二手烟危害的认知情况:在本次调查的700名孕妇,都知道二手烟是有危害的,但有哪些明显的危害,有部分孕妇还是很不了解。二手烟对呼吸系统的危害知晓率98%,对孕妇可引起流产,早产等危害的知晓率26%,对胎儿可引起低体重儿,畸形儿,死胎等危害的知晓率34%,二手烟暴露是导致孕妇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妊娠合并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知晓率更为低仅12%。

讨论

烟草危害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吸烟人数约3.5亿,居世界各国之首。而孕妇是二手烟暴露的高危人群[1],不仅对自身有害,有毒物质还会污染子宫内环境,对胎儿造成不利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上海的流动人口数量剧增,而我们梅陇社区是一个城乡交界的区域,更是流动人口聚集的地方,因此文化程度低,收入低的外来孕妇占有很大的比例,是造成本社区二手烟暴露率62.4%,高于1996年和2002年的全国一般人群被动吸烟率53.4%和51.9%[2,3],在今后的活动中,这些孕妇应作为干预的重点人群,加大对她们进行健康教育的力度。健康教育的内容上,针对这些孕妇文化层次低,接受能力差等特点,因此需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并且可以多选取一些图片。在宣教上不是泛泛而谈告知二手烟有危害,而是要告知二手烟的具体危害,告知避免二手烟的技巧。

本研究发现孕妇在对于二手烟的危害中,主要是了解对于呼吸系统的危害,而对于胎儿的危害及可能产生的孕期并发症了解甚少,提示孕妇对二手烟的危害的知识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提高,应当在孕妇建册时面对面宣教,发放宣传资料,并在孕妇学校时利用PPT形式进行健康教育。使我们孕妇深知二手烟对孕妇及胎儿的直接危害,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可以劝阻吸烟的丈夫戒烟,另一方面可以在家里,公共场所,工作场所主动、有效避免二手烟的危害,使孕妇孕育一个健康的宝宝。

参考文献

1姚婷婷,毛正中,陈学蕴,等.非吸烟孕妇被动吸烟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7):1290-1291.

第2篇:生育率低的危害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

随着我国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青少年素质问题尤其是健康问题受到重视。青少年时期的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不良膳食行为、吸毒和无保护性行为等危害健康行为,将影响其成年健康并引起社会问题〔1〕。本研究以广州市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我国南方经济发达地区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出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目前就读于广州市所有公办中小学学生为基础,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8个中心城区中每区随机抽取1所中学和1所小学,共计8所小学和8所中学。从样本学校每个年级(小学为四年级~六年级,中学为初一~高三)随机抽取2个班,对班级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8100份,收同有效问卷7527份,问卷应答率为930%;其中小学为2397份,初中为2841份,高中为2012份。调查对象年龄为9~20岁,平均(1443±265)岁,男女比例为1∶11。

12 方法 (1)调查问卷:以美国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问卷(YRBSS)〔2〕为基础,结合我国国情修改和制定广州市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调查表,调查表分为中学版和小学版。中学版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一般情况、目前健康状况和健康危害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包括伤害、吸烟、饮酒、不良饮食行为、减肥、缺乏体育运动、吸毒和性行为等。小学版不包括性行为和吸毒调查,其余项目同中学版完全一致。(2)调查方法:由经过系统培训的5年级医学生于2004年3~4月到班级进行调查。采取匿名方式,所填项目均为自愿。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依据资料类型采用相应的分析方法,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伤害 (1)意外伤害有关因素分析(表1):在不同年级学生中,除在校内或上下课途中因不安全而逃学和从事其他娱乐、游戏、玩耍等危险剧烈运动时未佩带防护装置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吸烟和饮酒分析 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曾经吸烟(包括1~2口)的发生率分别为56%,121%和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3,P

24 不良膳食行为分析 在调查前1周内,66%的小学生、54%的初中生和64%的高中生未食用新鲜水果(1个),3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5,P>005);30%的小学生、22%的初中生和10%的高中生未食用蔬菜(如菜心、生菜、萝卜等100g),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3,P

25 减肥分析 调查显示,294%青少年认为体重超过正常,231%青少年目前正在尝试减肥。按照使用减肥方法频率的高低,依次为做运动占724%;减少食量、减少热量(kJ)摄取或吃低脂食物占252%;抠喉引致呕吐或服食泻药占21%;不进食达24h~占18%。

26 体育锻炼分析(表3)

27 吸毒和性行为分析(表4) 高中生性行为发生率均高于初中生,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转贴于

表1 青少年意外伤害有关因素发生率比较(略)

表2 青少年故意伤害有关因素发生率比较(略)

表3 青少年体育锻炼比较(略)

注:小学、初中、高中比较,剧烈运动,χ2=3024,P

表4 初、高中生药物滥用、性行为发生率比较(略)

3 讨论

本次研究表明,广州市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的多数指标与美国同龄人相比〔3-5〕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与国内报道〔6-8〕相比,则基本类似。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的发生率趋势不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曾经吸烟和饮酒的发生率最低(分别为56%和418%),初中生较高(121%和508%),高中生最高(190%和608%),这可能与随着年龄的增加,青少年社交活动增多有关。同时,也提示控烟和控酒要从低年级学生抓起,越早教育,效果可能越显著。本次调查还显示,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的发生可能存在着性别差异。无论中小学生,女生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发生率均高于男生;男生参加剧烈运动较多,女生参加休闲运动较多;而在性行为和接触毒品方面,男生均高于女生。而美国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发生率性别差异不明显〔5〕。

【参考文献】

〔1〕 陶芳标,高茗,卫国,等.合肥市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因素结构及其人口统计学特征[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571-573.

〔2〕 Eaton DK,Kann L,Kinchen s,et al.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2005[R].MMWR Surveill Summ,2006:1-108.

〔3〕 Grunbaun JA,Kann L,Kinchen SA,et al.Yor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d,2001[J].J Sch Health,2002,72(8):313-318.

〔4〕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Trends in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United Stated,1991~1999[J].J Sch Health,2000,70:368-370.

〔5〕 U.S.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2003[R].MMWR,2003:1-50.

〔6〕 彭宁宁,罗春燕,朱巍,等.上海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浅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15(4):163-167.

第3篇:生育率低的危害范文

【关键词】 中年;高血压;健康教育

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的生活习惯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高血压的发病趋于年轻化。严重危害着中年人的健康。我国高血压病呈现三高三低的流行特征,即患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低[1]。我科对2008年6月到2009年5月入院的61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有效缓解生活压力,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到2009年5月我院共收治35~60岁的高血压患者61例,其中男41,38例均有吸烟、饮酒史,平均年龄41.18岁。女性20例,2例有吸烟、饮酒史,平均年龄47.75岁。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高血压健康教育问卷表,对每位患者进行调查,由专人负责对每位患者进行生活、药物及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一周后再次应用问卷表进行调查,从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三方面进行比较。

2 结果

干预前后两组情况表(%)

组别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

干预前组48.3338.3111.66

干预后组98.3376.3285.01

经过χ2检验,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的χ2值分别为19.18、9.87、35.27,均为P

3 健康教育

3.1 介绍原发性高血压的危害 原发性高血压最大的危害是晚期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和肾功能衰竭。可见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罪魁祸首。导致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期不良环境刺激、运动少、长期精神紧张、高盐、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过量饮酒、吸烟、肥胖等,虽然高血压遗传因素约占30%,且有不良嗜好和不良的刺激,常容易发生高血压,但如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少吃盐、不吸烟、不饮酒、不肥胖、减少精神压力、改变不良环境、坚持锻炼,同样可以不得高血压。因此,鼓励患者改变现有的不良生活方式已势在必行。为此,让患者了解这些情况,从思想上认识到高血压的危害,坚定治疗的

信心,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

3.2 作好心理护理 人处于愤怒、悲伤、恐惧、痛苦、紧张等状态时,血压容易升高。因而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平静的心态至关重要,应教会患者一些稳定情绪的方法,如与家人或朋友多交谈,转移话题,理智看待身边的事情,帮患者调整好心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3.3 合理饮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限制钠盐摄入,每天应

