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互联网主要特征范文

工业互联网主要特征精选(九篇)

工业互联网主要特征

第1篇:工业互联网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经济犯罪;概念;特征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191-03

目前,信息化、网络化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正逐步成为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推动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进而不断重塑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成为构建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石。中国互联网建设虽然相对美欧发达国家起步较晚,1994年4月才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最初是几K的电话拨号上网,但是发展快速、加速超越、规模宏大。从互联网用户规模、互联网经济发展、互网应用、互联网法治化进程看,中国现已成为全球网络大国。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中国互联网,现已成为中国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平台、促进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创新的重要推力、改变人们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媒介。

一、开展互联网经济犯罪研究的必要性

在中国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同时,互联网犯罪相伴而生、蔓延扩散、层出不穷、危害巨大、屡打不止、形势严峻。犯罪分子或以互联网为攻击对象,在互联网上袭击网站,在线传播计算机病毒,或倚靠互联网实施金融诈骗、侵犯知识产权、对商品服务作虚假宣传、走私、洗钱、非法交易、毁损商誉、侵犯商业秘密、刺探国家机密、组织组织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随着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首次超过PC用户,网络无线化、终端便携化、虚拟现实化、风险泛在化、危险叠加化趋势越发明显和严重,犯罪分子将主要注意力转向了移动互联网,制作、、预装、传播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利用伪基站发送垃圾短信和诈骗信息,通过移动互联网、机顶盒、电视棒实施侵权盗版、网络隐私侵害、网络诈骗等。互联网犯罪严重危害互联网运行安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严重侵害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经济犯罪以其涉案领域广深、对经济和社会危害巨大的本质特征,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应用技术和互联网信息传输设施、智能终端设备,实施百姓深恶痛绝的各种互联网经济犯罪,是新形势下经济犯罪的新动向、主流和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打击防范互联网犯罪的重点。

二、移动互联网的概念与主要特征

(一)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进步,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是继大型机、小型机、个人计算机及互联网之后的第五个信息产业发展周期,是当今信息产业竞争最为激烈且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同时也是犯罪分子实施新型经济犯罪的主要场域和工具。移动互联网是移动网络和互联网的融合网络,是在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等固定有线网络互联互通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通信协议,采用移动无线通信、移动智能终端和移动操作等技术,将移动无线网络和移动智能终端接入固定有线网络,实现网络设施、终端设备内部或其之间可移动性的互联互通,具有数据交换、多媒体应用、个性化服务等移动应用服务功能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

(二)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特征

1.高速性

主要指移动互联网在发展规模和信息传输方面具有的规模扩张快速、信息传播迅速的互联网空间、时间特性。2011―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从边缘走向主流,移动广告额增长了11倍,移动支付额增长了100倍,移动互联网的投融资额增长了22倍。中国企业在手机芯片等关键技术上的新突破,使数据下载速率峰值可达每秒300MB,传输和交换从语音到数据直至图像的各种信息。

2.移动性

主要指移动互联网在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支撑下具有的网络主体、网络终端设备非固定、可移动的互联网空间位置关系特性。移动用户随身携带无线通信终端设备手机,无论身在何处、位置如何变化,都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即时通信、购物、支付、休闲娱乐、旅游预订,接受各种生活服务。

3.虚拟性

主要指移动互联网在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支持和各种传感设备作用下,将作为自己存在形态的知识、消息、信息、声音、文字等无形电子文本数据转换成与现实世界实体和环境高度逼真、并且使人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多媒体等有形产品的互联网存在形态特性。网上微信通话聊天、网上广告产品推介和网上购物等,都是虚拟性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中的外在体现。

4.开放性

主要指由网络、终端和应用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移动互联网所具有的覆盖范围全球化“疆界”开放、个性化服务便捷化领域开放、应用平台泛在化技术开放、电子商务国际化市场开放、政务信息公开化信息开放的互联网内外关系特性。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国际电子邮件、搜索引擎、跨境电商、政务微博微信、移动政务客户端、远程开放教育等都是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标志。

5.扩散性

主要指移动互联网作为产生和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在用户快速访问网站、超速链接网页、高频网发广告情况下,所产生的信息源由少到多、信息量由小到大、影响面由窄到广的互联网空间信息传播效应特性。互联网时代使网民拥有了“自媒体”的话语权,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发言人”。网络空间中任何一个微小信息都可通过移动互联网放大、聚焦、传播、热炒或者热议,迅速演变成社会舆论热点,产生危害或者促进社会稳定的恶性或者良性效应。

6.便捷性

主要指移动互联网作为即时通信、互动社交、电子商务等应用工具,为用户提供工作生活需求个性化服务过程中,用户在线体验到的服务到位快并且便利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效率特性。在无线通信、大数据、终端设备等网络技术和物联网的支持下,移动互联网可向用户随时随地提供信息分享、生活服务、线上线下购买交易、在线支付、转账还款服务等。

7.安全性

主要指移动互联网在数字签名与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网络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计算机病毒检测与防范技术、防范网络黑客攻击技术等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具有的网络系统连续运行的可靠性和在网络系统信息存储、传送、使用方面具有的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可用性、可控性等互联网应用服务质量特性。移动互联网运行安全,是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和可持续服务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保证。

8.互动性

主要指移动互联网在其开发建设、经营管理、运营服务过程中,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交流、沟通、协商、协同,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互联网多元主体行为特性。政府通过政务信息公开网站、政务微视频,向社会各界政务信息,回答企业、非政府组织和网民对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咨询;企业和网民通过微信、微博、网上举报等公共平台,献言献策、表达诉求、投诉举报;用户通过QQ群等网上交友平台,与志趣相投的熟悉或陌生的网友进行在线思想情感交流。

9.智能性

主要指移动互联网通过采用近场通信技术、设备感应技术、蓝牙无线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可以具有人的某些智慧和能力的互联网技术支撑特性。应用近场通信技术产品内置芯片,便于用户识别、购买真优商品。应用医疗、交通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及时发现用户可能出现的病症,提醒用户调整生活习惯;可以规划出行效率最高、速度最快、到达目的地最经济的路线;可以确定用户位置,实时监测和跟踪。应用语言处理技术,可以进行语言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言合成。应用大数据深度神经网络技术,可以完成实时语音翻译。

三、互联网经济犯罪的概念与主要特征

(一)互联网经济犯罪的概念

互联网经济犯罪是依附在互联网经济体上的“毒瘤”。定义互联网经济犯罪,应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已将以网络及其计算机为犯罪对象的犯罪罪名纳入到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类而非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类的立法实际和我国公安机关已将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案件侦查权分别交于治安管理部门、经济犯罪侦查部门的司法实际及“三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宜采用以互联网为犯罪工具而非犯罪对象的非实质意义上的网络新型经济犯罪内涵。互联网经济犯罪,是指在互联网经济运行过程中,从事互联网业务、应用经济活动或相关活动的互联网设施终端设备生产者、互联网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互联网用户和其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为谋取非法的经济利益,违反国家互联网经济法律法规关于禁止危害互联网经济秩序的规定和不履行维护互联网经济秩序的义务,严重破坏互联网经济秩序,触犯刑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互联网经济犯罪的外延包括利用互联网从事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等八类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依照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互联网经济犯罪的主要特征

