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区域规划范文

区域规划全文(5篇)

区域规划

第1篇:区域规划范文

一、县域多专业分区域协同配电网

规划设计的实践研究背景1落实网省公司工作部署黄山供电公司作为基层单位,在省市公司各级领导指导下,切实落实网省公司电网发展规划管控要求,贯彻相关理念、原则,强化规划管理职责,积极推动县域多专业分区域规划设计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蓝天保卫战、营商环境优化等党和国家重要战略部署中落实落地,在全面建成“一体三化”现代能源服务企业发展目标中见实见效。2适应电网企业提质增效受肺炎疫情和电价空间收窄等多重因素影响,县域多专业分区域规划设计统筹配电网安全质量和效率效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弘扬徽文化“精益求精”优良品质,将精益思维和工匠精神,贯穿电网规划设计,助力电网企业提质增效。3提升电网项目管理精益化电网项目管理精益化促进县域内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加强公司部门间的专业协同,保证电网规划思路有效落地。县域多专业分区协同规划设计细化投资需求,统筹做好保政策、保安全、保增长类项目安排,优先安排稳当前、利长远的重点项目,优化投资结构,将投资能力作为电网规划的“硬约束”。

二、县域多专业分区域协同配电网

规划设计的实践研究内容在区县B类及以上供电区域、开发园区全面深化网格化规划,梳理分析城网结构现存问题,考虑不同区域配电网可靠性目标要求,差异化制定饱和年配电网目标网架。结合县域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电气化进展,加快推进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因地制宜确定建设标准,重点在偏远地区变电站布点、结构优化升级、装备水平提升、低电压综合治理等方面,加快解决短板问题,提升供电能力和可靠性。

三、明确规划设计总体思路,强化主体责任落实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引领,统筹城乡和地域差异,以补短板、再提升为重点,着力解决好配电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问题。满足局部区域负荷增长需求,加强偏远地区变电站布点,解决局部区域变电站串供问题,缩短供电半径,优化配网结构。加快重过载、“低电压”“卡脖子”、频停频跳及投诉等短板分析治理,因地制宜确定建设标准,持续打造坚固耐用电网。

1立足配电网目标网架建设,深入推进网格化规划方法。实施城镇地区网架完善,全面深化县城区和园区网格化规划,着重解决县城区配电网网架结构不清、供区交叉、迂回供电、转供能力不强、可靠性不高等问题,加快推进配电网高质量发展。

2把脉现状电网薄弱环节,结合目标网架提出规划解决方案。注重现状配网诊断分析预警,提前制定解决方案、开展项目储备,及时纳入投资计划,缩短项目规划至项目实施建成的周期,避免规划项目解决现状问题的滞后性。

3聚焦投资问效精准发力,科学合理安排配网投资计划。针对性解决现状问题,着力提升配电网各项运行指标,满足近期负荷发展。

四、优化规划设计工作体系,确保规划设计精准落地

市公司组织各区县公司召开迎峰度夏分析会,对电网异常(负面)清单重过载、“低电压”、频停频跳和频繁投诉等关注焦点问题,精准识别,精准实策,系统性制订建改方案,统筹技改与基建口投资界限安排项目,避免重复投资,能当年解决的争取纳入当年解决,不能当年解决的安排在下一年度预安排项目解决,同时制订过渡期方案,持续提升规划投资效益。

1固化焦点问题常态分析机制。针对黄山地区负荷特性,着重对迎峰度冬、茶季及迎峰度夏三阶段各分区电网实时分析,对重过载、“低电压”、频停频跳和频繁投诉等关注的焦点问题形成常态化解决机制,分区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县域多专业协同规划设计。

2一是开展供电专题分析研讨会。针对黄山区上级电源点的不足、电网网架薄弱问题,黄山供电公司经研所联合调控中心、设备部及区县公司召开黄山地区茶季供电专题分析会,制订黄山区东南部电网35kV及10kV互相转供的特殊运行方式。依托区外陈村110kV水电黄山区北部片区茶季负荷供电,合理使用配电网10kV强联络线和小水电上网为黄山区南部茶季负荷供电。加快推进金桥220kV输变电工程及浦园110kV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在主网补强前,规划配网2~3年的过渡期方案,通过35kV和10kV电网项目增强与黄山风景区的区外联络。

3二是开展多专业规划分区域协同会。黄山供电公司发展经研协同运检部在歙县王村所召开多专业规划分区域协同会。王村所各分片负责人就供区电网运行实际遇到的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深度参与负荷预测及规划项目初步方案,强化供电所属地配电网规划职能。会上,针对生长周期较短的毛竹和较为珍贵的山核桃树,一致认为配网规划选址选线阶段应尽量规避;就毛竹林中的现有线路供电所组织人员在春季对线路下方摘除新生毛竹、山核桃林中的现有线路有条件的做改造项目移出,不具备条件的应在山核桃采摘期间加强人员巡视和线路停电,避免人员触电安全事故。

