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球经济复苏现状范文

全球经济复苏现状精选(九篇)

全球经济复苏现状

第1篇:全球经济复苏现状范文

经历五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2013年世界经济呈现缓慢复苏态势,发达经济体总体趋于好转。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较为稳固,欧元区经济走出衰退,金融市场趋于稳定;日本刺激政策收到一定成效,增长信心得到提振。特别是四季度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加快,全球货物贸易回升更为明显。但世界经济整体仍处于政策刺激下的脆弱复苏阶段;新兴经济体的结构性调整,拖累世界经济整体增速。

2014年1月2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世界经济展望》最新报告估计,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0%,增速略低于2012年的3.1%。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3%,低于上年0.1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4.7%,低于上年0.2个百分点。世界银行估计值较imf更为乐观,2014年1月初世行的《全球经济展望》预估全球经济2013年将增长3.2%,其中发展中国家增长5.3%,发达国家增长2.2%。

2014年,世界经济有望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经济复苏总体步伐将加快,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有望好于2013年。美国经济增长动力加强,不仅表现在经济基本面的改善,财政抑制效应也将减少;欧债危机、中国经济软着陆和美国政府再度关门的风险基本可以排除;发达经济体增长强劲,外部需求增多令新兴市场受益,亚洲仍有潜力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imf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7%。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势头可望持续,预计增长2.2%。其中,美国经济增速将加快0.9个百分点;欧元区触底回升,增长率将达1%;日本后续动力可能减弱,增长率预计为1.7%,与上年持平。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5.1%,略好于上年,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大国经济增速从前几年的6%-8%左右回落到2%-3%。

联合国2013年12月18日的《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2014年,全球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为3%。世界银行2014年1月报告预测,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13年的2.4%,上升至3.2%。发展中国家2014年经济增速将从2013年的4.8%上升至5.3%;发达国家加速增长,预计增长率在2014年为2.2%,比2013年的1.3%有一定改善。其中,美国经济改善最为明显,2014年其经济预计会增长2.8%;欧元区经济在经历两年的萎缩之后,2014年预计将增长1.1%。从上述权威国际机构预测报告可以确定的是,2014年全球经济将走出最黑暗和最糟糕的时期,进入复苏通道。当然,全球经济仍然处于经济复苏的初期阶段,面临基础不稳、动力不足、速度不均等问题,复苏进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难以一帆风顺。2014年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一是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问题远未解决,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启动再工业化进程,回归成为全球经济引擎,但新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再度依赖金融资本或虚拟经济引领经济更为脆弱;二是美国实施退出量化宽松(qe)的政策,虽然意味着美国经济复苏步伐的稳定,但对全球资本市场而言,将意味着全球风险资产的重新定价,导致资本流动加剧,引起资产价格、汇率和国际收支的变动,从而引发全球经济环境的动荡;三是新兴大国经济减速、金融风险上升,增长节奏仍将处于调整态势。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

二、国际贸易期待曙光

2013年全球贸易增长仍不乐观,特别是发达国家进口萎缩,拖累全球贸易增长。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同比增长只有1.2%,其中能源贸易下降1.6%,欧盟进口下降2%严重拖累其主要贸易伙伴出口;与过去两年平均12%的增速相比,新兴经济体虽然实现了5%的进口增长,但速度显然已经放缓。但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以来,国际贸易回升步伐加快。其中,美国10月份出口达到前10个月最高规模;欧元区前10个月出口同比增长6.1%,10月当月进出口额均达到前10个月最高水平;中国11月、12月两月出口连续创全年月度出口高点,月度出口超过2000亿美元。

从荷兰智库“经济政策分析局”公布的统计数据看,2013年1-9月世界货物贸易量指数缓慢徘徊在129-132。其中,发达经济体出口指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新兴经济体进出口月度平均增长率只有3%左右。截至9月份,世界货物贸易量环比仅增长2.2%。但自10月份起,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贸易量均呈温和上升态势。10月当月全球货物贸易指数达到134.6,高出年初2.2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6%,11月份继续增长0.2%,约合实际增长率2.1%,为2011年2月以来最高增长

度。wto报告估计2013年全球贸易量增长2.5%;201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有望加快,预计增长4.5%,但仍将低于过去20年5.4%的平均增速。其中发达经济体出口增长2.8%,发展中国家增长6.3%,分别高于2013年1.3个和2.7个百分点。

国际贸易规模的恢复,一方面取决于世界经济基本面向好,另一方面也受到各国贸易政策的影响。尽管二十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数次延长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承诺;但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和企业困难,继续想方设法限制进口,将国内市场留给本土产业,不利于国际贸易复苏。据世贸组织的第九次贸易限制措施监督报告,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各成员共采取109项贸易限制措施,覆盖全球进口商品的0.5%,其中新贸易限制措施数量达到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值,以反倾销调查为主的贸易救济调查仍是贸易限制措施的主要手段。由于贸易限制措施的撤销率一直在低位徘徊,全球范围内贸易限制措施总量依然在不断增加。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影响全球贸易复苏进程。

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年末,wto打破十几年僵局,实现其成立以来首个多边谈判成果――“巴厘岛协定”,令人对“多哈回合”谈判重拾信心。协议的达成,对处于困难时期的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无疑是一个鼓舞和可喜的转折。根据经合组织研究报告估算,巴厘岛协定“早期收获”安排有望降低10%至15%的贸易成本,其中贸易便利化协议将每年为全球创造1万亿美元的收益,2100万就业岗位,帮助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10%,发达国家出口增长5%。另一值得关注的是,繁荣且活跃的区域贸易谈判不仅可能重塑国际贸易格局,而且将对国际贸易规则产生重要影响。如正在进行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将会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谈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等区域贸易谈判也会成为影响双边和多边经贸关系的因素。  三、货币政策潜在差异性风险

