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

第1篇: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CIPP;高校;教学团队;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246-02

高校教学团队作为教师合作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促使教学团队有效运作,评价是关键。当前,人们对教学团队评价关注度不够,使得教学团队评价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严重阻碍了教学团队的运作和改良。CIPP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价模式,将其应用于教学团队评价,不仅可以奠定教学团队评价的理论基础,而且有利于建构教学团队评价实施策略,激发教学团队工作绩效。

一、CIPP评价模式的构成与启示

CIPP评价模式是由美国著名教育评论专家斯塔弗毕姆及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革新泰勒目标评价模式的基础上系统确立起来的,主要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组成。斯塔弗毕姆认为评价的最重要的目的不在于为评价对象的优劣提供证明,而在于改良评价对象,使评价对象更富有成效[1]。而满足一个机构评价需求的最好方式就是制度化一个全面统一的评价体系[2]。CIPP评价模式的建立则满足了现实发展对教育评价的内在要求。

(一)CIPP评价模式的四种类型

1.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主要是指对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及方案目标确定的依据进行评价。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特定的情景内对实施方案存在的需求、问题、困难以及解决方式等。背景评价的方法有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德尔斐技术等。背景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确认方案目标与方案的实际影响之间的差距”[3],以及如何确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其本质上是属于一种诊断性评价。

2.输入评价

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能够完成目标的几种可行性方案的优缺点进行的评价。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要实现目标的方案有哪些,每种方案的优缺点、人员配备、经费使用,方案优劣等。输入评价的主要方法包括对比、列清单、听证会等。实施输入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决策者选择有用的资源、解决问题的策略”[4],其本质上属于一种选择性评价。

3.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对确定的方案的实施过程的评价。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方案执行的程度和进度如何?是否按预定计划进行实施?方案实施参与人员接受并践行其角色的程度如何?实施过程中外在条件的支持程度如何?过程评价的主要方法为跟踪记录、数据库、现场观察等。进行过程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实施并改善采用方案的设计及程序,提供方案实施的真实过程记录,以便用于解释和支撑结果。

4.成果评价

成果a评价主要是指对预设方案实施后取得的结果所进行的测量、解释和判断。成果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方案是否满足了预定目标或需求?方案实施后产生了哪些预期结果和非预期结果?参与方案实施的人员对取得的结果持何种态度等。成果评价的主要方法包括对结果的标准进行定性和定量,收集参与人员对结果的判断,进行质与量的分析。实施成果评价的目的在于判断方案符合需求的程度、全面考察方案的效果。

(二)CIPP评价模式的现实启示

1.重构了教育评价观

如何认识和理解评价,对于选择和实施评价具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的教育评价观是以泰勒的目标评价为主导,认为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证明,而斯塔弗毕姆的CIPP评价观是一种系统的、改良取向的评价观。他认为教育评价的最大目的在于为学校领导、方案实施人员以及学校教师提供信息,以便在必要时对方案进行修正和改进,提高工作绩效。这种系统的、可操作的、全面的、具有诊断性和反馈意义的评价观,对教育评价的革新与发展无疑是一种创新。

2.突出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CIPP评价模式是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的有机结合,能够系统、全面地对教育对象进行评价。CIPP在继承了目标评价优点的基础上,更加出色地发挥了评价的诊断性和发展。通过实施CIPP评价,可以对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控,通过监测和问题反馈,使评价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当前高校教学团队评价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团队评价研究现状来看,对教学团队评价的设计和实施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重数量、轻评价。近几年高校教学团队的数量骤升,部级、省级、校级教学团队层出不穷。很多高校只关注教学团队组建的数量和规模,并以此作为校际间评比的显性指标,而忽视了对教学团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评价。教学团队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地评价环节,没有构建系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直接影响了教学团队作用的发挥,不利于激发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学团队始终停留在组建时的工作状态。

第二,重目标、轻过程。传统的目标评价一直是教育评价里的主导,并影响着各种教育评价的执行。我国教育评价仍有目标评价的色彩,评价标准主要是依据科研成果、教研项目、学生成绩及评教。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来评价教学团队的成效。这种一站式的评价很少顾及教学团队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不能够对团队运行过程进行监控,因此难以保障团队的有效运作。

第三,重指标、轻规划。由于当前受高校评价的显性指标的影响,对教学团队的评价更注重可衡量的指标,如团队规模、团队结构、团队带头人、团队教学研究等。这种本位评价倾向,只能够对团队的现状进行评定,但却不能有效地促进团队内在机制的生成。好的评价应该是系统的、全面的,对目标的设定、实施、效果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加里·德斯勒等认为管理者应将评价视为一个一体化的过程,并将绩效管理定义为一个将目标设定、绩效评估与开发整合成一体的独立的通用体系[5]。

以上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工作绩效的发挥,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对教学团队评价的认识,探索和研究适合高校教学团队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满足现代教育发展变革对教学团队的新要求。

三、基于CIPP的高校教学团队评价实施策略

随着高校教学团队数量的增加,教学团队的教学引领作用逐步突出,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对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至关重要。在高校教学团队中实施CIPP评价模式,目的是为了摒弃目标评价模式的单一性,通过实施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四种评价,从而激发教学团队的整体工作效率,彰显团队成员的主体性,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教学引领作用。

1.教学团队背景评价策略

背景评价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评定其需求、问题、资源和机会。对教学团队进行背景评价主要是明确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及规划,掌控影响教学团队运作的需求、问题、资源和机会。实施教学团队背景评价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对教学团队进行态势分析。对教学团队进行态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明确教学团队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教学团队运作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战略与规划两个层面加以调整计划,保障教学团队实施目标的顺利达成。第二,从博弈论视角分析教学团队的各种关系。这些关系包括学校与教学团队之间的关系,教学院与教学团队的关系,教学团队与教学团队之间的关系,教学团队负责人与成员之间的关系,教学团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等。通过理论分析和科学论证,明确各种关系的责、权、利,确保各个主体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这种背景评价有利于对教学团队进行科学定位,为教学团队目标设定提供保障。

2.教学团队输入评价策略

输入评价是对能够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条件、资源以及各种被选方案的相对优点所进行的识别和评价,它是实施背景评价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教学团队输入评价的重点在于选择最优实施方案,对教学团队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参与人员、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团队运作的保障措施、经费预算的使用策略等方面进行评价。实施教学团队输入评价,主要是通过专家论证、小组讨论的方式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考察教学团队运作方案的适切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二是考察实施方案中教学团队管理人员、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机制,是否具有有效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工作绩效管理机制等。三是考察团队运行实施方案的保障制度和经费管理制度,通过论证考察这些制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效保障教学团队有效运作。

3.教学团队过程评价策略

教学团队过程评价主要是对教学团队运作方案执行的监督、检查和反馈,便于为实际参与者提供改进参考,便于对教学团队运行进行实时监控。这种过程评价强调把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团队组织的教研活动的全部情况都纳入到评价的范围,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景的交互作用,注重评价对象和评价活动的整体性。实施教学团队过程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深入课堂和教研活动进行实时实地考察,记录每个团队成员的教学情况和教研情况,通过预先设计的教学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并做好记录。另一方面是围绕教学团队目标和规划设计访谈问题,对学校管理者、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学生、教学督导进行访谈,从不同角度了解教学团队运行情况,重点考察保障政策的执行情况,团队领导情况,教学团队分工,团队成员的合作分享,教学实践反思,教学研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等内容。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调查与访谈,将数据分析整理,从量和质两个角度建构教学团队运行监测数据库,分析教学团队运行状况和问题,并作出及时反馈。

4.教学团队成果评价策略

教学团队成果评价有别于科研团队的评价,科研团队的评价主要基于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的数量与级别,而教学团队的评价相对难以量化,而效果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因此,进行教学团队成果评价应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定量评价主要是对团队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成果数量的统计,对授课学生成绩的统计,对教学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学生的问卷调查的统计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从可视性角度来评价教学团队目标规划的实施程度与效果。其次,采取成果汇报答辩会的方式,由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人员、团队负责人及成员、学生共同参与。通过展示成果,专家提问,共同评价教学团队的成果,剖析团队运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改进教学团队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案。

参考文献:

[1]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84-85.

[2]Stufflebeam,D.Strategies for institutioinalizingevaluation:Revi-

sited[A].Occasional aper Series(Vol.18)[C].Evaluation Center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1997:3.

[3]肖远军.CIPP教育评价模式探析[J].教育科学,2003,(3):43.

