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精选(九篇)

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1篇: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一、能力与基础并重,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生对基础的掌握不足,主要是由于教师不能认识和处理好新课程目标中的一对关系:基础与能力。这种现状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无法兼顾基础和能力,经常忽视其中某一方面,最终造成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各种能力都无法得到应有的发展。强调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并不是要弱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新课标强调对基本概念与思想的掌握与理解,重视技能的训练,提出要用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其实是对高中数学教学和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这也是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别容易忽视因而也是特别难以把握的一个问题。

新课标在理念与目标上的一个重要进步就是在数学教学中,更加重视对数学基本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这是提高数学能力的基础。“双基”教学是认识与理解数学的首要前提。例如,在培养计算能力时,要求学生熟记公式和法则,还要掌握运算的基本技巧;在培养推理论证能力时,要求学生牢记各种定义和定理,还要了解因果推理以及其他一些逻辑关系。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狠抓基础,尤其是对一些核心的思想和重要的概念,一定要让学生加深认识与理解。对教学中一些关键的算法与技巧,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理解,争取熟练运用。可以说,在高中生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然,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后,也会反过来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巩固数学的基础知识。

二、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转变过去课程管理太过集中的现状,施行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使各学科课程更加适应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求。三级课程中最富活力的是由各学校自主开发独立编写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独特优势,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弥补国家及地方课程中的不足。国家与地方课程的设置往往重视共性,而忽视了不同地区的具体特点,也就不能满足各类型学校的需要和各层次学生的需求。校本课程可以通过开发形式多样的选修课程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面对高中数学新课改及新的目标和理念的出现,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而合理开发校本课程可以解决当前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矛盾。

学校应全面分析自身办学特色,综合考虑实际办学条件,充分了解师生的兴趣特长、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等情况,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开发出体现新课标理念、富有学校办学特色、适合师生发展的校本课程。

三、贯通初高中数学课程,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延伸。因此必须考虑其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贯通。新课改中初高中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习惯都有很大差异。初中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是“问题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这一过程,这有利于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建构个体的认知结构。高中教材内容较初中剧增,知识的呈现注重抽象性与逻辑性,概念多且抽象,符号多,定义、定理严格,教材叙述比较严谨,抽象思维要求提高,知识难度加大,而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计算更加复杂,突出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这一特点。初高中课程的差异导致了高一新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能力都不能达到高中数学课程的要求。所以初高中课程衔接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和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其次,教师应结合高中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会数学思想,认识数学本质,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发展创新意识,从而掌握高中数学学习最有效的方法。

再次,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情感,促使学生养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第2篇: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对比分析

黄剑华

(肇庆学院数学系 200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1)班 广东肇庆 526061 指导老师:梁刚)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是在总结和反思以前数学教育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保留了数学教学大纲的一些特色,是大纲的继承和发展。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其诸多方面均有不同。本文则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两大方面作深入对比分析。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学大纲;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对比分析

在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我国原有的数学教学大纲正在逐步退隐,取而代之的是数学课程标准,在普通高级中学阶段,新颁发的数学课程标准与现在的教学大纲究竟有何区别?现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2002年)(以下分别简称《标准》和《大纲》)就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两大方面作深入对比分析,以期进一步解读新《标准》,走进新课程。

课程标准主要是从课程论的角度出发来加以研究制定的,对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学大纲,其意义相同——都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一把“尺子”,是教师教学最基本的依据。采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也是顺应时展,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因此,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课程目标都是全新的,蕴含着全新的教育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丰富,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一、《标准》与《大纲》关于理念与目标的内容比较

(一)、课程理念

《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有如下阐述)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标准》

1、 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2、 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3、 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 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6、 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7、 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

8、 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

9、 注意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和整合

10、 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二)、课程目标

《大纲》(教学目的)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六大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学交流能力、数学实验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意识,应用意识

激发兴趣,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标准》(课程目标)

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现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提高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科学的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对比分析

(一)关于课程性质对比分析

《标准》和《大纲》对课程的性质采取了不同的表述,二者的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

1、[6]在对待数学的基本观点上有差异

《大纲》从研究对象、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数学的文化价值等方面刻画了大纲编定者所持的数学观,即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而《标准》认为除了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之外,数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前后对比可以看出,数学的现展使得数学的许多特性变得越来越突出,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学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2、[6]在对待高中数学课程的认识上有差异

《大纲》对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定位是“高中数学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其重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它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2) 它是参加社会生产、日常生活的基础。

