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互联网作用范文

工业互联网作用精选(九篇)

工业互联网作用

第1篇:工业互联网作用范文

[关键词] 工业互联网 融合 数字经济 形势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4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2-0084-05

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加速向实体经济领域渗透融合,深刻改变着各领域的生产理念、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在网络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的孕育下,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工业形态的驱动下,工业互联网蓬勃兴起。近年来,为加快促进本国制造业振兴,繁荣实体经济,争夺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美、德、日等国纷纷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产业合作为抓手,加快工业互联网推进,推动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

一、工业互联网对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工业互联网作为互联网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工业深度融合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提供重要依托,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塑造长期竞争力提供了强大动力。

第一,工业互联网是未来经济持续繁荣的新基石。工业互联网将网络信息技术最新成果充分融入生产制造、流通、运行、服务全过程,通过信息流驱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有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提升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工业互联网是新型劳动工具,将人、机器设备、物料、产品、环境、过程等实体生产领域基本要素全面互联,充分盘活工业大数据这一数字经济时代新生产要素,并促进新一代劳动队伍形成,从而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业互联网是新型基础设施,通过构筑制造、能源、电力、交通等经济社会各部门智能化升级必不可少的网络连接和计算处理平台,成为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像电网、水网、高速公路网一样的通用性基础设施,支撑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世界经济论坛(WEF)2015年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工业互联网将为制造、能源、农业、交通及其他产业部门带来革命性变革。工业互联网是构筑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关键依靠,通过催生大量新技术、新网络、新平台、新应用,促进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工业发展新体系加速形成,推动专业化、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并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供支撑。工业互联网是培育新经济形态的重要支撑,通过推动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定制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加快向生产领域拓展,成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强大动力。

第二,工业互联网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手段。工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工业互联网通过激发新动能、改造旧动能,成为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以去库存为例,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环节之间、企业内外、供需两侧的互联互通,形成生产企业乃至整个产业资源和能力的全面调度,从而有效化解存量。再如降成本方面,工业互联网不仅可以通过改善企业管理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来节约企业管理成本支出,而且可以通过大幅提升设备能效、拓展资源和能力获取渠道等方式,有效降低企业运营费用。

第三,工业互联网是统筹建设“两个强国”的新引擎。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制造强国与网络强国建设彼此相互交织、不可分割。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制造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支撑,成为两个强国建设统筹推进的关键抓手,对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意义深远。一方面,工业互联网作为实现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基础平台,是落实“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战略要求的关键支撑,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空间不断向线下拓展,具备融合基因的工业互联网也自然成为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为我国开拓5G等下一代移动通信应用空间、推动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提升网络治理能力都提供了重要契机。

第四,工业互联网是筑牢国家安全防线的新保障。从经济安全和资源安全角度看,一大批国际制造业、信息通信业(ICT)跨国巨头,都积极在全球部署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各自高端软硬件产品的垄断优势之上,“知名品牌+高端产品+主导平台”的立体新优势正在形成。这种情况下,国产品牌、产业生态以及作为国家战略资产的海量工业数据掌控都面临严峻挑战,加快发展我国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是确保工业数据乃至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从科技安全和网络安全角度看,工业互联网引发技术的群体性和裂变式创新,为我国掌握一批支撑未来高端制造的基础技术和前沿技术提供了机遇;同r,线上线下融合趋势将网络空间、网络安全外延进一步扩大,主动发展工业互联网是我国积极应对新型网络安全的应有之义。从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角度看,工业互联网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大幅提升设备监控、安全生产等智能化水平,继而有效保障关键生产设施,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二、工业互联网全球发展态势

近年来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提速,呈现总体格局日渐明朗、技术产品标准竞争日趋激烈、龙头企业关键平台布局日益强化等突出特点。

第一,全球工业互联网两极多元的总体格局日渐清晰。一方面,美国主导的国际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已经快速成长为全球最重要的工业互联网推广组织。该联盟汇聚31个国家和地区的246家成员单位,集聚40多家跨国企业开展大量测试床建设部署,并与德、法、日等多国政府建立对话与合作渠道,与全球20多个知名行业组织形成合作关系,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工业互联网推进的枢纽。另一方面,德国将工业互联网确立为工业4.0的重要依托,成为除美国之外全球工业互联网最活跃的推手。德国一面依托本国工业4.0平台,集聚全国制造业龙头和“隐形冠军”,针对架构、标准、安全、测试床等关键共性问题加速与IIC的技术协同和产业协作,另一面加大资源投入积极参与IIC技术工作,并成为IIC领导团队的重要成员,开展工业4.0平台与IIC对接,实质性推进美德强强联合。此外,除美德之外,日本、印度、法国、韩国等新竞争者也不断涌现。如日本在产经省、总务省支持下,通过物联网促进联盟、工业价值链创新联盟等多个产业组织,加速工业互联网产业和国际化发展;印度以印孚瑟斯、塔塔几大软件企业为龙头,与美、德、日等多国制造企业深度合作,并借IIC等国际组织扩大自身在全球工业互联网格局中的影响。

第二,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生态竞争不断升级。当前,平台作为核心的产业竞争正在工业互联网领域重演。GE、西门子、博世、施耐德、ABB等国际工业巨头纷纷强化全球布局,以既有高端装备、产品为基础,打造可实现工业设备连接、工业大数据分析和工业应用服务等强大功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云+端”、“制造+服务”、物理与数字融为一体的平台新优势,力图形成对全球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的掌控能力。而思科、SAP、微软、IBM、英特尔、AT&T、亚马逊等信息通信业(ICT)巨头凭借在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网络等方面的硬件系统及解决方案优势,也纷纷涉足工业互联网领域。

第三,以标准化为战略制高点的前瞻性布局全面提速。标准一直是决定行业主导权的关键因素,对新兴产业的技术路线走向、产业体系设计以及产业化等至关重要。在工业互联网起步阶段,标准化已经成为各国推进的战略重点。美国IIC将推动构建全球统一的工业互联网标准作为战略目标,与全球ISO、IEC等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开源组织和区域标准研制部门建立协作关系,加快具体标准研究。德国工业4.0平台也成立专门的标准化机构(LNI 4.0),推进包括工业互联网在内的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相关标准研究制定。同时,IIC与工业4.0平台将“标准与互操作”作为六大联合工作之一,共同推进标准研制。

此外,安全、测试验证、商业解决方案和生态体系培育等,也都成为各国政府、各大组织、各类企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关注的重点。

三、我国推进工业互联网的基础与挑战

(一)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良好

我国是全球制造大国,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也形成独特优势。特别是,近年来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不断深化,为工业互联网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工业大国地位不断稳固。改革开放以来,借助民营资本、外商资本和原有国有资本的共同作用,我国劳动力优势和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我国具备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全部工业门类,联合国公布的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齐全的工业门类给工业互联网带来了最为丰富的应用场景。除了工业体量大,在部分高端制造领域,我国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工业互联网提供了自主可控的高端智能联网终端。

