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茶叶企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茶叶企业的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茶叶企业的盈利模式

第1篇:茶叶企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农业众筹(Agriculture Crowd Funding)指生产者通过网络众筹平台农产品筹资信息,吸引大众为其新发起的项目进行投资,并在成功融资后以农产品实物或者股权形式给予回报。将此新型商业模式应用于茶叶行业,无疑是一种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创新之举。如何真正解决资金问题、消除信息不对称、改善茶叶流通现状,如何让茶叶产品搭乘“互联网+”快车,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农业众筹模式的发展现状

1.国外农业众筹模式。农业众筹的模式源自美国,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模式分别是Fquare和Agfunder。其中Fquare的模式是建立一个垂直土地流转平台,投资者可以通过参与农场土地众筹,购买选定区域的土地契约,间接拥有该土地的所有权。当投资者购买土地后,平台会充当中介角色,再把土地租给周边农户耕作,投资者收取土地租金。而Agfunder的模式则是充当网络服务平台角色,为投资人和农户搭建网络平台,提供农业生产项目和农业技术项目的众筹服务,在众筹成功后,Agfunder会对融资企业收取一定的提成,但对投资人并不收取任何费用。

2.国内农业众筹发展。国内农业众筹发展起源自2014年,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现阶段的模式主要分为:农产品众筹、农业技术众筹、农场众筹和公益众筹四大类。比较有代表性的农业众筹平台是“大家种”和“有机有利”,分别代表两种不同模式。“大家种”平台首创提出F2F(family to farm)的概念,提倡都市人走出城市,回归自然,其定位为连接家庭和农场的平台,为农场和家庭建立直接联系的桥梁。而“有机有利”平台为淘宝生态农业频道合作伙伴,其定位为专注于生态产业的生活服务平台,目前主要承办回报类农业商品众筹和投资类农业股权众筹两种项目。

三、农业众筹模式应用于茶叶行业的必要性

1.解决资金问题。茶叶企业的发展不仅依靠自然资源和加工企业,更重要是要有长久稳定的资金投入。资金注入使企业可以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增加科研人员和加大研发力度,扩大厂房和企业规模建设,推进茶叶品质改革创新和高端包装,增加企业宣传来打响名牌效应。农业众筹模式不仅可以为茶叶企业提供金融融资,同时可以通过平台向广大消费者筹集预订资金,这种类似于茶叶产品预售的农业发展模式,能够为中小茶叶企业、茶农提供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茶叶企业的资金问题。

2.消除信息不对称。我国茶叶生产领域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十分严重,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供需信息、交易信息无法对等,往往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茶叶滞销。在茶叶流通过程中,茶叶企业属于弱势群体,不仅要面临自然灾害的风险,又要面临市场经济的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农业众筹平台作为买卖双方合作互动平台,以消除信息不对称为基础,使双方得以实现共赢。对茶叶企业来说,通过与消费者的直接互动,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按需定制生产,既能保证茶叶销路,又能减少库存和消耗;就消费者而言,直接从茶叶企业处获得新鲜茶叶产品,既保证了食品安全,又减少了来自分销环节和零售环节的附加开支。

3.改善茶叶流通现状。传统的茶叶产业流通模式较为复杂,如图1所示,从原材料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要经过加工、分销、零售等多个中间环节,这些环节不仅增加了流通的成本,还降低了流通的效率,且中间环节的时滞性使茶叶产品到达消费环节时的质量难以保证。

将农业众筹模式应用于茶叶产业,在解决茶叶企业销售渠道问题的同时,直接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向互动,让茶叶生产商在茶叶种类选择和定价上有了更多话语权,中间环节的减少使其逐级成本降低,利润增多。

四、CF2C茶叶众筹模式应用研究

目前我国农业众筹平台基本采用以实物和服务回报的消费型模式,与“生鲜产品预售”的模式比较相似。以CF2C(circulation to farm to consumer)为核心构建茶叶众筹模式,通过社交网络挖掘社群的影响力、利用互联网公开透明机制建立消费者与生产之间的信任通过目标众筹的方式,提前锁定需求,将销售前置,以销量驱动产量,从而实现茶叶产业链重组,形成有利于互联网发展进程下循环电商模式的茶叶产业发展新思路。

1.业务设计

以茶叶产品众筹服务为基础,为茶叶企业提供一站式茶叶产业众筹解决方案和茶叶产品网络推广服务,业务体系可涵盖以下两方面。

2.商业模式

以茶叶企业作为项目发起方,为消费者提供众筹项目用以预订某种价位的茶叶产品,实现项目资金筹措,而后茶叶企业根据订单需求进行茶叶种植,按约将成熟茶叶产品配送至消费者,平台将以监督的形式,让种植过程透明化,平台本身主要的盈利模式含以下两部分:

(1)增值服务及佣金盈利

茶叶众筹平台对茶叶众筹项目提供包括视觉设计、营销推广等众筹增值服务,以及茶叶企业发起项目支付佣金所产生的收益。

(2)资金沉淀盈利

在茶叶企业完成茶叶产品培育成熟前,提前融得消费订单资金,待消费者获得茶叶产品回报后,再将资金打入生产者账户,期间资金沉淀盈利归众筹平台所有。

3.风险分析

CF2C茶叶众筹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资金问题、消除信息不对称、改善茶叶流通现状,但如同传统农业众筹模式一样,仍面临来自市场认可度、运营成本、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风险。茶叶企业和茶叶众筹平台运营者必须在充分认识茶叶众筹模式机会和风险的前提下,探索茶叶众筹模式,降低运营成本,培育茶叶众筹市场。

第2篇:茶叶企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如此看来,风险投资似乎成了万金油,抹哪哪儿灵,而且对中国茶产业有着无限看好。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来自山东青联投资的一份数据显示,在2006~2009年间,国内有69起创投或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投资农业企业的案例,涉及金额约合50亿元人民币。但在这69起投资农业的案例中,仅有深圳创新投资云南龙生集团一起是茶业。云南龙生董事长朱启忠早在2007年时就表示,要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茶叶类上市公司。但自首期注入5500万元风险投资资金后,普洱茶市场便经历了宽幅震荡,低落的市场行情使龙生的上市计划一直搁置至今。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成熟的风险投资机构对其资金的投放有严格的考评标准,如项目的市场前景、企业的商业模式、企业的核心团队、资金的回报率等各项考评,每一项考评都有非常具体的要求,甚至细到像企业核心人物的生活习性都是风投的关注内容。现实是我国茶叶行业目前出口增长缓慢,茶叶产品传统化特征明显,茶叶商品化程度不高,以农副产品包装上市的交易方式还是行业主流。在此情形下,绝大多数茶叶企业都还谈不上产品市场占有率多少的问题,大部分茶企的商业模式过于传统,营销渠道的盈利能力十分有限。我们知道,风投追求的是高额回报,而资金进入茶企后如果按照传统的商业模式去开发市场,扩张的速度将很缓慢,尽管有不少准备上市的茶企都定下“1年开100家直营店”的目标,但其又是否能通过传统经营手段实现每家门店的销售目标呢?另外规模的空前扩张必将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匮乏,引起管理上的混乱和无序,这样难以实现销售业绩提升的门店,就只能靠虚报业绩来应对审评,造成实际上的经济泡沫,最终能否上市就全凭运气了。而为了赢得回报,相信我们所有的投资人都不愿意包装一家华而不实的企业上市。

在北京,曾有家著名的投资公司兴起投资茶业的念头,为此,他们在连续参观了两届于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后,开始研究茶产业并有针对性地考察茶企,最终结果是放弃了在茶产业的投资。问及原因,该公司负责人毫不隐瞒地说:“表面看起来,茶叶的需求旺盛,零售利润高,而实际上这一行业的内部情况异常混乱,产品没有标准,竞争也不规范。导致我们最终放弃的核心问题是茶产业的链条过长,从基地一直到终端消费环节,横跨产前、产中和产后,我们无法决定将资金投向哪一端。另外,我们还发现多数茶企业的整体团队素质偏低、家族性太强,不符合我们的投资标准。”

