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精选(九篇)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1篇: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模式依靠 发展现状 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89-01

旅游如今已经成为国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所提供的大量旅游资源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近年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成为了旅游业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乡村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地理优势,大力开发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的主要收入。但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当注意环境的反馈和行业状态的健康。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开发较为落后

我国的乡村旅游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政府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行支持和保护,乡村旅游还是农民自发开发的阶段,资金投入不足,旅游模式和产业规模没有形成,管理滞后。

(二)我国乡村旅游中的设备设施还不完善

很多地方还没有完整的旅游系统作支撑,没有统筹全局的管理方案和设备设施建设。设备落后导致游客旅游体验差,收入减少,设备更加落后。这样的循环怪圈一直都困扰着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同时设备不完善还导致在兴建设备设施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目标,重复建设严重。其中最能体现的便是乡村交通问题,还有道路泥泞、垃圾处理不科学不合理、住宿条件差、公共设施破旧等。

(三)我国乡村旅游中的管理和规划不统一

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只看到当前的利益,没有看到长远的发展,政府等相关部门支持力度不够,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乡村旅游进行规范和制约。各种旅游乱象层出不穷,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消费模式落后且高昂,造成在乡村中的竞争偏向,旅游业取得的利益一年不如一年。

(四)乡村旅游在利益的驱使下忽视了环境,过度开发

很多乡村旅游业为了得到巨额的利益或是响亮的名气,无度地向大自然索取,毫无节制地开发。没有规划,没有顾虑,造成环境恶化,生态资源快速枯竭,水源污染严重,垃圾处理不得当,大量树木遭到砍伐。这种盲目的做法是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的国家政策背道而驰的,长久下来对我们的子孙后代就是断绝后路。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未来趋势

针对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大概可以从以下三个模式来发展乡村旅游,当然在整个过程中也离不开健康的管理方式和辩证的、发展的统筹规划。

(一)依托在其他旅游方式上的发展

一些紧挨着旅游区的乡村,可以以该旅游区为指引,开发自己乡村特色的旅游项目。利用临近旅游区的吸引力,逐渐壮大自身,从而取得良好的发展。

(二)城市孕育乡村的模式

很多乡村旅游区应该建立在城市和农村中间的城乡结合部,利用城市的各方面的发展来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距离够近,不需要在途中花费太多的时间,周末就可以前往,随到随走。二是这样的乡村可以依据城市的特点发展自身的旅游特色,依靠特色来吸引大量的人员。

(三)以科技为重要中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科技是@个时代不变的主题,把现今的科技植入到乡村旅游中来,让游客在体验原生态的乡村旅游时能够感受到时刻离不开的科技的作用,无疑会给游客带来良好的旅行体验,也能够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现代化气质。

在依托了三个重要的发展点之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进必将一片广阔,在未来的乡村旅游中可能会开发出多种旅游模式和特色,主要还是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规范化的,统筹全局的管理,乡村旅游未来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定需要健康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而不是放任自流,管理过程中要考虑人文、环境、科学等重要因素,综合发展;二是在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中,科技和自然必然是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科技带动社会的发展。同时在乡村旅游业中科技元素的注入也是必然的趋势,自然则是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原生态旅游体验必不可少的元素,自然也是乡村旅游对人们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的源头,应该长久地保持下去,保持最纯净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三、结语

乡村旅游业近年来悄然崛起,不断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收入,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却也是不可忽视的。运用多种经营模式来解决或是缓解这些问题,在发展中看到机遇,沿着时展的大趋势,客观看待乡村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才是目前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

第2篇: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旅游产业;特色;发展趋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163-03

新时期国民经济产业面临着诸多全新的发展环境,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化等主流环境,对旅游业经营模式提出了许多改革方面的调整要求。从产业主体来说,旅游公司必须实时调整原有的经营模式,以新环境为指导建立符合市场趋势的运营方案。若能将新型旅游产业特色融入到经济事业建设中,必然减小了旅游产业模式改进的难度,加快了新型经济体制的变革进程。因此,深入调查新型旅游产业的基本特色,科学地预测未来旅游业发展趋势,这些对旅游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均很有意义。

1新型旅游产业概念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旅游产业要素进一步扩展,各要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新型旅游产业链。所谓“新型旅游产业”,主要体现于产业结构层次的优化发展,以及产业规模标准化改革趋势,这类产业特点将会在国内促使一类新旅游业项目形成,最终带来了最大化产业经济收益。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不断变动调整,我国旅游业优化转型是必然趋势,这也说明了国家经济事业建设的改革趋势。当前,新型旅游产业趋势主要体现于三大动力效应:直接消费动力、产业发展动力、城镇化动力,在此过程中,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会为这一地区带来价值提升效应、品牌效应、生态效应、幸福价值效应。

2我国新型旅游产业基本特色

创新是推动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无论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产业,都是在不断创新调整中寻求最大化发展。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经过长期经营与规划调整,也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产业结构体系,并且以新时期环境为依据建立现代化产业规模。就目前状况来说,新型旅游产业呈现了多方面特色。具体表现:

21持续增长在保持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同时,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将步入快速发展时期,意味着旅游业在市场经济中将掀起新兴产业热潮。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新型旅游业项目市场占有比、经营收益率、项目营运规模等均有明显增长趋势,带动着一个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未来中国旅游市场将从以入境旅游为主导、国内旅游为基础,发展到国内、入境、出境三大旅游市场共同发展,这种旅游项目规模扩大化增长局势,必然会带动产业经营收益水平提升,标志着利益化产业时期到来。

22开放加快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历程分析,“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走出国门的第一步,今后旅游产业将会延续改革开放原则,对国内外市场做出新一轮的调整。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旅游业将启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国内外旅游市场一体化进程将加快,与国际市场、国际规则、国际水平将进一步接轨。比较明显的现象,中国入境旅游、出境旅游的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将进一步发挥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作用,从经济产业决策上展现我国的国际营运能力,辅助改革开放政策的政策运行。

23多样经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传统的观光旅游持续增长的同时,休闲度假旅游将快速发展。我国人口数量庞大,这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巨大的市场环境,同时也要求新型旅游产业渐成“多元化”经营准则,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旅游市场的需求。调查显示,追求高质量生活是社会群体普遍关注的,旅游业中与现代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旅游新业态将大量涌现。城乡居民出游的选择将更趋多样,旅游产品的供应将更加丰富和充裕,这些都是多元化旅游的新特色。

24设施需求旅游发展对基础设施和相关设施的需求将明显增长,对相关行业的依托和促进作用也更为明显,努力配套多种旅游设施也是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新型旅游产业将是“高速化、安全化、绿色化、一体化”的新服务模式,为广大旅游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初步预测,到2015年,我国乘坐飞机的乘客将达到45亿人次左右,需要新增飞机约1800架、新增航班约630万架次;乘坐铁路的游客将达25亿人次左右,需新增客运车辆约5万辆;这些都说明了旅游设施需求量之广泛。

3未来新型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依据新型旅游产业概念内涵,未来新型旅游业应当注重“价值、品牌、生态”等方面的市场效应,从产业效应方面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特色的产业局势。笔者认为,由于中国人口数量及市场环境的特殊性,新型旅游产业发展将会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旅游经营公司应当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模式,才能进一步带动地方经济收益增长,扩大旅游产业对社会主义市场的影响力。因而,新型旅游业需要联系几大市场效应,科学判断新型产业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拟定产业经营决策。

31价值化国家投资地方开发旅游产业,最终目标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创建符合区域建设的经济产业模式,挖掘旅游产业价值是最基本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旅游将消费者带来了原产地,使得产品的销售直接面向市场,从而获得了比批发价出售更高的价值;另一方面,游客在进行旅游消费的同时,还能够享受到不同于一般购物过程的新型体验和服务,使得产品的最终价格高于一般市场上的价格。因而,未来旅游产业必须全面激发市场价值观念,以创造实际价值为参考标准,全面带动新型旅游产业发展。

