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

第1篇: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绿色保险 绿色信贷 绿色证券 碳金融 京津冀

一、引言

绿色金融的概念在国内并不明确统一,目前主流观点认为,绿色金融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金融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推出相关金融产品和推进个人绿色消费等,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二、京津冀地区评价体系

(一)绿色金融测度指标的选取

绿色金融工具包含了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基金、社会责任投资、环境证券化、碳金融等绿色金融产品[2]。首先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及绿色保险三项环境经济政策的提出,不仅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因此选取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及绿色保险作为二级指标十分有必要性。其次考察目前京津冀地区绿色金融的发展状况,最终选取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碳金融作为二级指标。针对每个指标的考察主要从两方面,一方面关于京津冀地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服务状况;另一方面有关环境投资状况的评价。

(二)二级指标的含义

1.绿色保险。绿色保险又称为环境责任保险,指在被保险人因从事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业务,但却造成环境污染,从而需要赔偿环境费用以及治理责任为标的的责任保险[3]。绿色保险通常包含两方面要求,一方面要求投保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时刻把握环保脉搏,在实现企业高效率发展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要求保险业在经营活动中引入生态观念,在承保范围内切实支持保护生态环境,关注环保产业的发展,构建保障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保险制度。

2.绿色信贷。绿色信贷是指金融机构在制定信贷政策及审贷机制时,协调统一经济增长及环境保护。目前我国实行绿色信贷的途径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由国内商业银行与国际组织合作,完善绿色信贷机制;二是由大型商业银行自我设计绿色信贷标识,落实国家相关信贷政策;三是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由于缺乏恰当的信贷规划,绿色信贷发展尚未成熟。

3.碳金融。碳金融是指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一方面有关碳排放权交易、投资或投机活动,另一方面关于开展低碳能源项目的投融资活动,以及提供担保、咨询服务等活动[4]。我国碳金融市场在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11 年,国家确定的七个碳交易试点,京津冀地区的北京、天津碳交易市场分别在2013年11月28日和12月26日建立。其中,北京市碳交易开市以来,截至2014年6月16日,北京碳市场公开交易成交量29.7万吨,成交额1588.9万元;同期天津碳市场公开交易成交量12.1万吨,成交额358万元。因此不能忽视碳金融在京津冀地区绿色金融发展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三、有关三级指标选取以及在京津冀发展状况简要说明

(一)绿色保险

绿色保险选取了两个指标分别是环境责任保险额比例、环境责任保险赔付率。前者是指环境责任污染保险费的收入占全部保险费收入的比例,为正向指标,保费收入越多说明企业投保数量以及金额相对增多,绿色保险的发展状况良好。后者是指保险公司向企业支付的赔偿费用占保费收入的比例,为正向指标,保费占比越高说明绿色保险影响越大。

(二)绿色信贷

在此选择两个三级指标分别为绿色信贷规模占比以及高能耗产业利息支出比例。其中绿色信贷的下发比例可以反映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服务水平的高低。此外,由于绿色信贷对限制两高一剩的行业有明显作用,因此在三级指标的设计上,选取的逆向指标为高能耗产业利息支出比例。

(三)绿色证券

绿色证券选取了两个指标分别是环保企业的市值占比以及绿色证券的交易量占比。前者是指全部上市的企业中环保企业市值所占比例,为正向指标,该值越大反映市场对环保企业的未来发展呈现积极态度,证明环保企业通过直接融资获得资金的比例越高。后一指标为绿色证券交易量在全部证券交易量中的比例,同样为正向指标,反映公众对绿色证券的接受程度以及绿色证券在二级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

(四)碳金融

有关碳金融的发展指标选择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交易量的占比以及自愿减排单位(VER)的占比。就目前京津冀地区碳金融的发展状况来看,早在2008年作为中国最大的环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成立,并承担起建立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节能减排问题的碳交易市场。另外还有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在2009年开始建立自愿减排的碳交易机制,在不设定绝对减排限额的情况下,由企业自愿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协议,并通过招募、设计和交易三个阶段,研究和执行实施符合中国国情以及企业实际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测量、报告和核实体系、目标承诺与减排和交易体系[6]。

参考文献

[1]吕宝林.河北省绿色金融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5-9.

[2]邓翔.绿色金融研究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6):67-71.

[3]王国庆.搭建中国“绿色保险”制度新平台的设想[J].经济与管理,2009(1):92-95.

[4]韩琳慧.我国碳金融市场研究.

[5]曾学文.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程度的测度分析[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4(6):112-121.

第2篇: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

在此双重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将成为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方向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绿色金融”这个概念在国际上已经流行了多年。所谓绿色金融指的是,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一方面是指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作用主要是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另一方面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明确金融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避免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

“绿色金融”提出的背景一是环境保护,二是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世界各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纷纷出台各种文件践行“绿色金融”理念。我国是较早关注信贷对环境影响的国家之一,但具有标志性的发展绿色金融的事件是自2007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现国家环境保护部)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相继出台以“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金融”制度,为金融业挺进环保市场奠定了基础,使“绿色金融”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从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后两者刚刚起步,且规模和作用比较有限,因此,目前绿色金融的主要方式还是银行的绿色信贷。

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究其原因可以发现,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高资本消耗、高风险积累、低经营收益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而绿色经济作为以市场为向导、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其前景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金融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前提的绿色经济要大力发展,自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的绿色化经营就是对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最好的支持。

就我国目前低碳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发展绿色金融、助推绿色经济是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拓展发展空间、推进战略转型的现实需要:首先,从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研究发展新的节能产品和新能源,解决资源过度消耗问题,必将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而单纯依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收入是远远不够的,这些都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撑,而低碳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润也会部分回流至金融机构,实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双赢。其次,从金融业本身来看,金融机构作为特殊的企业,也要考虑其经营风险和收益,自1994年我国政府确立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后,环境风险已经越来越被金融企业所重视,发展绿色金融成为我国金融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赤道原则值得我国金融机构借鉴。最后,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国内金融机构要在以往“绿色金融”理念和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在深度和广度上支持我国经济结构转型。这是我国发展新经济的需要,更是我国发展新金融的需要。

“绿色金融”给银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绿色经济作为新兴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可为金融业提供持续的发展机会和创新空间。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持,而绿色金融也只有融入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中才能真正成为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动力。金融业特别关注潜在的市场机遇,即市场的创造与开拓。目前,我国提供的二氧化碳减排交易量占全球市场的1/3,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资源国家和最重要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供给国。同时,国家产业政策也加大了对节能环保型行业的支持,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只有节能环保型企业才能得到长期发展,金融行业要获得长远利益,必须加大对环保行业的投人。另外,单就银行业未来发展来看,由于政府投资主导难以长期持续,再加上房地产业也要有一个调整期,银行在房地产上面也变得更加慎重,因此绿色金融给银行业提高发展能力、拓宽服务领域、变革服务理念提供了一个新契机。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践行绿色金融理念、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绿色金融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第一,绿色金融业务普遍风险较高而收益偏低,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积极性。如前文提到,目前绿色金融主要方式还是在银行的绿色信贷,除了承担社会责任外,理论上银行参与绿色金融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规避风险,拒绝向污染企业贷款,避免企业遭环保部门查处而导致贷款不能收回之风险;二是获得收益,银行可以通过抓住环保带来的机遇,参与一些节能环保项目来获利。然而这两种理想状态却由于种种现实的体制和技术原因难以达到:从体制方面来看,一方面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密切的利益关系,甚至一些悸染企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隶属于地方政府的环保部门和银行难免受到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另一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外部不经济”现象,即污染主体行为的私人成本要小于其社会成本。“绿色金融”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银行和企业的风险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当前污染企业并没有完全承担污染风险,一部分风险仍由地方政府承担着,而对企业来说,由地方政府承担风险等于没有风险。同时,污染企业因为少了治污成本,经营状况反而可能好于普通企业;而一些环保项目投资期限长、管理成本高,甚至有些经济效益不太好,商业银行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追于盈利和市场份额的压力,自然缺乏发展“绿色金融”的动力。