1.高发严重性

这是互联网经济犯罪的总体、客体特征;是指互联网经济犯罪案件总量保持高位、大案要案比重较大、涉案金额高、侵害范围广、现实和潜在危害大、严重危害互联网经济秩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危害群众财产安全。以频发的金融犯罪为例,2016年3月,上海市警方侦破缪某以金融信息服务公司为平台的非法集资案,一年零四个月非法吸收社会公众投资近5亿元,涉及投资人3 000余名。

2.团伙谋利性

这是互联网经济犯罪的主体、主观方面特征;是指犯罪分子作案,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作案目标一致、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犯罪团伙或犯罪集团的共同行为和犯罪分子持有的欲快速、大量、低成本、低风险谋得不法经济利益的心理态度。例如,2014年5月,广东省警方侦破“海燕3号”特大黑客信用卡诈骗案。犯罪团伙成员分别负责自编黑客软件窃取银行卡信息、转u窃取信息、网上盗刷或转账牟利。主犯电脑中查获的160万条公民个人信息和银行卡账号,可以直接网上盗刷银行卡信息19万条,涉案金额14.98余亿元。

3.跨界产业化性

这是互联网经济犯罪的主体行为特征;是指犯罪团伙利用互联网的“疆界”开放,在不同省区市、境内外或国内外实施犯罪行为,并且将生产、流通、销售、售后不同环节上的犯罪行为配套组合,按时序和流程加以系统化。例如,制售假冒伪劣犯罪呈现“分散生产制假多点囤积储存人货分离运输真假混杂销售”的特点。2015年7月至9月,广州市警方成功收网3起特大假冒伪劣油集群战役,彻底摧毁以地下生产、销售工场为据点,通过互联网向全国10多个省市销售假冒品牌油的特大犯罪团伙,涉案金额5 800余万元。

4.高速智能性

这是互联网经济犯罪客观方面的技术手段特征;是指犯罪团伙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快的优势和个人具有较高智力水平的素质条件及假借职业活动“合法”名义的职业条件,快速实施伪劣产品销售、虚假信息、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损害、知识产权侵权、赃款赃物转移、销赃毁灭迹等犯罪行为,最大化地降低犯罪成本、最小化地承担犯罪风险、“巧取”不义之财。例如,有的犯罪分子利用网络 VOIP 电话等方式骗取他人信用卡账号密码并使用;有的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网络借贷公司(“影子银行”),截留投资者资金形成资金池,实施诈骗洗钱非法集资犯罪。

5.隐蔽欺诈性

这是互联网经济犯罪客观方面的行为方式特征;是指犯罪团伙为了不被发现和免受惩罚,采取各种手段隐其身份、窝点、行踪、罪行和赃款物,不讲诚信,用虚假言行掩盖事实真相和谋取非法经济利益的罪恶动机,用狡诈手段骗人。例如,有的犯罪分子用盗取的虚假身份证明购手机网卡,利用他人身份注册公司;有的将假冒官方网站服务器设在省区市、境内外或国内外的交界偏僻处;有的利用网络聊天、物流快递、网络支付进行假币交易;有的冒充网络客服和各大银行客服,利用互联网搞虚假广告宣传,将伪劣产品和服务伪装成名优产品和服务。

6.延伸扩散性

这是互联网经济犯罪客观方面的危害程度结果特征;是指犯罪团伙利用互联网的网络互联互通、网络空间开放、信息传送高速、应用服务便捷的优势,连续实施直接危害互联网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和向其他犯罪分子、潜在犯罪分子传授各种犯罪方法、反侦查技能,导致出现的犯罪团伙非法经济利益更大化、犯罪群体扩大化、犯罪恶果分散化等严重危害社会的负面效应。例如,2015年9月,江苏省警方破获“10・10”特大网络传销案。该传销组织的高管人员使用手机微信等网络通信工具联系,以所谓虚拟货币“U币”买卖,吸引包括我国在内的23个国家共22万注册会员,涉案金额5亿元。

结语

深入开展互联网犯罪,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经济犯罪的理论与实务研究,对于认清互联网的本质特征和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实施严重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行为的特点和规律,解决打击防范互联网经济犯罪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升打击防范互联网经济犯罪的效能,确保互联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早日将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互联网信息安全与监管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第2篇:工业互联网主要特征范文

而今,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是否能把握正在到来的以融合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是中国工业能否掌握全球话语权的关键因素,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核心议题。这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改革魄力、自下而上的智慧和勇气,还需要中心与边缘形成的共识与合力。此外,唯有认清工业思维与互联网思维各自的本质,才能顺应潮流方向。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对于互联网时代新型工业化的描述颇为深刻:“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使权力从集中走向分散式合作,从而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基础性结构,颠覆我们的生活。”如里夫金所说,我们面临的将是两个不同时代的思维变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地位发生了逆转,消费者时代到来。

工业化思维的核心可用三个“大”来形容: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大规模传播,这三者都是以抢夺资源为终极目标。而现代互联网环境下的商业模式强调一种“分散型的商业民主化”,资源和生产能力不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更多将以信息形式出现,呈现虚拟化、小型化、体验化的特点。

首先,工业化时代的生产特征是相对封闭,而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则是开放。工业行业是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商业生态圈,由于行业细分较为深入,自行其道互不相干;再加上客户多为大客户和组织机构,似乎埋头耕种好自己“一亩三分地”即可,无需多余动作。但网络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境况,资源抢夺的制高点从有形资源(工业资源)变为无形资源(信息资源),而信息资源的高度分散化迫使企业再也不能独善其身。这种开放化思维更进一步即为平台化思维――对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从向客户提供工具变为提供服务和体验。

其次,工业化时代组织形式的特征是集权,而互联网时代组织形式的特征是分散。“小而美”对“大而全”发起巨大挑战。传统工业品企业规模大、业务大、组织结构大;而互联网思维则强调“轻资产”,不再坚持产销一体,而是坚持企业核心财富同时运用互联网平台将其余低附加值的业务模块分离出去。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速度加快,用户的喜好日新月异,企业的决策必须快上加快,尽可能缩短研发周期以满足需求。与传统工业品企业不同,互联网思维的企业敏锐觉察到了现代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和分散性。但这种组织形式的变化对企业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企业对资源的整合和把控必须坚实有力又不失弹性。

再次,工业化时代客体特征是强调客户,而互联网时代则推崇用户。工业品企业讲究客户量,这在工业时代无可厚非,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单调,客户几乎必定为产品的用户;但网络时代信息不是更少而是更多,人们再也不必亲临现场体验产品特性,购买渠道也日益多元化,企业需要关注的对象从付钱的客户转移到了使用产品的用户,最终用户的使用体验才是产品和服务改进的根本。

第3篇:工业互联网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新一代互联网;IPV6;研究意义;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一、新一代互联网概念

新一代互联网不是下一代互联网,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是对互联网从不同层面的解读。下一代互联网是指不同于现在互联网的新的一代互联网 ,是基于IPV6协议。新一代互联网是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构架、基于未来网络业务应用需求的,是建造一个新型的兼容多种网络的互联网的架构。它一方面需要思想变革的推动,另一方面也需要技术上的大发明和不断创新。