2014年全球经济政策最明显的趋势是主要央行货币政策面临重大改变,而且错位实施、差异性特征明显加大将是一个必然趋势。美联储已宣布将从2014年1月起开始将qe3每月的购债规模从850亿美元减至750亿美元。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也表示从1月起,每月收购机构抵押贷款担保证券的规模从400亿减为350亿;收购长期政府公债由每月450亿减为400亿,合计750亿。这意味着美联储局已开始审慎缩减qe规模,也标志着美联储在金融危机后实施了五年之久的三轮量化宽松(qe)货币政策开始进入退出进行时。而日本央行正在货币宽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日本央行表示,只要走向摆脱通缩的目标趋势不变,2014年就将继续推行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欧洲央行则仍然面临进一步宽松的政策压力,在2013年11月议息会议后,欧洲央行意外宣布将欧元区主要再融资操作利率(基准利率)从0.5%降至0.25%这一历史最低水平,隔夜贷款利率降至0.75%,隔夜存款利率维持在0不变。欧洲央行可能在2014年第一季度将再融资利率进一步降低15个基点至0.1%。英国央行在短期内也不会开始收紧政策。

从目前看,美联储以每次100亿美元的速度缩减购债规模,可能直至2014年底才能完全结束qe。由于缩减qe直至退出的过程是史无前例的,所以其连锁效应无法估量。首先受到冲击的是新兴市场,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国家将是那些曾有过信贷泡沫史、资本账户开放、高额经常帐赤字和外债的国家。其次,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错位实施,无疑将改变全球流动性格局,影响金融市场信心和金融资产价格,并对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带来新风险。尤其是新兴市场金融动荡局面可能再现甚至加剧,面临更大的资金外流、货币贬值压力,资产负债表恶化。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本身也面临两难选择,若通过提高利率阻止资本外流无疑增加复苏成本、导致经济增速放缓;若紧缩财政则有可能导致前期政策效率降低。宽松还是紧缩,这将是个问题。

四、全球财政失衡状况有待改善

扩张性财政政策为应对金融危机起到积极作用,但也给各国政府积累了大量债务。近几年发达国家连年财政赤字,政府债务率不断攀升,imf预计,2013年美国、欧元区、日本政府债务率分别高达106%、95.7%和24.5%,2014年仍将处于较高水平,削赤减债任务十分艰巨,财政风险依然存在。

首先,全球财政失衡未见明显改善。imf预计201

14年全球大多数经济体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情况仍将持续,尽管平均赤字率(财政赤字/gdp)从2013年的4.13%降至3.85%,但赤字率仍将超过3%国际警戒线,且大幅高于危机前水平,财政失衡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

其次,新兴市场财政状况相对恶化。imf预计2014年,新兴市场整体的财政赤字率为2.25%,虽然绝对水平较发达经济体略低,但相对2012年上升0.54个百分点,相对2008年更大幅上升了2.92个百分点,表明新兴市场的财政失衡风险有所加大。如金砖国家印度,2014年财政赤字率排在第七位,达到8.49%。新兴市场财政状况的变化趋势要劣于发达经济体,2014年新兴市场的财政风险相比发达经济体更值得高度关注。

五、降低失业率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前瞻指引目标

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不仅抑制居民收入增长,也严重打压消费能力和意愿,在内生经济动力(包括个人和企业投资)真正活跃之前,2013年个人消费尚未再现金融危机前的繁荣景象。国际劳工组织《2014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显示,全球经济复苏疲弱未能改善全球劳动力市场,2013年全球失业人数较上年增加近500万人,全年累计大约2.02亿人失业。整个欧元区失业率已达到12%,西班牙为26%。年轻人失业情况更糟,欧元区平均水平接近24%,一些国家已经超过35%。美国失业率尽管已由金融危机后的10%降至目前的7.0%,但仍远高于6.5%的目标水平,其他发达经济体失业问题短期内也无明显改善迹象。

imf预计2014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水平仍保持高位。国际劳工组织预计,在未来五年中,全球失业率将大致维持不变,总体水平较危机前高出0.5个百分点。欧洲高失业国家西班牙和希腊的青年失业率仍将高于50%。因此,各央行纷纷将未来政策目标与改善失业率挂钩。美国qe政策退出的目标指引之一就是失业率降至6.5%;英国央行也推出了将央行利率政策与失业率挂钩的前瞻指引,称央行在失业率降至7%之前不会考虑加息和缩减qe规模。将失业率指标引入新的政策前瞻指引,无疑令市场投资者增加对于失业率水平降低的关注,同时也有将成为央行货币政策的晴雨表。

六、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形势

美国:2013年美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所增强,复苏势头较为巩固。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结束政府关门并提高债务上限,避免了债务违约,但美政府面临整固财政压力明显。imf预计2013年美国经济将增长1.9%。2014年,随着房地产市场持续向好、国内工业逐渐企稳、页岩气革命提升其竞争力,美国经济复苏势头有望进一步巩固。imf预计,2014年美国gdp增速将达到2.8%,美联储预计美国经济增速为3.0%,美国经济复苏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一是由于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仍然低于历史水平,劳动力市场持续僵化,导致美国经济复苏核心动力-个人消费不大可能骤然加速,引领经济快速增长;二是投资后续乏力。随着qe政策的退出,长期利率上升成为必然趋势,由此将导致融资成本增加,投资增长面临压力;三是财政束缚压力。尽管奥巴马政府签署的2014-2015财政预算协议,化解了政府关门风险,但债务上限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医改遭遇挫折,总统、政府、两党以及国会的支持率都处于下降趋势,政治格局出现分散化趋势,未来美国财政危机常态化也不是不可能的,而这无疑将长期干扰美国经济复苏,拖累其经济复苏势头。

