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语言教育概述范文

幼儿语言教育概述精选(九篇)

幼儿语言教育概述

第1篇:幼儿语言教育概述范文

【关键词】幼儿 故事 学习 成长 培养 能力

童年与故事分不开。故事中错综复杂的情节,广泛的涉及范围,神奇的关系等,正好满足幼儿丰富、天真的想象与好奇。大多数幼儿对故事十分感兴趣,他们在故事中学习知识,认知道理。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把握好时机,在故事中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与学习的机会。

1.培养幼儿的词语理解能力,加深词汇记忆

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的是幼儿对故事中词语的理解能力。只有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语言,知道故事里形象生动地讲些什么,才能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欲望,集中注意力地倾听故事。这就要求讲故事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边讲边作解释。特别是对年龄小,词汇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幼儿,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方言进行解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手形手势或借助实物进行解释。例如:词语“亮闪闪”,可以出示一面镜子,通过轻微晃动反射出的光,让幼儿感受亮闪闪的感觉,从而理解这一词语的意思,同时也加深幼儿对这一词语的印象,进一步强化幼儿对词语的记忆。要让幼儿加深对故事中词语的记忆,还应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复习,灵活运用。教师和家长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提问幼儿,以复习的形式巩固幼儿对词语的认识与记忆。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运用,这不仅能加深幼儿对词语的记忆,同时也让幼儿学习如何运用该词语。

2.培养幼儿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如果只让幼儿听故事,而不试着让他们讲故事,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故事的作用。幼儿在倾听完三遍故事后,能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记住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这时可以让幼儿尝试着复述故事。起初,教师和家长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帮幼儿回忆故事的重要情节及发展过程,把握好故事的整体。但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要尽量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概括性地复述故事内容。当幼儿基本掌握故事内容后,就可以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复述故事了。幼儿刚学习复述时只能讲出故事中的片段,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把这些片段连接起来。通过多次的复述训练,幼儿慢慢地能从复述片段过渡到复述完整的故事。在复述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的模仿能力与表现力

当幼儿学会复述故事后,就应当教幼儿进一步学习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17世纪英国的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来的。”教师和家长在讲故事时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神态表情、手形手势等。不同的语音语调,丰富的神态表情,夸张的动作等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倾听故事中犹如身临其镜般的感觉,同时也给了幼儿模仿的榜样。在倾听故事中,幼儿知道大灰狼的声音是粗声粗气的;知道伤心的时候紧皱眉头哭泣,惊讶时睁大眼睛,张大嘴巴;知道老爷爷的形象是驼着背,捋着胡子……教师和家长应当鼓励幼儿对这些声音、表情、动作等加以模仿,让幼儿知道怎样讲故事好听,怎样做动作形象,并把这些语调手势等运用到复述故事中,大胆投入地把故事讲出来。在生动形象的复述训练中,幼儿提高了模仿能力与语言表现力,为将来绘声绘色地表达语言奠定了基础。

4.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爱因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内心充满想象,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象的心理特征。当幼儿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结果怎样?这时,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展开想象,思考解决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说出正确的答案。例如:故事《小羊和狼》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结尾,它留给幼儿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发挥。许多幼儿在听完故事后,能展开想象,给故事编一个完整的结尾。有的说:当狼要吃掉小羊时,猎人出现了,打死了大灰狼,救了小羊;有的说:小羊的朋友们来了,用石头打跑了大灰狼;还有的说:小羊从地上抓起沙子扬向大灰狼的眼睛,趁机逃跑了……故事给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只要教师和家长把握好时机,让幼儿在故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5.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审美情趣

