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社会教育范文

青少年社会教育精选(九篇)

青少年社会教育

第1篇:青少年社会教育范文

一、当前我市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发展状况

(一)教育活动场所和社会培训机构迅速兴起。近年来,我市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建设青少年宫、图书馆、文化馆等各类青少年教育活动场所。与此同时,各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发展势头迅猛,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了一部分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功能。

(二)职能部门参与社会教育的氛围初步形成。目前,我市多个部门参与了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并形成各自的品牌活动,如团市委开展了流动少年宫下基层活动,关工委等牵头开展了青少年暑期教育等,这些社会教育品牌活动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影响趋广,参与人数逐年增加。

(三)青少年参与社会教育的形式日渐增多。广大青少年参与社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从原先的校外实践、青少年宫参加培训等简单方式发展到包括政策宣讲、辅导讲座、主题实践等多种形式。

二、我市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一是参与时间偏少。当前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相对偏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有所下降。青少年在校时间偏长,活动时间偏少,业余时间被家教、补习班和作业占用严重,也就无法接触到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的社会教育。二是难以与家庭教育形成有效渗透。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只是停留在学习和衣食住行上,管理方式简单粗暴,缺乏必要的关心和理解,家长的不理解与不配合,导致了青少年社会教育难以有效渗透。三是教育效果不明显。当前,一些成人的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媒体信息严重毒害青少年的心灵,对青少年构成了冲击和危害。四是存在盲区。有些青少年“有学不上、有家不归、有工不做”,成为社会闲散青少年,始终处于家庭管不了、学校管不着、社会管不到的状态,这恰恰是青少年成长的危险时段,也是教育管理上的最大的盲区。我们对2012年我市法院判决的3人以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进行了调研,在问到是否参加过社会教育时,所有的失足少年都反映没参加过或很少参加。

(二)校外活动场所未能满足社会教育发展需要。虽然我市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总数不少,但还存在“相对缺乏”的情况。一是场所数量不足。在布局和结构上也不平衡,市级青少年非营利性活动场所偏少,镇、街道尤其是社区、行政村的青少年活动场所更少。二是校外活动项目不全面。主要集中在艺术类教育和培训,而科技类、思品类和社会类等活动项目较少。三是场所的功能设置有限。如市青少年宫等,由于硬件限制,许多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一些镇街道的文化中心,在氛围和器材上适合青少年的比较少,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不明显。

(三 )社会教育联动和配合机制有待加强。目前,我市尚无承担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专门机构,各职能部门分别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一是社会教育的均衡性不够明显。教育活动只能覆盖到一部分青少年群体,工作对象还存在精英化、高端化现象,农村和新居民青少年参与社会教育相对不足。二是社会教育的途径相对单一。目前,我市各类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基本是立足本单位工作实际,以单纯的说教式和灌输式教育为主,很少从青少年实际需求出发,导致青少年参与率低甚至不愿参与。各类社会教育机构为吸引生源,课程设置偏重文化课,部分教学内容和教材与学校雷同。三是教育队伍建设不能满足需求。目前,我市社会教育的各类师资数量有限,师资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文化、艺术、体育类师资力量相对较多,而科技、训练、技能类师资则十分紧缺。同时,各类师资均分属于不同的行业系统,没有形成有效的流通机制。

三、进一步加强我市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部门联动协调机制。一是要成立领导协调机构。尽快建立由市委市政府牵头,共青团、教育、文化、关工委、妇联等共同参与的青少年社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制定发展规划,尤其要根据薄弱环节和青少年教育盲区,研究分析教育对策。二是要加快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新建和扩改建一大批文体活动场所,建议超前规划,各场馆在新建和改建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服务青少年的功能,设置专门的场地,开辟适合青少年活动的项目。对于社会资金兴建的大型商场、超市等机构,也要建设专门的青少年活动场地和设施,并坚持免费或低收费向青少年开放。同时,新建和改建一批专门的市、镇(街道)、行政村(社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确保每个集镇和社区有1处青少年活动场馆,各城镇社区建有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三是要多方筹措资金。希望市政府广开渠道,筹集资金。从桐乡实际出发,可以采取财政投入新建、扩建、改建和利用现有场所设施等方式建设青少年活动阵地。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活动场所建设。如杭州金城少年宫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该少年宫由金城房产公司投资建造,由杭州少年宫负责运营,既给青少年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又带动了当地人气,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二)加强工作队伍建设。一是加快青少年社会教育师资建设。加大青少年社会教育专业人员的培育,制定培训计划,通过一定的社会教育资格考试,鼓励他们获得相关的资格认证。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打破师资流通壁垒,通过引进人才、双向交流、兼职聘任等形式,努力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社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二是要建设专业社工队伍。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专业的青少年教育社工队伍的建设力度,招聘选配和培养一批专业青少年教育社工,充实到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队伍中,为青少年提供专业化、有针对性的服务。三是要发挥社团作用。当前,我市各类社会团体兴起迅速,这些社会组织对规范青少年行为、培养青少年兴趣、启发青少年动手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建议各社团主管部门要引导广大社团加强与青少年的良性互动,积极开辟适合青少年参与的项目,学校、家长应支持青少年参与社会组织,利用闲暇时间参与活动。

第2篇:青少年社会教育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 法律权威 教育

青少年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所在。“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但是让人不得不重视的是近几年青少年法律权威意识淡薄,违法犯罪情况有上升趋势,如众人皆知的马加爵事件、刘海洋事件、药家鑫事件,等等。我们在对这些事件感到痛惜和惊叹的同时,也应看到目前青少年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教育的欠缺,进而引发我们对青少年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权威教育的反思。当前在青少年中强化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学校和理论界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

一、青少年加强自身法律修养的积极态度

(一)拥护宪法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我国绝大多数青少年有良好的法治道德观念,这与我国持续性开展的普法教育,国家不断加强和完善各种法律法规体系,强化青少年知法守法教育是分不开的。青少年应拥护宪法这一我国根本大法,领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社会主义公民能够自觉遵纪守法,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是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教育的长远目标。

(二)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当前,法律对青少年已具有权威性,也就是青少年已成为独立的行使法律权力,遵守法律义务的主体。每个青少年都要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不得做出逾越法律规定的行为。大多数青少年已树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基本观念。做事情讲法律讲证据,知法守法,在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的同时也懂得运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令其在行使权利时能够“三思而后行”,不会做出损害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行为。

