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工业技术创新范文

工业技术创新全文(5篇)

工业技术创新

第1篇:工业技术创新范文

1.产业产品层次较低。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撑,产业链条较短,核心竞争力不强。主导产品主要是面粉、饲料以及肉猪、鸡鸭屠宰分割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不高。2011年以面粉、饲料等为代表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全市食品工业总量的59.7%,而食品制造业占比仅为9%。龙头企业竞争实力不强,全市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只有1家,相邻宿州市有5家,亳州市有4家;名牌产品数量少,淮北市安徽名牌产品只有8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仍是空白。

2.科技创新意识薄弱。全社会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氛围没有真正形成。2011年,全市规模食品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0.55%,只有全国工业企业的1/2,不到工业化国家的1/8。全市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只有11家,部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仍是空白。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抓经济发展仍着眼于铺摊子、扩规模,没有形成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3.与市外科研院校合作不紧密。目前全市校地科技合作中与农业院校的合作只有2家(中农大、安农大),食品企业与科研院校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实体的只有1家(科宝与清华大学),食品产业尚没有1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农大淮北实验站暨(淮北)黄淮海地区食品工业研发中心工作进展缓慢,目前尚没有开展实质性的科技合作与食品研发工作。

4.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市科技投入还十分有限,企业独立承担自主创新的科研项目偏少,专利申请、专利拥有和专利发明以及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全市规模食品企业专利申请数量44件,有效发明专利只有10件,发表科技论文24篇,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项。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只有25%和8.6%,其产值的比重只有10%和5%。10余年来,全市农业科技只获得省级科技奖7项(棉花2项、小麦和玉米3项、蔬菜和食用菌2项),食品科技只有省级科技奖1项(口子窖)。高水平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缺乏。全市规模食品企业研发机构只有研究员1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8人,占研发机构全部人员比重只有7.8%,低于全市工业企业2个百分点。2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共有技术人员1241人,其中高级职称以上人员102人,研究员以上学历21人。技术人员占全部职工比例为17.4%,高级职称和研究生以上占全部技术人员比例只有8.2%、1.7%。

5.科技创新投入不大。全市科技投入财政预算有4000万元,2012年实际支出3900万元,其中用于食品科技的投入近1000万元,占25.6%。全市规模食品企业试验发展2011年支出8865万元,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0.55%(全部规模工业企业占总产值比重0.54%),远低于全国工业0.93%、安徽省0.91%的平均水平。其中规模食品企业投入企业自投比重只有49%(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投入中企业自投比重87%),亦远低于全国工业70%、安徽省91%的平均水平。

二、食品科技发展趋势与企业需求

(一)食品工业发展方向

“十二五”时期,我国食品工业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证食品安全等重大挑战和压力。根据《国家“十二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以及国内外食品产业发展动向,课题组认为今后淮北市食品工业将会朝着下列方向发展。1.“三品一标”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食品安全备受社会关注,并且对消费者购买取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随着政府及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和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目前,淮北市共认证绿色食品35个、无公害农产品43个(有效期内13个)和地理标志产品(口子酒、塔仙石榴)2个,基地面积分别为39万亩、31万亩、6万亩,处于发展中的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巨大,这是确保食品安全关键环节,提高食品产业竞争力的基础。2.营养保健食品和高档名优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目前,淮北市营养保健食品(营养强化食品、功能性食品)几乎是空白,面粉企业开展营养强化面粉的很少,天宏集团研发的功能性红曲面条、黑木耳面条以及曦强集团研发功能性乳品,均已通过省级新产品认证,但产品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相关资料显示,近十年间,我国居民对保健品的消费支出一直处于增长趋势。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保健类消费支出以15%~30%的速度增长,这一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发达国家12%的增长水平。全国保健食品销售额1996年大约300亿元,2011年达到2600多亿元。国家“十二五”食品工业规划目标,2015年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20%。因此,淮北市要抢抓这一发展商机,创造条件,加快发展。3.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将日趋合理。目前,食品制造和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总量少、比重低,是淮北市市食品产业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竞争力不高的瓶颈,是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快速扩大畜产品熟食产品、猪血深加工、大豆蛋白产品、高端面制食品等特色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二)食品科技发展方向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工作要围绕食品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食品工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消费需求升级以及食品安全为导向,突出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大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广普及先进技术成果,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优化升级以及技术标准与技术支撑体系的有机衔接,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和形成一批知名品牌,造就一批具有竞争能力的企业。