第3篇:茶叶企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福建省主要茶类生产利润实证分析

(一)鲜叶生产的利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表4),鲜叶生产环节的生产利润比较低,平均毛利润为568.10元/t,平均毛利润率为4.34%,再扣除管理、公关等企业运营费用,企业基本上没办法从鲜叶生产中获利,甚至会亏本,只能靠后面的加工和销售环节来反哺。其主要原因在于鲜叶生产的成本较高,加上管理困难、季节性强、采收期短、自然风险较高等,导致鲜叶生产存在规模不经济现象[3]。因此,许多企业不选择建自有基地,或仅建少量自有基地,更多的是选择收购鲜叶加工,或直接收购毛茶加工精制茶。

(二)加工至毛茶的利润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表5),毛茶生产的利润水平比较低,毛利润为8469.21元/t,毛利润率为10.12%,如果再扣除企业运营费用,净利润率只有4%-5%。另外,福建茶叶,尤其是乌龙茶初加工过程复杂,需要优质的原料、良好的天气和经验丰富的师傅才能加工出优质茶,其做青空间要求大、主观性强(无法量化管理)、适合杀青的时间段短等,导致茶叶初加工存在规模不经济;其季节性强、全年加工茶叶时间短、厂房设备专用性强,单位毛茶生产成本高。许多茶叶企业不愿意生产毛茶,而选择收购毛茶来加工精制茶。因此,小型茶叶加工户在福建茶区极为普遍。茶叶加工户一般不会把自己的劳动投入这部分隐形成本计入生产成本,而企业生产则需要计入这部分成本。

(三)加工至精制茶的利润分析

与生产鲜叶或加工至毛茶相比,精制茶生产阶段毛利空间比较大。含鲜叶生产和毛茶加工阶段,即加工至精制茶,毛利润和毛利润率分别为34177.10元/t和20.49%(表6)。茶叶精加工机械化程度较高,生产季节性较不明显,资产利用率较高,平均生产成本较低。而且,对于企业来说,通过自身精加工和拼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因此大部分茶叶企业都进行该环节的生产。但是,茶叶精加工需要较高的管理费用,且需要纳税,最终的平均净利润率达不到10%,需要依靠后面的销售环节来反哺。

(四)加工至不同阶段的利润比较

加工至不同阶段的利润水平比较如表7和图1所示,从鲜叶生产到初加工再到精加工,每增加一个环节,平均毛利润率水平大约增加1倍。但是,不同茶类加工至不同阶段的毛利润率增加幅度有所区别。从初加工阶段看,闽南乌龙茶初加工环节需要的人工经验技术最大,要求的自然条件最高,风险最大,因此利润增幅最大,平均毛利润率比生产鲜叶的毛利润率增加204.91%。红茶、白茶、茉莉花茶初加工阶段平均毛利润率增加也较大,均超过130%。闽北乌龙茶和绿茶初加工的毛利润率增幅较小,分别为41.37%和75.96%。其主要原因在于前者鲜叶成本较高,而且其毛茶外形比较粗杂、难于直接销售,出厂价较低;后者加工相对简单,而且鲜叶成本所占比例较大,毛利润较小。初加工阶段的茉莉花茶生产是指绿茶茶坯生产,其平均毛利润率水平高于绿茶,主要原因是其相对于名优绿茶生产而言有更多的企业使用机械化采摘、规模化加工,单位成本降低。从精加工阶段看,闽南乌龙茶、闽北乌龙茶、绿茶和花茶的毛利润率增幅较大,达100%-200%。红茶和白茶平均毛利润率增幅较小,分别为60.88%和78.45%,主要原因在于二者均可以毛茶的形式出售,而且红毛茶精加工时损耗较大,而白茶外形蓬松,精加工过程中包装和运输成本较高,从而导致精制茶的总成本增幅较大,利润增加较少。

提升福建省茶叶生产效益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自组织,提高茶叶生产主体的市场地位

福建茶叶,尤其是产量比重最大的乌龙茶的初加工[4],需要很高的人工经验技术,做青程度和杀青时间点的掌握极为关键,存在规模不经济现象。高档的绿茶、红茶、白茶、茉莉花茶也需要丰富的人工经验技术,以及较高的鲜叶要求和天气条件。因此,茶叶生产户(含种植和初加工)、小型茶叶加工厂在鲜叶生产和茶叶初加工环节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必要性。但是,这些生产主体有着多、小、杂的特点,市场地位较低,在茶叶出售和农资采购的价格谈判中比较被动,利润难以保证。因此,建议茶叶生产主体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互相交流学习、分工合作,在提高茶叶质量的同时提高茶叶出售价格的谈判能力;通过组团采购,既可以降低所需茶叶生产资料的价格,又可以要求供货商提高售后服务质量,指导茶农科学施肥和使用农药;通过组织的协同实现连片茶园相对统一地喷施无公害农药,提高农药的使用效果和减少农药使用量,从而降低农资成本。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由村或小组负责人、有一定组织能力和茶叶加工经验较丰富的生产者、在当地比较有影响力的生产者等人牵头成立,但最好不要由大企业来牵头和实施,否则这些生产户在一定程度上会被企业“绑架”,没办法在合作组织中实现同等的地位,利益难以保证。

(二)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茶叶生产效率

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鲜叶采摘、毛茶加工以及精加工过程的拣剔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随着人工成本的上涨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未来茶叶生产的劳动力将越来越紧张,茶叶生产成本也将随之迅速上涨。因此,建议在茶园改造和新茶园建设时要加强科学规划,建设适合机械化作业的高标准茶园,适当推行机耕和机采,尤其是夏暑茶、依靠数量盈利的品种或大宗茶。这些茶叶在精加工过程中,最好是自动化拣梗和人工拣剔相结合。调查结果表明,机械采摘的成本仅为手工采摘成本的1/10,自动化拣梗可以节约75%的成本,有助于提高茶叶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待条件成熟后,茶叶加工全过程可使用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及其相关生产技术。此外,企业还应不断提高茶叶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力,运用科技来提高茶叶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三)改善生产管理,延缓规模不经济的拐点出现

人工经验技术难以量化,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的劳动难以实行计件工资,工人的努力程度也难以监督等,导致茶叶生产的管理比较困难,这是茶叶生产存在规模不经济的重要原因。但是,并不等于因此就无可作为,仍然有许多方面可以优化管理。如茶园的管理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和部署,分块承包管理,并利用鲜叶质量和产量作为绩效考核的参考标准。对于每天需要支付高额工资的茶叶加工师傅,可以采取按一定比例分成所制茶叶,而不是付工资的办法,这样可以减少风险,自动加强对其监督、管理。对于精加工,可以按照订单或全年生产计划,合理安排加工量和生产进度。此外,做好茶厂规划,按照产量和质量要求购置适量机械设备,优化各类工人的搭配,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有一定规模和条件的企业,可引进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科学预测、合理采购、高效生产、理顺财务、控制成本,从而提高茶叶生产的管理效率。通过以上措施优化管理,能延缓规模不经济拐点的出现。这样,生产商就可以适当扩大生产规模,以提高企业的总体利润水平。

