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物讲座心得范文

高中生物讲座心得精选(九篇)

高中生物讲座心得

第1篇:高中生物讲座心得范文

讲座信息:2010年11月2日,(广州)南方医院刘定立博士主讲《抗病毒治疗和药物的选择》

讲座反馈:南方医院感染科一直注重乙肝患者的管理,在科主任侯金林教授的支持下,患者可经常通过讲座了解病情以及正规治疗的理念。本次讲座因属于全国“乙肝轻松知”活动而受到重视,感染科把讲座信息到医院官方网站,还早早张贴讲座海报。主讲人刘定立博士做了充分准备,在《大众医学》统一制作的幻灯片中穿插了临床案例,使讲座生动性大大提高。讲座进行了两个小时,患者听得认真,问得踊跃。

有讲座基础的医院,新讲座易引起共鸣

讲座信息:2010年9月8日,(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向德栋副教授主讲《口服抗病毒药物的耐药管理》

讲座反馈:在乙肝轻松知讲座举办前,感染科每个月都有2场常规的讲座。“乙肝轻松知”讲座也得到了这些老听众的支持,每场都满座,晚来的听众站着也要听。讲座结束后,向德栋副教授留半个小时耐心回答听众提问,他有问『必答的态度得到患者好评。

用纸条提问效果更佳

讲座信息:2010年9月30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红教授主讲《乙肝病毒感染者自我管理》

讲座反馈:讲座前,医院给患者发了纸条和笔。唐红教授从乙肝的定义,治疗、生活、随访等方面展开。在提问时间,患者的纸条被转交给了唐教授。她选出了十几个代表性问题进行回答。患者表示;“平时和医生交流很少,很多地方只是一知半解,现在很多疑问得到了解答,收获很大。”

不同医生阐述,更有不同收获

讲座信息:2010年10月16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朝晖副教授主讲《抗病毒治疗和药物选择》

讲座反馈:该场讲座是“乙肝轻松知”讲座在中山医院的第二轮。虽然老听众发现以前余为民副教授讲过该主题,但他们仍乐于聆听不同医生的观点,以利于比较异同。患者表示听了医生比较抗病毒治疗和单纯保肝的区别以及定期随访的重要性,可以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这一系列讲座理清了他们参与治疗的思路。

讲座减轻了医生重复解释的压力

第2篇:高中生物讲座心得范文

近年来,古文献的扫描、修复、再现等技术有了新发展。为提升高校图书馆对国际古文献、数字图书馆高品质扫描以及古文献修复和再现技术的研究与了解,并且让更多的高校能参与其中,第二届“‘东亚古文献保存、修复和价值重现’专题讲座与工作坊”于2016年4月15日至18日在浙江大学举行,主题是“文化传承与学术共享”。

这届会议由CADAL项目管理中心、教育部数字图书馆工程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学务副校长办公室(主管传统文化遗产保存与传承)、浙江大学图书馆、日本京都大学工学研究科IDE实验室、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联合主办,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碑帖研究与保护中心承办。会议邀请了中国、日本、德国、法国、美国等国的相关专家,对古文献的保存、修复及价值重现的数字化技术、传统技术等进行了讨论。浙江大学罗卫东副校长为会议开幕致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国内20余所高校近50位代表参与了讲座与研讨。

本次会议对相关专家的邀请范围有较大扩展。对于高端扫描技术的研讨,除第一届的日本京都大学团队外,还邀请了德国CRUSE高层和法国i2S公司合作方代表进行现场讲座及演示。

日本京都大学井手亚里教授在第一届和第二届会议中都对其团队的成果进行了多方位展示。本次专题讲座,他的题目为“高分辨率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在结合实际案例的基础上,井手亚里教授展示了京都大学团队的硬件、软件及后期再现技术,并提出了“世界级文化遗产科学记录的标准”。标准主要包括高色彩保真度、最低的光照辐射、高空间解像度、经济而快速地数字化、适用于各种形状、非接触非损伤、能够产生解析信息七个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其研发的高清扫描仪的理念。井手亚里教授还介绍了其早、中期研发的扫描仪并总结了其优点,包括色差在1.0-1.5间的高解像度,可以进行近红外扫描、单色多光谱扫描成像、三色多光谱成像、针对金属和反射表面的高分辨率偏振光成像、透射光和反射光扫描、用5轴扫描仪实现3D形状与色彩重建等。并介绍了“基于多光谱图像的颜料识别系统”、“纸张解析成像系统”等特色技术。

德国CRUSE公司的CEO延斯・贝克(JensBecker)先生作了题为“高分辨率图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的讲座,介绍了该公司最新的软、硬件设备,贝克先生还在现场演示了2D和3D扫描的大型设备,为与会者带来直观感受。北京美斯齐公司的李夙先生作了题为“拓片书画高精度数字化与应用”的精彩讲座,展示了其的i2S公司的硬件产品,并介绍美斯齐作为一家数字化方案解决公司所涉及的其他领域。虽然CRUSE和i2S两家都是商业公司,但作为全球领先的扫描仪生产商,他们的技术也引领着业界,两个讲座为与会者带来很多宝贵信息。

关于扫描技术,还有浙江大学图书馆徐建刚的题为“甲骨文、竹简的2.5维数字化与再现”的讲座。RTI技术是一种基于开源软件的利用光影特点开发的扫描技术,特别适合甲骨等浅刻文物的扫描。浙江大学图书馆还把RTI的所有英文技术资料翻译成中文,并放在网上供业界下载,希望为国内数字扫描技术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此次会议,还邀请到了多家博物馆及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同主题的系列讲座,包括浙江大学刁长宇博士的讲座――“古代壁画高保真数字化采集技术”,对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团队做的包括敦煌在内的数十个博物馆项目以及解决洞窟表面不平整的关键技术作了介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马吉德・萨马迪(Majid Sarmadi)教授作了题为“古代纺织品的高分辨率数字化”的讲座,特别指出色彩和织成纺织品的线的扫描是纺织品数字化的关键问题。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薹信事占教授作了题为“内蒙古自治区壁画墓的空间再现与其在博物馆展览室高清晰度图像的利用”的讲座,除研究相关扫描技术外,主要对一个辽代墓葬的扫描和三维再现工作进行了介绍。西安博物馆张群喜副研究馆员作了题为“光学成像技术在古代壁画保护中的应用”的讲座,特别强调了光影技术的作用。在本次会议中,多位讲座人都提到了光影技术的运用,“光影技术”是本次会议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伊朗伊斯兰自由大学的艾瑞斯坦・马拉肯(Arasteh Mallakin)女士作了题为“中亚古迹中的伊朗书法艺术”的讲座,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地点,中亚的古迹也是今后中国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传统技术方面,日本大西智城大师作了题为“世界遗产仁和寺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努力”的讲座,对仁和寺的藏品除虫、温湿度控制等传统保护措施进行了介绍。韩国国民大学客座教授金珉博士的题为“基于尖端成像科技的模写复制技术”的讲座,对将原作用绘画的方式进行复制的技术进行讲解,为了追求色彩的一致性,用矿物自制颜料的现场演示引起很大关注。古籍再造也是传统文献保护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除北京美斯齐公司提到该公司在进行古籍再造工作外,本届会议还邀请华宝斋作了题为“华宝斋与《百部经典》”的讲座,对其用新的仿真延印技术制作的《百部经典》进行了介绍。

价值重现作为一个主要分主题,在第一届会议中,香港城市大学ACIM的哈拉德・科瑞莫(HaraldKrcaemer)博士通过多媒体展示,带领与会者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本届会议中,景祥v教授展示了香港城市大学制作的三维的敦煌洞窟,及利用多媒体技术对《靖海全图》的演绎。日本井手亚里教授的团队也非常重视古文献的再现问题,他的讲座就以日本古文献“东寺百合文书”的多媒体展示作结尾。美斯齐公司的李夙先生也展示了该公司制作的展示作品,其中齐白石画作细部的动画,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

会议还有一些其他主题的内容,佐滕千代子作了题为“文化遗产中数字图像知识产权的多样性”的讲座,对数字版权进行了关注。大学藏文古籍研究所的西热桑布教授作了题为“新发现的‘菩日文献’抢救整理报告”的讲座。上述两个讲座都与会议的主题有很高的相关性,或可作为今后会议的备选分主题。

本届会议的内容十分丰富,浙江大学的黄晨研究馆员提出了“数字人文”的概念,并对浙江大学所做的基于文献和图像的应用作了介绍,重点介绍了正在打造的基于高清图像展示的“艺术品浏览系统”。随后浙江大学的韩松涛对浙江大学进行的另一个重要项目“中国历代墓志数据库”作了专题介绍。

除上述内容外,会议延续了第一届的经验交流环节,香港城市大学的景祥v教授主持了本环节,交流内容包括:北京大学的张丽静谈“现实与愿景:北京大学图书馆近现代珍贵文献保护与修复之路”、张宁谈“北京大学图书馆高端数字化服务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实践――以拓片的再生性保护为例”、四川大学的何艳艳谈“四川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文献修复室简介”、北京师范大学的葛瑞华谈“古籍修复业务外包经验浅谈”等。

