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与信息化教育范文

工业与信息化教育精选(九篇)

工业与信息化教育

第1篇:工业与信息化教育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特征;内容;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23-02

高职教育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专业化程度。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不断完善过程。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方面。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该走向何处?高职教师该如何发展?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发展途径或方式?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做粗浅的探讨。

一、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

(一)信息化下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迫切性

教育信息化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要求。一方面,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数字化学习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现代信息教学法和教学设计日益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成为教学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为重要目标。信息化的“摩尔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和信息增长的速度,信息化之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之于教育领域二者的作用是同等强烈的。高职教师是高职教育的实施主体,教育信息化对于高职教育教师专业的发展形成一种紧迫的推动压力。

(二)信息化下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长期性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到目前为止历经了三个主要的阶段:萌芽起步阶段、初期发展阶段和高速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计算机教育的兴起为基本特征,其主流媒体是PC机;第二阶段以网络教育的兴起为基本特征,其主流媒体是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第三阶段以普适计算的兴起为基本特征,其主流媒体是电子书包和移动无线设备。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源动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必须适应教育信息化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趋势在未来若干年内仍将保持下去,高职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信息化下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实践性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强调“工学结合”和“就业导向”。这要求高职教师既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又要具有教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高职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无论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数字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还是电子书包与移动设备的应用,高职教育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教育技术实践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特性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特性。

二、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知识体系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应具备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知识、专业实践知识以及信息化知识。其中,学科专业知识是指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理论体系,这是基石。同时高职教育注重“工学结合”,对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体系要求较高。高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主要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企业实践中习得的实践经验与专门技能。信息化知识主要指教师基于工作和学习需要必备的信息理论与方法、教育信息技术及教育信息产品等相关知识。高职教师的信息化知识体系可以是系统的,也可以是相对松散的。

(二)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能力体系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能力体系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信息能力等。

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是指教师运用信息理念、信息方法和信息技术来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这包含多媒体课件和教学信息设备的使用、数字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维护、网络教学和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等。科研与学习能力是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科研与学习表现为科研过程中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的使用,文献数据库的使用、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等。实践能力是高职教师的灵魂,它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工艺能力、设计能力、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教育信息检索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设备使用能力和信息资源利用能力等。

(三)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素质体系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素质体系包括教师对高职教育的认同与信仰、所从事专业的专业素养、与职业资格相对应的职业素养以及与时俱进的信息素养等。专业素养是指高职教师基于所从事的专业纵向的以及横向的认识与积淀。职业素养是指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的综合体。信息素养是指高职教师开发与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它不仅仅是指教师能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应用于教学与科研,还要求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信息观念、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等方面的集合体,是贯穿体现于教师教书育人与职业生涯发展各个环节的素质与修养。

三、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现代信息化职业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是与时代和产业结合最紧密的教育形式,时代和职业需求必须在高职教育中得以体现。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信息化,高职教育教师必须树立现代信息化教育理念。现代信息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化理论和技术的高度融合,是信息化环境下开展现代高职教育的灵魂。现代教育思想包括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创新教育观、情商教育观等;而现代信息技术则主要包括现代媒体技术、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等。高职教育教师必须从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出发,培养自己的信息意识,树立教育信息化思想,并且以信息化思想和技术指导高职教育实践。

(二)加强基于“双师型”的教师专业培训

教师职业需要长时间的专门训练,专门训练主要靠培训。教师培训的目的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其形式一般有教师进修、校本培训、企业锻炼和学历提升。

高职教师进修和校本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职业道德和信息技术等方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高职专业随着社会变迁和职业升级而在不断调整自身的内容和规格,这就需要教师跟上形势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境界、教育追求、道德品质的传播,注意新技术、新成果的学习与体验。信息理论是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也是教师开展电化教学和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的前提。企业锻炼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途径,也是高职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必然要求。企业锻炼在时间上可以是集中进行的,也可以是分散进行的;在内容上可以是生产实践,也可以是技术指导。学历提升主要是针对学科专业,教师通过系统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理论修养。

(三)开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科研

一是开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场所。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积极参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教后记、个人博客等不断反思。现代教师教学实践主要是信息化的教学,教学场地是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是计算机网络设备、教学手段是多媒体教学、教学资源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法。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反思,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对自身教学的认识,有利于个人成功经验的总结。

二是积极开展科研。高职教师不应仅是教学能手,而且应是科研能手。高职教师科研既可以是科技课题研究,也可以是教育教学研究;既可以是基于个人兴趣的单独研究,也可以是为了达到专业发展的目的而进行的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研究。科研的手段和方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如文献检索、虚拟仿真、网络调研与数据统计分析等,现代科研已经打上了信息化的烙印。

