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农业培训范文

新型农业培训精选(九篇)

新型农业培训

第1篇:新型农业培训范文

一、农民创业培训“五高”模式

1.立足高起点,择优选拔培训学员

按照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产业基础、经济基础和创业能力的要求,洪泽县在培训学员选拔过程中做到“三个确保”,即:一是确保人员高素质。培训对象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年龄在40岁左右的种养殖大户、农民经纪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村组干部或外出打工返乡人员,并且学习愿望与创业能力要强。二是确保产业上规模。申请参加水产、畜禽、蔬菜等专业培训的学员都要有一定的养殖、种植或经营规模,从事其他创业项目的也需有相应的基础。三是确保发展有跨度。主动领头创办农场(养殖场)、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年增收有较大幅度,并带动一定农户发展相关产业。

2.围绕高效益,选定培训专业与项目

洪泽县以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培植与壮大农业优势产业,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为目标,确定创业培训专业与项目。在目前开展的培训中,根据农民创业现实需求,主要选择了特种水产、优势畜禽、设施蔬菜、特色蚕桑等高效农业培训专业与项目。

3.着眼高技能,确定培训内容与方式

在培训内容安排上,把创业基本技能、创业意识培养及创业计划设计等作为培训重点,着力提高学员的创业技能。具体培训分本专业最新技术及国内外发展前景、农产品营销知识、创业基本技能、网络信息收集和技能等四大模块,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培训方式上,采取集中授课、生产实践、跟踪指导三个环节相结合,注重了动手能力培养,强化了创业技能训练,确保了培训质量。在培训时间安排上,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培训时间为4个月,其中公共课培训半个月、专业课教学与实践2个月、情景教育1个月、专项考察半个月;农民创业培训普通班,以短期集中培训为主,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实践时间为60~90学时。

4.突出高层次,选聘名校名师开展培训

在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试点工作中,洪泽县将学员选送到师资力量强大、实习场所设施齐备、培训积极性高的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和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分别参加种草养鹅专业、特种水产养殖专业的培训学习,设置“导师带学生”制的小班,实施全封闭管理,使培训工作取得预期效果。在农民创业普通班培训中,根据创业培训对象实际需求,开设“百家讲坛”,将学员集中到县,邀请省、市有关教学、科研、推广单位的学有所长的知名专家、教授,并聘请部分企业家和创业成功人士,为创业培训学员授课,有效地激发了学员的创业热情,拓宽了行业眼界,比较好地引领学员创业。为开展好实践教学,组织学员到农业龙头企业、畜禽养殖场、农贸批发市场参观考察,实行情景教学,让学员了解其产业状况、市场行情、市场运作和发展前景等,增强了学员回乡创业致富的信心,让受训学员想创业、敢创业。

5.坚持高标准,编制创业计划

培训结束后,在采取书面答卷、专家答辩、现场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考试考核的基础上,组织参训学员编制个人创业计划。创业计划内容包括学员基本情况、已有产业基础、创业目标和创业措施等。创业计划由参训学员本人根据实际进行设计,辅导教师对其科学性、实用实效性进行指导,培训单位组织专家、教师对学员创业计划进行点评和论证,为学员创业量体裁衣,修订出符合学员实际的创业项目计划书,为学员回乡创业提供有效指导和优质服务。

二、农民创业培训“三大”保障机制

1.组织协调机制

(1)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实施全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和全县农民创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与管理小组,先后制定印发了《关于做好全县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十一五”期间全县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具体方案,为组织实施好农民创业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在县领导小组的协调下,由县农业部门牵头,相关单位积极配合,各司其职,全力做好学员的选拔、先期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圆满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

(2)争取多方支持。洪泽县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得到了农业部、省市农业主管部门以及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等院校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为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落实帮带责任。建立了县领导联系、县直部门挂钩和镇领导蹲点、科技人员结对指导的帮扶机制,帮助创业对象制定年度创业计划,协调解决创业中的实际问题。

2.扶持服务机制

(1)政策服务。凡参加创业培训的学员,除了可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外,还提供土地流转、创业项目包装、电力、交通等服务。

(2)技术服务。洪泽县在农民创业培训中不仅请教授讲台传经,而且还请专家现场送宝,确保农民创业有人扶,技术有人帮。明确县农业、畜牧、水产等部门有关专家、科技人员分别与创业培训学员结成对子,在学员回乡创业后专访学员,对学员创办的企业或生产经营实体进行诊断,根据其创业需求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提供后续技术服务和产销技术信息,建立学员与创业辅导专家的长期互动关系,指导其健康发展。

(3)资金服务。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多渠道解决创业培训学员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短缺、贷款难问题,涉农金融部门提供了优惠信贷支持。

(4)信息服务。在创业培训后续服务中,进一步为创业学员培训网络信息知识,发展网上交易,拓展销售空间。

(5)平台服务。通过建立农民创业者协会等载体,为创业农民加强信息、技术、营销等方面的沟通、交流和合作提供平台。

3.宣传激励机制

(1)典型宣传。编印了《创业致富50例》宣传图书,组织创业事迹报告团深入县、镇巡回演讲;组织人员进行创业典型现场观摩,强势宣传他们的创业致富经历,激励更多的创业者学典型,赶先进,争当创业致富的排头兵。

(2)表彰奖励。每年推荐一批优秀创业农民,由上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县政府给予表彰奖励,以此激发广大农民创业热情。

三、农民创业培训的主要成效

1.创新理念,创业意识普遍增强

农民创业培训学员通过了解和学习本专业最新现状、最新品种、最新技术,经过创业理念的灌输,培训后学员普遍开阔视野,增强本领,增加信心。一是增长了创业见识。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参观学习,学员了解了所从事产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一揽子信息,看到了创业的发展前景。二是增强了创业意识。培训学校创业理念的启蒙,擦亮了学员创业的双眼,点燃了心中创业的火种,跳出了传统小农经济的桎梏,转变了创业发展的观念。三是增加了创业胆识。培训后学员的创业意识、市场意识和开拓意识明显增强,创业发展的信心更足,创业致富的干劲更大。

