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范文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精选(九篇)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第1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范文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外语教师的要求不断地提高。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提高目前外语教育质量和促进外语教育的改革,更好地实现外语教学理念。同时外语教师媒介素养的提高对于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当代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作用。

在信息时代,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变化的时代,认识媒介,选择和接触媒介,解读、甄别和判断媒介信息,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生活技能。学生作为社会人群中的一分子,无时无刻不在与媒介接触。外语教师也同样面临着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要求。教育部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培养。全面分析外语教师媒介素养的内涵、研究现状,应该具备的媒介素养水平,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希望对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目前外语教育质量,更好地实现外语教学理念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相关概念

媒介素养,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其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于公民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受教育者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逐步培养对于媒体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参与社会发展。

二、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

1993年,英国学者富兰克·雷蒙德·李维斯和丹尼斯·托马森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就学校引人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

但就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各国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的主体还是各级学生及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也鲜有文献涉及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我们利用中国期刊网进行了文献调研,按篇名和模糊匹配,从1999年到2007年全部进行搜索,查看有关媒体素养教育方面正式发表的研究成果数量和方向。从文献检索结果中可以看到目前“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中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献相当多(占到64.9% ),说明它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2004年10月,“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以“信息社会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2006年8月在复旦大学召开的“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也将“公民的媒体素养”列为会议的十个专题之一。

目前,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媒介素养的内涵,国内外的比较研究,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探讨、途径、方法的研究;在学校教育层面研究比较集中在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和青少年的媒体素养教育上。在目前已有的研究文献中,还未有人涉及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表明媒介素养教育目前大多还停留于对学生的媒介素养研究,这说明社会和学术界、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和研究存在空白,这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将严重影响外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影响外语教学理念和外语教学改革的实施。

三、培养和提高外语教师媒介素养的意义

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有助于加强外语教师对于媒介的接触和认识,客观、合理、高效地使用媒介,促进自己教学效果的提高和自身的专业发展。这对于提高目前外语教育质量和促进外语教育的改革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对于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当代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作用。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实现教学手段和内容的丰富、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培养素质和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运用各种媒介技术,能够创设最佳情景,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和运用语言,同时能加强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增大课堂容量,加快课堂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从多种角度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开阔学生的视野;多方位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并能利用电子学档技术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变化,进而促进学生培养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更好地体现外语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体,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由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在信息的处理方面和媒介应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也就会形成信息鸿沟和相应的弱势群体。如果加强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就可以使教师能够利用媒介对学生加强引导和关心,提供各类信息资源,消除学生的“知识沟”问题,实现基于网络的教育援助,让每一个学有困难的个体都能及时地获得帮助,进而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三)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更好地促进外语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于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当代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作用。

在课程整合背景下,教师的角色由管理者、传递者转化为指导者、课程设计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环境的建构者等新型角色。世界信息化趋势是把现存的各种媒介整合到一个信息更加密集性的“信息高速公路上”。这使社会中的每个成员的角色发生变化:师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人。

(四)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外语教师利用媒介进行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

教师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利用相应的媒介技术进行科学或课题研究;并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实现课程在线观摩,并利用网络技术支持构建虚拟教研组和群体协作网络互动平台,实现教师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协作教研;还可以利用社会性软件如BLOG构建教学反思平台。这些都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

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有益做法,结合我国的现实条件和需求,以下提出我国实施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及策略性建议:

(一)加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使教师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二是要让教师批判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三是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己。

(二)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1.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

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是保障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从世界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倾向于由政府指定或委托一些机构来实施。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建设,实行由政府或政府委托某些机构来组织实施是必要的。

2.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在教师培训中的地位。

首先要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在英语教师培训工作中的地位。一方面要借助环境、渗透在生活中的大众媒介来宣传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媒介素养逐步成为现代人的自觉追求。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政策、法规的扶持和与之相配套的由政府启动的媒介素养培训项目来实施和落实,并有明确的组织者、实施者。

3.开发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资源。

首先要编写规范的培训教材。其次要坚持灵活性原则,多渠道地获得教学素材,如可从报刊、杂志、影视、因特网、手机等媒体获取。再次要建立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库和设计与开发支持平台。

4.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实践中学习”的学习模式。

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传媒素养,而素养的提高不仅靠传授,更重在养成。教师需要在学生的作品和材料的分析中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和技能。教师要促使学生去感受被媒介包围的生活环境,体验各种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和作用。媒介素养只有在学生不断试误中才能养成。

5.提升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素质。

为了提升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素质,一方面.可依靠师范院校,广播、传媒、新闻等大学或学院来直接培养。另一方面,采取在职培训、假期进修等方式来培训在职教师。此外,还可采取大学与中小学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来共同促进一线教师媒介素养的发展。

