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爱国主义范文

爱国主义精选(九篇)

爱国主义

第1篇:爱国主义范文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238-02

一、何谓爱国主义

相对于学界提倡“国家认同”,笔者更觉有必要重新探讨“爱国主义”的问题。这并非老生常谈,而是希冀给出全新阐释,以利于在整体上认识“爱国主义教育”之内涵。

“爱国主义”在其肇始阶段可视为地缘文化意义上的词汇,与政治相关甚少。到了近代,“爱国主义”俨然突破了本然单纯的地理意义,逐步加入了更多的政治内涵,甚至从一个原先的“良性词汇”转向极具讽刺意味的政治“敏感词”。对此,西方一些学者时常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相混淆,甚至针对中国而创生出所谓的“官方民族主义”一说,这显然已经侵犯了爱国主义之合理诉求,更是与我们心目中的爱国主义理念格格不入。

当然,笔者就此不想深究民族主义的问题。其实,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一样,都是一种情感,一种对本民族国家之心理依恋,这是彼此共通之部分,只是在对待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上以及相继产生之情感的归属上存在分歧罢了。简单用民族主义替代或等同于爱国主义,这是极不严肃的学术表达,毕竟爱国主义的对象是制度化的政治共同体,而民族主义之对象则是共享一个共同身份之人群,他们拥有一致的信仰和集体自治的愿望。一定意义上说,民族主义在概念使用上要比爱国主义混乱得多。再则,民族主义具有鲜明的教义性特征,并在某些方面将民族看做是政治组织的核心原则;而爱国主义则为这一观念提供了感情基础,因而也就支撑了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是一个比民族主义更为源远流长的观念,但同时也相应缺乏更多的理论支撑[1]。

西方学者对于爱国主义理解看似合理,但在其中也暴露了诸多不足。很多时候,他们没有考虑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第三世界国家的情况,诸如政治学经典教材《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所举证的爱国主义范例,大多仅限于西方世界之情况,这一片面的论据无疑影响其对爱国主义的深刻理解。然而,西方学者对爱国主义之理解又是颇有见地的,因为他们清楚的认识到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同样吸收了民族主义思想,认为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把集体行动者当做历史中的进步力量的思想,马克思随即将集体从国家转换为阶级[2]。对于这一点,笔者无须赘言。

概言之,“爱国主义”可从三方面予以释义:其一,它指的是热爱国家的情感,即一国的国民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视祖国为自身至爱的对象;其二,它指的是单纯的爱国思想或理论,也就是对于何谓爱国、为何爱国以及爱国何为等一系列的理论阐述;其三,它指的是受爱国情感和爱国思想或理论影响下的爱国行为。

二、爱国主义的历史发展

然而,爱国主义又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中国情境之爱国主义历经了民族爱国主义、反帝爱国主义与伦理爱国主义等三个历史阶段。以下,依次讨论每一阶段爱国主义之特点,通过历史叙述以期还原中国情境的爱国主义原貌,为今日理国主义教育的形塑积淀理论基础,提供参考意见。

1.民族爱国主义阶段。美国学者海斯认为,“自从东方古帝国兴起之后,许多世纪以来,一个独立国只包括一民族的现象是例外,而不是常规。一个人通常爱他的城市,他的区域,他的统治者或他的帝国,而不爱他的民族。” [3] 然而,海斯的发现依旧是基于古希腊或古罗马的情况推演东方的情况,他看到的并不完全正确,最起码不完全符合中国情况。中国人素来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而对于城市、区域或是帝国并不显得有多少热爱,换言之,中国人爱的是“天下”、“君王”和“家庭”,忠君始终被视为爱国的表现。《诗经·小雅》中就有这样的话:“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见,基于中华中心论调的“天下观”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中国人始终认为自己处于天下的中心,华夷思想长期支配着历代国人的头脑,似乎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民族都是受人鄙视的蛮夷,皇室朝堂更是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显然,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是扭曲的,人们效忠的对象是朝廷抑或集权于一身的天子而非国家,有道是“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仰居“天朝上国”的先辈们始终只知有“家”与“天下”而不知有“国”。无“国”意识,何谈爱国?可以说,长期的“‘华夏中心主义’和‘尊夏掖夷主义’的文化观念,不但扼制了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古代的觉醒与确立,而且使到近代才诞生的爱国主义一开始就背负着文化主义的古老幽灵,难以摆脱东方大陆性文化所具有的狭隘性与自大心。” [4] 中国古代到底存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学者们对此争论不休。笔者以为,即便古代中国未曾出现可爱之“国”,但对朝廷君主以及乡土家族之爱完全可以扩展至对大好河山之爱。如同南宋岳飞一心想收复失地,其实他的心中本然有一个大宋的中原领地,这依旧可以认为是爱国主义的早期形态。当然,这种爱国主义掺杂着狭隘的民族界限,因此,古代中国长期演绎着民族爱国主义的范式。

2.反帝爱国主义阶段。到了近代,这一切发生了改变。西方列强的炮火振醒了沉睡中的国人,国家概念随之即起,爱国主义即是民族危机下的产物。伴随着外来侵略,“国”的意识渐成,爱“天下”和爱“家”的传统自然转化为爱国。此时的“国”不再只是“大清朝廷”了,而是地理政治意义上的中国。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多种形式相互交织的,爱国主义受其影响,同样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遭受外来侵略者的奴役,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最主要的矛盾。因此,自甲午战争至抗日战争胜利,反帝始终是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3.伦理爱国主义阶段。当爱国主义被冠之以道德权利或是义务的时候,预示着伦理爱国主义的诞生。抗战胜利以后,爱国主义从反帝的主流价值倾向演变成了伦理爱国主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反帝爱国主义形态完全不存在了,只是伦理爱国主义的张力更加明显而已。伦理爱国主义有其两个基本特征:其一,将爱国主义纳入道德的范畴;其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伦理规范以寻求现时代爱国主义的古典庇护。伴随而来,伦理爱国主义存有两大缺陷:一是具有强烈伦理复归的情绪化倾向,二是在于其内容的空洞抽象和强烈的说教性。爱国主义终究是指向个人还是国家的宣传,伦理爱国主义俨然超越了地理情愫的文化忠诚甚至政治投机,从社会主体之行为演变成国家利用伦理约束力操控一切去“被爱国”的场面。