第二,商业银行普遍欠缺对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影响绿色金融信贷投放快速增长。绿色金融涉及的专业技术十分复杂且处于不断更新中,从国内外实践经验来看,商业银行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较少,对于专业领域的技术

识别和风险评估能力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商业银行倾向于将信贷资金投向于传统经济领域。另外,绿色信贷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从而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由于缺少推进的激励机制,对环保做得好的企业和银行缺少鼓励性经济扶持政策,也难以有效吸引商业银行支持环保项目。

第三,环保机构和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金融部门获得及时和有效的企业环保信息,是绿色金融开展的前提条件。目前,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的信息沟通不及时,阻碍了企业相关环保记录的传导和共享,导致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项目积极性不高。环保和金融部门应该明确分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信息平台和企业征信系统等方式,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金融部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提供先决条件。

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建议

在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之后,绿色经济能否成为改变世界经济的新的浪潮,有赖于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金融既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又依靠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效益。从经济决定金融的意义上来讲,有什么样的经济模式,就应该有什么样的金融来相应。绿色金融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因此,发展绿色金融同样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推动,多方联动。构建多层级金融支持体系,为发展绿色金融奠定制度基础政府方面,应继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环保、鼓励资源再生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财税政策,让绿色金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限制污染企业,鼓励环保型企业发展,使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有利可图,引导资金向环保企业倾斜。环保部门方面,要加强和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银行的信息交流,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制定出一套全面系统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环保评价指标。金融监管部门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有关规定,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例如细化贷款统计口径,从行业类别监测绿色信贷;对于违规性污染严重企业贷款的银行坚决惩罚等。

金融机构应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积极推进业务转型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发展绿色金融要做好下面的工作。一是要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引入环境观念,加强员工环保意识和业务流程的环境评估。不仅有针对性地修订制度,对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而且在市场准入、客户选择、风险管理、合规检查等多方面设计相关标准和流程,逐步将环境因素纳入放贷时的考察范围之内,将环境风险防范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二是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创新能力。绿色金融多数涉及的是新兴领域,投资项目一般具有投资期限长、管理成本高的特点,银行对此要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并主动进行业务创新来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是要进一步放开和扩大银行业的综合经营范围。商业银行有必要把金融创新、实现战略转型、发展综合经营和发展绿色金融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通过贷款、理财、担保、租赁、信托等多种金融工具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市场。

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大力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和产品。发挥绿色金融的导向作用作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金融部门可以通过创新各种金融工具和产品来引导资金投向,发挥绿色金融的导向作用。从国外的实践来看,巳经出现了碳交易市场、碳交易中介服务、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环保信托等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与服务。但我国总体来看,金融产品创新仍很不够。目前绿色金融仍是以信贷为主,金融支持环保的产品和工具都很不足。国内碳交易和其他排污交易虽已开展,但交易品种少,市场规范程度不高,环境交易市场发展缓慢。因此,要努力开展绿色金融创新,有效发挥金融资源导向和经济补偿功能。

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国外银行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环境保护计划、丰富的绿色金融衍生产品、完善的绿色金融制度以及合理的内部环境保护组织机构。通过与国际大型金融结构交流合作,借鉴国际通行的原则和惯例来实现自我约束,并强化绿色概念的实施。同时,学习国际著名银行先进的金融理念和管理经验,争取国际组织的技术援助,进而提升自身各方面的水准,扩大国际上的影响力。例如兴业银行在同国际金融公司的合作中不仅获得了诸多技术和经验,还获得了一定的贷款本金损失分担,大大促进了其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业务发展。

结语

第3篇: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

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气候协定》等一系列世界范围的文件便是这种全球共识下的产物。我国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发展理念,持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政策文件。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绿色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也应运而生,而且其在支持绿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需求不断扩大。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提高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发挥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的必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领导者。绿色金融作为广义金融家族的一员,区块链技术对其发展必然能够提供创新变革的动力。同时,绿色金融发展进程中又面临着很多独特的难题,比如信息不对称、覆盖规模要求高、评价更困难、监管挑战性更大等,在应对和解决这些难题方面区块链技术同样能够发挥巨大作用。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系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前瞻方面,尤其是在传统金融、数字货币等领域。而针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前景,国内外尚没有相关研究。本文将以区块链技术优势和应用现状为基础,探究如何更好实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为核心,创造性地分析区块链技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前景。本文一方面能够为日后研究区块链技术如何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能够对我国推动区块链技术进入绿色金融体系,推动绿色金融健康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及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目标

(一)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

Salazar(1998)认为,绿色金融是指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金融创新。Gowan(1999)认为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探讨绿色经济的资金融通。《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认为绿色金融是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生态环境及保护生态多样性,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俞岚(2015)认为绿色金融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提升绿色增长和绿色治理水平,通过金融工具创新应用为绿色发展提供资金投入的金融活动的总称。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绿色金融是在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参与下的,以保护环境、促进绿色发展为核心,围绕相关“绿色”项目开展的金融活动以及创造的金融形态的总称。

绿色金融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信贷是指将信贷准入门槛和执行标准建立在国家产业和环境经济政策的基础之上,充分结合企业的环保实践决定贷款发放。绿色信贷特点在于将商业银行贷款政策与社会责任紧密融合,构建惩罚-激励机制。绿色保险是为分散企业投资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风险而设立的保险类型,因此也称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造成的污染事故对第三者的损害应承担的赔偿和治理责任为标的的保险。绿色证券是指核查上市公司环保政策并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据此在上市公司在进行债券、股票融资时设立环保门槛,促进上市公司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此外,绿色金融还存在绿色风险投资,绿色基金等金融形态。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目标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进程却比较迅速。近年来,中国绿色信贷飞跃发展,目前有接近十万亿元被列为绿色贷款,已成为全球绿色金融领域中仅有的三个建立了绿色信贷指标体系的经济体之一。在绿色债券方面,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占全球同期发行绿色债券的45%。2016年9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开启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新征程。“十三五”期间,我国绿色金融融资的规模预计将达到8.5-9.0万亿元。但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又存在诸多瓶颈,比如信贷体制机制不健全、标准不完善,监管商业银行及企业绿色项目难度大,环保项目投资额高、利润率低,缺乏绿色金融发展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等。

若要实现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持续推进绿色金融领域变革创新势在必行,而区块链技术将极有可能成为推动这种变革创新的核心力量。因此了解区块链技术的基本优势以及应用现状能够为深入分析区块链技术对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影响奠定良好基础。

二、区块链技术的特征及应用现状

(一)区块链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优势

2000年起,互联网上构筑了庞大的应用系统,但是这些应用均基于庞大的单一中心结构,从而导致了信任缺乏以及中心维护成本高、抗毁性差等问题。而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区块链技术依靠密码学和巧妙的分布式算法,用数学的方法,而不是依靠第三方中心的协调,使参与者达成共识,保证交易记录的存在性、合约的有效性以及身份的不可抵赖性。这也就意味着区块链技术能够实?F应用层面的多中心化、去中介化,其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系统结构能够保证近乎零成本,而“互联网+区块链”则可以将传统互联网改造成为价值互联网、可信互联网。具体来说,区块链技术的主要特征为:记录安全(可追踪历史,防止篡改,不可撤销);多方共识(共识算法建立信任,不依赖人和机构信用,多中心民主机制);算法开放(开源算法,可扩展)。

