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区域环境质量范文

区域环境质量精选(九篇)

区域环境质量

第1篇:区域环境质量范文

关键词:地下水; 环境质量; 单项污染指数; 综合污染指数; 评价

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05002

1引言

锦州市地处辽宁省中部偏西,为省辖市,总面积约为9925.34 km2,位于东经120°42′~122°36′、北纬40°49′~42°08′之间。截至2015年,锦州地区水资源量为53610万m3,人均占有量177 m3/人,地下水资源量为42293万m3[1]。为监测锦州地区地下水污染动态及掌握居民饮用水水质状况,地下水监测点位多布设在市区周围的饮用水源地。监测频次为5月份采样一次,监测项目为22项。

2监测结果

“十二五”期间,共对锦州市典型区域地下水采样分析,监测结果见表1。

3结果评价

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采用GB/T14848-93《地下水水质标准》[2]中Ⅲ类标准进行评价。评价方法采用污染指数法[3]。

(1) 单项污染评价。

计算公式:Pi=XS0,其中:pH值的单项污染指数为:Pi=|X-|S2-,=S1+S22

式中:Pi为单项污染指数;

X为某一评价参数的实测浓度;

S0为某一评价参数的标准值;

S2、S1 为pH值标准值的上下界限值;

为pH值背景值的上下界限的中值。

(2) 综合污染指数。

计算公式:P=∑ni=1Pi。

评价结果见表2,依据表2的评价结果可知,单项污染指数从大到小依次是六价铬26.86、锰3.33、氨氮1.77、硝酸盐1.55、挥发酚1.50;锦州地区典型区域地下水各项指标污染分担率由大到小依次是六价铬66.84%,锰8.29%,氨氮4.40%,硝酸盐氮3.85%,挥发酚3.73%。

4原因分析

\州市典型区域地下水水质长期处于五类水,相对较稳定,但主要超标项目下降明显,超标点主要集中在铁合金厂附近。随着常年的渗漏,铁合金附近形成了以六价铬和锰为代表的污染带,因此六价铬污染分担率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是由铁合金渣山和女儿河屯东、金厂堡屯机井六价铬的超标造成的。

硝酸盐超标主要与锦州市所处地区的地质结构及土壤类型有很大关系。挥发酚与氨氮的污染分担率高,其原因主要是当地大面积种植水田,使用化肥很广泛,受雨季的冲刷渗透,致使上述分析项目偶有超标。

5结论

“十二五”期间,锦州典型区域地下水水质总体处于五类水平,主要污染因子为六价铬、锰、氨氮、硝酸盐、挥发酚,但污染程度呈下降趋势,应加强监测及管理。

参考文献:

[1]

锦州市政府.锦州市“十二五”环境质量报告书[R].锦州:锦州市政府,2015.

第2篇:区域环境质量范文

做好三篇文章:一是构建和谐新质监,确保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强化“五型机关”建设。严把干部晋级使用和财务大额收支两道关,不断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实施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维护班子团结、实施干部监督,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全局上下拧成一股绳,同唱“一首歌”,收到了可喜效果。几年来,无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没发现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之便吃拿卡要报现象。二是强力推进质量兴区、兴企工作,努力提高区域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把企业自律、部门监管、市场引导“三管齐下”的工作机制落到了实处,强化了对现有19个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培育和保护,支持其做大做强。先后在12家企业建立了质量联系点,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企业,指导企业开展质量诊断活动,查找、整改不合格问题。同时,还积极有效地推广了雪花啤酒厂先进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和大用镇农业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种田新做法。三是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菜篮子”、“米袋子”缺秤短量为重点,组织技术骨干和执法人员深入到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开展计量免费检定和执法行动,营造了计量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

完善三个体系:完善效能提升管理体系。从精细化管理人手,以效能管理为手段,促进全局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完善行政监督与执法体系。改变过去一味地查、打、罚的传统执法行为,采取温馨提示、首查不罚、指导帮扶、行政处罚并举的行政执法格局。完善创优服务评价体系。做到“三不四要”:领导交办的事项不延误,重点工作不出错,接待服务对象不冷落;在服务本领上要有一技之长,在服务态度上要一心一意,在对待不同企业上要一视同仁,在自我要求上要一尘不染。

打好三个战役:查农资、保春耕。在“春雷行动”期间,积极采取得力举措集中开展了农资专项打假整治行动,成效显著,成为了“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亮点。查建材、保建设。由于利民开发区确定为哈大齐工业核心示范区,带动了一些建筑项目相继落户呼兰。为了保障建设安全,质监分局多次请省钢材检验站质检人员现场抽检,严格把关。效果很好。查食品和特种设备、保安全。按照“三员四定”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乡镇监管员、协管员,聘请了一批信息员,并层层签订了责任状,明确了相关监管人员的监管责任,建立健全了食品质量安全报告制度、生产领域食品质量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置预案等工作机制,督促企业签订了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形成。为了落实好特种设备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呼兰质监分局坚持要求企业做到了“三落实、两健全、一原则”,即落实好机构、人员和责任,建立健全技术资料和制度,坚持一条“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设备不准投入使用”的原则,为建立完善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夯实了基础。同时还加强了现场监察,突出了隐患整改。做到“三个不间断”,即深入现场监察不间断、督导整改隐患不间断、协调定检不间断。拉网式排查各种隐患,隐患整改率达100%。目前,呼兰质监分局两个安全监管工作已初步形成了“大网络、全覆盖、无缝隙、保平安”的区域监管协管新格局。

