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军事理论总结范文

军事理论总结精选(九篇)

军事理论总结

第1篇:军事理论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军事理论教学

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内容,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之一。2007年2月教育部、总政治部、总参谋部重新印发了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把军事理论课列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的开设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中应结合普通高校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提高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效果。

一、准确定位课程性质、要求和目标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规定,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教学学时为36学时,将考试成绩和学分记入学生档案,此外,应积极开设与军事课相关的选修课和举办讲座。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好深度和广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教学质量。”《大纲》明确规定高校军事课教学的目标:“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通过军事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

二、把握上好军事理论课的标准

(一)内容准确,处于前沿

一堂好课,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前沿性是基础,军事理论课尤其是这样,教师对于教学内容里提到的数据、日期、时间、人物都要准确无误。对于这些知识,要加强专门记忆,平时多积累常识,因为军事理论也是从国家军事中来的,而国家军事的形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多关注军事频道、军事网站和军事期刊、杂志,用心捕捉信息,及时掌握最新军事动态,丰富教学内容。

(二)方法灵活,多措并举

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一堂课不可能只用一种教学方法,但也绝不是很多种教学方法的胡拼乱凑,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精心设计和编排教学方法。在实际的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将讲授、自学、讨论、探究、观看影音资料、实地参观、科学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三)手段新颖,激发兴趣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设备或媒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阶段。现代化教学手段一改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为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即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辅助教学,紧跟时展步伐和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要求,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余犹未尽,回味无穷

一节课的结束部分,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的总结和升华,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并启发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将最佳教学效果从课堂的点辐射到课后的面,从而起到以点带面,让学生自主拓展学习。

三、探索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模式

(一)对理论性强、较抽象的内容,教师就要将讲授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有重点、系统地讲解知识, 在教师精讲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图解化、形象化,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效果。如新军事变革这个教学内容,还可充分运用视频动画技术, 插播运用高科技、新式武器战争的影像资料,使军事理论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有趣味。

(二)对常识性的教学内容,可以学生自学、讨论,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提炼,把一些较难识记的东西,精心提炼、编排成顺口溜,帮助学生增强记忆。军事理论课并非所有的章节都需要教师进行讲解,比如对当代热点问题,可以采取讨论与探究结合的方式,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远程教育方式开设网络课堂,进行网上教学,采取“讨论式”、“解答式”、“辨论式” 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在网上通过QQ、微博、博客等电子平台解答同学们提出的有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时了解该课程的前沿学术动态,便于学生及时获取最新消息。实行军事理论课网络化教学教学,不仅可以节约财力、人力和时间,还可以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定将成为我国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发展方向。

(四)抓住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各章节的诱导点,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中,要想使教学效果最佳化,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阶段狠下功夫。一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写好教案提纲,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工作。二是通过集体讨论,完善教案,反复试教,不断切磋、总结提高。三是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收集学生的各种信息反馈,对教学程序进行总结。这些措施既能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又能确保教师在教学中的严谨性,在军事课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运用案例教学法,推动师生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军事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如在讲授“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台海形势”、 “南海形势”、“之争”、“朝核问题”等国际焦点问题来展开分析。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案例的研究和学习,搜集军队和国际国内最具有现实特点和意义的时事新闻作为教学案例,这样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Z].2007(2).

第2篇:军事理论总结范文

论文摘 要: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现代国防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存在很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关键是加强教学管理。本文试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机构设置、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后勤保障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教学管理是指管理者在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方法、原则,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人财物进行科学计划协调控制与指挥,在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1]当前在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圆满完成国防教育赋予军事理论课教学的使命,就必须在教学管理上下功夫,通过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来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的活动,教在前,是第一位的,学在后,是第二位的。因此教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而作为教的主体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因此要提高教学水平,首先要严格选拔军事理论课教师,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专兼结合的军事教师队伍。根据《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军队有关单位应当按照总参、总政有关规定编配派遣军官到高校担任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兼职教师,同时学校也应有自己的军事理论课专职教师。对这两部分教师,学校都要严格选拔,对军队派遣军官,学校要协同派遣单位按照学校本身的特点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进行选拔;对于专职教师要做好招聘工作,尽量扩大招聘范围,择优录取。

其次,定期对专兼职教师进行考核评估,实行奖优罚劣。学校可以成立由派遣单位的首长和学校领导及任课教师组成的考评小组,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考核小组考评、同行专家评议等方式对教师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和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考评。考评小组、同行专家通过听课的形式进行考评,学生对教师的考评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网上调查,然后将考核小组参评、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议的最终结果进行总评,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考评成绩差的教师要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整改,对于屡次考评都不及格的教师要坚决辞退。

再次,加强对军事理论课教师的培训。根据《大纲》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和军区、省军区及院校应当有计划地安排军事教师定期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军事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及学历、学位水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2]。学校要制定军事教师培养规划,利用现有相关专业招收国防教育方向的硕士学位班,培养高层次军事教师;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在职培训、离岗培养、长短培训相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快军事课教师的质量建设;最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军事课教师待遇,相关政策适当向军事课教师倾斜,稳定军事课教师队伍。目前,军事课教师待遇偏低,在职称评定和认定硕士生导师方面受限制过多,这一系列因素不仅导致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而且直接造成了教师的大量流失,在目前军事教师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出现这种情况对于课程建设是非常不利的。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将军事理论课教师的专业职称评定纳入学校师资职称评定整体工作之中,并列入军事类科目单独评定,以解决军事教师的后顾之忧,同时,根据《教师法》的有关规定,稳定和提高军事教师的物质待遇。

二、完善教学机构设置

军事理论课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在教育教学方面有自己的特色,传统的负责教学的教务处等部门对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是陌生的,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是在教务处的指导下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由于军事理论课是高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手段。鉴于军事理论课的重要性,在教务处下设立一个专门为军事课教学服务的部门还是非常必要的,这个机构就是在有些高校已经运转的军事教研室。在一份对湖南和广东两省高校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情况的调查中显示,广东、湖南两省只有34.2%的本科学校建立了军事教学机构。湖南省25所本科学校,建立了军事教学机构的只有9所,占应建数的36%。由此看来,建立军事教学机构还没有引起广大高校的普遍重视。军事教研室的职能是领导和组织军事课程教学,负责协调和解决军事理论课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定期举行军事理论课教学情况的研究和探讨,它是一个集教学和研究为一体,领导和服务相结合的部门,它也是对军事理论课教学进行考评的重要力量。从军事教研室人员的配备来看,首先要确定负责人,负责人可以从本校的教务处选拔,也可以对外公开招聘,但必须既要懂军事理论课教学又要懂教学管理。此外,还需配置三名左右干事,具体负责教学、科研与对外协调。军事教研室的任务主要包括:协调军事教研室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关系,为军事理论课教学创造条件;定期组织军事教师开展教学经验总结与学术交流;组织军事教师招聘、考评、升迁、奖惩及相关事宜;组织开展军事教师培训等等。总之,通过设立军事教研室可以极大地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效率,实践也证明,军事教研室的设立促进了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转贴于

