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得体会范文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得体会

第1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双职称;专业理论;实践技能;教学模式引言。

通过将近7年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在大学课程中学不到的知识,体会了应该怎样做一名合格的专业课教师的一些心得,现就以这些工作中的心得与发现发表一下我对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教学的一些看法。

我认为以当前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中,应当大力采取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面就是针对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操作课教学的关系与探讨:

1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操作课相结合的意义

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就是在教学中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实践操作为辅,主要培养学生能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不会光是枯燥的学习书本知识,不会实际运用。专业理论课本来就是源于实践技能操作的,它与实践问题之间存在着广泛的、深刻的、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贯彻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操作课相结合的原则,构建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

2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操作课教学相结合的关系

2.1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操作课互补关系。

理论来源于实践,科学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如果没有实践操作,理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操作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知识是书本上的知识,是前辈们总结的经验,他也许是很适合当时前辈们的时代,但也许就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了,因为时代在变,人们的思想也在变,社会适应也在变。理论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于进一步指导实践的正确的道理,可以说,理论应该是对的,因为它必须经过实践操作的考验才行。实践出真知,有时只有实践了,才能真正掌握,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时间检验书本知识,有时候你可以讲理论知识时,说起来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而面对真正的实例的时候(由于平时没有注意与实践相结合)你可能变得一筹莫展。比如钳工钻孔方面的一个问题,如果老师只是在理论上讲授钻头的组成、特点、功能及刃磨方法,而没有具体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学生的理解只是局限在书本上,当碰到实际上的问题时,学生就无法把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上,如果到了企业我们中职生就没有了我们自己的优势了。

2.2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侧重点不同。

我们发现,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在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因而显示出不同的育人功能和育人目标。具体来说,专业理论课程目标以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而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目标以综合能力(主要是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业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两类能力有机的构成人的完整的能力机构。由此可见,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之间的关系不是主次关系,而应是各有侧重、补充、相辅关系。比如在机械制图上,学生只是在理论上局限于在纸上画一个图,而现在的一般企业,设计图都会采用电脑绘图(就是现在的AuToCAD软件),而不会把时间浪费在纸上,所以我们在制图方面也应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受企业的欢迎。

2.3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的对比。

一般地说,实践操作就是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操作的过程是指在教师领导下学生充分自主活动的过程。实践操作有动手操作和智力操作两种。专业技能训练课中的操作多是动手操作。在专业技能训练课结构中,唯有动手操作最能体现专业技能训练课的特点,因而它是专业技能训练课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只有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专业技能训练课中的操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动手操作、专业创作、举行一些技能大赛、调查研究课题、课程设计、交流探讨,在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操作技能课相结合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具体情况予以设计。

专业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逻辑源于教材内在的学科逻辑。教师通过分析教材掌握教材的逻辑结构,然后根据教材结构设计教学活动结构,通过教学活动结构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可见专业理论课教学中教与学依附于教材,教学进程主要由教师掌握,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显性的。而专业技能训练教学的线索源于学生心理发展的逻辑,教与学依附于学生自主的活动,离开了学生自主的活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便名存实亡。

3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操作课关系的建议

3.1实施“双职称”制度。

如果学校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应该在教育计划中,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使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技能课比例更加合理,加强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技能操作课的培训,也要加强实践技能操作课教师的教学观念――走上讲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推行专业课教师“产、教”轮换培训制度,实施“双职称”制度。通过对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的双向同步教学,可以推动我校各个专业的快速发展,使课程体系更加合理,教学模式更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使专业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技能课教学比例恰当,教学方法更加灵活生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而不是现在的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操作课由两个老师、两个环境去授课,有的时候两个教师在同一个问题上的观点不一样,使学生对这一问题不知所措,不知谁对。或者说先实践操作,后讲授理论,这样会让学生在理论课上觉得这些问题已经会操作了,不需要学习理论,可以不听课,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3.2多组织一些技能操作实践活动。

应在职业教育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实践技能基本功竞赛、技艺表演、专业创作等活动,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促进学生学习的态度,使学生更有动力的学习,可以培养职校生的职业意识。为以后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我认为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操作课相结合的讲授,这种教学模式便于学生理解,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全面系统科学规范的掌握专业知识,使学生在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操作课两方面同时提高,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3期;

第2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实践 高校 思想政治 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65-02

实践教学是一种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正确的理论和自己的技能去接触社会,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大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开阔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可以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课上的理论成功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思想基础。要想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发挥有效的作用,必须有切实可行的策略才行。该策略必须与实践内容和实践环境相适应,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策略

1.1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通过实践教学来强化对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也可以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上,可以让学生就当今社会的犯罪行为、大学生文化素养、大学生学习生活状况、校园文明状况等进行调查。这样可以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也可以组织学生去看有关中国共产党,或者有关于政治的影视资料,来加深对政党和政治的理解。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应该让大学生走到农村去感受农村的环境,了解农村的现状,然后根据自己的所学进行详细的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1.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和教学规律,在实践教学中设计课内课外的实践教学内容。把课内外实践结合起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例如,可以组织关于思想道德的演讲比赛,或者辩论赛,针对当今社会关于思想道德、政治方面发生的事件,同学们相互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且相互交流。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相互交流心得体会,巩固了课上所学的内容,同时也弥补了不足。开展这些活动也使实践教学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

