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语文知识点大全范文

大学语文知识点大全精选(九篇)

大学语文知识点大全

第1篇:大学语文知识点大全范文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又要求“ 了解基本的语法修辞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中学语法修辞教学的对象是中学生,教学目的是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决定了语法修辞教学的内容不同于描写语法和理论语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性,所谓教学性就是教师易教学生易学,所选内容要做到“精要、好懂、有用”,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本文通过对造成这种语法淡化的危害 , 原因 , 并指出自己的看法 , 希望能够使得语法教育重新被重视起来

关键词:新课标语法修辞教学淡化

在中国语文教育界近十几年来 , 对语文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问题争论不休 ,教育部于 2001年、2003年先后颁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语文教育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然而 , 语法在语文教学的地位也“几度沉浮”。语法曾经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 在 1955年 - 1958年间,语法教育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文学教育区分开来 , 实行了汉语文学科分科,可以说当时的语法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与文学教育并驾齐驱。可是后来,语法的地位又发生了动摇 , 随着汉语、文学分科的取消,语法修辞知识也就相应地削减了。近几年来 , 很多人认为 , 主、谓、宾 , 定、状、补等句子成分的划分在语文学习中 , 最让孩子头疼 , 从而大大削弱了学生对语文这么科目的学习兴趣 , 同时语法教学耗时多而收效小。语文教育界发出了要求“淡化语法教育”的呼声。

所以近期的语文教育在语法教育方面着重在语言文字的解释方面,并没有有计划的教给学生以系统的语言规律的基本知识 , 其结果是使学生缺乏严格的语言训练 , 在写作中形成语法、修辞、逻辑上的严重混乱,危害很大。

语文教学中的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而我们的语文教学,相当多数的教师是围绕着中、高考“指挥棒”转,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既然中、高考不考语法修辞知识,那么语法修辞知识就不教了,或者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或者干脆让学生自己看,教师则成了局外人。

窃以为,如此功利性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有悖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内容进行探究,以便深入准确地把握好其基本内容及其不足之处。

一、语文新课标背景下关于语法修辞的教学任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要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这明确提出了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任务。语法修辞知识是语文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世界发达国家的母语教学课程标准中都把语法和修辞或语言技巧的学习列为重点内容,作为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手段。[1]

应该看到,一方面语法修辞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给广大师生留下繁琐无用的印象,短时间内难以转变;另一方面,由于淡化语法修辞知识的结果,在题海战术中冒出许多不伦不类的语言测试题而招致语文学界的激烈批评。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得出答案:语法修辞知识一定要讲,但又不能讲得过多过细。一个没有语法修辞知识的母语教学,其科学性必然大打折扣,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汉语语法学百余年,修辞学八十年,有很多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适合教学的知识内容。不过在目前形势下,要采取少而精、分散式、渐进式的随文学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附录”中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以下简称要点)由五部分组成,确定了教学内容和范围,也反映出语法体系的取向和特点。其中前四部分是语法,第五部分是修辞格[2]。

第一部分是词的分类,共分出十二个类别。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第二部分是短语的结构。短语的结构分类简单易学而且概括性强,对于初学者来说由此入门非常适宜,像连动结构归入广义的偏正式,兼语结构理解为动宾套主谓都是可以的。至于介宾短语、的字短语、所字短语等粘附型结构, 在讲介词、助词等词类时可以介绍,这里也就不必列出了。关于分析短语结构的层次分析法,笔者的意见是可讲可不讲,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能认识短语的结构类型就足够了。

第三部分是单句的成分。“要点” 列出的是传统的六大成分。这也就等于提示我们,单句是可以采用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句子成分分析法属于传统语法, 是非常适用于教学的。这种分析法在句子平面上一次分出六种成分, 可以清楚地显示句子的格局,学生在原句上就可以作加线分析, 非常简便实用。要理解一个句子, 找到谓语是至关重要的, 抓住谓语也就抓住了核心。

第四部分是复句的类型。复句教学仅限于二重复句,以此限制难度。通常阅读课文中三重以上的复句也不多见。在实际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要点”之外的内容应该是允许的,也是必须的。目的复句可以在因果复句中分出目的与因果,归入因果复句。复句分析采用加线的层次分析,再标上关系。

第五部分是常见的八种修辞格。比喻最常用也最复杂, 教学中应适当侧重。比拟辞格分为拟人和拟物, “要点”只列出拟人。夸张是语义上的,其余的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都是形式上有明显特征的,都是常见而且比较容易判定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确实是简之又简,始终控制在最基本的常识范围之内。通过学习语法常识, 学生可以了解基本的词类、短语、单句、复句知识, 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阅读课文中的语言现象,理解其中的语言难点。通过修辞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体会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将语法修辞的知识应用于语文阅读课的实践,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理性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巩固了自己正确的语感,而具备敏锐的语感也就为纠正语法修辞的错误打下了基础。这是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提出的发展语文能力,能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思想完全一致的。

二、语文新课标背景下关于语法修辞的教学不足:

1、语文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语文教材编写中仍然体现了轻视淡化语法修辞教学的倾向

1.1、根据2003年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是作为必修课程,而“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选读”是作为选修课程,在七大板块中只有“语言文字应用”与语法教育有关,而且仅仅是作为选修科目存在的。[3]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虽然明确列出了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但对于此项内容的评价体系也未建立,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中也未有分段的明确提及,仅仅只有识字量简单的标准而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对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无具体要求,只是在附录三给了个《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于是很多教师便将其作为不教语法的一个理由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中有关《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解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

“着重”“主要途径”“不宜刻意追求”只是强调了“实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而“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则点明了语文实践的目的——掌握规律,而语法不就是规律吗?