2.增长技能,创业能力明显提高

创业培训学员因人制宜地学习了畜禽、水产、蔬菜、蚕桑等主导产业最新技术、发展前景和创业技能,解决了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学员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明显提高。特种水产养殖班刘言起、刘长来等学员,学成回乡后引进养殖了翘嘴红白、鳜鱼等发展潜力大的新品种,并将无公害生产新技术和新资材应用到生产中。参加创业培训的学员在十分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技能的同时,还初步掌握了运用信息网络的基本技能,部分学员利用网络了解市场行情、采购生产资料和进行产品销售等,生产手段和经营手段有了新的变化。同时通过学习,培训学员的生产技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产中许多疑难问题也有了“答案”,且创业技能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显著增强,明确了自身发展的新定位,确立了自身发展的新目标。

第2篇:新型农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项目管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一、引言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从业者。目前,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大类。自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概念以来,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在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其视作提升农业发展内在动力、推进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党的“”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经历了从政策提出到实践探索的过程,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结合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学术界对培训工作的理论研究也深入开展。截至2018年7月1日,在网络上共检索到552篇文献。研究发现,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着农民培训积极性低、培训协调机制不足等问题,理论研究方面基本是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进行研究,并没有提出系统理论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为此,十分有必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引入项目管理理念,以项目管理的优势来填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相关漏洞,让政府在公共治理中更好的发挥作用,高效开展培训工作。

二、雅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

(一)项目简介。雅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项目,主要是以雅安市雨城区农业农村局为负责单位,以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支撑,利用竞争性磋商方法进行综合评分选出培训负责机构,再由选出机构开展培训,政府辅助监督的县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以2019年为例,在准备阶段,该项目预算投资额13.95万元,主要用于培训机构支出。在实施阶段,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53人,培训时间累计14天,其中包含课堂教学、生产实习和参观考察。在总结阶段,结束后对培训机构进行验收,合格后通过电话问询或实地走访等形式开展后续跟踪服务。在通过实地走访政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相关管理人员,了解学员反馈后,发现雨城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在培训机构选拔、课程安排方面做的比较好。同时,培训工作仍具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国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面的普遍代表。(二)雅安市雨城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1、重点不突出,培训专业性不足。培训内容应符合培训对象,加强培训专业性。雅安市培训工作没有细分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领域,而是开展普通培训。培训农民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技术领域接受信息较少,对于公共领域知识的接受兴趣又不高,最终便造成了重点不突出、培训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如,在参与培训农民的筛选方面,上级政府下发培训通知后,各乡镇政府转发通知并让有意愿的农民上交报名表审核,在此过程中并不对培训农民的专业领域进行初步甄选。最终,参与培训农民的行业涉及茶叶、猕猴桃、生猪、石蛙等多个领域,对此培训机构并不能做到全面兼顾和专业深入。2、供需不平衡,农民培训积极性低。据有关数据统计,近年来雨城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报名人数呈递减趋势,已由以前的一百多人递减到现在参与培训的几十人。按照当前相关政策要求,已参与培训农民不能再次报名,若农民想要转型也不能再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培训。这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训的供需不平衡,极易挫伤部分转型农民的培训积极性。就培训安排分析,造成农民培训积极性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培训时间安排问题;二是培训内容安排问题。农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农民所从事的农业产业、生产时间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都存在差异。雅安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上没有考虑农业产业差异、劳动时间差异以及农民素质差异、技能差异和观念差异,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参与的积极性。以茶农为例,若培训时间集中在茶叶采摘阶段,即使茶民有很强的意愿参与培训也会因时间冲突而放弃。目前,雨城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14天为单位培训周期,同时培训必须到城区参与,考虑农村交通便捷性及长达半月农民不能管理家庭农业发展等问题,让很多农民望而却步,最终影响培训报名的积极性。此外,在培训开展中培训内容过多过杂,也不符合农民的相关特殊需求。3、资源配置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全。一项好的培训工作,需要有合理的激励机制,保障培训效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多个职能部门、培训组织机构、培训教师和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各方积极通力合作才能成功推进。在雅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对各方的激励机制是较为不足的。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现有激励措施只是在所有培训项目合格后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据统计2018年雨城区共发出新型职业农民证书106份)。对于培训机构,面向它的激励是暂缺的。虽然政府针对培训机构设计了相关的考核评分标准,但这更偏向于监督,没有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对于政府,下级政府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时更具有机械性,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完成任务,当然这和基层政府的任务繁重有一定关系。