新一代互联网是基于全新框架的第三代未来互联网,需要创造一个新的IP协议版本,而开发出属于自己的一套地址协议。另外,新一代互联网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为了适应下一代IT网络整体业务的发展和支持,做出的网络整体的跨时代的升级及变革。其中包括很多特征点,把这些特征点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概念。

二、新一代互联网特征

新一代互联网并不像IPV6一样属于一种完全颠覆性的变革,而是为了适应新一代网络的需求一种组合。新一代互联网应该比目前的互联网“更快、更安全、更及时、更方便”,其主要特征有:

1、虚拟性

互联网的核心――数据中心,网络连接的对象变为由几百台或数千台服务器相互联接起来协同工作的计算单元。互联网的重心开始由物理设备互联的能力向虚拟设备互联的能力进行转移。

2、自动性

在互联网上一切行为开展以面向应用和服务的全新的方式进行组合,这就要求应用和服务所需的底层架构必须是只能联动的,具备面向应用的自动化的配置能力。

3、安全性

新一代互联网应该在简单、开放和共享为宗旨的技术优势基础上建立完备的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安全可信的网络服务。

4、多业务高品质的承载能力

未来的网络在技术上能够实现更为严格的服务质量,从解决方案上来说,网络会走向针对不同业务的多元化的专业网络,针对不同的服务质量的要求,提供更为专业的接入网、城域网、视频网、数据中心互联网络等。

5、物联网就绪

现在的网络已经由传输的角色向一个应用与终端的中间平台的角色迈进,物联网的本质就是当多种终端接入后,利用全新的网络平台屏蔽硬件的异构性,协调终端的工作,服务特定行业的特定的应用。

三、新一代互联网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的协议问题――从IPV4到IPV6以及新兴的IPV9

新一代互联网是以下一代互联网为基础的,而下一代互联网将面临着从IPV4到IPV6迁移的问题。从技术上来讲IPV4向IPV6的迁移已经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案,包括IPV4 OVER IPV6和IPV6 OVER IPV4。IPV4向IPV6迁移是一个循序渐进式的过程,而且对于不同的网络环境需要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

IPv6的使用,有效解决了IP地址空间不足的问题,优化了网络各方面性能,如:提高网络整体吞吐量、改善服务质量、更高安全性、支持即插即用设备、移动性、更好实现多播功能等。

IPv6地址升级仅是表面问题,本质上是TCP/IP协议和域名管理系统向更高一级组织的变迁,IPv6地址的升级是历史必然的。IPv6升级需要与之对称的域名管理权民主化。到2007年初,IPv6协议的基本框架已基本成熟,并且开始在很多地方得到实践。

IPv6之外,国内还有人士提出另一种新的互联网协议,十进制网络,也就是所谓的 IPv9。这种新的互联网协议除了具备IPv6的优点之外,还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自主知识产权,对保护国家信息安全性和实现互联网的平等,建立自主、安全、可控的网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已经开始进行类似于这种全新框架的未来互联网的研究工作,而且形成了以十进制网络、可信路由等为代表的真正属于新一代互联网的关键技术。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十进制网络都具备第三代网络也就是新一代互联网的主要特征。

四、新一代互联网发展前景

现有IP地址枯竭也被看作是互联网发展的又一个契机。新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前景激发起人们无限想象力。未来,每一个带电的设备都可以有自己的IP地址,实现物物相连,从而将信息世界和现实世界连接起来,数字化、互联化生活将会普及化。IPv6充足的IP地址支持,也正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础。

IP互联是互联网的特征,互联网将在原有基础上升级,两代网的切换过渡将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实现无缝连接。当然,这个过程也将是渐进的,新一代互联网的真正普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新一代的互联网正向我们走来,那是一个平等、无所不在、无国界的互联网,也是一个可以充分支持人际交流、智能、个性化的互联网,它必将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中心,成为推动世界和中国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

五、新一代互联网发展意义

新一代互联网的最大意义就是让我们的梦想变成现实。在新一代互联网中,通过IP数据网络来承载各种应用,真正的数字化时代将有可能到来。

新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将会使得IP地址重新分配,了美国在互联网时代IP地址的霸权地位,给了大家共同发展的可能与机会。在经济上,网络体系的变革,给了大家共同的机会。

对于未来的社会,网络是一个基本要素,将对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乃至国防政治都将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新一代互联网的发展,给了我们机会与机遇。研制与建设新一代互联网,对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新一代互联网的最终落成虽仍需要一些时间,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应用需求的解决方法是在完善的过程中就可以为用户带来非常大的业务水平提升,在向新一代互联网演进的过程中,既节约了资源,又能形成一个有序的演进过程,保障了用户的基础投资和数据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的关键技术.潍坊学院学报2005, 5(4).

[2]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技术分析及其应用.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20(4).

第4篇:工业互联网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互联网;建设

一直以来,企业文化建设都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质量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要不断优化调整企业文化建设的需求,审时度势,全面了解互联网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特征、流程,基于此制定出企业文化创新策略。

一、互联网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

(一)网状互联。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不仅方便了人类生活,还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连接在一起。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将全球构建成一个通讯网,即使远在千里也能通过互联网实现各种资源数据共享。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下,企业内部结构发展也趋于网络化,信息的事实共享提高了内部的管理效率,从而使得职工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朝着扁平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二)平台化特征。对于企业而言平台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和利用上。受互联网技术和经济市场发展的影响,企业必须合理分配内部资源、提高办事效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制定资源配置方案提供了一个更具支持和动力的平台。平台化将企业和企业联系在一起,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创造环境,在这样一个可以共享资源的平台中更能激发企业的发展潜力,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平台化的特征还促使企业快速构建一套稳定的业务流程与日常运营结合的发展体系。根据价值链和标准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发展体系,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抵抗外界风险的能力。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流程

企业文化又叫组织文化,指的是一个组织因为其信念、处事方式、价值观、符号以及仪式等构成的特殊的文化形象。通常而言,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要通过三大流程:其一,经过对企业的历史文化的研究,确定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利用凝练的文字进行阐述;其二,对外广宣企业文化,通过多元化的宣传方式广泛宣传、推广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外在形象以及文化韵味;其三,内化企业价值观,提升员工的文化内外与优秀品质。

三、企业文化创新策略

(一)文化培养的差异化和多样化策略。现在国家倡导企业创新、技术创新,创新意识也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企业来说,创新能够增大自身产品和市场同种类型产品的差异性,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创新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树立企业文化的必要手段。当企业品牌在消费者中树立起来后,企业员工也会为之自豪。企业在追求创新的同时要牢牢把握住客户需求,使产品多样化和个性化相结合。只有受到消费者青睐的创新产品才是成功的创新。(二)培养学习型组织,创办创新企业。企业的创新灵感一方面源于市场,一方面源于企业文化。企业要增强对员工的文化素养和技能的培训,这样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还会让员工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企业要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多开展以学习为目的的活动,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全体学习、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企业领导要起带头作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员工树立榜样,做到上下同心,团结一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只有提高了技术知识水平,才能为企业的产品创新带来更多的灵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一定要积极引入创新的思想理念,紧紧结合互联网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特征、流程,把文化建设工作充分融入至思路当中,提高人文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注度,从而有效确保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作者:邓超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艾奕.互联网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特征和方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2):9-10.