三、强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途径,无规矩不成方圆,军事理论课教学必须有章可循,严格管理。首先,教师着装要规范。授课教师必须身着军装,整齐划一。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言谈举止要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讲课要口齿清晰,声音洪亮。其次,严格考勤制度。要把军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融入课堂,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树立军事课堂就是军营的观念,每堂课上课之前要点名,对无故迟到者要严厉批评教育,对屡教不改者,取消其当年学业成绩。再次,建立学生考试重修制度。很多学生忽视军事理论课的学习,考试也不认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只因为不及格还可以补考。实施重修制度,对于考试不及格的要坚决进行重修,可以有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军事理论课是一门新型课程,大部分教师对此都不很熟悉,因此,集体备课就显得非常必要。来自部队的派遣军官,他们的军事理论知识非常扎实,拥有丰富鲜活的战例,但教育教学技巧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弱;而相反,来自学校的专职教师军事理论知识相对薄弱,教育教学技巧方面的知识和教学经验相对丰富。采取集体备课,共同探讨,优势互补,可以更好地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的质量。第五,完善教学评价制度,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采用现代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激励调控教学,对教学效果作出价值判断,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3]教学评价制度,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促进教学的发展。教学评价要形成制度,只有形成教学评价制度,才能确保教学评价的客观公正、公开、透明。在教学评价制度中,要明确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内容、评价形式等问题。第六,建立严格奖惩制度。军事理论课教学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理论课教师担当培养大学生国防意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使命,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非常必要的,这其中要选拔考核,更重要的是通过奖惩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对于在教学工作中表现优异的要大张旗鼓地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于在教学工作中态度散漫、教学水平低下者要予以警告,取消其评优资格和各种奖金,并限期整改,整改后仍没有效果者予以辞退。

四、加强后勤保障力度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充分说明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军事理论课作为高校本专科学生一门必修课,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手段,但这并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对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后勤保障更是差强人意。通过对广东和湖南两省高校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情况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只有1所学校安排了军事理论课教学的专门教室(进行了命名);湖南25所本科学校中,还没有高校安排军事理论课教学的专门教室。湖南高校中开设了军事理论课的学校超过90%是采取在训练场、大会堂、体育馆等能容纳几百、上千人的地点进行讲座式授课,只有不超过10%的学校把军事理论课教学安排在200人以下的教室授课。当然,窥豹一斑,其它省市高校也大多是大课教学,这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效果。针对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人地矛盾突出的状况,学校后勤必须充分认识到军事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场地问题,除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场地资源外,很显然,加快教学场地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矛盾的根本途径。此外,针对军事理论课教学的需要,开放多媒体教室,对于紧缺的设备要尽快购置。其次,要加大军事理论课教学上的经费投入,特别是在经费上要保证军事教研室的日常开支和各项活动开展之需要,对于军事课教师的培训要大胆投入,这些都是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第3篇:军事理论总结范文

(一)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开拓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道路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与发展,从国际战略和国家建设全局的高度,作出过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了许多富有独创性的科学论断和重要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道路,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邓小平有关国防科技工业的理论,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言简意赅,含义深远。比如:邓小平关于国防科技工业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实行军民结合的论述;关于军工要改为订货关系,实行合同制的论述;关于国防科研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论述;关于要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军民品外贸的论述;关于国防科研生产要服从军事战略方针,按照战略要求确定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的论述;关于国防科研要走在前面,抓科研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论述;关于军工产品必须坚持质量第一,达到百分之百合格的论述;关于充分发挥国防科技人员作用,不拘一格选拔青年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的论述;关于改革军工管理体制,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论述,等等。这些重要论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回顾近二十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国防科技工业胜利实现了战略性转变,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上了新的台阶,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军民结合、对外开放等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根本上说,这些成就都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胜利,是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坚决贯彻落实邓小平一系列重要决策和指示的结果。江总书记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学习邓小平理论,要完整、准确地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从总体上领会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又要从各自工作的领域对理论的有关内容进行系统钻研和理解。从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来讲,学习邓小平理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继续深入学习、深刻领会邓小平关于国防科技工业的理论,统一思想,指导实践,努力开拓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道路。

(二)适应世界军事发展和我军质量建设的新形势,千方百计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搞上去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的报告指出,要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加强质量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要重视科技强军,加强国防科技研究,逐步更新武器装备。最近几年,他还多次强调,争夺质量优势,已成为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在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建设中,必须把国防科技发展和部队装备建设摆在突出地位;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迎接世界军事发展的挑战,积极跟踪国外高科技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世界军事发展的本质特征,科学阐明了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在军事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方向,同时指出了国防科技工业的根本任务。学习这些重要指示精神,我们强烈地感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科技对军事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更加重视我军的质量建设,更加重视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发展。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国家安全的需要。

纵观世界军事发展趋势,一个鲜明的特征是,世界各军事大国在裁减军队数量、压缩军费开支的情况下,军费预算普遍向高科技领域倾斜,国防科研费所占比重上升,通过争夺技术优势,抢占技术制高点,重点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争取战略主动权。在这场新的军事变革和竞争中,美军为保持技术优势,颁布了新军事科技战略,确定了重点技术领域,确保武器装备的先进水平和整体实战效能。英、法等国提出,在保持核威慑力量的条件下,要重点发展高技术常规武器,实现由高、中、低技术武器结合,向高、中技术武器结合的转变。日本把追求最高军事技术水平,确定为未来军事技术政策的目标,制定了需要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俄罗斯近年来采取“宁紧人头费、不减科研费”的做法,制定了为期十年的“俄军武器装备长期规划”,提出以高科技为主导,重点发展高精度武器装备,巩固军事领域的科技优势。我国周边国家在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国防科研,加速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当局近年来积极调整实施所谓新的军事战略,大量增加军事预算,大肆购买西方先进武器,大力扩充军备和更新装备。

迎接世界军事发展的挑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历史责任。中央军委明确指出:新时期军队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现代化水平与现代战争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这个矛盾体现在国防科研生产方面,就是国防科研生产与我军对现代化武器装备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必须看到,我军的武器装备这些年来虽然有较大改进,但从总体上说,与世界发达国家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一些主战装备,不仅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军队差距甚远,而且与台湾军队及有些周边国家军队相比也不完全占优势。改变我军装备落后的局面,归根结底要靠把国防科研生产搞上去。因此,适应世界军事发展的深刻变化,加强我军质量建设,国防科技工业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我们一定要认清面临的严峻形势,认清肩负的历史责任,把思想统一到十五大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部署上来,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和指导下,以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感,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把国防科研生产任务完成好,为我军质量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三)积极探索军工能力和结构调整的新思路,促进国防科技工业战略性改组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是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一项历史性任务,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和思想解放。就国防科技工业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调整改革,不仅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原来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结构也有所改变,各军工行业不仅发展了相当数量的集体经济,同时涌现出一批股份制企业,有的已在国内甚至在海外上市。但是,随着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深入,部队装备需求结构的变化,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军转民工作的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改革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加大调整力度,加快调整步伐,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在整个国防科技工业结构调整中,自1988年以来,对军品科研生产能力已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大的调整,初步改善了布局,精干压缩了规模,分流安置了部分人员,但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主要问题是:摊子大、水平低、重复分散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保留的老产品生产能力过剩,新产品科研生产能力不足;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低,难以满足新型武器装备多品种、小批量的发展需求;科研生产手段落后,同研制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很不适应。为了进一步优化结构,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再次调整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目前各军工行业正在抓紧研究制定调整方案。

现在需要认真研究和高度重视的是,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调整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它是整个国防科技工业调整、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密切相关。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十五大的精神,认真总结前几次军工能力和结构调整的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快调整的思路和对策。这里,我提几点初步想法,概括地讲,就是要注重搞好四个结合:一是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调整要与军工所有制结构调整相结合。军工作为国有经济的重要部分,必须按照十五大的要求,深入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促进军工科研生产能力的精干优化,促进结构调整和人员分流。据了解,各军工部门都把这个问题摆到了突出地位。兵总提出,要以进一步调整精干后的军品科研生产能力为核心,将兵器工业逐步调整、收缩到这个核心上来,对原有的兵工企业要重组联合一批,兼并一批,破产一批,整体转让或拍卖一批。当然,具体操作还需要综合论证,慎重决策。