6.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

第2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范文

媒介素养是一个素质概念,它的宗旨是使大众成为积极地善用媒体、制造媒体产品、对无所不在的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的优质公民。它与提高社会文化品质与健全公民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受众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巨大的挑战。媒介素养教育从概念到实现,需要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有学者指出媒介机构、社会组织、受众应为建构主体。媒介机构是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实施主体,社会组织是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环境主体,广大受众是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动力主体。具体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而言,具体的实施力量应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大学生还处在校园学习的阶段,所以在大学里开设相关课程是提高其新媒体素养的最好方式。学校教育具有制度化、强制性以及良好的持续性等优势,这样可以确保新媒体素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得到比较稳定的贯彻。对于大学生来说,在老师的带领下获取对新媒体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技巧,这种集体学习的形式有利于形成一种主动利用新媒体的良好氛围从而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把媒介素养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这种做法的优势是培养师资比较容易培养。另一种是把媒介素养内容融入或渗透在其他课程中实施,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不必增加新课程,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在德国,有关媒介素养的知识通常被放在政治、社会常识和社会研究等课程中讲授,并且是师范院校、成人教育机构、宗教团体和社区工作者的经常性的讲演和宣传内容。笔者认为,就媒介素养教育而言,应该体现出多样化的原则,采取单独开课和融入课程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应该先从选修课开始,然后慢慢上升到必修课。再者,从大学授课内容来看,尽管有些课程已经涉及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比如计算机课程。但是涉及内容不多。再开一门选修课,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学生学习内容的重复。从已有的课程来看,也是如此,上海交通大学是把媒介素养课程当成专门的课程开。

教育机构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媒介素养课程在大学教育中迅速推广。随着新媒体对人们生活影响的深入,高校会自觉的意识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设立相关课程,但是这个过程毕竟非常缓慢。只有受到权威部门的重视,新媒体素养课程才能够快速进入大学生教育中去,进而得到普及。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基本就是遵循此发展路径。在英国、加拿大,都是先有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得到广泛认可,进而相关机构或职能部门出台相关制度,使媒介素养教育普及化,这个过程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可以避免这段漫长的道路,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已迫在眉睫,其重要程度足以受到教育机构的制度保障。我国的教育部门可以像规定大学生的英语能力那样来确定大学生所要达到的新媒体素养等级。培养专业的媒介素养高校教师。在大学校园普及新媒体素养知识,就现在的师资力量来看,明显处于匮乏状态,因此,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师资培训制度。在澳大利亚,澳洲媒体教师协会提供一系列优秀的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并定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研讨会;在美国,一些著名大学,诸如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为教师和研究生提供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服务。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可效仿他们的做法,由一些媒介素养研究机构或者著名大学的新闻院系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培训,以缓解师资匮乏的现状。目前,我国新闻传播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饱和,可以考虑将部分老师转向媒介素养教育中去。由于他们具有新闻传播理论知识,通过专业学习或培训能够很快承担起媒介素养课程的教授。

社会——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不可忽视的力量

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应该结合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社会创造环境、营造氛围,是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推动力量;学校提供条件,是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执行者。如果双方力量结合起来,就会让大学生处在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浓浓气氛中。组建媒介素养社会研究机构,支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国外的经验表明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和实施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社会组织的支持。例如,美国的修女托曼创立的“传媒教育中心()”一直在领导着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目前国内专业的媒介素养研究机构较少,也缺乏社会组织支持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谋求社会组织的认可,能够提高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开展效率。在社会组织力量的推动之下,可以定期召开有关媒介素养教育课题的研讨会,还可以像国外一样组成媒介素养教师协会、媒介素养兴趣小组等,共同推动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一系列活动的的开展。家庭教育要转变对新媒体的恐惧面对新媒体的负面效应,许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伤害,没收孩子的手机,限制孩子的电脑使用时间,就连一些学校也采取过类似消极的办法。这些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媒体带来的负面问题。家长应当先提升自己的媒体素养,以开明的态度看待孩子对新媒体的钟爱;在孩子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向其传授一些媒介素养的知识;生活中要积极与孩子沟通交流,表达对孩子的关爱,防止孩子因为家庭的冷落而沉迷于网络中的虚幻世界。家长需要与孩子一同面对新媒体带来的诸多问题,用科学、理智的态度对待新媒体。媒体机构利用自身资源,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在日本,报社在每年的特定时间会开放,以供学生参观,让他们了解媒体信息的制作过程;每年也会有专门的媒介素养知识宣传周,教授学生如何有效识别媒体信息。新媒体机构也可以定期向大学生开放,对大学生开展媒介技术教育,给予大学生亲身实践的机会。媒体可以适当的接受大学生制作的信息作品,使其参与媒体制作,比如大学生校园记者、大学生拍客,在具体的制作实践中,大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信息制作过程,提高他们对信息的鉴别能力。

第3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范文

英国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开展较早,形成了成熟的“学校―政府―社会―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结构体系。相比之下,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比较晚,目前只是在个别地区与学校开展实验课程,还没有建立起适用于本土的、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也没有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以英格兰地区中学为例,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被划分为“媒介研究”独立课程和“融合式”课程两类;而中国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建构起成熟的媒介素养课程,在课程内容、结构等方面两国均有所不同。

英格兰课程标准局规定“媒介研究”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身以及周围世界中涉及的重要的、真实的以及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正确和批判性地理解和评价媒介;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创造性表达的方式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媒介实践能力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媒体探究能力、批判性思考和决策能力、分析媒介制作和媒介环境的能力以及媒介实践技能等。

围绕目标,英国考试委员会规定了媒介素养课程内容所涵盖的四个主要概念,即受众、媒介组织、媒介语言及再现。与此对应,教学内容主要为学习媒介的语言、了解信息的呈现方式以及信息所隐藏的价值取向、学习媒介与受众间的关系、学习媒介传播的各个环节等,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媒介研究”课程的概念型课程内容框架。