区块链被认为是互联网以来最具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因为它可以解决任何两个人之间信任与价值的低成本可靠传递问题。从社会政治经济层面看,区块链的意义在于大大增加了物理及虚拟世界的流动性,其去中介化的本质导致了交易和运营成本的大大降低。从政府监管角度看,区块链底层技术带来的智能化可信任流程能够防止各种记录、交易处理、清算结算环节的欺诈与人为操控,区块链本身的时间有序可追溯性可帮助监管层鉴别发现违规操作。目前为止,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实现信任和与价值低成本传递的最好方案,是计算模式的颠覆式创新,是互联网的必然演进,并且很可能在全球范围引起一?鲂碌募际醺镄潞筒?业变革。

(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现状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引起了政府、社会以及企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区块链技术是一项可选的技术,中国人民银行部署了重要力量研究探讨区块链应用技术。蚂蚁金服在以公益为代表的普惠金融场景中利用区块链解决信任缺失的问题,中信银行组织举办区块链与金融创新研讨会推动区块链与金融融合创新。

目前区块链技术业已全面进入以智能合约、虚拟机、去中心化应用为主要特征的2.0时代。区块链起初进入公众视野是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随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从单一的数字货币应用延伸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除了金融服务领域,区块链正在被应用于物联网、政府公开信息、电子证据、数据安全、供应链管理、智能制造、社会公益等领域。随着区块链技术和应用的不断深入,以智能合约、DAPP为代表的区块链2.0,将不再仅仅只是支撑各种典型行业应用的架构体系,而是在组织、公司、社会等各种形态的运转背后,可能都能看到区块链的这种分布式协作模式的影子。区块链技术可能应用于人类活动的规模协调,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有人大胆预测人类社会可能进入区块链时代,即区块链3.0。

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特征和优势,为分析其为绿色金融带来变革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区块链技术在部分领域的现有探索,则为探究区块链技术如何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实践基础。

三、区块链技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

金融领域是区块链技术开始应用并真正发挥作用的第一个领域。由于其所具有的高可靠性、简化流程、交易可追踪、节约成本、记录安全、多方共识等特点,区块链具备重构金融领域基础框架的潜力。而对于绿色金融来讲,区块链技术不仅能够像对传统金融那样重构其基础框架,而且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很多天然优势恰恰能够解决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和独有的行业痛点。从长远来看,将区块链技术引进绿色金融领域具有光明前景,将有可能真正给绿色金融发展带来创新性变革,从而助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的实现。

(一)降低信用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积极性

绿色金融领域相比传统金融而言,项目投资额度更大,投资回收期更长,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新兴绿色产业不确定性更大。这些造成绿色金融领域信用风险更大,比如商业银行发放绿色信贷的风险要远高于普通信贷项目,进而导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而利用区块链技术则可以将企业环境违法违规信息等企业环境信息,以及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评级过程中获取的企业绿色信用记录、募投项目绿色程度、环境成本以及债项信用等级等存放于区块链上,建立基于区块链的企业环境信息和信用评级信息共享机制,为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降低风险的目的。

同时,供应链金融普遍被认为是弱化绿色金融风险的可行选择。而对供应链的监管,区块链技术具有天然优势和极好效果。任何企业包括绿色企业都处在一个供应链体系中,因此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从关注某个绿色企业的信用情况转向关注整条供应链所包含的企业的整体信用上来,从而决定是否对相关绿色企业提供绿色贷款等金融服务。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在整个供应链条上形成完整且畅通的信息流,确保交易能够在各方之间公开透明,并保证每次交易数据实现可追溯。同时,区块链能够将分散独立的各自单中心,提升为多方参与的统一多中心,提高信任传递效率,促进绿色供应链金融的良性生态建设,为通过供应链金融来降低绿色金融风险创造更大可能。

(二)提高效率,降低交易及经营成本

首先绿色金融领域相关业务开展审批等流程仍比较繁琐,中间环节比较多,导致融资及交易成本仍比较高,同时效率低下。而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授信审批流程的优化,提高绿色资金流通效率,杜绝中间环节不合理收费,从而降低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活动的成本。其次,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的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实现同一企业在不同金融机构申请绿色贷款,或者在不同证券平台发行绿色证券时,不需要进行重复评估和认证,大大降低成本的同时显著提高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效率。再次,绿色项目相比传统项目覆盖规模要求更高,而通过区块链技术则可以用极低的边际成本覆盖更多的点、面。

(三)提高监督、监管水平和效果

绿色金融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形态,是国家绿色发展的核心内涵之一,除了具备传统金融的特点之外,还兼有公益性、政策性以服务性。因此必须防止“伪绿”等现象出现,确保筹集到的绿色资金能够用于绿色项目,实现“阳光下的绿色”,而这则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共同监管。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特性,可以用来构筑监管部门所需要的、包含众多手段的监管工具箱,以利于实施精准、及时和更多维度的监管,可以及时准确鉴别绿色企业的违规操作。同时,借助区块链技术多方共识的特点,可以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平台,绿色项目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流向、绿色项目利益相关者反馈均可存放于区块链上进行公开公示。政府部门、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机构、第三方环境认证机构都可以加入进来作为区块链系统的节点,以联盟的形式运转,方便公众和社会监督,助力绿色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比如,作为绿色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债券与传统债券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发行前的认证和发行后的跟踪评估、监督,确保绿色债券筹集的资金专门用于绿色项目。而这都要靠第三方机构实现,但跟踪监督过程成本非常高,上述信息共享、公开平台以及时间可追溯性可以比较完美的解决这一问题。再比如,对于地处偏远的绿色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加移动终端就可以实现妥善监管。

(四)促进绿色企业公平享受绿色金融便利

绿色企业信用体系不完整、未建立历史数据信息链,使得政府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获得完整有效信息,导致一些企业无法享受绿色金融服务便利。借助区块链技术能够简化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利用分布式账本,记录跨地域、跨领域的绿色企业及绿色项目信息,方便及时追踪绿色企业在从事绿色经营过程中正面及负面记录,建立绿色企业的公开信用体系,构建良性的、多方参与的绿色金融信用生态。在此基础上对有良好绿色经营记录的企业提供更多的激励措施和奖励政策,从而保证绿色企业能够公平享受绿色金融带来的便利,进而鼓励这些企业往“深绿”方向发展,实现绿色金融发展价值最大化。

四、结论与展望

第4篇: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现状 存在问题 建议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新理念之一,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在国家大力强调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处于经济圈核心地位的金融更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绿色金融可谓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融入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有两层含义:一是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个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谈论最多的是第一层含义,在本文中谈论的也只是第一层含义。

一、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

自2007年以来,国家环境保护部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相继出台以“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就发展形势来看,人们对于“绿色金融”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银行领域,尤其是银行的信贷业务方面,即“绿色信贷”。但是目前我国中资银行中只有兴业银行是赤道银行,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全球范围内,绿色金融的发展可谓是越来越迅猛,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赤道原则”作为项目融资的标准与准则,其项目融资额约占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85%。所谓“赤道原则”,指的是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015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第45条就提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201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8月底,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七次会议更明确“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此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等多部委先后单独或联合出台多个公告、指导意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在2016年的G20峰会上,“绿色金融”频频被提起,并且加入到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上。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尚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但是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其发展速度一定很快。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们发展绿色金融的意识淡薄

