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

青少年传统文化精选(九篇)

青少年传统文化

第1篇: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德育;策略

前言: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其中不仅包括了几千年来的历史人文,还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以及高尚品质,是中华文明无上价值的具体体现。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还能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的重要意义,之后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激发我国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国家统一的概念贯穿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爱国情怀自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少年德育的重点,因此,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的爱国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历史中,热爱祖国的事迹比比皆是,例如,投江殉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诗人文天祥以及我国现代科学家钱学森等等。古往今来,爱国注意情怀已经贯穿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使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从而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1.2提升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境界: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使青少年的思想境界得到切实的提升。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通过此类精神的渗透可以使青少年的思想受到涤荡,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例如,“百善孝为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蕴含都是止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能够引导青少年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践行优良品质,促进青少年价值观正确成长。

1.3促进青少年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时期是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通过适当的引导促进青少年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发展十分重要。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成长产生良好的影响。

2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德育教育策略研究

当前阶段,我国的青少年德育教育仍旧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过度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育教育、青少年对于德育教育缺乏兴趣、德育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缺乏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几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强化言传身教,加强传统文化的培养:在生活实践中,与青少年接触最频繁的就是他们的父母,因此,在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中,父母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还能在言传身教中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青少年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从而为孩子做好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耳濡目染逐渐使青少年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推动民族不断前进的不懈动力,以此,父母注重优良的精神品质的灌输,切实的提升青少年的思想境界。

2.2充分利用资源家加强针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德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集中体现,因此应该结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通过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可以有效的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可以经常组织青少年到社区的敬老院或是孤儿院开展实践活动,这是我国尊老爱幼良好品质的有效体现,通过再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使青少年将践行优良传统文化当成一种习惯,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2.3营造良好的校园的与环境,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施力度:学校是开展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通过良好德育氛围的构建可以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此,学校可以讲中华游戏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以此为依据制定学生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言行进行适当的约束。同时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一些生动的寓言故事以及名人事迹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再如,学校可以时常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良好道德品质”为主题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在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家庭、社会以及学校三方面的积极配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以及言传身教,逐渐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真正的实现青少年道德水平与思想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道升,吴福雷.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德育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42-44.

[2]胡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实现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6,17:34-36.

[3]顾丹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启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2:5-6.

第2篇: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

回顾历史,我国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历经重重挑战和磨难,锤炼和激发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精神的不竭动力,能够凝聚和激励中华儿女,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文化教育应当成为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课。

一、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然而,当前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过分侧重于具体学科,大大压缩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时间和实践机会。在学校之外,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无可避免的受制于家长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思想观念,导致青少年从家庭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程度和水平参差不齐;社会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向广大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机会,却仍然存在宣传力度不够、经费不足等各种问题,也就难以为青少年建立相对完善的传统文化软硬件设施。

二、博物馆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博物馆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是博物馆社会价值的落脚点。博物馆应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物,结合自身特色,安排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活动,将自身打造成弘扬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

三、中国文字博物馆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座部级的专题性博物馆,主要陈展为中国文字发展史,如何发挥中小学生第二课堂的作用,为他们提供学习汉字知识的平台,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永恒追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中国文字博物馆开辟了“汉字驿站”这一公益性汉字教育活动阵地。

四、“汉字驿站”活动介绍

课程选取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汉字,通过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一步步演变的过程,让青少年了解的汉字背后的故事和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活动开展以来,先后开发了“人在汉字”“舌尖上的汉字”“解密汉字部首”“我爱诵读”等系列课程,通过听故事、看动画、做手工等游戏互动环节,让孩子们学习甲骨文、金文等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体悟汉字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汉字驿站还积极探索走出去的馆外教育活动,通过进校园,进社区的方式,向更多青少年普及汉字知识。

汉字驿站以开放式课堂的形式,通过互动,营造活泼愉悦的氛围,向孩子们讲述有趣的汉字故事,展示汉字形体演变的历程;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体验全新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模式,增强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五、博物馆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青少年教育活动应从参与度、趣味性、教育性三方面入手