第2篇: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教学团队;质量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a)-0167-02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CM teaching team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using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inese material medicine as example

LI Wei1 WANG Zi2 ZHANG Jing1 BAO Haiying1

1.College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ine,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118, China;

2.College of Development,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600, China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y project in universities, is to improve teaching and explore teaching resource. In addition, it can drive combination of old, mid-age and young teachers for teaching work, and enhance cultivation of young teachers. Increase of teaching quality is another function of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discussing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TCM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High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CM teaching team; Quality project; Teaching reform

2007年初,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意见》,“教学团队建设”被作为高等院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1-3]。高等院校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促进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已有3年。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教学团队”(以下简称“团队”)被评为首批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在多年的团队建设实践中,作者深深的认识到,团队建设离不开多年的专业积累、良好的学缘结构、合理的梯队层次、深厚的专业文化内涵。本文就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进行总结,进一步提升本团队和相关课程的教学水平。

1 深入挖掘学科内涵,发挥学科优势与特色,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中药学专业是于1998年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时,把原药用植物专业调整为中药学专业,在农业院校中属首创专业,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重点学科。团队建设的基础可以追溯到1958年的药用植物专业。在原有特色基础上,外延有所扩大,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弥补了原“药用植物专业”的局限性,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能从事药用植物与利用、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中药生物技术的研究、中药炮制的研究,而且还能从事中药制药研究、中药药理与应用研究及中药新制剂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以药用植物、药用菌物、药用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中药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团队根据农业院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及多年的人才培养经验,深入挖掘学科内涵、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制订了明确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及其相关知识和能力,在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领域中从事中药制药高级技术与生产管理型人才;培养药品质量控制、检验和安全用药的药师型人才;培养医药经营管理型人才;培养中药学基础研究与中药新药开发应用的高级研究型人才。

团队建设依托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团队带头人负责制订团队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制订团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组织各课组(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各课组长负责制订本组的建设内容和发展规划,本组团队成员的学习、交流及讨论等日常工作;团队成员个人完成自己的本职教学工作同时,积极参与团队建设,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逐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水平较高、具有较强学术创新能力的教学队伍。

2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确保团队建设的长远发展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团队建设的重要基础,能够确保团队建设的长远发展[4-5]。团队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水平,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团队建设的关键。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1人,其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专任教师专业交叉明显,老中青相结合,在教学和科研上体现了传帮代。

团队组建以来,一直坚持“人才立足,师资第一”的建设理念,确立了“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思路,紧紧围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中心任务,坚定不移地培养教师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切实加强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到目前为止,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团队积极改善师资结构,努力形成合理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从2004年开始,团队接收毕业生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对具有硕士学位继续深造的教师,团队鼓励到知名院校攻读博士学位;近3年来,团队接收毕业生均具有博士学位,且外校毕业生比例高达85%以上;再者,团队以专业建设为契机,强化学科建设,构建不同师资队伍培养体系,鼓励骨干教师积极争取省部级教改课题,促使年轻教师在校级教改课题立项,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团队中的专任教师的授课水准。团队新近教师,不受学历和年龄限制,授课前均需接受省教育厅组织的岗前培训和实践教学考核,成绩合格者方能正式上岗授课。多年来,团队一直探索双语教学,将重点放在教师的外语培训与继续教育上。每年组织团队教师到国内相关研究机构、 重点大学进修学习。

通过上述措施,使团队师资队伍不断强化,整体结构趋于合理,基本满足了教学的需求。

3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并重,体现农业院校团队建设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基本规格及人才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农业院校“中药学”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团队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3-7]。

吉林农业大学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首创中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最初药用植物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随着中医药学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结合农业院校优势与特色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现已形成了较稳定的、具有特色的、科学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创办50多年来,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很多已在国内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团队及时掌握毕业生反馈回来的信息,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使所讲授的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实践。此外,传统的中药学高等教育以四年学制本科为主,专业教学计划侧重于活性物质化学分离,加工炮制,制剂分析及配伍应用,对中药采收,种植(养殖)非常欠缺。团队结合农业院校课程开设的先决条件,在前期基础课程中,融入了《农业气象学》、《土壤学》、《遗传学》、《植物与植物生理》等农业院校课程强化中药种植(养殖)的重要性,在课程后期继而开设《药用植物生物技术》、《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药用植物育种》、《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课程,上述课程的开设体现了农业院校中药学人才培养的优势,从而构建出完整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来,团队一直完善课程体系的建立。首先,开设公共课、基础课同时,增设一些服务于专业课,且有专业针对性的课程(如药用植物学、药用菌物学、药用动物学)以及有关生命科学的课程(如生命科学导论、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生理学)。继而完成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等课程的教学,这能够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具有前沿的生命科学知识,与丰富的中医药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相融合,团队的课程体系能够给予本专业学生不同于其他中医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其次,选修课程辅助专业课程设置,团队尝试开设“中药养生与食疗”、“中药药膳”、“药用植物高产理论”、“中药安全生产”等选修课程,形成了完备的教学课程体系。围绕中药种植(养殖)、研究与生产、开发与利用,将新近的研究成果补充道选修课、讲座课。最后,团队成员积极参与教材建设,近年来专业教师主编了《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化学》等3部“农业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更加提高了中药学教学团队在国内的影响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实现了《中药学》省级精品课,《中药鉴定学》省级优秀课,《中药制剂分析》校级优秀课。

4 着力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

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中药学复合型人才。首先,通过入学专业教育及基础课理论教学,强化课程的基本技能训练,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技能打好基础。其次,强化专业基础课技能培训,团队担任的重要专业课程,如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分析及中药药理学等,通过改进实验课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使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课实验技能,最终采取过筛式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强化技能训练。再者,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通过药用植物分类实习、中药鉴定与中药学实习、中药炮制学实习、中药药剂学实习及中药药理学的综合性实验等,不断强化学生识别药材、加工药材、中药制药与开发等能力。本团队培养的毕业生生能够熟练掌握近300种中药的来源、产地、鉴别特征和功效,学生头脑中对重点的药材形成了从资源、栽培、采收、加工炮制、鉴别、功效、药理作用到制剂完整的立体的知识体系。最后,专业课实验教学中设置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这对复习、巩固和灵活利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同时,团队结合学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及早进入开放性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

综上所述,多年来,“中药学教学团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以期为农业院校开展药学团队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11):10-12.

[2] 汪维伟,王亚平.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 9(6):774-776.

[3] 翟华强,张冰,闫永红,等.部级中药学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78-879.

[4] 李玉梅.高校合作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7):166-167.

[5] 李晓菁,刘小丹,李卫东.高校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的改革[J].药学教育,2011,27(4):10-13.

[6] 薛俊,刘会,林志东,等.注重学术团队与教学团队融合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药学教育论坛,2010,12(30):93-94.

第3篇: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 协作工程; 建导式协作; CSCL;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程絮森(1984—),男,安徽怀宁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信息化团队协作与信任研究。E-mail:。

一、引 言

随着近几年各大高校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人数在短短几年内急剧上升,使得研究生班级的性质越来越向本科生趋近,这就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1]虽然教师尽量安排学生采用小组协作形式来完成课程的学习和讨论,但往往在学生小组中,大家都不能很好地协作来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或课题。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希望采用建导式协作的方法和流程来指导研究生的团队协作过程,从而提高研究生协作学习的效率。

建导式协作(Facilitated Collaboration),是一种优化团队协作流程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团队协作,通过采用建导的方法来帮助团队更好、更快地完成协作。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SCL)逐渐成为主流的协作学习方式。而建导式协作正是借用计算机与网络作为媒介与辅助工具,来提高团队协作的效率。目前,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和高校开始利用专业的建导式团队协作技术构建的网络平台(GroupSystemTM)[2]来进行团队协作。例如美国的加州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国外高校将它应用在学生教学工作中,在帮助学生团队协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绩。而目前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建导在教学中的应用,使用建导方法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3]

二、 相关理论与背景

(一)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

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SCL)作为协作学习中一个逐渐兴起的研究领域,许多学者已对它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研究。[4]顾名思义,计算机支持学习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辅助和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尤其是Web2.0时代各种网络新技术的不断涌现,CSCL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大高校的日常教学之中。相比于传统的协作学习技术,CSCL较少关注基本技能(如阅读和计算)的学习和操作,而更关注于高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如辩论、自我管理、媒体运用素养等),尤其强调非证实知识的分享。[5]这无疑与提高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当然,CSCL虽然克服了一些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灵活、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但是也时常面临着效率低下、团队凝聚力不强等缺点。因而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建导技术。运用一个合适的协作学习流程对于提高CSCL中学习者的参与度,并提升其学习水平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二)建导

建导(Facilitation)是一种复杂技能,它可以促使一项任务快速地完成,[6]使得团队更加有效地协作,从而更好、更快地完成团队协作。建导的本质是对群体进行干预、引导的过程性技能,其目的是激励全员参与,激发成员创造力,最终使群体达到共识的目标。[7]建导技术用以支持团队协作并在协作中占有重要地位。[8]Kolfschoten 等人[9] 认为一个成功的建导式协作流程可以使得人们在没有专业建导师(Facilitator)的指导下也能完成协作过程。但是如果有建导师(Facilitator)的帮助,会使得团队协作更顺利地完成。[10][11]建导师可以通过优化和指导协作流程来帮助团队更好地协作。建导师可以在团队没有作决策时就促进团队之间的交流和信息的流通并且能够完善团队作决策的方式。[12]Ackermann [13] 认为建导师的目的就是大幅度提高团队协作的有效性,通过内容和流程的管理使得会议更富有成效。