与会议主题配合,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基础馆同时还举办了名为“浙江大学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门神画像联展”的主题展览,浙江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杨国富书记致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程健馆长作了视频讲话,祝会议与展览成功举办。

总的来看,两届会议在图书馆界造成了较大影响,第一届会议在“古文献保存、修复和价值重现”这个主题下,集合了包括传统技术、现代技术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多个学科围绕着同一问题展示各自的解决方法,开创了以问题为核心的专题会议,开了一个好头。第二届会议在第一届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一是在扫描技术领域,本届会议涉及到了2维、2.5维、3维的扫描技术。首先,对2维扫描技术的研究已经不局限于追求分辨率,向高清发展这个单一的方向,而是强调多角度的应用,如在模写、修复、色彩光谱分析、材质判断等方面都有深入讨论。其次,3D技术在本届会议中也有了更多探讨,不但有技术研究,也有相关大型产品的现场演示。最后,本届会议还重点推出了利用光影效果的2.5维扫描技术,该项技术不但软件是开源的,其硬件成本也非常低廉,可以在国内得到快速推广,2.5维扫描技术对于浅刻、浮雕类的物品有非常好的展示效果。

二是本届会议所讨论的扫描对象从第一届的书籍和书画,扩展到织物、甲骨、雕像等多种形态与材质的对象,还包括了墓葬、洞窟等大型不可移动文物的扫描和复原技术,说明会议逐渐得到了很多方面专家学者的关注。

第3篇:高中生物讲座心得范文

1课程教学现状

1.1学生现状现时高职院校检测类专业招生一般文理兼收,对于文科考生,由于其理科知识较为缺乏,化学知识储备较少,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比较欠缺,因而总体上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此外,《仪器分析技术》课程具有理论艰深、实践性强等特点,学生由于自身理解能力或知难而退的想法,往往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缺乏兴趣学习进而又影响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最终恶性循环。

1.2教师现状《仪器分析》课程任教老师大多数为研究生以上学历化学类教师,对于如环境监测、食品检测、药品检测等检测类专业,可能会在教学过程中面临上述领域知识的缺乏,要做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有一定难度。同时,由于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旧的教学内容相对枯燥,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的指导评价不到为你,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1.3仪器现状《仪器分析》课程所涉及的仪器一般较为昂贵,仪器的日常维护成本较高,一些高职院校可能由于资金、应用管理人才等因素,大型仪器的购置率和利用率都不高,使得在某些实践教学中,本课程不能像《基础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那样学生可以有更多的独立操作,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1.4教材现状目前,《仪器分析》课程教材版本很多。本课程理论内容无论何种版本,基本都类似,而实验内容则各有长短。检测类专业涉及领域较广,高职院校中有如环境监测与评价、食品营养与检测、工业分析与检验等,不同专业均会对一些实验内容有所侧重或调整,以期能与专业紧密联系,这种教材既有优点如专业性强,也有缺点如综合性差。

2教改研究方式及效果

2.1研究方式

2.1.1课标改革以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结合各类检测专业各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综合考虑学生能力、师资队伍、硬件设备等情况,制定课程标准及教学方案,并依此新标准选取合适的教材。

2.1.2师资建设一方面,教学团队成员定期进行学术交流,集思广义,定期讨论研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能形成从内容到形式的融会贯通,使得仪器分析课程能很好的在工业分析、环境监测、食品检测等专业中进行相互融合。另一方面,组织教师队伍集中学习,扎实专业理论知识;组织教师到高等院校分析测试中心,到科研检测机构以及到企业生产一线质量检测部门等单位的参观、学习、交流以及职业院校同行的教学交流等形式。

2.1.3授课形式建立《仪器分析》课程“讲座式”教学。所谓“讲座式”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一改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也不同于实践操作教学,而是用“讲座”的模式,通过对所讲知识的全面介绍,从历史脉络到现实发展、从理性到实践、从成效与不足等全方位进行介绍,以形成讲授内容的系统性、操作性、发展性,讲授效果高效性的教学方法。授课时邀请高等院校分析测试中心、科研检测机构以及企业生产一线质量检测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课堂讲座式教学。

2.1.4实训改革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新闻报道,筛选出与当前社会生产热点相关的信息,并参阅书刊、论文等自主编制新式实验,从而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通过给定某一与所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实验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自主在实验室内完成该实验,从而提升学生的操作仪器参与度和创新能力。

2.2教改效果

2.2.1课标改革效果通过课程教学经验,修订了《仪器分析》课程标准,总课时数变更为108节,并大大增加实践实训课时的比例,理论实践课比例为1.45∶1,改革后课时数既能覆盖电位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离子色谱法等常用仪器分析技术,又能达到学生学习理解所需的时长。

2.2.2教师建设效果教学团队每隔一两个月到重点院校、高职院校、企业交流、参观、座谈,教学团队曾到某著名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某知名职业学院,业内知名检测公司等多处交流、座谈。教师个人应用知识面得到有效扩充,对标准化的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实验以及国家检测标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效地提高了授课教师的课程教学质量。

2.2.3授课形式效果教学团队组织举办两期专家讲座教学,如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某主任开展主题“光谱仪器分析技术的应用”,邀请某著名仪器公司工程师开展主题“色谱仪器分析技术的应用”等讲座。两次讲座完成后,对其中38名听了讲座的部分学生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统计,调查问题为“你觉得这次仪器分析主题讲座是否值得一听”。结果显示,光谱分析仪器讲座中,约33%的学生反映非常值得一听,约64%觉得值得一听,只有约3%的学生觉得不值得一听。色谱分析仪器讲座中,约24%的学生反映非常值得一听,约67%觉得值得一听,只有约9%的学生觉得不值得一听。从讲座的分析中,讲座式教学有必要继续开展,但讲座内容应与主讲人事先有更多充分的沟通,力求更多偏向于通俗易懂的应用型实例分享,而不是原理性知识的讲述及扩展。

2.2.4实训改革效果教学团队汇编了实训实验教案,实训内容偏向职业技能方向,同时增加的实操能力考试。学生大多认为这样的考核更合理,也普遍反映,实操操作时间的增加,对他们参加化工检验工等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帮助很大。另外,购买仪器分析大型仿真软件一套,对一些实操频率较低的分析仪器,通过课堂仿真让学生熟悉分析流程。最后,教师利用课外拓展项目实验,各带领一组学生开展诸如“水中有机物的气相色谱法分析”“废水样品中氨氮含量分析”“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等探索性实验。通过这次仪器分析课程的实训改革,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整体上有了提高,部分参与项目创新性实验的学生,其个人能力提高更为显著。

3结语

第4篇:高中生物讲座心得范文

[关键词] 易中天;电视讲座;语言魅力

Abstract:Professor YI Zhong-tian from Xiamen University,sets us a good example that TV lectures should be done according to principles of studies in communication,psychology and speech. In linguistic art of his TV lectures,modern,humorous and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manefest not only his expertise but deductive capability,which to a great extent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TV lectures. Therefore,it is a key element to fascinate the audience in TV lectures blessed with linguistic attraction.

Key words:YI Zhong-tian;TV lectures;linguistic attraction

易中天先生通过电视传播,改变了他的纯学者与学术的身份,一夜之间成为“学术超男”、“电视明星”,成为大众文化的传播者。易先生在电视讲座中,借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靠出神入化的表达技巧,品大众需求的人性善恶,甚至是想象中的古人之间有趣的家长里短。把《品三国》变成了卡通风格的符合普罗大众口味的连环画,这是对葛红兵先生“品三国,应该是品一点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中国人的忠义观念,应该品出一点天、地、人、神的大义来,应该有反思,有批判,有褒扬”这一观点的反动。但正是这种反动赢得了观众的普遍青睐,使“学术扩大了传播范围,电视提高了文化品位”。用易先生的话来说,这就是学术和传媒成功对接的“双赢”。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电视受众的文化水平、知识结构是电视机构组织节目生产极为重要的市场依据。目前,60%左右的中国观众在初中(含初中)文化以下,大学以上学历的观众只占收视人口的12.1%。[1]3面对这样一个中低文化水平的现实,电视讲座的组织者和讲授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抓住受众的眼球,然后才是“微言大义”。就受众而言,媒介的信息如果不合意便会在最外层被拒绝,得不到注意,在受众心理选择的第一关就被“毙”掉了。再说,以受众为中心是媒体成熟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事实上,受众作为传播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心理与兴趣的取向从来就影响着传播活动本身,而且受众的喜好也成了检验传播活动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传播如果不能在受众中产生共鸣(受众心理选择的第二关——选择性理解),甚至使受众厌恶,不但会损害我们的传播事业,同时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变我们的传播观念,以受众为中心,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传播的前提。

让历史讲座“三贴近”(即贴近事实,贴近生活,贴近受众),是易先生践行人文学科的“根本在人性”这一教学理念的有益探索。“三贴近”首先要做到语言的贴近,尽管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毕竟还有很大的争议),但笔者认为易先生的这种探索还是应当给以充分的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易先生的迅速蹿红(受众心理选择的第三关——选择性记忆),有力地证明了“易氏风格”的存在价值。客观地讲,易氏的语言风格是其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那么易氏的语言风格有哪些特点呢?