第5篇:工业互联网主要特征范文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着重要的变革。近年来,国内企业的财务管理逐渐应用到了网络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从网络财务的定义与特点入手,剖析了网络技术的出现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技术;财务管理;影响

自21世纪以来,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科技的应用下,社会逐渐进入了信息发展时代。在信息发展时代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是非常明显的特征,而且以互联网为主的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习惯和经济发展的模式。其中,网络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融合逐渐产生了网络经济,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商业越发繁荣,如:网络游戏、网络营销以及网络财务管理等等。对于网络财务管理而言,其是网络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包括了网上记账、远程核算、在线财务管理以及财务决策制定等多个领域。对企业财务管理而言,企业的做大做强使得财务管理的复杂性与难度性越来越高,如何解决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难题无疑是会计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一、网络财务的概念

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科技普遍应用的驱动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受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网络财务理念的影响,国内企业也逐渐尝试着应用网络技术来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国内财务软件厂商用友集团率先提出了“网络财务”概念。网络财务是指企业财务管理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将互联网技术渗透到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操作、远程会计核算以及在线投资决策制定等工作的财务管理模式。

二、网络财务的特征

网络财务相比较传统的财务管理而言,其具有实时化、远程化、开放性的特征。第一,网络财务具有实时化的特征。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企业的会计处理需要经历纸质凭证的传递与审核,这种手工记账的核算模式显然降低了效率;相反,网络财务进行核算的媒介为计算机与互联网,这使得会计凭证数据一经确认,那么就能立刻存入服务器,传送至财务系统,从而实现了信息的实时转化,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动态与时效。第二,网络财务具有远程化的特征。互联网最大的特征就是可以实现远程控制与操作,在网络财务的应用下,企业财务管理突破了空间、地域以及时间上的限制,记账、做账、查账以及审计等财务活动均可以通过网络财务系统进行远程处理,从而使得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可以进行在线办公与移动办公。第三,网络财务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传统企业财务管理是相对封闭式的模式,而网络财务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财务管理模式,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也使得网络财务的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而且财务管理的行为可以延伸至任何一个具有互联网的地点,突破了空间上的局限性。

三、网络技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网络财务作为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全方位影响着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市场格局。从有利角度而言,网络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克服了传统财务管理所存在的空间局限性,提升了传统财务管理的效率了,同时,网络技术的电子化特征也便捷了会计核算、结算支付等企业财务行为。当然,不可否认,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传统财务管理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首先从网络技术对企业会计功能的影响而言,传统财务管理的会计功能主要是以企业融资、投资以及资金管理等方面为主,但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企业的财务业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交易、网上支付结算、电子合同、电子凭证等业务的出现使得企业会计功能已不在局限于融资、投资以及资金管理等方面,相反,企业会计功能的中心转向企业的产品生产和市场销售方面。

其次从网络技术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影响而言,传统财务管理所掌握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企业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掌握的财务信息仅仅局限于企业自身和同行业竞争对手,这使得企业在做出一些决策时面临着信息匮乏的障碍。而网络技术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结合可以有效解决该障碍。由于互联网技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所掌握的信息资源不断丰富。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客户、供应商以及合作伙伴等渠道与途径了解各行各业的最新信息,且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与财务总监能够将全球的最新信息掌握在自身手中,促进高层管理者针对最新的信息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一些企业成立了专门的部门来搜集信息,从而有效为企业财务管理所服务,这些强大的信息管理机构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能够实现动态的实时处理,使得企业财务信息能够实现快速真实的反映。

第三,从网络技术对企业财务与经营业务关系的影响而言,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企业财务与经营业务一直是以相分离的格局所出现的,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也是分割的。而网络财务的出现使得企业财务与经营业务的协同发展成为可能。企业的经营业务主要是指各部门与客户、供应商等所发生的原材料供给、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量控制以及供求关系预测等多个环节与方面,而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这些实时产生的信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录入信息系统,从而使得财务部门与工作人员能够即时收到业务部门所录入的相关信息,财务工作人员则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网络化操作。

第四,从网络技术对企业财务国际化的影响而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财务管理的空间和时间均不受限制,财务国际化趋势越发明显。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企业走出国门,这就要求企业也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财务管理水平和能力。而且国内企业的海外兼并和上市使得其必须提供以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信息,这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必须以国际会计准则相接轨,支持多国语言、多国币种。

参考文献

第6篇:工业互联网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企业发展;文化建设;特征方向

中图分类号: F27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9-2

1 概述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企业自身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新的课题,如何正确、有效地对新时代的需求进行适应,科学地对于自身的发展进行实践,这需要企业管理者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一套行之有效地发展策略。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向来是一个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任务内容,同时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结合传统环境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实际特点,对于互联网时代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需求进行调整,应对新形势,正确地把握特征,找准方向,这是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中所应该重点考量的问题,同时也是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必经之路。

2 互联网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特征

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的环境都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并且融入了更多透明化、开放化的理念。互联网时代本身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是一个特征化十分明显的时代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本身要对于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进行深刻的把握,融入更加全面的思路和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针对互联网时代的需求,为自身的企业文化发展建设工作提出一条科学的发展思路和方向。互联网时代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呈现着网状互联和平台化的重要特征。

2.1 网状互联

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之下,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呈现着紧密的连接,我们所处于的世界被不断地拓展,整个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连接。在企业内部,这种网状互联的特征下,企业内部的架构更加扁平化,信息的传达更加快速,同时企业和职工自身的利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连接。对于企业内部组织架构的调整上,通过互联网实现了扁平化的发展,这种影响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互联网时代下,企业自身所面临的一个新的特征和挑战。

2.2 平台化特点

平台化特点主要是针对于企业对自身资源进行分配和利用来说的。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内部资源的分配具备了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案,在这一平台下,企业的发展可以获得更加有效地动力和支持。平台化可以更好地鼓励企业参与互动,让企业处于一个资源共享的圈子当中,从而提升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能力。平台化的特征下,企业内部的整体业务流程和经营发展可以形成一套较为稳定的体系。通过利用价值链构建、标准化设计等不同的方式,企业可以获得对外界风险抵御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可以让企业本身获得更加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平台化的模式,让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同时也减少了各种环节中 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避免企业内部混乱,提升企业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掌控能力。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来说,这种平台化的体系也实现了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开放,提升了文化建设工作的影响力,促进了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

3 互联网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3.1 员工身份的转变

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内部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对于工作的角度和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新的背景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应该认识到当前员工自身身份在互联网时代下的转变。传统时代下,员工仅仅是以雇员的身份来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而互联网时代下,员工的身份逐渐实现了用户化的发展。在这种新的时代下,员工自身的身份更加自主,并且行为更加受到自身主导意识的影响。员工自身掌握了更加丰富的信息,并且其本身的个人决策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在当前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员工自身也更具有意识,同时逐步地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员工更加主动地对企业进行理解和认知,并且对自身在企业中的地位也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在企业内部环境当中,员工所获得的资源、信息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企业自身和员工的信息对称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员工从客观上实现了自身地位的进一步上升和发展变化,用户已经成为了企业员工的一个新的标签。而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落实效果,取决于用户自身能不能对于企业的文化进行充分的理解,同时对于这种文化理念能不能进行更好地深化。企业内部,员工和员工之间,员工和企业之间也具备了更加深入和强大的互动。以往环境下,企业内部的信息传播呈现较强的单一性特点,信息不对称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而当前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内部信息传播的阻碍得到了全面的消除,很多沟通和交流互动的深度都得到了有效地提升,并且人们在内部沟通交流上也可以更好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之间的距离得到了缩短,社会交互模式更加透明、快捷、便利。纵观当前企业发展中员工身份的变化,互联网时代下一个关键的趋势和方向,就是员工自身身份地位的变化,在展开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要对这一变化进行客观、正确地认知。