三、形塑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随之迅速提升,以美国为主导西方舆论相继抛出“中国”,中国的亚洲近邻尤其日本在领土问题上又不断与中国发生冲突,加之历史积淀的民族仇恨被极力渲染,国人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逐渐走向广泛意义上的民族爱国主义,其中不免混杂着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双重定位。爱国主义遂受到不同人群的高度关注。诸如政治哲学家时常争论不同版本的爱国主义是稳健政治的不可或缺之部分;而道德哲学家却望着爱国主义的道德标杆,对爱国主义是否是公民的道德义务争论不休。然而,“爱国主义”在中国时常被当做激进的代名词。极端民族式的爱国主义固不可取,但理国主义之表达应属合法的诉求而不应该被列为褊狭的异端。那么,感性与理性的边界又在哪里呢?这就要重新回到什么是“爱国”的基调上予以审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不同时期统治需要,爱国主义可从不同的维度予以诠释。当然,笔者所言之中国情境无论何时都应放置全球化背景中予以讨论,这并非为了排除所谓的“自以为是”,乃是为了真正从中国实际出发,以探求爱国主义在中国之嬗变,为形塑理国主义教育提供经验。那么,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作何解释?它包含哪些方面?概言之,其意有三个:

1.理国主义教育应是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界限之教育。民族主义在中国未必能被超越,而狭隘的民族主义则必须要被超越甚至抛弃。全球化虽然不可逆转,但是在全球化日益显著的今天国家的特殊性也应逐渐显露。要警惕西方国家借全球化之名借机宣传所谓的“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实则是对合法民族主义的无端解构和扭曲阐释。我们沉浸在全球化带来的机会的同时,也要认清被政治渲染的全球化俨然是一个可怕陷阱。我们不禁要问,爱国主义的动机是什么?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界限,于民族认同中确认国家认同。让所爱之国成为真正的统一之国。

2.理国主义教育应是培养公民适度爱国情感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培养公民热爱祖国之思想与情感,然而,长期以来,爱国情感教育是相当缺乏牢固基础的,或者说是空洞的。那么,爱国主义到底需要强调何种爱国情感呢?很多人都认为爱国主义是好事,但却不知道何种爱国主义才是真正的好事,盲目的爱国情感的爆发可能会走向异端。爱国者就是爱自己国家的人吗?事实并非全然如此,往往我们只是认识到爱国情感的教育是多么重要,却忽视了爱家庭爱家乡之教育,很难想象连家庭或家乡都缺乏依恋的人如何培养忠实的爱国情感。

3.理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造就理性之爱国者。易言之,爱国主义教育是否真的有必要被公民教育所替代?西方学者对此肯定,他们往往认为,公民教育涵盖的范围显然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然而,部分和整体又是具有不一致性的。尤其在中国情境中的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不应该完全被公民教育所替代,要提防西方的学术霸权与意识形态侵蚀。当然,不被替代并不意味着放弃一切变化的可能,爱国主义教育依旧需要向现代公民教育的转型,而不仅仅简单囿于道德教育之范畴或者来个大变革式的颠覆。

参考文献:

[1] [英]戴维·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530.

[2]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319-320.

第2篇:爱国主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爱国主义;爱社会主义;教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讲授爱国主义这一课题中,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关键在于真正了解教学对象,即我们面对的学生的疑点所在。在此,我愿以自己所讲授的“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课题为例,与诸位同仁一起来探讨这一问题。

对于学生而言,关于爱国主义问题一般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讲到爱祖国也是比较认同的。但是,在讲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本质上就是爱社会主义的命题时,学生有了不同的看法,我采用引而不发、欲扬先抑之法以设问的方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爱国主义就是爱社会主义,大家说有没有道理啊?并要求大家进行讨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一些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有的同学说,“热爱祖国,这是世界各国人民普遍的对自己国家的认同、对民族亲情的认同,有谁能不爱自己的祖国呢?可是,爱祖国就一定得爱社会主义吗?”有个同学提问道,“前不久,利比亚反对派推翻了卡扎菲领导的“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成立了‘过渡委员会’。对于该国公民来说,如果参与反对卡扎菲统治、推翻卡扎菲政权,是不是就能说不爱利比亚这个国家呢?”一时间大家兴趣高涨,你争我辩,各不相让。一位同学大声说道:我提议,现在还是请老师来给我们作解答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于是,我从爱国主义一般概念讲起,一步一步展开、引申道来。我说道,爱国主义从广义上说,自从有了国家,也就必然会产生爱国主义;但是,必须明确,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也就是说,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它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尤其是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是具有阶级性的,不同的阶级对待祖国的感情,既有一致的方面,也有差异的方面,甚至有对立的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对爱国主义这个范畴应辩证地看、历史地看、发展地看、全面地看,而不能孤立地看、片面地看、或者静止地去看。

首先,我简要说明了利比亚伊斯兰社会主义与我国坚持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同。其次,我重点系统地阐明了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不是一致的问题。

大家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就受到人们的褒奖和推崇。近代以来,由于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日趋腐朽,经济停滞、政治腐败、军备异常落后,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以1840年英国发动的侵华鸦片战争为开端,西方列强一步步将中国即我们的祖国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祖国亿万同胞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振兴中华”之路在何方?鸦片战争以来八十年的历史充分表明,资产阶级无力承担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919年爆发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并导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路线,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二十八年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终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当年,毛泽东同志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经历过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人们,真是热泪盈眶啊!