(四)适度延伸产业链,提高总体盈利能力

从本文第二部分的利润分析可以看出,茶叶的整个生产加工过程利润都比较低,加工至精制茶的全部毛利润率只有20.49%、净利润率不足10%。在调查中还发现,有80%以上的茶叶企业反映,单靠企业自有基地的鲜叶生产和毛茶、精制茶加工是无法盈利的,甚至一不小心就要亏本,需要依靠营销环节来反哺。另据调查,当前茶叶营销过程平均毛利润率可以达到30%,部分品牌化运作企业营销环节毛利润率超过50%,个别甚至达到70%-80%。因此,建议条件成熟的生产主体可以考虑适当延伸产业链,自行终端销售,自己反哺利润比较低的加工环节;也可以考虑进行深加工、做茶叶包装、耗材等相关行业。当然,如果没有足够的条件和把握,最好不要冒进,否则风险很大,宁可在原有生产环节上,通过改善生产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增加技术含量、参与专业合作组织等途径来提高生产效益。

(五)加强政策扶持,取消精加工环节的税收

第4篇:茶叶企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中国连锁》:中国茶叶市场目前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贾鹏:目前,整个茶叶市场以传统茶销售为主,所谓传统茶,是指大包装的散茶,大约有500亿左右的市场份额。

近年来茶叶行业有三方面比较明显的进步:第一,品牌业务有了发展。传统茶属于大宗农产品,很难做品牌,但是近年福建产区的几家企业品牌业务做得不错,但占整个市场的份额仍不足10%。第二,深加工有了很大进步,主要体现在茶饮料的进步上。茶叶作为茶饮料的原料需求量非常大,对茶产业的支持力度也很大。第三,消费者对茶叶认知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着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消费者健康意识明显提高,用钱买健康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其中一项就是对茶叶健康作用的认知和研究进一步深化,中国名优茶的消费明显提升。

《中国连锁》:茶叶消费呈现什么样的特点?

贾鹏:一个是老百姓买传统茶,自己消费;再一个是节日送礼,包括团购、福利用茶。

从产品消费形态上讲,黄河以北市场变化最明显。以前这些市场以花茶为主,并有少量的草青绿茶,东北地区喝红茶。而今天,北方地区花茶的消费下降了,高档绿茶、乌龙茶、普洱茶的消费明显增多。南方主产区以区域性消费为主。

另外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产茶大国,基本上以饮用传统茶叶和CTC红碎茶为主,品牌业务的销售所占比重都不大,而经济、方便的袋泡茶等新型的产品在欧美、非洲等非产茶国销售很好。

市场有一个培育的过程,引导消费又是一种能力和境界,我们在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和培育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中国连锁》:整个市场成熟度,经营状态怎么样?请对于未来消费和市场格局进行分析。

贾鹏:有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7万家茶叶企业,市场门槛低,企业集中度低。到目前为止,中国茶叶行业里面还没有发生一起有影响力的并购。资本市场似乎对茶叶行业的关注程度也不够。

茶叶行业有其特殊性,产区价值、品种价值和人力资源价值远远高于品牌价值。比如信阳毛尖,消费者认知更多的是这个产品的产区概念和品类名称的价值和影响力,这样就给我们做品牌带来了一定难度。

而唯独在普洱茶这个品种上,大众的品牌意识、品牌认知度特别强,中茶品牌在其中做出了很大贡献。尽管我们一直在关注能否并购一些企业,但至今仍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但是我觉得这里面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一直在思考,茶叶行业下一步应该怎样去发展?品牌运营方面是否能有突破?除了目前的传统茶、袋泡茶、用于生产茶饮料的茶叶提取物这三种形态外,还能不能有新的产品开发出来?我们如何去提高研发能力?而不是只是从外包装的变化中寻求突破。

当然我们也在思考,茶叶作为一个传统产品,经过复杂的工业程序,它内在的价值和营养成分会不会遭到破坏,这个课题我们正在与相关的科研机构进行共同探讨。

《中国连锁》:目前在产品上困扰我们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中茶产品的特点有哪些?是如何做产品品类划分的?

贾鹏:中国95%以上的茶叶企业,其原料大部分是来自采购,因为中国茶园基地的体制限制了真正的集约化大规模生产,这就给企业特别是全产业链带来了一定难度和食品安全的隐患。茶叶行业的两大难题,一是农残问题,一是重金属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政府和企业的引导以及有序的管理,我们完全可以把农残这个环节控制好;重金属问题和土壤紧密相关,而且很难解决,但是我们严格控制检测一关,只有国家权威机构的检测认可的茶叶我们才允许进仓。

目前我们还是以传统茶经营为主,另外有少量的传统袋泡茶,我们的产品定位是全品类的,印度茶、斯里兰卡茶、肯尼亚茶、日本茶等全球产区的优质茶以及中国十大产区(包括台湾产区)的优质茶叶都纳入了我们的产品体系。

《中国连锁》:目前中茶的渠道建设情况如何?

贾鹏:茶叶的渠道分三类:第一,传统茶庄,专卖店;再一个是经销商渠道,一些传统的食品店销售;第三是商超,这个渠道是最弱的,茶叶在以快速消费品为主的商超里面卖不出好的价格。

目前这三个渠道我们都在做,但主推加盟店的方式。集团的影响力和实力背景、中茶的行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是我们招募加盟很重要的动力和吸引力,还有我们全品类的优势以及中茶60年的品牌历史,加盟商对我们有很充足的信心,今年我们的计划是新增60家店。

《中国连锁》:中茶目前的品牌是如何架构的?

贾鹏:中茶的品牌是复杂和多元的。经过两次改制整合,目前我们在福建、广西、云南、湖南四个省都有全资企业,不管是产地优势还是采购能力、控制能力、知名度、产品和技术,在整合前就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了。整合之后,目前有5-6个品牌。

主品牌是中茶牌;厦茶公司的“海堤”品牌,这几年一直在提升产品,建立渠道,业绩提升很快,现在是驰名商标,“蝴蝶”牌出口茶叶种类最多,市场覆盖面最大。“猴王”在花茶上取得很大的影响力。未来如果“中茶”品牌足够强大的时候,靠我们的影响力、吸引力,我们就可以把品牌整合起来,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还不成熟。

品牌的发展需要持续的时间,必须坚持,还有产品品质竞争力等各个方面的保证和跟进才能真正做出一个品牌,另外还要有基于对这个行业的认识,对品牌的理解,对市场的理解,特别是对产品研发的理解。

《中国连锁》:当前中茶业务的发展重点是什么?

贾鹏:集团希望中茶公司能够引导消费者提升对茶叶品牌价值的认知度,淡化产区、品种的概念,这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也是一个挑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去实现。

我们的发展重点分两个市场:一个是出口市场,一个是内销市场。出口市场以传统大包装茶为主,现在中国一年出口30万吨左右,未来我们会逐步提升出口份额,提高我们的影响力和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内销市场上我们要做三件事。

第一,做出好的产品。做好产品不是说研发新品种,改变茶叶的形态,而是真正把每个产区的好茶通过中茶的品牌卖出去,把产区的好茶做好。

第二,做好渠道。把原有的三大渠道经销做深,同时扩大全国范围内的加盟店,从明年开始,我们准备以一年100家的速度来推进,在北京开自营店。首先,我们要有能让加盟商盈利的产品,支持他们的勇气和信心;其次,我们要让加盟商有盈利,才能保证忠诚度;最后,做好中茶品牌。开店现在基本上路了,只是开店以后销售的速度还不够。