1.参与度。青少年渴望更多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如果只是单纯的上课,孩子可能会厌倦。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驿站加入了很多参与的环节,比如半边天的课程是学习和女人有关的汉字,课程最后会安排孩子制作康乃馨并献给辛劳的母亲。孩子的参与度增加,所以也更加喜欢来博物馆参加活动。

2.趣味性。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应当充分尊重青少年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单纯地讲授汉字,不免会让生性好动的孩子感觉枯燥乏味,寓教于乐才能真正吸引和引导孩子发现汉字文化的灵动之美。汉字驿站舌尖上的汉字系列中,就加入了很多趣味十足的游戏,如“我来安排座位”,“筷子功大比拼”等游戏。

3.教育性。教育性是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最主要特性,也是区别于青少年其他活动的最重要特征。青少年求知欲强,希望从自己所参与的活动中汲取有用的知识,加之他们面临升学压力还有来自父母对其在知识广度和深度上的期望,因而他们参加传统文化活动,教育性无疑是一大动因。从博物馆的角度来说,也应认识到教育性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开发娱教结合的互动式教育活动形式

博物馆最该做的是应该提供青少年一些不同于学校的真实体验,采用娱乐和教育相结合手段,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借助生动有趣的模型、游戏等互动性设施,帮助孩子们较好地完成对展览内容的理解。让青少年在愉悦的心情下加深知识的印象,力图使他们从被动受教育者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

(三)提高观众参加活动的驻足力

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驿站采取开放式课堂的形式,现场孩子和家长随时加入与退出,自由性、自主性较强,但同时,频繁的出入也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因此,对于开展时间比较长的教育活动,关键是如何提高观众参加活动的驻足力。增加观众的稳定性可以和提高活动场所的封闭性相结合,随着观众稳定性和场所封闭性的提高,观众在活动中随意出入的意愿将减弱,自律性将提高。

六、结语

当前,博物馆对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并且有意识地逐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完善软硬件设施,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育长远健康发展之路。相信博物馆会开创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新局面,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第3篇: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

(1)挖掘史料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既是一部追溯中国上下五千多年文明的历史,也是一部记载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传统文化的历史,所以教师要学会运用历史经典和历史材料,从中挖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予以传承。传统文化总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找寻:一是物质领域,一是制度领域,一是精神领域。中国在汉朝、唐朝等阶段都经历过物质的鼎盛,这些物质鼎盛时期所形成的饮食文化、穿着文化等都是教师可以传授的传统文化重点。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下,形成了专制、集权等制度文化,教师也可以从中深入挖掘,让学生对制度文化中的精髓加以学习。而中国古代的思想史则是在历久弥新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值得学习的传统文化内容极多,比如儒家思想中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就很值得青少年去理解和学习。

(2)结合传统节日寻根溯源。

历史老师在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时,还应该注意与传统节日的相互结合。比如春节即将来临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春节的起源、历史中春节的相关传统;端午节来临时,教师就可以教授学生端午节的来历和相关习俗等,以这种追根溯源的方式来教授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的底蕴。

二、注重形式,运用多种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1)运用多媒体给学生营造立体感受。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教师要学会与时俱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增强教学过程的立体感、现场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历史教学可以运用的多媒体资料种类繁多,从中挑选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给学生播放,这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学习民国时期的服饰文化时,教师可以从网上搜索一些图片或影像资料,在课堂上展示,这些服饰的样式比较特别,色彩比较鲜明,形象立体感比较强,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2)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历史。

除了丰富教学手段之外,教师还可以丰富教学方式,不仅满足于在课堂上教授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还可以借助课外活动让学生对历史文化进行身临其境的体验。比如在清明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墓扫墓或者去参观英雄纪念堂、当地的博物馆等,让学生在亲身参观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受心灵的震撼,从而对传统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本土体验,结合区域历史教授传统文化

