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媒介融合的方式范文

媒介融合的方式精选(九篇)

媒介融合的方式

第1篇:媒介融合的方式范文

1、媒介融合带给当代媒体环境的改变

1.1新闻表达由过去的单一呈现到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呈现。电视新闻的主要有口播新闻、字幕新闻、图像新闻、电视实况转播、直播报道、电视言论等样式。它同新媒体相比还不够丰富、多元、全面,存在着缺少交流的弊端。但是融合新闻就能弥补电视新闻的丰富性、多样性、全面性,还由于它的交互性,倍受亲耐。为受众提供更多的可供分享的内容。新闻记者不仅要将采制图像新闻做好,而且还要更加全方位的反应事实。

1.2新闻采集、编辑合作化。我们对新闻采集、编辑工作模式进行创新的前提是媒介融合,其合作快速改变如今媒体界的形式。从新闻题材的采集这个角度看,两种新闻传播截然不同,传统的新闻采集方式使对新闻进行分工方式的采集,而媒介融合下的新闻采集方式是将分工模式同团队合作模式进行结合实现新闻的采集。有了媒介融合,新闻题材可以互相分享,各个媒体之间进行分工合作,这就为团队合作方式的新闻采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我们自然就知道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集、编辑的合作化了。我们就拿电视新闻传播来说,在融合新闻的过程中以视频为主成为了它的优势,媒介融合下的电视新闻传输内容颇为全面,新闻题材就自然而然的被分享,它便成为媒介方式最丰富的媒体。

1.3新闻题材无尽化。随着媒体生态环境迅猛的变化,以媒介融合为背景的新闻传播的新闻题材必然要向无尽化方向发展。多种媒介展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形式就叫媒体融合,在它的影响下,新闻传播的途径就不再只有纸质媒体及电视媒体了,而是形成了一个拥有多种媒体的一体化传媒方式,门户网站作为新一代媒体传播方式的代表,它使更多的草根媒体能够逐步替代传统媒体,其中包括新媒体、自媒体和私媒体等。同时,全媒体以它多种表现方式的综合应用特点给新闻传输带来了无尽的可能,这也照应着新闻传播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向新闻题材无尽化的这一趋势。有了融合,新闻传播一来是将信息对传播途径的过分依赖进行了解体,二来是将新闻传播的现有局势进行了改变,这就基本客服了新闻题材的紧缺性。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媒介融合,使人类掌握新闻的途径得以改变,新闻题材体现出无尽化的特征是需要我们认可通过数字、网络通讯等技术对各类媒体的有关新闻进行快速的查阅浏览。

1.4接收终端变为电脑、手机等。随着网络视频的出现,传媒生态环境、接收新闻的方式都得到了改变,我们的选择空间就更大了。当我们以电视为接收新闻的主渠道时,它就是唯一的接收终端。受众接收新闻变得更为多元、便捷,减少了接收障碍是由于新媒体的诞生,比如手机媒介,小型化、可移动、易携带、能互动等优势,不受身份、时间、空间等条件限制都是最好的体现,无论受众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了解信息,发表看法。

2、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

2.1加强信息的组合。在以媒介融合为背景的前提下,电视新闻传播的途径及题材来源的无尽化虽说解决了题材来源少这一问题,但是新闻的传播面对大量的信息,对信息的筛选、应用就需好好把关。电视新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有效传播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强信息组合。当各媒体在面对大量的新闻信息时,随之带来了新闻播放速度的及时性方面的功能逐渐衰退等问题。随着网络的发达,我们收到了数不胜数的新闻信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更好的对信息进行筛选组合,推进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力。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对新闻信息的筛选、应用及组合是有要求的,你要顺应新闻传播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来改进信息资源的建设,只有通过将零散的新闻信息进行组合应用,才能形成一个具有相应规模、相应时间的整体报道。这就是信息多样化时信息资源利用范围及最大化挖掘信息价值整个过程。信息组合就是通过对某类信息的筛选、运用,来增强新闻传播效力,它是新闻媒体的可行性方式和渠道。

2.2科学评估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有了媒介融合,新闻传播就能清晰的显现出科学地评估传播效力的趋势。如果说节目是电视新闻台的肉体,那么新闻就是它的灵魂。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力就会最大程度的提高。要使电视新闻得以高效的传播,媒体逐步走向历史的巅峰,我们就应该针对媒体的优势进行相应的改善和提高,同时也要对电视新闻传播展开客观性、科学性的评估。

第2篇:媒介融合的方式范文

1)搭建平台,强化互动。在媒介融合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要想紧随时代的步伐,赢得观众和市场,不仅要创新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采用新的推广方式也尤为重要。和新兴媒体相比,传统的电视媒体互动性不强,参与性不够,电视新闻的内容和视角才是电视新闻的优势,而媒介融合后,就为传统媒体搭建平台,强化了互动效果,弥补了传统电视媒体的不足。

现在许多电视新闻节目都有自己的微博、微信官方客户端,加强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目前我国的电视新闻类节目都有自己的官方微信客户端,利用微博、微信进行节目推广,利用网络传播范围广,信息传递快等特点,加强自己新闻节目的品牌宣传,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增加了节目的耐看性,增强了节目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和辨识度。

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给电视新闻节目提供互动机会的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加甄选、辨别,滥用网上信息,甚至是流言,造成新闻失实等问题。有些网络微博、新闻中还存在大量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这些问题也间接影响着使用微博资源的电视新闻节目。因此,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新闻工作者也应该注重信息的选择和辨别,坚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底线,保证电视新闻的客观性。

2)创新新闻播报形式。转变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由“播”新闻变“说”新闻。网络媒体最大的特征就是每一个人都拥有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和制造者,这也是自媒体时代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因此在媒介融合下我国电视新闻在播报方式上不在拘泥于传统的播报形式,而是更加侧重对新闻的评论,有的甚至将新闻以脱口秀的形式播报出来。这种带有明显主观性质的电视新闻节目实质上就是在媒介融合下的一种创新。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凤凰卫视由陈鲁豫主持的《凤凰早班车》等栏目开启了“说”新闻的先河。很快这种模式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不少电视台也尝试以这种“说”新闻的方式来播报新闻,一些栏目也确实在这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辽宁卫视的《说天下》就是一档“说”新闻的电视新闻栏目。主持人以聊天的方式将新闻信息传递给电视观众,生动活泼,不枯燥。主持人不会拘泥于条框的限制,或幽默,或兴奋,语言随着新闻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