(3)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认识数学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形成理性思维有积极作用。

而《标准》认为,高中数学课程对于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从课程的深度、广度上来说,《大纲》是从数学学科的角度作出要求,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而《标准》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的,是基于学生数学发展现状,社会发展需要与数学科学现代进展的必然,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

所以,由以上两个方面可以反映出《大纲》与《标准》所持的数学观、课程设计的观念有较大差异,我们要正确把握这些差异,才能把握《标准》的精神实质。

(二)基本理念的对比分析

从《大纲》与《标准》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大纲》对基本理念是没有明确论述的,而《标准》却十分具体地提出了十大理念,基本理念是《标准》的基石和理论支撑。与大纲相比,《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的发展和变化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标准》更以一种动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看待数学课程。

与《大纲》相比,《标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5]着眼于未来公民的数学素养并体现数学科学性、技术性。

《大纲》的基本理念散见于《大纲》的部分内容之中,这从《大纲》中的教学目的中可以看出,而《标准》体现出学科数学与数学科学在基础上的衔接,把高中数学建立在现代数学的思想基础之上,体现出数学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具体地讲,《标准》选用应用性的内容,借助数学语言进行表达,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用数学语言交流。

2、[5]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并坚持学生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在看待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上,《大纲》对学生数学学习特点和规律的描述,散见于《大纲》的“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集中体现为: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学生打好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必须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共同参与的过程;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而《标准》则认为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高中数学课程也应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空间,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自身条件,制定课程发展计划,不断丰富和完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积极和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力求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现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由此可见,《标准》将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形成技能的过程。学生处在主体地位和客体地位交替出现的动态过程之中,根据系统方法论中的整体原理,教学系统要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匹配”。从系统结构上提高功能,从要素配合上谋求效果,最终达到系统内容要素的优化组合。这与《大纲》是显然不同的,可以说是总结和归纳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的结果。

3、[5]注重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特点并立足终身教育为不同学生选取不同内容。

《大纲》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点,而《标准》则认为“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既教师和学生一块成长的过程”。

按照后者的观点,对数学学生而言,由于每一位学生都有观察世界独特的方式,只有按照这种方式呈现内容,才能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会发生有意义的学习。

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体现选择性,这种选择性,是在体现未来的学习需要的基础上进行选择的,精选出学生终身学习的必备基础知识和技能,以使数学教育扩展到一个人的一生,使大家都得到继续受教育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因此,《标准》从理念上说将社会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目的。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与适应性,关注终身教育,为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数学课程。

总之,基本理念是《标准》的精神实质。《标准》中的每一部分都是基本理念物化的结果,都与基本理念有着紧密的、必然的联系。正确理解和把握《标准》与《大纲》在基本理念上的差异,是解读新课程的关键点之一。

三、课程目标对比分析

《大纲》的课程目标是在它的教学目的中体现的。则上文所列的“双基”;“六大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的发展;重视激发兴趣,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等方面的培养。

而《标准》的课程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提出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并进一步列出六大具体目标(如上文所列)。通过对具体目标的总结归纳,《标准》的课程目标体系,可分为发展性领域与知识技能领域,发展性领域的实现以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为基础,但对于知识技能领域来说,发展性领域又具有导向功能。如具体目标中提到的“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的能力”等正是知识技能领域到发展领域的具体表现。

1、整体结构分析

《大纲》除在“一、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几大课程目标外,还在“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中按每单元教学内容应该达到的要求,而且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统一目标作了具体阐述。所阐述的教学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四个层次。

而《标准》则结合内容标准。如对必修课中的五个模块(数学1至数学5)的内容与要求作了详细的说明。此外,在使用的行为动词上,《标准》的目标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涉及的行为动词水平大致为:

目标领域

水平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了解/模仿

理解/独立操作

掌握/应用/迁移

过程与方法

经历/模仿

发现/探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应/认同

领悟/内化

与《大纲》对比可知,《标准》对课程的目的领域更为明确,在保证知识技能的培养的基础上,同时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2、课程目标特点对比分析

《大纲》关于教学目标的重点是对教学工作作出规定,而《标准》关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质素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目标来描述的。结果性目标则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的刻划,体验性目标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领域的要求。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还是体验性目标,都尽可能地以便于了解、便于操作的行为动词来刻划。确立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此同时,《标准》还提出发展性目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3、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对比分析