(三)食品科技创新目标

根据《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淮发〔2012〕8号)、《关于实施工业企业“万千百十”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若干意见》以及《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若干政策措施》淮政(〔2011〕52号)等规范性文件,结合淮北食品工业科技发展实际,淮北市到“十二五”末食品科技奋斗目标是:1.建立食品工业技术研究院。依托中农大淮北实验站,建立食品工业技术研究院。2.培育新型食品科技企业。培育食品类科技型企业50家,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10家,新增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2家,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2~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6家,高新技术产值比重达10%以上。3.建立食品科技研发机构。产学研联合建立科技创新研发机构,新增国家农产品加工分中心1家,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5家,培育动植物新品种3-5个;新增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15家,新产品产值比重达15%以上。4.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选择肉猪及猪血深加工、面粉及面制食品加工、生物发酵工程与生物饲料加工等重点产业组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3家,产学研合作经济实体5~8家,建立协同科技创新中心1~2家,新制定省级以上行业技术标准2~3项。5.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依托国家和省级工业开发区以及四大食品工业园区,建立专利(食品)创业园孵化器1家。6.加快高端食品人才引进。引进省级以上食品类学术技术带头人2~3人,博士或研究员以上高级人才10~15人,新建立院士、博士工作站2家。7.增加食品研发投入。确保食品研发投入逐年增加,全市规模食品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1.5%以上。8.提高食品工业产值与科技进步贡献率。争创中国食品名城,全市食品工业产值达500亿元以上,食品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以上。

(四)食品企业技术需求

1.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过程中对科技有巨大需求。将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食品,依靠现代科技向现代工业转化以及开发研究的升级换代产品和延伸产品,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原有风味和营养价值,提高其附加值,延长货架期,使之标准化、方便化、卫生化,是目前淮北食品企业对科技的重大需求。由于缺乏必要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投入,市场上的现有设备只是对手工制作过程进行简单复制,而对决定产品外观、结构、风味、口感的原料物性、工序选择、加工方法、工艺参数等指标却得不到体现。消费者宁愿选择手工食品,就可说明相关食品机械的研发滞后。在产业和科技方面加大对传统食品产业的支持,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与营销方式的创新需求。淮北食品产业呈现出的是向下的“哭脸曲线”,即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产业链条的增加值少,品牌增加值低,中间产品制造高,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低、竞争力低。在企业层面上,产学研结合中企业应是主体。由于企业最贴近市场,因此创新激情最高,创新需求最迫切,最符合自主创新的特性,也应当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但在企业中技术创新与开发的设施、研究经费、研究专业人员都极为缺乏,大专院校技术研发、课题的申报往往根据申报人所从事专业、学科的前沿和自身利益(论文的发表、成果鉴定等)需求来确立科研重点和方向。企业找不到所需要的技术单位与人才,院校不知道企业需求。目前,项目申报虽也提倡产学研结合,但是实际情况是两者结合不紧密,科研与企业实体的联合、结合面很小,企业对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品种创新需求得不到科研院校的强力支持。

3.食品科技人才的需求。无论大中型企业还是微型企业普遍存在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的问题。食品行业属典型的传统产业,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利润薄,职工普遍收入低,福利待遇也比较低,使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聘不到、留不住、养不起。同时,由于资金不足,技术开发难度很大,就连技术引进也受到限制。各类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了淮北市食品产业科技的投入与进步。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效益低,制约了发展。

4.食品科技重点技术需求。通过发放问卷和调查表,淮北市食品企业具体技术需求:生物工程育种;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林剩余物综合利用及循环农业技术;食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技术体系;生物发酵和生物制造技术及生物功能产品研发;饲料酶及生物饲料研发;麦胚、麸皮等粮食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与全营养谷物产品研发;方便面、饼干等方便休闲面制食品新产品研发以及馒头、鲜面等主食食品工业化生产的技术创新;谷物浓浆型新产品(谷物饮料)研发;黑色素提取技术与工业化生产;超低温干燥技术与果蔬产品研发;功能性乳品、婴幼儿奶粉等高端乳制品研发;食品工业污水排放的综合治理与副产品综合利用;动物废弃物(猪血、动物内脏)综合利用与医药级新产品研发;新型功能性食品与保健食品研发;大豆蛋白等深加工产品及新型豆制品研发;高端酒、保健酒等中高端酒类新产品研发;淮北传统食品工业化生产技术创新;果胶等食品添加剂的研发;农产品产后加工及冷藏和冷链技术创新;农产品和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与标准制定。