二、青少年法律权威意识缺失的现状

(一)法律知识匮乏

法律意识的养成离不开丰富的法律知识,这也是判断法律意识水平的一个重要准则。我国青少年已学过相关法律知识,但还尚未系统全面的把握法律知识。比如,在2002年发生了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向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泼洒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致使多只狗熊受伤一事,该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在对青少年就大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的看法的问卷调查中,认为他是缺少道德修养的占27.3%;虐待动物的心理疾病的占24.3%;青少年好奇心的占2.6%;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和行为的占45.8%。刘海洋在被拘留后曾表示自己学习过法律知识,也知道民法、刑法等,但他却不认为伤害狗熊是犯罪行为。在经过批评教育后,他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由此可见,刘海洋虽然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但未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对于规范自身法律行为也就无从谈起了,因为他缺乏的是对自身行为的法律判断能力。

(二)法律意识淡薄

2011年6月,曾经的北京大学学生连勇杀人的消息震惊了社会。人们纷纷质疑,北大学生怎么会杀人?其杀人动机原因更是令人费解。被害人乐乐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在玩耍中不小心撞到了连勇,没能及时道歉,让连勇产生了“什么人都能欺负我,连小孩子都欺负到我头上”的变态心理,最终残忍的杀害了乐乐。相类似的案件,让我们不由得联想到西安音乐学院大学生药家鑫杀人案件,云南大学马加爵案件……这样的案件接连出现,正反映出青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无知和漠视,肆意践踏法律,终究酿成了不可弥补的悲剧。当调查问到“如果遇到侵害或敲诈,你会怎么做”时,只有不到一半的青少年选择了报警,约为总人数的46.2%,由此可见,大部分青少年都没有通过法律途径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不容忽视。

(三)法制观念知行不统一

从调查结果看,当代青少年已普遍认识到了“守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认知程度参差不齐,部分青少年不具有“护法”“用法”“知行统一”的良好品质。调查问到“当你在商场购物,突然有两个保安上前跟你说:怀疑你偷东西了,并且要对你进行搜身”时,仅有54%的被调查者选择“诉诸法律,维护人格尊严”。青少年的法律知识已在不断提升,但时常知行不统一,理论与实际脱节,还没有形成自觉守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的意识。当青少年的个人意愿与法律和制度的要求相矛盾抵触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直至破坏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进而走向犯罪。

三、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教育对策

加强青少年法律权威教育,不仅对青少年培养良好的法律的意识观念有重大意义,而且能更加有效地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保障社会主义社会的祥和稳定。

(一)国家的角度

1.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有法可依。当前,覆盖社会各领域的法律法规已基本完备,法律体系在整体层面上实现了科学统一。针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特点,及其可能发生的违法事件的立法是我国法律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强化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教育的基础。只有构建全社会健全的法律体系,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升立法水平,才能形成促进青少年健康向上、成长成才的社会外部环境。

2.树立法律权威,增强普法教育实效。加大力度对青少年开展法制方面的宣传教育。对于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应定期开展法律知识的教育宣传活动,强化其法律教育。主动对行为欠缺的青少年以及解除劳教的青少年开展法制方面的教育宣传,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上得到根本转变,使其走上正轨,做守法公民,以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发生,提高公民普法教育的实效性。

3.营造全社会人人维护法律权威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国家和政府需要在整个社会范围之中营造健康的法制氛围,强化法制方面的教育,以及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以社区为例,社区应该建立对青少年进行普法教育的相关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自我保护能力,探索构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区教育机制。社区、学校、家庭三方面联手,达到教育青少年的目的,给青少年成长成才提供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学校的角度

1.培养青少年法律权威意识是学校教育当务之急。对青少年进行法律权威教育,对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制化社会,提升全民素质有重要作用。对此项工作学校更要引起重视,切实抓实。

2.高度重视法制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强化法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构建人民警察和教师共同执教的教育机制,在校教师首先自觉做到维护法律权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道德修养形象。学校要有一支法律知识丰富的专业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普法知识教育。

3.法制教育教学内容应有针对性。学校应该重视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使教学内容更贴近青少年实际,贴近现实社会,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4.法制教育教学方法多样化。学校在重视法制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创新。比如组织青少年观看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组织案例教学,组织法律知识竞赛,开展有奖征文,开展模拟法庭,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宣传书、开设法律咨询活动点、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树立起法律观念。

(三)家庭的角度

1.父母长辈带头自觉遵纪守法。家长要注意自身的行为规范,争取在学法、守法上做好带头作用。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主体,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能规范自身行为,树立良好的榜样,提高自身道德文化的素养,孩子就会受到良好成长氛围的熏陶,为其讲文明道德,遵纪守法打好基础。

2.注重提升家庭成员法律文化素养。要重视提升家长的法律文化修养,学校应定期和家长沟通联系,定期开展对青少年的法律教育交流座谈会等,也可采用法官上课,少年犯现身说法,观看教育影片等多种方式,让家长增强责任感。通过众多案例表明,很多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与单亲家庭和父母有暴力倾向及过度溺爱、庇护,亲人法盲、法律意识淡薄,教育方法不当等错误行为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家庭在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教育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个人的角度

1.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信仰。对青少年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让其主动参与到法律知识学习中,有效培养守法精神,强化法律意识,丰富法律知识,树立法律信仰。严格遵循法制规定和约束,维护法律尊严。在调查中,85.7%青少年非常希望提升自身法律意识。让青少年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明确社会责任感,从而正确指导个体行为。

2.培养权利意识和守法习惯。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者,我们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将其作为依法治国的核心工作有效施行。在普法规划中,青少年应作为重点教育对象,对其加强法制教育,强化其法制观念,培养权利意识,守法习惯,以及爱国意识,能够自觉守法,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行事,这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的基本标准,是对每位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基本要求。

3.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个别青少年之所以没有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主要还是对相关法制内容不理解,青少年之所以不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是因为对法律相关规定知之甚少。正所谓“不懂法就是法盲”。假使学校内法盲众多,所占比重较大,学校又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加强管理,由此不断发生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会危及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青少年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是非辨别能力相对较低,尚未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时,我们需要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提升青少年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意识,自觉抵御不良行为的影响,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我们对青少年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能够使其知晓法律内容,并深入了解其意义,进而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假使缺失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将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发展。要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教育,并对其展开深层次研究,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意识,使其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将会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访全国普法办主任、司法部部长张福森[N].法制日报,2010-12-03(1).

