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育的问题范文

体育教育的问题精选(九篇)

体育教育的问题

第1篇:体育教育的问题范文

众所周知,教育公平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948年,联合国在《世界人权宣言》中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公民享有的基本人权[1]。我国政府在1986年就已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新增了不收取杂费的规定,2007年正式实施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全部予以免除,到2007年底九年义务教育覆盖范围超过我国99%的地区,2010年教育公平问题被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可以说,我国教育事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育公平问题也得到了初步的解决,但教育公平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置,地域、城乡之间教育不公平问题仍然十分明显,这无疑会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推动教育体制改革、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对于促进我国不同地区和阶层教育的均衡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公平公正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教育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总体而言,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仍存在不足:

(1)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巨大差异,我国不同地域之间的教育发展非常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其自身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的优越性,经济发展迅速,大力投资教育事业,吸引高素质教师,教育事业突飞奋进,211、985高校的很大部分都位于东部沿海地区[2];西部地区由于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中东部,经济的落后导致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足,难以吸引优质教师资源,久而久之,教育事业的发展就在不同区域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异。

(2)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尽管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基础教育,但受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以及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制体制的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其差距甚至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相关信息,在2006年,人口总量占比超过60%的农村地区,其教育资金投入占比仅为23%,与城市教育经费形成鲜明的对比[3]。基础配套设施的匮乏、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师薪资待遇水平不高、职称评聘机会缺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3)社会阶层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同时社会阶层之间贫富差距也日益严重。在经济学上,基尼系数用来反映一国各阶层贫富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在2015年1月20日的相关数据,2014年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69,高于公认的0.4的警戒线,其中收入最低的25%的家庭财富总量占社会总财富比例仅为1%[4]。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不同阶层受教育程度的差距仍在扩大,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其中的典型。

(4)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即使在同一地域同一城市之中,不同学校的教育发展也很不平衡,以湖北黄冈中学、北京四中、天津南开中学等为代表的重点中学无论是在教育经费还是在师资力量上均远远高于普通中学,校际教育差距显著。同时,由于重点中学的“明星效应”,重点中学可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甚至获取政策优惠、特殊对待,进一步拉大了校际教育间的差距。

3、教育体制改革中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实现教育公平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大教育公平法治建设力度。完善教育公平法律法规,依法推进教育公平,充分利用法律工具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调控。根据我国广大农村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的国情加大对《义务教育法》的完善力度,提高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补贴力度,保障每一个农村适龄儿童都能平等地享有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不断完善《教师法》,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教育事业,大力培养优质教师资源,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缓解我国教师资源短缺、师生比例失调的紧张局面;建立健全跨地区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消除教育发达地区对外地生源的歧视性政策,保障广大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的公平化、统一化、法治化。

(2)建立健全教育公平财政机制。首先,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国家财政拨款对教育的支持力度。目前教育体制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例不合理,高等教育的教育经费比重过高对我国教育公平有一定的负面作用,适当调整各级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比例构成,提高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经费比重,经费支出优先分配给义务教育;逐步取消对重点中学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缩小校际教育差距,促进同级学校之间的平衡发展;扩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的资助范围,提高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的补贴水平,推动财政补贴覆盖范围全面化和层面多样化。其次,建立健全教育公平执行和监督机制,加强对财政拨款实际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确保各项财政支出落到实处。

(3)加强对教育落后地区、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现阶段下,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社会中下阶层都是教育方面的弱势地区和群体,教育体制改革中应加大对这些地区和人群的政策倾斜。首先,政府应推进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努力提高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推动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的提高;其次,政府应关注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通过政府专项拨款的方式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必要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扩大国家助学金、奖学金的覆盖范围,同时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低收入家庭的教育问题,提高企业家参与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保障低收入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最后,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一方面要妥善处理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要公平对待城市务工子女,增加进城务工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

第2篇:体育教育的问题范文

独立学院创建于1999年,是在公办大学下建立的民办学院,是国家鼓励民间办学的一个措施。经过几年的实践,独立学院已经发展成为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10年,全国独立学院总数为322所,是全国所有民办高校的48.94%;其中,独立学院有146.7万人本科在校生,是全国民办本科高等教育总在校生的58.1%。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对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1]

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要求独立学院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发挥其主办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结合区域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需要,培养创新和应用型的复合人才为主要任务。[1]

国内很多高校每年都有部分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一大问题。这样,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如何充分发挥所长,使得在未来职场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便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2,3]这就涉及到独立学院教育体制下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如何实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的问题。

因为独立学院创办的时间一般较短,仅有小部分独立学院具备比较好的教学环境及师资力量,其它独立学院在成长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因此,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在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还将面对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4]