二是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从基础设施建设角度看,我国4G网络规模全球最大,截至2016年底,我国4G基站263万个,网络覆盖所有城市和主要乡镇,4G网络速率比2G/3G时期提升10倍以上;一批全光网市、全光网省建成,光纤接入用户占固定宽带用户的比例达到76.6%,居世界首位。从技术创新方面看,移动通信、物联网、高性能计算、云计算等关键领域取得群体性突破。5G启动早、基础好,最快于2020年实现商用部署;低功耗、广覆盖的窄带物联网(NB-IoT)成为主要推动者和标准制定者,2017年将实现商用;云计算集群规模、大数据处理能力都显著增强,如以“飞天”自主核心技术为支撑的阿里云服务可承每秒8.6万笔的支付峰值。从产业发展角度,互联网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全球市值前十位的互联网企业我国占3家。智能终端企业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80%以上,并有三家企业跻身全球前五。

三是融合基础不断深化。近年来,我国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航天、航空、机械、船舶、汽车、轨道交通等行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85%,钢铁、石化、有色、煤炭、纺织、医药等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65%、ERP装备率超过70%。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不断加深,航天云网、三一重工、徐工集团等企业追赶国际步伐,积极打造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尽管影响尚不如国际上先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但也已初具规模,为强化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服务能力打下一定基础。

四是政策基础不断完善。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十三五”规划纲要、《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战略中都明确提出加强工业互联网建设。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重大问题研究,指导成立了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启动了一批试点示范,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一些工业强省(市)也加快工业互联网推进步伐,2016年上海先后制定《上海临港地区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方案》和《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临港地区打造为工业互联网部级示范区,将上海市打造为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辽宁出台了《辽宁省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将工业互联网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抓手。

(二)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挑战严峻

尽管我国在工业互联网总体研究、技术标准、产业联盟、国际合作等方面步伐加快,逐渐形成先行企业自发探索、产业协同日益紧密、政府推进因势利导的良好势头。但工业互联网本身属于融合性、前瞻性技术产业,且我国工业整体仍处在爬坡过坎的阶段,决定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必然会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

一是产业大而不强。工业互联网代表了工业4.0时代工业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而我国工业阶段差异、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大,面临2.0、3.0“补课”和4.0“加课”同步推进的任务,难度很大。我国关键系统、软硬件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工业大数据、工业云等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平台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功能弱。我国缺乏像GE、西门子等具备整体综合解决方案和全领域覆盖能力的龙头企业,更缺乏具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双重竞争力的领军企业,龙头带动效应不明显,而缺少在细分领域“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也制约了我国工业互联网良性生态化发展。同时,尽管近年来企业信息化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能力还很薄弱,各类信息系统的集成能力不足,信息系统部署与先进管理组织之间两张皮。

二是跨界合作不足。目前看,我国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实践仍不够普遍,且合作内容主要在流通、销售、服务等环节,研发和生产端的合作仍亟待提升。一方面,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通常技术门槛较高,许多领域看似相似却有很大技术差别,如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服务机器人与以控制为核心的工业机器人虽都是机器人,但技术实现大有不同,互联网企业与服务机器人企业的合作模式就难以直接移植到工业机器人方面。而传统制造企业往往受制于重资产拖累,在未见到成熟案例时不敢轻易开展网络化转型与合作。另一方面,不同于高利润或低门槛的生活服务业,制造业往往投入成本高而收益回报期长,且难以达到消费互联网应用动辄千万甚至上亿的用户规模,网络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大部分互联网企业不愿涉足。此外,互联网企业能力提供与制造企业业务需求不匹配。互联网企业提供的平台和服务往往是通用性的,但制造业门类众多,行业和企业特性需求庞杂,且越向研发生产端延伸,特性需求越多。出于成本、技术考虑以及自身能力制约,互联网企业整体还难以满足制造企业实际需要。

三是部署实施困难较大。新常态下,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凸显,开展工业互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部署能力不足。尽管我国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高于总体工业增速,但是产业规模不够,在整个工业中所占比例不高,增加值占比不到13%,不足以拉动整体工业快速增长。传统行业仍然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体,当占比很高的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的行业出现严重下滑时,整个工业增长的下行压力就很大,并且制约个体企业的发展。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企业对各种负担和经营困难的主观感受增强,人工成本攀升、融资难、融资贵、税费负担偏重等是问题突出。大量资金仍然在房地产、金融等领域空转,产业资本“脱实入虚”的压力仍然较大。同时,我国创新要素和高端人才供给不足,研发投入强度仍显著低于欧美发达国家3%左右的水平,研发人员总量占就业人员比重不足发达国家的1/2。

四、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政策建议

当前,全球工业互联网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应充分发挥我国市场潜力大、产业体系相对齐全、互联网创新活跃等优势,在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利用政策引导和支持手段,形成合力,深化推进。

一是加快打造产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工业互联网属于跨界性、前瞻性很强的技术产业领域,特别需要强调整体性和生态性,注重跨界合作、供需对接、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技术产业与人才培育同步推进等,这也是美、德、日等工业强国推进工业互联网过程中的共同焦点。特别是,需要立足我国工业体系全、应用场景丰富、ICT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迅速等特点,加强跨界合作和供需对接。一方面,研究制定促进跨界融合的引导政策,做强做实各类制造业创新中心、融合型产业联盟、开源社区等平台,推动制造企业与ICT企业凝聚共识、互通有无,支持企业积极开展竞争前合作,集中突破物联网、工业控制、大数据、人工智能、关键软硬件等核心技术,加快数据接口、网络互联、数据平台、安全防护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化。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做好服务、搭建桥梁,为解决方案企业与需求企业供需对接建立渠道,以应用为导向、以系统集成和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为重点,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相关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应用服务商,提升广大制造企业对本土自主品牌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带动更多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探索工业互联网应用新模式。

二是发挥制度优势形成工业互联网发展合力。当前工业互联网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与发达国家都不同,单靠产业界自身难以有效形成合力,需要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强政府引导。应加强统筹,完善顶层设计,加大重大、共性技术领域投入,同时针对融合发展中面临的政策或制度瓶颈,创新发展思路,打造适应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政策体系,特别是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方面,加快研究、推动形成兼容虚拟化、服务化、融合化等新模式新业态的政策体系,支持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产品、业务、模式的发展。另一方面,以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模式,构建形成兜底线、防风险的监管体系,特别是强化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推动形成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包容性监管环境。

三是有序推进工业互联网在各领域先导应用。一方面,工业门类多、差异大,而我国又存在工业“2.0”、“3.0”阶段并存的现实情况,因此制定工业互联网发展政策中,应当对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同的企业和行业给予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充分落实好行业应用试点示范的遴选和评估,探索符合行业实情的发展路径进行推广,避免“一套方案”“四面出击”。另一方面,工业作为实体经济门类最多的产业,与农业、能源、交通等各产业都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各领域都具有同工业一样由自动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的需求,工业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在整个产业具有很强的先导型、示范性和普适性。从国际上来看,IIC推动的工业互联网也不局限于工业,涉及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能电网等方方面面的产业领域。因此还应着眼长远、面向更广的产业互联网领域做好政策储备。

[参考文献]

[1] Peter C. Evans, Marco Annunziata. Industrial Internet: 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Minds and Machines [R]. General Electric, 2012.

[2] 杨帅. 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比较、启示与应对策略[J]. 当代财经. 2015(8): 99-107.

[3] World Economic Forum.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Unleashing the Potential of Connected Products and Services [R]. 2015.