三、项目管理体系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研究

(一)项目管理概述。项目管理,是指通过项目单位的努力,将知识、技能等应用于项目活动,对项目及资源进行管理,实现项目目标的管理模式。将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培训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实现目标优化、过程管控、效果评估,进而有效提升培训质量。项目管理包含五大组织过程,包括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一个项目循环过程中的五个实际管理过程之间是具有相互联系的活动,它们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各个阶段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互相重叠。例如不一定是一个阶段完成后再开始下一个阶段,而是各个具体阶段在不同的时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互相重叠,造成跨越阶段的相互影响。项目管理是一项十分具有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它的9个知识领域包含了39项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分布在5个过程组中。其中9大知识领域基本囊括了培训管理工作中的关键要素,如时间、费用、人力资源、质量等。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中,也应更有侧重的关注质量、时间和费用等关键要素,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应用项目管理理论。表1为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表1)以昆明市杨林镇失地农民订单式培训为例,该地政府借鉴项目管理理论中的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五大过程,并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到培训模式中,把杨林镇失地农民订单式培训工作作为一个项目来进行操作和管理。这不仅为企业培养了“适销对路”的员工,同时也很好地解决附近企业“招工难”和失地农民“就业难”的这两个主要矛盾,对政府、企业及失地农民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政府将项目管理理念实践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可以更好地进行系统性科学化的管理,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提供有效参考。(二)项目管理体系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设计与应用。雅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各个阶段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想做好培训工作,从中央文件下发启动,到培训设计规划、培训执行,再到培训过程中的控制监督及最后的项目验收反馈,都可应用项目管理的五大组织过程,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管理流程的主体框架如图1所示)。接下来便结合雅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际情况,应用项目管理知识,抓住各阶段的核心点,对培训工作给出一定的参考对策。(图1)1、启动阶段:培训需求分析。项目启动阶段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第一环节,需求分析是培训全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培训项目系统的根基。雅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便是供需不平衡,农民培训积极性低。因此,政府应该从政府、培训组织和新型职业农民三个分析对象出发,充分利用好测验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分析方法,同时结合市场发展需求,进行需求分析,保障培训效果。2、计划阶段: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计划阶段需要完成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培训内容及拟定培训流程等工作,其中的一个重要工作便是项目时间管理。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时间冲突的实际情况,做好项目时间管理工作要充分应用子项目和周期培训理念。依据项目管理理论,将长期培训项目科学地划分为若干个短期培训子项目,每个子项目负责人分别按计划完成预期目标,综合达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结果。同时,坚持“化长为短”、固定总时间和灵活调整相结合的周期培训原则,尽量化解培训与农民时间冲突问题,保障完成培训项目和提高培训质量。3、执行阶段:项目质量管理。培训项目质量管理,在执行环节要做到质量实施保证,为此需要有合理的质量评估方式及先进的管理方法。目前,雅安市政府针对此问题对培训机构和培训农民制定了相应的职责和守则,如职业农民培训台账、签到册、成绩登记表等,落实下去都可一定程度保障培训质量。此外,可实行培训与技能考核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保障机制,政府在此过程中应起到整体规划、督促完善作用。要想有效提高项目培训质量,政府也应有先进的管理方法,扮演好协调者角色,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保障质量提升。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政府可以有效引入互联网因子,构建“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利用互联网的丰富资源,推荐购入相关学习平台,让农民根据自己需求进行学习,在满足部分农民特殊需求的同时也有效地扩大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受众面。4、控制阶段:项目费用管理。培训项目费用管理,主要便是费用预算和费用控制,培训中做好费用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跟踪和捕捉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所有费用使用信息。费用预算方面,通常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专项资金。若经费不足,政府在进行培训经费筹集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取部分地方财政参与,或是接受社会力量的资助。同时,政府可以遵循“政府出资、项目管理、个人配套、社会实施”的原则,也就是政府的农民培训资金主要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分配和管理,通过培训项目来调动社会培训资源和个人配套资金。这不仅可以扩大经费来源,而且可以通过项目形式有效利用资金。费用控制方面,政府可以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可以设置独立的监督专员,实时跟踪经费使用情况,若费用使用异常则立即进行资源调配,以便将资金用到最合适的地方,如解决农民的特殊需求及激励方面。5、收尾阶段:项目评估。收尾工作是项目管理的最后阶段,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便是进行评估工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的评估,应该以政府、培训机构和农民为评估对象,采用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培训进行全面评估。评估流程上,应按科学程序对评估信息进行分析、测量、整合、评定,对培训状态和价值进行判断,从而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也为下一阶段的培训工作提供参考。如在内部评估方面,政府应该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方法,通过多条渠道多种形式全面地搜集有关信息,以评估标准为依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对培训机构和农民进行评估。以雅安市为例,政府可利用互联网、线下问卷等渠道,对培训满意度、培训技能收获等指标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培训项目存在的优缺点,进而为来年的培训工作提供参考。外部评估方面,可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使其独立于政府和培训机构之外,加强评估的独立性、客观性和专业性。李克强曾经强调过,要用第三方评估促进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政府简政放权的趋势,以市场化模式运行的第三方评估机制,能够有效弥补内部评估的不

四、结语

第3篇:新型农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必然需要更多兼具市场经济意识和农业技能的高素质农业劳动力,但是我国农业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要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地”这一难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关键环节。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使更多农民成为科技文化素质高、懂生产、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时代的需要。笔者从江苏省扬中市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出发,谈几点看法。

1扬中市农民培训工作取得的成绩经验

自2006年实施农民培训工程以来,扬中市采取多重措施,切实推进全市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通过多项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每年新增农民培训合格人数都在1000人以上,各项培训指标均超额完成。截至2014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5%,超出江苏省预定指标0.7%,主要采取以下一些具体的做法。

1.1强化组织领导

扬中市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财政、监察、农委等多部门参加的项目领导小组,统筹全市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农委主任亲自兼任,市政府将农民培训任务列为政府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与部门绩效考核挂钩,强化农委主体责任。明确分工,各分管业务的副主任负责本行业农民培训,相关业务部门具体负责实施。农委科教站做好协调落实、总结建档。市农委监察室等部门全过程参与,监管项目实施,确保培训效果,形成健全、高效、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

1.2强化规划安排

全市每年依据产业布局和农民实际需求,科学制定整体培训计划,认真听取专家组意见,分行业编制培训方案;订购丰富实用的培训教材,加强新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满足不同的教学要求。

1.3强化师资建设

扬中市建立农民培训师资库并落实师资。全市每年都组织多批次技术专家参加部、省级技术培训,提高师资质量,多方邀请省、市农委及农业院校高级专家来扬中授课,提高讲课学术层次。依据培训内容分别安排现场观摩与实施,提高培训效果。