[2]罗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实加强政治队伍思想政治建设[N].法制日报,2011-04-14(1).

[3]李伯黍.品德心理学[M].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2010(3):281-292.

第3篇:青少年社会教育范文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1.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人不但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大自然。相的发展离不开人,大自然也离不开人。“吃水不忘挖井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代流传,启发作为个体的人必须尊重他人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的道理,使其懂得与别人交往的重要性,促使青少年改变孤僻、自我、个人主义的倾向,对青少年自身发展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土能生白玉,地可产黄金”启示每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给予我们阳光和空气,孕育出我们的食物和万事万物,人必须热爱和保护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才能得到自然对人类的回报。这些诗词俗语都能启发青少年的认知,促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大自然的奥妙,激发他们利用和改造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还可以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有助于青少年自身的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作为祖国的下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和实现中国梦的使命,青少年必须具备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当代青少年是最具有创造精神的和最智慧的群体,感恩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一代有道德素质的青少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未来和谐社会的公民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感恩意识。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一代代祖先传承并弘扬,当今青少年有义务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良传统,保证优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其“仁者爱人”等思想影响着世世代代人的道德健康发展。优良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就应该被时代的青年发扬光大。当代青少年必须学习接受传统思想文化,领悟其中的内涵和魅力。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对策,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案是最有效的方案。

二、当代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或缺失的原因

从家庭层面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某些问题造成孩子人格发育上的缺陷。当下流行的节目《变形记》是反映当代青少感恩状况的栏目,从《变形记》来看,目前我国农村青少年感恩意识远远要比城市青少年感恩意识浓厚,城市青少年比较叛逆,农村青少年身上几乎没有出现叛逆的情况,城市青少年的叛逆程度与家庭经济条件成正比,家庭条件越优越,青少年越叛逆。探究其原因,第一,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给孩子优越条件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教育迷途。第二,父母对孩子不严格,放纵孩子,具有软弱性,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第三,当今的经济社会,很多家庭过于注重家庭经济收入,和孩子缺少沟通。第四,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父母、酗酒、家庭暴力、家庭破裂等因素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第五,望子成龙的错误教育理念。重智育,轻德育,家长认为成绩是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致使孩子不能自由发展自己。从学校层面看,学校教学制度不完善,我国教育体制还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但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甚至忽视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青少年所缺乏的。从社会层面看,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影响极为严重,尤其是酒吧、网吧等不良场所。此外,还有一些青少年在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下,追求高消费的生活而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演变为“啃老族”。从青少年自身层面看,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根据马斯洛的理论,青少年时期,情感和归宿的需求比较重要,只有通过和同学、老师、家长、朋友之间的融洽关系,使其得到一种关心和爱,相互关心和照顾才能实现他们的情感和归属的需求。青少年应加强自身控制力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意地控制各种欲望。加强自身情操的陶冶,对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积极与外部沟通,寻求父母、老师、朋友等外部支持。

三、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改革教育体制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尚未完善,还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但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国家应该改革教育体制,德育和智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就业方面,用人单位把“证书”作为职业大门的“门票”,使社会上很多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得不到自由发展,埋没了所谓的“伯乐和千里马”。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要重视教育制度改革,把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切实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善教学制度、优化学校管理制度三方面进行。对于教师应该定期考察他们的知识水准,以防止有些价值错位的教师浑水摸鱼,同时实行一套方案,让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匿名评估教师的道德水平,让道德评估结果和教师的工资挂钩,实行打分制,对教师道德素质进行考查,对工资适当进行奖惩。

(二)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双向互动

“感恩”是“德”的一方面,把感恩教育上升为德育更为全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小到大,最初的学习方式表现为模仿性学习,父母和其他人的言谈举止都会被孩子所学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以说理的方式进行,父母需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家长和孩子需要建立一种友谊必须保证让孩子感受到母爱和父爱。父母不应强行给孩子灌输尊重教师和他人的思想,要选好时机,最好在过节日时一家人团聚,与孩子讨论学习,关心孩子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收获,遇到了哪些困难。古诗有“润物细无声”,学校对孩子的德育不应用纯粹的理论灌输,这样不但达不到效果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父母、孩子、教师之间应该形成一个三角链,利用节假日老师、孩子、家长之间面对面相互聊天,使三者之间两两没有隐瞒对方的东西。

(三)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也担任着青少年的老师的角色,社会作为一个“无形的老师”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学校和家庭应该把法律教育重视起来,想办法让学生明白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后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育学生不盲目去结交社会上的人。另外,社会上一部分青少年由于家庭条件等因素辍学,也是当今青少年犯罪率高的原因,这部分青少年缺乏知识、技能、道德,被社会所抛弃,为了生存,他们去抢劫、偷盗,严重影响区域内治安环境,因此有必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3],只有解决这部分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生存问题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四、小结

第4篇:青少年社会教育范文

曾经有位哲人说过:“无论以前人们曾有过多么辉煌的文明,都无一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文明,文明却无法永生――这是永恒的法则。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某个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这个途径就是博物馆。”博物馆在我国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收藏和展示机构,博物馆满足着人们学习、欣赏、和娱乐的多种需求。自进入20世纪以来,她被赋予了教育职能,一直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基地,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我国是世界上青少年最多的国家,学生是我国博物馆数量最大的观众。2003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14~29岁青少年共有3.11亿人,占总人口的24.25%。因此,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辅助和延伸,在配合学校教育、提高青少年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及陶冶情操方面以其特殊的形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成为青少年教育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博物馆在当前的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究竟发挥什么样的促进作用呢,笔者将结合淮安市楚州区的具体情况拟从三方面做以下的探讨。