还有些电视节目为突出地方特色,采用方言来播报新闻,在形式上也比较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不同,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个人色彩,如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等等,这种形式在地方电视台比较普遍。受众也仅局限于本省或者是本市的观众,受众范围虽小,但是很有强烈的地方色彩,也受到广大观众朋友的欢迎和

认可。

3)扩大电视新闻信息容量。在新闻播报中引入网络信息。网络现在已经成为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网络也作为新兴媒体的代表发展迅猛。因此,在媒介融合的形势下,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也开始主动融进网络媒体之中,将网络中的一些信息、图片、视频等插入到新闻播报当中,有的加以评论,有的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跟踪报道,不但丰富了电视新闻的形式,还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电视新闻与网络共同构成一个开放的空间,改变了以往电视新闻的传统态势,为电视新闻节目注入了新鲜的元素。

在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节目还积极利用传统媒体,以新兴媒体为表现形式,创造了许多形式新颖的栏目。例如新闻杂志型节目,将电视新闻与杂志联系起来,不论报道风格怎样,每则报道的开头都是主持人或记者本人坐在一幅斜过整个电视屏幕的故事书框架前作提纲挈领的介绍;报道结束时,记者主持人又回到故事书框架前作总结或预测。

在媒介融合时代,传播渠道和信息来源的多样化,电视新闻面对着海量的信息,需要做大量的筛选、加工、重组工作,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观点。

4)直播常态化。网络时代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网上直播已经成为播报新闻的一种模式。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新闻对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也逐渐成为常态。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者置身于新闻事件发生现场,面对摄像机镜头,以采访者、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向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并同时伴以图像报道的一种报道形式。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参与性强,现场感强等特点。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一方面打破了以往的封闭性,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受众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

第3篇:媒介融合的方式范文

新媒介的诞生使得传统媒介纷纷向数字媒体和跨媒体的方向靠拢,融媒显然已经成为媒介发展的主导方向,即融媒是当今新闻传播业界最新最重要的发展趋势。而在该形势下,新闻传播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兴信息接收和传递的方式。融媒的产生使得媒体在组织形式和工作流程上做了很大的调整,因此对融媒发展的研究可以作为传媒业界整合调整资源规模的有效实现路径,使得媒介经济效力得到更大空间的发展,同时相应资源在媒介集团内部也可以得到高效的整合利用,优化新闻业务的拓展方式,使之产生巨大优势,进一步提升媒介集团的综合竞争力与影响力。融媒的产生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传统新闻媒介传播方式方法格局的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融合新闻的产生,同时这对从事融合新闻的业界人员所具备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新闻传播方式途径的认知教学也提出了新的导向与思路。期许可以提出有创新性和针对性的观点和建议以及具体实施办法,使新闻传播在应对融媒的冲击时可以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进而可以更好地适应融媒发展的大趋势。

二、融媒简介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物质的分与合。物质的组织构成,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变化,同样相同或不同物质之间的融合反应,也会给它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带来巨大的变革。今天我们的媒介传播正处于大数据的变革时代,手机、电脑、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纷纷向传统媒体发起挑战,而且势头较大,传统媒体为了在竞争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必定会不断寻找各种对策来应对新媒体的挑战,进而产生媒介融合的现象。媒介融合简称“融媒”,目前学术界对其定义众说纷纭,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有人认为媒介融合在新闻学上是一个假设,其核心是在新型媒介传输承载数字技术在不断更新变革的基础上,将各类新闻媒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侧重点在于媒体的合作关系。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融合系主任MikeMckean教授关于媒介融合提出了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媒介融合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新型运营方式,通过一种媒体的融合汇通可以拥有多种不同的媒介传播形式。二是媒体与信息接收者的作用关系发生了改变,即接受者由以往被动接受媒体传播信息的形式转变成有主动的选择与判断,这样就使得一切信息的接收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去,同时由于观众的信息来源是一个多元化的渠道,就会使观众会对媒体产生一种不信任的可能。三是媒介融合使得信息的传播变成了讲故事的形式,即图文并茂,相关人员依托科技手段,利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来传输信息。融合媒体整个过程的完成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狭义上的媒介融合是指将不同形态的媒介在物理层面上进行重新组合,新的媒介形式正是在这种组合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顺势产生的。而广义上的媒介融合就将一切与媒介有关的要素包含在了其中。

三、融媒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改变

融媒的发展必然会催生融合新闻的出现,新闻传播自从融媒出现以后就开始以融合新闻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这就导致了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以往的新闻传播方式被重新组合,进而形成了多元化新闻传播模式。新闻传播方式的改革大体如下:

(1)新闻媒介的组织管理体制和工作流程的改变。融合媒介时代的新闻传播方式的形成使得媒介内部的组织管理机制也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其改变的导向是服务于融合新闻不断向前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是依托于独立单一的媒介,不同形态下的媒介有着不同传播模式,进而形成各自的传播方式。与此相反的是,融合新闻需要将不同的媒介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组织结构。因此,这就不允许各种媒体各自为政了,需要有着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管理约束,通过新闻采编,在同一平台上加工传输,最后实现多元化融合的渠道信息。媒体产业中的各大媒体需要通过组织之间的兼并和重组实现资源的相互利用以及共享,进而共同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2)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化。由于融合新闻的涉及面广、传播性强的特点,这就对传播者提出更高的实际操作要求。融合新闻的产生传输,都需要传播者及时掌握各类新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从一位普通记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记者,其操作过程为在完成采访任务后形成新闻稿件,后通过电视节目发到电视台,最后交付网站成为专稿,整个过程对一名记者来说实际是不小的挑战。另外由于网络的普及,一大批草根记者也蜂拥而出,很多新闻报道往往出之于普通民众,这样就使草根记者成了历史的见证者。

(3)新闻传播内容的整合。融合新闻所提供的内容都是重组和整合以后的产品,但是整合需要创造性的重组。相同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新闻产品,进而吸引新的受众群体。另外,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草根记者也成了信息的有效源泉。

(4)新闻传播载体功能增强。基于数字和网络技术的电脑和3G智能手机的出现,将会使信息承载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媒介融合能够实现某一载体承载新闻信息的全部内容,但新闻产品的输出内容是根据不同的自身需要而呈现出多样化。这样既可以保证新闻信息的完整性,也可以增加新闻的多样性,同时使新的新闻传播载体功能更加强大。

(5)新闻传播对象的细分和角色的转变。融合新闻可以根据特定的受众群体而制作成不同形态的媒介产品。因为在数字时代,受众从被动的接受者反向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受众除了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接受外,还可以在信息接收过程中能主动参与其中,对其发表的信息内容提出和表达一些看法建议,最终由单方面的别动形成双方面的主动互动。

