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

养殖业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第1篇: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畜牧养殖;教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随着大批农民外出打工,个体养殖大滑坡,集约化养殖的出现,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养殖专业的教学面临新的挑战。畜牧养殖专业课是一门内容较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本文结合畜牧养殖专业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1 畜牧养殖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生源不足,学生文化基础差

近几年来,由于职业学校自身存在的软硬件不足、就业形势的严峻等问题,职业学校的吸引力降低,学生不愿报考职业学校。而畜牧养殖专业做为“农”字头专业,相对来说脏而累,另外,该专业见效慢不如外出打工来钱快,使得许多希望孩子“跳农门”的家长,不愿让孩子学习本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不得不降低门 槛,实行免试入学,这样一些未能进入好一点中学的学生甚至一些初中未毕业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由于文化基础差,学习难度大,学习效果差,不能很好地掌握专业技能,造成一定的负面社会影响,从而形成招生难度进一步加大,招来的学生基础更差的恶性循环状态。

1.2师资队伍难以适应专业要求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文化课之外,主要是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掌握原有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先进的畜牧养殖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成为既有渊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而专业课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师范院校的生物系毕业,他们在普教中可以胜任,在畜牧养殖专业上还不能完全适应。部分专业课教师虽然是高等农业院校畜牧养殖专业毕业,但毕业时间早,专业理论水平已不适应当前畜牧养殖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毕业后大多一直从事专业理论教学,从事专业实践的少。教学上难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这样的教师如何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如何能达到技能传授的要求?

本专业师资队伍很难适应专业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而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大多数职校的教师都是由普通中学转变过来的,或者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具有严重的专业知识缺陷,很难适应职业教育的专业教育,所以严重影响着畜牧养殖专业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奇缺,畜牧养殖教学的特点是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热练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原有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先进的畜牧养殖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成为既有渊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 型”的教师。可是许多职校现任教师大部分只懂理论教学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达到职业教育技能的传授要求。

1.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畜牧养殖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甚至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同时,畜牧养殖专业课一些内容较为枯燥,同时存在抽象、难以互相关联的问题。作为职业高中畜牧养殖专业教学的教材却还是原地踏步,仍沿袭传统畜牧业的管理技术,现代畜牧业的知识内容所占比例很少,让学生感受不到新技术发展的迅猛。

畜牧养殖专业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填鸭式的“满堂灌”。小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现场教学及探究式教学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由于资金等条件限制,有些学校先进的教学设施短缺。先进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在课程安排上,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应有适当比例,应侧重专业课教学。而目前的教学安排上往往是文化课与专业课对半,甚至于在对口升学的情况下,文化课课时多于专业课。在教学手段上,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自身的问题,采用“黑板上养殖”的普教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很难较直 观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1.4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落后,实习条件差

畜牧养殖专业是理论性、实践性、专业性都很强的专业。直观教具、标本模型、实际操作都非常重要,但由于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实验设备短缺,没有实习场地,学生难以进行必要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这也是学生不能很好掌握专业技能的原因所在。

2 改革建议

2.1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教师。要办好一个专业,没有组合良好的强硬的专业教师队伍只是一句空话。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1抓好专业教师的传、帮、带活动

老教师带新教师,经验丰富的教师带经验不足的教师,人人都是帮扶者或被帮者,帮扶对象明朗化,有帮扶计划和检查评比,这样一来,教师间相互协作,共同提高。

2.1.2有计划的派遣教师到对口高校深造,或到现代化养殖场去学习

这样会使教学功底更深厚,同时接受外界的先进的饲养技术,开拓视野,为畜牧养殖专业打下雄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1.3打破用人界限

聘请对口高校毕业生和社会畜牧养殖界的名人到校执教,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只要学校有名师,不愁学生踏不破门槛。

2.2开门教学,走向社会

2.1充分利用专业知识

对群众带来的有病畜、禽,引导学生现场诊治、解剖,每次出诊和疾病预防注射,教师带一组学生实习,手把手的教学生,使学生能诊断、敢开药治病。

2.2每年定期到养殖场实习

定期的带学生参观养殖场、饲料加工厂、特种动物养殖场、大型现代化养殖场,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教师要亲临指导,做到眼勤、腿勤、口勤、手勤四勤。眼勤:及时环视实习现场,及时发现操作问题,及时解决,维持好实习秩序,注意实习安全;腿勤:及时走动,亲临学生操作的现场,指导操作动作;口勤:及时讲解学生操作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苦口婆心地予以指导;手勤: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学生以正确的示范。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第2篇: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

从2009年到2013年,旬邑县的生猪养殖业在建设“百万头生猪大县”项目的带动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几年间,新扶持产业支柱地位不断强化,果业与生猪养殖业配合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水平显著增长。但还应充分认识到: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化生猪养殖仍存在诸多影响其发展的问题。

以下是通过对旬邑县十几个镇、社区的生猪养殖情况进行调查之后所发现的一些问题,及个人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 生猪养殖 问题 对策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270-02

一、存在问题分析

1.区域产业布局未完成,相关产业链较短,畜产品加工业有待发展

目前,旬邑县的生猪养殖主要进行的是猪的育肥生产与外销,只占有相关产业链中很少的一部分环节,并不能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处处受到产业链中其他生产环节的掣肘,没有长足发展的出路。从长远来看,如果缺少产业链作为支撑,那么,单独的畜牧养殖生产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助力将随着市场的变化逐年起伏不定。因此,合理构建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可小觑。