可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并没有否定语法教学,只是提出不要过于强调单纯传授语法知识的做法,不要脱离语境讲授和记忆语法规则。教师不要脱离语境去讲授语法,学生不要脱离语境去学习语法,这也应该是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吧。[4]

所以我们应该这样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不要为教语法而教语法,语法的学习不能脱离语言的实践,要通过实践,发展听说读写的全面技巧。

1.2、在教材的编写上,我们可以看到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本无论是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还是苏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在每一课结束后都有相应的研讨与练习,而在这些研讨与练习中大部分是文学内容,是对情感及个别字词的解释,极少涉及语法修辞内容。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义务教育的教材出现了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等多种不同版本,并且这些教材都把语法修辞等内容放在附录中,这种编排体系体现了课程改革对教材选编的要求,特别是有关语法等知识的要求,也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创新性。或许正是这种编排体系,使有些语文老师忽视或放弃了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他们认为,附录就是“附庸”,“附庸”就是次要的,次要的就是无关紧要的,当然是可教可不教的。因此在教学中对附录里的应用文、语法修辞知识基本不提,或蜻蜓点水式或走马观花式一提而过。殊不知完全曲解了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白白地浪费了教材资源。[5]

2. 语文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师关于语文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仍呈混乱局面

2.1、语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造成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混乱。这里面有两个因素: 一方面, 根据教育部统计, 到2000年95%以上的小学教师、80%以上的初中教师、70%以上的高中教师学历合格, [6]这中间,包括各种教育学历。其实,中国目前大多数的中学语文教师学历与实际素质不符合;;另一方面,中国语文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轻视语法教育,所以受教育的中学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知识极度匮乏。所以造成了老师自己都讲不清语法问题,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觉得语法教学让人头痛, 更何况是学生。

原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每册的《说明》中,都明确注明各册教材“汉语知识短文安排在最后”,“学生结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实践随意阅读,不考试”。《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在《教学评估》中明确指出:“语法修辞和文体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

于是,这些都成了教师不教语法的依据。殊不知,这些提法在现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和《课标》中都已经消失。

2.2、 语法修辞知识争议较多。汉语的语法修辞体系较多,分歧也较大,解放后语法界有过几场大的讨论。如1955- 1956年关于主语宾语的讨论, 1957年关于单句复句的讨论, 近十年来关于析句方法的讨论。[7]现在中学教师头脑中的语法修辞知识和概念也是各式各样,这难免给中学语法教学带来困难。我们明白, 语言的使用是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主要条件,是每人每天所离不了的。学习把语言弄得正确,对于我们的思想精密程度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只有学会语法、修辞、逻辑, 才能使思想成为有条理的和可以理解的东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教材开发与管理中要求“.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

三、语文新课标背景下语法修辞的教学不能“淡化”

在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知识的教学内容只是在课程阶段目标中稍有提及,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中简单列出了语法修辞知识的要点。“淡化语文知识”、“淡化语法”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了,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已经没有系统的讲解语法修辞等语文基础知识的课时,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学生没有学习语法知识的必要了呢?

笔者认为,基础的语法修辞知识不能“淡化”。语法修辞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组织原则和监控者,同时语法修辞与听、说、读、写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生掌握语言的工具。过去,中学语文语法修辞教学只注重传授语法知识,而不关注学生语法能力的培养,机械地讲解语法术语,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需要,使得学生怕学、厌学语法,而老师也觉得语法难教,语法教学的道路越走越窄。语文是母语教学,其目的就是要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法是语言的一部分,语法修辞教学也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母语语法修辞教学的目的有:

一是正确认识母语。语法修辞研究的语言的结构和使用规律,学生通过学习语法修辞就能正确的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就能正确的认识语言。语法和修辞、语音、词汇一样都是语言成其为语言的基本条件,学习语法修辞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母语,提高语言素养。

二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孩童学习语言是从模仿开始的,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语言材料渐渐习得语言,学习语法修辞可以将零星的语言材料条理化、系统化,从具体的语言事实中归纳出运用语言的规律来,学生从而能够自觉地运用语法规则指导听、说、读、写等各项活动。

此外,学好母语语法修辞也是为学习外语做好准备。在我国,语法修辞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心所在,有别于英语国家的学生,我们的学生没有大的英语环境,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母语语法体系的指导下完成的,要提高外语的学习效率就必须依赖一个良好的母语学习基础。现在中学的英语老师常常向语文老师抱怨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语法常识以至影响了教学效果原因就在此。

中学语法修辞教学的对象是中学生,教学目的是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决定了语法修辞教学的内容不同于描写语法和理论语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性,所谓教学性就是教师易教学生易学,所选内容要做到“精要、好懂、有用”,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吕叔湘说过:“易教的大都易学。但是易学的不一定易教。有的东西要学生学起来容易,教的人要大伤脑筋,想出好办法”。这就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语法修辞教学不能忽略,关键在于给她注入活水,这“活水”就是与生活相连,要有实用性。

一是呼吁重视并提高语法教学地位。我们呼吁提高语法修辞教学地位, 并不是说超过语文教育人文性, 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语法教学在语文教育中所占比例,系统学习语法知识是有必要的。从教材的编排入手,加大语法知识量。

二是对教师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教学培训。针对广大中学教师语法修辞知识薄弱这一点, 高校应当对其进行继续培训, 树立统一的语法修辞知识和概念体系。