3.2 企业文化建设中价值观的调整

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重要的文化建设理念和思路,在展开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要将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价值观方向。互联网浪潮下,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员工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建设工作要想落实到全面深度的环节,要对于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地推进,让企业的发展和成长获得更加强大的推动力。从这一角度来说,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效果,直接体现在员工自身当中。在企业文化建设相关活动组织开展的过程中,要对员工的实际需求进行明确,通过互联网这一便捷的信息平台,对员工自身的思想意识状态进行深入的探究,让员工的需求和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管理工作的重心,要从以往解决领导需求的层面逐渐转化为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和为企业实现集体价值。

3.3 文化管理重视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文化管理是当前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内容,同时也应该成为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以往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更加关注对企业特有文化及这种文化的引导力和对员工的约束力的宣传。而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引导,各种途径的信息传递等,让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明白怎么才能把事情更好的完成,都清楚自己每天的任务是什么,都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才是一个企业以文化为中心而形成的自己的管理体制。企业管理从最开始的古典管理到科学管理,现在又发展到文化管理,要求企业必须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展,认识到文化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最高阶段的意义。互联网时代,组织的自我约束能力决定了组织的有效性,而这种约束能力完全是靠文化和管理来实现的。

4 结束语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向来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企业自身保持长期发展动力的必然内容。在互联网时代之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要融入更多新的思想和思路,对于工作的实际价值和产出内容进行更好地明确。企业必须要引入更加创新的思想观念,围绕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将自身的文化建设工作打上标签,融入更加科学的思路,提升知识、人文管理的重视程度,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陈星.浅谈网络时代企业信息文化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3).

[2] 赵凤华.试论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文化建设方略[J].河北企业,2016(05).

第7篇:工业互联网主要特征范文

一、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反洗钱带来的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不完善,反洗钱执行难度大

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互联网金融产生动因源于经济发展和金融需求。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转型以及产业升级过程中,经济领域的这些动向产生了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应运而生,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份额日益提升。互联网金融业务也是信息科技发展的产物,新技术的运用大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与业务的创新和发展相比,始终显得相对滞后,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反洗钱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尚需时日,各义务主体反洗钱工作尚处于自发、探索状态,缺乏统一、完整、有效的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反洗钱监管部门的监管效力。

(二)互联网金融反洗钱义务主体内控制度不健全,反洗钱配合调查难度大

部分中小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基层信用社、村镇银行反洗钱内控制度基础薄弱,尚未能有效建立起电子渠道支付业务应包含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反恐融资、内部审计检查等相关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也没有及时、有效将人民银行最新的反洗钱监管政策贯穿到内控制度中加以落实,一定程度上为洗钱者开了方便之门,为商业银行的持续稳健经营带来了隐患。一旦发生洗钱行为,商业银行将配合监管部门进行反洗钱调查,由于内控制度不健全,导致客户信息缺失、诸如IP地址等交易记录不完整,商业银行将面临反洗钱监管处罚,也加大了监管部门反洗钱调查的难度。

(三)互联网金融交易隐蔽,客户身份识别难度大

互联网金融本质上仍是金融,其优势在于注重运用新技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但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和较强的负外部性特征。因此,风险波及面更广、扩散速度更快、溢出效应更强。传统支付交易行为过程中,银行机构会要求客户提供真实身份证明,并可以提供直观的交易物证,这使洗钱犯罪的取证相对容易。而在网络环境中,客户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网络进入在线金融账户并实现资金转移,没有直观的身份证明,很难找到进行追踪的切入点,即使找到了电子证据,也可能因为出现密码、身份证号码等被窃取的情况,难以确定不法分子的真实身份。在网络渠道完成一笔交易,需要发卡机构、支付机构、运营商、收单机构、持卡人、商户甚至外包服务机构共同参与,支付流程的碎片化导致了交易信息和客户身份信息的分割,参与主体的碎片化致使同一客户的身份信息和交易信息被分散保存在不同的机构中。如: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参与到结算业务中,交易过程被人为割裂为互不关联的两个阶段,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保护客户的隐私,往往采用加密技术手段隐匿交易主体的身份信息。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非面对面特点并不能确保交易主体一定是账号持有人本人,反洗钱监管部门和各反洗钱义务主体均难以掌握开展反洗钱工作所需要的充分信息,导致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交易记录保存、可疑交易报告等制度的效力被削弱。

(四)互联网金融交易行为复杂,可疑交易发现难度大

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除了常见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以外,银行在“互联网+”上面的尝试还很多,如直销银行、电子商务平台、搭建生活服务类平台等等。这些业务均以非面对面的交易方式进行,非面对面的网上交易有以下特点:一是交易信息的存储大多以电子备份方式保存,不保留纸质凭证。二是交易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多笔资金转移,交易数据量巨大,交易行为复杂。不法分子可以采取将资金小额、多笔转入转出,或者在多个账户间转账等操作,达到逃避监管的目的。三是由于网上交易缺乏完善的客户身份识别体系,核实伪造虚假身份证件和利用虚假注册公司开户等还存在一定困难。目前还没有针对网上交易业务的特点,开发出一套跟踪监测比对发现可疑交易的系统,因此,网上可疑支付交易发现较为困难,对涉及网上交易业务的可疑交易人工分析也存在诸多困难。

(五)互联网金融跨境、跨区域交易,资金监控难度大

利用互联网实现资金转移,减少了客户与银行的直接接触,并且不受距离远近的限制。基于以下原因:一是网络交易不受时间(7*24小时)、空间(只要有互联网)限制,资金能够被瞬间转移,线索很容易被切断;二是通过网上交易,客户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意自主地汇划资金,无须注明资金用途。因此,在现有条件下,每天从大量的交易数据中甄别可疑交易如大海捞针。在远距离甚至跨国资金转移的情况下,即使涉嫌洗钱的行为被发现,也为时已晚、鞭长莫及。相比传统业务,资金通过网络交易更难被追踪和控制。比如,当前发生的电信诈骗、地下钱庄和非法集资等案件,其资金的划转均采用电子渠道进行,增大了案件侦破的难度和成本。

(六)对互联网金融反洗钱的认识

不足与专业人才缺乏,识别洗钱行为难度大虽然各银行业机构在互联网金融业务领域对反洗钱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迅猛,立法相对滞后,社会对互联网金融反洗钱的认识不足,其有效开展尚存在较大差距。另外,现有反洗钱专业人员的学科背景和专业技能难以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较多的工作人员不熟知与其业务相关的反洗钱法规和行业制度规范,对隐蔽性很强的互联网金融洗钱行为,识别和防范的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商业银行现有反洗钱机制存在的不足