第3篇:区域环境质量范文

1研究方法

1.1指标选择目前环境形势并没有统一和权威的定义,一般常用于指环境污染排放形势、环境质量形势等,本研究的流域经济环境综合形势指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下的水环境污染排放和环境质量综合形势,其指标体系主要从社会经济—污染物排放总量—水环境质量角度构建。初始选择社会经济方面常用指标,包括GDP、工业总产值、重污染行业(造纸与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总产值、人口、国土面积几个指标;根据目前我国环保工作总量控制指标,污染物排放总量方面选择COD、氨氮排放量,及工业、生活、重污染行业COD、氨氮排放量;环境质量方面,根据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选取Ⅰ~Ⅲ类水质比例、劣Ⅴ类水质比例2个水环境质量指标。为确定评价指标,召开专家咨询会,专家认为本研究的流域经济环境综合形势要综合反映流域的污染排放与环境质量2个方面,又要与社会经济指标紧密结合,用无量纲的综合形势指数表示。经济粗放发展导致的污染排放增大,污染排放不均衡,水环境质量变差等都会导致综合形势指数变大,环境形势变差。因此通过建立经济社会—污染排放、经济社会—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反映流域经济环境形势。基于专家意见,结合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构建指标体系如下。流域经济环境综合指标体系从经济与污染排放形势、经济与环境质量形势2个方面构建。其中经济与污染排放形势通过2个子指标表示:污染排放空间差异形势(又称GDP与污染物排放量的地区环境基尼系数)和污染排放行业差异形势(即造纸与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几个水重污染行业总产值与其污染物排放量的基尼系数)。经济与环境质量形势也包含2个子指标:污染排放强度(通过单位GDP污染物排放强度和单位国土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表示)和水环境质量形势(国控断面好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流域综合指数基于控制区数据计算;为便于分析流域形势变化的原因,构建流域内控制区经济环境诊断形势指标体系并计算相关指数。3大控制区的经济环境形势从经济与污染排放诊断形势、经济与环境质量形势2个方面构建。其中经济与污染排放诊断形势通过污染排放诊断系数(通过GDP和污染物排放量计算)和污染排放行业诊断系数(通过重污染行业总产值及其污染物排放计算)。经济环境质量形势的含义与流域相同见图1。

1.2评估方法经济环境形势综合指数表征流域水环境质量、总量控制管理在宏观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变化形势,通过经济与污染排放形势指数、经济与环境质量形势指数表示,分别表示经济与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关系和经济发展与污染排放导致的环境质量变化。方法为2个指数加权求和。式(1)中,Q为流域经济环境形势综合指数,Q1为经济与污染排放形势指数/诊断指数,Q2为经济与环境质量形势指数,W1、W2分别为其权重。本研究取W1=W2=0.5。流域的经济与污染排放形势指数为经济发展导致的污染排放空间差异和行业差异的表征,通过2个指标表示:污染排放空间差异形势、污染排放行业差异形势。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将该系数用于环境经济领域,假设一个地区内的几个评价单元基于一定比例的经济增长,对应于排放相同比例的污染物,则污染物排放分配为绝对平均,基尼系数为0;污染排放越不公平,基尼系数越大。式(3)中,Xi为某控制区i的GDP(当计算行业基尼系数时,Xi为重污染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整个流域的GDP累计百分比;Yi为污染物排放量(当计算行业基尼系数时,Yi为重污染行业的COD和氨氮排放量)的累计百分比;当i=1时,(Xi-1,Yi-1)视为(0,0)。如果某一年份环境基尼系数过高,则表明存在一个或多个控制区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相对于其他控制区不均衡(当为行业基尼系数时,表明4个重污染行业中存在某个行业污染排放不均衡,发展粗放),其污染物排放量过多,但是其经济则没有相应的发展。对于这种粗放式发展,需要采取一定措施提高经济环境发展效率。流域的经济与环境质量形势为经济社会发展与污染排放导致的流域污染强度或者环境质量差异,通过污染排放强度和水环境质量形势2个指标表示。前者为单位GDP污染物排放强度与单位国土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加权平均值,后者根据好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计算得到。控制区的经济与污染排放诊断形势指数为污染排放空间诊断指数和行业诊断指数的平均值。前者通过水污染物排放量与GDP的地区弹性系数表示,后者通过重污染行业水污染物排放量与其工业总产值的行业弹性系数表示。式(6)中,xi表示某控制区i的GDP(当计算行业弹性系数时,为重污染行业工业总产值),yj表示其水污染物排放量(重污染行业水污染物排放量)。j表示不同控制区。通过对比该系数,可以分析该控制区污染物排放量与GDP发展的公平性。若ZQi<1,则表明污染排放比重小于GDP比重,该控制区相对其他控制区污染排放控制较好;若ZQi=1,则表明污染排放比重与GDP比重相等;若ZQi>1,则表明污染物排放的贡献率大于GDP比重,该控制区污染排放控制较差,环境形势不好。控制区其他指数与流域的计算方法相同。

2松花江流域经济环境形势

2.1流域概况松花江流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北部,东西长920km,南北宽1070km,介于北纬41°42′~51°38′、东经119°52′~132°31′之间。流域跨越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辽宁省面积非常小,本研究忽略)四省区,流域面积55.68万km2见图2。松花江有两源,西源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南源第二松花江(简称二松)发源于长白山天池。两江在三岔河汇合后称松花江(简称松干)。松花江流域中部是松嫩平原,海拔50~200m,是流域内的主要农业区,也是工农各业最发达地区。松花江与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的广大平原组成有名的三江平原。松花江流域地处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气候特点非常明显,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多雨,春季干燥多风,秋季很短,年内温差较大,多年平均气温在5~-3℃之间,年内7月温度最高,1月温度最低。松花江流域共包括26个地(市、州、盟)的105个县(市、区、旗)。整个流域经济增长速度较快,2007年全流域GDP约为12109亿元,2012年为26817亿元。松花江流域重污染行业在“十一五”期间增长较为缓慢,2007年中2007年总产值为1193亿元,2012年为3383亿元。松花江流域城镇人口呈减少趋势,2011年为3594万人,2012年约为3200万人。