(6)新闻传播反馈时效性增强,途径增多。利用当前的新媒体,使新闻传播的反馈时间大幅度地减少了。反馈的途径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增加,如除了通过手机短信平台进行反馈以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评论,而且这些平台上的反馈信息可以即刻更新。由此可知,媒介融合的产生对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新闻传播不再依赖原有的传统模式新闻报道,通过走融媒时代下的融合新闻发展之路,才能产生经济上新的增长点。

四、结束语

第4篇:媒介融合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播特征;优势;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049-02

20世纪80年代,媒介融合的概念首先被提出,并简单地被定义为将原属于同一类型的媒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此,美国艾·浦尔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传媒经济学》的作者喻国明教授这样理解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作为中介,将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作为传输手段,运用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并且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加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从而导致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1]。

近几年中,新传播科技与新资讯媒体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发展并普及,以数字化为表征的新媒体对媒介环境乃至社会环境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媒介融合的发展进程也被大大促进了,并涌现出了众多以媒介融合为基础的传媒集团,通过不同媒体之间的资源重整与优势互补,生产出融合型的信息产品,从而达到了单一媒体无法企及的传播效果。应该看到的是,本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呈现出媒介融合的新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对媒介融合也逐渐开始加强重视。综上所述,研究媒介融合的优劣势以及发展前景是非常必要的。

一、媒介融合的传播特征

当前,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体现为以下两种:一是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即通过组建大型跨媒介传媒集团,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媒介技术的融合。联合新旧媒体技术,从而形成新的传播手段以及全新的媒介形态。以下是媒介融合的主要传播特征:

(一)新闻业务等的资源共享

媒介融合打破了媒体之间的限制,整合了各类不同形式的媒介,并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新闻采编流程。首先,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将共享的新闻内容制作成文字、图像等,形成风格迥异的新闻产品,以不同的媒体平台相继传播给各自的受众。相同信息根据不同的媒介产品将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利于资源共享、节约成本、加速传播。既扩大了市场,提升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又有利于打造交互媒体的品牌效应。

(二)数字化的新闻载体

媒体发展至今呈现出边缘淡化与相互融合的传播形态,这与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传媒科技与媒介融合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将成为各个媒体平台共同存在的形式,最终实现“媒介大融合”,出现集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的全新数字媒体平台——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都将数字化并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之上[2]。

二、媒介融合的优势

(一)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和更加便携的应用

媒介融合搜索功能中的搜索结果更加清晰和准确,这是由其多媒体特性决定的。搜索的结果将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并能进行评级分类。

媒介融合的便携功能主要体现在媒介终端上,媒介融合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标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与时刻都可获得任何目标信息,而这依赖于媒介终端向更轻巧便捷改进。

(二)传播结构优化,服务个性化需要

媒介融合的发展使受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参与信息传播过程,传播的广泛度提升,受众和媒体之间的没有了清晰的界线,受众更加主动地参与评论、传播、反馈和分享。媒介融合使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以任意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信息,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限制,极大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三)传播效果强化

受众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因媒介融合提升,受众的积极参与使得信息的接收和记忆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同时新媒体能够获得更更准确、快速、及时的用户信息,有利于媒介受众定位和传播策略的调整,极大地改善了传播效果。媒介融合的信息传播同时运用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媒介形式,可以使人们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在同一时间认识客观界[3]。

(四)实现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

传统媒介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受众是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实,信息本身才是传播过程的主体,而传播信息的内容恰恰受到了传统媒介传播形式的制约。媒介融合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地方在于,它充分使信息传播的内容变成了传播活动的主体,实现了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媒介融合突破了传播信息内容的境界,使媒介成为为内容服务的真正传播载体[4]。

三、制约媒介融合发展的因素

(一)缺乏政策支持

当前,我国政府并没有放开对传媒产业的管制,传媒产业仍没有统一规划,其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竞争机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管理机构不统一。在我国当前的政策体制中,并非所有媒体都有新闻采访报道权,特别是在跨地区、跨媒体的采访时,除少数中央级的媒体外,大部分媒体仍受到诸多政策的限制——网络媒体中的绝大多数没有采访报道权,不可兴办刊物、杂志和电视台;报纸虽然有采访报道权,却不允许办电视台和广播电台,都使得我国新闻媒介融合深入、多样化的发展和探索得到了抑制。

(二)传统媒体管理落后

目前,报纸、电视、电信、广播等传统媒体虽然都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链条,管理体系逐渐完备,但内部管理落后、整合能力缺乏。就我国初步构建的媒介融合的媒体组织来看,多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媒介融合的基本框架,仅呈现了操作层面的初级融合,而没能实现产权融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三)缺乏全能型优秀人才

媒介融合对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新闻采写的“多面手”被更多的需要,这就是说,对同一报道内容,他们要同时为平面媒体、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媒体提供各种类型的报道。这就要求媒介从业人员在掌握新闻业务知识的同时,熟悉电脑和网络知识并能综合使用文字、图像、视频等传播手段;从业人员在完成采访任务的同时,还需及时进行文字报道以及视频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但由于没有良好的培养制度,目前极其缺乏能够适应多媒体报道工作的“全能型”新闻人才。

四、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

在我国,尽管媒介融合现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充分体现出特点和优势,我国政策和媒介环境中众多因素仍制约其发展,但纵观全球视域,媒介融合呈积极走向,我们应在积极预测其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基础上,改变束缚其发展的消极因素,优化其发展进程。

(一)新旧媒体的内容融合

媒体内容的融合,即分属不同媒体形态的内容生产、交换和消费平台,利用数字和网络终端,逐渐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内容融合”产品。在信息时代,传统媒体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要掌握大量的信息,然而传统媒体自身却难以对规模化的信息进行充分的生产和传播;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技术的先进优势将大规模的内容生产变为可能,但资金的缺乏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内容的高度融合势在必行。

(二)媒介融合趋向于多元化

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更新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媒介融合将涉及更多相关产业,媒介产业融合形式在信息产业并购和信息产业战略联盟的主导下更加多样化,将进一步打破电信业、计算机业、大众传媒业的技术壁垒,并趋向跨地区的媒介融合。媒介跨媒体、跨地区的融合,以及媒介产业和其他产业跨行业的多元化融合,改变了媒介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极大地增强了媒介的影响范围和作用力,使得媒介经济得到有效增长。新型的媒介融合以此为基础,将更加注重开拓新的赢利模式。另外,当媒介发生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融合后,会大大增强垄断势力,媒介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形成,使得节目创新得到更多资金的支持,节目种类和媒介言论都将更加多元化[5]。

(三)关注低成本运作与人性化服务

媒介融合使媒介尽可能为信息消费者即受众提供“一站购齐”式的服务。这成为媒介融合的动机之一,同样也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消费中,现代受众对信息的获取渠道、传播途径以及信息附加值等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受众可以享受到媒介融合所提供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和全方位解决方案,这又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产品的制作成本,提升了规模效益。媒介融合的趋势从当前来看是“三网合一”——融合现有的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以及广播电视网络,逐渐形成一个包括数据、音频和影像在内的所有业务的、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并依赖全数字化网络设施的支持,将电视、电脑及手机有机融合,为受众提供信息人性化服务的“三网合一”,如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将给受众带来更加快捷、便利、舒适的服务[6]。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高寒.论新媒介时代的媒介融合[J].才智,2011(28).