(1)在区域历史中学习本土传统。

历史课程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学生至少应该对本区域的发展历史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教师在教授学生本土历史的过程中,可以从中挖掘本土的历史文化传统,让学生在区域历史中学习本土文化。例如,在湖南长沙的历史中会提到岳麓山,教师在给学生教授本土历史的过程中,就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下岳麓山上的文化典故。

(2)结合中国历史突出本土典故。

中国历史是由无数的地域历史组成的,地域历史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本区域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典故向学生讲解地域传统文化,让学生对所生长的土地有更深入的认识。例如,中国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人物都是出自湖南长沙,如蔡伦、欧阳询、曾国藩,等等。

四、结语

第4篇: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少年;德育教育;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92-01

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文明之魂,是民族素质的精髓。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传统文化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吸取借鉴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心和价值观的优秀思想,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2]传统文化优秀思想是德育资源的一部分,德育资源是德育价值取向实施的条件和保障,有效的德育价值取向需要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作为支撑。德育价值取向内容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下为公,先义后利等。它既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教育的载体。

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社会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历史时期中华各族儿女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它不仅外显地表现在民俗风情、经典文献中,而且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内化为民族的心理和性格,成为制约人们的重要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伦”为本位,将道德作为文化体系的核心,因而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道德资源,其中有许多德育资源,经过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和青少年的培养目标相契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强调为民族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二)倡导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三)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际和谐。

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所蕴涵的青少年德育资源举不胜举,以上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诸如艰苦朴素、尊师敬贤等。在青少年德育中,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并结合新的时代要求,赋予新的内容,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

二、青少年德育教育现状

德育教育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学校改革方面,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而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冲击。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也受到挑战,青少年德育价值呈现出多元化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德育教育内容政治化、形式教条化,人文素质弱化。其次,价值选择“自我化、趋利化、短期化”,基础知识不牢。最后,道德认知与行为的不和谐。

三、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的导向作用

德育资源是德育实施的条件和保障,有效的德育需要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作为支撑。传统文化既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的载体,对我们拓展德育内容和途径,改进德育方法,实现德育目标有重要作用。

(一)可以增强青少年德育的人文底蕴,提高青少年德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以往我们在青少年德育中,对德育内容理解太狭隘,太过于政治化了,讲条条,背条条,考条条,德育内容空洞,形式单调。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状况。在青少年德育中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可以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完善文化品格,增强人文底蕴,提高德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二)可以有效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削弱市场经济的负效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青少年适应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勤于思索,勇于挑战,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受到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克服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冲击和影响是青少年德育面临的时代课题。

(三)可以增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提高青少年德育的艺术。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传统文化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形成了道德教育的系统理论体系,提出了有关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原则、内容、途径和方法。内省、自讼、慎独、知耻、笃行等道德修养的方法对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传统文化提倡“修身为本”,激发了德育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注重道德践履,对我们改进德育方法,提高青少年德育的艺术有重要的启迪。

祖国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其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中,青少年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善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价值取向资源的途径和方法,获得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柱,健康地成长,担当起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高乐.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完善与社会责任感培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1):15-16.

[2]程京武,卢宁.对构建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8,(5):119.

第5篇: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

承担:大力推动子课题研究

4月上旬,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为主旨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與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开题大会在广州市隆重举行。在这次开题大会上,除了作为广州首个试点启动中华文化教育工程的天河区备受瞩目外,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时代”)作为直销行业唯一一家积极推广传统文化并取得子课题研究资格的企业也备受媒体关注。

在本次大会上,“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與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联合为新时代总经理黄永刚颁发聘书,聘请他为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并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传播研究》子课题第一承担人,主持该子课题研究。同时,新时代还通过北京国珍爱心基金会向青海省湟中县捐赠69万元,用实际行动大力推动子课题研究。未来,他们将以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师资培训、教法研究和民族团结为工作重点,促进多民族文化和谐共同发展。

厚望:激发青少年圆“中国梦”