1.4加大财政投入

争取财政支持,扬中市政府每年都安排30万元财政资金专项支持培训工作。

2扬中市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

2.1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全市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6亩,农业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比重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以45岁以上的中老年为主,学历层次以初中学历为主,占60%以上,总体文化素质偏低;种养大户中,外来劳动力占有较大比重,承包种植面积超过50%,且一半以上人员都只有小学学历。因此在培训工作中存在农民不愿参加培训、培训工作组织难,参训农民老少参杂、培训内容安排难,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农户兼业化、劳动者素质低、劳动年龄偏大和现代农业人才缺乏等多方面的限制。

2.2持证劳动力比率偏低

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4年扬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持证劳动力比率约为35%,与省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80%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农民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

2.3农民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由于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农民整体参培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很多农民主动参加培训意识不强,村干部安排参加就参加;有些人已答应参加了,到时却又无原由不参加;有些村民只是抱着凑热闹、拿补贴的心态参加学习,课堂学习不认真;还有不少很多外地种养植大户思想较为保守,喜欢凭老经验做事,对现代农业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式等难以接受,不愿意主动参加专业培训。

2.4培训主体较为单一,社会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当前农民培训基本还是由农业部门一家承担,由于人力、物力等多方的因素制约,难以全面开展工作,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农业技能的多元化要求。组织、成教、妇联、团委等部门有农民培训这方面的要求,有时也与农业部门合作办些培训班,但更多时间只是来了解情况,索要资料,参与度不够,其农民培训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和有效应用。

2.5职业农民培训层次有待提高

随着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领办人或管理者已不局限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包括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和企业策划等多方面涉及自身发展能力的知识和理念,电子商务、文化艺术、农村政策、节能、生态等方面的培训已成为农民新的需求,传统的培训模式和内容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3多措并举,建设健全高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的内容。针对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全市要建立一支高效、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任务繁重。扬中市必须多措并举,努力建设健全高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深入推进新时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

3.1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协调联动

3.1.1专人负责市政府调整成立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市长任组长,成员由政府办、农委、财政局、人社局、教育局、科技局、教育局等单位组成,负责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规划设计、政策制定、综合协调、组织实施、督察指导、评估考核等工作,为培训提供组织保障。3.1.2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单位和部门职责引导团委、成教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强化组织协调。注重政策引导,加强指导服务,努力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整体推动的工作机制,为培训提供制度保障。3.1.3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政策将农业生产经营、各种农业补贴发放、土地流转等与农场主接受农业教育的情况挂钩,形成倒逼机制,让“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加大财政专项投入,以项目推动培训工作的开展,为培训提供资金保障。3.1.4积极宣传引导利用扬中电视台、扬中快报、扬中农林网、12316短信服务平台等媒介,大力宣传深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意义和配套政策,及时总结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推广农业科技、提高生产经营能力、示范带领群众致富等方面的典型事迹和先进经验,组织开展观摩交流,为培训提供宣传保障。3.1.5加强监督考核将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项管理制度及培训内容、课程、进度等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建立独立的农民培训监督考核机构,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效果进行全程监督和考核。接受社会监督和考核,聘请专业机构审计培训资金,并公布审计结果。

3.2科学规划安排,提高参与热情

农民参加培训的意愿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而提高农民的参与积极性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要准确锁定培训群体。根据不同的培训目的,分类确定正在或有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群体,从中筛选出真正有意愿参加学习的农民参与培训。要根据不同群体的自身情况和实际需要,科学分类,合理安排学员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等高层次培训要严格筛选合格学员参加,宁缺勿滥。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人员的参加条件可适当放宽。认真分析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农民培训需求,分类制定科学培训方案,分类开展培训工作。二是职业农民培育内容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超前性。职业技能培训则要注重普遍性和适用性,让他们真正感到学有所用。三是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如可在原有培训补助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将物质奖励与培训效果相挂钩;给予优秀学员奖励等,以此有效提高农民对培训的参与热情。

3.3筛选培育对象,突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挥示范作用

职业农民一般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必须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二是必须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目的;三是必须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应限定于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群体。要建立有效的筛选机制,努力克服偏差,筛选真正有志于农业生产,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员,列入培育学员后备库。在学员筛选时,首先要对当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中生产经营决策者进行培育;其次,重点关注在农业领域就业或欲回乡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努力通过对其进行培育、引导,鼓励其从事农业。在培训内容上要特别注重培训内容的前瞻性、新颖性,并开展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4积极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部署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加快发展农村,通过壮大新业态促消费惠民生,培育经济新动力。顺应历史发展新要求,电子商务培训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农民培训工作的重头戏。在具体做法上:1)积极做好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的宣传,提高认识,增加参与热情。2)做好参训人员的组织工作,以农业龙头企业、青年农场主、大学生村官、专业合作社等为重点,开展摸底调查,建立培训学员库。3)聘请院校专家授课,组织开展观摩交流,努力提高培训质量。4)引领企业(农户)积极参与苏宁易购江苏馆、淘宝农村服务站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做好协调,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

3.5丰富培训形式,保障培训效果

1)要分类培训,区分不同培训对象,科学制定培训方案,做到“一班一案”。2)多形式培训,做到理论授课、田间教学、基地实践、现场观摩、参观考察、异地交流、技能考核和跟踪指导服务等手段相结合。3)多层次培训,如“职业院校+培训基地”的培训模式、“理论+实践操作”的培训模式等,满足不同层次的培训要求。4)多内容培训,根据需求为群众“下厨做菜”,选择最佳培训教材,注重因人施教。5)创新服务理念,主动工作,积极工作,确保培训效果。

3.6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和综合培训基地

1)由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建立互联网+平台、农业专家热线、12316平台、农业技术讲师团等为农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科技知识、技术指导、市场信息以及企业用工信息等服务。2)由农业部门牵头,联合教育、财政、组织、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统筹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市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共同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3)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市、镇、村三级农民培训数据库,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档案,真实掌握和反映农村劳动力实际情况,让农民能够更全面、更及时地了解培训安排。4)新时期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它是机遇,更是挑战,必须携手并肩,用智慧和汗水为农业现代化目标的早日实现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周一波,储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途径及政策保障[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2):403-405.