[3] 张乔吉.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融合走向[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0(3).

[4] 周志平.媒介融合时代下的编辑素养研究[J].编辑之友,2010(10).

第5篇:媒介融合的方式范文

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指各种类型媒体的相互结合。经过30几年的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地不断进步,媒体融合的内涵有所扩展,指各种媒介一体化发展。媒体融合包含媒介发展策略的融合,也包括媒介结构、信息采集、表达方式等的融合。采编即是指新闻工作中对信息的采集和编辑,媒介融合促使新闻信息采集融合(Information-gatheringconvergence),同时也对电视新闻采编业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二、媒介融合带给媒体生态环境的影响

(1)媒介融合促进媒介一体化,扩大竞争市场。媒介融合也被称为媒体融合,此概念最早由美国一位教授提出,指各种类型的媒介打破边界,相互融合并形成一个整体。[1]媒介融合有利于促进媒介的一体化,使各媒介共同形成新的竞争市场。该竞争市场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征:第一,新市场的主体更加广泛。媒介融合产生的新的竞争市场包括众多的媒介主体,如电视、广播、新闻、报纸、数字媒体等等,甚至还包括现代新发展出的草根媒体,所有类型的媒介都将是该市场的主体。第二,竞争空间更大。与传统的媒介发展模式相比,媒介融合下的市场竞争空间将会更大,即使是不同类型的媒介也能够借助科学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并获取新闻播报的机会。新市场的竞争空间更大,竞争也将会更加激烈。

(2)媒介融合使新闻资源发生了改变。第一,新闻资源更加丰富。数字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以及通讯技术地发展是媒介融合产生的前提,这三者的不断发展与融合缩小了媒介之间的壁垒,使媒介逐渐形成一体化市场。也正是由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媒介之间的信息资源传播速度加快,新闻资源更加丰富。第二,新闻资源的导向变化。媒介融合使媒介相互之间的信息更加便捷,新闻资源更加丰富,与此同时,新闻资源的导向将从信息本身转换为用户的需求。掌握用户的阅读需求,争取最大程度吸引用户的关注和时间将会是各媒介在新市场中取得有利竞争地位的前提。第三,新闻资源的获取方式发生改变。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业务需要到新闻现场获取所需信息,继而做好后期编辑工作。[2]媒介融合改变了新闻的采编方式,采编人员只需要利用各种先进的科技在网络中迅速获取多方资源,对资源进行提取、整合,最后进行编辑即可。新的采编工作方式可以有效减少采编时间,所获取的资源较以往更加丰富、全面,后期工作也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对前期的工作进行指导,提升新闻质量。

三、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采编业务需做出的调整

(1)加强信息获取和整合的能力。媒介融合使市场新闻资源更加丰富化,各媒介都能够在信息网络中获取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此时,加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整合能力将成为保证新闻质量的前提。[3]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媒介融合环境下的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必须要加强对信息获取和整合的能力。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媒介融合环境下,观念输出将成为电视新闻业的主要竞争力。过去大众媒体发展的年代,由于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渠道不足,读者和受众对观点正确性的区别有一定的难度,大众媒体需要对新闻信息进行严格仔细的区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用户可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所掌握的信息量也十分大,已经具备对信息进行区分的能力,媒体的信息可以不必经过严格的区分。[4]因此,观点输出就成为当代媒体提高自身影响力的关键。第二,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各媒介在对信息进行报道时更加具有优势。例如,将报道的规模扩大化、信息整合中运用创新思维等都能够帮助媒体在媒介市场中获取有利地位。换句话说,未来电视新闻采编业务主要的发展方向为对信息的整合与原创,不仅要加大新闻的规模还要对信息进行各方面的创新,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促进本行业的发展。

(2)采编关系优化。传统的采编业务包括对新闻信息如文字资料、视频、音频资料、图像等的收集,以及后期对新闻进行的深度加工相关类工作。电视新闻主要视频、音频、图像等资料为主,可以使受众获取信息更加直观,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然而,媒介融合改变了众多媒介传播新闻信息的方式,相应地,对电视新闻采编业务人员的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新闻行业在前方负责报道的记者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包括独立完成信息采集的能力,而负责后期编辑的工作者也必须以全媒体的角度进行编辑和整理,甚至部分驻外的记者需要同时做到前期和后期的所有工作,这对采编工人人员而言是个很大的难度,无形中会给记者增加了很大的压力。为了缓解这种问题,必须将信息采集与报道相分离,促进采编关系优化组合。

四、结语

第6篇:媒介融合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 全媒体出版 纸媒转型

自互联网出现以后,纸媒出版业生产方式的转型明显加速,数字化、网络化已成必然趋势,即把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种形式的传播转变为一种共同的语言进行“发行”的方式。与传统的纸媒相比,其传播的速度和灵活性获得了大大的提高。①因特网所特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和海量的信息使传统的纸媒出版业无法安之若素,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全球的纸媒出版业都试图在网络上开拓版图,欲求发挥纸质与网络媒体的合力,纸媒出版业通过网络形式正在不断地扩张自身的影响力。并且由于各种媒体形式的不断涌现和变化,媒体在内容、渠道和功能等各个层面的融合,使得“全媒体”这个概念开始出现于纸媒出版领域。然而,传统的纸媒出版如何才能更好地转型升级为全媒体出版模式,取得更大的收益呢?