(四)组建基于网络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在数字化网络空间中由共同兴趣引发形成的,团体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资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联盟。基于网络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表现形式可以是网络虚拟社区、讨论组、QQ专题群以及主题论坛等。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协作平台,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首先,网络学习共同体有利于高职教师群体共同成长。高职教师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基于网络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可以是专业教师、企业的一线专家,或是行业的技师能手,在网络环境下,他们可以跨时空的开展交流沟通,在互助合作中实现专业上的共同发展。其次,网络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实践性知识的传播,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专家尤其是一线能工巧匠通过共同体平台,撰写实践反思日记、分享实践工作经验、上传工艺资料、推广技能技巧,能有效实现实践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五)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是职业院校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之一,高职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素材型教学资源建设、课件型教学资源建设、网站型教学资源建设、论坛型教学资源建设和课程型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

第2篇:工业与信息化教育范文

2011年8月26日,教育部发出通知,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成立“教育部信息化领导小组”,袁贵仁部长任组长,下设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展涛担任办公室主任,同时撤销“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金教工程)领导小组”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办公室(金教办)”。

二、教育部制定《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2011年6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面向全国广泛征求修改意见。这标志着由教育部组织编制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即将正式。

教育部于2011年3月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主持召开了教育信息化专家座谈会和编制工作启动会议,就如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咨询了教育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领域高层专家意见,并就《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等做了重要指示。在教育部的指导和组织下,有关单位和高校的专家参与了规划起草工作。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包含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和保障体系4大部分。《规划》制定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明确了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任务,并提出了五大行动计划。《规划》还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政策法规、体制机制、安全保障和产业研发等保障体系,强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三、全国中职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开通

2011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与新华通讯社副社长鲁炜共同开通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

实现信息技术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是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教育部于2009年9月启动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优秀多媒体课件征集评选活动。活动共收到来自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参评课件3237件,经初筛和预评,评出符合要求的入围课件1825件。为了展示优秀多媒体课件,方便全社会和广大职业学校师生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教育部组织开发建成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并在新华网设置平台入口。网站将被建设成集展示与传播、学习与研究、互动与交流于一体的大平台。

四、第十一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举办

2011年8月21-22日,第十一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在重庆隆重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重庆市副市长吴刚等领导出席论坛开幕式并作了讲话,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李天顺,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涂经平,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键等领导和专家也出席了论坛。论坛开幕式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展涛主持,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旭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

本届论坛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协办,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承办,来自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领导、各类学校主管领导及教师、专家技术人员、业界人士800余人参加了论坛。论坛以“中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十年展望――机遇与挑战”为主题,梳理了“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对中国教育信息化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十年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展望。

杜占元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只有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对教育信息化工作从战略高度全面部署和加快推进,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杜占元副部长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指出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差距,介绍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五、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召开

2011年3月,教育部在杭州召开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2011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此次会议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部组织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范围的教育信息化座谈会,旨在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准备。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通过经验交流和工作研讨,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还对2011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做了具体部署。

教育部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负责人,《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编制专家组部分专家,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电教馆馆长及代表共200余人出席了会议。

六、教育部与中国移动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1年9月15日,教育部在京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本着“政企联动,优势互补,支持教育,战略共赢”的原则,明确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中国移动党组书记奚国华、中国移动副总裁沙跃家等出席签字仪式。

根据协议,今后5年,教育部和中国移动将以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即将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为依据,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共享与应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信息技术与装备研发及推广等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双方的合作,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教育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发展。

七、中国教育信息化与创新教育国际研讨会举办

2011年5月5日,教育部与微软公司在北京联合召开“中国教育信息化与创新教育国际研讨会”,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

杜占元在致辞中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知识创新和共享,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及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教育部十分重视跨国公司及社会各方面在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希望其继续关注和积极参与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八、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颁奖大会召开

2011年7月31日,“中国移动校讯通杯”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颁奖大会在山东济南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山东省副省长黄胜出席活动,现场观看了机器人足球和篮球决赛,为获奖学生和优秀组织单位代表颁奖。

杜占元在会上发表讲话,他指出:全面提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希望主办单位和各地教育部门认真总结经验,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进一步办实办好,以活动促进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兴趣和个性化发展。

该活动由中央电教馆主办,全国32个省级教育部门均组织参加了本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九、教育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心成立

2011年6月,经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协调小组评审通过了教育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心(以下简称:测评中心)作为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机构的资质申请,颁发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机构能力评估合格证书》(证书编号:92012011)和《信息安全等级等级保护测评机构推荐证书》(证书编号:(国)-006),成为继电力、金融行业之后第三家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机构。

2009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通知》(教办厅函〔2009〕80号),责成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负责教育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组织实施,承担业务培训、定级备案审核及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测评等工作。随后,教育部批准成立了测评中心,挂靠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具体承担以上工作的同时,还负责教育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标准规范研究以及提供定级咨询、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体系设计、网站安全监测等信息安全服务。