[2]刘洋.新型职业农民正向我们走来[N],开封日报,2015.03.05.

[3]陈睿.崇明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2014.06.23.

[4]张晓江.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思考,贵州省林业学校网,2014.08.12.

第4篇:新型农业培训范文

为此学校提出农机普及技术进村组、农机实用技术进镇村、农机知识更新培训到市校、继续教育到省市的培训思路。(1)因地制宜,普及农机知识。针对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种植随意性大,把种田当副业搞,对新技术、新知识认识度不高的现状,学校加大信息宣传力度,送教进村组,让农民了解农机主推技术,合理使用农机。(2)突出重点,培训农机技术。对有初中文化、年龄50岁以下的农机手、种田大户、农机合作社成员,让他们参加阳光工程、获证奖补等培训班,学习农机集成技术。近三年全市共有2320人经过培训取得初、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成为新型职业农机手。让持有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到省里参加培训学习,近三年共有39人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复合型农机人才。(3)以赛促练,提升技能水平。农机技能竞赛结果代表本地区技能培训质量,也反映职业农机手的水平。在省、市农机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该市1名选手荣获“江苏省农机系统技能标兵”“扬州市劳动模范”称号;在扬州市2012年“全球通杯”农机行业技能竞赛中,该市4名技能选手取得“全能第三,3个单项第一”的好成绩。

2存在的不足

高邮是农业大市,农作物种植模式多,近三年,在本地区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出现“三多三少”的现象:参加培训的农民多,自愿参加技能鉴定的农民少;从事单一农业生产的农民多,从事规模种植的农民少;掌握简单农机技术的农民多,掌握复杂农机技术的农民少。培育职业农机手的道路还很长。原因如下:(1)农民学历不高。农民实用技术是建立在科学有序的基础上,是收获、耕作、栽插、植保等环节机械化技术的综合运用。大部分参加培训的学员不是年龄偏大,就是学历不高,又不长期坚持参加学习,农业机械的使用率不高,收入不稳定。(2)种植效益不高。受田块、种植模式等因素制约,种植效益不高,导致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不愿种田,老人和妇女成为种田的主体,先进的农机技术推广成效不明显。(3)培训机制不灵活。很多参加培训的农机手缺乏长期学习热情,技能操作考试还可以,遇到理论考试就“头痛”。所以,参加培训的农民多,成为职业农机手的不多。

3建议

第5篇:新型农业培训范文

1.1课程目标难设定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一般情况下,培养课程内容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筛选。但多数情况下,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用人单位需要脱节,没有一个专门的培养目标来指明培训的方向。以农产品经纪人培训为例,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中虽然规定了农产品的培训学时、培训内容、培训对象,但对培训目标没有进行清晰的界定,仅仅对职业能力特征进行表述:“具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计算、语言表达能力、色、嗅、味、触感官灵敏,空间感,形体感强。”由此可见,这一培养目标比较笼统,并未对培养对象所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进一步细化,只是笼统概述分析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所应具有的能力与职业技术。因此,很难根据此类培养目标安排相应的课程内容。此外,参加培训的学员素养良莠不齐,这给课程内容的选择加大了难度。

1.2培训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其课程内容应该与其生产岗位任务息息相关。但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各种原理、理论俯拾皆是,课程内容学科化严重,文化层次偏深、偏难,缺乏真正贴近受训者的需求,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知识、技能、政策较少,不利于学员对知识的消化与转化。

1.3培训内容筛选困境

在定下培训课程之后,需要对培训内容进行筛选。若以48课时为例,要在短期内将多门课程全部上完,内容涉及范围广,培训难度大。培训内容的开发是以培训对象的学习能力为依据。但目前,在筛选培训内容时,往往会忽略受训者的真实需求,或者不能照顾到部分素质教低的学员,导致培训失去针对性。同时,培训内容缺乏统一规划,没有课程标准,仍然沿袭高校管理的课程开发模式,导致培训内容片面,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2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设计的几个基本要素

2.1课程内容的选择需具有目标性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课程内容应该与目标相一致。但是职业农民的个体因素与在校学生是有区别的,除了考虑与目标的相关性之外,还要考虑其他方面:例如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学员的接受度、能否帮助他们转化生产技术、更新现有的理念,帮助实现突破。

2.2课程内容应具有职业性与实效性

职业性是新型农民培训的逻辑起点与本质属性,所有的培训内容应该要做的是要针对培训对象的职业特性,适合职业发展需要来设定课程内容。以单一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线构成的课程体系,难以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再有,从课程体系来看,面向新农村建设研发或者开设的课程很少,除了农林等专业外,其他各专业课程设置与农民培养相关课程设置几乎没有。这导致在涉及相关专业培训的同时,课程内容会存在与农民职业、社会需求脱节。

2.3课程内容设置应具有适用性与多样性

在考虑到课程内容“有用”的同时,还须坚持“适用”,须能切实给农民带来提高技能、增产增收等诸多实惠。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需求在变化,农村经济在变动、农民需求也随之不断改变。课程内容须根据企业、市场、社会的要求,做出相应、及时的调整与更新。课程内容设置既然是面向农民,那么就要涵盖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包括农、林、牧、渔等各类管理技术与技能、农村就业、农民个人发展、农产品加工等。因此,要对课程模块进行细分,防止培训内容“一刀切”。