2.2流域水污染排放与水环境质量2007-2012年松花江流域COD排放量总体先下降后上升,2007年为70.1万t,2010年下降到61.2万t,2012年增加到73.7万t(为保持数据的一致,2011、2012年数据没有加农业源)。3个控制区中,黑龙江控制区排放量最大,且变化规律与流域一致。松花江流域氨氮排放总量也是先减少而后增多。2007年排放6.8万t,2010年降为5.9万t,2012年为9.7万t。黑龙江控制区氨氮排放量最大且在2011、2012年增长最快。“十一五”及“十二五”前2年,松花江流域经过水污染防治,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国控断面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明显增多。2007年为23.8%,2008年上升到33.3%,2009年、2010年、2011年都为40.5%,2012年为59.1%。

2.3经济环境形势指数计算

2.3.1流域经济环境形势通过流域污染排放差异形势和环境质量差异形势,计算松花江流域经济环境综合形势,结果如图3(a)所示。流域经济环境综合形势基本好转,指数总体越来越小,2007年为0.64,2012年下降到0.43。但是2011年例外,受污染排放行业差异指数变大影响,该年流域经济环境形势指数变大,形势变差。从表1可以看出,松花江流域经济环境综合形势好转,主要是因为经济与污染排放形势和经济与环境质量形势都好转,特别是后者下降趋势明显。经济与污染排放形势指数总体减小,但是在后2年有增大趋势,主要是行业环境基尼系数增大导致,各控制区之间行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应该引起重视。通过比较4个行业的GDP和污染物排放量发现,2007年松花江流域主要是造纸行业COD排放量过大,其在4个行业的比例占83.8%,但是其总产值较小,只有10.9%,污染物排放与产值严重不平衡。其他年份情况有改善,但是造纸行业污染物排放比例还是较高,应该对该行业进行淘汰或者提高污染治理技术。另外,污染排放强度特别是单位国土面积排放强度的增大也是流域环境形势改善缓慢的原因之一,应该加强污染排放控制,提高环境质量。

2.3.2控制区经济环境诊断形势3个控制区的经济环境综合诊断形势都有变化。其中,吉林控制区改善最为明显,指数由2007年的0.66减小到2012年的0.38;黑龙江控制区稍有改善,2007年为0.61,2012年下降到0.57;内蒙古控制区形势改善不明显,2007年为0.63,2010年下降到0.53,但是2011、2012年上升,分别为0.66、0.64。如图3(b)所示。可见,内蒙古控制区和黑龙江控制区需要加大水污染排放控制力度,平衡其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表2中3个控制区污染排放空间诊断指数,吉林控制区的污染排放控制形势最好,其污染物排放在流域的比例相对GDP的比例要小,而且逐步降低;最差的是内蒙古控制区,其污染排放比例超过GDP比例,但是该值一直下降;黑龙江控制区居于中间,但是其指数一直增大,应该引起重视。从行业诊断指数看,吉林控制区重污染行业污染控制较好,黑龙江和内蒙古控制区的重污染行业污染排放比例不断升高,应该引起重视。3个控制区排放强度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内蒙古控制区下降速度最快,其次是吉林控制区,黑龙江控制区下降速度最慢。各控制区的水质都有显著改善,特别是黑龙江控制区好于Ⅲ类的比例由2007年的5%提高到2012年的58%,水质改善明显;吉林控制区水质改善也很明显,内蒙古控制区水质改善效果最不明显。

3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在构建流域及其控制区经济环境形势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研究形势计算方法,然后以松花江及其3个控制区为例进行案例计算。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经济环境综合形势指数在2007-2012年大体呈减小趋势,环境形势变好。其中经济与污染排放形势和经济与环境质量形势都不断改善。通过对比各子指标发现,流域污染排放行业差异形势有恶化趋势,且水环境质量形势较差,改善程度不大,是造成流域水环境综合形势一般而且改善速度慢的主要原因。松花江流域各控制区经济环境综合诊断形势差异较大,吉林控制区诊断指数下降较大,形势好转速度最快;黑龙江控制区综合诊断指数由有小幅下降,形势好转速度较慢;内蒙古控制区诊断指数变化不大。到2012年,3个控制区诊断形势由好到差分别为: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从内蒙古控制区各子指标看,其污染排放空间诊断形势一直较差;且其行业诊断指数有较大增长,形势变差;水环境质量提高最慢。以上因素导致其综合诊断形势变化不大,甚至略有变差。吉林控制区水环境质量形势改善最为明显,使其综合诊断形势改善最大。

第4篇:区域环境质量范文

关键词:“十二五”;区域环境噪声;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X5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14003

1引言

噪声污染已成为城市突出的环境污染,在环境案件中的比重也较大。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形势依然严峻,任务艰巨[1,2]。在分析“十二五”期间本溪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对本溪市区域环境噪声现状进行评价,并提出防治建议。

2“十二五”期间本溪市区域噪声监测现状

2.1本溪市功能区监测点位设置

“十二五”期间本溪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位设置采用等面积网格布点法,网格设置尺寸为650 m×650 m,在城市中心区共设置有效监测网格240个,每一个网格中心为一个监测点位,网格设置完全覆盖了市区建成区。因此,本溪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位为240个,其中1类区监测点位81个,2类区监测点位106个,3类区监测点位33个,4类区监测点位20个[3]。

2.2监测频率及测量方法

监测方法按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4]和《城市^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5]的要求执行。2011~2015年本溪市区域环境噪声在每年9月昼间进行监测一次,2013年9月夜间监测一次;使用仪器为HS-6208B型声级计;测量方法为每点位监测10 min。

2.3本溪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现状

“十二五”期间本溪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结果见表1,区域噪声超标情况见表2。

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按《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6]中的等级划分规定进行评价。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等级“一级”至“五级”可分别对应评价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见表4。

3.2本溪市区域环境噪声评价现状

“十二五”期间,从本溪市每年一次的区域噪声监测结果可以看出,2015年平均值最高,为56.6 dB,2010年平均值最低,为54.5 dB,区域环境噪声变化较小。本溪市区域环境噪声2011~2013年昼间处于较好水平,2014年、2015年昼间处于处于轻度污染水平,2013年夜间处于较好水平(表5)。