一、对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操和良好的思想素质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可以受益于家长、学校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周围人的影响,另一方面,博物馆、纪念馆也为他们提供了生动的爱国主义课堂。同时,由于青少年时期智力特点是处于感性认识早于理性认识的阶段,所以,博物馆、纪念馆特定的陈列环境和精彩的文物易于他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楚州区的红色纪念地博物馆就可以有效地借助于气氛的渲染去影响他们的情感变化,实施个性教育,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而建立的一座大型纪念馆,是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这里每年免费接待的学生团体达7万人次,通过参观、学习,越来越多的同学弄清了精神的深刻内涵,懂得了精神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是值得世世代代人永远学习和继承的精神财富,“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使同学们更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更加勤奋学习。新安旅行团革命历史陈列馆,是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35年10月新安小学校长汪达之带领14名学生组成的新安旅行团,旅行全国进行抗日救国的教育与宣传,他们行程五万余里,在全国22个省市留下了闪光的足迹。通过展示图片、实物、数字摸拟场景的再现,使同学们更加明白新旅精神是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从而激发他们以新安旅行团的小好汉们为榜样,自觉地把自己的成长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志向,以自己实际行动报效祖国。此外,还有关天培祠堂、抗倭英雄左宝贵墓、抗金巾帼英雄梁红玉祠等,以这些古代爱国将领为楷模,激励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塑造,对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美好的社会公德观念及诚实正直、乐于助人、谦逊勇敢、开拓进取等良好个人品质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得益于博物馆教育。通过参观博物馆、陈列馆,使青少年受益非浅,从而有力地发挥了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的优势互补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对青少年的文化基本素质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遗址博物馆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透过那些残坦断壁的古代建筑基础,富丽堂皇的地下宫殿和一砖、一石、一瓦及每一件文物、遗迹,读出文物和遗址中含盖的历史文化信息的价值,这是遗址博物馆的独特之处。像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总督漕运公署博物馆相对于其它类型博物馆的优势在于它不仅有文物,而且拥有不可移动的饱含历史内涵的遗址。从漕运历史到今天的大运河,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自然风光到物产资源,记录了漕运总督署上百年的风雨历程,这对于青少年来说,不仅可以了解到地方史,更加对中国的水利运输史也有所认识。青莲岗文化遗址陈列馆位于楚州区宋集乡,是江淮流域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类型,属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遗址中出土的每件文物都是一个历史信息,可以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联系起来。如坚硬的花岗石和石英石制成的石斧、石凿、石锛,翻土用的石犁,收割用的石镰,加工谷物用的石盘等石器工具,反映出原始方式的农业生产在青莲岗文化氏族部落整个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炭化后的籼稻粒,说明当时生活在这里的青莲岗文化氏族部落已将草木丛生的沼泽地带,开垦成水田,栽种水稻;还有猪的下颌骨、牛牙床、鹿角和骨刺鱼镖以及陶网坠,说明渔猎和采集经济,已作为人们谋取生活的一种补充手段;遗址中芦席上的“人”字形图案,说明当时青莲岗人的编织技术和审美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遗址清理出的大量陶器、陶片,说明当时的制陶业已相当发达,技术上已能使用轮制,还有陶制纺轮,说明了当时的人类已经掌握了使用纺轮来纺织的技术。

青少年走进博物馆认识馆藏文物,可以学到、看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扩大知识面,从文物的身上,可以看出文化的凝聚、历史的本真面貌。而要从文物这个文化的承载者身上发现历史的奥秘,就得借助读书,只有这样才可以解惑,才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通过认识文物,也可以培养他们爱读书的习惯。比如当解讲员介绍元代青花瓷在市场不菲的价格时,有兴趣的同学就会想为什么会是这样,元代青花瓷与明清时期又有什么区别,从什么时候就开始有了青花瓷的制作,就样就会促进他们去寻找答案,多问为什么,读书兴趣自然大大增长。

让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并不是希望他们将来成为鉴赏家、收藏家,而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希望他们对中华民族的东西有一件情感,一种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三、对青少年继承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

博物馆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阵地,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结晶的聚集地,透过历史遗存,发掘并传承民族文化的先进元素,提升社会大众的品味,是历史赋予的责无旁贷的重任。楚州历史文化陈列馆里展有25件明王镇墓葬出土字画,历史之久,保存之好,在我国考古发现中极为罕见,这些作品绝大多数为名家孤品,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国宝。有元末明初无名氏的《松屋读书图》,明夏昶的《竹图》,明何澄的《云山墨戏图》,明谢怀的《云山小景图》,明李在的《米氏云山图》《萱花图》等,其中《钟馗捉鬼图》、《霜林白虎图》曾代表我国赴美国参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纪念展;《萱花图》、《米氏云山图》曾赴日本参加著名画师雪舟逝世500周年纪念展。这些国画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最瑰丽璀灿的一部分,欣赏国画艺术不仅是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极好的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最好手段,通过讲解员或老师的积极引导,学生们可以欣赏和感悟国画艺术的内涵,从中体会人文意蕴,激发学生对书画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多地获得书画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对书画的赏析,获得审美的能力,提高书画的感知与欣赏能力。

楚州历史文化陈列馆还展有仿古代鼓楼晨钟暮鼓报时作用的铜壶刻漏,这是由四级漏壶组成的大型“时钟”,它不仅具有计时功能,同时兼有报时功能,曾为元、明、清三代的司时中心,这在没有钟表的年代,对朝廷处理政务、百姓生息劳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们在参观时,通过讲解员对铜壶刻漏的机械原理详细的解说,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我国古代计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这不光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更证明了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与传统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通过参观楚州历史文化陈列馆陈培养青少年从小就具有保护、传承祖国历史文化的强烈意识,形成对祖国传统历史文化关切负责的态度,从而树立热爱祖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价值观。

学生们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流连在艺术的海洋中,志趣日渐得以提高,在这自然造化与人类创造的宝库中,学生们获得的不只是历史的回忆,更多的是文化带给他们的思考。

第5篇:青少年社会教育范文

 

关健词:体育社会属性;素质教育;青少年;社会化;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教育问题历来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世界各国政府把培养下一代作为国家“兴衰存亡”的重点工程来抓。要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体育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自我形象的确立,健康人格的养成,身心的正常发育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与体育社会属性有着密切关系。随着体育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其不仅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还以赋予积极意义为其内容,身心活动为其形式的结合统一,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因此,从社会学、体育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去探讨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影响规律;揭示体育于培养青少年自我意识、良好心理品质、公平竞争意识,以及引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核心标志,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体育与社会的关系看,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体育的发展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体育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属性。那么,体育的这些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它与青少年教育又是什么关系?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三、研究对象