播放视频:“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这耳熟能详的歌声,真真切切地表达了亿万中国人民热爱祖国,即热爱社会主义的心声!不是么?人民不会忘记,是谁拯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是谁将黑暗的旧中国变为光明的新中国;是谁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在帝国主义包围、封锁、禁运的恶劣国际环境下,经过短短三十年,建立起我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比较先进的工业体系;有了中国人自己的汽车制造业和飞机制造业;在既无外援、又无设备的艰苦条件下,以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的优秀科学家,成功地攻克尖端科学技术,研制出“两弹一星”,极大地提升和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在国际舞台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一大批亚非拉美第三世界国家纷纷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早在1971年就以绝对压倒多数票,通过并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成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就连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国家总统尼克松也飞往北京,要与社会主义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第3篇:爱国主义范文

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爱国主义始终发挥着民族精神的核心作用。我们曾有着对自己故乡家园、骨肉同胞、和灿烂文化的眷恋和热爱。我们爱父母叫“孝”,我们爱祖国叫“忠”,忠孝是我们的基本道德。我们始终有着一种无法割舍、无法忘怀、如影随形、伴我终身的恋国之情,这就是我们爱国的最好的理由。我们曾陶醉于祖国的锦绣河山,有着“江山如此多娇”的感慨。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中华土地上,我们都是黄种人。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给我们精神慰藉和最终的归宿。我们都有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的人”的亲切,有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恩之心,有着“一身豪气闯天下,五湖四海论兄弟”的真诚。保家卫国历来都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和使命。有国才有家,国土不有,国将不在。历来的侵略战争都是先侵城掠地、犯人国土。而战败国最大的屈辱就是割地赔款,是去国逃亡或在已沦陷的国土上做亡国奴。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面对着祖国的支离破碎和西方列强的入侵,我们发出了“最是仓惶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曲”的感慨。“还我河山”是一切爱国者发自内心深处的共同呼唤。我们也有着“禾苗离土即死,国家无土即亡”的思考。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摇篮”,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我们或许背井离乡,或许彼此隔离,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会把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当我们已经长大并有些人生经历的时候特别是当我们背井离乡或漂泊在外时才发现这种对祖国的爱原来是早已深深地刻在心上,流在血液里,这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在异地他乡,一幅耳熟能详的对联,一句同胞好友的亲切问候,都能勾起我们对祖国的深深思念和向往。许多远在他乡的游子离国时身边带着一把祖国的土,阔别回来,不由得跪吻祖国的热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我们不变的承诺。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闪烁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我们有着精忠报国的满腔热血和赤子之心。有着“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志好儿郎”的真情流露,邓小平有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一腔热血。国家至上、人民至上、民族至上始终是我们不变的宗旨。国土是根、人民是本、文化是魂,如果我们无根无本无魂,那么我们是多么可怜。不但我们的身体漂泊不定,就是灵魂也无处可归宿。爱国:一要爱祖国的河山土地;二要爱祖国的人民;三要爱祖国的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是一个爱国者,一个有血有种有志的中国人。

中华民族虽经历西方列强的侵略但并没有被灭亡,反而在百年之后,重新崛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开始探寻自己的复兴之路。从昔日的东亚睡狮走到今日的腾飞巨龙,中华民族确实值得我们自豪骄傲。纵观中国历史来看,我们一直有着“忧国”、“救国”、“报国”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结。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身在何方,我们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何民生的苦乐。我们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结怀。忧心是一种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真正的忧国是把国家挂在心上,忘不得放不下,想得苦,思得深。当国破家亡的时候,“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振兴中华”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无数爱国者为挽救祖国而进行苦苦探索。不少爱国者丧失他们的生命。百年历程见证了我们洗刷了百年屈辱,振兴了中华。“救国”对我们来说,永远是最有力的号召。民族危机激起了我们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也给我们留下了国难之痛,痛苦使我们清醒,痛苦使我们坚强,不忘国耻让我们更加爱国。不忘国耻才更加爱国。国运维艰才能激发我们的“忧国”、“救国”之情。随着民族的崛起和祖国的发展,报国成为我们的主旋律,“落后就要挨打”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报效祖国,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祖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对我们来说永远是最大的自豪与骄傲。无数爱国者默默工作,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自己的祖国,但不求任何回报。钱学森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决定回来报效自己的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自己的一生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我想这也是钱老前辈等爱国人士决定回来报效祖国的最大动力和心愿。身在国外,却仍然牵挂祖国的一切。“国富则民强,国衰则民弱”,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我们每一个人民都希望自己的祖国腾飞发展,都希望自己的祖国国泰民安。我们有着对国家的自豪感,也有着对国家的深深牵挂。袁隆平教授一心从事于水稻研制的工作当中,把其余的都放在一边。为了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他研制多年,最终研制成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水稻产量提高,解决了我国的吃饭问题。双手满是老茧的他最终站在世人面前向世界证明中国不仅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要帮助世界解决温饱问题。“平民教授”是我们对他的最佳感激,因为他把老百姓放在自己的心上,把报效祖国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我国之所以有如此快的发展是因为我们所有的中华儿女都在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都把祖国的发展和崛起视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和的生活的最大的动力。报国之心是一份平常心。我们无需刻意去报国,只需把自己该做的做好,对得起自己,更要对得起自己的祖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不算虚度人生。意识到着一点,我们将会有更大的生活动力和人生激励。我们的一生才不会碌碌无为,毫无意义。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做一个“忧国”、“爱国”、“报国”的公民。是我们的为人之本,处世之基。

祖国如母,我们对祖国有着一种天然的情感。祖国的山水是母亲的衣褶,祖国的春天是母亲的笑容,祖国的历史是母亲劳累之后一声长长的叹息;祖国的文化是母亲对我们的教诲,而祖国的国泰民安是母亲的健康长寿,是我们的欣慰。天然的情感让我们对祖国母亲依依不舍,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游子身在国外却依然牵挂祖国的原因。春天的祖国是美丽的,母亲的笑容则是灿烂的,身为儿女的我们哪一个不想让我们的母亲健康长寿呢?祖国的悠久历史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总结。今天的中国则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以史为鉴知兴亡。母亲的长长叹息需要我们去安慰。中国的复兴使命需要我们去担任,母亲的心愿需要我们这些儿女去完成。我们每一代人都有着自己的历史使命与职责。勇担历史使命,不负历史重托是我们的英雄本色。[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的祖国真正崛起并创造了世界的奇迹。我国成功加入WTO组织,并取得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这些成功的取得激起了我们的爱国之情,我们每个人都为之自豪而骄傲。毕竟这是中国的骄傲,特别是申请奥运的成功,更是圆了我国的百年奥运的梦想。它标志着我国的腾飞与崛起。2008年是特殊的一年,也是我们难以忘记的一年,更是我们感动自己感动世界的一年。罕见的南方雪灾见证了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度过难关。即使在雪飘当空的南方,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集体的关怀和祖国的温暖。拉萨事件激起了我们强烈的爱国之情,捍卫国家完整,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是我们中华儿女最大的心愿。我们决不允许分裂祖国的任何行为,我们渴望的是祖国的统一完整。当在世界传递的奥运圣火受到抵制的时候,许多海外的爱国人士都在捍卫祖国的尊严和荣誉。我们为之感动,为之自豪。毕竟我们看到了作为中华儿女应有的本色。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我们都能感受够到祖国之情。它是发自我们内心的爱国情结。“多难兴邦”是汶川地震留给我们的启示。“5·12”地震或许是最让我们感动的。因为我们不仅感动自己也感动了世界。地震震痛了祖国,震痛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国神经,也震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之心,。抗震救灾是我们的使命,我们每个人都融入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地震使我们13亿颗中国心连在一起。此时我们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都看到了我们自己所演绎的感动。我们从中看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党和政府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救人是我们抗震救灾的首要任务。我们此时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社会的可爱可亲。