二、独立学院实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独立学院是在一定时期、根据中国国情而被鼓励发展起来的一类民办学院,它是否将在今后的某个时期被取消办学资格呢?这是所有独立学院已经想到也应该想到的问题。独立学院既然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在某个特定时期消亡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如果它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道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不可忽视的角色,那么也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中将成为必然,其消亡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小了。

如此,则要求独立学院自身需要不断完善、提高。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自身基本素质和专业素养,在以后的职业竞争中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从而使学院具会有好的社会影响力。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学子来学院学习,学院才会得到持续发展。因此,实行素质教育是独立学院赖以生存的基础。

2.维护学生权益的需要

学生进入大学就是为了能继续深造,学习更精更专的专业知识,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基本素质、专业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与发展,能在完成学业后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独立学院的学生更是如此。

国家在允许民间资本开办独立学院的同时,也允许它收取多于公办大学的学费,这就导致独立学院的学生比公办大学的学生更多的学费支出,给学生及家长增加了压力,家长对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也会更加关注。同样,家长对学生在学校里能否学到真本领的期望值更大。相应的投入应有相应的回报,这是很多家长对学校的期望,也是学校的义务。学校担负的责任非常重大,既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学生家长负责。所以,实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和职业竞争力势在必行。

3.确保学生成功就业的需要

就业是个永远的话题,尤其对于求学多年的大学生而言。如何在走入社会的第一次择业中找到合适的、理想的位置,是学生关注的问题,也是家长关注的问题,更应该是学院和社会关注的问题。

学校就如一个工厂,学生有能力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就如工厂生产出了一个合格的产品,投入市场后将发挥所长,为社会尽一份力。

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从事开发研究性工作,没有国家重点大学、综合性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从事技术性工作则没有职业学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实践能力强。这就使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择业时面临双重夹击,学校如果不从中间找到一个适合他们的位置,几年后的大量毕业生的择业将是一大难题。所以,当务之急,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认真制定、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对学生进行具有自身特色的素质教育,让学生掌握坚实的本领,以期毕业时能成功就业。

三、学生的素质培养

独立学院一般都依存于母体高校,吸收其优势学科,所以其学科专业一般都是社会热门专业和紧缺专业,社会需求量大。所以,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也有他们的专业优势。

如果想找到称心的工作,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必须精于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实践能力,掌握一种专业职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所以,独立学院的素质培养主要应从职业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抓起。

1.职业技能培养

企业在招聘时,重点考察学生是否具备履行相应岗位职责所需的优良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以及是否具备团队工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谈判、沟通和适应发展等能力,其中最为关注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工程经验以及良好的职业技能。

(1)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即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包括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智力技能的主要特征是抽象思维,并借助大脑的内部语言,以缩略的形式对事物的映像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3,5]操作技能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构成,是由经过反复训练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操作技能是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基础。职业技能以一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强化。在职业技能的形成与强化过程中,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不能够被割裂开,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

(2)培养职业能力。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的实施来实现。实验教学能在实验室的环境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简单的实践中。工程实践是学生深入认识自己和工作,学习同学间与师生间的交往与交流,学习相互协同工作与主动工作,提高独立应对学习、工作和环境的必要能力,同时也通过实际项目来检验自己所学知识、技能。实践教学又分为实验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两部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应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互发展。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主要环节是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学生可以融合大学所学专业知识,并搜索相关最新理论知识及科技应用。如果条件允许,学生还可以通过在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项目实践,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完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6,7]

2.创新能力培养

(1)创新能力。创新是对已有事物的整体或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能力指在顺利完成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中,人类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8]

21世纪将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依赖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国家与民族的强盛将依靠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因此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一般而言,创新能力按其广度可以分为个人的创新能力、团队的创新能力、民族或国家的创新能力三个层次。

从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就业竞争和自我发展等方面来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独立学院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

(2)树立创新意识。树立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的一种认识,一种态度,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活动的一种意向。独立学院学生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他们不拘一格、各具特色,虽然文化科目的考试成绩不高,但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可以说,如果加以正确引导,他们的创新能力决不屈于一、二本学生之下。但是,他们也有个非常显著的缺点,即在一直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学校教育里,他们的自信心不够。所以,独立学院的首要任务是采用合适、正确的方法,让学生扬长避短,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树立创新的意识,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突破常规思路、寻找全新而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所有人都具有创新思维,只是没有被开发和利用。打破创新性思维的障碍,破除思维定势、思维惯性,才能够开启创新思维之大门。有了创新的意识之后,不能沾沾自喜。如何培养、如何训练及实施创新的思维任重道远,关系到整个教学、教育的管理与实际工作的每一环节。独立学院应从整体上推进完善创新性培养,任课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也应有意识地从打开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入手,设计一些独特的案例及方法。