    10-17岁青少年。

    四、分析与讨论

    (一)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第6篇:青少年社会教育范文

针对社会道德建设,特别是青少年道德发展存在的问题,近日总书记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德规范——“八荣八耻”,“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内涵的精辟概括,是传统中华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凝聚与结合。

“八荣八耻”是针对现实社会道德发展问题而提出的,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

有决定性意义。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的发展来说,社会的激烈变迁使得当代青少年道德发展面临着多重问题。经济的发展,社会全面建设的相对滞后,导致在一些社会成员中,特别是在部分青少年中出现荣辱倒错的现象。处在观念多元、利益多样、职业自主、生活个性、结群多向的社会背景下,一部分青少年中形成了“新新人类”的另类价值。一段时间里,关于个别青少年另类价值和极端社会行为的报道屡见报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在传统教育模式里,道德教育往往脱离了青少年的实际生活,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真正的实现,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贯彻中央“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坚持改革的思想,改变过去原有的道德教育形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第一,要改变青少年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青少年自身发展统一起来。道德成长是青年发展的基础,而青年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价值选择。“八荣八耻”实际上回答了青年道德发展核心问题——树立进步的社会价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确立,直接关系到当代青少年个体是否适应现存社会,是否与周围世界建立起融洽的、和谐的关系。从这样的视角去思考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教育者才可能真正把每一个青少年都当做能动的、具有潜能的、独特的对象来对待,青少年自身也才可能从自身发展需求去认识和理解荣辱观的内涵,去主动接纳与吸收。

第二,改变把青少年教育简化传递道德理念、管制约束行为的做法,突出青少年在当代社会中的道德实践活动。结合当代青少年的实际生活,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从价值层面,也从行为能力方面指导青少年掌握处理个体与客观世界之间关系的方式。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习惯于“讲大道理”的道德理念传递,在行为上习惯于“应该”或“不许”的制约和限制,忽略了在社会适应方面行为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全社会认知和行为脱节恶习的形成,也给一代人的情感发展带来了障碍。情感是一个人道德素养组成的重要部分。而情感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存环境的优劣和生存状态的好坏,更关系到一个人社会性发展。青少年只有经历了亲身的实践、体验,处于特定的道德角色和道德情境之中,才可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现代社会的道德状态和能力。

第三,改变对青少年传统教育脱离青少年实际生活的弊端,以当代青少年的思维模式创新道德传统,实现青少年在文化传递中的社会功能。社会主义荣辱观高度概括了传统文化价值的核心和精华,进行荣辱观教育,离不开传统教育这一命题。青少年作为优良传统文化的承继者、新文化的宣传实践者、不良社会文化的受害者,在民族新文化建设中面临着角色的尖锐矛盾与冲突,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社会形态飞速变革的情况下,青少年对于传统的不适应甚至反叛尤为突出。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作为文化宝藏,需要青年一代传承。这就需要在传统教育过程中努力挖掘传统中的现代元素,以今天青少年的思维特征去认真解读传统。

第7篇:青少年社会教育范文

在青少年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中国青年报》北京3月12日电(龚青):3月11日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团组织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把在青少年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广泛组织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通知要求,各级团组织要组织青少年认真学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理解。要把学书记的重要论述作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帮助青少年理解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增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要通过组织学习,使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通过组织学习,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通知指出,各级团组织要加强宣传,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人心。要充分发挥团属新闻、出版、网络影视单位在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重要作用,认真安排部署,加强整体策划,做好重点宣传,在广大青少年中和全社会宣传普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涵,宣传青少年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典型,宣传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良好导向,营造浓厚氛围。团属青少年宫、青少年教育基地、青年中心等青少年活动阵地要发挥自身优势,发掘教育资源,针对青少年特点,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积极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倡导“八荣八耻”,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青少年和广大群众的心中。 通知强调,各级团组织要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在实践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青少年思想实际,紧紧围绕“八荣八耻”,广泛深入地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要大力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要不断深化青年创业行动、青年科技创新行动、青年文化行动、保护母亲河行动等重点项目,深入开展“希望工程”、“手拉手”、“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民族精神代代传”、“三下乡”、“四进社区”、“18岁成人仪式”、“为了明天”等活动,坚持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推动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成为广大青少年的道德追求和生活方式。 通知要求,广大团干部要带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青少年做出榜样。要带头深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掌握精神实质,努力把握基本要求。要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规范思想行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情操。要加强和改进团的作风建设,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贴近青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始终忠于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努力做“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团干部。

第8篇:青少年社会教育范文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学校应该如何对此展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实践都作了重要概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本质也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同时还给各级各位学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候提出了具体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并在实际生活和教育中全面贯彻落实,这不仅是教育的相关要求,也是立德树人的要求,更是各级各类院校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以青少年教育为重点

一个国家以及民族如果要实现不断进步以及发展的宏伟目标,就需要这个国家以及民族的人们不断奋斗与拼搏,在努力与奋斗的过程中,核心思想以及价值观念是所必需的。核心价值观念意味着整个国家以及民族的价值取向以及思想品质。如果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树立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该国家或者民族的发展以及进步都会事半功倍,核心价值观会起到思想指导以及确定发展方向的重大作用,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1]

不论怎样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想对社会产生持续长久的影响以及期望的作用,都必须从青少年这一阶段就开始进行全社会范围内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国家长足发展的后备强大力量,青少年群体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或者衰败。青少年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定型的阶段,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于外来的事物处于一个极为敏感的状态,他们对于是非黑白也没有自己正确的判断力,因此,加强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对于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才能更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目标,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由于青少年是属于年龄以及其他方面都比较特殊的群体,因此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下文中所阐述的几个原则。

首先,就是要熟记要求。这个原则实际上是就是理论教学,要求青少年群体能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及精髓部分熟练掌握,不要流于形式。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应该使它成为自己知识体系中最为巩固的部分,成为脑中最为深刻的记忆,只要需要的时候就随时可以调动出来使用,而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漠。由于青少年群体还无法接触到更多理论以及实践中的内容,对于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都处于懵懂的状态,无法进行深刻的分析以及理解。但是如果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铭刻在自己的思想深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以及知识认知能力也随之更上升到新的台阶,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也会不断深入,透彻,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引导青少年树立起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品质性格。