中国媒介素养课程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开发了一些课程内容。比如,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通过“平板电脑:推开数字化学习之门”培养学生的媒介使用技能;通过“我的新闻我来做”“玩转广告”“我的镜头会说话”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媒介语言、认识媒介信息隐含的价值观、认识商业媒介等。但是,开展媒介素养课程到底要实现哪些目标?这些目标与现有的语文、数学等学科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媒介素养课程到底应该教什么?应该开发什么样的教材?这些问题都是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与探索的。

英国媒介素养课程贯穿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同时在中学、大学、职业教育中也分别设置了相关内容,不局限于某一个或某几个年级;在每个关键阶段的教学中均有一个单元直接以媒介素养为内容。比如,在基础教育阶段,Key Stage1至Key Stage4的英语课程学习中都包含了使用媒介文本的方法,Key Stage2中设置了“什么是新闻”的单元等。

中学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分为针对14至16岁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媒介研究”和融于其他必修学科课程的“融合式”课程两类。媒介素养教育突出体现在“融合式”课程之中,例如:与英语课程中的听、说、读、写四大部分相互融合,并贯穿于整个英语课程教学之中,旨在提高学生对媒介文本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各种媒介的主要特征,使他们能够独立阅读媒介信息,学会辨别媒介负面信息,进行批判性阅读。此外,媒介素养教育还与ICT课程 (Information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艺术与设计、历史以及地理等必修课程相互融合。

第4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范文

首先,媒介素养教育是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客观要求。大学生涯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事物和多元文化的诱惑,大学生难免把握不住自我。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当今一些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流行文化,也往往带来一些消极的甚至不健康的思想,极大地误导了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各种负面影响。特别是在信息多元化的网络时代,网络文化容易使大学生陷入信息迷局,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大学生有必要接受专门化、系统化的媒介课程的学习,以此形成媒介批判意识,培养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不良影响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

其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媒介时代的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必然会受到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大众文化的浸染。媒介技术几乎能无限制地满足视听感官需要,大众文化信息全方位、全天候地影响着高校,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他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令人耳鸣目眩的大众文化正在通过各种媒介逐步向大学文化渗透。媒介素养教育旨在通过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合理运用大众传播媒体的文化资源,进行媒介素养的系统教育,将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解读媒介信息,有效利用媒介建设性利用媒介完善自我,从而对自己的媒介行为进行合理评价和科学管理。积极探索和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构建高校人文精神,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品味,丰富大学文化的时代内涵。

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

面对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及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应当从现实出发,采取可实施的对策措施,切实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的优化必须跟随时展的步伐,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必须充分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时代意义,将媒介素养作为一种重要的、基本的个人素质纳入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建构体系当中,同时,基于其重要程度,可将其列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之中。

第二,确立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不局限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而是将媒介素养课程作为人文类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刚刚开始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可以增加媒介素养类的选修课程,比如设置时事解读、时事大讲堂、影视作品赏析、流行文化解析、新媒体制作等课程,增强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而在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学校,在人文课程体系内既可以开展独立的媒介素养课,还可以把它与其他人文课程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对传播模式、媒介的性质和功能等传播学理论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宏观视野,并能够利用媒介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开设媒介素养课程重在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别力、赏析力和批判力,因此在讲解案例、欣赏媒介产品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媒介现象和问题的深入思考,进而培养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媒介素养。

第三,提高学生参与传媒的实践能力。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课程的基础上,更多地给大学生创造参加传媒实践的机会,同时将各种校园媒介资源作为大学生接触和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平台,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媒介活动中的实践主体。校园媒体如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电视台等,可以定期、定量地开放给学生参观,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各种媒体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丰富学生对媒介活动的感性认识。高校可以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媒介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媒介的积极性,比如举办校报或校刊设计大赛、博客制作大赛和校园DV制作比赛,主题可以围绕高校和学生学习、生活进行。这些都不失为参与媒介实践的表现,而这些形式多样的媒介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强化媒介素养意识和思想,而且还可以提升其自身的媒介素养甚至人文索质。

第5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范文

中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特色对比

“媒介素养”概念在面对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时,发展出各不相同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理念与模式。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认为,媒介素养“是学生理解和运用大众媒介方法,对大众媒介本质、媒介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这些技巧和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与加拿大相似,澳大利亚的媒介素养教育核心思想也是以文本解读为中心的;英国的媒介教育则强调公民对媒介整体的理解。我国由于起步较晚,研究多是基于对国外著作翻译,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解读有综合之感,既包含了对大众媒介信息的使用,也涵盖了甄别媒介信息的能力。国内学者基本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意在提高其媒介使用和甄别媒介信息的能力,使正确理解、积极有效地利用大众媒介信息和文化资源,从而更好地完善自我,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认识世界。

中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教育方法、模式对比

选择与使用怎样的教育方法或模式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英国的媒介教育专家莱恩•马斯特曼(LenMasterman)提出: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牵涉整体的教学过程。理想的媒介教育意味着以最佳的配合整合学生与父母、媒介从业者及教师的双边关系。国外主要的教育模式设置媒介素养教育独立学科或者将其渗透到其它学科中;此外,家庭是孩子的第二个学校,“整合学生与父母”也是必要的教育联合模式,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正是采用独立学科与渗透其它学科和社会家庭相辅助的教学模式;再者,我们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因此不论是英国还是中国香港都提出了社会教育模式,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了解媒介、信息及媒介环境以及利用媒介来表达心声。而目前在国内,既没有规定将其纳入学科课程,也没有多少社会团体或机构与学校联合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国内研究者探讨后提出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其实基本上与英国的教育模式大相径庭。