一、借助时尚语言,缩短心距

“我的原则是‘平民立场、现代视角、三维结构’”。正是有了这种平民立场,才使易先生把枯燥的史实,通过生动的表达传达给了受众,用易先生的话说,这“是为了方便观众和读者去理解历史,拉近他们和历史的距离……”

由于本栏目锁定的主要是具有中等及以上文化水平或具有中学历史常识的受众,且以中青年居多(当然不乏老年受众),“易粉”、“乙醚”几乎是清一色的年轻人。这一年龄段的受众,多处于激情燃烧的岁月,满腔青春的情怀,焕发着青春的风采,总是喜用青春的语言,激励自己青春的步伐。而已近“声入心通,无所违逆”(注:谓一闻圣人之言,即能领悟其微旨。宋·张载《正蒙·三十》:“六十尽人物之性,声入心通。”《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宋朱熹集注:“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的耳顺之年的易先生在讲座中能熟练地运用青春时尚的语言,这一下子就突破了受众对历史(总以为历史是呆板的代名词)的心理屏障,一下子抓住了受众的心,与受众开始了思想、人文和历史的思维碰撞,使受众求进(互动的沟通)的心理[2]19需求得到了满足,于是由交流到交融,使受众已全身心地投入,开始了与讲授者的心灵对话。例如:易先生在讲曹操与诸路盟军讨伐董卓,众人畏惧,只有曹操前往,曹操归来以后看诸人在帐内饮酒作乐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引用了《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中的一句原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应该说原文不难,不予解释,估计受众不会调台。但深知受众心理的易先生还是作了如下处理:“曹操带着一身的尘土、一身的血污回到酸枣大营的时候,看见大营里面的各路诸侯在干什么呢?(稍顿)‘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也就是说整天都在开Party,泡酒吧,打电子游戏!(全场爆笑)曹操实在是忍无可忍,说国家民族已经到了这个份上,你们居然还天天都在喝酒!曹操悲愤地说:‘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Party”、“酒吧”、“电子游戏”无一不是当今一般民众特别是中青年人耳熟能详之事物,历史进入现实,学术走下神坛,正是借助这种时尚语言,易先生成功地完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学者和大众的对接”。

平民的心态、时尚的说法——自然亲近,就像隔壁的大叔在和你“话桑麻”。不管易先生在演讲和自己的著作上运用了多么现代的词汇和句子,他怎么在这个过程中穿插幽默,活跃气氛,其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加通俗易懂,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正是那么多观众喜欢听他的讲座、那么多读者喜欢读他的书的重要原因之一。易先生曾坦言,他更愿意做亲民学者。“亲民学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大家认为你就是自己的一个邻居,一个亲戚,一个朋友,一个熟人。他不觉得你和他之间有多么遥远的距离,也更不会觉得你是高高在上在那儿传道。”

其实,亲民学者才是可敬的学者,因为他不伪善、不膨胀,更不会死扛着身份不放。受众不正是被易先生的这种“放下高高在上的精英身份而融入民间的草根情怀和平等精神”所感动的么!在央视《百家讲坛》做《拷问易中天》这个节目的时候,一个13岁的小女孩说:“易老师跟我们是平级的。”好一个“平级”,谁说不是呢?

转贴于

二、借助俏皮语言,促进交流

“自打人学会了说话,慢慢的就有了说得好说得不好、说得俏皮说得不俏皮、说得漂亮说得不漂亮之别,也就是说,说话便成了一门艺术。”[3]“传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君子之所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4]67

易先生的历史讲座,虽然具有一定的学术性(所谓“事事有出处”,不是戏说、胡说、瞎说,也不是“正说”,而是“趣说”或“妙说”——“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但更多的还是普及性,这是《百家讲坛》与《世纪大讲堂》(凤凰卫视)的根本区别。而俏皮正好为这种普及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可以说,俏皮是易中天讲座最大的艺术特点,这种俏皮兼具幽默、辛辣之味。易先生自我描摹说“我好歹还是一个好玩的人”,信哉斯言。易中天的言谈话语之间总是让我们体味到他骨子里学者的幽默,这种幽默不是牵强附会,也不是无聊逗趣,而是恰到好处,点铁成金,往往令人会心一笑之后感觉回味无穷。例如“刘备对诸葛亮的好,好到让关羽和张飞觉得,就像老鼠爱大米”。“鲁肃找刘备要荆州,刘备装哭,鲁肃说,‘你不要哭嘛,不要哭,我这儿有餐巾纸。’”这种“俏皮”搞笑的时髦语,在易中天的讲座中不胜枚举,这就彻底将学术的呆板面孔,转为可知可感可亲可近的形象了。

再如:“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是孙坚母亲吴夫人的妹妹和吴夫人一起嫁给孙坚的,我认为在理论上也不大可能。……难道说孙坚在求婚的时候对吴姑娘是这么说的: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马车来?”

聊天的心态,调侃的语气,假不正经,十分搞笑。作为受众,我们可以联系现实,对应历史,通过对比、想象,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像出来。即便是稚子村姑,也能理解,由不得你不对他的“历史”产生兴趣。

在易先生的讲座中,这种俏皮语言俯拾即是,这既是对受众求趣(有趣的技巧)心理[2]19的一种迎合,同时也破除了学术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壁垒,并与受众心灵中的幽默细胞产生和谐共振,有助于提高传播的效率,进一步强化讲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切实提高讲座的实效性,使教学事半功倍。

三、借助至理名言,提升境界

古往今来,思想大师、科学伟人的至理名言浩如烟海,穿越时空,曾激励多少志士仁人奋发向上、砥砺成才。至理名言精辟深邃、富有哲理,阐发真理、启迪来者,发人深省、耐人寻味,陶冶性情、激励上进,是教育我们成人的良师、是激励我们成功的益友。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人,大多都有自己中意的名言佳句,或作为座右之铭,或作为奋进之檄。对这些至理名言,易先生在讲授中往往能信手拈来,加以巧妙运用,这都不足为奇。奇的是易先生的锦心绣口,含英吐蕊,自制一些“易氏名言”,不仅起到了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还有助于受众净化人格、美化心灵、提升思想境界,这也正好满足了受众求知(先进的文化)的心理[2]19需求。

例如,“曹操作为一个好老板,是非常会用人的,他十分清楚‘争天下必先争人’。可是身处乱世,老板选择人才,人才也选择老板,这就类似于今天的双向选择,因此争取人才必须先征服人才的心。”

又如“他们的愚蠢是和狂妄成正比的——袁绍比曹操狂,袁绍比曹操蠢;袁术比袁绍还狂,袁术就比袁绍还蠢。最牛的最蠢。”

“争取人才必须先征服人才的心”、“愚蠢是和狂妄成正比的”这样的至理名言,精练优美、蕴含智慧、引人深思,既能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又能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既可以使教学语言生动有趣,和谐动听,又能陶冶受众的情操,产生共鸣。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好地发挥了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催人奋进的激励功能。

至理名言是生活的积累、经验的积淀,更是真理的再现。以易先生的国学背景及人文情怀,在其讲座中这样的至理名言时有所现。时不时地让你“眼睛一亮、精神一振、会心一笑”。如沐春风,叫人荡气回肠;含英咀华,让人回味无穷。易先生的讲座不仅拓宽了受众的视野,同时也使受众感受到了灵魂的升华。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受众所追捧的主要还是易先生在平民化的演绎中又不失其学者身份的儒雅风范。

学者身份的内涵,艺术语言的表达,正是易先生成功的诀窍。也许,有人会说,说话谁不会?是的,单从形式上讲,说话谁都可以的,但是要做到艺术化,把说话上升到语言魅力的高度,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但是,什么事情都是可以通过留心学习和仔细揣摩锻炼达到的,没有谁一生下来就能把话说到精彩别致,说到赏心悦目,说到滴水不漏,因此,要自信、要努力、要学习,那么,我们也能,一切都有可能。

[参考文献]

[1] 张海潮.眼球为王——中国电视的数字化、产业化生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

[2] 蔡铭泽.新闻学概论[M].天津: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第5篇:高中生物讲座心得范文

完整认知世界

一杯水,在理科生眼中可能只是H2O,但在文科生看来或许就是一个灵动的世界。在我国,文理分科的教育模式很容易让一个人走向偏狭的一方,从而无法看见事物完整的一面。而刘道玉在《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和《中国高校之殇》里也表达了对文理分科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深恶痛绝。

身为武大学子的张川深受这位老校长教育思想的影响,决定用行动来打破由于文理分科而导致的思维局限。他集结起志同道合的战友,于2010年11月创办了武汉大学讲座网,最初是以“促进思想交流”的名义,把它打造成一个讲座资讯平台,让更多人能轻而易举地掌握讲座的动向,以免错失于自己真正有吸引力的课题。