4三是构建跨区域电网互联互通机制。黄山地区县域边界一般位处县域电网网架的末端薄弱点,供电可靠性低,且高山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如遇恶劣天气电网故障,电网抢修受阻、停电时间长,给当地居民企业生产生活用电带来极大不便。休宁公司与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供电公司推进35kV和10kV线路联络,提高省交界区域供电可靠性,大幅减低项目投资。歙县王村所现场踏勘休宁县公司已完成末端支线沿路改造,且仅带两个台区,其前后端均由歙县沿山老线路为沿途台区供电,歙县公司利用休宁已改造中间段线路廊道,储备线路下山沿路改造工程,前段与休宁公司形成联络,市县公司相关部门组织完成休宁末端支线、台区资产移交工作,避免电网重复投资,提高供电可靠性,起到了多赢效果。

第2篇:区域规划范文

算例简介

某市级电网在2000—2005年间保持了12.7%的负荷年均增长率,负荷的概率分布如图1所示。至2006年底,电网火电装机容量为345MW,包括了全部汽轮发电机组以及小容量的柴油发电机组,电力缺口由与其连接的上级电网供应。除火电外,仅有很小容量的风电机组在运行,其电力供应能力非常有限,本文在分析中作了忽略。该电网属于风能最佳区,风力大,有效风能利用率高,风力周期性变化规律很强。平均风速为5.47m/s,风能密度大于200W/m2,全年风速大于3m/s小时数达6000~7500h,开发条件也比较成熟。由于地域范围较广、地形较复杂,风速观测站数量很多。为方便分析,本文在能源规划中做如下简化:将算例电网总电源装机容量等效为1台345MW的汽轮发电机;电网负荷不进行分级分类,全部设为基础负荷;上级电网等效为售电容量和购电容量一定的单元;仅以一个县域可开发风资源为可利用风能资源总量进行能源规划,采用文献[16]的平均风速参与因子法对该县域内风速观测站的历史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得到描述该区域风资源状况的风速数据,其概率分布如图2所示。在不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安装风机的地域选为平均风速为5.85m/s的县域。

能源规划方案的确定

HOMER是由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ationalRenewableEnergyLaboratory,NREL)着手研发的可再生能源混合发电经济技术环境优化分析计算模型[17-19]。它以净现值成本(netpresentcost,NPC),即可再生能源混合发电系统在其生命周期内的安装和运行总成本)为基础,模拟不同可再生能源系统规模、配置,在一次计算中能同时实现仿真、优化和灵敏度分析3种功能。其优化和灵敏度分析算法,可以用来评估系统的经济性和技术选择的可行性,可以考虑技术成本的变化和能源资源的可用性。它能够模拟系统的运行过程,提供全年每小时各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及系统电力平衡情况;能够详细计算系统全年燃料、环境、可靠性、电源、电网等各项成本;能给出不同限制条件下的最优化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划方案[17-19]。

目前,算例电网处于联网运行状态,电网结构中不含风力发电,其简化结构如图3所示。图中:汽轮发电机用模块“G345”表示;上级电网用“Grid”模块模拟;基础负荷用模块“Primaryload”表示。在上述的等效系统中,汽轮发电机G345是由多台200MW以下的中小型机组等效组成的,因此该机组的基本造价费用(不含脱硫设备)按200MW机组的造价水平,取为2777元/kW[20]。贴现率按电力建设项目的长期投资利率取为6.36%[20],机组的维护费用率取3%,寿命为25a,年利用小时数为5500h。对上述模型进行分析,仿真中设定从电网购电容量为245MW,某市级电网与大电网间的购电价格为0.4元/kWh。经计算得,火电发电量占供电总量的85%,其余电量由上级电网提供;火力发电边际成本为0.296元/kWh,该市级电网电力生产成本(costofenergy,COE)为0.361元/kWh,火电机组年运行小时数达8712h,容量系数为89%,机组寿命仅有15.7a,全年煤耗量为1049721728kg。图4是火电机组输出功率的概率分布图。显然,火电机组全年运行在满载状态的概率有56%。图5是火电输出功率和从电网购电功率随负荷变化的散点图。从图5易知,在负荷较小时,主要靠调节小容量的柴油机配合上级电网送电来调节电力平衡;随着负荷增大,逐步投入适当容量的火电机组;当负荷超过火电机组总容量后,则依靠大电网的送电功率来维持平衡,直至联络线输送功率最大值。另外,仿真计算给出了污染物排放量计算结果:CO2、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unburnedhydrogencarbon,UHC)、烟雾和烟尘以及液体滴等颗粒物(particulatematter,PM)、SO2、NOx的排放量分别为2984.325888、19.572188、0.011720、2.554932、23.619840、1.310480Gg/a。