第三,做好品牌推广。做品牌不做广告是不可能的。我们要结合自己的财务能力,自身的盈利能力,业务规模,结合集团的资源,推广我们的产品。

第5篇:茶叶企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茶产业在如此的热度下,却也难以构建一个消费者认可并青睐的新型消费理念与喝茶体验平台,是我们茶企、茶商们及销售人员们还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契机。在茶企面临盈利模式改革与产品创新的当下,中国茶区的分布、产量、加工技术的差异、小产茶区与小茶企的自身属性,成为很多业内人士的顾虑。它们就像众多的独立的打车消费者与众多的外卖、快餐的餐馆,只关心自己当下能够容易发展的方向,只看自己短期的利益,才有这样的忧虑。中国茶业未来的大发展,离不开一个个小茶企的共同努力。但是我国目前茶行业过于火爆的同时,茶叶产品趋于同质与商业模式相互借鉴、抄袭[2],各种各样的炒作轮番上阵,套路雷同。这样的现象不是一个好的相互学习的结果,而是一个恶性的循坏。现在的消费者已变得越来越聪明,不会为这些虚无的概念去轻易买单。凡是不能让消费者动心的产品,都将会慢慢退出市场。因此,不改变产品创新方向,不构建正确的喝茶消费平台来提升茶企的盈利回报是行不通的。总之,我们要区分开行业热度与市场热度,不能混为一谈。如何构建市场热度,需要各大茶企人不断地合理调配各自的资源与利益,折中出需要的市场热度,而不是我行我素,心存侥幸,或者过度相信产品为王,而不是价值为王的真理。很多企业,有很多产品,但却没有自身特点,这类产品怎么也不会有产品应有的价值。

2行业门槛的提升与行业价值的增值

当一个行业面临门槛提升时,很多企业将面临一次剧痛的考验。茶行业中,不乏有传统守旧的现象。当前,互联网发展速度不得不让每个企业人感动惊恐,如果行业门槛不提高,那么众多的淘宝商家、个人、熟悉App开发的团体、组织,就会利用低门槛的行业准入建立他们自身的销售渠道,从而对整个行业进行大肆的绞杀。最后,真正的茶企业专注人还不得不求助于他们的销售渠道而丧失自。行业门槛提升,需要去掉茶行业相关产业上的过度炒作,如紫砂壶、茶禅、茶文化、传统的加工方式,需要解除终端上的潜规则,过度依赖“产品”(复制品)、山头、古树茶,却缺乏科学思维性创新产品的研发。近来,互联网食品药品管理办法公布消息说,自2015年1月1日起,处方药可以通过互联网数据库认可的电子处方进行销售。这与医药行业的高门槛、高需求不无关系,正是这两者的同时存在,才有了互联网市场需求。茶行业也应该借鉴这样一个模式,提升行业门槛,砍断低门槛准入潜在危险,构建行业新结构与竞争力,提高行业价值的增值,从而突破行业现有瓶颈。

3消费选择倾向

3.1场景消费消费形成离不开场景的模拟。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信息传递远没有现在这么快速。以前人们的消费形成主要来自电视的推广,当时谁的广告消费场景的模拟与消费者发生共鸣,产品的销售额就会暴增,谁就是赢家。有业内人认为,这种现象是因为当时知识普及远没有现在这么广泛。笔者认为,除该原因与信息不够膨胀的因素外,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消费水平不高,社会竞争不凸显。而如何在一个信息爆炸、知识普及广泛、社会竞争凸显、人文关怀彰显的时代,构建一个好的消费场景,笔者认为人文关怀很重要,茶业的发展不需要强大的售后服务,但我们应更加注重消费者在消费产品的前、中、后各阶段的口感需求,以及因此带来的情感需求,并最终形成一种消费认同。现实的消费情况是消费者大多被各类电视广告、大街小巷的传单文化、微电影与娱乐宣传穿插、电话与信息推销的现象困扰。然而,在我们日常生活必须的生活环境中穿插各类广告,消费者却会心一笑,甚至会在这种无聊的场景下彰显我们包容与理性的一面,对于一些产品,此时消费者们会更愿意去体验与留意。茶叶场景的消费,应该区分任何其它产品的场景消费,更加注重轻松的消费场景。茶文化的宣传与普及、禅茶与个人修养,也都应建立特有的消费场景。

3.2引导消费革新当前的各类网站广告宣传、天猫新老顾客实时提醒、各类信用卡合作商优惠大酬宾等,这些都只是促使消费者发生消费的行为。当然,这是促使消费发生的前奏。这些活动已经囊括了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消费者无法避免,甚至很多潜在消费者对这些行为很感谢,因为这样的即时提醒,使得消费者有更多时间来准备。对比茶叶的消费发生,却很难做到这样,毕竟茶叶发展定位与茶叶潜在产品相比而言,较难被大众接触、了解和认可。茶叶消费怎样让消费者大面积的接触、了解,最后到认可,除了喝茶体验平台的构建,还需要类比茶叶消费与其它行业产品消费的区别,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实用的喝茶体验平台,才能引领消费革新。

第6篇:茶叶企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1.1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以无形的文化观念为基础,通过凝聚在有形产品中的文化信念、情感诉求、顾客体验来达到营销目的。与传统产品营销相比,文化营销向消费者销售的不仅是单一的物质产品,还有包含在产品内部的文化意蕴,它能全面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给消费者以文化上的享受,满足他们高品位的消费需求。王方华教授等人提出:“文化营销是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的一种营销方式”[1]。例如,麦当劳卖的仅是面包加火腿的快餐食品吗?答案是否定的,它的卖点还有便捷、时尚、个性化的饮食文化。

1.2茶文化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而产生的一种物质、精神、心理、风俗和休闲现象,内容丰富。茶文化是国劳动人民在长期饮茶过程中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和中国的文化内涵及礼仪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1.3茶叶文化营销

以茶解渴,以茶提神去疲,以茶去病,以茶待客等,在寻常百姓家中已十分常见。茶叶以其特有的产品属性与良好的保健功能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消费者在细细品茶时,或多或少都能联想到其背后历史悠久、富有魅力的茶文化。茶叶与茶文化的内在联系为开展茶叶文化营销提供了可能。探寻茶叶产品与茶文化的契合点,是所有茶叶文化营销活动的工作重点,即在拓宽茶叶产品功能的同时,增强茶叶的文化功能和精神内涵,以满足人们对茶叶不断增长的品鉴和体验需求。茶叶文化营销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价值传递的全过程。简单地说,茶叶文化营销表面上要推销的是易耗产品———茶叶,实际上真正要推销的是能持久扎根在消费者内心的茶文化。所以,茶叶文化营销要将茶叶定位为一种文化产品或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2茶叶文化营销的意义

2.1符合茶叶消费的新趋势

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转变,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追求的不仅是某种物质需求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和寄托,消费需求正从物质型消费转向文化型消费[2]。追求体验化、休闲化、大众化、艺术化、高雅化的茶叶文化营销突破了早期狭隘的营销视野,对原本单一的茶叶产品赋予了全新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享受,适应人们新的需求特点,符合当前消费趋势。

2.2增加茶叶产品的附加值

首先,在茶叶文化营销活动中,人们不仅能从品饮茶韵里尽情回味茶叶的醇香与甘甜,还能感受到茶文化的深厚积淀,既放松了身心,又陶冶了情操。从这一角度上理解,茶叶文化营销也是一种体验营销,从情感、精神、体验上提升了茶叶产品的附加值[3]。其次,富有成效的茶叶文化营销活动离不开背后默默支持的强大茶叶品牌,而茶叶品牌具备了标签效应,是消费者身份、地位、品位、爱好和个性的象征。消费者一旦接受了标签概念,也就接受了与此概念相吻合的茶叶产品、文化和品牌,自然乐于为这个认同而付出较高的代价。

2.3扩大茶叶品牌的知名度

茶叶文化营销的传播过程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能潜移默化、长久地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进而影响其购买决策行为。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溪铁观音借助“茶王赛”这一文化营销活动,本着“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原则,先后在泉州、厦门、上海、广州、北京、香港、澳门等地举办“铁观音”茶王赛暨产品展销会、名茶品尝会和茶歌、茶舞、茶艺表演等各类茶事宣传活动,既弘扬了安溪铁观音的茶文化,又扩大了安溪铁观音的品牌知名度,拓宽了安溪铁观音的销路[4]。