他是一为公仆,他是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又是对无数灾民关心入微的贴心人;他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员,又是冲锋陷阵的勇士。哪里最危险,哪里就又他坚强的身影。哪里最紧张,哪里就响起他镇定的声音。救人、救人、全力救人,他一遍遍的大声疾呼;前进、前进全速前进,他一次次地发出命令。废寝忘食是他的常态,殚精竭虑是他的写照。一次次泪流满面,是他对灾民的深情流露;一次次果断指挥,表现出了他的大智大勇。执政为民,他是楷模;忠心报国,他是典范。作为总理,人民的可爱总理。我们看到了他的赤子之心。一为乞丐掏出出身上仅有的钱用来捐献援助灾区。对他来说,下一顿饭在哪里,他就不知道。当问及他时,他说了一句:“向国家讨了这么多年,也应该向国家贡献点了”。他的话很朴实,但也说出了我们的心声。他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可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使他感动中国,感动我们。人民是抗震救灾的主力军,他们总是在我们最需要他们的时候出现在我们面前,他们是我们的子弟兵。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舍生忘死地全力以赴地救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可能地救出更多的人,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任务,更是内心爱人民的驱动。我们在救灾中也看到了的光辉形象:他们是有着柔情似水的爱心天使,他们特别能战斗,特别听指挥,特别能忍受,也特别有爱心。在他们心中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们是新世纪时代最可爱的亲人。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动。我们也为有这样的人民军队而骄傲。然而在抗震救灾的军队中有不少是80后的。军队的大炼炉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也使我们更加成熟,更让我们体验到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我们或许从中体会到生命的真谛。我们曾经乔丹过、周杰伦过、叛逆过、顽劣过,但我们从电视上看到了我们同龄人凝重的眼神、真情的感动、灿烂的微笑,他们的眼神聚集着为国家担当重任的悲壮。我们为有这样的同龄人而骄傲。因为他们展示了我们80后的最佳风采。我们从5月12号起,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流泪、感动、思索。或许我们对“国家”二字有了更深的体会,从中受到爱国带来的崇高的情感回报。不错,我们嘻哈过,打闹过,不负责过,但面对我们自己心中的神圣,我们从不嘻哈过。我们心中依然有着对祖国的一腔热血。我们依然坚信国家高于一切,我们身上有着祖国赋予的重任需要我们去完成。我们始终相信:“爱国”、“救国”、“报国”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代人的为人之本,处世之基。地震过后,我们全国哀悼遇难同胞。“生者坚强、逝者安息”是我们的共同祝福。在中华大地上,回荡着我们的悲痛和祝福。我们化悲痛为动力,“多难兴邦”成为指引我们继续努力奋斗的动力。我们难忘地震,难忘最美的感动,难忘中华的精华。在地震中,我们的民族精神得到深化和弘扬。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得到洗礼和启迪。我们会对生命、国家等有更深的体会。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身上的独特魅力。铭记地震,铭记感动,让我们走向团结,让我们的满腔报国热血化为中华民族腾飞的根基。

自从我们取得第29 届奥运会的主办权,全国为之兴奋,为之欢呼。“同一世界,同一个梦想”是我们的口号。我们百年的期待与努力终于换来今天的骄傲与自豪。当北京2008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中国向全世界奉献上了自己的文化荟萃,展示了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第4篇:爱国主义范文

“答案应该是可以吧?!”物质狂自言自语。由于是学俄语出身,“爱国主义”、“知识分子”和“俄罗斯精神”这些词似乎是特别被频繁利用的专用词汇,没想到这些学生时期经常被用来做对话练习的词,若干年后在神奇的时尚行业神秘汇合啦!现在在卢布汇率几近被腰斩,俄罗斯民族危险存亡时期,俄罗斯人民却通过时尚表达着爱国主义。

近年来,设计师Olga Vilshenko和Vika Gazinskaya的时装开始在Net-a-Porter上架,而名媛设计师Ulyana Sergeenko则在纽约伦敦拥有一众好莱坞明星拥趸者,西方的时尚受害者们也完全清楚乌克兰因地缘政治爆发的战事,美国的Opening Ceremony及伦敦的布朗百货也开始囤积Walk of Shame Moscow的货,这是设计师Andrey Artemov创立的新品牌。这些证据足以说明时装可以成为俄罗斯时尚业彻底转变的标志。

根据Fashion Consulting Group的统计数字,2014年俄罗斯时装业总产值达到580亿美元。俄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时装产业莫大支持的同时,还成立了Fashion Council来帮助新兴设计师建功立业。俄罗斯设计师Valentin Yudashkin五年前就重新设计过85款俄国军装,尽管后来因质量达不到军装标准被下架,但他却是第一个将俄风貌带上国际的后苏联设计师,帮助成就着俄罗斯时装大业。1991年第一次进入巴黎就征服了挑剔的法国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2014年春夏会上六个色调的完美呈现和秋冬会的九十年代暗黑摇滚,设计极具战斗民族的桀骜张力。

战争为LV带来德国买家,使Burberry成为英国军队专用服,经济危机让天才鞋匠Salvatore Ferragamo回到意大利开创事业,肯尼迪葬礼上全体成员穿着Givenchy使“Givenchy受到上流社会赏识”的认识深入人心,如果苦难能摧毁一个品牌,那同样也给了它自我挽救的机会,何况俄罗斯时尚产业根基强大。