还记得刚上大学那会儿,班上有一半的学生都分不清电脑主机和显示屏的区别,而作为宿舍唯一一个理科生,我也经常因为缺乏基本的地理常识而被集体鄙视。

“这是个悲哀,”张川说,“所以除了通过讲座网让人们获取必要的知识给养外,我们还延展了线下活动——创办讲座网的读书会‘争鸣学会’,分别开展向外及对内的思想交流活动。”不久后,全站内外激荡起一场场头脑风暴,极大地促进了他们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然而,有自由的地方通常就有管制,“武大讲座有很多‘红线区’,过度活跃的思想不能讲,有争议的人物也不能请,更别提什么政治敏感话题。”而这些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势必会导致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残缺,但在高校日益行政化的今天,领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的姿态,或许也是一种历史趋势。

相对而言,华中科技大学的学术氛围显得更加自由和开放,在他们学校已经形成几大讲座品牌:人文讲座,创新素质讲座,校友大讲坛,弘德讲坛等,而其中的人文讲座无论是从历史还是内涵处都已形成了自己的口碑。

从1994年到今天,华科人文讲座已举办1800多期,其发起人之一杨叔子院士也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兢兢业业,即便遭人非议,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他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和民族传统,我们会不打自垮。”

校友大讲坛协办方负责人刘灿说道,“人文素养是一个完整的人必备的东西,因为人活着不仅是追求金钱物质,总有一段时间他会反思自己活着的意义。”20岁的他纵然还未接触社会,还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游刃有余,但他依然知道,大部分工科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存有缺失,而人文讲座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改变工科生功利、短视的思维,学习更多地体味人生。

说到讲座的开明度,刘灿显然也不那么认可,“有些老听众反映近几年人文讲座水平在下降,主要表现在请来的老师不敢说了,而且在请演讲嘉宾的时候也会故意回避一些人。”所以这学期的讲座主题基本上都集中在文艺方面,远离政治。据说前段时间华中师范大学请赵林教授做关于基督教的讲座,后因校党委的反对而取消。

即便话题及人员管制已成为高校讲座的大势所趋,但仍然有一些老师在为提供一个完整的交流平台做抗争,华科人文讲座的负责人郭玫就是其中一个。“她非常有骨气,为请主讲人的争议已经写过多次检讨了” ,刘灿说。

深刻找寻自我

近几年,在华科一直传颂着一个“活神话”——“选修课王子”。抛开已被媒体炒烂了的“七年选修100多门课”不谈,我们还是看看这件事本身,或许除了表扬他精力充沛、兴趣泛滥之外,实在不敢说这是一个多么值得称许的导向。

他可以以律师职业发展需求为由去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但若他只是按照外界对自己的要求去改变去追逐,那么迟早有一天他会变成一张标签,迷失真正的自己。

郭玥在小说《缝身》里说到,“每个人都要伸出自己比章鱼还要多的触须,努力和这个世界产生尽可能多的联系,作为自己的坐标、支点、标记,谨防丢失。”

但他们不知道,无法选择自己生活的人才是最孤独的,在他们进社会的那一刻,可能就是被现实拖着跑,无法慢下来关照内心,因为即便是独处一室,他的脑子也被外在的一切所侵占。那么,符合你心性讲座或许会成为开启你探寻真正自我的钥匙。

毕业一年多,再也没听过任何形式的讲座,某日借着一次采访的契机,到武大听了一场李英强关于“立人大学”的讲座。尽管当时的心境与那些热血学生格格不入,但还是在内心深处升起一种久违的清新感——原来还有这么一批热爱自由和公益的人,在做着能改变少数人的命运和多数人的观念的事!

前不久,华中科技大学紫菘公寓13栋的管理员阿姨,以听了186场人文讲座的事迹迅速蹿红网络。对于已有56岁的她来说,“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紧跟步伐”是她抓住所有学习机会的理由,而在那些认真做笔记的某刻,说不定讲台上的某个想法就击中了她,让她重新认识这个时代以及时代当中的自己。

当然,提到讲座就难免要想到现在讲座的邀请对象问题,如何才能给人以灵感触动的感受?

“每个阶段根据自己鉴别能力的高低,这种触动都会有所不同吧”,武汉爱讲座网创办者贺嵬嵬说道。对他来说,听讲座就像是家常便饭,在家乡长沙的时候就喜欢四处听讲座,从学校跨越到社会,“我当时主要是在《潇湘晨报》主办的晨报大讲堂和“熬吧”组织的那么一种小型沙龙里面听,一般都是请一些很出名的‘公知’去讲。”

像于建嵘、贺卫方等比较犀利的知识分子都亲临过晨报大讲堂,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满足了这个求知若渴的学生对于及早认知社会的诉求。

如今的贺嵬嵬课余时间只做两件事——听讲座和维护武汉爱讲座网,前者走向自我,后者则通往无我。

“讲座英雄”往何方

除了上面提到的高校讲座设“红线”外,那些为把讲座铸造成思想磁场的英雄们还在各种各样的历练中艰难向前,对于他们,时代给予不了的好时机,唯有靠他们自己打拼出来。

现任《长江商报》记者的张学荣曾是武大资深讲座人,他对于目前武大讲座的现状乃至于武大讲座人的情况似乎都不看好。

“当时我们做素讲的时候,每句宣传词都是经过斟酌的,并把它尽量做到极致”,张学荣说,“但现在的武大讲座,宣传词通常都是大而空无法切中主题。”

这里揭示了一个问题,要想把讲座推向高峰,只是从讲座本身的质量上下功夫是无法完成的,还有传播的环节,它绝对应该是在第一眼就能以自己独特的内涵与魅力吸引到观众,至少是击中受众心里那一星半点的期望。

显然,要符合这一条件,单打独斗必败无疑。贺嵬嵬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虽然当初想得很好,觉得没那么麻烦,但后来做了之后真觉得要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也曾搞过两次大型招聘,但即便有进来的人也最终因为毅力不够而中道离开。”

所以曾经拓展的渠道——微博、博客、豆瓣、大学官网、人人、QQ等等,皆因无人打理而荒废,只剩下一两个渠道还在苟延残喘地维系运作。

“我在去年的时候遇到一个做生意的年轻人,他对讲座这一块也比较感兴趣,希望能跟我一起做,”贺嵬嵬说,“他建议把网站的营销做起来,空白的地方可以做一些针对学生的产品广告。”

第6篇:高中生物讲座心得范文

[关键词]百家讲坛;文化热;大众文化;传媒;文化社会学,精神失调

央视“百家讲坛”以理性的内容、感性的包装找到了学术理性与媒介娱乐感性的最佳契合点。学术电视化的成功运作,改变了人们惯常的把电视媒体纯粹当作大众娱乐消遣的思维定式,更为学术从深宅大院的学府书屋走向大众的茶余饭后开掘了一条绿色的通道。“坛酒”飘香,盛宴杂陈,它招人青睐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在当代意识形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分天下的视格局中,央视“百家讲坛”透射着怎样的文化信息符码?它未来的发展走向及态势又如何?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思考,也许能给我们提供思考当前中国的文化向度的又一全新视角。

一、“三热”炙烤的文化背景墙

近年来,“文化热”温度攀升,它的主要表征首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再批判的“国学热”,如新旧儒学之争,道家哲学的系列现代阐释,儒道哲学对西方后现代的启示等等,这在出版界呈现出传统文化书籍的盛况:《数字里的中国文化》《色彩与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名文化》《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以及包括《朱子家训》《幼学琼林》等国学启蒙读物和“四书五经”之类的中华传世名著系列丛书和中西文化比较等学术专著。其次是以文化学观点为批判视角,审视当代中国文化现象的“审美文化热”,表现在对大众文化的阐释、文化病症的诊疗。其代表作有朱大可的《守望者的文化月历》《话语的闪电》和虞友谦、陈刚主编的《当代中国文化走向》等书。火热的情怀、激荡的文,享,个性化的批判立场,使此热多了一份对当前大众文化消费的警惕和心理的叛逆。第三股热浪就是由学院发起到出版业推波助澜的“讲座热”。一时间,各个学术领域的专家权威们纷纷登台传经布道、答疑解惑,指点迷津。率先兴起的是以洪昭光、向红丁、胡大一等保健医疗专家们为龙头的所谓“健康快车”讲座,接着是充斥媒体和书界的企业文化讲座、社交礼仪讲座,绵绵不绝,风头正盛。随后接踵而至的是《在北大听讲座》《在岳鹿书院听讲座》《在文学馆听讲座》等书籍的走红和央视《百家讲坛》的异军突起,它借助声光电图强大的媒体优势及央视媒体话语的权威性迅速成为集各种讲座之大成的龙头,由“座”升“坛”,空间扩大,风光无限。