2.政府对基层畜牧兽医机构各方面投入不足,基层畜牧兽医机构发展滞后,技术力量薄弱

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当前旬邑县许多镇、社区的畜牧兽医机构发展相对滞后。基层工作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数量不足,有经验、有学历的工作人员严重缺乏。各镇、社区畜牧兽医站均不同程度的缺人,有的甚至出现了从业人员断层、在职人员年龄偏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各镇、社区发展生猪养殖业的步伐。

3.规模化养殖场技术人员缺乏,生产管理人员水平低下,专业素质较低;中小养殖户思想落后,防疫意识差,技术培训工作刻不容缓。

在许多养殖场、养殖户,我们发现,无论是管理者还是饲养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只是参照书本或借鉴来的经验,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想当然的想法来组织生产,没有严格的卫生防疫措施和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作保证,因此,很多养殖场生产效益较低。同时,因为缺少专门的技术培训,许多人在生产中不能科学地使用疫苗、药品及卫生防疫用品。甚至,有些养殖户在猪群发生疫病后凭自己的经验采取治疗措施,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给疫病的进一步扩散埋下了隐患。

4.市场信息闭塞,相应市场变化缺少信息评估,养殖户不能及时根据市场动向调整养殖规模

畜牧产品市场需求忽高忽低,波动比较大,由于许多养殖户不了解市场动向,又不会对市场的需求变化做出准确判断,所以盲目的进行养殖生产。在猪群存栏方面,养殖户根据自己的能力,为求稳定,一直维持一定的养殖数量不增不减,当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时,养殖户不能准确了解相关信息,及时作出调整,因此,生产上会蒙受损失,从而打击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

5.部分镇、社区政府、畜牧站督导工作不力,宣传不到位,致使生猪养殖发展计划进展缓慢

由于部分镇、社区对畜牧经济发展缺乏准确认识,对发展畜牧养殖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其重视程度不够,使部分乡镇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另外,宣传工作不到位,许多农民对发展生猪养殖相关政策不甚了解,对个人搞养殖抱有警惕心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许多乡镇,有的村子有许多农户搞养殖,而有的村子却连一栋猪舍也没有的现象。

二、相应发展对策与建议

1.抓好中介和畜牧科技信息服务工作,全力促进畜产品流通

首先是,积极抓好各镇、社区养殖场的建设工作,走产业化经营路线,积极搞好销售渠道,形成一个内联基地、外联市场的畜产品流通渠道。其次,要加强畜牧科技信息服务,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实现养殖户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从而促进本地生猪养殖业可持续快速发展。

2.结合果业与畜牧养殖业实际情况发展循环经济,推行绿色生态养殖模式

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业的兴起,一些养殖大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因此,要积极推广果畜结合的循环养殖模式。多发展沼气项目和粪污无害化处理项目,解决猪粪污染问题,推行绿色养殖工程,力求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发展畜牧养殖。

3.未来几年,重点鼓励中小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

在旬邑县各镇、社区的养殖户中,中小养殖户占据将近一半的数量,其养殖规模仅限于1―2栋猪舍,但生产积极性却很高。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应该重点扶持这一部分养殖户,继续扩大全县生猪养殖规模。

4.建立健全防疫体系,提高基层从业者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搞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5.完善畜牧生产社会服务体系,稳定技术队伍,提高服务水平。增加基层单位技术方面资金投入,将定期对养殖场、养殖大户所有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的工作纳入基层站日常工作范畴。

6.多吸收外来生产经验与信息,鼓励养殖场进行生产设施、设备的升级与改造,尤其是猪品种的更新换代,加快促进畜牧产业转型与改革。

7.重视本乡本土黑猪资源,积极进行土杂猪育种试验,在特色生猪养殖方面多下功夫。

8.注重宣传工作,明确公布国家关于生猪养殖的各项审批政策,资金补贴政策,鼓励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畜牧生产上来。

三、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国家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深化,各项辅助农村、农业、农民的政策不断得到落实,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从县域经济来看,旬邑县的生猪养殖业必将有一个较长远的发展前景,尤其是“百万头生猪大县”的立项,有力地拉动了旬邑县果畜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促使更多的农民投入到该产业中去,使县域养殖业向着产业化、板块化、链条化的方向不断迈进。针对新形势,我个人对本县生猪养殖业未来的发展动向及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预测:

1.产业升级,结构不断优化

今后,旬邑县的生猪养殖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产业结构继续调整,革新不断深入,板块加速形成。由此,生猪养殖业多元化投资格局也将逐步确立,果业与生猪养殖业将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2.散养户终将退出历史舞台,集约化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标准化养殖技术继续得到推广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散养户的数量将逐渐减少,最终消失。而养殖场在现有基础之上,规模将继续扩大,标准化生猪养殖技术随着宣传工作的深入也将继续推进。全县成规模养殖户数量预计在未来的三年仍然会以年均13%―15%的数量递增,到2015年全县能繁母猪保有量预计将维持在5.5万头以上,肥猪年出栏量将超过100万头。

3.配套产业种类增加,产业链逐步形成,区域市场竞争力增强

随着旬邑县生猪养殖大县建设工作的推进,在未来,可预见将有更多的与养殖业有关的行业在这里发展,共同构成区域性产业链,辅助本地生猪养殖产业的扩增,使得旬邑的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

4.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机制更加完善

随着生猪大县建设工作的深入进行,未来,县域内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将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带动与支持下,逐步完善防控体系,确保旬邑的生猪养殖业顺利发展。

第3篇: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

现代农业中畜牧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畜牧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畜牧业由传统畜牧养殖模式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然而现阶段要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定问题,只有分析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到及时、有效的方法及对策,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1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养殖模式落后