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人们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治理环境。但是通过金融这一虚拟领域来间接治理环境或者说是预防环境问题还并未大众所熟知。正如上文所述,尽管我国构建了“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但是人们对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银行的信贷领域。在我国众多银行中,只有兴业银行是赤道银行,即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的银行。金融部门还没有全面承担起绿色金融理念的传播、引导职责,政府也还没有承担起向金融部门传播绿色发展理念的责任。人们发展绿色金融的意识普遍淡薄,企业和个人“绿色消费”意愿还不够强烈。

(二)缺乏内外部激励、监督和测评机制

绿色金融业务风险较高而且收益偏低,带来的社会生态效益难以用货币来衡量。迫于一些经营考核的压力和经济利益的诱惑,金融机构内部在公司治理方面并没有建立起与绿色金融配套的制度;从外部来看,政府部门还没有建立起对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以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地发展绿色金融,也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以督促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同样的,政府部门也没有建立公正精确的测评机制以评估各个金融机构对发展绿色金融作出的贡献。因此,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机构自然缺乏发展绿色金融的动机与积极性。

(三)金融机构在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

首先,绿色金融还没有完全提升到我国金融机构的战略层面,战略准备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已经开展绿色金融的机构的战略准备工作也做得不充分,进度也较缓慢,其绿色金融发展实际上也大多还停留于某些具体经营层面,还没有制定专门的绿色金融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其次,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需要大量复杂的专业技术,如如何将环境因素嵌入业务决策流程、如何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何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专业的技术和人才来解决,而我国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知识技术不成熟,发展缓慢。再者,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不高。环境资源是公共品,除非有政策规定,金融机构不可能主动考虑贷款方的生产或服务是否具有生态效率,金融机构即使有保护环境这个意识,在利益面前,考虑到绿色金融的高风险性,金融机构可能也会望而却步。

(四)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尚存在许多问题

其一,现已颁布的与绿色金融有关的法律法规多为综合性的,缺少实际可用的业务实施细则。同时,金融机构内部也没有建立健全相关细则与章程,这就使得机构在开展某些业务时缺少参考的标准与依据。其二,企业、环保部门以及金融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以及协调机制较差,信息获取成本较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

三、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借鉴国外经验

我国发展绿色金融起步较晚,经验不成熟,可以合理借鉴其他发展较成熟的国家的经验,但是在借鉴中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德国是国际“绿色金融”主要发源地之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相关政策已经较为成熟,体系也比较完善。我国可以合理借鉴其发挥国家和政策性y行作用以及与环保部门合作的经验。

(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政府应积极引导绿色金融的发展,因为“绿色金融”在某些程度上算是公共产品,金融机构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去发展绿色金融,只有靠政府的合理政策来引导绿色金融的向前发展。国家应尽快出台对“绿色信贷”的扶持政策,制定“绿色信贷”目录指引、项目环保标准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放宽“绿色信贷”规模控制,实施差别信贷政策,降低征税标准,加大财政在这方面的支持,使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有利可图。

(三)金融机构积极主动发展绿色金融

首先,金融机构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本机构内部的章程以及细则等作为其开展相关业务的依据。其次,金融机构不应该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是应该主动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主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再者,金融机构应该主动与其他部门进行联系,以实现信息共享,更好地开展相关业务。此外,也应该派出相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绿色金融方面的学习,提高业务操作技能。

(作者单位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苗田田(1995―),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2014级本科生。]

参考文献

第5篇: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绿色信贷 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年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各国希望通过共同努力,缓解环境问题给人们带来的不良影响。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行政手段,同时需要依靠经济手段。在此背景下,“绿色信贷”的理念应运而生。“绿色信贷”在国外通常被称为“绿色金融”或“可持续发展金融”,是指银行控制对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项目贷款,支持保护环境项目贷款以及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信贷政策和管理措施。绿色信贷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金融信贷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伴随着赤道原则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广泛实践,我国于 2007 年首次明确提出“绿色信贷”这一概念,并出台有关绿色信贷政策,要求利用优惠的信贷政策和手段支持环保、节能项目或企业,对违反环保和节能相关法律法规的项目或企业采取信贷处罚措施,希望通过金融杠杆实现环保调控。商业信贷是商业银行资金运营的重要途径,绿色信贷是我国商业银行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式。从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状况来看,虽然在国家相关部门各类政策的积极引导下,绿色信贷业务获得长足发展,但由于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发展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

1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现状考察

2007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获得长足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绿色信贷产品业务体系。如建设银行,近年来深入贯彻“绿色信贷”的经营理念,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致力于将具有节能减排特征的行业都纳入绿色信贷鼓励类行业范畴,并加强与政府环保部门的业务合作,系统性地开发出了“环保益民”金融服务方案,不断拓展环保领域的新商机。不过,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仍然面临不少问题:(1)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指导绿色信贷的政策,但是缺乏统一可操作的实施细则,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导致商业银行还存在选择空间,缺少刚性约束。(2)银行环保信息来源有限。目前商业银行对于环保信息的了解渠道主要是环保部门和企业自身对环保信息的披露,环保部门提供的环保信息是银行决定是否向企业贷款的主要依据,但毕竟有限,存在遗漏和滞后的情况,而企业对于环保信息的披露总会有所保留,并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环保状况,影响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实施。(3)缺乏绿色信贷专业人才。国外开展绿色信贷,信贷员多具有专业背景,且与环境专家配合密切,而国内绿色信贷员多缺少专业背景,对绿色信贷的流程、环保政策法规等了解不透彻,对企业的环境评估缺乏专业性分析,也无法和环保部门的专家进行沟通和配合,难以有效开展绿色信贷工作。(4)缺乏有效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推动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由于目前激励机制不完善,银行和企业参与绿色信贷业务的意愿不足,缺乏主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

2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对策

(1)完善我国绿色信贷方面的法律法规。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保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需要对已出台的有关绿色信贷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在《商业银行法》中进一步完善银行的社会责任,明确商业银行对企业环境污染的连带责任,以保证贷款的企业或项目符合环保标准;一方面需要制定绿色信贷的监管条例、绿色信贷的具体实施细节,制定绿色信贷审批标准的法律文件等。只有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绿色信贷业务才能发挥好资金调配功能,更好地为我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加强环保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信息沟通机制。要促进绿色信贷业务开展,此项举措至为关键。一是环保部门要深入企业,加强对企业环境信息的了解,建立环保信息库,同时,加强与银行之间的沟通,及时传递环境执法信息。二是商业银行应完善社会信息网络,加强与银行、行业协会、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建立多方位的环保信息沟通系统。三是商业银行要加强信息披露,及时向外披露执行绿色信贷的有关信息和数据,强化社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督。

(3)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营造绿色金融环境。国家要加强宣传,使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低碳环保企业发展,一方面国家应对提供绿色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给予财政补贴,以降低银行的风险负担,促进银行参与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在商业银行系统内部,要采取富有激励性的措施,激发各个银行和业务人员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如对执行绿色信贷取得显著成绩的银行和业务人员予以奖励,对违反绿色信贷政策提供贷款融资的银行和业务人员追究责任。