国学热、审美文化批判热、讲座热,成为当前中国文化三处灿烂的景观。央视“百家讲坛”在这股热浪中,也成为审视学术民间化、学术立体化的风暴眼。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鲁翰一语中的指出“传播即信息”,在当前这个传播过剩的时代,“百家讲坛”成为文化消费中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的文化桥头堡。毋庸置疑,它每天传播的文化信息,在潜移默化中熏染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认知、社会批判和社会文化行为。

二、内缩中的文化青藤

站在社会文化学视野中我们会很容易拽扯出上述种种文化热背后的条条“脐带儿”。社会转型、价值判断多元化、精神支撑失去稳固的根基,市场经济无疑对人文精神有强烈的销蚀作用。理想的追求为现实的利害计较所取代,感官的满足成了文化的最高指令;庸俗文化淹没了高雅文化;金钱权威冲决道德堤坝;日益扩大的财富差距亵渎着社会公平,以新技术为基础的话语霸权钳制着人们的思想自由,精英意识的知识分子日益边缘化……上世纪90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在今天不过是个象征性的符号,知识分子在市井喧嚣中角色退化,未泯的良知潜滋暗长,“躲进小楼成一统”,孤影自恋,书屋,一阵阵的文化热浪中,围炉而坐,小窗夜话,玩味学术,佐餐下酒,呵护取暖。正如移居海外的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所言:“90年代大陆学术时尚之一是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王国维、陈寅恪被抬上天,陈独秀、胡适、鲁迅则‘退居二线……在学术的浅吟低唱中,“反骨”犹在的身躯里疯长着表达的渴望,内缩的学术盆景中蔓延着布道的青藤。但在整个物欲文化的歌舞升平中,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学术家知音难觅、弦断有谁听?不跟受众接触,“表达”永远是一厢情愿的奢望,永远只是面对沙漠戈壁孤芳自赏的布遭。谁青眼有加,为这些“麦克风依赖者”提供广场平台?对他们揽而入怀的是“百家讲坛”,抛头露面,声名远扬,跨出学院大院门的他们逞才显能,激扬文字,绽放思想。

央视媒体为何有此古道热肠?作为视受众为上帝的媒介能预测节目的出台会好评如潮吗?因为媒介产业就其本质来说,是专门搜集注意力资源的一个产业,传媒是人体的延伸,网络时代,也是人的个性化发展的时代。传媒的社会影响力构建由三大块组成:吸引注意、接触环节、提升价值(提升环节)。倘若没有一定的受众群支持,这样一个学术化节目即使从形式上再包装美化也是自作多情的一招儿险棋,因为市场上的弱势化一定会导致媒体影响的边缘化。敏锐的市场意识,使“百家讲坛”找到了分娩的道门,因为目前的中国文化版图随着改革开放初期的大众感官文化的泛滥成灾到改革中期大众审美文化的觉醒及新世纪后追求小资情调对准精英文化的呼唤。文化版图江山易主轮番变换,这些都启示我们,“当代大众日常生活质量变化成艺术模式转换的前提性存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改变了艺术和艺术活动。艺术与大众日常生活的广泛对话,彼此相互趋近和认同,而不是间隔或分离。”从物质层面看,中国目前也正处于由“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生存时代过渡到“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温饱后的享乐时代,在这种转型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物质欲望的不停挖掘,收获的只有荒诞和荒淫,只有掉转头来向精神层面不停地掘进,才能获得尊贵与富足。这就如英国文学家萧伯纳所言,“人们最大不幸是基本欲望得不到满足。温饱解决了,人的第二大不幸是温饱这么容易解决。”当代中国人也正在这“第二大不幸”中,茫然失序、精神失调,如何填补生活的意义成为一个大问题,“未来解决心理受挫的问题将大大地重于解决温饱问题。” (郑也夫)如果说,社会当前层面不同的各种文化热只是为富足后心灵焦躁的人们提供了片片绿荫的话,那么“百家讲坛”却为精神干枯、思维风化的人们灌注了股股解渴的清泉,为整个社会知识滋养下了一场“及时雨”。

时机终于来到了。一厢是做着重树精英权威形象美梦的学者们,望穿双眼被人赏识,在话语喧哗的公共空间里发出一呼百应的最强音,一厢是众多的打着饱嗝剔着牙花的“富贵闲人”们渴望精神的按摩、心灵的沐浴,一厢是引领文化消费时尚,提升文化消费品位的媒体撮合,三厢情愿,一拍即合,“百家讲坛”粉墨登场,对自己眼光越来越挑剔、对欣赏的胃口越来越刁的现代小资们,无疑是为疲惫的视觉、味觉抹上清爽的风油精,恢复了一度消失的听觉。

作为文化盛宴的“百家讲坛”,它要在“众口难调” 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让大众传播的符号信息来强化学术对大众日常生活文化性的喻示,艺术不再是纯粹的个人心灵的高贵独吟,也不是艺术家们个人运用精致的技巧来展现自身特立行为的活动,而是直接具体地满足着大众日常生活各层次的欲望、需要和追求,表现、象征大众文化的现实状态,一句话,它要实现行动娱乐与文化信息娱乐的完美融合。浏览“百家讲坛”自开办之初到现在的节目单,我们会惊奇地发现,道道文化大餐都具有与当代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相吻合的对接榫眼儿。如社会人文科学层面,当宫廷戏瞎编乱造任意涂改历史真相,“戏说”泛滥得让人生腻时,人们渴望听到来自权威专家们眼中那没有任何油彩粉饰比较质地纯净的史实,“百家讲坛”相继推出了“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清朝十二帝”(阎崇年)活色生香拨云见日,当人们观赏阅读只是浅层地陶醉于言情和武侠疏远经典时,“百家讲坛”以恢宏的气势、强大的媒体引力,把各路“红学”专家学者请来烹饪“红楼梦系列讲座”盛宴,一时间“红学”发紫,“荒唐言”找到恰当的注脚,“辛酸泪”唤起更多人的同情。这正如号称“平民红学”家的刘心武所言:“不以强追他们去读中国古典名著,最好的办法是先让他们觉得有趣,”群英荟萃,少长成集,“百家讲坛”俨然成了中国知识文化界的大讲堂,文学抹去神秘的油彩,马瑞芳的“聊斋”讲座、莫砺锋的“杜甫的文化意义”讲座、董健的“从《丹须亭》看戏剧的文化意义”讲座、张抗抗的“写作与生活的关系”讲座,引领我们走进诗意的空间;哲学卸下了玄奥的袈裟,亦庄亦谐,可感可亲。张志伟的“智慧的痛苦”讲座、方尔加的“无为而治,儒道之争,独尊儒术”讲座、姚淦铭的 “老子智慧系列”讲座,开人心智,生硬的哲学被炮制成了“调节生活的速溶剂”;天文地理也从专家学者的实验室和旷野走进了演播大厅,奇妙无穷,美轮美奂,如彩万志的“中国昆虫文化”讲座、张青文的“隐匿在我们身边的昆虫杀手”讲座、周忠和的“古鸟寻踪”讲座、徐星的“恐龙大地”讲座、周开亚的“巨无霸――鲸”讲座等等,目不暇接、手不暇采。“百家讲坛”伸延无限的触角,医疗保健、子女教育、外交风云、家庭婚姻、生活消费、无所不包,信息高速公路上,文化信息扑面而来,让你窒息,让你眩晕,使你以时间的瞬间感和当下性取代了历史性、平面性。“百家讲坛”以强大的文化冲击力,短平快地提升着你,熏化着你直至最后淹没你。不知不觉,让你裹进文化的场流中,陷入那个深不见底的信息巨洞里,它的胃口极大,消化功能惊人,不管你是哪方学术原料,都会统统地吸纳加工成诱人酥松的文化面包,水火不熔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这儿握手言和,实现完美的无缝对接。“大众明星”“电视教授”也成了时下很多书斋呆坐的专家教授们潜意识下强烈的渴望、最大的梦想。在央视“百家讲坛”一展风采,也成了他们当下矢志不渝的追求。

三、“盛宴”过后的镜像

文化是什么?是千百年来人类生产实践、科学实践、思维实践升华积淀而出的结晶体。文化干什么?它不是人们膜拜的图腾和神祗,它是让人们在文化的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百家讲坛”灿烂成景,蔚为大观,文化启蒙的作用不可低估,但也不能拔高放大。理性审视它,我们发现它呈现如下诸般镜像。