第2篇:工业互联网作用范文

摘 要 随着全国总工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开展,实行 “互联网+工会”新模式,不仅是时展和广大会员职工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工会管理工作不断创新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实施"互联网+工会"新模式提升了工会工作服务效能,增强了广大职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A得了媒体的认可和职工粉丝的点赞,现实意义重大。

关键词 互联网+ 工会 意义

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等各部门、各领域的扩散、应用过程。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通过在工作模式上实现“互联网+”的转变,不但是工会工作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也是更好地推动工会工作开展的现实需求。尤其在互联网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当下,及时推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体现了工会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建设“互联网+工会”体系,将“互联网+”与工会工作相结合,紧扣工会改革创新时代主题,打造资源整合的服务新平台与“指尖上的职工之家”,对于提高工会组织在职工中的吸引力、凝聚力,进而增强工会活力,推动工会创新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及其特征

“互联网+”到底是什么?我们常说的“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并不是两者直接简单相加,“互联网+”实际上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智能化生产、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产品,形成聚合效应。“互联网+”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和连接一切等六大特征。“互联网+”应用在工会领域,通俗地说,就是给工会工作加上信息化的翅膀,找准互联网和工会工作的结合点,形成全新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工会工作形态,借助互联网平台在职工中构建“朋友圈”,在工作中疏通“连心桥”,做到联系服务职工群众“全天候”,全面提升工会工作效能。

二、实行“互联网+工会”新模式势在必行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提出,要打造全国工会系统服务职工网络载体,推动网上网下互动融合,使职工得到工会更方便、更有效的服务。为此,全总正加紧制定和实施工会“互联网+”行动计划,打造网上网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工会工作新格局。新的时期,需要新的创新,特别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国6.5亿网友中超过80%的用户使用智能手机,其中职工用户又占据了较大比例,这为促进“互联网+”工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随着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使企业职工对互联网的接触和利用越来越频繁。原有的工会管理模式无法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职工全部共享”的目的。目前随着深化改革和调整产业结构,工会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任务,因此迫切需要更快捷、更公开、更人性化、时效性强的网络平台,对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公开。“互联网+”新模式改变了职工群众的信息和民主参与方式,新时代的职工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思想活跃,互联网传递的各类信息,对职工的政治思想、言行、品质、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也日益深刻。各级工会特别是企业的工会组织,要创新服务手段,针对新生代职工的特点和需求,线上线下灵活开展对职工的服务,通过“互联网+工会服务”,调动职工的参与热情,凝聚职工的发展活力。“互联网+工会”新模式大大提升了日常工作的办公效率、协作效率和管理效率,已成为工会管理工作的创新手段。

三、实行“互联网+工会”新模式的意义

“互联网+”网络平台具有庞大的信息承载传输能力,随着“互联网+”风潮在许多行业、领域的兴起,各地工会推出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等的步伐明显加快,许多工会通过设立网站、开通微博,建微信群、QQ群,利用互联网搜集职工群众意见,在速度和规模等方面拓宽了职工民主参与的渠道,成为民意表达的无形广场,不仅全面提升了工作效能,做到了信息透明、效率提升、服务优化,而且进一步实现了企业职工的互联互通,让工会可以第一时间听到职工心声,真正做到了凝聚职工、服务职工,使得工会服务更加贴近职工,提高了服务的精准性,赢得了职工粉丝的点赞。据报道,上海浦东新区总工会日前推出三位一体的“云服务”,为职工提供“私人订制”服务;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工会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出特色网站和管理信息平台,提升了办公和服务基层的效能。全国有些县市的工会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上设立职工入会窗口,并与政府职能部门实现了基础数据的共享互通,破解了小微企业建会难、灵活就业人员入会难的问题;有些工会大力推进“互联网+”精准帮扶,推行“互联网+服务包”、“互联网+帮扶包”、“互联网+维权包”三种服务模式将低保、医保、网格信息等进行“串联”处理,井工会“互联网+”平台接入电子政务云数据交换中心系统,实现了数据共享和信息比对,做到了会情信息全掌握、服务职工全天候、工会组建全覆盖;有些企业开发“悠趣”APP、“悠趣”盒子等系列互联网产品,通过信息、办公、圈子交流、干部培训、维权帮扶、活动组织等内容,融企业文化社交于一体,让职工在沟通、互动中,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全过程,建成了指尖上的“职工之家”;还有工会利用微信媒体,开设抗洪救灾专栏,抗洪救灾工会在行动专题报道传递正能量。

四、实行“互联网+工会”应注意的事项

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工会维权服务工作,是破解工会组织管理模式陈旧、运行机制僵化、活动方式单一的有力途径,做好“互联网+”,对于提高工会组织在职工中的吸引力、凝聚力,进而增强工会活力,推动工会创新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各地工会的“互联网+”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有的地方对工会拥抱互联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提到一定高度进行统筹规划,当前大部分地方工会仍未推广上线“数字工会”“智能工会”等信息管理平台,已上线的也多是“单打独斗、互不联通”,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工会大数据”的价值尚未得到开发。有的微博、微信内容更新不及时,甚至数月不更新。有的网站、微博、微信内容重合度高,缺乏特色。有的网站、微博、微信以单一的信息传播为主,缺乏与职工用户互动等。究其原因,重要一点,一些人的思维停留在“互联网+”就是“+互联网”,这样的认识对于真正拥抱互联网,还远远不够。对于每个工会干部来说,应该充分认清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方向,要充分意识到工会工作的发展必须顺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只有以职工为中心,做到与时俱进,“互联网+工会”进程才能更好、更快地迈开步伐。

五、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实施“互联网+工会” 工作新模式,不仅可以创新工会服务工作,确保运用信息化互联网技术,促进工会工作质量提升,弥补传统工会工作中的缺失,全面提高工会服务职工的能力。而且有效促进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为职工及时了解到工会工作新动态,积极参与民主管理提供了舞台,增加了职工之间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为职工业务素质提升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平台。同时工会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通过在工作模式上实现“互联网+工会”的转变,实现工作管理模式、服务职工模式的转型升级。

第3篇:工业互联网作用范文

“互联网+”计划,成两化融合升级版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大潮涌动,“21世纪不能错过互联网”。这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国家层面,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互联网发展”出现的次数最多、篇幅最重,并提出了关于互联网发展的全新概念和方向。

国务院总理在作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时集中三个段落提及互联网发展,包括在关于2014年的工作中提及“支持发展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成长。”针对今年政府工作提出“壮大信息消费,提升旅游休闲消费”,“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光纤网络,大幅提升宽带网络速率,发展物流快递,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由此,“互联网+”被普遍看作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有望成为国家战略。

互联网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正经由政府的强力引导辐射至行业创新驱动,成为2015年各行业的发展风向标。马化腾在《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中呼吁:“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公司CEO李彦宏两会提案聚焦全面开放医院挂号号源与设立“中国大脑”计划推动人工智能跨越发展两方面。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CEO雷军则建议加快制定智能家居国家标准等。科技界代表委员提案议案的具体内容不同,却都暗藏互联网线索,意在发力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制高点。

在此之前,一系列政策已在酝酿,互联网将加快渗透―二产业。工信部牵头起草的“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即将上报国务院审议,未来20年将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宽带中国”2015专项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明确2015年宽带发展目标,新增“宽带对制造业、工业的支撑作用大大加强”。地方政府也已着手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相关规划,例如,上海计划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黑龙江2015年将力推工业互联网……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工业和互联网融合渐行渐近。