《标准》提出对高中数学教育的要求是最基本的,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的,而《大纲》规定了教材、教学和评价的最高要求,无论是教材、教学还是评价都不能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则被视为超纲。由此看来,《大纲》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而《标准》的重点是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做出了规定,因此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材编写和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的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

四、比较的几点总结

无论《大纲》的修订还是《标准》的研制,都试图更好地指导学校的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标准》与《大纲》相比,既有继承方面,也有发展与创新。通过上述比较、学习和总结,《标准》比《大纲》在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先进性可概括为:

1、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是《标准》的思想基础,是构建整个《标准》的基石、《标准》的每一次具体表述都是从这些理念出发得出的结果,《标准》的每一段都与基本理念有着紧密的联系。总的来说,《标准》的基本理念反映了数学课程要服务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一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基本理念的几个要点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① 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理念的核心思想。

② 数学已成为公民学生、生活、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方式和基础,数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理念新的数学观。

③ 数学学习的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不仅包括数学结果,更要体现结果的形成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应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这是理念新的数学学习观。

④ 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师应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是理念新的数学教学观。

⑤ 课程评价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这是理念新的课程评价观。

⑥ 现代信息技术要与数学课程相融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这反映了现代信息技术对课程的影响。

2、课程目标

《大纲》与《标准》的课程目标同中有异。两者都重现知识技能的培养,但《标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个性的发展。通过对比分析,《标准》的课程目标可表述为:

① [4]使学生对作为科学的数学,数学的历史,数学与逻辑的关系,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使学生学会用一定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态度去观察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 的有关问题,并能用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去处理。

② [4]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全面培养学生探索、猜想、归纳、分析、类比、证明、综合等各种能力,尤其是实践的数学能力。

③ 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发现数学的 兴趣和态度,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在数学上的成就感;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进行交流。

④ 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心灵的陶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和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共精神及合作意识。

五、一些思考

由于《标准》刚刚出炉,肯定存在某些不足,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由于课程理念的变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即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就很重要,这给师资培训提出了新的任务,同时对在校的师范生的培养方式是否应该有所改变?

第3篇: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数学概念 高中数学 新课标 数学概念课教学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数学概念则是客观事物中数与形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和精髓。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双基”教学的核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足够重视。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重解题、轻概念,造成数学概念与解题脱节的现象。有些教师仅仅把数学概念看作一个名词而已,概念教学就是对概念作解释,要求学生记忆,而没有看到像函数、向量这样的概念本质是一种数学观念,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数学方法。一节“概念课”教完了,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剩下的是赶紧解题,造成学生对概念含糊不清,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解题质量。

如何搞好新课标下的数学概念课教学?笔者结合参加新课程的实验,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认识概念

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与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如在“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先展示概念产生的背景,如长方体模型和图形,当学生找出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时,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异面直线,接着提出“什么是异面直线”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尝试叙述,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给出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我们把不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出教室或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最后以平面作衬托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学生经过以上过程对异面直线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也经历了概念发生发展过程的体验。

二、在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理解概念

新概念的引入,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逐步加深提高。如三角函数的定义,经历了以下三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1)用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比刻画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2)用点的坐标表示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由此概念衍生出:(1)三角函数的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2)三角函数线;(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4)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5)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等。可见,三角函数的定义在三角函数教学中可谓重中之重,是整个三角部分的奠基石,它贯穿于与三角有关的各部分内容并起着关键作用。“磨刀不误砍柴工”,重视概念教学,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

三、在寻找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平行线段与平行向量、平面角与空间角、方程与不等式、映射与函数等等,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再如,函数概念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初中给出的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自变量的每一个取值与惟一确定的函数值对应起来;另一种是高中给出的定义,是从集合、对应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原象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与象集合中惟一确定的元素对应起来。从历史上看,初中给出的定义来源于物理公式,而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可用图象、表格、公式等表示,所以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抓住了函数的本质属性,更具有一般性。认真分析两种函数定义,其定义域与值域的含义完全相同,对应关系本质也一样,只不过叙述的出发点不同,所以两种函数的定义,本质是一致的。当然,对于函数概念真正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容易的,要经历一个多次接触的较长的过程。