“十二五”期间本溪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与“十一五”期间相比,网格覆盖和覆盖人口有所增加,有效监测网格由211个增加至240个,监测结果区域环境噪声值略有上升。处于好的质量等级覆盖面积略有下降,重度污染等级覆盖面积也略有下降;好的质量等级覆盖面积由“十一五”期间的18.4 km2下降到“十二五”期间的12.0 km2;重度污染等级覆盖面积由“十一五”期间的4.1 km2下降到“十二五”期间的2.1 km2。

4本溪市区域环境噪声防治建议

通过“十二五”期间本溪市环境噪声源构成比分析,影响城市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噪声源为生活噪声,其次为道路交通噪声。本溪市的市区面积较小,人口密度较大,生活噪声声源密集,影响范围广,交通噪声源强度大、影响距离较远,且均近邻居民区住宅,隔声距离不足,因此本溪市受生活、交通噪声影响较大。

在目前城市布局不能大幅度调整的情况下,应严格控制生活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降低强度;采取集中清

理街头烧烤、摊贩退路进厅,规范商铺扩音设备等措施,减少生活噪声对本溪市声环境质量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于新建的临街居民区应保证其与道路的有效间隔,对现有临街住宅通过种植行道树、采用新型低噪声材料铺设道路、主干路要装隔声屏障等降噪措施来减轻交通噪声对本溪市声环境质量的影响;同时,加强车辆年检工作,淘汰超期服役车辆,对噪声严重超标的车辆应吊销执照强行使其维护保养或安装消声设施[7]。

参考文献:

[1]

张守斌,魏峻山,等.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现状及建议[J].中国环境监测,2015(31):24~26.

[2]孙欣,李健,吕晓洁.辽宁省2001~2007年城市环境噪声监测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09(5):637~639.

[3]本溪市环境保护局.本溪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11~2015)年度[M] . 本溪:本溪市环境保护局,2016:182~208.

[4]国家环境保护局.城市区域环境中噪声标准GB3096-93[S] .北京:国家环境保护局,1993.

[5]国家环境保护局.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T 14623-93[S] .北京:国家环境保护局,1993.

第5篇:区域环境质量范文

关键词:生态效率;物质流分析法;江西省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7002303

1选题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环境也引起了人民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因此,如何协调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这个背景,生态效率成为近年来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热点。1990年,Schaltegger和Sturm首次提出了生态效率的概念。199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委员会(WACSD)正式给其下了定义:提供有价格竞争优势的、满足人类需求并保证生活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同时逐步降低对生态的影响和资源消耗强度,使之与地球的承载能力相一致[1]。从该定义可看出生态效率是针对工业企业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而提出的,另外,生态效率也可看成是产出与投入的比值。其中“产出”可以用该区域某个企业、行业或者整个经济体在特定时间的经济生产过程中所提供的产品价值与服务,可以用GDP衡量。而“投入”则代表了特定时间内某个企业、行业或者整个经济体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从这个角度看,生态效率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量(某区域的GDP总值)与资源环境消耗量的比值,同时也表示了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脱钩关系。

近年来,关于生态效率的评价方法层出不穷,但是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外的研究者结合了相关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探索,发现物质流分析法是适用于评价生态效率的重要工具与分析方法之一。我国关于生态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与行业的层次,对于国家及区域层次的应用研究较少。陈效裘、乔立佳使用物质流分析法分析了我国1989~1996年经济系统物质的需求总量、物质消耗强度以及物质生产力。诸大建根据国内外实践,以生态效率指标评价为基础,认为物质流分析指标是我国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最合适的度量指标。李刚对1995~2002年间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等指标以及1995~2003年间中国对外贸易的物质流进行了研究。石、杨建新分析了工业园区尺度与国家和区域尺度的差别,并介绍了EIPS-MFA模型(工业共生网络)及其指标体系。吴小庆、王远基于物质流分析法分析了1995~2005年江苏省区域生态效率。刘滨、向辉、王苏亮以部门为基础的编制方法为编制国家MFA提过了可能。Zhang Y和Yang Z F通过区域物质流的

特点,对深圳市的生态效率进行了评价。目前国内应用物质流分析法对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存在以下缺陷与不足:对直接物质投入较多,而对生态包袱(隐藏流)关注较少;对于本地经济活动对其他相关区域的生态效率造成的影响关注较少。

2研究理论与方法

2.1研究区域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的经济飞速发展,正日益成为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发展基地。2011年,江西省的GDP为11702.82亿元,占全国GDP的2.48%。人均GDP为26150元,占全国人均水平75%。从以上数据可看出江西省处于我国中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但是相比改革开放前已取得巨大成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工业化与城镇化促使资源的消耗强度与人均消费能力不断提升,这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如何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实现最大的经济回报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2.2物质流分析法研究概述

物质流分析法(Material Flow Analysis,MFA)首先是由西方学者Ayres和Knees提出的。它是由质量守恒定律为基础,根据进入某一特定系统的物质流动、存储。对物质的投入与产出进行量化分析。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EW-MFA)是一种以质量单位取代货币单位,追踪进入经济系统的全部物质从自然界开采进入人类经济系统,流经经济系统各环节,最终回到自然环境全过程的研究方法。本文根据物质流分析法评价区域生态效率的需要,引进了以下物质流分析指标作为研究的依据(表1)。

表1物质流账户指标

指标分类指标简写计算公式直接物质投入DMIDMI=区域内原料+进口投入类物质总投入TMITMI=DMI+HF物质需求总量TMRTMR=TMI+HF+IF排放类区域内加工排放DPODPO=废物排放+非循环耗散量区域内总排放TPOTPO=DPO+HF

2.3生态效率的评价

目前生态效率的评价方法中应用的最多的就是价值-影响比直法,包含了经济价值的计算与环境影响两大部分内容的计算。根据可持续发展工商委员会(WBCSD)突出的生态效率概念,可将其公式直观的表示为:

生态效率=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环境影响

=产品的经济价值产品的物质消耗与环境影响。

结合物质流账户指标与生态效率的理论及公式,可将产品的经济价值用区域的GDP量化,而产品的物质消耗与环境影响则可以借助物质流账户中的物质投入以及废物排放来衡量。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的影响的不同层面的特征,以经济系统物质流理论为基础,通过研究资源消耗对区域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建立不同层面的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是区域直接生态效率、区域总生态效率和整体生态效率。其中,区域直接生态效率是指某特定时期内本区域的经济系统内的物质的直接输入域输出队区域内经济、环境的影响。而区域总生态效率是指某特定时期内本区域的经济系统包括直接和间接的输入与输出对经济、环境的影响。整体生态效率则是指某特定时期内本区域的经济系统发展对本区域以及与其他相关区域的整体范围的物质需求与排放对经济、环境的影响。3个不同层面的生态效率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关的物质流账户指标如表2所示。

表2基于物质流账户的不同层面生态效率计算公式及指标

指标区域直接生态效率区域总生态效率整体生态效率经济价值GDPGDPGDP物质资源消耗DMITMITMR环境压力DPOTDOTDO+IHF计算公式GDPDMI+DPOGDPTMI+TDOGDPTMR+(TDO+IHF)

其中,DMI代表区域直接物质输入,DPO代表了区域内废物排放,象征着环境压力,在计算区域直接生态效率中使用GDP与二者的比值即可。

区域总体生态效率相对于直接生态效率除了考虑本区域直接的物质消耗与环境压力之外,还考虑了非直接使用物质消耗的物质及其带来的环境压力,即考虑了隐藏流。所以,物质资源消耗指标不仅包括直接物质投入DMI还包括区域内隐藏流HF,两者之和即为区域总物质投入TMI。同理,环境压力指标也包括在本区域产生的并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物质总量,包括直接排放部分DPO以及隐藏流HF,两部分相加即为物质流指标即为总排放量TDO。

整体生态效率则不仅考虑了本区域的物质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同时还考虑了本区域的经济系统运行对其他相关区域的影响,因此在计算整体生态效率时所使用的物质资源消耗指标用TMR表示,即包含了区域内外的隐藏流,环境压力指标也包括了经济系统运行对资源进口地的影响。

以上3个层次的生态效率从不同层面结合物质流分析法评价了生态效率。其中,区域直接生态效率与区域总生态效率都是研究区域内的生态效率,不同的是区域总生态效率考虑了隐藏流对生态效率的影响,而整体生态效率与区域总生态效率都考虑了隐藏流这个因素,然而整体生态效率在研究范围上涉及到本区外的生态效率。

2.4江西省物质输入账户

江西省的总物质需求量一直处于上升的阶段,2011年的总需求量已经达到0.765×109t,累计增长幅度75.22%,直接物质投入、区域内隐藏流与进口隐藏流均呈逐年增长额趋势。其中,区域内的隐藏流增幅最大(隐藏流是参考世界资源研究所、欧盟生态经济研究所和中国台湾永续所公布的数据估算)由最早的2.8%~8.4%,而直接物质投入与进口隐藏流增幅相对平稳,都由5%左右增至9%左右,如图1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江西省的区域直接生态效率今年来一直呈上升的趋势,但是却远低于国家的同期水平,如2003年我国的直接生态效率的平均水平是554.6元/t,而2004年江西省的直接生态效率才达到293.44元/t,这说明江西省作为一个中部大省,在物质生产率方面,经济与环境的可协调发展方面仍处于较低水平。而与另外两个层面的生态效率相比较,直接生态效率高于区域总生态效率与整体生态效率。就2011年而言,区域总生态效率只是直接生态效率的81%,整体生态效率则是直接生态效率的69%。但总体不高,这意味着在江西省这一经济系统中每吨物质能源的消耗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所能产生的经济价值并不高,而在显然还依靠着物质能源的高投入与高消耗,并带来了较大的环境压力。也间接说明了江西省的经济目前仍旧处于一种粗放型的而非集约型的增长方式。

从区域生态效率变化的趋势来看,3个层面的生态效率各有不同,但都持续增长的趋势,而在2011年却分别下降了10%,5.5%,2.7%。之所以会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原因是近来物质能源利用率仍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仍旧属于高投入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而且物质能源消耗在工业中所占的比例在逐渐加大。

2014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3结语

本文通过运用生态效率的相关理论,并基于物质流分析法对江西省2004~2011年的生态效率建立的评价指标,并根据相关的物质流账户数据,评价了江西省不同层面的生态效率,结果表明江西省的区域直接生态效率远低于国家同期的平均水平,虽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距离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江西省作为中部的农业大省,虽说生态效率尚未达到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是上升的趋势明显,直接生态效率的增长幅度为33%。由此看出江西省进一步提高生态效率的潜力很大;3个层面的生态效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有效的提高物质能源利用率,工业在经济系统中所占用的物质能源消耗加大;另一方面也是江西省部分能源开始依赖于进口。

参考文献:

[1] WBCSD.Measuring eco-efficiency:A guide to reporting company performance[R].Geneva: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0.

[2] 陈效逑,乔立佳.中国经济一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明[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1):17~23.

[3] 邱寿丰,诸大建.我国生态效率指标设计及其应用阴[J].科学管理研究,2006,25(1):20~25.

[4] 石.基于MFA的生态工业园区物质代谢研究方法探析[J].生态学报,2010,30(1):0228~0237.

[5] 张培.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工业园生态效率研究[J].企业物流,2011.

[6] 吴小庆.基于物质流分析的江苏省区域生态效率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10).

[7] 刘滨.以物质流分析方法为基础核算我国循环经济主要指标[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4).

[8] Zhang Y,YANG Z F.Eco-efficiency of urban material metabolism:A case study in Shenzhen,China[J].Acta EcologicaSinica,2007,27(8):3 124~3131.