二是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调整要与企事业单位组织结构调整相结合。当前,无论是军工还是民用,调整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和“抓大放小”的原则,以产品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这也是冷战结束后,各发达国家军事工业调整改革的普遍做法。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有利于在较大的范围内精干优化军品科研生产能力,有利于减少重复分散,合理配置资源,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整体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调整要与资产增量调整相结合。调整不只是减少数量,压缩规模,更重要的是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高集约化程度。今后,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新型号研制和生产任务安排,要重点向保留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的单位倾斜,发挥增量资产对存量资产调整的促进作用,推动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形成一批具有优势的军品科研生产基地,加快建立规模适度、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精干高效的国防科研生产新体系。

四是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调整要考虑与国家及地区经济结构、布局调整相结合。国防科技工业担负着保军转民的双重任务,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只有把转民工作搞好,军品科研生产能力才能真正精干压缩下来。军工民品开发生产,要注意与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布局调整结合起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形成规模,提高效益。

(四)加大军工企业改革的力度,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防工业运行机制

党的十五大对经济体制改革作了新的部署,特别是对国有企业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新的重大突破。江总书记在报告中,还专门对国防工业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防工业运行机制”,进一步指明了国防工业改革的方向、目标和重点。这些年来,无论是军工企业改革,还是国防科研生产运行机制改革,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摸索和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新体制、新机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但从总体上看,运行机制改革仍相当滞后,深化改革的任务相当艰巨。我们一定按照十五大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力求在一些重点难点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新体制、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4篇:军事理论总结范文

苏德两军在战争初期的较量中,苏军坦克兵身处被动的局面,到莫斯科会战时已经大为改观,配合步兵作战或参与快速突击,都取得较好战果,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但在大规模使用坦克兵团作战上,德军显得更加得心应手,苏军则稍显稚嫩。其原因是苏军对大纵深战役理论的运用还犹豫未决。战争爆发前,苏军对战争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未做好充分准备。对坦克兵(机械化兵)的地位和作用也估计不足,对坦克兵运用理论上也存在分歧,导致坦克兵编制体制和运用原则反复调整。

苏军坦克兵的运用在大纵深战役理论中占有突出位置

大纵深战役理论被视为20世纪30~40年代苏联军事科学的最大成就。该理论是苏军于上世纪30年代在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适应武器装备的发展而提出的,是实施进攻战役的重要指导思想。该理论的实质在于:以杀伤性兵器同时压制敌整个防御纵深,在选定方向上突破其战术防御地幅,然后将扩张战果的快速集群(坦克、摩托化步兵、骑兵)投入交战,在可能的情况下以空降兵实施空降,迅速将战术胜利发展成为战役胜利,以求尽快达成预定目的。大纵深战役理论为突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事学术中以阵地战为主的框框指出了途径。它是一种装备技术兵器的人数众多的军队实施进攻行动的崭新理论,是军事学术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该理论鲜明地揭示了作战样式和作战方法对于兵器的依赖关系,揭示了进攻的真谛――强大的突击力和高速度的结合所产生的威力。大纵深战役理论在伟大卫国战争中得到充分运用,也在战争中得到很大的修正,保留了该理论总的思想,但根本改变了建立突击集团和军队战役布局、组织突破敌防御及发展进攻等项原则的内容,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战果。在大纵深理论中,突破理论和追击理论是最关键的两个组成部分,同时也着重强调防御时的反突击。

大纵深战役理论是由苏联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同弗拉基米尔・基里阿科维奇・特里安达菲洛夫等其他苏联军事理论家一道提出来的。例如,苏军摩托化和机械化部部长因诺肯季・安德烈耶维奇・哈列普斯基1933年在给图哈切夫斯基的信中说:“我在研究自己的课题时,以您拟定的‘大纵深战斗’提纲为基础。我能让您(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高兴的是,您的理论研究,您的实际上经过战斗实践检验的提纲,基本上完全被证明是正确的。”1934年,任红军总司令的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副陆海军人民委员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加米涅夫在革命军事委员会一次会议上发言时说:“大纵深战斗不是方法,而是战斗样式。它是由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提出来的。”苏联元帅谢尔盖・谢苗诺维奇・比留佐夫1964年写的文章中明确指出是图哈切夫斯基“制定了大纵深战斗理论,并为在军队教育和训练实践中贯彻这一理论做了大量工作。”

图哈切夫斯基不仅是苏联红军中有崇高威望和资历的将领,而且还是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优秀军事理论家,25岁就担任集团军司令员,27岁升任方面军司令员,成为苏联国内战争中最年轻的青年统帅。他1931年任副陆海军人民委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工农红军装备部长。后来还担任过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兼军训部长。图哈切夫斯基是苏联红军将领中较早预见飞机、坦克和无线电等新装备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竭力主张加强新兵种建设的几个高级军事将领之一。同时他对未来战争的特点、作战方法、兵种建设和使用,以及武器装备的发展都有创造性的见解。

特里安达菲洛夫是具有丰富指挥和参谋工作经验的著名军事理论家。他积极支持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作战思想,并在实践中落实、贯彻。1929年,特里安达菲洛夫在著名的专著《现代集团军战役的特点》中强调,使用各种坦克群(坦克梯队)、强击航空兵和远战炮兵对全战术纵深实施突击,是组织和实施现代战斗的崭新形式,也是达成战争目的的最坚决的战略手段。该书对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31~1937年,担任工农红军总参谋长的亚历山大・伊里奇・叶戈罗夫(193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作为中央指挥机关的主要领导人,积极支持大纵深作战思想,具体负责有关学术讨论、教材修改和各种演习。伏龙芝军事学院和以后的总参谋部军事学院的领导和教研人员对研究和推广这一理论也作出了很大贡献。

综上所述,大纵深战役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奠基人是图哈切夫斯基。特里安达菲洛夫、叶戈罗夫等领导人及总参谋部、军事院校的专家、学者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布柳赫尔、乌博列维奇、亚基尔等领导的部队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实践性研究,使其尽可能切合战争实际。

苏军坦克兵的战斗运用在大纵深战役理论中占有突出位置。大纵深战役理论主要就是依靠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冲击速度、突破能力和机动能力来支撑的,正是依据该理论,苏军坦克兵甚至走在了德国军队前面,率先成立了坦克军。大纵深战役理论吸收、借鉴了西方某些军事科学成果,包括德国的一些实践与探索,但它同样是依据伏龙芝等红军优秀指挥员和思想者提出的军事思想。大纵深理论不是抄袭外军的理论,它先于德军的闪击作战理论4~5年时间,是当时苏联军事思想的一大成就。

苏联坦克军的撤销

1937年,苏联发生了肃反扩大化事件,殃及军队大批高级指挥人员。对创立大纵深战役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图哈切夫斯基、叶戈罗夫、布柳赫尔、亚基尔、乌博列维奇、谢佳金、格里亚兹诺夫等将帅相继被镇压。肃反扩大化还导致因人废言的倾向,以致对大纵深进攻战役理论也产生了怀疑,他们写的所有作品都被禁止。总参谋部军事学院也停止了对大纵深战役基本问题的研究,有的原则,如摩托机械化兵团在正面前行动和向纵深发展突破,遭到否定。加上从西班牙内战经验中得出了一些不正确的结论,以及过高估计了反坦克兵器的威力,认为坦克兵不能在独立作战中发挥作用,撤销坦克(机械化)军这种大纵深战役的地面主要突击力量,组建摩托化师和独立坦克旅,把坦克兵局限于对步兵的直接支援。此后一段时间内,苏联军事理论出现了无所适从的情况,对大纵深战斗和大纵深战役的研究遭受了严重挫折。