现在我国很多区域的畜牧业发展还采用传统的养殖模式,主要以农户为主体进行个体养殖、小场养殖等,而农牧户受自身专业能力、文化水平的影响,其在养殖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因此普遍存在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等不符合动物卫生防疫条件要求,从而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包括卫生条件差、公共环境的污染、人畜共患病传播、饲养管理水平差、资源配置得不到合理优化等等。并且畜牧业养殖优良品种率低、养殖技术落后、养殖效益低下等一系因素逐渐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1.2畜牧业生产缺乏

市场导向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处于特殊的转型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旧有养殖模式的影响,导致我国畜牧业发展存在市场导向作用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养殖场采用的是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养殖户没有对市场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养殖生产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甚至违背市场规律。生猪生产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生猪养殖户缺乏市场意识,生产时未充分分析市场行情,发现生猪市场价格上涨就盲目增加生产量,导致市场需求饱和,市场价格自然又会大幅下跌,影响养殖效益。奶牛、肉牛、羊、家禽养殖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市场行情的大起大落会影响养殖户的微观决策,而目前国家监管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对于养殖户养殖规模的指引起不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直接影响到养殖业的均衡发展。

1.3养殖户专业水平低下

畜牧业从业人员多为文化水平不高、专业能力差的农民,有些也未接受过专门的养殖技术培训,完全依靠口口相传或经验进行养殖生产,因此养殖户专业水平低下逐渐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唯利是图,有些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非法添加瘦肉精、苏丹红等违禁添加剂,严重影响到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主要是畜牧及相关部门对养殖生产环节监管不力所致,从而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和身体健康,因此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是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另一方面,养殖户的防疫观念薄弱,意识不到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养殖生产过程中重治疗轻预防,抱着侥幸心理,不按时按要求接种疫苗,日常管理松散。发现病畜禽类后多针对症状、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投药治疗,不仅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而且会直接影响到畜禽的生产性能。此外,一些养殖户缺乏防疫意识,病死畜禽多由群内取出后随意处置,增加了病源的传播。

2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针对上述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善:

2.1制定科学的畜牧业生产发展计划

市场经济环境下畜牧业生产最大的问题在于产能过剩,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畜牧业产品预警机制,寻找市场的均衡点,达到畜牧业产品需求与供应的平衡。养殖户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挖掘自身的养殖潜力,提高产品的结构及质量,实现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畜牧业养殖的综合竞争力。养殖户自身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养殖计划,在养殖生产中采用先进养殖技术,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畜产品的质量。政府部门、畜牧部门要将自身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养殖户进行科学的指导,帮助其做出准确的市场行情分析,避免养殖户盲目生产,提高畜产品供给的合理化水平。

2.2扶持养殖龙头企业

目前我国常见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包括三种,一种是大型出口肉类加工企业设置专门的养殖公司,自给自足;另外一种就是大型肉类企业与农户签订养殖合同,向其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并将农户的订单消化、吸收;第三种就是农户进行散养,再向市场、肉类加工企业等供应。虽然大型出口肉类加工企业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可较好的控制药物残留,加强动物疫病的预防,但是目前我国常用的是后两种生产模式,饲养规模小、点多面广,药物残留、疫病控制等干预效果差,因此后续要加强养殖龙头企业的扶持,向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肉类加工企业、饲养农户等要转变饲养模式及经营方式,以控制产品的内在质量,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采用标准化的生产模式

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化生产体系,从饲料生产、养殖生产、产品加工及流通等所有环节均采用标准化生产操作,从每个环节保证畜牧业产品的质量安全,从而保证畜禽产品中药物残留的安全性。其次,完善产品标准化保障体系。政府及相关部门针对畜禽类产品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使得畜牧业生产做到有法可依,并加大养殖户违规违法现象的惩处力度,促使其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质量。再次,政府部门、法律组织、媒体、中介组织等组成一个全面、强大的监督体系,对农户的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并在媒体上监测报告,曝光不合格产品。在畜牧业生产中积极有效推行“养殖档案”管理模式,将畜禽类产品生产中的原料、饲料、预混料、添加剂、品种、饲养过程等均准确的记录下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养殖档案,以便可追溯、监督,提高畜产品质量。

3结语

第4篇: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奶牛养殖 规模化养殖

[中图分类号] S88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268-01

引言

从三鹿奶粉事件之后,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开始对奶牛养殖模式进行了创新探索,逐渐提出了要从传统的散养向集中化养殖过渡的概念,这种观念对于奶牛的养殖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很多地区在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实现规模化和集中化养殖,而是将传统的散养集中到小区域进行“集中散养”,所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这种养殖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在疫情防控上,存在很大的风险,有的地区还没有脱离本地区饲料资源、环境承载、粪污消纳等实际情况,盲目地追求新的养殖方式,事实上对于当地的奶牛养殖效果有较大的危害。针对奶牛养殖问题,还应该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和设计。

1 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特点

1.1 我国奶牛养殖业出现结构性调整,散户数量减少

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奶业行业的发展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尤其是在2009年时受“三鹿奶粉事件”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生鲜乳的价格浮动较大,对奶农以及一些奶牛养殖散户带来很大的冲击,很多地区出现了倒奶、杀牛等现象。自此以后,虽然我国的奶业行业有一定回暖,但是我国的奶牛养殖行业出现一个明显的现象,即养殖散户的数量大大减少,因为有一些学者和专家认为,奶制品出现严重的安全问题,是由于在养殖过程中,一些散户的养殖和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对奶牛可能出现的各种疫病不能及时有效地防控,因此导致这些疫病爆发了大规模的影响。为了要对这些问题进行防控,就必须要对养殖散户进行控制,尤其是要对散户的生产方式进行规范,使得很多养殖规模小、生产水平低的散户不得不退出奶牛养殖市场。但我国的奶牛养殖市场中,散户所占的比重较大,在改革养殖模式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解决散户生产水平低下的问题,很多奶牛养殖从传统的散户过渡到“集中散养”,即散户聚集在一个地方进行养殖,看似养殖规模增大,但实际问题没有得到改善,很多养殖户的生产水平依旧不达标,这种模式不仅不会降低成本,反而还会增加疫病的风险。