(三)思想利丝

在团队协作流程中,思想利丝(ThinkLets)是一个有助于建立所需协作模式的引导。[14]它也为协作流程的设计提供一个可移植的、可重复使用和可预测的构建模块。[15]目前,建导师将其作为一种模式语言,来描述和设计复杂的流程设计。[16][17]ThinkLets描述了人们执行任务的方式,在现实情况中可能会用到多个ThinkLets来完成一项任务。[18]ThinkLet是一个基本的协作活动,它能够创造可预测的、重复的协作模式用于人们实现目标,[19] 而协作模式是团队在协作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方法。根据ThinkLets所建立的协作模式将其归纳为五个一般模式,分别为:发散、收敛、整理、评估和达成共识,它用以帮助团队协作和决策。[20]Briggs等人[21]之后将其分为产生、减少、阐明、组织、评估和达成共识等六个模式。目前,国际上一些高校使用的Thinktank软件,就是以前面提到的协作模式为基础设计了相关的环节,用于帮助各种团队进行高效的协作。

三、研究方法与模型

(一) 混合式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设计研究法(Design Science Research)与案例研究(Case Study)相结合的混合式研究方法。前期对于研究生教学流程设计,本文结合我国高校研究生教学的现状与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设计研究法,提出科学的教学流程模型。后期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通过对采用该流程学生的跟踪式调查,对该流程进行评价与改进。

设计研究法是于1962年在伦敦举行的第一届设计方法会议上被提出的,[22]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信息系统(IS)的研究人员开始对DSR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在研究中开始广泛应用。[23]该方法会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来设计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作验证和评估,它能够促进多领域设计过程中的学习和研究。[24]而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使用该方法进行研究设计。

案例研究是在真实环境下对当前现象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特别适用于现象与环境之间的界限不是特别清晰的时候。[25]案例研究常常用来解答诸如“怎么样”和“为什么”之类的问题。[26]案例研究也常常与其他研究方法结合来研究一些问题,这样可以弥补各种方法的不足。如果所作的研究是实验性质的或者是结合实验的,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方法将掩盖部分细节信息,而案例研究恰恰是揭露这部分信息的良好方法。

本文采用跟踪式的案例研究,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有效形式对所设计流程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流程的改进与完善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二) 基础流程设计模型

本文是以Kolfschoten和Vreede[27]在2009年设计的团队协作流程的一般模型作为研究的基础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分别为任务分析诊断、活动分解、任务—思想利丝选择、议程建立和设计验证。其中每部分之间都联系紧密,上一步产生的结果都是下一步进行的基础。而且在整个模型中“任务—思想利丝选择”是核心部分,旨在针对任务以及所需活动选择与这些活动相匹配的思想利丝方法,建立协作的流程。而议程也是根据流程来建立的。在协作过程中,建导师需要熟练掌握ThinkLets方法并对协作进行引导,包括操作流程和时间控制等。协作流程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协作流程设计模型图[28]

四、研究生创新教学中的建导式协作流程

(一) 研究生创新教学流程设计

整个协作模型的核心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分析,得出适合的“思想利丝序列”来指导团队协作过程。而本研究主要根据以上模型,针对学生团队在完成课程相关课题的协作过程设计了相关的协作流程,用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协作任务。本研究以某高校研究生二年级学生选修的“ERP设计与实施”课程中的小组课题为研究对象,该课题需要学生团队分析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实施ERP的解决方案。学生团队将使用该流程来完成团队协作任务,同样流程中需要一名建导师(往往是接受过培训的教师)组织并指导协作流程。该流程具有一般性,不仅仅适用于某些课程,也可以推广到所有CSCL课程中。

研究采用了ThinkLets中的6种方法来完成流程设计,其中包括“头脑风暴”(Free Brainstorm,自由式的发表想法)、“米花拾掇”(PopcornSort,把产生的想法分类)、“水桶漫步”(BucketWalk,对想法排序和筛选)、“麦秆投票”(StrawPoll,对想法排序)、“铁橇选择”(CrowBar,选择结果并达成初步共识)、“环形确定”(MoodRing,确定意见最终达成共识)。选择相关课程指导教师作为建导师,建导师将组织和指导整个过程。流程中的每一个思想利丝方法为一个大的环节(图2中每一个方框),这其中主要包括了思想利丝方法、学生团队成员的具体活动、思想利丝对应的协作模式以及每个活动所要持续的时间。具体流程如下图2所示。

基于对实际研究问题的考虑,学生团队在协作过程中主要有两轮讨论,图2中每个环节中的数字便代表进行思想利丝流程的次数(即讨论的轮数)。

第一次,团队成员需要对选定企业存在的问题作讨论,主要是找出该企业实施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这一轮主要使用“头脑风暴”、“米花拾掇”、“水桶漫步”这几个环节来完成。首先使用“头脑风暴”方法,让大家充分思考和分析,目的在于鼓励团队成员大胆、自由地、尽量多地指出企业存在的问题。该过程将进行15分钟。接下来对第一步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分类和进一步的清晰化,该过程使用 “米花拾掇”方法,目的在于把之前产生的各种想法进行归类,以便大家更快、更清晰地发现存在的问题,该过程将进行10分钟。然后使用“水桶漫步”方法对分类后所得到的结果进行筛选,剔除一些不重要或者错误的问题,该过程将进行15分钟。当“水桶漫步”环节结束后会产生一些团队成员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则可以进入下一环节的讨论。但如果项目只要求解决一个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则需要团队成员再接着进行“麦秆投票”的环节,团队成员可以使用投票表决或者打分等方法来选出结果并达成共识,该过程将进行10分钟。当找出最重要问题后第一轮讨论就结束了。

接下来,学生团队成员对找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给出解决方案,这就进入了第二轮思想利丝流程。其中“头脑风暴”、“米花拾掇”、“水桶漫步”、“麦秆投票”环节与第一轮流程相似。然后在投票结束后团队成员使用“铁橇选择”环节对投票结果表决,即是否同意该解决方案,该过程将进行5分钟。如果大家对该方案有异议,则可以重新回到“麦秆投票”环节再次投票;如果学生团队成员已经达成共识或者经过再次循环投票后达成共识则进入“环形确定”环节,即告知所有成员最终方案,确定达成共识,该过程将进行3分钟。

其实,考虑到意外情况,第一轮“麦秆投票”结束后也可能会出现票数一致或者成员意见僵持的情况,此时也可以增加一个循环,再次使用“麦秆投票”和“铁橇选择”思想利丝方法来进行投票和选择,以确保得到相对一致的选择。在实际过程中,需要针对具体的任务作相关的调整,可能一个任务需要用到整个流程,也可能只用到其中的一部分流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更具有灵活性,针对的任务范围更广泛一些。

(二)流程的验证与评价

为了验证所设计流程的有效性,本研究对该校研究生二年级学生作了长达半年的课堂跟踪式案例研究。案例中,建导师对全班30名学生采用基于任务的随机分组形式分为6组,并引导、监督各小组采用预先设计好的流程进行小组协作。各小组采用Face-to-Face(面对面交流)以及Web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通过ThinkTank、Blackboard、QQ、MSN、人人网、WEIBO等一系列交流与协作工具,完成对某公司现有ERP项目的评估与设计。其中ThinkTank是针对在线建导式协作的专门软件,建导师可以通过它设计、控制流程,参与者可以通过它进行远程协作。

案例中,完成任务的核心部分需要进行两次建导式协作学习。第一次的目的在于找到该公司现有ERP系统存在的问题。小组成员在建导师的引导下,利用课余以及课堂的部分时间,通过调研分析企业的主要产品(或服务)、业务状况、业务流程等,结合现有ERP系统的运行状况,运用上述流程进行协作学习。第一次任务是找出当前企业ERP系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次协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了流程里的三个环节。第二次运用建导式协作学习则是针对这一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各小组进一步剖析企业的ERP实施现状,通过分享信息,共同思考,最终达成一致观点。该次协作则运用了整个协作流程。当然,与任务相关的小的细节问题也是通过这种协作方式解决的,例如选取哪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等。在每次的协作过程中,在建导师的引导与监督下,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提出自己的意见,通过“米花拾掇”、“水桶漫步”等科学的方法实现快速聚焦,最终通过“麦秆投票”、“铁橇选择”等确定出最佳答案。最终各小组将每次协作的具体过程与结果形成文字报告,提交给所调研企业,并得到了相关企业的充分肯定。

本文采用了平时观察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有效形式,针对基于所设计流程的建导式协作分别在学期初、期中、期末等三个阶段针对研究对象进行数据采集。由于访谈数据多而且复杂,我们首先对每位同学、每段对话进行了详细编号;之后我们提取出访谈内容的关键性语句,以及关键语句中的关键词;最后我们对关键词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由于篇幅原因,表1仅仅展示了部分内容的分析过程。

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分析,研究发现:

1. 通过研究生建导式教学流程,协作学习时间明显缩短,提升了学习效率。

该教学流程是基于科学的建导方法,将小组任务的完成分为“头脑风暴”、“米花拾掇”、“水桶漫步”、“麦秆投票”、“铁橇选择”和“环形确定”等六个阶段。结合先进的协作工具,如Thinktank,严格控制各个环节时间,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意见提取、快速聚焦,并达成共识。相比传统的研究生教学,尤其是探究式的教学,建导式教学流程具有较高的效率。

通过对访谈数据分析得出结论,通过研究生建导式教学流程,意见冲突快速解决,协作学习时间明显缩短,提升了学习效率。

2.通过研究生建导式教学流程,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提升,学习质量大幅度提高,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研究生教学不同于本科的教学方式,教师往往给学生启发,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建导式研究生教学流程使得学生可以进行充分思考,并结合大家的意见共同决策,保证最终结果是合理的。而且,建导式的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的良好方法,并且降低了意见冲突、时间冲突等协作风险。同学们通过与他人的协作过程,不断拓宽思路,掌握更多知识,以及不断提高能力。此外,若使用Thinktank等协作工具还可以设置匿名,更能保证任务结果的合理与准确。因而,相比传统的研究生教学,基于建导式教学流程的研究生教学更具有效性。访谈过程中,得出以下结论:通过研究生建导式教学流程,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提升,学习质量大幅度提高,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通过研究生建导式教学流程,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研究发现,利用该流程,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相比以前的方法,他们更愿意多想,多说,多做,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该流程的设计和使用非常有助于学生发现新事物,拓展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访谈过程中,得出以下结论:通过研究生建导式教学流程,使得学生更愿意参与到团队协作和交流中,更愿意发表意见,从而提高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

4. 研究生建导式教学流程较为灵活,建导师可以根据任务灵活调整。

建导式研究生教学流程对各个环节的任务、时间等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但是这样的要求并不适用于所有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任务,对各环节所需时间进行灵活处理,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延长或者缩短。Thinktank等协作软件可以对每个环节的时间重新进行设定,保证教学过程的相对灵活性。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通过研究生建导式教学流程,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提升,学习质量大幅度提高,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建导式研究生教学流程也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但相比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方法,无疑它是进步的。它把全新的建导式协作引入到研究生教学当中,对于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质量,提升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较大的意义。

五、总 结

针对中国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将国际最前沿的建导式协作理念引入到研究生教学中来。国际上,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荷兰的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对建导式协作教学已经进行了多年研究,并实施到日常教学中。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已经开始使用建导式协作方法对研究生和留学生进行教学,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此基础之上,本文针对中国研究生教学的特点,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经验,运用ThinkLets的科学方法,提出了一个由“头脑风暴”、“米花拾掇”、“水桶漫步”、“麦秆投票”、“铁橇选择”和“环形确定”等六个环节组成的建导式研究生教学流程。本研究还用半年时间对流程进行了验证,通过跟踪式的案例研究发现,相比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流程,该流程可以提升同学参与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促使意见冲突快速解决,缩短学习时间,从而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

当然,该流程也存在诸多限制之处,如要求同学们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等,当然也对教学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笔者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硬件水平的提高,该流程将在教学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之后本研究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针对本科生和留学生作相关的案例分析研究,从而作对比分析。笔者认为该研究生教学流程有着较强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可以在全国高校范围内进行推广,以此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水平与研究生的质量,为祖国的建设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炎蔚.合作、参与、效率——试论建导法在研究生教育中的运用[J].复旦教育论坛, 2007,5(2):37~39.

[2] Group Systems [EB/OL]. http:///about_us.

[3] 谢力宁,姜先华.运用建导法改进传统的高校教学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 2009,(17):83~84.

[4] [26] Cheng X.. An Investigation into Individual Trust Development in Computer Mediated Teams[M].UK: MBS, 2010.

[5] 郁晓华,祝智庭. CSCL应用的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5):25~31.

[6] Westley, F. and Walters, J.A.. Group Facilitation Skills for Managers[J].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1998, 19(2): 134~143.

[7] 胡继旋.在教学方法中普及应用建导技术是释放学生创造力与合作力的关键[J].复旦教育论坛,2007, 5(2): 27~30.

[8] Jahng, J. and Zahedi, F.. Intelligent Electronic Facilitator: Increasing GDSS Effectiveness and Making Web-Based GDSS Possible[C]. Proceedings of 4th Americas Conference of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1998: 481~483.

[9] [27] [28] Kolfschoten, G.L., Vreede, G.J. DE.. A Design Approach for Collaboration Processes: A Multimethod Design Science Study in Collaboration Engineering [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 Summer 2009, 26(1): 225~256.

[10] Nunamaker, J.F.J., Briggs, R.O., Mittleman, D. and Vogel, E.. Lessons from A Dozen Years of Group Supported System Research: A Discussion of Lab and Field Findings [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97, 13(3): 163~207.

[11] Schwarz, R.M.. The Skilled Facilitator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1994.

[12] Griffith, T.L, Fuller, M.A., Northcraft, G.B.. Facilitator Influence in Group Supported Systems: Intended and Unintended Effects[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998, 9(1): 20~36.

[13] Ackermann,F.. Participants' Perceptions on the Role of Facilitators Using Group Decision Supported Systems[J].Group Decision and Negotiation, 1996, 5(1): 93~112.

[14] Kolfschoten, G.L., Briggs, R.O., Appelman, J.H., Vreede, G.J. DE.. ThinkLets as Building Blocks for Collaboration Processes: A Further Conceptualization [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Germany, Springer Verlag 2004.

[15] Kolfschoten, G.L., Briggs, R.O., Vreede, G.J. DE., Jacobs, P.H.M. and Appelman, J.H.. A Conceptual Foundation of the ThinkLet Concept for Collaboration Engineering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cience, 2006, 64(7): 611~621.

[16] Briggs, R.O., Vreede, G.J. DE., Nunamaker, J.F. JR.. Collaboration Engineering with ThinkLets to Pursue Sustained Success with Group Supported Systems[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3,19(4): 31~63.

[17] Vreede, G.J. DE and Briggs, R.O..Collaboration Engineering: Designing Repeatable Processes for High-Value Collaborative Tasks[C].Los Alamitos: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2005.

第4篇: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电子成长档案袋;教师诉求;教研组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0-0047-04

随着课程改革体系的进一步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办学质量稳步提升的保障。但教育不是一种显性特质非常突出的行业,决定了教师成长过程的慢热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对自身特质的不明确,导致教研组对自身团队建设的迷茫,学校管理层在规划教师队伍建设的时候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在教育不断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如何打造一支和谐发展、专业化明显的教师队伍是摆在每个学校管理层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现象一:教师对职业特征的模糊性

除去学科教学知识不同外,大部分教师在学校里做着类似的事情,经过几年几十年的积累后也很难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量化评定。尤其是同一学科的教师,因其日常工作任务的重叠性,更难明晰自己的职业特征。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很多老师很难概括自己的特质,有些老师感觉自己课堂教学能力比较强,有些老师感觉自己的科研能力比较强。同时相比于其他同类型的教师,感觉自己和他们差不多,又觉得有所不同。于是会出现很多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状态,对自己的职业特征的模糊也导致了他们对未来的迷茫,看不到发展的明确方向,不仅慢慢丧失职业理想,也逐渐降低了职业幸福感。

现象二:教研组对团队建设的迷茫性

教师对自身职业特征的模糊也延伸到教研组的建设,很多教研组长目前只承担承上启下的事务安排工作,组长对教研组内部教师个体的特征不了解,不知道他们的薄弱点是什么、优势在哪里,教研活动的开展也变得流于形式,虽然很多学校都会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工作小结,定期开展主题研讨,但很多都是临时想出来,长效性不明显。教研组团队建设的迷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教研组自身分析的缺失,对组内教师的年龄结构、专业特长、研究方向、个性特征等方面缺乏客观的数据支撑,对现状的分析缺失无法构建教研组团队建设的框架,更谈不上通过各种研讨培训等平台来发挥团队的特长、弥补不足,也无法让组内每个教师朝着不同的专业方向发展,构建多彩的教研团队。

现象三:管理层对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观性

学校高质量办学需要一支稳定和谐的教师队伍,随着学校特色化办学思路的不断推广,要求教师队伍建设朝着科学配置、专业突出的方向发展。但是学校管理层在规划教师队伍时往往是基于行政领导对教师的个人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主观判断,在教师的科学配置、教师绩效考核、人事任命上,缺乏科学客观的数据支撑,往往借助一个或者几个行政领导的主观判断来决定教师的职业方向发展,显得太过主观。由于每个人的个性特征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特性并不相同。管理层更应全面掌握教师个体、教研组团队的发展历程,借助科学的数据分析做出判断,这样才能关注到每个个体,引领教师队伍的和谐发展,打造良性发展的教师团队。