传统纸媒的转型目标分析

转型意在满足更多样的分众化需求,因此需要依托目前的传统纸媒体系,开发网络传播平台和新型传播终端,以实现立体化、全方位、多渠道的全媒体传播网络。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集成多种载体形式、内容形式以及技术平台。载体形式上可分为纸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网络、电信和卫星通信等多种传播媒体形式;内容形式上包括视觉、听觉、形象、触觉等用来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各类技术支持平台上包括纸质、声像、因特网、3G网络、手机的相关网络和流媒体技术等各种传统、网络和电信方面。

“出版”产品包容一切个体媒介特性。任意形式的媒体都是全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每一类形式的媒体都要能够包容,在融合运用全媒体时,对各类媒体的特性和优势都要充分运用。一方面要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纸媒产品的形象与表现方式,另一方面要在大型的媒介整合平台上,综合利用多种媒介传播手段实现内容的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②扩大传播覆盖面。全媒体涉及当前所有传播媒体,能够将人们所能够注意的空间进行相互的整合和填充。因此,纸媒出版转型之后要做到能够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细化服务,对于相关的需求提供最佳的媒体和渠道,以实现最为理想的效果。

转型后纸媒营销策略的整合分析

全媒体出版阶段已经完全超越了纸质媒体网络阶段的各自独立的模式,纸媒、网络和影视等的互动将为扩大出版物的影响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与网络等其他媒体进行融合。通过融合,可以在时效性上实现由定时更新、及时更新、实时更新到全时更新的变化,在表现模式上可以实现纸媒、影音、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同时发行。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将单一的单向传播模式进行改变,对读者的反馈意见和参与意识加以重视,形成“出版产品”与读者的积极互动,以扩大营销的精准性,提高营销的效果。

在互动的方式上,纸媒首先可以推出大量网络互动活动和互动板块,培养网站和社区的网络人气:一方面,将纸媒出版物和纸媒出版集团的影响力通过相关的活动和一些特色网络板块转移到门户网站;另一方面,网站对于相关信息要及时回应,大量提供类似于相关出版物的信息以及使用多种媒体的表现形式来弥补纸媒在时间上的不足。通过这种与读者的无缝对接和全媒体的表现形式,可以使出版物和网络的人气上升,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随之提升。与此同时推出短信平台,将会吸引大批读者踊跃参与其中,短信平台将会极大地加强信息反馈的实时性,完全可以实现与读者全方位、全时段的互动。③

无疑,数字时代的来临已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尤为显著的是生活中人们每日接触的大众传媒和基本通信手段。以后的信息发出端,无法得知信息的使用者面前的信息呈现方式(纸质、电子文档、影音还是其他),其最终的体现方式将取决于使用者的意图。出版物的传播模式和营销模式将由出版业单向模式转换为个性化的互动模式。

媒介融合与纸媒出版流程再造分析

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媒介之间的合作,使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数字媒体组织之间,因为资源的共享与开发利用而逐步形成战略文化联盟。这种融合在纸媒与网络媒体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媒介之间的融合改变了纸媒出版的流程,首先,就作者资源的寻求以及组稿而言,传统纸媒编辑已经开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运营商所提供的原创作品资源,例如盛大旗下的起点中文网;其次,就编辑工作而言,已经不再仅仅是对于纸版的行为,编辑的对象范围明显需要扩大,一方面要实现传统方式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要以数字的形式、音频资料的形式、视频资料的形式同步“出版”基于同一内容资源的互联网读物、手机读物、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读物;再次,就印刷而言,媒介的融合已经改变了传统纸媒出版流程,将其划定在了一小部分业务范围之内,由于全媒体开发的新产品所具有的数字属性,其载体形式已经完全改变,相应的复制方式也变得简单易行,而且低碳环保;最后,就发行而言,多种传播渠道的融合极大地提高了这一环节的效率,由于网络传播平台和营销平台的使用,发行的成本费用明显降低,营销的目标受众更加清晰、明了,用户的反馈更容易被获取,消费行为也因此而变得更为多元化,相应的,受众满意度也会明显提升。

由以上分析可知,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环境,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移动媒体的优势,以实现纸媒出版的升级,纸媒出版体系内部的流程必须进行再造,即围绕内容资源的开发,架构融合多种媒体制作的模块,共同从选题策划开始,合作打造全媒体出版产品,建立统一的业务管理系统,对选题开发、多媒体产品制作、成本收益计算、质量以及销售营销进行集中的管理与监控,以实现媒介融合下纸媒出版的科学管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部门调整,更好地整合人、财、物以及信息流,实现媒介之间的共享与互赢。④全媒体出版的经营模式分析

媒介融合处在一种自身不断发展的状态中,从最初报业集团之间晨报、日报与晚报之间采编系统的融合,到技术开发商利用网络平台融合纸媒出版资源,共同打造精品文化与消费高峰,整个融合的过程逐步深入,这种资本上的媒介组织合并或是合作,最终将朝向“全媒体出版”方向发展。这种新的出版方式将是媒介融合的终极目标,其经营模式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

全媒体运作,多渠道同步出版。针对一些有思想深度、文化底蕴浓厚、开发价值高、市场需求旺盛的选题,可采用全媒体运作、多渠道同步出版的经营模式,通过各媒介进行信息,利用全媒体展开整合营销,从而使版权价值最大化,实现传统作品内容的电子版权、无线权、影视改编权等统一开发经营,打造以纸媒产品为基础,整合影视、版权、无线等多种资源的全媒体出版运作体系。⑤跨媒体经营,按需出版。全媒体出版的运作方式,并不意味着每一种内容资源都需要所有媒体共同参与开发制作,更多情况下,它的形式体现为跨媒体经营、按需出版。因为受众对于某些信息资源的载体形式选择是有一定偏好的,而且特定的资源本身也有最好的表现形式,可能是书、报、刊,也可能是电影、电视、互动性的网站,所以全媒体出版企业无须浪费人、财、物去开发所有的内容特征,只需要通过尽可能多的媒介传播渠道,使营销信息广泛化、受众消费方便化。⑥纸媒转型的路径分析

媒介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所有的媒介在统一的行政指令干预下短时间内就完成全媒体出版的转型升级,按照其演变的进程,其转型路径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媒介之间的战术性合作。不同媒介都有着自身的运作方式,例如:新闻的采编系统与图书的选题策划系统就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内容产品本身的生命周期也明显不同。因此,二者之间以及与其他媒介的互动合作在初级阶段都始于自发的战术性合作,主要集中在宣传促销层面,即针对某一内容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多种媒介的传播渠道为其充分造势,将其迅速地推向市场,并借助多种媒体的文化再造功能,延伸内容产品的视角,为读者开拓更广泛的消费空间。