四、在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形成之后,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原型”,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此环节操作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对数学概念的巩固,以及解题能力的形成。例如,当我们学习完“向量的坐标”这一概念之后,进行向量的坐标运算,提出问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三个顶点A、B、C的坐标,试求顶点D的坐标。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不少学生运用平面解析几何中学过的知识(如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斜率、直线方程、中点坐标公式等),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法。有的学生应用共线向量的概念给出了解法;还有一些学生运用所学过向量坐标的概念,把点A、C的坐标和向量D联系起来,巧妙地解答了这一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尽快地投入到新概念的探索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以及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反例、错解等进行辨析,也有利于学生巩固概念。

第4篇: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新课程理念;学习方法

G633.6

传统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尚且存在不少弊端,例如缺少课堂互动,应试教育带有许多负面影响和教学内容单一化等。本文将系统分析这些问题,从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数学知识;依据数学课本,巩固数学基础;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和对策,并浅谈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学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一、传统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弊端出现请款分析

(一)缺少课堂互动

很多初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重视为学生构建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缺少课堂互动,教学过程中仍然坚持以教师为主体。有时候,严肃的课堂纪律会导致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不注意听讲,产生很多知识上的盲点。

(二)应试教育的不利影响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和学生本身都过于重视追求高分,忽视了学生在思维空间和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大多数学生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数学,对于数学成绩差的同学来说,数学考试是一种负担。如果他们的数学成绩一致都不理想,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单一化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还过于单一化,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只围绕教学课本,忽视了课外知识的拓展,也没有联系生活实例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很多教师会让学生反复做课本上的例题和课后题,学生觉得很单调,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二、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和对策探索

(一)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数学知识

教师应该优化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不能只拘泥于课本,应促使教学方法多样化、灵活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学生灵活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解配方法时,教师可以用投影仪为学生列举下列例题:

假设顶点坐标为(a,0),该函数所对应的自变量代数式可以配方为(x-a)?。如果将函数的代数式设定为x?-2x+1, 它的顶点坐标就是(1,0),代数式x?-2x+1就可以配方为(x-1)?。

很多学生都认为在求解二次函数的过程中使用配方法比较难,这是因为函数图比较抽象,学生很难想象函数图像的基本轮廓,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现函数图,可以让学生清除地认知到函数图像的要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行在网上搜索与配方法相关的典型例题或者练习题,以加深对配方法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依据数学课本,巩固数学基础

初中数学课本所提供的范例一般比较通俗易懂,容易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所以,老应该知道学生依据数学课本,总结数学知识体系和相关规律,掌握简洁的思维方式和严密的解题步骤,这样可以有效巩固数学基础。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明确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记好课堂笔记,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和同学一起讨论,如果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再来向老师请教,这样方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究精神。

三、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学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学问题主要来自应试教育的不利影响和教学内容设计,部分教师一味要求学生考取更高的分数,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多数教师只让学生反复做课本上的例题和课后题,很少为学生补充必要的课外知识,没有促使数学知识直观化与生活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比较僵化。

要解决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学问题,教师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能只追求高分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用创新思维来思考数学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补充必要的课外知识,丰富课程内容,让数学理论知识直观化,可以用PPT给学生展示圆柱、长方体、正方体和球体等立体图形,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圆柱与烟囱,圆周率和天鹅湖,二次函数与水果总数等,用这些例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促使数学知识直观化、生活化,从而培养敏捷的数学思维能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属于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新课程理念,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育效果。但是,传统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还普遍存在缺少课堂互动,应试教育带有许多负面影响和教学内容单一化等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要结合新课程理念,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的知识,依据数学课本,辅助学生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转变教学观念,使数学知识直观化、生活化,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效果,推动数学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钟敏龙.浅析如何运用心理学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J].南北桥,2014(6)

[2]孙灿霞.“对话式教学”在小学生态课堂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应用,2015(2)

第5篇: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一、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新

1、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使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发展,高中数学课程设置了必修系列和四个选修系列的课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要求,以及各自的潜能和兴趣爱好,制定数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数学课程,在学生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不同的水平,不同的志趣和发展方向给予具体的指导。

2、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用的,我要用数学。

3、强调打基础,发展能力。(1)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数、空间观念、运算、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统计、随机观念、算法等)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应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2)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对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要重视运算、作图、推理、处理数据以及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但应注意避免过于繁杂和技巧性过强的训练。(3)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时代和数学的发展,高中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在发生变化,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统计、概率、导数、向量、算法等内容已经成为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对原有的一些基础知识也要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

二、数学新课标对教师要求高

1、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 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高中数学课程在教育理念、学科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高中数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数学的特点等,积极探索适合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

2、加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教学中要注意有意识的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教学中注意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的认识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