2.4提升茶叶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英国联合利华的“立顿”茶,被称为世界茶叶第一品牌,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一个品牌就超过中国茶叶的出口总值;日本的“三得利”在茶叶界的品牌价值也远胜中国。相比之下,有着悠久历史、名茶如云的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平均价格比印度低4成,比斯里兰卡低6成多。中国的很多名茶虽名传千里,却“有名无姓、有品无牌”,严重影响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5]。因此,中国茶叶品牌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有必要走差异化营销道路,借助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塑造国际知名品牌,利用茶叶的文化营销带动茶叶的产品营销,最终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5茶企实施蓝海战略的有效手段

所谓的红海表示已知的市场空间,竞争极端激烈,市场较成熟完善,如传统的茶叶产品市场,包括茶叶批发市场、茶叶零售市场等;蓝海表示未知的市场空间,竞争较不激烈,市场较不成熟,存在巨大商机,它是一个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得到的崭新市场领域,如茶文化产品市场。我国的茶叶种类繁多,对应的各地茶文化也千差万别,这为茶文化的差异化营销创造了条件。从战略层面上看,茶叶文化营销中是一种超越传统产品竞争、激活潜在消费需求的企业竞争战略,具有良好的商业发展前景,能帮助茶企迅速抢占与开发新的市场领域。

3茶叶文化营销的策略

需要说明的是,与传统茶叶营销不同,茶叶文化营销策略的制定主体不仅包括利润导向的广大茶企,还包括旨在促进当地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茶产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为方便表述,如无具体说明,以下把这三类主体(茶产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茶企)统称为茶叶利益相关主体。

3.1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策略

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形式有:茶文化旅游、茶馆、茶文化创作活动(包括茶艺、茶歌、茶舞、茶诗等)、茶叶展销会、茶叶博览会、茶文化博物馆、茶王赛、茶王拍卖会、茶庄园、品茗会及其它茶事宣传活动等,茶叶文化营销的内容涵盖了茶叶的品鉴、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体验过程的美好意境。在实施文化营销策略时,要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文化,包括目标消费群体的风俗习惯、宗教禁忌、文化环境、人口特征、个人偏好、消费方式等,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产品文化内涵与目标市场消费文化的共鸣点,从而确定茶叶文化营销的文化定位[6]。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策略包括产品定位、产品开发、产品组合、产品创新等。首先,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定位指茶叶利益相关主体通过差异化定位方法,关注、聚焦某个有限的目标市场群体,推出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茶文化产品,赋予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独特的形象,以适应特定群体的偏好和吸引消费者眼球。其次,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开发指依托当地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茶文化底蕴,开发出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产品,以吸引消费者前来体验、旅游、休闲、观光、购物等。第三,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组合指通过多种茶文化产品的合理搭配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既要有宽度,有深度,还要有关联性,为获得良好的知名度。现在很多茶产地都在积极开辟茶文化旅游路线,融入了诸如“农家乐”、茶艺表演、茶叶茶食品展销、实地采摘制作茶叶等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动。第四,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创新指茶叶利益相关主体不断推陈出新,避免消费者的审美疲劳,从而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具体措施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原有茶文化产品的属性、特征、种类、规模等;二是淘汰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设计开发出全新的茶文化产品;三是地方政府部门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和沟通渠道,为创造良好的茶文化旅游环境提供政策法规保障。

3.2茶叶文化营销的品牌策略

一般所提到的茶叶品牌分为两种: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和茶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有“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云南普洱茶”等;茶企品牌指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和经营规模的连锁茶企品牌。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不仅要重视培育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以扩大茶产地区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带动地方茶产业及配套产业的全面发展,更不应忽视对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保护,加大对假冒仿制原产地茶叶等不法侵害行为的打击力度。具体可通过推行茶叶质量追溯制度、确立茶叶原产地名称的排他性产权、建立打假的长效机制、发挥茶叶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推广茶叶质量的电子监管等治理措施来防范和惩罚侵权行为[8]。茶企品牌的策略包括品牌定位、品牌个性、品牌传播、品牌管理等四个方面。首先,茶企要从自身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品牌定位,从自身实力、市场规模等各种主客观条件出发,进行市场细分,根据目标市场设计与塑造出独特的产品、品牌及企业形象,以获得目标市场认可。其次,品牌个性又称品牌人格,它包括品牌命名、包装设计、品牌概念、品牌代言人、形象风格、品牌适用对象等内容。由于品牌个性具有象征性意义及自我表达的功能,所以茶企塑造自身特有的品牌个性有助于拉近与消费者的情感距离,并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第三,品牌传播是茶企以品牌的核心价值为中心,有针对性地选择广告、公关、宣传、人际沟通等手段,并利用电视、广播、印刷品、计算机网络等传播媒介,将茶企特有的品牌形象推广出去,以提升品牌知名度,促进茶叶产品的销售。第四,茶企在建立深受市场青睐的品牌形象之后,还需要投入成本,开展一系列关于“提升、控制、评估和反馈”的品牌管理过程。例如,加强品牌危机管理,以维护原有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保障茶企品牌的长期健康发展。

3.3茶叶文化营销的价格策略

根据文化营销理论,消费者购买的是整体消费利益,价格的最终决定因素不仅取决于有形的金钱成本,产品的无形文化价值也不容忽视。因此,茶叶文化营销的价格制定策略与一般产品营销的价格制定策略是不同的,前者比后者增加了文化价值部分,即在相同金钱成本的条件下,前者的最终价格要高于后者。茶叶文化价值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感知和心理体验,茶叶文化营销产品的价格确定应以茶叶产品的物质价值与消费者实际感受到的文化价值之和为准。例如,当消费者在茶馆中品鉴茶叶时,既享用到了醇香甘甜、令人回味无穷的茶汤,也切身感受了茶馆独特的茶文化氛围与优雅的品茗环境,消费者的身心得到极大愉悦,心情也变得更为舒畅放松。因而,茶叶文化营销中的产品价值是茶叶产品的显性价值与消费者感知的隐性价值的总和。茶叶文化营销策略应采用竞争导向定价法和顾客导向定价法的价格策略。竞争导向定价法要以行业内主要竞争者(与本企业提供相似产品和服务,并且目标顾客群体也相似)的价格为比照标准,跟随竞争者的价格策略进行动态调整,以维持原有市场份额。在制定价格时,可以在提供更具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茶文化产品基础上,制定略高或略低于竞争者的价格。顾客导向定价法是一种不考虑企业生产成本、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定价方式。茶叶文化营销的顾客导向定价法主要以顾客对茶文化产品的实际感受价值为依据,而衡量顾客对特定茶文化产品的实际感受价值较为困难,需要通过潜在顾客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确定价格策略。

3.4茶叶文化营销的促销策略

茶叶文化营销的促销策略指茶叶利益相关主体利用广告、公共关系、营业推广、人员推销等促销手段,向目标消费者传播具有说服力的茶文化信息,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与兴趣,说服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茶叶文化营销的广告策略是指茶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渠道,有目的、有计划、连续、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茶叶产品信息的宣传手段。随着茶企广告促销理念的觉醒,人们越来越经常在电视、报纸、杂志、广播、户外街头(车体、路牌、交通广告等)、包装、网络等媒介上接触到有关茶叶营销的广告。例如立顿茶利用广告宣传,使得其“国际、时尚、健康、都市化”的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并且擅于利用各种宣传机会,在电影和电视剧、各种时尚杂志的文章、网络小说中出现等,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立顿品牌形象深埋在消费者心中。茶叶文化营销的公共关系策略是指茶叶利益相关主体为改善、维护与社会公众的稳固关系,增进公众对茶叶产品、文化和品牌的认知、理解及支持,达到塑造良好品牌形象、促进产品销售目的的一系列促销活动。2010年由安溪县政府有关部门、茶叶龙头企业负责人组成的考察团,通过拜会交流、商务洽谈等多种途径,广泛接触法国、意大利各界友好人士,与法国巴黎大区发展局签订了联合开拓安溪铁观音欧洲市场的合作框架协议[9]。茶叶文化营销的促销策略实质上是一种沟通技巧策划与战术性营销工具,既扩大了茶叶品牌与产品的知名度,还能有效诱导、说服或吸引消费者购买茶叶产品,从而扩大茶叶的销售量。促销策略具有市场反响强烈、见效快、造势效果好、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等优点。