其次,就是树立楷模。这个原则的侧重点主要是围绕青少年的模仿学习而展开阐述的。树立楷模,就是要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物,最为典型的抗战英雄、道德先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推选出来的楷模性的人物。比如说我国现行的全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小兵张嘎》《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文章都是典型的抗日英雄人物,这些标杆性人物与青少年的年龄相仿,他们的行为对青少年群体的触动更大,更能引起青少年的共鸣与模仿。除此之外,我们现在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都有很多值得青少年学习的楷模人物。比如奥运冠军、劳动模范等都是我们身边的人,具有很大社会现实性。这些人物的出现和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宣传,都会引起青少年的模仿学习,让青少年模仿楷模人物的行为,甚至可能深入到性格、思想的层面。

再次,就是从自身做起。这个原则强调的重点是青少年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到自己的生活点滴中去。只有自己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带动周围的人一起践行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来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并在这样的环境下,从点滴小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最后,谦虚好学,互帮互助。这个原则主要想培养青少年群体的虚心接受批评的品格。青少年群体正处于浮躁的年龄,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可能就会出现刚愎自用、自负狂妄的情况,对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都置之一旁,以自己为中心,这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极大的阻碍。因此,应该帮助青少年形成虚心接受外界的意见的习惯,并能够对意见进行甄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给青少年群体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和环境。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自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所身处的环境是否能够帮助、引导他行走正确的道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最终形成。因此,父母、老师以及周围的同学都应该自觉地施以援手,帮助其成长。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父母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责任,父母应该从幼年时期对青少年进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且以身作则,给予青少年正确的引导。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主要是由家庭以及学校构成的,因此老师和同学也同样具备这样的责任。

老师应该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根据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规律,循循善诱,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青少年价值观以及优良品格的培养,教书更要育人,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青少年朝夕相处的同学也是青少年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同学应该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在思想道德问题上出现动摇的时候,给予援手,以同龄人的关怀和帮助让青少年更加坚定自己的价值取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与原则贯彻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和日常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教育我国青少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的复兴之路意义重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可以体现出我国的先进文化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是我们走我国特色的道路的体现。[2]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结底还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要理解和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体现到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当中就必须做好学校的教育,让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能够深刻地感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方面学校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味地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方面的知识,学生不仅仅会感觉到无趣,甚至会产生厌烦的心理。如何恰当、潜移默化地让同学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需要考虑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体现在国民的日常生活当中,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体现了我们的精神世界、精神追求。但是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形成的,要从少年时代的教育方面多着手,从青少年时期到成年形成较为固定的核心价值观。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普遍地认同以及接受,青少年才能在未来的成长中坚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在实际的生活中不经意间都会表现出来,成长为一个为社会期待的,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番贡献的良好青年。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四化”是提出的,这四化指的是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以及生活化。[3]认为青少年要深刻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在自己的生活中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做事、做人。在谈话中也指出,个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明白事理,懂得国家大义;而且要遵守社会的纪律、风气;然后要做好自己,养成良好的品德。[4]他的要求不仅仅是对党员同志提出的,还是对社会上的每一个公民提出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做到上述的要求。这也是对于学校教育的要求,要求用合理的方法培养出为社会所期待的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才能为人们所更好地理解运用,而具体化的、形象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人民的理解将会有更大的帮助,大部分人不太喜欢太过于抽象的、概念化的东西,而且也是生涩难懂的,具体化、形象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处处感知到它,对于它的认同感会上升。日常化是一种较为常态的教学,教师可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延伸,给他们讲解一些社会上道德高尚的人的一些例子,对他们走入社会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也有重要作用。在日常的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方面知识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般都是比较乏味的,空洞的,教师如何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呢?要求教师将这些空洞的、抽象的理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

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更加生动的语言使得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接受这些理论,并将理论转变成常识,引发同学们在生活中的共鸣,理论的学习与理解的结合,也使得教师的教更有效果,学生学习得更好。形象化更多的是给同学们讲述一些模范人物的事迹,让他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让他们自己感受到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美好的,反面事例的讲述则让他们明白什么又是不道德的以及丑恶的。而生活化则是让同学们在日常的学校活动中更好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理解、融入。

学校要注意用更好的、更加合理的方式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渗透到他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思想中更好地接受,在生活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引导自己的行为。学校教育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常常给学生树立一些道德榜样,让学生向他们学习。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引导青年学生好学、修德、笃实和明辨

为什么尤其重视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呢?从的话中我想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他认为青少年正是出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而且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价值观日后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对于国家来说,青少年的培养影响到了国家未来的发展。也对于该怎样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出了几项措施。他认为重点在于培养青少年好学、修德、明辨以及笃实。青少年应该有勤奋努力学习的精神,努力学习知识文化方能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在中西方关于这一点都很认同。比如说苏格拉底所提倡的知识即美德,我国也有“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的说法。可见,知识和美德的养成确实有着很大的关系。

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教育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学生爱国、守法、文明、诚信。明确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是非观念,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青少年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自己做出选择与判断,而不是跟着别人的决定做事。是非观念要明确,把错的当成对的,会影响到他们的判断,以至于做出错误的行为,甚至是对社会造成危害。笃实要求学生不能只是掌握理论知识,更应该知道应该怎么做,在实际中也确实是那么做的,只是单纯地讲空话是完全不够的。学校应该多做一些努力,安排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实际中践行那些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说小学老师教给学生要孝顺,就会常常给他们布置课后的作业,要求他们回家做一件孝顺父母的事情。升入初中和高中学校给学生安排的课外的活动反而变少了,但是到了大学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机会与时间都会多很多,要多出去经历,而不是整天呆在寝室。

四、结语

第9篇:青少年社会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社会化媒体;媒介素养;青少年德育;教育管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e时代的来临,以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一类新的社会化媒体工具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青少年群体里日益普及。这类新的社会媒体工具,不仅传播着信息,改变着当代青少年的知识获取和社交渠道,也在改变着其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77亿,占网民总体的42.7%。在青少年中,微博、社交网站、博客、个人空间等社会化媒体的使用率分别达到61.6%、57.7%、71.9%、86.0%。微博、微信、QQ聊天等新社会化媒体工具已经成了广大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青少年网民信任互联网上的信息,对互联网整体信任度高、依赖性强、安全意识较弱,新社会化媒体工具在他们的成长生活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社会化媒体的迅速普及带来的不仅仅是沟通便捷的好处,随之而来的也有多种网络情绪的交织、多元文化的激发与渗透等问题。与其他新媒体相比,新社会化媒体也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渗透力。受网络暴力内容影响,过去五年,中国青少年犯罪率大幅上升近70%。新社会化媒体对青少年成长有积极的一面,与此同时,部分不良网络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媒介素养的培育也造成了巨大影响。