此外,培养创新能力以学习和实践能力为基础,与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谈判与沟通的能力、适应发展的能力、判断能力和专业发展的能力紧密相关。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高等教育某一个环节的事情,需要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各种能力的培养中系统进行。

第3篇:体育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创新;创新问题;思考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进步,全球化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目前国内的一些高等教育也在逐渐的与全球的先进教育相结合。随着市场化经济和知识体系的确立及到来,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选择。高校中的体育教育是属于国家重点培养且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的阵地。面对现代化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我国各大高校要结合自身体育教育的现状,对体育教育创新问题受到的一些不利影响进行反思,并对其进行创新探索来提出科学有效的思路,从而加快创新的脚步,这样才有助于高校体育教育事业与现代化经济社会相接轨,从而和谐健康发展。

一、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对其创新反思的影响

根据学术界认定,我国目前各大高校中体育教育所遵循的教育教学理论一直都是按照凯洛夫体育教育的基本框架来进行的。随人在此期间也引进了不少国外的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但是综合来看,体育教育在组织形式方面没有很大的变化,没有突破之前所形成的教育模式。整体研究其中攒在很多的不足,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反思:

(一)最终目标缺乏终身体育意识理念。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谨,不仅要有扎实的科学知识,还要具备素质拼搏的精神。现代人才如果想要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环境的需求,就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所以,高校体育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要树立和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但是目前,在我国各大高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只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体育技术和技能,对其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毕业之后就没有进行体育锻炼,进入工作后的一些精英,在事业辉煌的年龄使就出现了身体方面的一些情况,对国家和个人都是一种损失。

(二)体育教材不预备性和时代性。目前我国高等体育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是以竞技体育为重点,没有结合未来社会发展体育项目需求的一些内容,其实用性和时代性的内容严重缺乏,在体育教材编排中,一些运动项目主要是按照单项教学和训练为其重点,没按照现代体育培养目标进行训练,从而忽视了学生的群体运动活动。

二、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的误区

(一)教育者必须要废除传统运动技能为主的教育模式。我国各大高校体育教育瑞然根据一些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创建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模式,但任何有用的程式不能完全程式化。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虽用了几十年,但在教学方法上忽视了个人主体的兴趣爱好,每个人的接受方式和程度具有差异性,其在培养目标上也要没有形成多样化。这些因素阻碍了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及创新发展的脚步。目前体育教育创新必须要作出误区,这样才能推进体育教育创新发展。

(二)受教育者必须从以被动的学分制为主的学习任务中走出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是每个大学生的天职,但过分的强敌哦学分制,会对学生造成一种负面的影响,为其任务而学习,在学习中一直处于被动性。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中以竞技体育为其学习任务,体育课中的学分制度对部分学生带来了诸多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当代青年大学生应该是朝气蓬勃,活力四射,学分制的理念带给学生心理思想上的误区,阻碍了他们创新潜能的发展,让他们成为了学分制的奴隶。

(三)高校体育教育创新问题的思考。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要符合和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因此,高等教育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对高校中的体育教育创新也提出了更高且新的要求。体育教育在进行改革创新问题上会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其改革的内容要全面,要涉及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层面,通过长期工作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在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创新问题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1)实现体育教育创新的根本首先要转变其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的各类人才都要与全球性的人才进行竞争,其竞争范围除了扎实的现代化科学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这就要求我国高校中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要逐渐的为学生树立全面育人的体育教育思想,这样才能体现出新型的体育教育创新理念,为今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奠定重要的基础。(2)对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转变才能实现体育教育创新的基础。目前我国高校中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依然是多种模式混合运用,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社会中越来越需要开拓型的创新人才,这也就唏嘘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教学过程中转变之前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一套符合现代胡市场需要的新型的体育教育模式。要想逐步实现体育教育创新就必须对其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整改。(3)教师实施结构的不断更新是实现体育教育创新的重中之重。随着各大高校体育教育的不断向科学规范化发展,社会中对体育教师的各方面要求也变得格外严格。在这个不断变迁的发展社会中,要从真正意识上实现创新,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要进行更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师资质量。

三、结语

高校教育中体育教育是其内部主要的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对人才素质的综合性要求及学生成为符合现代化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方面体育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系统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被充分的暴露出来,从而也为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了相应的有利条件和新的发展空间。因此,高校中的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社会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抓住机遇实施教育创新,从而培养出具备心理和身体双重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2006.