从消费互联网到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威下一个风口

从政府工作报告到代表委员们的提案议案,从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到地方政策酝酿渗透,“互联网+”绝不是传统互联网的简单提升,而会是一次全新的信息革命,对于经济转型、调结构,尤其是产业升级将会是一个具体的执行路径。

当前,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集中在第三产业,并激发了相关行业的创新。互联网金融近两年作为一股新兴力量异军突起并第二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在由野蛮生长逐渐进入理性监管阶段。这是互联网影响第三产业的一个缩影。李彦宏表示,整个服务业都和互联网有非常强的结合点。所谓OTO就是从线上到线下,通过互联网和技术的方式,提升线下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刺激消费。而消费是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最健康的驱动力。

未来,互联网对二三产业的渗透市场空间巨大,势必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助力宏观经济转型。赛迪顾问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张梓钧认为,产业互联网是区别于消费互联网的企业级互联网应用大市场,涵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生命周期,通过网络提供全面的感知、移动的应用、云端的资源和大数据分析,重构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生产、经营、融资模式以及企业与外部的协同交互,实现产业间的融合与产业生态的协同发展。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生活互联网发展已很活跃,下一步要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

对于身处变革中的产业链各方,具体到电商、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电信运营商等都面临机遇,市场空间巨大。全国两会代表廖仁斌就提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更加优质高效的信息高速公路,这是产业互联网的基础。建议国家层面要组织科研机构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加强对技术、业务和网络引进趋势的研究和探讨,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构建适应新型社会需求的信息网络平台;推进资源整合,对全国的互联网带宽、IDC资源等关键基础能力进行合理布局,破除互联互通的瓶颈,真正实现信息高速公路的全程通畅。

当然,挑战和机遇并存,全国政协委员、美特斯邦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成建指出,“产业互联网的痛点在于,无论最后采取什么样的商业工具,最重要的还是能否提供更好的品质、性价比和服务体验问题。”

创新思维运用好“互联网+”工具

归根到底,工业互联网是信息通信业与工业的融合。在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带动下,两化融合将步入新阶段。

第4篇:工业互联网作用范文

互联网企业是具有互联网基因和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如果没有互联网基因,只是做做互联网生意,或上上网做做业务,并不能保证就是互联网企业。

然而互联网基因就像互联网思维一样,在媒体炒作干扰下,被归纳得支离破碎、神神秘秘,却难得要领。问题出在脱离基本面总结互联网基因和互联网思维。

基本面就是生产方式。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才有什么样的基因和思维。小农生产方式只能产生小农意识;互联网生产方式决定互联网思维。脱离了生产方式这个基本面,所谓的基因或思维,就只剩下招术和点子这种低层次的、鸡毛蒜皮的东西。

互联网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方式与工业生产方式的扬弃。简单地说,农业生产方式好比定制的方式(非标准化的方式),工业生产方式好比大规模的方式(标准化的方式),互联网生产方式好比大规模定制的方式。举个例子,互联网流行“平台+增值服务”,其中平台对应的是标准化的方式,增值服务对应的就是非标准化的方式。前者主要用来降低成本,后者主要用来增值。因此这种方式是低成本增值之道。

在确定互联网有自己的基因和思维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互联网有自己独特的生产方式。否定互联网基因和思维的人,主要是那些根本意料不到存在独立的互联网生产方式的人,他们戴着工业化的眼镜,看一切都是工业化。因此不是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而是他们的有色眼镜中没有镜片色彩之外的新东西。

从生产方式角度界定互联网企业,不在于他上不上互联网(技术特点),搞不搞互联网(业务特点);不在于企业做什么(一产二产还是三产),而在于怎么做(按一产、二产还是三产的方式做)。用农民的方式(分散化的方式)搞一二三产业务,形成的是小农式的企业;用工人的方式(产业化的方式)搞一二三产业务,形成的是工业式的企业;用知本家的方式(服务化的方式)搞一二三产业务,形成的是互联网式的企业。

为互联网企业画像

互联网企业其实是一个有语义矛盾的概念。网络是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第三种组织形式(或叫资源配置形式),互联网本身具有对企业这种形式的突破。叫互联网企业,这里只是沿用人们习惯的说法。

从制度层面看,互联网企业是打破企业内外边界的“企业”

企业的边界是资本的边界,或者说是资本专用性的边界。打破企业边界的实质,是打破资本(专用性)的边界。资本专用含的前提假定是资本的归属权与利用权合一。比如,买房子与住房子合一,相当于资本上的自给自足。

互联网企业则是以新的产权制度组织起来的“企业”。在新产权制度中,资本的归属权与利用权分离,借助无形资本可以零技术成本复制的特性,实现资本归属上的分享(免费)与资本利用上的收费(如按使用收费)的结合(如SaaS)。好比,房子(如马云的网上店铺)一旦可以复制,可以大量分享给用户,向房子的使用者收取租金。打破资本的自给自足,是互联网企业的一大进化。由于分享资本,企业与产业的边界被打破。

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企业可以被视为与产业内诸多企业(及个人)分享资本,同时按照资本的使用情况(分赢亏不同)结算的新产权单位。前者叫互联网平台企业,后者叫互联网应用企业。前者承担后者的固定成本,后者进行轻资产(边际成本)运作,凭借分享固定成本,从边际成本投入所获收益中,双方进行分成。

工业化企业第一不能通过复制来分享资本;第二只能以资本的边界作为企业的边界。因此他与互联网企业在产权上有本质上的不同。如果我们把资本不可复制的企业制度称为现代企业制度,那么互联网企业制度可称为比现代更现代的企业制度。

从企业竞争层面看,互联网企业是实现低成本差异化的企业

工业化企业采用的基本竞争战略分成本领先(降价竞争)与差异化(提价竞争),但二者不能同时采用(不能“夹在中间”);互联网企业由于生产方式的原因(特别是资本可复制的特点),多采用低成本差异化(降价+提价)的竞争战略。如基础业务免费+增值业务收费。二者之间用API(应用程度接口)联接。

现有的各种版本的互联网基因、互联网思维,多是这个基本面在操作层面的枝节繁衍。有人说互联网思维是免费、极致的品质、极低的成本,等等。虽然孤立地看符合实际,但从整体看并没有说到点子上。因为互联网的特点是“极致的品质+极低的成本”,是“免费+收费”,把它们拆开孤立地看,这一点在农业社会有,那一点在工业社会有,都不是什么新东西。但互联网思维的特点是把相反的两极联接在一起,在互联网生产方式影响下,形成的互联网思维,是农民思维与工人思维的结合与升华。拆开就不再是互联网思维了。

从组织层面看,互联网企业是依靠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的智慧型企业

网络是企业的升级版。互联网企业是信息化企业,是时代的企业。正如海尔集团董事长兼CEO张瑞敏所指出的,在这个奉行互联网的时代,对企业提出的挑战就是“速度”,企业要第一时间满足用户的需求。互联网消除了距离,这就要求企业要先“信息化”,然后,再到成为“信息化的企业”。对互联网企业来说,就是先要搞好企业互联网,然后成为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不同于企业互联网之处在于,他的重心在企业,不是技术性质变化,而是企业性质的变化。是企业从20世纪的企业,变为21世纪的企业,从工业时代、以工业化为本质的企业,变为信息时代,以信息化为本质的企业。