1.2 多种养殖模式并存且地区间差异大

经过调整,我国的奶牛养殖模式中依旧有多种养殖模式并存,而且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大,在一些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散户基本消失,比如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基本没有奶牛养殖散户,内蒙古、 新疆、黑龙江作为三大牛奶主产区,其饲养量占全国奶牛存栏56%,散户养殖存栏470万头,而且养殖分布面积很广,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由于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因此在短时间内很难筹集大量的资金用来减少养殖小区,所以导致我国的奶牛养殖过程中,分散、低效的散养户仍然大范围存在,同时也有一些养殖水平较高的散养户。同时,在畜牧业不断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其他的养殖模式,比如家庭牧场、奶业合作社、奶联社等多种养殖模式也快速发展起来,总体来看,我国的奶牛养殖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牧场的建设动力,但是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很多养殖户并没有真正掌握饲料生产、粪肥消纳、疾病防控等配套技g,从而导致奶牛养殖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2 我国奶牛养殖模式思考

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到很多外界因素,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之后得到最终的方案。

2.1 考虑环境消纳能力

在奶牛养殖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各种粪污的处理,这个问题也是规模化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一头奶牛每天约产50kg粪便,如果要实现规模化养殖,则养殖数量较多,假设一个养殖场有一万头奶牛,则每天将会产生500吨左右的粪便。这些粪便的处理是一个难点,不能单纯地依靠环境自身的消纳,还要加强对其他处理方式的应用,因此也会增加成本。

2.2 加强饲料成本的考虑

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奶牛每天的饲料需求较大,奶牛养殖业属于土地密集型的产业,需要牧场周边有足够的草地可以为其提供丰富的饲料来源,但是对于规模化养殖而言,单纯地依靠草地自身的循环生长,显然不能满足奶牛的需求,因此还必须要加强对其他饲料产生方式的应用,产生更多饲料,满足奶牛的日常生产生活需要。

2.3 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奶牛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养殖技术,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养殖场,要从技术方面着手,来提高奶制品的质量。新西兰的奶牛养殖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比较超前的,因此可以从其奶牛养殖过程中吸取经验,实现奶牛养殖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一个现代化的养牛场中,应该要保证人牛比例为1∶50,要配备更多的技术人员,对奶牛养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2.4 提高疫病防控能力

奶牛养殖规模扩大的同时,也会增加奶牛疫病的防控难度,一旦出现疫情则很有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在奶牛规模化养殖过程中,还应该要做好疾病的预防,采用分区的办法建设大型牧场,将奶牛隔离开,一旦发生疫情可以及时进行隔离,降低损失。同时在日常养殖过程中也要加强疾病的防控。

结语

综上所述,就当前我国奶业发展的情况来看,超大型牧场模式在有的地区可以实施,但这种模式并不是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的主流,我国奶牛养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该要结合区域特点,结合区域的资源禀赋,结合奶业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总体规划,从而使得奶牛养殖业可以实现安全、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鑫宇,杨君香,黄文明.对我国规模奶牛养殖模式的思考[J].中国畜牧杂志,2010(46)

[2]那达木德,张宇阳.关于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几点思考[J].中国乳业,2012(04)

第5篇: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规模化养猪;新思维新动力;经济回报

1 目前规模化养殖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部分养殖户盲目发展规模 这个问题是目前规模化养殖场最为普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在建场之前没有进行认真的测算和论证,又没有得到权威人士的技术支持,因此从建设上就开始出了问题。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圈舍结构不合理、舍内的硬件设施不齐备、生物安全措施无法保障、又缺乏合适的管理人员。虽然圈舍是新的,也只不过是将传统的土圈改成更为高档一点的圈舍而已,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转变。一旦把猪引进来问题就会随之产生,严重制约了养殖户的养殖效益。

1.2思维方式进入了误区 这个问题在一些规模养殖场的老板中普遍存在。“腰缠万贯,带毛不算”的思维误区长期存在。这些老板虽然也指望养猪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但是却没有将重点放在养猪事业上,因此对于猪场的生产漠不关心或者是粗枝大叶,把猪场损失看成是运气不佳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因素,是很自然的损失。这就导致了思维方式长期滞后,最终导致了恶性循环,造成的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悲剧的发生。

还有一些老板曾有过小规模养猪的成功经验,根本不学习先进的养猪技术,固步自封。这些人普遍的特点就是经验论者,凭借以前小规模养猪的经验操纵大规模猪场的运作,对于专业性的建议置之不理,最终也会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

1.3技术力量薄弱 在没有技术人员指导的情况下进行规模化养殖,养殖人员素质普遍落后,甚至对猪的基本养殖常识都不具备,这也将导致一些新的理念无法传达甚至根本就没有一些新的理念,生产成绩长期搞不上去,处在亏损的状态,最终老板失去信心,导致猪场无法运行而关闭。

1.4饲料营养问题 一些规模化养殖场尽管养了数量较多的猪,但是却是不去关心猪的营养问题,对猪的生长习性也置之不理,最终导致猪严重的营养不良,生产性能低下,效率低下,失去了市场竞争优势。

