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范文

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精选(九篇)

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

第1篇: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范文

摘 要: 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发育水平不仅影响学习效率,还可能影响智力水平。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可提高青少年身体各器官的生理机能,增强体质。

关键词: 青少年 生长发育 健身锻炼

1.我国青少年生长发育现状及趋势

1.1体格发育水平的全面高大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乡男女体格发育水平全方位提高,青少年体重、胸围显著增加。

1.2青春期发育提前。

各群体体格发育水平增长最快的阶段都出现青春期生长突增高峰的现象,不同社会经济群体学生都出现程度不等的青春期生长突增年龄提前的现象。

1.3从普遍的“豆芽菜”体型到逐步提高的身体充实度。

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状况具有明显的改善,青少年学生BMI指数均值稳步上升;身体瘦长,生长发育不良的“豆芽菜”体型显著减少。

1.4存在的问题。

生理机能发育整体未出现增长,表现停滞状态;青少年的运动素质指标在1995年后呈全面下降趋势;肥胖和营养不良并存;生长趋势具有不完全性,儿童青少年时期加速生长迅猛,但成人身高上升不明显;由于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迅猛提前,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增加。

2.体育锻炼的健身意义

2.1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运动系统机能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从事合理的体育锻炼,可明显改善骨的血液供应,促进骨的生长,骨密度的提高,骨重量的增加。系统的体育锻炼可使青少年骨关节面增厚,从而承受更大的负荷。运动时,血液循环加强,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增强,使肌纤维增粗,肌力增强。此外,合理的体育锻炼还可使青少年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

2.2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血管系统机能的影响。

合理的体育锻炼可通过对青少年心血管系统长期进行生理性的刺激,使其机能发生适应性的改变。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1)窦性心动徐缓。其原因是控制心脏活动的副交感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作用减弱。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青少年的安静心率显著低于同龄不锻炼人群。(2)运动性心脏增大。研究发现,运动训练可使运动员心脏增大,不同运动方式对心脏的增大的情况各异。运动性心脏增大是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适应。(3)心血管机能改善。体育锻炼可使青少年心脏在形态和机能上产生良好适应,也可使调节机能得到改善。有训练的青少年在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

2.3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呼吸系统机能的影响。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呼吸器官加倍工作,从而使呼吸器官得到锻炼,机能得到改善,其具体表现在肺活量增大。与一般青少年相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少年表现为呼吸肌力量较大,肺活量较大。

2.4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神经系统机能的影响。

青少年的神经过程不稳定,兴奋过程占优势,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皮质容易扩散,注意力不集中,而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使青少年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强,抑制加深,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提高,因而能提高运动和工作效率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

3.体育锻炼的心理促进作用

3.1体育锻炼能改善青少年不良情绪,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参加体育体育锻炼能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学生在运动中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沮丧,这对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3.2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气质。

体育锻炼的特点是要求人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承受较大强度的刺激,它对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加强社会交往具有明显的作用。因此,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对良好个性的形成及发展和完善人的气质有促进作用。

3.3青少年体育锻炼能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

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环境变化、身体素质与能力的限制等)和主观困难(如紧张、疲劳等),越是能努力克服困难,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而体育锻炼中培养起来的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4.青少年如何进行健身锻炼

4.1根据运动系统特点。

青少年时期的体育锻炼要保证四肢发育均衡和脊柱形态正常,要注意身体各部分的全面锻炼,要多参加一些户外的体育活动。另外膳食中也应注意供应充分的钙、磷,以促进其正常发育。

4.2根据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特点。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强度可稍大,但不要过急;密度要小;间歇次数要多;练习时间不宜过长。不宜进行长时间的紧张运动,以及负荷过大的力量性练习和消耗过大的耐力运动。

4.3根据神经系统特点。

青少年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占优势,兴奋与抑制过程转移快,不易集中,神经细胞工作耐力差,容易发生疲劳。体育锻炼时不宜选择单调的长时间的动作练习,否则易产生疲劳,造成伤害事故。

5.结语

青少年健康的生长发育离不开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要注意运动方式的选择与运动强度和时间的把握。锻炼贵在坚持,注重营养的合理膳食。

参考文献:

[1]季成叶.中国青少儿生长发育现状及趋势和干预建议[J].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03,24,(1):1-4.

[2]赵仁清.运动对青少年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机制[J].体育与科学,2009,30,(1):69-72.

[3]邹继豪.全国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教程[M].大年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

第2篇: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范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锻炼: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改善和调理

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人在物质生活上一天比一天好.可却感到一天比一天“活的累”。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可总是感到烦躁、焦虑、沮丧、羞怯,表现为急躁易怒、忧郁多疑、孤僻自负、忧柔胆怯,甚至心理失衡、难以自控:再加上我国特有的人口众多、独生子女。以及上学、就业竞争激烈等问题。使得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患心理障碍的机会只会增多,不会减少。因此,在加强预防和监控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同时,开展对他们心理障碍的改善和调理的研究、探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一、青少年学生,理健康的现状

人们在创造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心理上的困扰.威胁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一起故意杀人案震惊全国.案犯马加爵因琐事与同窗三年多的同学积怨.并处心积虑采取其残忍的手段连杀四名同学后出逃:还有近来连续发生的青少年学生因学习任务繁重不堪重负、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跳楼的恶性事件.均作为极端案例而引起媒体舆论的普遍关注。而这些极端案例的背后.是日益普遍存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隐患;在学生家长、老师的一般经验中。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呈现出敏感、脆弱、孤僻、焦虑等心理特征。据报到:“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高达20%以上。”然而,有上述心理特征的青少年,若能正确面对且进行有效自我调理。这些心理问题就能得以解决.否则,就会产生心理障碍以致出现异常的行为。故此.心理障碍酝酿着悲剧.成为违法犯罪的主演诱因透过这些触目惊心的恶性事件.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再敲警钟.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关于广州大学生的一份调查材料显示:“4675个被抽查的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55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1.79%。其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共36人,占凋查总数的0.76%,其症状包括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焦虑、偏执、抑郁等。这些症状都可能导致这部分大学生的行为偏差,有些症状隐含攻击性和残忍性.甚至可以说是产生马加爵事件的土壤和温床。”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了。《全国普通教育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就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中明确的提出:“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从而,必须高度重视体育与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而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有机结合起来,广泛运用体育的各种途径、方法与手段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于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克服心理障碍,调节心理状态,预防心理疾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各种适应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体育锻炼改善和调理心理障碍的基本原理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即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至大脑。肌肉活动积极,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水平就高,情绪就会高涨反之.肌肉愈放松,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愈少,大脑的兴奋性就降低.情绪就不会高涨。运用体育的方法与手段之所以能有效的改善和调节人的情绪.也就是有效的运用和遵循了这一基本原理。