测评中心的成立,为教育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教育行业三级及以上信息系统的测评工作将由该机构组织实施。同时,测评中心还将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规定,配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继续推动教育行业信息系统的定级、备案、建设整改以及督导检查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通过等级保护工作的落实切实提高教育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

十、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经国家密码管理局授权为“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机构”

第3篇:工业与信息化教育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职业教育;应用研究

一、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的必然性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作为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类型之一,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职业教育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内容包括文化和专业知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职业管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在档次上包括高、中、初多种层次。在对象上,既有职前培训教育,又有职后提高教育。信息技术将职业教育带入了信息化的时代。职业教育信息化,就是指从事职业教育的师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整个教育过程都在现代信息化环境中进行,从而使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过程。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如今早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职业教育作为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生产、生活联系最密切的教育,其教育内容必然涉及到有关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教学内容、手段等方面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由于职业教育注重实效性,教学内容西安对来说稳定性不高,变化较快,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授教学内容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从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出发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引入和应用信息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三、信息技术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应用

(一)改变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新兴职业的出现,就意味着职业教育中新的教学内容的出现。职业教育,应该密切关注社会的发展,根据社会的进步、职业的变化,调整自身的教学内容。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变革的步伐,方能使职业教育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

(二)改变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现代信息化教学环境,使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跃进到多媒体与互联网。多媒体的图、文、声并茂,互联网的海量存贮、高速检索、大规模传播等特性,使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一改传统的单一形式,异彩纷呈,令人眼花乱、目不接。

(三)改变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

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是多种感官同时运作,相互协调的过程。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元化,同时作用于多种感官,从而使受教育者学得更快,学得更多,学得更好,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为职业教育构建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在职业教育中引用信息技术,为其构建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主动学习、协作学习、情景化学习及探究性教学等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这样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地点、方式等相对来说更加的灵活和高效。

(五)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知识呈现的工具,老师可以利用其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多媒体素材库,运用在自己的教学中;同时也可以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

(六)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作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设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成,将通过校园网为教育教学提供永无止境的资源和服务。

四、职业教育应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费高速公路的普及应用,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都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适应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必须掌握先进的教育手段才能培养出在信息大潮中勇于拼搏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网络技术、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计算机以及教育信息数据库等智能化教育工具的应用淘汰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投影片等教具。制作精良的课件可以把用文字和语言等工具很难表述的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可见的推广和发展,将使视听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成为教学方法的主流。

五、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实施

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意义非同一般,因而要特别注重其实施过程,使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应把先进的教学思想及教学理论通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载体,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认识与激动工具。根据职业教育的实际,合理施教,实现各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如在建筑制图方面,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教学的优势,把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教学方法,转换到电教课程上合理解决,通过创造丰富、生动的立体模型,配上相应的平面投影和简要说明,使学生快速建立平面投影图与空间立体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制作精美、投影清晰效果良好的目标,摆脱传统的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的教学方法。实现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并且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只有利用信息工具对学生知识进行重构,利用文字和图象处理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使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真正的结合,才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新,推动整个职业教育向信息化深度和广度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一明.我国职业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2] 郭岚峰.教育信息化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备,2006(3)

[3] 俞洪.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

[4] 刘成新.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第4篇:工业与信息化教育范文

【关键词】职工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职工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职工教育体制与职工教育发展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与挑战,同时国家经济增长方式也逐渐变化,经济增长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变化,对企业职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职工必须适应科技时代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企业必须加强职工的教育教学,提升其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同时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一、职工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信息技术在设备、资源、环境、软件上的应用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与支持,职工教育的经费必须随着企业的发展,资金投入的不足导致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建设不足,教学资源比较零散,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办法实现资源的共享。

(二)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教学相互融合。我们国家当前的职工教育基本上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的目标依然是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构建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是被固定的,一般都是按照学科自身开发课程,没有考虑到职工自身的发展要求以及岗位的要求,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技能传授,缺乏专业的教材体系与成熟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员的专业技能。信息技术与职工教育教学的整合,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等,要将信息技术的优势与课程教学紧密的集合在一起,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有利于受教育者获得主体地位,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职工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没有结合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过于追求信息技术教育这种形式,教学媒体成为播放工具与教师的教学工具,而不是学员的认知工具,必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信息技术没有推进教学手段与学习方式的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职工需要接受各种各样的社会培训与社会教育,当前许多职工教育在硬件设施上都比较薄弱,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上比较僵化,与现代社会的教学要求不想适应,不能够灵活的、创新的为职工学院提供服务,信息技术如何适应不同人的学习习惯、如何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如何创新学习方式,促进学员的自主学习,发展学员的认识策略,这都是信息技术在职工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在职工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素养。在职工教育中,教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教师是信息的传递着,教师在教学中担负着主要的责任,职工教育的新信息化需要教师具备信息素养、信息技能。因此,要促进信息技术在职工教育中的运用,必须提高职工教育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可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强化教师的信息意识,提升教师对信心的敏感度,认识到信息技术对职工教育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二是要能够有效的处理信息,对信息进行准确的、高效的处理,将信息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利用相关信息开展实际问题的教学,熟练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设计。三是要有信息安全意识,在上也要有道德修养,要有网络道德意识,要让学员学会保护信息,不泄露机密信息。