一、基于管理层级化的电子成长档案袋系统设计

基于以上的现象设计一个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系统就显得非常有必要,通过数据积累和大数据分析来明晰教师个人职业特性,科学规划教师队伍。在设计教师电子成长档案袋时必须牢牢把握教师个体为记录主体,必须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简化教师记录的工作量,同时信息的采集要科学合理,并通过分析后能帮助其进行改善的,并要求推行一定的行政机制保障电子成长档案袋的有效实施。

1. 成长档案系统功能设计

电子成长档案袋所登记的信息是要能直观反映教师成长历程的各项数据,因此和教师的职业特征紧密相连。根据前期调研基础,主要分成基本信息、个人特征、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德育能力、管理能力、学生辅导、后勤辅岗等与教师工作密切相关的数据为基础。对于信息的登记采集要求简单,方便教师对登记规则的了解,结合简易化和网络化的特性,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的信息进行登记和更改,保障信息录入的及时。当教师在平台上注册登记后,通过表格的形式,把教师的一些最基本信息呈现出来,点击教师名字进入到教师个人详细内容页面,以信息类别、时间段等作为划分区块罗列教师的全部信息。

2. 系统运行管理权限划分

在对电子档案袋系统功能划分时要设计不同身份教师的管理权限,使学校管理层能从上至下对教师的个人数据、教研组团队数据做到第一时间的掌握,便于科学规划教师队伍。教师数据的登记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形成团队数据和教师群体数据,不同身份的教师角色有不同领域的管理空间和职能。如图2所示,基于目前的学校管理体制,建议分成教师、教研组长、中层干部、校级领导等四类权限,每类权限分别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模块。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权限的划分。

3. 操作实施行政推行机制

电子档案袋系统对于教师队伍建设而言是一个新的项目,开始推行的时候由于教师个体对传统档案袋的依赖性和对陌生事物的恐惧感,往往会有排斥,这对电子档案袋的推行是不利的,因此也需要一定的行政机制助推电子档案袋的正常运行。

考核配套:在绩效工资范畴内,把电子档案袋的记录作为期末考核的一份子,学校行政领导对教师个体的期末考核依靠电子档案袋数据作为唯一基础,借助此项措施保障每位教师重视电子档案袋的使用。同时推行过期作废制度,本学期获得的信息数据要求在期末考核之前完成更新,保障信息录入的及时性。

奖励配套:在个人数据登记时,尤其是一些公开课优质课信息登记时,由于教师对个人信息的保密性,往往不愿意把教案、课件等内容上传,推行优质信息奖励配套制度,让更多地教师愿意分享自己的优质资源,对优质资源库的建设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可以让年轻教师对名优教师分享的资源进行再学习,快速提升个人素质。

二、基于信息采集的大数据分析整理及评价制定

在电子档案袋系统建立后,通过行政制度推动保障档案袋系统的正常运行,让每位教师及时准确的录入有关自己的各项数据,完成数据采集的关键一步,进而在此基础上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原理对教师个体、教研团队、全校教师队伍做全方位的分析,明晰在发展历程中的优势和不足。课题为保障信息收集的全面,通过行政制度推行要求教师录入近五年的个人发展数据作为第一手的底层数据支撑。

1. 教师个体综合数据分析

教师个人数据分析在数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分化,根据前期对电子档案袋系统规划的基础上以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德育能力、管理能力、学生辅导等五大方面作为教师综合数据积累分析的主要模块,教师在对自己进行信息完整录入后各项数据进行等值折算,就能自动形成一份以雷达图呈现的数据图表。

同样在数据积累的基础上,可以针对时间段对某位教师进行全面统计,分析五年内教师在各方面的成长情况,通过以年或者学期为单位对各项数据进行梳理,以折线统计图的形式呈现,在个人统计的基础上,通过综合特性分析、年度分析等多种方法给教师以直观的数据分析,让教师能及时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便于明确目标实现进一步提升。

2. 教研团队综合数据分析

教师个人数据作为教研组数据的一部分,教研组内多位教师通过自己不同数据的整合形成教研组数据,并对其进行整体分析,梳理教研组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除了对整个教研组的综合分析外,组内教师由于学科特性相同其工作任务也基本相似,如何区分组内教师不同的专业特长,寻找其适应的发展方向是教研组内部建设的重要课题,在电子档案袋中根据多位教师的综合数据比对,分析其数据积累后的不同特质。

通过对教研组团队的分析,不仅可以让教研组长对本团队的综合实力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在后期的教研组工作计划中有所侧重,也可以分析组内教师的不同专业特长方向,做定向培养,使整个教研组的发展不至于偏科,而能打造一个全能型的教研团队。

3. 全校教师队伍数据分析

教师数据分析是个体行为,教研组分析是小团队行为,而全校教师的数据分析则是教师队伍和谐发展的基础,是管理者制定相关政策的导向,也是建立一支优质高效的教师队伍的保障。全校教师队伍的数据分析相较于个体分析和团队分析,更偏向于基本信息的分析整理,对教师队伍有一个宏观上的梳理,包括教师队伍的年龄层次、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通过数据观察分析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在对教师队伍基本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电子档案袋的数据收集还可以结合教师或者教研组的特征属性进行交叉分析,从不同纬度来分析个体或者团队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在电子成长档案袋中对全校教师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在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梳理教师队伍横向发展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交叉分析,看出针对不同特性的教师队伍发展显现出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寻求原因,是电子成长档案袋对数据分析的价值所在,也是教师队伍建设必然要求。

三、基于多元化研训平台搭建的载体创新和实践

在电子成长档案袋数据收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各类研训平台,创新研训载体,针对数据分析结果,做定向的策略实践研究,让电子成长档案袋作为各类平台开展的基础,帮助教师队伍建设更有针对性,让每位教师明确自身的优势及不足,在开展研训活动中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1. 规划式――电子成长档案袋+诉求体系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教师对个人有个清晰的分析,学校才能针对个体或教研组整体来提供便利性条件,因此设计教师个人诉求平台和教研组的团队诉求平台为教师向学校领导进行意愿反馈的非常好的渠道。但教师在对自己做清晰的分析之前没有确切的数据支持是很难做到的,必须借助强大的数据作为支撑。

教师通过诉求表分析个人的优势特点和不足,并提出本学期的诉求和需要学校提供的帮助,在填表的同时教师就对自己的个人情况有个全方位细致的分析,结合学校的支持就能让自己在本学期更上一层楼。电子成长档案袋+诉求体系可以帮助教师个人和教研团队科学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对现状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规划更合理客观,不会让诉求体系变成一纸空文,走形式路线,而能真正起到规划目标的作用。

2. 补差式――电子成长档案袋+教研活动

本校范围内的校本培训是扎实教师基本功能力的好平台,但是教研活动的开展如果没有针对性那只能是流于形式,而起不到实质性效果,这就需要教研团队能对自身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互相研讨解决问题。

利用电子成长档案袋的数据积累和分析,对教研组整体综合实力进行现状分析,对组内教师的长处与薄弱环节有一个较好的梳理,结合日常开展的教研活动进行研讨提高。尤其是针对教研组的薄弱点和组内教师各自的薄弱点,更应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内容,通过同伴间的互相帮助,通过专家的引领来解决问题,强化弱项环节。

3. 培优式――电子成长档案袋+强项展示

有些教师拥有较好的专业素质,除了在学校教学上课之外,让他们能有机会向社会展示,把他们的作品和所教授学生的作品向社会展示,不仅让老师感受到成就感,也能让社会了解学校了解更多的教师。

原来有很多教师不清楚自己的强项在哪里,不明确自己的优势,通过电子成长档案袋的整理和分析,给教师一个明确的方向,让教师明白自己相比于其他人而言更具有某一方面的优点,并要对此优点进行再提高,结合校级、区级及更高平台的活动,让教师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发挥。明晰自身,凸显强项才能让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断增强,也不会形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消极状态,而这也是需要能准确定位自己的强项所在,用好电子成长档案袋在教师职业成就感的提升上具有较大的作用。

4. 诊断式――电子成长档案袋+技能赛评

电子成长档案袋对教师数据的积累记录,让教师看到自己日积月累的进步点滴,看到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差距,结合各级各类的技能赛评平台对自己的积累情况做一些诊断式排查,看看自己这段时间的进步在校内或其他领域的标尺在哪里。

在校内形成常规式的各种技能比赛,打通学科间的固有状态,以比赛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多元发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区、市、省甚至全国的各级各类公开课、教师技能大赛、微课制作比赛等,通过各级各类的技能赛评,再与自己在电子成长档案袋中的数据积累做一些比对,重新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度量,做数据的更新记载,形成新的发展方向,日积月累下,教师必能不断修炼内功,达到真正突破自己。

在传统成长档案袋的基础上,基于软件研发配合研训活动的一次新尝试,在研究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说本次研究是一次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对于科学规划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针对电子成长档案袋,结合其对学校教师研训活动的补充和加深开展研究,通过对电子成长档案袋系统的设计和研发、数据采集和分析、结合数据分析结果的研训活动开展等内容,帮助教师队伍规划自身发展,协助教研团队梳理现状,为学校管理层提供政策制定的数据基础和报告分析,为科学配备学校师资,提升学校各项工作实效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董奇.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1.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赵德成,徐芬.成长记录袋应用的反思与改进[J]. 人民教育,2002.7.