《传统文化與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是基于“十一五”阶段相关课题研究成果的教学实验性研究,依托党的科学发展观和现代课程构建理论,集当代青少年“人格教育”课程实验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论研究于一体,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国民教育理论及校本文化课程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郑增仪,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韦志榕等专家和领导出席开题大会,他们一致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青少年是民族复兴的希望,“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对青少年进行“完美人格”教育,即希望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教育與熏陶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质朴的道德操守、深邃的哲学思想、高雅的审美情趣”,在教育过程中渗透培养学生人格的德育因素,让中小学生在心中种下民族文化之根,激发他们为圆“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长效:国珍希望小学的强劲后力

对于新时代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传播研究》子课题研究这一举措,记者联系了出席捐赠仪式的新时代顾问滕燕华,他表示,民族复兴的希望在教育,在中小学阶段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塑造青少年完美人格、健全青少年健康成长思想道德基础将起到重要作用。新时代积极推动该项活动,是希望孩子们认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读圣贤之书,與圣人对话,努力成长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北京国珍爱心基金会以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为依托,这次承担“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子课题并通过基金会慷慨捐资,是新时代继在全国各地建设多所国珍希望小学之后,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传播、关爱少数民族地区的又一爱心举措。

据了解,从2004年开始,新时代通过北京国珍爱心基金会,先后在江西省靖安县璪都镇、山东省沂源县徐家庄、甘肃省迭部县腊子口乡等11个省份的村镇捐建了国珍希望小学。校舍只是新时代推动少数名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中小学文化教育最基础的一步,在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小学,新时代还在陆续开展“国珍计算机教室”的建设,通过捐赠电脑及液晶电视等用品,有效改善当地办学条件。

教育需要从孩子抓起,无论是国珍希望小学,还是国珍计算机教室,亦或是如今承担的“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子课题,全力辅助教育事业,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始终是新时代孜孜以求的社会目标。

源头:把企业文化深植于国粹的沃土中

近年来,新时展迅速,成绩喜人,新时代总经理黄永刚在去年9月出席以“国学與企业文化——儒商之道”为主题的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时,将原因归根于“公司把文化融入经营管理、队伍建设、产品研发和履行社会责任等各个领域,从文化中寻找智慧和力量,使公司步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第6篇: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 个性特征培养

青少年足球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足球发展的基础和希望,而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不单单是简单的足球技术的训练,青少年的个性特征直接影响到成年后比赛场上的意志品质,赛场上运动员的自觉性、勇敢、果断、坚韧、自制等特征也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中外传统文化的差异,造就了运动员不同的个性特征,而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严重阻碍了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良好个性特征的培养。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合理地扬弃,培养青少年运动员良好的个性特征。

1.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产物,它所表现和提倡的坚韧不拔、锐意进取的坚强志向,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的行为追求,以礼待人、谦和友善的仁爱精神,重人格、尚气节的思想境界,知行统一、三思内省的修养目标,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生活观念,等等,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但是,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很多方面强调重伦理,倡中庸,轻竞争。事物的发展在于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没有发展,竞争更是竞技运动的主要内容,“倡中庸、和为贵”同时也扼杀了我们在体育运动中的创造精神和竞争意识,“重礼让、轻竞争,重群体、轻个体”的思想与竞技体育强调的竞争、个性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是冲突的,从而抑制了个人在体育比赛中的创造性。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有些方面强调重文轻武,“静”不主“动”,而体育运动则强调以动为主,提倡尚武精神。显然,很多方面是与现代体育精神相违背的。

2.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个性特征培养现状

个性特征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和统一的心理品质。个性特征培养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不追求个体发展的近期效果,而注重长远发展,因此应该把对个体日后有重要影响的独立性、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品质的培养作为教育重点。中国球员在场上表现得灵气不足,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场上创造性不足。个性特征的充分发展能极大地激发创新精神和提高创造能力,因此充分发展个性特征是促使青少年成才不可缺少的条件。任何体育项目的训练和比赛都不可能完全一致,比赛的压力、环境、紧张程度都与训练不同。与其他项目相比,足球运动的训练和比赛具有更为明显的非同一性。足球比赛场地较大,技术动作的变化性和随机性强,战术变化复杂,这些要求运动员在高速对抗中能快速做出正确反应。因此运动员是否具有独特的技术,能否在紧张、复杂的比赛中创造性地发挥往往决定着比赛的胜负。