工业化企业是机械型企业,典型特征是做大做强后对市场复杂变化反应迟钝,易患“大企业病”(工业病)。互联网企业是智慧型企业,智慧表现在企业机体具有生物体的灵活性,可以轻松化解市场复杂性的挑战。

实行“网络化战略”的海尔,就是智慧型企业的一个代表。海尔在组织上实现了扁平化(倒金字塔结构),去中心化(群龙无首,人人都是CEO),自组织、自协调、自激励,使企业具有了以变制变的能力,在复杂性条件下实现“人单合一”,适应市场、驾驭市场。

从“市场”层面看,互联网企业充分发挥网络在配置资源中的主导作用

工业化企业强调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互联网企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发挥网络在配置资源中的主导作用。

网络是市场的升级版。市场长于扁平化地集中配置资源,但交易费用较高;企业通过科层化可以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但响应需求的能力随市场复杂性的提高而递减。网络长于通过社会资本(关系和信任),在复杂分散多变条件下灵活配置资源。

互联网企业善于在利用市场机制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网络作用,例如通过关系联接圈子(小世界网络)快速扩张客户关系,通过信任降低缔约交易费用,从而低成本分散化地配置资源。例如,许多农民网商可以在市场不发达条件下,在农村地区和小城市等资源分散地区,远离城市集中化的资源配置中心,利用电子商务加速信息流和物流,流动性地配置资源。

第5篇:工业互联网作用范文

1 “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形势

互联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互联网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互联网对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互联网也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校园文化等教育环境都将有着重大意义,使互联网在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影响。

2 “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在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建设过程中,学生的素质目标与现实严重脱节,加上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平也受到影响。素质教育过程大众化、内容逃避化现象普遍存在。在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大班”教育现象严重,这种大众化教育,注重的只是学生的共性发展,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体发展,不利于学生的个体道德的形成。自从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国内各类学校逐步利用互联网来进行青年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互联网时代对青年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作为新型的认知资源,以其独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为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开辟了新领域,也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学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学生思想政治培养,立德树人也是职业院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互联网时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德育教育的复杂性,做好调查研究,不断探索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对策。我国许多高校纷纷加强校园互联网建设,并将互联网环境下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对待。

3 “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创新路径

(1)创新教育主体,提高素质水平

学生管理工作教师队伍作为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之一,教育引导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况。我们往往通过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采取言传身教的方式去教育学生。最终的教育效果,取决于我们教师的德育教育工作水平。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学生德育教育带来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畅捷的方式,学生德育教育主体成为了互联网与传统方式并存的局面。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要通过它的优势,充分并利用好互联网,运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教育理念,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与新时期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特点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与思想政治素养。

(2)借助互联网手段,创新教育渠道

互联网时代在职业院校中,突显出了互联网在信息交流中的畅捷、高效、多元等优势,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多种优势和互联网手段,创新教育方式,拓宽教育空间,借助互联网时代进行创新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传统的言传身教为依据,通过借助多媒体手段,与之融合,创新传统的教育方式,实现教育的多样性与个性化。我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新兴手段,选择当前职业院校学生比较易于接受的德育教育内容,通过多元化互联网向学生传递德育教育内容,使学生在直观、便捷、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思想政治的教育。

4 借助互联网多元化手段创新德育工作

“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创新力求丰富,创新性优,实践性强,与实际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利用互联网对青年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引导。在互联网思维下,要应对学生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提高学生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拓展青年学生德育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借助互联网手段,加大与学生的沟通互联网新兴交流手段,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例如微信、微博、QQ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德育教育情况,并根据多媒体手段,及时掌握信息,并根据学生的思想政治掌握的情况与学生展开进一步教育交流,切实改善传统教育方式,使互联网手段成为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互联网手段使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够及时地、有效地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也可根据互联网资源,针对不同的学生思想政治情况,改变、改善、改进教学方式与内容,选择符合学生的思想政治需求,发挥互联网在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中,既要注重学生德育教育方法的交互性,又要结合互联网培养人才多元化。对于学校来讲,积极探索和推行“持续灌输、科学管理、互?邮导?、环境影响”一体化的学生德育教育综合方法非常必要。“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德育教育不再是单向的灌输式教育,而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交互性的特征,进行立体式教育,培养多元化人才。

在“互联网+”背景下,一定要重视和运用多元化的互联网技术手段,开创全方位、立体式的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意见 》中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德育教育阵地--形成网络德育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德育教育的主动权。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背景,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德育工作模式。

第6篇:工业互联网作用范文

一、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浅析

GE公司认为,“工业互联网”是两大革命中先进技术、产品与平台的结合,即工业革命中的机器、设施与网络和互联网革命中的计算、信息与通信。“工业互联网”是数字世界与机器世界的深度融合,其实质也是工业和信息化的融合。与工业4.0的基本理念相似,它同样倡导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形成开放而全球化的工业网络,其内涵已经超越制造过程以及制造业本身,跨越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价值链,涵盖航空、能源、交通、医疗等更多工业领域。

“智能”是工业互联网的关键词,GE正在飞机发动机上诠释“智能”的概念。飞机发动机上的各种传感器会收集发动机在空中飞行时的各种数据,这些数据传输到地面,经过智能软件系统分析,可以精确地检测发动机运行状况,甚至预测故障,提示进行预先维修等,以提升飞行安全性以及发动机使用寿命。

二、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元素

工业互联网具备的三个核心元素是智能机器、先进分析方法以及工作中的人(或者称作“高知劳动力”)。GE认为尽管对工业互联网的讨论聚焦在机器和数据上,但工作中的人也同等重要,事实上,只有改变人们工作的方式,工业互联网才能实现上述价值。由于互联网从根本上降低了人们接触信息以及与其他人交互的难度,因此工业互联网将转变人们在工作场所利用信息和进行协同的方式。

智能机器

利用先进传感器、控制器和软件程序连接世界大量机器(机床)、设施、机队(车船)和网络。

先进分析方法

在材料科学、电子工程以及其它关键学科中利用基于物理的分析方法、主动算法、自动化和深域技术,理解机床和大系统如何运行。

工作中的人

随时连接在工业设施、办公室、医院或移动中工作的人们,支持更加智能的设计、操作、维修以及更高质量的服务与安全性。

对于工作中的人—高知劳动力来说,使其达到新的生产率和决策水平有一系列使能技术,包括:云计算、移动性、智能机器、存在与位置感知、协同和社交软件、虚拟现实与数据可视化以及可穿戴设备和机器人。这些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越来越多地组合使用。

由于软件在智能制造中的突出地位,GE很早就开始重视软件的作用,跳出制造业的思维模式,致力于软件投入,构建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工业互联网”的这三个核心元素恰恰反映了这一点,因为它关注的更多的是“软”的部分,即机器中的传感与控制网络、分析与计算方法、以及人在新的智能环境下的智力因素。转型软性制造为GE全面参与智能制造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结构建设打下基础。

三、工业互联网的革命特征

GE公司认为:工业互联网是200年来继工业革命和互联网革命之后的第三波创新与变革。第一波工业革命中,机器和工厂占据主角;第二波互联网革命中,计算能力和分布式信息网络占据主角;第三波工业互联网革命中,基于机器的分析方法所体现的智能占据主角,以智能设备、智能系统、智能决策这三大数字元素为显著特征。