(二)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在职工教育中的应用,需要有硬件设施作支撑,因此,必须要在信息基础建设上加大资金的投入与支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首先,要建立多媒体教室,创建学习型的企业。创新是企业发展与职工进步的关键,因此需要在企业内部创建学习型的氛围,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学习型企业的建立,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凝聚力,有利于提升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可以使企业职工的智力水平得到提升,促进职工不断地超越自己。其次,硬件设施的建设不仅仅要注重规模,还要考虑到工作其价值与效益。硬件设施不仅仅是一个摆设,还要发挥出资源创生、传播、共享的价值。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促进教学资源不断地提升。因此,必须发挥出网络硬件上合适的资源管理、课件开发,资源共享上的作用,提升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三)加快建设信息资源。教学中信息资源的建设,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这也是信息技术发挥作用的前提与保障。信息资源的互动性、共享性与人的认知特点是相符合的,信息资源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信息资源的建设,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分析资源,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资源成为学员学习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信息资源的搜集,只有获取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学员才会进行自主的学习与探索,改变学员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免费资源、优秀资源,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使用。在搜集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分类与整理,对信息进行仔细的筛选与处理,结合自己企业工作的特点,结合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与整理,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了。

参考文献:

[1]赵鲜芳.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铁路职工教育[J].继续教育,2003,(51)

[2]任友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柳币定位[J].现代教育技术,2004,(2)

第5篇:工业与信息化教育范文

档案管理作为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学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化、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时展的主流趋势,实现对教育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对教学工作开展有效性的提高大有裨益。本文对现代教育中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实现对教育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极大地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保障。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档案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这使得档案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各高校要积极推进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1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认识不清

信息化技术为各类工作的高效开展都提供了极大便利,尤其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时间较短,因此,很大一部分工作人员对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再加上档案管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学校管理人员未从根本上重视这一工作,进而导致教育资金分配不到位、信息化建设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对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造成不利影响。

1.2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具有较高要求。但从当前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来看,大部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对信息化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比较有限。受传统档案管理思维的影响,工作人员在学习信息化技术时就存在较大难度,学习效率低下,应用能力不高。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教育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1.3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时间比较短,无论是从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上来看,还是从管理体制的完善度上来看,其都处于较低发展水平。档案管理在教育工作中的关注度较低,且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各个学校的信息管理相对比较独立,信息共享不畅,这对信息传递的及时性造成不利影响,最终导致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降低。

1.4教育档案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系数不高

教育档案信息化在建设的过程中经常会利用网络与学校或者是教育机构进行频繁的联系或者说是信息输送,传输的信息可能包含较多机密信息,这些机密信息应得到充分保护。但很多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在进行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这方面问题,导致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若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盗取,将会给国家或教育部门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2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很多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广泛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教育机构也是如此。在信息化时代,各教育机构都存在大量信息,如果利用传统方式进行信息管理很不现实,这就需要我们对教育档案的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使用最方便快捷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以保证教育信息处理的效率。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符合时代潮流且满足教育需求的,因此,加强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尤为必要。

3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3.1提高对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树立对工作开展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是保证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各个学校档案管理信息的统一化管理,使各个学校管理人员提高对这一工作的认识,为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科学分配教育资金,及时购进相关设备,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准备条件;最后,完善教育档案管理体制,实现对各个学校的统筹管理。

3.2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等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档案信息的管理难度日益加大,对档案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时展的需求,为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就必须打造出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首先,当地教育部门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信息化技术培训活动,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其次,建立考核机制,使相关工作人员认识到开展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最后,加快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通过“帮扶制”“激励制”等方案的制定,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打造一支优秀的教育档案管理团队。

3.3建立健全教育档案管理体制

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体制能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化、合理化。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摇篮,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是企业招聘人才时的一项重要依据,实现教育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十分有益。首先,为教育档案管理建立统一的标准。教育档案的数量较多、种类不一,如果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会造成档案查阅、编辑难度增大,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其次,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人员行为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能使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防止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懈怠心理,提高档案信息安全系数。最后,在对教育档案进行管理时,还应该按照国家信息安全标准,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完善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为各类信息的交互提供可能。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的共享性,但同时也使信息安全面临更大地挑战。因此,必须加强档案信息的安全化管理。

3.4提升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建设的安全系数

首先,在进行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认识到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在进行信息传输时不断加强信息的安全程度和保密性。其次,对网络的安全性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保证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最后,教育机构在传输保密信息时要慎重,保证教育机构内部的局域网与外部网络相对隔离,杜绝信息泄漏事件的发生。

4结语

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不仅能为企业提供更加准确的学生档案信息,而且能有效降低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我国教育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航.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失范”与相关对策分析[J].卷宗,2014(5).