亚历山大・米哈伊尔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暮年回顾肃反扩大化时曾说,红军中大批年轻的、有才干的、思想活跃的指挥人员被清洗,才使希特勒敢于在1941年发动大规模入侵。显然他只说对了一半。苏军在大清洗中的损失不仅仅是大批人才,而且还损失了先进的军事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披露出来的材料证明图哈切夫斯基等所谓的“叛国罪行”案是一起冤案。1957年2月27日,苏共中央为图哈切夫斯基等人,恢复了名誉。1983年,苏联军民举行集会,隆重纪念这位冤死的元帅90诞辰。

在此,很有必要对西班牙内战中得出的一些不正确的结论做些简要介绍。1936~1939年西班牙内战期间,数量有限的苏联坦克和坦克兵加入共和政府一方,大约有3000名苏联志愿者(军事顾问、坦克兵、其它兵种人员及专业人员)曾在共和军中作战,而德国和意大利向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首的反政府武装提供装备和人员上的支持。苏联坦克兵在作战中遭受了多次失败。他们的坦克装甲太薄;临时拼凑的乘员没法和接受支援的讲着西班牙语的步兵互相联络;而且在战斗中,坦克总是甩开伴随的步兵,这使得法西斯方面的防御者可以相对轻松地击毁它们。

在西班牙作战的苏联最高指挥员之一、坦克部队的指挥员(旅长)德米特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帕夫洛夫(曾译为“巴甫洛夫”)十分沮丧地回国了。他总结说,新的机械化部队编制过于庞大,控制起来不灵活,在炮兵火力面前十分脆弱,很难突破预有准备的敌军防御以实施大纵深作战。这位苏军头号坦克战专家、长期研究、试验、发展这一新兵种的领导人,竟然搞出了一份要求取消坦克军的报告。没有人怀疑帕夫洛夫的专业能力,因此,人们揣测:帕夫洛夫之所以如此,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对西班牙内战中的作战经验得出了不正确的结论,二是对苏军大清洗心有余悸。

帕夫洛夫是苏联红军最早组建的2个机械化试验团的团长之一,另一个是朱可夫。他们两人是斯大林和图哈切夫斯基从全军选出的优秀团长。帕夫洛夫作为志愿者在西班牙共和军中作战,担任坦克旅旅长,因战功卓著,1937年7月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1937年11月调任苏联红军装甲坦克部部长。卫国战争伊始任西方面军司令,1941年被授予苏军大将军衔。

1939年11月,苏联总军事委员会不顾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和刚从远东对日作战胜利归来的朱可夫的坚决反对,决定同意帕夫洛夫提议:鉴于利用坦克军奔袭敌人后方不可能取得胜利,而且坦克军长也没有能力指挥规模如此庞大的军队集团,所以从苏军的编制序列中取消坦克军的编制。

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作为一个斯大林寄予厚望、长期参与并主持苏军装甲兵建设的坦克专家和领导人,帕夫洛夫对苏军装甲兵最大的“贡献”,竟然是伟大卫国战争爆发之前在解散大型装甲机械化部队中起了关键作用。帕夫洛夫的结局也是令人遗憾的,他是以一个反对使用坦克做大纵深机动作战的坦克专家记入世界军事史册的。他那份报告导致了苏军坦克军撤销,最终也为自己的不归路埋下了伏笔。

1939年9月1日,德军向波兰发动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是世界上首次大规模集中坦克机械化兵团,与航空兵火力相结合,在决定的方向上实施突破,大纵深分割包围的作战,显示了坦克兵团快速突击的巨大威力,尔后的西欧战事显示了高水平大纵深战役的特点。苏联政治和军事领导人开始意识到,苏军对现代战役大纵深样式的研究是正确的,于是又重新检起图切哈夫斯基的理论,对大纵深战役理论的研究又迈出了新的步伐。同年编写的新野战条令草案在运用近期作战经验的基础上,对1936年条令进行了修改,明显扩大了对大纵深战斗的理解。

坦克兵运用的丰富经验

1940年12月,苏联召开总军事委员会会议,讨论了1939年和1940年夏季战事的总结,听取了关于现代战役特点的重要报告,检讨了撤销坦克军的错误,决定重新将步兵师中的坦克营和独立坦克旅集中扩编为机械化军。1941年春,对1939年野战条令草案进行了修改,大纵深战斗的概念被确定为“诸兵种合同战斗”。

卫国战争爆发后,苏军曾经多次将机械化军用于反突击,对迟滞和削弱德军起到了一定作用。坦克兵部队刚刚经过改编,人员培训不足,装备普遍缺编,运用时又是将大部分坦克分队分散配属步兵,缺少航空兵和炮兵支援,加之指挥失当(往往受制于不懂坦克兵运用的步兵指挥员),使坦克兵损失惨重,大量坦克毁伤或丢弃。例如机械化第8军到达进攻出发地域时,坦克和炮兵已经损失过半,在突击中反被德军包围。

帕夫洛夫断言利用坦克集群奔袭敌人后方不可能取得胜利,卫国战争初期,他指挥的西方面军却最终在德军装甲集群的大纵深奔袭中陷于全军覆灭。1941年7月1日,西方面军司令帕夫洛夫大将、方面军参谋长克利莫夫斯基中将等高级将领被送交军事法庭,判处死刑。1956年,帕夫洛夫与西方面军其他几位将军因判罪的“证据不足”,被恢复名誉。

1941年7月,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刚刚重建不久的29个机械化军撤销,另组建坦克师。不久,又将坦克师改编为独立坦克旅、独立坦克团和营。按照1941年10月颁发的苏军坦克兵战斗使用教令的要求,大多数坦克旅、团、营配属给各步兵师,用于直接支援步兵突破;在少数情况下,加强有步兵和炮兵的坦克旅,可受领单独的突破任务。有时也编为集团军(方面军)的快速集群。在进攻中,则用于直接支援步兵冲击和编入发展胜利的梯队。在追击中,坦克常被编入先遣支队来截断敌军的退路或迂回敌支撑点。例如在1942年1月的莫斯科反攻作战中,第20集团军在拉马河进攻战役中,将4个坦克旅(96辆坦克)中的3个旅用在第一梯队突击群中,另1个旅在集团军快速集群编成内行动,取得较好的作战效果。

卫国战争初期,苏军坦克兵在作战中暴露出来的缺点还有:步兵指挥员不懂得坦克兵的特点,不善于运用和指挥;有时甚至将坦克部队分割成很小的作战单元,配属给步兵分队,以迎合许多下级指挥员提出的要求;在组织战斗时没有留出必要的时间,给坦克进行技术准备;对工程保障也不够重视,没有在坦克雷场和难行地段为坦克兵开辟和修筑开进道路;缺乏兵种之间的协调,尤其是缺乏炮兵和航空兵的支援,有时撇下步兵卷入与敌坦克的战斗,未能与步兵进行有效协同。许多情况下,坦克兵经常采取正面冲击,不善于利用地形条件巧妙机动,出其不意攻击敌之侧翼和后方。在作战使用中,仍然是不加侦察就投入战斗。1942年1月,针对这些缺点和总结莫斯科会战中运用坦克兵的经验教训,苏军最高统帅部作出决定:战斗中,坦克兵团和部队通常应全部集中使用,并与步兵、炮兵和航空兵保持密切协同,在事先未经侦察,而步兵、炮兵指挥员和坦克部队指挥员也未进行现地勘察时,不得将坦克投入战斗。