在新社会化媒体纷繁多样的信息文化下,我们需要逐步提高当代青少年的媒介分析与评判力,帮助尚未形成自主意识的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媒介素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指出,新时期的青少年教育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深入分析并研究新社会化媒体工具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探讨当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是促进我国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新社会化媒体的特征与释义

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媒体通常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载体,二是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实体。通过媒体媒介宣传的载体或平台,信息得以传递、传播,人们得以获得外界消息。传统意义的媒体,包括报刊、广播、广告、新闻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新的媒体工具开始兴起,如数字电视、桌面视窗、网络等。这些新的媒体形式建立在新的信息和数字化技术基础上,形式丰富、渠道广泛、覆盖率高,可以为公众的工作、生活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信息,常常被人们称作“新媒体”。新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是 “新媒体”中一类可以为大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服务与互动交流的“能互动”的媒体形式,如当前社会流行的微博、论坛、社交网络等。

关于新社会化媒体的定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Antony Mayfield 将其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中国联通公司王明会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信息、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是社会化的沟通方式。刘慧芳则认为社会媒体是基于SNS、Blog、MiniBlog、BBS、IM、Email等一系列互联网的传播工具上,由无数个节点根据自己的专业、喜好、价值观等过滤加工后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黄锐、付丽丽、赵洁等则认为社会化媒体将人作为传播的节点,这种社交上的关系性使得人们对相关信息的关注度也大大提高,使得运用社会媒体进行传播的信息具有了特殊的影响力。其实,社会媒体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媒体最显著的不同是,让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和编辑能力。新社会化媒体以社会网络虚拟化形式,联系用户融入社会化媒体形成的虚拟网络里。这种以社会关系为纽带的互联网关系链条相互交织,极大地提高了当代人的社会关系管理效率。新社会化媒体在信息传播影响、虚拟社交网络和创新多元文化等功能特点上都是其他媒体无法企及的。

1.信息传播。新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为广泛、影响更为深远。微博、微信、QQ聊天工具等新的社会媒体工具可以实现不限时点、不限空间的实时接入,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及时获取或者信息,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即时通讯和好友互粉,使得一条信息的关注可以瞬时达百万关注,这种互联网信息网络的传播效率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虚拟社交网络。新的社会化媒体工具为用户搭建了一个既可以交友、聊天、分享心情,也可以学习知识、发表信息的平台,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抒发感情、实现自我,形成一个宽广的网络社会服务社区。新的社会媒体工具可以为用户提供多元、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扩展性能,用户可以通过个定制获得自己的个性化服务。新社会化媒体的存在与发展加大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集,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中获益。

3.创新多元文化。新社会化媒体既是一个信息传播平台,也是一个内容自创平台。这种自由沟通的网络社会服务平台使得各种多元、自由或者传统的思想文化等都可以得到发扬、传播,各种思想、文化可以和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进行充分融合。从文化传播视角看,新社会化媒体全新的公众参与方式,也使得当前的社会文化更加丰富。

二、新社会化媒体视域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能力指青少年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新社会化媒体具有关系性、个体性、分享性、自由性等特点,自诞生之日起便博得了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当前,青少年是新社会化媒体的主要目标受众群,也是传统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对象,他们的成长环境受到了网络文化的强力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社会责任感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新社会化媒体在给予广大青少年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同时,也给他们的媒介素养赋予了新的内容。

在信息社会环境下,媒介素养是每个青少年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根据美国国家图书馆协会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一个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效地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的教育宗旨是使大众能够对海量的媒介信息具有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成为独立的、积极的利用媒体的优质公民。从如何确定信息需求,通过有效的信息检索工具获取利用,将有用信息进行组织、管理,进行具体的应用等方面来理解,当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需要在传统媒体形式上从社会化媒体情境中应具备的信息认知、批判、创造、应用上进行进一步延伸。对新的科技信息的认知、批判和创造应用能力是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必需能力。同时,新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用户不仅是信息内容的见证者、传播者,还身兼信息内容的制造者角色。青少年信息创造的价值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网络文化质量。新社会媒体环境下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培养,可以概括总结为信息自主认知批判能力、合理创造应用能力和良好信息道德等方面。

1.认知批判能力

青少年需要学会对媒介创造的虚拟社会的认识和批判,从而发现隐藏在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可以说,认知和批判能力是支撑媒介素养的核心理论和基础成分。传播学的“媒介选择性定律”也认为媒介中介认知的主观因素渗入可以使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形成对媒介信息的整体认识和对媒介的合理把握。

2.创造应用能力

即青少年在面对信息媒体时,能够合理创造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通过合适的工具获取信息,能够主动、自觉、持久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并根据信息的特性,合理信息。信息的创造应用是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青少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3.信息道德

即青少年在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活动中需要遵守的伦理要求、准则与规范等。信息道德是信息技术条件下对青少年用户应具备的信息伦理能力的要求。社会化媒体下的主动搜索、虚假信息、隐私曝光等问题虽然够不上犯罪,但也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影响。合理、合法使用信息,保护自己及尊重他人隐私,尊重知识产权等信息道德也是青少年媒体素养的培养内容。

三、新社会化媒体对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影响

新社会化媒体在广大青少年中的普及利用给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学习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世界的自由之窗,但同时,新的社会媒体下信息的自由传播、商业化运营、信息的虚拟化造成的信息传播环境恶化、信息内容失范等问题也在改变着当代青少年的信息认知、信息道德、信息能力。当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极大地受到了新社会化媒体这把“双刃剑”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求知。新社会化媒体集数据开放性、知识密集性、信息全面性、查找方便性等多种优点于一身,成为当代青少年认知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平台,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扩大了青少年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实现了青少年汲取知识的自主性和便捷性,使得当代青少年更易通过互联网积极探索、获取知识。当代青少年更愿意选择使用网络搜索、在线互助等形式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新社会化媒体多样化的内容选择、个推送及强大的信息交流能力培养了当代青少年良好的求知欲。