有关研究也早已证明:心理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便会通过一定途径导致生理疾病。例如。好激动或性格过于内向、比较固执的人.易发生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一个人如老是处在压抑的性格和失望愤怒的情绪中.也常常是癌症的诱发凶素。然而.生理疾病,若久病不愈也会导致一些因性格缺陷而引发的心理疾病例如.结肠炎患者常伴有依赖、受压抑、情感受挫、争强好胜:心脏病患者常伴有忙碌、急躁、缺乏自控等。由此可见,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预防和调理治疗.就会有可能相互转化,导致病上加病。所以,加强学校体育.使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对预防和调理治疗生理、心理疾病.确保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极为重要。

三、体育锻炼改善和调理心理障碍的独特优势

研究与实践证明.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益脑增智,锻炼意志品质.增强和提高他们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信心与能力.而且能有效的愉悦身心,调节情绪,发展个性,完善自我,健全人格,改善人际关系;况且科学而合理,适宜地体育锻炼没有副作用.易于被患者接受。故此,体育锻炼对改善和凋理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

1、能有效的增强和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利于预防和调理治愈学生的生理、心理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健全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人们身体活动的方式,直接改变其在安静状态下生理。心理活动的方式,促使身体各机能系统进人积极而良性的活动状态.从而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各系统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水平.把安静时处于长时间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的激活起来。因而.体育锻炼不仅能使人体各系统的器官从血液中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而且能使其在形态和技能上得到有效而良好的发展,从而强身体魄.增进健康。而健康的肌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机能系统又是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通过体育锻炼.加强和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以利于预防和调理治愈一些常见的生理疾病.同时.也有利于有效的预防和调理治愈.如神经衰弱症.焦虑症和抑郁正等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一些心理疾病

2、能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以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完善自我

自我教育是个体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而进行的教育过程。自我教育中的“自我”.正是形成完整个性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情感丰富,智力水平较高,理解能力较强,接受能力较好.并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和自学的能力。因此,结合其兴趣、爱好、特长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特征.学习并掌握自我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技术、技能.提高自我锻炼、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并形成一种自学、自炼的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这些对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及其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完善自我都是切实可行的。

3、充分利用‘群体竞争’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勇于拼搏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健全人格

体育活动几乎包括含了人类一切形式的活动(有如:身体的、心理的、认识的、情绪的、意志品质的等等)。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充分表现利己与利他心、协作精神与个人主义、和睦友好与敌视抗争等.究竟倾向哪一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集体的氛围因此.具有良好氛围的体育学习集体,才能培养和激发集体成员体育学习的良好动机。所以,在游戏、比赛等集体性体育活动中.充分利用“群体竞争”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的竞争意识及其能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团队精神等。这些都是改善心里障碍,促进心里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形式多样,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多彩.能够满足各种个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人与人交往及其友谊的需要.以利于增强和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与荣誉感,这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学生通过体育比赛的胜与负、成与败的反复磨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意志品质.而且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是学生问的关系亲切和睦、融洽和谐,使学生从中感受喜悦、精神愉快.很好地克服脆弱、孤僻、易怒、焦虑等性格缺陷.从而以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促进良好性格特征的形成.使青少年学生形成乐观的情绪与开朗的性格.健全的人格。

4、科学而适宜地体育锻炼没有副作用.易于被心理障碍患者接受.便于自我监控调理治疗.以利于推广运用

有关研究表明:采用不同强度、时间、速度、幅度和节奏的体育活动.能有效的达到和实现心理改善转化与调理治愈的目的;而且易于被心理障碍患者接受,见效快,且反弹小、无副作用。绝大多数心理障碍患者不认为自己有病,更不愿意去心理咨询机构或寻求心理医生治疗.但对体育手段的调理治疗较易接受.因为患者接受调理治疗时没有病人的感觉.能避免周围人的议论.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得到调理治疗。体育手段的调理治疗不仅能有效的调理心理状态,而且能有益于改善生理水平.以利于达到用健康的生理来促进病态心理的调理治疗。因此.科学而合理、适宜地体育锻炼对调理治疗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有其独特的疗效.而且见效快.复发的可能性小.就如同中医治疗是治本,更没有什么危险或副作用;也不受什么医疗条件的限制.简便易行.更不需花费财力,经济实用.即便于学生自我监控调理治疗.也有利于推广运用。从而,充实了学校心理调理治疗的手段和内容.弥补了现有学校心理咨询、调理治疗学生心理障碍之机构人员和设备的不足。

四、改善和调理学生心理障碍的几种运动处方

运用运动处方对心理障碍进行的改善和调理治愈.可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心情放松、情绪稳定。

在青少年学生中患心理障碍的类型主要有:孤僻型、焦虑型、易怒型等。实践证明,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患者,采用不同种类的运动项目和不同强度、时问而进行锻炼的运动处方,针对性强、见效快、效果好。下面就上述的几种心理障碍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简介如下:

1、孤僻型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假若你自我觉得性格孤僻、不大和群,人际关系敏感、紧张.做事缺乏自信、自尊自强不够时.可选择一些以有氧锻炼相结合,且技巧性较强的集体运动项目:例如:篮球、排球、足球、兵乓球、羽毛球、网球,以及接力跑等。锻炼时应采用的强度为强弱交替.用时稍长,而且幅度大小、速度和节奏快慢相结合的动作练习。有效的锻炼强度其心率可控制在140次,分钟左右;锻炼持续时间为8~15周,每周锻炼3—4次,每次锻炼用时一般不少于30分钟患者应当有意识地参与和他人的合作练习.从而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提高自信.完善自我的同时.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2、焦虑型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假若你自己觉得遇事总是情绪烦躁、焦虑不安、心神不定时.可选择一些以有氧锻炼为主、且兴趣性较强或患者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例如:除球类项目外。跳绳、韵律操、体育舞蹈,以及登山、游泳等。锻炼时应采用强度大、用时适宜,而且速度快、幅度适中的动作练习。大强度体育锻炼时的心率可达160次/分钟;锻炼持续时间为8—15周,每周锻炼2—4次,每次锻炼用时应当在20—30分钟通过此类体育锻炼使患者心神得以改善和调理治疗.情绪趋于稳定:处事稳妥自如.得心应手。然而.要注意的是锻炼后.必须进行充分的放松整理活动,让全身得到充分的放松、恢复,这是该类型心理障碍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关键

3、易怒型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倘若你发现自己遇事不冷静、性情易急躁、感情易冲动.甚至易发怒时.可选择一些以有氧锻炼为主.且自己感兴趣或重意念的运动项目:例如:长距离的行走或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练极剑,以及气功等。锻炼是应采用强度适中,用时较长。而且幅度较大、速度和节奏缓慢的动作练习。强度适中的体育锻炼时心率应当控制在120次/分钟以内:锻炼持续时间为8—15周。每周锻炼3—5次.每次锻炼用时应当在40分钟以上.尚若患者本人身体状态较好用时还可更长一些.可达一个小时。通过此类体育锻炼使情绪的兴奋性降低,把兴奋性控制在适中的水平:患者长期坚持参加锻炼,能有效地陶冶情操、改善性情、稳定情绪,使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作为改善和弥补心理缺陷.完善自我、健全人格的调理治疗形式,不是一般的体育娱乐活动.要想达到有效的消耗因患心理障碍所积累的大量的心理能量.打乱患者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秩序.最终使患者身心平衡.实现身心健康之目的.就必须在制定运动处方时.充分考虑选用什么运动项目、采用何种锻炼强度,锻炼持续时间的长短等诸多方面都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及其所处的环境与条件而定。而且每次锻炼的时问与锻炼的强度呈反比.即:锻炼的强度大,持续的时间相应缩短;锻炼的强度小,持续的时间应当延长。

