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精选(九篇)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第1篇: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

关键词: 动漫 教学情境 教材重构

“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内容。本课的课程标准为“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我选择动漫一例到底,并通过“喜羊羊与灰太狼”突出重点,层层推进,攻破难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主体,实现了教学共振效应。在思维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隐性而有效地实现。在得到听课老师一致好评的同时,我反思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选材典型,贴近学生

这节课的重点是文化创新的一个根本途径和两个重要途径,准备这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选用什么话题作为设计的主线,将教学内容巧妙地整合起来,使整堂课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又能突出重点呢?在话题的选择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话题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感兴趣,能够真正参与。最初,我选择了青奥会,通过让学生为2014年在南京举办的青奥会设计一个会徽的活动来贯穿教学,设计和阐释会徽寓意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两个重要途径。但我思量再三觉得会徽设计活动也许会热热闹闹,但看似动态的活动并不能体现文化的发展脉络,因为毕竟会徽是个静态的事物。而文化离不开载体,文化的发展创新必须以一个有清晰的发展脉络的动态事物为例,我想一定要找到这样的一个事物,并以该事物的发展作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缩影来探讨文化的创新问题。就在我冥思苦想的时候,班上一位同学身着可爱卡通动画人物的衣服触动了我的灵感——动漫的发展和创新。在和学生有目的闲聊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班上的同学非常喜欢动漫,尤其是热衷日韩动漫,并且认为中国动漫与日韩相比远不能及。这不正是我寻找的合适话题吗?第一,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是最好的话题,因为它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感悟,最有话可说,创设情境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和感兴趣的话题。教学设计的重点不正是应该考虑如何打通科学世界与师生生活世界之间的通路吗?第二,学生对中国动漫发展史的辉煌成就并不了解,甚至还有一些误解,这个话题的选择不仅能够实现知识上的教学目标,而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能在思维的碰撞中自然而然实现,后来的课堂效果也证明的确如此。于是,我选了被称为中国动漫希望的“喜羊羊”导入新课。接着用“动漫”这个话题贯穿全课教学,以中国动漫曾经的辉煌、历经低迷、新的发展前景为文化创新的缩影,围绕“喜羊羊”创设了教学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探究活动,实现师生、生生与教学资源的充分对话。学生明确并理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根本途径,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二、环节精巧,活动充分

选择了合适的话题之后,我创设了三组环环相扣的教学情境:

情境之一:播放中国动画辉煌发展史短片。短片中气势磅礴的《大闹天宫》、充满情趣的《猪八戒吃西瓜》、写意优雅的《小蝌蚪找妈妈》都是中国早期动漫的代表作。从1940第一部动画片诞生到1986年,我国共有31部动画影片在各类国际电影节上获奖46次,尤其是1978年到80年代末,共有24部影片在国外获37项奖,创造了新纪录。被国际誉为“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那你认为中国早期动漫辉煌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引出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情境之二:原创动力公司召开新闻会宣布,最新的100集《喜羊羊与灰太狼》将通过迪士尼频道向亚太区52个国家和地区播映,版权费“按照国际惯例收取”。同时还将授权迪士尼作为总经销商,共同开发衍生品。有人认为“喜羊羊”进入迪士尼意味着更“给力”,是中国动漫业发展的一个契机。也有人认为外资介入国产动漫是为了控制甚至消灭“潜在”竞争对手,“喜羊羊”作为“五个一工程”的获奖作品,在商业和口碑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国产原创动漫的一面旗帜,不应该入住迪士尼。你认为入住迪士尼后的“喜羊羊”可能会有哪些变化?由此引出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第2篇: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与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注点。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设立与认证,是高校推进创新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创新实践学分及其认证方面的研究文献与成果基础上,展开创新实践学分认证主要理论分析,籍以为高校推进创新实践育人工作,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一、创新实践学分及其认证的内涵

创新实践学分指的是全日制学生在校期间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所要求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参加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学校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并取得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成效或成果,经过学校相关负责部门评审认证后而被授予的学分。作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成果的一种有形记载和综合评价,创新实践学分独具自身特性:一是创新性;二是超出性;三是成果性;四是认证性。

创新实践学分认证,在这里指的是学校创新实践学分负责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对大学生参加的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各类创新实践活动进行监督、综合审核和评估后,承认其成效或成果,并参照相对明确的量化标准给与这些学生相应学分的过程。