当然除了国家政策支持,以及俄罗斯文化基因在时尚产业的价值复苏,不能不提在这个时候伟大的俄罗斯女性又像在“卫国战争”时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样挺身而出。那就是俄罗斯“”,随着2016秋冬时装周逐渐一一展开,这四个俄罗斯女性又开始义无反顾踏上征途。

第5篇:爱国主义范文

关键词: 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诉求

中国是一个拥有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国家的完整统一、积极向上、理性崛起十分重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涌入中国,出现了思想、行为迥异的“70后”、“80后”、“90后”等,如何树立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何平稳发展,如何理性表达爱国,这些问题值得深究。

一、当代民族主义的特征和表现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之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和管理的工具,主要维护统治阶级或领导阶级的利益,但都是在民族范围内才得以实现,绝不能忽视民族利益。“国家的民族性,以爱国主义和民族意志为标志,显示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完整”。[1]学者对民族主义有不同的解释和定义,民族主义的涵义主要包括一种心理状态或思想观念、一种思想体系或意识形态、一种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三个方面。

民族主义既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又有可能产生消极的作用。从全世界看,民族主义可以发挥巨大的凝聚作用、团结作用、鼓舞作用,如欧洲的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独联体的一体化、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东西两德在1990年以西德合并东德的方式实现了统一等。有些民族主义对一定的国家则有分离的趋向,如车臣的独立运动;有些民族主义会导致国家的动荡和国际关系的紧张,如西欧国家的排外民族主义和美国的霸权民族主义;有些民族主义会引发国家间的冲突以至战争,如印巴冲突、巴以冲突、2008年以来朝韩关系紧张等。[2,3]

就我国而言,2008年是中国民族主义空前高涨的一年,关于民族主义好得很还是坏得很的争论也随之而来。以2008年中国的事件而论,中国民族主义者与西方国家过于激烈的情绪对立以抵制家乐福为突出标志,之后抵制之声不绝于耳。针对《功夫熊猫》的抵制事件更是夸张地表现出民族主义走向极端、狭隘之后的荒谬情景,这对奥运会的气氛造成了不利影响,甚至不禁让人们对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生出几分担忧。奥运火炬传递中的与反正是极端狭隘民族主义与理性民族主义的较量。四川地震过后,民族主义显示出巨大的正面作用。国人表现出的空前强烈的援助热情,无疑与尚处于亢奋状态的民族主义情绪有关。可以设想,国外发生地震,中国人不会如此积极;在其他时候发生地震,中国人也不会如此积极。甚至可以这样说,四川地震及时地给民族主义正了名,此前反对民族主义的声音,也因为这次地震而沉寂下来。民族主义的力量和作用平时看不出来,危难之际则不可或缺。对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言,民族主义更是必不可少的纽带。如,自从上台后,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共识越来越多,正是因为两岸同胞共是中华儿女,渊源不断,这样一个共同的民族特征使得两岸走近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的必然。

二、当代爱国主义的内涵、要求和表现

“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爱国主义”的词汇几乎在各个民族的语言中都能找到,这表明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传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立场的人们总是不断地对之加以弘扬和新的阐释。

爱国主义中的“国”究竟指什么,这是爱国主义的根本问题。胡适先生曾指出,在英文中potriolism(爱国主义)意即support one’s country;而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则英译为State and Rerolution。“country”和“state”两个词均可汉译为“国家”,但其实际含义完全不同,country是作为祖国的国家,而state则指作为政治概念的国家,即阶级压迫的工具。所谓爱国主义,是指爱祖国,爱的是作为祖国存在的国家。[4]

爱国主义,就是祖国之爱,这样的理解符合爱国主义道德规范的普适性特点,它对于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人们都具有普遍的号召力和规范作用,而历史上的广大劳动人民因此才会成为真正的爱国主义者,成为爱国主义的主体;同时,这样的理解也符合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历史传统的延续性或曰继承性特点。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不同阶级立场的人们中间,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爱国主义的内涵十分丰富,而维护祖国的独立统一,促进社会的发展繁荣,增进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其中基本稳定的方面。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国家形式,它们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合理性,而且在它们刚产生的阶段和上升时期,是祖国进步与发展所采取的不可逾越的必要形式。在这样的阶段和时期,它们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与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有着客观上的一致性。邓小平同志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青年,我们的要求当然要更高些。”[5]

自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实现祖国的独立统一和繁荣富强就成为一切爱国者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这种理想只能是一个梦想,不可能变为现实。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人民大革命建立起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为我们的祖国走向强盛提供了保证条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现当代中国历史证明了的科学结论,它深刻地揭示了祖国的前途命运、人民的利益福祉同社会主义事业之间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才说在当代中国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而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则是历史上任何其它社会制度和国家形式都难以企及的或根本不可能具备的,因此构成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特征。

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爱国主义并不是抽象先验的道德律令,而必须是和只能是调整人们的个别利益和祖国整体利益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个人利益和祖国利益是一对矛盾。应该说,道德关系中的矛盾有其特殊性,这就是它总是以体现整体利益的原则和规范为善恶标准,以必要的自我牺牲为前提,强调用节制和牺牲个人利益的原则和规范来调整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爱国主义也是这样,当祖国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爱国主义总是要求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和保全祖国利益。这种要求是合理的,因为祖国利益是祖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关系整个民族长期历史命运的利益,同个人利益相比,祖国利益是全局性的、长远的和根本的,一句话,祖国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是,爱国主义崇尚和尊重祖国利益并不就意味着爱国主义不承认乃至抹杀个人利益。其实,爱国主义的现实基础是个人利益和祖国利益的一致。祖国是个人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基本条件,祖国利益――领土完整、独立、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学昌明、社会进步等一切,同时也是祖国儿女的利益。正因为有了祖国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祖国才有了对祖国儿女的吸引力、凝聚力。祖国儿女为祖国利益而奋斗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他们的个人利益、人生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