从而,为了有效地改善和调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障碍.体育锻炼时,无论是运动项目的选用、锻炼强度的强弱.还是运动量的大小及其持续时间长短的安排等.建议如下:

1、运动项目的采用应因人而异,最好是选用患者熟悉、喜欢、感兴趣的项目内容,这样,才能使患者全身心是投入。

2、锻炼强度要适中.应以中等强度或强弱交替的强度安排为主.锻炼时心率一般应控制在120~160次/分钟之间为宜。

第3篇: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范文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现状,包括我国青少年体质监测开展情况、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等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 青少年 体质健康 现状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水平明显提高,但身体生理功能和素质发育相对缓慢甚至出现下降趋势。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关乎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目前中国国民体质研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现状

(一)我国青少年体质监测开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青少年体质监测工作逐步展开。我国从1985年开始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制度,每五年一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工作实施方案》是2002年由教育部印发,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每两年开展一次。目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监测体系由每五年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和每两年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组成。我国目前实施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四个方面进行测试与评价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二)现状分析

高刚在《新时期优化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指标研究一以新疆地区为例》这篇文章指出我国青少年学生在身体形态指标持续提高的同时,有氧耐力、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指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青少年肥胖上升的趋势继续蔓延,并且趋向于低龄化,整体上处于儿童肥胖的流行早期[1] 。

杨志雄在《藏族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及对策分析》中提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提高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开展,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决定,“推进学校体育的综合改革,把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使学校体育工作取得突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提升”是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所强调的[2]。可见,青少年体质健康已成为国家战略。

(三)影响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

陈玮君在《从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透析学校体育现状》这篇文章中提出了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主要有:(1)社会方面,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匮乏和不合理,使青少年因为这种客观原因而不能参与体育锻炼。(2)家庭方面:许多家长没有正确的教育观,他们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智力发展、营养膳食,轻视孩子的体力发展,体育锻炼。(3)学生方面: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外因是学校、家庭、社会,内因是青少年缺乏主动锻炼的意识,从而导致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4)生活方式方面,学习压力大缺乏体育锻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导致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2]。

邢文华在《中国青少年体质的现状及加强青少年体育的紧迫性》指出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是:(1)在中国教育中体育的地位被严重忽略,学校,社会,家长只看重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2)专业师资严重缺乏,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的质量。(3)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无法满足学生体育锻炼和体育课的需求。(4)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理论误导,众所周知,体育课的根本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5)有关学校体育的政策措施落实不力,主要出现在政策实施的中间环节,例如部分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落实不力[3]。

三、结论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处于下滑状态,国家对出行的检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但是效果不明显,这说明了青少年没有提高自己体质健康的意识,家庭、社会、学校没有对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起到太大的影响作用;现在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压力大,不愿意花时间去锻炼身体,所以,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还需要我们更深入的讨论与研究。

四、建议

青少年的时间大部分在学校度过,所以想要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必须从学校抓起,规范体育课及多形式的开展课外活动,让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并且保持一定的运动负荷;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及学校领导的关注度,专业的体育老师才能让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才能准确的进行体质监测,所以学校领导应高度关注,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好的设施才是加强体育锻炼的基础,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让学生更多的参与体育锻炼,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103-108.

第4篇: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范文

关键词 泉州市 高校青年教师 体育锻炼意识 行为

目前,我国对高校青年教师的锻炼意识、行为研究甚少。高校是一个特殊群体,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们脑力劳动者,他们不但知识水平较高,而且工作形式相对自由,课余的时间相对较多,他们是现代知识的传播者和科研工作的主力军。然而他们的健康状况而言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没有合理的科学体育锻炼和自我保健意识和行为。因此,本课题通过对泉州市高校青年教师体育锻炼意识行为的调查并分析影响这些行为的主要因素。为今后研究高校的研究者提出可行性分析和建议。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2)问卷法。问卷内容涉及教师的自然情况及影响运动因素:参与运动时间、地点、方式、目的、强度、内容、体育消费情况共九个方面,25个问题。问答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相结合。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7份,回收率96.75%,其中有效问卷380份,有效率95%,问卷发放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3)数据统计法。运用了调查数据进行常规的数据统计,归纳整理法进行分析。

2.研究对象

泉州市高校青年教师为整体研究对象。(华侨大学、泉州师院、泉州黎明大学、泉州理工学院)青年教师界定为35周岁以下。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泉州市高校青年教师400名(其中男250名、女15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数量根据各高校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进行。

二、结果与分析

1.泉州市高校青年教师的体育人口现状分析

体育人口是指总人口中从事体育或体育活动密切相关的那些人口。我国体育界把符合每周身体活动3次(含3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为30分钟。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为中等出汗者视为“体育人口”,体育人口是指反映人体的锻炼意识和行为客观属性,调查显示,泉州高校青年教师的体育人口仅占28.7%远低于全国和福建省的体育人口。从性别上看,男性高于女性,这说明女性锻炼意识行为更为极少,其原因由于自身条件和家庭等方面的影响。

2.泉州市学校青年教师的体育活动特征分析

(1)从体育活动内容和体育消费方面分析。从体育运动项目选择中(图表略)可以看出,青年教师集中于首选跑步,散步,其次是球类和低消费的场馆设施活动。而从事的项目过于倾向于单一和大众的体育项目。一些新兴、休闲、高雅的项目却极少人去锻炼。另一项数据说明了青年教师的体育消费并不乐观。而这些行为却与现代的社会发展相制约。一个健康、文明、科学的运动方式应逐步为年轻人所爱好。内容更应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的选择转向。

(2)从参加运动的频度和时间分析。频度是指锻炼次数,时间是指每次参加活动的时间。频度是保证锻炼效果的前提,只有长期稳定的锻炼意识和行为才能取到一定的健康和保健的作用。大部分青年教师不是出于自身的锻炼意识,而是交流或个人的兴趣为出发点。因此是人非主动参与者,对朋友的依赖性强,自觉锻炼习惯差,从而影响锻炼频度和时间。体育锻炼通常选择于傍晚或双休日,目的是为了使大脑得到放松,缓解疲劳,调整生活为主要目的而采用低强度的运动。由于教师对体育锻炼认识的粗浅,没有深入的了解,从而没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概念,无法实现人生的精神生活价值取向。

(3)从运动效果分析。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健康,使自己能以一个良好的精神状况投入于实际工作中。但除此之外,还能通过体育运动促进感情交流和协调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适应现代生活发展的趋势。