中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内容体系对比

1989年英国教育部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式教学体系中,到1997年,有将近2/3的学校开设进阶式媒介研究课程。美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并非国家教育体系中的独立课程,其开发推广工作也主要由个别教师或民间组织来完成,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并不直接干预。台湾媒介素养教育及其研究起步大约与香港同时,“媒介素养”相关科目目前在政大、台大、世新等校开设,属选修科目。在国内,目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已经开设“媒介素养”课程。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该校2004年9月在媒介与设计学院开设“传媒素养”课程,着重从媒介的特征,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传媒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质疑、评估能力、创造制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讲授。虽然相关课程已相继在一些高校开展,部分教材中包含了一些相关媒介的知识和应用方法,但总体而言,还缺乏系统的教育和指导,大多数人对媒介的理性认识有所欠缺,受众的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第6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一、引入

信息时代,全民族都要提高媒介素养,从而让我们的大众都成为能积极地善用媒体、制作媒体产品、对无所不在的媒介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的优质公民。媒体已经构成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媒体的进步也是人类的进步。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好也有坏,大学生成长需要优秀的精神食粮,关键是如何发挥媒介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途径或措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对全社会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提出借鉴和思考。〔1〕〔2〕

二、媒介素养的简介

(一)媒介素养概述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3〕

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不仅是使用媒介的需要,还应该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一部分.

事实上学者们对媒介素养的理解与界定往往少补了对信息的涉及,甚至有学者将媒介素养划分为微观与宏观层面,而微观层面直接取名为“媒介信息素养”,并分析了其内容。更有学者从教育视角深刻地解析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关系,从概念的起源层面,内涵的变迁过程、培养的实施方式的三方面对两者的差异进行了详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明确阐述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相互融合之趋势是明显的,并提出以教育技术为支点构建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融合之桥梁。正如学者冯延群所言:“媒介素养倾向于一种综合的文化素养,而信息素养则是一种知识管理策略。”〔4〕

(二)媒介素养”的发展现状

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文化、传播科技与媒介形态关系紧密,并且反映出人们文化观念、传播模式与媒介观念的转变,社会文化与科技技术推动着传播媒介的发展。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的到来创造了全新的文化形态,网络多媒体与计算机技术则提供了崭新的传播方式,然而当人们体验数字化生存的同时,其媒介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它对当代公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传统媒介素养的丰富和发展。不论是研究新媒介素养的理论,还是时间新媒介素养的教育,或是测评公众新媒介素养的水平,都必须建立在对当代新媒介素养的内涵发展,并构建新媒介素养的内涵体系,是当代传播与媒介研究的基础与核心工作。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高校中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新闻院校比较早且有计划地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但多是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的,如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信息技术学院首开《媒介素养专业》公选课,同年10月,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创建并开通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cn)。近几年,浙江、江苏、山东等地一些高校也开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选修课程。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中国传媒火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出版了儿本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专著和教材,如张开的《媒介素养概论》,蔡帼芬等主编的《媒介素养》,陈先元的《大众传媒素养论》,邱沛篁等主编的《媒介素质教育论集》等。同时一些新闻传播期刊和网站也登山了大量的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章,高校硕、博研究生中也出现了有关专业论文,这都标志着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在逐步的深入和提高。可喜的是,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正式成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 2006年6月,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另外还有大量相关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个案研究出现,如调查发现,上海学生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获取利用信息还不够积极主动,参与媒介互动和媒介内容制作的人数比例较低等方面存在着媒介素养的缺陷等。总之,社会各界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媒介素养教育各种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发展。〔5〕〔6〕

(三)“媒介素养”引发的教育思考〔7〕

1、媒介素养的现实性

现代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群体是新兴媒体的主要接触和使用者。在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未完全定型的时期,可能会受到媒体的某些误导,可能会影响到其价值、行为判断的偏颇。某大学生创作并演唱的FLASH作品《大学自习室》在高校中几乎有口皆碑,但其中展示的某些大学生形象却令人担忧;以身体组成电子邮件符号“@”,此行为艺术在社会各界也是褒贬不一现代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人的发展也越来越个性化,这些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的体现尤为明显,但是如果不加以正确的认识、分析和判断等系列媒介认知教育,可能会对其媒介素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

2、媒介素养的可能性

对媒介素养教育有着重要影响的传媒认知能力的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吸引了整个青年群体,而大学生又是这个群体的主力军,可以利用手机、QQ空间、博客等传播着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媒介观念与媒介素养,可能会对社会起着负面影响,对青年群体的社会认知和媒介认知起着消极作用。

3、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大学生群体容易被新的技术、新的潮流所吸引,对于互联网上新鲜的东西有着无限的好奇和求知探索,而目前我国高校设置课程体系如新闻学、传播学、电影学、广告学等学科体系均已成熟,加上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课程的支撑,它们能为善于探索求知的学生群体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坚实专业知识基础。