三是“不考试”只是一种“淡化语法”教学的策略,是针对过去语文教学中纠缠于繁复的语法概念而忽视语言的生动运用而提出来的。在考试中不考的是语法概念的辨析、静态的语法分析,考的是在读写中渗透语法的真实运用。目前已经基本上形成以考查能力为主的命题指导思想,单纯考查知识的试题越来越少(占很少的比例)。例如中考试卷中“仿写句子”,就是考查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和真实表达。因此,“不考试”的提出,目的是将语文教学从机械繁复地肢解语言的训练中解放出来,引导教师关注生活、关注运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立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的课程目标设计。其中指出,要“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 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并且提出应“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 。

新课标选修课举例中也提到可以设置包括语法、修辞在内的专题课程。这等于在高中阶段再进行一个小的学习循环,一方面巩固义务教育阶段所学内容, 另一方面紧密结合语言运用实践在语法修辞方面介绍更多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在新课标搭建的平台上,如何搞好语法修辞知识教学,需要广大教师和语文工作者集思广益, 科研攻关。我们应该认真吸取建国后五十多年来语法修辞知识教育的经验教训, 循序渐进,争取逐步合理化,而不是淡化语法修辞教学。

【参考文献】

[1] 周一民《新课标语法修辞知识解读 》 语文建设 2003年9期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200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4] 秦训刚, 蒋红.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 施家园. 《对中学语文语法教育的思考》〔J〕. 江苏教育, 2004, (3)

第2篇:大学语文知识点大全范文

1、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

2、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1963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3、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1980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

4、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1986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

5、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1992 年,教育部制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6、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1996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实验用)》)

7、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2000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

从上述历史轨迹,我们不难看出,对“语文”的认识发生着变化,变化的焦点落在“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方面。语文是工具,是用来交际的工具,而不是从事其他活动的工具,所以,学生学语文是用来交际的。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人类文化,也承载着人类文化,所以,学生学语文是用来了解人类文化的。

二、从近五十年《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的规定来理解 。

1、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规定教学目的是: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得到深切的感染,对学生发生切实的作用。

2、1963 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规定教学目的是:

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1980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 规定教学目的是: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读写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无产阶级的情操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

4、1986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规定教学目的是: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5、1992 年,教育部制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教学目的是: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6、1996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实验用)》规定教学目的是:

高中的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

7、2000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规定教学目的是:

高中的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比较上述规定,可见语文核心的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能力,特别是语文能力,即“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综合起来看,也就是听说读写能力——言语能力。所以,学生学语文主要是用来培养言语能力的。

三、学生学语文学什么?

“语文”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学生学语文是用来交际的,是用来了解人类文化。并且通过教学目的的形式具体表现为是用来培养言语能力的。

四、学生如何学语文?

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的教学目的,通过“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来实现。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理解和运用”体现了言语活动的两个方面,即表达过程和感知理解过程。培养言语能力必须在言语活动中进行。

2、“理解和运用”的对象是“祖国语言文字”。“祖国”体现了“母语”的特点。培养言语能力离不开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相对于言语能力来说,是知识,一方面是语言文字知识本身,也就是陈述性知识,即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一方面是使用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知识,也就是程序性知识,即语言文字基本技能。

在这里需要注意,语言文字知识(基础知识和艰苦本技能)与言语能力的关系。语言文字知识和言语能力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掌握语言文字知识不等于具有言语能力,不掌握语言文字知识也不一定没有言语能力。学生学语文根本目标是言语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语言文字知识的掌握。当然,培养言语能力离不开语言文字知识,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只不过是培养言语能力的手段,因此,语言文字知识要体现“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

“精要”是指语言文字知识的内容要有所选择。因为,并不是任何语言文字知识对培养言语能力都有用,我们要选用适于并有助于言语能力培养的语言文字知识内容。

“好懂”是指语言文字知识的教学要落实在言语活动之中。不能把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僵化为知识训练。

第3篇:大学语文知识点大全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 英语语言 知识点 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76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走向全球化,所以,英语这门外语的掌握是当前社会形式对当前教育的迫切需要,现代的人才发展离不开英语教育的帮助,然而对于有些学生来说,英语是一门比较头疼的学科。这就需要教师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根据英语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合教学的基本原则,并应用到英语课堂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发展为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1 英语教学的现状

第一,很多学生对英语的文化知识了解不够,在现代教育模式下,学生对外国的文化知识了解不足,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依然缺乏相对比较系统、科学的学习计划,但是外国的文化知识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必备条件,没有足够的外国文化知识,学生很难学好英语。

第二,有的英语教师缺乏专业的教学技能,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英语语言中包含的知识点。

第三,有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要求不高,有的学生仅仅追求做完作业、试卷,他们并不在意答案的正确性,所以,他们英语学习的效率并不高。

2 掌握英语语言学习技能,学好英语的重要性

在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英语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掌握英语语言的知识点,学好英语非常重要。

第一,英语的学习是学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目前,国内现行的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有助于建立更加和谐、美好的现代社会。

第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社会已经为人类提供了特别丰富的物质条件,同时,现代社会也给人们带来更大的社会竞争压力。所以,人们的素质水平、专业技能都迫切需要提高。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英语,英语语言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的水平,更好地面对现代社会的竞争。所以,掌握英语语言的知识点的教学原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英语,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三,现代学生的发展需要英语文学的滋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接触更多的外国的优秀文化。

由此可见,英语的学习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师们应该注意英语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所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提高自身的英语的学习能力:

①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加入课前导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②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对英语语言有深度的理解;

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加入互动环节,确保学生真正认识到英语语言中知识点所包含的内涵,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发言权;