3.影响泉州市高校青年教师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高校青年教师体育锻炼意识行为的开展,综合以上现状,归纳起来有5个因素。即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体育因素,经济因素。其中自身因素中的内外激励是主要因素,环境因素中的锻炼氛围缺乏是第二成因,社会因素中的校园教育文化开展是第三成因,体育因素中的场地器材缺乏是第四成因,经济原因中体育投资比率是第五成因。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宗教,伦理观念及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体育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也是青年教师缺少体育锻炼的潜在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泉州市高校青年教师的体育人口平均仅为28.7%,体育消费水平低,体育活动内容单一、传统。女性稍有向多元化趋势发展。跑步,散步为首选。这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另外锻炼时间过于集中在傍晚和双休日,运动形式过依赖于家人、朋友、同事、无形成锻炼的习惯。锻炼地点集中于校园较多。其次家附近的公园、马路。虽然已认识到体育锻炼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真正身体力行付之实际的只是小部分人。体育正逐渐成为高校青年教师生活中的一部分。参与锻炼的目的主要是身心放松,通过锻炼获得最大健康,参加锻炼以低强度的方式为主并随着年龄、职称增高趋势越明显。

2.建议

(1)提高青年教师的自身健康意识,使其自觉自愿的体育行为。人人行为角度讲,体育锻炼是人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由主体内在需要所致,激发出动机,最终产生行动。

(2)营造一种良好的锻炼氛围。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沙e特提出“情绪三因素说”认为,情绪产生是由外界刺激机体生理变化和认知三者互相作用的结果,因此锻炼气氛越浓越吸引人们投入于锻炼之中。

(3)要建立有组织机构,使无序的群体纳入有组织有制度有管理的轨道上。因为,学校的一些体育职能部门如体委、学生处、体育教学部等。其主要对象是学生,教职工群体工作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

(4)政府要努力改善和营造体育设施场地的同时,还要依托社会,走多元化的道路,充分调动社会、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共同发展体育。

(5)实施全民健身运动计划。当今社会的全民健身运动是为了整体适应能力、智力、事业、社群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和良好发展。没有健康的体能就无法适应高效率、快节奏,竞争力加强的现代生产和生活需要。如今,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一种手段,因此,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刘桐华.试证大学生体育理论教育问题[J].体育与科学,1992.2

第5篇: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范文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体质;体育锻炼;营养干预;青少年

国民体质与健康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国民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青少年是国家和未来的希望,其体质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兴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充满竞争力的基础,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名句,“少年强”首先要有强健的体魄。2002年的青少年测试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已连续18年呈下降趋势。2010年3月30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报道《国民体质检测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能连续10年整体下降》,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若长此以往按这种形势发展下去,将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各国政府通过对本国多年体育活动的跟踪调查发现,投资大众体育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增强国民体质,是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不少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制定了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健身计划。我国也在1995年、2000年、2010年进行大规模全民体质测试。所有这些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人体的体质。学者们普遍认为,营养状况、后天因素和环境、社会条件、体育运动等对人们体质的差异有重要的影响,而影响体质差异的最大因素是营养摄取的合理性。合理的营养能增进健康和延长寿命,一旦营养失调,就会给身体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引发某些疾病。运动营养学专家杨则宜:“生命在于运动和营养”,这一口号的提出,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规律运动合理营养创建健康生活方式是改善和提高国民体质的根本的、有效的途径。为了科学、有效地改善、提高国民体质,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相关研究人员在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原因,不少专家、学者和官员从不同的侧面做了总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应试教育过分注重升学率,导致学生学业负担重,学习时间延长,正常体育活动时间被挤占,缺乏经常有效的体育锻炼;学校体育教学的模式僵硬,实施环节相对薄弱,体育经费严重缺乏,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体育教师素质不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质量和效益不高;现代生活方式发生了由“动”到“静”的变化,体力劳动较少;学生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家长的示范作用;独生子女问题;营养知识的缺乏导致的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失调。综合以上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原因的原因,不外乎这样几个方面:社会的、学校的、家长的、体育的,还有学生自身的。在围绕青少年体质下降这一现象中,主体是青少年学生,凡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客体都可成为原因,但是各种客体又因其与学生关系的远近、强弱不同,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这一现象中所处的地位和关键性也迥异。从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的角度来看,学校体育教育负有相当大的责任,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应把健康体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本文在现有文献的研究基础之上,综述了一些运动干预及营养干预的实施对青少年身体体质的具体影响,为青少年提供正确的生活方式及锻炼方式提供参考性意见,同时使为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饮食习惯提供操作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青少年体质水平提出一些确实、可行的建议。

一、体质的概念界定

(一)体质的概念

目前体质的概念还没有得到统一,说法很多。比较公认的几种有:

1.1982年泰安会议中有关学者们共同认为:“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遗传性与获得性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因素、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2.体质研究会于1982年8月研究规定: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遗传是人的体质发展变化的先天条件,对一个人体质强弱有重要关系,如体型、相貌、性格、机能、疾病及寿命等许多方面与遗传有关。但遗传对体质的影响只提供了可能性,而最终人们体质的强弱还是依赖于后天的环境,通过后天体育的锻炼和医疗保健工作,有可能得到改善和提高。特别是体育锻炼,它是增强体质最积极、最有效的途径。

3.体质研究会于1988年7月研究规定:体质是指人体良好的质量。它是在遗传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努力塑造所达到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心理素质和对内外环境适应能力的全面良好状态。

从上述的几种体质概念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体质界定的共同点及体质的几个主要的组成因素:(1)先天的遗传性为前提。遗传是人的体质发展变化的先天条件,它对体质的影响只提供了可能性;(2)后天获得性为决定因素。人可以通过后天体育锻炼和医疗保健工作,来改善自身的体质;(3)人的综合的、稳定的特征。它包括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心理素质和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它是表现出人的综合性的、相对较稳定的特征,所以不能以其中的某一方面的表现来衡量一个人体质的强弱。所以我们理解体质时要从这3个主要组成因素全面把握,从而正确的理解体质的概念,把握其发展规律。

(二)体质的指标

评价体质强弱的综合指标有以下五个方面:

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即体格、体型、姿势、营养状况及身体组成成分等。

2.生理和生化功能水平,即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及各系统、器官的工作效能。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即身体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 柔韧性等素质及走、跑、跳、投、攀等身体运动能力。

4.心理发展状态,包括个体感知能力、个体意志力、判断能力。

5.适应能力,即对外界环境条件的抗寒、抗热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二、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变迁

从新中国的成立至今,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经历了以下几种变迁:

(一)1949-1965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学习前苏联的体育教学理论,由于受苏联凯洛夫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确立了“三基”学校体育教育思想。

(二)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这一时期是劳动代替体育,军事代替体育的年代,没有形成学校体育教育思想。

(三)1977年-80年代中期,人们根据1979—1985年2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材料对比得出,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增长不明显,一些健康指标有所下降”。人们开始反思,学校体育如何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体育教学到底要达到什么目标,由此才提出增强体质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

(四)步入新世纪,我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人们需求健康成为时代的主题,“健康第一”的思想被确立为学校体育教育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健康的身体是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载体,是人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从事创造性劳动的载体。