(4)调整内部组织结构,重视专业人才培养。绿色信贷是一项新兴业务,其专业性较强,商业银行应在内部专门设置有关绿色信贷的部门和岗位,为开展绿色信贷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绿色信贷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为了扭转目前绿色信贷人才匮乏的局面,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员工绿色信贷业务方面的专业培训,增强风险识别和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够对绿色信贷有专业性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有重视人才的引进,尤其是兼具金融、环保和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优化绿色信贷队伍结构。此外,还可尝试利用外部支援,如建立专家咨询制度,聘请环保方面的专家来解决专业问题,降低环境风险。

参考文献

第6篇: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绿色信贷;兴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绿色信贷在兴业银行的应用分析

收录日期:2016年6月20日

一、引言

我国自2007年7月出台《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来,用金融手段来影响企业的环保与社会责任的核心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体现。2015年1月《能效信贷指引》的印发,标志着我国绿色信贷正在向新时期、新阶段不断发展。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2013年下降3.7%,2014年下降4.8%,2015年下降5.6%,降幅逐年扩大,可见绿色信贷的实施使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兴业银行于2008年加入了旨在形成一套评估、管理与发展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赤道原则”,成为我国首家加入赤道原则的银行。作为我国践行绿色信贷的“领头羊”,其绿色信贷政策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并给我国其他银行提供了许多指导,但其本身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为进一步推进兴业银行绿色产业结构的升级,本文通过研究兴业银行当前绿色信贷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二、兴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兴业银行在2008年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以后,一直走在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前列并在可持续金融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

(一)兴业银行绿色信贷产品。2006年5月,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签署的《能源效率融资项目(CHUEE)合作协议》,使得兴业银行成为我国第一家与IFC开展中国能效融资项目合作的中国银行,开创了中国绿色金融实践的先河。随后,兴业银行一直坚持“寓义于利”的可持续金融理念,并将其贯彻于公司的治理中,兼顾环境保护与社会公众利益,在银行工作人员及上下职能部门间都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010年兴业银行与北京环境交易所携手推出国内第一张低碳主题认同卡――兴业银行中国低碳信用卡。该卡提供专项个贷产品、便利的业务办理通道和配套政策优惠给符合节能标准的绿色装修,实现了环保理念从企业融资到个人消费领域的历史性跨越。该低碳信用卡特设购碳基金,每刷卡1笔时,兴业银行会出资1分钱,并于每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集中向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购买自愿碳减排量,以此来倡导绿色刷卡理念。此外,持卡人还可以在绿色低碳游方面专享折扣优惠,并参与诸如草原骑马、参观风力发电厂等低碳俱乐部的不定期特色活动,开启绿色低碳生活。

(二)兴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兴业银行通过结合国家政策、技术优势和环保合规等情况,按照经济可持续原则与国家供给侧改革等有关要求,自身出台了《节能减排业务管理办法》、《节能减排项目准入细则》、《环境领域节能减排项目属性认定标准》等绿色信贷政策,较早地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并在信贷审批、信贷发放以及贷后管理流程中都设置严格的环保评估标准。同时,兴业银行对于贷款企业实行“有保、有压、有控”的“名单式管理”,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环保违规且在名单内的企业实行信贷退出或者禁止新增融资,对于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扶持力度逐渐加大。

(三)兴业银行绿色信贷方面产生的实际效应。如图1所示,兴业银行低碳信用卡的累计发行量从2011年的153,889张增加到2015年的391,048张,且2011~2015年间,低碳信用卡的累计发行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上升幅度逐年增加,可见消费者对兴业银行的低碳信用卡表现出的是一种积极接受的态度。从累计购买自愿碳减排量方面来看,2011年的累计购买自愿碳减排量为32,193吨,于2015年12月底增长到115,100吨,相当于可以让82.8万人乘坐飞机飞行1,000公里。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累计购买自愿碳减排量的增长趋势为逐年增长,增长幅度也为逐年增大。(图1)

如图2所示,在2011~2015年间,兴业银行累计发放绿色金融贷款为8,046亿元,比年初增加了2,488亿元,且连续呈现高速增长状态,其中2015年是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5年间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贷款量增加了9倍。(图2)

此外,2015年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融资余额为3,941亿元,较年初增长982亿元,较2011年增加3,197亿元,且呈连续增长状态。兴业银行近几年绿色金融融资余额持续增加表明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给企业带来的资金量持续增加,市场人气旺盛,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持续增长。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兴业银行“两高一剩”行业(范围包括纺织业、化工制造业、橡胶、炼焦、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电解铝和船舶制造等十项行业)贷款合同余额共计为1,755.64亿元,其中2015年较2014年下降了0.2%,大部分行业贷款集中度实现了下降。截至2015年12月末,兴业银行已累计为众多节能环保企业或项目提供绿色融资8,046亿元,融资余额3,942亿元,比年初增加982亿元,增幅33%。绿色融资客户数量共计6,030户,较2015年初新增2,796户,增幅86%。

三、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7篇: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

绿色金融的定义及内涵

绿色金融的定义

绿色金融有两层含义:一是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个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前者指出“绿色金融”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后者则明确金融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避免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

根据2016年8月31日,央行等七部委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金融定义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绿色金融的内涵

迄今为止,对于绿色金融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主流观点认为绿色金融内涵是金融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关于强调环境资源对于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制衡作用的内容,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将环境、生态指标纳入金融可持续发展体系,在投融资的决策过程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金融企业的日常业务中。识别和重视环境风险以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同时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环境污染的治理,将资金调剂到这些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环保产业、生态产业,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以未来的良好生态经济效益和环境反哺金融业,以此来实现金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观点充分考量了金融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同时,也充分考虑了社会责任对于金融企业经营的重要影响,并凝练出了绿色金融的核心――“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来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观点也与国际上的研究观点相一致。

由此可见,绿色金融的重点在于利用最优金融工程来解决全球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的问题,它的核心就是保障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利益,旨在让金融企业树立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的理念,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和金融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经验借鉴

德国

德国是最早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国家之一,其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对环保企业进行大力扶植,构建绿色环保机制,来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由德国银行牵头制定的“赤道原则”现在已经在德国金融体系成为行业标准,在贷款项目的审理批复过程中,金融体系严格按照“赤道原则”的标准对业务进行分门别类,以行业EHS Guidelines为评判准则,对于审批的贷款进行综合的考虑,并给出相应的降低风险和管理理念的研究理论。

德国在绿色贷款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主要特点有三:一是政府部门参与绿色贷款业务,其不仅是金融界的合作对象,同时也是政府部门的执行机构和环境事业的融资部门,利用政府影响力,有力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二是绿色金融产品自由化。德国出产的绿色贷款方面的产品不会因为政府参与而受掣肘,产品以公开公正为原则,在大众了解全部信息的情况下,对产品进行招投标,而政府仅提供利息补贴和执行相关管理制度。三是环境保护部门对企业有绿色环境认证制度,以此判定企业是否有资格获得相应的贴息补贴,从而保障政府的补贴政策可以精准的用于环保领域。

美国

在绿色金融领域,另一个先驱国就是美国,其在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方面取得了很多先进经验。首先,美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不是传统的股东管理模式,而是相关利益人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可以让更多主体参与者加入到规则制定中来,从而兼顾各方利益。其次,美国法律体系健全,能够有效协调政治、企业以及金融机构三者的管理,通过健全的法律规定促使商业银行在公益性项目中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再次,美国政府利用多项政府支持政策来推动绿色贷款行业的发展,同时,搭建完善的信息传输和保障体系,规避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各项问题,保障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完善的法律体系有效地规避不良资产的产生,促使银行在放贷过程中,充分考虑自身的责任和利益,在有力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同时,保障自身的稳健发展。