欧元区:2013年欧元区呈现经济复苏态势,逐渐摆脱债务危机的紧急状态,走出长达18个月的经济衰退。目前,欧元区通过政策行动减少了主要风险并稳定了金融形势,但经济体增长仍受制于信用瓶颈,导致欧元区内部经济复苏势头出现分化。此外,部分国家金融体系仍很脆弱,高企的失业率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对财政形成较大的压力,居高不下的私人债务有待继续清理,调结构任务依然严峻。imf预计欧元区2013年gdp下降0.4%,2014年将重返增长,增速为1%。特别是德国经济有望迎来“黄金时期”-失业率下降、可支配收入增加、经济的内生动力增强,经济增速不断提高。2014年欧元经济区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一是银行系统依然脆弱,金融修复尚未完成;二是持续的、大范围的高失业率;三是整体内需不足,持续低通胀成为欧洲央行心头大患。

日本:2013年日本经济温和复苏,失业率下降,私人消费上升,工业生产以温和速度增长,安倍经济刺激政策效果逐渐显现,通缩状况有所改善。日元贬值(2013年全年贬值20%)带来日本企业以日元结算的海

收入增加,企业盈利得到提高。安倍政府在出台5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的同时,宣布2014年4月起按计划将消费税税率从目前的5%提高至8%,引发经济下行担忧,经济学家预计2014年前两季度私人消费将下降一成。imf预测,日本经济2013年将增长1.7%,随着财政紧缩政策落实,2014年预计增长率与上年持平,仍为1.7%,日本的财政整顿和结构性改革不力也会带来财政风险。

第2篇:全球经济复苏现状范文

一、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情况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美联储自2008年11月起共实施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并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0%—0.25%历史最低点。量化宽松政策是通过非常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降低融资成本、提振市场信心、推动消费增加和促进企业投资,刺激经济复苏和就业增加。为进一步提振经济,2012年9月美联储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每月购买400亿美元的机构抵押支持债券(MBS),12月宣布每月购买850亿美元债券,包括400亿美元MBS和450亿美元长期国债,同时将联邦基金利率与失业率和通胀率挂钩,即只要失业率在6.5%以上、且未来1—2年通胀预期不超过2.5%,基金利率将继续维持在0%—0.25%。与前两轮量化宽松不同,第三轮量化宽松为每月购买定额债券,且没有设定退出时间表,具有明显的无限制特点,因而第三轮量化宽松的退出成为倍受国际关注的焦点。

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五年来取得了积极效果。美国经济逐步驶入温和复苏轨道。2009—2012年实际GDP增速分别为-3.5%、2.5%、1.8%和2.8%。2013年一、二季度GDP环比增长折年率分别为1.1%和2.5%。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形势渐趋明朗,2013年6月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首次提出退出量化宽松的可能,明确退出的前提条件是经济没有受到紧缩财政政策的明显拖累,能够保持适度稳定的增速和动力。退出信号引发了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全球股市、债市、汇市及资本流动剧烈波动,同时也成为一场“量宽退出预演”,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市场不安情绪,为美国正式启动退出量化宽松做了准备。

二、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考量

2013年12月18日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决定,自2014年1月开始每月缩减100亿美元购债规模,即从850亿美元削减至750亿美元。其中,长期国债购买规模从450亿美元降至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购买规模从400亿美元降至350亿美元。这标志着美国将以“适度步伐”实质性退出QE3,宽松货币政策重心将逐渐从资产购买向零利率政策回归。从美联储货币政策相关表态看,退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考量因素主要包括四方面。

一是就业市场改善趋势。就业状况是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核心考量指标。2013年美国就业状况稳步改善。失业率由1月的7.9%下降至11月的7%。2013年1—11月平均月新增非农就业岗位18.8万个,高于2012年和2011年同期的17.9万个和17万个,就业市场处于稳步回升状态。

二是经济复苏状况。2013年私人投资和个人消费增长显著,拉动三季度GDP环比折年率达到4.1%,为2011年以来的最高增速。房地产市场继续复苏,工业产出超过衰退前的峰值。此外,年底两党达成两个财年的预算案协议,有助于减轻自动减支对经济增长的拖累,降低财政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强了美联储对2014年经济复苏形势的乐观预期。

三是通货膨胀走势。美联储多次表示,通货膨胀稳定是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前置条件。2013年通胀率仍保持在远离2%的通胀目标的区域。尤其是下半年,PCE物价指数保持在0.9%—1.1%之间,且呈现下降趋势。

四是量化宽松政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持续购债使大量的金融资产债券集中于美联储,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已突破四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24%。量化宽松政策是金融市场资源的多元化结构趋向单一,也使得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对金融稳定性带来挑战。量化宽松可能带来的通胀等风险越来越成为美联储政策决策时重点关注的因素。

综合以上因素,美联储宣布于2014年1月启动退出QE3。可以判断,QE3的退出将成为美国货币政策由非常规刺激政策向常规政策回归的重要转折点。

三、量化宽松政策很可能在2014年内完全退出

(一)退出量化宽松进程取决于美国经济能否实现持续稳健复苏

2014年美国内外部风险和政策不确定性趋于下降,经济增长面临的负面因素影响有所减弱。从国外看,欧元区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有望企稳,美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从国内看,财政政策紧缩对于经济增长的拖累将趋弱。美国国会批准的两年财政预算案协议有利于减缓政府开支削减幅度和弱化财政不确定性。美国各州和地方政府的预算形势也有所改善,再次大幅削减支出的可能性不大。

2014年美国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将继续支撑经济增长,房产市场回升、财政限制压力减弱也有助于美国经济继续复苏。经济增长、工业产出、建筑业的走强均对就业起到支撑作用,劳动力市场有望继续好转。美联储在最新预测中将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上调为2.8%—3.2%,高于2013年的2.2%—2.3%。总体看,美国经济有望进一步稳健复苏,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进程将稳步推进。