3.4 正确锻炼 剧烈运动增加体内的耗氧量,可使血压骤然增加。所以高血压患者应该避免剧烈运动,以打太极拳、慢跑、气功、广播操为主,30 min/d左右,运动时不宜空腹,以免发生低血糖,应在饭后2 h,并持之以恒。3.5 坚持服药 多数患者常在服药一段时间后,自觉症状消失,血压下降至正常范围,便自行停药。这样做很不科学,骤然停药往往会出现反跳性高血压,可能比以前更高,出现心脑血管意外。所以高血压患者应根据医嘱,坚持服药,血压达到目标位时,按有效维持剂量长期服用。血压在夜间低,清晨醒后变化最大,因此患者晨起的第一件事应先服降压药, 教育患者积极治疗高血压,将血压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降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2]。

3.6 规律生活 适当地休息和睡眠对降低血压都有益处,一旦发生高血压危象,则必须严格卧床休息住院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要注意生活起居有规律,不宜过度劳累,不宜看情节恐怖、紧张的电影电视,不宜熬夜或通宵达旦的工作,注意劳逸结合。

通过我们的健康教育干预,多数高血压患者能够认识到影响疾病的因素,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有效缓解生活压力,取得了良好效果,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三方面均有很大提高。有效地减轻了原发性高血压的危害,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参 考 文 献

[1]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2.

第4篇:生育率低的危害范文

关键词:高危妊娠;高危因素;干预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37-01

妊娠是一个生理过程,一些致病因素或病理因素会影响孕产妇身心健康。据统计,我国孕产妇中有高危因素的比例占45%以上。做好孕产期系统保健工作,及时筛查高危孕产妇,是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的重要保证。

1 研究高危妊娠的重要性

1.1 新世纪围生医学目标不仅是降低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而且要降低母儿发病率及远期致残率。

1.2 做好高危孕产妇管理可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围产儿死亡率及致残率。

2 高危妊娠的危险因素

2.1 孕产妇年龄:孕妇年龄过大、过小都是高危因素。一般认为高龄孕产妇并发症多,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低体重儿及早产儿等;年龄过小,本身发育欠完善,知识欠缺,对事物认知能力差,对保健、营养不够重视,易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出现低体重儿,早产儿等。

2.2 不良孕产史:剖宫产率的升高,有害物质接触、TORCH感染,染色体异常都是不良孕产史的主要原因。再次妊娠易种植在剖宫产手术疤痕上,易引起致命大出血。环境中的有害物质不仅影响孕妇健康,更不利胎儿发育,如接触苯丙、放射线、同位素、农药等可能致畸、致癌,造成低体重儿,流产、畸胎等。孕妇血铅水平升高易致胎膜早破,畸形发生率也升高[1]。而TORCH与习惯性流产、死胎、畸胎相关。染色体畸形与习惯性流产相关。

2.3 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后加重心脏负担,长期缺氧,易诱发心力衰竭;流产、死胎、胎儿宫内发育受限,感染致败血症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以高血压、水肿、蛋白尿并伴有多脏器损害为特征,重者出现昏迷、脑出血、心力衰竭、胎盘早剥、DIC、甚至死亡;低体重儿、弱视、低智力儿、死胎、死产等。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易流产,易感染,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巨大胎儿,胎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低血糖、低钙、低镁血症。妊娠胆汁淤积综合症者VitK吸收减少致凝血功能障碍,易引起产后大出血、早产、胎儿宫内窘迫、围产儿死亡[2]。妊娠合并肝炎易引起早孕反应加重,诱发妊娠期高血压病,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肝昏迷。近年研究发现病毒性肝炎与唐氏综合症发病密切相关。

2.4 异常分娩:产力异常引起产程延长,急产,胎儿窘迫,子宫破裂,软产道损伤,死产。产道异常致剖宫产手术增加,手术风险相应增加;胎位异常增加阴道助产及剖宫产机会。多胎妊娠加重孕产妇负担,并发症也相应增加。分娩时并发症如子宫破裂、脐带脱垂、胎盘早剥、羊水栓塞、产时产后出血均危及母婴生命。产伤是对产妇和新生儿的伤害,而出生前后缺氧可造成新生儿高级中枢功能障碍。缺氧造成传导神经功能损害是引起视觉剥夺性弱视的原因之一。

3 高危妊娠的干预措施

3.1 孕早期,各医院产科门诊医生在确定孕妇妊娠后均要行高危妊娠筛查,建立高危档案网络系统,便于孕妇各地检查方便。也便于医生引起注意。需要重点管理的孕妇,给其本人及家属介绍产检情况,指导孕妇自我监测,密切注视母儿情况,增加孕检次数并行高危评分,尽早针对高危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及个案处理。不易妊娠的内科疾病孕前需告知,如已怀孕,三个月内及时终止妊娠,如心脏病心功能3-4级,急性肝炎等。

3.2 孕中期,注意营养,避免意外。进行营养干预,合理安排孕妇食谱,特别在12周至24周胎儿大脑细胞数量骤增期,指道孕妇做到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均衡摄取,可以促进胎儿大脑发育和体格生长。帮助孕妇树立自然生产的信心。14W-16W行唐氏筛查、20W-24W行超声筛查畸形。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进行个案处理。

3.3 做好围产期保健,加强高危妊娠孕妇管理,严格执行高危妊娠的常规管理条例。在妊娠各期对孕妇进行高危妊娠筛查、评分、登记、转诊、随访。定期跟踪观察,增加孕检次数。指导孕妇及家人数胎动,测量宫高、腹围,听胎心。补充钙剂,添加各种微量元素。如VitA、VitC等能减少内皮细胞损伤,具有抗氧化作用,促进钙、铁吸收;其他维生素能促进和调节物质代谢, 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 均有利于防止和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尽量左侧卧位,增加胎盘血流量;建议有条件的孕妇低流量间断吸氧。告诉孕妇按医嘱定期产检,不适随诊。高危妊娠是个动态过程,对于不能明确诊断的妊娠疾病应反复追踪随访,必要时转上级医院确诊。

3.4 做好产前、产时、产后保健:做好分娩前准备,护理,母乳喂养知识的宣传、分娩时配合事项,帮助孕妇树立分娩信心,及时开导高危孕产妇,缓解紧张情绪,熟知分娩先兆及出现的紧急情况。建立绿色通道。医生要提高产科质量,防止母婴产时伤害。做好产后访视工作,对病情严重的要进行追踪,随访。

综上所述,高危孕妇的高危因素有孕妇的年龄、文化程度、保健认知情况、孕妇身体状况、产前保健、产时技术、家庭环境等。干预措施有提高高危孕产妇认知,对高危人群保健监测,广泛开展宣教等工作。

参考文献

第5篇:生育率低的危害范文

关键词:气象灾害;类型;原因;防御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涝,不仅发生频率高,甚至相伴出现,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温、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但发生频率较低,危害相对较轻。

1 干旱

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①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②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③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④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离,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⑤特旱,特点为土壤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2 暴雨

指24 h降水量达50 mm或以上的强降水。按其强度又分为3个等级,24 h降水量50.0~99.9 mm为“暴雨”;100.0~249.9 mm为“大暴雨”;250 mm以上为“特大暴雨”。许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滥,淹没粮田。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维护房屋农舍,防止大雨冲灌致使房屋或围墙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

3 冰雹

指由积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形如葱头,俗称“冷子”。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对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多雹灾季节,农民下地劳作时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同时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以降低灾害损失。

4 寒潮

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 h内剧降8 ℃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 ℃以下或48 h降温10 ℃,最低气温在4 ℃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来临前,对于已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划锄、松土、通气;对于未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及时镇压、保温、保墒;二是寒潮来临时大棚内温度下降,造成棚内作物生长放缓,因此要增大肥水供应;三是对大棚进行加固,防止大风掀棚。

5 霜冻

根据发生季节可将霜冻分为秋霜冻和春霜冻。

秋霜冻又称为早霜冻,发生在秋季,是秋收作物尚未成熟,露地蔬菜还未收获时发生的霜冻。秋季第一次霜冻称为初霜冻,初霜冻发生的越早,对作物的危害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降低,秋霜冻发生的频率逐渐提高,强度也逐渐加大,但由于作物也日渐成熟,危害程度反而减轻。