中国足球自进入职业化至今,整体实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的青少年训练体系不完善。随着现代足球运动的飞速发展,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个性特性的培养已成为足球运动训练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在日趋激烈的运动竞赛中,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认识上偏差,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很少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个性特性的训练,一味强调身体及技战术的训练。训练都是同一内容,球员被动接受和一板一眼地完成教练员规定的动作和套路。在教学比赛中,很多教练员把打整体放在首位,没有形成鼓励青少年运动员利用个性特征创造性发挥的氛围。通过对其赛场上个性特性的观察,运动员大多数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不成熟、容易激动,思想僵化、思路不开阔、做事缺乏探索求新的精神,独立性不强、喜欢依附于他人,自制力差、对自己的要求比较松懈,个性特征表现明显不足。

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个性特征培养的影响

首先,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个性特性深受几千年封建宗教思想和儒家文化影响,形成了刚柔相济、外圆内方、和谐中庸的东方文化特点,崇尚“和谐”、“恪守中道”、“不为人先”,追求“和为贵”、“尊共性抑个性”、“中庸不鼓励冒险”,表现出安于现状、不相竞争、得过且过的文化个性特性。这种特性影响造就了足球运动员的一些负面个性特性,例如嫉妒、怕出风头、谨小慎微、不敢担当,追求四平八稳。这种个性特征在足球赛场上的表现就是勇猛不足,争抢不积极,保守怯懦,不敢越雷池,没有自信,与西方足球理念追求的强烈刺激性的运动风格有很大差异。

其次,中国的文化传统还强调群体意识,忽视个体,轻视个体权利。虽然改革开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血液里流淌的中国儒道文化依然顽固地主导着中国球员的心理个性,进而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中国足球在面对激烈的身体对抗时,一方面想突破文化教化的“温文尔雅”,一方面由于多年自我意识个性培养的缺失,依赖心理强烈,因此其场上风格非常尴尬。中国足球一直想通过聘请外教来改变中国足球的风格,但屡屡的失败表明,中国足球风格的改变还要从青少年抓起。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显著特征是重视个性特性中的直觉思维,而西方文化则注重分析思维。不同的思维定式会产生不同的足球理念。在直觉思维的判断下,中国足球的理念经常是“重球轻人”,重点在“球”上,因此,比赛时的焦点大多集中在“球”上,进攻和防守套路很少根据队员不同的个性特征制定,进攻时照本宣科,没有特点和灵气,防守时又经常在重大比赛关键时刻漏防了对方最危险的球员,以致铸成大错。在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维下产生的理念是“人球并重、更重人”。重点是把“人作为施动的主体”,把“球”作为受动于主体的客体,一切技术和战术的应用与发展都围绕“人”进行,根据队员的不同个性特征制定相应的比赛技战术,在赢得比赛的同时,还培养了很多特点鲜明的足球超级巨星。这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差异,更是我国足球理念和西方足球理念的差距。

4.结语

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下的儒、释、道文化中的糟粕严重地阻碍了对青少年运动员个性特征的培养。因此,在汲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髓的同时,对待西方文化要批判地学习并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体育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有机结合,建立现代社会需要的新文化,为培养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良好个性特征服务。教练员在教的同时,还要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优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为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严谧莞.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校教育之思考.考试,2011,(6).