含风力发电的能源规划中,需要根据规划对象的风资源状况进行风机型号选择。所选风机在满足达到目标容量、适用于当地风资源等各种限制条件外,同时也应易于与当地各种自然条件相适应[13]。本文采用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SL1500型风机[21],其造价水平参考文献[22]取为4814元/kW,寿命为25a。纳入风力发电后电网的简化系统如图6所示。

在本部分的研究中,以2.2节中仅有火电机组时的CO2排放量为基准,设定CO2减排目标分别为7%、10%、15%、20%、40%,从电网购电容量为245MW,向电网售电容量为0,从上级电网购电价格为0.4元/kWh,煤价为0.8元/kg[23],进行HOMER优化计算,部分结果列于表1中。可以看出,对本文算例而言,随着减排比例的提高,风机数量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的增长速度都逐渐加快,前者的增速快于后者,这说明风机数量与相应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呈非线性关系,增加风机数量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的优势是逐渐消退的。COE先出现了缓慢下降,在CO2减排率为45%时达到最低点,之后快速增长,即表明投入风力发电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会随风电规模的扩大而持续增长。这是因为,在没有储能装置的情况下,虽然增大风电装机容量,但由于风电本身的间歇性而不能满载运行,相当于过度装设风电机组,提高了资本成本;在CO2减排率高于45%的强制约束下,只能通过频繁投切风电及火电机组来人为地增加风力发电时间,这也会严重折损机组寿命,增加了运行成本。针对上述情况,可以考虑3种解决方案:一是增设储能设备;二是引入其它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三是允许向上级电网送电。若在该区域电网装设大容量储能设备,所需设备数量庞大,也会大幅度提高供电成本,而后两种方案更为可行,本文仅对第3种方法进行分析。

在前述分析中,均设定不向上级电网送电。在本部分中,重新设定了向上级电网的送电容量。经过详细分析发现,在不同CO2减排目标下外送电量的最大容量限制不同,其值列于表2中。其中,风机数量1是在平均风速v为5.85m/s的地区实现各CO2减排目标时所需的最小风机数量;风机数量2是在平均风速为4.67m/s的地区实现各CO2减排目标时所需的最小风机数量;风机数量2大于风机数量1。表中:“—”表示没有可行解,即在平均风速为4.67m/s的地区安装数量1的风机,不能实现CO2减排目标;“*”表示在相应的减排目标下,在平均风速为7.00m/s的地区安装风机数量2的机组,可外送电量的最大容量值达到风电装机容量。分析表2数据可得如下结论:如果仅安装能达到减排目标所需的最少数量的风机,则区域电网可外送电量是非常有限的;如果适当增加风机数量,外送电量的最大容量将会大幅度提高。综合上述分析,本文对表3中的4组规划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规划方案计算结果比较。1)电力供应结构比较。表4列出了各种规划方案的电力供应结构,主要是风电、火电、从电网购电的电量及各自所占比例。分析表中数据易知,风力发电的引入,降低了火电机组满载运行的概率值,降低了火电机组发电及从电网购电的比例,风电比例随着风机数量的增加而得到提高。图7给出了方案4中风电输出功率、火电输出功率和从电网购电功率的概率分布图。限于篇幅,图8仅给出了方案4的风电输出功率、火电输出功率和从电网购电功率随负荷变化的散点图。分析表明,随着风电比例的增大,火电输出功率和从电网购电功率的可调节范围也变大,区域电网的供电裕度得到明显改善。

2)经济成本比较。规划方案4的经济成本如图9所示。图中,横坐标包括了资本成本(capital)、重置成本(replacement)、运行成本(operating)、燃料成本(fuel)和节约的成本(salvage)5项内容;纵坐标表示净现值成本,描述了风电(SL1500)、火电(G345)和电网购电(grid)在所列各项成本中所占比例。从图9中可以看出,当外送电量较大时,有大量从电网购电的成本被抵消,区域电网的等效运行成本从而也大幅减少,提高了运行的经济性。另外,与其它方案的经济成本比较发现,在没有外送电量或者外送电量较少的情况下,从电网购电成本随着减排目标的提高而增长,与火电相关的成本变化主要表现在燃料成本的减少,运行成本、重置成本略有降低。风电成本变化主要体现在资本成本的增加上,这是因为在CO2减排率和外送电量均较大的条件下,方案4中风机数量最多,相应的运行成本也有所提高。