二、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及其认证的研究进展

(一)近年来,国外对学分及其认证途径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各国纷纷通过建立“学分银行”认证学分的途径,如欧洲学分转换系统、澳大利亚学分转换计划和韩国学分累积制度等,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升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目前,从认证项目数量、大学参与度、学生参与度和所涉及专业领域等方面看,认证规模及其实施模式总体呈现扩大趋势。其中实践研究较为成功并产生较大影响的有:美国学分衔接和转移政策、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ECTS)、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韩国学分银行体系、加拿大的学分转移制度等,均对包括创新实践学分在内的学分认证的主要途径和做法做出有益探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发以及党的十的召开,不同程度强调“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届时,如何实施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探究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证途径,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愈发受国内学者、理论专家和学生工作者的关注与研究:

一是从不同角度诠释创新实践学分的内涵。赵环宇(2008),张似阳(2008),秦记洪(2013),曾扬阳、高兴(2014)等从创新实践学分的具体项目内容、获取程序,阐述创新实践学分的内涵。此外,各高校相关制度的规定,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课外8学分科技创新学分认定实施细则》、《西南大学本科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等,均从实施创新实践学分的不同认识与态度,定诠释创新实践学分的内涵。

二是从性质与功能视角探讨创新实践学分的特征。综合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华正伟(2005),于文梅(2005),华正伟、刘洁(2006),乔玉香、安立龙(2010),顾嘉、唐永升、邵苏玲(2011)等从创新实践学分的性质及其功能的角度,提出对创新实践学分的特性与特征的不同理解,这也侧面反映出创新实践学分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三是从不同侧重点探究创新实践学分实施现状和完善途径。根据目前查阅到的相关资料显示:于文梅(2005),刘洁(2006),王力与唐甜甜(2006)等从创新学分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等方面,探讨创新实践学分的实施现状;蒋新兰(2009),阮彩萍、章联军(2010),乔玉香、安立龙(2010),乔玉香、胡章(2010),曾扬阳、高兴(2014)等从不同侧重点,探究创新实践学分的完善途径。

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述及启示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国内理论界关于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及其认证途径的研究已经取得诸多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与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相比,还存在一些局限与不足,具体表现在:1.是综观现有研究成果,发现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及其认证途径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紧密度还不够。2.是归纳现有研究成果,发现对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及其认证途径缺乏系统研究与整体把握。3.是总结现有文献资料,发现对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及其认证途径的研究深度不够。

随着高校创新实践育人工作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及其认证研究必将成为国内各大高校与学术界密切关注的重大理论性与实践性课题。近几年来,国家教育部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国内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及其认证方面的研究已积累一定经验,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反思,深入探讨当前国内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及其认证方面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得出以下启示:

1.是全面正确地深入理解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及其认证。

2.是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来研究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及其认证。

3.是创新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认证的思路与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晨,顾凤佳.国外学分互认与转移的探索及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4):9-14.

[2]顾嘉,唐永升,邵苏玲.创新学分管理系统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0):34-36.

[3]李健.新形势下国内外创新学分实施的异同[J].中国电力教育,2012(z2):150-151.

第3篇: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

【关键词】陶艺 造型设计 创意来源 实现途径

引言

所谓的陶艺主要是指利用陶瓷为载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陶艺创意的过程中,提高了陶艺制品的个性化造型,也丰富了陶艺商品的唯一性与针对性。而在陶艺创意的过程中,创意灵感的来源是其根本途径,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对灵感来源进行分类,并分别讨论若干种方式的实现途径,旨在为后续的陶艺创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1 陶艺个性化包装造型的创意来源

陶艺的成功与否主要与其造型设计相关,而造型设计的独特性与个性化主要依靠设计者的灵感来源。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对其灵感来源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个性化造型的思考方向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在实际的造型灵感来源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活来源。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生活中的艺术来源是不同艺术门类的综合表现。在具体的方面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归纳:首先,是对现实生活中的陶艺进行模仿,通过模仿与细节创新等方面,来达到体会创新者思想与创作方法的目的;其次,对生活中的艺术品进行观察与分析,带着一颗观察的心与谦虚的态度对生活中的普通事物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并将之通过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最后,通过对生活用品的观察,部分艺术品均是从生活用品功能的一种演变而来,尤其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用品种类繁多,日新月异,更是为基于生活的艺术灵感创作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与发展的平台。

第二,自然来源。我国悠久的历史以及大量的艺术品均存在对自然崇拜以及敬畏之情。而对于大自然的表达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具体的创作过程可以分为直接创作、间接创作以及融合创作等三个方面。