春霜冻又称为晚霜冻,发生在春季,是春播作物苗期,果树花期,越冬作物返青后发生的霜冻。春季最后一次霜冻称为终霜冻。随着时间推移,温度升高,春霜冻发生的频率逐渐降低,强度也逐渐减弱,但发生的越晚,作物抗寒能力越弱,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也越重。

6 冷害

根据低温冷害对作物的危害机制,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延迟型冷害:作物生育期遇到较长时间的低温,使作物生育期延迟,不能在初霜到来之前正常成熟,而导致产量降低。延迟型冷害如发生在幼穗分化前的营养生长期,低温的危害是延迟抽穗。如发生在籽粒成熟期,低温使净光合生产力降低,不能充分灌浆、成熟,收获时秕粒大量增加而减产。

障碍型冷害:在作物生殖生长期,主要是孕穗期、抽穗开花期,遭受短时间低温,使花器的生理机能受到破坏,造成颖花不育、结实率降低,收获时空壳增多,导致减产。

混合型冷害:就是上述两种冷害在同一生长季中相继出现或同时发生给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带来危害。

冷害的防御对策主要从农业技术方面着手:一是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冷害发生规律以及农作物对热量条件的要求,合理安排作物品种布局和各种作物种植比例,确定各种作物适宜播种期、移栽期,以防御冷害。二是根据各地冷害发生规律,确定育种目标,选育和推广适合当地条件的早熟、耐寒、高产品种。三是采取综合农技措施,如适时早播,地膜覆盖,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料,喷洒增温剂,加强田间管理等,以提高地温,促进早熟,达到防御或减轻冷害的目的。四是开展低温冷害的预报服务,长期预报有利于安排作物布局和品种搭配,中、短期预报便于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7 冻害

第6篇:生育率低的危害范文

【中图分类号】 R 1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7-0579-05

【关键词】 危险行为;健康促进;研究;青少年

易导致意外伤害和故意伤害相关行为、吸烟、过量饮酒、吸食、不健康的节食行为 、缺乏体力活动、网络成瘾、无保护的等健康危害行为(health-risk behaviors) 是导致近期身心损害、疾病、死亡及成年期疾病的主要原因。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题 的青少年健康行为研究方兴未艾,促进了人们对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的预防和控制。我国青 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研究起步较晚,迎头赶上任重道远。

1 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监测进一步加强

1.1 世界范围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监测成果丰富 监测是获得青少年健康危 害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现状特别是动态变化的手段,监测获得的青少年健康促进行为(heal th promoting behaviors)和健康危害行为信息,可为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作出决策提供参考 。因此,对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的监测和干预成为国内外青少年卫生研究的热点。

1.1.1 美国的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 在美国,监测未来研究(Monitoring t he Future Study)和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Syst em, YRBSS)的成功实施,提供了了解青少年药物滥用(前者)和多种健康危害行为(后者 )的基础数据,为中国开展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监测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YRBSS建立于1990年,1991年实施,已经成为了解美国九~十二年级青少年健康行为和健康 危害 行为动态变化的权威资料。YRBSS监测的青少年危险行为包括:(1)可导致意外伤害和暴力的 行为(behaviors that contribute to unintentional injuries and violence);(2)烟 草使用(tobacco use);(3)酒精和其他药物使用(alcohol and other drug use);(4) 不健康的饮食行为(unhealthy dietary behaviors);(5)不充足的体力活动(inadequate

physical activity);(6)不良饮食和体重控制行为(unhealthy dietary and weight co ntrol);(7)易导致意外妊娠和性传播疾病(包括HIV感染)的(sexual behaviors

that contribute to unintended pregnancy and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inclu ding HIV infection)等。

YRBSS 8次监测结果表明,多数健康危害行为有明显下降,但有的未见明显变化甚至上升[1-8]。与意外伤害和暴力相关行为自1991年以来下降,特别是交通安全行为增加和 不安全行为减少;自杀意念报告率1991年(29.0%)-2005年(16.9%)下降;自杀计划下 降至2005年的13.0%;自杀未遂(attempted suicide)不变,2005年为8.4%。

近期吸烟(近30 d至少吸过1次烟)的中学生从1991年的27.5%上升至1999年的36.4%,随后 下降,2005年为23.0%。近期规律吸烟(每天至少1支,持续1个月以上)呈下降趋势。美国 青少年吸烟率在性别分布上不同于我国,即女性吸烟率较高,其中近1个月吸过烟与男性接 近,但每天吸10支烟以上和近1个月使用非吸烟草(smokeless tobacco use)男生仍高于女 生,尤其是使用非吸烟草。

饮酒的比例也有所好转。近期饮酒(近1个月至少喝过1次含酒精的饮料)1991-1999 年5次监测结果持续不变,近几年下降。重度饮酒(episodic heavy drinking)(近1个 月以来至少1次一次性喝过5种以上的含酒精的饮料)也表现为1999年以前持续不变,近几 年有所下降。近期使用大麻(近1个月至少有1次吸食大麻)1999年前上升,2001,2003,20 05年监测结果显示有所下降。大麻使用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

从1993-2005年8次监测结果看,美国高中生体力活动增加,而静坐少动(sedentarine ss)的生活方式有所改善。以少吃食物和少吃高能量食物、体育活动以及禁食、催吐等体重 控制行为近年来未见明显变化。

自1991年以来,YRBSS发现美国青少年减少、安全增加。但是与欧洲国家 青少年相比,美国青少年避孕措施的使用率仍较低,同时少女妊娠和流产的发生率较高。美 国青少年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组人群。

1.1.2 其他国家的研究 其他国家也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青少年健康危害行 为的调查与监测。俄罗斯、乔治亚共和国以及乌克兰3个不同国家,对避难所的儿童以及一 般学校学生群体的和注射行为发生情况、HIV传播知识的知晓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避难所儿童比较活跃,但对HIV传播知识的知晓程度比较低;俄罗斯应答 者 最为活跃,其快乐主义的价值观可部分解释这种现象的发生[9];意大利开 展的比萨进食障碍调查(The Pisa Survey for Eating Disorders, PSQ),通过周期性的 问卷调查,评价12~19岁初、高中学生的进食习惯和自我感知的体像障碍[10];匈 牙利开展的布达佩斯学生健康行为调查,主要针对九~十二年级的中学生调查意外和故意性 伤害、喝酒和的发生情况[11]。

有研究者在南斯拉夫对15~19岁克罗地亚语学校和中专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包 括药物滥用行为和,结果表明,父母吸烟、饮酒行为与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密切 相关,提示对健康危害行为的研究不仅应关注青少年本身,同时还应该考虑其父母健康危害 行为的发生情况[12]。希腊开展的青少年运动和其他健康行为的调查,探讨中学生 暴力行为、吸烟和吸食麻醉剂、水果摄入、参加体育锻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提示,体育运 动 对于减少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另外,澳大利亚在女性中也 开展了健康危害行为调查等[14]。而在非洲很多国家,对于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的 研究主要偏重和暴力行为,如喀麦隆、坦桑尼亚、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15-1 8]。从总体上看,非洲地区青少年尤其是低年龄的青少年发生率较高,这与非洲 地区性病、艾滋病高流行有联系。

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开展了“认识你的身体(Know Your Body Study)”的研究, 陆续报道了日本青少年吸烟、饮酒和其他健康危害行为及其危险因素。结果表明,日本技 校和高年级中学生吸烟、饮酒、无保护发生率较高,而且有聚集趋势,但饮酒行为在 1996-2000年并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19-21]。

1.1.3 学校为基础的全球学生健康调查 学校为基础的全球学生健康调查( Global School-based Student Health Survey, GSHS)是由WHO发起,联合UNICEF(联合国 儿童基金会)、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AIDS(联合国艾滋病计划署)开展的全球 学生健康调查。参加的国家有:非洲地区的安哥拉、博茨瓦纳、肯尼亚、赞比亚等17个国家 ;美洲地区的巴西、韦内瑞拉、智利等9个国家;东地中海地区-埃及、阿曼、阿联酋等10 个国家;西太平洋地区的中国、菲律宾。在中国,北京、杭州、武汉、乌鲁木齐4个城市参 加了GSHS[22]。