3)污染物排放量分析。在不同CO2减排目标下,各规划方案污染物排放量列于表5中。分析可知,方案1—3中,随着CO2减排率增大和风机数量的增多,CO、UHC、PM、SO2、NOx的排放量都有明显减少,煤耗量也大幅降低,表现出风力发电对节能减排所起的显著作用。方案4在满足CO2减排15%的条件下,由于有较大大容量的外送电量,区域内火电机组的运行时间比其它方案要长,所以消耗了更多的燃料,污染物排放量也有所增加。通过电力供应结构、经济成本、污染物排放量3个方面的比较,得出如下结论:4组含外送电量的规划方案是在不同CO2减排目标下确定的,污染物排放量与无风力发电相比都有明显减少,其中规划方案3的排放量最少,环境效益最优。

与没有风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的引入,降低了火电机组发电及从上级电网购电的比例;火电输出功率和从电网购电功率的可调节范围也变大,区域电网的供电裕度得到明显改善;在设定风电成本与火电成本可相比拟且低于从上级电网购电价格的条件下,风电的引入大幅度提高了区域电网自供电的能力,区域电网的等效运行成本也大幅减少,从而提高了经济性。其中,规划方案4的经济性最优,对风资源的利用最为充分,相应的区域电网供电裕度最大。对所研究的区域电网,可以分阶段制定风电发展的规划。若设定CO2减排15%,以经济性最优为标准时,方案4则为选择结果。该方案的风机数量、风电送出容量、风电成本可以为风电场规模的确定、风电送出所需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风电入网政策扶持提供参考。

影响能源规划的重要因素研究

在能源规划方案的制定中,从上级电网购电价格、风速、风电成本、煤价、向上级电网售电功率等因素直接影响了能源规划的优化计算结果。在本部分,以规划方案4(CO2减排15%)为例,研究这些因素对规划方案经济性、可行性、环境友好程度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灵敏度分析,为在不同条件下选择最佳规划方案提供参考。图10给出的是规划方案4的电力生产成本COE对向上级电网售电功率、从上级电网购电价格、煤价的灵敏度分析面积图,并标出了电力生产成本值。图中,不同的COE值用不同颜色标识。分析图10(a)中各参数的变化趋势,当向上级电网送电功率一定时,COE值随着从电网购电价格的升高有明显增长;当从电网购电价格一定时,COE值随着向上级电网送电功率的升高有明显减小。

对COE值的变化率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从上级电网购电价格的升高将直接导致区域电网电力生产成本的提高;与区域电网向外送电量为0时相比,向外有输送电量时,购电价格对电力生产成本的影响要小,即表明向外输送电量能够降低发电成本对购电价格的灵敏度。向上级电网售电能够降低区域电网的电力生产成本;售电价格越高,电力生产成本对向外输送电量值的灵敏度越高;购电价格越高,电力生产成本对向外输送电量值的灵敏度越高。同理,分析图10(b)中各参数的变化趋势可知:煤价的升高导致了区域电网电力生产成本的迅速提高,电力供应综合经济性快速恶化;增加向上级电网售电量,电力生产成本对煤价的灵敏度有微小程度的升高。向上级电网售电能够降低区域电网的电力生产成本;煤价越高,电力生产成本对向外输送电量值的灵敏度越低。分析图10(c)中各参数的变化趋势可知:从上级电网购电价格的升高导致电力生产成本的显著提高;煤价升高时,电力生产成本对从上级电网购电价格的灵敏度变化微小。煤价的升高导致了区域电网电力生产成本的迅速提高;从上级电网购电价格越高,电力生产成本对煤价的灵敏度越高。需要说明的是,图10(b)(c)中的空白区域表示优化计算在寻优方向上受到约束条件限制,如果能适当调整该限制值,将能求得经济性更优的规划方案。图10(b)(c)的约束条件分别为火电装机容量、从上级电网购电容量限制。在HOMER的风电成本中,包括了资本成本、重置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3个部分。图11给出了电力生产成本随风电资本成本变化的关系图。图中横坐标风电成本系数表示期望的风力发电成本与当前成本的比值。从图11可以看出,虽然随着风电成本系数的减小,电力生产成本有所减小,但是幅度较小。这是因为在能源规划方案中,火力发电的比重最大,风力发电的比重相对较小,火电的生产成本对区域电力生产成本的影响更大,而风电成本的影响较小。

在上文所述的规划方案中,均是以平均风速为5.85m/s的县域风资源为可再生能源提供者的基础上提出的。但是,开发利用该市级电网区域内的风资源,并不是仅考虑在某一个限定的地域内建立风电场,而是要考虑在不同的风速地区安装风机,因此有必要对不同风速进行灵敏度分析。结合市级电网风速分布图,对平均风速为4.67、5.85、7.00m/s的情况进行分析,各指标计算结果列于表6。比较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平均风速的增大,风电容量系数明显提高,电力生产成本、总净现值成本、运行费用都明显减小,污染物的排放量也明显减少,环境效益显著提高。