根据教育工作者职责层次的不同将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分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宏观因素一般是指由教育决策者的失误造成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因素,包括他们为国家或地区制定的教育体育政策、教育体育发展战略。例如,国家对学校体育的投资太少;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够妥善;没有及早地把普及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体质健康状况放在治国安邦之本的基础位置上;没有及早的开设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宏观因素上的影响范围可波及全国,其危害可能殃及数代人,严重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微观因素是指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某方面的失误造成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因素。例如,学校体育目标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体育教学内容陈旧;体育课随意被挤占;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新颖;体育评价不合理、不客观等等。微观因素直接影响受教育者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数以万计的家长的切身利益,并由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可见宏观因素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影响很大,且涉及面广,但微观因素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三、影响青少年体质的主要因素

体质的强弱是由很多方面决定着的,它主要与遗传、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然而遗传只是对人体体质的状况和发展提供了一些可能性或前提条件,最终体质的强弱还是受后天环境、营养、卫生以及身体锻炼等因素的影响。从整个社会来看,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例如,有遗传、物质条件、体育锻炼、环境、生活方式和习惯等等。根据前人的研究,运动、营养和睡眠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三要素。青春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后天的因素对机体的影响比任何时期都大。在影响青少年体质的后天因素中,运动和营养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强体育科学研究,积极开发适应青少年特点的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要“建立和完善青少年营养干预机制,对城乡青少年及其家庭加强营养指导”。

(一)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作用

1.对人体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的刺激首先可直接作用于骨、关节和肌肉等运动器官,并因而使之产生适应性的变化。体育锻炼可以通过对骨骼的刺激,增加骨矿物质的吸收,促使人体长高;可以通过对骨骼肌的刺激,增加肌肉蛋白质的合成,改善肌肉细胞代谢,促使肌肉发达,增强人体的各个宽度和围度,因而是一种有效的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手段。

2.对人体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及医学作用。体育锻炼可促进心血管功能的改善,如:安静时的心率下降,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大和心脏体积增大等;体育锻炼可增强骨骼肌功能,延缓骨骼的衰老。体育锻炼过程中,由于肌肉反复用力做功,可以刺激肌肉细胞中有关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等酶活性的增加,因而提高肌肉细胞中能量代谢的能力,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达到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目的。在运动过程中直接参与活动部位的骨受益最大,在肌肉收缩期间,所连接的骨会受力,其对钙等矿物质的吸收就会相应增加,对预防骨质 疏松就会有一定的作用;可阻碍、减少、避免疾病的发生。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的某些免疫能力,防御生物病原的侵害。国外的实验证明,在进行运动时体温升高,机体内产生一些特殊的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增强免疫功能,从而减少了传染病的发病率。同时,体育运动时,体内由血球的数量增多,也增加了抗御疾病的能力;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救能力,以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们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使人们具有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体力与心理准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减少、推迟或避免各种代谢疾病的发生。经过广泛的实验证明,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体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甘油三酯降低,这些指标的变化对防止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都是有显著效果的。体育锻炼对于防止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和运动器官老化等方面的作用也同样是十分明显的;体育锻炼可以加速病愈后的恢复。各类患者可通过医疗体育的多种手段恢复肢体功能,增强抵抗能力,以补充医药手段的不足。

3.对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环境能力的作用。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实质上是人受了外界环境影响,在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不断调节机体,使之处于正常稳定的功能活动状态。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要达到人体与外界的平衡,必须依靠自身的不断调节来增加适应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快而准确,有利于增强人体的适应能力和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大量研究都证实了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作用,如西兰大学的李石庄研究表明:运动处方制定的锻炼强度、锻炼时间和锻炼频度对实验组成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都有着影响,特别是体重改变比较明显,说明短期的体育培训对增加瘦体重和减少体脂成分都有效果。

(二)营养干预对增强体质的作用

营养干预是改善个体或人群营养状况的行动。足够的营养是保证人们身体正常成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人的体质、体格发育水平,除了遗传因素外,与其营养状况有很大关系。合理的营养能增进健康和延长寿命,一旦营养失调,就会给身体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引发某些疾病。大量的实验表明:营养干预能降低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防治一些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发生,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癌症发生的危险性,改善人群的营养及健康状况。

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李广英论述了合理营养对少年儿童成长发育、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疾病预防、体育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山东理工大学的张保国等也阐述了运动营养补剂的研究状况。湖南师范大学的吴新正、陈嘉勤等探讨运动营养补剂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大强度运动训练前后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影响,得出结论营养补剂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对过度训练所造成机体组织损伤的修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玉林师范学院的徐标采用实验、调查、检测统计等方法,对早餐营养干预前后体育系学生的营养素摄入量,术科课中的血糖水平和运动能力指标进行对此研究结果显示:早餐营养干预可以使体能学生上午术科课时血糖维持在较理想的水平,运动耐力也明显的提高。刘冬森通过建立运动性贫血模型,对运动性贫血大鼠进行两种不同方式的营养补充,观察运动性贫血状态下和营养补充时大鼠的脾脏的形态和功能变化,研究运动性贫血和脾脏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对运动性贫血大鼠进行铁制剂和中药阿胶制剂补充能扭转运动性贫血的状态,补充中药阿胶制剂的效果要好于补充铁制剂的效果。西南交通大学的李鸿等人通过运动营养干预对反映健美操运动员力量、速度、柔韧、耐力、协调性、节奏感等素质的主要机能指标进行监测,结果肯定了营养补充对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重要性。王忠礼研究显示补充无机盐、维生素特别是谷氨酰胺等营养补剂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改善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但是,实验前后各组间运动员的各项峰力矩指标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不能高估补充营养物质的作用。麻春雁等人对长期递增负荷运动大鼠组织自由基代谢状况及营养干预后自由基代谢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期递增负荷运动导致骨骼肌、肝脏SOD、GSH-PX 酶活性显著降低, 组织自由基代谢紊乱;营养干预显著提高运动大鼠组织SOD、GSH-PX 酶活性, 营养补剂对改善运动训练造成的自由基紊乱具有积极意义。

(三)运动和营养干预同时施加人体,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江西师范大学吴丽萍通过实验证明:运动与营养干预不仅能令超重和肥胖女大学生的身体成分发生良好的改变,还能提高人体的身体机能,改善人体的血脂水平和血清瘦素水平以及免疫能力和素质。江西师范大学的艾小平[23]验证了运动和营养干预对肥胖大鼠的减肥作用;从脂代谢改变,揭示运动与营养干预对肥胖大鼠减肥作用的机理。

综合以上研究分析:运动和营养干预对青少年的身体成分、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四、小结与建议

(一)运动和营养干预对青少年的身体成分、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二)加强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管理工作。青少年是国家的人才基础,其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实力,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也与民族的健康素质完全挂钩。因此,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加强青少年体质工作的重视程度关系到祖国的未来。青少年体质的增强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体质教育的实施、改革和完善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职业院校必须贯彻党的方针政策,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体育教学部门的主体作用,其他职能部门也应积极配合支持。增加体育资金的投入,改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配备,全面提高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工作的建设。