(四)“媒介素养”的培养途径

1、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8〕:目前《媒介素养概论》、《媒介素养》等专门教材已经出现,加上传媒教育课程列:广播电视学、新闻学、传播学、电影学等学科体系的诸多课程,已基本可形成独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教材、专业论文和专业教学、研究人员的出现使该课程体系的开设成为可能。

2、学生参与传媒实践能力的提高〔9〕〔10〕: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世界对于青少年是具有强大诱惑力的,在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要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地给青少年创造参加传媒实践的机会。他们每天都在网上体验着信息时代的传播乐趣,但也因为意识上的薄弱和缺乏把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的能力。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以及其实现途径、方式的创立,对目前社会公众阶层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实现也必将起着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作用。

第7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媒介素养; 微时代;思想政治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微博、微信为典型代表的众多微媒体已深深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微时代”已悄然来临。大学生对微媒体的使用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使之能够正确地使用新媒体,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正是顺应时展的需要。因此,文章在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的基础上,探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抓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微时代的到来,各种微媒体的使用给大学生的生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通过改变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等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而大学生群体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对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不足,对微媒体过度依赖会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人际交往以及思想观念等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造成社会认知偏差,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一)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理解能力、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和使用信息的能力等。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选择、理解、运用和批判媒介信息,正确、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播媒介,使大学生真正从媒介中获得益处,促进他们的健康、全面发展。“微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及时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负面效应。笔者在对安徽省几所高校大学生微媒体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使用微媒体存在批判能力较弱、娱乐休闲倾向明显、使用技能较低、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这种媒介素养的缺失,会使大学生在面对微媒体信息的强烈冲击时,失去自我控制力,对媒介过度依赖,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偏离人生重心,严重危害大学生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微媒体的影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必然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点。如何在充分利用微媒体丰富资源的同时,有效地规范和引导校园中各种媒介影响力的发挥,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新课题,也是顺应了时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将媒介素养教育落到实处。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可以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媒介素养一次最初源于20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由英国学者李维斯和汤普森(1933)在《文化与环境: 培养批判的意识》中首次对媒介素养进行了阐述,其后在西方诸多国家推行。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媒介素养的发展已经开始普及,欧美及大洋洲的一些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到大学的课程设置中,并结合本国的国情和现实需要,对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了一些本土化创新,使得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得到实效性推广。而我国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则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起步和发展都较为落后。虽有一些学者开始了对媒介素养的关注和研究,但大多也仅限于对国外理论、思想、方法等的介绍。

现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也都零星的设有媒介素养的教育内容,有些高校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系统性地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但在媒介素养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独立的课程之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则理所应当承担起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任。首先,思想政治理论中所倡导的方法论,能够引导大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参差不齐的媒介信息。其次,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中的实践论有助于大学生培养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第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育,可以对由传播媒介带给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加以有效地约束和规范。

四、微时代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一)重视课堂教学,加理论探索

在高校的通识教育中,引入媒介素养课程体系,是最为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设置专门的章节介绍媒介素养,到逐步地将媒介素养的内容剥离出来,开设独立、系统的课程,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供全校各个专业的同学学习。同时,还要加强相关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使课堂教学能够跟上时展的需要。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营造教育环境

高校的第二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文体活动、学科竞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育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要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第二课堂,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目前我国高校除了一些传媒类院校以外,大多没有专门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要想向专业化、体系化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高校可采取分层次、分阶段培训的方式,对于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将媒介素养纳入到教学考核指标;同时也要重视其他专业教师媒介素养的培养,将媒介素养教育充分融入到各类学科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曹勇. 高校媒介素养课程开设现状与对策[J].传媒观察,2015(4).

第8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 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强化;有效途径

在现今发展迅速的网络时代,互联网受到众多大学生的欢迎。网络媒介广泛渗透在医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和改变着医学生的思想状态、生活方式,成为当代医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最普遍的工具,成为医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最常用的途径,而网络媒介素养则成为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养成良好医德医风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如何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提高医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加强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成为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针对网络传播媒介对所接触到网络媒介的人产生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在高校通过教育教学的方法,提高医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时,能正确地理解和判断网络信息并且有效地创造和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使得医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社会中能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正确地获取信息、辨别信息、利用信息等。

在医学生中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帮助医学生在了解基本的网络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网络媒介的正确态度,提高医学生在接触网络媒介的时能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的能力[1],以便有利于医学生理性地运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进步发展服务的一种教育。对于医学生来说,网络的应用不能只局限于生活娱乐,更多的是要有利于对自身能力的提高,譬如搜索网络上的相关医学文献,关注现代医学的发展前景,及时了解医学界新闻,使得网络成为医学生开拓眼界,积累专业知识的渠道。在高等医学院校,指导医学生如何正确认识网络媒介、合理选择和接触网络、正确理解和鉴别网络信息、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是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2]。

二、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

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是指医学生在网络媒介环境下,在了解网络知识特点的基础上,面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正确使用网络和利用网络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选择、理解、质疑能力、评估以及思辨、生产和创造等各方面的反应能力[3]。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可归纳为网络媒介认知素养、甄别素养、安全素养、法律道德素养、自我约束素养和发展创新素养等[4]。

网络媒介不仅有着全球性、海量性、即时性、互动性、便捷性等优势,同时也有着草根性、自发性和匿名性等特殊性,常常会导致网络媒介广泛传播的部分信息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因此,经常在网络上充斥着无聊、庸俗甚至是负面的信息。医学生在大学阶段正处于开始独立学习生活的初期,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大多是通过网络,而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的浩瀚的信息容量能够扩大医学生的知识面,能获取对学习生活、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等方面有益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它的虚拟性又会导致部分好奇心强、自制力差的学生沉迷其中,严重影响学业甚至荒废了学业。