(一)互联网金融反洗钱机制不完善

基层商业银行反洗钱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不完善,未建立以反洗钱领导小组为核心,以反洗钱中心和业务部门为主体,以营业网点为基础的反洗钱全员履职架构。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反洗钱工作未明确具体责任部门履行反洗钱管理主体责任,缺乏各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是反洗钱工作的终端和基础的理念,个别机构虽然建立了互联网金融业务专业反洗钱小组,但未实质性开展相关工作,履职不到位。部分大型商业银行运用“集中做、专家做、系统做”的“三做”反洗钱模式,将反洗钱工作的资金监测、甄别移交一级分行反洗钱中心处理,但个别基层机构存在“集中做、机构不做;专家做、专业不做;系统做、人工不做”的错误认识,反洗钱“全员履职”责任管理体系尚不完善。

(二)互联网金融反洗钱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商业银行发展观、业绩观、风险观发生偏差,经营行为不规范,风险意识和依法履职意识不强,特别是在新兴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拓展上,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往往在客户量和业务量上做文章,未遵循“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产品”的基本准则,未认真识别确认客户真实身份,未完整采集和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反洗钱工作的重点在于抓好预防工作,把反洗钱工作落实到专业部门、营业网点和产品上去,做到关口前移,防止病从口入,才能发挥好反洗钱工作的预防职能。而部分业务人员全过程、全岗位、全产品加强反洗钱合规管理和客户尽职调查责任管理未认真履行,未从源头上控制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的发生,为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洗钱提供了便利。

(三)互联网金融反洗钱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不法分子利用复杂的金融交易和种类繁多的金融工具来洗钱已经成为当前洗钱犯罪的的特征之一。这些都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反洗钱工作不仅需要有一大批精通金融、计算机、会计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也要有大量的既有税务、海关等专业知识,又具有侦查、经济、法律、贸易、英语等综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基层商业银行,特别是地方性的法人金融机构,既没有现实的能适应或胜任反洗钱工作的专业人才,又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反洗钱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机制,造成基层商业银行反洗钱人员素质不高,反洗钱人才匮乏,使互联网金融业务反洗钱工作更多地处于一种应付性、边缘性、形式性的被动型状态,难以达到主动性、深入性、实质性的介入型状态。

(四)互联网金融反洗钱手段落后

目前,不法分子洗钱手段趋向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而基层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沿袭传统的统计、检查等方法,工作重点停留在金融机构的大额支付交易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的审查上,表现为线上就数据比较数据的时候多,线下掌握客户具体、真实、活的情况少。而大量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其交易量与社会金融交易总量的占比越来越大,在没有建立与支付清算系统对接的支付交易监测体系的情况下,造成了基层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量大、效率低、质量不高、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影响了反洗钱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法律法规

在法律法规层面,结合互联网金融特点,加大互联网金融基础性立法工作,明确互联网金融交易主体的责权利、行业准入门槛、交易行为规范,完善对互联网金融犯罪责任追究的法律规范,制定互联网金融公平交易规则以及安全法规。在贯彻《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所确定的“分类监管”基础上,搭建起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有机结合的互联网金融管理体制。与此同时,落实“风险为本”原则,健全相应的反洗钱法律制度,将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商同时纳入反洗钱法义务主体范围。修改完善《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和《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办法》,明确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业务在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等方面的反洗钱义务,堵塞反洗钱监管方面的法律漏洞。

(二)完善协调机制增强反洗钱工作合力

反洗钱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配合,除了传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外,承担反洗钱义务的责任人还应包括互联网支付机构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各级人民银行要落实反洗钱联席会议制度,使反洗钱各成员单位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规定,关注特定非金融领域和新兴的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洗钱行为,明确各方在案件协查、情报交流、洗钱线索核查、案件办理信息反馈以及洗钱案件侦办等方面的职责,规范工作程序,依法行政,为打击洗钱犯罪活动形成有效合力。通过建立系统化的反洗钱工作机制,保证反洗钱全过程有效涵盖互联网金融各方面,实现互联网金融各义务主体反洗钱工作间的无缝衔接和反洗钱合力的充分发挥,共同防范和打击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洗钱犯罪。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要将互联网金融业务反洗钱检查纳入检查范围,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反洗钱监督检查。充分吸收世界各国互联网金融反洗钱的先进经验,通过多边和双边的公约或条约来加强互联网领域的反洗钱国际合作,实现各国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避免因为网络的跨国特性而使不法分子逃脱法律制裁。

(三)运用信息科技手段提高异常交易监测水平

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立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商业信用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反洗钱监测系统,采用信息科技手段加强网络交易监控识别。各义务主体及时根据网络交易特征设置识别参数和标准,对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进行自动、及时监测和记录,使数据甄别分析智能化,并与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实行联网,推行反洗钱数据集中处理,以利于及时监测和甄别洗钱线索,提高数据监测分析的效率。

(四)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

商业银行要认真贯彻落实监管部门反洗钱最新监管政策要求,建立和完善包括互联网金融业务在内的反洗钱内控制度。如制定《互联网金融业务反洗钱管理办法》,对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准入、反洗钱业务程序、安全认证等作出规定。商业银行要抓住业务流程中客户营销、身份识别、款项支付、安全认证等风险点,将反洗钱工作理念、防范洗钱风险的意识贯穿至日常工作和管理中。监管部门要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新设机构完善其线上业务的内控制度,禁止通过其系统进行非法在线支付,关注可疑账户资金异动,及时提交相应的可疑交易报告。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互联网金融参与方的反洗钱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五)严格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制度与实施客户分类管理

一是加强客户身份识别,了解你的客户。建立人民银行账户管理、征信系统、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与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帮助银行业等机构确定客户身份,并利用账户和征信系统采集相关资料,为异常交易的识别提供基础信息。银行机构要通过回访、实地查访方式,向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核实等多种渠道进一步核实客户身份,调查了解网上交易客户的住址、职业、经营状况等真实情况,对调查中发现的身份不明或代办开户的客户坚决予以拒绝,从源头上缩小洗钱活动的生存空间,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规范运行。二是加强客户身份认证,减少虚假交易。督促互联网金融机构开发更智能化的数字认证技术,如脸谱、虹膜、指纹、静脉以及多种方式组合等识别技术,实现对交易确认介质的交叉认证,解决账户控制人和开立人非同一人的问题。三是实施客户分类管理。根据客户风险等级对网络资金账户设置交易限额。根据客户的注册资本和经营规模设定网络支付限额。对难以进行真实交易身份识别、难以判断真实交易是否存在的资金支付限制在一定规模以内,将资金流与信息流加以匹配和管控,通过规模控制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控。

(六)重视反洗钱专业队伍的培训与培育

第8篇:工业互联网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企业级产品定义系统;互联网;BOM

中图分类号:TP277

1 背景综述

1.1 互联网影响着企业的所有方面

互联网对企业的应用有如下三个方面:(1)互联网技术应用―如车辆跟踪、车与车的数据通讯、智能驾驶等;(2)互联网经营应用―将集团规模和资源转化为低成本又敏捷的经营优势;(3)互联网营销应用―实现与最终客户无缝沟通及客户对企业运作的直接拉动。

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企业完整的业务竞争力,互联网不仅仅影响产品的技术构成,同时改变了企业形态和行为方式的所有方面。互联网为企业提供了平等的更大更迅捷的空间,但它不会让企业(上网后)自动变强,却需要企业用新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和营销方式。