首先是话语权威的孤岛效应。新时期的文化热是对物欲压榨人精神性灵的反抗,是对单向度人的形象一种立体的还原。市场经济的狂热退烧后,我们惊讶地发现,金箔裹身的“物质人”内心呈现可怕的空涧,纯净的精神表达力已经退化。精神失语症把人折磨成了积贫积弱的“空心人”,人们渴望文化信息的填充,人们更渴盼专家权威给予文化精神立竿见影的诊疗。他们阅读的功能、自身文化思考的造血功能几乎丧失殆尽,尤其是在模具制造、批量生产的大工业社会,消费个性被标准化磨平,人追求区别性的本能被无情地遮蔽。在这种哀鸿遍野般的文化呼唤中,专家学者们传播的文化信息变成了诱人的磁场,变成了饥不择食的文化干粮,变成了灵魂泅渡中拼命抢抓的救命稻草;文化成了无数被物欲风干后的人们急欲登渡的孤岛。“百家讲坛”开出了无数良方:“信息时代如何学习”(陈建翔)“探究我们的时间分配” (王琪延),“从中国式离婚看家变” (张颐武)、“从同伴关系看独生子女”(孙云晓)、“智力与家长的关系” (王宝祥)、“吸引眼球的传媒”(喻国明)、“口才与成功”(邵守义)、“传染病的历史” (韩启德)等等这些良方缓解了人们精神饥渴所形成的胃肠痉挛,但绝不是药到病除颐享天年的火炼金丹。权威的崇拜是继技术崇拜、金钱崇拜之后的又一精神崇拜,这种盲目的惟命是从只会使现状人离自己的本真越来越远。引海焚溺,却淹没了自己。

第7篇:高中生物讲座心得范文

五年来,方寸讲台间,300多场次的讲座,见证了学者名家们博学多思的身影。讲座作为文化服务的一种方式,它的功能是有限的;但讲座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延伸服务又是可以充分开掘的。如今的武汉,建设文化城市的目标正在兴起,讲座的有限资源为“文化消费”创造了更多无限的空间。

武汉图书馆的《名家论坛》可追溯到2003年,最早开办是基于提升城市文化品味,着力搭建了一个市民共享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初步的试探和发展后,“名家论坛”于2007年5月进行了改版,与武汉市委宣传部﹑市社科院﹑市文化局,以及武汉教育电视台、武汉晚报社等各部门媒体统筹配合开展讲座,其文化辐射力度较之前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

论坛每周举办一期,最早凸显人文史哲、弘扬国学、回顾历史,注重精神文化的传承性与各种文化的融合性。不同的讲座主题被名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诠释,不同层次的听众均能在这一文化的阶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名家论坛》也被听众冠以雅号为武汉“群英会”。据论坛负责人介绍,所约请的主讲嘉宾均为各领域的知名专家与学者,听众参与热情极高,每场爆满的情况下,领票的队伍常常绕馆数周。无法进入会场的听众虽只能在广场上的电子显示屏、和其他学术活动室等讲座分会场观摩,却丝毫不减热情。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电视媒体,武汉图书馆的讲座资讯都能在第一时间内传播出去,通过网络及电视受益的听众不计其数。

在武汉市社会科学各界、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的共同联合下,《名家论坛》真正实现了“无墙大学”的科教功能。已成为品牌的《名家论坛》正不遗余力地推动华中地区文化辐射的深度和广度。

学术通俗化带给民众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收获,更是文化消费观念的革新。在假期,除了娱乐和休闲的物质活动,去图书馆听一场讲座,也逐渐成为武汉市民树立了全新的“文化”消费观念。

陈元生,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讲座不仅是资源,更是文化消费

长期以来,武汉总是给人缺少文化氛围的印象,但得到市民肯定的《名家论坛》是一个平台,更是契机。较为争议和敏感而尖锐的话题均可以在现场加以探讨,而听众的素质则在这种交流中得到适时的发展,人文素质提升的前景相当可观。

武汉是一个中游城市,虽然发展空间还有待提高,但其争先、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优良传统,在文化发展方面还是会有很大潜力。

目前,武汉图书馆的《名家论坛》每周必满,形成了新的文化传播方式。通过现场演讲,专家的当面解答,进一步营造武汉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将来,《名家论坛》的讲座的模式可细化为普及型和专业性,部分专题讲座可设置为报名参与或邀请,更具有专业性。武汉有着悠久的楚文化历史,本土特色和民生文化亦是讲座的拓展方向。

如今,城市的快速发展,先进的硬件建筑可赶超欧美,但人文素质和文明程度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综合生存环境和整体文化修养,较西方发达国家落后许多;而《名家论坛》的讲座在此平台上能提供给市民新的文化生活方式。我自己来图书馆听讲座,遇到火爆的场面,下午1点开始就有络绎不绝的市民前来排队,晚来的人只能去分会场,更多的人甚至只能去广场上看电子屏幕。

讲座带来的不仅是学术之教育,素质之提升,更重要的是确立一种全新的“文化消费”观念。除了物质享受,精神生活也是必须的。武汉的文化消费观念暂时没有形成气候,去博物馆、音乐厅和讲座的意识并未普及,文化产业还需要更多的投入。而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在工程设施的建设上,城市居民“文化消费”观念的普及和推广,综合素质的提升,更是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

何祚欢,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20万听众市民文化界的风景线

《名家论坛》虽有貌似《百家讲坛》之翻版,但二者在本质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百家讲坛》更多定位于文史讲坛,其精力多置于古籍经典、文史项目,并未投入到其他旁系学科上。事实上,这种单一性已经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而《名家论坛》借助了图书馆这样的资源平台,善于吸纳不同学科,将本地和全国最优秀的学者在讲台上和广大读者见面,把读书的趣味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通过专家的解析传递给普通受众,使晦涩的学科更具备生动性——这正是讲座带来的不一样的学科吸纳方式。

当然,目前的《名家论坛》最需要的改进可能是学科的扩展,我曾经听过杨振宁教授的《物理学与艺术》,感触良多。深感在复兴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同时推进旁系学科,尤其是将理工科和自然科学等主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给民众,更是迫切而必要的。

李工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民众对文化的精神需求日益迫切

200多场《名家论坛》的讲座,绝非易事。早年我在广东沿海地带考察,哪怕是广州珠三角的县级市,依旧有较好的文化氛围和消费需求。这一点给我触动很大,在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后,精神需求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必须。在之前,最为普通民众所熟知的CCTV《百家讲坛》成了学术普及化讲座的代表。但在之后的发展中,其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固守传统,不做学术上更进一步的拓展。相比较而言,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则更多着眼于眼前的现实议题,不仅涉及传统的民俗礼仪,同样包括经济民生这样百姓真正关心的话题。

我个人以为,武汉这座城市的发展潜力巨大,成为国际都市并非遥不可及。民国和计划经济时代的大武汉有着辉煌的历史,只是在90年代后沿海地带的政策重心偏移,其经济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随后的相关国家政策也多次绕过了武汉。直到2008年后,国家工程投资的开放,武汉经济才开始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民众对文化的精神需求才更为迫切。

在我看来,优秀的民族文化一定具备了开放性和包容性。

在讲座中,秉承开放性吸纳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是良好的学习姿态,我反对为弘扬民族文化而固步自封的狭隘观点。优秀的民族是懂得吸纳和包容的,讲座热潮的兴起更应该让普通受众接触到不一样的观念。古语说“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繁荣,均取决于公民的文明素养。在无墙的大学中,讲座能将文化的力量普及给公民社会,促进灵魂的修为和提升,其文化软实力不容忽视。

邱紫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后现代的大众文化

国人有一个通病,尤其是近代史以来的传统,均为眼睛闭关,盲目自大之举。国民对他人的不了解,对自己亦不自知。我们的经济发展,开放的是对外界和别国的物质追求与品牌响应,却对优秀民族的先进文化思潮熟视无睹,不思进取;大部分的情况下甚至停留在妄自论断、盲目自大的局面上,这是相当危险的信号。

第8篇:高中生物讲座心得范文

调查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调查背景及目的:

讲座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成功地在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大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与交流的桥梁,让我们有机会领略大师们的风采。事实上,作为高等院校学术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校园讲座历来深受大学生们欢迎。然而随着时常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文明融入大学校园,昔日象牙塔里热心于学术研究的莘莘学子渐渐转而热衷于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相反很少有人再愿意从百忙之中抽时间、持一颗虔诚之心去听一堂讲座,尤其是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的讲座经常出现请人甚至求人参加的现象,冷场也已司空见惯。

讲座是大学校园里一种宝贵资源,我们要好好利用。

因此,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对校园讲座兴趣的丧失以及不信任危机,我们特开展此次问卷调查活动,以通过了解大学生对校园讲座的看法、态度并征求他们对改善现状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总结出讲座“上座率”不高的原因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途径,以期使以后的讲座更有针对性、时间安排更合理、讲座更有吸引力,能有更多的同学参与。

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全校02-03-04-05级本科生计200人。本次调查采用自编《学生讲座访问问卷》进行,包括10个选择题以及一个主观题;调查在各年级随机抽样进行。

样本构成情况:

性别构成:男生占41%,女生占59%

年级层次:大一占38%、大二占28%、大三占25%、大四占9%

专业性质状况:文科类81%、理科类19%

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回收率95%,其中大一75份,大二59份,大三48份,大四8份,回收率分别为96%、95%、94%、89%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讲座一族,人数几何?——听讲座频度情况

频度

性别

0次/学期

1-2次/学期

3-4次学期

4次以上

7%

40%

30%

23%

3%

30%

35%

32%

表(一)