第6篇:区域环境质量范文

关键词 大数据技术;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区域大气质量模式

中图分类号X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107-02

0 引言

近30年来,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使得多种大气污染问题集中爆发,表现为区域复合污染现象突出,大气氧化性增强,多种污染物在大气中发生复杂作用产生二次污染物,并随气象条件进行长距离传输,最终造成跨省市污染、区域性环境恶化趋势等现象。区域大气质量管理制度与管理手段需要根据污染发生、形成及影响机理研究的深化,并结合污染源变化、气象条件、总量减排、控制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与深度分析。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监管数据包含了在线监测设备、互联网、视频监控、移动设备、IT设备等渠道产生的海量数据,其中80%以上是以非结构化的形式而存在的。传统的区域大气质量模式通过对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地理数据等结构化数据的模拟分析,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对视频、文档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数据技术在处理视频、语音、文档、图片等非文字形式呈现的非结构化的数据挖掘、专题分析与预测等方面则更加具备优势。在这样庞大的非结构化数据背后,利用大数据技术,从海量堆积的交互数据当中发现带有趋势性、前瞻性的信息,实现为区域大气质量管理提供有效科学的决策分析。

1 大数据相关概念与应用价值

1.1 大数据概念与特点

在所有的概念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概念是3V定义[1],即认为大数据需要满足3个特点: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和高速性(velocity)。同时,有在3V基础上提出4V特点,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IDC)认为大数据还应具有价值性(Value)。尽管存在不同的表述,但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大数据与“海量数据”和“大规模数据”的概念一脉相承,带来了巨大的产业创新的机遇。

1.2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价值

目前,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已经在医疗服务、零售业、金融业、制造业、物流、电信等行业广泛展开,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产业空间。2012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投资2亿以上美元,正式启动“大数据发展计划”,计划在环境、科学研究、生物医学等领域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突破[2]。

大数据技术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价值,但这些价值必须通过数据的有效整合、分析和挖掘才能释放出来。对于结构化数据的整合目前有很多解决方案和软件工具,而对于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数据、图像数据、信号数据、音频数据、视频数据等)的融合和整合,则面临了更多的挑战。海量数据的生成和累计是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开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可以说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数据基础之上,诸多环境保护的决策问题必须通过数据分析才能解决。

2 区域大气质量模式的局限性及大数据技术带来的突破

2.1 区域大气质量模式的局限性

空气质量模式的应用为区域大气质量控制、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上空气质量变化状况和趋势以及污染防治提供有效科学依据。按照空间尺度划分,空气质量模式分为微尺度模式、城市模式、区域模式、大陆尺度模式和全球模式[3]。区域大气质量模式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监管工作的开展中具有一定局限性。

第一,区域大气质量模式通过输入研究地区的源排放、地形以及气象资料,运行模式得到该区域的空气质量数据,由于排放清单、气象数据以及模型自身均由不确定性,空气质量模型的模拟结果与真实值难免存在较大误差;

第二,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监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但是传统意义上的区域大气质量模式不能结合文档、视频、图片等海量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综合模拟与分析,存在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浪费现象;

第三,区域大气质量模式主要用于分析大气污染成因、机制,对重点污染行业、重点污染区域进行识别,并且对环境规划效益进行评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相关的监管工作难以基于各类模型的分析结论有效开展。

2.2 大数据技术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监管工作带来的新突破

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的有效整合、分析和挖掘,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监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传统区域大气质量模式的基础上,大数据技术对区域大气质量管理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了充分管理与应用。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监管工作的大数据处理流程包括3个方面,分别是数据抽取与集成、数据分析以及数据解释。

2.2.1 对大气质量监测及管理数据进行抽取与整合

区域大气质量监测数据具有多样性、数据来源广泛、数据类型复杂等特点,复杂的数据环境给大数据处理带来了挑战。首先对所需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抽取和集成,从中提取出关系和实体,经过关联和聚合之后采用统一定义的结构来存储这些数据。在数据集成和提取时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保证数据质量及可信性。

2.2.2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整个大数据处理流程的核心,因为大气环境质量数据的价值产生于分析过程,从异构数据源抽取和集成的数据构成了数据分析的原始数据。根据不同应用的需求可以从这些数据中选择全部或部分进行分析。传统的分析技术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统计分析等在大数据时代需要做出调整。另外由于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数据常常具有实时性特点,需要在处理实时性和准确率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2.2.3 区域大气质量管理与决策的数据解释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数据分析是大数据处理的核心,但环保管理人员往往更关心结果的展示。如果分析的结果正确但没有采用适当的解释方法,则所得到的结果很可能让用户难以理解。数据解释的方法很多。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数据分析结果往往是海量的,同时由于涉及到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以及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等多维分析数据,结果之间的关联关系及其复杂,采用传统的解释方法基本不可行。需要通过可视化技术、数据起源技术以及人机交互技术等进行深入解释与展现,利用交互式的数据分析过程来引导用户逐步进行分析,使得用户在得到结果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析结果的由来。

3 大数据技术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应用

总体来说,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监管工作的开展需要综合污染物监测数据、行业交叉应用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等多重维度,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监管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签署区域环保合作协议,编制实施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实施省际联合、部门联动的环境监管模式,从而保障区域大气环境质量。

3.1 基于大数据进行区域大气监测数据分析

由于区域内多种污染物同时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反应,引起暴露和产生沉降,对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都有着严重影响。但是区域大气环境监测重点实现单一污染物控制格局,对多种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协同控制的分析较少,对硫氧化物、氮氧化物、VOCs、重金属和NH3等相关监测数据缺乏相关分析[4]。

基于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等结构化数据与视频监控、暴露人口规模、人口地域分布和人群特征、污染物带来的健康风险等非结构化数据综合分析,实现数据协同减排,分析不同污染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污染减排量带来的物理损害减少进而减少的经济损失与污染物减排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3.2 通过大数据实现与其他行业信息共享

目前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以环境保护各级业务部门为主,与气象、林业、交通等相关行业没有实现数据共享与综合分析,需要综合多行业角度,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进行预测预警。

基于大数据技术,结合气象、林业、交通等行业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如通过对区域气象条件与机动车统计数据的获取,综合该地区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运用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等计算出未来48小时内大气污染状况,并给出相关出行建议,在出现逆温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大气条件下,对相关企业进行排放控制或阶段性实施机动车限行管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区域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