1.5疫病防疫压力较大 目前制约中国养猪业最大的问题还是疾病问题,普遍存在千日打柴一日烧的状况,这与前面所提及的因素都密切相关,是前面所提及到的问题的一个综合的体现。目前由于疾病种类繁多,混合感染长期存在,疫病防治意识较弱,防大于治的理念无法执行。疫病监测在我国刚刚起步,还得不到广大养殖人士的认可。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最终使我国的规模化长期处在低级的水平。

2 发展规模化养猪的新动力

2.1政策扶持 民以食为天。食品问题是定国安邦的最重要因素,尤其是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国家目前的惠农政策对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对于我国的养猪事业从传统的散养向规模化养殖提供了发展契机。

2.2大规模的养殖公司迅速崛起 一些大规模的养殖公司,例如正大集团、温氏集团等养殖公司的迅速崛起,积累了大量的规模化养殖的技术,促进了养殖向中等规模的过度。

2.3高水平的行业人才走向一线 在我国制约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大批的高素质的人才开始走向生产第一线,这对于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生气至关重要。有了人才的保证,先进的理念得以贯彻落实,先进的技术得以实践,先进的管理得以实现。这都极大推动了我国养殖业的迅速升级,也为规模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

2.4“四良配套”落到实处 四良配套主要包括良料、良种、良舍和良法。目前我国饲料企业上千家,但是高品质的饲料生产厂家就几十家,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的90%以上的饲料将集中在这几十家高品质的饲料企业中。这几十家企业是国内行业中最为优质的饲料,在未来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的环境下,选用优质的饲料是唯一的选择。

良种也是影响着规模化发展的重大因素。许多高品质的企业为了繁育自己的优良猪种,不惜花费最高的价格在外国引进性能最为优良的种猪,在国内搞良种繁育,掌握核心技术。这将极大鼓舞我国养猪人士的信心,同时也将种猪繁育落到实处。

良舍既是良好的养猪硬件设施。一些优秀企业例如正大集团在这方面积累了十几年的经验,同时又吸收了东南亚、欧洲和北美的猪舍建筑特点,结合中国的现有国情,开创了标准化圈舍养殖的先河,并进一步掀起了规模化养殖的热潮。

第6篇: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滇西南;肉牛养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823.9+2;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3-0043-02

肉牛养殖在中国的历史较长,但是各地区养殖的方法有所差异。滇西南地区的肉牛养殖起步较晚,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增加,导致了肉牛养殖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因此肉牛价格也在提高[1]。为了加速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速度,政府也制定了针对农业的一些政策和资金扶持,帮助农业及畜产品的发展,肉牛养殖业也因此而受益,但是由于发展速度较快,肉牛养殖业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例如养牛场地及建筑从地方选择到建筑结构都不够合理,那些空间狭小的牛舍空气流通不畅,夏季就会出现闷热污浊,而春秋及冬天又寒冷潮湿,肉牛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不仅影响肉牛增重的速度,而且肉质也受到影响。

1 滇西南地区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1.1 肉牛品种

首先是肉牛的品种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品种不好,肉质也受到影响。肉牛养殖一般选取的是黄牛或水牛,但是目前中国在肉牛品种改良和育种处于无序状态,导致了很多肉牛品种不好。一些农户挑选本地肉牛进行配种,自行繁育后代,在基因上的近亲导致了肉牛品种质量的下降,改良率较低。和其他发达国家的肉牛改良比率相比较,中国改良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则高达90%。另外,品种改良时的杂交品种较少,没有严格按照良种要求进行杂交繁育,导致了肉牛整体上的性能较低,肉质较差。肉牛养殖户之所以选择黄牛来养殖,主要是黄牛饲养较为粗糙,抗逆性^好,不易生病,而且肉质比较肥嫩。但缺点是生长速度较慢,产肉少,而且优质牛肉的切块率比较低。

1.2 优质肉切块出肉率低

目前那些养殖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像澳大利亚、新西兰,肉牛优质肉的切块数量近300 kg,世界平均水平是205 kg,而中国的肉牛优质肉切块重量只有约200 kg。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实际上是肉牛体重的差异、良种繁育、饲料供应及养殖方式都存在着很多问题。滇西南肉牛出栏体重和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肉牛出栏体重相比较,差距较大,虽然黄牛是较好的肉牛品种,但是黄牛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及出肉率低,加上脂肪沉淀不理想都是导致肉牛肉质切块较低的因素。相比较而言,水牛体形较大,但是屠宰率较低,产肉量也少,而且肉纤维较粗,口感不好。品种培育方面,一些养殖肉牛的专业机构以成年架子牛为种进行改良,有效地缓解了中国牛肉短缺的现状,但是改良后的肉牛由于肉质差,不易消化等缺点,也阻碍了肉牛养殖的效益[2]。

1.3 饲料数量及养分不足,精细饲养差

中国肉牛养殖户以放牧的形式进行肉牛饲养,但是天然草场不够充足,放牧并不能解决肉牛较大的食量问题,肉牛增重速度降低。其次,一些养殖户用牧草来喂养肉牛,但是牧草质量不高,营养不齐全,使得肉牛的蛋白质含量较低,虽然喂养足够的牧草数量,但是肉牛的增重速度还是很慢,日增量约0.5 kg。牧草数量储存缺乏,导致肉牛食量不足而不能增加体重[3]。目前很多养殖户在肉牛的饲养方式上缺乏精细喂养,一些养殖户为了节约成本,不给肉牛添加饲料添加剂,更谈不上高质量的牧草或者饲料。在饲料投放时间和技术上也不够科学,一些饲料未加工就直接投放,影响了肉牛的消化率和长膘。