④学校一定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规章制度;

⑤学校一定要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水平。

3 英语语言知识点教学中应该掌握的基本原则

英语的教学、学习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外国知识的传递,在这个过程中还传递着不同地方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技能等等。在英语语言的知识点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真实性。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确保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的内涵,掌握英语语言情景的真实度。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一定要确保学生掌握语言的内容,正确理解英语语言传达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凭借一系列的方法,比如编词成歌,既能复习之前学过的英语语言,又能在无形中加入新的知识点,达到很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效率。

第二,实践性。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主动思维,学会实践,学生还可以把英语语言中包含的知识点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做到自主学习。

第三,积极性。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英语语言的学习方式,通过合适的教学技巧,营造积极的英语语言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的学习效率。

第四,大量性。英语语言学习的大量性原则不仅仅是指学生要掌握大量的词汇,做大量的练习题,还需要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学习氛围中大量练习,提高自身的听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英语课堂中,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能够进行大量的口语训练,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巩固学生掌握的英语语言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学习英语,学生还应该做到学以致用。

第五,反复性。学生在英语语言的知识点的学习中还应该做到反复阅读英语语言材料,彻底分析英语语言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反复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对英语知识点达到更深的理解。当然,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点的掌握还应该反复地运用,进而提高自身的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当然,掌握了这些英语语言的知识点的教学原则还不够,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学会利用这些原则,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4 结语

一直以来,英语的学习都是大部分学生头疼的问题,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英语语言中包含的知识点,不能彻底分析好句子的结构,导致学生在做题、交流中出现偏差,所以,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知识点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分析句子,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彬,刘兰.浅谈英语语音学习的障碍及其教学原则[J].才智教育,2009,(4).

[2]袁晔.英语语音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社会科学,2008,(3).

第4篇:大学语文知识点大全范文

没有核心内容的学科,肯定是一个目标混乱的学科,其学习内容往往是庞杂的,其教学效果通常是事倍功半。

我教了几十年语文,也思考了几十年语文教学。我觉得,我们应当消除长久以来形成的几个错误认识,准确地界定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下面就此问题,谈谈我的一点认识。

一、当代的语文教育不等于传统的国学教育

有的人总希望把现代的语文教育拉回到传统的国学教育的道路上去,总喜欢用国学教育对照语文教育,这实在是搞错了对象。其实,现代的语文教育同传统的国学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现代的语文教育不等于传统的国学教育。

相对于现代的分科教育而言,我们古代实行的是单一的综合性的大一统的国学教育,采用的教材主要是四书五经及历史典籍。这种教育集文史哲于一身,上至天文,下到地理,包容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学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母语,更主要的是教学生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教学生学习做官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和品德。这种大一统的国学教育体制是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建立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之上的,也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随着人类知识的大规模积累,这种大一统的国学教育体制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发端于西方的现代分科教育体制一经传入我国,便在短时间内迅速取代了传统的大一统的国学教育。分科教育的优点在于精细、系统,能够集中力量深入探讨人类文化知识的某一个方面,而综合教育的缺点在于粗放、零散,似乎人类文化知识的每一个方面都涉及到了,但都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认识。

我们仔细考察一下,不难发现,传统的大一统的国学教育已经分化为许许多多的科目,文史哲已经分家了,天文地理也已独立成科了。再拿传统的国学套现在的语文,帽子实在大了点。现代语文只是承担了语言学习这一项任务,只能算是国学的一个分支,现代语文教育不等于传统的国学教育。

二、语文教育不可能成为全能教育

语言是承载思想文化的主要工具。几乎所有的文化知识都要通过语言文字才能表达出来。语言和思想文化融为一体,彼此不可分离。每一个学科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涉及每一个学科,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学习着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正因为语言的这一特点,有的人便以为语文课无所不能。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向语文提出了诸多要求,政治家要求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时兴的政治观点教育,道德家要求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科学家要求语文课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教育,艺术家要求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的要求甚至具体到某一时期的具体工作,似乎所有对人的教育工作都可以通过语文课的形式进行。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特别苛刻,好像天下所有的知识,语文教师都得懂,而部分语文教师也忘记了语文姓什么,雄心勃勃地对学生进行全而又全的教育,好像凭着一门语文课就可以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它没有认识到现代分科教育的本质,把现代的分科教育等同于传统的国学教育,现代分科教育的本质是各门学科分工协作,最终完成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人类的思想文化既是一个整体,又可以根据其侧重点划分为不同的方面或者不同的领域。每一个领域的知识在性质和体系上都有其特殊性,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而古代大一统的综合性的国学教育很难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各个领域进行精细的研究,人们正是有了这样一个正确的认识,才抛弃了实行了几千年的大一统的国学教育,转而实行科学的分科教育。如果语文课能对学生实行全能式的综合教育,那么别的学科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正像语言包容在文化知识中一样,文化知识中也渗透着语言,别的学科代替不了语文课的语言教育功能,语文课也不可能是全能式的教育。

三、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是语言

客观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综合性的,特别是作为承载思想文化的主要工具的语言和它所承载的思想文化,更是水融,密不可分。我们在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就学习了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而当我们学习某种文化时,也就同时在学习承载这种思想文化的语言。古人正是看到了语言跟文化的这种整体性特点,才在生产力不发达,教学设施简陋的情况下,通过一本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然而,客观世界在表现其整体性的时候,也展现了它不同的侧面,人们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客观事物的不同特性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对客观事物认识得更精确一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近代的西方学者开始对客观事物进行分类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现代的分科教育体制。