[4]郭庆娟.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评价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5(1).

[5][美]Giselle O .Martin―Kniep著,夏惠贤,杨超等译.捕捉实践的智慧――教师专业档案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6]张德锐.教学档案袋:教师专业发展[M].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胡庆芳.教师成长档案袋发展的国际背景与实践操作[J].上海教育科研,2005.

第5篇: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社会实践报告(1000字)

作为当代优秀的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进行社会的接触的必不可少的,大学作为学术的发扬地及学术的教授场所,缺少社会的实践实例,我们大学生专业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运用最终都是服务于社会的,是不可能与社会分离及脱节的,在二零一九年我在重庆库克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在公司的工作中我以初入社会的初学者心态虚心进行学习,向公司前辈学习,同时努力将专业所学知识与公司的工作进行结合,在工作中我参与了家装装饰设计工作及广告图案设计方案和壁纸设计工作,在工作中我积极与团队人员进行沟通,进行工作方案的设计方向,在积极运用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获得设计团队的认可,并使团队设计方案的最优化,公司参与设计方案的团队都对我提出的设计方向和大体方向进行了肯定和讨论,并最终通过了一致认可。在家装装饰设计工作中,客户与公司给出的方案并不满意,在客户与公司负责人员进行商讨的时候,我被团队负责人推荐对客户进行意向调查,在与客户进行沟通,并了解客户的喜好意向之后,我预想出了两套方案供客户挑选,在对其中一套装饰设计的细节进行修改后客户表示满意,并与公司重新达成了合作意向。

在重庆库克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的社会实践期间,我积极参与能够参与的工作,听从公司负责人的安排与工作,对公司负责人所安排的工作完成度较高,公司负责人的满意度也较高。与此同时公司所安排我参与的设计团队也对我的专业知识运用和工作能力进行了肯定,我不仅积极参与团队的工作,提出我的意见和建议,更对团队中所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进行了发掘,使整个团队所设计的作业达到更优,使整个团队的设计作业细节部分趋于完美,得到了负责人的肯定及客户的认可。

在工作中我秉承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所参与的设计作业部分进行了再三的检查,确保没有纰漏。在与公司和团队的人员相处中我以后辈的相处原则学习和请教我所不足的地方。在和公司负责人和团队设计人员的学习相处中我发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不足之处,积极认真的改善我的不足,力求完美。

在此次的重庆库克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社会实践期间,我充分的把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了运用,并在运用的同时积极吸收团队前辈们的建议,使我的专业知识运用更上一层楼,与社会客户的需求相符。更让我在假期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社会需求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宝贵经验,让我的专业方向得到了极大的运用和实践,明确了我的学习方向,让我在学习中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第6篇: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社会实践报告(1000字)

作为当代优秀的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进行社会的接触的必不可少的,大学作为学术的发扬地及学术的教授场所,缺少社会的实践实例,我们大学生专业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运用最终都是服务于社会的,是不可能与社会分离及脱节的,在二零一九年我在重庆库克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在公司的工作中我以初入社会的初学者心态虚心进行学习,向公司前辈学习,同时努力将专业所学知识与公司的工作进行结合,在工作中我参与了家装装饰设计工作及广告图案设计方案和壁纸设计工作,在工作中我积极与团队人员进行沟通,进行工作方案的设计方向,在积极运用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获得设计团队的认可,并使团队设计方案的最优化,公司参与设计方案的团队都对我提出的设计方向和大体方向进行了肯定和讨论,并最终通过了一致认可。在家装装饰设计工作中,客户与公司给出的方案并不满意,在客户与公司负责人员进行商讨的时候,我被团队负责人推荐对客户进行意向调查,在与客户进行沟通,并了解客户的喜好意向之后,我预想出了两套方案供客户挑选,在对其中一套装饰设计的细节进行修改后客户表示满意,并与公司重新达成了合作意向。

在重庆库克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的社会实践期间,我积极参与能够参与的工作,听从公司负责人的安排与工作,对公司负责人所安排的工作完成度较高,公司负责人的满意度也较高。与此同时公司所安排我参与的设计团队也对我的专业知识运用和工作能力进行了肯定,我不仅积极参与团队的工作,提出我的意见和建议,更对团队中所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进行了发掘,使整个团队所设计的作业达到更优,使整个团队的设计作业细节部分趋于完美,得到了负责人的肯定及客户的认可。

在工作中我秉承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所参与的设计作业部分进行了再三的检查,确保没有纰漏。在与公司和团队的人员相处中我以后辈的相处原则学习和请教我所不足的地方。在和公司负责人和团队设计人员的学习相处中我发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不足之处,积极认真的改善我的不足,力求完美。

在此次的重庆库克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社会实践期间,我充分的把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了运用,并在运用的同时积极吸收团队前辈们的建议,使我的专业知识运用更上一层楼,与社会客户的需求相符。更让我在假期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社会需求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宝贵经验,让我的专业方向得到了极大的运用和实践,明确了我的学习方向,让我在学习中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第7篇: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化;团队积分;开放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227-03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处理实际问题的应用技能和团队协作的专业素养。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如何在学校和企业、理论与应用、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对接,直接关系着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山东工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通过十几年探索和实践,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模块化-开放式-团队积分”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设置,即不同部门开展工作所应用知识、要求能力的不同,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企业中的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学习方式要求和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构成小型化的模块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针对企业的需求,我们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分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培训与开发、劳动关系管理六个模块,分别对应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职能。[1]为考查学生们对本模块讲解内容的理解程度,在每个模块讲完之后,教师将针对此模块布置作业。此部分作业仍由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提交作业时将标明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

此外,还将针对模块的内容的不同,将作业设为企业实际能应用到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制度文件设计,并且引导学生注意不同模块间的联系。比如,在讲人力资源规划这一模块时,为考查学生对工作分析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们将作业设计为,根据自己熟悉的职位,完成一份职位说明书。而在讲解招聘与配置模块时,我们设计的作业是针对每个团队完成的职位说明书,来设计一份针对该职位的结构化面试方案。这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件设计,满足了学生想体会企业实际操作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学习兴趣;前后联系的课程作业设计,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也增强了整个课程教学的连贯性。

二、开放式实践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更希望在课堂上学习到贴近于现实、贴近于实战的操作技能。为突破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拓展学生的专业学习空间,我们针对各个模块的特点,采用走进企业、场景模拟和案例进课堂等丰富的开放式的实践教学。

1.走进企业。为了加强学生对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感性认识,我们会安排学生走进我们的教学实习基地合作单位,让学生了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现状、工作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等。[2]通过企业现场的认知,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开始课堂学习,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场景模拟。针对一些学生可以有自己理解的课程模块,我们建议相应的团队进行场景模拟。比如,在讲授面试知识点的时候,有团队就进行了课堂模拟,既增加了同学们的体验认知,又给教师课堂讲解提供了生动的素材。课程教授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点讲解。

3.现实案例搬入课堂。针对有些课程模块与现实联系比较密切,我们会考虑将现实中的案例搬入课堂教学。比如,在讲授劳动关系模块的时候,我们会联系当地劳动仲裁部门,让他们到我们学校来开庭审理真实的案件。真实的案例、严肃的庭审,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真实的劳动仲裁办案过程。

三、团队参与课堂教学

1.团队组建。在课堂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按照每组5~7人的方式,合理地将全班同学分为几大组。每个团队都有各自的队名、团队精神(即口号),以及各自明确的内部分工。后期的所有与课程相关的活动,都将以团队的形式呈现。主要包括两方面:团队协作任务,所有课程任务,均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分工合作完成;团队成果评分,团队成果展示后,老师及其他团队对所展示团队整体进行打分。此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调动所有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个体的学习动机和能力,培养其团队精神,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益处,并提高他们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也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引导。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共分为六大模块,我们将全班分为六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模块的引导案例,通过案例自然而然引出即将要讲的模块内容。团队小组内所有成员共同选定案例,在头脑风暴讨论的基础上,梳理出所选择的案例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模块的相关的思想。在每个模块开始授课之前,负责此模块的小组上台,通过PPT等各种形式对案例成果进行展示、讲解。

3.互动答疑环节。开始讲每一个模块之前,负责此模块的小组代表来进行PPT宣讲或其他形式的案例成果展示,小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展示完毕后,班内所有同学都可以对成果展示小组的案例分析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是不同的见解,宣讲小组内所有成员都可以对同学的疑问进行答辩。鼓励学生质疑、培育批判性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倾听尊重不同观念、准确完整表达自己观点,逐渐养成学生积极质疑、深入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学生在激烈的讨论过程中,不仅开阔了思维,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授课。授课过程中,教师针对同学的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进行听课,提高了授课效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听课兴趣,因为老师的授课过程就是同学脑子中疑问一个个获得解释的过程。随着课堂的推进,同学也可以随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进行师生之间的共同讨论、共同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5.课堂总结反馈。每个模块授课结束后,我们将留出专门的时间,将该模块各个小组的作业进行课堂展示,让同学们在比较中相互学习,不断进步。根据本模块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和作业设计反映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总结反馈。