[2]姬鹏华.论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8).

第6篇:工业与信息化教育范文

[关键词]十年发展纲要 职业教育 公安教育 信息化

一、背景分析: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纲要中强调“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2012年3月,为推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教育部组织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笔者认为,公安教育应该将信息化提高到战略部署的位置。当下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科技化、信息化日益提高,网上舆论斗争的形式日趋复杂,公安工作必然要适应信息化发展,提高警察的职业能力,加强公安教育是主要途径。而公安教育作为公安工作的基础支撑,公安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与公安工作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与社会对警察这个职业的需求发展相适应。

二、职业教育视域下公安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公安教育是我国行业办学的主要形式之一,类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笔者认为,在职业教育视域下公安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是信息技术与公安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警务人才。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警察与罪犯的较量更多地体现在对现代科技手段和情报信息的掌握和运用上,公安教育信息化应以职业教育规律为理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改革教育教学,培养高素质的警务信息化专门人才。

三、公安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1.受公安教育体制变化影响。2008年我国开始实行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全国的公安院校纷纷响应政策,做出一些转型。以市属公安院校如上海公安专科学校为代表,彻底放弃学历教育改为警察职业培训教育,部属公安院校以学历教育为主,招录体制改革试点班培训为辅,而湖北警官学院和福建警察学院只承担招录体制改革试点班的培训教育。由于发展不均衡,经费保障不了等各种原因,很多公安院校面临生存危机后又恢复了学历教育。学历教育(职前教育)和培训教育(职后教育)经历反复的变化,必然影响公安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滞后公安教育信息化发展。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公安教育信息化人才缺乏,学科教学资源建设质量不高。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公安院校普及,但IPAD,计算机并不代表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应该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目前,教育信息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部分还是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教学模式上,教学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公安教育信息化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安排专门技术力量结合警察职业特点,科学设置教学内容,研发模拟性强、逼真度高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园地。目前,公安院校的教师大部分从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与实战部门脱节严重,对公安工作不熟悉,即使具备自主研发教学资源的能力,但因为缺乏对一线公安工作的了解,产品的教学针对性、适用性大打折扣。即使是公安专业的教师,对信息化的运用能力又有欠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公安教育信息化难以完美实现。

3.经费得不到保障。科技进步,信息化的发展日新月异,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到公安教育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中去,每年都需要拔专项经费支持信息化建设,经费的多少直接影响公安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四、职业教育视域下公安教育对教育信息化的需求:

1.学科知识创新:贴近公安实战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培养适应公安工作的警务人才。以信息化为抓手,科学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着重于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实战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教学管理平台与公安管理监控平台对接,使教育训练资源与实战资源实现共享,创新学科知识。

2.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依托网络学习平台,做到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相结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主动探究式学习。

3.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育技术,为公安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比如随着公安教育逐渐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将慕课引入公安教育,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创新教育信息技术,开设国际知名公安专家学者的慕课,实现公安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公安教育信息化,促进公安教育的公平化、终身化,培养未来警察。

五、目前应解决的问题: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公安业务知识、有教学能力、具备信息技术技能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鼓励公安院校的教师下基层锻炼,及时掌握一线的实战经验,定期考核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大力提倡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推动公安教育信息的发展。

2.规范标准,保障安全。规范优质公安教育教学资源,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数据标准,保证系统平台对接,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与浪费。由于公安教育的特殊性,很多公安知识涉及安全保密问题,信息一旦泄露或是遇到恶意攻击,都会给公安工作造成恶劣的后果,因而信息数据的安全保密是公安教育信息化要注意的首要问题。

3.保障资金。公安教育信息化涉及到很多新兴的信息技术,如云计算等。将这些新技术引入到公安教学、科研、管理中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支撑,笔者认为,科研立项、实验实训项目建设、校局合作等方式是一种争取经费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2010.7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2.3

[3]范立华.《试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公安教育的创新》[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

[4]张明泉.《加强公安教育信息化建设 为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提供优质服务》[J].公安教育,2014,(1)。

[5]杨彤勇.《深化公安职业教育改革 全面提升公安院校服务实战效能》[J].公安教育,2014,(1)。

第7篇:工业与信息化教育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 中等职业教育 问题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b)-0135-02

信息技术是依托网络和计算机而不断发展的高新技术,其应用范围不断地扩大,并已参与到中职学校的重要工作当中。近几年,我国相继出台了各种规划和意见来确保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国家教育部也明确指出:要将信息化教学方式普及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当中,并作为一种常用教学手段加以应用,从而更好地培养中职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职业化人才。