语言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每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语言。我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而在接触别的学科时,也要涉及到语言。我们在学习数理化时,掌握了一个概念,也就是掌握了语言上的一个词语;掌握了一个定理,也就是掌握了语言上的一个句式。但数理化老师并没有把自己的课上成语文课,人们并没有要求数理化老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因为人们知道这些学科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反观语文课,为什么会上成政治课、地理课、科技知识课,就是人们没有认清语文课的核心内容。语文教材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反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感陶冶及科学思想教育,但这些教育应是伴随着语言教育进行,通过课文内容自身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式的熏陶,而不是作为一个专门的项目学习。

第5篇:大学语文知识点大全范文

这首先就要求广大的初中语文教师,要选取合适的、更加适合现代社会教育教学所需要的语文教材内容,使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更加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教材从生活实际当中来,再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这样反反复复,一来二去的,就会产生经验与体验,吸取经验,摒弃不足,这样不仅仅可以优化语文的教材知识内容,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体会到了初中语文学科的应用性、开放化和实践化,把最优质的语文教材知识内容在无形之中,教授给了学生。同时,语文学科,可以直接地锻炼学生听、说、读、写全方面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要加强学生对听、说、读、写全方面的指导练习,可以说,一个学生,在他走出校园之前,这个学生身上所具备的口语表达能力与人交际能力,几乎都是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所锻炼出来的,在这其中,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起来,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协调发展。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内容学到了,掌握了,是根本不够的,语文教师还要加强引导学生在自己生活的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例如,可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实践,去体验大自然,去亲近大自然,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二、语文教育的开放性

语文的教育特点中,根据我多年来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可以得出,学生最乐意接受的,还是语文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因为语文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在语文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关,紧密联系上也有所体现。初中的学生学习语文,不应用语文。这样子,语文的教育教学效果会受到社会生活的检验。所以,必须要根据社会与学生的发展实际与发展能力,来采用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的教学活动,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相结合,相联系”。在新修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规定说:“初中的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所以说,作为初中语文学科教师的我们,不仅仅是能够做好课堂教学的任务就可以的,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学习与实践,比如,加强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把语文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理论应用到课外阅读上,学校应该开放图书馆,优化图书室,让学生由课堂内教学走向课堂外学习,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主动去学习。学生同时还可以发现和寻找一些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资料和信息,学习和感受到课外新鲜灵活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语文教师精讲教材

第6篇:大学语文知识点大全范文

【关键词】 语篇 阅读 理解 知识 练习 提高能力

新版新课标提出,高中英语教学主要目的是:"……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无论是听力(包括Dialogue、Monologue)、完型填空(Close Text)、阅读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 作文(Composition),学生都要充分根据上下文(Context),结合整个语篇加以全面考虑。如果拘泥于传统的课文分段教学,把完整的课文分成几个段落,讲词汇,讲语法,教师一个例句接一个例句地教,学生一个例句又一个例句地抄,语言实践课成了知识课,学生没有得到整篇课文的概念,只剩下一些单词、词组、句型和语法规则这些知识的碎片。这种"零敲碎打"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没有整体感知的印象。这种教学方法既不能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也束缚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解题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离开了语言实践轨道的教学方法等于把学生带进了思维狭小的胡同。这样的结果,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到了高三,解题时一看即会,一做就错,仍然处于"三不"状态――说不出,听不了,读不懂。要使学生彻底摆脱这种"三不"的局面,高中英语教学必须从单纯传授语言知识,转变为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语篇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摸索,得出几点认识。

一、新课标教材中每单元出现的 Welcome 版块

即通常所说的"大脑风暴" (Brainstorming),学生必须对已学过的词汇,在课前充分预习,处理教材所提供的四幅图片时,必须有条理地组织和整理,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成几小段有具体内容的语句。其实,这就是学生所完成的片段(Pieces),然后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和矫正,使学生今后对于材料作文的把握和表达,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此是语境教学法结合语篇表达最具体有效的做法。

二、新版本中的Reading (阅读)部分

教师更要培养学生着眼于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能力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是语篇教学的核心指导思想。阅读的过程是主动积极思考、理解接受以及贮存一些主要信息的过程。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全篇大意(General idea,Main idea)的能力,经过教师针对性的指导,反复阅读全文,了解大意和要点,获得文章所提供的主要信息(Main information),从而抓住主题,明白文章所阐明的道理和作者的言外之意。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段落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s),理解全篇的主旨(Purport of the passage)。高考试卷中,题材和体裁各异的几篇阅读理解(每篇字数约200至300字)对学生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分值四十分,占总分值近三分之一,是"重中之重",是全面考察学生语篇能力的测试,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时,应充分着眼于整个语篇,知道该段语篇说些什么,以及其大意是什么。不能拘泥于个别生词,新课标中提及的Reading strategy(阅读策略)中,Skimming & scanning"跳读"和"寻读",从文章的主旨、主题句、作者的目的(Purpose)入手,在理解全篇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逻辑判断,甚至是从该篇短文中寻找出一个"文眼"――即文章恰如其分的标题。有时要注意一些重要的细节(Important Details),并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进行合理的猜测,推理部分词、句的"弦外音"、"话外意"。只有这样,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才能居高临下、总揽全局,提高得分率。学生如果着眼于个别琐碎的细节,则容易导致以偏概全,只见"冰山一角",而不能"得窥全貌"。