第4篇:体育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阳光体育

一、高职体育教学素质欠缺的原因1体育器材和设备投入不足

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当中,因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促使学生掌握技能和专业素质,所以整个教学环境都倾向于培养专业技能,从而导致学校在体育器材和设备上的投入严重不足。体育器材类型简单,基本停留在篮球、足球、排球等传统项目上,当然无法满足体育素质教学的需求。在体育设备上,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独立的体育场所,没有专业化的足球场地。即便有足球场地,学校考虑到后期维护的问题,往往不对学生进行开放,只是在开展运动会等集体活动时,才会对外开放。

2教师素质低,重视程度也不够

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专业化的体育教师,体育老师多是一些政工干部兼任,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素质无法保证。另外,即便一些高职院校拥有专业的体育老师,但与普通院校的体育课相比,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在体育课上,学生多是自由活动,缺乏专业化的教学和练习。

3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热情

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当中,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和兴趣普遍较低。一方面是因为体育课程的设置不合理,缺乏吸引学生兴趣的特色课程;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本来对体育课程的热情就不足,缺乏一定的体育锻炼意志和意识。

二、提高高职体育教学素质的措施1体育部门重视并精心策划活动

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主管部门,体育部门或者教务部门要足够重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要认识到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加大对体育设备和器材的投入。同时体育部门要精心地策划体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从事体育锻炼。高职院校的体育主管部门可以按照季节、按照年度来推进一些集娱乐性、趣味性和竞技性于一体的阳光户外活动,比如春季,可以组织全校拔河比赛或者跳绳、踢毽子比赛,这种具有童趣的活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冬季可以组织一些短跑类的竞技活动。当然对于这种田径类的活动,教师要创新形式,不能照搬传统的比赛模式,而应通过一些新颖的组织模式来包装田径类项目。

2构建多样性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要想提高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素质,就需要高职院校培养优秀的体育专职教师,提升教师的体育专业素养。体育老师要提高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并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构建多样性的新型教学组织模式。形式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上,老师的教法得当,学生们参与性与积极性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3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并形成终身体育

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在高职院校体育活动中,只有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体育锻炼的主体,只有他们自身保持着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乃至爱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快乐,是奠定学生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前提。教师可以一些新颖的体育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内容,来提升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或是将一些流行的或者被学生群体普遍接受的体育教学内容增加到体育课程当中。比如将时下最流行的一首神曲《小苹果》带入到课堂上,创编属于高职院校自身个性的符合高职院校属性的“苹果操”,这种“苹果操”的推行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而使其产生终身体育学习的良好风尚。

三、结语体育锻炼是素质教学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高职院校在从事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认知,加大对体育的重视和投入,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尽可能通过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改变和更新来提升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素质。

参考文献:

第5篇:体育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体育教育;人才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55-01

体育教育影响着21世纪建设人才的素质,中学的体育教育承载着强健体格、培养健全人格的重任。然而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育却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制约着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强健体格的塑造。在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10年前有下降的趋势。针对这一状况,专家分析是由于学生体育锻炼不够,体育锻炼在时间和强度上均达不到体锻达标要求。为此,本文研究并分析了当前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进行相关研究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水平、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观念陈旧

“健康第一”“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要围绕这一中心思想来展开。虽然新课改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论,但如何将其进行落实实施,很多学校研究的还不够,并没有在实质形成以“健康第一”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模式。许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过于侧重“技能教育”,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体育学科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未能落实。

(二)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刻板

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教学方法单一刻板,学生缺乏主动,体育课缺乏生机,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难以得到发展和尝试。此外,还存在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设备老化、简陋、现代信息技术很少使用等现象。

(三)体育场地不足,体育设施落后

体育课程对于场地和设施的要求,是这门课程良好开展的基础。然而,当前很多学校体育运动场地不足,遇到风雨天则不能使用;有些学校田径场设置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不符合田径场规范要求,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很多学校的体育运动设施缺乏维护管理,很少进行相应的更新,甚至出于应付的目的,只是配备简单的设施以应付检查,而在广大农村中学,体育器材一直以来严重不足。

(四)体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及教学能力在整个体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难以将素质教育理论与方法付诸实践的主要原因,便是是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滞后、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理论功底较薄、教学和科研经验不足、对教育思想、观念的理解跟不上时代步伐等等。因此,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二、完善中学体育教学的对策

(一)转变体育教育观念

中学体育教育方法的转变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指要求广大体育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转移到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上来。单纯的体能训练不能代替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宗旨和总体目标。要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现代中学体育的根本目标。

(二)创新教学方法,活跃体育课堂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首先要打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变体育教学过程的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营造轻松、活泼、欢乐的学习氛围,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趣味性与情景性相结合,多运用电化教学,把声、光、像融入教学当中,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身体运动感觉充分融为一体,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