32品牌化旅游的品牌效应,基本上反映为对城市品牌的宣传与提升作用,既能作为一个经济产业结构形式存在,也能成为地方标志性的宣传平台。对于城市旅游来说,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形象过程中,传递给社会大众的一个核心概念,期望得到社会的认知和认同,即所谓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对于农村旅游来说,农村品牌是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遗产、原生态自然景观,这类品牌是不可取代的,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特点,如何协调两大地域旅游品牌效应,这是新型旅游产业急需考虑的问题。

33生态化今后我国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这对旅游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因为旅游就是一个审美活动,想要发展就必须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提升环境。“粗放型”旅游产业已经证明,传统旅游业经营模式不仅无法实现盈利水平增长,同时也破坏了地区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阻碍了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平。解决传统旅游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现象,必须要发挥“生态旅游、环保旅游”等产业效应,构建可持续的旅游产业运营模式。

34服务化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可见,旅游的幸福效应已经开始慢慢被社会所认识到,并在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上发挥着切切实实的作用。针对这一趋势,我国新型产业发展要坚持“服务至上”的准则,以消费群体需求为主导依据,不断调整固有的产业服务模式;以开放式服务体制为基础,颁布与新型旅游产业相配套的服务体制,从服务产业营运标准开始建立新型的旅游产业市场化机制。

4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事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是一切市场经济活动的总引导者,依据国家经济政策调控市场经济模式。随着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政府担负的旅游经济调控职责越来越重,正确处理新型旅游产业经营期间遇到的问题,这是政府发挥经济职能的主要表现。笔者认为,未来新型旅游产业主要面临着国内外市场变动问题,政府要根据市场行情实时调控旅游产业格局,以维持新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41调整产业决策经济学家指出,到2015年,全国旅游业增加值可达2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48%,约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1%,旅游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可达1个百分点,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可达2个百分点,旅游业可以为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旅游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贡献将更为明显,我国需根据市场状况及时调整旅游产业决策,为行业经营提供更好的市场条件。

42加强市场监管“竞争”是产业市场化的必然产物,恶意竞争不仅扰乱了良好的市场秩序,也影响到了旅游产业经营体制的规范化。政府在新型旅游产业规划阶段,应当进一步强化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力度,引导旅游公司建立和谐的市场化机制,严禁为了谋求企业利益而损坏市场环境。例如,对恶意竞争企业给予处罚,吊销公司的营业执照;对旅游公司定期检查、审核,及时发现公司经营存在的问题,督促其改正。

43辅助新兴产业未来旅游业发展大多依托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或文化资源,能耗主要集中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餐饮及其他旅游活动方面,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其能耗比重远少于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是低耗能产业。地方政府需努力辅助新兴产业,为旅游项目开发与建设提供更多的便捷性,深入挖掘地方旅游资源以建立新型产业规模。比如,以地方文化特色为基础,投资一批地方旅游产业项目,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44投放产业资金除了从政策上提供诸多帮助外,政府也要及时解决地方旅游产业的资金紧缺问题,增加产业资金投放额度以创建新型经济体系。例如,地方旅游产业规模形成初期,政府应增加配套设施、交通条件、景区开发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地方旅游产业提供多方面的辅助条件,这样才能维持一个新产业的稳步发展。另外,对于尚处在起步阶段的旅游企业,政府可适当提供资金政策辅助,加快旅游产业资金链的可持续运转。

5结论

发展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对象,也标志着新经济在我国步入崛起阶段,如何发展新型旅游产业是国家经济政策调控需综合考虑的问题。当前,中国旅游产业需结合“价值提升效应、品牌效应、生态效应、幸福价值效应”等主要市场效应局势,实时调整原有旅游产业经济层次结构,建立符合本国产业经济环境的新方式。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新型旅游产业以“价值化、品牌化、市场化、服务化”等为主流趋势,凭借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全面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周彬,赵旭东,王宾梅,刘易文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以浙江省象山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12).

[2]吕建树,刘洋,张祖陆,李静,王学鲁北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策略[J].资源科学,2011(9).

[3]孙业红,成升魁,钟林生,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潜力评价――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0(6).

第3篇: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

(一)旅游方式小型化

随着个性化,消费化时代的来临,散客游家庭自助游,委托代办式旅游会越来越多,传统的团队旅游会随之减少。国际旅游中散客旅游占到了70%,团队只占到了30%,这几年来已形成潮流。就我国目前旅行社经营状况来看,外联人数没有减少,但团队客人越来越多,游客以散客形式去旅游,因此,旅游方式的小型化是一个长远趋势,而且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二)旅游时间常年化

我们现在的状况是旅游时间相对集中,淡旺季比较明显。从国际旅游来说,淡旺季的区别已在逐步减缓,但国内旅游基本上还处在大起大伏,高峰低谷的状态,这与我国现行的节假日制度有关。大体上有春节,清明,五一,国庆,中秋几个高峰期。高峰期时应接不暇,质量事故频出淡季时门可罗雀。但这种现状不会长久的维持下去,今后应该会有新的政策出台,推动常年化旅游。例如,目前有个别单位已实施的奖励旅游,福利旅游等,如逐步大力推行,就可使我们旅游时间常年化逐步发展。

(三)集团化竞争的态势

这种态势在1999年就表现的非常充分,各个省都在努力组建现阶段集团。这种区域性旅游集团的成立使集团化竞争更加突出,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一件好事,至少反应了事物发展由初级阶段向前迈进的方向。所以集团化竞争态势是一个可以肯定的态势。但目前的状况不是一个长远趋势,因为这种区域性的旅游集团的发展不适合旅行社的发展方向。

(四)市场的开放程度会逐步增加

目前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可能性也逐步增大。一个主要原因是从1998年开始的政企脱钩。各级旅游局与其直属企业脱钩,使两者之间已不存在直属关系。现在谁能带来客源就欢迎谁,所以让市场争客源会成为各级旅游局一个普遍的态度。再加上目前各级旅游局也参与经营各地旅游资源,这就促使市场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形成统一的可行性随之增加。这才符合旅行社经营活动的最基本特点和规律。旅行社经营的产品一般都是跨区域的,因此,希望有一个全程质量监督体系以保证接待质量。(选自《旅行社经营管理》魏凯赵静著)

(五)旅游服务社会化

目前已有一些旅行社开始尝试门市的社区化,有的不是很成功,有的比较成功。但是真要发展下去,就一定要做到最大限度的为旅游者提供方便,达到门市社区化。

(六)品牌一体化的多元化经营网络

这种品牌的多元化经营网络也很有可能成为今后主导性趋势,这种主导性趋势的产生最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最符合旅行社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品牌一体化经营网络不是单一的,他是以旅行社的经营网络为基础,同时发展其他方面的网络经营,但说道底还是品牌的问题。从企业综合角度来分析,将来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模式,在竞争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合适的模式就会被淘汰活改造,有些好的模式就会发展壮大。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不完全是资金因素,而是市场因素,即不仅仅取决于资金的规模量,更取决于市场占有率和发展适应性。(选自《旅行社经营管理》魏凯赵静著)

总而言之,面对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和复杂性,旅行社的生存发展可谓是机遇与限制齐力并行,需要客观审视。

三、旅行社战略管理

旅行社为了自身能更好更稳定规范的发展,在做好日常的常规管理的同时,还要具备未雨绸缪,预知态势的战略管理能力。所谓战略管理就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为谋求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对企业的重大问题做出长期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时,对企业制定实施及评价与控制活动所进行的一个全面的复杂的管理过程。(选自《旅游企业战略管理》马桂顺著)