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有着专业课程多、学习任务重、临床实践多、课余时间少、实习医院分散等特点,网络就成为了医学生思想活动教育宣传的重要阵地。但是,医学生对网络的认知、判断和辨别能力尚不成熟,在校园内的生活使得其社会经验不足,面对广泛的信息,如果缺乏了一定的网络媒介素养,就可能难以获取到对自身有益的信息,可能会因为网络上的错误或不真实的信息而产生不理性的观点,更严重的可能会出现一时的认识模糊、情感淡漠等道德缺失现象,进而影响到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影响到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思想道德修养、职业道德素质、医德医风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的高校资源,指导医学生正确理解使用网络媒介信息,提升医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通过多方面途径开展好医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性。

三、加强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1、营造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

高校是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主阵地,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口[5]。面对医学生在使用网络媒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培养出合格的能肩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务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从思想观念上加强重视,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当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长期的教育教学任务,加强对在高校中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宣传,使全体师生认识到其紧迫性和必要性,全面增强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力度。此外,在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生网路媒介素养教育,也应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一样,必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系统的教育模式,促进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广泛提升。

2、构建系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体系

高校教育具有对象针对性强、稳定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在高校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有着教学规范和效果良好的优势[6],因而,在医学院校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时,需注重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紧密结合,构建系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体系,使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切实有效地在校园内开展,并且能充分地走进学生的课堂,被学生普遍接受。开展这项教育,应由高校负责学生工作的部门与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负责,组织研究制定相关章程,组成专业的教师团队,确定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的内容,设定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努力开展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3、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网络媒介素养课程教育,必须要重视相关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医学院校,由于网络相关专业课程的缺乏的局限性,我们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本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辅导员团队,另一方面可以吸收学校里对网络媒介有一定研究的师资力量,或是聘请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方面有专长的人员,成立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教研室,进行专门的教育教学工作。此外,通过开设专题讲座,与专业院校合作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医学院校该方面的师资培训,大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媒介素养和网络媒介知识的认知水平以及教育水平。

4、开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目前在医学生还处于校园学习阶段的时候,开设网络媒介素养课程,是提升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最好的方式,不仅可从根本上加强医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识,而且能保证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得到稳定的贯彻。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与学校其他课程设置的各方面相协调。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情况来设定课程的教学模式,可开设成一门独立的课程,也可以把其内容融入到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或计算机课程中,可以开设成选修课,也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殊情况而开设成必修课。此外,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案例讨论、面对面交流等形式来强化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

5、专业人士宣传网络媒介知识

在高校即使有系统全面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医学生在接受网络媒介信息时,如果有传媒界的专业人士的正确引导能更有效地增强学生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传媒工作者是专门研究现代传媒发展的专业人士,他们可以通过宣传、讲座和示范等方式,把自己在实践中获取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大学生[7]。因此,医学院校可邀请传媒界的编辑、记者、主持人等到校园内开展各种报告讲座,让学生们能清楚地了解各类网络信息是如何制作、如何传播,帮助高校学生深入理解网络信息的特点,加强对网络媒介的感性认识,同时把网络媒介素养相关知识渗透在报告讲座的方面,使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6、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也是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媒介和提高网络媒介素养的有效途径。高校社团可开展以网络媒介为主体特色鲜明的社团活动如文体晚会、网络素质与能力大赛、网络知识学术沙龙等,吸引广大学生参加,不仅可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还可以形成一种主动接受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自觉氛围。与此同时,高校不仅可充分利用本校园的新闻网站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校内新闻的采访写作制作,拓展关于网络媒介的知识面,还可组织学生到社会新闻网站实地参观考察,了解网络新闻生产、制作、传播等流程,从而消除大学生对网络传媒的神秘感。

【注 释】

[1] 李海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渤海大学学报,2012(5).

[2] 樊艳丽,王卫红等.加强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1)112-114.

[3] 刘庆,郭瑾.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新闻知识,2012(08).

[4] 焦阳.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缺失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1(10).

[5] 郑丽霞.基于微博平台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J].衡水学院学报,2010(6)114-116.

[6] 范宏.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J].企业导报,2011(15).

[7] 吴静.论大学生网络媒介及教育途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5)33-35.

第9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 现代文秘;能力提升;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070-04

1 现有课程设置中媒介素养课程的欠缺

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关系到“人才培养是否适应市场需要,是否符合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1]。目前高校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只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进行轻微调整,大都设有现代汉语、文学原理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当然这些课程对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有必要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文秘专业特色不明显,文秘人才必备的媒介素养教育在现有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导致文秘专业毕业生无法适应现代传媒化生存的需要。