三、构建食品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途径

创新体系是由参与知识、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并由中介机构广泛介入和政策适当参与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相互作用的有机网络系统。它由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组成,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协同性、动态性、多样性等特点。2006年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讲话中提出创新体系包括5个方面:一是建立以企业主体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建设以科研院所、高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三是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四是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五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其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技术创新系统(企业为主体)、知识创新系统(大学、科研院所为主体)、创新中介服务系统、多元化科技投入系统和宏观管理系统(科技体制改革)。建设中国食品名城,加快淮北经济快速崛起,必须积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就加快食品产业发展而言,必须选择科学路径,在经营管理、市场开拓、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加强探索与创新,突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后再创新三个体系建设,打通科研、推广两个关键环节,推动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建成从研发到市场、从生产到消费环环相扣的食品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为食品工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和活力。

1.加强科研创新体系建设,突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一要整合各种科技资源,组建完善自主食品研发团队。进一步提高淮师大及农业和食品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在完善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整合全市科技资源,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食品和农业发展实际的需要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超前谋划,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努力提高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力争在皖北地区乃至中原经济区占有重要位置。二要打破部门、区域、单位和学科界限,建立健全协同科技创新机制。加强与中农大、安农大、淮师大以及省内外、国内外科研院所的科技大联合,建设一批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水平。三要通过政府引导,加快发展民办食品和农业科技科研机构。

2.加强创新支撑条件建设,突出政策和资金引导。一方面加大科技专项财政投入力度,彻底改变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另一方面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逐步由投资激励转向创新激励,由科技政策为主转向创新政策为主,实现从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围绕科技强市和创建食品名城、美好乡村建设等重大战略目标,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创新金融科技服务,积极探索科技担保、科技贷款保险,尽快设立风险投资种子资金,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信用担保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加大股权质押等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广。

第2篇:工业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风险投资;创业板

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与市场经济时代,金融与技术创新的融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金融和技术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由于金融和技术的覆盖范围较广,研究学者的研究角度、应用数据与获得结论有所差异,本文将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为研究对象,总结研究学者对二者关系的分析结果。

一、供给侧改革下风险投资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1.宏观角度。在国外研究中,Tang和Chyi将中国台湾地区市场为研究对象,选择1985年~2001年的经验数据为基础,通过工具变量法开展回归分析,明确风险投资和全要素生产力间的关系,认为前者可有效推动后者的增长;Hasan和Wang将美国394个区域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开展实证分析,分析中将专利产出数量作为技术创新的指标,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可提升专利产出的数量。在国内研究中,蒋冲将我国东部、西部与中部地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开展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关系分析,分析中将专利申请授权书作为技术创新指标,结果显示,风险投资可推动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而对中部和西部的推动作用不显著,表明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存在地域差异;姚丽将我国各省市2006年~2015年的空间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结合空间杜宾模型,开展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可推动区域技术创新发展,并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也会推动周边地区技术发展。2.中观角度。在国外研究中,Kortum和Lerner将美国二十个行业的数据为基础,分析风险投资与行业企业专利产出的关系,通过量化分析,风险投资对专利产出的促进效应,可表示为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研发投资促进的3.1倍。在国内研究中,梁恺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数据为样本,开展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的回归分析,分析中将企业的出口额与专利申请量为指标,表示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回归分析结果表示,风险投资可提升企业的出口额与专利申请量,可全面推动企业技术创新。3.微观角度。在国外研究中,Lehoux将加拿大医疗保健企业2011年的生产数据为样本,开展实证分析,分析中将全要素生产力及企业专利申请量为指标,表示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分析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可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国内研究中,马维骏将我国创业板的制造行业企业数据为样本,应用资源依赖理论分析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他认为风险投资可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且企业中风险投资资金的占比越高,企业的专利申请量越多,表明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越高,马维骏认为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风险投资可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充足资金,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吴涛将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构建CDM模型及处理效应模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风险投资机构为上市公司提供风投资金,可增加企业的专利产出,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更多资源,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1]。