从1942年起,苏军按照大纵深战役理论基本原则,展开了一系列具有空前战略规模的大纵深战役,该理论也得到进一步发展。随着苏军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大量生产新坦克,迅速组建坦克兵团和军团(坦克集团军、独立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在强调大规模集中使用的原则下,提高了指挥艺术,充分发挥了坦克兵的快速机动和突击作用,在随后20多次重大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和数十次方面军战役中,都大量使用坦克兵实施突击,显示了坦克兵的强大威力,为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积累了运用坦克兵的丰富经验。

第5篇:军事理论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军事课程建设;实践

军事理论课作为必修课,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军事理论课教学是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学习军事理论,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组织纪律观念,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精心打造军事课教学团队

军事理论课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对于抓好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予以高度重视,专门研究制订了建设意见,就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任务,军事理论课教师职责、专兼职教师聘任资格以及军事教师培养、待遇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按照省厅要求,该院专门为军事理论课组建了政治及军事素质好、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并把军事课教师队伍建设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家化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将军事课教学团队打造成一支“政治坚定、品德高尚、业务娴熟、结构合理”教师队伍。

二、扎实组织军事理论教学

在组织开展军事课教学中,为了保证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学院将军事理论课教学纳入学院整体教学计划,依照必修课建设要求,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管理,确保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三方面有保障、有成效。在教务处指导下,军事教研室具体负责实施教学工作——制订《军事理论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聘任教师、组织编写教案,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落实教学任务。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加大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军事课通过讲授军事科技,使高职学生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钻研专业科学技术知识,积极参与实践,努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军事理论教研室十分重视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集思广益,统一思路,发挥集体智慧,使教学内容科学完善,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严格教学管理与质量控制

在教学中,一是认真抓好教风教纪,要求军事教师认真备课,严格执行教学规定,接受学校教学质量监督;二是狠抓学生课堂纪律、严格考勤。学院明确规定,凡被该院正式录取的全日制学生都必须参加军事训练,接受军事理论教育。按照学院制定的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严格考勤和考核制度,学生经过考核后,军事课成绩按规定计入学分。凡不及格者需补考或补训,否则不予毕业。该院还加强对军事理论课教学监督,建立查课制度,由相关领导、质控部门检查任课教师教学的效果、听取学生的反映。通过管理,保证了该院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第6篇:军事理论总结范文

首先,让我们理一理军事法院和人民法院的关系。在我国,军事法院“诞生”于1932年,那时的名字叫“军事裁判所”,负责审理红军中的刑事案件;建国后1955年,国防部根据《宪法》将其改为军事法院,并正式纳入国家审判体系,成为专门人民法院,在工作上接受最高人民法院的监督。简单来说,假使军事法院判决一个犯人死刑,需要报最高法核准并通过,才算正式生效。

不过,在军事法院的公职人员并不由最高法任命。究竟谁说了算?答案是全国人大。举个例子,中国人民军事法院(军事法院最高级)的一把手是院长,级别为正军职,每一任院长均由全国人大任命,接受总政治部的组织领导。也就是说军事法官的产生过程是这样的:总政考察合格后,把人选名单报给人大,人大审核通过后予以任用。

军事法院的权力有多大?军事法院的管辖范围仅限于受理特定的刑事案件,即三种:1.现役军人的刑事案;2.军队在编职工的刑事案;3.最高人民法院授权审判的刑事案件。 同样是持枪伤人,军内条例以“武器装备肇事罪”论处;如果带枪支外出,造成人员伤亡,则是“过失杀人罪”、“过失爆炸罪”这样的罪名。

那么谷俊山的案件由哪一级军事法院来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显示:正师职、专业技术三级、文职正局级以上人员犯罪案件的管辖,由总政治部保卫部、军事检察院、军事法院决定。因此,谷俊山作为军队现役正师级以上干部,理论上由军事法院负责审理。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即军人犯罪到底适用于哪套法律体系?这得看具体情况。军事法院就曾在1988年下发过《关于审理军人违反职责罪案件中几个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通知,分析了几种典型案情应该如何处理。比如在军营内因玩弄枪支,发生重大责任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依照军内条例以“武器装备肇事罪”论处;如果带枪支外出,造成人员伤亡,则以“过失杀人罪”、“过失爆炸罪”这样的罪名论处。后来军内条例更加细化,形成了《军人违反职责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 军事法院的层级

军队里的“老虎”由军事法院审,那“苍蝇”由谁审呢?

其实,中国的军事法院共分三级:中国人民军事法院为一级;军区级、军兵种级单位的军事法院为一级;兵团和军级单位的军事法院为一级。三级分别负责审理不同级别军人的案件,目前全国共有95个军事法院,其中中央一个,军区级12个,军级82个。军事法院位于北京;军区级的12个中各有一个位于军区所在地;另外五个为海军、空军和总直属部队法院。

第7篇:军事理论总结范文

一、江泽民军事思想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军事思想继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

早在1993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江泽民就着重指出:“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为根本指导。”①江泽民军事思想集中体现了对毛泽东、邓小平军事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军事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毫不动摇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江泽民不仅反复强调军队建设一定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真抓实干,狠抓落实,而且反复强调一定要从我军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江泽民坚持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军事战略思想,又不拘泥于毛泽东、邓小平的军事战略思想,因为时代在发展,他们的军事战略思想并没有也无法穷尽一切问题。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江泽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军队和国防建设中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经验做出新的理论概括。例如:从我军面临世界军事发展和国内市场经济对军队影响“两个挑战”的新情况,提出解决好“打得赢”和“不变质”这“两个历史性课题”的新任务;从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进一步作出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决策,这是对邓小平关于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突破性发展;在加强军队质量建设上,提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武装全军,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知识武装全军的“两个武装”的根本途径;政治上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动摇,保证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变质,等等。

江泽民对军队建设新经验的理论概括,正确反映了国际战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时期我军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正确反映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军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正确反映了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局部战争背景下我军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坚持、运用、丰富和发展,体现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辩证精神。

二、坚持以“打得赢”、“不变色”的辩证结合作为军队建设总的指导原则

江泽民以两点论为指导,正确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我军建设的实际,提出了“打得赢”、“不变质”的总方针,深刻揭示了我军建设带根本性和方向性的历史性课题。“打得赢”是国际战略格局的重大变化和新军事革命对我军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履行根本职能的最高体现。“不变质”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对我军建设提出的新课题,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党和人民对我军的最高要求。

江泽民十分关注来自“战场”与“市场”两个方面的挑战,站在实现“打得赢”、“不变质”的战略高度,提出新思想、作出新决策、实施新举措,运筹和指导我军的全面建设。江泽民一再告诫全军,世界形势虽总体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我军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扎扎实实地做好应付战争的准备;针对世界军事变革带来的挑战,他及时在军队高层组织学习和研究,并向全军发出了实现“两个武装”的号召。为解决“打得赢”这个根本问题,在江泽民的领导下,我军确立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部队各项工作;采取“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把军队的质量建设与军事斗争衔接起来;开创了科技强军之路,在部队掀起科技大练兵热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迎接世界军事革命发展的挑战,努力发展军事理论,千方百计把武器装备搞上去,积极完善军队的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等等。为发扬我军政治优势,解决“不变质”这个根本问题,江泽民反复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提出了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两个提供”的历史使命,坚持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官兵头脑,努力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