第3篇:区域规划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住宅设计;生态住区

1综合概况

1.1区位分析无锡,简称“锡”,古称梁溪、金匮,被誉为“太湖明珠”。无锡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江苏南部,是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枢所在,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就从中穿过。无锡北濒长江,南倚太湖,东连苏州,西接常州,三者合而构成苏锡常都市圈。

1.2地块分析

本次设计场地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境内,周边为城市道路围合,交通便利,场地南部接临城市河流,构成主要城市景观资源所在。该基地地势平坦,总用地面积13.62hm2左右。

1.3文化分析

无锡市是古来名城,是江南文化发源地之一。无锡市地势平缓,以平原为主,区域内多河流,历史积淀下来浓厚的水文化,以其为代表的旅游景区有部级旅游度假区的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度假区鼋头渚风景区等。水的温润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无锡人,吴文化中的亲人、包容、温婉品质已经融入到了无锡的城市基因里。

2规划理念

无锡市是吴文化重要传承地,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文化在华夏子女的心中根深蒂固,水的柔美、纯洁、包容等品质暗含在属于其的文化里。这次设计的核心理念,正是顺应无锡市由来已久的水文化作为文化底蕴,以现代居住环境需求作为设计出发点,利用得天独厚的城市河流景观作为契点,将城市景观引入场地规划设计内,以浓厚的水文化作为精神理念,以人性化理念作为社区服务以及拓展城市脉络为根本,结合园林以及建筑空间设计,打造一个富有人文思想、融进当地特色的宜居家园。

3规划架构

3.1社区定位

根据项目用地接近城市河流重要景观资源,周边051交通网络健全便捷通达,基础设施已经初具完善,在这些有利条件下,本次社区设计定位为中高档小区。

3.2规划结构分析

结合本次的规划条件与规划设计理念,并结合场地周边的城市现状道路交通体系、城市功能规划布局、生态与景观结构、市政工程设施,规划设计出“一核心、五轴线、六节点”的总体空间布局结构。3.2.1“一核心”指的是一个小区的主要核心。具体来说,就是结合周边城市规划的公共基础设施与绿地景观系统,打造出合理规划的小区布局,以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小区内则是以中部社区公共服务片区为核心,辐射到小区各处,并结合区域内的行政办公、文化教育、康体娱乐空间和设施等,形成完整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3.2.2“五轴线”结合周边城市主要城市干道网络以及城市景观轴线,规划设计出串联整个小区,形成南北向主要景观轴线以及2条南北向与2条东西向次要景观轴线,形成主次分明、多层次的规划布局,为营造丰富的文化内涵做坚实的铺垫。3.2.3“六节点”指将小区细致分为6个组团,各自为核心,使得在规划形态上更加完善,层次和节奏更为生动和丰富,组团间通过公共核心区域空间彼此串联,分散独立的同时,也能够互相影响,使得整个小区更具活力,以便带动区域生态景观发展。

3.3功能布局分析

小区居住用地根据周边城市道路和各项用地规划条件约束情况,考虑行政管理的便捷性和通达性,共划分成多个居住组团,在每个居住组团中均配套公共服务中心,以便能够更方便快捷服务到每一位住户。同时,为了充分利用日照采光资源以及场地南边的城市河流景观资源,住宅采用“南低北高”布局形式。另外,在延续城市现状肌理和社会联系的同时,追求与着力控制开发强度,降低建筑密度,进而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开辟绿地等开敞空间,改善居住环境,使之达到二类居住用地的标准,同时也是出于人文思想的宗旨,营造宜居环境氛围。3.3.1小高层住宅区。指分布于地块南部和东部的8F小高层住宅,其中划分为4个小组团,每个小组团中都拥有各自的组团景观节点,各自打造自己独特的风格,丰富小区的景观文化内涵。舒展近人的多层住宅能够和其所在的组团景观相得益彰,适合作为小区前区居住空间,带动整个小区如水一般柔和,和大自然亲近的设计理念。3.3.2高层住宅区。指分布于地块北部的6幢17F、地块西部的3幢14F和3幢18F的常规高层住宅。高层住宅占据着小区天际线的制高点,是城市景观立面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该区域的理念是丰富城市天际线的同时,充分考虑小区内部环境,避免因为高层住宅的密集造成小区内部的压抑感,做到舒紧有序、错落有致。3.3.3公建配置。出于公共设施的公共性和特殊性,在规划布置上相对集中,其中以中部的公共中心为小区最主要的服务区,主要由1所12班2F幼儿园、1栋2F会所以及置于其间的核心景观水池所组成。规划布局的出发点由幼儿园辐射范围限制、会所的可通达性以及小区中央景观的核心位置因素共同决定,提供给周围住宅组团最便捷服务的同时,也使得整个小区在空间上更具凝聚的感官效果,符合作为小区核心所在的原则。