媒介组织之间的重构与融合。合作共赢的案例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深入,变得越来越多,而媒介自身也开始意识到了范围经济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如何能够更优化地进行内容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配置成为降低媒介经营成本的关键性问题,借鉴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可知,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媒介之间的并购联合与重组来完成。因为只有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进行跨媒介、跨行业、跨地区经营,才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增加边际成本收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媒介之间业务形态的融合。组织结构的重组与融合是纸媒转型升级的一个基础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要真正实现范围经济效益,需要彻底地融合与改造各种媒介的自有业务形态。例如:对于内容资源的采集、形式的设计、价值创新点的选取、传播渠道的融合、营销策划方案的整体设计等环节,都需要各种媒介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讨论和制定,最终要形成一个集合多媒介优势,分时分步骤协同打造全媒体出版产品的方案。⑦

结语

媒介融合,纸媒出版业与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业态之间开始了互动与共赢,实现了各种内容资源、技术资源、传播渠道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因此增加了成本的边际效益,体现了范围经济的价值。通过融合,纸媒出版的著作权得到了增值,品牌得到了增值,企业文化也同样得到了增值。纸媒出版业自身也通过与其他媒介的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达到了升级,并逐步向“全媒体出版”转型。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媒介融合怎样改变与促进纸媒出版业的发展,都要明确一点,即出版物要传播的是内容,而非载体本身。故不论其出版形式如何改变,是印刷形式的、网络形式的、移动形式的还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其核心价值总是不变的,其根本目的仍然是要使出版物发挥其公共服务的社会价值。(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项目名称为“黑龙江省出版产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1554150)

注 释:

①文森特・莫斯可:《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沈菲菲:《媒介融合对我国出版产业价值链构建的影响》,《新闻世界》,2010(8)。

③郜书锴:《全媒体时代我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浙江:浙江大学,2010年。

④陈伟军:《媒介融合视野中的新闻出版强国建设》,《中国出版》,2010(11)。

⑤周利荣:《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模式分析》,《出版发行研究》,2010(10)。

⑥魏玉山:《关于数字出版领域几个概念的思考》,《出版发行研究》,2010(10)。

⑦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介融合的三个层次》,《国际新闻界》,2006(7)。

⑧尹章池:《关于出版媒介融合的综合性研究》,《编辑之友》,2009(5)。

第7篇:媒介融合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教育;课程体系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媒介融合是指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为支撑,在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驱动下,促使大媒体业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以及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媒介融合带来了新闻媒介组织与工作流程的变化,需要一大批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新闻传播人才,使其胜任文字稿件编辑、电视新闻节目拍摄、网站编辑等综合性的工作。通过调查发现,媒介融合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两大方向,一类是熟练掌握写作、拍摄、编辑等专业技能的全能型人才;另一类是懂传媒、会策划、善公关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新闻传播教育要根据媒介融合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

(二)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专业建设尚处于探索期,一些院校将与网络传播相关的专业设立为独立专业,这显然与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相违背。为此,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应将媒体技术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根据媒介融合发展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向学生传授媒介融合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媒介融合素养。

(三)对教学体系的要求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必须具备采写、编辑、拍摄、播发等多种新闻专业技能,并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一些新闻传播院系进行了相关改革,但是教学体系仍然缺乏完整性,课程之间的紧密度不足,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滞后,难以为学生提供集多种媒介于一体的实训环境。这就要求新闻传播院系必须深入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定位,不断完善自身教学体系。

(四)对师资力量的要求

新闻传播教育的师资力量以专业教师为主,能够为学生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这些专业教师缺乏媒体从业经验,容易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而拥有丰富媒体从业经验的新闻人,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又难以到高校任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校采取邀请媒体界人士来校讲座的方式,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然而这种方式无法满足新闻人才培养需要。所以,我国高校必须重视师资力量培养,引入具有丰富媒体从业经验的人才,将媒介融合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二、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科学设置融合性专业课程

新闻传播教育院校要根据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打破传统的专业之间的壁垒,设置融合性的专业课程体系,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形成跨媒体思维,促使学生掌握多种媒体的专业技能,从而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环境。融合性的专业课程体系要具备口径宽、基础厚、专业精、实践多的特点,同时还要进行创新性、实用性、扩张性的优化,培养学生文字写作、电视摄像、视音频编辑、网络编辑、多媒体编辑等多种专业能力。新闻传播教育院校的融合性专业课程体系可包括两大方向,一是教学、实验、实践的融合;二是新闻业务、媒介经营、媒介管理的融合。所以,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更加开放、灵活,实现各课程之间的资源共享,并能够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作出相应调整。

(二)构建融合性的课程模块体系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传媒间相互独立的格局被打破,传统媒体向数字化转型发展,这就促使新闻传播教育必须转变按照媒介种类设置专业的做法,构建起一套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课程模块体系。如,新闻学专业可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形成三大课程模块,即新闻业务方向课程、国际新闻方向课程、媒介经营管理方向课程。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选修课要灵活设置,新闻业务方向课程包括新媒体概论、媒介融合理论与实务、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等;媒介经营管理方向课程包括品牌公关、广告策划、营销传播策划等;国际新闻方向课程包括新闻英语阅读、新闻英语视听说、报纸编辑、跨文化传播等。通过整合课程体系,形成融合多个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块,从而为培养复合型、全能型新闻人才奠定基础。

(三)建设融合性的实践教学平台

新闻传播教育要顺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为学生创建融合性的实践教学平台,促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首先,新闻传播院系要积极与主流媒体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联手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基地。其次,新闻传播教育院系还可以成立"媒介融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具备纸媒、广电、网络等多个类型实验室功能,能够完成媒体信息采集、加工、工作,实现同一信息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实务过程。再次,新闻传播教育院系可与主流新闻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建设数字化媒体实习平台,使实习平台具备媒介融合功能,为学生提供参与新闻媒体运作的机会,让学生真正走入新闻传播过程中,培养多种专业技能。

(四)培养融合性的师资队伍

新闻传播教育院系要积极与媒介合作,整合新闻传播教育资源,培养融合性的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新闻传播教育院系可采取请进来的策略,邀请或聘请媒体资深从业人员参与课程教学,要求这些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知识素养以及较强的业务能力。如,在网络新闻与文化传播课程教学中,学校可组织记者、编辑与教师一同编写教学计划,提供真实的典型案例,并参与课程授课,向学生讲授自己的新闻传播经验和媒介管理验,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另一方面,新闻传播教育院系要鼓励教师参与媒体一线工作,增强采写、编辑、策划、制作业务能力,并能够运用媒介新技术完成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传播工作。在积累新闻传播从业经验的基础上,将掌握的最新理论知识、最新媒介技术带到课堂上,促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结论:

总而言之,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必须顺应新形势的发展,积极推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培养全能型、复合型的新闻人才。新闻传播教育院系要充分借鉴媒介融合的发展模式,设置融合性的专业课程与课程模块,建设融合性实训实习平台,并优化师资队伍,确保新闻传播教育适应媒介融合环境下的人才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瑛,方艳.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转型探析[J].新闻知识,2015(7):125-126.