(1)智能设备

为工业机床提供数字仪器是工业互联网革命的第一步,分布广泛的仪器是工业互联网兴起的一个必要条件。为了让机器(如机床)更加智能,必须降低部署成本、提升计算能力、开发先进分析方法。

理解智能设备产生的大量数据是工业互联网实施的关键之一,工业互联网可以想象成是数据流、软件流、硬件流和信息流及其交互。数据从智能设备和网络获取,使用大数据工具与分析工具存储、分析和可视化,得到“智能信息”用于决策。智能信息还可以在机床、网络、个人或集体之间共享,方便进行智能协同并做出更好的决策。智能信息还可以反馈回原始机床,其中包括加强机床、机队和大型系统运行或维修的扩展数据,这个信息反馈回路可以使机床“学习”经验,通过机上控制系统表现得更佳智能。

每个仪器设备都将产生大量数据,通过工业互联网传输到远程机床和用户分析或存储。工业互联网实施中的重要一环就是确定什么数据留在设备中,留在本地的数据规模是确保工业互联网安全的关键之一,创新技术可以允许敏感数据保留在机床上。这些数据流将慢慢成为运行和绩效历史,让操作员更好地理解工厂中关键机床的运行信息和条件。分析工具将这些信息与类似机床的运行历史进行比较,可以可靠地估算机床的故障情况。运行数据、主动分析方法以这种方式组合起来,避免计划外停工,降低维修成本。

(2)智能系统

智能系统包括许多传统的网络化系统,同时也包括在机队和网络间广泛部署且内置软件的机械装置的组合,随着加入工业互联网的机床和设备增加,机械装置在机队和网络间的协同效应就可以实现。智能系统有几种不同的形式:

网络优化形式

智能系统中的互连机床可以协同运行,实现网络级的运行效率。智能系统还适合在运输网络中进行路线优化,互连的运载器(如车辆)会知晓它们自己的位置和目的地,而且系统中的其它运载器也会得到提醒,从而实现进行路线优化,找到最高效的系统级解决方案。

维修优化形式

智能系统可以促进机队中进行最优的低成本机器维修。跨机器、组件和单个零件的总视图提供这些设备状态的可视信息,以便在正确时间、正确地点运送最适当的零件,这就降低了零件库存要求和维修成本,提升了机器可靠性水平。智能系统维修优化可以与网络学习和主动分析相结合,让工程人员实施预先维修程序。

系统恢复形式

智能系统建立系统范围的智能信息库,可以在遭受冲击后快速和高效地辅助系统恢复。比如,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智能仪表、传感器以及其它智能设备与系统可用于快速探测并隔离最大的问题。地理信息和运行信息可以结合起来支持功能恢复工作。学习形式

网络学习效果是智能系统中机器互连的另一个好处。每台机器的运行经验可以集合到单个信息系统中,加速各台机器的学习。比如,从飞机上收集的带有位置和飞行历史的数据可以提供在各种环境下飞机性能的大量信息。数据挖掘结论可以用于让整个系统变得更智能,从而推动知识积累和结论实施的持续进行。

(3)智能决策

工业互联网的威力将在智能决策中实现。做出智能决策时,足够的信息从智能设备和系统中收集并促进以数据驱动的学习,使得部分机器和网络级运行职能从操作人员那里转移到可靠的数字系统。智能决策是工业互联网的长期愿景,它是工业互联网的元素按设备、按系统组合的过程中所收集知识的顶点。

上述三个数字元素有递进的意味,将其相互串起来的是智能信息。智能设备产生并交互智能信息,智能系统通过智能信息实现系统间智能设备的协同,具备知识学习功能的智能决策处理智能信息并实现整个智能系统的全方位优化。

四、工业互联网的现实意义

从创造价值的角度来看,工业互联网的价值可以从三方面体现:第一,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第二,提高工业系统与设备的维修和修护效率;第三,优化并简化运营,提高运营效率。比如对于航空业来说,到2027年,工业互联网就能够助其实现节省300亿美元燃油成本的目标。

GE公司还为工业互联网描绘了美好的经济前景,据其2012年的预测,如果工业互联网能够使生产率每年提高1%-1.5%,那么未来20年,它将使美国人的平均收入比当前提高25%-40%;如果世界其它地区能确保实现美国生产率增长的一半,那么工业互联网在此期间会为全球GDP增加10万亿-15万亿美元。

回到智能制造上来说,“工业互联网”的意义在于提出了三大智能制造的数字元素:智能设备、智能系统、智能决策,并描绘了三者集成的未来。通过这些元素的集成,工业互联网将把“大数据”与基于机器的分析方法结合在一起。管理和分析高频实时数据的强大能力让系统对运行状态的洞悉上升到新台阶,基于机器的分析方法给分析过程带来新的维度,让先进分析与“大数据”工具集相结合,使工业互联网能够同时利用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在数字的智能设备、系统和决策与物理的机器、设施、机队和网络完全结合之后,工业互联网将发挥最大威力,释放全部潜能。届时,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和废物排放的减少所带来的效益将带动整个工业经济发展,所谓美国版“工业4.0”也将从这一点上助力美国实现智能制造的美好愿景。

GE与中国互联网+的联动

对于GE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来说,虽然早在几年前就论断了工业互联网革命即将到来,但是机会从未像今天一样如此诱人。尤其在中国市场,面对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风生水起,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都是中国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而GE获得的关注度也在剧增。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夫·伊梅尔特亲临中国,要当互联网+“中国合伙人”,掀起GE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与中国的一系列合作。

2015年7月7日,GE在中国举办“当智慧遇上机器——工业互联网中国峰会”,在这次峰会中,GE宣布与中国电信集团启动合作,GE工业互联网大数据软件平台与中国电信的电信基础设施和增值服务对接,形成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推动工业互联网在航空、医疗、能源、工业制造和其他相关行业的应用。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探索利用GE公司的PredixTM软件服务平台及相关应用,和中国电信的电话、互联网接入及应用、移动通信、数据通信、视讯服务等多种类综合信息服务,为目标客户群提供应用解决方案。双方还将开展影像云储存、远程医疗应用、智能制造、云计算等领域的合作。

其实双方合作的目标行业也是GE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主推的行业,现在国内有多家企业与GE进行了合作,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据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飞行安全技术应用研究院研究院谷剑介绍,通过与GE的合作,东方航空通过减推力使用的优化降低维修成本和提高在翼时间,预计双方的合作项目未来可以为东航集团每年节省496万美元。

迄今为止,GE已经在中国开展了12个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逐步推动40多个大数据分析应用落地。以试点项目带来的效益核算,工业互联网将额外为中国航空、医疗和能源行业每年创造超过百亿元的增值。对于工业互联网概念的打造,GE公司于2012年提出并倡导工业互联网,依靠机器以及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和分析软件,打造智能机器,实现人、机器和数据的无缝协作,开创机器与智慧、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从推行工业互联网概念至今,GE也在启动全行业生态系统建设进程,早在去年,GE就宣布其工业互联网软件平台Predix将于2015年向所有公司开放,为它们大规模快速开发自定义行业应用、提升资产管理绩效提供支持。杰夫·伊梅尔特强调:“数字化基础、大数据、智能工厂是提升制造业的三大机遇,我们正在开启下一个新工业时代,全球工业通过硬件与软件的结合正在重新发现增长机遇。工业互联网可以为中国基础设施产业升级提供更有效的路径,GE期待与中国政府和行业伙伴共同推动这一转型进程。”