1 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信息化背景下的中等职业教育是以新型信息化技术作为教育教学手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个性化成长的学习需求。一方面学生借助信息化的先进技术手段进行自我学习和应用实践;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借助信息化技术资源拓宽视野,共享最新、最全面的教学资源,并不断地更新自身教学视角和观点,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全面精辟的学习内容。

因此,信息化背景下的中等职业教育就是借助信息技术之手,以信息化环境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在职业教育领域全面应用为重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习方式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2 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完善,二者结合所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2.1 思想认识不足

现阶段,我国虽然一直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但是从大方面来看,国内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意识仍旧十分薄弱,不少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在招生就业上。尤其是中职学校,其信息化教育的思想认识更是与社会科技信息发展脚步不相适应,不少学校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影响深刻,让其在短时间内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显然并不现实。并且,如何规划和实践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到底能为学校和师生带来哪些改变,这些都是摆在中职教育信息化道路上的问题。

2.2 资金投入不够

中职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建设输送具有高素质专业技能的综合人才,承担着国家生产和服务领域一线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专业知识,更要进行大量的信息化实践教育教学活动,这就需要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信息化建设。但现阶段我国中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各级政府对中职学校的资金投入主要放在学生的基础设施和课本学习之中,即便有信息化设备的投入,这些设备也相对陈旧。而有些学校为节省开支,也尽量减少信息化操作课程,仅提供电脑机房进行授课,更有甚者,将实践课改为理论课,照本宣科,教学活动数字化、可视化和协作化几乎没有,大大降低了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信息化适应能力。

2.3 信息建设滞后

信息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仅停留在网站建设和机房建设上,而多元化创新教学模式、基础数据库建设智慧校园建设等几乎没有进行。硬件是基础,软件是核心,不少中职学校网络课堂、学科课件、电子图书、视频资料以及信息化仿真实训系统等资源非常稀少,加之更新较慢,常常出现新教刊旧知识、教学模式陈旧的尴尬局面,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没付诸实践就已然被淘汰。除了知识更新太慢的问题之外,教材的结构问题也日趋显现,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练习这两方面的比重不合理,从而达不到中职教育的实际教学要求。

2.4 教学能力不高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不喜欢理论化和课本化教条式学习方式,而是注重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但是我国传统的书本理论和填鸭式教学模式,已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是职业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关键因素。不少教师的信息意识比较淡漠,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对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敏感度不强,无法将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只能采用最为传统的教授模式来引导学生学习,严重阻碍了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3 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的改进措施

针对现阶段中等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当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进和完善。

3.1 统一规划,改善教育教学环境

一是统一规划,齐抓共管。学校要建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长远发展的建设规划,并落实专门机构负责;二是加大投入,全面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技术装备和技术水平,将网络覆盖到校园的所有场所,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信息化、数字化的模拟仿真实训场所和校园基础数据库、智慧校园。三是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与传统授课相结合,定期组织师生接受最新信息技术的专项培训,使师生都能够重视中职教育信息化。只有校领导重视信息化,才能使教师们主动进行信息化教学和科研,让学生积极获取信息化知识和能力,因此,改善教育教学环境是实现中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前提。

3.2 工匠精神,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职学校教职员工的“工匠精神”,主要表现在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不断地突破自我,更新教学理念上。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培养中职学校人才上的成果并不理想,中职学校教职员工们应当在平时的职业教育教学中加强“工匠精神”,他们在课堂上除不断地创新深度融合多元化教学模式,将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化抽象为具象,变枯燥为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还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创新自身信息化能力,并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等方面,只有做到这些,才是我国现代化中职学校“工匠精神”的回归,才是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核心落脚点。

3.3 分层培训,提高教育教学应用能力

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缺乏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和素养的教师,这类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一是引进高层次优秀专业教师;二是按照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同,可采取分层培训的方式。将信息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教师外派学习,或将其的信息化水平和技术化能力同步纳入到年度考评、资格认证和职务评审等方面;三是充分重视该校的信息化管理培训,甚至可定期外派专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和主管人员接受最新信息化培训,以大力抓好校园信息化建设,从而满足学校信息化建设不断地发展的需求。

3.4 深度融合,创新多元化培养模式

学校要全方位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一是师生教学活动尽量做到数字化、可视化和协作化,并充分运用信息化资源和环境,形成集备课、教学、答疑、自主学习、提交作业、考核考试与学分认定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网络教学模式。二是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多功能数据库促进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通过上述创新模式的深度融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通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

3.5 精品课程,打造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库

中职学校可以鼓励教师自己动手寻找和开发合适的教育教学资源,将有用资源加以整合和分类,建立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优质资源库,再通过信息化、科技化的校园网络和信息中心来加以管理,充分满足师生各方面的需求,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学校还要立足于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引进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升级网络课程,汇集各项学科素材库和网络优质名师课程,定期更新资源共享课以及微课堂等形式不断地优化信息化资源。