在直接创作层面,利用陶艺来对自然风光以及事物进行模仿,进而达到艺术加工的目的。如一棵树、一个动物、甚至是一块石头均能够成为陶艺的创意灵感来源;在间接创造层面,对于创作者的自然感悟要求较高,一方面需要创作者对自然有所体会,并从更深的层面上体会自然的丰富性与美学因素,同时对于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感进行提炼与加工,进而通过相应的手段予以表达;在融合创造层面,则需要创作者对自然事物进行具体的融合,可以是对自然风光的融合,可以是自然与生活的融合,可以是动物或者其他自然资源与人的融合。

第三,跨界来源。所谓的跨界来源主要是指对跨界思维下的一些其他艺术门类或者专业领域的元素进行融合。具体可以分为对科技的融合;对建筑、景观等方面的融合;对其他艺术门类包括演唱、服装、书画等的融合。通过融合不仅能够提高陶艺的创意来源还能够从根本上增加陶艺的艺术美感。

2 陶艺造型实现途径

在陶艺造型创意的实现途径方面主要可以通过整体造型创意、局部造型创意以及色彩创意等三个方面来予以实现,具体模式如下。

整体造型创意:根据创作者的创造目标对陶艺的整体形象进行规划与实现。此种创作途径需要把握陶艺的整体性与目标性。整体性要求不同的设计元素具体相互配合与相互融合进而保障艺术的协调性;目标性的实现则需要对陶艺的设计目标进行实现,或实现功能性,或实现艺术的观赏性。

局部造型创意:所谓的局部造型创意主要是指通过对陶艺的局部特征进行设计来达到总体的升华。在局部设计中对陶艺口颈、陶耳、陶座等环节进行设计,通过对局部形象的完善能够使得陶艺整体的艺术水平上升到更高的台阶。

色彩创意:所谓的色彩创意是指通过色彩的搭配来达到创意的表达。如对自然元素创意的表达可以通过蓝白绿之间的色彩搭配来进行表达。

除了上述的三方面实现途径之外,更多的是三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只有根据设计灵感与设计理念的融合才能够做到创意与表达同步,创意与个性同步,才能达到陶艺的个性化创造要求。

结语

本文对陶艺设计的灵感来源以及创造的表现手法进行总结,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创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田丹.体味器皿类生活陶艺个性化与时尚化的造型设计[J].美术大观,2008,05:119.

第4篇: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

关键词:企业发展 降低成本 主要途径

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十分关键的要素,其是企业生产商品所产生的各种耗费的货币体现,也是企业制定商品价格的主要依据,因此说,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成本因素十分重要,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充分的发挥成本的关键性作用,寻求最佳的降低成本的方法途径。

一、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要想降低企业的成本,必须要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实现创新化管理,但是从目前来看,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的成本管理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撑。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缺乏良性的竞争意识和竞争秩序,因此说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很难形成成本管理的科学意识,尤其对于大型企业来讲,在市场中能够优先获得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并且能够拥有有利的获利渠道,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但是管理者的管理意识缺乏前瞻性,使得企业成本的效用不能够实现最大化。

其次,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存在着混乱的局面。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企业的成本管理不仅体现在对各项资金耗费的控制上面,还需要通过对成本的管理控制,提升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并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进而能够降低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企业在对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混乱的局面,管理观念陈旧,不能够很好的开展这一工作。

最后,成本管理工作偏离了科学的方向。成本是衡量一个企业投入和产出的经营效率的重要因素,通常所说的低成本则是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这也是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需要努力做到的。但是从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企业在降低成本的过程中往往通过提高生产规模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这样就会在市场中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一旦企业忽视了市场的需求而盲目的扩大生产,将会直接造成企业的资金短缺,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企业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

上文中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想更好的控制成本,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措施加强管理工作,并且根据企业的发展经营实际,找到切实可行的降低企业成本的方法措施。下面本文就对当前企业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进行分析论述。

首先,需要树立起科学的企业成本管理观念。从企业发展的全局来看,降低成本需要从整体抓起,这就要求相关人员树立起正确的成本管理观念,并且要结合企业的发展实际,以资源优化配置为目的,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成本为主要目标。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且要从技术层面上实现创新,提升企业产品的创新能力,并在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及提升经营效率,又减少材料等的消耗,进一步降低企业的成本。