1.3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采用合班教学的方式,每个班的人数都很多,一般都超过了一百人,加上有限的社会实践经费,所以实践教学要组织集中的社会实践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因此必须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有学校团委组织较大的队伍去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学习。另一方面有班级组织小分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定自己的调查主体,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考察调研。另外,放假期间还可以利用对家乡非常熟悉这个有利条件,在自己的家乡进行调研。这样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就使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长了,机会多了,得到的锻炼也就随之增多了。

1.4注重个体性同时也要注重群体性

每个学生个体都存在差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进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做到个体性与群体性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比较简单,难度不大的社会实践,采用个体实践比较好,灵活简单,容易进行。对于比较复杂的,需要团队合作的实践,应采用群体实践的方式,通过合理的分工,大家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践内容。个体性与群体性相结合能更好地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

1.5实践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找准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结合自身专业,利用课上学的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奉献社会,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提升。根据学生的专业去分配实践内容,例如法律系的学生做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生物学专业去探索新品种的培养,和疾病的防治方法。

1.6课程实践与校级,院级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如果只靠任课教师的教育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必须结合学校或者学院里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地锻炼自己,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这样不仅节约了实践教学的资源与成本,又使实践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高校应该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义务助教、文艺演出、重走长征路夏令营、新农村建设调研等。

2.总结

上文所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策略是在实践教学中的探索和总结。让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当今时代的国计民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只有大学生充分了解了社会,才知道怎样根据社会的发展塑造自己,怎样做一个适合时展的接班人。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必须投入到社会当中,在了解社会的同时也不断地服务社会。学生可以参加公益活动或者志愿者服务向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还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的现状进行调查,例如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农村教育,贫困山区人们的生活状况等。针对这些情况,可以在学校组织慈善捐款、献爱心活动。这样大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到服务社会所带来的乐趣。既了解了社会又从服务社会中找到了乐趣,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注重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容,要想策略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惧怕在实践中的失败,努力探索、发现。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才能逐渐地完善,才能有效地服务于高校学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琴,鲁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简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6-7.

第3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知行合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 任务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51

1 知行合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定位

第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根据、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2005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把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养育优秀的思想品德。2006年12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更加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第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设计理念来自课程组教师对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在校生的深入调研以及对中央要求、企业期待和学生现状的思考和讨论。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导向,并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课外实践相结合,以任务驱动教学法来推进。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分中至少一个学分的学时(约16学时)用于课外实践教学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又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堂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实践教学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展开,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努力使学生在专业实习与学习过程中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第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强化实践性,体现――一个目标: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强职业能的高素质人才;两种途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大理论板块: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四个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相结合、理论指导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基本理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五种实践教学形式:参与专业课工学实习、参观、法律咨询、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同时,坚持“三个统一体”的实践教学原则,即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统一、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统一。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化知识为行动,促进知行统一。

2 知行合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特点

现如今,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之中,不仅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岗位操作技能,还需要学生在思想道德、法律思想、心态调节上都有很好的发展,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教育部还对高职教育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对高职教学中的每门课程都需要进行实践。”从2008级开始,“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着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不流于形式”。

我校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关于“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高等学校思政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的重要精神,积极探索基于工学结合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第一,贯彻“教学做一体”的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参与专业课工学结合实习。近年来,我们响应中央的号召,对实践课程进行了很多的改革,并且有了很大的发展。2007年,我院就开始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学做”都同时发展,在“教学做”的实行过程中,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其在教学过程中的目标更加明确,让学生更加明白其所要完成的任务,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教学做”一体的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加注重学生的行为养成和日常表现,从而更好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2]

基于学生成长中“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的辩证关系,从2008年开始,我们借鉴“教学做一体化”,参与专业课工学实习,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院级和省级精品课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中积极地开始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

第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施任务化实践教学。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出发,在该课程实践教学中,通过参与专业课工学结合实习,开展参观、社区服务(法律咨询/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任务性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任务驱动的行动中做中学,学中做。

根据职业岗位素质要求,对课程内容略加调整,将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单独设计为一个模块,从学生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入手,通过树立职业榜样、面向社会的“职业人”角色定位,到职业生涯中法律问题的解答以及学生在工学结合或顶岗实践中职业行动目标评估这一精心设计的序列化实践项目。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道德和法律知识的传授、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养成一体化”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职业成长。[3]

任务化驱动的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安排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突出职业性特点,倡导自主学习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的,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力求体现科学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理性思辨与感性体悟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第三,任务化实践教学的组织流程。实践任务设计/介绍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制定任务实施方案交流完善方案并提交方案实施检查评估任务实践总结讨论提升。

3 知行合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

第一,参与专业课工学实习。首先,教务处会同各系部、思政课教学部协商将思政课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分散在各学期的专业实习周里,思政课教师分工协作,积极有效地将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与专业课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针对每学期各系部的相关专业的企业现场实习或顶岗实习时间,思政课教师定员挂钩教学班级的学生,负责引导、跟踪学生校内外专业工学实习,同时还要深入挂钩学生所在系部里了解学生各门专业课程各个环节实践过程中职业心理、职业情感、人际关系、职业规范(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奉献精神和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尤其在专业课实训专周里,思政课教师要亲临学生实习实践场所,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分组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出勤,活动过程表现(包括个人品德修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综合能力、创新精神等),是否按时提交调查报告、心得体会,遵纪守法等情况进行考核,充分肯定成绩,及时提醒纠正不足。专业实训结束后,还要根据专业实训总结,进行相关职业规范的讨论,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引导学生提升其职业素养。