1.2 为什么互联网上做得最热火的是二手车交易

互联网和汽车经营联谊基本就二手车交易较热火,因为,二手车不涉及产品定义、订单下达、排产、零部件和整车物流组织等。尽管网站上也有新车推送,但由于定制有限,本质上还是像购置现车(就是主动策略型库存车)一样选车和交互。或者,网站只是将意向传递给4S点的销售顾问,而不能完成车辆确定、下单、交货期、价格等事项,即没有实现基于互联网客户能直接拉动企业生产线。

原因除了整个订单化拉动生产体系和营销服务资源体系的整合外,能够贯通全流程的产品定义数据构建和系统缺失,是其无法实现的基础一面。

2 对规模企业复杂产品的产品定义系统构建方面的实践

2.1 系统目标定义

(1)贯通全流程的产品特征描述体系建立;(2)对产品架构的管理支持;(3)对多工厂的数据支持;(4)EBOM和MBOM的解耦和耦合构建。

2.2 系统架构

2.3 系统功能视图

系统的五大模块:

2.4 系统主要业务界面介绍

2.4.1 产品配置维护界面

产品特征是广义的,如销售地区、自然环境(如沙漠),都可以成为产品特征描述项。

特征间的约束定义可以通过特征间的关联矩阵实现,以便引导客户进行正确的选装定义,且阻止不合逻辑的客户车型定义表订单下达,如下界面,选错会报警。

2.4.2 开放结构BOM维护界面

编辑完成后选择工厂对开放结构(可配置BOM)进行,后设计再编辑将不影响到工厂数据,即本系统支持数据分批。

2.4.3 制造信息定义界面

工厂的制造BOM行是由PDM通过更改单给工厂的闭合结构BOM数据,按明确物理含义编码规则自动生成,即将设计EBOM行,自动解耦成工厂制造BOM行,由工厂维护其发料工位、工位上的工艺处理方法及其下工艺过程中的子物料构造。

2.4.4 市场车型界面

市场车型向工厂时,可以控制到每个选项是否要,相同的车型给不同工厂时,可以控制其选装项上的差异,如给东北工厂有独立暖风选项,而相同车型在南方工厂就无此选项。批准后就能推送给客户,客户以特征选择的交互方式,选择到车型,然后,系统弹出这个车型所带的选装项供客户选择。

3 核心概念及系统特点

我们在企业级产品定义系统构建上,专为商用车而定制,有着如下一般商用软件所不具备的业务概念和更符合企业实际运行的业务方法。(1)建立了面向复杂产品管理的结构化概念。借大众朗逸产品为实例诠释:1)产品线――乘用车;2)平台――PQ34;3)车辆族――朗逸系,构成产品特征和约束定义逻辑域;4)构架车型――朗逸、朗行、朗境,由构架车型特征创建;5)市场车型――朗逸1.4TSI DSG舒适版,由构架车型下的主特征创建,并确定的选装项给工厂的可销售车型;6)客户车型――客户确定选装项(如客户选择了黑色内饰(标配是米色))的市场车型。以上概念是结构化的,这些对象具有唯一的上下归属和派生(从规划、产品定义到市场)关系;(2)全特征驱动产品定义的理念。适应同一产品由多工厂生产,向多地域销售的同源数据业务管理。产品的生产厂家、销售地区都可以成为产品的特征项之一,使得一个研发中心的同一产品给不同的工厂,并支持同一产品在不同工厂生产物料上的差异,及不同地域销售同型号产品上的差异;(3)系统支持从车辆族规划、车辆族配置表(企业内部的)到具体的市场车型的灵活柔性产品机制,从规划到市场车型派生是紧耦合关系,生效后为独立版本数据。即规划和车辆族配置表的修改,不影响已投产车型,但可以通过自顶而下的修改,生成新版本车型,实现对已投产车型的修改或切换;(4)系统构建了基于明晰物理含义编码体系(如零件号、数量、车辆功能位置分割码)的设计BOM和制造BOM的解耦和耦合的业务方法。不少企业将产品的可配置单元组合和产品实际制造中的组装性组合搅合在一起,如交第三方预装备有几百组合的仪表台件的BOM也要求设计工程师完成,导致BOM数量极多,维护困难。

本系统构建了设计EBOM(非纯物料多层次结构,如装置原理图、虚拟总装件)自动解耦生成制造BOM(纯物料平行结构),按客户车型特征清单表解析到工厂的设计EBOM,生成客户车型的单车EBOM后,又能按规定的物理要素,耦合出客户车型的装车物料清单(因为解耦后的MBOM是没有配置信息的,所以一个藕合过程),交ERP/MES排序和生产。

以上四个方面,本人觉得是众多商业系统所没有的概念,且商业系统对上述事项的处理相对片段化。一般不能解耦的紧耦合,无法应对多样业务而难以运作,不能藕合的松藕合,数据分离,各维护各偏差只会日益加大。

参考文献:

[1]郑火国,刘世洪,孟泓.基于GPRS的农产品移动溯源终端研究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9(26).

[2]汪惠芬,张友良,罗定志.协同开发环境中的产品定义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1(03).

第9篇:工业互联网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素养;数据素养;图书馆;大数据

1引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以互联网为基础支撑的社会生产环境新业态、新形态的出现与迅猛发展,数据、互联网成为为人们不得不承认的两大社会发展驱动元素,进而促使人们借助互联网平台去深刻了解、熟练掌握、深度利用大数据就成为人们提高生活品质与工作效率、寻求社会发展驱动元素的最佳途径。而随着总理于2015年初继2012年易观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腾讯董事长马化腾于2015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再次提出《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之后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三次提及,“互联网+”至此一跃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进而引发了社会特别关注。在《互联网+行动计划》、《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和调控下,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互联网+”的发展与研究热潮,“互联网+”因此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交流与讨论的高频词。学术界也敏锐地观察到了“互联网+”这一未来改变学术研究视野的全新领域,如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互联网+”为主题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日期:2015年10月10日),经人工筛选后发现在短短半年期间就有215篇涉及到农业、教育、能源、创业等多个领域的“互联网+”研究成果,笔者研读了这些文献中下载频次较多的十余篇研究成果,发现尽管“互联网+”还处于一个发展初期,其研究深度及研究广度、论证资料与论述视角与成熟的研究成果还有不小差距,但明显可以感受到研究者对“互联网+”的关注热情及“互联网+”未来将带给学术界的巨大影响。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互联网建设以及学科服务等基础与制度的支撑下,图书馆不仅是民众获取信息、挖掘潜能的最佳选择场所,也是民众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提升个人信息素质、实现人生价值的学习场所,其教育职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以提升个人信息素养的计算机技能、网络搜索等活动时常在图书馆举办,并得到包括在校师生、社会民众、务工人员的积极参与,反映出图书馆已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场所与机构,为信息社会的民众信息素养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信息素养的内涵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显得不足以概括民众的所需技能素养,也因此在认识与措施上均制约着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开展,于是,一种强调数据的辩证认识与分析应用的新的素养概念———数据素养便应运而生,并在一些官方的概念表述、高校的大数据课程设置中得到多方体现。本文在概述“互联网+”与数据素养相关概念、内涵及应用的基础上,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素养教育需求与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了“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用户数据教育方式。