频度

性别

0次/学期

1-2次/学期

3-4次学期

4次以上

大一

2%

27%

36%

35%

大二

5%

33%

32%

30%

大三

9%

37%

30%

27%

大四

3%

28%

31%

38%

表(二)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5%的大学生每学期一次讲座都没听过,40%的同学平均每学期听一至二次讲座,每学期平均听三至四次的学生占到31%,而平均每学期四次以上只占24%。可见,比较稳定的“讲座族”约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而三分之二的学生只是偶尔或根本不曾光临讲座现场。

听讲座的频度与专业性质情况的关系并不显著,文科生与理科生对待讲座的热情基本一致。

根据表一所示,几乎不听讲座的学生在男生中占的比率(7%)比女生(3%)高,而平均每学期听四次以上的男生比例(23%)比女生(32%)低出9个百分点,这表明女生较男生对讲座的热情更高。

另根据表(二)数据显示,根本不听讲座的学生在各个年级所占的比率分别为大一(2%)、大二(5%)、大三(9%)、大四(3%),大一、大四明显低于大二、大三,同时,平均每学期听讲座四次以上的学生大一占35大二占30大三占27大四占38,大一、大四明显高于大二、大三,听讲座的频度与年级关系为大一、大四学生参加讲座比大二、大三普遍更多。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大一、大四学生课业负担较大二、大三轻的缘故。总之,这样的结果另人沮丧,众所周知,很多人文性质的讲座能够极大地提高校园的文化氛围,讲座对学生好处多多,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很少参与进来,而只有约占三分之一的求知欲很强、积极性较高的同学经常听讲座。

二、哪类讲座最受欢迎?——讲座主题探析

讲座类别

学术类

生活保健类

主题教育类

生活美容类

其他

中选率

54%

4%

29%

6%

7%

表(三)各类讲座受欢迎程度

根据表三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54%)选择了学术类讲座,这与历来学校学术氛围的背景有关,也是学校大力重视、广大莘莘学子致力于学术研究的结果使然。

类别

性别

生活保健类

生活美容类

2%

2%

6%

10%

表(四)性别差异与讲座兴趣的关系

从表四可知,性别差异与讲座兴趣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热衷于生活保健类和生活美容类讲座的男生都占2%,相反,6%和10%的女生分别对生活保健类和生活美容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自然与大学女生较男生更为爱美、更喜欢打扮不无关联。

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比率

15%

20%

30%

35%

表(五)年级层次与对学术讲座兴趣的关系

从表五不难看出,年级层次与对学术类讲座的兴趣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随着年级层次的上升,对学术讲座的兴趣也愈加浓厚。从大一仅占15%、大二也只占20%,跃升到大三30%、大四35,递进趋势颇为明显。这其中的原因也不难看出,根据大学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大一、大二重修公共课程,专业领域少有涉足,大三、大四则要求学生精攻专业,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对学术类讲座的兴趣自然也得以提升。

三、亟待完善——讲座信息渠道单一化

渠道

相关海报

朋友介绍

集体组织

比率

73%

6%

21%

表(六)各讲座信息渠道比率

由表六可知,广大学生了解讲座信息的渠道较为但一化,高达73%的同学都是通过相关海报获取讲座信息,另外朋友介绍和集体组织两种形式也各占6%和21%。这种较为单一化的讲座信息渠道有些许弊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通过作海报宣传讲座信息,效果并不甚理想。经常会出现海报展出不及时,抑或是讲座海报没有罢放到公共场合下显眼位置,从而造成很多同学都是在讲座过了以后才知道有这么一个讲座的现象。还有一点,就是通过海报介绍讲座信息不够形象、具体,对同学们吸引力有限。至于造成讲座信息渠道单一化的原因则在于举办方缺少足够的资金,一般情况下都只能选择通过作展报宣传讲座信息,即使效果不理想。可见,要实现讲座信息渠道多元化、及时性、有效性,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四、校园讲座,魅力何在?——大学生参加讲座原因分析

原因

主题吸引人,对讲座内容感兴趣

讲座的主讲人吸引人

现场派送小礼品

集体组织,不得不去

打发时间,闲着也是闲着

讲座的相关海报宣传

其他

比率

42%

24%

8%

19%

6%

31%

4%

表(七)

根据表七的调查数据显示,42%的同学选听讲座的主要判断标准是主题是否吸引人,自己是否对讲座内容感兴趣,这很符合大学生性格,也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24%的同学选听讲座则主要看重的是主讲人的名望,讲座的主讲人如此吸引人就在于学子固有的名师崇拜情结,确实,大牌人物出场,名头一亮,肌肤就是讲座爆满的保证。讲座的相关海报宣传(31%)也是影响“上座率”的重要因素。很不正常的是竟然8%的同学是因为现场派送才去听讲座,6%的同学是由于闲着也是闲着,为了打发时间才选择去听讲座。对此,不少讲座举办者反映“电影基本上每场爆满,但讲座很少有这种场面。有时候来的人不多,就会觉得对不起老师。因为讲座都是免费的,老师们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却只有那么一点人来。同学们不太理解,我们好像总是求着他们来接受这种教育。”

这三类情况又从某种意义上明显反映出不少同学对讲座兴趣的缺失、热情的冷淡、积极性的降低。

原因

年级

主题吸引人,对讲座内容感兴趣;讲座的主讲人吸引人

现场派送小礼品;

集体组织,不得不去;打发时间,闲着也是闲着

讲座的相关海报宣传

大一、二学生

24%

24%

17%

大三、四学生

42%

9%

14%

表(八)年级层次与选听讲座原因之间关系

根据表八的调查数据显示,大三、四学生(42%)比大一、二学生(24%)更侧重于主讲人以及讲座的主题,而大一、二学生所占的比例(24%)比大三、四(9%)高许多。至于海报宣传的效应,则两者之间并无多大差异。

五、有所收获,但仍不足——校园讲座质量分析

讲座质量

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比率

0.05%

32.2%

67%

0.65%

0.1%

表(九)对于讲座质量不同评价的比率

由表九可知,在听讲座的过程中,高达67%的同学认为讲座质量一般,有所收获,但仍不足,32.2%的同学认为讲座质量举办得较好,很有收获,仅有0.05%的同学认为讲座质量很好,相反0.65%和0.1%的同学认为讲座质量较差或很差,这是应该引起讲座举办者足够认识和反省的现象。

同学普遍反映讲座质量一般或较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讲座中有价值的东西尚有欠缺,主讲人能力水平所限的原因,也难免讲座形式单一老套的原因。

六、路漫漫其修远兮——讲座完善,任重道远

需要改进方面

主题、内容

组织形式多样化

增强与观众的互动

邀请知名主讲人

加大宣传力度

比率

34%

18%

19%

18.5%

11%

表(十)校园讲座需要改进之处所占比率

根据表十的数据表明,目前同学们认为校园讲座的开展最为迫切需要改进的是讲座的主题和内容,比率高达34%;其次,认为组织形式应该实现多样化、增强与观众互动、邀请知名主讲人比率分别达到18%、19%、18.5%,此外也有11%的同学认为校园讲座的宣传形式和力度需要改进。

对于这样的数字确实比较符合目前现状和事实,主题不够吸引人、内容覆盖面小已司空见惯、组织形式但一化也成积重难返之势。对于互动环节,,根据另一项数据调查表明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中只有32%表示会主动提问,而48%害怕自己的问题幼稚不敢去问,其他20%的人则觉得提不提高都无所谓。

七、讲座内容,百花齐放

内容

关于挑战杯竞赛的相关指导

关于两会相关精神的学习

关于英语四级的学习指导

关于春季护肤、保养的知识

成功人士经验介绍

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

比率

7%

4%

11%

15%

29%

34%

表(十一)不同内容的讲座受欢迎程度

从表十一可知,占总数34%的同学迫切希望参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成功人士经验介绍也同样受广大同学普遍欢迎,占到29%,7%的同学希望参加关于挑战杯竞赛的相关指导。而这一类同学当中又以大二、三为主体,占到总人数的72%,这也正好与目前大二、大三学生热衷于参加挑战杯竞赛的形势相吻合;关于两会相关精神的学习这一内容则只占4%,且这4%的群体中文科生就占到94%,的确是专业性质与讲座内容呈正相关。11%的同学则希望参加关于英语四级学习指导这一主要内容的讲座,其中大二学生便占到84%,目前正值春季,因此关于春季护肤、保养的知识介绍的讲座受欢迎程度达到15%,尤其是女生更是高达87%。

建议与意见

针对以上结果和相关分析,并在总体广大同学对校园讲座意见和看法基础之上,我们特提出一些欠成熟的建议,仅供有关方面参考。

针对校园讲座的相关意见

一、在讲座安排上,时间分配不尽合理,有时很密集,有时很久没有;

二、在讲座内容上,覆盖面小,“冷门”专业很少涉及:计算机、四级等功利性讲座太多,人文类讲座欠缺,和大学校园的人文气息不符;讲座应更加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多讲些社会前沿的东西;

三、现场纪律不够好,互动时间不充分,形式单一;