第7篇: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文化活动;群众文化;作用

一、青少年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青少年文化活动为群众文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群众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先进文化作为引导和整合,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接班人,以群众文化传播和整合为工具,可以促使青少年成为信息传播的媒体和载体。开展广泛的青少年文化活动,可以帮助青少年在内心树立起和谐社会的理想,进而在其成长过程中下意识宣传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主张。除外,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文化活动,具备宣传教化和陶冶性情的功能,对青少年的品质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塑造青少年的灵魂,丰富青少年的精神内涵,提升青少年的精神文化,促使青少年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青少年文化活动可以密切青少年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群众文化活动在青少年中的广泛开展,可以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断向社会教育全面延伸,而且还可以以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方式,更好地渗透到青少年的个性和心理发展中去。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中,我们一方面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其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促使青少年不断参与到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实现与社会的对接。除外,开展良好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文明生活方式的培养,不断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三)青少年文化活动可以为社会的和谐进步打下良好的智力支持

青少年文化活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知识承载体,本身具有帮助青少年认识自然和社会,全面扩大知识领域以及有效提升生活能力的作用。在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中,青少年文化传授交流功能可以得到不断发挥,帮助青少年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中有效增长知识、经验和才智。青少年文化社会教育功能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比如,广泛性、业余性、灵活性以及普及性、实用性等等,可以不断为青少年开辟出广阔的学习空间,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也能得以有效提高。

二、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文化活动

开展青少年文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开展文化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必须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坚持以普及型活动为主,力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生动活泼,以满足广大青少年多种多样的兴趣爱好和成长需要。 充分发挥文艺展演、才艺大赛、书画摄影大赛等文化活动的效果和作用,做好文化阵地的建设工作。

利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和各种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组织开展健康有益、文明向上的文化活动。依托学校和社会的资源优势,开展“采民俗风、学民间艺、弘民族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熏陶、感染青少年;从美德教育入手,以孝敬父母、立志勤学、勤劳节俭、爱国爱民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借助童谣、民谚、民谣、卡通、版画、民间故事等多种艺术形式激发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中华传统经典名篇诵读比赛”、“校园文化节”、“青少年文艺展演”等大型活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的各类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于青少年的心灵,切实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

加强对青少年文化脉搏的把握,不断加强对青少年文化的引导与鼓励,对现有的用来吸引青少年积极参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对青少年文化现象和文化热点进行关注,在开展青少年文化活动时要注意将对青少年文化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重点,不断加强对青少年文化的宣传和引导,不断营造出积极向上的青少年文化氛围。

三、如何为青少年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青少年文化活动的不断开展要以青少年的参与情况为基础,对青少年的引导以及示范性和导向性的形成作为活动开展的侧重点。在活动中要抓住重点,以青少年为主体,打造出适合青少年的文化品牌,全面形成良好的示范和教育意义。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以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达到良好的教育意义。不断促进青少年文化的全面繁荣和活跃,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⒖嘉南祝

[1]李学再.浅谈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3).

第8篇: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

针对社会道德建设,特别是青少年道德发展存在的问题,近日总书记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德规范——“八荣八耻”,“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内涵的精辟概括,是传统中华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凝聚与结合。

“八荣八耻”是针对现实社会道德发展问题而提出的,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

有决定性意义。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的发展来说,社会的激烈变迁使得当代青少年道德发展面临着多重问题。经济的发展,社会全面建设的相对滞后,导致在一些社会成员中,特别是在部分青少年中出现荣辱倒错的现象。处在观念多元、利益多样、职业自主、生活个性、结群多向的社会背景下,一部分青少年中形成了“新新人类”的另类价值。一段时间里,关于个别青少年另类价值和极端社会行为的报道屡见报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在传统教育模式里,道德教育往往脱离了青少年的实际生活,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真正的实现,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贯彻中央“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坚持改革的思想,改变过去原有的道德教育形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第一,要改变青少年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青少年自身发展统一起来。道德成长是青年发展的基础,而青年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价值选择。“八荣八耻”实际上回答了青年道德发展核心问题——树立进步的社会价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确立,直接关系到当代青少年个体是否适应现存社会,是否与周围世界建立起融洽的、和谐的关系。从这样的视角去思考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教育者才可能真正把每一个青少年都当做能动的、具有潜能的、独特的对象来对待,青少年自身也才可能从自身发展需求去认识和理解荣辱观的内涵,去主动接纳与吸收。