[2]刘林山.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8):85-87.

第8篇:媒介融合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信息传播;媒介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83-01

今天,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载体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各种变革,从纸介报纸、刊物到多媒体广播、电视,直至现在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和手机。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信息传播的长足发展过去不相统属的各类媒介之间正在悄无声息的互相融合,即媒介融合。所谓的媒介融合,又叫媒体融合,媒介融合的设想是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出现而产生的,主要有两种形式:过去为不同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一个媒体提供;过去为一种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不同的媒体提供。此种传播途径是传播界新的实践形式,媒介融合伴随各种新兴媒体广泛应用而出现,是当前传播行业大势所趋的共有现象。从20世纪末开始,媒介融合成为信息传播媒介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本文拟就当前媒介融合现状的分析,来探讨媒介融合所需具备的各种条件,为当下的媒介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当下媒介融合正处于现在进行时态,国内有学者这样解释媒介融合的概念: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等;以及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一、媒介融合现状

我国在这方面与西方国家尤其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虽处在起步阶段,媒介融合的现实已然存在于传播业中,且逐步形成规模、步入正轨。在网络数字化大潮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方法多变,使各类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与新闻的去中心化成为必然,在一直被打击的传统媒体试图以网络化转变发展新生存空间的状况下,为了延伸生命力,保住自身,传统媒体做了太多努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过去老的传统媒体的最大资源是是新闻生产能力,而转变成败也将主要取决于对内容的重新设计与生产能否对受众产生吸引力与凝聚力。国内的一些学者就提出了报网之间将进行联动、互动、整合的发展轨迹。例如国内学者宋有震在《联动、互动、融合―试析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转型的三个渐进式》一文中提出从互动、转向、相融,重心是通过组织和制度的重构对新闻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充分开发以融合新闻别具一格的影响力去拓展市场赢得竞争。同时在新闻传播上突出报,即是网也是报理念,把两者之间的交汇点直接指向信息的提供者。报纸与网络在互动阶段实现的是双赢的模式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报网的发展决不止于互动最终还会走向组织结构的深度融合。

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新闻从业者不可以再把新闻体裁的独立性作为唯一重点,而是更应该注重信息内容的优化组合,进而达到信息传播形态的多样化,对于相同事件报道,进行多种形态整合,使用各类新闻信息传播媒介轮番轰炸,如纸介和网络互动合作等,将新闻事件的传播呈现出多样性立体化效果,报道形态的多元化大大提升新闻信息传播效果,在受众当中延伸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新闻信息在传媒组织中一旦在不同载体上合理分配传播方式,媒介之间建构起相互依托的纽带并实现信息共享和传播方式优势互补,那么,数字化转型必将挽回传统媒体的颓势。

二、媒介融合发展

媒介融合给新闻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美国新闻学者德默认为媒介融合下的新闻生产应包括交互推广,克隆,合作竞争,内容分享和完全融合五个阶段,五种不同的形式,交互推广。让新闻从业者担忧的是,融合媒介的发展在我国还面临着行业规划和制度阻碍。就拿网络电视兼容了电信网络和广电内容,其发展受来自电信、广电、文化部三部委的共同监管,稍不留神就会触碰相关政策。关键问题是各自由于短期利益和行业内部利益驱动,把原本的合作伙伴看作竞争对手。网络电视在我国不仅受到电信、广电两大行业之间的利益纷争,同时还要受到地方各利益集团的制约。此外,我国传媒集团跨地区、跨行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因行政区划、行业分割等因素而起的困扰。因此,要真正盘活我国媒介资源,推进融合媒介和融合新闻,做强做大我国的媒介集团,加大体制改革力度迫在眉睫。

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融合媒介与融合新闻,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但随着高速网络的普及,融合新闻,必将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传统新闻媒介走向网络化生存是大势所趋。其实,在学界正式提出媒介融合之前,它早已在业界自发探索,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不断沿着满足社会需求的方向前进。从这一意义上说,媒介融合即是社会要求传播媒体多元化发展态势的表现。如今媒介的融合趋势,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已超越以往。相信媒介融合必将在曲折行进中成为一种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第9篇:媒介融合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 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教育;变革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保惠,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副教授,宁夏银川市750001

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精进和广泛运用,web2.0网络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新媒体介入,新旧媒介的融合越来越多,媒介融合被许多学者称为媒介的必然归宿。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的。1983年,他在其《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的概念。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传播形态融合的主要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迈克·麦金教授认为,要从经济和运营的目的、新闻报道方式、社会关系三个方面理解媒介融合的定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教授认为,媒介融合包含媒介内容融合、传播渠道的融合、媒介终端的融合三个方面内容。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媒介手段逐渐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心,以卫星、电子技术等为传播途径,不同的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整合,各种媒介形态之间相互融合,媒介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

“媒介融合”在当下已经不是新鲜的概念,随着新技术带来的传媒迅猛发展以及传播格局发生的巨变,它既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结果,也是信息技术社会人类媒介生存的发展方向。在我国,由于高速发展的传播技术的驱动,媒介融合的趋势在2005年就初露端倪,进A2l世纪,伴随新技术的发展,在全球化媒介融合催逼下,我国大规模的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为了适应未来媒介市场的需要,新闻人才培养与教育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媒介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理念,呼唤新型新闻人才,这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挑战。

一、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对人才的新需求,媒介融合同样对我国新闻传播人才整体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的新闻人才

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单一媒体专业技能的界限亦被打破,具备跨媒体技能的多面手,即从事跨媒体采编的全能记者必然受到媒体界青睐。

媒介融合对新闻专业人才首先提出了技术挑战和需求,即数字技术和新闻专业技术的融合。新闻媒介界限的消融必然引发新闻报道方式的融合,记者不再为某一单一媒体服务,而是同时为集团内的多个媒体,纸媒、电视、网络甚至手机等多种平台信息数据库服务。这就要求记者不能再像过去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记者或者摄影记者等,而应该是技术全面的“多面手”,具有“全媒体”技术:如虚拟影像合成技术、数字合成技术、3G、web2.0、影视编导、节目策划、摄像技术、灯光技术、非线性编辑、特技制作技术、音视频编辑技术等,在数字传播条件下,全媒体记者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充分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的特点和优势,组合成具有立体感,新颖、活泼、独特的新闻报道形式,可以在多种媒介上,实现资源多载体共享,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当前我国能胜任这种多种多媒体报道工作的全能型新闻人才还极其匮乏,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新闻从业人员或在读的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进行跨媒体技能的培训。