3、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的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兴趣上存在差异。因此,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课内外教学中,宜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第6篇: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042-02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的加大,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高校的主要培养目标。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对高校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数学课程是跨越各种学科并起骨干作用的基础课程,其知识和方法可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一些弊端、矛盾和冲突日渐突出。着力解决这些问题,探索出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和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新模式,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奠基作用[1]。

传统的高等数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保持了数学学科的逻辑严密性和体系完整性,但在教学目标上存在着注重理论知识、忽视能力和应用,注重运算技巧、忽视数学思想等缺陷。在教学方法方面,重演绎而轻归纳,重统一而轻个性,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专业和不同培养层次的要求。在教学方式上,仍然沿用灌输式的讲授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是被动接受者而未能参与其中。以上种种弊端导致了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既未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预想的提高,也未能使该课程基础和平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因此,本文结合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高等数学课程在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共同发展和个性化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是教改活动的策划者和引领者,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教改能否有效展开和逐步走向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深刻认识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和危机的基础上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传承型教育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创新型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育转变为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探究式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应用教育,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运用科学的现代技术的新型教学方式,并立足于校本实际,在探索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重新确定教学重点

在传统的高等数学课程体系中,为追求知识理论的完整性和数学的严密性,有相当内容的理论分析和比较烦琐的推导证明,造成学生对于部分知识内容只能盲目被动地接受而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造成知识夹生和学习困难,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高等数学课的教学体系和内容,应遵循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着眼于专业培养目标,从专业后继课程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在考虑学生的实际和课程学时设置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避免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走向“全”、“深”、“难”的陷阱,把高等数学教学从纯数学的演绎推导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中解放出来,把重点放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方面,为学生打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知识基础。

三、改革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

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滞后是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和课程科学发展的瓶颈。高等数学课程改革要从“概念—理论—考理论”的“灌输教育”模式转变为“实际—理论—应用—考应用”的“应用教育”模式。在教学中应大胆探索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方法,适当降低思维和逻辑的严密性,淡化数学运算技巧,使学生从烦琐的理论和证明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展示数学思想的朴素性和实用性。高等数学课程中的许多重要概念都是从大量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本质,都有着深刻的几何、物理或工程背景。因此,在讲述重要概念时,应该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实际背景及概念中所包含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比如,刘徽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π蕴涵着极限的思想;积分概念是对解决面积、体积、压力、引力等问题的方法进行概括而抽象出的一种数学思想;定积分、二重积分、三重积分、曲线积分、曲面积分等本质上体现的是不同背景下的同一问题,他们的核心就是 “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微积分思想。在教学方式上,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法”、“讨论合作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体验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评价方面,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将开卷与闭卷测评相结合,将课堂表现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安排学生分组协作,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采用多层次、多样化的考试方式,使考试从作为单纯的检测手段变为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突出专业特色

针对不同专业学科的需求,将数学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凸显高等数学课程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应用性,实现学科的交叉和知识的融合,使学生消除学习中的盲目感,充分认识到数学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得到协调一致的科学发展。对概念的引入和应用,应尽可能地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使高等数学的知识内容与他们的专业相结合。如电子信息、物理、机械等专业以“线密度”“电流强度”和“曲柄连杆结构的角速度”等问题作为知识背景引入导数的概念;利用导数研究“电路的最大输出功率”,通过“变力作功”“压力”“引力”等案例体现“微元法”这种微积分核心思想的具体应用;利用重积分讨论物体的“质心”“平面薄片的转动惯量”和“质点间引力”等问题;利用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讨论向量场的“流量”“散度”和“旋度”等问题;利用积分和傅里叶级数知识分析“非正弦周期脉冲信号”;利用微分方程分析“电路的暂态特性”;等等。农林生化类专业以“生物的繁殖率” 和“化学反应速度”作为知识背景引入导数的概念;以“合理密植”“环境污染”等案例体现导数的应用,以“一级反应速率方程”研究反应的半衰期。经济类专业则以“边际成本率”“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作为知识背景引入导数的概念;以“成本控制”“最优库存”和“供需平衡”等案例加强高等数学的专业应用性教学。