(二)低利率政策仍将保持较长时间

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挑战:一是如何在不扰乱金融市场或妨碍经济复苏的条件下缩减购债计划;二是在美元利率上升可能拖累经济的情况下,如何积极引导市场预期;三是如何应对退出QE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业和通胀双重风险。这需要美联储谨慎准确把握退出QE3的节奏和进程,寻求与市场的有效沟通,充分发挥政策的前瞻指引作用,避免退出QE对于金融市场的过度冲击。目前看,“耶伦时代”的货币政策将会与伯南克的货币政策有较好的连贯性。货币政策会议的计划将得以实施,即在2014年每次会议上继续将购债规模减少100亿美元。不过,每次货币政策会议都会评估经济复苏状况与前景,考量就业改善以及通胀预期,以决定是否进一步缩减QE3。若认为经济复苏放缓,就业状况恶化,则会暂停缩减;反之,不排除在某个月扩大削减规模。总体看,除非美国经济复苏出现反复,美联储将在2014年继续稳步缩减购债规模,直至完全退出。

在经济没有实现全面实质性复苏前,美联储仍将保持高度宽松的低利率政策。根据美联储传达的信息,即使失业率降至6.5%以下,仍可能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目前的超低水平,尤其是在通胀预期持续低于2%的长期目标的情况下。这意味着美联储之前设定的与加息挂钩的6.5%失业率门槛淡化,低利率政策将保持相对较长的时间。

四、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

自美联储宣布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形势基本稳定。发达国家股票市场继续走强,新兴市场出现资本外流但规模较去年三季度小得多。但是,美联储退出QE3将推升利率,促使美元升值,改变全球资本流动格局,加大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2014年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跨境资本流动管理难度加大。在宏观调控和金融改革决策中,需高度关注和预判美联储退出QE3的影响。

(一)加大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去年5月下旬,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预期曾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大幅震荡。相比之下,自去年12月18日美联储宣布缩减购债规模以来,全球金融市场表现则相对稳定。总体看,美联储退出QE3并未引起金融市场恐慌,一方面与美联储缩减购债的规模较小有关,另一方面反映出投资者对世界经济复苏尤其是美国经济复苏的信心增强。然而,美联储逐渐缩减购债规模势必将推升利率,目前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去年11月份已上升0.3个百分点,较去年3月的年内低点上升1.1个百分点。利率上升将对投资和消费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强劲复苏势头能否持续存在不确定性。一旦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过程中未能与市场实现充分沟通,导致市场发生恐慌性反应,利率大幅波动将冲击全球金融市场,拖累美国经济复苏,加大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可以说,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是今年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的主要风险。

(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受到抑制

2013年美国经济好转和QE3实施并存,美元汇率出现升值,美元指数从年初73升至年底76。2014年美国经济有望继续复苏,而QE3将逐步退出,美元汇率很可能将继续走强,整体上将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下压作用。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仍将缓慢,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大宗商品的供求关系仍相对偏松。整体看,2014年大宗商品价格缺乏上涨动力,但受经济数据、政策信号、突发事件等影响,还将维持震荡态势,对全球通胀走势产生复杂影响。

(三)全球资本流动格局将发生改变,部分新兴市场国家金融风险加大

随着美联储缩减购债逐渐推升利率,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动力趋强,新兴经济体增速滞缓,发达国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增强将吸引大量资本回流,廉价资本持续流入新兴市场的格局将发生改变。不过,预计美联储在退出购债计划的过程中会谨慎选择时机并与市场进行充分沟通,零利率政策仍将维持较长时间,加之新兴经济体增速仍较发达国家高,美国短期利率急遽上升的可能性较小,资本恐慌性逃离新兴市场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看,部分对海外资本依赖程度较高的新兴市场国家金融风险正在加大。去年5月下旬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预期已对部分新兴经济体货币带来重创,印度卢比和土耳其里拉一度跌至纪录低位,印尼盾和南非兰特亦跌至5年低位。尽管近期资本外流较为缓和,但从2013年全年看,“脆弱五国”印度、印尼、巴西、南非和土耳其等五国货币兑美元汇率分别贬值14%、26%、16%、26%和22%。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三季度印尼、南非、土耳其经常账户赤字占GDP比重分别为3.8%、6.8%和7.2%,巴西2013年贸易顺差仅为26亿美元,较2012年194亿美元下跌87%。在国际收支恶化与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发资本外流的交互影响下,上述五国的金融风险正在累积,加之2014年印度、印尼、巴西、南非和土耳其等五国均将进行大选,在经济形势恶化与叠加下,个别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四)我国拓展外需面临较大挑战,稳定国内金融市场的难度加大

2014年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美联储退出QE3推动美元升值将加大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新兴市场在国内结构性矛盾和外部冲击加大情况下,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增多,我国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美联储退出QE3将对全球流动性产生收紧效应,预计2014年我国资本流入规模将有所减少。但是,世界经济继续复苏有助于我国出口持续增长,放宽投资准入、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有利于吸引外资流入,高达3.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截至2013年9月)为应对短期资本外流冲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合判断,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资本净流入的格局不会逆转,但短期内发生的资本外流可能在某些时点上加剧国内货币市场流动性紧张。

第3篇:全球经济复苏现状范文

专家学者们对2003年世界经济的总体判断是:上半年延续了2002年的缓慢增长,下半年增长步伐有所加快,全球维持温和复苏态势,但地区间出现明显不均衡。美国经济复苏迹象明显;欧洲经济步履维艰,预计2003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仅有07%;日本经济曙光微现,预计2003和2004年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到2%和14%;发展中国家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东亚虽受非典疫情影响,但预计仍是全球经济的亮点,增幅仍为全球之首;拉美正逐渐摆脱2001年开始的经济衰退而缓慢回升,2003年经济增长预计为18%;东欧和俄罗斯经济也稳步增长。

对于2003年世界经济运行的特点,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毕吉耀总结说,这首先表现为世界经济增长对美国的依赖性有增无减。其次,全球贸易、投资活动还处在低潮。再次,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还在进行中。第四,传统财政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在减弱,结构性调整和改革对挖掘经济增长潜力的紧迫性增强。