3.4道路交通分析

现状地块北侧为城市主干道,东、西、南侧各有1条城市次干道,交通网络主次分明,方便快捷。基于小区规划的整体性和功能性以及景观性,道路交通和景观设计需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小区效果。环状道路交通保证了道路系统的通达和完整,有效地减少车道占据过多小区景观用地,并能更密切地和周边城市道路相联系。联通环形车道的宅间步道藏于林荫景观中,作为小区景观部分来打造,使得生硬的交通系统更为生动、多样和美观。小区内部动线流线以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三者组成,协调好三者的联系,实现人车分流,各行其道是对小区内部的安全隐患做基础保证,在这基础上,结合景观园林打造3步1景的多层次景观道路。小区内部道路规划原则上按照人车分流来设计,车行道路以环形车行道环通整个小区,再以宅间小道到达每栋住宅。本小区内机动车辆采用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方式,集中停车主要结合建筑围合的中间场地设置生态停车场,楼前部分地块可临时分散停车。保障小区道路交通功能正常发挥的同时,也避免了机动车辆给小区行人带来干扰,提高安全舒适档次。静态交通在整个小区功能布局上,同样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与日俱增的用车需求,小区规划中应满足当地城市技术管理规定所要求的机动车以及非机动车停车位要求,本设计中机动车停车位和户数配比为1.0。满足小区住户停车需求,也避免停车位过多造成的景观资源浪费。小区内机动车最主要的停放方式是利用绿化用地和居住用地设置地下停车场,并在地块西侧和南侧的小区主入口附近分别设置地下车库入口。结合小区出入口,设置来访车辆的临时停放点,原则上外来车辆不许进入小区内部,避免造成和小区内部人流交叉,带来安全隐患。

3.5绿化景观分析

3.5.1绿化系统。小区整体景观以建筑小品、景观树以及形态多变的铺地为主,构成丰富多样、富有层次的园林景观,提供给住户置身在自然环境的感受,与此同时,也能享受到建筑艺术以及园林艺术带来的美感享受,让整个小区氛围更为活跃,也使得住户之间不会局限于自家方寸之地,从自己的小天地走到更为广阔的公共区域,活跃邻里之间的关系,使得住户彼此的距离更加贴近,回归最初邻里之间友好和谐的关系,也映衬了水文化中包容和谐的内涵所在。院落作为小组团的公共空间,是邻里之间互相交流的地方。在院落的打造中,以温馨、亲和、舒适的园林风格为主,在尽可能丰富住户休闲活动的同时,更加重视人文的塑造,以达到每个院落各自有各的风格特点,突出整个小区文化内涵以及精神享受。各个院落构成了小区整体的景观架构,把各个院落有机而连续的联系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小区景观。主要方式则是通过步道、高低错落而连续的景观植被等,形成既独立又连续的有机景观脉络,突出小区的中心景观,丰富景观轴线的纵深度。3.5.2景观系统。小区景观规划以中心景观水系作为主要景观核心,通过景观中轴引入城市河流这一重要的景观资源,两者互相呼应,形成贯穿小区南北的步行视线通廊。水景的融入和放大,也使得居住其中的住户能够时刻感受到身处水乡之中,水文化的核心规划理念也更能深入人心,在景观氛围上影响着居住其中的人,给予人们浓厚而熟悉的地域人文特色。景观通廊是连接每个住宅院落的通道,是仅次于景观轴线重要的布景。在通廊景观的塑造上,以蜿蜒柔和的步道为主。另外,幼儿园和会所分别作为次要景观核心,增加了景观轴线的层次感和视觉丰富感,共同打造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而丰富多彩的景观资源,打造宜居的小区环境,营造文化韵味浓厚的小区氛围。各组团景观核心串联起小区次要景观轴线,和小区中央景观遥相呼应,共同营造多样化的自然景观资源。结合周边城市道路网络和景观资源,在小区环状道路设计上,适当的自由曲折,形成丰富的沿路景观,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沿路建筑错落有致,水系、建筑空间开合有序,形成小区主要景观界面。

4结语

第4篇:区域规划范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通过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乡村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的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笔者在绵阳仙海风景区蔡家桥村的规划设计中,对风景区新农村的规划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1项目概况

(1)规划范围:蔡家桥村点位于绵阳市沉抗镇仙海西南部,东接花砰湾,西接李家早湾,南邻星红梁,北接向家湾,总规划面积为3.8hm2。

(2)用地条件:地形较复杂,部分区域有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形,场地现状以村庄用地为主,建筑多为农民自建房。整体地势南高北低,其高程范围为480.08~501.40m,坡度范围为3%~24.5%。

(3)土地利用:主要有林地、耕地、居住用地、道路、水塘、水渠用地。

(4)民居建筑:蔡家桥村的民居主要分布在聚集点的东部和西部,建筑多为农民自建房,主要用于居住。建筑层高多单层和2层,结构多为砖木结构的坡屋顶建筑。现有院落主要成一字型和L型布局。区位分析见图1,布局结构见图2。