(二)无显著影响1.宏观研究角度。就宏观角度而言,对风险投资在创业板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更多的是国内的研究学者。方世建结合前人研究理论,从中国制度变迁角度入手,根据制度变化的影响,将关系模型中添加制度变量,用作模型分析的市场化指数,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的应用,并不能推动将专利产出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在其分析中,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我国关于风险投资内外部政策不完善,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刘佳丽将我国30个省份的区域创新及风险投资数据为基础,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二者的关系。在区域技术创新中,刘佳丽将区域创新综合效用、知识创造效用等内容为指标,衡量技术创新水平。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创业投资并非推动区域创新的主要原因。蒋文军将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对风险投资和技术创新的关系开展分析,技术创新用专利产出为指标。分析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并不能提升专利申请量。因此,部分研究学者认为,风险投资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无影响[2]。2.中观研究角度。在国外研究中,Ueda和Himkawa将美国制造行业企业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开展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研究中将全要素生产率选作技术创新的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但其推动作用存在显著行业差异。同时,就该理论,两名研究学者在三年后开展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美国市场中,风险投资仅可提升企业的专利产出数量,并不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在国内研究中,熊季霞和丁彦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2004年~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数据,构建DEA模型,根据截面数据及时间序列开展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方面,并未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3.微观研究角度。在国外研究方面中,Engel和Keilbach将德国中小企业为基础,分析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风险投资会影响企业的成长历程,但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并未表现出显著影响。在国内研究中,吴涛开展风险投资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可提升企业非发明专利的数量,但并不会影响企业专利产出,而该指标才是评价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黄丹丹将我国2009年~2016年创业板上市的科技型企业为基础,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和技术创新间的关系并不显著[2]。

(三)消极影响在风险投资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消极影响方面,研究内容较少,主要涵盖以下几种理论。在国外研究中,Zucker将生物技术行业企业为基础,对其风险投资和技术创新的关系开展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风险投资规模扩大,会降低技术创新率;Bhide将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投资、技术创新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他认为风险投资机构开展的相关工作,会影响被投资企业对风投的印象,如对被投资企业的调查、投后对被投资企业的监督,从而降低被投资企业的专利产出,阻碍其技术创新;Stuck与Weigarten将美国计算机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风险投资及其技术创新关系开展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和无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相比,受到风险投资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更低。在国内研究中,尹洁将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数据为基础,对风险投资与企业技术创新开展回归分析,分析中使用全要素生产率以及企业的专利产出,表示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风险投资会降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阻碍技术创新;苟燕楠和董静将中小板上市企业的数据为基础,开展风险投资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分析中使用研发投入、专利产出两项指标,表示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风险投资和企业研发投资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表明风险投资会阻碍企业技术创新。另外,还有研究学者指出,风险投资与企业技术创新间存在U型关系。温军和冯根福选择倾向得匹配法及倍差估计量等方法,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在未上市时的数据进行处理,根据处理结果,分析企业的增值服务及攫取行为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指出,风险投资和技术创新具有U型关系,即在企业未上市或上市当年,风险投资会阻碍企业的技术创新,而在企业上市后,风险投资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并不断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冯照桢将我国各省市及自治区在2001年~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PTSR模型,开展数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与风险投资规模相关,当企业的风险投资规模达到一定数值时,会从抑制作用转变为推动作用,二者存在U型关系[3]。

二、供给侧改革下风险投资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技术创新影响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基本可确定风险投资会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因此,本节将风险投资会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理论为基础,总结研究学者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提供的相关策略,帮助创业板上市公司合理开展风险投资,推动其技术创新。王洁茹在研究中指出,政府部门可通过风险投资宏观政策的构建,规范行业发展,保障退出机制的有效畅通。该学者认为,政府部门需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风投机构为创业板上市公司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技术创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周雯将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她认为风险投资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小企业需提高对风险投资的重视,合理利用。首先,中小企业需正确认识风险投资,在融资时将风险投资纳入融资渠道,并结合企业发展现状,选择优质风险投资,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中小企业需强化自身的技术吸收水平,拓展企业的生产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而吸引更优质的风险投资。苏巍从风险机构角度入手,认为风险投资在创业板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方面的推动作用,对风险投资机构的专业性相关,为保障促进作用的有效落实,风险投资机构需加强人才培养,重点强化风投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经营管理能力,确保风险投资可有效助推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技术成果转化,强化风险投资的增值服务水平[4]。

三、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风险投资在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中,促进作用更为显著。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要想发挥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政府部门需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创业板上市公司需提高对风险投资的重视,并合理引入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机构需加强人才培养,为行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金涛,曲世友,焦国伟.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风险投资绩效研究——以我国新能源上市企业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9,38(10).