第2篇:幼儿语言教育概述范文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要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必须设法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心情舒畅,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首先,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怎样,教师都应抱着积极、鼓励的态度,增强幼儿说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对少言寡语的幼儿,更应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应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晨间接待幼儿入园时,教师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及情绪变化,寻找话题与幼儿做一次简单对话。又如: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做前说”——先说说自己的计划、打算,然后按自己的构想去做;“做中说”——边做边说,借助说,推动游戏情节展开,丰富游戏内容;“做后说”——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对自己的活动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二、通过和幼儿进行有主题的“话题”,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选择主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据幼儿的知识经验来确定谈话的主题幼儿的知识经验越多,谈话的内容便越丰富。比如进行关于“春天特征”的谈话,就必须在春天特征明显的时候,在幼儿对春天特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充分了解后才能进行。谈话时可从气候、植物、动物以及人的服饰和活动等方面的变化着手,将春天的特征准确地描述出来,将春天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概括力、记忆力,又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围绕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确定谈话的主题如参观旅行后的谈话,教师可以围绕参观对象的主要特征有顺序地提问,让幼儿按照参观顺序讲参观的印象。当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明确、具体,富于启发性和兴趣性。在主题谈话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三、引导幼儿“讲述”,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的“讲述”是一种比谈话复杂、周密的口头语言表达方式,它要求幼儿用比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详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讲述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图讲述看图讲述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它容易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1、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图片,最终用恰当的词语讲述出图片的内容来。这就要求教师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想好了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怎么问。提问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围绕图片的主题;第二要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情节到次要情节,从具体到抽象;第三要有启发性,促使幼儿积极思维,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2、示范1教师做好个别词句、发音方面的示范和段落的部分示范,让幼儿模仿着说。2幼儿说完后教师再用简单、扼要、完整、生动的语言讲述,讲述后不要求幼儿一字不差地模仿,只要幼儿理解,会用自己的话连贯、完整地讲就行了。看图讲述结束后,可以让幼儿给图片取名,以培养幼儿语言的概括能力。

(二)拼图讲述教师提供各种拼图材料,如各种动物、几何形体的图形卡片,以及拼板积木、雪花积木、小太阳设计师积木等结构型玩具,让幼儿自己拼插成各种立体结构的物体或画面,然后进行讲述。由于拼图讲述的内容是由幼儿自己创作设计出来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既容易,又具有浓厚的兴趣。拼图讲述是以玩具作教具,幼儿边玩边讲,动静自然结合,这样的方法符合幼儿好奇、好问、好动手的心理特点,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手、脑、口同时并用,能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三)绘画讲述美术课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由于画面的内容是幼儿自己构思的,课后让幼儿讲述自己的画面,能充分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捏泥、手工制作、剪贴画等多种机会让幼儿进行讲述,发展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四)除以上三种方法外,听音乐讲述,排列图片讲述,看展览讲述等都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四、运用儿童文学作品,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3篇:幼儿语言教育概述范文

主题词 提高 幼儿语言 表达能力 做法

笔者作为一线的幼儿教师,在这些方面作了一些浅薄的研究。下面,我就谈谈在教学活动中是如何培养并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

一、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有了宽松、愉快的学习活动环境,孩子的心理才没有压力,孩子才想说、敢说,并且感受到说的快乐。当然,宽松的心理环境并不等于让幼儿随意自由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始终坚持“理解接纳,支持鼓励,欢迎来说”。

一是认真接受孩子的语言特点,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支持、少反对;多欣赏、少讽刺;多启发引导、少消极灌输。如在讲述时小班幼儿往往有些词还不会用,有的孩子就会用方言来表达。尽管这样,我除了引导幼儿准确地表达外,还极力地鼓励与表扬幼儿,因为他们能使用语言解决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二是要极力满足幼儿语言交往的需要。在集体语言教育活动时,要克服有的教师当个别孩子把问题答的与自己设想的大致符合时,就马上小结了,迅速进展到下一个问题,这样做,往往容易在幼儿之间形成一个思维定势。为此,教学中要多帮助幼儿突破定势,激发幼儿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

三是减轻孩子语言发展的压力。比如在语言活动中,有比比谁想得快、说得多之类的内容,结果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语言发展好的孩子,语言水平稍弱的孩子就干脆不举手了。其实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学习优势也各不相同,所以要承认差异,并重视差异,不要总是一概以“说得完整”、“用词丰富”这些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孩子,而要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来对待语言水平不一的孩子。

四是掌握提问的技巧。在幼儿的语言活动中,常常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通过提问来完成教育目标。因此,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始终坚持问题要提得“活”,要尽量开阔幼儿思路,具体体现在:

1、变单一性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

2、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的问题;

3、变封闭式提问为开放式提问;