无论互联网+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是中国企业加快融合和创新发展的机遇所在。有机遇就有挑战,中国制造业还大而不强,中国中小企业面对挑战的应变能力还不足。

第7篇:工业互联网作用范文

关键词: 工业互联网;SDN;虚拟化

1 什么是工业互联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蓬勃兴起,互联网加速与传统产业融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逐步向工业领域渗透,一系列新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工业互联网应运而生。

不同国家在信息和工业领域的基础不同,发展需求各异,对于互联网与工业/产业深度融合的认识也不同。即使是对工业互联网内涵的认识,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IIC)与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AII)也不完全一致。IIC将工业互联网定义为:为了商业收入转型,通过先进的数据分析使能智能工业操作的,连接物、机器、计算机与人的互联网[1]。而AII定义: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产业和应用生态,是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综合信息基础设施[2]。显然两个定义显示出对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各有侧重,但两者都一致认为广泛连接、泛在互联的网络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础。

2 工业互联网不会是一个全新的物理网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种业务建一个网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过去,运营商为减少同时建设和运营多个网络的成本,一直在探索在同一个物理网络上承载多种业务和服务,各种虚拟专用网(VPN)、Overlay技术得到了大量应用,近年来大热的软件定义网络(SDN)和虚拟化技术,更是让网络通用能力与具体业务要求去耦合成为可能。在这种趋势下,工业互联网单独成网既是逆技术潮流而行,也是资源的浪费。

同时,工业互联网的业务特性决定了不会出现独立的工业互联网物理专网。工业互联网的业务模式可归纳为4种,分别是: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

4种业务模式连接对象包含了人、工厂、机器和互联网平台等,接入方式包括个人拨号、企业宽带、移动蜂窝和区域无线连接等,带宽需求从物联网智能模块的窄带到虚拟现实(VR)协同设计的超宽带。如此复杂的网络需求情况,现有的任何单个网络均无法满足;而如果要重新建设一个完全满足所有工业互联网业务需求的网络,其投资力度、建设规模和管理复杂度都将是巨大的,且产出预期并不明朗。

3 工业互联网冲击现有网络架构

工业互联网以互联网、物联网、移动网以及新型专网为基础,通过SDN、虚拟化等技术整合各个网络的资源,以业务为驱动构建而成。工业互联网业务的复杂性决定了支撑网络的复杂和多元,工业互联网突破了传统公众互联网与企业网的边界,改变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分布,对通信网络架构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3.1 工业互联网延伸了网络范围

传统网络结构中,企业自主建设维护的工厂内网和运营商提供服务的公众网泾渭分明,工厂内支撑办公信息化的信息技术(IT)网络和支撑生产的操作技术(OT)网络也相互隔离。工业互联网打破了这些界线,其网络将由工厂内网和工厂外网组成。

从业务发展看,个性化定制、协同化制造等业务将工厂内网络打开,为满足生产制造的远程控制、监测、操作需求,封闭的OT网络需具备更强的互联互通能力,IT系统的云化使企业IT网络与互联网结合更为紧密。

从技术上看,工业网络有着更高的信息化和信息采集需求,5G等技术工业适配能力的提升,让原有公众网络有机会渗透至工厂生产环节并提供服务;SDN等技术的成熟,也让运营商看到了通过提供高质量VPN和网络分片替代企业专网的可能。

从产业上看,思科等通信企业逐步向工厂内网络渗透,西门子等工业网络提供商出于业务互联网化发展诉求,也在主动开放工厂内网络。支撑工业互联网的通信网络,将突破原有企业网络接入点边界,延伸到工业企业内部,极大地扩展了网络范围。

3.2 工业互联网改变了网络“造血机制”

传统网络中,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是信息服务的源头,是互联网的“造血中心”,实现信息汇集是运营商设计网络架构时的考虑重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推送需求,从大型“造血中心”向“末梢”的信息传输效率太低,因此在靠近“末梢”的地方出现了大量“储血点”,用以增加服务提供节点,缩短传输路径,提升服务效率。城域网的信息服务能力需要提升,网络架构也要进行相应调整。随着工业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未来将出现大量的“造血点”。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将产生大量有r值、高敏感的数据,主要用于企业生产流程的优化、企业间的相互协调,这种多服务于自己,少服务于公众的高信息安全要求,决定了这部分数据不会集中到某个大型造血中心,而是在本地造血点进行存储、分析,并向外提供服务。这种新的互联网造血分布,将对网络架构产生根本性影响,改变围绕骨干网和骨干节点构建网络的路线,IDC和企业数据中心(EDC)的建设理念和布局思路都将需要调整,城域网、接入网以及微数据中心将在互联网信息服务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3.3 工业互联网提升了网络性能要求

工业互联网对通信网络最直接的影响是提出了更高的网络需求,简单概括就是需要支持百亿终端、百万用户、百级平面的业务发展。百亿终端接入是指,未来智能工业产品和装备――包括智能汽车、家电、机械、仪表及各种智能部件等――的数量将达到百亿级水平,网络需满足工业互联网海量智能工业产品联接、信息交互的服务需求。百万用户是指,工业企业利用网络开展监测、控制等对隔离和安全要求比较高的业务,需要进行用户隔离,网络能够支持百万级的VPN隔离。百级平面是指,网络具备“多租户”能力,每个业务平面是一张具备完整网络管理、控制和数据传输能力的网络,能够为一类业务或一个超大型企业提供完全自主控制管理的网络。

4 结束语

工业互联网的出现是技术和产业发展推动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将冲击通信网络原有的技术架构和发展模式。扩大延伸的网络范围、全新的网络信息节点分布、百级到百亿级网络业务需求都将深刻地改变通信网络架构,以开放化、虚拟化、智能化、融合化为发展方向的SDN、5G、窄带物联网(NB-IoT)、IPv6等网络技术将在工业互联网中广泛应用。与移动蜂窝网络代际分明的演进路径不同,互联网成长史告诉我们,互联网从来不按“剧本”发展,但可以预见工业互联网将成为通信网络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助力,成为重构通信网络架构的起点。

参考文献

第8篇:工业互联网作用范文

一、机遇分析

档案数据管理是每个企业内部工作中的必要环节,其能够强化档案在企业之中的作用,并且能够为企业的管理工作和决策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但是由于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档案数据管理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可,因此各单位之中的档案数据管理仍存在很大的疏漏,经常限制了档案数据管理的发展和应用。而“互联网+”的出现,对各行各业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了冲击,不仅推进了企业的整体性发展,同时也为档案数据管理工作带来了大量的机遇。

首先,为档案数据管理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让单位内部档案数据管理工作能够有机会脱离原有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模式,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实现档案数据管理的升级和转型。

其次,“互联网+”为档案数据管理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互联网在我国各大企业之中已经达到了基础性的普及,因此绝大多数的企业都进行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了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管理。但是这一管理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对互联网进行更深层次的应用,而“互联网+”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对互联网功能的进一步挖掘,不仅提升了互联网的应用价值,同时也给档案数据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使其能够依托于“互联网+”对工作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丰富和提升。