[2]韩俊华,周全,韩贺洋.创业风险投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09).

[3]潘璐璐.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J].现代商业,2019(24).

第3篇:工业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意义;技术创新

工业互联网技术对智能制造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智能制造是将互联网行业和制造行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行业。智能制造需要将互联网技术与工业技术高度整合起来,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支撑起智能制造对技术和信息的高度需求。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对工业互联网技术进行创新,深入挖掘工业制造链,形成智能中枢,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1工业互联网的意义

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起来,已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如此,互联网向着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智能机器人的出现让互联网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技术不断向各个行业拓展,其中就有工业互联网的出现。工业互联网主要将互联网与工业生产相结合,在工业生产中运用数字化设备,不断进行产品的生产、检验、监测,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极大程度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企业将互联网应用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优化资源配置,能够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之间的交互使得物理、信息和软件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形成新的产品。工业互联网将这种转化发挥的淋漓尽致,主要将互联网思维贯彻到产品的设计、制造、生产、使用的全过程,让人与数据、机器充分联系起来,利用社会各资源之间的联系,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互联网除了与工业相结合,还与物理、数学等科学相结合形成了物联网、云计算等概念,将互联网思维渗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实现更加合理的能源配置,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推动社会向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1]。

2面向智能制造的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在智能制造中起着服务的作用,但是它面临着一些重要科学问题,这些科学问题是能不能建立一个可靠的、灵活的、比较能适应的服务环境,只有解决好这些科学问题,才能在各行各业中站稳脚跟,取得辉煌的成绩,才能在物裕横流的世界当中有效地控制其发展成本。而解决这些科学问题有一个最好的方法,那就是使服务环境平台化,为程序的应用提供一种比较安全可行的执行机制,也使得管理人员有更好的掌握的方法。这就像城市里面公路干线的主要交通网,只要有安全方便的岔路口,运行合理的交通规则和道路管理,这样就可以看成一种平台,且带有服务的功能,因为无论什么样的车型和车主,这个平台都会对这些车主和车辆进行相对应的服务[2]。而这些车主只需要考虑相应的服务成本,不需要考虑投资建设成本。由此可见,建设网络技术平台和建设道路服务平台,是一样的重要,而智能系统和智能的计算方法,需要在平台上进行。

3工业互联网的技术创新

3.1深化技术的学习

智能制造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技术方法,但是在我国这项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学习是提高技术能力的基础,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在其基础上不断创新,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水平,优化工业互联网的技术设计,了解智能制造的生产体系。由于智能制造所涉及到的数据处理、计算系统非常复杂,这就需要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满足计算和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智能制造的水平。

3.2重构云计算环境

智能制造对互联网的计算要求非常高,对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就是要不断开发新型软件使得该软件能够满足智能制造的要求,能够支持云上云下的设计管理,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成熟的设备软件能够支持智能制造的管理需求[3]。因此,需要重构云计算环境,加强对工业互联网应用软件的开发。

3.3虚拟控制计算

智能制造对数据系统的处理要求更高,而且在当今社会工业化程度越来越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数据不停地增长,工业互联网的建立需要从中获取数据。传统的数据获取方式主要是进入控制层,这会影响到企业的安全生产[4]。在面向智能制造的工业互联网中,需要建立平行系统进行数据的获取,确保技术的可行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制造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向,为制造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智能制造需要工业互联网的支撑才能不断提高制造水平,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推进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创新,让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起来,不断加快智能制造业的发展,推动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肖定定.面向智能制造的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J].中国新通信,2019,21(18):76.

[2]张建雄,徐敏捷,周辉.智能制造体系架构分析与工业互联网应用[J].电信技术,2016(05):28-31+34.

[3]张峰.智能制造推动全球工业互联网标准化日趋深化[J].智慧工厂,2016(03):26-27.