其次,要逐步完善财务管理机制,为成本的降低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要想更好的降低企业的成本,需要不断的完善财务管控机制,确定成本管理的内容和方向,这是实现成本减低的第一步。具体来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企业成本管理的制度,加强企业的成本预算管理,并且要根据企业当年的实际支出成本、收入情况以及市场的销售水平,科学的预测下年的成本、收入以及销售状况,并以此作为考核的依据,制定事前控制的措施,更好的控制成本,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除此之外,相关人员还需要根据预算的实际情况提升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水平,充分的发挥成本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优势,更好的降低成本。

再次,从控制原材料价格的角度出发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对于企业来讲,原材料是最大的资金消耗因素,其占据的产品成本比重较大,因此说要想减低成本,可以从节约材料成本的角度出发。具体来讲,在原材料采购方面,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量确定材料最终的用量,减少因为对需求量估计错误而造成的材料采购过多的情况出现,这样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成本的投入。同时,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对市场的价格进行多方比对考证,控制好采购的成本。在企业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要节约材料,防止浪费,并且要提升产品的合格率,降低材料的和其他费用的损失,这样也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成本。

最后,要不断实现企业产品的创新化发展。对于企业来讲,创新是降低成本的最有效途径。尽管控制好企业的生产消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但是这一方面的降低程度毕竟是有限的,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说只有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创新,提高企业产品的生产力,才能够更为有效的降低成本。具体来讲,企业要加强产品的创新,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在技术的应用中力求是产品达到最佳的状态,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和综合性能,同时还需要提升产品的生产率,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所以说,要想减低成本,必须要通过技术手段提升生产效率,这样才能够确保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成本在企业的发展经营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同时也会影响到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说,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立足,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措施加强成本管理工作,并且要逐步降低成本。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今后企业的发展有所帮助,为其成本的降低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更好的推动企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君.浅析企业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J].财经界:学术版,2010

第5篇: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活态传承;价值;途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67-01

一、川剧“活态”传承的现状

“活态”传承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进行传承与保护的一种方式,用文字、音像、视频等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方方面面,以此来达到对川剧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随着城市化改造,一些传统村落正在不断消亡,非遗文化产生的源头在发生改变。大量传承人离开原生地,他们也从此与“根”断裂。前文化部部长蔡武曾表示,“非遗”的传承链条正在中断,60年间传统剧种损失了三分之一,传统文化目前的生存境地已危在旦夕。

二、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

川剧“活态”传承的关键在于“活”,结合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加以融合创新,完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艺术文化的精髓。川剧是传承本土民族文化艺术的核心,是对充满着民间生活情调和地域风情的蜀地文化的重塑。

川剧是四川省优秀的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国家和四川省“十三五”规划中,遵循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文化创新,遵循协调发展理念,构建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等战略部署的实践探索,也是服务地方精神文化需求、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川剧“活态”传承的途径

(一)以创新形式开展川剧文化艺术的传播

其一,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的迅速发展成为川剧新的发展途径,通过电视节目的展演并加以创新,不断丰富川剧戏曲类节目的种类及内容;改革或翻新传统的川剧戏曲剧目,结合时代编写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剧,使川剧以全新的面目走向大众的视野。

其二,把川剧戏曲引进校园,将川剧艺术搬上高校课堂,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还为广大在校师生提供了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展现自我的舞台,为延续川剧的“活态”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三,针对川剧的地域性发展,在西南地区或成都本地设置川剧文化生态保护基地,实行“一带一”的政策,加强与周边地域间的文化交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活”起来。

(二)对川剧传承人的事业扶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载体即传承人,他们最大的价值是其对信息的传递,将传统技艺继承下来,传承下去。从被忽视到被关注,传承人身份的认定,是基层民间艺术家得到上层文化的重视。传承人们不仅要有使命感,还要通过传习手段引导社会的关注与保护,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的根本便是“活态”传承。从“活态”传承的角度出发,为川剧的延续寻找一份新的途径,为川剧更好地发展谋求一条新的道路,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完善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邓运佳.中华梨园一枝花――川剧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郭峰.川剧[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4]厉震林,倪震.双轮美学――中国戏剧与中国电影互动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5]刘文峰.中国传统戏曲传承保护研究(上)[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6]于学剑.当代戏曲创新思考[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7]姚於,王斌.川剧之困―――天下第一戏现状报告[J].新西部,2012.