GSHS的目的主要是监测青少年健康行为及其保护因素,包括:(1)帮助参与的国家在制定学 校卫生(school health)和青少年健康(youth health)规划和政策时确立优先发展项目 ,制定计划、组织资源;(2)获得国际间可供比较的健康行为流行率和保护因素;(3)获得动 态和趋势性变化信息,评价健康促进效果。

10项核心问题强调了关注影响儿童和成人发病与死亡的行为,包括:(1)酒精和其他药物 使用(alcohol and other drug use);(2)进食行为(dietary);(3)卫生行为(hygiene );(4)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5)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6)保护因素 (protective factors);(7)受试人口统计学变量(respondent demographics);(8)易 导致HIV感染、性传播疾病和意外妊娠的(sexual behaviors that contribute to H IV infection,other sexually-transmitted infections, and unintended pregnancy) ;(9)烟草使用(tobacco use);(10)暴力和意外伤害行为(violence and unintentional injury)。

不同国家13~15岁少年健康危害行为流行率不同。例如,赞比亚和约旦少年的不卫生行为比 北京和智利首都地区高;意外伤害和暴力行为北京最低;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也以赞比 亚少年最高;北京少年烟草使用率较低,但也有较高的被动吸烟环境;饮酒、过量饮酒和使 用 违禁药物以赞比亚少年最高,北京少年最低;智利、约旦少年长时间静坐比北京和赞比亚少 年更为多见[22-25]。

一些行为的性别差异可能与调查国家少年所处的文化背景有关。如我国北京地区不卫生 的行为、意外伤害和暴力、吸烟行为、饮酒等女生低于男生,而赞比亚少年不卫生行为、意 外伤害和暴力行为、饮酒和吸食行为男女差别较小甚至女生超过男生,智利女生近期吸 烟、近期饮酒和过量饮酒的发生率比男生高。

2 从重视危险因素的研究到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并重

从心理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的角度出发,将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的影响因素分为危险因素与 保护因素两类。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涉及到生物学、认知、心理学变化,有利于理解青少年 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多种健康危害行为及其并存现象[26-28]。

危险因素是指能够引起或增加健康危害行为及其消极后果的各种社会心理变量。它能直 接诱发和促进健康危害行为的产生,增加青少年参与健康危害行为的机会,弱化对抗危险行 为的耐受性。危险因素在20世纪80年代即为心理学研究者广泛地接受,并被应用于解释青少 年问题行为(problem behaviors)。

保护因素是指能直接和间接地减轻健康危害行为的消极结果,或使青少年出现远离健康 危害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变量。保护因素概念的提出,为研究者解释危险因素条件下健康 危害行为表现的个体差异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有关保护因素作用的研究,进一步拓展 到青少年吸烟、酗酒和药物滥用等健康危害行为研究领域。研究表明,一些处于“危险因素 ”中的青少年,由于保护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亲社会行为并减少健康危害行为;反之,最初 只有轻微健康危害行为的学生,在危险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偏离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健康 危害行为的频率逐渐增加。

例如,学校环境中的危险因素有不适当的学校控制、教师的不良教育行为、师生关系 紧张、过重的学习负担、不良的班风等,都可能增加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发生的频率、强度 或 加速其发展;学校环境中的保护因素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明确的行为期望、有 效的监控、高度的关爱、有目的的支持、重视个体的群体参与度等。

在各种环境与健康危害行为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变量,即青少年的个体心理因素。青少 年身处危险因素多的环境时是否必然表现出健康危害行为,取决于青少年个体对危险因素的 反应。生活在危险因素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有可能已经形成了不良个性特征和相应的行 为模式。在童年期,一些不良的个性特征并没有什么有害性;但是进人青少年时期以后,这 些个性特点的危害性明显增加,促进健康危害行为的产生。有研究显示,中学时期同伴对健 康危害行为的影响力逐步增加,并超过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影响,尤其在学业失败、药物滥 用和健康危害行为方面,同伴因素显示出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13~14岁时同伴具有最强的 影响。青春发育中期,同伴和学校的影响开始缓慢下降。

研究中学生健康危害行为的危险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和健康教育工作;但如 果同时研究中学生健康危害行为的保护因素,并增加或强化这些保护因素,可让更多的青少 年受益。

3 引入社会生态理论研究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干预

心理学家Bronfenbrenner强调发展的生态性,即个人的发展与正经历着的或者与个体有着直 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人类生活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组成,这些系统主要包 括微系统(microsy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层系统(exosystem)和宏系统(m acrosystem)。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是一种社会生态现象,理解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的发生 和发展,要从生态的观点出发,评价青少年所在的家庭、学校、社区和文化、政治、经济 环境[29-31]。

中学生健康危害行为的因素相当复杂,涉及生物性、社会环境、家庭及自我意识等,且这些 因素和健康危害行为之间以及因素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基于社会生态理论,从青少年个特征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健康危害行 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框架,由此进一步理解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形成原因、维持机制,提出干 预途径。见图1。

4 探索有效的干预方法

面对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的严重性,社会、学校、家庭都应给予密切关注并采取干预措施。 正如美国CDC主任Julie Gerberding博士所说:“我们应该不断地给青少年提供信息、技能 ,帮助青少年作出正确选择,以便更健康地生活。”

4.1 以学校为基础的健康教育 解决行为和生活方式问题不能期望医疗服 务,而只能依靠社会性措施的突破。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核心是促进青少年建立新的行为 和生活方式,制定一系列使行为和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发展的策略,减少危险因素,增加 保护因素。

4.1.1 健康教育课程 Flay等[32]在非裔美国青少年中通过开展社 会发展课程(social development curriculum, SDC),每年16~21堂课,内容主要涉及高 危行为发生时青少年需要的社会技能;同时开展学校/社区干预(school/community interv ention, SCI),包括SDC和家长、社区共同参与青少年高危行为预防活动。4 a的干预结果 表明,相比于仅接受关于营养、体育锻炼和总体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课程的对照组,社会发 展课程和学校/社区干预均显著降低了男生暴力行为、煽动、学校品行不端、物质 滥用和近期(和使用情况)的自我报告率。澳大利亚Patton等[33 ]随机选择了25所中学作为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干预群体,在每所学校通过促 进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树立责任感等提高学校里的积极风气。4 a后追踪调查显示,健康危 害行为发生率在未接受任何干预措施的学校为20%,而在干预学校为15%。研究者认为,在 学 校里不仅要开展常规的健康教育,同时也要促进学校积极向上的风气形成,对于青少年健康 危害行为的预防是十分必要的。

4.1.2 同伴教育 由经过培训的同年级学生或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实施 教育,由于文化背景、阅历相同,彼此易于沟通。这种团体干预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团 体成员间较密切的群体互动机制,以及他们对团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通过教育和 行为指导活动,改变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

4.1.3 学校生活技能训练 根据Jessor问题行为理论,这些看似不同的问题 行为背后有一个 共同的因素,即心理社会因素,它是预示和解释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一 些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干预方法是通过提高心理社会能力,达到预防的目的。在20世纪80年代 初,美国Gilbert博士提出用“生活技能训练(life skill training)”的方法 预防青少年吸烟。随后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等30多个国家迅速开展起来,并应 用于青少年安全 行为训练、预防物质滥用、减少不安全、环境保护教育等多个方面。在学校开展以学 校生活技能教育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社会能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健康 危害性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也非常符合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是 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学校健康促进的重要途径。

4.2 家庭/社区的参与 Stormshak等[34]在美国公立中学实施家庭 为中心的干预措施,对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提供联合服务,目的是减少青少年中问题行为和 预防药物滥用。家庭资源中心(Family Resource Centre, FRC)的家长顾问提供普遍性、 精选的、有意义的干预措施,促进、支持良好的家庭养育方式。3 a来4所学校 的584名学生和他们的家庭参与了FRC模式。尽管每个学校实施FRC情况存在差别,但结果显 示,家庭资源中心提供的服务显著减少了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增长。