波兰

波兰在推进绿色金融的道路上另辟新境,利用环保银行来专项推动,该银行主要业务涉及三方面:一是为波兰的环境保护事业融资。二是对于一些比较先进的环境保护项目提供资金贷款支持,涉及的行业包含环保领域的方方面面,比如水、大气、固废等。三是为本国的环境保护项目做技术咨询工作。以上三项工作内容都是由专业人士和银行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该银行同中国商业银行一样,有很多下属分支部门,但其不仅可以为环保企业提供更长久期限、利率更低的贷款,同时可以利用专业人士为环保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其内部有专家评审团,这些评审团包含经济学家以及环保领域的权威技术专家,评审团对每个申请贷款项目进行评价分析,分析其贷款效益、偿还能力以及资金对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等。通过全方位的分析,在加上政策标准的规范,评审团会给贷款企业提供贷款资金、贷款期限以及贷款利率,保证绿色信贷业务专业化。除此之外,波兰环保银行积极与国际组织合作,将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世界接轨。该银行虽然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他对于波兰经济转型期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银行和波兰的环保政府部门,主要是国家环保基金会以及省环保基金会关系良好合作紧密,所以波兰环保银行不仅仅起到了融资的作用,它对于波兰的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源可以追溯至2007年,银监会《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同一时间,银监会与央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金融业开始迈入绿色发展道路。2012年2月,银监会《绿色信贷指引》,进一步强化了银行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管理,加速了绿色金融的发展。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推广绿色信贷,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的发放力度,明确贷款人的尽职免责要求和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加强资本市场相关制度建设,研究设立绿色股票指数和发展相关投资产品,研究银行和企业发展绿色债券,鼓励绿色信贷资产实行证券化,并支持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这一方案的提出,充分打开了绿色金融市场,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015年7月,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发行了首单中资企业绿色债券,3亿美元三年期绿色债券,获得了来自全球66个机构投资者账户近5倍的超额认购。2015年10月,中国农业银行在伦敦市场发行10亿美元绿色债券,3年期息率为2.125%,5年期息率为2.75%,获得亚洲和欧洲近140家投资机构的超额认购。2015年12月,继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推出绿色金融债券后,浦发银行、兴业银行、青岛银行分别获得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行政许可,核准额度共1080亿元。截至2016年5月,浦发银行、兴业银行、青岛银行已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绿色金融债券490亿元。中国银行继2015年成功为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中资企业首单境外绿色债券后,2016年再次在国际债券市场为吉利汽车发行境外绿色债券。近期,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批复同意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不超过30亿元人民币的绿色金融债券,主要用于支持金砖国家、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绿色产业项目。中国银行作为新开发银行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担任了本次债券发行的独家牵头主承销商及簿记管理人。

综上看来,随着绿色金融上升到国家战略,我国商业银行也逐步推动和投入到绿色金融的发展进程中,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相较于国际上发达国家绿色金融发展情况,从产品种类、法律保障体系以及绿色金融发展机制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取长补短。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对策

构建引导激励机制。我国绿色金融尚处于发展初期,加之宏观经济形势仍处于下行周期,不良风险频发,使得商业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持有谨慎、保守的态度。为促进商业银行更好地参与到绿色金融中来,一方面,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性、补贴性的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贷款贴息、财政补贴、信用担保,适当降低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的相关要求等。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节能减排项目进行补贴和奖励。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树立先进的绿色金融理念,立足于长期可持续发展,充分考量自身的社会责任,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到自身发展的各个环节,同时构建相应的绿色指标体系,促使员工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从国际发达国家开展绿色金融的先进经验来看,要保障绿色金融的稳健发展,必须从法律层面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利用法律手段,明确规定环境污染者必须承担的责任,提高其违法成本,同时,对环保企业,利用引导激励机制,基于扶持获奖励,以此来调动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还应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理念,与国际标准接轨,促使绿色金融朝着有力的方向前进。

健全综合化产品体系。随着G20峰会上绿色金融理念的提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创新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出来,绿色金融发展逐步走上正轨,绿色金融产品也呈现综合化态势。目前,绿色金融仍主要针对企业提供绿色信贷,未来将拓展外延,将其拓展到个人消费领域,以培育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为绿色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企业层面,可以从能效融资、清洁能源融资、环保金融、碳金融和绿色装备供应链融资等方面入手,在拓展融资来源的同时,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此外,绿色金融的发展重心将从绿色信贷向绿色债券倾斜,以此弥补绿色信贷市场的不足,重视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创新开发适合我国的碳金融产品系列。

第8篇: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

一个清新的表述,一个颠覆性认知,一个远眺式决策,绿色金融如同一股甘泉正在汨汨渗透到中国民众的思维脉络与中国经济的强壮身躯之中。而伴随着这股携带饱满创新基因力量的成长与扩展,有关人与自然的理念将获得空前的进化与升华,国民经济细胞会得到全新的再构与重组,国际竞争舞台上的中国形象又将迎来一次精彩的装点与洗礼。

金融披上“绿色”

金融是什么颜色?这种不属于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所得到的答案自然十分明了:白色、金色或者黑色,毕竟在人类货币金融长河中,白银、黄金都曾扮演过商品交换的媒介,同时石油也被冠上“黑金”的雅称。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传统的浅层性认知需要重新诠释――金融应当是绿色。

按照G20的解释,绿色金融是指能够产生环境效益,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活动,这些环境效益包括减少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体现协同的效应。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更加强调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利益,并将对环境保护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为衡量金融活动成效的重要指标。具体说来,绿色金融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绿色信贷:包括绿色贷款与再贷款以及绿色担保机制、绿色信贷统计、银行绿色评价机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绿色企业和项目信贷管理制度、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以及贷款人环境法律责任等。目前国际上有31个国家国家银行业监管部门参与了绿色信贷国际工作组(SBN),致力于共同推动绿色信贷在银行业的推广和实践;同时近5年内有13个国家相继了绿色信贷相关政策指引或绿色信贷行业自律标准。

绿色证券:包括绿色债券与绿色企业上市融资与再融资两个部分,其中绿色债券不仅包括绿色金融债、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可续期公司债以及熊猫公司债等各种绿债品种,还包括绿色债券界定标准、绿色债券评级标准以及绿色债券指数等内容。统计显示,目前全球大约有7000亿美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在绿色企业上市融资与再融资方面,既包含绿色股票指数的制定与完善,也包括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要求。目前,国际上制定绿色股票指数的机构主要包括标准普尔、道琼斯公司、富时集团、明晟公司等,并推出了一系列的绿色股票指数,如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气候指数、碳战略指数、能源效率与能源管理指数等。

绿色发展基金:包括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区域性绿色发展基金、地方政府绿色发展基金以及PPP模式,同时金融租赁、创投、私募基金也是主要劲旅。目前,像美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都存在着很多政府性或商业性的绿色投资与发展基金,国际上也有支援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变暖的多边机构“绿色气候基金”以及对发展中国家基层环境运动进行小额资助的“全球绿色资助基金“,此外还有推广全球房屋建筑绿色化的国际绿色地产基金和中美绿色基金等等。

绿色保险:包括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绿色保险责任制度、绿色保险风险监测与评估以及环境风险治理体系建设等。目前国际上除产生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巨灾保险外,还有环保技术装备保险、低碳环保类消费品的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船舶污染损害责任保险、森林保险和农牧业灾害保险等险种;同时,国外绿色保险已经形成四种模式,即强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兼用强制责任保险与财务保证或担保作为环境损害赔偿的保障制度、以自愿责任保险为原则的保障制度和自愿与强制结合的保险制度,其中强制保险成为主流趋势。