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汉语言文学作为现代文秘专业依托的二级学科,已开设42年,继承了原重庆师范专科学校和渝州教育学院中文系的办学传统,为现代文秘专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他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的汉语言文学也开设多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还储备了充裕的师资力量。与开办初期相比,现代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逐年增加,增加的课程侧重现代文秘能力培养,以人文素养、公共关系、文案写作为主。目前汉语言文学(现代文秘)的主干课程有20多门,其中没有媒介素养课程。重庆文理学院招生简章明确了汉语言文学是文秘专业的母体专业,指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文秘方向)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培养要求中有两条与媒介素养有关: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能熟练撰写各类公文、应用文;掌握信息采集的技巧和方法,学会协作或独立处理文案工作。招生简章还规定文秘专业的主干学科为中国语言文学。培养要求中没有明确新闻写作能力,尽管有对信息采集的要求,但主干课程设置中却没有与之相关的采访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也没把媒介素养作为主要内容,只是结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能力描述”开展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训练(但只有10学分,毕业总学分为185学分)。现代文秘教学实践强调基础理论、人文素养、创新能力三者并重,媒介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方面,有时媒介素养甚至是人文素养的代名词,但媒介素养课程分量不足,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文秘专业比较普遍的现象。

重庆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现代文秘)2011级学生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的课程表共有13门课程,只有新闻采访与写作与媒介素养有关。这学期现代文秘专业总课时为622,新闻采访与写作为48课时,仅占7.7%。而该校这学期2012级文秘专业的学生课程表中根本就没有媒介素养的课程,2013级开设了与媒介素养稍有关联的摄影与摄像(64课时),但仅占总课时的7.3%。该校文秘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中基本没有明确而系统的媒介素养课程,略有与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但比例很小,选修课中没有媒介素养课程。其他高校文秘专业的学生必修课和选修课中也大都没有媒介素养课程。

2 媒介素养对现代文秘的必要性

从重庆文理学院2014届68名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数据分析得知:就业率达到98%,其中5人考研,23人报考公务员,14人到各类企业,6人到中小学工作,其余正在通过各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落实具体单位。公务员是文秘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理想渠道,媒介素养不但是对公务员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和学校工作之必备,媒介素养对现代文秘的必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毕业生向任课教师反馈了不少关于工作适应性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表明:媒介素养影响文秘实际工作已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秘书工作是一种以处理信息为主要内容的脑力型职业”[2],信息传播本来就是秘书工作的重要方面,秘书必须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在网络自媒体兴盛的传播环境中,处理各种信息更是现代文秘工作的绝大部分任务。他们得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本单位相关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决定和调整工作安排。他们必须保持各种信息传输渠道的畅通,必须熟练使用各种传播媒介,必须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消化和取舍,领导秘书还必须把经过自己筛选的有用信息及时提供给领导,以便于领导决策。现代文秘还得通过各种媒介本单位的信息,以树立良好的单位形象,同时为领导树立良好的政治形象,也为自己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行政机关的秘书要与各传播媒介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把媒介当做政策法规的平台,确保政令畅通,确保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党政机关的秘书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既可以为党政机关领导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信息支持,又可以为党政领导与社会之间架设起一个畅通的沟通桥梁。”[2]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工作也离不开各种传播媒介的支持,无论是观念的广泛传播,还是产品的行销,都离不开媒介的参与。

为适应政务信息化的需要,现代文秘必须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和互联网使用技能,熟练进行网上办公和文档管理,刷新政务微博,了解社情民意,建立工作圈子微信群,便于开展工作,利用网上社交工具组织、策划活动,会议通知,召集相关人员进行可视电话会议,发起主题讨论,并对会议和讨论情况记录备案,整理成电子文档,方便保存和查阅。现代文秘还必须熟练使用智能手机,随时利用手机上网,确保特殊情况下工作不被耽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再局限于行政性,还应突出“企业性”。据调查,文秘毕业生有90%流向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其中大部分是民营企业[3],由于许多民营企业规模小、人员配备不齐,秘书往往身兼多职,这对秘书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信息载体和海量的媒介信息,现代文秘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需要认知能力;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批判能力;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整合能力。这些业务能力能否过关与他们的媒介素养高低密切相关。“基于现代媒介信息社会中秘书岗位业务能力对媒介素养的需求日益迫切,媒介素养介入文秘人才培养方案是十分必要的。”[4]

3 以现代文秘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媒介素养 课程体系

媒介素养[5]指公众识媒、触媒、用媒、制媒的能力。在此范畴中,识媒是基础,指公众认识媒介及其传播的信息,包括公众对新旧媒介特性的认识、对媒体机构的认识、对传播运行机制的认识、对媒介所传信息真假的判断、对媒介所遮蔽的事实的认识;触媒指公众接触媒介并感知媒介立场;用媒指公众运用媒介及所传信息为生活、工作服务,包括新闻、筛选有用信息、恰当对待商业广告和虚假宣传、利用媒介获取知识和表达情感,通过新媒介(聊QQ、打游戏)调节情绪等,正确、合理、批判性地使用媒介建立在科学评价媒介的基础上;制媒指公众参与制作媒介内容并完善媒介,主要是媒介作品的生产,媒介作品包括产品介绍、企业形象和党政形象的媒介呈现、活动策划(大型会议会展的策划与组织、各种庆典活动的礼仪培养与训练)的媒介呈现及宣传等等。制媒的能力要求最为复杂,包括采、写、编、评、摄(影、像)、录(音)、播等,不但要能在媒介传播信息、发表观点,还要善于与媒介机构打交道。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在新媒体视阈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对大学生新媒介素养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应该具备新媒介素养的六个维度:使用、分析、评价、制作、自我完善以及促进新媒介生态良性循环[6]。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要能够涵盖媒介素养的这些范畴和维度。