此外,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由“单向”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加强体育重视度,加大投入,完善体育设施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应将体育提到一个能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的层次上来。只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体育课程的资金支持才能达到应有的层次和规模。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事业的投入,不仅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大选择空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四)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养,首先要完善队伍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使之成为趋于适应工作需要的合理的学术集体,同时做好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加强体育教学业务研究,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学术活动。制定激励和竞争机制,切实落实体育教师的各种待遇制,加速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促进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质量、高素质的体育教师群体迅速成长壮大,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使中学体育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第6篇:体育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18-1.5

长期以来,中学体育教学都不被重视,体育课水远都是文化基础课的牺牲品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智力、文化知识,而且包括身体素质因此,应该彻底改变传统观点,确保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并且也要根据其他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进行改革。

一、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过分注重升学率的现象仍然存在。中学的教师和领导都比较重视升学率,进而体育课往往就成了他们的牺牲品,导致体育计划经常被过分注重升学率搞的无法按时进行现实中有很多学校虽然在课表上安排了体育课,但是暗地里已经用其他课替代了有些毕业班直接就把体育课取消掉,让学生将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考试上,由于学校过分重视升学率,严重忽略了体育课的存在和意义,进而也导致部分体育教师产生消极的教学情绪,自己也认为自己的课没有什么用处,即使是在上课,也主要让学生自己玩,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

准备活动太过单一。中学体育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基本上都是先让学生跑个一两圈,形式上做几个手上的动作这样的课前准备活动根本起不到任何效果,而且也让学生觉得只是了解过程而已,没有任何意义,学生也就忽略了课前的这些准备工作,增加了课上的风险性。

体育课考试标准太过单一。一直以来,针对体育课的考核都是以学生的实际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体育水平,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以统一的标准进行教学评价,既缺乏相应的激励性又缺乏公平性对于统一的体育考试标准,先天素质好的学生即使不用很多的锻炼也能取得好成绩,慢慢的也就使这部分学生失去了锻炼的积极性对于先天素质不好的学生来说,在统一的教学模式下,他们跟不上教学的进度,最后的考核成绩也不理想,部分学生的身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因此,他们慢慢的也失去了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传统单一的考试标准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二、解决中学体育教学问题的主要措施

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课堂人际关系主要就是指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课堂人际关系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与败,也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与低一个班集体如果人际关系民主、融洽,那么它所洋溢的气氛也一定是和谐友爱的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一定要控制适度,既不过于热烈,也不过于紧张,更不过于松驰因为情绪过于热烈往往会偏离教学目标,情绪过于紧张往往会造成过度焦虑,情绪过于松驰往往会使学生产生腻厌和乏味,所以教师一旦进入教学课堂,就必须进行自我调整,尽力地摆脱一切不良情绪的笼罩,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角色在课堂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是最最重要的,它所起的作用十分关键,而且它所起的主导作用是其他任何的人际关系都不可替代的如果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感情深厚,那么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就会更加融洽,信息反馈就会更加通畅,共鸣效应就会更易产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生生关系。

精心设计体育课堂。中学生这个年龄段拥有充沛的精力,喜欢挑战,运动能力也比较强,但是自制力差,不喜欢长时间练习一个项目,尤其是男同学表现得更为明显基于这种情况,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设计适合学生的体育课堂:(1)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学生学习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效果,予以适当的指导,并及时予以鼓励和肯定,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充分地被调动起来,从而乐学而对那些学生不太喜欢的知识,要及时予以引导和说明,并及时调整方法,尽可能地增强知识的趣味性。(2)结合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从而进一步通过活动来巩固知识使学生在实战中体验了知识,体验了快乐,同时也培养了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3)体育教师也要充分把握体育课外活动课、体育节、运动会这些学生关注的体育时间,通过有效的设计,合理的安排,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团队意识,增强对体育活动的理性的认知,并树立终身的体育观。

重视分层教学。中学体育教学也需要因人而异,需要分层教学的引入学生因个人体质、身高等因素不同,教师要根据这些不同的个人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即进行分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存在很大差异,为了缩小这些差异或者教学不会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而受到影响,体育教师要采取分层次教学,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分层次教学法是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例如,学众健身操一级动作时候,协调性差的同学会有挫败感,这时我们把这些基础差的学生组织起来,单独教学,一点点来而协调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也可以在旁边指导,这样就把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此外,结合学习目的教育,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巧布疑阵,利于理解,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这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一开始上课就得到充分发挥,学习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精力集中,课堂效果必然提高。