3构建有效服务的课程培训体系

3.1结合地市高校,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高校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阵地,地市高校课程目标的制定直接影响培养效果。在课程制定方面,应该以新农村建设目标和人才需求为导向,逐步开发农民职业培训的课程。可选择多样化培训课程生成路径,例如,既可选择某个农业领域或少数领域的课程目标,也可选择多数或者全部领域的课程目标,又针对高校所在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进行设定,还可针对所在省职业农民的现状进行编制。

3.2提升学院活力,建设特色课程

从当地涉农大学、高职院校入手,坚持学校办学特色的同时,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纳入课程改革的议程,逐步完善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三农的特色。学院应坚持发展可服务于当地特色产业的培训课程,加大与农户、涉农企业的整合力度,使教学内容能很好地与区域农业发展对接。

3.3培训课程内容设计须分板块

第6篇:新型农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职业农民培训;课前准备;授课技巧;控场能力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需要进行大胆的创新,从思想观念、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发展模式、发展策略、功能拓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此来不断提高培训效率,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从而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充分课前准备,提升课堂培训效率

(一)心态的准备

以何种心态去给职业农民上课,先要分析职业农民这个群体的特点。职业农民是成年人,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如何让职业农民在心里接纳你,接受你的知识和见解,这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一要有自信心。在这个专业,你是这方面的专家,能带给农民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和技术,所以必须要有自信,否则,含含糊糊的表达怎能让农民相信、接受并采纳你的方法去做。二要有爱心。农民朴实无华,勤劳善良,忠厚诚信,在内心要尊重他们,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他们。三要有责任心。虽说农民教育培训是免费培训,但他们来培训却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参加完培训要让他们有收获。更为重要的是讲的课要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思路,关系到是否会增产增效。

(二)知识和技能的储备

想要给学员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没有雄厚的专业技术功底,上课时就不会很自信,总是担心学员提出的问题答不出来。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某个课题在掌握大量理论知识基础上,要多到田间看一看,多跟农民聊一聊。深入家庭农场、合作社、涉农企业去调研学习,总结提炼他们每一个经营管理中的经验教训,掌握大量真实案例,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很多教师并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讲课的很多技能都需要去学习。如,普通话的练习、发音吐字的练习,体态、手势的练习等,要多练习,勤思考,多向专业讲师学习,不断提高培训技能。

(三)教案和课件的准备

在明确了一个培训专题后,就要围绕这个任务的专题制作教案和课件,现在大都用上了多媒体教学,所以要熟练掌握制作PPT课件技巧。制作教案和课件有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要有针对性。每堂课前要对本期学员年龄结构、居住区域、主导产业做充分的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培训主题,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内容。如农民想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方法,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围绕一个知识点,一个问题要善于从不同侧面分析,讲深讲透,彻底讲明白,不能蜻蜓点水般讲得不深不透,否则农民记不住,更掌握不了。二是要有科学性。所讲的内容所用的案例,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经过验证的。三是要有实用性。制作课件内容要贴近农民发展实际,讲的方法和措施关键要落地,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而且用了一定要产生效益。

二、熟练授课技巧,让培训内容生动形象

(一)出场与自我介绍

恰当的出场与自我介绍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以饱满的热情和信心出场,会给学员一种正能量,这远比满脸疲惫甚至无精打采强的多。恰当的自我介绍可以提高学员对你的关注度和信任度。自我介绍既不能太嗦,也不能过于简单。学员们大都有一定的种养殖基础经验,有的是已经注册了家庭农场或合作社的“老板”。教师自我介绍除了介绍“我是谁”,还要介绍出自己的专长和专业的独到之处,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学员相信所讲的课题是科学的,是能帮到他们的。自我介绍既不能夸大自己,也不能过度谦虚,重点是让学员们接纳你、信任你,才能让他们静下心来你讲课。

(二)表情与眼神

教师的表情会影响学员的情绪。紧张严肃的表情会让学员感到压抑,呆板木讷的面孔同样让学员感到无聊和疲惫,矫揉造作的表情会让学员感到不舒服。经常面带微笑是必要的表情,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自然大方的,又是真实亲切的。良好的表情让学员们感到是在和朋友交流,会打开心扉、润物细无声地接受你的见解。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保持良好的视线接触,要平视而不是俯视。讲课时,在一名学员身上注视不要超过5秒钟,目光要照顾到每一位学员。

(三)体态与手势

体态是身体的姿势、形态,包括服装仪表要得体,站立的姿势要挺拔,还要有适当的移动,既不能站在那儿像电线杆一样一动不动,也不能走动太多,让学员不安心。正确的手势与讲课内容是相适应的,如果一手拿话筒,一手拿翻页笔,手势就不能太多,更不要太夸张,更不要刻意去做手势。课堂培训有别于当众演讲,课堂培训需要一种交流与传递知识的状态,不是鼓舞与煽情。切记,过分夸张的动作手势会引起学员的反感。

(四)语言与声音

给学员上课,语言要平实,直白,少用书面语言,多用朴实口语化的语言。尽量用普通话,少用方言,原则是让学员们听得懂。要求老师口齿清晰,吐字准确。发音同样是重要的,要认真和自信的发音,语调要抑扬顿挫,突出要强调的内容,不能老在一个频率上。如果语调一直低沉会让学员感觉有气无力,一直高亢会让学员感到太吵。总之不能让学员听着费劲,否则,即使你讲的内容很好,可是学员听着太累,一会儿就困,很难有好的效果。

三、自如的控场能力,让培训课堂气氛活跃

(一)要做到有问有答

一方面是教师问学员答。想办法让学员积极应答,怎样问和问什么至关重要。根据课堂讲过的内容和环节需要,有时提问是为了提醒学员注意听,提高注意程度,引发学员兴趣,这时就要多问回答“是”的问题。有时提问是为了解学员们生产中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展开讲述,这时要问简单的问题。另一方面是鼓励学员提问题,讲师回答,这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员的问题,让学员更有收获。如果遇到了不会的问题,切不可不懂装懂,要勇于承认这个问题自己不会,可以让学员用笔写下来问题,并写上名字、电话,承诺课下找到答案之后再回复,给学员一个认真负责的态度。