旅行社经营者在实施战略管理时,要针对自身发展情况,审时适度,负有创新。一)差异性战略管理

差异性管理战略指旅行社产品或服务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旅游者能感受并接受这种差异。

差异性战略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进而在不减少销量的前提下制定高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来获得竞争优势。差异性是针对旅游者而言的,因此旅行社如果想成功实施差异性战略,就必须研究旅游者的需求和消费行为,以了解他们认为重要的是什么,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是什么,尽量满足相应兴奋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及购买习惯。旅游者差异性的喜好程度越高,那么他们同旅行社的联系就越紧,旅行社所获得的优势也就强。

成功的差异性可以使旅行社对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收取较高的价格,提高销售量和获得旅游者对其品牌的忠诚。无论何时,如果旅行社销售产品或服务所获得的额外价格超过了为获得差异性而话费的成本,那么差异性就可以提高旅行社的盈利能力。旅游者对旅行社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赋予了加值期望,但还去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或者如一家旅行社的差异性方式容易被对手所模仿活复制,那么其差异性战略就不会成功了。

(二)紧缩型战略管理

紧缩型战略是指企业从目前的战略经营领域和基础水平收缩和撤退,且偏离战略起点较大的一种经营战略。紧缩型战略是一种消极的发展战略,一般来说,企业实行紧缩型战略只是短期性的,其主要目的是避开环境的威胁并迅速地实行自身资源的最优配置,向其他行业转移,可以说紧缩型战略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公司战略。(选自《旅游企业战略管理》马桂顺著)

旅行社作为一种旅游企业,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适当吸取采用这种经营战略。例如针对当前严峻的旅游市场环境,部分旅行社就可以采取该战略中的放弃战略。旅行社可以将自己的一个或几个部门转让出卖活停止经营。放弃战略目的是要找到肯出高于固定资产实价的买主,所以管理人员应该说服买主,认识到购买后所获得的技术或资源能使对方利润增加,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使旅行社的利益的得到维持。

(三)联盟战略管理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网络式的联合体。一般来说,这些企业为了获得一个或更多的战略目标,没有组成相互独立存在的组织,而是采取了两个或更多的组织相互合作的方式。

第4篇: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

关键词:旅行社;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44-02

一、提出背景

中国旅行社业“小、散、乱、差”的行业状态已经维持了很多年,而且一直未得到改善,行业利润率逐年降低。同时,在国际化、信息化以及游客需求个性化的大背景下,旅行社必须积极做出反应,才能生存下去。因此,旅行社现在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要求中国旅行社业必须进行变革。

二、旅行社业发展现状

1.水平分工体系,行业利润率逐年降低

中国旅行社分类是由政府主导的水平分工体系,各个旅行社都参与到了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和游客接待活动整个过程中,旅游产品雷同,利润率不断降低。这种水平工体系造成旅行社之间业务重叠,限制旅行社的品牌发展。目前,中国旅行社业现状依然是“小、散、乱、差”。整个行业以中小旅行社居多,存在大量“夫妻店”;整个行业高度分散;各旅行社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大打价格战,不注重产品创新。

2.国际化对旅行社业的冲击

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业务虽然对外开放缓慢,但是未来出境旅游业务全面开放是大势所趋。目前出境游一般是当地旅行社组团,再通过与境外地接社合作共同完成接待,相应利润也就分流很多。与国内旅行社相比,国外旅行社实力雄厚,有很多优势:更加熟悉境外景点、文化的包装;在营销、宣传上也具有品牌优势;批发零售体系十分完善,研发能力强;吸引旅游人才。一旦国外旅行社进驻中国,全面开放公民出境旅游业务,国外旅行社自己就可形成组团、接待一条线,将利润独占。

3.信息技术给旅行社业带来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途径、网上预订旅游产品越来越方便。而且,近年来手机普及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迅猛,成为人们帮助达成旅游的新工具。

旅行社主要担负着沟通游客和旅游产品供应商的桥梁作用和向消费大众传播旅游信息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在线旅游企业和在线预订系统的完善,传统旅行社业受到严重冲击。调查发现,中国用户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途径有亲朋好友的推荐、专业旅游网站、搜索引擎、传统媒体、综合门户的旅游频道、社交网站和旅行社。其中,有45.2%的人会选择去专业的旅游网站获取信息,排在第二位;而到旅行社咨询却排到调查问项里面的第七位。人们不但可以通过在线旅游网站获得专业的旅游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站上的互动区域,对旅游信息进行更新、留下意见和建议。在线旅游网站可以及时掌握游客的需求,不断改善服务。此外,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手机性能的提高,在线获取旅游信息和预订旅游产品的游客会越来越多。

4.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改变。过去,人们通过旅行社购买旅游产品,在旅游中大多充当被动服从的角色。在新时期,随着旅游产品多样化和人们消费需求的提高,现代旅游者不仅要求享受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还要求自己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中来,这也就要求旅游产品和服务要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

三、未来的旅行社变革趋势

1.形成更完善的垂直分工体系

中国旅行社未来发展趋势将是,少数大型旅行社形成大的旅行社集团,在市场上居于主导地位,发挥其在产品开发,实地接待等方面的优势;中型旅行社社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大量的小型社作为大型社的零售网络经营点[1],旅游批发商和旅游零售商分工明确的垂直的“批发―零售”体系。不同规模的旅行社应该发挥自己在不同环节的优势,扭转目前因缺乏分工而导致的混乱竞争、整个行业利润低下的现状。为了形成更完善的垂直分工体系,政府部门应该放开对旅行社业的管制,让市场自己调节旅行社行业,而不应该通过行政手段干预旅行社行业的分工体系。

2.集团化、专业化趋势

旅行社业集团化是世界旅行社业发展的趋势,旅行社集团可以快速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同时增强中国旅行社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旅行社都要向着集团化发展。为了发挥成本优势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大型旅游企业可以发展集团化;而为了满足特定细分市场的需求,中小型旅游业则应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游客提供特色产品与服务,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

3.差异化和品牌化

目前国内旅行社对于同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设计,几乎互相照搬,没有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差异化的设计,缺乏特色。在内地游客越来越成熟以及激烈的行业竞争背景下,旅行社要想获得利润,就必须将产品向差异化方向拓展[2]。随着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旅行社单纯依靠价格竞争已经无法生存。有实力的旅行社应该走品牌经营的道路,进行旅游产品创新。中国的旅行社必须大力发展名牌战略,否则将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落败[3]。

4.信息化趋势

信息技术与旅行社业务的结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旅行社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线下业务和线上业务有效地结合起来。前面提到,旅行社的基本角色之一就是信息的传递和搜集,而网络最强大的优势就是对信息的汇集和再分散。作为专业的旅游企业,旅行社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在信息收集、处理以及在分散上的优势[4]。国家旅游局、部分地方旅游局和旅游企业已经尝试性地发展智慧旅游或者智慧城市,提供旅游信息。另外,信息化可以使旅行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可以和其他的电子金融服务、网络电信服务结合,为旅行社顾客提供延伸的增值服务[5]。

在信息化和游客需求不断更新的时代,旅行社应该以旅游者的市场需求为导向,成为“围绕客源整合资源”的服务型企业。

参考文献:

[1] 苟胜东.旅游经济发展与旅行社模式调整[J].中国商贸,2010,(11):142-143.

[2] 张辉,魏翔.对中国旅行社业的经济分析与再定位[J].旅游学刊,2004,(5):71-76.

[3] 董红梅.国际化背景下旅行社业发展趋势[J].中国国情国力,2010,(2):57-59.