四、缺少大师级的人物,领略不到大家的风采,使讲座本身的吸引力下降;

五、专业讲座太过空泛,应讲得通俗一点,深刻点,多些实质性的内容。

改善校园讲座现状的相关建议

一、(主)举办方

1、(主)举办方应该纯洁策划讲座的目的,减少功利性

2、(主)举办方应该尽力多请有名望、受广大同学欢迎的专家、教授作为主讲人

3、讲座时间的安排要尽量合理、合宜,最好选定在周末晚上举行。同时要避免与其他大型讲座在时间上的冲突。

4、完善讲座信息公布机制,实现信息渠道多元化、信息传播及时化。讲座标题和海报广告词是影响“上座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当前条件下组织讲座的举办方不妨在海报创作上多做文章。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举办方积极寻求资金和媒体支持,加大讲座宣传力度实现信息渠道多元化。

5、讲座的组织开展形式要尽力实现多样化、完善互动方式。

二、主讲人

1、在讲座主题的选定上,主办放应该多选择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富有人文气息的主题

2、在讲座内容的确定上,应该更实际,更贴近上午能够货,更加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多讲些社会前沿的东西,而忌讳夸夸其谈

3、演讲方式上力求创新,最大限度调动听讲人的兴趣,尽量避免单向灌输、空谈理论,积极寻求和创造互动空间。

三、听讲人

首先,别把人神化。因为作讲座的往往是很有影响力的知名人士,大学生容易将他们的偶像化,之后又觉得他们都是普通的人,落差太大;

其次,在听讲座的过程中,同学们应该学会提炼。讲演者往往会就此话题泛泛而谈,作为听者要学会提炼重点和深化内容,这是一项重要技能。最后,要注意学习讲演者所用的技巧。主讲人大都是来自一线的工作者,会提到很多工作中的技巧,这些都是很有用的。”

此次调查活动得到了学院老师及各为同学的大力支持,在此特表示感谢。希望你们的再加上我们的努力能得到很好的回报!

公共管理学院

第9篇:高中生物讲座心得范文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宣讲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而且应指导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讲座必不可少,而且应切实开展并形成常态。由于高校的思想政治讲座不提供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最新的发展情况,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因而往往被怱略;即使偶尔开展,也只流于形式。那么,要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在众多的讲座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一,必须对其进行定位;第二,其形式和内容都应具有独特性,也就是说,既不能只是教科书式的政治理论的重复灌输,也不能是偏离思想性的小道消息,更不能变成奇谈怪论的课堂,而应是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课堂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平台。

 

1.“大思政”式教学观的提出及其内涵

 

中央16号文件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保障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保障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具有重大的意义。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对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的提出不仅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动力,而且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浪潮到来,并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大思政”式教育教学理念自此而提出。

 

“大思政”式教学观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第二课堂为分渠道,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并把教育范围由班级延伸到学生的社团。“大思政”的要求就是要改革、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与内容,应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教育,以加大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力度,丰富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

 

2.“大思政”式教学的方法与内容

 

(1)根据团中央宣传活动主题和校团委规划主旨明确思想政治讲座的内容。在高校中,不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校团委也有同样的义务和职责。因此,每个学期校团委都应以团中央宣传活动的主题为依据进行思想政治类讲座的部署和组织,聘请学校或院系团委(支部)书记、辅导员作为讲座的主讲人,同时还可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主讲。由于团中央的主题宣传活动与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间缺乏联系与缺少沟通,因此,可以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到团中央的主题宣传活动之中,以整合盘活高校资源,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并共同做好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工作。比如,某高校在某一时期内对团中央宣传活动的主题定为“永远跟党走,青春促跨越”,而校团委安排的讲座主旨是“与信仰对话,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那么,最后确定的思想政治讲座的主题则是“社会进步与个人幸福”。这样的活动不仅可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观,还可帮助他们找到符合自身个性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人生位置,从而促进其个人实现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通过调研可使思想政治讲座教学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社会实际需求。对于以理工学科为主的高校来说, 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修养主要偏重于专业知识,这就会导致他们在人文修养和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存在不足,从而影响到对人才的培养。而为使该类高校能较好开展深受学生欢迎且可帮助他们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讲座,就需要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以掌握他们对思想政治讲座课内容的需求,了解他们对主讲人的期望等。比如,某高校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去了解与掌握学生对思想政治讲座的内容与形式需求,共发放了调查问卷300份,调查的对象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其中男女学生各占50%,而专业兼具文、理、工和艺术类等。采取这种方式进行调查,由于调查对象较为全面,不仅可了解学生对讲座内容的真正需求,而且因为专业较广,也有助于因材施教,更可大幅度地提高其教学质量。

 

在对教学内容的设定方面,学生希望讲座能够多涉及一些社会现实,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指导和使修养得到提高,有益于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从而激发自身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那么,有关个人发展、人生价值的实现以及人生规划的内容必然备受欢迎。具体而言,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讲一些贴近他们学习、生活等的相关内容,一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可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同时,可组织一些对人们关注且必须面对的民生、经济、政策和法律等问题的探讨,不要一味地宣讲空泛的政治大道理,要多讲一些学生最关心、最贴近他们现实的时政内容。此外,还可通过时事的变化带来现实变化与影响的一些分析,以激发及提高学生对时政观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活动与其课程学习的热情。

 

在对主讲人的期望方面,学生希望主讲人有激情、有活力,表达清晰;讲课形式多样,风格风趣幽默,既富感染力,又具人性化;希望主讲人能够多与学生互动,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对事物的真实看法;希望主讲人分析现今的热点,并给出鲜明的观点。主讲人思想独立、追求真理,态度认真、求真及严谨,加上对社会现实现象的理性分析和真实问题的深层次挖掘,既可提升课程主题,又能活跃讲座气氛,更能引导学生闪现真知灼见和思想火花。学生希望主讲人尊重学生意见,不说空话、套话和大话;对观点的阐述不过于理论化,对事物的分析不流于表象;既不单纯地灌输理论,照搬大道理,又不只空谈哲学与泛讲马克思主义;注重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并注重其独立思考意识的培养。

 

3.“大思政”模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应围绕培养国家需求的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施教。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多样性,使得人的思想意识具有多样性、多变性特征,个人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化现象。改革带来了各种各样思想与文化的并存,随之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出现碰撞。这时,人的思想活动表现为独立而自主。当前的高校校园,学生的幸福观、人才观、成功观呈现多样性,这与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健康、主流、阳光和向上的要求出现偏离。而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科学技术的层出不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多元化,导致学生幸福观、人才观、成功观的多样化,有的甚至出现消极化特征。而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到来及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呼唤并亟须高校学生能成为社会的创新和实用人才。因而,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和选择讲座形式时,应紧紧围绕价值观健康、要求进取、积极奉献的社会必需的创新型理论人才和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展开。

 

(2)教师应联合高校团组织共同开展多领域形式内容的教学。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选定教学内容的自主性大,因而存在各行其是、标准不一与内容散乱等弊端,不仅限制了教学体系的发展和教师研究方向的确立,更无法满足学生对其教学内容的多方面需求。实践证明,由学校从校外请来的专家学者作为主讲人而开展的讲座能够较为有效地指导学生学好相关知识,但是由于主讲人一般只研究某个行业和擅长某个领域,这使得他们在讲课过程中与校内教师缺少交流沟通,而且所讲内容之间关联性也不大。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所聘的校外专家不了解受学生欢迎的知识结构、思想动态,不仅所讲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而且不能更好地解答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疑惑。

 

高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起来开展思想政治类讲座,不仅是新的尝试,还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并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讲座的主讲人具有主要优势,因为他们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长期兼任学生的人生导师,既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有信仰和激情,热爱学生和思维独立,不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知道学生的需求,而且教学经验丰富,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由于每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能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人生价值与“中国梦”之间的契合点,因而对讲座确立主题十分有益。开展团队合作,不但能够使各种讲座互相联系,而且由教师作为讲座主讲人的教学内容也易于学生接受,因而既具有较高的教学效率,又可使讲座内容能够较好地关联并易于继续发展。

 

首先,可在明确宣传活动主题和讲座主旨的基础上,密切与校内各级团委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探讨大思政式的教育观与教学模式以及新的管理模式。其次,应在开展讲座的同时,要求校团委组织高校现有主讲人组建讲座平台,既可减少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还可以确保组织开展讲座的成员做好讲座内容的准备工作。最后,高校的团委应对讲座的组织、宣传以及后勤保障等环节给予大力支持,提供高而有效和周到的服务。

 

4. 结语

 

目前,高校的各种讲座虽然很多,但涉及思想政治类的却很少,这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国家政策的传达十分不利,也无益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对此,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类校园讲座“大思政”式的探讨得出四个结论:一要根据团中央宣传活动的主题和校团委讲座安排的主旨来规划课程和选择内容;二要通过调研,使思想政治类讲座满足高校学生对专业以外知识的需求;三要重点组织校内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主讲;四要与校团委组织共同合作。唯有如此,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讲座教学才会有新气象、好效益和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