五、建立分层递进型教学模式和辅导机制

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原理[3],在课堂教学中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多样化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既有利于大多数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又有利于使人才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造就一批创新型应用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应在课程目标确定上,采取“分层递进、突破重点”的课程教学战略,将整个课程、每章、每节的教学内容划分成三个层面,即基本平台内容、进阶提高内容和深化展开内容。基本平台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方法,进阶提高内容包括课程难点、必要的理论证明、多知识点的融合等,深化展开内容包括技巧计算、理论方法的应用和创新等。三个层面中,基本平台内容是核心内容,它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各层次学生的共同需求。教学中立足于 “基本平台内容”这个层面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因势利导、分层递进,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更深层面的教学。在作业和辅导方面,在完成基本作业模块后,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安排具有探究性的数学问题和个性化作业,成立高等数学学习提高班和竞赛辅导班,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和内容

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应以“理论够用、重视实践、强化应用”为原则,以素质教育和知识应用能力为目标,贯彻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提高能力的技术路线。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是数学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媒介,是数学科学技术转化的主要途径[4]。在学习高等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数学建模教学的融入使学生了解利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将数学、计算机有机结合起来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挖掘诸如极限、导数、微分和积分等概念中的数学建模思想,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中领悟数学概念的内涵,体验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如在学习基本初等函数及其性质过程中,引入“椅子能放稳吗?”“流水线的合理设计”和“市场均衡与盈亏平衡”等案例教学,既能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对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有初步认识。此外,教师还应介绍概念形成的实际背景和建模方法,加强微积分方法在经济学和工程中的应用教学。如在一元函数微分学的教学中,引入“助学贷款““森林救火”“飞机降落曲线”和 “机械凸轮轮廓线设计”等数学模型;在二元函数微积分教学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储油罐计量”“卫星信号覆盖”等问题;在微分方程的教学中,建立“人口增长”“传染病扩散”“化工车间通风问题”和“驾驶员酒精含量测试”等数学模型,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技能。

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在目前高等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大多数课件只是单向演示型,教师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数据和过程向学生展示,而学生也只能被动地接受课件的演示结果,缺乏教与学的互动和师生的情感交流。多媒体教学要更好地服务教学,就要遵循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实现课堂师生交流、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原则,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形象及化繁为简的优势,丰富课堂信息和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提高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用。

参考文献:

[1]袁功林,王中兴,朱光军. 高等数学教法与认识[J]. 广西大学 学报,2009,31(2):149-150.

[2]董勇, . 高等数学课程特点与教学改革初探[J]. 大学数 学, 2009,32(2):242-243.

第7篇: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概念教学 建议

数学概念是由若干数据和三维空间的形式所组成,是种较为抽象的东西,反映在人们脑海中并构成了数学的相关元素。概念是学好高中数学必不可少的,随着新课改进程的加深,教育模式也在逐渐改良,如何在新课标的标准下做好概念教学、加深学生们的理解应用能力是现阶段需要着重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时忽略了概念的重要性

很多高中数学老师在授课时对于数学概念经常是一笔带过,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讲解题目的做法,对概念只要求学生牢记甚至是死记硬背,却极大忽略了对概念的理解教学,此种做法无疑不科学。题目讲解固然有必要,但是概念的理解也不能忽视,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做到事半功倍,遇到再难的数学题目也可以迎刃而解。学生应该将概念由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识,直击概念的本质,而非单纯运用概念解决数学题目。

(二)概念教学的内容过于枯燥乏味

由于数学概念较为抽象、不易理解的特点,导致高中数学的教学模式固定死板,仅是对各个概念的逐一讲解,却没有将所有概念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导致学生们不能够将所有概念串联起来记忆,更不论深入理解。过于固定的教学模式也使得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发挥。

(三)概念教学中主次不分重点不明

目前还有很多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时分不清主次,抓不住概念教学的重点。究其原因,除了个人素质的限制,更关键的是没有认真备课,没有对高中数学有整体性的规划,构建知识网络图,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的教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知识。最后导致学生只是略微学到表面的技巧,遇到难题时还是束手无策。

二、开展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相关建议

(一)科学设置概念教学情境

其实概念也是根据人们的生活经验而总结出的理性人认识,因此老师们要仔细备课,准备好充足的辅助资料,顺其自然的引出数学概念,譬如讲解“数的次方”概念时,可以辅助“印度国王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的故事,就是国王问发明者想要什么奖励时,他说只需要在国际象棋的棋盘上摆小麦,第一格内放1粒,第二格2粒,第三格4粒....放满64个棋格即可,国王以为很容易,最后却发现搬空国库也无法达到此要求。在这些有趣的故事之中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自然而然的引出“数的次方”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构建完整的数学概念体系也是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关键一环。数学的基本概念中包含了定理和公式,学习基本概念时就要会证明这些概念,需要结合创新思维来做出证明,可以使用“展示-推理-证明”的证明步骤,就像在证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时,就可以先叫学生任意画几个三角形,先根据实际情况论证该定理,再套用公式证明,最后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概念解决相关问题。假如所有数学概念都可以这样分步骤的证明,则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给今后的学习铺好道路。