对于2004年世界经济走势,多数专家倾向于可能进入相对低速增长阶段。他们认为,由于自主性增长因素依然薄弱,美欧日经济复苏不平衡,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基本完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未形成前,这种低速增长状况有可能延续一段时间。

动荡仍是金融市场主旋律

受地缘政治局势不稳等因素影响,动荡仍是2003年国际金融市场的主旋律,这是专家们较为一致的看法。

从外汇市场看,美元在震荡中持续走软,欧元趋强,日元强劲上升。随着伊拉克战争的很快结束,全球主要股市持续劲升。国际债券市场大起大落。国际黄金市场波动剧烈,11月底突破每盎司400美元重要关口。享有60年无丑闻美誉的美国基金业,2003年面临前所未有的大震荡。越来越多涉嫌非法交易的基金公司和大银行被揭露出来,美国证交所也因监管不力而受到指责。至2003年6月,全球主要经济体利率均已触底。英国央行11月6日宣布调高利率25个基点至375%,为全球四大央行中3年多来首度加息的央行。

第4篇:全球经济复苏现状范文

判断二: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破坏最甚、危害最久的深刻危机,其对世界经济的长期负面影响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

判断三:由于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中存在1:30的信用杠杆率,因此这次金融危机的“去杠杆化”过程将会相当漫长、相当复杂也相当痛苦。

判断四:美国政府的救市政策正发生方向性调整,不再购买银行的不良资产而去救助实体经济将对正陷于困境的银行与金融机构造成重大冲击,会有更多的银行出现破产或倒闭。虽然各国政府动用巨额资金救市,但对于深陷危机的世界经济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到头来很可能还得由市场来自行化解危机,因此在现阶段,解决危机的前景仍然极其渺茫。

判断五:从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的转化是一个全面性与世界性的过程,第一阶段是过度消费型的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第二阶段是过度生产型的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第三阶段是过度资源供应型的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消费―生产―资源供应的因果链条将发生全面断裂。10年来的经济全球化过程已经把整个世界经济联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很难有哪个国家能在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

判断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会交互作用,美国股市很可能会跌到5000点左右,全球主要股市至少还有30%以上的下跌空间。

判断七:全球主要商品市场的大熊市将持续三年以上时间,商品市场已经发生根本性的牛熊转折。对于世界经济来说,未来三年内所面临的将不是通胀威胁而是通缩危险。

判断八:黄金市场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黄金的保值功能将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化而逐步丧失。

判断九:美元坚挺是一个暂时现象,虽然现阶段全球资本回流美国增大了对美元的需求,但美元泛滥对其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将产生长期负面影响。就危机的演进过程来看,美元的走势会呈现短期跌不深、中期涨不高、长期不看好的基本态势。

判断十:处于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之中的中国经济正处于下降通道,政府救市可以阻延下降过程,但不能改变下滑趋势。中国股市的牛市不是渐行渐近而是渐行渐远,只要在大小非问题上不能找到突破性与突围性的思路,中国股市就很难走出熊市而出现反转。2009-2010年,中国经济与中国股市都将更为困难。

相关阅读

第5篇:全球经济复苏现状范文

在后期,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市场信心进一步稳定,再加上通胀预期的存在,沪铜作为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的期货品种之一,继续维持震荡上扬走势的可能性会继续增加,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目前世界一些主要国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恶化,已经开始减弱了政策对经济的刺激力度,个别国家甚至开始逐步加息,以抑制通胀的进一步恶化,这对伦铜、沪铜价格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再考虑到铜库存数量不断增加的因素,我们有理由认为铜的下游消费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铜价大幅上涨的基础仍不稳固,因此近期沪铜价格会维持一个宽幅震荡的走势,等待进一步明确的市场变化对价格形成新的引导。近期在参与铜交易时,我们应当关注以下几个因素:

全球经济危机的缓解仍是近期支撑价格的主要因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将呈现微弱扩张,由2009年收缩3.4%转为增长1.3%,增长率低于其增长潜力。美国经济复苏步伐可能快于欧洲和日本,2010年GDP增速达到1.5%。另据联合国2009年12月2日公布的预测,美国经济将在2009年负增长2.5%以后,2010年恢复增长2.1%;欧盟和日本的经济分别增长0.6%和0.9%。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成为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中国和印度经济将分别增长8.8%和6.5%。

从全球主要经济区GDP数据看,在全球携手应对经济危机政策的推动下,2009年之后全球经济危机开始好转或缓解。数据显示,美国、韩国于2008年末率先见底,之后是中国、印度、日本于2009年一季度见底,欧盟最晚,于2009年二季度见底。从全球主要经济区GDP恢复速度看,中国、印度、美国恢复较快,截至2009年三季度,三国的GDP数据分别为8.9%、6.8%、2.8%,上述三国的经济已进入复苏状态;但韩国、欧盟、日本的经济复苏进程相对迟缓,截至2009年三季度,三经济区的GDP数据分别为0.4%、-4.1%、-4.5%,其中,韩国有望在2009年四季度进入复苏状态,而欧盟、日本的完全复苏要等到2010年。根据现阶段全球主要经济区的经济运行状况,预计2010年全球主要经济区经济复苏概率较大。

同时,作为全球最具实力的经济实体,美国经济状况对全球经济有很大影响。由于多年来,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对于美国经济的贡献率在45%~70%,所以,个人支出对美国经济复苏有很大影响。截至2009年9月,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对于美国经济的贡献率已回升到50%以上,这一数据标志着美国个人消费重回主导地位,美国经济继续趋好有了重要的消费支持。