第5篇: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

关键词:休闲旅游产业;门票经济;文化内涵;旅游精品;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164-02

引言

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颁布,是新时期国务院对旅游业发展制定的第一个文件,明确提出了旅游业战略地位和任务要求:“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把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1]

目前,中国的旅游业整体运行良好,旅游业的融合推动了旅游的深度开发,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特别是城市发展的积极性,旅游业已成为地方经济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动力[2]。

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国内旅游始终是我国旅游业的主体,出境旅游增长加快,促使旅游市场形成“两高一平”格局。

再看假日旅游,首先,回顾2012年的中秋、国庆双节,国人的旅游欲望与消费能力再次让世人大开眼界。短短七天,全球最大规模的迁徙运动再一次在中国发生:旅客6.6亿人次。

二看河南经济,河南省突出“扩需求、创优势、破瓶颈、惠民生”四个着力点,富民强省迈出新步伐,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好的趋势,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3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万元,为休闲旅游产业开发提供了物质保障,这一系列举措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区位优势。

三看河南旅游地位,旅游业是河南省的优势产业之一,实现中原崛起的优势之一,是河南振兴的一大优势,一大支撑,一大潜力,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和展示河南形象的重要窗口。

四看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河南在中国,从西到东的第二步过渡区的第三步,自南以北的地理和气候过渡区,从行政区划和交通状况的角度来看,在世界上的地位。

五看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河南发展年代悠久,历史文化内容丰富。从人类文明的历史最早开始繁荣、全面发展的封建社会的唐宋时期,再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河南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华彩篇章。

六看自然景观景色,景观奇绝壮观,景色形态多样。河南不仅有陡峭的高山,也有坦荡无垠的平原、起伏的山丘和周围的丘陵及盆地。

再看河南旅游现状,2015年河南接待海内外游客量5.18亿人次,全省旅游总收入5 035亿元。因此,河南在努力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更应重视国内旅游这一巨大市场及其效益。

众所周知,旅游业既是经济和社会功能,又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作为重要的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来源,随着民生的改善,为造福民生的幸福事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时展的必然性,也是时展的必然性,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河南休闲旅游产业已万事俱备、蓄势待发!

一、休闲旅游的概念

要明晰休闲旅游活动的内涵,清楚界定休闲旅游的概念,先有必要搞清楚以下几个概念。何谓闲暇?何谓游憩?何谓休闲?何谓旅游?由此才能更清楚地去理解休闲旅游。

休闲旅游是在旅游的同时,还能让心灵得到放松。休闲旅游是一种通过旅游活动达到消遣、休闲为目的休闲活动,是用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去体验,以慢速度和平和心态为旋律,欣赏生活、享受文化、有品位、个性化的文化活动,是介于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之间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一种充满个性需求的旅游方式。

二、旅游为何要休闲

谈及休闲旅游,不少人认为只要有钱、有时间就万事俱备,往往会发出疑问:旅游还需要休闲?休闲旅游就可以实现上述目的吗?

孰不知,旅游活动中最重要的不是金钱,也不是闲暇时间,而是旅游动机。的确,有了闲暇时间,休闲的方式亦多种多样:可以在家休闲,可以是逛街、聚餐、娱乐等日常休闲,也可以去近郊一日游或是外出旅游,甚至可漂洋过海出境游,或者去猎奇探险、寻幽探秘。但是,能够真正让人放松身心,调整心情与情绪的,唯有休闲旅游。

通俗地说,休闲旅游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以旅游为手段的休闲。时间不重要,景点不是唯一,行程不是标准,没有看到的景色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目的与心态:随性、随心。开心就好,快乐最重要,关键是要欣赏眼前,体验当下,感悟此情此景!

三、开发休闲旅游产业的价值与意义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要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特色。

今日河南,已经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已经进入了转型发展、加快崛起的发展新阶段。将会使河南成为中国旅游景区快速增长的板块,更为河南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项目组清楚地认识到,旅游产业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一大优势,一大支撑,一大后劲”,更明白休闲旅游又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幸福产业,是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此,河南休闲旅游产业的开发对落实旅游普及惠民,建设生态老家、幸福河南、和谐中原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四、河南旅游业现状、地位与作用

河南旅游业发展现状是:正处于“从点线突破向板块推进转变,从观光主导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驾齐驱转变,从散点布局向集聚发展转变,从规模扩张向规模与质量并重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向产品创新型转变,从旅游要素发展向多产业融合发展转变,从粗放型发展向精细化运作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的关键发展时期,面临机遇和挑战。

如今,河南人均GDP已经超过6 000美元,大众旅游的时代已经到来,休闲旅游必将成为旅游新时尚、新形式与新引擎。河南足以凭借区位优势将成为我国经济活力迸发、旅游消费旺盛、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的地区。河南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灿烂丰富的文化遗存、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丰富多彩的资源优势与人文优势,以及无与伦比的区位优势与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必将促进河南休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五、河南休闲旅游产业开发战略

1.摒弃旅游业的短视行为,以门票经济改革为切入点,带动休闲旅游,让旅游回归大众、回归理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此,要突出旅游业的社会性与文化性,不仅需要大众树立休闲旅游意识,更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以游客为本,以服务为抓手,提升景区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做大做强休闲旅游产业,促进景区与游客的和谐、共赢。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惠民福民,要保障民权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反观河南,“十二五”期间预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0%,河南省旅游消费需求将迈入大众消费阶段,旅游消费更成为民众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度假亦将成为民众消费的新形式、新趋势,而国内旅游更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这一系列发展趋势将促使河南旅游产业爆发性增长。

3.以旅游标准化为契机,完善旅游线路与咨询服务,形成极具吸引力的拳头产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河南休闲旅游精品线路。2012年2月,河南旅游局局长范修芳在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河南省“要构建大旅游格局”,何种组合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共识与尊重!重要的是发展的长远眼光与彼此利益的关切,重要的是理念与意识的改变!

4.以文化为中心,以休闲旅游为主题,打造河南休闲旅游的核心资源与文化品牌,促进物质文明与文化传承的协调发展。对于河南旅游总的定位,项目组十分赞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锋的观点:“有一种文化叫中原,有一种感觉叫河南”,河南是“中国精神家园旅游胜地。”所以,“心灵故乡,老家河南”是河南旅游的最佳定位,也是河南休闲旅游最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5.创新管理手段,完善旅游信息平台与网络平台,实现旅游景区“智能化”,让休闲旅游“智慧化”,真正形成大旅游、大文化的河南休闲旅游、智慧旅游。信息时代,网络是必不可少的;智能手机的普及,让网络无处不在。休闲旅游的关键是把握旅游景区的客观和综合信息,其核心是把握旅游业的目标。今日河南,还可以不断提升各地旅游信息化的水平与层次,通过旅游标准化活动,促进各个景区都建立、完善成为智慧景区,再辅以新技术的应用,让各地的旅游体验网、智游网更全面、覆盖更广,提高河南省休闲旅游信息化的广度与深度,提高河南旅游业的技术含量,强化网络化对旅游产品宣传、增值的服务能力,更好地宣传推介河南及中原旅游品牌,推广休闲旅游理念,促进河南休闲旅游产业大发展。

结语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颁布,预示我国大众休闲时代已经到来,预示着中国旅游产业开始由注重数量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提升方向发展。河南区域经济的建设发展与创新驱动,催生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河南休闲旅游产业的开发,更需要各级政府充分把握其与地方经济的最佳切入点,由此促进河南休闲旅游、智慧旅游、全域旅游的发展,促进河南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提升,河南应该有所作为。

如果休闲旅游是一种用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去体验,以慢速度和平和心态为旋律,欣赏生活,享受文化,快乐人生。那么,休闲旅游产业就是一个经济文化工程,是一个旅游线路设计、开发的休闲工程,更是一个惠民、福民、富民的幸福工程,其开发已是大势所趋。

凭借中原经济区发展建设这一战略机遇与“互联网+时代信息化”这一发展平台的不断完善,河南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十分美好!