3.3 大数据技术为区域综合发展提供决策分析

我国现行的空气质量管理仍是典型的属地模式,部门分割,缺乏有力、高效的跨行政区协调机制。虽然发达地区城市群已经开始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进行先试先行,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并没有固化下来形成一种长效机制[5]。

大数据技术的实施,能够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总体规划同时,结合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空气质量现状和管理水平等要素,在环境质量目标和达标时限上给出决策支持,实现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差别化管理,为建立地区间协调和合作机制提供数据支持,构建“共同但有区别”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监管和规划体系。

4 大数据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

目前,大数据技术在区域大气环境管理中的运用仍存在一些困难与挑战,体现在对海量空气环境监测与管理数据挖掘的四个环节中。空气质量监测与管理数据收集方面,要对来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视频监控、其他行业的数据附上时空标志,去伪存真,尽可能收集异源甚至是异构的数据,必要时还可与历史数据对照,多角度验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性;对区域大气数据的存储要达到低成本、低能耗、高可靠性目标,在存储时要按照一定规则对监测数据进行分类,通过过滤和去重,减少存储量;对海量大气监测与管理数据的处理涉及上百个参数,其复杂性体现在多源异构、多实体和多空间之间的交互动态性,从大量动态数据中综合信息,并导出可理解的内容;结果实现可视化呈现,如采用标签云、历史流、空间信息流等可视化技术,以图形等可视化方式让结果更容易被理解与接受。

参考文献

[1]Grobelnik M.Big-data computing: Creating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 in commerce, science and society.2012.http:///eswc2012 grobelnik big data/.

[2]黄哲学,曹付元,李俊杰,等.面向大数据的海运数据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网络新媒体技术,2012,1(6):21-26.

[3]刘烽,吴增茂.城市大气质量模式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1999,7(2):22-30.

第7篇:区域环境质量范文

    论文关键词:区域环境评价;新经济开发;REIA;污染物预防

    一、区域环境评价的概念

    从1979年中国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至今,其相关制度在保护自然环境、防治污染、协调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就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众多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发展,例如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及边贸开发区等,使多个建设项目在相同地区,相近时间陆续开展。届时,如果对各建设项目进行逐个环境影响评价(EIA),就不能准确预测最终的环境变化,不能显示区域开发的总体环境影响,进而导致无法采取合理的环境保护对策,使环境质量目标的实现落空。故而,应当将这类开发建设项目看作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全部区域开发的建设行为,开展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即区域环境影响评价(REIA)。从理论上说,REIA可归入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SEIA或SEA)的范畴。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为了达到即定的目标和要求,依照评价的性质、行政区划、区域类型、环境要素等,可以把REIA划分成多种类型,与开发建设项目息息相关的常见类型有:

    (一)新经济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在沿海省市开辟了一系列新经济开发区。这些经济区一般都有各自的经济发展规划,有的制定了区域环境规划,因此,应该开展相应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二)现有城市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发展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依托现有工业基地,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利用它们的经济基础和技术优势进行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以扩大再生产,从而形成了许多以大型企业为主的老工业开发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些开发区的建设普遍都需制定相应的环境规划,做好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环保部门进行区域发展综合决策的有效途径

    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制定区域开发建设决策之前,对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现状和目标、区域环境承载力、区域废弃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度以及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证和评估。按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调整区域的总体发展规划,为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环境功能的科学规划提供有效依据,为区域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保障,真正将环境保护做为区域开发综合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控制的重要保证

    单一建设项目的EIA,使合理确定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成为空谈;因为评价范围小,导致许多单项环评无法对区域大气和地表水环境容量进行估算。而区域环评却能对确定的区域,着眼于整体,根据区域环境规划与保护目标、功能区的划分、区域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状况来研究区域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较准确地制定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为实现总量控制奠定基础。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为污染物有效集中控制创造了条件

    对污染物进行集中控制和综合治理是兼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为一体的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单项建设项目环评虽说能把拟建项目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充分的诠释,但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和污染集中控制只能提出宏观建议。在这方面,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有其优越性,即可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和总量控制目标,对区域开发建设活动进行有效的整体规划,应用“工业生态原理”,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使一个项目排出的废物成为另一个项目的原料,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充分利用;在上述基础上,再提出统筹治理和基础设施规划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控制方案),为区域污水集中处理与资源化、以及推行集中供气供热工程创造条件。

    (四)有利于识别不良的累积效应并在区域范围采取对策

    单个建设项目的EIA难以从整体上分析其与区域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开发建设所产生的累积效应。REIA有可能比较确切和全面地分辨区域各时段的开发对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恶性累积反应,进而提出针对性对策,加以预防和消除。

    四、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一般而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区域开发规划纲要制定之后和区域开发规划方案实施之前。实际上,区域开发规划设计方案的制定和环境影响报告书(EIS)的制定是一个同期,互补的过程,环境影响评价随着区域开发规划的启动就同时介入了,以区域环境特征等因素为基准,综合区域开发性质、布局和规划,进而编制出区域开发规划方案,评价每一个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分析修改后的方案的环境影响度,最终达到协助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保护协调的区域开发规划和区域环境管理规划的目标,促进整个区域可持续性开发。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区域开发规划与区域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一)从宏观角度上说,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对区域开发活动的选址、规模、性质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的考虑分析可以避免决策的重大失误,尽可能的减少对区域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损害。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区域开发各功能的合理布局、入区项目的优化选择等决策的有效依据。