绿色权益交易:包括排污权、用能权、水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以及基于以上各类环境权益的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目前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全球20多个国家在绿权交易市场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尤其是在用能权交易方面建立起了一套成熟的的交易制度与方法。

层设计大手笔

尽管绿色金融成为一股国际潮流,同时上升为全球金融资源流动的主旋律,但面对着多年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尴尬,饱受着资源环境超前透支的重压,经历着雾霾、水污染等严峻现实的大考,中国比任何国家都明白绿色金融作为经济新动能再造的重要性,来自顶层设计的政策落地声音也就格外铿锵与响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不仅确立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基本原则,同时提出了2020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目标,同时倡导发展绿色产业和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要建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包括推广绿色信贷、研究设立绿色股票指数和发展相关投资产品、研究银行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支持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以及完善对节能低碳、生态环保项目的担保机制与风险补偿制度等等。

由中央深改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批准并由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不仅高屋建瓴地阐明了构建绿色金融的重要意义,同时系统展示了绿色金融的构成,作为首份解释绿色金融体系的官方文件,共计35款的《指导意见》不仅为绿色金融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导,也为各种金融要素的政策再配置提供了重要借鉴。

除了中国银监会陆续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能效信贷指引》等专项政策从而完整形成了国内银行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的监管框架外,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还联合财政部等五部委了《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将“绿色金融标准化工程”列为重点工程,并试图最终构建起包括产品标准、信息披露标准以及金融机构绿色信用评级标准等五方面的内容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在绿色证券的政策推进方面,目前涉及到绿色企业与绿色项目认定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银监会公布的《绿色信贷统计表》,二是人民银行公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三是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其中银行间市场发行的绿色金融债主要依据人民银行公布的目录,交易所发行的绿色公司债、企业债则主要依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指引。三个文件分类方法不尽相同,覆盖所有交叉,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容易撞车打架,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已与国家发改委达成共识,将在国家绿色产业目录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统一绿色债券目录。

为了强化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上交所专门了《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同时中国证监会与环保部日前签署了《关于共同开展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的合作协议》,联手推动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督促上市公司履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据悉,围绕着绿色企业IPO、环境信息披露等重大问题,证监会还将与更多的部门进行合作,强化更有力的政策驱动。

在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层面,由中国主导的杭州G20峰会将绿色金融议题首次引入二十国集团议程,并最终形成了首份《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明确了发展绿色金融的目的、范围以及面临的挑战,为各国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政策参考,为全球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创新模式。中国在全球绿色金融合作中的话语权地位得以充分彰显。

拉开创新试验大幕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的最新指示,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将选择部分地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此举不仅意味着绿色金融从战略层面落实到执行层面,同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所积累与汇聚的经验将很快复制到全国各地。

从绿色金融创新试验方向看,圈定的5个省(区)都会在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支行以及绿色债券发行上进行更多地创新与尝试,但同时各自会突出重点指向与部位,其中浙江会在如何吸引创投、私募基金、金融租赁公司等民间资本和发展小额信贷以及建设特色小镇等方面做出突破,广东会在怎样加大引进外资参与绿色投资的力度、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结合等领域做出探索,江西与贵州会分别在推动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和水权等绿色权益交易市场建设上迈出不同的前行步伐,而新疆则会在企业上市融资、中小企业绿色集合债的发行等方面拿出实验性的成绩单。

作为绿色金融首要的创新试验任务,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支行应当没有技术制约。这方面不仅有汇丰、花旗和渣打等知名国际银行的成功经验值得参考,也有国内首家加入《赤道原则》的兴业银行涉足绿色金融业务的具体做法可供借鉴。而与物化组织机构的创设相比,作为绿色金融重头的绿色信贷更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除了绿色企业与项目的认定标准需要统一外,目前银行从事绿色信贷的热度并不高,需要建立绿色银行考评体系,以将绿色金融考评结果与监管评级、机构准入、高管人员履职评价、绿色信用额度等紧密关联起来;与此同时,面对融资额度大、期限长的绿色项目,急需探索和建立起绿色银团贷款的合作与共

振模式。

在绿色债券方面,截止目前我国累计发行的绿色债券总量达到2752.7亿元,名列全球第一。尽管如此,与国内债市规模相比,绿色债券的体量依然太小,其中去年2300亿元的绿债发行量在国内债市的占比仅为0.006%。另外,统计结果表明,境内绿色金融债的占比高达八成以上,如何增大绿债的境外融资能力和拓展出更宽阔的境外发行绿债路径,以及如何吸引国际金融组织和跨国公司在境内发行绿色债券,相关政策有值得深耕的空间。不仅如此,国内绿色债券的发行主体目前集中在大型企业,而小微企业由于发行规模小,很难通过债券方式实现融资,因此,政策层面更有必要在启动与推广中小企业绿色集合债方面有所突破。

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支撑,证券市场需要尽快推出“绿色股票指数”,同时据研究机构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指数(2017中期综合报告)》显示,在百分制下,170家样本上市公司中,环境信息披露的平均分为39.67分,远未达到及格线;而且自2007年至今的十年间,沪深两市仅有4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公司或旗下子公司被当地环保部门行政处罚的信息。因此,建立上市公司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已时不我待。

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表明,“十三五”期间,包括城市清洁能源、绿色建筑、城市环保水务等国内绿色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有望超过10万亿元,其中85%以上将依靠社会融资来解决。但目前的状况是,不仅境外资本参与绿色投资的案例不多,而且国内民间资本参与绿色投资的热情也不高,为此,政策的试点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方面,要发挥好再贷款、担保基金等专业化担保机制以及财政贴息的作用,降低绿色融资成本,提升绿色项目的回报率与商业可持续性;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设立绿色发展基金,运用PPP等手段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绿色产业。

绿色权益交易市场的建设可以说是整个绿色金融中的短板,这不仅是因为交易环节多和交易成本高,还与很多交易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不够直接相关。为此,一方面要允许绿色权益进入信贷市场,通过抵质押融资缓解资金瓶颈。另一方面,要引入更多的第三方参与绿色权益交易,并在财税优惠、信贷贴息等具体政策方面予以充分地支持;与此同时,要切实保护好参与方各自的权益,尤其要确保第三方在投Y、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管理环保设施等方面权利的真实落地,以此创造绿色权益交易市场的公正良序。

防范绿色金融风险

“绿色金融”被称为金融机构的“情怀业务”,能够释放出了十分鲜明的公益外部性,也必然受到不少企业的拥趸与追捧,而正是如此,不法分子便可借此巧做文章,导致“绿色金融”蜕变为谋取一已之利的工具。特别是伴随着“绿色金融”完成试点而全面推开后,公众先前所熟知的诸如新能源车“骗补”、弃风弃光等同类恶劣行径可能繁衍与蔓延,“绿色金融”风险或许会频频发生。

全面地梳理,“绿色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凭空捏造绿色项目以及相关支撑材料,以从银行骗取信贷资金;二是以小(单个的微绿色项目)博大(整个企业变成绿色企业)或者化整为零(将一个绿色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小项目),多渠道获取银行信贷与发债资金;三是假绿色之名融资,但实际并未投到绿色项目;四是人为制造项目灾害,骗取保险赔偿;五是虚构财务数据,获得IPO 资格,或者隐瞒负面环境新闻与环保处罚信息,误导投资者。除了以上种种“洗绿”行为外,在“绿色金融”的推进之中,还不排除可能出现绿色项目杠杆率过高以及社会资本中途退出而导致项目瘫痪与搁置或资本空转的问题。诸多因素的纠缠与联合发酵,必然催生绿色金融风险。