4、由教师提问到幼儿提问。

二、确定“话题”来交流

一是根据幼儿的知识经验来确定谈话的主题。幼儿的知识经验越多,谈话的内容便越丰富。比如进行关于“春天特征”的谈话时,我就选择在春天特征明显的时候进行,在幼儿对春天特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充分了解后进行。

二是围绕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确定谈话的主题。如参观旅行后的谈话,我围绕参观对象的主要特征有顺序地提问,让幼儿按照参观顺序讲参观的印象。当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明确、具体,富于启发性和兴趣性。在主题谈话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多方法引导“讲述”

一是看图讲述。看图讲述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它容易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我从两个方面进行引导:1、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图片,最终用恰当的词语讲述出图片的内容来。提问前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想好了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怎么问。2、示范教学。教师做好个别词句、发音方面的示范和段落的部分示范,让幼儿模仿着说。幼儿说完后教师再用简单、扼要、完整、生动的语言讲述,讲述后不要求幼儿一字不差地模仿,只要幼儿理解,会用自己的话连贯、完整地讲就行了。看图讲述结束后,可以让幼儿给图片取名,以培养幼儿语言的概括能力。

二是拼图讲述。我通过提供的各种拼图材料,如各种动物、几何形体的图形卡片,以及拼板积木、雪花积木、小太阳设计师积木等结构型玩具,让幼儿自己拼插成各种立体结构的物体或画面,然后进行讲述。

三是绘画讲述。美术课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由于画面的内容是幼儿自己构思的,课后让幼儿讲述自己的画面,能充分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捏泥、手工制作、剪贴画等多种机会让幼儿进行讲述,发展幼儿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是除了以上三种方法外,听音乐讲述、排列图片讲述、看展览讲述等都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四、丰富说的活动内容

一是双休日活动。家长在双休日时间可带孩子去公园、书店、游乐园等,充分利用周围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在玩的过程中让幼儿认识事物,鼓励幼儿勇于交谈。如与其他小朋友、售货员、管理员等进行交流,有时也让幼儿与小动物、植物讲话。这样,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内心在想什么。

二是睡前讲故事。对孩子来说是最温馨的事了,孩子听着有趣的故事,不但是一种享受,而且受到了语言的熏陶。此时家长运用适当的提问帮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内容,让孩子通过说来表达对故事人物的看法,从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是接受语言信息。孩子接受能力、模仿能力强,有时看过一次广告也能流利说出广告词。因此,选择一些合适的电视节目让幼儿欣赏对孩子语言发展是很好的,特别是孩子喜欢的动画片等。家长可以选择带配乐的优美儿童诗,时间长了幼儿自然会跟着读,同时可以利用录音机、影碟机等手段让孩子在日积月累中接受语言。

四是户外游戏语言教育。在户外游戏时我让幼儿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比如:“今天做了什么游戏?”,谈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说户外玩具的名称,等等。游戏结束后,我让幼儿自由大胆的讲述出自己的游戏感受。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我班幼儿说话欲望都很强烈,连我班年龄最小、语言水平发展较弱的小朋友也会不停地说:“这是羊角球……大皮球……大树、草地。”等。

总之,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才能奏效。让我们教师都来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孩子的有心人吧!

参考文献:

1.早期教育——从建构主义观点看幼儿语言教育

第4篇:幼儿语言教育概述范文

[关键词]早期教育;数学语言;数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7/08-0067-03

[作者简介]俞芳(1984-),女,江苏海门人,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博士生。

近年来,众多研究者对“交谈在数学发展中的作用”颇为关注(Mercer&Sams,2006;NCTM,2000;Sarama&Clements,2006)。美国全国数学教师理事会(NCTM,2000)指出:“沟通交流是数学以及数学教育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关于数学内容的交谈,是儿童早期教育环境中语言使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早期环境中教师数学语言表达的研究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改进教育方式,更好地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一、数学语言及其内涵

教师的数学语言经常以与学生“基于数学内容谈话”的方式进行。美国全国数学教师理事会(NCTM,2000)指出:“数学谈话是一种在教室内支持学生数学学习,包括谈论数学、解释结果或者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谈话。”教师所选择的与学生进行谈话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作用应该是提出“能够引起学生困惑,激发学生不断思考,建构重要数学概念的问题(Schifter,2005)”。