2村庄规划原则

2.1综合性原则

综合体的建设着重应突出其综合性,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延伸其产业链,形成一、三产业联动;同时通过其生产、生活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创造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促进城乡互动。

2.2整体性原则

规划基于仙海的产业辐射和带动,对整个综合体实施包括产业、新村聚集点、各类配套设施等的一体化布局,既实现了优势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又为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创造了条件,同时可避免配套设施的重复配置。

2.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按照各村、组的实际情况,结合区位条件、地形地貌、发展基础、发展潜力等因素,尊重村民意愿,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分类指导其产业发展、新村布局和风貌建设。

2.4生态化原则

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在农村产业调整时,应注重对现状森林植被、山体形态的保护;在包括道路的基础设施和新村建设时应依山就势、结合地形,尽可能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

2.5以人为本

从农村实际出发,合理安排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乡村面貌,推进乡村生活品质的城镇化发展。

2.6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鉴于农村综合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建设、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本次规划着眼于长远发展目标统一规划,在建设时,可根据具体条件,按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步实施。

2.7简洁明了,便于操作

规划成果应具有针对性,尽可能避免采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及长篇大论,重在梳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便于基层相关人员的理解和操作使用。

3村庄布局结构

由于农村资金有限,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节约用地原则。总体布局上,在保证农民生活舒适的基础上,在有限的用地红线内建造尽量多的住宅。

3.1布局结构

基于现状分析,以及上一层次的相关规划文件,综合考虑用地现状、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资源优化、设施共享与民俗文化等因素,提出“一环一心”的结构。一环:指环绕规划区的环形道路主轴,也是生态主轴。一心:指位于生活区中心的公共服务中心,也是全区的生态景观中心。住宅:顺应地形,采用单栋布局形式,规划户数60户。公共建筑:顺应由南至北的景观主轴,设置综合服务中心。开敞空间:(1)入口广场,位于规划区北部。(2)景观广场,位于规划区的南部,形成尽端式景观节点。(3)景观绿带,位于规划区的中部,由景观主轴延伸下去,为南北方向居民提供生态廊道。

3.2道路交通

道路:规划保留聚居点东侧和北侧的现状乡村公路,将其扩建至7m宽,作为村庄的主要对外通道,并分别向南、向西延伸至与二环路相交,形成两处出入口(图3);停车场与招呼站:在聚居点北部主要出入口处,依托铺地广场,规划布置一处机动车停放点与一处公交招呼站。

3.3景观结构

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原有生态资源、林地、水网创造出优美的田园风光,形成“一环多点”的有水乡特色的新居民集聚区(图4)。一环:位于规划区中部的环形生态绿廊;通过生态绿廊,把规划区周边田野,山水等自然景观引入村庄内部,达到山野通透居原一体的景观效果。多点:沿规划区周边形成多个景观节点,通过休息座椅、亭子、特色植物等景观小品,塑造公共户外活动的林荫场所,与景观轴线共同塑造出丰富变化、互通相连、情趣怡然的优美景观场景。

3.4典型户型设计

综合考虑国家及省市新农村住宅建设标准,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农民群众居住生活习惯和经济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设计了4种住宅方案(图5~图7),以白墙灰色坡屋顶为主,均设置客厅、卧室和厨房,并设有储物间存放农具和杂物。采用堵门连排,组团式多样结合。

第5篇:区域规划范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农业物流;综合物流园区

0引言

县域经济是我国重要的基础经济单元,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缩影,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才能促进城市经济、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两个关键是农产品进城和消费品下乡。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168.6亿元,较2018年增长了24.8%。但我国县域农业物流由于基础设施匮乏、体系不完善、缺少专业的服务主体、集约化程度低,已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健全农产品供应链、产业链,构建县域农业综合物流体系,整合县域物流资源,建设综合物流园区。目前,我国很多县域内的农产品供应链都还处于低效能状态,从种子、化肥、农机具的采购到产成品的加工、销售、配送等都呈现分散化、小规模的特点。消费品下乡也面临配送难题,时效性和安全性难以保障。同时,由于县域交通资源、土地资源的限制,只有合理地建设物流园区,才能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

1县域经济特点

县域经济是基于行政区划的一种区域经济。在我国,县域经济具有承上启下、保障民生的重要作用。截至2019年,我国共有县级区划数2846个,县域经济总量已达39.1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的41%。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2021年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1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基本实现县县有物流配送中心、村村通快递;改造提升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多以农业为主,具有综合性和发展不平衡性,极大地依靠当地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禀赋,且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1.1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都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以农村为广大腹地,农民的生产和消费都集中在县域内,农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较大。从20世纪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市场经济改革再到如今的惠农政策,农民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农业生产总值有了大幅提升。1.2综合性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融合了第一、二、三产业,经济结构也在进一步调整优化中。县域经济涵盖区域内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拥有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营体系。我国国民经济的各项指标都能在县域经济中有最直接的体现,县域经济既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各产业,也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各种经济形式,还包括税收、财政等各种经济管理活动。