参考文献:

第6篇: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

关键词: 旅游产业;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内在规律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旅游业目前正处于关键的战略提升期,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使旅游产业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就必须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只有在深刻认识和理解旅游产业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才有利于制定出适合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和产业政策,有利于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凸显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而指导和促进旅游产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运用旅游产业经济理论研究旅游产业内在规律,就是要研究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与国民经济体系内其他相关产业之间运行规律以及旅游产业内部各种产业要素的运行规律。本文着重研究旅游产业内部各产业活动要素的运行规律,即侧重于对旅游产业结构及其演进规律进行研究。

一、 旅游产业特性与旅游产业结构

1.旅游产业的形成特性

旅游产业是由绝大多数原来已经存在的独立行业围绕旅游活动重新组合起来的新的集合体,这些行业之所以成为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是因为尽管这些行业在旅游产业运行中承担的作用及各自的功能有所不同,但却都具有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共同职能(张辉,2002)。由此可以认为,旅游产业是一个以旅游活动为中心而形成的配置产业,其组成包括了为旅游活动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行业和企业。所以,旅游产业是一个依托性和关联性很强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依托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因而旅游业对其他产业存在着较强的拉动作用,同时也会受到其他产业的制约而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因此,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与其他产业相互协调才能相互促进。

2.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是一个构成复杂的综合性产业。要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旅游产业的内在规律及发展趋势,首先必须加强对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所谓旅游产业结构,是指旅游产业的构成,是旅游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及其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张辉,2002,唐留雄,2001)。旅游产业结构主要有旅游产业行业结构、空间结构、生产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产品结构等诸多方面。

二、旅游产业行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及趋势

1.产业结构层次划分

综合国内外有关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虽然对于旅游产业行业结构的划分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获得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观点是从旅游者的消费角度,对应于旅游者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将旅游产业大体划分为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旅游交通业、旅游购物业、旅游游览业和旅游娱乐业等基本产业。这些产业按照各自的职能与分工共同构造旅游产品形成旅游产业链,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基本旅游需求(在此是指狭义的旅游行业结构,广义的旅游行业结构还应包括一切为旅游需要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和部门―--作者注)。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与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层次。国内有学者按照这个理论、将旅游者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形成的6个基本产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称之为基础层次产业,包括为满足旅游者的食、宿、行等基本生理需要、使旅游活动得以发生的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和旅游交通业;第二层次包括旅游购物业,因为旅游者的购物行为具有二重性,既有为满足生理需要的购物,如购买日用消费品等,也有为纪念和欣赏的购物,这是精神层次的需要。由于这个层次的旅游消费兼有两重性,所以称之为中间层次产业;第三层次包括旅游游览业和旅游娱乐业,因为游览和娱乐有着求知和审美的特征,满足的是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同时,它们也是旅游得以发生的核心之所在,所以,称其为核心层次产业(张立生,2005)。

2.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研究

以上所划分的旅游产业的三个层次产业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相互关系,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演变规律?有学者曾对1995-2002年中国旅游外汇收入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中考察我国国际旅游总体消费中这三个层次产业的构成变化情况。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随着时间的变化,旅游者对各个层次产业消费的绝对数量都在增加,如基础产业、中间产业、核心产业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从1995年的57.9亿美元、16.40亿美元、15.87亿美元,分别增强到2002年的103.67亿美元、42.11亿美元、29.56亿美元;而同时期旅游者对各个产业消费的比重变化却呈现出不同的态势:从1995年到2002年,对基础产业的消费从72.21%下降到59.13%,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对中间产业的消费从20.47%上升到24.02%,呈缓慢上升的态势;而对核心产业的消费从7.32%增强到16.86%,呈十分迅速的上升趋势。同时,通过对国内旅游者人均旅游消费结构变化情况的考察,其演变的情况与国际旅游业结构演变态势基本相似。(张立生,2005)

促使这些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科技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首先,现代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先进技术不断地被应用到生产活动中,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不仅使人们从繁忙的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而且也使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这两个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外出旅游的愿望大大增加,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经常性消费方式。带动了旅游消费迅速增加,旅游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旅游产业三个层次的消费在绝对数量上的不断变化。

其次,旅游者在旅游产业三个层次产业消费相对量的不同变化,同样与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对于基础层次各产业而言,消费绝对量的增加应该是旅游活动普及、旅游者数量增加产生的结果。科技进步使得交通等方面的基本消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相对或绝对地降低,在旅游总体消费不断迅速增加的情况下,这种降低必然会导致该层次产业在旅游总体消费中的比重不断减少。对于核心层次产业而言,其消费相对比重的增加是由旅游者出游目的决定的:因为旅游者出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而这种满足是以旅游者对游览和娱乐的消费为实现的手段。但是,在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者在这方面的消费量是不同的:在旅游发展刚刚兴起的初期阶段,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和技术条件不太先进等因素的影响,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及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数量和旅游接待水平均受到限制,从而制约了旅游者在核心层次产业方面的消费量;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方面条件的逐渐完善,制约旅游者消费的因素在逐渐减少,旅游者在这方面的消费必然会迅速地增长,从而直接导致了核心层次产业消费的相对量迅速增加。对于中间层次而言,由于其消费的二重性,因此,旅游者对该层次产业的消费会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在绝对量上会稳步增加,而在相对量上可能会平缓地略有增加,也可能变化不大(张立生,2005)。这其中,旅游商品开发的力度和深度、科学技术在旅游商品开发、生产中的运用程度等因素,将会起到较大的推动或制约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旅游产业中三个层次产业的演变规律表述如下: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对旅游各层次产业消费的绝对量都是增加的;而对旅游各层次产业消费的相对量,即消费比重的变化却不尽相同:基础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中间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呈缓慢上升的态势,而核心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则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因此,旅游产业各层次产业消费比重变化如同人的需求层次变化一样,也呈现出由低级层次到高级层次的演变趋势。

3.发展趋势

随着旅游产业三个层次产业按照上述规律的不断演变,必然会影响旅游产业结构随着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地从低级结构模式向高级结构模式演进。其趋势为:在区域旅游发展的初始阶段,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旅游者对旅游产业更高层次产业的消费受到限制,因而基础层次产业消费的比重势必会占有较大比例,核心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则很少。而随着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不断平稳地减少,核心层次产业的比重不断快速地增加,而中间层次的产业比重缓慢地增加,到一定阶段,三层次产业的比重可能会大体相当。

三、旅游产业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趋势

1.旅游产业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旅游产业的空间结构是指旅游产业在各地区的配置状况以及在全国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不同的区域由于旅游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各种要素的分布状态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形成不同区域各不相同的空间结构。纵观我国旅游产业的空间分布,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老牌的著名旅游景区,这些地区由于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实力,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优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旅游产业比较发达,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主体。而我国中西部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旅游产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这种现状对于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同时也成为我国旅游产业进一步规模化发展、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1999年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近年又提出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这些重大战略决策必将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

按照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地域空间上也有一个演进过程: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是先从一些点上开始,然后在各点之间沿着一定的轴线发展,并且相互交织成经济网络。区域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区域空间组织结构(朱丽萌 刘镇,2001)。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集聚意义的增长极――发展条件优越的城市或城镇。而且各点之间不是孤立的,由线状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干线连接在一起,成为极点分布的轴,并相互交织形成经济网络。该理论在我国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战略思想中有着明显的印记:我国旅游业在发展初期阶段,主要是进行旅游景区的开发,形成了客源集散地加旅游景区的发展模式,即在空间上集聚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点”;随着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沿着东部沿海轴线发展,形成了东部沿海旅游带;到了本世纪初,珠三角旅游区、长三角旅游区、环渤海旅游区、西南旅游区、中部旅游区等的突破性发展,使得我国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向着较为均衡、协调的方向发展。从而清晰地印证了我国旅游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及发展趋势:旅游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变,是遵循着由“点――线――面”的规律进行的。旅游城市作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首先使地区经济极化,形成聚集经济,而后通过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向周边地区扩散,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因此,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大大加快,区域旅游的发展会形成一个新格局,就是以中心城市为主,带动区域旅游的发展格局(魏小安,2003)。通过抓旅游城市的建设,强化和完善城市的旅游功能,使城市不仅成为客流集散中心和中转地,而且城市本身成为旅游的终极目的地。依靠旅游城市的增长极作用,拉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最终形成整个旅游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 结束语

在旅游产业结构中,行业结构是最基本的结构,空间结构是行业结构的空间形式。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业结构的不断合理化、高级化又会推动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旅游系,河南省旅游发展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张辉.旅游经济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198-201.