避免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损失。我们从一些媒体报道的学校体育教学中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伤害事故的发生中应该提高警惕、这种情况的出现严重违背了国务院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其本身就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育方法。在大运动之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运动损伤;不论运动技术水平如何,只要进行体育锻炼时进行必要的防护,避免损伤不是不可能的,对运动损伤来说,防重于治。因此,体育教师要从思想上常抓不懈,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掌握动作要领。体育运动是体力和技术的统一,光凭健硕的体力不会取得好的运动效果。如果不掌握动作要领,技术动作错误,违反人体结构、功能的特点及力学原理,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比如长跑运动中,要注意“同呼同吸、长呼长吸”,一般情况下,学生们适合两三步一呼、两三步一吸。如果呼吸频率过快或过慢,会力不从心,很难坚持下来,也会对心脏、肌肉产生伤害。同时,在长跑结束后,要过20分钟才能适当喝水,但要注意饮水,不可饮食,以免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而对身体造成危害。

检查体育场地、器材,学生着装要符合安全要求。

体育教学之前,要清理体育场地,以免在运动中出现障碍,发生意外事故;检查所用的体育器材是否完好、女全,提前向学生讲清楚器材的功能以及危险性,提醒学生注意,以防伤害事故发生;规定学生穿运动鞋和运动衣上课。运动鞋要选择透气性能好,尺寸合适,鞋底有弹性,鞋而要平滑柔软,结实耐用,落地稳定好的。运动服要选择宽松、柔软、有弹性的运动衣。这样在体育活动中才能舒展开来,以免滑倒摔伤和不必要的拉伤。

第7篇:体育教育的问题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8—0075—01

阳光体育运动这一名称最初是在2006年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当时称之为“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透过阳光体育运动,能够发现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体育教学的目的和性质

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强学生适应环境、抵御疾病与克服困难的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等。就其性质而言,虽然现阶段的中小学还担负着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体育人才的责任,但是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体育教学,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其更为注重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合格公民,而不是单纯地培养体育人才。同时,中小学体育教学对全民健身运动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

虽然阳光体育运动在中小学得到了大力推广,但其中却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如,以体育课和学生自发的课外活动代替阳光体育运动;脱离学校体育工作的宗旨,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阳光体育运动时间得不到保证;活动内容单一,学生参与率不高等。

三、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家长认识不到位。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学校体育工作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体育教学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难以完全按照教学计划开展,且时常会出现教学课时被挤占、挪用的情况。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而农村中小学的一些教师认为,学生既然已在课外参加了劳动,就不需要额外的体育锻炼,体育教学可有可无。教师和学生家长的这种错误认识,影响了体育教学和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

2.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中小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抱可有可无的态度。尽管绝大多数中小学都开设了体育课程,但流于形式的不在少数。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的漠视,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部分体育教师往往在学生做完准备活动后,就让他们解散进行自由活动,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

3.硬件条件亟待改善。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运动场地狭小、体育教学设施匮乏的现象在部分中小学依然存在,这一问题在农村地区学校更具普遍性。

第8篇:体育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 创业教育 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已经不仅仅只是知识教育和学历教育,随着大学毕业生群体中凸显的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创业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可以缓解学生就业难问题,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富强,创业教育的质量也影响国家及民族的未来。本文试图总结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通过访谈和资料的参考给出了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学校方面应如何做的建议。

1 创业教育解析

所谓创业顾名思义就是创造出一种事业,即通过开拓,创新来成立了个人、组织、集体等的各项事业以及获得的成就。美国管理学会认为:创业可以被解释为新企业、小企业和家族企业的开创和经营管理,以及创业家的特征和特殊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初创企业的理念和战略、初创企业创建和相关的生态学影响、创业资本及创业团队的获得和管理、自我雇佣、企业雇佣者和经理人、创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①

《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对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一词的解释为:第一,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第二,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②我国创业教育的兴起相对来说较晚,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增加和各大高校的扩招使得每年的毕业生迅速增加,从而带来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清华大学于1997年开展了大学生创业教育探讨与实践,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加强对教师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产业,明确提出了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的观点。到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了全国九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③

从创业教育的发展到现在,我国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而且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创业精神及创业素质等方面,具体包括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利用时机的能力、心里素质的培养、高校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等。④

2 大学生创业教育

中国正在等待一个创业的时代,这个时代是由这一代大学生来创造,这就需要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创业的必要性,充分理解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等。

首先是对大学生兴趣的发掘与支持,创业不仅仅是创立一个公司,更重要的是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使自己更加有激情,更加有动力,也只有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才能够做得更加长久,所以学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要传授书本的知识,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兴趣适当地进行发掘,对于有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同学来说,学校这时候给他们帮助,让他们能有条件把自己喜欢的事情继续做下去,发展下去,研究下去,这是对这些学生们最大的支持。学校在推行创业教育的同时,发掘和支持学生们的兴趣,让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能够更好地分享经验和进行交流。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培养一支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由于现在很多老师受着传统观念的影响,想要安定中求稳,学生身边就缺少有创新性思维的老师。所以,在给予创业技能知识教育的同时,应该给学生们一个优秀的师资队伍。