社区可在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的预防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如由新西兰心理卫生基金会和 奥克兰大学上好研究中心(IPRC)共同发起的新西兰青少年社区行动项目(adolescent com munity action programme, ACAP)[35]从支持、教育、法律、环境改善等统计措 施来看,效果明显。这些措施包括:(1)提供支持体系。可在当地禁止体育赛事中烟草和酒 生产 厂家的赞助,更加严格执行未成年禁酒条例,促进和鼓励各机构提供多种解决方案,促进多 种不以喝酒、吸烟为中心的休闲、娱乐活动的开展,识别“危险”青少年或将信息提供给 相关机构。(2)教育。支持在学校课程计划中引入预防健康危害行为教育;为青少年提供物 质滥用危害的 信息,采取积极措施改变他们的错误观念;给家长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责任 作孩子的表率,同时监督自己和青少年的饮酒、药物滥用行为;为当地高中的教师 提供如何识别“处于危险”中的青少年;支持由心理卫生机构开展的心理健康服务。(3)法 律 支持。不向未成年人售烟,征收运动赛事赞助的烟酒广告税;支持颁发限制青少年携带武器 的条例;严格执行网吧禁止向未成年人开放的条例。(4)环境改善。在社区中为青少年提供 多 用途设施;支持招募青年社区工作者;支持招募专业烟酒和药物滥用咨询顾问,努力发展更 强大的社区服务网络系统,让休闲/娱乐资源更广泛的应用;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健康、教育 和司法系统的专业人士参与到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预防和干预体系中。

4.3 综合干预体系的形成 综合国外对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开展的干预训练 ,由此发现:(1) 理论体系日趋完善,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构成了干预训练实施的理论基点,自我效能感及 各种社交技能等人格完善和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个体因素得到充分的重视,且对其中单一因素 的研究日趋深入和细化。(2)从干预对象上来说,突破了以往局限于中学生甚至年龄更大学 生 的做法,从小学生开始进行预防和矫正。(3)干预的实施者也从专门的心理学工作者扩大到 由 校长、教师、广大社会工作者甚至包括父母在内的人员。(4)干预方法日益综合化,兼顾 内外、主客体等因素,注意各种方法的整和应用。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

Dusenbury等[36]在15位著名的干预研究专家讨论的基础上,综合干预成功的 案例,总结出干预训练成功必备的几点要素:(1)提供充足的有关社会变化、儿童身心发展 有关的信息;(2)社会拒绝、抵制技能训练;(3)日常行为准则训练,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社会 所接受的行为,什么是禁止的行为,并让他们知道药物滥用、酗酒等在社会上、生活中并不 广泛存在;(4)注重教学的技术,鼓励讨论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角色扮演、小组活 动等;(5)广泛的技能训练,如决策能力、目标设定、沟通、防卫、压力应对等各种技 能的训练和培养;(6)覆盖面广,后继教育充分。兼具以上6点的干预项目对促进青少年健 康发展,减少社会不良影响起到了很大作用。

美国Ammerman等[37]通过meta分析方法,总结了对青少年不良饮食行为的综合 干预 措施,通过个人、家庭、社区、专业人员等多方面的干预指导(家庭饮食训练、系统医生指 导、自我评价提高、媒体教育、社区为基础的社会网络支持),运用心理社会中介因素(知 识和认知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促进作为,兼顾调节因素(年龄、性别、遗传 易感性、家庭收入),改变个人饮食习惯(蔬菜水果摄入增加、脂肪减少、膳食纤维增加) ,最终降低癌症及其他疾病风险。

5 我国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研究展望

我国对于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的了解多来源于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人群较广,包括大学生 、中小学生以及社会青年,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发生率相对低于美国青少年 ,但要重视我国青少年多种健康危害行为增加的现象[38]。我国青少年健康危害 行为的监测刚刚开始[39],需要进一步取得经验。为了解我国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 现状和变化趋势,应稳定监测点校,问卷的项目相对稳定,固定3~5 a的监测周期,观察地 区和全国的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变化,以引起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重视。

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行为的高发阶段 。加强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为预防控制特别是健康教育与行为干 预提供心理中介因素变量[40-41]。

重视定群研究(cohort study)设计。定群研究可解决横断面研究所存在的由于出生队 列的影响(如高年龄与低年龄因素出生后社会经历不同引起健康危害行为发生率差异);同 时定群研究可观察健康危害行为年龄变化特征,评价个体心理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对未来 健康危害行为的预测。

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发展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可操作的干预训练,指导预防和控制青少年健康 危害行为的实践。

6 参考文献

[1] KANN L, WARREN CW, COLLINS JL, et al.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school-b ased 1991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 and Progress toward achieving related healt h objectives for the nation. Public Health Report,1993,108 (Supp1): 47-55.

[2] KANN L, WARREN CW, HARRIS WA, et 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 ited States, 1993. J Sch Health, 1995, 65 (5): 163-171.

[3] KANN L, WARREN CW, HARRIS WA, et 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 ited States, 1995. J Sch Health, 1996, 66 (10): 365-377.

[4] KANN L, KINCHEN SA, WILLIAMS BI, et 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1997. MMWR CDC Surveill Summ, 1998, 47(3): 1-89.

[5] KANN L, KINCHEN SA, WILLIAMS BI, et 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1999: State and local YRBSS Coordinators. J Sch Health, 2000,

70(7): 271-285.

[6] GRUNBAUM JA, KANN L, KINCHEN SA, et 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2001. J Sch Health, 2002, 72(8): 313-328.

[7] GRUNBAUM JA, KANN L, KINCHEN S, et 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2003. J Sch Health, 2004, 74(8): 307-324.

[8] EATON DK, KANN L, KINCHEN S, et 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 ted States, 2005. MMWR Surveill Summ, 2006, 55(SS05):1-108.

[9] GOODWIN R, KOZLOVA A, NIZHARADZE G, et al. HIV/AIDS among adolescents in

Eastern Europe: Knowledge of HIV/AIDS, social representations of risk and sexual

activity among school children and homeless adolescents in Russia, Georgia and

the Ukraine. J Health Psychol, 2004, 9(3):381-396.

[10]PRUNETI C, FONTANA F, BICCHIERI L. Eating behavior and body image

perception: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n Italian adolescents. Acta Biomed Ateneo

Parmense, 2004, 75(3): 179-184.

[11]EASTON A, KISS E. Covariates of current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Budapest, Hungary, 1999. Health Educ Res, 2005, 20( 1): 92-100.

[12]JAKIC M, JARIC-KLINOVSKI Z, LEKO V, et al. The incidence of

risk behaviours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Lijec Vjesn, 2004, 126(5-6):115-120.

[13]PAPAIOANNOU A, KARASTOGIANNIDOU C, THEODORAKIS Y. Sport involvemen t, sport violence and health behaviours of Greek adolescents. Eur J Public Healt h, 2004, 14(2):168-172.

[14]BRODERICK G. Risk-Taking behaviour of young women in Australia: s creening for health-risk behaviours. Med J Aust, 2004, 180(10): 544.

[15]Jean-Robertobert RM.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young people at Bafo ussam and Mbalmayo, Cameroon. Afr J Reprod Health, 2004, 8(2):145-163.

[16]Lary H, Maman S, KATEBALILA M, et al. Exploring the association be tween HIV and violence:Young people's experiences with infidelity, violence and

forced sex in Dar es Salaam,Tanzania.Int Fam Plan Perspect,2004,30(4):200-206.

[17]ERULKAR AS. The experience of sexual coercion among young pe ople in Kenya. Int Fam Plan Perspect, 2004, 30(4):182-189.

[18]ADAMU R, MULATU MS, HAILE SI, et al. Patterns and correlates of se xual initiation, sexual risk behaviors, and condom use among secondary school st udents in Ethiopia. Ethiop Med J, 2003, 41(2):163-177.