一般说来,阅读理解的文章中,会出现一些"生词"――这是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拦路虎"。其实不然。客观分析近几年高考试卷中所谓的"生词",主要是这样三类情形:一是属于构词法范畴,通过对词的前缀、后缀进行简单的分析,便可了解词义的。二,至于一词多意现象,教师平时可多拓展具体的词组意项,通过上下文可进行判断。猜测词义(推断猜测guesswork & inference本身也是高考测试的范畴)。三是该词出现在语篇中(如一些地名、国家名称、某些具体的器械设备名称、食品名称等),根本不影响考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只要了解该词在文章中的大概含意即可。

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学生经过一次次接触整个语篇,理解不断深化。教师应该针对语篇的段落和情节,设计出一些问题。首先是一般疑问句,然后特殊疑问句,进而是拓展性的、 跨度较大的优化学生认识的问题,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课文(Retelling),这样一来,课堂教学的内容,变成了学生"内化"的有生命的"活知识"。学生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达到培养和增强学生英语语感的目的。如平时训练完型填空题目时,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该篇大意,"先易后难"甚至是"想当然"地填出几道题目,有时前面需要学生填写的答案,往往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有整句出现,相当于向学生提供了现成的答案。而有的学生着眼于个别字句的理解,所填答案乍看正确,可放在整个语篇中通读,却词不达意,甚至前后矛盾。因此,培养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学会"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上下联系,前后贯通,借助语用、语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增强推测意识。至少对所填空格前后的语句进行语义、语境的分析判断,这样,把所要解决的问题放在一个小的语段氛围中进行考虑,所填答案的准确率便能大大提高。所以着眼于整个语篇或语段的理解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贵在选择最佳的方法。在语篇整体教学中,我们也不主张始终只用一个模式,更不排除有时也使用传统的分段教学的方法。有些难度较大的科技小品如采用分段教学,可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用语篇教学的方法,常常会使学生"囫囵吞枣",而采用分段教学,把难句解剖清楚,指导学生把整篇准确译成汉语,可能更加实在有效。平时练习中,改错题也属语篇范畴。培养学生通读全文后,先改出浅显的错误(如不定式、人称代词、冠词以及时态的小错误),然后再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把每句话的前后紧密联系,充分考虑两个语句在语气上是顺连、逆连、还是转折,还需贯穿上下文(Context)理解。只要着眼整篇,全面考虑,有些错误便"显山露水",从而"水落石出"。而个别难句,则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揣摩,才能发现并改正。

五、所有题型中,作文是综合考查学生全面知识的运用能力,更不用说是属于语篇范畴。

纵观几年来的高考作文题,绝大部分是材料作文题。教师平时就必须强化训练学生对作文材料系统的、有机的整合组织,以及词组和句型恰当得体的使用,覆盖所有内容要点,尽量使用高级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而且有效地使用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结构紧凑,尤其是整篇文章的前后语意的连贯性、时态的准确性、人称的一致性以及全文的可读性,甚至包括点睛之笔的灵活性、创造性等,都需要扎实有效且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考场上才能纵观全文,统揽全局,收放自如的发挥出正常水平。

六、语篇整体教学并不回避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的讲授

讲解分析语言知识以及词句的目的,也还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篇,但是必须放在学生已理解了全文大意之后进行。知识讲授也有一个"讲"和"练"的关系问题。"讲"是为了更好地"练","练"是为了更好 的落实"讲"的内容。教师应当以语篇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培养能力为目标 。对于那些重点又是难点的知识 ,既要 "讲" 透,也要"练"好。对于那些重点而不是难点的知识,就可以少讲多练。对于那些难点而不是重点的知识,或者暂时不是重点,就讲清楚,少练或暂时不练,以后逐步加深巩固。在目前班级学生偏多的情况下,教师更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发展交际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语篇教学是一个综合训练的过程,每个课时都应该有听、说、读、写的活动,当然,每节课应该有所侧重。

七、语境语篇互融的整体教学

第7篇:大学语文知识点大全范文

关键词:文体知识 ;阅读教学 ;提高能力

新课改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强调“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一指挥棒带来语文教学“唯人文性、忽略语文知识的倾向”,致使不少省市近年来语文中考很少考课内阅读。其严重后果是学生的语文知识特别是文体知识缺失,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极大被动。如何夯实语文知识基础,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笔者以记叙文文体知识为例谈几点思考与实践。

一、了解文体阅读要求,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有知识性

纵观近年全国各地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记叙文一直占主导地位且所占分值较多,但由于记叙文阅读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难度大,大多数学生此项丢分较多。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中传授记叙文文体知识、了解文体阅读要求对备考的重要性。

小学的语文教学近乎快乐教学,除了背诵外,一般很少详细讲解文体知识;而初中生因考试需要必须重视文体知识的考点。如何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有知识性呢?笔者认为在设计教学时,有必要分年级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文体知识以及与文体相关的写作知识的传授。如:初一年级侧重对记叙文要素、顺序、详略的分析理解,对文中表达方式的辨别与理解,对词语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学会感悟人物形象;初二年级注意对文章、层意、段意的概括,对句子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分析,学会分析事件;初三年级着力对文段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对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特色的欣赏,引领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并进行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述。当然划分不应机械,要因文、因班、因人而异。

知识点的传授是必需的,如何让学生意识到文体知识在阅读能力培养上的价值呢?不妨从记叙文阅读试题设计中探究命题规律,让学生自己感悟知识点对阅读解题的重要。记叙文阅读试题一般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要求,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阅读材料来自课外,内容文质兼美、体现时代特色和精神,且大多反映亲情、友情,能给人以启迪。二是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要求能分清记叙文要素,能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和文章选材、布局谋篇的艺术特点,还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能谈出自己的感受,能区别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其表达作用,能把握文章的关键词句,概括段落和文章主旨。三是考查角度灵活,题型多样。一般紧扣“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重点,强化联系生活整体感知,注重理解,关注语言品味,强调情感体验,注重自主探究等理念渗透。对照《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要求,学生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地关注甚至寻找命题点,文体知识的价值自然能领悟到。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有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并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角色,由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教学行为由教会学生变为教会学生学习。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将字词句篇的积累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升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呢?这就需要我们改变语文知识观,过去把知识传授本身作为价值取向。因此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有人文性,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导向。