第8篇:区域环境质量范文

    流域环境存在的问题

    在点源污染方面,上游的矿业污染、中游的乡镇生活污水和畜牧业排水和城区的工业企业排水以及居民区排水所造成的污染最为突出。矿业废水年排放量达30余万m3。城市4条小河承纳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数量较大,污染严重,其排水最终汇入黄柏河干流,严重污染干流水体。在面源污染方面,主要表现在生活垃圾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城市地表径流污染。在内源污染方面,由于黄柏河下游区段受葛洲坝回水的顶托呈滞流状态,库区的悬浮物质易在此处沉积,此段底泥的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磷含量在0.2%以上,内源污染成严重。黄柏河支流-城市4条小河污染日趋严重,大量污水汇入黄柏河中,在排污口附近水域形成污染带,加剧了黄柏河干流水体的富营养化。流域水资源开发程度高,水循环紊乱,生态环境流量难以保证黄柏河流域于上世纪90年代基本完成全流域的开发建设,流域水力资源开发程度已达63.7%,建成的大中型书库有13座。由于工农业、电力用水,经黄柏河干流的水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用水量不足,黄柏河东、西支流和干流均有断流的现象。水土流失、生态退化流域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水土资源过渡开发,河流岸线资源和水面被侵占,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流域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减弱,导致流域生态退化问题。少数地方无序开发矿产资源,使地质结构破坏,随意丢弃矿渣,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和水环境的污染,尤其是中上游的页岩区生态退化问题严重。包括城区4条城市小河在内的黄柏河城区段,环境污染严重,富营养化趋势明显,水生态破坏严重。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治理思路和治理原则流域综合治理的组织实施需要政府的领导、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和实施单位的共同参与,根据《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和黄柏河流域的环境现状和特征,提出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指导原则和思路。黄柏河水环境治理原则是:1)控污截源、减少流域水体污染负荷;2)科学调度、构建良性的水循环系统;3)河道治理,防护堤加固,营造多样性的生态景观;4)长效管理、保证流域水质持续改善;5)普及宣传、唤起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实施思路和理念是:政府主导、市场机制、市民参与、分期实施、注重实效、长期坚持。综合治理对策鉴于黄柏河流域环境问题,在工程技术层面和流域管理上,考虑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解决。1)严格控制点源污染、大量消减面源污染点源的控制是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的保证,通过矿井封堵、尾矿坝工程,进一步治理黄柏河上游的矿业污染[4];建设城镇污水管网,提高污水截流率,提高城区段水环境质量,改善库区的回水水质。点源治理应纳入治理的重点,是近期流域环境治理的优先项目。面源的控制主要是对黄柏河集镇构建垃圾收集、转运和填埋系统;在农村推广沼气工程,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削减农村生活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废水、粪便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源是水环境治理的关键[4]。2)河道治理,治理内源污染,防护堤整修,提高防洪能力黄柏河夷陵城区和城市4条小河防洪标准低,亟需加固防护堤和进行河道清淤。通过黄柏河小溪塔城区段、城市4条小河清淤工程和防护堤工程,全面削减内源,提升城市河道景观,提高环境质量;通过工程措施、多自然营造技术、亲水构建技术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滨岸生态景观系统,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景观效果[5]。根据底泥的性质确定合理的处置方式,防止二次污染。采取环境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措施治理黄柏河下游顶托河段水体富营养化问题[6]。3)联合调度,保证黄柏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运转的基本流量,根据黄柏河流域水文特征、水生态与水环境特征以及水资源利用情况合理确定生态环境用水量[7],对天福庙、西北口、尚家河、汤渡河等水库和干流进行联合调度,适当增加干流水量,避免河底裸露、河流断流现象,增加其水环境容量,保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4)构建生态防护带,控制水土流失生态防护带是一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同时也是一项水环境保护措施,其主要功能包括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河床冲刷,减少泥沙进入河道;利用缓冲带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减少来陆域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河道,形成控制面源污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达到保护和改善水质的目的;缓冲带在溪流沿岸构成了一定自然风景线,美化了河流生态景观,改善了人居环境。5)制定长效管理措施,保证流域持续治理和治理效果根据流域特征,制定完整的流域综合治理长效管理体制,已经竣工的项目能够正常发挥功能,保证设施的日常管理,促进流域治理的持续性。

第9篇:区域环境质量范文

国际海水浴场综合环境质量总体优良。2012年8月HOBIE世界帆船锦标赛在国际海水浴场举行。(资料片)

记者 李强

当天,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对我市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做了全面详细介绍。

海洋与渔业保护区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从监视监测结果来看,我市保护区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人类开发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

刘公岛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周边涉海项目较多,人类开发活动频繁,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安全构成威胁;荣成成山头海洋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有多个海洋工程筹建,核心区海洋环境存在潜在风险;文登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周边海域涉海工程使区域水动力特征发生改变,局部海域存在生态环境改变的风险。

2012年,我市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例行监视监测结果显示:靖海湾松江鲈鱼种质资源保护区、乳山湾泥蚶水产种质源保护区海洋环境状况一般,小石岛刺参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桑沟湾魁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域环境状况分别为优良、良好。各区域内主要保护对象遗传性状良好。

95%的增养殖区水质符合要求

2012年,我市对威海湾、荣成湾、桑沟湾、五垒岛湾和乳山湾5个海水增养殖区进行养殖环境质量监测。监测结果显示,95%的增养殖区海水水质符合功能区要求,超标物为石油类;100%的增养殖区沉积物质量符合功能区要求;所有增养殖区受检贝类质量均未达到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超标物为重金属铅和滴滴涕(DDT)。

威海湾、荣成湾、桑沟湾3个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等级为良好,五垒岛湾和乳山湾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开始显现,存在潜在污染风险,需引起高度重视。

海水浴场健康指数为优的天数占92%

2012年,我市重点对威海国际海水浴场和半月湾海水浴场(游泳赛场)进行环境质量状况监测。在6月1日至10月30日的旅游度假高峰期内,我市海水浴场综合环境质量总体优良。

2012年,威海长距离铁人三项世界杯系列赛游泳比赛在半月湾举行,我市于当年5月至10月对半月湾海水浴场及周边海域开展环境质量监视监测。通过加强半月湾周边陆源入海排污监管(达标排放)、严格渔船泊港、调整养殖生产、清理海洋垃圾等综合整治措施,有效地改善了浴场环境质量,健康指数为优的天数比例由5月至8月的70%上升为9月的95%,适宜和较适宜游泳的天数占总监测天数的90%,满足了铁人三项世界杯系列赛游泳赛场要求。

污水排海总量较2009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