[8]孙晓涛.论地方戏曲保护和传承与增强文化核心竞争力[J].四川戏剧,2012(2).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李梦诗,女,湖北宜昌人,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2014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第二作者:魏园,男,河北张家口人,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2014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第6篇: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

>>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德育有效途径的探索 浅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词汇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有效途径的探索 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探索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导入的有效途径 探索小学中段词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英语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索 小学作文启蒙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途径 探寻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农村小学音乐课教学有效途径 中小学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现实意义和有效途径探究 低段合唱教学是实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 创新实践教学理念,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浅谈小学英语有效教学之“有效途径”的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探索小学音乐教学有效途径的实践 探索小学音乐教学有效途径的实践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小学音乐课必须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给孩子们一个愉快的成长环境。因为良好的音乐教学能净化孩子们的心灵、陶冶小学生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的责任。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无限乐趣,尽可能地让孩子们享受音乐中的无限“美”,使他们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有效途径  一、提升共同体验,调控课堂氛围。

新课程中强调学生对音乐的主动建构,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强调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生成新的音乐体验。正因为此,我们才应该更清晰地理解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避免“生吞活剥式”的教学。对于音乐学科的教材内容,我们提倡学生的聆听丰富多彩,富有个性,我们希望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莫扎特,这些都是对的。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精细地“研听”教材,要对教材有自己的独特理解,这样可以在课堂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更为恰当的引导,以此帮助学生提升共同体验。音乐中也难以得到答案。因此,自然就归结到一个共同的体验,乐曲本身不可能明确告诉我们音乐具体表现的是什么。 教师只有把自己视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对所学内容好好尝试,认真体验,有了认识后,才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更好地互动,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引领者,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新课程理念中,要真正实现学生的健康和谐的发展,调控好课堂气氛是实现这一理念的基础。要重视课堂生成的东西,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

二、关注美感享受,调整课堂进程

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我们音乐课的律动中孩子们忘我地展现自己,不求整齐划一。他们的歌唱与表演相结合,音乐与律动相结合,相得益彰,饶有情趣。孩子们通过律动体会音乐,表现音乐,这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感受“美”的活动。他们尽力地舒展着自己的头、手、脚等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虽然他们的动作显得那么幼稚,有的甚至很不协调,可他们毕竟在认真地做,他们在尽情享受着律动带给他们的无限乐趣。节奏是旋律的骨架,试唱、创作旋律,首先必须认识节奏、创作节奏。利用音乐课教给孩子们一些节奏知识,逐渐让孩子们在排排打打中学会组合、创造节奏。要想让孩子牢固地掌握节奏,必须根据孩子们平时的生活中的见闻来巩固、来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组织创造一拍、一小节、一个乐句的节奏谱,根据不同课题的需要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节奏型等,让孩子们在拍拍打打中认识节奏、创造节奏,充分感受音乐课中的节奏美。有时教师让孩子们看着画面,听着音乐,他们情不自禁地轻轻哼唱起来.在美妙的旋律中,他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他们似乎也看到了歌曲中的美丽景象,在动人的旋律中,孩子们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那是情的熏陶,美的享受。

三、注重能力培养,提升课堂效率。

课改后的音乐教育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重视人的素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了想上音乐课和更想唱歌的情感和欲望,特别是孩子愿学、乐学。因为有感才有受,有感才有智。课改对学生素质、能力、个性的培养,要求把素质教育落实到音乐教学。因此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科教学来完成的。原来的各科教学中较多的是只重视本学科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重视。以音乐教学来说,多少年来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音乐是一种技术课,它是传授音乐技能的技巧课。音乐教学方法也以“教音乐”为宗旨,教师的教学目标往往停留在“帮助学生顺利地学会教材规定的内容”,教师的注意力必然集中于唱歌、识谱、乐理、欣赏等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了对人的素质、能力,特别是个性的培养。而教改后的教材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包括智力素质的开发,包括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灵敏反应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协调合作能力、审美能力等因素的训练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达到教人的目的,通过教人来更好地学习音乐。否则再简单的技能技巧训练,也只能成为机械的操练,呆板的重复。这种比较有新意的课堂教学,不仅在形式上灵活、多变、新颖,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7篇: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

摘 要 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各有,因此,公共行政学有不同的研究途径。本文从公共行政发展史的角度,纵观公共行政的发展脉络,分析管理途径和法律途径的冲突,并设想在未来的治理中如何规制这些冲突。