[19]HONJO K, KAWACHI I. Effects of market liberalisation on smoking in

Japan. Tob Control, 2000, 9(2): 193-200.

[20]KANEKO K, KIRIIKE N, IKENAGA K, et al. Weight and shape concerns a nd dieting behaviours among pre-adolescents and adolescents in Japan. Psychiatr y Clin Neurosci, 1999, 53(3): 365.

[21]NAING NN, AHMAD Z, MUSA R, et al. Factors related to smoking habit s of male adolescents. Tobacco Induced Diseases, 2004, 2(3): 133-140.

[22]who.int/chp/gshs/en/

[23]WARREN CW, JONES NR, ERIKSEN MP, et al. Patterns of global tobacco

use in young people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chronic disease burden ins. Lancet, 2006, 367(9 512): 749-753.

[24]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Use of cigarette s and other tobacco products among students aged 13-15 years:Worldwide, 1999-20 05.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06, 55(20): 553-556.

[25]田本淳,张巍,钱玲,等.中国四城市初中生健康行为及保护因素现况调查.中 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 27(2): 107-111.

[26]BLUM RW, HALCON L, BEUHRING T, et al. Adolescent health in the Ca ribbean: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Am J Public Health, 2003, 93(3):456-460.

[27]YOUNG SY, HANSEN CJ, GIBSON RL, et al. Risky alcohol use, age

at o nset of drinking, and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in young men entering the US

Marine Corps.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6, 160(12):1 207-1 214.

[28]OSTACHER MJ, NIERENBERG AA, PERLIS RH,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 ween smoking and suicidal behavior, comorbidity, and course of illness in bipola r disorder. J Clin Psychiatry, 2006, 67(12):1 907-1 911.

[29]COOPER SM, GUTHRIE B. Ecological influences on health-promoting a nd health-compromising behaviors:A socially embedded approach to urban African

American girls' health. Fam Community Health, 2007, 30(1):29-41.

[30]KIDD S, HENRICH CC, BROKMEYER KA, et al. The social context of ado lescent suicide attempts:Interactive effects of parent, peer, and school social

relations. 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 2006, 36(4):386-395.

[31]LINDSTROM C, LINDSTROM M. “Social capital,” GNP per capita, rela tive income, and health:An ecological study of 23 countries. Int J Health Serv,

2006, 36(4):679-696.

[32]FLAY BR, GRAUMLICH S, SEQAWA E, et al. Effects of 2 prevention pro grams on high-riisk behaviors among African American youths: a randomized trial .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4, 158(4):377-384.

[33]PATTON GC, BOND L, CARLIN JB, et al. Promoting social inclusion i n schools:A group-randomized trial of effects on student health risk behavior a nd well-being. Am J Public Health, 2006, 96(9):1 582-1 587.

[34]STORMASHAK EA, DISHION TJ, LIGHT J, et al. Implementing family-ce ntered interventions within the public middle school:Linking service delivery t o change in student problem behavior. J Abnorm Child Psychol, 2005, 33(6):723-73 3.

[35]COQQAN C, DISLEY B, PATTERSON P. Community based intervention on a dolescent risk taking:Using research for community action. Inj Prev, 1998, 4(1) :58-61.

[36]DUSENBURY L, FALCO M. Eleven components of effective drug abuse pr evention curricula. J Sch Health, 1995, 65(10):420-425.

[37]AMMERMAN AS, LINDQUIST CH, LOHR KN, at al. The efficacy of behavio ral interventions to modify dietary fat and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Prev Med, 2002, 35(1):25-41.

[38]TAO FB, GAO M, SU PY, et al. Trends of health-risk behaviors and

their risk or protective factors on adolescent students in Hefei, Anhui Provinc e, China, 1998-2003. Study on Public Health in Asia, Rinton Press,2005:180-189.

[39]陈天娇,季成叶,星一,等. 中国18省市中学生溺水相关危险因素现状分析 .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2):129-131.

[40]陶芳标,黄锟,高茗,等. 合肥地区中学生吸烟行为与主观生活质量评价.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2):132-136.

第7篇:生育率低的危害范文

职业病防治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及经费落实情况此次调查的个体企业中,64.7%和62.2%的个体企业有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专项经费,但配备专(兼)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和建立完善管理制度的企业所占比例较低。不同行业落实情况见(表略)。粉尘危害申报与监测情况分析发现,个体企业粉尘危害申报率为47.4%,其中轻工企业的申报率最高,达到71.4%。机械企业的粉尘监测制度和专人负责监测的落实情况较差,。2010年473家有粉尘危害的个体企业粉尘监测点数为985个,合格点数为374个(38.0%)。矿山行业粉尘监测点合格率为58.6%,其他分别为:轻工行业26.5%,危化行业22.4%,建材行业33.9%,机械行业23.6%,冶金行业36.1%。职业健康检查落实情况分析表明,50%的个体企业落实了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健康检查,离岗时有职业健康检查的占24.3%。在有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健康检查的占42.3%。不同行业企业职业健康检查落实情况(表略)。职业病危害告知及培训情况调查表明,个体企业设置职业危害公告栏、警示标识和落实粉尘危害告知的比率分别为34.4%、28.1%和37.8%。其中冶金行业接近60.0%的企业落实了危害告知及设置警示标识和公告栏,轻工行业设置职业危害公告栏和警示标识的企业比率分别为21.4%和22.9%。个体企业管理人员接受过职业危害培训的仅占28.7%。对从业人员进行在岗期间培训情况较差,不同行业职业卫生培训情况(表略)粉尘危害防护措施落实情况本次调查的个体企业粉尘危害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达到75.7%,但按规定发放防护用品情况落实较差(28.5%),且防护用品的使用率较低(21.1%),个体防护用品采购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占81.7%,

随着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个体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维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2]。但是大量涌现出的个体企业存在涵盖行业种类多、分布广泛、工艺流程简单等特点,职业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中,粉尘危害最为严重[3]。此次调查针对唐山市目前存在粉尘危害的个体企业的特点和管理现状等职业卫生问题,旨在为职业卫生的监督与管理提供依据。完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人员是做好职业卫生工作的基础。相关法律也明确要求: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健康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健康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4]。该调查结果显示,矿山、危化及冶金企业管理机构落实较好,建材、轻工、机械企业落实较差,仅有64.7%的企业设置了职业健康管理机构;70.0%以上的个体企业没有配备专(兼)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这给做好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带来困难。调查的个体企业中有完善的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的仅占20.9%,其中机械行业只占7.3%。落实了职业危害告知、设置职业危害公告栏和警示标识的企业不到40%。由于缺乏管理机构的专职管理人员,使其各项管理制度不健全且落实不到位,导致企业不能及时监督、检测和控制职业危害。

粉尘的日常检测数据是了解工作场所粉尘危害程度和评价防尘措施效果的依据。此次调查发现,接近90%的个体企业对粉尘危害没有进行日常监测,其中危化行业的企业监测情况较好(30.8%),矿山和机械行业有日常监测的企业不足10%。2010年473家有粉尘危害的个体企业粉尘监测合格率仅为38.0%,其中危化行业最低,仅22.4%。作业人员长期接触较高浓度的粉尘不但可能患尘肺病,还可能发生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必须做好粉尘的日常监测,建立、健全粉尘监测档案,为评价粉尘危害控制效果和预测粉尘对健康影响提供可靠数据。降低作业环境粉尘浓度是减少和消除粉尘危害的关键。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个体企业有防尘设施,但是对设施的定期维护率并不高。这样不能保证除尘和降尘效果。良好的防护用品对接尘工人健康的保护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一级防尘口罩阻尘率能达到99%以上[5]。

本次调查发现,经常使用防护用品仅有21.1%。可能由于防护用品的使用和佩戴不舒服、不方便,工人对粉尘危害认识不足以及企业个人防护用品提供和发放不足。因此,采用舒适、高效、经济的防尘用品是提高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率的有效方法,也是个人防护用品应用发展的趋势[6]。另外,加强宣传教育和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也不失为提高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率的一个好方法。健康监护是发现职业禁忌证和及早发现粉尘危害的必要手段。此次调查企业中,落实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健康检查企业的比率分别为54.3%和49.3%,进行离岗时健康检查的企业仅占24.3%。用人单位应该按要求做好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这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劳动者健康,而且也给工人离岗后出现的职业病纠纷提供参考数据。做好职业健康教育,让从业人员充分认识所从事的工作存在哪些职业危害因素及如何防护,也是预防职业危害的重要措施。调查发现,大部分个体企业忽视对工人进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有完整健康教育培训档案的企业占20.7%。只有提高了工人对职业危害的认识程度,增加了工人的自我防护意识,才能有效减少各类职业危害事故的发生。

第8篇:生育率低的危害范文

关键词:水稻;根结线虫;发生;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5-1176-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05.022

The Causes of Rice Root-knot Nematode and Control Strategy

RUI Kai, FU Mei-ying, WANG Hui-fang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Hai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inan Key Laboratory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Haikou 571100, China)

Abstract: Rice disease caused by root-knot nematode was investigated systematically in 9 cities or counties of Hainan in 2014. In this paper, 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cause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rice root-knot nematode, and present the control strategy were analysed.