第4篇:工业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技术创新战略

1现状与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石油企业取得了重大突破,涌现了一批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先进英雄人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石油工程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重视科技建设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经验,不断提高石油系统的科技创新水平,因此在技术方面有的领域技术已经处在国际领先地位。在石油科技领域形成了完整的研发机构,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虽然我国的石油企业在科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也不能沾沾自喜,要看到目前跟外国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其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1缺少创新机制

我国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在体质和机制上都有一些问题,所以影响到企业的科技进步。首先是改革有一些局限性,没有在全系统内形成一定的规模,其次是改革的力度不足,没有触及一些实质性的有影响力的关键问题,所以缺乏竞争力和冲击力。

1.2科技资源没有的到整合人才结构不好

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内部结构有很多问题,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未能迅速消除,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一些固有的模式,直到现在还在影响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科技发展。尤其是我国的石油工程技术人员虽然不少,但是在结构上却有一些不足。比较突出的矛盾是目前中下级的技术人员比较多,但是高精尖的人才有些缺失,创新型人才更少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1.3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战略缺乏灵活性

我国的石油事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在科技上取得了一定成绩,有的单项还处在世界领先位置,但是整体差距还是很大。尤其是在一些比较高端的技术方面,我国的技术还是比较落后,虽然在亦步亦趋的学习但是还是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所领先的都是一些基础领域的科技,在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方面还是比较落后。我国的技术创新方向上比较模糊,由于管理比较混乱所以信息流的反馈层次比较混乱,所以降低了管理效率导致决策滞后影响科技战略的灵活性。

1.4工程技术研发投入不足

我国的石油工程科技投入虽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是投入的资金量还是略显不足,和外国的石油企业的科研经费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国外各大石油企业为了保持领先的科技地位,在资金投入上都十分巨大。据统计国外大的石油企业用于发展科技的资金投入,每年都要达到150亿美金左右所以我国相比之之下就要逊色很多了。

1.5新技术推广和新产品开发商业化程度比较低

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科学研究偏重于技术领域,对于新产品开发和科技转换方面做的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研发的科技成果,缺乏实用价值不能转化成商品生产,有的科技成果还不成熟,还有的只是进行一些新技术改良,达不到创新的水平。所以导致我国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成有用的产品浪费了宝贵的科研经费。

2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

2.1战略选择的依据

企业在选择技术创新战略的时候,要综合考虑本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要结合内外部环境,充分的考虑到企业的发展水平。企业的规模可以反映出一个企业的实例,企业的规模越大可以用于科技研究的经费投入就越大,所以大企业可以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小企业由于资金有限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去进行技术模仿引进研究。企业的组织结构会影响到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的组织结构过于集权制的企业,其科技创新能力会略显不足,所以企业的组织结构会影响到科技创新的灵活性。企业的技术能力会影响到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能力强的企业可以选择创新性的科技,企业的技术能立弱的企业可以选择吸收别的企业的先进科技经验。

2.2不同技术创新战略的特点和条件

技术创新战略有四个类型,分别是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和模仿四种战略形势,每一类战略形势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条件,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技术创新战略,最有选对了技术创新战略,企业才能持续发展。

2.3我国石油技术服务公司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我国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要面对自由贸易的冲击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各项服务,所以要通过分析研究制定符合自己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为了企业的发展可以在世界上具备竞争实力,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根据我国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实力和具体情况,可以选择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在吸收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3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的对策措施

对于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相结合的我国的技术创新模式,在技术创新中有以下具体做法:

3.1面向市场培育具有竞争力的队伍

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为目标,整合优质资源全力打造扶持一批具有一流技术和经济实力与市场竞争力的工程技术服务公司,拥有自己的自主核心技术,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打造企业的竞争能力。

3.2加大技术投入完善融资渠道

为了发展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制定好的政策改革体质和融资机制,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加大融资力度让技术创新具有资金支持。

3.3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抓住企业开发的重点,开发新技术不断的转化技术优势,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建立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建立一条技术主线开发具有特点的创新技术,紧跟世界先进技术水平,掌握最新技术动态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建立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创新技术体系。

3.4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要发展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必须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你完善的额人力资源管理体质。要对现在的人员进行优化组合,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制定具有发展性的用人制度,要聘任一批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人才,对人才进行培训,建设一支比较稳定的科技人才队伍。

3.5建立广泛的企业内外部信息交流机制

要加强和外国技术研究机构的联合与交流,及时引进先进的新技术进行开放的科技研究,保证科技成果可以有效的转化成产品,在国外成立科技机构方便及时的引进新技术,目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随着高科技的进步现代可以一如潜力的发展,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必须有一种危机感,不断地开发高新科技把握机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多做贡献。

4结束语

我国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在中国“入关”以后,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要抓住机会利用机遇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开展国内外技术交流合作,以创新的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友亮.中油集团公司的技术发展研究[J].中国石油科技,2003(6).