传统文秘课程忽视媒介素养,其结构存在以下问题:随意化,依师资增减模块;实践课程模块未成体系;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欠妥当;没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不具备前瞻性[7]。对此,以现代文秘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目标导向性原则、整体功能性原则、应用技能性原则和适应发展性原则;把握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还应注意以下问题:针对文秘岗位,凸显媒介素养;完善课程模块,注重课程的系统化,加强课程之间的互动;实践课与理论课并重;适应现代文秘工作的特殊需求;注重媒介素养的能力提升;注重新媒介的认知和它在文秘工作中的使用。

现代文秘一般就职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公关、档案、宣传、营销、策划及管理工作。现代文秘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出谋划策能力、宣传广告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公关交际能力等等。良好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文秘最基本的业务能力,传达文件精神和领导意图、上下级沟通、内外交流等都需要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替领导撰写发言稿、安排工作日程、部署行动计划等都需要很强的书面表达能力。为了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单位制定的发展目标,现代文秘得根据政策法规和领导意图组织员工共同努力,协调各部门行动,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是现代文秘推进工作的必备能力。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和瞬息万变、险象环生的社会形势,现代文秘必须能够出谋划策,帮助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带领单位员工度过难关,促进事业健康发展。秘书岗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现代文秘与传播媒介打交道的机会很多,因此现代文秘必须具备应有的宣传广告能力,好好利用媒介宣传政策和主张,或为产品做广告。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经营管理,无论是党政文秘还是企事业文秘都应懂得经营管理,这样才能为单位谋得好的发展,让单位内部井井有条。而公关交际能力则能为单位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理顺各种关系,清除事业发展的外部障碍,争取到各方面的支持。

围绕以上能力的提升,现代文秘专业应设置相应的媒介素养课程。

从通识教育层面看,要普遍提高公众素质,必须对所有专业的大学生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以利于政府议程、公共议程和媒介议程的统一,使公众理性对待公共事务,为社会进步尽微薄之力。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为了让大学生应对信息电子化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媒介,高等院校应把《媒介素养教育》定为通识必修课[8]。

从专业教育层面看,“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类别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课程――新闻传播学,围绕现代文秘专业能力提升介入现代文秘专业,可开设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系列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理论、新媒介概论、报纸编辑学、读报评报、实用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辑学、播音主持艺术、纪录片创作、网络编辑学、新闻采访与写作、传媒经济学、媒体经营实务、新闻美学、摄影与摄像、广播电视栏目策划、广播电视作品赏析、形象传播学、媒介批判、受众研究、大众文化与媒介传播等等。

政务信息化要求现代文秘教学计划中增设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学、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政策与法规、信息经济学等课程,提高文秘学生的现代信息化管理能力与水平[9]。因此,《信息传播学》应成为现代文秘媒介素养教育的必修课程。

4 该课程体系的可行性论证

该体系的运行主要依托新闻传播专业的师资力量,可以充分挖掘本校教师的潜力,设置常规的媒介素养课程,把它作为文秘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可以聘请国内外新闻传播专业院校的名师,以公开课和讲座的形式分专题普及媒介素养教育,使文秘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能够获得拓展知识面的机会。

构建促进现代文秘能力提升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

一是在有条件的高校,把媒介素养课程引入文秘专业课程体系,这是提升现代文秘能力的直接手段。体大虑周、科目众多的媒介素养专业教育课程可分为两大模块:知识类和技能类。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为文秘专业的学生设置必修的媒介素养课程,并将其纳入必修课考核体系。

二是进行媒介素养通识教育。这样既能缓解媒介素养师资紧缺的问题,还能为文秘专业的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文秘专业的学生与非本专业但具有共同课程爱好的学生,尤其是媒介素养专业的学生充分交流,提高学习效率。目前国内有几所高校进行了探索。上海交通大学的“传媒素养”课程除了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以外,还作为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也供文秘专业的学生选择,并纳入选修课考核体系。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传播理论与实务》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也将媒介素养纳入培养范围,尽管没有明确培养目标和定位,但收到一定的实际效果。其实,与“传媒素养”、“传播理论与实务”等课程类似的“媒介素养概论”、“媒介认知”、“媒介与生活”等大众化的课程均可作为大学生的公共课,当然,现代文秘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

文秘专业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学习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前提下,有计划、分步骤地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以适应文秘工作的实际需要,以便将来更好地利用媒介为自己的工作服务。文秘专业的学生可以跨系选课,或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合并上课,或以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提升媒介素养,以解决课时、师资和教学成本等矛盾。

笔者对部分文秘专业在校生进行了访谈,他们大都不排斥媒介素养课程进入其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对如何利用传播媒介提升自我形象、如何与传统媒介机构打交道、如何辨别媒介信息真假等问题很感兴趣;其中还有文秘专业学生向往媒介工作,这尤其应该引起文秘专业教育者的注意。

参考文献

[1]王箕袭.浅谈高职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原则[J].教育与职业,2007,(6):133.

[2]李谋冠.现代秘书应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J].秘书之友,2011,(11):12.

[3]黄建聪.对文秘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73.

[4]林素真.探析媒介素养介入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性[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107-109.

[5]米丽娟.媒介素养科学内涵研究述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1-142.

[6]狄丛丛.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的行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12.

[7]朱海蓉.高职文秘专业课程设置探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