3.6 重点采集,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

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还要不断地完善软件研发和更新,要在重点采集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关键信息上下功夫,逐步建立人才预测、就业预警和人才培养管理信息系统,为学校实习、就业、资助工作等提供良好信息数据支持平台。

3.7 大胆创新,建设智慧校园

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还应该面向广大师生创新开展平安校园、节能校园、生态校园、和谐校园等智慧校园建设。逐步建成面向教学、科研、学生、后勤管理的各类应用系统,达到各应用系统的服务融合,真正实现学校工作、学习、生活智慧化。

4 结语

中职教育信息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要实现全面信息化,必然会面临很多问题,这是一个曲折漫长的发展过程。因此,中职学校应始终跟随时代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中职教育信息化工作,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才能促进中职学校信息化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游金水,赖文昭.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校园现状与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73-75.

[2]郭雷.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的现状研究[J].成功(教育),2013(22):166.

第8篇:工业与信息化教育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 职业教育 管理 发展 推动

由于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其专业也在不断更新,招生对象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因此,传统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难以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所以对职业教育进行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信息化的成人教育管理能够推动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并且更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管理要求,而我国的教育管理部门也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改革,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应该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发展,使职业教育呈现出专业与先进的时代特征,以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职业教育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管理内容繁杂

随着职业教育学校数量的日益增加以及其规模范围的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学校的管理内容逐渐增多,再加上不固定的生源结构以及复杂的学生教育和思想工作,给职业教育的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而职业教育运营过程中,与其他普通学校相比,需要与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其他社会机构进行交流。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面临的家庭、学校以及生活之间的矛盾也比较多,难以协调以及合理安排学生的课程实践、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成绩考核与评价方式,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又决定了其不能在统一的时间内对上述管理内容进行集中安排,面临各种复杂的情况。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职业教育的管理内容也日益增多,但是职业教育相关部门并没有根据这种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管理政策,对各种问题进行有效防范与解决,所以管理比较粗放,难以起到实际作用,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更是不能采取对应策略予以解决。因此,在现阶段的职业教育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教育现象,影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管理方式落后

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趋向于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这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能够通过自动化的管理软件对职业教育进行多方面统一管理。但是由于我国各个地区存在着较大的知识水平差异,这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并没有普及,很多职业教育学校机构采取的管理方式仍然比较落后,大部分还是在采用人工手动的方法对职业教育各方面的工作进行管理。比如在学生登记注册时采用人工登记的方式,这种方法不仅效率低,而且会产生较大的出错率。虽然一些职业教育学校机构自主开发了一些管理软件,但是不能对学生的各种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统计,软件系统之间不能有效兼容与衔接,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的效率。

(三)管理结构不清

职业教育学校与其他普通高等学校的结构不同,其管理结构比较复杂,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划分也不够清晰。普通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比较统一,具有明确的职责划分体系,能够对学校教育的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管理。职业教育学校需要管理学生各方面的事务,不仅包括招生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事项,还要对其业余实践活动以及职业规划和毕业后的工作状况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如果不能对这些管理工作进行明确分工,就很容易造成职业教育管理工作混乱的局面。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专业水平普遍过低,没有对其进行过统一的培训,学历程度参差不齐,难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与教育。

二、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念

职业教育进行信息化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一部分职业教育学校没有采取这一管理方法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管理人员没有树立起信息化管理的理念,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通过信息网络的使用能够加快实践者与管理者的信息传递,通过网络技术传送信息资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还能将管理经验或意见迅速反映给管理层,帮助管理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高实践者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活跃整个职业教育管理系统。同时利用网络空间的平等性与开放性扩充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吸收更先进与丰富的知识理论,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明确信息化对职业教育管理的重大意义,帮助职业教育相关管理人员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认识、接受并树立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推动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管理建设

现阶段的职业教育一般规模都比较大,在对其进行网络化管理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用户比较多,其分布地域也比较广泛,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管理建设,依托于校园网络模式,促进职业教育招生、管理以及教务等信息的资源共享。同时重视管理系统的维护工作,立足实际,对职业教育的整个管理系统进行综合设定,使其符合长远的发展目标;对管理系统平台进行不断升级和扩容,以便满足日益增长的访问量,避免单机管理出现信息沟通障碍;打破其时空限制,促进信息的有效交流,同时采用“浏览器+客户”的系统开发方式,避免远程管理计算机安装一些其他的软件系统,为职业教育学校大大节省了管理系统方面的投资。