[2]唐留雄.现代旅游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26-31.

[3]张立生.旅游业部门结构演进规律及演进模式[J].经济经纬,2005,2:56-58.

第7篇: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1980年加拿大学者巴特勒在《加拿大地理学家》发表了“旅游地生命周期概述”一文,在该文中,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模型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一般经历探索的阶段、起步的阶段、发展的阶段、稳固的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兴阶段。如图1所示。

探索阶段是旅游发展的初始阶段,只有少量的旅游者,无公共设施;起步阶段是旅游地游客数量增多,政府改善接待设施和交通状况;发展阶段表现为一个成熟的市场出现,旺季时游客人数超过当地居民,当地居民把旅游接待作为一种重要的职业;稳固阶段总游客量继续增加但游客增长率放缓,有了明显的商业区、娱乐区;而其后的停滞阶段,游客量达到最大,旅游环境容量区域饱和;衰落或者复兴阶段则无论是吸引范围还是游客量都不能和新的旅游地竞争。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进入复兴阶段则需要对市场从新进行定位和开发新的产品。

由此可见,各种影响因素的存在,使得旅游地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时间跨度不可能相同,而且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长短也可能不一样。但是,任何一个旅游地都有一个周期性的发展轨迹,即经历探索、起步、成长、稳固、停滞、衰落或复兴几个阶段。

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描述了旅游地的发展规律及特征,对旅游地规划及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乌兰察布草原旅游生命周期实证分析

乌兰察布草原旅游资源丰富且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4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为9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1]可以说旅游产业已成为乌兰察布市第三产业的支柱。当前,在旅游产业逐渐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草原旅游业发展的周期演变特征,以促进草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乌兰察布草原旅游作为研究样本,在对草原旅游产业生命周期和演进特征的研究中,运用了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去进行实证研究。

(一)草原旅游的概念及指标选取

1、草原旅游的概念

草原旅游是指以草原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文化为主要旅游吸引物,进而开展的一种旅游活动,其内容包括了草原上的自然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及节庆活动等。

2、指标选取和数据采集

(1)用旅游者数量及增速这两个指标建立模型纵轴。

旅游地生命周期现象的直观反映是通过旅游者数量的变化来体现的,如果旅游者数量不断增加则说明草原旅游产业规模处于扩张阶段,反之,则意味着产业规模在缩小。这样,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研究者通过旅游者数量的变化就可以推算出草原旅游产业的生命周期演进轨迹。但是,在草原旅游产业的不同发展时期,其规模的扩张或收缩速度是不一样的。假如草原旅游者的增速放缓了,即使其产业规模仍然处于扩张阶段,实际上,产业的发展速度在下降,则可能进入产业周期演进的新阶段。因此,在研究草原旅游产业的生命周期时,研究者通过旅游者的增速形象地说明草原旅游产业动态演进的变化趋势,进而有助于其进行旅游地生命周期演进的阶段划分及特征分析。

虽然,旅游业的收入也能够反映出旅游产业的规模。但是,由于通货膨胀及汇率变化等方面的因素,使其反映出的旅游周期的真实变化不够准确。而旅游者数量则能够排除价格因素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出旅游产业的演进趋势。因此,本文把旅游者人数作为划分周期的主要指标。

(2)乌兰察布的旅游主要是草原旅游,来乌兰察布旅游的游客几乎都不同程度参与了草原的旅游活动。而且,在分析的时候,从统计的数据中剔除未参与的小部分游客数则存在很大的困难。故本文有关草原旅游的相关数据是以全市的旅游数据为依据的。

(二)草原旅游产业生命周期与特征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来,乌兰察布草原旅游产业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探索起步到逐渐成熟,表现出明显的产业生命周期演进特征。

1、摸索阶段(1980-1990年)

这一阶段,乌兰察布市的草原旅游产业规模还非常限,主要是从事外事接待和对口接待,国内的旅游市场刚刚起步,旅游业增长的波动性很大,草原旅游经济实际上处于摸索阶段。

2、起步阶段(1991-2000年)

这一阶段,特别是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目标,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地加快了,人们的收入业开始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对外开放的水平显著提高,乌兰察布市的入境游和国内游都出现了较快的增长。总体上,旅游接待年均增速为13%左右,旅游接待总规模由1991年的32.11万人次增加大2000年的331.48万人次。这一时期,由于旅游经济的日益活跃,导致从事旅游经营服务的企业业日益增多,初步建立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但是,从总体上看,旅游增长不稳定,增长的速度相对缓慢。

3、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自2000年以后,乌兰察布市的草原旅游呈加快发展趋势,入境游和国内游蓬勃兴起,特别是国内游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带动了乌兰察布草原旅游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新阶段。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剔除了2003年“非典型肺炎”的影响外,乌兰察布市旅游的总体增长趋势相对稳定,旅游人数亦出现出一种上升趋势,且年均增幅达到了19.3%。旅游的服务和接待能力也不断提高,截止至2014年底,乌兰察布市有34家旅行社,32家星级宾馆。[2] 目前,乌兰察布市的草原旅游从总体上来看,其仍然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但是,已经出现增长速度放缓的趋势,近三年的平均增速大约在13%左右。

三、结论和建议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乌兰察布草原旅游产业的生命周期演进特征,且依据客源划分的各草原旅游类型所处阶段有所不同。分析表明,入境旅游起步早,但已经进入稳固阶段。而国内旅游和综合旅游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但增速已有所放缓。在草原旅游产业生命周期演进过程,宏观经济状况、制度和人才,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最为深远,而突发性公共事件带来的冲击也是十分巨大的。

第8篇: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

关键词:云南省;国际旅游业;产业发展;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82-02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依凭民族风情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吸引国际游客,国际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云南省入境旅游人次在全国6—9排位波动,在中西部地区处于领先位置。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差等问题,使其整体功能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的国际旅游经济持续发展。所以,研究其国际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对民族旅游产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据来源

计算数据资料来源:云南省历年旅游统计年鉴。

二、云南省国际旅游发展状况

(一)入境旅游业发展状况

从l978—2012年的入境旅游人次变化看,接待入境人次呈现曲折上升趋势。曾出现了4个高峰期,即1988年、1997年、1999年、2002年;同时出现了4个低谷区,即1989年、1998年、2000年和2003年。1988年达第1个波峰,入境人数达11.883 1万人次;1989年,受政治因素影响,来华游客大减,出现第1个波谷,入境人数为7.232万人次。之后,国内外形势趋于稳定,入境游客持续增加,特别是1997年适逢香港回归祖国,云南省接待入境游客达到第2个高峰年,入境人数达80.679 5万人次。1998年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1],使国际游客急剧下跌,出现了第2个波谷,入境数为75.799 6万人次。之后,国际环境趋于和平发展,中国经济加速腾飞,1999年又赶上澳门回归祖国和世界博览会,旅游经济出现第3个高峰年,入境人数为103.536 1万人次。2000年,出现了第3个波谷,入境数为100.103 1万人次。2002年出现第4个高峰年,入境数为130.351 4万人次。2003年,由于受到非典疫情和伊拉克战争的影响[2],出现了第4个波谷,入境数为100.012 8万人次。由此看出,云南省国际客源市场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比较明显。可见,受到人文因素影响比较大,具有不稳定性。云南省的国际旅游收入呈现递增趋势。旅游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在1998—2003年呈现下降趋势,2004年以后不断增加。