第二,组织学生参观,深入实践开阔眼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意识。根据具体教学任务的需要,每学期以班为单位安排1~2次参观: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组织部分学生去传统实践基地参观,如组织学生参观金沙博物馆,领略古蜀文化,并分享参观体验;参加成都市非物质遗产文化艺术节活动,弘扬爱国、爱家乡的民族精神。结合职业道德和职业法规教育,组织学生到与自己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去学习,了解企业文化,寻找成功职业人,深化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教育,为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奠定基础。在法制教育部分,安排学生到监狱去参观,通过参观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而且使学生深受教育。

第三,参加社区服务,了解社情和国情。我们建立了社区服务基地,在周六、周日、节假日、暑假、寒假的时间,利用所学的道德法律知识或专业知识进行社区服务,通过社区服务实践活动教育广大同学,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体验,学生在社区服务活动中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教育,也增强了职业体验和职业意识。

第四,开展法律咨询,提高法律素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我们每学期都请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来校或组织学生到律师事务所进行法律咨询,通过法律咨询帮助学生解答有关劳动合同签订、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关系、大学生应如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等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法律素质,增强其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第五,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在志愿服务中提升学生境界。每位学生在每学期利用课余时间必须参加累计达一定学时的志愿者活动,经考查和评定为合格者给予加分。该学分的鉴定人为服务对象单位负责人和组织部门负责人,参加学校、院部、班级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都可以,学生于期末上交志愿服务记录单。

第六,进行社会调研,服务社会,增长才干。教师给学生提供社会调研题目,学生选题后组成课题小组,分工协作去调研,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对调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对写出的调查报告或论文或实践学习的心得体会,在教学班级上组织相应的交流或讨论,教师应对社会实践及调研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评价,深化学生对调研取得结果、问题的认识

4 知行合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考核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重过程。考核原则是坚持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亦重收获的评定。要尽量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明确、规范每一个环节的评分标准。采用平时考核、笔试考核、口试考核等形式综合评定成绩,并按一定比例记入该课程的总成绩。对表现突出者奖分、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对不按要求参加实践者批评指正,对弄虚作假或严重违反实践规章制度者,按不及格处理,要求其在下一次或下一年重新参加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考核建立与学习任务分解、能力逐步获得相匹配的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成长的愉悦。道德法律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的获得非一时性的活动可以胜任,而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一个学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将能力落实到学习任务中,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将成绩细分到各教学实践活动任务,对学生完成实践任务过程中的表现,诸如态度、主动性、创造性、任务完成的质量等各种相关能力给予综合考核和评价。[4]

参考文献:

[1][2][4]冉超凤,高庆,黄梅等.“知行合一”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方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中心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公共基础课课程资源[DB/OL].http://.cn/hep/portal/courseId_312/16/normal/nav/.

第4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教育理论;生命力;创生;学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1-0015-05一、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始创机理

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的始创机理,主要表现为以个体方式创建教育理论的认知、情感等形成过程的机制和学理。在教育理论研究或教育实践活动中,主体因问题触发而产生创造冲动,进而创建出闪现智慧、灵感火花的生命力原创点。由这些富有创造力的精神生命力所触发的智慧火花,与研究者既有经验和理论基础结合,就会从好奇和攻克难关的挑战心理上激发出研究激情,促使研究者从既有理论和研究范式出发,形成新理论建构框架的潜在认知地图。从而将教育研究者的内心冲突与理性精神的规范提升有机结合起来,促成个体教育理论最初的原点创新,为新理论体系研究起点和演绎走向的形成奠定基础。

实践解题中的创生机理。从最终的意义上说,“实践是任何理论产生的最终根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研究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的始创机理,理应从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关系人手。而问题的发现及其解决方案的提出,则是教育理论之根与实践之源有机结合,孵化出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创新点的温床。因为问题不仅是引发研究者深入思考的聚焦点,更是新观点、新认识产生的最初原点。正如顾明远教授所说“教育科研的生命力一在实际,二在创新”。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的孕育,正是从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中创始的。这样的问题由于来自于教育实践或理论研究实际,不仅具有生命力的源泉性,而且其一连串问题解决所构成的初级理论框架,具有从宏观上制约教育理论生命力走向的隐性作用。因为“问题框架的意义和作用远远超过问题本身,它使人们进一步增加对问题整体性的认识,并对科学认识的发生和形成显示出方法论的功能”。首先,研究对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只要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带有关键性的问题,就会有助于推动解决其他问题。因此,在建构教育理论中解决关键问题所形成的理论支撑点,往往以新概念、新原理、原则等形式构成教育理论的概念体系、核心原理等,从框架结构上形成对整个教育理论体系的支撑和规约。其次,从问题中产生的教育理论因为植根于现实教育或研究实践土壤,不仅代表着教育实践群体或者研究群体的利益,还蕴含着他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喜怒哀乐等生命本能冲动,所以是构成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的基础和直接材料。在始创教育理论的过程中,研究者所拥有的现有理论与解决实践问题中形成的初级理论,不仅从矛盾冲突的关系上限制了其理论建构的走向,而且由于社会发展变化,还将从意识形态和解题思路上促使研究主体解题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促成实践群体意识形态和实践行为的改变,这就从客观意义空间和主观解题思路上,大体规约了解题理论的基本结构,从而影响着由此引发的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