(三)促进职业教育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

职业教育管理的核心任务是收集与汇总学生的信息,同时对其进行准确、高效的使用。传统的职业教育管理方式难以达到这一要求,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能够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所以积极促进职业教育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相关系统软件开发的前期,首先需要调查、分析以及汇总学校中的学生、教师及其具体的任务,通过广泛征求意见与建议,选择性地研发管理软件,确保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促进其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同时还要综合考虑职业教育管理的各个程序,有效分析并解决细节问题,从招生、教学计划的制定到教学效果和职业技能的吸收情况,都要进行细致严格的考虑,明确管理思路,确保职业教育管理系统软件内容的综合化、结构化以及一体化。

(四)提高职业教育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素质

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开发与使用能够提高其管理的效果与效率,但同时还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管理软件的操作与维护,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使用价值。这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拥有较强的信息化管理素质和管理软件操作技能。职业教育的管理层要积极加强相关培训活动的开展,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与教育,促进相关管理人员信息管理软件操作水平与创新水平的提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激发管理人员的参与积极性,比如集中讲课、分散指导或者开设一些专业讲座进行经验交流等等。注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全面提高和更新培训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其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逐渐建立起具有较强稳定性同时富有创新精神的职业教育管理队伍,不断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促进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完善,保障职业教育学校高效、优质、积极的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信息化能够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因此,职业教育学校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应该深入分析职业教育的管理现状,认清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的必要性,树立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管理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提高职业教育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素质,使职业教育形成一种灵活高效、统筹规划以及平等协作的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拥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宁.高职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实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1).

[2]马金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23).

[3]秦聪.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0(18).

[4]沈义军.论信息视角下的成人教育管理[J].才智,2011(17).

第9篇:工业与信息化教育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01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007

一、信息技术概述

(一)信息技术概念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缩写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经验、知识、技能和体现这些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有目的的结合的过程。

(二)信息技术特点

一般看来信息技术的特征表现为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但这并不全面,信息技术的特点还需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信息技术具有一般技术的特征,即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2.信息技术具有区别其他技术的特征,即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效率及效益。由信息的属性决定信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等特征。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误区

(一)缺乏实践应用

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是指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水平,从而使得职业教育水平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所提出的要求。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校也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大力推行信息化教育,给教师和学生配备了大量的多媒体平台,互联网教学系统,提升了信息化教育的软件、硬件配置水平。但是,能够真正利用这些高科技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学习的却很少,这种情况严重违背了信息化这也教育改革的初衷,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金、资源浪费,还使得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革浮于形式,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深化发展。

(二)应用导向存在偏差

信息化平台可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科学的、积极地学习氛围,但是如果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切实操作就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及学习积极性。只有将传统的职业教育方式按照信息化技术平台来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并能将所学的东西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表达出来,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提高学生的水平。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不同的,职业教育重视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等功能,所以,在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的利用科学技术平台的可操作性、可互动性等特性,才能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

(三)发展模式不科学

信息化技术产业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传统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技术就是一个简单的建设过程。这个过程与日常运用有很大的区别。信息技术日常运用是一个无休止、反复贯穿的整个过程,而建设过程偏重于临时性和一次性,在真正应用过程中只针对某一个课题项目,而不考虑后期的可持续应用。所以,以往的信息技术平台的这一局限性制约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信息化教学理念

通过信息化技术引领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职业教育实现信息化需要学校的各个层面人员树立科学的信息化教学观念。紧跟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步伐,摒弃传统的不合理的教学手段及教学观念,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进行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对于教学工作者而言,要想提高职业教学的发展水平,必须坚持正确的、科学的信息化技术的观念,走出思想误区,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剖析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的高效性、科学性体现在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上,真正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二)发挥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实践性

职业教育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不断投入下,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提升了职业高校的教育软实力,不仅提高了职业教学工具的科技水平,还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科技感,具有浓厚兴趣的课堂。如果把这些先进的设备只是拿来展示理论性的知识,而不让学生亲自体验操作,就严重浪费了其该有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挥科学技术的可实践性、可操作性、动态调整性等特性,让学生将所学知识通过先进的科学设备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

(三)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首先,加大开发力度,开发一套公共服务系统,能够使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便捷。比如网上选课系统、学生电子注册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生活服务系统、网上办公系统等公共服务系统。其次,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机构。比如职业信息化领导小组,由它统筹领导各个地方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改革。同时,还需要设立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提供一个稳定的资金保证。通过社会各界的资金筹集,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动力,加大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资金投入,快速的推进信息化发展。再次,引进激励机制,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成果纳入到教师及管理者的考核当中,根据所做工作成效进行针对性的奖励,同时也鼓励教师将实践过程中发现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或者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共享。

(四)加强管理者及教师信息化素养

学校的管理者以及广大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理解及掌握是职业教育信息技术得以推广应用的关键所在。所以,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素养。培养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可以通过长久有效的机制进行培训,科学合理的规划培训内容,旨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同时,教师也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与时俱进,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自我学习,重视实践,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及信息化素养。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各领域对它的应用也日渐广泛。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改善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因此,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逐渐融合能够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