1.4 销售渠道不畅

养殖户的最大风险就是牛肉的销售渠道及销售价格。由于肉牛养殖农户的分散性,未能形成规模性的养殖链,导致很多肉牛养殖时间长,但是饲养方式又不相匹配,使得肉牛掉膘,肉质口感差,加上销售渠道不畅,导致牛肉价格下跌,甚至折耗。

2 滇西南地区肉牛养殖质量提高的策略

针对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要采取科学养殖的办法才能使得养殖户受益,而且给市场提供绿色环保健康的牛肉,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2.1 改善养殖环境

要想肉牛肉质优良,科学合理的牛舍环境十分重要。就滇西南总体的气候而言,比较湿润温暖,开放式的牛舍比较适合这个地区的肉牛养殖,四周不设置围墙,采用支柱式的顶棚方式,高度设置3 m左右,宽度10 m左右,这样就保证了每头肉牛的平均面积。

2.2 改良品种

肉牛品种的改良很重要,要饲养杂交肉牛和规模化饲养方式,使得肉牛有条件实现经济杂交。可以利用本地牛和北方体形较大的鲁西牛进行杂交。也可以引进国外的肉牛品种,像安格斯、利木赞、西门塔尔牛或楼来牛等作杂交父本进行改良。或者也可以采取人工授精的办法,既节约了公牛成本,也避免了肉牛由于品种差异太大造成的困难问题[4]。杂交品种的最大优点就是增重快,比本地黄牛增重要高出20%~50%,而且肉质细腻,口感好。

2.3 改善饲料的营养

要想使得肉牛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首先是要提高饲料的营养,精细化的饲养肉牛才能使其长膘快,而且保证肉质的口感。饲料要采用禾本科牧草和豆科牧草,像柱花草、王草、矮象草、桂牧一号杂交牧草,蛋白质含量高,适合肉牛喂养,而且易于长膘。冬季可以种植一些黑麦草、大翼豆、银合欢、杨树、刺槐等,这些牧草不仅在口味上更加适合肉牛,而且营养价值也较高。

2.4 推广青贮及氨化饲料的制作及应用

澳大利亚的畜牧业十分发达,肉牛肉质细腻,口感好。除了自然草场的优势之外,政府非常重视青贮,就是将青绿色饲料在无氧条件下密封保存的方法。青贮可以有效的保留饲料的营养成分,口味和青草相差无几,而且对肉牛而言口感较好,适合任何季节喂养肉牛。青贮在南方地区比较适宜,由于气候湿润温暖,尤其是玉米类作物在青贮后原有的营养保存较好。而氨化饲料则是将饲料进行氨化处理,尤其是草料的秸秆,处理后质地变软,符合肉牛的口味,有效的提高了消化率,并且粗蛋白含量高,适合肉牛长膘。

2.5 加强销售渠道的疏通

肉牛饲养长成后要及时销售才能避免饲养时间过长,保持肉质的鲜美和细腻,优质肉切块率高。那么传统的散养型养殖方式要改变,加强集团化养殖,分工协作,理顺销售途径,保证肉质质量的情况拓展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3 小结

肉牛养殖要想产生期望的经济效益,要依据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和饲养条件才能实现。肉牛养殖需要学习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滇西南地区自身的环境条件加以改进,才能为养殖户带来真正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周培红,陈 娴.黔西南肉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贵州畜牧兽医,2013,39(3):37-38.

[2] 张纪鹏.南方肉牛养殖的问题探析[J].江西畜牧医学杂志,2015(6):10-11.

第7篇: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基层畜牧养殖;管理;存在问题;措施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基层畜牧养殖业以大规模集约化方式代替分散小规模养殖方式,基层畜牧养殖管理工作的成败决定着畜牧养殖业的产品质量和安全。因此在新形势下的基层畜牧养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凸显。为基层畜牧业的养殖管理顺利进行,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保持洁净的环境;引进质量良好的品种;精良优质的饲料;科学合理的饲养方法;及时有效的疫病防治措施等方面。只有以上各项工作保质保量顺利完成,基层畜牧业的养殖质量必然提高,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基层畜牧养殖业管理现状

1.1严把品种质量关,促进畜牧业生产效益

畜牧养殖业的生产效益以及生产的性能高低取决于畜禽品种的引进,采用的优良品种养殖业生产性能自然就高,否则造成效益低下。给养殖业的发展和生产效益造成阻碍。在品种引进过程中常出现几点问题。首先是一些养殖场受生产成本制约,擅自放弃购买指定品种而采购一些非正规渠道的种禽。这些不合格的种禽带有许多的疫病后期会给养殖场造成巨大损失。其次,从非正规渠道引进的劣质种禽,往往缺乏种禽疫病预防工作,种禽成活率较低并且容易感染和传染疾病,对养殖场的安全造成威胁严重影响养殖效益。再次,由于种禽死亡频发,养殖户循环购买劣质种禽补充,不仅不能解决养殖效益问题甚至带来更大的疾病风险,对养殖场的经济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甚至造成养殖场亏损倒闭的恶劣后果。

1.2饲料品种单一营养成分欠缺

畜禽生长发育是否达到指标是养殖场畜禽出售创造效益的关键,只有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给畜禽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才能有效提高生长发育指标。而实际上大多养殖场采取粗放式的饲养。不重视考虑动物饲料营养搭配。主要对畜禽指标产生影响的原因有:第一,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减少投入,简单把农村家庭附近的农作物、青饲料当作饲料喂养畜禽而放弃专门的畜禽饲料,由于这样的饲料不易吸收消化,即使吃饱饲料但营养成分不足,也造成动物生长速度慢。第二,一些养殖场所用饲料缺乏营养而且种类单一也是影响畜禽生长发育的重要原因。第三为了进一步优化提高养殖效益和生产性能。对传统品种优良而饲养方法落后的问题要进一步大胆常识变革。