2“互联网+”与数据素养概述

2.1互联网+

“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和信息化,旨在通过信息/数据的流动、分享、创造性使用来实现经济社会运行效率[1],但从业界如马化腾、雷军、阿里研究院等对“互联网+”的不同内涵表述可以发现,不同的领域从业者、不同的未来发展视察视角,决定了对“互联网+”的内涵认识表述有着千差万别,如以信息、数据为业务流的腾讯、阿里巴巴侧重于“互联网+”的“互联网应用”“信息扩散”属性特征,以互联网搜索、数据整合为主要业务的百度、则更强调“互联网+”的“产业渗透”“跨界连接”属性,但以实体商品手机为业务产出的小米则更看重“互联网+”思维下的互联网与“实体融合”与“经济增值增效”。简单来说,笔者认为可以将“互联网+”理解为一种基于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互联互动的传统行业的产业升级与业务重组,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等六大特征。

2.2数据素养

数据素养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E-Learning、第四科研环境的到来而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一方面,对数据具备一定的处理能力已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科研活动的必备元素,如:美国学校图书馆员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SchoolLibrarians,AASL)、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TheAssociationofCollegeandResearchLibraries,ACRL)等在最新制定的信息素养培养方案中提及了辨认、利用数据的表述,如在AASL制定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ACRL制定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均提到了“确认数据的价值、类型和格式的能力”[2],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NSF)、英美政府等也都将“数据管理计划”列为其项目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对其资助项目的科学数据存储、共享、使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另一方面,学者们对数据素养与信息素养、统计素养等素养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如:MiloSchield[3]在2004年指出信息素养、统计素养和数据素养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具备统计素养就难以提升信息素养或数据素养;RenéSchneider[4]认为研究数据素养(ResearchDataLiteracy)就是由“ResearchData”和“InformationLiteracy”两词合成而来。国内学者也自2011年以来开始对数据素养的研究,并出现了如何海地、缪其浩、孟祥保等数据素养研究核心作者群体,研究的范围涉及到了数据概念与内涵、数据素养教育及课程设置等多个主题领域,但这些研究成果对数据素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权威表述,大多是从其所包含的层次方面给予内涵划分。其实早在2005年,Hunt就对数据素养进行了一个较为权威的表述,他认为数据素养就是一种能够理解数据内涵、能够准确读取图表、能够从处理数据过程中得出有效结论、能够鉴别数据误用和滥用情况的能力[5]。笔者结合Hunt的概念表述与澳大利亚统计局、加拿大统计局等机构所公布的数据素养指标1,认为“数据素养就是信息素养在大数据时代的延伸和发展,是一种能够辩证、科学、正确认识数据的价值,进而在符合道德伦理的基础上加以操作和管理,使其能够通过分析、挖掘等操作应用或长久保存以备再次应用来实现其蕴含的巨大价值的能力”。

3“互联网+”视角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特征与方式

3.1“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特征与需求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资源数量更为庞大、类型更为多样、结构更为复杂、传递更为明显,民众在“互联网+”环境中面临着更多的信息甄别、选择、分析与利用挑战,这就要求民众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及数据处理能力也随之调整,并随着"“互联网+”建设进程的深化与加快、多个领域行业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需求专业化、多元化特征,这也就同时要求图书馆的数据素养教育还要紧跟时展而要有所创新,及时调整,才能够与之相对应。综合来看,“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呈现出以下特征需求:首先,教育对象呈现多样化。在传统的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下,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对象用户主要由到馆读者、在校师生、网络用户等三大部分组成,但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数据素养教育用户既包括线上线下、空间内外等多种群体,还包括图书馆+其它行业融合链上的用户,如已经开展的学科服务对象、“互联网+”环境下服务的医疗卫生人员对象等。其次,教育形式呈现多元化。“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将不再局限于讲座、培训,而是基于数据管理规定、信息业务流程规范与数据资源挖掘开发等多个形式。

3.2“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方式

在国务院2015年7月1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6]中对互联网+发展的保障建设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加强智力建设要求,并从加强应用能力培训、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联合培养培训、利用全球智力资源给出了若干指导意见。笔者认为这些意见也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有值得借鉴之处,“互联网+”环境下的数据素养教育发展对策也应在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基础上融入这些智力建设保障方式,扩展教育途径与思路,形成以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如选修课、培训、讲座、在线培训等为主,以图书馆+服务如科学数据管理与应用、数据与分析等为补充的教学模式。

(1)以传统的选修课、培训、讲座、在线培训为主的教育方式。尽管MOOC、网络教育、在职继续教育等已成为了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部分,但对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的教育现状,显然已在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取得了成功的选修课、培训、讲座、在线培训,以及新兴的MOOC等教育模式仍然适用于“互联网+”时代的数据素养教育。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对民众数据素养要求的提高,学校特别是高校愈加重视对学生的数据素养培养,如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早在2005年就开办了数据分析专业硕士,除了注重学生的沟通技能和团队能力培育外,其所培养的学生还要接受一系列与数据有关的训练,像数据挖掘、优化,数据库管理以及数据安全、客户分析、财务分析等[7]。

(2)以图书馆+服务过程中的融合实践、数据管理等为补充方式。“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必定是一个图书馆与其它领域深度融合、互联互动、驱动创新的信息转化、知识流动过程,图书馆所服务的用户也可能在享受知识服务的同时而并未进入到图书馆服务空间,如基于数据的管理与提交、与关联等服务,因此,在这样一种非典型的用户-图书馆二元服务模式下,图书馆的数据素养教育就需要别出心裁,如通过数据管理政策和流程实现互联网与数据处理工具的素养培养、通过实践操作实现数据应用态度与辨别素养培养、通过跨界数据(如跨学科、跨媒体、跨平台、跨文化)的整合与应用来实现数据辨别能力的培养等,最终实现对用户的数据敏感能力、数据收集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数据的利用能力和数据批判能力即数据素养的教育培养。

4结语

数据素养如信息素养意义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关乎所有人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环境下的一种基本生活技能的、复合的、横跨的重要技能,这种技能能够促使个体获得其他的一些重要技能(如,语言、数学、学会学习、文化意识等)[8],以致有人将其标记为“数字时代的生存技能”[9]或者“信息社会的重要资产”[10]。图书馆作为民众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生活生存技能的重要场所,一直担负着提供素养教育的重任,但“互联网+”环境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图书馆继续担负这种责任增加了诸多影响因素,因此分析“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交友需求与特征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到DT[M].北京:机械出版社,2015:5-7.

[2]何晓阳,吴治蓉.美国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4):1-3.

[3]SchieldM.InformationLiteracy,StatisticalLiteracyandDataLiteracy[J].IASSISTQuarterly,2004,28(2/3):6-11.

[4]SchneiderR.Researchdataliteracy[M].WorldwideCommonalitiesandChallengesinInformationLiteracyResearchandPractice.SpringerInternationalPublishing,2013:134-140.

[5]HuntK.TheChallengesofIntegratingDataLiteracyintotheCurriculuminanUndergraduateInstitution[EB/OL].[2015-09-06]..

[8]王佑镁,杨晓兰,胡玮,等.从数字素养到数字能力:概念流变、构成要素与整合模型[J].远程教育杂志,2013(3):24-29.

[9]Eshet-Alkalai,Y.Digitalliteracy:Aconceptualframeworkforsurvivalskillsinthedigitalera[J].JournalofEducationalMultimediaandHypermedia,2004,13(1):9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