还有一些研究者认识到语言作为教授数学的一种工具的重要性,将语言与数学概念性地联系(Moseley,2005),提出了“数学中介语言(MML)”的概念,并将它用于幼儿的数学教学,帮助幼儿掌握数学概念、发展数学能力。数学中介语言是一种教学技术,是教师使用数学语言与幼儿的非正式、有目的的对话(Loretta&Matthewt,2010)。通过数学中介语言,教师可以将新教授的数学内容与幼儿的先前经验进行整合。

本文中所提到的早期教育环境中的数学语言,主要是指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所使用的与数学内容相关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语言。这既包括数学活动中的语言使用,也包括教师在一日活动中的其他环节中所使用到的有关数学的语言表述。

二、教师的数学语言对于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意义

教师作为具备更多知识的人,应该通过与幼儿的社会互动或者对话等形式支持幼儿的数学学习(Berk&Winsler 1995;Moseley 2005)。如果教师的数学语言使用恰当,不仅能在数学课堂背景下,而且能通过更广泛的幼儿课程中传递数学概念(Loretta&Amani,2008)。当教师以一种幽默的、好玩的方式呈现数学概念时,幼儿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学习超越其当前年龄阶段所能接受的内容(Kamii&Anderson,2003)。

(一)增进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

Hoff&Nailes(1998)发现,幼儿最新获得的词汇是在他们所接受的语言输入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Klibanoff(2006)检测了幼儿园以及日托中心教师的数学语言输入量与幼儿传统数学知识的获得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教师的数学语言的数量与在园期间幼儿传统数学知识的增长显著相关。教师在一日活动中正式或非正式地使用数学语言,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会习得许多与生活相关的数学内容。比如,教师在餐点时间给每个幼儿分发饼干时不断地说出分给幼儿饼干的数量“一块、两块、三块”,分发苹果时重复苹果的数量“一个、两个、三个”,分发糖果时重复糖果的数量“一颗、两颗、三颗”,久而就之,幼儿就知道了“一、二、三”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于量词也渐渐地熟悉起来,知道了不同的物体需要使用不同的量词。

(二)推动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幼儿在学龄前期凭借行动进行思维,学前中期凭借表象进行思维,学前后期开始初步可以凭借概念进行思维。大班幼儿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这期间如果教师在平时的交流中多涉及一些数学概念与符号,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所谓逻辑思维能力,就是“会对问题或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演绎、归纳和类比进行判断和推理;能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进行表述”。比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根据某些相同点将物体归类,幼儿就能从颜色、形状、用途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抽象与概括,发现同一类物体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在图形配对的游戏中,教师让幼儿为三角形、圆形、四边形“找妈妈”,幼儿逐渐领会到三角形、四边形的本质特征,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三)促进幼儿数学学习团体的建构

Bequette(2009)发现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探索性的谈话促进了幼儿数学学习合作团体的建构。在基于数学交谈的过程中,幼儿与他人交换观点,努力形成自己的思维,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如某天老师问中班幼儿,“我们的校车上一共有多少盏灯?”大家七嘴八舌讨论起来,但说法都不一样。“我们怎么知道正确答案呢?”老师的提问让幼儿决定自己去数一数。可是数完后每个人的结果还是不一样。老师又问:“大家数的车灯数量都不一样,该怎么办呢?”经过讨论与协商,大家又想出了一个办法:让一名幼儿负责数数,另一名幼儿记录,其余幼儿则在一旁监督。当数数的幼儿漏掉灯没数时,其他幼儿就会提醒他。最后,大家得到了统一的结果。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自发形成了合作团体,在和同伴的“争吵”中进一步明确问题、理清思路、反省自己;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启发,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经验,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师使用数学语言的建议与对策

幼儿在入园前已经具备了一些数学经验,教师应提供适当的机会让幼儿可以将新旧经验进行整合。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宽松、具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促进数学语言的使用,有针对性地提出多样性的问题促进幼儿的思考,鼓励幼儿讨论、分享数学的理念,从而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一)教师应自信地使用数学语言