始创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的认识论机理。一是心理动力机制。只有当研究者应用既有理论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时,才会主动探求创造新的理论,这时研究者面对新问题完全处于认知失调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研究者的经验和理论积累所提供的知识背景、习惯性认识图式等没法解决面临的具体问题,或者应用先前掌握的逻辑推导法则、研究工具等,总是得出矛盾、错误的结论。正是这些矛盾激发主体探究的激情,力图通过重构原有经验和理论体系,改变自我认知结构来达到新的心理平衡。在这一艰苦的创建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功利因素”和认知失调的心理因素所形成的“力场”时时驱动着研究者探索新的解决办法,构成始创教育理论的认知环境。二是解决问题的认知结构形成机制。在利益和认知失调的驱动下,研究者将解决问题的经验因素与既有理论和分析工具等因素融合起来,形成相互作用的认知起点。然后,从已有认知起点出发,针对现实教育问题提出既符合自身需要又能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旦尝试性解决策略获得成功,研究者即可借助解决问题策略的思路形成暂时的神经联系回路。再经若干次反复实践的成功,神经联系回路得以不断强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内生工具、理论支撑点、经验操作程序之间的内在联系性逐步清晰起来,于是新组合的暂时神经联系回路逐步转化为研究者内心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最后,是研究主体认知习惯对始创方式的制约作用。研究主体认知习惯的养成,一是起源于其本科、硕士、博士的求学经历,尤其是其所学专业及其研究方向,对其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和制约性。二是其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研究习惯。在长期的教育研究实践中,研究者逐渐对某些问题产生了特殊兴趣,形成了适合自己的独特研究方式,并从习惯性理论建构思维方式上决定着其始创的视角和推演形式。

始创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体系的成形机理。研究者在始创教育理论体系过程中,一般根据解题程序和逻辑演绎规范来构造教育理论框架。首先,是教育理论“生长基点”的成形。研究主体思维中孕育的创生点,只是朦胧、混沌的有助于始创教育理论的生长要素,只有形成理论体系中的创生基点――即演绎整个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所依托的基本概念,才能将蕴含着研究主体的教育精神清晰、明确地表述出来。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只有形成了新的概念,把握住了问题的本质,才能开始理性的思维活动,演绎出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体系。为此,作为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创生基点的概念,必须具有科学概念的特征,即具有“反映科学对象本质属性的基本思维形式”。也只有形成了新的基本概念,才标志着主体研究深度和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始创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体系找到了立足点。其次,是教育理论体系枝干的萌发。基本概念形成后,研究主体内心涌动的精神生命力就处于深刻的转型时期,研究主体通过积极寻找能够支撑新认知结构的理论依据和教育事实,来促进和论证教育认知结构新框架的形成。美国社会学家史蒂芬・科尔(Stephen Cole)在其《科学的制造》一书中,把科学知识分为核心知识与知识。核心知识是科学知识中的一小部分,是被科学共同体承认为“真实的”和“重要的”那一部分知识。知识则是由科学研究人员产生的在核心知识以外的所有未被普遍认可的知识。从科尔关于核心知识的论述中可以推知,在始创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中,必须确保创生基点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产生的教育理论,才具有较高的“公认度”。沿着基本概念的微观结构,再结合解决问题中形成的初级理论,演绎出始创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就构成了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这些原理在没有被实践检验以前,还只是一种假说,除了需要运用相关理论来论证其正确性外,还要用经验事实丰

富假说的内容以获得支持。研究主体在搜集、筛选、组织教育事实或者利用相关理论对核心理论进行解释的过程中,支持假说的理论观点和经验证据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了围绕核心原理的保护圈层理论带。第三,形成枝繁叶茂的理论体系。一旦核心原理得到一定程度和范围验证,研究者就将以此为基础,根据核心原理的启发力衍生下位理论。这些边缘层次教育理论的衍生,主要是研究主体将核心原理蕴藉的抽象精神向外具体化,并熔炼其创建理论过程中的新体验、观察结论、解题办法等应用或操作性的过程。从方法论角度看,概念方法、经验方法和逻辑方法都是知识编纂的基本方法,但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在演绎下位理论时,往往侧重的是经验方法基础上对其他方法的综合运用。因为只有这样始创的教育理论才具有亲和力。才能有针对性的走向教育实践,激发出广大实践群体的行动力量。最后,认知结构的外化机制。研究者一旦形成了相对明确的认知结构,为了获得共同体的关注和认可,很容易激发起由内隐结构向外显文本表达的冲动。在生命力很强的教育理论始创中,一般借助对问题的经验认识人手,形成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以此为支撑点,将研究者的内在认知结构作为演绎整个理论体系的行文提纲,以准确的语言对认知结构的网点和联系方式、结构样态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展开陈述。

二、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生成机理

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以公开出版物方式始创后,经过教育研究和实践共同体的反驳、建构,进入其社会实践生成阶段。其生成中既有始创理论的基本精神,又有新的发展,还会融入一些相关概念和原理,由此实现从个体始创教育理论体系的书面革命,到引发教育实践革命。并生成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阶段。