(二)具备完善的知识与技能结构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和多媒体融合的条件下,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只是在于采集与新闻信息,更需要加强整合各种内容产品,提升信息品质和价值,更加重视以聚合和互动为重点的全媒体整合,为受众提供全时段、全方位、全媒体的新闻信息服务。

这种全媒体时代的专业信息分析整合能力,需要具备完善的知识技能与结构的新闻传播人才。新闻传播需要具备新闻传播学、心理学、文学、社会学、美学、数字通讯技术等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编辑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已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具备策划、数字采编、非线性编辑、音视频形象表达等能力,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应对新闻生产方式的变化。

(三)具有对多种媒介平台综合管理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

这类人才除了具备传统的传媒管理人才的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还需要精通各类媒介的技术与运营模式,知道如何运用这些技术使新闻内容效果最大化、信息价值最大化。面对媒介融合所带来的高度细化小众化市场,站在媒介品牌打造的高度,以整合传播思维能力,全方位挖掘信息和受众价值,通过组合产品、整合媒介使已经分散的受众重新聚合。因此,懂新闻、懂技术而且深谙管理、营销、金融投资等经管知识,是这种人才的必备素质。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深入,中国传媒业越来越需要大量完全意义上的优质传媒职业经理人来为媒体服务,他们是既懂新闻业务又擅长经营管理的人才。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的应对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确立2015年在全国全面实现电信广电及互联网三网融合。三网融合带来了又一轮媒介融合潮流,新闻教育必须直面这种媒介融合背景下所带来的新闻传播教育变革问题。媒介融合在推进媒介人才能力融合的基础上形成新闻传播教育融合,形成科学性、人文性、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统一。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

信息技术的更新给人类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的传播工具,而且是传播领域内一场深刻的观念革命。媒介融合的趋势凸现新闻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紧迫和重要。因此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不仅仅是对教学课程设置的调整、教学与实习模式的拓新,更关键的还在于“大传播、全媒体”意识的树立和实践。当前新闻传播教育必须明确的是:当代的新闻传播教育不仅仅等同于新闻传播教学,更不能简单为新闻学或新闻业务教学。新闻教育院校应当敏锐的认识到新闻业的变化,及时对自己的教育理念、目标等做出新的调整,“融合”使新闻传播教育转向以创新思维教育、复合技能培训为目标的协作型学习模式。现在的新闻传播教育更需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与并重的教育观念,即融合学院教育、社会教育(实践教育)和自我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观念,这三个方面的融合就是媒介融合时代我们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方向与创新途径。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新闻教育的理念要变,但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教育不变。

(二)课程体系的变革

一是通识教育与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并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大部分新闻学院大约75%的课程属于通识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闻教育目标已经从传统的培养新闻记者的职业方向转向重视各个学科的融合,重视媒介人的社会、经济、历史、政治和哲学的背景。在媒介融合时代,相比较于公民记者新闻专业人才存在的价值是,在海量的芜杂的信息中甄别挑选新闻的眼光、发表观点的角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价值,这要求记者具有人文精神和批判力,而通识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与批判力的路径。

我国传统的新闻学教育所采用的课程体系多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实务,通识教育的选修课程比例十分小,面对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媒介融合日益加剧的现实,传统新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已经难以满足媒介融合的变革需求,新的课程体系应立足于多学科综合教育,包括人文学科教育、社会学科教育、自然学科教育等。在基础课的设置上,要真正贯彻厚基础原则,使学生打好各类基础。新闻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新闻人才,理应是文理兼通的全才。只有涵盖上述内容的课程体系,才可满足通识教育和新闻专业教育并重的要求。

二是新闻实务类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新闻实务类课程与之不适应的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专业细分,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专业的业务技能进行割裂培养,这显然不符合培养全媒体记者的要求。因此,在新闻学科课程设置需要打破传统实务类课程设置的条块分割,学科的组织架构需要适应媒介整合的趋势,整合新闻业务课程,突出“全媒体”技能,使各个专业方向都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新闻实务类课程应逐步地向媒介融合过渡,在媒介融合教育方面,美国很多新闻院校已从研修阶段进入实验阶段。据2003年对美国300所新闻院校的调查,约有50%的院校已经根据媒介融合对课程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如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从2005年开设了一个媒体整合的新专业。当前我国新闻教育改革中也可尝试开设媒介融合学或融合新闻学专业,将其纳入到新闻传播学的一级学科之下。另外需要创建新的课程,例如关于媒介融合的理论课程,关于融合新闻、数字新闻、手机新闻等实践性为主的课程;其次,需充实一些传统的课程,例如新闻采访课,应加大网络采访、手机采访等新技能的培训;新闻报道课应加强多媒体写作方面的教学内容。新闻专业学生需要精通一门传统新闻技能,比如新闻写作、摄影、编辑等,再选择一些高级的媒介融合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全面掌握各类媒介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适应综合性的传媒集团对人才的需求。

三是整合校园媒体,打造媒介“融合新闻”的实习平台。美国新闻人才的培养基地——密苏里新闻学院一直以自办商业报纸、电台、电视台为荣。在密苏里新闻学院,新闻课堂和报社编辑部、教授办公室整合在一起。“密苏里模式”所倡导的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对我国新闻院校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主要采用建立实践基地来完成实践环节,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普遍存在经费紧张、容纳学生有限等诸多困难,这使得学生专业实践质量大打折扣。在此情况下可大力开发利用整合校园媒体,可将课程教学与校园媒体建设相结合,即将校媒作为专业的实践基地。大力建设利用新闻专业实验室资源,打造具有实战功能的媒介融合平台,将校内新闻传播资源整合为可供学生实践的“传媒集团”。目前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的学生自办校园媒体类型已经从单一报纸发展到网络电视台、网站、网络电台,初步形成了多媒体实践平台。因此提倡学校整合校园媒体,建立一支专业教师参与、统一管理的采编队伍,实现人力和设备资源共享,为学生搭建“融合新闻”的实践平台,让学生熟悉当下媒体运作流程,学生分批到校园平台进行实践,形成系统和循序渐进的训练,为具备多种传播技能打下基础。

纵观当今全媒体的发展形势,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市场需求,我国的新闻教育改革需要创建适应全球化和媒介融合发展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我们在师资队伍、实验中心、教材建设等方面加强建设和变革。媒介融合时代呼唤媒介融合性人才,这才是新闻教育适应未来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付晓燕.媒介融合下的美国新闻业和新闻变革[J]新闻与写作.2009(8)

[2]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