(二)维护课堂秩序

新型职业农民都是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事务和主见,维持井然的课堂秩序很重要。解决上课手机响的问题,要在课前就约定好,谁的手机响,就让他在合适的时间演一个节目。遇到上课时有交头接耳讨论的,要及时制止,并询问讨论的问题是否和上课内容有关,如果有见解的话,可以给他适当的时机表现一下。一般每节课掌握在50分钟左右,这样学员们不会觉得太累,有利于提高学员听课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关系到今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第一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的素质、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将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要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型职业农民,就必须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7篇:新型农业培训范文

日前,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包括哪些内容?农广校将发挥怎样的作用?为此,农民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副校长刘天金。

 

记者:《意见》出台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贯彻落实好《意见》有何重要意义?

刘天金:一是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必然要求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转型的要求和农民转变的结果。没有新型职业农民,就没有现代农业。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当直面这个新形势。综合考虑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工农就业收益均衡、城镇化特别是农业人口市民化步伐等因素,专家测算我国至少需要培训一亿以上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是何等浩大的工程。新型职业农民从事的是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其鲜明特征是高素质,这对教育培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抓住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这件大事。

 

二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极其不适应的基本状况。当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依然面临资源总量不足和体系不健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资源分散进一步加剧资源总量不足的矛盾。其原因是主体不强难以发挥资源聚合作用,农民教育培训“无利可图”也难以催生社会资源,表现为“月亮不圆、星星不亮”。

 

三是全国农广校系统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农广校是国家兴办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养兵千日”必须有所担当。农广校经过33年的改革发展,基本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十分宝贵的存量资源。农广校办学融现代手段于传统方法,集自上而下“顶天立地”之优势,在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

 

《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农广校为基础依托“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是基于农广校作为专门机构的职责所在、五级办学体系的基础和主渠道作用的地位所定,既是客观要求也是必然选择。《意见》的贯彻落实,事关农广校主体地位能否真正确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能否有效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战略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记者: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是怎样一个体系,如何构建这个体系?

刘天金:《意见》明确,坚持“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产业导向、需求牵引”原则,聚合优势资源,形成以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为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构建这个体系有两个关键,一是加强主体,要靠建设;二是激活多元,要靠机制,双管齐下体系可成。所以,《意见》要求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建设,建立完善多元参与协作机制。

 

记者:《意见》强调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有哪些主要内容和具体举措?

刘天金:《意见》强调以进一步增强教育培训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强各级农广校建设。

一是解决定性入位。《意见》明确了农广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主体的基础地位,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基础依托的根本定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组成部分、农业部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主力军的本质定性,要求保持和稳定农广校系统办学特色,确保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体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独立设置的办学格局“三不变”。

 

二是加强职能建设。《意见》明确了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技术传播、科学普及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及依托农广校建立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作为保障和服务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职能机构的性质,承担农民教育培训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指导服务的职能。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意见》要求落实农广校专职办学人员编制、选齐配强校级班子、完善专职教师职称评聘办法,改善专职教师待遇,建立与职能任务和办学要求相适应的专职办学队伍。同时,要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兼职教师队伍。

 

四是改善设施条件。积极推进农广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研究制定各级农广校设置标准,完善与办学要求相匹配的公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

第8篇:新型农业培训范文

近年来,xx县紧把时代脉搏,以培育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的新型农牧民为目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突出重点、创新方式、强化保障,积极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依据省市文件安排,结合全县农牧产业发展和农牧村劳动力队伍建设实际,研究制定了年度《xx县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对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成立了以县委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全县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组织、人社、财政、发改、农牧、国土、工商、金融等30个部门单位的具体职责,形成了政府主导、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采取以会代训、远程教育、集中办班等方式,组织各乡镇主要负责人、科技副乡(镇)长和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就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开展了专题培训,增强了各责任单位做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的主动性。将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纳入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单位年度目标责任书考核范围,全面落实相关责任人的直接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了各项工作统筹协调开展。

二、突出重点,认真开展遴选调查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从高山细毛羊标准化生产、牛羊舍饲养殖、优质牧草种植、设施蔬菜栽培、玉米制种、药材、红提葡萄种植、小杂粮生产等优势产业和农业机械维修,畜禽繁育员、村级防疫员,农村合作组织经纪人等服务领域开展了新型职业农牧民遴选调查工作。经县、乡、村三级自下而上审定,先后从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中遴选从事农牧业生产、有一定经济基础、文化素质较高的年龄在55岁以下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对象950名,并以乡镇为单位,同步建立了遴选台账。

三、结合实际,科学实施培育培训

按照“农民自愿、逐级审核”的培育对象申报程序,通过村、乡(镇)、县三级审核,对遴选的950名培育对象从培训需求、主体产业、经营规模、收入现状、务农意愿、发展策略等与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密切相关的问题入手,建立培育对象档案资料。先后详细制定了年度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对象培训计划,采取集中办班、远程教育、现场指导等形式,分行业、分类型、分步骤、分段式的开展了系统培训。2013年完成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160人,占任务数的160%;2014年完成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441人,占任务数的112.5%;招收中职生70人,占任务数的140%;2015年完成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307人,占任务数的102.3%;修订完善了《xx县新型职业农牧民资格认定管理办法》,明确了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和认定主体,先后完成新型职业农牧民资格认定634人。同时,通过现场检查、电话抽查、走访培训学员、查看培训台帐等方式,及时了解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确保了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工作的稳步推进。