关键词 公共行政 管理途径 法律途径

一、公共行政发展的脉络及三种研究途径

1.公共行政发展的脉络

目前,学术界对于公共行政的发展脉络虽表述不同,但大体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提出与创立时期。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行政学应运而生。第二阶段是行政学的正统时期。这一时期认为经济和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准则。第三阶段是批判与转变时期。国家开始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全面干预,行政学也进入了不断深化改革的时期。第四阶段是应用与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科技的发展也为行政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时期的行政学由纯理论的研究转向应用研究。第五阶段是挑战与创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陷入“滞胀”的困境。由美国青年行政学者发起的“新公共行政”运动得到发扬光大。第六阶段是总结与探索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公共行政学开始了对本学科历史发展的回顾和反思。一场以“新公共管理运动”为标志的大幅度行政改革在美国等多个国家开展。此外,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和罗森布鲁姆的“多元公共行政观”至今仍非常值得学术界的探讨。

2.管理、政治、法律三种研究途径

罗森布鲁姆的“多元公共行政观”认为公共行政从来不是一个同质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途径是多元的,这产生于公共行政的复杂性。长期以来,对公共行政领域的研究存在三种途径,即管理、政治和法律。管理途径已发展为传统管理途径和新公共管理途径两种思路。根据传统管理途径,公共行政的意义在于追求效率、效能及经济最大化。新公共管理途径的基本价值观强调成本――效益及顾客回应性。这一途径主要是改革原有的旧模式,以期改善公共部门的绩效。公共行政的政治途径强调的价值是“代表性”“政治回应”“责任”等。公共行政研究的法律途径主要是将公共行政看做特定环境中应用法律和实施法律的活动。法律途径的公共行政强调法治,这包含着以下四个方面的核心价值:“程序性正当法律程序”、个人应享有的实质权利和法律的平等保护权、公平、诚实。

二、公共行政中管理途径与法律途径的冲突

在公共行政的三种视角中,管理视角和法律视角的价值观最为相对,管理途径强调效率,而法律途径则强调公平,两种途径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组织结构方面的冲突

传统管理途径主张公共部门应采取官僚制组织结构,以专业化分工、统一指挥与协调达到高效目的。新公共管理途径主张组织结构应整合组织内部的各项行动并尽量授权给各分工单位,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和自主性。而在法律的视野中,公共行政研究强调行使裁决功能的行政机构必须有大的独立性,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

2.人事行政方面的冲突

管理途径的人事行政主张人事工作应促使效率、经济的最大化。其假设是公共服务应非政治化,像企业一样运作。而法律途径则高度重视求职者的权利和自由,将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宪法关系置于公共机构雇佣关系之上,强调公平平等程序的必要和法律平等保护的需要。

3.预算和财政方面的冲突

传统管理观点尝试发展一种预算途径,来提升经济、管理效能的价值,寻求以预算来削弱浪费、强化对政府运作的管理控制。新公共管理以市场力量为手段,强调绩效和顾客的回应,例如新绩效预算。而法律途径则保护宪法的完整性和个人权利,确保人人在法律之下有同等保障,以及改善程序正义及公平性。

4.政策分析与执行评估的冲突

传统管理观点强调政策执行的效率、效能,偏好政策执行的评估技术并主张行政机关要控制调查过程。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应该安排公共服务的提供,而不应该自己直接提供服务。法律关注的焦点在于宪法的完整性、公平、以及个体权利的保护,主张向行政服务的接受者、行政管制的对象提供程序上的保障,以防止权益受到损害。

三、公共行政中管理途径与法律途径冲突的规制

1.整合两种研究途径,进行全面分析

罗森布鲁姆曾经说,“尽管不同途径的价值和主张是冲突的,但平衡各种矛盾和冲突正是公共行政艺术的精髓所在。”管理与法律所代表的价值对于公共行政同等重要,处于并列地位,单独强调某种价值诉求都是片面的。这种价值诉求的冲突从理论上表现了公共行政实践中的困境。这里说的整合并不是融合两者的矛盾,而是运用两种视角去全面的看问题。

2.重视法律途径的应用

以往的实践经验中,管理途径更受人们重视。管理途径强调行政理性、效率、效能等工具理性的价值。不可否认,它对公共行政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另一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管理途径忽略了民主的基本价值。因此,在以后的治理实践中要更推崇将法律途径纳入研究视角中,强调“法律继续为公共行政之核心议题”。