第6篇: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 青年 体育教师 身体素质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转型时期,而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体育教师,在由单纯地学生向社会型地老师的角色转换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身体素质下降明显。作者针对此问题展开调查和研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引导青年体育教师形成一种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体育健身方法,供有关决策和管理部门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005-2009年毕业进入许昌市包括五县二区中小学工作的男性青年体育教师的身体素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经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咨询相关专家,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出了《许昌市中小学青年体育教师体质和健身状况的调查问卷》。

1.2.2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许昌市包括五县二区小中学2005-2009年毕业进入工作岗位的男性青年体育教师发出调查问卷150份,收回143份,问卷回收率达95.3%,有效问卷100%。

1.2.3 数理统计法:对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分类综合和数理统计处理。最后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许昌市中小学青年体育教师身体素质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2 结果与分析

2.1研究对象情况。许昌市中小学2005-2009年毕业进入工作岗位的部分男性青年体育教师143名,其工作年龄见下表。

表1 青年体育教师工作年龄一览表

2.2不同年份参加工作青年体育教师身体素质对比。从表2中可以看出,四项身体素质中1500m成绩退得最快,其次是100米成绩,其它两项成绩也有不同程度的退步。100米跑反映的是身体速度素质,是速度、灵敏、协调素质及神经系统灵活性的发展水平的反映,100米跑的成绩下降,说明爆发力和速度素质的下降。1500米跑反映的是身体耐力素质,是测量有氧耐力的指标,测试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并对抗疲劳的能力,青年体育教师1500米成绩下降,说明随着体育锻炼的减少,有氧耐力逐渐下降。立定跳远和铅球分别测量受试者下肢和上肢肌肉爆发力及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反映的是身体力量素质。以上四项素质综合表现都是随着教学年数的增加,总体呈下降的趋势。

表2 不同工作年龄青年体育教师身体素质对比表

2.3参加体育锻炼情况。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工龄的逐渐增加,教师每周锻炼次数也是逐渐减少。从表4分析,青年体育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时强度以中等偏上为主。按照我国体育人口界定标准: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在统计被调查的中小学青年体育教师中,符合体育人口的占46.3%,虽然比我国规定的体育人口水平要高,但是由于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仍然说明中小学青年体育教师的自我健身意识不高,参与健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但是从表4中也可以看出,由于体育锻炼习惯的问题,体育教师只要有机会参加体育锻炼,90%的人锻炼强度都可以达到中或强的水平,从而对身体形成显性影响,这是值得提倡的一点。

表3 不同工龄青年体育教师每周锻炼次数一览表

表4 青年体育教师参加体育锻炼强度一览表

表5 影响青年体育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一览表

2.4影响体育锻炼制约因素分析。由表5可以看出,在影响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诸因素中,排前4位的分别是缺乏闲暇时间、工作负担重、家庭的影响、没有体育设施。其中没有余暇时间占40.5%,它是影响中小学青年体育教师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工作负担重和家庭的影响,共计达到44.8%,说明教师参加工作后,在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影响下,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被挤占了许多。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人体的体质状况受各种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影响。而且在后天的环境条件下,影响人体体质的因素也很多,诸如体育锻炼、营养状况、工作压力等。青年体育教师,毕业后参加工作,由于工作压力、家庭等方面的影响,每天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到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当中,还要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充电”。同时,在生活中很多人上有老,下有小,自身又是家庭的支柱,加之对自身的健康状况估计过高,而忽略了及时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所以对于青年体育教师,随着参加工作年龄的增加,多种外内和内因综合,直接结果就是其参加体育锻炼的愿望逐渐减少,身体体质逐渐下降。

3.2 建议

3.2.1上级主管部门加大经费投入,创造健身条件。政府主管部门应当认识到教师身体素质健康、健身锻炼问题与教学质量之间的直接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监督检查,适当增加体育经费投入,尤其是针对乡村中小学体育设施、器材的投入。

3.2.2学校领导应重视,组织团体活动。目前学校中有许多针对学生体育锻炼目标评价的体系,但是却没有准们针对教师健身的评价或督促机制。学校应该注意营造合理的教育环境,切实解决体育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体育教师减压、减负。制定合理的引导措施,投入必要的财力和物力,多组织教师进行团体性质的体育健康锻炼,,进一步提高中小学青年体育教师的健身意识。

3.2.3教师本身应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做为青年体育教师本身应该认识到积极健身对自身、家庭和工作的好处,强化意识,通过自我约束,科学安排工作和休息,利用合理的业余时间尽量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身体质。

3.2.4学生发挥自身监督作用。学生应当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对于一些因为体育锻炼倦怠,身体素质下降明显而不能胜任体育教学训练的体育教师,应该及时向教师本人或学校相应主管部门进行反馈,督促其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人体测量与评价》编写组.人体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李祥.健康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7

[4]文瑾.河南省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8(6):41-42.

[5]肖 祥,刘 鲲.武汉中小学青年教师身体锻炼现状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7, (1) 26(1):104-106.

[6]吴建伟,李建龙.职大青年体育教师身体素质追踪研究[J].中国自然科学研究,2004, (1):41-42.

[7]杜家俊,彭玫.高效中青年教师的健身问题浅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2(6):80.

[8]阮志勇.关于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研究成果的综述[J].硅谷,2010,6:172.

[9]王晓松、周莹.运用激励机制消除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4):54-55.

第7篇: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 体质健康 对策研究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正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学校教育本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以求达到改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为青少年的人生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好日子养出“弱”孩子

“现在的孩子个子比以前高了,但有的跑不到20分钟就气喘吁吁。”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辉说,生活越来越好,但孩子体质却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19至22岁年龄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二)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7至22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33%、5.64%、7.83%、3.78%。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4.81%、9.92%、10.79%、8.03%。

(三)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7至12岁小学生为40.89%,13至15岁初中生为67.33%,16至18岁高中生为79.20%,19至22岁大学生为84.72%。

二、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学业负担过重,青少年的活动时间根本无法得到保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调研中发现,全国仅有42.7%的小学生和25%的初中生每周上三节体育课,73.5%的高中生每周上两节体育课。应试教育决定了分数高于一切。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整天都是围着学生的分数转,大量的配套读物、各种光盘教材、没完没了的试卷练习,使青少年整天忙碌于题海之中。相当一部分家长为了所谓的“不让青少年输在起跑线上”,不顾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拔苗助长”,热衷于早期“智力开发”,在各种节假日参加各类补习班、培训班、辅导班、考证班,青少年连睡眠都得不到保障,更何况是“玩”。尽管国家要求要重视青少年体育活动,但在追求高分数、升学率的“政绩”中,各学校只看重青少年的文化知识学习,对学生体育活动只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好多体育课都让“主课”所占用,学校对此基本上是“睁只眼,闭只眼”。