(2)娱乐心理。当代青少年经常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娱乐,丰富他们的闲暇生活。新社会化媒体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和强大的实时传播功能让网络媒介具有了无穷魅力,新社会化媒体的网络音乐、在线电影、网络游戏等功能,可以为青少年放松身心、愉悦心情提供新的工具。

(3)社交。虚拟社交是新社会化媒体的最大特征。相较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青少年更倾向于利用网络来进行交友、抒发心声,通过互联网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名人、偶像。新的网络在线聊天工具QQ、MSN等已经成为当前青少年聊天交友、维系朋友关系的主要途径。它们的互动性、平等性、多样性和虚拟性给渴望建立自我的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交流思想、展示自我的舞台。此外,新社会化媒体的无区域性还给广大青少年认识世界各地的朋友提供了平台。

(4)自我认同。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寻找认同,新社会化媒体为当代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基地。青少年由网络论坛更容易实现同辈群体网络的联系感。微信、微博等的自由言论,使青少年的自主感大大加强,网友意见的反馈使许多在现实生活中不被认同的青少年更容易获得归属感。青少年可以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展示自己,获得异性及自己崇拜人物的认可,还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的兴趣并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娱乐,这使青少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认同。

2.消极影响

(1)新的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社会化表现严重。当前,由于相关网络媒体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新的社会化媒体在给青少年成长提供知识和社交平台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青少年作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思想活跃的群体,对信息的判断力和批判意识尚不健全,这些难以根除的垃圾信息、虚假新闻、低俗广告、没有约束的语言等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现代社会青少年更容易通过网络进行交友等活动,青少年的成人化行为在逐渐增强。

(2)新的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性、情感不成熟性更强。由于各种媒体经营商的商业手段和各个网络媒体质量的不一,当前网络上存在大量未经过滤的暴力信息。青少年正处在情绪易于宣泄的阶段,这些暴力信息的灌输严重加剧了青少年情绪的不稳定性。同时,互联网的虚拟平台,使得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成人的理解时,很容易借助于新媒体来寻找朋友,排遣烦恼,致使他们的情感更加外倾,情感的不成熟性增强。当代青少年情绪、情感两极分化非常明显,自我意识容易膨胀,而在受挫时更易沉溺、自暴自弃,青少年的犯罪率也在逐年升高。

(3)新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更易形成个人主义、孤僻。青少年在社会化成长过程中具有既想成功又害怕别人看不起的矛盾心理。他们喜欢借助新媒体的影响力在网络中大显身手,表现自己的成功欲,这种个性化的潜移默化容易导致青少年对现实分辨不清,自我倾向严重。同时,互联网也容易使得青少年以虚拟世界的成功来满足自己的欲望,造成青少年与现实社会的脱离。另外,网络游戏也使得青少年在没有完全自控意识的前提下长时间的沉溺。虚拟的网络导致了青少年形成性格上的孤僻。

(4)新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减弱。新社会化媒体的交流方式具有很明显的虚拟性。在新媒体空间,青少年可以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进行无约束的交流,言行不用规范,真实性不用保证。这种网络文化所构筑的虚拟世界,使青年社会化从传统意义上的与客观世界社互动变为了与虚拟社会对话,社会责任感大大下降。同时,网络道德标准的多元化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道德标准出现偏差,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五花八门,虚假信息的泛滥也会导致青少年道德标准的下降和边缘化。

四、提高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对策建议

青少年信息自主认知批判能力、合理创造应用能力和良好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

1.政府――加强媒体监管,肃清新社会媒体下青少年的学习环境

新媒体作为新形势下有效的教育载体,是青少年汲取知识的平台。在新的社会媒体下,政府要加强信息相关的信息基础法规建设,加强信息监管,从源头上净化网络,给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具体而言,政府在政策上,可以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立法执法,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法律体系,在支持和鼓励信息发展的前提下,杜绝虚假、色情垃圾的滋生。在管理上,加强网络监管,提高网络监督的技术管理水平,实现垃圾信息的实时发现、惩处,肃清新社会媒体的网络平台。在信息安全上,保护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积极引导青少年的产权、责任意识。

2.家庭――转变教育观念,利用新的社会化媒体完善当代青少年媒体素养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对网络交流更有亲近感和信任感。家长应该看到新媒体工具在孩子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转变教育观念,在鼓励孩子积极利用信息媒体学习、生活的同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媒体意识,加强对其正确的媒体思辨、认知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在日常交流中,可以使用微博、聊天工具等新社会化媒体引导孩子的学习、生活,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也可以动员孩子积极自主参与到自我的教育过程,以实践完善孩子的媒体知识教育。家长也应积极学习新的社会化媒体工具,完善自己的媒体素养。

3.学校――创新教育内容,提高当代青少年的媒介知识

新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契机。在新的社会媒体环境下,学校应该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逐步建立起适应新媒体时展的立体化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提高青少年的新媒体知识,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意识。具体而言,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通过新媒体知识讲座和开设选修课,营造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氛围,普及新媒体知识,也可以将新媒体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教学中,利用新媒体工具拓宽传统教育管理工具,提高学生的信息利用能力。同时,在思想教育上,学校也要强化学生的新媒体思想教育和伦理教育,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与新媒体价值影响的相互协调,培养学生的媒体意识和自制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新媒介的认识、思辨和批判能力。

4.社会――提高责任意识,为青少年成长营造积极、优质的网络文化氛围

社会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场所,社会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广大网民要树立网络文明、人人有责的意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觉悟,不在网上发表不文明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内容。广大企业也要牢固树立责任感,不因利益所图危害青少年的思想,严于律己,为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积极、优质的网络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社会媒体.维基百科[EB/OL]. http:///wiki/%E7%A4%BE%E4%BC%9A%E5%AA%92%E4%BD%93.May field A.What is Social Media[EB/OL].[2012-04-20].http: / / icrossing.co.uk / what-we-think /.

[2]王明会,丁焰,白良.社会化媒体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分析[J].信息通信技术,2011(5):5-10.

[3]刘慧芳.数字生活,势不可挡.市场研究[J].2009(2):16-22.

[4]黄锐,孙娜. Web2.0环境下SNS的发展策略探析[J].商业现代化,2009(7):14-15.

[5]付丽丽,吕本富.关系型虚拟社区的社会网络特征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1):119-129.

[6]赵洁.论社交媒体[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7]张科. 微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应用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17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