中国因素仍然是支撑价格主要因素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6.6%,表明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进一步巩固。2009年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6.6%,比上月上升14个百分点。12月份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呈普遍上升趋势。从分项指数来看,同上月相比,只有新出口订单指数下降,降幅为1个百分点;原材料库存指数持平;其余各项指数均不同程度上升,其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采购量指数和购进价格指数升势明显,升幅均在2个百分点以上。从指数水平来看,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采购量指数和购进价格指数较高,均达到60%以上,尤其以购进价格指数为最高,达到66.7%。

在20个行业中,只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纤制造及橡胶塑料制品业、烟草制品业三个行业低于50%,其余17个行业均高于50%,尤其以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为最高,达到60%以上。从产品类型看,原材料与能源、中间品、生活消费品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均高于50%,其中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最高,接近60%。

对此,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分析认为,12月份中国PMI指数继续保持在50%上,表明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进一步巩固。12月份PMI指数较上月提高,可能是季节性波动的表现。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需要关注,表明对国际市场转好的变化不宜过早乐观。购进价格指数上升表现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在市场转好和成本提高背景下,企业发展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应该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对成本增大的承受能力。

同时,为了能够刺激经济增长,应对国际经济危机对国内经济造成的危害,从2008年开始,国内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向“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转向“适度宽松”。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对克服金融危机的冲击产生了积极作用。而天量信贷的投放也缓解了市场流动性匮乏的困境。根据经济学家的预测,2010年的货币将会继续保持目前的充裕水准,国内通胀水平接近于2004年的水平(CPI3.2%),总体呈温和通胀。

全球通胀成为双刃剑

早在西方政府高举“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之时,通胀预期的种子就被埋下。据悉,美联储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资产负债表出现了急剧的扩张。从2008年9月的1.9万亿美元经过短短的9个月时间就扩张至4.5万亿美元。同时,基础货币的投放量也扩张15倍,相当于2001年的25倍。天量的货币投放使得市场对未来的通胀充满想象。

根据最新数据,美国经济2009年三季度GDP环比增长2.8%,表明美国经济已经走出了衰退。从目前看,新增非农就业损失在逐月下降,已经从高峰时期的每月超过70万人下降到10月的19万人。如果经济复苏势头较强,2010年年中实现正增长并带动失业率开始下降的可能性较大。

第6篇:全球经济复苏现状范文

在全球经济由于库存周期的推动于2009年下半年复苏性增长之后,许多人仍然担心,如果没有最终需求复苏的支持,库存周期的推动可能是暂时的。

然而,在制造业活动展开后,与持续政策支持相结合,已经能够通过对收入、财务状况和信心的积极影响来帮助提升需求。即使是少量的消费开支增长,以及随之而来资本支出,最终将迫使企业来补充自己的库存。

在这个过程中,库存将继续放大,最终提升需求的增长,并实现对制造业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事实上,全球的经济学家最近对经济增长越来越乐观,无论是在经济增长预期方面,还是在对增长是否会发生的信心方面。

在最近几个星期,世界上很多数据都显示了利好的消息。最重要的是,这些数据来源于各个区域、部门和各类支出。

摩根大通认为,增长中的三个瓶颈将逐步被消除,并在2010年实现3.3%的全球经济复苏。

首先,近几个月来,强劲的数据主要来自新兴市场和北美,而欧洲和日本因为不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和强势货币的拖累严重落后了。最近的数字已经显示后两个地区的反弹,而更及时的商业调查数据显示,经济在3月强劲反弹。这将有助于结束美元对日元和欧元的升值,使欧元资产再次回到以前的较高水平。

第二个瓶颈是制造业的迅速增长和服务业恢复的滞后。而欧洲和美国最新的一组服务业采购经理指数表明,服务业正在赶上的过程中。

第三个瓶颈体现在非金融企业良好的资产负债表和收入表现与各国政府的恶劣状况上。这些信贷问题大多涉及希腊资金危机。最近的欧盟首脑会议提出的解决方案平衡了许多利益冲突。虽然没有保证成功,它确实大大降低了短期风险。

的确,即使在财政刺激消减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保持高度宽松且传导机制更加畅通,这成为了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的支持。

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也有相应的风险,风险主要来源于商品价格的上升以及由此产生的盈利下降和供应短缺将给整体经济增长带来的严重风险。

关于商品价格的意义,由于2009年的低利率,非传统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上美元疲软,已经把相当大的流动性加入到全球经济中,支撑商品价格。2010年仍然宽松的全球流动性,以及全球经济增长的稳健复苏将继续支持商品价格上涨, 但考虑到自2009年来已经过剩的商品市场库存, 2010年上涨的幅度将比2009年略小。

事实上,在2009年进入商品市场的资本流动创历史新高,体现出了为美元资产的保值和对发展中经济体长期增长的预期,这将作为对未来商品价格的稳定力量。

在中国,部分由于进口价格上升而造成的投入成本上升,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有的企业试图将压力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最近进口铁矿石价格和国内钢价上涨就是一个例子。

第7篇:全球经济复苏现状范文

2009年三季度开始,受益于各主要经济体采取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世界经济步出了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的影响。全球股市自2009年3月以来持续反弹。

目前全球经济处于复苏的中前期,且复苏趋势越发明朗,美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需求的强劲反弹将带领全球经济走向稳步复苏。

从美股的长期走势看,标普500指数已经走出了此次金融危机的谷底;从代表欧洲各国股市状况的摩根士丹利泛欧指数历史走势来看,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后,该指数迅速反弹,虽在欧债危机影响下有所调整,但基本站稳800点。亚太经济方面,日本经济从2009年二季度起出现了强劲反弹,是最先走出衰退的发达国家之一。2010年日本GDP将继续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所带来的出口增长,中期内日本股市有望继续保持向上的趋势。澳大利亚自2008年底以来已经启动了新一轮经济上升趋势,GDP季度环比年化增长迅速反弹并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就业市场也持续回暖。目前标普澳证200指数已经恢复到2005―2006年时的点位,随着澳大利亚经济的持续增长,股市有望延续上佳表现。