“洗绿”行径不仅会导致金融机构以及投资人承受巨额损失,还会触发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严重戳伤绿色金融市场,为此,需要建立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将信贷获取者、债券发行人、资金使用者的违规欺诈信息系统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发挥官方常规化监测机制功能的同时,充分释放出社会力量的“扒粪”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绿色融资必须用于特定的绿色项目是最基本原则,但了为防止假“绿色”之名行非绿色之实,有必要有关绿色金融融资使用的专门性规则,在绿色项目目录、绿色效益方面强化绿色债券的融资使用要求,形成募集资金用途的清晰绿色指引。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资金使用方向、使用效应的跟踪与监管,在监管过程中尽可能多地采纳第三方绿色评估机构对发行人融资状况及资金使用情况的评估。

为最大限度杜绝和防止绿色欺诈以及绿色金融违约风险,需要尽快编制与推出绿色债券指数和绿色股票指数,该指数不仅包括企业绿色定性指标,如绿色发展战略及政策、绿色供应链的生命周期等,还要包含企业绿色定量指标,如碳排放量、用水量、用电量以及绿色收入占比等,同r更须反映企业负面环境新闻及环保处罚状况,在此基础上实施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对隐瞒和延迟信披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

强化绿色金融的信用评估是识别与防范风险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要在信用评级报告中单独披露发行人的绿色信用记录、募投项目绿色程度、环境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以使绿色市场参与者做出准确的风险甄别。另一方面,要引导现有专业服务机构包括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相关业务,特别要引入独立第三方机构对绿色金融进行评估,同时要探索绿色金融的第三方评估和评级标准,规范第三方认证机构对绿色金融评估的质量要求,以提高市场对绿色评估报告的信任程度。

第9篇:绿色金融国外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绿色经济;财政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相关措施

所谓绿色经济,主要是指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实施的一项环境污染较小、生产方式集约以及资源消耗低的经济发展方式。绿色经济模式和以往的经济模式相比较来看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对于以往传统经济来讲,是以损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而绿色经济模式不一样,其是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主的发展方式,由于该项方式有着明显的先进性特征,因此各个领域逐渐加大了对绿色经济的重视程度。不过,从绿色经济实际开展情况来看,还有着一些难度,具体表现为资金不足、财政金融不到位等方面,这些现象完全限制了绿色经济建设的步伐。

1发展绿色经济的作用

1.1可以加深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关注度

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质性目的是为了对自然环境加以保护,使经济和自然资源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科学合理的使用环境资源,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避免对自然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我国自从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以后,各项信息均得到了快速的传播,从各项网络平台中均可以了解到关于环保方面的情况,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该种现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环境保护工作中。从中可以看出,伴随着人们对环保的关注,无论是在企业运行期间,还是平时的生活中,均有利于绿色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1.2能够进一步发展产业经济,对市场环境加以优化

自从提出了绿色经济政策以后,我国便结合实际现状颁布了相关的财政金融政策,目的是促使当代经济发展为绿色经济,其属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可以避免污染问题造成的各方面影响。在企业日常生产和经营期间,虽然绿色成本有了一定的增加,不过处理污染的费用却随之减少,如此一来,便可以处于平衡状态,加深生产人员的环境保护理念,帮助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最终达到优化市场环境的目的。

2从绿色经济发展角度分析财政金融政策支持背景下的各项问题

2.1我国财政投入绿色经济建设的资金较少,难以持续发展绿色经济

现阶段,要想加快绿色经济发展的步伐,离不开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可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绿色经济融资方面还有着较多的问题,没有充足的财力来发展绿色经济。通过相关探究得出,产生该种现象的根本性因素是因为财政支持以及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太过明显,而且我国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不足,没有全面集社会力量发展绿色经济。

2.2我国没有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自从绿色经济概念提出以后,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的时间,我国逐渐将目标放在了绿色经济方面,并展开了诸多尝试,可是,由于传统经济与绿色经济之间的矛盾较大,问题非常多,使得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期间还面临着较高的难度。另外,我国虽然在相关会议开展期间已经提出了绿色经济政策,可是因为法律条文以及财政金融政策不健全等,导致绿色经济发展受阻,一旦缺乏法律政策的约束,便难以将财政金融政策对绿色经济的作用激发出来。

2.3绿色经济产业具备风险性高以及投资数量多的特征

绿色经济产业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产业,其未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不过自身也具备基础性薄弱以及投资多、面临的风险性大等诸多缺陷,如果经营不到位的话,就会产生极高的风险性,使得金融资产不敢轻易涉足。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讲,通常是将贷款目标放在了利润高以及发展相对稳定的产业上,可是诸如新兴的绿色经济,由于发展形式不清晰,所以商业银行不敢接触,有所顾忌。即使我国财政给予绿色经济相应的支持,但我国财政资金较少,难以完全借助财政资金来发展产业。

2.4绿色经济有着较长的发展周期

在绿色经济产业发展期间,不管是选取材料、生产还是加工以及销售等方面,都需要注重环保工作,因此投资比较多,绿色经济发展周期较长,受此方面的影响,有的企业根本不愿意发展绿色经济,觉得自身的经济效益会受到影响,显然,该项理念非常片面,仅重视短期利益,并没有以长远利益为主。在财税金融政策方面,特别是银行信贷通常会选取效果快的传统产业实施贷款,不过,如此一来可能会产生资金链断开现象,完全阻碍了推行绿色经济政策。

3财税金融大力扶持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

3.1强化财政金融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

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为一体,加大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合理控制财政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以及生态经济方面的支出情况,将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于绿色产业中,促使绿色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全面改革税费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各项资源。面对污染新高并且消耗量多的企业来讲,需要征收重税,帮助企业朝着节约型和绿色趋势发展,采取优惠利率的方式激发部门发展绿色经济的主动性。此外,绿色经济产业也离不开财政方面各金融市场的支持,因此需要主动寻找这两方面的帮助。总之,只有合理的采取财税金融方式,才有利于转变以往传统经济,使其朝着绿色经济的方向前进。

3.2将绿色信贷的作用发挥出来

所谓绿色信贷,主要是指在企业运行期间,对企业开展一系列的信贷控制,避免出现高消费和污染的产品销售,和社会环保需求相一致。不过,绿色信贷的引进对银行来讲可能会产生一些影响,经济利润缩减,不过银行要想获取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从长远角度入手,做好自身的转型工作,借助信贷等金融政策来指导企业用户合理的发展绿色经济,创建节约型的绿色内部发展体系,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3制定健全的绿色经济转财税金融政策

有关部门需要从市场经济实际发展现状入手,根据绿色经济建设的特征来制定完善的政策,引进操作性极强的专项财政金融政策来解决绿色经济产业融资方面的难度,加深企业对绿色经济的重视程度,激发企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积极性。我国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战略上所投入的精力比较多,其可以为绿色经济制订最佳的战略方案。

3.4将金融投资为主、财政扶持为辅的战略理念落实于高风险以及高投资的绿色产业中

面对产生的经济利润较多可是投资大以及风险多的绿色产业来讲,我国财政以及金融机构需要给予一定的支持,秉承金融投资为主而财政扶持为辅的基本理念。要想解决绿色经济资金不充足的现象,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进行金融方面的投资,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种方式,绿色经济产业要想更好的发展,就应当经由商业银行、证券市场和金融投资等融资渠道获得相关的资金。并且政府部门也应当加大对重点绿色经济产业财政扶持力度,采取诸多资金为该产业发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