(二)国际客源市场状况

客源市场状况看,市场内部结构的差异比较大,按照多年占有的市场比例可分为,一级市场:香港、澳门和台湾,所占的比例一直最高,并且此市场高速增长;二级市场:日本、新加坡、泰国、美国,除美国外,波动性比较大;三级市场:德、法、意大利、英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加拿大,变化比较平缓,总体呈现波浪式逐渐增长的趋势;四级市场:菲律宾、俄罗斯、新西兰,一直处于最低层,旅游人次相对比较少,总体趋于上升。

从1987—2012年的统计数据看:长期以来,云南省海外旅游市场中,外国游客居主要地位,大约占60%—70%,其中,日本占10%、泰国占6.3%、新加坡占5%、美国占4.9%、德国占2.1%、法国占2.03 %、英国占1.9%、澳大利亚占1.2%、加拿大占0.9%、意大利占0.9%,分别处于前十位;港澳台占30%—40%,其湾大约占15%。云南省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主要以亚洲市场为主,多年占60%以上,欧洲占8%以上、北美市场占6%,分别处于第二、三位,大洋洲市场居第四位。

三、云南国际旅游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交通、邮电通信)比较薄弱

云南省94%为山地,属地势较高、山峦起伏、地形复杂的地区,加之经济开发相对滞后,与发达省份相比,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机场仍不能满足需求,通往境外主要客源市场的国际航班偏少;铁路东有西缺,里程短、线路少、功能不全,往返国内主要客源地的车次少、运力低;省内连接主要景区景点的支线公路和景区内游览公路等级较低,一些重要的旅游环线尚未形成,严重制约了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旅游业的全面发展[3]。交通和邮电通信比较滞后,结构效益差,处于劣势。

(二)旅游购物消费低,娱乐消费效益差

购物收入比重偏低,游客总体消费水平不高。如2005年,入境旅游购物消费仅占总消费的19.4%,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世界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50%—70%的水平相距甚远。虽然入境旅游娱乐消费增长迅速,其所占入境旅游总收入的比重(6%)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8%),但是,结构效益低。许多旅游景区景点所提供的旅游商品缺乏特色,大面积雷同,加之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技术力量薄弱,装备和工艺水平低,制作粗糙,质量低下,设计、包装简陋,独特性和创新性不足,难以吸引旅客。另外,流通机制不健全,旅游购物市场秩序较乱,商品宣传促销力度偏弱,鼓励旅游商品开发的优惠政策不配套,开发投资机制不完善[4]。娱乐消费产品多样性缺乏,质量差,效益差。

(三)旅游饭店供大于求,旅游饭店和餐饮结构不合理

云南省的旅游饭店业整体上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如2005年,星级饭店的平均客房出租率仅为53.73%,低于全国的星级的60.96%。云南有饭店799家,其中,五星级9座,四星级45座,三星级150座,二星级482座,一星级113座。高中低档比例为1:12:1.8。可见,旅游饭店结构比例不合理,高、低档缺乏,空间布局上不合理,主要集中在昆明;云南旅游餐饮业中以民族餐饮为主要内容的特色餐饮没有形成市场[5],故餐饮和住宿结构效益差,处于劣势。

(四)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和经济优势的能力低

游览业与其他旅游产业部门相比所占比重比较小,并且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结构效益差,处于竞争劣势。云南省拥有众多国内外知名旅游景点的状况不符,说明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推广宣传不足。

(五)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比较单一

云南省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以亚洲市场为主,多年占60%以上,并且集中于东亚和东南亚,市场总体比较单一。

(六)国际旅游经济效益低

国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比较低,国际旅游收入占总旅游收入底于16%,与旅游资源不相匹配。说明经济效益低。

四、优化对策

(一)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开发

云南省虽然有着丰富的高档次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但是,旅游产品基本上以传统型为主,且集中于观光旅游产品[3]。目前,乡村旅游的开发主要是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而乡村文化、民俗文化、徒步探险、健身康体等内涵丰富的旅游形式还未能引起重视,旅游产品老化趋势明显,新产品开发方面不足。所以,必须积极适宜国际旅游市场发展需要,必须注意产品的区域性和特色,加快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和经济优势。

(二)加强宣传促销,保持海外游客市场稳定发展,积极打开新市场

云南省国际旅游市场开发促销还不够,从总体来看,旅游业缺乏自我包装、自我推销和招揽客源力度,未能根据客源市场进行市场细分确定营销方式、促销手段单一。旅游投资环境宣传不足,客商对的旅游投资环境了解比较少。目前,云南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应该在巩固现有的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拓开新市场。

(三)优化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环境

云南省空间辽阔,区域差异大,山地多,未开发和进一步开发的资源多,基础设施配套差,所以,应积极多渠道引进资金,要充分利用国有、企业和私人资金开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环境是一个综合环境,要求全社区均树立旅游质量第一信念,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旅游区的形象,降低旅游地的吸引力。旅游地各要素的吸引力实质上就构成了旅游地的吸引力系统,其运行结构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系统、旅游服务吸引力系统和旅游环境吸引力系统[5],因此要在这三个方面提升。而旅游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质量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多个群体,必须全区全员共同参与建设,营造文明待客的氛围。对于云南省国际旅游来说,需要展示的是文明、进步、发展、和谐的云南,而不是野蛮、贫穷和落后的云南。所以,营造良好的环境很重要。云南省人民有很多的优良传统,如购物排队等。但是也有不好的现象,如过马路不走斑马线等问题。云南省的旅游开发,应该保护其区域性和民族性,特别注意展现其原滋原味和文化生态特色。

(四)加快旅游商品和娱乐产品的开发

加快旅游商品和娱乐产品的开发,高度重视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发挥云南省资源丰富的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大力开发各种地方名特土产、民族服饰、民族风味食品、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切实抓好旅游商品的设计、加工、生产、包装和营销,强力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可在景区、景点设点,促销各具特色的地方名特土产和旅游商品,大幅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附加值[4]。其次,要改善购物环境,提高商家市场意识,提高信誉;提高商品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为游客提供人性化服务,提高其心理满意度等等。娱乐方面,继续完善产品体系,增加大众参与的娱乐项目和节庆活动,提高夜间文化生活和娱乐节目,做到区域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结合。

(五)积极优化饭店结构,发展特色餐饮

调整饭店结构比例和优化、合理布局,星级饭店应该向重点景区依托的城市转移。加强对餐饮产品的文化包装,在餐饮产品开发中,重点挖掘民族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使之对餐饮产品实施全方位包装,增加餐饮产品的附加值和吸引力。挖掘地方名食,并对传统品牌提高其工艺水平,不断推出新品牌[6]。在体现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的同时,结合国内外实际加以深化,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 左冰.云南海外旅游市场周期性波动问题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2,(3):85-88.

[2] 李水凤,王建军.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入境旅游发展态势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3):70-72.

[3] 黄继元.优化云南旅游产品结构,提升竞争力[J].昆明大学学报,2007,(3):60-64.

[4] 牛蓉琴.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5,(11):87-91.