3.承认其根本冲突,并以权变的思想去解决具体问题

行政管理者必须承认两价值诉求的差异,不能盲目融合两种截然不同的途径。两途径的并无高低之分,也不能做出先后的价值排序,因而整合两种途径的有效方法还在于对每一种研究途径的适用条件、背景作更详细的分析。以权变的思想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罗森布鲁姆在书中曾指出,当涉及灾难的预防时,适合管理途径;当涉及平衡双方当事人利益时,适合法律途径的分析。

参考文献:

[1]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美]戴维.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法律的途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第8篇: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通识教育

20世纪初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开始。1903年王国维在《论教育的宗旨》一文中,提出了“完全之人物”的人才培养路径,其中即包括美育。王国维认为,美育一方面可以使人情感发达,达到完美之域;另一方面美育是德育与智育的一种手段。关于艺术一词,学界上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义,大致可以概括为:艺术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与工具,在一定的审美理想和技巧的作用下所进行的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識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有机结合,是精神世界的物化。艺术从行为活动上看具有两个特征,实践性和创造性;从学科属性上看,艺术是人文的。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其功能主要体现在艺术实践教育和美育上。艺术的人文属性决定了高校艺术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旨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

在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化的阶段,艺术教育已经从专门的职业教育转变为一种通识教育。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在大学四年就培养出数10万计的艺术家,但是我们需要培养出有综合素质、人文精神、审美情趣、一定艺术修养和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毕业以后可能不一定从事艺术职业,也许终身都不可能成为一名艺术家,但他们会从事需要一定艺术专业修养的其他社会工作。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功能:立德树人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一)人文教育功能

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与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曾任教育部部长的周远清先生指出,高等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即人文科学和艺术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积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高校艺术教育是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积淀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即美育。美育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辅助与诱导作用。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美是道德的象征。蔡元培先生也曾指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导善”的作用。

(二)人才培养功能

林逸鹏先生说过:“高校艺术教育即是艺术的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创新的精神。”高校艺术的通识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普及,更多体现的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功能。富有创造力的人的思维必然包括开阔性的形象思维,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形象思维作为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对大学生丰富想象、储备知识、积累经验、科研创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形象思维与人的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形象思维,人类的科学技术如何能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

(三)文化传承功能

艺术教育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艺术教育,能有效的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的内在动力将不仅促进艺术自身的创新,也将促进受教育者的科学创新和人文创新,促使受教育者在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通过文化交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创新本民族文化,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第9篇: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国 上海 201620)

【摘 要】目前国内很多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服装设计人才不能很好地与市场对接。针对这种情况,将国内外培养机制进行对比,分析了我国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查找,提取培养途径因素,然后通过调研法、spss软件主因子分析法确定主要的培养途径,并结合国外优秀的培养案例,设计出理想的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并应用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设计系,由此形成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希望在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方面能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创意产业;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实证分析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公共服务平台项目(13DZ2294300);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 13ZS173)。

作者简介:郑景景(1990.09.26—),女,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装市场营销。

国外许多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非常成功,国内大多服装高等院校进行学习,但都只是简单借鉴模仿,对培养市场需求人才作用不大。本文对服装创意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1 创意产业

1.1 创意产业的内涵

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不足以完全反映创意产业的本质。文化、人的创造力、科学技术和产业化是其本质。

1.2 创意产业特征

创意产业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创新特征:思维的原发性;(2)学科交叉特性:科学与艺术的结合;(3)文化特征:创意代表一种理念,理念的实现包含于文化当中;(4)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特征:创意产业具有学科交叉性,学科交叉包含科学;(5)高风险、高增值特征:创新引起供求弹性增大,市场风险增大,高风险往往与高利润同行;(6)强辐射特征:具有市场的开拓力。

2 服装创意设计人才特征

服装创意设计人才特征随着服装市场的一段时间的发展不断变化着。目前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大多具有良好的激发自身创意思维能力、掌握服装市场营销相关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研究了解消费者消费行为相关知识能力的特征,同样地,对于美学的欣赏和实际应用能力也是服装创意设计人才所必备的特征。

3 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途径提取

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途径因素的提取主要通过两种方法提取:文献总结;专家访谈法。由此归纳出:教学课本更新(结合市场)、双师型教学团队、学科交叉(艺术与科学)、多媒体教学手段、课程考核方式(结课作品)、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践实训环节的建设。

4 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途径的确定

4.1 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途径的调研设计

本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作为收集研究所需资料的主要方法,通在进行调查问卷的同时,辅以访谈法,针对数据分析中出现疑问时用于核实和理解之用。