Key words: rice; root-knot nematode; control effects

海南水稻根结线虫病最初于1959年在琼海发现,20世纪60年代在澄迈和屯昌发现,70、80年代扩展到定安、琼中、儋州、三亚和文昌[1-3]。冯志新等[2]于1980年对该病害进行了危害性调查,并将病原鉴定到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 spp)。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南一直未对水稻根结线虫病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和监测,近年发现其发生危害已经蔓延至全岛,局部发生危害严重。因此笔者2014年重点调查了海南9个市县的水稻根结线虫发生情况,总结了该病害的发生危害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旨在为该病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1 发生概况

海南水稻目前种植面积不到30万hm2[4],晚稻种植面积比早稻稍大。根结线虫在海南水稻上普遍发生,几乎所有的稻田土壤类型和各种地势都可发生危害,田块发病率达80%以上,并且发生面积逐年在扩展。

2 发生危害原因

2.1 气候条件

海南年平均气温约25 ℃,降雨量大于1 200 mm,水稻根结线虫可常年发生,局部地区可以产生较大的危害,在海南北部一年发生7~8代,在南部一年发生10代左右。

2.2 种植模式

海南冬季瓜菜持续发展,保持了较大的栽培面积,生产上仍保持传统的栽培种植模式稻-稻-菜,这种模式为水稻根结线虫提供了良好的寄主条件,即使冬季,残存的杂草寄主和次生稻苗尚可为水稻根结线虫的繁殖提供条件。另外,中部山区如琼中是水稻根结线虫的传统发病区,山区田块多为小水稻田,不适宜种植冬季瓜菜,也是水稻根结线虫发生与繁殖的理想场所。

2.3 杂草寄主

杂草寄主的常年存在和泛滥,使水稻根结线虫的发生危害规律变得复杂。据前期调查,目前稻田中水稻根结线虫的杂草寄主有2科5种,分别为禾本科的芒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和无芒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var.mitis(pursh)Peterm],莎草科的异形莎草[Cyperus difformis L.]、碎米莎草[Cyperus iria L.]和水虱草[Fimbristylis miliacea(L.)Vahl]。

2.4 南繁试验区的存在

海南三亚是全国水稻最主要的南繁试验基地,多种水稻种质资源、各个水稻生育期和生长阶段的稻田交替存在,为水稻根结线虫的繁殖和传播提供了天然条件。

3 发生危害调查

3.1 调查方法

对9个市县的水稻根结线虫发病区进行田间定点调查,采用5点取样,每点10株,每个调查田块共查50株,记录总株数和各级病株数,计算发病率和根结指数,分别调查苗期、分蘖期、成熟期和稻桩期(水稻收割后一个月)4个时期的发病情况。病株根结分级标准为:0级,根系完整,无根结;1级,有少量根结(占根系量的11%~25%);3级,根结形成中等数量(占根系量的26%~50%);5级,根结数量较多(占根系量的51%~75%);7级,根结特多且较大(占根系量的76%~100%)。

3.2 发病率和根结指数计算

发病率=■×100%

根结指数=■×100

3.3 2014年水稻根结线虫病发生情况

对海南9个市县的晚稻进行的根结线虫危害性调查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苗期的发病率和根结指数都较低,发病率在0~10%之间,根结指数在0~3.14之间,其中昌江田块的发病率和根结指数最高,分别为10.00%和3.14;其次是陵水田块,发病率和根结指数分别为7.33%和2.00;乐东田块的发病率和根结指数也相对较高,分别为5.33%和1.33;三亚和儋州田块没有发现根结线虫的侵染。昌江、陵水及乐东田块的发病率和根结指数相对较高,主要影响因素是调查田块在苗期缺水,稻田不能持续保持浅水层。

分蘖期的发病率和根结指数都明显降低,发病率在0~5.33%之间,根结指数在0~1.33之间,其中陵水田块的发病率和根结指数最高,分别为5.33%和1.33;其次是乐东田块,发病率和根结指数分别为4.67%和1.05;昌江田块的发病率和根结指数则降低到3.33%和0.86;未发现根结线虫侵染的市县扩大到3个,分别为三亚、儋州和海口田块。分蘖期发病率和根结指数都明显降低的主要因素是所有调查田块都能保持浅水层。

成熟期各调查稻田都能保持浅水层,水稻基本没有毛细新根产生,各市县调查田块均未发现根结线虫的侵染。

稻桩期发病率在86%~100%之间,根结指数在53.81~84.76之间;发病率达100%的市县有4个,分别为陵水、三亚、乐东和琼中,它们的根结指数亦较高,分别为83.24、80.95、84.76和84.19。稻桩期由于稻田的土壤湿度变得适中,刺激稻桩近地表产生大量毛细新根,促进了根结线虫2龄幼虫大量孵化和侵染,所有调查田块的发病率均在85%以上,根结指数亦大幅增加至50以上,最大可达84.76。由此可见,水稻收割1个月后的稻桩期根结线虫侵染数量最多,发生最重,是其繁殖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积累了大量的虫源,同时说明水稻根结线虫的卵块具有极强的抗逆境能力,大部分可以存活到稻桩期。另外,稻桩期发病率和根结指数都较高的4个市县中的3个在南部地区,说明南部地区水稻根结线虫虫源积累和发生危害较北部地区严重。琼中为传统水稻根结线虫发病区,稻桩期的高发病率和根结指数也说明了这一点。

三亚调查田块具有典型性,由于该田块所属基地田间管理良好,水稻整个生育期都能保持浅水层,致使2龄幼虫无法侵染,而该田块一旦进入稻桩期,沙化的土质加上合适的湿度,新根系大量产生,使得水稻根结线虫短期内暴发。儋州田块和三亚田块具有相似性,田间管理良好,水稻整个生育期没有感染,但稻桩期根结指数不是很高,危害不太严重,主要因为该田块未种植早稻,前期虫源积累较少。

4 防治策略

4.1 农业防治

1)培育无病秧苗。用育秧盘育苗,选用无病基质。

2)保持浅水层。整个生育期保持浅水层,尤其是幼嫩根系较多的苗期。

3)消减虫源。稻桩期保持适当湿度,使近地表幼嫩根系尽可能多的产生,促进水稻根结线虫卵的孵化和2龄幼虫的充分侵染,在保持稻桩期约1个月后,翻耕晒田,同时将稻桩收集至田外销毁,减少田间根结线虫存量。

4.2 化学防治

由于水稻根结线虫的发生危害特点为两头重,中间轻,化学防治要重点抓水稻生育期的秧苗期和收割后的稻桩期。

1)秧田防治。苗床施药宜用1.5%阿维菌素颗粒剂或10%噻唑膦颗粒剂,与最下层苗床土拌匀,其上覆盖一层土后,再播种。

2)大田防治。对于两季水稻连作的田块,在上季水稻收割后,保持稻桩1个月左右,在稻田撒施1.5%阿维菌素颗粒剂或10%噻唑膦颗粒剂,然后翻耕晒田,同时将稻桩收集到田外销毁,3种措施配合,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下季水稻根结线虫的危害。