三、国防建设服务服从于经济建设,力争有所作为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一对矛盾。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对于指导我国国防军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泽民指出,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只有在服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才能使自身有所作为,有所发展,从全局与局部相统一的辩证观出发,深刻揭示了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首先,江泽民站在指导我国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明确地阐述了经济建设的优先重要性。他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经济发展了,国力强大了,我们才有力量抵御外来的威胁和压力。因此,“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所以无论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除了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条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国防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②。在指导军队建设的实践中,江泽民紧紧把握住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相适应,必须从国民经济的实际出发,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建设的全局中以及目前国家所能提供的财力范围内规划和实施军队建设。二是强调军队要积极支持和参加国家经济建设,在保证正常训练与自身建设的前提下,投入相应的力量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其次,江泽民从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利益出发,深刻阐明了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加强国防建设是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基本保证”,“在相对和平时期,同样要重视和加强军队建设。有了一支与我们国家地位相称的强大的军队,无论出现什么突发事件,都能从容应付,立于不败之地。军队的强大,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的尊严、荣誉、安全和利益。”③在对国家建设的总体筹划中,江泽民十分重视国防和军队建设,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国家经济实力有所增强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了军费投入,为军队建设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物质保证;强调军队要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所作为,不断推进军队建设向前发展;针对世界战争与和平形势的发展变化,重新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并以此统揽军队建设的全局;着眼于解决我军存在的主要矛盾,制定了科技强军的指导方针;从不断提高我军战斗力出发,进一步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的质量建军之路。

四、在推进军队全面建设的同时,特别强调军队的质量建设

在注重推进军队全面建设的同时,江泽民还特别强调军队的质量建设,从而实现了整体和重点的有机辩证统一。1991年1月,江泽民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一定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战斗力很强的人民军队。”④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又进一步重申了“五句话”总要求。这个总的要求,总揽了军队建设全局,高度概括了我军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战斗力生成的基本要素,揭示了军队建设的客观规律。围绕着“五句话”总要求,江泽民号召全军要着力研究探索“三大特点和规律”,即“新形势下治军的特点和规律,军事斗争准备的特点和规律,国防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赋予了我军全面建设目标以新的时代内容。

在努力推进我军整体建设的同时,着眼于新形势的迫切要求,江泽民突出强调了我军的质量建设,在对军队质量建设的一般与特殊规律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我军的质量建设进行了科学的阐述与谋划。在理论上,他指出必须坚定地走精兵之路。1997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七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加强质量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实现我军现代化的正确选择。”⑤为此,军队建设一定要实现“由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在实践中,在裁员一百万的基础上继续裁员五十万,使我军的规模进一步适应质量建军的要求。同时,根据高技术战争的特点,为我军重新制定了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的发展规划,使我军新型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大大增加。作为质量建军的一项重要内容,江泽民对我军军事理论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五、科技强军,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由于历史和国情的种种原因,我军建设的起点是较低的,发展也受到不少客观条件的制约。更为关键的是,新时期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是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运用,世界新军事革命和全球性军事战略调整深入进行,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挑战十分严峻的军事斗争形势下进行的。从世界军事发展潮流着眼,我军面临着从打赢一般条件下的战争,转变为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从武器装备的机械化、半机械化,转变为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如何在机械化水平尚低的情况下加快赶超世界先进的步伐,这是摆在全军面前的一个极为棘手的课题。

为此,江泽民紧跟世界军事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分析信息化和机械化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信息化、机械化并举,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努力实现我军跨越式发展的方针。他根据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明确提出:“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科技强军战略。”⑥他指出,现代战争正发展为高技术战争,技术落后就意味着被动挨打;军队要实现现代化,走精兵之路,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军队的科学技术水平;必须把国防科技发展和部队装备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集中力量把武器装备搞上去,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宁愿人才等装备,决不能让装备等人才;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重点是加强国防科研,改善武器装备,提高官兵的科技素质,建立科学的体制编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要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发展潮流,乘国家加快信息化建设之势,努力完成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要尽早建立起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反应迅速、能够充分发挥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效能和国家战争潜力的现代作战体系;要在全军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科技练兵活动等。

第8篇:军事理论总结范文

【关键词】 军事领导学 回顾 展望

【作者简介】 蒋少散,南京陆军指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校。

军事领导学是军事科学和领导科学交叉的产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诞生后,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如今已初具规模。回顾总结军事领导学的发展历程,不仅是这一新兴学科前进道路上的必须,也是完善中国特色军事科学体系的客观需要。

一、军事领导学创立的时代背景、实践根据和理论源流

(一)军事领导学的创立

军事领导学是领导科学的重要一脉,其创立与领导科学的创立发展密不可分。在西方,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领导科学的专著开始不断问世,国际性的领导行为学术研讨会也开始陆续举办。与此同时,军队现代化武器装备不断更新,现代侦察、通信、指挥器材被广泛使用,使得战场范围空前扩大,指挥战争的复杂程度空前提高,经验型的军事领导越来越难堪其任。战争实践的新发展催生出军事系统论、军事控制论、军事信息论、军事运筹学等新兴学科。在此基础上,军事领导学也逐步产生并不断发展。美国率先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编写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军事领导的专著、教材和条令,并开始在相关院校开设有关领导科学的课程。

在我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实施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又复杂的创新事业,领导者的责任大大加重,领导工作的复杂程度空前提高。1983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部领导科学专著《领导科学基础》之后,领导学研究蔚然成风。据《领导科学》杂志1986年12期载,全国已经创办了三种领导科学专业期刊,建立了四个省级领导科学研究会,出版了四十多种领导科学专著,开设领导科学课程的各级党校、管理院校和普通高校已逾四百所。军队内部也兴起了学习研究领导科学的热潮。许多单位先后开办了领导科学讲座班。总参谋部于1985年初举办了师以上干部的新技术革命与领导科学研究班,研究成果由军事译文出版社于同年5月汇集出版。在此基础上,一些研究者开始着手探索中国军事领导学的理论体系。1987年,陈维仁和柴宇球率先将领导学引入到军事领域,编著成《军事领导学》一书,标志着军事领导学的正式诞生。

(二)军事领导学诞生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学术研究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军事领导学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和学术背景下诞生的。1978年3月,邓小平在视察军事科学院时指出,要继承军事思想,研究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发展我国军事科学。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的这些指示为新时期军事科研规定了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也为军事领导学的发展规定了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

(三)军事领导学诞生的实践根据

以为代表的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人民军队与国防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且宝贵的军事领导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重新确立了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军队建设总方针和总任务。“三化”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编制体制调整、武器装备更新、军队教育训练、思想政治工作等方方面面。军队建设在改革中前进,在稳定中发展的过程中,军事领导者们积累了许多新经验,创立军事领导学是总结这些经验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在军队“三化”建设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对军事领导者的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管理等能力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创立军事领导学,也是提高军事领导者的理论水平,迅速增强其军事领导能力的需要。

(四)军事领导学创立的理论源流

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军志》、《军政》、《孙子兵法》、《吴子》、《练兵实纪》、《百战奇略》、《资治通鉴》等论兵论战、领军管理的军事理论著作。在西方,有《论军事学术》、《巴隆・蒂埃博回忆录》、《战争艺术》、《大军作战理论》、《战争论》等著作。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中的领导思想构成了无产阶级军队领导理论的基石。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俄国和欧美都根据新的战争形势,提出了一些适应现代战争的作战方法、领导管理的思想和原则。在我国革命战争时期,在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多次战争,建立了新中国。思想中蕴含着大量的关于夺取政权与巩固政权的革命领导思想、方法与艺术等。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领导的本质、权力与义务的关系、领导方法与领导艺术的思想,这些宝贵思想是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军队、如何建设军队和如何领导军队的理性思考,为发展军事领导学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支持。