实验基地或平台建设。现在的教育体系中,大部分注重理论知识,老师在激情澎湃地讲课,但是学生们很少真正去听课,因为只停留在理论教学上的东西太枯燥,学生们不感兴趣。所以设立实验基地或一种创业孵化平台能让创业走到学生中来,像组织一些ERP、经营之星、创业之星等的比赛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创业是怎么一回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开发、自我经营的能力。

专题讲座、校友交流、接触成功创业的企业家也是大学生们在创业教育上面应该有的,通过这些活动更加丰富大学生们对于创业的全面认识,通过专题讲座激起学生的热情和信心。专题讲座的强针对性、校友经验交流的深入,⑤成功企业家的直接经验的传授能让大学生在创业方面受益匪浅,不仅能使他们避免走弯路,而且能促使大学生更加轻松地接受创业教育课程。

3 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创业的问题实质就是就业问题,创业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通过创业来缓解就业的压力,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创业是形势所趋,解决好创业问题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可估计的。

创业问题得到解决,高等院校中的创业教育普及极其重要,如何能够使创业教育在各大高校中发展,需要社会、学校及政府在这一方面共同努力。

3.1 政府方面

政府应该作为学生创业的推动者,鼓励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关保障机制,完善创业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首先,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提高大学生创业服务的水平,提供创业指导咨询服务。

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等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同时提供给一些需要创业的学生一些相关创业政策。再次,应出台关于资金方面的政策,大部分学生创业期没有资金来源,政府应该对符合条件学生免收行政事业性费用,给予奖励性补贴,保障其合法权益。设立专门的创业咨询窗口,为优秀的创业大学生提供户籍、住房等方面问题的帮助,提供他们少额的贷款,尽量减轻创业者在创业初期的资金方面压力,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时间。

鼓励大学生积极加入到实习活动当中去,创业成功的人大多数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政府部门应积极为大学生拓展实习单位,完善实习补贴政策,鼓励高校组织大学生参加实习,以丰富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以促进大学生顺利创业。强化大学生实习管理和服务,直到实习企业与高校建立交流平台,积极推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通过实施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完善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的密切合作。

3.2 学校方面

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大力助推大学生创业,有效释放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的促进作用,弥补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带来的问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创业优势和技能。

学校应该有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增设与创业有关的课程。创业教育不能独立于其他教育,要跟其他的教育一样受到重视,而且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过程,要注重创业技能的培养和创业实践的训练。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像ERP、创业之星、经营之星等的比赛,培养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高校创立创业实践基地,让一些好的想法在这个创业基地内可以实践付诸,提供一些资金的支持,让大学生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鼓励高校设立创业孵化基地,让一些有共同兴趣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分享各自想法,创建一个专门的研究团队。学校应设立学生创业方面的咨询机构,解答关于创业的贷款、操作等一系列问题,积极鼓励大学生走上创业的道路。

再者,也要注重于创新性老师的培养,怎么说一个有创新性思维的老师对学生启发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学校还应该同政府一起联合企业给大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3.3 学生方面

选择创业是学生自己的事,很多学生会受到现在社会不成功案例的影响,认为创业不会成功,力求找份工作,安稳过日子。为什么大学生创业会失败,首先大学生们应该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方方面面,对于自己想做的那一方面有没有充分了解,而且大学生创业一定是要适应社会的,大学生们应该通过学校和政府组织的比赛或是讲座、学校的创业教程、实践机会等一些活动,好好衡量自己想要做的是什么,在将来的市场上会不会受欢迎,由于很多大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最后导致了创业的失败。

学生应注重自身的素质培养,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应该要培养创业精神、创业素质,也要培养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遇到挫折或者困难时的应对心态,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书本的学习,大学生应要充分利用学校和政府提供的各种优惠,在充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3.4 企业方面及其他

企业应该要为祖国的繁荣、国家的未来,积极配合政府和学校,给予大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大学生体验工作中的需要、公司的运行、社会的发展趋势,应让他们能够认识什么东西才是适应社会的。同时企业方面也应该组织一些有对创业方面有了解的或是曾经创业过及对创业很感兴趣的员工或是管理层的人员对大学生们进行定期的经验交流。

4 总结

高等教育已经不仅仅是知识教育和学历教育,创业教育更是掀起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对于摸索出一套适合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体系对我国发展有重要影响,创业教育的研究及实践的使命是时代的责任。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所遇到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当今教育体系提出相关对策。让创业教育普及到普通高等院校需要社会、学校、政府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实践中寻找真理。

注释

① 欧阳晓.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2(8):72-73.

② 孙玲远.我国高校创业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5-36.

③ 童有文.大学生创业政策探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3-4.