因此,在课堂上采取“案例引导―讨论、思考―授课―反馈”的教学模式,既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又可以组织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批判质疑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等能力的培养。这一模式的实施,真正做到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问题驱动、探究讨论的课程推进方式,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课堂授课效果。

四、团队积分成绩考核

过去课程成绩考核,往往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这种成绩考核方式不能真正考核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造力等现代企业真正需要的专业素养。任课老师出题阅卷,学生考试作答,老师与学生之间变成了考核与被考核的关系,降低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考虑这种传统课程成绩评定的缺点,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探索出了一套“团队积分”成绩考核方法,将学生的成绩分解为几个模块,每个模块有不同的人,依据不同的表现给出成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1.教师评定。根据每个团队在引导案例时的表现,给予团队整体一个分数;根据小组内所有成员的出勤率,给予团队小组一个整体的出勤成绩;根据各个团队在各个模块作业中的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团队小组一个整体的模块作业成绩。

2.团队互评。根据每个模块引导案例和模块设计作业完成情况,其他团队成员在协商的基础上,给出分数,进行团队互评。

3.团队出勤。每个团队都给予固定出勤分数,出勤不合格则扣除一部分。具体设计为:将团队总缺勤次数限定为每个团队3人次以内,一旦有人超出此限制,那么不但会影响该缺勤同学的出勤考核成绩,还会适当减少团队所有成员的出勤考核成绩。通过实施这种团队成员互相监督的出勤考核制度,不仅提高了课堂出勤率,也提高了团队成员的荣誉感和团队意识。

4.组内互评。经过团队协作,所得到的所有分数加起来,作为一个总分。团队内部成员根据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贡献,进行组内互评。成员内部互相协商,将总分分配下去,团队成员将按贡献分配团队总积分,实行“多劳多得”政策,贡献大的多得分。分数分配完毕后各成员签字确认后上交互评表。

5.组员自评。小组内每个成员根据自己本学期的表现以及个人的收获,给予自己一个合理的成绩。让学生在自评中自我认知、反省自己。

最后,综合所有成绩给每一位学生一个比较合理的成绩。在团队的约束下,各成员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完成团队的任务。无形之中,提升了团队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团队积分考核有效地减少了学生对传统老师给出单一成绩的不满。新的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要求更高,考核的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团队精神、创新精神、交流能力、表达能力等等企业真正需要的专业素养。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模块化-开放式-团队积分”教学模式在山东工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施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前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目前,山东工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荣获2010年山东省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杜恒波,崔沪.HRM专业模块化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4).

[2]杜恒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实习“三步走”教学模式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研究,2004,(6).

第8篇: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 会计专业;“三维”教学团队;运行机制;激励制度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是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教学团队一方面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和共享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加速推动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进程。

2009年,由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会计与贸易系主任黄骥教授领衔的会计专业“三维”教学团队荣获重庆市市级教学团队。该团队以推进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为目标,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开发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会计专业“三维”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对其他高职院校教学团队有较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一、会计专业“三维”教学团队模式的构建

由于团队建设侧重点的不同,教学团队可分为专业建设教学团队、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实践基地建设教学团队、教学管理建设教学团队。这四个教学团队各自分散,不利于整体工作的开展,很难取得综合效益。因此,我们将各种功能的教学团队进行整合,建立“三维”教学团队,以实现整体功能的优化。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从2008年开始,进行了高职会计专业“三维”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解决了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面面俱到、广而不精且教师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的突出问题。通过“三维”教学团队建设,充分利用每个教师的特长和优势,激发团队活力,促进了会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所谓“三维”教学团队是指以促进专业建设为根本目标,依照电视剧的编、导、演过程,将专业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教学、课外辅导等纳入教学团队建设内容,并根据团队成员的特长和优势进行整合分工,形成三个子教学团队,即:“课程编写团队”(相当于电视剧的“编剧”),主要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与教材等课程资源的开发等;“课程技术团队”(相当于电视剧的导演),主要负责教案编写、课件制作、教学案例的收集整理等;“课程表现团队”(相当于电视剧的演员),主要负责课程讲授、实习指导、课外辅导等。各子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是相对的,分工时既要考虑成员的特长,又要考虑团队建设任务的需要,在一段时期后各子团队成员之间可以进行调整。

三个子教学团队是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类型。课程资源开发离不开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否则,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开发出来的课程,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和课外辅导,才能检验其价值的存在。所以说,“三维”教学团队中的三个子教学团队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三个子教学团队之间是分工合作关系,是统一的有机体,而不是独立的三个教学团队。

二、团队成员参加日常教学活动管理原则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共有18名成员,都是“双师型”教师,其中课程编写团队5人,课程技术团队4人,课程表现团队9人。团队成员中有4位来自校外的行业专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开展校企合作,共同设计、开发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团队成员参加日常教学活动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为了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必须得到重视,同时把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相关内容应用到教学中。教学研究与教学质量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没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和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研究一样,科学研究可以有力地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第二,分工与合作相统一的原则。“课程编写团队”、“课程技术团队”、“课程表现团队”三个子教学团队不是独立的三个教学团队,它们之间是分工合作关系。团队内部倡导合作精神,培养科学的分工合作意识,教师与教师之间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教学团队对于每一个成员的工作职责范围有明确划分,团队成员之间知识技能互补,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整体优势的发挥。教师之间要能够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容纳各自的差异,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形成合力。在教学团队中最重要的是加强教师资源能力建设,实现个体能力建设与团队能力建设的有机结合。团队同时强调个人和集体的责任与权利,团队的发展不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更依靠集体的讨论和决策,团队的工作业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三,校企结合原则。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种创新,也是提高教学团队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赢得企业的支持,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实训条件。对于没有企业经历的专业教师,学校要制订计划,分期分批地派遣到企业参与实践,保障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另外,要从企业聘请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能手到学校指导实践教学,有效利用他们的实践经验来完成校内教师不擅长的教学任务,带动教学团队整体实践能力的提高。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建设一支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学团队。

第四,个人业绩与团队业绩并重的绩效考核原则。团队要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团队中多做贡献,激励团队成员发挥智慧和潜能,促进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转,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打造教学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各子教学团队之间也要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使子教学团队成员之间发挥积极的协同作用,实现集体绩效的目标。各子教学团队把工作业绩看作是每个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团队就能产生1+1+1>3的工作效果。因此,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时,要把团队业绩与个人业绩共同作为考核基本内容。

三、团队成员参加团队活动管理办法

会计专业“三维”教学团队的三个子教学团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其中“课程编写团队”以科研为主,“课程表现团队”以教学为主,“课程技术团队”则主要为“课程表现团队”提供服务。在安排教学任务时,优先安排“课程表现团队”成员,然后再考虑“课程编写团队”成员和“课程技术团队”成员。另外,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建设,负责部分校内、外实习实训指导、专业技术讲座等。

1.“课程编写团队”成员的工作重点应放在科研上,负责会计专业的发展和建设,讨论确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编写适合高职会计专业特点的工学结合的讲义、教材。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会计专业团队立足于课程建设,以行业为依托,以企业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为手段,建立起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编写团队”的每位成员都负责一门至两门核心专业课,课程负责人按国家精品课程的要求进行课程建设,并在课程建设基础上,联合其他兄弟院校共同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目前,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两门、院级精品课程三门,并根据项目本位体系课程标准主编了四本会计专业教材,有针对性地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交替的模式。“课程编写团队”成员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探讨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理念,并指导“教学表现团队”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对“课程编写团队”成员的考核以科研指标为主,教学指标为辅,对科研能力较强、科研任务较重的成员可以用科研任务充抵教学任务,职称评定可以“科研为主”。

2.“课程表现团队”成员的工作重点应放在教学上,主要负责课程讲授、实习指导、课外辅导,成员之间共同研究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一起分析本专业的前沿问题。每个成员重点以一门课程为主,要求能上三至四门课程。成员之间相互听课、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清楚自己在团队中所处的地位、职责、权利和义务,有利于成员之间精诚合作,提高效率。“课程表现团队”成员每年要进行课堂教学比赛,比赛成绩纳入个人工作考核。

对“课程表现团队”的教学考核,可只考核团队的整体教学质量,并不针对成员个人进行考核,在“课程表现团队”内部对各成员的考核以教学指标为主,科研指标为辅,成员可以以教学任务充抵科研任务,职称评定可以“教学为主”或“教学科研为主”。“课程表现团队”成员每年必须下企业实践锻炼一个月,积累实践经验,收集实践教学资料。

3.“课程技术团队”主要为“课程表现团队”服务,具体负责各门课程的教案编写、课件制作、教学案例整理等,并协助“课程编写团队”完成教改和课程建设任务,协助“课程表现团队”完成实习指导任务等。