初中生处于探奇年龄阶段,任何知识点一旦和考点联系起来,就会感觉索然无味。如果开篇详细介绍文体知识或告知答题方法、答题要求,就会失去阅读欣赏的趣味。笔者的尝试是不求每篇文章面面俱到地讲授语文知识点,而是让学生拿到课文后自己阅读,然后圈点自己认为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知识点,说出来大家分享,这样经过筛选出来的既是一课里最重要的知识点,也避免了教师灌输的无趣。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就会有人对词语赏析、人物描写感兴趣,有人对作者研究较多,对叙事方式、主题表达有独到感悟,还有人会发现线索、过渡句、层次顺序等篇章结构安排的精巧。同样是知识点的传授,学生讲和老师讲大不一样,不仅仅是形式上不再是“满堂灌”,不再是平铺直叙的介绍,而且是学生像寻宝一样,自己去发现、自主去探究。其人文性体现在学生是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主角,而不是被动接收知识点的容器。

当然,高层次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激发阅读兴趣,还应该是传之以阅读欣赏的方法,以达到阅读能力提升的目的。笔者常以教材为例,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欣赏记叙文的用词美、情节美、表达方式美,引领学生探究记叙的顺序、记叙的线索及表达方式等安排的独具匠心,然后让学生自己体悟、归类、总结答题的方法和技巧,并学以致用到课外阅读中去。这样才能持久保持阅读兴趣并形成良性循环,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应试能力。

三、妙点学生自主生成,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有实效性

授人以“鱼”,是传授知识;授人以“渔”,是传授方法。而学生要提高语文素养就需要将“知识”和“方法”融会贯通,变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思想”。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能力生成的最高阶段。如果说以前教师的工作是给学生水,那么现在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带领学生去找水、找源头的活水。如何让学生找到自主学习的活水呢?笔者认为要想使学生形成寻找水源的意识,就要靠教师的妙点方法和思路,引领学生去“悟”、去“生成”、去学会“学习”。

比如说记叙文阅读的六步法:①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通过揣摩题意,辨出文章记叙对象,在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中,到底以哪个为主;②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不管哪类记叙文,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③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④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辨析文章主要采用顺叙还是倒叙,有无插叙、被叙或追叙等;⑤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⑥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记叙文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为自己的习作寻求借鉴。如果教师在引领学生学新课文、写作或做课外阅读时,能有意识妙点记叙文阅读六步法,引领学生寻找答题的思路、方法和源头,学生就会发现“鱼”(文体知识点)、思考“渔”(解题思路),从而领悟“渔识”(提高阅读能力)。

“教会学生”和“教会学生学习”是阅读教学的两个不同境界,如仅仅“教会学生”,形成的是文体知识点的框架,没有阅读乐趣;如“教会学生学习”,则以鲜活的例子,跳出框架探究,再看框架内的文体知识就别有风味,其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自然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8篇:大学语文知识点大全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课堂优化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89-01

阅读在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了解西方文化,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语感、扩充词汇量等。阅读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日常的阅读习惯,还要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运用任务型教学、语篇分析法教学和增加背景文化知识积累的方法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一、任务型英语阅读课堂教学

具体来讲,任务型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就是将具体的阅读任务作为学生阅读学习的动力,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任务成果的展示效果则是教学效果的体现以及评价依据。其特点就是知识融入任务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够不断地学习到英语的运用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英语知识点。从另一个方面分析,任务型阅读教学让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把知识和技能统一于一体,从而体验到英语的现实价值。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任务型英语阅读课堂教学:

首先,明确所设计阅读任务的目标。依据教材和教学活动进程,明确本次阅读课堂教学需要学生实现的学习目标。比如,要求学生会运用某些句型,会灵活运用几个动词。

其次,进行阅读前热身活动。阅读前,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阅相关资料,例如,文章所涉及的领域知识扩充。可以分组进行,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同时相互交流中互相扩充知识面。最后选出各组代表,进行信息资料的汇报。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运用多媒体对学生的信息进行补充、整合。

再次,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阅读任务,例如,寻找出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或者打乱文章的段落顺序,让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将段落重新排列好。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获得信息、逻辑推断能力。

最后,巩固本次阅读活动所学知识。此时,可以让学生缩写文章,分析文章涵义,或者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等。

综上,任务型英语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快速获取、处理、运用信息,灵活运用英语与他人沟通,同时教师也可以获得授课反馈信息,不断改善教学策略。

二、语篇分析法英语阅读教学

属于功能意念教学的语篇分析法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迅速抓住文章主要观点和写作意图,轻松通览全文的阅读能力。语篇分析法教学着眼点在于篇而不是句,在于文章的主旨而不是传统阅读中的语言分析。

进行语篇分析法英语阅读教学活动时,首先从分析文章主题思想、段落衔接以及篇章结构开始。和任务型阅读教学不同的是,为达到这一点,语篇分析法英语阅读教学不会设置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文章和做热身活动。课堂上,学生面对的是新的文章,其目的是保持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教师会引导学生运用以前掌握的阅读技巧浏览全文,快速掌握文章主旨要义,然后精读全文,进行段落分析与总结,并且归纳出文章大意。