1.3发展不平衡性

据社科院《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2020年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GDP总和为955645亿元,占全国的9.6%。百强县(市)中东部地区有68个,中部地区有21个,西部地区有8个,东北地区有3个,东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远超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其中,GDP超千亿县(市)为32个。我国县域经济中三产发展不平衡,一般农业、工业占比较大,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慢。

1.4极大地依靠区位优势、自然资源等禀赋

县域经济的类型和发展方向各异,主要受当地区位优势、农业资源、工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等的影响。位于沿海或者连接重要城市的县域,依靠区位优势着重发展第三产业。农业资源优势突出的县域,特色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农业产业链也相对完善。工业资源丰富的县域,依靠当地矿产资源等极大地提高了工业产值。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明显的县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和服务业使当地城市功能建设更加完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消费水平都有较大提升。

2县域农业综合物流特点

县域农业综合物流主要包括以农资、农具运输配送为主的农业生产物流和农产品产成后的销售物流,以及县域范围内的工业物流和商贸物流。但因农产品的生产、销售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故县域农业物流也呈现全年时间分布不均的情况。具体来说,现在县域农业综合物流最突出的2个特点如下。

2.1农产品上行物流特点

我国县域农业生产主体大多还是小规模、分散化的,且涉及地区范围较广,交通条件较差。这就导致农业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低效无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由于物流基础设施匮乏,冷链仓储、运输设备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农产品上行受阻,一些生鲜农产品的损耗率极高,且因为缺乏完整的冷链运输,农产品也无法销往距离更远的地区以获取更高的附加值。

2.2消费品下行物流特点

随着收入水平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以及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县域商贸物流当下的需求和未来需求的潜力都非常巨大。但由于县域消费品下行涉及到县城、乡镇、农村等多个地区,且存在批次多、批量小、地址分散等问题,消费品下行不畅,尤其是在乡镇及农村地区,物流时效性低、物流质量得不到保障。基于以上特点,县域农业综合物流要想发展,必须建设集约化、规模化的综合物流园,整合县域物流资源,完善农产品供应链和冷链物流的建设,促进农产品上行和消费品下行的顺利流通。

3规划布局要素

3.1经济发展状况

3.1.1产业结构。县域产业结构将极大地影响县域农业综合物流园区的规划布局: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需要县域农业综合物流园区设计时重点考虑如何结合园区特点优化当前工业物流体系,如优化园区作为集散中心的中转功能,提供规模适度的停车场和专线功能区,为司机提供汽配、维修、加油等服务;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需要园区在设计时重点考虑如何根据不同农产品的季节性特点来进行全年物流量的综合规划,且要重点完善农产品物流区的分选、包装、储存、运输、现货交易等功能;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需要园区在设计时重点考虑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建设消费品的集货、分拨与配送活动集聚区,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为便利的快递、快运服务。3.1.2主导产品。县域主导产品对县域经济贡献巨大,县域农业综合物流园区规划设计应该以主导产品为核心,完善主导产品产业链、提升主导产品价值链、优化主导产品供应链。以特色农产品为主导产品为例,应围绕该产品完善深加工产业链,提供有针对性的特色物流服务,从生产到销售推行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标准化策略,提高竞争力。3.1.3资源状况。不同资源禀赋的县域,在规划农业综合物流园区时有不同的重点。农业资源丰富的县域,要以健全农业供应链体系为建设农业综合物流园区的目的;矿产资源丰富的县域,要以提高效率、保护环境为农业综合物流园区的建设重点;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域,要着重完善物流园区的服务配套。

3.2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是决定农业综合物流园区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物流园区的相对地理位置与绝对地理位置决定了园区后期的发展。毗邻高速、港口等地是物流园区的最佳规划地点,有利于形成虹吸效应,将该县域周边地区的资源要素吸引过来,加快发展。交通条件将决定园区建设的合理性,对物流成本产生重要影响。

3.3物流需求

县域物流需求直接决定农业综合物流园区的规模大小和类别,县域内和周边地区的货运量及增速是影响物流园区规划的重要因素。县域物流需求可通过县域及周边地区的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收入、货物周转量及增速等预测出来。

3.4发展规划

县域发展规划也对农业综合物流园区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因为物流园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县域当下的发展状况,也与县域未来发展方向、定位、特色等息息相关。物流园区的规划布局不仅要满足当下需求,还要与未来需求相适应,以免落后建设或超前建设带来大量的资源浪费。

4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