第7篇:茶叶企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浙江福士达集团(暨浙江省茶叶股份公司)是供销社所属以茶叶经营为主的涉农企业,时刻牢记、积极履行为农服务、助农增收方面的社会责任,近些年,在建立产业基地、做大茶叶主业、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十二五”期间,公司着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夯实茶叶产业基础,加强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的联系,扩大与专业合作社的对接力度,建设稳定、安全、可靠的茶叶流通网络,力争在助农增产增收上发挥更大作用。

一、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是建立茶叶现代流通网络的基础,有利于促进茶叶流通

1.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可降低茶农交易成本,提高议价能力,保护生产积极性。

农产品交易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市场中存在不完全和不对称信息,单个茶农在获取市场信息、履行交易合约、监督违约行为等方面势单力薄,容易导致农户参与农产品交易时成本过高。合作社统一为社员开辟市场,解决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和茶叶销售问题,茶农完全可以不与外部打交道,就实现茶叶销售,节约了交易费用。数据显示,我国大中型超市生鲜农产品直供直销比重达30%,全国农产品经由直采直销销售的比重约为15%,连锁超市通过与合作社对接后流通成本平均降低15%左右。单个茶农能以较低价格从合作社获得生产资料、得到合作社茶叶管理方面的技术服务等,可以将精力集中用于茶叶生产,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合作社以整体身份为成员搜集市场信息、进行市场谈判、处理市场纠纷,使茶农回避了市场信息不对称和议价能力弱的“天然”劣势,在市场竞争中有效保护自己。这充分表明,无论是在时下的平抑物价,还是在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市场供应等方面,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都已不言而喻。

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搭建农户与农业龙头对接的桥梁,稳定产品供给。

农业生产投资是一种典型的资产专用性质的投资。由于茶叶生产是一个生物过程,一旦种植品种、种植面积确定,即使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也无法迅速做出调整。茶农在销售茶叶时可供选择的交易对象也很有限,可能还要承担中间商的恶意压价。同样,生产规模较大的茶叶龙头企业,也可能由于茶农分户种植、分散销售、原料质量不稳定等原因而难以得到稳定的货源,从而导致企业货源不足,生产没有保证。茶叶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不但集中了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集中了市场销售的信息,而且还集中了茶叶销售的渠道,分散了各种风险,使农户通过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交易关系。合作社成为农户与龙头企业对接的桥梁。

3.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能提高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减缓市场价格波动。

单个茶农在进行茶叶生产中,由于生产资料不足、供求信息不灵、市场预测不准等原因,在茶叶生产中往往盲目的“随大流”,造成市场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尤其是在遇到严重自然灾害、社会资金恶意炒作等情况下,价格会出现剧烈波动,茶农更难把握市场节奏,自身利益没有保障。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把茶农盲目的生产行为统一起来,形成组织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平衡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冲击,起到市场“稳定器”的作用。近几年,我国猪肉价格连续波动,与生猪养殖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与市场不相适应有一定的关系。

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体系,提高服务带动能力

1.要健全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增强合作社凝聚力。合作社是茶农的互经济组织,其自身管理的基础薄弱,监督机制不健全。如果管理不规范,会影响茶农参加合作社的积极性。加强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是保持合作社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国家陆续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等法律法规,为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公司要积极引导、帮助、督促合作社进行规范化管理。合作社要以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为核心工作,认真做好财务收支管理、财务开支审批、财务公开;做好社有资产登记、保管和经营,确保资产安全;要落实“二次返利”制度,规范合作社盈余分配,为每个合作社分别建立账户,按交易量(额)向成员返还盈余。公司要派遣专业财务人员指导合作社建立财务账册和相关制度,为合作社财务人员提供培训机会。

2.要建设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增强合作社实力和带动力。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施首要的是初级加工厂,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茶园都分到各户,只有几亩茶园的茶农如自行加工,受限于设备、技术、加工量等原因,效率低、质量不稳定。专业合作社办初级加工厂,有生产设备和熟练的加工人员,农户采摘茶叶鲜叶卖给专业合作社或委托专业合作社代加工,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保证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稳定,增加了茶农收入,增强了专业合作社的能力,对专业合作社和茶农是双赢。龙头企业和各级政府支持专业合作社,可以将此作为重点。

3.要建立专业合作社茶叶质量监督和检测体系,保证产品质量。农民参加合作社,不但要获得统一的生产资料供应、统一的市场销售渠道,也要有统一的茶叶质量。合作社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统一制订、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逐步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检测监督等制度,并及时向社员提供生产技术和经营信息等资料,统一技术辅导和培训。公司将为对接合作社开展质量监督和检测提品质量检测服务,为合作社开展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提供技术支持。

4.要抓住机遇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加强合作社组织间的横向联系和行业自律。在广泛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联合社,是合作社力量的集中、资源的整合。茶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要承担起单个合作社无法解决的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协调政府部门关系、加强行业内部管理的职能。

三、创新对接形式,建立现代流通网络

1.围绕产地建基地,缩短茶叶流通的距离,提高茶叶综合利用水平,促进茶农增收。

从产地到工厂,茶农或合作社要承担茶叶原料的运输成本。围绕产地建基地,不但可以缩短合作社的运输距离,降低运输成本,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茶叶资源,提高茶农收入。公司目前规划建设的茶产业创新示范园区,把特种茶加工中心建在余杭径山,该地区是径山茶的原产地和蒸青茶的主要集散地。由于近年来日本市场的不景气,径山地区蒸青茶生产企业纷纷转产,茶叶原料出现滞销,茶农收入受到影响。在该地区建立特种茶加工中心,可大量吸收该地区相对过剩的茶叶原料,解决了该地区茶叶的出路问题。公司在安吉建立的茶叶精深加工基地,也是利用了安吉丰富的夏秋茶资源,提高了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的水平。

2.围绕产地建市场,提高茶叶交易的效率。

“大流通”需要有“大市场”做配套,在我省浙东、浙南都建有规模较大的茶叶市场,对周边地区的茶叶流通起到了促进作用,如松阳的浙南茶叶市场,市场交易量、交易额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绿茶产地市场第一,有“中国绿茶第一市”之称,联结本地、辐射周边及省外100余万亩茶园。地处浙北的安吉县,以生产白茶为主,背倚安徽,是浙北与安徽、长三角地区茶叶流通的重要通道,但安吉缺乏一个容量大、功能全的茶叶交易市场。公司即将在安吉建设的“中国白茶城”,正好填补了安吉地区茶叶流通的“短板”,为白茶交易提供了实物市场。

第8篇:茶叶企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 深宝集团;财务指标;盈利能力;建议

盈利能力通常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赚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大小是个相对的概念,即利润相对于一定的资源投入、一定的收入而言。利润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利润率越低,盈利能力越差。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最终可通过企业的盈利能力来反映。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其直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并维持企业持续稳定地经营和发展。持续稳定地经营和发展是获取利润的基础,而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又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和保证。只有在不断地获取利润的基础上,企业才可能发展。同样,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比盈利能力软弱的企业具有更大的活力和更好的发展前景。因此,盈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人员最重要的业绩衡量标准和发现问题、改进企业管理的突破口。