二、军事领导学诞生后的理论展开

军事领导学诞生之后,这棵幼苗便逐渐在研究者们的努力下茁壮成长。1988年,李君编著了《军事领导科学概论》。1989年,赵福瑞和阎克贵主编了《现代军事领导学》。1992年,丁士峰、陈克涛和孙小林出版了《军队领导与管理简明教程》。1996年,刘培俊和蒋少散主编了《新时期军队党委建设的理论与实践》。2000年,丁士峰主编了《军队领导管理学》。2001年,蒋少散等主编了《现代军事领导方法与艺术多角度透视》。2004年,桂剑国编著《明智的军事领导者》。2004年,蒋少散和尹祖文主编了《军事领导班子能力建设研究》。2006年,王忠群和廉京辉主编了《军队领导科学与艺术》等。上述著述大多是从军事领导的构成、军事领导与被领导的相互关系、军事领导活动的过程、军事领导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的,从而使军事领导学的理论展开和发展清晰地呈现出“由合到分”的特点。

1. 关于军事领导体制

目前大致已经形成的共识有:军事领导体制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建立联系、发生作用的桥梁和纽带,是领导正常活动的制度保证,是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因素,是规范领导行为的根本机制。我国军事领导体制的演变可以划分为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新的历史时期以及现阶段等六个历史阶段。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军队建设的发展,军事领导体制处在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战争年代,军事领导体制调整的直接目的就是更合理高效地指挥部队作战。建国后,这种调整则是服从和服务于军队“三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这种调整表现为“‘断’与‘谋’的日趋分离和更加依赖;领导幅度的相对增大、领导层次的大大减缩和指挥系统的高度精干以及‘人――机’系统的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军事领导体制则将向扁平化、网络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向高度集中统一和高度自主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决策、指挥、行政三系统整体结构,将继续保持中国特色,各分系统的内涵将与国际接轨。

2. 关于军事领导者素质

目前大致已经形成的共识有:军事领导者是指在军事活动中,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个人或集体。军事领导个体应具备优秀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同时还应具备相当的战略头脑、信息意识、系统思想以及创新精神。军事领导集体(或称领导集团、领导群体、领导班子)的素质建立在军事领导个体素质基础之上,但绝不是领导成员素质的简单组合。军事领导集体的素质结构具有整体性、相关性、适应性、目的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合理的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应该包括梯形的年龄结构,协调的气质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互补的智能结构。要提高军队各级领导班子的领导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就必须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各级领导班子。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军队领导个体和集体亟须培养和提高的是“两个能力”: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能力就是接受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就是善于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敢于突破陈规陋习,创造性地开展军事领导工作的能力。这两种能力是实现军队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复合式发展,完成军队新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3. 关于军事领导方法与艺术

目前大致已经形成的共识有:军事领导要科学判断,透过现象抓本质;要审时度势,果断定下决心;要灵活机动,及时稳妥地做出处置,这就需要高超的领导方法与艺术。基本的军事领导方法包括调查研究、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般和个别相结合、抓主要矛盾和“弹钢琴”,等等。由于军事工作的特殊性,军事领导方法具有政治性、规范性、权威性、精确性和风险性的特征。集体领导是军事领导最重要的方式,集体领导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即提出的“十六字”原则。在“十六字”原则中,“个别酝酿”环节尤为重要,“个别酝酿”应把握集体性、平等性、规范性和反复性的原则。军事领导艺术是军事领导方法的升华和创造性运用,它包括决策艺术、思维艺术、统筹艺术、沟通艺术、用人艺术、用权艺术和激励艺术等方面。

三、对军事领导学发展的展望

(一)军事领导学的发展必将更加鲜明地体现出交叉综合的趋势

领导学是以社会学科为母体,吸收哲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等多种学科的血液而茁壮成长起来的后起之秀。军事领导学是领导学在军事领域的发展和运用。从学科属性来看,军事领导学应当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从学科分类来看,军事领导学是领导学的分支和延伸,同时也应当是隶属于军队建设学的次级学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军事领导学是军事科学与领导科学的嫁接与融合。涉猎广泛的军事科学与综合的领导科学一经嫁接,便水融,互相渗透,因而,军事领导学的发展必将更加鲜明地体现出交叉综合的趋势。

一是内容的综合性。一方面,军事领导学是军事科学与领导科学交叉的产物,它明显带有军事科学的印记,同时受到诸如军事指挥学、军事谋略学、军事运筹学、军队管理学、军事教育学等相关学科内容的制约;另一方面,军事领导学是领导科学的分支,其实质是以研究人际关系为主要对象的一门学问。面对纷繁复杂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其研究内容必然涉及管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相关专业内容。

二是体系的复杂性。一方面,因为作为军事领导学的两个来源的军事科学体系和领导科学体系尚在更新、发展、完善之中,许多重大问题有待于确定;另一方面 ,军事科学和领导科学都在广泛的范围内研究问题,其内涵极其复杂,外延又相当模糊。因此,作为交叉衍生学科的军事领导学,其自身的体系结构必然非常复杂,其外延也必然复杂而模糊。

三是边界的交叉性。军事领导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从学科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可以看出,它不是只涉及军事科学和领导科学中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层次,某一个局部的问题,而是多层次、多纬度、多头绪,运用多种手段进行交叉,并广结成果的学科,因此,军事领导学学科边界具有交叉多维的特点。

(二)军事领导学必将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群

军事领导学虽源于领导科学与军事科学的交叉融合,但其学科体系仍能保持相对独立。一方面,军事领导学和领导学一样,研究的核心是军事领导活动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另一方面,军事领导学是领导学在军事领域的分支,其研究范围相对稳定,学科体系相对独立。因此,军事领导学的展开与发展,也必将出现体系相对独立、内容广泛融合、学科群各子学科平行发展的态势。比如,通过与哲学理论融合,可以交叉衍生出以研究军事领导内涵、本质和唯物主义辨证领导观为主要任务的军事领导哲学;通过与方法论融合,可以交叉衍生出以研究军事领导活动的原理原则、方法艺术为主要任务的军事领导方法学;通过与心理学融合,可以交叉衍生出以研究军事领导心理为主要任务的军事领导心理学;通过与领导行为、特质理论融合,可以交叉衍生出以研究领导能力素质为主要任务的军事领导素质学等等。因此,我们可以预见,军事领导学的展开和发展必将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群,并发展成为军队建设学的二级学科。

参考文献:

[1] 李锐.关于领导科学的断想[J].领导科学,1987,(10).

[2] 王忠群,廉京辉.军队领导科学与艺术[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

[3] 陈维仁,柴宇球.军事领导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

[4] 闵振范,王保存.构建信息化军队的组织体制[M].北京:出版社,2009.

[5] 李君.军事领导科学概论[M].北京:出版社,2009.

[6] 桂剑国.明智的军事领导者[M].香港:科华图书出版公司,2004.