(二)有机结合前概念教学

老师们在教授新数学概念时,应该先清楚掌握学生们脑海里的前概念,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理解的前概念,再加以正确引导,扭转错误的前概念变为正确概念。与此同时,在概念形成时还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全方位综合性的提出更多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并构建正确的数学概念。让学生积极质疑有关概念,好奇心和兴趣是学习过程的主要动力,也有利于掌握更多新知识。

(三)注重构建概念的“内外”联系

老师还应该不断强化数学概念的训练,让学生在心中构建起系统的知识网络。其实很多数学概念都是有一定联系的,越基础的数学概念联系的范围也越广。在教授基本数学概念的时不但要注意基础知识,还要围绕基本概念由浅至深的联系起相关知识,建立起既包含内在联系、还有对外延展的知识网络构架。通过该知识网络让学生更好的联系起新旧数学概念,为学生掌握高中数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教授数学概念的过程中要依照新课标的相关标准,带着创新思维去应用教材。对教材不适用概念教学的例子及时更换,不符合学生实际的概念运用问题果断抛弃,不断优化概念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切实让学生参与其中并学到更多知识,了解数学思想的本质并灵活应用在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杨帆.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考试周刊

[2]王世明.高中数学概念教学[J].教育教学研究

第8篇: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中等师范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要适当充实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以适应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中师数学教学活动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教育实践课组成,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补充和延伸,我设计了《走进新课程》的选修课方案,并在中师三年级开设这门课。实践证明,通过选修课中开设《走进新课程》,是实现中师课堂教学主动适应新课改需要的一种有效策略。

一、设计《数学选修课》的理念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中师学校《数学》选修课的课程目标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中等师范学校数学选修课是提高中师教育质量的需要,不仅有利于突出师范性,培养学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所必须的基本技能,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还可以使中师数学教学主动适应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能力。选修课是中师教育现代化,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范教育的要求而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明确选修课适应新课改的课程目标

中等师范学校是培养小学教师的专业学校,中师选修课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要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通过选修课的开设,提高师范生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所急需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帮助他们把实施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落在实处。

具体目标是:

1、树立与时俱进的专业化发展思想,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提高自我认识、自主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

2、了解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前沿动态,正确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3、了解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新课改进行教学的方法,初步形成一定的新课改理念。

4、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他们了解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所必须具备的新课改的教学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基本的数学思维和简单应用新课改的能力。

三、精心设计选修课的课程内容

选修课课程内容的设置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与学生实际相适应,体现为专业服务的功能,结合中师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高观点和操作性融合,既有理论层面的引领与学习,又有操作层面的指导与示范,努力做到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在经验中升华理论。重点包括: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学科教学问题与对策、学科教学设计与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等。

主要内容可分为五个模块。

模块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的新理论、新观念。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对基础教育改革现状、问题与发展方向的认识与反思。包括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师德发展理论、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理论、教学设计与教材研究理论等,让每一位学生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自觉置于新课程,走近新课程。

模块二:小学数学教学技能的获得与拓展。教学目的:掌握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的方法与教学的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教材处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成功案例等。

模块三:教育管理与教学评价策略与方法。教学目的:提高师范生科学评价学生学习能力与水平。包括: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

模块四:学校科研方法、教研与课程资源的组织及管理。教学目的:提高师范生了解教育教学科研的方法,初步培研他们一定的科研能力,帮助其走上工作岗位后,初步具备一定的科学组织、有效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模块五: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精选选修课课程

课程要突出师范特点,渗透专业思想教育,注重学生教学能力培养和教学基本功训练,紧密结合新课改和中师培养目标,选编学习内容,主要课程包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程重点让学生了解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具体目标和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明确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初步理解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倡导的教学观,了解什么叫校本教研及校本教研的主要方法。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通过课程的开展,使学生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特征及方法,弄清各学段、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初步了解全新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实践与反思》:通过一线教师对新课程实践与反思,使学生理解新课程发展的本质,指出课程发展成在教师,败在领导。使他们反思新课程的“新”在哪里;点上的经验如何在面上得到推广等一系列问题。认识到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勇于探索,善于反思的曲折而漫长的改革过程。