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投资者可以通过海外基金投资全球市场,一方面,通过全球配置的海外投资基金争取在世界经济复苏期抓住不同股市轮动上涨的机会,在追求不同市场轮流上涨所带来的收益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散投资,降低投资风险。但是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没有一个基金经理可以同时从全球每个市场都取得最佳回报,而“基金中的基金”――FOF却可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灵活机动地选择优秀的海外基金管理人,从而达到全球分散投资的目的。通过对基金选择时的“二次优选”,将更加有助于FOF类型的海外投资基金进一步控制风险。

FOF即“基金中的基金”,和其他以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为投资标的的基金不同。FOF是以基金为投资标的。通过专业手段对上百只乃至几千只基金进行二次优选,FOF的投资风险无疑得到了有效降低。

选择FOF是国内基金公司在初涉全球证券市场的背景下,分享全球经济增长的一种现实选择,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挑选经过时间和市场波动考验的优秀资产管理人,可以更好地贯彻全球投资的理念,更灵活机动的配置资产组合。

从目前国际上发展离岸基金的经验看,实际上大多都在遵循FOF路线,即设计基金产品和实际海外投资两个环节是分离的。采取FOF模式。一方面通过在全球范围精选业绩优秀的共同基金构筑组合,在分享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时,相对降低投资运作风险,对收益的提高和稳定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相应降低个股研究和调整的成本。可以使基金经理更专注于市场趋势的判断。

第8篇:全球经济复苏现状范文

关键词:财政;金融;债务危机;扩张;经济;复苏

中图分类号:D9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开年展望,世界经济三大问题值得关注:美国“财政悬崖”后遗症是否影响世界经济?欧债危机将发酵到什么程度?新技术革命是否将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危机?而“财政悬崖”问题的出现必将导致美国的经济活动陷入极度萎缩。为此,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在2012年12月31日达成解决“财政悬崖”的妥协议案。这个议案本质又是如何?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巨额财政危机呢?

一、美国“财政悬崖”议案的目的是债务扩张与金融扩张并举。

(一)“财政悬崖”的出现必将导致美国的经济活动陷入极度萎缩。

增税与减支这两项政策叠加在一起就被称为“财政悬崖”。

所谓“财政悬崖”是指由于小布什政府时期和金融危机后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实行的减税政策将在2012年底到期,未来十年削减1、2万亿美元政府开支的自动减赤机制将于2013年年初启动,美国将于2013年年初迎来个人收入所得税税率上升和政府开支减少的局面,两者叠加效应约有8000多亿美元。“财政悬崖”的出现必将导致美国的经济活动陷入极度萎缩,“财政悬崖”——增税与减支这两项政策叠加在一起,使政府财政状况面临崩溃。但如果不增税和减支,美国的公共债务将超过上限,根据两党2011年谈判,公共债务上限提高约2.1万亿美元,达到约16.4万亿美元,在国际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嚣张特权”之下,受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福利支出增加等因素影响,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高攀,目前美国公共债务总额已超过16万亿美元,在奥巴马政府任内,美国联邦政府的年度财政赤字连续四年超过1万亿美元。

这是摆在美国政府面前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2012年底同时面临减税政策到期和国债上限触顶两大挑战,若不能及时制定和实施解决方案,将导致经济再度衰退。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一旦跌入“财 政悬崖”,2013美国经济将萎缩0.5%,失业率重新攀升至接近9%的水平。

为此,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在2012年12月31日达成解决“财政悬崖”的妥协议案,该议案2013年1月1日在国会参众两院投票获得通过。主要内容包括从2013年开始,美国将调高年收入45万美元以上富裕家庭的个税税率,失业救济金政策在2013年延长一年,把将在2013年年初启动的约1100亿美元政府开支削减计划延后两月再执行等。

(二)美国“财政悬崖”议案的目的是债务扩张与金融扩张并举。

美国“财政悬崖”并非国家单一概念的债务,而是美国全球战略布局的体现。美国“财政悬崖问题”与美元全球扩张紧密相连,即债务扩张与金融扩张并举。

上世纪末的国际金融市场本来仅局限在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和金融体制,市场之间的分割十分清晰。美联储政策和美元战略的实施扩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与范围。通过美元独特的定价机制以及报价制度,越来越多的领域与市场衔接,继石油被纳入国际金融市场后,大宗商品、资源产品、农产品等均被纳入,扩展了美元覆盖范围,进一步增强了美元霸权。

美元霸权政策是美国财政赤字全球化扩张的基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看似一国央行常规的货币政策,但是由于美元地位的独特性以及美国经济的特殊性,其货币政策目标侧重全球化,并非本土化概念那么简单。一方面美国的全球化战略决定了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分布与比重,60%的货币供应量在全球范畴,只有40%才是美元国内供应量的需求。另一方面美元货币供应量伴随全球市场配置的变化而增加,并不仅仅是美国经济本土的问题,也非舆论所简单评说的因为美国经济不好。实质是鉴于美元货币供应量不足,为实现美元霸权的覆盖率达到垄断而增加货币发行。可见,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并不仅仅局限美国本土,美国财政赤字的扩张体现了美国全球化战略必然的结果甚至收益。

美国的“财政悬崖”议案只是一种妥协方案,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高额债务问题。美国国会虽然通过“财政悬崖”议案,却回避了政府支出削减、债务上限等棘手问题。接下来,美国两党还将继续将在拉锯战中讨论提高债务上限,势必给世界经济复苏注入诸多不确定性,未来市场需要警惕更大的风险,即美元霸权战略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压力与挑战。

二、美国“财政悬崖”的出现必将使世界经济复苏充满曲折性和艰难性。

2008年的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调整仅次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这一判断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这决定了危机第五个年头的2013年的世界经济复苏之路仍然坎坷。美国“财政悬崖”的出现必将导致美国的经济活动陷入极度萎缩,进而影响到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之路。2013年将使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充满了曲折性和艰难性。