一、深宝集团主要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1、资产报酬率

通常情况下,将资产报酬率表示为净利润和资产总额的比值,其中净利润是整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既包括正常的经营损益,又包括偶然的、非生产性的损益(如固定资产清理损益、债务重组损益、补贴收人等),由于这些因素对净利润的影响很不稳定,导致这一比率的长期可比性降低,因此有必要首先将其影响从净利润中扣除。

深宝集团2009-2012年息税前利润分别为-8,726,601.02、11,165,014.28、13,692,328.77、15,988,743.08。资产平均总额为623356758.00、658468839.95、1061964234.64、1222994595.75。相应的资产报酬率分别为-13.9%、16.9%、12.8%、13.1%。总体来看,深宝公司最近几年资金利用效率较高,但2009年利润为负值,主要是由于深圳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利润同比大幅下降,公司对其投资收益大幅减少。随着近几年资产报酬率的提高,深宝公司要加强优化投资渠道,积极寻找新的投资点,避免把大量资金投入到一个公司而造成利润大幅下降的情况,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销售毛利率

销售毛利是销售净额与销售成本的差额,如果销售毛利率很低,表明企业没有足够多的毛利额,补偿期间费用后的盈利水平就不会高;也可能无法弥补期间费用,出现亏损局面。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分析目前的经营状况来提高盈利水平。

深宝集团有限公司2009-2012年各年的销售毛利率分别为:28.42 %、33.59 %、36.94 %、32.63 %,销售毛利率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一般来说一个企业销售毛利润率只有在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企业的长久持续经营,这些数据反映了最近几年深宝集团没有更好的处理销售收入和成本之间的关系。此时,深宝集团应加强成本管理,提高运营绩效。针对茶叶原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公司扩大产区供应范围和原料采购渠道,积极改变采购模式,对大宗原料采购实行招投标策略,确保原料供应和品质需求,相应控制成本增长趋势;在改进生产工艺,推行节能降耗技改措施的同时,通过对产能、生产、销售量、采购成本、产品开发、品质控制等指标的量化分解,深化成本目标管理,有效控制生产成本,提高运营绩效。

3、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是指企业实现净利润与销售收入的对比关系,用以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的销售收入获取的能力,同时也能用于分析体现企业取得营业利润的大小。通过分析企业销售净利率的变化趋势,可以促使企业一方面积极扩大销售,另一方面积极改善经营管理,最终实现企业自身盈利水平的提高。

深宝集团有限公司2009-2012年各年的销售毛利率分别为:5.69%、6.43%、7.46%、5.43%。由此可见,在前3年中深宝集团有限公司销售能力维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但2012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这主要是由于2012 年上半年受国内经济增速回落,饮料市场持续疲软,销量下滑等因素的影响,公司茶制品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销量下降。此时深宝公司应进一步改革营销策略,扩大积极开发新兴市场,促进销售业务的增加,获取更高利润。

4、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它同时也是表示企业利用自身全部资产来实现全部利润的能力。利用这一个指标,可以为分析评价该企业总体获利能力提供重要信息和数据基础。

深宝集团有限公司2009-2012年各年的总资产报酬率分别为:6.44 %、5.46 %、7.63 %、5.6896 %。此时深宝集团应改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升公司整体内部控制水平,提高公司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公司应深入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全面健全和完善公司制度体系,强化已有制度执行力度,确保企业制度权威,来提高资产利用率。

5、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在一定期间所获得的利润总额与成本和费用总额比值的百分数。它表示的是企业每付出一元的成本费用可获得利润的多少情况,这体现了消耗资产来实现的经营成果。如果该项指标越高,说明利润就越大,表明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越好。

深宝集团有限公司2009-2012年各年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6.25%、7.14%、5.38%、7.92%。总体来说深宝集团最近几年成本较高。此时深宝公司应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策略,充实和优化销售队伍,改进绩效考核机制,调动销售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推动各项销售指标的落实。同时,利用强大的技术优势和良好服务,提高客户合作紧密度,尤其是利用茶饮料专用茶叶精加工新工艺和装备技术的科技成果,向客户推广饮料用茶叶原料并取得重大销售增长来弥补不断上升的销售成本

6、股东权益报酬率

股东权益报酬率,又称为净值报酬率或净资产收益率,指普通股投资者获得的投资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表明普通股投资者委托公司管理人员应用其资金所获得的投资报酬,所以数值越大越好。

深宝集团有限公司2009-2012年各年的浮动权益报酬率分别为9.17%、 9.48% 、12.73% 、11.29% 。说明深宝集团企业股东权益的增长比销售额的增长速度快,此时,公司应调整经营管理方针,增收节支,加强资金使用效率,提高资金周转速度,来提高资产报酬率。

二、对深宝集团提高盈利能力的对策建议

1、实行人才强企战略,发展核心竞争力

加大人力资源整合和人才储备力度,盘点人力资源储备,提升现有人员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引进高端专业人才,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为企业战略实施提供人才保障。推进人才的职业发展规划工作,通过提供业务平台、完善薪酬与绩效管理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及企业文化建设,吸引和激励优秀人才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2、加强对资金的合理配置,深化资金使用率,努力控制成本

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深化成本目标化管理方法,设定各产品的分项成本管理目标,并通过持续推进节能、降耗、减排,降低产品各项成本。优化采购管理,完善供应商管理模式。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加强新品研发和市场拓展力度,着力提高公司业务的生产和销售规模,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

3、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发挥预算管理在企业资源分配中的作用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实施战略目标管理和指导日常经营的重要手段。深宝公司应该根据各业务环节经营特点和工作安排,通过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精心部署、强化组织领导,精细化预算管理工作,有效提升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发挥预算管理在企业资源分配中的作用。

4、立足于企业自身,加强产品建设

深宝集团应大力加强技术研发、质量体系建设、产品结构优化,着力提高公司业务的生产和销售规模,完善茶产业链,有效提升公司茶产业及传统业务的竞争力。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深宝集团有限公司资产报酬率、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股东权益报酬率等财务指标的分析,基本衡量了该公司在最近几年盈利能力的大小,进一步分析并评估了深宝集团盈利能力水平和经营业绩的变化发展趋势,最终预测深宝集团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这些数据和分析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投资者来说都是非常实用的重要信息,有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义林,陈庆 主编.管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9篇:茶叶企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茶叶贸易;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138-02

引言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历史遗产之路、文化交流之路、经贸合作之路和创新未来之路,是发展中国茶产业、复兴中国茶文化、建设中国茶叶强国,推动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有利途径。陕西茶叶曾踏上这条丝绸之路风光过,曾引领饮茶新潮流、纳贡朝廷荣耀过。而今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西北五省区中唯一的产茶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起点和重要承载区,理应继续秉承古丝绸之路的精神,重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契机,抓住历史的机遇和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提高陕西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追赶超越,重塑辉煌。因此,随着我国农业部取消茶叶农业税,将茶叶列为优势农产品九大产业之一,国家实施茶叶重点种植区域发展规划。陕南茶^也被列为长江中上游出口绿茶重点发展区域,陕西茶叶贸易已然成为陕西践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必然内容之一,省市政府必须给予重视,给予政策上的导向和大力的支持。陕西茶叶种植户和陕西茶叶产销企业亦应给予重视,提高陕西茶叶种植、加工、研发技术,加强陕西茶叶市场监管,将陕西茶叶品牌做大做强,为促进地方经济和国家经济发展作贡献,提高陕西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一、陕西茶叶生产贸易概况以及存在问题分析