第9篇:军事理论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素质教育;楔合性

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包括了集中军事训练、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国防体育等活动,但作为系统的军事理论教学所应遵循的原则,高校国防教育应当按照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促进学生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要将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互相促进,可以唤起忧患意识,在居安思危中既看到和平与发展的大好形势,又敏锐地注视着超级大国为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而对我实行军事围堵的严峻局面,要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契机,激起学生紧迫的使命感,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富国强军战略来确保国家安全。

一、高校国防教育中素质教育现状及存在原因分析

高校国防教育中素质教育主要是指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思想、国防知识、国防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是国家进行公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这种经常性的公民国防教育所激发的公民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和国防意识,能够凝聚起强大的推动国家和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精神动力,进而成为强大的军事战斗力、经济生产力、强大的民族向心力的源泉。但是,当前高等学校却存在部分大学生国防意识淡薄、国防素质较差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机会较少。虽然大学生入学后都有以国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军事训练课程,但时间太短,借以提高青年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的目的不能很好地实现;二是对大学生的居安思危教育较少。成长在和平年代大学生,国家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他们充分地感受和平、享受和平,日渐导致国防观念淡漠;三是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考虑问题比较现实,比较注重个人待遇、工作环境、职业收入、个人价值实现等问题,这本无可非议,但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考虑个人得失较多,主动服从国家利益的意识欠缺;四是大学生对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防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所发生的重大变化认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防问题、国家安全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领土问题了,而是一个由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信息、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安全问题所构成的综合性的、复杂的、不容忽视的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维护国家安全、维护民族意识形态的重大问题。

二、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强调指出,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是教育基本规律的客观要求。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能为学生进入社会承担更大的国防建设责任打好基础,又为社会国防教育起示范和推动作用,还能为全民国防教育培养师资。当前的国防教育是以服务于国防现代化建设为根本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宿。现在我们所面临的军事压力,是超级大国及发达国家,以高技术信息化为支撑的新军事变革,反射出我们在多方面存在的差距,出现发展失衡加剧的状况在许多方面相当突出。要实现信息化的国防,从军队、武器装备到国防设施的硬件赶上发达国家尚需时日,但在思维观念等软件方面的差距,是可以快速持平甚至超越的。国防教育就可以对软件的跨越式发展发挥推动的功能。兰书臣少将研究员在系统论述《发达国家国防教育启示》中,首先注意到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地方院校的有利条件,以加强国防后备军官的教育,开辟了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在美国的职业军官队伍中,将近70%毕业于地方院校。好处是“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华中科技大学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有五分之一进入军事领域,还有大批的国防生。因此,围绕《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加强国防教育,对国防信息化建设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开展大学生国防素质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国防教育之中,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军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着重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智力素质这两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思想政治素质在军事课程教学中,主要的是军政教育

高等普通学校的军训就称为军政训练。军政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持。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热情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尊重自己民族的历史遗产,珍爱现实的成就,展望美好的前景,是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的有效引领。学生在谈学习感想中写道:“历史上的爱国英雄林则徐、文天祥,他们把国家的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们把民族大义奉为最高道义。”又有学生不无感慨地说:“军事与国防对我有无穷的吸引力”、“《军事理论课程》填补了军事历史的空洞,让我了解了现代形势和未来军事发展的动向,并懂得了当代大学生到底应当为祖国作出什么样的贡献”,“军事理论课程的旁征博引使我在军事知识增长的同时,更加懂得了个人的价值及个人价值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显然从军政教育实践中看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若着重把注意力放在促进大学生正确世界观形成上面,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世界观是由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的。人生观是指人们为之奋斗终生的信仰和人生的看法,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人为我”是个人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我为人人”是个人发挥才能的结果,它如实地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地回答了为谁活和如何活的问题。价值观是人对价值的看法,人生价值就在于自觉发挥自己的才智,为社会造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贡献,自己也从中获得才智的不断升华和人格的尊严。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为,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作为社会的人,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任何人都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的创造性能力使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不断增加,让世界更加绚丽多彩,人们生活更有意义,这就是生命的价值之所在。让学生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并引导出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一种方法。无疑,这也将是对学生正确认识和研究社会现象的世界观和方法来的启迪。

(二)在军事课程的教学中提高学生智力素质,主要是结合军事思想着重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人的智力因素可从智力活动中表现出来,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吸收能力、提问能力、记忆能力的高低就是智力素质的表现。人的理性认识是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和结论等思维形式才能完成。

1.以军事思想对世界的影响为题展开课堂讨论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先讲一个引论再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先讲军事思想与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相比较中,有三个独有的特点。第一,军事思想是亲自策划指挥的军事实践中形成的军事理论。他从冷兵器到热兵器,从原始类型的战争到高技术陆海空立体战;经历了400多个战役,3万多次战斗,歼灭国内外敌人1100多万人,是从战争中认识战争而升华起来的军事理论。第二,军事思想是政治军事有机结合的军事理论。他总是以政治为目的,以军事为手段,政治统帅军事,军事推动政治目标的实现,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第三,军事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上的。他深刻地阐明了军事现象与社会物质生产的有机联系,和战争与军队的产生、发展的规律,开创了运用军事辩证法研究军事问题的新纪元。所以军事思想被美国埃利奥特·贝特曼著《东方的失败》一书中称赞道: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最伟大的军事家,这种政治军事的天才结合,演变成一种万古长存的思想,她对历史的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引论结束后,教师就“演变成万古长存的思想,对历史的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为题,对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世界影响开展课堂讨论。这会使学生们懂得,军事思想是如何在这么多不同类型的冲突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被英国的迈克尔·巴特曼称为“是掌握打开这个时代军事奥秘之锁全套钥匙的一个时代人物。为了将讨论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便提出了为何成为20世纪政治军事相结合的科学巨人时,学生们则会认为,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对中国国情的透彻分析,对军事问题的深邃认识,以及对丰富历史知识的有益借鉴,加之他孜孜以求的学习和探索精神,又以过人的智慧,超凡的胆略,提出了用武装夺取政权的政治军事路线,使中国革命的胜利让全球震撼。

2.课堂讨论是大学生智力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这个讨论先以军事思想三个突出的不同特点作引言来打开思路,是因为学生们看过各种版本的兵书,有许多丰富的内容及评述,但像这样抽象的归纳概括还比较新鲜。用理论性的知识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开发智力。讨论能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是首先在学生的脑海里有军事思想已经成为世界军事理论之林的璀璨明珠这样一个概念。紧接着就必然要清楚产生在中国的军事思想远远超出了中国的国界和它产生的时代。对此,学生们找到的答案是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政治军事路线,影响和推动了亚非拉人民取得民族独立的胜利,不仅反殖民地人民渴望军事思想,殖民主义者也需要研究和运用军事思想来应对对手。这就必然得出了让军事思想在世界军事理论殿堂享有显赫地位的判断。判断是概念的连接,概念是判断的原料。此时,学生们会提出军事思想科学内涵的灵魂问题。所谓灵魂是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精神因素,许多学生找出了用军事辩证法指导研究战争规律。进而指出战争规律有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它是客观存在的和不断发展的。正确认识战争规律是实现正确的战争指导的基础。经过这样的推理,就从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军事思想的科学内涵。他们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核时代的外交政策》一书中所写的:“以高度的分析能力和罕有的洞察力研究出一整套军事理论,他的战争艺术就在于不管敌人总的兵力如何强大,都能设法对其各个击破,取得胜利”作为军事思想成为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思想武器的结束语,也就是课堂讨论的结论。

可见,教师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和结论等课堂思维教学形式,使大学生从中认识事物的性质与它自身的规律性,是智力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四、结论

总之,高校国防素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教育的产物。要在接受训练和各种理论课程教学中,来帮助大学生增强忧患意识,重视国防;增强责任意识,关心国防;增强使命意识,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同时,国防素质的培养更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教育、自我领悟、自我修养的结果。充分发挥军事课程所具有的载体多样性、内容宽泛性、作用的潜隐性、被影响者体验性和选择性等特点,让大学生在国防教育活动中进行国防素质的自我教育,使大学生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基础上,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的国防素质教育效果更是不可或缺的国防教育环节。

参考文献:

[1]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1,2.

[2]军队高中级干部理论学习读本[M].北京:出版社,1997.

[3]李向耘.高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高校人事管理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