(一)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依然不足。

放眼世界,2013年世界经济继续在危机的泥潭中挣扎,低速增长仍是主要表现。

1.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普遍需要持续紧缩财政,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不足。

多年来收入分配的严重失衡。全球95%民众收入没有实际增长,债务反而不断扩大。民众没有钱是全球终端需求下降的重要原因,也是危机最后爆发的原因之一。而危机爆发又增加失业,令全球生产消费步入恶性循环……这个问题也不是短期一两年能够解决的。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经济体为应对危机、刺激经济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负债不断攀升,对市场信心和金融稳定产生严重影响。为稳定市场信心、增强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发达国家普遍需要持续大幅紧缩财政,通过提高税率、削减社会福利、裁减公共部门就业岗位等方式增收节支。这势必冲击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影响当期GDP增速。

2.新兴经济体增长波动加剧、风险呈上升态势。

新兴经济体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全球生产的将近一半,在全球消费品市场上占据40%的份额。20年前,新兴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最多只有15%到20%。经济活动和消费的重心在欧洲、美国和日本,但这种局面已经发生了变化,新兴市场国家中还有其他新的经济体吸引了投资者,它们都是一些经济增长速度很快的国家。

但新兴经济体难以与发达国家“脱钩”,且自身普遍面临较多结构性矛盾,有的严重依赖能源资源出口,有的国际收支长期逆差,有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已不如两三年前。在外部环境转趋不利时,新兴经济体增长往往呈波动加剧、风险上升态势。

3.一些发达国家寄希望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带动经济走出困境,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但在技术和市场前景不明的情况下,企业观望较多,短期内难以形成足够带动经济强劲反弹的投资热潮。

2013年世界经济将处于弱复苏状态。不可否认的是,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中国扮演的角色越来越举足轻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增长将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承载着世界经济复苏的希望。

(二)欧债危机可能再度引发金融市场动荡。

尽管欧元区接连出台应对欧债危机的重大举措,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情绪,降低了重债国融资成本,但欧债危机是制度缺陷、虚高福利、政治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完善财政金融机制设计、实现欧元区内经济平衡需要广泛深入改革,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利益调整,必然面临重重阻力。成员国经济、政治形势的不利变化,都可能导致危机再起波澜。

(三)宽松货币政策的副作用凸显。

在财政政策空间日益受限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纷纷加大货币政策力度,以刺激经济增长。不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放松货币政策宽松货币政策有利于降低市场利率,提高投资项目利润,刺激企业投资与个人消费。但在实体经济缺乏投资热点的情况下,宽松货币政策释放的资金很大部分将流入金融、房地产、 与大宗商品市场投机炒作牟利,助长市场波动,甚至形成新的经济泡沫。

(四)贸易保护主义正成为阻碍世界经济复苏的重大威胁。

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对全球贸易带来较大冲击, 国际市场需求出现萎缩态势。越是在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与贸易摩擦也就越发频繁,这也使得2013年的贸易环境再次充满“不安定”的色彩。

纵观2012年的全球贸易形势,其中不乏积极因素。以简化海关手续为重要特点的贸易便利化已成为各国贸易政策的主导方向;2012年世界贸易的地区性特点明显,在“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停滞、全球性贸易政策前景不确定的背景下,地区性贸易协定激增。但在经济复苏没有明显起色、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和企业困难,继续想方设法限制进口,将国内市场留给本土产业,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影响国际贸易复苏。

1.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会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在“再制造业化”方面作出种种努力,世界制造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美国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和出口国,中美之间的摩擦从来就没中断过。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出现“再工业化”、“产业回归”思潮,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结合的新重商主义盛行,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中国的出口贸易环境不容乐观。

2.贸易摩擦的区域重心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来自新兴市场的贸易保护与贸易摩擦现象正在增多。

由于全球的大环境正在发生突变,一方面发达国家希望恢复制造业,而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来,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快,在消费需求急剧增加的背景下,不少企业调整了出口方向,即由发达国家转向这些新兴经济体,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直接形成竞争,而进口增加将直接影响到本国产业的发展,因而可以看到,贸易摩擦的区域重心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来自新兴市场的贸易保护与贸易摩擦现象正在增多。

3.中国一定时期内难逃贸易摩擦的厄运。

严重的产能过剩致使中国在全球地位受到挑战。产能过剩会加剧贸易摩擦,贸易摩擦反过来也会加剧产能过剩的问题。这种恶性循环将会造成越来越严峻的状况。

第9篇:全球经济复苏现状范文

1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1 .1世界经济止跌回升.增速缓慢 随着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落实,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世界主要经济实体的消费和投资逐渐升温,世界经济开始从衰退走向复苏。 2009年初,世界经济并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美国一季度GDP环比增长年率下降6.4%;日本GDP也因净出口和投资大幅萎缩,欧元区GDP更是大幅萎缩9.6%。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额下降了40%。二季度美国、日本、新兴经济体经济开始回升,韩国经济触底反弹,国际贸易降幅收窄,但仍高达两位数。进入三季度后,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回升明显,多数欧盟国家也出现复苏,印度、巴西等国回升势头也较强劲。在金砖四国中,俄罗斯相对较弱,但其5月份和6月份的工业生产指数均实现了正增长。世界经济基本上被确认见底回升。

中国经济在2009年上半年仍保持较高增长,第三季度增长率超过8%。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均有所企稳并出现回暖迹象。 虽然目前金融危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已经停止了自由落体式的下跌开始有所回升,但是我们却不能对其做出过于乐观的估计。金融危机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储蓄率大幅上升,消费需求严重下降;同时由于缺乏新的盈利机会,加之目前全球普遍产能过剩,新的投资需求短期内很难大幅回升。因此,虽然经济开始回暖,但是其复苏的过程也是缓慢而曲折的。IMF估计,未来四年之内,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4.7%,低于危机前几年的平均水平。目前全球经济逐步回稳但仍旧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