5 小结

海南水稻根结线虫的发生危害规律较为复杂,目前还没有造成严重的大面积减产,在一定程度上与海南当前的作物栽培种植模式有一定的关系,大部分地区都实行种植两季水稻一季瓜菜,其实质是水旱轮作和与非寄主作物轮作,这本身就是很好的水稻根结线虫农业防控措施。

稻-稻-菜种植模式既为水稻根结线虫提供了良好的寄主条件,又可以控制其群体数量,达到了一定的生态平衡,这并不矛盾。水稻生育期稻田长期保持浅水层,抑制了根结线虫的侵染和发育,但是在水稻收割后的稻桩期,水稻根结线虫又可暴发式侵染,大量繁殖。

稻桩期对于水稻根结线虫的繁殖非常重要,是其虫源积累的关键时刻,同时稻桩期水稻根结线虫的大量发生说明其卵块具有极强的抗逆境能力。土壤长期淹水或通气不良的条件下2龄幼虫的存活率低,稻田长期浸水环境对水稻根结线虫的发育明显不利。南部地区水稻根结线虫虫源积累和发生危害较北部地区严重,琼中作为传统水稻根结线虫发病区同样发生严重。三亚和儋州田块的水稻根结线虫发生情况说明,只要田间管理水平高,整个生育期都能保持浅水层,2龄幼虫就无法侵染,防治的重点在于降低稻桩期的虫口基数。总之,水稻根结线虫是可防可控的,综合利用目前成熟的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措施,可大幅度降低稻田中水稻根结线虫的虫口密度和基数,将其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少因根结线虫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

参考文献:

[1] 冯志新.水稻根结线虫病的发现[J].广东农业科学,1974(3):35-37.

[2] 冯志新,关燕如,黎少梅.水稻根结线虫病的研究[J].华南农学院学报,1980,1(1):73-82.

第9篇:生育率低的危害范文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干预性研究;评价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0-9817(2007)10-0917-02

伤害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威胁儿童健康及生命的主要问题[1]。 学生伤害事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有关统计表明,我国5 ~14岁人群中城市和农村地区伤害死亡分别占该年龄组死亡总数的46.3%和51.7%[2] 。为了客观评价健康教育干预对伤害预防的效果,笔者进行了为期1 a的干预研究,结果 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05年调查的8所基线小学作为本次干预和调查对象。干预结 束后共发出问卷1 000份,考虑到资料的可比性,剔除不完整问卷,经审核、复查后,有效 调查问卷958份,问卷有效率为95.8%。

1.2 方法 基线调查结束后采用以健康教育课为主、宣传为辅的干预策略, 根据在校小学生的特点,通过实施有利于增加学生伤害知识、提高学生防止伤害技能的学校 健康促进策略,于2006年4-7月对在校小学生开展集体干预活动。干预结束后于2006年12月 随机选取2所小学一~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均有填表说明和注意事项, 由儿童和家长或其抚养人共同完成调查问卷的填写。调查项目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伤害发生 情况和伤害认知情况。

1.3 伤害的判定 有下列3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即作为伤害的统计对象 [3-4]:(1)到医疗单位诊治,诊断为某一种损伤 ;(2)由家长、教师、同学或同 伴对受伤者进行紧急处置和陪护;(3)因伤请假0.5 d以上(包括0.5 d)。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合格的调查问卷利用Epi Data进行数据录入,采用 SPSS 11.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1.5 质量控制 (1)预调查:由本中心学校卫生工作人员使用调查问卷进 行预调查,发现问题经讨论修正后正式使用。(2)培训:调查正式实施前,对各学校校医 及保健教师、班主任进行培训并进行模拟调查,以便于他们在调查中更好地回答和解释相关 问题。(3)现场的质量控制由各班主任进行问卷的审核验收,对不合格问卷及时返回重填 。(4)由专门人员不定期访问各个学校,督促各类干预宣传材料的使用和发放。(5)调查 问卷录入时采用即时逻辑审核。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伤害的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后伤害发生人数为508人,伤害发 生总人次为768人次,伤害人数发生率为53.0%,与干预前伤害发生率(62.2%)比较明显 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伤害发生率的高低,常见的伤害种类依次 为跌落伤或坠落伤、碰伤或砸伤、扭伤、昆虫或动物咬伤、刀割伤或锐器伤、交通事故等。 与干预前比较,常见的伤害种类相同,伤害发生率明显下降。见表1。

2.2 干预前后昌平区小学生伤害知识了解情况比较 在玩耍中想到可能会发 生伤害、能正确识别交通标志和知道雷雨天不应该在高楼金属门窗或树下避雨的比例与干预 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伤害知识的了解情况较干预前有所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见表2。

2.3 干预前后伤害危险行为的发生情况 吃饭、喝水时经常与同学打闹、经 常玩刀具、剪刀类东西的发生情况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危险行为的发生情况均 有所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常骑车带人上路、去野外的池塘游泳 、经常与猫狗等小动物玩耍下降的比例较大。见表3。

2.4 儿童伤害相关因素分析 在伤害的影响因素中,母亲的文化程度是其保 护因素(OR=0.47),但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父亲文化程度、家庭类型、父母亲职 业与伤害的发生无显著统计学关系。这可能与本次调查样本量较小,并且调查对象均是经过 干预后的对象有关。

3 讨论

3.1 开展学生伤害干预的必要性 在我国伤害对人民身心健康的危害不仅表 现在常见、多发,死亡率、致残率高,更主要的是危及儿童青少年的生命,造成早死而使潜 在寿命减少,伤害已经成为1~14岁儿童的首位死因[5-6]。因此及时有效地探讨学 生伤害干预的方法势在必行。

3.2 学生伤害集体干预的效果与特色 目前利用健康教育手段进行学生伤害 预防是基本的方法[7]。与成人不同,儿童健康教育方式应该是多样的、易于接受 的[8]。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干预措施实施后学生伤害发生率明显下降(下降了9.2 个百分点),学生关于伤害知识的知晓率也有所提高,学生伤害危险行为的发生率有所下降 ,且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利用学校环境进行学生伤害集体干预的优势与可行性 本次活动的特点 是不脱离学生日常生活的场所,充分利用健康促进策略,尤其强调学校创造有利于控制学生 伤害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通过适合学生的健康教育活动,激发学生自觉预防伤害的积极 性,增强对伤害的认识,使其在自然条件下逐渐养成避免危险行为发生的习惯,进而从根本 上达到控制伤害发生、促进健康的目的。本项目的干预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进行学生伤害集体 干预的可行性。

3.4 利用学校环境进行学生伤害集体干预的启示 干预前和干预后调查结果 显示,健康教育干预措施能够减少伤害结局,降低干预对象的伤害发生率;但是学生伤害的 预防不应仅局限于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应做到医务人员、家长、学校三结合[9], 强化儿童的安全卫生教育,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9-10]。同时,加大社会宣传 力度,提高家长、教师以及全社会的安全卫生知识,普及全民安全卫生教育。

4 参考文献

[1] 叶广俊,主编.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28.

[2] 殷大奎.伤害: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疾病控制杂志,2000,4(1):1-3.

[3] 李安乐,郑琳,马彦,等.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 3,24(6):470.

[4] 李丽萍,黄革.伤害儿童的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疾病控制杂志,1999,3(4) :256-257.

[5] 林汉生,王声氵勇.小学生常见伤害类型及其 原因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5):375-377.

[6] 邱厚兴,蒋邵伦.滕州市小学生家长意外伤害公共卫生知识调查.中华流行病学 杂志,2000,21(1):40.

[7] 卢关平,周春洪,吴霭玲,等.江门市中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华流行 病学杂志,1999,20(3):170-173.

[8] 韦湘.儿童意外伤害现状及预防对策.疾病控制杂志,1999,3(4):67-70.

[9] 成艳珍,陈素云.低年级小学生突发事故有关知识调查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0, 21(2):155.

[10]LARAQUE D,BARLOW B,DURKIN M.Prevention of youth injuries.Natl MedAssoc,1999,91(10):557-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