相对于在中国茶叶市场上甚至世界市场上响当当的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陕西茶叶让很多人感觉陌生。陕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叶清香独到,茶文化历史厚重,茶叶品种多样,尤其是午子仙毫、紫阳毛尖、汉水银梭、秦巴雾毫、三里垭毛尖、紫阳富硒茶、宁强雀舌、定军茗眉、商南泉茗,以及陕南最多的 “陕青”、“八仙茶”。富含芳香油素、单宁、维生素质量不错的陕西茶叶,由于其产量低、市场营销推广不到位而在全国名声不响、世界不知。

(一)陕西茶叶国内外竞争力的基本状况分析

陕南茶由于地势高、含微量元素丰富,是绿茶中的精品。但是陕茶的销量以及市场占有率并不如意,除少量销往北上广等城市,大多数陕西茶叶在本地或西北销售。虽然历史上的紫阳的“陕青茶”曾占领陕西以及整个西北市场,但如今已经辉煌不再,对于陕南茶的报道已经屈指可数。

(二)陕西茶叶国内外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分析

陕西茶叶作为陕西第五大支柱产业,作为陕西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促进陕西省经济发展进程中尤为重要。但从陕西省的茶叶生产贸易中,我们看到陕西茶叶生产贸易主要有以下问题。

1.生态茶园建设和管理有待标准化

陕西茶叶生产主要在陕南一带,经济基础状况较差,茶叶的种植、采集、加工贸易科技含量较低,仍然存在着种植机具、管理模式、种植技术落后等问题,这样陕西茶叶难以形成产业凝聚力,也难以抵制国内以及国际竞争。陕西部分种植茶叶地区,大量使用防虫害农药除虫是非科学的。而生态茶园是保证茶叶纯天然、高品质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做大做强陕西茶叶品牌的根本载体,可有效促进陕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规模有待做大,品牌知名度有待提高

品牌战略实施不足是阻碍陕西茶叶生产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品牌过多,单个品牌规模较小。陕西茶叶大约有一百种,各县甚至乡镇竞相开发自己的品牌,品牌过多,规模较小。目前陕西尤其在陕南有很多中小型茶企,但其中大部分都是以个体经营为主的家庭或家族式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设备落后、管理混乱,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品牌茶企,这样在国家以及国际竞争中力量较小,不利于陕西茶叶做大做强,走出陕西,走出全国,重造陕西茶叶辉煌。

3.茶叶市场监管力度不强,茶产品鱼龙混杂

行业经营混乱,管理有待标准化。在茶叶贸易时,由于经营分散,没有龙头产业,市场导向不力,政府难以规范茶叶市场。如前所述,目前陕西茶叶企业中充斥了大量规模小、资金少技术落后的中小型茶企,他们要么为了生存、要么更多盈利,在茶产品生产环节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以劣充优,甚至在贸易过程中出现乱贴品牌标签现象。这样,在缺乏强有力的规范化市场监管情形下,必然极大扰乱茶叶市场秩序,也给陕西茶叶口碑造成了极大损伤,陕西茶叶也很难适应这样无序的市场竞争。

4.茶产品形式单调,新品种研发滞后

受传统陈旧保守的饮食习惯思想影响,目前我国生产的茶产品最常见的形式就是需要用热水冲泡的茶汤饮品,陕茶也不例外。毫无疑问,伴随着当代人快节奏与时尚生活方式的转变,这种单一单调的茶饮品难以适应消费者的多样化、便捷式需求,尤其是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外国人研发出茶饮料、茶多酚、茶酒、茶粉、低咖啡因茶等多品种含茶产品及其附属产品后,我国的传统茶产业受到极大冲击和挑战,也必然迫使我国各茶产品企业加大科研力度,创新茶产品。陕茶也不能滞后于这一思想转变和技术变革。

5.陕茶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仍有待努力

据了解,虽然陕西目前有很多茶企,但能够走出国门,在世界茶叶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茶企和茶产品种品牌却很少,其涉足的国际市场范围也局限于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少数国家。大部分茶企尚未走向海外市场,陕茶在国际茶产品市场中的占有率仍有待提高。

二、提升陕西茶叶国内外竞争力的思路及建议分析

尽管陕西茶叶在生产贸易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但我们可以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风,发挥政府功能,把分散的茶叶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提升、改造,形成品牌。加大科技投入,使陕西茶叶的生产、采集、加工、贸易形成规模化,培育拥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走向全国,冲向世界。有陕西大巴山的天然优势,陕西茶叶一定走出全新的生产贸易之路,避免陕茶的优而不名的尴尬境界。

(一)推进陕茶产业生态茶园基地标准化建设

陕西茶叶产业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在国内国际做大做强的目标,必须推进生态茶园基地的标准化建设,并做好茶园生产经营者创新技术培训工作。这就需要省市政府加大对陕茶相关企业的科技、资金及政策支持,在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遵循绿色无公害的标准合理规划生态茶园选址、建设和监管工作,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为生态茶园建设提供科学保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鼓励引导茶企进行生态茶园建设和无公害茶产品开发,绿色的有机茶是走向国际、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完善整个茶叶的生产化链条,提升陕西茶叶应对市场风险能力。

(二)结合现代人消费观念,创新茶产品种

想要提升陕西茶叶的市场占有率,就要针对国内以及国际茶叶的需求种类进行分析,及时调节茶叶供给结构。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茶产品已经难以满足消费需求。这就要求各茶企转变思想,在传统茶产品生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快节奏、喜时尚的消费观念,通过技术创新,从科技入手,以健康的视角挖掘茶叶中蕴含的各种营养成分,研发出诸如茶多酚、茶粉等更多类型的新型茶提取物产品,满足时下消费者多样化、便捷化的生活需求。在产品的外包装上,针对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进行不同的图案设计,在外包装上吸引人的眼球,实现市场份额的有效提升。同时,还可以研发出多花色品种的多样茶叶类别。如:保健茶、富锌茶、富硒茶、茶多酚等,来适应不同的消费人群。

(三)加强市场监管,扶持优质品牌建设,培育龙头茶企

打造国内国际知名品牌,重视品牌文化。针对诸多中小型茶企产品涌入市场,尤其是诸多假冒伪劣、投机钻营茶企的坑蒙欺诈行为,政府的有关市场管理机关应加大对茶企市场的资源整合和对违法企业的惩处管理,筛选出一批生产经营规范、产品质量优良、诚信守法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加强优质品牌建设,陕西茶叶要扩大国内国际市场份额,必须要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培育出代表陕西茶叶的龙头茶叶。有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做大做强。同时政府牵头结合本省的情况,借鉴别人的经验,策划出适合自己的系统化、层层跟进的营销策略,通过统筹部署,大力宣传,扩大陕西茶叶的影响力和宣传力。

(四)弘扬陕茶文化,创新陕茶营销思路

茶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产品,更是一种文化产品,这也正是国人将饮茶成为“国饮”、将饮茶视为雅趣的根本原因。因此,想要提升陕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除了要不断提升陕茶产品的质量这一影响因素外,还应充分挖掘陕茶的历史文化优势,陕茶产品与茶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如开设茶馆,表演茶艺,举办茶文化节、茶文化研讨会,建设茶叶观光园等。在进行陕茶产品营销时,更多地结合陕西悠久的茶叶种植、生产历史和厚重的饮茶文化,增加陕茶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陕茶产品的文化品牌效应。陕茶也可以在政府的推动下,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形成以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推广模式。

结语

陕西茶叶一直是陕西省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它的做大做强对陕西省经济的腾飞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认清陕西茶叶国内、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以及陕西茶叶在生产、贸易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由政府牵头优化产品结构,加强监督管理,创新营销思路,提升茶叶产品质量,就一定能够提升陕西茶叶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增强陕西茶叶在国内国际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罗龙新.国内外茶饮料生产技术现状[J].饮料工业,2014,(1).

[2] 堂恒.茶叶贸易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3] 陈义吉.中国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福建茶叶,2016,(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