《新课程实施中的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主阵地在课堂”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本课程主旨是探寻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本质,把握课堂的特征,探究、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

《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新课程改革下,要求我们的教师具有不断适应新形式,克服新困难,解决新问题,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灵活应变能力。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普遍重视的战略性课题。

《小学数学教师怎样进行校本研修》:校本研修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保障之一。本课程主旨在指导参训教师如何进行校本研修,掌握方式方法,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基本技能和提升内涵修养。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包括代数教学研究、代数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教学策略、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讨、空间与图形板块的教学如何凸现空间观念的培养、复习课的设计及练习的设计、估算教学的策略、计算教学的探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策略、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相遇问题等:本课程通过讲座和现场观摩课,主要体现“体验探究、体现亲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四个方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

五、通过多种途径实施选修课的课程

教学中,要体现“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突出参与互动”的特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题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观摩考察与反思体验相结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专业理论引领:以报告式、互动讲座式形式为主,对学生有效地进行理论引领,开扩视野。

( 2)群体参与式培训:学生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框架下进行研究性学习、讨论、交流、分享、反思,在研讨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 3)课例观摩与诊断:组织到小学,现场观摩课,并以小组合作形式为框架尝试开展听评说课和议课活动。

( 4)小课题项目模拟研修:通过模拟小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了解课题研究的方法,促进其专业的持续发展。

第9篇: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一、对数学课程改革的解读

1. 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趋势

迈入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有赖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数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理解和适应信息社会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在决定21世纪社会命运的人才培养中,社会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小学数学教育是夯实数学基础的奠基工程,其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自然尤显突出,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使数学教育中的教与学过分注重基础知识, 忽视数学的实际应用, 难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无法满足社会对数学教育的极大期望, 结果造成书本知识严重脱离生活实际, 以致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是与社会所背离的,因此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部决定实行新的一轮课程改革。

2. 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内容基本有以下几点:第一,数学课程功能的转变。《纲要》指出: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们应该树立不单纯为知识而学习更为发展而学习.我们要学习的是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数学是既要教知识、技能、方法,还不能忽视情感的发展。数学的情感发展包括: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自信心意志力;学习数学的态度与习惯;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对数学的认识。第二,数学课程结构的改革。《纲要》指出: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数学是一门基础工具性的学科,他更应该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来体现这门学科的作用.这也符合了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的精神。数学应该活学活用。这正是数学课程结构优化的目的。第三,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纲要》指出: “改变课程内容‘偏、难、烦、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次数学课程改革更新了课程的内容,删去了数学课程中陈旧和偏离现代社会需要的内容,密切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如重视计算器和计算机的使用,削弱了平面几何。第四,数学课程实施方式的改革。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以往我们一直将教学过程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受“知识本位”文化价值的影响倡导“教师权威”的价值取向使学生的学习变的被动。新课改我们转变这种“应试教育”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 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我们应树立交往、对话的教学观。第五,课程评价的改革。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树立“发展性评价”新观念,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手段,注重过程评价和差异性评价。第六,课程管理的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二、 谈教师观念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而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将流于形式。数学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最终要看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课堂教学模式是否真正转变,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数学观念的转变。

1. 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前面对数学课程改革了解,我知道到日益信息化、国际化和科技发展迅猛化的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推理能力强,实践能力强,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这种人才需求与旧有的教育体制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新一轮课程课程改革势在必然。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改革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未来人才的培养以及社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命运。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而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因此教师在课改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只有真正理解这些基本理念含义,才能把握数学课程改革的脉搏,响应改革。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现今有一句流行的格言便是:未来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这其中的道理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2.心理观念的更新

在前喻文化中,整个社会的发展十分缓慢,教师现有知识就是学生未来所具有的知识,因此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到了并喻文化以后,这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主演,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而后学生同辈之间也以相互的交流 ,自己阅读书籍。现如今已是后喻文化时代,信息科技的革命使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变的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良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是平等的。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个事实。

三、数学观念的转变

就数学课程改革而言,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念”也需要转变。然而何谓教师的数学观念呢?即教师对数学本质、数学教学、数学学习这几方面的看法。关于数学的本质和理念,新课程标准是这样阐述的“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应改变以往仅仅用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来刻画数学的观念,要有“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作为课程内容的数学也要作为一项人类活动来对待”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