1)调研目的

设计出适合我国服装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2)调研过程

问卷的回收情况: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60份,其中有效问卷数200份,有效率为86.6%。按性别分,其中男生175份,占58.3%;女生125份,占41.7%。按职业分,其中学生136份,占45.3%;老师97份,占32.3%。

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途径分别以字母A、B、C、D、F、G、H来表示,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人才培养途径的得分集中在2~5分当中,而出现在1分的比率相对较小。而每种培养途径的总分为其对应分值乘其对应比例之和。由此可见,教学课本更新、双师型教学团队、课程考核方式及实践实训环节的建设相对更受关注和重视。

4.2 数据统计处理及图表制作

4.2.1 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

本次信度检验采用克朗巴哈信度系数法,Cronbach’s α系数在0~1之间,如果α≥0.9,则认为量表信度很高;如果0.8≤α<0.9,则认为信度可以接受;如果0.7≤α<0.8,则说明量表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本研究共有1个量表,分析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途径,总共有7个测量题项。本文采用Cronbach’s α信度估计方法对问卷信度进行估计。

其中,α为信度系数,k为题目个数,为问卷各题的方差,s2表示测验总分之方差。

通过可靠性统计量可知,Cronbach&acute;sAlpha为0.820,在0.8到0.9之间,因此量表信度可以接受,量表设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4.2.2 服装创意人才培养途径因子分析

由表1可知,Kaiser-Meyer-Olkin的值为0.648接近于1,所以因子较稳定,可以继续进行下面的因子分析。

由图1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途径的因子分析碎石图可知,横坐标1-7分别为因子,纵坐标为特征值。因子4为转折点,而此处因子4的特征值明显离标准1较远,所以应提出因子1、2、3。因子1、2的初始特征值大于1,根据最后两列中的提取平方和载入与旋转平方和载入可知,1、2两个因子可以解释原始的7个变量方差总和的64.326%。

由表3可以知,A、B、D、F、C在因子1上载荷较高,H、G在因子2上载荷较高。对因子1命名为教学因子,主要影响A教学课本更新(结合市场)、B双师型教学团队、D学科交叉(艺术与科学)、F多媒体教学手段、C课程考核方式(结课作品)。因子2命名为实践因子,主要影响H校外实习基地建设、G实践实训环节的建设。

4.3 对比分析现有培养模式

4.3.1 工作室培养模式

工作室培养模式是指在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教学阶段,把传统的教室、实验室改变成各种设计创作的实践场地,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分成不同的课程模块进行设计研究型的一种教学模式。优点:(1)具有良好的艺术氛围;(2)利于激发创作灵感;(3)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4)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进行实际操练。缺点:(1)缺乏对先进多媒体教学的应用,造成人才培养效率降低,实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2)对于服装相关学科重视度不足。

4.3.2 能力本位培养模

能力本位培养模式就是从岗位需要出发来确定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目标,从而确定培养途径[4]。它可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评价的能力,而且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但同时,它又缺乏先进多媒体的应用,对服装学科不够重视,教学课本没有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优化。

4.3.3 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签订培养协议培养结束后,合格的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的一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加强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2)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从而获得一定的经验。缺点:实践模块加强到位,但是培养模式内容过于单一,对服装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来讲,远远不足。

4.4 理想化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

通过对工作室培养模式、能力本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再结合本次调研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工作室培养模式更适合培养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同时将调研出的培养途径合理地应用到工作室培养模式当中,理想化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便会自然形成。

理想化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1)教学课本的更新(结合市场)、教学方法实验空间的拓宽、良好的艺术氛围;(2)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3)学科交叉的加强(艺术与科学);(4)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5)课程考核方式更多注重结课作品、实践实训环节的建设;(6)设计道具和实验设备的合理安排。

5 实证分析

将理想化的工作室培养模式应用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设计系的人才培养当中,首先,该校具有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践实训环节的建设、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三大教学模块。另外,该校配有一定的工作室场地。因此作出以下规划:(1)对现有工作场地进行合理规划,主要分为:设计室、探讨室、制作室、效果展示室。(2)将理想化工作室培养模式中剩余模块添加进该校培养模式。(3)剔除不符合该校设计系的人才培养途径。(4)形成具有该校特色的工作室培养模式。

6 结语

本文对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途径进行了分析、提取,比较目前三种较为成熟的培养模式,从而提出理想化的服装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工作室模式。最后应用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设计系,希望对服装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金元浦.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J].电影艺术,2006(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