二、挑战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相关单位在把握“互联网+”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应对其带来的挑战进行关注和思考。并强化对挑战方面的研究,进而为今后的解决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下面笔者就针对“互联网+”时代档案数据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

(一)管理观念狭隘,管理内容单一

“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网络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的辅助性工具。在数据信息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已经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互联网+”视野下的档案管理观相比较,传统档案管理观的视野过于狭窄,不能对档案进行综合性的管理,难以从全局的角度对数据信息进行认识和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数据信息的应用,难以对现代提出的智慧生活进行支持。并且需要注意的是,数字档案馆已经成为未来档案存储与应用的主流,但是由于科技以及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很多企业或者地区很难有效的构建数字档案馆,因此造成了档案数据管理工作上的差异,各企业各区域间的档案数据管理工作都有着明显的差距,不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二)人才应用不足,技术要求提升

现阶段“云计算”已经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其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优化档案数据管理的核心技术之一。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各大企业之中能够熟练掌握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档案数据管理人员少之又少,很多档案数据管理人员甚至不懂什么叫做“云计算”,也不能对互联网中的优势资源进行应用。除此之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要求档案数据管理工作在质量、效率、作用等方面都有所改变,在优化数据管理的同时,增加数据信息的应用价值。而要想达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技术进行支持,但是当前各大企业的工作重点仍然仅限于生产销售方面,只要生产销售搞得好,其它工作的优劣并不会得到企业内部管理层的重视,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技术上的革新与发展也是档案数据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之一。

三、应对策略分析

要想在“互联网+”时代促进档案数据管理工作的发展,就一定要迎难而上,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有效的利用,在机遇和挑战的推动下,实现档案数据管理工作的质变,进而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与时俱进,时刻保持较高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一)引入现代观念,进行综合管理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是主流的观念,因此在进行档案数据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改变之前传统的管理观念,构建大档案思维,对档案信息进行综合性的管理,依托于现代的“云计算”增加信息的搜集与管理工作,并以数字档案馆的形式,将各类档案信息在网上进行共享,方便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进行查阅。同时,要设立智能化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让企业内部工作人员通过关键词搜索的方式找到自己想要的档案,并且系统能够根据工作人员选择的档案信息内容进行适当的分析,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或特征,进而让工作人员在进行思考或者决策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一定的启示,减少了查找资料、分析资料方面的困难。

(二)培养专业人才,重视技术革新

在“互联网+”时代档案数据信息分析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因此企业需要转变对档案数据管理的态度,并给予档案数据管理足够的支持。首先,企业要意识到“互联网+”时代对档案数据管理工作人员提出的新要求,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新技术、新观念的学习。并且,对于人才极度匮乏的单位还可以通过外聘的方式,缓解内部现代管理人才不足的弊端;其次,档案数据管理人员应注重技术上的革新,除了要构建起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同时还要不断的进行系统的升级和优化,对国内、国外企业档案数据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进行学习,及时更换或者创新档案数据管理应用到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最后,企业应针对档案数据管理工作制定新的管理制度,着重强调档案数据管理工作与互联网结合的重要性,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规定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对技术和能力存在欠缺的管理人员及时给予处理,避免影响档案数据管理工作的进行。

(三)进行个性管理,做好档案服务

第9篇:工业互联网作用范文

强大的开放平台

互联网竞争的本质上是平台的竞争,打造开放平台,成为企业开展互联网化转型的核心。平台成功了,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也可以说是成功了。平台成功与否,主要看企业在以下几个方面能否取得突破:

一是平台用户规模和流量。平台经济的特点决定了“规模为王”,对互联网经济来说,就是“流量为王”。只有做大规模、做大流量,平台才能实现价值增值效应,有了规模和流量,就有赚钱的机会。

二是好的产品和用户体验。能否为客户提供好的产品,是判断企业打造开放平台是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准。平台之争,实质上是在产品和用户体验方面的竞争。一般而言,只要为用户提供一款好产品就足以成功。但在“互联网+”时代,好产品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能解决用户的“痛点”,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为用户提供独特的价值,良好的使用体验,不欺骗用户,价格更加实惠,等等。

三是打造“互联网+”生态系统。客观上,“互联网+”需要跨界并加强产业链合作,生态系统建设无疑是实施“互联网+”战略的重要内容,能否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决定了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的成败。在“互联网+”时代,产品形态、业务形态、服务形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很难再出现一家企业独占产业链上下游的情况。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就需要产业链各方相互合作,上游、中游、下游企业都能在产业链中找准自己的定位,都有利可图,实现共赢发展。

创新运营能力

“互联网+”的内涵很丰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就是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互联网化转型,就是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企业变革。互联网化转型的方向包括打造平台、跨界合作、注重用户体验、打造杰出产品、生态系统建设、营造创新文化,等等。但为什么有的企业能成功转型,有的企业仍不能摆脱失败的泥潭?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形成强大的创新运营能力,这是检验企业互联化转型成败的重要标准。

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成败与否,主要是看企业是否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是否坚持“互联网+”思维,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运营能力。细节决定成败,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高效的运营管理水平、持续的创新能力是提升企业创新运营能力的核心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创新运营能力就是企业的执行力。如果企业对市场反应迟缓、应对不力,或对“互联网+”发展趋势视而不见,互联网化转型怎能成功?运营管理是企业做好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的重要支撑,没有高效的企业管理水平,市场拓展、技术创新失去活力,最终将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当下,如果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仍偏向业务、技术、营销层面,而忽视运营管理层面,如果企业还热衷于模仿、跟随,而不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互联网化转型不可能成功。

重塑品牌影响力

可能有许多人会质疑:为什么互联网化转型成败要看品牌影响力呢?因为传统企业实现互联网化转型需要拓展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打造新平台、开展跨界合作和并购、提高企业形象等等,这无疑离不开品牌经营。虽然传统企业可能在社会上已经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但在消费者心中缺乏时代感、品牌个性和品牌联想力,作为进入“互联网+”领域的后来者,传统企业在新市场还没有被用户充分认知。面向“互联网+”时代,重视品牌经营、重塑新产品的品牌影响力,直接关系到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的成败。

开展互联网化转型的传统企业,在拓展新兴业务领域、开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时,一定要谨慎使用品牌延伸策略,可考虑采取多品牌策略。如宝洁是多品牌的公司,苹果则拥有Mac(麦金塔)、iPod、iPhone、iPad四大品牌。为了提升创新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企业应以打造杰出产品的目标来布局并推进;进入新品类时,可考虑启用新品牌;赋予产品一个响亮的品牌名称,更加突出品牌个性,丰富品牌内涵,等等。新产品的品牌影响力提高了,更有希望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也会更容易成功。

激发员工创新动力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能否取得成功,最终依靠的是广大员工。只要广大干部员工的创新活力、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遇到再大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是困难。如果通过互联网化转型能大大激发员工的创新动力,员工士气高昂,在工作上更加积极主动,团队合作与交流更加顺畅,为完成任务自愿加班加点,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那么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就取得了很大成功。反之,如果企业开展互联网化转型之后,员工仍然士气低落、不愿合作、工作不主动、消极散漫、离职不断,就预示着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