第二,改变把青少年教育简化传递道德理念、管制约束行为的做法,突出青少年在当代社会中的道德实践活动。结合当代青少年的实际生活,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从价值层面,也从行为能力方面指导青少年掌握处理个体与客观世界之间关系的方式。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习惯于“讲大道理”的道德理念传递,在行为上习惯于“应该”或“不许”的制约和限制,忽略了在社会适应方面行为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全社会认知和行为脱节恶习的形成,也给一代人的情感发展带来了障碍。情感是一个人道德素养组成的重要部分。而情感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存环境的优劣和生存状态的好坏,更关系到一个人社会性发展。青少年只有经历了亲身的实践、体验,处于特定的道德角色和道德情境之中,才可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现代社会的道德状态和能力。

第三,改变对青少年传统教育脱离青少年实际生活的弊端,以当代青少年的思维模式创新道德传统,实现青少年在文化传递中的社会功能。社会主义荣辱观高度概括了传统文化价值的核心和精华,进行荣辱观教育,离不开传统教育这一命题。青少年作为优良传统文化的承继者、新文化的宣传实践者、不良社会文化的受害者,在民族新文化建设中面临着角色的尖锐矛盾与冲突,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社会形态飞速变革的情况下,青少年对于传统的不适应甚至反叛尤为突出。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作为文化宝藏,需要青年一代传承。这就需要在传统教育过程中努力挖掘传统中的现代元素,以今天青少年的思维特征去认真解读传统。

第9篇: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更是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源泉。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尤其在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德行、气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下学习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但不应该是一成不变地照抄照搬,也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而是需要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与现代的先进理念相结合,从一个良性的角度重新真正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以发展的眼光去学习传统文化,以使其能为今天所用、为将来所用。

“传优养心”青少年传统文化专题读本是广东暨南大学李香平教授以“传优”(即传播、传承、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心”(即培养具有爱国心、责任心、诚信心、友善心的人)为主旨,根据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对自己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以及对适龄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编写的一套面向青少年的传统文化专题系列读本。这套读本包括《孝敬之道》《学习之道》《责任之道》《修身之道》(后两本待出版)等,旨在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及孩子们的实践反馈,打造一本让孩子们真正喜欢学、喜欢听的青少年传统文化读本,而不是传统教育里那种灌输式的、填鸭式的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避免了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三个“两张皮”现象:学术与市场“两张皮”、传统与现代“两张皮”、教育者和受众“两张皮”。

这套“传优养心”青少年传统文化专题读本,作者在内容挑选和编排体例上都有别于其他的传统文化教材:一是立足青少年常见问题进行专题整编,针对性强;二是立足现代社会需要进行扬弃取舍,专业性强;三是立足青少年的学习特点进行互动,可读性强;四是立足多元文化背景“洋为中用”,开放性强。故而这套书选择了《说文解字》《经典撷英》《经典名篇》《古文初读》等栏目进行编排,还设计了《故事有约》《幽默讽刺》《七嘴八舌》《自我评价》等小栏目,短小精悍,好读易学,欢乐有趣,力求有针对性地给青少年进行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引导,立足现代社会人文精神和传播传统文化精神的需要,以轻松幽默、互动应用的方式进行展现,并博采众长地引用了部分西方经典名言、故事,同时富含趣味性和哲理性,真正体现了中西合璧、兼收并蓄的文化传承理念。

《孝敬之道》《学习之道》这两本书都是按七个大课进行安排的,每课选取一个传统文化经典篇目,然后由此引申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再细化、延伸、推广开来,从不局限于一部书或一个面。其中《孝敬之道》包括“百善首孝一人之本”“慈乌反哺一念亲情”“怀刑自爱一报亲恩”“庄敬孝慈一行孝道”“劳而不怨一行孝德”“显亲扬名一践孝行”“推恩及人一顺人伦”等。同时,还附录了课后经典诵读名篇:《孝经》《礼记・祭义》《荀子・子道》《吕氏春秋-孝行》《盐铁论-孝养》《陈情表》。这样的篇目内容和结构安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