社会实践生成机理。首先,生成性是判明教育理论富有生命力的关键。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由于来源于教育现实或研究实践,因此其精神生命力中不仅蕴藉了对实践的理性认知力量,而且还充盈着解决现实难题的激情,代表着实践群体的意志力等。因此,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不断开拓出新的认知视野。而这些新领域的开拓,又反过来促成教育理论新支点的形成,为生成教育理论的新生命力提供条件。其次,实践生成是教育理论不断增强生命力的途径。第一,教育理论的发展需要根据实践反馈进行建构,是“建构性的而非描述性的经验认识论”。第二,在解读和应用教育理论过程中,应用程序的确定和对理论内涵的解读具有因人、因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第三,在传播教育理论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实践群体理解,通常需要按照其所处情境特点把理论精神重新情境化,赋予其地方性解读的新意。第四,研究共同体与实践群体之间,由于资源关系的不同,二者对理论的使用价值和选择内容也有所不同,从而造成各自发展、完善新教育理论的重点不同。所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不同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根据自身的理解,对教育理论的创新点作出新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探讨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方面,理论研究者更多的侧重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与教育史上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的区别和联系,而实践群体则侧重研究怎样做到教育方针所倡导的全面发展。正是多方面研究的有机结合。协同建构生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

实践建构生成中的协同机制。教育理论生成中的协同运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每当教育实践中出现某种理论的急切需求时,往往使研究群体在认识上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教育研究中的理论子系统产生相干状态。在这样的相干状态中,不仅使各相关研究主体及其形成的理论子系统之间彼此相互调节,而且引发相关研究群体朝着一个共同稳定的目标协同动作。协同结果就生成了层次更多内容更为丰富的系统教育理论。第二,在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教育理论作用下,各相关理论和相关研究者也会自动地彼此趋于同一个目标,以开拓和延伸已有教育理论的精神生命力,协同形成某些更为高级的理论层次,衍生出更为庞大的下位子系统。基础教育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不仅应用了生活教育理论,而且还根据新形势的教育需要生成了适合当前条件的更为丰富的内容,从而发展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第三,每当富有生命力的研究方法或认识手段出现,也可能使相关研究者利用新的研究方式开展协同研究,促进新教育理论的有序生成。总之,协同是教育理论实践生成中各个研究者相互作用的一种重要机制,它使整个社会实践生成向理论有序化的方向发展,直至形成相对稳定的体系结构。

社会生态环境对教育理论生命力生成的锁定机制。生命发展的轨道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教育理论生命力的走向会因情境和机遇生成不同的轨迹,具有不可复制和逆转的锁定效应。教育实践和研究环境中的个体,每时每刻都面临着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挑战,其认识每深化一步都面临着抉择。好比生命之树的生长,政治时令、主体所处的学术平台、人们关注的热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理论的生成状态。因此,各教育研究者创生的教育理论精神生命,会因其生境的差异而不同。但是,就大环境而言,又可从社会性质及其基本关系的制约上来探究其锁定效应。一是计划经济条件下教育理论的锁定效应。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集权制的等级划分设定了不同研究机构的行政地位,南于“科学家直接依赖机构而不是科学”因此身居高位研究机构的人员就获得了优越的研究地位。加上这些机构“做了大量的努力来力图阻止其他人使用这些资源”,这又加剧了研究平台的等级锁定效应。建国初期,一些中小学教师对因材施教和个性教育展开研究,但很快就被北京和上海研究机构中的权威人士从更高的理论层面超越,形成更为高级和完善的个性发展理论就是例证。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理论的锁定效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研成果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的,“科学领域不再被看做为了创造性的成就而竞争的专家共同体,而是为了垄断科学信用进行竞争性地角逐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得失攸关的不是某一成果的价值,而是研究者的“信用”资本决定的利润。这意味着研究者既不对真理感兴趣,也不对研究的主题感兴趣,而是对新创教育理论能产生多少利润感兴趣,从正在进入市场化的我国教育理论生成中即可看到这种现象。研究者将创生的教育理论撰写成学术论文后,拥有“信用”资本的生产者把稿件寄给权威期刊,权威期刊为了从中获得“信用”人士声望的无形资本,很容易得以原文照发。而对无名小卒,则因没有“信用”资本可以交换,要么以新颖的创新点提高期刊的权威度;要么削足适履紧跟期刊热点,扭曲本原的创造精神以提高其特色类文章的“信用”资本;要么直接交版面费进行“信用”交换。在这里,大批无名小卒的创新,为了少花钱必然紧紧围绕期刊主题走向展开研究,对研究成果也必须根据编辑意见加以修改,因此真正见诸报刊的成果已经是多方作用“生成的理论”了。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高层次研究者除了对低层次研究者进行理论始创权和研究资源的掠夺外,还利用制度“不仅对研究经费的分配,而且对研究内容也有相当决定性的影响”,迫使下层教育研究者向着他们指引的研究方向,建构生成符合主流需要的教育理论新体系。

三、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的生长机理

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的生长是指新教育理论相对成型后,在广泛应用于实践中产生的自我完

善、发展过程。这一阶段其基本概念和核心原理相对稳定,基本精神没有实质性变化。根据实践需要衍生出系列下位行动理论,是其自我生长的鲜明特征。

第5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49-03

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思想不统一的政策支撑层面乏力、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团队弱化、部门协调度不强、教学体系欠完善的种种不良现象。如何根本改变这种局面,切实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成为紧迫的任务。