第5篇:工业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创新;工业企业

互联网推动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途径的项目历时1年时间。在此次的调研中,主要涉及的调研样本来自两个群体:学校群体和工业企业群体,涉及了北京市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和本次企业一线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部分的信息。受数据样本限制,数据分析结果仅代表本次调研观点。

一、互联网推动工业企业创新调查结果:

1.在此次调查中参加此次高校版调查的平均年龄在18-22岁占总比重的73.33%;22-25岁占总比重的21.90%;25岁以上占总比重的4.76%。2.在企业版的调查中71.43%的被调查人员在25-30岁之间,64.29%的被调查人员属于本科学历。高学历和互联网创新的相关性是,学历越高,利用互联网工具创新的能力越强。3.在此次调查中高校版调查的有80.95%的人认为产品设计在近三年企业创新活动中占重要方面;57.14%的人认为产品外观在近三年企业创新活动中占重要方面;40%的人认为产品配方中占重要方面。由此可见企业的产品设计创新是吸引现代人的重要手段。4.在参与调研的企业中,企业创新活动信息外部来源主要是咨询机构。应用互联网进行创新的能力有待加强,并应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思路。5.在此次调查中超过71.43%的人是从移动手机客户端中得知企业移动应用技术服务软件;58.1%的人是从微信公众平台中得知企业移动应用技术服务软件;39.05%的人是从相关财经新闻得知;44.76%的人是从官方网站中得知。受调研人群学历层次的限制,对财经新闻兴趣较低。6.在参与此次调研的企业认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主要管理者的因素。

二、基于调研数据的工业企业创新问题分析:

1.互联网创新目前存在环境制约,大多数企业存在观念落后和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在此次调查中实体店面宣传和商品交易会、展销会、展览会是人们经常参加的企业创新活动。2.在此次企业调研中,企业创新活动信息主要来源于企业决策层的决策事业。数据显示,目前的创新思路存在较大的问题,企业对于员工的意见重视程度不够,阻碍了创新和创意,同时对互联网的创新创意重视程度不够。3.在此次企业调研中部分企业认为技术创新风险太大而阻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对互联网创新降低创新风险认识不足。4.在工业互联网的背景下,调查企业对于互联网平台运用率较低,还处于传统实体经济产品创新的阶段

三、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建设分析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成为整个创新体系中表现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对于工业企业创新的关注度也相继增高,因此发挥政产学研各方的协同作用,将极大的提升国家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一是加强部校合作,高等院校积极参与重点项目、工程申报,同时相关部委鼓励高校加大工业互联网重大领域的研究,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相关的学科。二是加强产学研协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强对接,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工业互联网相关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三是加强产业联合,以产业联盟、创新中心、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等建设为牵引,加强信息通信企业与工业企业、国内外企业、实体企业与金融服务企业、产业界学术界等各方协同,共同壮大完善产业生态。

四、互联网推动技术创新的途径探讨

如何推动互联网技术加快向工业领域渗透融合,重塑智能、高效、绿色的现代工业体系,一方面需要从政策层面进行引导和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我国工业企业找到互联网创新的路径。

(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产业链延伸,完善工业协同创新以小米旗下品牌“90分”为例:利用小米顾客大数据对消费者的市场细分,找到箱包市场的年轻消费群体,并联合箱包制造企业生产质优价廉的时尚箱包,,成为2017年“双十一”同类产品销售冠军。

(二)以“社交+”为基础的产业链拓展,推动企业产业模式创新吉利领克汽车的成功经验,就是社交+产品制造的成功,汽车不在是简单的出行工具,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工具,为顾客提供最佳的服务体验,提升了整个行业的制造水平。工业制造企业利用社交平台和年轻一代的社交属性,融合消费趋势,改变原有的研发思路和方向,引领行业发展新途径。

(三)以“共享+”的互联网技术创新模式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瓶颈是人才,国内企业发展战略和体制问题,导致国内企业应对新经济形式的能力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国内企业缺乏创新性人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长期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国家政策环境的支持。互联网的发展为人才的紧缺提供了一定的解决思路。奥利奥饼干为了找到更适合消费者口味的饼干,开启了互联网饼干创新,这一方案引起了无数天才的奇思妙想,最终奥利奥找到了解决方案。

结语

国家整体的创新环境日趋完善,工业制造企业也在逐步转变发展思路。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实现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将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成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是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燕,工业创新|推动工业强国的“互联网+”路径,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产业政策研究,2015年10月.

[2]陈肇雄,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百千万人才工程创新大讲堂,201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