从当今世界各国的情况看,我们应该有符合本国实际、与本民族的特点相适应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增进民众利益来争取民心,借助物质的力量来营造适合增强公民国家意识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讲求实效的各种努力使国家对国民产生吸引力。美国和法国的发展,战后日本和德国经济的起飞,就是很好的例证。资本主义国家尚能如此,我们这个有着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应

该做得比他们更好。

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爱国主义应该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不能有所偏废。民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之间事实上没有确定的界线。什么样的民族主义是合理的,什么样的民族主义是极端的,并没有统一确定的判断标准。只要还承认民族主义是必要的甚至是神圣的,那么极端民族主义就可以招摇过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显然与民族主义思潮本身的特性有关。民族主义本身就是充满歧义的一个概念,极端民族主义和民族主义很难截然分开,极端民族主义不过是民族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特定情境下的特定表现形态。民族主义未必等于极端民族主义,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一定会向极端民族主义转化。因此,单纯地反对极端民族主义,往往徒劳无功。

首先,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如何区分并无明确的标准。按照前述民族主义的定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在中国语境下,二者常常被看作一个概念。在世界范围内讨论,二者也难以分清。在单一民族国家里,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是完全一致的;在多民族国家的主体民族那里,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也是一致的;只有在部分多民族国家的部分少数民族里,这两者才有可能产生冲突,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这些少数民族拒绝爱国主义,只是他们爱的是一个尚未建立的国家、一个只在理念上存在的国家。所有的民族主义都要与爱国发生关联,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其次,民族主义会走极端,爱国主义同样也会走极端。二者都是出于对一个共同体的深厚感情。说民族主义是极端的、爱国主义是理性的,更像是在玩弄概念游戏。最后,没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将缺乏支撑。爱国主义不是空泛的,它需要具体内容来支撑。没有忠君思想的支撑,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将变得无法理解;没有民族主义的支撑,中国当代的爱国主义也将变得无法理解。若抽掉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将会变成空壳。

当今世界,国家仍是行为主体、利益主体,爱国主义远未过时。任何事物都需要肯定自己的存在,国家也一样。只要国家还存在,它就需要对它的存在加以肯定,也就是说,它需要爱国主义。所以,所有的国家都会号召国民爱国,而不是反对国民爱国。只要爱国主义还有必要,作为爱国主义支撑的民族主义就不会消亡。中国在当代国际格局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国家利益的维护困难重重,提倡爱国主义更有必要性和合理性。这使得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存在和兴盛成为必然。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凝聚力,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凝聚力只有民族主义能够提供。所以,明知民族主义是把双刃剑,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不能不用。多年来不断有人反对民族主义,但民族主义却越来越强烈,根本原因正在于此。2008年的民族主义运动中虽不乏过激言行,但赞誉之声仍居主流,这是因为它满足了民族国家团结的需要。也正因为此,我们对民族主义不能完全否定,即使它经常走向极端,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民族主义情绪世界各国都有,只是多与少的区别。只要民族主义不走极端,它主要的作用就还是积极的;但如果民族主义一旦走向极端,它的危害性就不容低估。那么,有没有办法让民族主义不走极端呢?当然是有的。极端民族主义固然与民族主义思潮本身的特性有关,但它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有些社会的民族主义一直非常健康,极少走极端;而有些社会则一再地为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所左右。了解了产生极端民族主义的社会环境机制,我们就能找到消除极端民族主义的有效办法。

民族主义情绪强烈的国家,往往是那些在国际格局中处于弱势的国家。可以说,民族主义是弱者进行自我保护的工具。所以,一些小国的民族主义往往表现得特别强烈。比如朝鲜,现在几乎成了全世界的公敌,现阶段的朝鲜就是一个民族主义高涨的国家。当一个国家陷入生存危机时,民族主义情绪就会迅速迸发。这应该算是正常的反应,毫不足怪,但爱国却误国的例子史不绝书,人们有理由对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表示忧虑。

四、当代爱国主义对理性民族主义的精神诉求

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在公民社会不发达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情绪化和空洞化倾向,这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内在结构上的缺陷。[6]这使得中国的民族主义未能从本能的爱国主义发展成为理性的爱国主义。中国民族主义中的非理性因素对中国和平发展将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甚至有可能迫使中国背离和平发展的路线。因此,我们只有构建理性的民族主义,才能有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理性民族主义是指一个民族在维护民族利益、表达民族情绪时能理解并尊重其他民族的情感体验,把本民族利益和他民族利益放在平等地位上考虑的一种思想意识或实践活动,其鲜明特征是包容性。[7]理性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开放的民族主义,它不是封闭的、种族的、排外的,而是与整个全球的现代化变迁接轨,是本民族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含义,爱国主义对祖国的热爱是包括国家的全体成员而不管其民族属性如何,民族主义是对民族的热爱则是只对这个民族的全体成员而不考虑其国家的归属。但当民族与国家成为同一时,这两种含义就无甚区别,开始同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单位与国家不一致,而且“由于民族主义这一概念不能直接进入意识形态的符号体系中,民族主义的内涵是由爱国主义这一特定概念来表征的”。[8]民族主义可能是爱国行为,也可能是误国行为,战后日本和德国对历史问题反省的不同态度就表明了这一点,“”时期红卫兵砸外国驻华大使馆和火烧英国驻华代办处的行为也反映了这一点。有人认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民族主义,有两个突出的负面因素:一是自大,二是排外。[9]因此,进行正确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培养良好的民族主义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韩国注重在学校教育中向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在韩国的道德教育课程和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方法灵活多样,在现代的韩国社会生活中,“身土不二”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绝大多数青少年都具有较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10]

一直以来,中国都提倡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而不提倡民族主义。邓小平同志早就强调:“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的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强调爱国主义激发了国人振兴中华的热情。20世纪80年代初,一首《我的中国心》激发了许多中国人热爱祖国的激情,投身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促使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爱国主义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随着各个国家和民族面临的不同历史任务而具有不同的主题。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从当代民族主义中吸取合理的成分,一方面要肯定合理的、理性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要防止出现非理性的、狭隘的、排外的和分裂的民族主义倾向。