对“课程技术团队”成员的考核需兼顾教学指标和科研指标,职称评定可以为“教学科研型”。“课程技术团队”成员每年必须接受一定课时的培训,学习课件制作、声像制作方面的知识。

四、实行多级动态管理,建立和完善教学团队的竞争激励制度

在教学团队中将成员个人绩效考核和团队绩效考评相结合,构建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评估和考核机制,进一步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评估和考核团队及其成员绩效时,既要注重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显性成果的考核,也要注重对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满意度、社会评价、团队影响力等隐性成果的考核。

对会计专业“三维”教学团队中的子教学团队,要按其工作完成情况评定为若干等级;将教学工作津贴分为基本津贴和奖励津贴两大块。基本津贴只要完成基本工作量便统一发放,奖励津贴则根据不同等级按级定酬,真正实现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除了教学工作酬金的区别外,对于业绩突出的教学团队,还可以给予其他方面的优惠待遇,如团队负责人每月享受特别津贴、成员优先参加培训和外出考察等。团队等级一年一评,实行动态管理、滚动评价。为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促进教师个人和学校发展,各子团队成员之间可在一年之后进行调整。通过定期滚动评价和考核,可以使教学团队建设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团队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确保团队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会计专业“三维”教学团队虽然有“课程编写团队”、“课程技术团队”、“课程表现团队”三个子教学团队,但大家应具有整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具有集体观念,无论是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是教学方法的研究等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团队的集体力量,大家分工合作,才能够提高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黄玉飞.高校教学团队的考核与管理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09(2).

第9篇: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 研究方法 述评

引言

科技创新团队旨在共同的科研目标下,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依托一定平台和项目,在科学技术领域进行持续创新创造的科技人才团队。随着人们对科技的重视,加上科技在现实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创新团队”成为当前科研活动助推的重要动力。在我国以高校为主体的团队是科技创新团队的主体,企业也逐渐重视对产品技术开发团队的组建,自主技术创新成为全球化发展下国家、组织、企业,甚至是个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进行梳理,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便于其他学者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1 科技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团队旨在共同的科研目标下,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依托一定平台和项目,在科学技术领域进行持续创新创造的科技人才团队。其目标是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具有明确的创新使命;组织机构稳定,并能自主与外界保持联系,具有较强的组织独立性;内部一般实行项目化运作,由团队领军者将战略目标分解成一系列任务,组织科研团队成员开展项目公关(宋秀兰,齐昕,2010)。

与其他类型的团队相比,科技创新团队具有一些鲜明特点:如创新成果的理论创新程度和知识含量更高,团队内部受到正式权威的影响更弱;科研人员专业背景、学术观点、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团队领导者(或称“学术带头人”、“项目负责人”)处于核心地位,他们没有行政命令权,却肩负着团队管理和技术指导的双重职责,其能力和行为对团队发展乃至存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团队成员的科研目标和任务是相互交叉。这些特殊性决定了科技创新团队研究与一般团队研究具有一定的差异化。

2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意义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根据社会和经济的需求,提升科学技术在促进这些需求方面的能力,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柳洲,陈士俊,2006)。

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表现在: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团队是科技创新的有效保障,科技创新将决定一个国家或组织的竞争能力;科技创新团队可以有效的提高创新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依靠个体进行创新和提高的时代已经不再存在,有效的团队是取得卓越成效的关键;科技创新团队可以有效地提高各类组织的竞争实力,有效的团队对于凝聚人才,发挥团队的协同作用具有积极的影响;最终表现为通过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可以更好的促进创新成果和创新思想的产生,对促进经济、科技等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柳洲,陈士俊,2006;李婷,2013)。

3 国内外研究概述

我国最早开始对科技创新团队的支持计划始于20世纪末,与国外相比相对滞后。自1999年开始,国家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的实施显出了科技创新团队的重要意义,国家的支持促进了我国各类科研管理机构探索基于团队的科技创新模式(宋秀兰,齐听,2010)。对科技创新团队模式的研究,总体上来讲,我国分为了四个不同的层次,这四个层次基本上按照一定的规模或者级别进行的划分:

(1)国家部委、中科院所支持的团队,最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团队,国家有关部门设立了“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计划”,用于资助优秀的团队。随后也出台了一系列计划,并于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长江学者和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新设“科技创新团队”;

(2)省委、省政府层面所支持的团队,不同的省份结合当地的实际推出了相关的政策,比如安徽、山东、吉林、四川、湖北等省;

(3)省级行政部门所支持的团队,相对较为完善和开始较早的是上海市,上海市科委在2003年就启动了“交叉领域创新团队专项计划”,其他省份也进行了有效的探讨,比如浙江省于2007年启动了科技创新团队的支持计划;

(4)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所自主支持的科技创新团队,比如很多高校整合了科技资源,组建了大量的基于学科、研究专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团队,也有企业依靠高校、科研院所等平台组建了相关的科技创新团队。

尽管科研团队在整个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其相关研究却是一个新兴领域。现有的团队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团队(如高层管理团队)和工作团队(如医疗服务团队、销售团队等)方面,针对企业研发团队的研究也有一些(Sarin&McDermott. 2003).

为了全面了解国内外对科研团队的研究现状,笔者选取CNKI网络数据库查询的方法,分别以检索条件“篇名”或关键词为“科研团队”或“创新群体”,查询相关的研究文献。在1982-2015年期间,共检索到中文文献975篇,其中期刊论文672篇,硕士论文74篇、博士论文14篇、会议论文22篇;对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库、SpringerLink数据库、Wiley数据库、ABI/INFORM经济管理全文数据库、EBSCO数据库、Emerald回溯库和SAGE回溯库同样进行检索,发现在1960-2012年期间共检索出国外相关文献1472篇。从数量上来看,国外的研究明显多于国内,而且从时间上看,国外对于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远远早于国内。

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对“创新团队”的研究大都基于案例的分析或者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某个角度进行分析或验证(Bain, Mami, &Pirola, 200I;Pirola-Merlo, Hartel,&Mann,2002:Sarin&McDermott,2003)。比如, 以20世纪7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跨国比较研究(Long&McGinnis,1981)。该研究中,借助实证研究方法,以欧洲六国1200个“研究单元”(ResearchUnit)作为研究案例,研究单元是指由从事某一特定研究或实验的科学家和技术支持人员所组成的群体,研究了绩效产生显著影响的关键因素。我国的学者也采用了该种方法,蒋日富等(2007)对某科研机构在广州地区四个研究所的12个科研团队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决定科研团队绩效最重要的因素是领导行为和团队目标,科研课题等级、硬件资源、信息共享和沟通对科研成败起到一定影响作用,也有其他的学者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分析(井润田,王蕊,周家贵,2011)。但相比较而言,在实际的研究方法的检索中,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相对较弱,多以国外学者所研究方法的借鉴和引用为主。

具体的研究内容上,国外学者利用实证和案例等研究方法,研究了团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显著的影响因素包括:团队规模、领导行为、资源配置和执行方式、团队内部以及团队相互间的沟通、激励以及任务的规划、目标设置和执行方式的特征,并通过实证发现财力、物力等因素与研究单元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Long&McGinnis,1981);个体创新绩效是研发人员在知识识别、整合和创造过程所产生的各种显性和隐性成果,是研发人员个体综合创新能力的体现(Kogut&Zander,1992);)通过对小型社会团队的实证研究,发现领导方式、成员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团队发展阶段、成员的科研背景以及团队结构是个体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Bettenhausen,1991)等等。国内学者更多的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理论,多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定量总结和概括,但也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案例或者实证研究,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到团队结构对绩效不产生直接的影响(蒋日富,霍国庆,谭红军,2007),并有研究指出指出知识型员工的创新定位在于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与挑战为目标导向,创新绩效的评判以目标的实现为标准(张学和,宋伟,方世建,2013)。也有学者参考案例研究方法,提出科研团队生命周期理论,指出团队管理者的职责、团队文化与管理制度随着团队所处阶段不同而发生演变(井润田等,2010)等等。国内的这些研究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基本上类似,更多的是基于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借鉴。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科研支持重点正逐步由对单个课题负责人的支持,转向对以项目为牵引、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的科研团队的整体支持。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2000年开始设立“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扩大对“国内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群体”的资助。科技部和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整合高校现有人才计划,推动人才资源的有效结合,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形成一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群体,成为科技创新的突击队和排头兵”,并从2004年开始针对“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进行支持等等,这些不仅促进了现实中对“科技创新团队”的重视,也促进了我国学者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

4 研究述评

综述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国内外学者对科技创新团队研究上存在的差异表现在:

(1)时间上的显著差异,国外对于科研团队创新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国内研究明显起步较晚;

(2)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国外学者由于相对成熟的理论基础,更多采用实证和案例的研究方法进行定量的分析,国内学者更多的是定性的研究,也借助了一定定量的实证分析方法,但与国外相比差距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