(二)青少年运动氛围缺失,普遍缺乏强身健体意识

由于每家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小心翼翼地养育青少年,有一些家长认为青少年吃好穿好,身体素质就提高了,用不着花时间去锻炼。生怕青少年受到意外伤害,所以宁可让孩子呆在家里也不让他们出去“玩”,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懒”,最终是啥地方都不想去。同样,由于害怕学生受伤,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学校也不得不取消一些对抗性强和容易受伤的体育教学项目。再者,家长包办一切家务活,最终导致孩子怕苦怕累。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这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对生活质量认识的改变,一到双休日或节假日有的人宁可呆在家里耗费时间,也不愿到大自然中去运动健身,家长的这些习惯也影响着孩子,使青少年对体育运动淡漠。由于认识上的偏见,行动上的误导和影响,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下降,大多数学生对体育的需要仅仅是建立在精神或是在感官的刺激上,不愿从事耐力性的体育锻炼。

(三)学校体育锻炼方针和措施因素

1.思想不重视

当代许多学校往往过分注重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的社会能力,往往忽视这些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体育竞赛和体育教学内容大幅缩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同学们对体育活动的向往,从而抑制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学校教育理念的偏差是导致体育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2.没有正确发挥体育课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体育教师通过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和身体机能的测试,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身体锻炼方法,但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科学卫生保健知识的教育。事实上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生力量的青少年在加强身体锻炼的基础上,还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需要对各类基本保健知识有较好的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地促进体质健康的发展。

3.忽视身体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和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

身体素质教育是指传授和掌握健身知识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教育意识和身体素质教育能力的教、学、练相统一的过程,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身体素质教育、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发展运动能力,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强调将身体锻炼看作是一个有自身规律、内容、方法体系的过程,提倡防患于未然。很多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面对当前青少年学生普遍不愿意身体锻炼的情况,体育老师的关键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锻炼热情和兴趣,这是当今体育教师的核心任务之一。

4.学校的运动场地不够健全,运动设施不够完善

除了一部分学校因整合随着校区硬件建设的发展,活动场地得到改善外,我们也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设施依然相当紧缺,特别是室内运动场所以及某些特殊运动项目场所等明显不足。因此,学校要尽可能地减少运动设施和器材的不足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产生的负面影响。

(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WTO曾宣布21世纪最大的杀手是生活方式病。现代生活方式确实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在饮食、作息、运动等方面的脱轨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般给我们的健康生活带来恶劣影响。盲目偏食、乱吃零食尤其是彩色食品,加上运动不够,导致青少年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要么是小胖墩儿,要么是豆芽菜。一类是营养过剩,出现了学生超重和肥胖现象,还有不少超重青少年,过早地患上了高血糖、高血压、冠心病等“成年病”;另一类是局部营养素不足,如钙、维生素A缺乏等。不过,前一类问题更严重。

三、还青少年健康体魄

(一)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辉呼吁,要尽快改变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扭转青少年健康滑坡、体质下降的局面,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应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强化学生的体能锻炼工作,把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作为学校重要职责,不断完善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机制,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加强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彻底改变以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作为衡量学生发展标准的错误导向,真正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要健全激励学生积极参加身体锻炼的评价体系,不断改革和完善体育考试制度,在重视技能考核的同时还要加强中职生身心健康方面考试的比重。各级地方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要加大学校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要保证体育经费稳定持续的增长。作为校方,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筹措学校体育经费,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需求,不断丰富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为学生提供积极、优质、安全的锻炼场所,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运动氛围。

(二)抓住身体素质的“敏感发育期”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证实;在青少年时期,身体各项素质均有一个发育得最快的时期,称为“敏感发育期”,如果此期一过,则发育深受影响,甚至贻误终身。速度素质的敏感发育期为10-12岁;爆发力如弹跳力在12-13岁;力量素质在13岁-17岁;耐力素质在10岁、13岁和16岁;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均在10-12岁;反应速度、模仿能力均在9-12岁;跳跃耐力增长期女孩为9-10岁、男孩为8-11岁;背肌和腿肌力量猛增期女孩是9-10岁、男孩9-12岁和14-17岁,臂部肌肉增长到15岁就缓慢了;强度适中的工作耐力,男孩在8-10岁,女孩则更早些;体型的形成(指身高、四肢、肩宽)发育最快的时期为男孩11、13和17岁,女孩从11岁起,每隔两年出现一个高潮。因此,中小学时期,尤其是小学阶段,适时地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三)建立完善的检查与监督制度,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青少年体质下降国家并非不重视,学校并非不作为,家长并非不关心,主要还是应试观念在社会上根深蒂固。”吕新萍代表表示,不解决应试教育的体制性问题,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恐怕成为空谈。要确保体育课程教学时数和足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必须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并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中,学校体育教育要遵循学生心理、生理方面的特点,不断探索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强身健体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不断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

(四)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现代生活方式是一个大熔炉,作为青少年理应辨别其个中的糟粕与精华;同样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我们更要有健康的体魄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此倡议广大青少年学生保留现代生活方式中好的部分,养成一个适合自己的良好生活方式,不要让生活方式的错位危害我们的健康。

四、小结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和身体素质发展是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也关系着我国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们有必要而且必须透过我国目前青少年学生健康现状,强化研究、提供对策、更新观念,让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这一历史性的责任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中共中央办公厅[1999]9号.

[2] 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Z].教育部教体艺[2011]4号.

[3] 杨贵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演变与发展的理性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6(5).

第8篇: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学生体质健康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前途。随着我国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0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却出现了持续下滑的趋势,在某些形态机能方面出现了退化现象。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工作节奏日益加快,没有强健的体魄作基础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分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采取措施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繁衍发展水平是本文着力探讨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民族;繁衍发展

《意见》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意见》的出台必然会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契机,参与体育各种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从而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

1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现状

人们对体质的理解和认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变化的。体质健康包括的内容和指标是综合性的,并不能用某一单项的指标去代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会将体质定义为: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既反映着人体生命活动的水平,也反映着人体身体运动能力的水平。对于个人的体质健康水平要从体格、体能和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体格是指人体的形态结构,包括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例(体型)以及身体的姿态;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身体素质(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等)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投、攀登、爬越、举起重物等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人在适应外界环境中所表现的机能能力,它包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我们国家教育、体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加强,青少年的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对提升全民族健康素质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学校体育工作和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尤其突出的是相当多的青少年学生的体能素质指标在近二十年里持续下降;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中超重与肥胖的男生已接近了四分之一;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83%。在2005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受限;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 2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原因分析

首先,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健康的观念、全民健身的氛围尚未形成,不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严重制约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方面,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盛行,表面上喊着为学生减负,但实际上学生课业负担依然较重,沉重的学习压力迫使他们埋头于没完没了的作业堆里而没有足够的余暇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健身项目;另一方面,随着“80后”独生子女比例的日益增加,娇生惯养的生活环境使得一大批青少年逐渐滋生怕苦怕累的思想,日渐富足的生活导致他们贪图安逸,即使有点余暇时间也多用于玩电子游戏、上网、看电视等,很少参加体育锻炼。