一、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定位分析

1.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这就为高校科学规划思政课实践教学,整合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规范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管理指明了方向。一般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以思政课相关课程的基本内容为依据,当前是以05'方案所涉及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等五门课程为基本内容,在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基本前提下,以直接体验为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核心目标,以区别于思政课理论教学的一种特殊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教学环节,是同一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两者有着共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它们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但侧重点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与育人功能。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立足于边境民族地区的实际,体现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国境边境线、山区以及欠发展地区的特点,理应形成独特的实践教学体系。

2.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大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中心工作,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本质上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办学性质与方向,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主渠道和主阵地。能否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想目标,不仅仅是把书本上的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储备,还必须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的行动,形成坚定不移的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来。为达此目的,必须在生活鲜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去锻炼,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立足本国、放眼世界,自觉形成学会正确、科学地分析现实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边境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区位条件的限制,远离中心城市及高校聚集区,校际交流与合作不易,信息沟通、人员往来、文化互动等受到极大的限制。因而,积极开展生动活泼与形式丰富多彩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其意义显得尤为重大。

3.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独特性。应该说,边境民族地区集老、少、边、山、穷等特点于一身,其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及丰富多彩的载体,可以采取多种实践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比如说,藉红色资源教育题材进行大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利用祖国边关的大好河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参观边境线、国境线上的战争遗迹,进行历史认知与教育,增强爱国情感;考察少数民族独特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风情风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调查研究边境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社会文化发展问题;考察边境民族地区经济贸易发展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以启发大学生观察社会问题、思考分析社会问题,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6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科学发展观创新

一、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人的认识过程始于在实践中产生的感性认识,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产生一种新的理论,这是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新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理性认识,这种正确的理论一旦被实践主体所掌握,并付诸实践,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便产生巨大的能量,这就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实践不断发展,理论也不断发展与完善。

二、理论创新的检验标准

1.实践中遇到重大问题需要解决。理论创新不是凭空杜撰,异想天开,更不是闭门造车,脱离实践。人类社会的无限性决定人们实践的无限性,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人们最初是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这种认识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深化。当这种认识与实践一致时,人们就能够在正确理论指导下有目的的实践,否则便是自由的、盲目的实践。这说明,理论是来自实践的,而实践是第一性的,但如果这种实践没有一种正确理论的指导,人们自由的、盲目的实践必然导致人类社会的元序甚至灾难。所以,当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重大挫折等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迫切需要一种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以保证这种实践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否则所谓的理论就是元病,就是空洞的理论,实践也就成了盲目的实践。

2.提出解决实践中遇到问题的理论体系。实践中遇到了问题就必须想办法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系列理论,这里我们强调的是“理论体系”,不能是一两句话或者某一方面的简单理论。因为它要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重大挫折等重大问题,否则就把理论庸俗化或者简单化了。

3.这种理论体系与实践相结合便立竿见影、产生强大的力量。理论是用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这种理论的正确与否,是不是真理,是不是和实践相一致,必须在实践中检验。这种理论如果与实践相结合便立竿见影、产生强大的力量,能解决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重大问题,则说明是正确的理论,是具有生命力的理论。

4.这种理论应该代表人类先进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任何一种理论的创新,是不是科学的,从根本上讲必须和人类社会发展相一致,属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先进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这也可以说是最终的检验标准。:

第7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电工电子 理实一体 教学

在中职院校中,电工电子这一专业性课程相对而言理论性较强,且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显得较为抽象,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不够彻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实践操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必要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电工电子专业课程的恐惧心理,从而在结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和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p重提高,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其采用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性较强,因此“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是比较适合在中职院校电工电子专业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的。

一、电工电子专业的教学现状

(1)以理论教学为主。从当前我国中职院校中电工电子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院校在培养电工电子专业的学生时,都是比较偏向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且学生多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教学方式单一且枯燥,这不仅大大地忽视了对于电工电子专业学生是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该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缺乏专业的实践教学设备。部分中职院校只注重学校的办学规模,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学校的扩建中去,从而没有足够的资金来配备完整的实践教学设备,特别是在小城镇地区,缺乏专业实践教学设备的现象更为普遍。而这直接导致在电工电子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没有足够的条件去进行实践操作练习,使得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3)社会实践练习较少。对于电工电子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获取不仅仅在于课堂的教学中,在实习见习的过程中,也是提高和增强其自身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当前大部分中职院校出现了与企业合作难度较大的问题,其主要是因为企业担心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从而使自身的生产质量和效率受到影响,所以学生真正走到一线进行实践操作练习的机会便少了。