四、创新方式,不断提升培育培训实效

培育工程实施以来,紧紧围绕我县新型职业农牧民成长和学习特点,分类分层实施培训,不断提升培育培训实效。一是在提高培训质量上下功夫提升依靠科技致富能力。组织县乡农业科技人员成立科技服务小分队,分赴7个乡镇重点开展细毛羊标准化生产、牛羊舍饲养殖、饲草料配制、疫病防治、农机维修、农作物、中药材种植技术、电子商务、合作社运营等实用技术培训,将培训课堂搬进农牧村院落、田间地头和牛棚羊舍,现场示范,现场解答,让先进技术和新产品直通农牧村、直达农牧户、直送农田棚舍,并与700名新型职业农牧民签定培育联系卡,建立跟踪服务关系。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农牧业信息平台,帮助群众找信息、觅商机,使农牧民的“手”更巧,“心”更亮,科技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广。二是在确保培训实效上下功夫提升市场竞争力。以生产经营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为重点,采取举办专题培训、印发资料、巡回宣讲、现场指导、赴外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农牧业高新技术培训,突出抓好以中药材种植、农产品电商销售等特色产业开发新技术推广培训,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生产、细毛羊标准化生产、农机维修、牛羊育肥为主的农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了农牧民运用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在产业致富带头人上下功夫提升产业引领能力。立足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发展农牧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业合作社打造成新型职业农牧民提升培训的主阵地。利用各类专业合作社采取入户指导、集中办班、“菜单”选学、典型示范、现场操作等多种方式,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和配套服务。并抽调合作社技术骨干、采取现身说法的方式深入牛棚羊舍为职业农牧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帮助职业农牧民解决生产难题,进一步增强了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服务能力、带动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四是在创新工作特色上下功夫提升培育培训实效。紧紧抓住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面推行“一业一训”、“一技一训”,分行业、分类别、分层次确定培训对象,在坚持集中培训、现场指导、以会代训等常规方法的基础上,采取“请进来”教 “派出去”学的方法,做到农闲季节以集中讲授、赴外实践培训为主,农忙季节以现场示范指导为主,采取“培训服务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模式,实现了科技培训服务与职业农牧民的零距离对接。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职业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实现了“要求职业农牧民参加培训”向“职业农牧民要求参加培训”的有效转变和长足发展。

五、多措并举,详细制定扶持办法

为了更好地将中央和地方政府现有的农牧业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向新型职业农牧民倾斜,制定出台扶持新型职业农牧民发展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符合我县实际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管理制度。我们在广泛征求各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通过领导小组和各成员单位的共同酝酿探讨,制定了具有我县特点的扶持新型职业农牧民成长发展的《xx县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扶持政策》,并将现有的特别是新增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牧民倾斜,形成了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

六、完善措施,不断夯实培训基础

立足我县区域特色经济、农牧优势产业发展实际,按照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牧民的总体要求,在现有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师资库、培训示范基地、培训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加大培训师资力量建设。通过聘请省、市、县农牧、科技等部门单位和甘农大、河西学院专家教授组建“专家师资库”;聘请农牧村致富能人、科技能人、产业带头人、农牧民合作经济领办人组建“乡土师资库”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涉及各行各业的县级部门、乡镇、村三级培育培训师资队伍。二是在现有农牧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示范基地的基础上确定皇城镇细毛羊改良及标准化生产培训基地、白银乡设施葡萄种植实训示范基地等23个示范基地作为我县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劣实了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的基础。三是结合我县农牧业生产实际和产业发展现状,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围绕细毛羊标准化生产、舍饲养殖、疫病防治以及牧草种植、饲草料加工、蔬菜栽培、设施葡萄种植、农机具维修等实用技术和涉农政策法规,编印了《肃南县新型职业农牧民实用技术手册》,进一步提高了培训质量。

第9篇:新型农业培训范文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基础性战略任务,必须系统谋化,有序推进,把握关键环节,整合资源办培训,创新方式搞培训。激励农业生产经营能人愿意留下来、大中专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兴业创业成为职业农民,让更多高素质农民通过教育培训成长为职业农民。

整合资源办培训。要把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提高农业院校、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人均经费标准,大幅度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同时加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和农民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建设,构建农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为农民提供长效性教育培训服务上取得新突破。要整合政府和社会各种办学形式,以县级农广校为基础,对县职教中心和乡镇农民技术学校以及各类民办培训机构,进行资格认证,逐步构建“一主多元”培训体系,形成专业门类齐全、办学形式多样、供求密切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网络。一要通过农业职业教育,开展培训。重点搞好初、高中毕业生和退伍回乡军人的培养提高,不断增强新增人员的就业能力。二要通过建立农村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培训。统筹各方面的培训资源,打破界限,筛选建立一批有技术实力、有生产经营实践环境、有培训设施条件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增强职业农民培训的实效性。三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培训。充分发挥低成本现代传媒教学的优势,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农民科技书屋、农民科技培训直通车等培训手段,搭建农民再学习、再培训的平台,进一步拓宽培训渠道。

创新方式搞培训。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点在培训,关键在责任。要以“农民是否需要、农民是否接受、农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和检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农口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系统办学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优势,加大统筹协调、资源整合、管理服务的力度,要把需求系统调查、教学规划安排、教师选调管理、教学资源供应、质量评估和学员跟踪服务等作为重点,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向纵深推进。同时,要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注重规范性,增强针对性,富于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需求。在培训类型上,要针对“生产经营型”、 “专业技能型” 和“社会服务型”的特点,分门别类,制定专门培训计划,促其成为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骨干农民。在培训方式上,要尊重农民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以方便农民、实惠农民为出发点,坚持教育和培训并重,大力推进“送教下乡”模式,建立“农学结合”弹性学制,坚持“农民田间学校”和“创业培训”模式,构建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农民培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