由于文章形式多样化,教师在运用语篇分析法时要注意灵活多变,依据文章特点,选择侧重点,比如主题思想的把握、写作技巧的体会等。具体分析,作者认为阅读描写或者记叙文时,教师要侧重引导学生抓住故事情节进展、主题思想和人物关系,同时细细思考作者的情感立场;而对于论述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论述文的谋篇布局,论点是如何展开论证的,或者结论是如何归纳出来的,逻辑的合情合理是论述文最大的特点,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地方。

三、增加背景文化知识的积累

高中英语的学习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可以说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是文章信息和背景知识相互结合的结果。学生背景知识越丰富,对于文章的正确理解率就会越高,越能够理解西方人的思维,从而获得正确的信息。因此,增加西方文化知识的教学,丰富、扩充学生的西方人文背景知识是优化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必要的措施。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有效扩充学生的

方人文背景知识,并使其得到积累。

首先,对于重点文章,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前预习不是简简单单地浏览文章,查查单词,而是引导学生搜集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知识背景以及信息材料。通过查阅资料,有意识的梳理、整合相关背景知识。

其次,组织英语阅读小组,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沟通中交换知识,互相获得知识的扩充,也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最后,多多进行英语的课外阅读也是扩大学生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提升阅读速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必要手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快速有效提高阅读能力,课下的大量阅读以及知识积累是必要的。此时的阅读,可以丰富多样,实时报道、论说文、英语名著、诗歌、散文都可以,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重视词汇内涵以及文中的文化涵养,相同的词汇,因其民族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含义。

学生只有了解、熟悉适度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够正确理解英语阅读文章中的信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要义。

怎样更加高效的进行高中英语教学,迅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始终是目前高中英语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我们要充分、综合运用任务型英语阅读教学、语篇分析法阅读教学、不断扩充学生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其他有效教学方法,努力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丰富英语阅读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冬梅.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提高策略[j].走进课堂,2010(2)

[2]徐竞.课堂教学中提高英语阅读能力[j].科技信息,2011(5)

[3]林朝霞.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j].广西教育,2009(3)

[4]王蕾.论如何有效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6)

第9篇:大学语文知识点大全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思维转变 深化过程 分析

在经济交往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国际背景下,英语作为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语言语种,成为了国际间的交流和沟通的纽带,在信息化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大学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行业中的重要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应用方面的人才的基地,是大学生未来社会工作和交往中起到有效的、顺畅的、高效的信息沟通和交流的保障。大学英语教学主要致力于大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创新性意识的培养,是推进我国教学体制改革,努力完成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教学目标实现的保证,满足社会和国家发展过程中对于英语综合英语人才的需求。

一、大学英语教学思维的应用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大学教育成为了引领娇也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标杆,成为了知识革新和文化传播的新载体。尤其是在国际交往日趋频繁的社会背景下,英语作为连通东西方国家文化和经济交往的语言支撑,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沟通交流工具,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就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来说,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严重的影响着我国教学体制改革的进程,大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认知方面存在着一些误区,大学教学模式呆滞落后,无法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对于英语知识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严重的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领域中“学与教脱节”的现象,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大学生英语素质水平有待提升的现状。

二、大学英语教学思维转变及深化过程分析

(一)明确定位,实现教学重点的转移,构筑教学理念新体系。在改革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尤其是在世界贸易加剧的情况下,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往逐渐的频繁起来,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应用与交流技能成为了新时代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础知识素质。这就给大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思维的转变不应该仅仅局限对于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手段的变革,更应该体现在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理念上。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思维下,教师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教学理念的全过程,教学手段还是延续着针对于英语知识的熟练掌握为主要内容。然而,大学学生作为整个英语学习的实践的主体,需要更加突出对于大学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实现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明确大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的定位,将英语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充分的发挥出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增强师生之间的良性沟通和互动关系建设。

(二)以文化交际和文化知识为双线,推进英语教学内容转变。英语作为一种以语言知识的学习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就决定了它本身具有的独特性特点。对于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归根究底就是对于英语文化的学习,再加上,不同的文化交际的学习环境氛围下,对于某一特定的词语具有着独特的意义体现,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英语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熟练的掌握英语知识学习的技能和规范,以减少东西方文化差异给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造成的文化冲突,以更好的完成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推进英语教学内容转变。

(三)以实践应用为途径,以教学环境改革为抓手,建立健全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监督机制。掌握大学英语知识的精髓就必须以英语知识的实践应用为途径,通过营造英语知识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来不断的扎实大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提高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实现预期的课业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英语教学环境改革有利于打破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授课模式,通过丰富课堂形式和内容,来营造出一种英语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的环境,提高学生对于不同的情景下对于英语知识运用的应变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同时,建立健全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监督机制能够保证科学有效的衡量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学生从对于教师的过度依赖到英语知识学习的自我独立的转变。

三、结束语

总之,在经济交往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国际背景下,大学教育成为了引领娇也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标杆,成为了知识革新和文化传播的新载体,英语知识技能的熟练应用成为了新时代中每一个大学生所应该且必须具备的语言能力素养。本文通过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思维转变及深化过程的深刻研究和探讨,以期有助于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思维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创新性变革发展,不断开拓大学生对于英语知识领域学习的自主思维能力,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能力和质量,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思维模式的转变及深化,来切、切实满足社会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保证社会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进行,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雪梅.大学英语教学思维转变现状之调查[A].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中国视角——第四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7.

[2]何霞.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热情,改善大学英语大班课堂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