其次,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导致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国家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和措施得不到落实,体育课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问得不到保证,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体育课及课外体育锻炼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从而导致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日益下降。"

再者,学校体育又因顾忌出现伤害事故而停滞不前。近年来,在学校体育中出现的意外伤害事故,经常引发法律纠纷,动辄就对簿公堂。这在某种程度上严重束缚学校和体育教师的手脚。于是,为减少矛盾和危险,有些学校擅自将一些国家规定的体育教学课项目停掉。不少学校将攀登架拆除;将秋千封停;将山羊、跳马收起来;单杠只允许做引体向上;有些学校干脆取消那些他们认为有危险的项目。教育主管部门更害怕出安全事故,不断出台禁令,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另外,学校的体育资源匮乏,很多学校达不到教育部所规定的体育场地器材配置要求;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认识不够、要求太低,只要不生病即可,不能从国家和个人的长远利益、从民族的兴旺发达来考虑,这些也是导致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渐下降的因素。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影响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在认真总结各地试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对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进行的修改和完善,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个体在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新《标准》是在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锻炼效果好、实效性强、简便易行锻炼项目和少数运动技能项目,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形态、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掌握至少两项运动技能。《标准》设置了必测类和选测类项目,通过测试反馈,可强化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保证体育课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由于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指标制定得较低,部分项目上学生不参加锻炼就能及格达标,但是这种高达标率换来的不是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提高,而是学生体质的连年下降。如果不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切实扭转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趋势,仅靠降低标准来获取高达标率,将导致广大学生陷入“不锻炼一体能下降一降低标准一学生更不用锻炼”的恶性循环,这有悖于我国制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制度的目的和任务。因此,《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高了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部分项目的评分标准,引导学生要通过积极的锻炼,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并为学生设立了不同的激励尺度,体现了评价不以鉴别和选拔为目的、注重激励和反馈的指导思想。这些举措的最终目标都是督促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通过不断的努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2l世纪中国学校体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一个革命性里程碑,它的实施将对我国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完善体质健康评价体系、促进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深刻的影响。

4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练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使广大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能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质健康与身体健康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不少家长和老师认为,孩子没有什么病,这就是健康。然而,这种所谓的“没有病”只是身体上的健康,并不等于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就好,他们的耐力、速度等体质健康状况并不见得达标。“夫知识之事,认识世间之事物而判断其理也。于此有须于体者焉。直观则赖乎耳目,思索则赖乎脑筋,耳目脑筋之谓体,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对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体质健康作为人生奋斗的最重要前提,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参与未来社会竞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是人一生奋斗的基础和保证。

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中,国民健康是和人均GDP、教育等并列的重要指标之一。青少年健康又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了健康才有青少年的幸福生活,才有每个家庭的和谐,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毋庸置疑,在当今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它的下一代健康成长,才可能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不竭的创造力。青少年的健康是国家的财富,是国家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升学到工作,竞争压力逐步升级,要在这样的环境下长久立足、有所作为,仅有知识和智慧是不够的,拥有强健的体魄才是基础。他们正处于发育成长的敏感期,这一时期的体质如何将决定人一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正如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这个时期如果被耽误了,将对以后的健康留下巨大的隐患。

5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对策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必须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充分认识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意义。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针对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其次,要加强责任意识,落实学校的各项体育措施。学校要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课时。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切实保障学生每天有一小时课外活动时间。

再者,政府部门、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都要关心学生的体质,形成合力,充分认识提高学生体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对青少年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共同推动青少年体育锻炼活动的蓬勃开展,有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管理,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另外,各级学校,应该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契机,鼓励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体育锻炼的热潮。在体育活动内容的安排上,除了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外,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重视选择具有一定运动负荷、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和锻炼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强体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第9篇: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习惯

青少年强则国家强,拥有强健的体质不仅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最基础保证,同时也是决定我国未来的经济、文化、政治实力的重要因素。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除了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不断提高以外,速度、力量、耐力、肺活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颇多,与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学校体育教育、居住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体育锻炼习惯起主导因素。强健的体魄是长期坚持科学体育锻炼的结果,只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才能终身有效地发展身体机能、增强体质。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培养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最佳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基本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者三个基本方面,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据了青少年的整个生活,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家庭、学校和社区为视角,研究其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促使青少年终身体育的形成、身心全面发展具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家庭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中的作用

家庭是青少年接触人生体育的起点,家庭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及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生活组织单位,它可以把亲情力量和体育活动融为一体,一个人的体育爱好可以影响到全家人,有着较强的感染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越亲密,相互之间的感染力就热强,对体育的感化作用就越强。古今中外存有许多体育世家、武术世家,这些都是受家庭祖辈潜移默化感染的结果。研究表明,家庭成员的职业特点、文化程度、教育方式、体育消费观念和体育锻炼习惯等对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培养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特殊的作用。父母参与体育锻炼不仅仅是满足自身的体育需求,更重要的是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为子女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创造条件。由于血缘关系,父母与子女天生具有感情的亲密性,父母的榜样作用很容易使子女受到感染和激励。父母应该转变观念,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培养孩子的体育锻炼兴趣和良好体育锻炼习惯。

2学校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中的作用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系统体育教育的最佳场所,是联结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桥梁和纽带,是终身体育的基础,为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占全国的体育场地总量的65.61%,学校相比其他单位而言,体育场馆门类齐全、体育设施完善;学校体育教师大部分都毕业于高等师范院校,经过专业的体育技能培训,具有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具备科学、系统的指导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学校体育开展的体育项目丰富多彩,可以满足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多元需求。学校体育要把学生身心健康、运动技术水平、体育文化素养、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思摆在首位,除了对青少年传统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培养以外,还要注重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动机和体育习惯的培养。保证青少年对2-3项体育项目产生特殊的爱好,掌握1-2项优势体育项目,并具备自主体育学习和健身的能力,为培养终身的体育锻炼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3社区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中的作用

社区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是指居民为增强体质、活跃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在居住区内开展的各类体育健身活动。对青少年而言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补充和延伸,是实施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良好的社区体育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动机的一个重要外部环境因素,将对他们的体育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相当落后。第一,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严重匮乏,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和规模很小,难以满足青少年体育健身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少年体育项目的选择、体育兴趣和体育参与频率。第二,社区体育社会指导员数量严重不足,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不断增加,但仍然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在目前我国社区体育面临的困境下,如果政府能够把社区体育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加大社区体育设施建设,配备合理的社区体育指导员,能为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4结语

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学校、社区、家庭作为场域而存在,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习惯主要包括运动技能的掌握、参与段炼的主动性、情感体验的获得等几个方面。家庭、学校和社区要积极为青少年体育习惯的培养创造条件。家庭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培养体育参与意识。社区的主要任务就是筹集资金、宣传推广和组建校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搭建平台。学校主要任务是运动技能培训、提供场地器材、组建体育俱乐部和组织竞赛。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合力,共同优化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校内外环境,提高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为青少年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建中.体育教学有效促进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研究[J].才智.2011(29):137.

[2]程序,柳鸣毅.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发展现状与焦点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5):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