爱国主义作为人类自我激励的重要表现形式,不论其外在表现多么激烈,从整体上看往往都能够演变成一个国家和民族内在的、自我反省的力量。所有的爱国热情都是值得尊重的,但过于偏激的“爱国主义”便背离了真正的爱国主义的本意。我们需要以理性、开放、发展的心态来发扬和发展爱国主义,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专注发展、放眼未来、建设性的爱国主义,尽一切努力维护世界和国内的和平,发展自己,就是最大、最现实有力的爱国主义,有实力才会有尊严。

爱国主义还要与国际主义相结合。国际主义是推动国家间合作的主张,是与孤立主义相对的一种外交战略。当前,我国的外交政策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包含了深刻的国际主义思想和理念。首先,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推动和加强了国际合作。其次,综合国力壮大要求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最后,国际主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回归。国际主义在中国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厚实的文化背景,与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及价值观高度一致。以“和”“合”文化为灵魂的国际主义,是中国外交的必然价值选择。它的主要特点是对话、合作、共赢,即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其内容和手段,我国政府已经提出了不少,也做了不少,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在印度洋海啸等各种国际赈灾救援行动中,到处都可以看到我们泱泱大国的“国际主义”影子。

要实现理国就要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根据此原则,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消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实施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并创造性地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逐步建立了以平等团结和友好互助为基本特点的新型民族关系,在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诸项事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国家,其特色是把统一和自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去许多民族地区存在的分裂状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有效地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的民利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团结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我们必须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想要理国和理性的民族主义,就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这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实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维护国家、民族独立和祖国尊严,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分化”的图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警惕和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抵御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的图谋;必须防止民族“排他性”趋势日益高涨。当今世界各国家在对外关系上更强调国家和民族利益,政策上的独立性明显增强,许多国家在对外政策上都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排他性色彩。民族主义本质上是扩大的自我,它用民族认同来动员大众,追求民族国家的利益,将民族的利益、价值观作为至高标准,用以衡量一切政策。民族主义尽管有助于社会动员和为政权提供合法性,但它的理想与标准毕竟只是一种“大我”。一个国家如果仅仅以民族主义作为诉求的基础与政策目标,就无法获得其他国家的尊敬与认可。国家的崛起必然是一种强权的崛起,真正能够崛起的大国必定有超越大我的理念与原则,能有为其他国家认可、尊敬的目标与行为准则。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包含王道理想,“和而不同”的理念,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准则。建国以来我国提出的许多原则,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原则等都可以凝聚在“和平”发展的口号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今天的中国,重要的问题仍是善于学习,向世界各国和其他文明学习,海纳百川,汲取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向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实践学习,不断地对我国的社会主义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调整。中国的历史证明,开放的心态就是自信的心态、盛世的气象,是中国的文明和文化具有活力和生机的体现。今天的中国,妥善处理与其他国家和不同文明的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不同文明的关系上,中国主张以平等和包容的精神寻找不同文明的共同价值核心,开展广泛的文明对话和深入的文化交流。中国人民对祖国、对自己的文明和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和自豪感,但这绝不意味着这种认同可以走向排他、自大和虚妄。

中国要实现和平发展,就必须把全球化和民族化有机结合起来。“全球化”由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构成。这三个方面与民族化相结合,要求我们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与文化个性。经济和政治的全球化是外在的东西,而文化的全球化则是内在的东西。面对文化的全球化,我们要给民族文化以准确的定位,对民族文化进行继承、丰富、弘扬和创新,在积极汲取世界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个性,不断地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和提升民族文化的品位,不断地赋予民族文化以新的姿容与新的内涵,使民族文化在不断创新中得到丰富和发展。文化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民族性,民族性是文化的脊梁和灵魂,是文化的价值所在,也是文化能够存在并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与基础。一切形式和内容的文化与艺术创造,只要真正地表现了它所隶属的民族的民族性,就必然具有历史感、人民性和时代特征,就必然具有独特的个性、气韵与风格,并因此而获得思想意义与美学价值。我们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强化文化的民族性,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全球化。这既符合大众的愿望和时代的要求,又契合审美的法则和艺术的规律。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不是矛盾的、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中国要实现和平发展,就必须把全球化与民族化有机结合起来,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张扬民族个性。

参考文献:

[1]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4.

[2]赵端.民族主义与当代中国的精神需要.粤海风,2008,5:37-39.

[3]王亚明.当代民族主义和高师院校爱国主义教育教育探索,2006,8:105-106.

[4]胡如雷.关于国家理论的几点探讨.胡如雷.抛引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23-2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2.

[6]许纪霖.另一种启蒙.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2121.

[7]金云.构建理性民族主义推动中国和平发展.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9-42.

[8]萧功秦.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与前景.战略与管理,1996,(2).

第6篇:爱国主义范文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我们就是跨世纪的一代举旗人。五星红旗是祖国的象征,不管风云怎能样变幻,我们对祖国的眷恋矢志不移,如果对着千百种选择,我们会毫不犹豫的拥进你的怀抱。用你的风雨之声做语言;用你的自然之形做文字;以你的土地做肤色;以你的五岳做骨骼;选择你的辛劳当痛苦;选择你的幸福当快乐。国旗,我们永远的信念!

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7篇:爱国主义范文

(一)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的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在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的教育中,?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譬如,《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墨子》的“举公义”,以至后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既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无不体现着一种整体的为国家、为民族的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感。另一方面,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渗透传统美德的教育。爱国主义精神与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伴相生,相得益彰的。把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高尚的精神境界,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渗透到爱国主义教育中,方才可能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方才可能教育学生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方才可能培养起学生为国家、民族“舍生取义”、“以身殉道”的献身精神。

(二)爱国主义教育要与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与国家政权和执政党相联系的。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爱国主义与爱党是一致的。首先,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祖国的创立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离开了热爱党,爱国主义就无从谈起;其次,党的领导是祖国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关键,没有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的建设就不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的真正继承者,是最先进、最伟大的爱国政党和爱国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是最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所以,热爱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同时,《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爱国主义往往与“忠君”思想相联。忠君即“报国”。在近代中国的“双半”社会里,爱国则多与“救国”相联系,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无不是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而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则必须同爱社会主义相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井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强中国、富中国、发展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希望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爱国青少年理应热爱社会主义,这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旋律。爱国主义与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结合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只有逐步培养和树立起学生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激发起青年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行动,爱国主义教育也方能收到实效。