1.3养殖场卫生不达标,缺乏传染病防控措施

基层畜牧养殖业发展缓慢与养殖场主经营管理模式落后、养殖场卫生不达标有直接关系。

1.4兽药使用不正规,畜产品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由于部分管理工作者和畜禽医护人员不能正确使用或滥用兽药,给畜牧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健全,防范意识严重缺乏,没有最基本的防重于治的观念;(2)、没有严格遵循药物合理正常的使用方法或严格按照动物病情作为出发点,只是一味追求动物的存活率而大量频繁的滥用药物饲料添加剂或者是兽药,致使药物残留严重超标;(3)、有些养殖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无视国家规定的休药期,为了达到动物能够成活而长时间超量对患病的动物使用各类药物,对畜产品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的同时也给人体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

1.5管理观念落后,养殖环境不佳

只有一个比较好的养殖环境才是实现科学养畜禽的基本保证。很多地区的商品畜禽的养殖结构都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以及布置,导致了许多的养殖场夏季酷热而冬季寒冷。由于管理工作理念保守、落后以及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管理手段,终将导致畜禽的商品率低下,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都在也逐渐低下。

1.6免疫制度不佳,疾病的防控不全面

畜禽安全问题是养殖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大部分的养殖场在资金以及技术方面受到限制,免疫制度不完善,由于缺乏免疫方面的人才而导致很难采取相应的解决手段,致使养殖场的丧失部分经济利益。

2解决基层畜牧养殖业所存问题的相应措施

第一、严格控制畜禽的品种质量关作为合格的养殖场主为了能够保证畜禽的品种的质量能够过关,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积极且认真开展对动物的性能测定工作,要以科学的操作手段并高度重视选种工作;(2)要从非疫区引进所需的品种,并调查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严密检查是否有发生过疫病的情况;(3)聘请经验丰富或者有专业知识的相关动物专家或者养殖场来进行仔细的把关,对引进相关动物品种的幼苗进行一系列的消毒活动。第二、及时更新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养殖场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知识,转变管理观念,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基层畜牧养殖业。第三、进一步完善防疫制度现阶段养殖场养殖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防疫工作,养殖场必须建立适合自己的动物免疫程序以及消毒工作,进一步提高动物的免疫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层畜牧养殖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基层养殖业的发展水平,只有提高对基层畜牧养殖业的管理措施,才能保证基层畜牧养殖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斌华.基层畜牧养殖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2015,(21):199,201.

[2]尹建波,邓子华.基层畜牧养殖管理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J].南方农业,2015,(27):178,182.

第8篇: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生猪养殖环境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随着龙岩新罗区对生猪养殖的清理整顿,大量的生猪养殖户拥入漳平市,畜禽养殖规模也由小型家庭的散养向集约化大中型规模化养殖场发展。据统计,2006年漳平存栏数在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有597家,300头以上的有171家,1000头以上的有14家,而且大多集中在附城的菁城、桂林、西园、和平、芦芝等乡镇。迅速增长的养殖规模已经超过了当地土地污染负荷警戒值,大多数养殖场的粪便、污水的贮运和处理能力不足,设施简陋,污水排放超标,造成周围环境的严重污染。

1 生猪养殖现状

据统计,2006年漳平市生猪养殖户共1.15万户,生猪存栏18.2万头,其中在九龙江流域主干流1000米、支流500米范围内的散养户(存栏200头以下)3142户,存栏6.4万头;规模化养殖(存栏200头以上)271户,存栏9.16万头,规模化养殖主要集中在菁城、桂林、芦芝、西园、和平、南洋等6个乡镇(街道)。生猪养殖分布情况见表1。

2 生猪养殖治理情况

漳平市的畜禽养殖业是散养与规模养殖并存。一家一户的散养方式,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污染面广量大,不容易建设污染处理设施进行粪尿处理。而大、中、小型养猪场,由于猪的数量大,粪尿集中,若没有处理配套设施,将对附近水域造成较大影响。大量的猪粪、猪尿流入水体环境,势必造成了严重的有机污染和生物污染,粪尿中的大肠杆菌和其它致病性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进入水体后,成为危害人体健康的一大隐患。为此,近年来,漳平市加大了对生猪养殖废水的治理力度,全市2004~2006年共建沼气池58450m3、生化塘58850 m3。其中:第一批103户共建沼气池11880 m3、生化塘28200 m3,搬迁8户,搬迁猪舍面积3618.3 m2。第二批178户共建沼气池23770 m3,生化塘30850 m3,搬迁6户,搬迁猪舍面积4303.6 m2。第三批完成治理养殖户154户,建设沼气池22800 m3,搬迁13户,搬迁猪舍面积3278 m2。

3 生猪养殖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3.1生猪养殖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布局不尽合理。漳平市生猪养殖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全市尚无生猪养殖发展规划,造成养殖业布局不尽合理。

3.2对如何正确处理好发展生猪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存在认识上的差距。一是乡镇还普遍存在重发展轻保护的意识,虽然意识到发展生猪产业所产生的粪尿对水、空气、土壤等会造成污染,但对其严重性认识不足;二是生猪养殖业主环保意识不到位,需配套建设的环保设施严重滞后,有的甚至未做任何处理直接排放。

3.3养殖场未批先建现象严重。由于养殖户多在自家的山场上建养殖场,既不用办理工商执照,也无需土地、农业、乡镇的审批,因此生猪养殖户大多是未批先建。目前,全市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只有45户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其余均未经环评,造成许多养殖场选址不合理。