二、提高电子电工专业学生实际技能的措施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对于中职院校电工电子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和掌握电工电子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为其进行实践操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只有将理论知识烂熟于心,才能够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实践技能。因此,这要求学校和教师,应当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放在同一高度,不盲目重视理论教学,不忽视实践教学,应在帮助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例如,笔者在进行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相关内容教学时,笔者会先讲解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的相关原理,并且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进行实践操作的时间,让学生通过亲自安装、测试、调试电子控制线路,从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同时笔者在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改进操作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掌握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方面的相关技能。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教师的“教”主要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良好的形象语言和专业、规范的操作动作,为学生进行正确的示范操作。当然这也要求在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应对对教学的内容有充分的理解,熟练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而学生的“学”主要包括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对于中职院校电工电子专业的学生来说,其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能相对较弱,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进行设计教学,为学生的自学加以引导,并结合小学合作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笔者在进行常用元器件的检测、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电子电路的装接、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教学时,笔者会先通过正确、规范的示范操作,让学生在观看示范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如电气控制线路的具体操作流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生产一些操作方面的疑问,这时笔者会结合理论并通过实际操作为学生进行仔细的讲解,让学生在教师“教”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从而真正学会如何去“学”,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加快实践教学内容和设备的更新速度。进行实践操作练习,是电工电子专业的学生获得和掌握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必然选择。所以,学校应当以社会发展和就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更新电工电子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当然更新不意味着全部丢掉传统的教学内容,而是进一步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和补充,以更好的提高电工电子专业实践操作练习的质量。例如在进行电容器充放实验教学中,笔者先要求学生利用指针式万用表练习对电容器质量的判断,然后通过结合生活实际中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电容器短路、漏电等现象对电容器质量判断的相关的内容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最后在通过笔者课堂教学总结,帮助学生将电容器充放实验中的相关知识内容整理、归纳,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从而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同时,学校也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供相对充足的资金为学生配备相对完整的实践操作机械,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参与到实践练习中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会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模拟电路知识的教学时,若只是单纯的知识讲解学生难以掌握相应的实践操作,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了教学内容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光控电路、闪光灯、延时关灯器、稳压电源、功率放大器等多种电子器件,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知道各种电子器件如何使用,并且在引起共鸣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电工电专业的“理实一体”教学方式是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碰撞中得到发展与创新,它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技能的获得应当并重,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不仅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能使教师的获得专业成长。

第8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得体会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职业素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所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的品质和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等。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从内容及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看,职业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和相融性。随着高职“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改革的深化,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着力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是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围绕职业道德教育,构建“一体两翼”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目前高职的思想政洽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是根据和教育部的“05方案”设置的,即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称《基础》课)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下称《概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整合、拓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适应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实践中可尝试构建以‘,05方案”为主体,以职业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两翼的教育内容体系。

(一)以“05方案”为主体,整合拓展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概论》课和《基础》课的开设,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形成科学的“三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学生的实际,可整合、拓展课程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和引导功能。如《概论》课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将理论学习和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分析学生能感悟和触摸到的内容,这样既可避免理论宣讲的枯燥性,又可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另一方面,针对高职的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基础》课教学中可强化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及跟学生的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教育,如可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职业指导”和“心理教育为两翼。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指导不等同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它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全程。职业指导课程应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发展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施以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大一可开展“职业导向性教育”,引导学生在了解专业、了解自身、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制定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发展目标;大二,可进行“职业融人性教育”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更好地了解社会分析自我,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并有效地实施、修正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将之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升有机地结合起来;大三,町实施“职业拓展性教育”,针对毕业生群体的需求,在做好常规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注重学生作为职业人必备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升,关注学生后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培养。

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结构性和地域性的“供大于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法国社会学大师莫里斯说过:“心理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心理教育的任务就在于预防问题,发现问题,提供指导,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心理基础。为此高职院校应立足高职教育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指导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以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心协为主阵地,以心理危机干预为主线,形成中心、院系、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工作网络为支撑的日常工作体系……还可将心理教育与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相结合,使之日常化、全员化、全程化,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就业心态。

二、服务职业技能培养,构建“多边合作”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寓教于“行”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就业导向”“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特色,积极探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的新途径。

(一)健全实践保障制度,创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内容

在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往往会遇到诸如实践课时、经费、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强有力的实践保障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这个保障体系至少应该包括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制度保障。学校应组建一支包括党委、教务处、学生处、团委、财务处、后勤保障处等部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教师的工作队伍,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每年应根据学生数拨付一定的经费专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为其顺利实施提供经费保障;教务处要以要求专业课实践教学的标准来组织安排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明确把实践教学课时写进教学计划,有统一的大纲,有规定的内容和学分,有完整的课表安排,有规范的考核标准和要求,为实践教学提供长期实施的制度保障。

从实践内容上讲,可尝试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就业及和谐校园的构建相结合。利用实践课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深入基层,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与人相处,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实践中了解社会需求,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发展的状况,科学地做好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让学生零距离地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及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知识竞赛、读书节等活动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构建;参观改革开放的典范,如华西村等,让学生切身感触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党的领导的正确性……

(二)构建多边合作平台,多渠道探索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途径

首先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渗透。在构建和谐校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越发多姿多彩。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可与学校的党团组织相结合,与各院系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相结合,在各级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环节:利用“五四”“七一”“一二九”等活动纪念日,组织或参与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节、征文比赛、演讲辩论赛、党团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了解历史了解国情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锻炼思考、表达能力;参与志愿者组织或公益活动,如参与为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捐款、义务献血、组织到敬老院、孤儿院帮助老人照顾儿童、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等活动,培养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及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等。

其次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实习实训相渗透。“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使得部分学生产生“短视”行为,重专业技能,轻思想政治素质。针对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可借助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深入实习工厂,与实习指导教师及工厂的实习指导师傅们相互配合,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切实去体会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做人之本,是立足之基,自觉地去体会政治理论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从而提高其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围绕职业素质提升,构建“全员全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考评体系