(三)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改革开放的教育相结合。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中,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同改革开放教育相结合。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与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扩大的今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不少的困惑与迷惘。譬如,“过去赶走了的,今天又请回来?““过去是武装侵略,今天是不是经济掠夺?是爱国,还是卖国?”“是改革,还是补资本主义的课”等等。因此,就要必须帮助我们的青年一代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与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让他们明白:当代爱国主义不应该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因循守旧,已闭关锁国不是真爱国,反而是误国,祸国;今天“请回来”是在独立,人民当家作主和强大的人民民主的前提条件下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是“吃羊(洋)肉,长人肉”,与殖民地、半殖民条件下的资本主义掠夺与剥削有根本不同。因此,我们应以中华民族的博襟把握机遇,勇于吸取和接纳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改革开放强国、富国,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之列。其次,在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爱国主义教育。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西方先进的科技、发达的生产力,以及富裕的国民生活等等,在“横向”的比较中,青年学生容易产生“自愧弗如”的自卑心理。因此,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昨天,今天、明天,让学生明白:我们也曾有过辉煌,“中国人……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一百多项发明与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中国今天的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

用我们曾受的屈辱,曾有的辉煌,去鼓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同时又不去安慰现实的落后,而要同心同德,在党的领导下再创中华民族的灿烂与辉煌。

(四)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国情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

这里讲的国情教育即是讲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注意将我国现实的人口、土地、资源、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人、受教育状况、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情况溶人教育中,引导青年学生辩证地认识我国国情,找到爱国主义的始发点。让学生明白,我国绝对资源与人均相对量矛盾突出,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一花一木,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勤俭节约;还要让学生明白我国生产力水平极不平衡,如果仅看我们的东南沿海地区,我们的经济发展情况,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比发达国家差多少,.但我们并不能因为我们的西部落后就割舍不要啊!只有这样让学生对祖国的国情多了解一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才能增加一分。责任感、使命感才增强一分。让青少年明白,我们的“母亲”很美,但很穷,“穷人的孩子要早当家”·要承认落后,更要不甘落后,要后来居上。因此,应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基本国情教育相结合,不能搞“两张皮”。同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还应注重实践教育。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国倩,体验劳动的甘苦、创业的艰辛、幸福的不易,从而沟通与祖国、与人民的感情,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埋怨、偏激、冒进等思想情绪,引导他们勤奋学习,将来更好地投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五)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成才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责任。这种责任既需要全民族共同肩负,又对每一社会角色有各自的要求。因而,我们以为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的落实,必须同成才教育相结合。首先,要引导教职工正确认识爱国主义教育与成才教育的辩证关系,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感,才能激发和调动广大青少年学生为国发奋、立志成才的革命热情;爱国主义教育能对成才教育起着定向、启动、输送强大精神动力的作用。同时,还要让教职工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才能巩固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感。如果说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感是基矗那么,强国之志则是理念内核,情感需要理智的维系和调节。只有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帮助学生确立起为国发奋、成才报国的强国之志,才能持久维持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感。因此,我们要引导教职工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成才教育完整统一在学校的育人实践中。

第8篇:爱国主义范文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整个上层建筑中,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则是承接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又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当下,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成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必修课。

对于爱国主义的定义标准,没有人可以完美地回答,但在绝大部分人的眼中,爱国主义精神是高尚的,是非常人可及的,总感觉要做出一件为国家奉献所有的才算真正践行了爱国主义。不过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抬高了爱国主义蕴含的最基本、最原始的价值观,很多人忽视根本去大肆谈论爱国主义的道德品质,架空了爱国主义的积淀因子和实践的层次。

事实上,爱国主义的践行是需要我们每一位华夏儿女在自己平凡岗位上的付出,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艰辛努力。爱国主义是具体的,是植根于人民的行为之上的。具体来说,行为处事能遵守基本的公民道德准则,这就是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德观念,培养职业、家庭、个人三方面的行为素质准则,这就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具体所在。

每年二月份都会公布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结果,这些人,之所以能够感动中国,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事情本身的伟大,而是在于从他们身上找到了一些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价值,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了这种精神,诠释了当代社会的道德追求。这,更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生动体现。同时,也进一步地告诉我们,新时代爱国主义需要每个人的切实行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爱国主义范文

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和为祖国献身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内聚力、凝合剂,是形成其他优良品德的基本因素,是道德课的起点。今天,对中小学生来说,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社会主义,这是现阶段爱国主义的核心,为祖国四化努力学习,立志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成为祖国“四有”人才,以后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进步作贡献,这是国家对中小学生政治上的要求,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加里宁说:好好学习,出色地学习,这是苏维埃儿童最主要的爱国主义事业,你们的共产主义也正是从这里开始。这就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习联系起来。因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好本领是他们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小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不能要求他们都有非常明确的学习目的;进入中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提得非常明确:准备为四化贡献力量。为了使中小学教育在这方面衔接好,在小学高年级,就应开始教育学生记自己的学习同祖国四化建设联系起来,使他们怀抱这样的理想和愿望升入中学。

加里宁又说:对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须从深入认识自己的祖国开始。在小学阶段,就是要通过《小学生国情十知道》,唤起少年儿童对祖国真挚的爱,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维护祖国的尊严和荣誉,尊重国家的标志,它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表现,也是推动每一个公民奋发前进的动力,要准备为祖国建功勋。进入中学,必须使青少年对祖国产生自觉的、有目标的深厚感情,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使爱国主义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牢固的观念,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认识到为祖国作贡献是个人最大的光荣,从而奋发进取,时刻准备为国争光。小学阶段主要是教育学生初步认识祖国、热爱祖国,到了中学就要进一步深化,并教育学生要献身祖国,这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即从小学到中学体现一个认识祖国,热爱祖国、献身祖国,从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过程。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思维有较大的形象性、直观性,学习和活动的自觉性与独立性尚未形成。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的安排上和活动的形式上比之中学生必须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更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更多地在班主任、辅导员的组织指挥和带动下开展活动,到小学高年级可以而且应该逐步放手培养学生干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逐步培养独立工作能力,进入初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虽仍需班主任、辅导员下较多的功夫、力气,但在内容上可开始进行一些带哲理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教育活动,并结合政、史、地乃至其他学科的教学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