3.4污染治理资金严重不足。大多数养殖场由于是农户自行投资,本身就存在着资金短缺问题,污染物处理设施简陋或没有污染物处理设施,未经处理的生猪养殖废水排入农田、水体,造成周边环境污染,甚至污染了部分村民的生活饮用水源,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4 生猪养殖业污染控制措施

4.1管理措施

由于生猪养殖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的集聚,以及区域布局的滞后性,生猪粪便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必须加强生猪养殖污染控制,加快生猪养殖业污染物综合利用和处理,使生猪粪便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推动生猪养殖业良性发展。

4.1.1搞好区域布局规划,加快划定市、乡、村畜禽禁养区、禁建区和适度发展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及缓冲区、交通主干线和河道两侧的一重山内要严格新建家禽规模养殖场。按照“小规模,多布点”、“畜地平衡”的发展思路,编制畜牧区域布局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区域,实施“三大转移”即:城区向乡村转移、密集区向疏散区转移、中部向南北部转移。实行按规划科学布局,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减轻附城高密度发展污染问题。

4.1.2抓好近期畜牧污染治理。一方面加大治理力度,一是禁建区内规模场和污染重点乡镇,二是沿溪两岸一公里以内规模场,三是其余未治理和治理未达标的;另一方面是严把项目审批关,即新建和改、扩建规模场审批,不在禁建区内建规模场,治理不达标的坚决关闭。

4.1.3治污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大中型规模畜禽场,以发展“猪――沼――草、猪――沼――果”等生态养殖模式为重点,通过建设生态型现代化牧场,加快粪便污染治理实用技术推广,发展粪便加工有机肥、沼液转化能源,解决生猪污染净化问题,实现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4.1.4建立畜牧养殖业发展监督检查工作制度。农业、畜牧水产、环保、林业、土地、工商等职能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职能,严格禁止在禁养区从事畜禽养殖,严格禁止在禁建区新建养殖场,严格限制适度发展区的畜禽养殖规模。设立农村环保员,通过乡村平时巡查及时发现违建行为,各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工与协作,及时查处违规建场行为,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

4.2技术措施

4.2.1实施生态立体种养工程。大力推广“猪――沼――果(草、树、菜、鱼)”等立体生态种养殖模式,以及经济适用的综合治理技术,鼓励粪便污水经处理后上山、下田、入塘,自行消纳,变废为宝,从源头及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物。力争到2010年,建成“牧――沼――果”生态农业示范点300个,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区片(场)1――2个。

第9篇: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畜禽养殖;污染防控;对策

1引言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步伐的加快,近几年蓬安县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一方面满足了城乡居民对猪、牛、羊肉类的需求,另一方面造成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粪水、粪便与污水更加大量与集中,所带来的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有很多养殖场修建时不规范,大多实行农家分散饲料养殖,造成养殖业纳入环境管理的比例较低,达不到管控的要求。

2养殖业现实基础

近年来,蓬安县畜禽养殖业全面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贡献较为突出,畜牧产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科技水平显著提高。蓬安县委、县政府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建立标准化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基地,大力发展“三百工程”等惠农政策。目前,蓬安县畜禽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仅占26%左右,多数农户仍为小规模分散饲养,全县养殖最多的畜禽品种为生猪和羊,两者存栏数之和为全县存栏总数的86%。养殖环境差,养殖水平低,疫病易发生和流行,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未能全部到位,畜禽粪污无法有效处理和利用。

3养殖业面临挑战

蓬安县作为一个畜禽养殖业大县,近年来,全县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丰富了城乡人民的菜篮子,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畜禽养殖业在建设初期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滞后,环保治理设施不完善,畜禽粪便或露天堆放,滋生蚊蝇、产生恶臭,或直接排放污染水体和空气,或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及畜禽养殖废水过量施用于农田导致土壤孔隙堵塞,造成土壤透水性下降及板结,严重影响土壤质量,所产生的这一系列环境问题日显突出。畜禽粪便产生的污染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和农村环境脏乱的主要因素之一。

4蓬安县畜禽养殖污染目前存在主要问题

4.1尚未全部完成养殖区域划分,并未科学调整空间布局

由于以前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同时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一些养殖场过于靠近河流、居民集中居住区、国省干道等禁养区和限养区。

4.2养殖业污染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环保意识较差

多数养殖户对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尚未引起高度重视,普遍存在重养殖、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

4.3畜禽养殖散养户多,环保资金投入缺乏保障性,污染防治设施配备较为简陋

近年来,蓬安县委、政府大力发展“三百工程”,对畜禽养殖业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但是养殖户对养殖企业自身投入小,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物发放量大,大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物处理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畜禽粪污不能全面得到有效利用。养殖户又没法做到“农牧结合、种养结合”,导致粪污直排、污水乱流等现象。

5对策及建议

5.1加强领导和健全制度

充分认识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要性、紧迫性,要将蓬安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全县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由县政府领导任组长,负责全县的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明确目标,建立三项制度即台账制度、通报制度、奖惩制度。健全机制,加强考核督查,确保取得成效。

5.2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监管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蓬安县畜禽养殖业发展现状,编制《蓬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加大畜禽养殖业环保监督执法力度,依法严格查处未批先建,违法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对规模较大的畜禽养殖场,限期完成污染治理设施,做到种养结合。对在规定期限内治理不达标的养殖场和禁养区的予以取缔,以彻底消除畜禽养殖废物排放。

5.3建立完善的畜禽养殖业环境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养殖场建设环保审批制度、排污申报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对严重污染环境的畜禽养殖场,要进行限期治理,环保部门要进行相应的监督和监测,逐步建立一个对畜禽养殖污染的在线监测和评价体系。

5.4开展畜禽养殖技术推广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