有学者指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的全面性与考试的有限性永远是一对矛盾,无论怎样的考试都无法反映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考核尤为如此。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承担着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任。短短三年的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否提高了?科学的“三观”是否“人心人脑”?这一切很难用一个具体的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这些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内容、彤式、标准等都应有别于其他的课程。要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必须构建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评体系。

(一)重知重行,创新考核内容,丰富考核形式高职的生源构成、人才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有着其特殊性,为此应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人才培养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等方面来创新考核内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考核要在根本上有助于学生知行素质的提高,其结果可从三个方面来评判: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是否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是否增强;在处理社会人生问题上的思想境界有无升华。这三个结果,传统的书面考试形式很难达到。因此应创新考核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记忆性、模仿性向探索性、创新性学习转变,增加主观性命题的比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和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形式和方法上讲,可采取开卷、小论文、调查报告、口试等途径,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行统一”、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

第9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字:职业学院、地质教育、钻探地质理论

中图分类号:P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钻探地质课程教学的重要模式。职业学院钻探地质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传授矿物岩石和基本地质现象识别、工程地质钻探的方法等实践技能为基本目标,培养学生专业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按此教学目标,职业学院钻探地质课程的教育教学观念急需转变。改变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家的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观念,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牢固的思维及实践技能

一、职业学校钻探地质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1.1传统教学模式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传统职业学校以“理论学习-课后实验-实习”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尤其是针对钻探地质方面,更重视理论方面,忽视实践的意义。理论老师与实践老师相分离,各自教学,理论老师凭借自己对理论方面的认知授课,不以实践操作为基础,很多理论方面的学习应用不到实践中,而实践中应用的理论又讲的不透彻。

1.2学生的学习热情度低

职业学院学生普遍学习能力较差,对理论学习热情不高,因此没有实践的理论教学使得学生对这门学科的认识仅限于学习,而没有实际动手操作的认知。造成厌学的态度

1.3与企业具体实际情况脱离

很多高职学院钻探地质毕业的学生因为不能直接与实际工作接轨,理论过多但实际操作经验少,被相关单位拒之门外。导致就业率低或者放弃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中也得不到认可。

通过以上分析,摆脱传统的钻探地质课程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势在必行。为了能够更好的搭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的平台,使职业学校以技能就业为宗旨的教学理念更好的推行下去,学校应更紧密的与企业联系在一起,采用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定岗实习模式,搭建以职业教育为特色的钻探地质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二、职业学院钻探地质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本模式

职业学院钻探地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采用理理论、实践、企业相结合,以实训教学为主具体分为:课内实习、教学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阶段。

2.1课内实习

请生产一线的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实训计划及内容,根据课程内容及需要,制定随堂完成的实训内容,通过校内实训教学、使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

2.2教学实训

在课内实习的基础上制定综合实训计划及内容,将各门专业实训课程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校内实训室及模拟实训场实训,完成专业核心能力训练,初步教会学生实际工作的基本方法及专业思维方法和能力。

2.3顶岗实习

在完成上述两个阶段的实训任务后,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生产单位进行预就业顶岗实习,通过生产实践,验证所学专业知识,培养实际的专业工作能力及专业思维能力,体验实际工作、进一步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增强就业竞争力。

通过上述3个阶段的实训,使学生从工程钻探方法、水文钻探方法等专业基础实训开始,逐渐融入地质填图等综合实训,将基本的专业技能相互联系起来,再通过顶岗实习应验所学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能较为全面的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层次的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工作能力及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使毕业生成为生产单位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

三、职业学院钻探地质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势

3.1实习实训项目及课程设计是校企合作的产物

地质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地质工作是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创新性较强的工作,针对钻探地质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必须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训练,聘请生产单位一线专家来共同设计实习实训项目,校企共同制定实训内容,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实习实训,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此做法充实了实训教师队伍,使钻探地质课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实训内容更符合生产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3.2突出实训的综合性、真实性、与未来工作的一致性

实习实训项目的内容分课堂教学实习、综合实训及顶岗实训3个阶段,围绕生产一线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安排,使学生在校内接受专业基础及专业技能实训的基础上,接受实际工作的基本过程训练,使学生能充分掌握钻探地质工作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基地教学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进行,融教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了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强化了学生实践技能,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3.3立足钻探地质矿产行业

承揽实际的生产技术项目,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职业感受,熟悉未来工作环境和要求。立足钻探地质,主动承担社会生产项目,利用实习基地的设施设备及技术人才,带领学生参加生产项目,既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专业素养,将“教、学、做”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对职业学院地质钻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经过生产项目锻炼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及工作习惯,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从而促进了地质工作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地质人才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尤其是钻井地质人才显得尤为突出。煤炭、地矿、石油钻井等行业需要的人才特点是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对地质人才的素质要求除了专业以外,还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职业学院钻探地质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必须做到 “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资与管理力度,理顺管理机制,加强年轻教师培养,进一步完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条件,实现以职业教育为特色的钻探地质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欣,刘哲,吕瑛波.图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 职业时空 2008年12期

[2] 刘大泉,刘甫.《工程力学》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2年04期

[3] 张旭芝,徐林荣.简论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的实习教学[J].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04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