第9篇:体育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练员;运动训练

在美国的学校里,习惯将从事运动训练的组织、指导和实施者通常称“体育教师――教练员”。因为每个学校运动队把聘任“体育教师――教练员”放在非常重要的位子上,其中把“多年的教学经验;多年的训练经验”排在前两位,说明“体育教师――教练员”一是兼顾,二是分离的,或二者有之。从我国学校体育领域来看,作为体育教师是以体育教学为中心工作的,同时兼顾运动训练、课外活动、早间操等工作。因而在称呼上就是体育教师。而教练员是业余体校、体工队和专业队的习惯称呼。这是我们与美国的最大区别。

本文试图通过学校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等问题来探讨“体育教师――教练员”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

一.“体育教师――教练员”的关系

在我国学校实施运动训练工作的通常是体育教师,也有称呼教练员的。从训练学的角度看,运动训练是一个实践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训练过程中,作为运动训练的策划者和组织者的教练员起着主导作用,教练员的训练水平直接关系到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高,没有高水平的教练员就不可能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

目前,我国各级学校的教练员队伍大致分为3种形式。

“体育教师――教练员”,亦教亦训,教训兼顾。中小学几乎都采用这种形式,高校也占一定的比例;

“体育教师――教练员”,教训分离。高校中占主体。

外聘兼职教练员,在体校、体工队等招收专业教练员,只搞专项训练工作,高校中占少数。像清华大学的跳水队、击剑队、皮划艇队等采用联办、直接收购的形式,较好地解决了教练员问题。

体育教师与教练员在工作性质、执行任务、培养目标等方面究竟有哪些主要区别呢?比较如表1。

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现实要求从事运动训练工作的体育教师,在思想上要转变观念,由教学型向训练型转变;在行动上要狠抓运动成绩,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二.运动训练系统的控制

依据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一个事件和行动过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运动训练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控制部分,运动员是被控制部分。教练员主要控制运动员的选材、训练和管理。科学选材、科学训练是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保障。

我国第一本《运动训练学》认为:“所谓的选材是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测试和预测,并经过一定的考察从众多的少年儿童中,准确地选拔出那些各方面条件优越,适合于某一运动项目需要的人才……”。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根据试点中学的条件和教练员水平,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测试工作,绝大多数学校直接与小学挂钩,作为体育后备人才来源和科学选材的一项重要措施。而高校同样采用这种方法,与试点中学挂钩,直接接受对学校的体育后备人才。另外就是采用联办、收购的办法,解决选材的问题。

目前,我国试点中学和高校的训练方式以天天训练为主,以隔日训练为辅,寒暑假采用全天的训练方式,与美国学校训练基本一致。但是值得指出的是美国中学运动训练较为松散,自由度较大;而美国高校的周训练时间高于中国高校,与中国专业队相一致。另外,美国高校在遇到重大赛事时,运动员往往要休学一年,专心的准备和备战,学校给与大力支持。见表2。

三.由运动训练带来的思考

1、教体分离与体教结合的矛盾问题

简单地说,教体分离是要解决“体育教师――教练员”主次不分的问题;而体教结合是要解决运动员“学训一体”的问题。从竞技体育的角度讲,教练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是很高的。换句话说,教练员的业务水平,一定意义上决定着训练质量。近17年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成绩不高的原因之一,不能不说与“体育教师――教练员”有关。“亦教亦训”的弊端是显而易见,最突出的问题是“体育教师――教练员”的专业性和专一性明显不足。所以,教体分离就成为一种必然。在“分离”时,还要考虑到我国学校的实际情况。

试点中学由于受过体育教师数量的限制,在一定时期内还难以改变“亦教亦训”的局面,是否可以通过建立教练员小组、横向联合、招聘等方式,尽快解决教练员问题。

1985年原国家体委就制定了“体教联合”的15年规划,如今规划所确立的任务基本完成,一个较完备的课余训练体系已经建立起来。过去的业余体校已开始向试点中学转移,而一些优秀运动员也在向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转移。体教结合是学校运动训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关于“一条龙”学训结合体系的问题

所谓“一条龙”学训结合体系,是指从小学――中学――大学不间断的、由低级到高级的训练衔接体系。它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学训结合体系。多少年来,教委和体委为之而努力,今天应该说已基本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大学的“一条龙”学训结合体系,这种体系以高校为龙头,以中小学为基础,学习和训练同步进行。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高运动水平的小、中、大学生。目前,我国一些高校都有附小和附中,它们是率先形成“一条龙”学训结合体系的。高校从选材、科研、训练等方面扶植、指导中小学,而中小学则源源不断地为高校输送人才,三者间形成一个纵向的发展趋势。

学校“一条龙”学训结合体系将纳入国家整个训练体系中,逐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