第9篇: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

一、入境过夜旅游消费者旅游消费分析

旅游消费与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有着紧密联系。在发达国家,旅游消费是社会普遍的消费行为,是生活已达富裕程度的人们追求享受和发展的消费行为,是国民素质较高、法律健全条件下的消费行为,是完全市场化的消费行为,而且这种消费行为越来越国际化、现代化和全球化。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中国从七十年代末开始逐步开放,九十年代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加快了与国际经济运行接轨的步伐,促进了国内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入境旅游消费的发展进程。

1978年至1988年的十年间,中国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从71.6万人次发展到1236.1万人次,增长了16.26倍;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由2.63亿美元增加到22.47亿美元,增长了7.54倍。2001年,中国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发展到3136.67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增加到l77.92亿美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了1.54倍和6.92倍。

从中可以看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旅游消费已成为我国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入境过夜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的现状比较与变化规律

入境过夜旅游者人均旅游消费中,吃、住、行、游、购、娱六方面消费结构比为8.3:14.6:30.9:3.6:22.5:6.6。消耗在“行”方面的费用最高,占30.9%,“购”方面的消费次之,占22.5%,消耗在“游”方面的费用最少,为3.6%。其中基本旅游消费支出高达67%,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仅占消费总额的32.9%。

从总体来看,2001年入境过夜旅游者消费结构反映出,入境过夜旅游者在我国旅游消费层次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

1.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所占比例太小。

入境旅游者用于住宿、餐饮、长途交通、游览等基本旅游消费的支出占总花费的67.1%。其中长途交通费高的原因是: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众多的文物古迹、名胜景点分布于广阔的地域,连绵不断。入境旅游者希望在有限的时间游览多个景点,势必以长途交通工具代步,从而形成“行”的高消费比例现象。基本旅游消费支出应当是有限的,在旅游发达国家仅控制在30―40%。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业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其支出需求弹性大、有增长潜力,是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应瞄准的目标。

2.在旅游总消费中,物质资料消费多,精神资料消费少。

入境旅游者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消费占消费总额的比重为10.2%,说明我国在旅游设施的建设上还没有充分重视旅游景点和其他配套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旅游活动中娱乐活动项目组织太少。

3.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

据调查,入境旅游者来中国大都以观光为主,而目前我国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人均支出远比其他类别旅游产品人均支出少。这说明我国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层次低,质量不高,开发创新力度不够,还不足以吸引广大入境旅游者。

从1988年至1993年五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构成的变化情况来看,入境旅游者用于“吃住行”方面的消费总和均占总花费的60%左右,其中1993年高达69.6%,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只占25%。此外,这五年间用于“住”、“行”的消费支出略呈上升,用于餐饮的消费比例上下摆动,相邻两年差2个百分点,而入境旅游者购买商品的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

从1994年至2001年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构成来看,入境旅游者用于“吃、住、行、游”方面的消费比重正在逐年下降,用于非基本旅游消费的比重在稳步上升。此外,在基本旅游消费方面,虽然用于“行”的费用比例略有增长,但用于“住”的费用比例却在稳步下降,用于“吃”的费用比例也在明显下降。用于景点游览的费用比例先是在5%上下徘徊,2000年后呈下降趋势。而在非基本旅游消费方面,用于“购”的消费在前五年一直保持在20%的比例,2001年呈上升趋势。用于“娱”的消费支出虽在5%的比例内变化,但始终保持着上升势头。用于其他服务的消费比例也呈稳步上升的势头,在10%和15%的范围内变化。

尽管直至2001年,我国的入境旅游消费结构还不够合理,但它经历了稳定调整的发展过程,“吃、住、行、游”等基本旅游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而“购、娱”等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呈稳步上升趋势,并有望持续发展,逐步向合理状态的标准逼近,其发展潜力也非常大。

三、影响旅游消费结构的因素及旅游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高低是反映旅游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的显性指标,国际上规定其最低警戒线为30%,旅游发达国家已高达60%以上。我国入境旅游者的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例虽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只占旅游消费总支出的33%左右,且多年来始终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变化,差距甚远。

根据国际旅游消费合理化的标准,我国的旅游消费结构可以分三步达标:首先,在近几年内力争使入境过夜旅游的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超过警戒线,达到30%,并持续发展。其次,利用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举行的契机,使该指标上升到40―50%;第三,经过2010―2020年十年的努力,达到旅游发达国家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占旅游消费总支出60%以上比例的水平,使中国成为名符其实的旅游强国。

旅游消费结构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旅游产品的结构、旅游产品的质量是直接影响旅游消费结构的关键因素。

旅游产品是综合性产品。向旅游者提供的住宿、饮食、交通、游览、娱乐和购物等各类产品的生产比例是否合理,各种产品的内部结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旅游消费数量和消费结构。在国民经济中向旅游业提供服务的各有关部门的组织结构如果不合理,不能形成相互协调、平衡发展的产业网,就会导致比例失调,各构成要素发展不平衡,造成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

例如,长期以来,我国在旅游产品结构的政策上有所偏斜,重旅游目的地、旅行社、宾馆建设,轻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因此旅游购物赶不上旅游业的发展步伐。虽然在旅游业发展的前期,优先开发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是在情理之中。但当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仍不重视购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就必然引起旅游消费的不合理状态。我国入境旅游者旅游购物的销售收入占总体旅游收入的比重一直在20%的水平上徘徊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要尽快引导旅游消费结构趋向合理化,应从调整旅游产品结构的政策着手,加强对购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发展适销对路的旅游精品,并努力提高旅游商品的质量。要重视旅游商品的设计和研制,开发既具有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又能激发旅游者美好回忆,显示旅游者生活经历,适应旅游者精神消费需求的旅游商品,如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土特产品、食品茶叶、服装丝绸、陶器瓷器、文物复制品、字画等,以满足海内外旅游者的需求。要提高服务效率,为旅游者提供方便,节省旅游者的时间。例如,建设更多的精品特色购物街,通过导游导购加强宣传力度,并尽快全面推行金融网卡的应用,增设销售网点,增加免税商店的数量和地域分布,完善入境旅游者的购物退税制度、保险制度,健全邮购、托运体系等,形成覆盖全国和延伸到国外的普遍的经营网络,方便入境旅游者购买高品味的旅游商品。还要注意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以诚挚热情的服务态度和合理的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此外,还应该迅速扩大旅游者的娱乐范围,加强“娱”的基础建设,提高“娱”方面的旅游服务质量,这也是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引导旅游消费结构合理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入境旅游消费结构调查反映,旅游者用于“娱”方面的消费非常低,只在5%徘徊,说明我国的旅游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入境旅游者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旅游消费方式的娱乐性、趣味性、综合性,希望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支付能力去选择自己向往的消费方式,“娱乐”的消费个性化也越来越突出。要为旅游者提供可选择的多项内容,提高“娱乐”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氛围,努力开拓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高层次文化娱乐活动。我国有56个民族,风俗风情乃至民族服饰、歌舞均反映出本民族优秀的文化,可以进一步开发这些民族风情娱乐产品。如欣赏地方特色民族歌舞、文艺表演,品尝民族饮食风味,欣赏民族服饰等,扩大旅游者“娱乐”的选择空间。让入境旅游者在追逐流行时尚的同时,品味中华民族风情。

同时,还须加强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新力度。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旅游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有三个:一是观光旅游份额逐步下降,商务、购物旅游活动比重上升;二是自然风光旅游产品份额减少,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份额直线上升;三是度假旅游逐步兴起并走向成熟。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物古迹、历史名胜各具特色,体现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而且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发展很有基础,工农业部门完整、产品丰富,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景观。

努力开发度假旅游产品,这是对观光旅游的发展和提高。学术界普遍认为,度假旅游的兴起是旅游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各地可多建设自然风光好,同时又具有文化气氛的度假区,开展以休闲为主的高层次文化娱乐活动。另外,我国许多地区有秀丽的森林,奇特的山水,珍稀的动植物,可形成徒步、自行车越野、观鸟、狩猎、漂流、动植物研究、森林探险等系列生态旅游产品。中国还有丰富的雪资源、湿地、草地、农业生态等,它们都有发展旅游业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