研究发现,教师的自信心和对于数学的认识,会影响其教学实践及自己与幼儿互动关系的认识。教师如果对自己数学知识能力和幼儿数学学习的潜力有误解,可能会使得他在数学教学中非常不自信(McGoron,2010)。在对儿童早期教育环境中语言使用的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很少提及与数学相关的内容。访谈之后得知,这是由于教师对于自己的数学能力本身没有信心,对于幼儿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不同年龄段幼儿应获得哪些数学能力都了解甚少。

因此,在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中应包括对于数学本身、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以及幼儿数学能力等相关信息的内容。幼儿教师还应通过职后的培训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数学能力,建立使用数学语言的信心。

(二)教师的数学语言应包括各种类型的数学内容

Copley(2000)认为幼儿数学能力的类型应包括数字、空间关系、测量、几何、运算、排序、模式、图示化以及分析数据。从数字到分析数据的顺序代表了思维从易到难的递进水平。研究发现,大多数教师的数学语言较多地涉及数字或空间关系,而与测量、模式、图式化等高层次思维技能相关的数学语言出现的频率却很低。如教师经常评论物体大小或者数量,但很少对事物或事件进行排序或者讨论几何形状。

针对教师语言中缺少的高层次数学概念,教师应在日常游戏活动中融入这些概念,如在搭积木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不同形状的积木,“看,这是个三角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教师还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模式拍手,如“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帮助幼儿从语言的节奏中体验到次序的规律。教师还应该尽量多为幼儿提供分类、数数以及图式表现的机会。如,“这个柱状图显示了小朋友喜欢的颜色,让我们数一数,有6个小朋友喜欢红色,1个小朋友喜欢灰色,5个小朋友喜欢黑色,7个小朋友喜欢蓝色。”“小朋友最喜欢什么颜色?小朋友最不喜欢的是什么颜色?”

由此看来,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运用多种类型的数学语言,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会为幼儿各种数学技能的掌握及其今后在学习与生活中获得进步奠定良好基础。

(三)教师的数学语言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Anton&Evelyn(2011)发现,并不是数学语言的量越大就越能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如果幼儿没有准备好处理具体的高水平活动,某些形式的数学语反而会对幼儿数学知识与思维的获得起到负面影响,引起幼儿的困惑。如小班教师向幼儿解释平行时说,“两条直线无限延长,永不相交,它们就是平行关系”,这反而使幼儿不知所云。因此,教师的数学语言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能力水平。

第5篇:幼儿语言教育概述范文

一、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意义

幼儿园通过语言教学发展幼儿语言,即是止目的又是手段。

所谓目的,是指通过语言数学,让幼儿正确掌握语言这个交际工具。因为幼儿阶段是语言发展特别是掌握语音的关键时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幼儿实施语言教育,帮助他们获得倾听、表述、欣赏、阅读等语言经验,促进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得到发展。

所谓手段,是指语言是向幼儿进行各方面教育的工具。语言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反映现实最重要的工具。它不仅能使幼儿直接地去认识事物,而且还能使其间接地、概括地去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语言和认识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只有很好的掌握了语言,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语言对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也非常重要。向幼儿进行各方面的教育,总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在日常生活中、游戏中交流他们共同体验,表达他们的情感,也总是离不开语言。这些交流对培养幼儿的集体感,建立友好的集体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促进幼儿使用和掌握语言。可见,语言在幼儿教育的全部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贯穿在一切活动中,是幼儿思想全面发展的工具。

二、幼儿园语言教学的特点

(一)幼儿园语言教学主要是进行口语教学

口语是语言的基本形式,人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总是先掌握口头语言再掌握书面语言。在幼儿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他们的口头语言,不仅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而且也符合人们掌握语言的一般规律。

幼儿园语言教学主要是进行口语教学,是区别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之点。

(二)幼儿园语言教学,主要是在幼儿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口语

幼儿园的语言教学,不要求给幼儿讲授语言方面的知识,而是要在幼儿与周围人们的实际交往过程中,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引导幼儿去掌握语音词汇和口语形式。因此,幼儿园不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上好语言课,而且在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语言。

(三)发展幼儿语言要和认识相结合

幼儿词汇的丰富,概念的形式,都要以具体印象为基础。幼儿只有认识了具体物体,才能掌握代表具体物体的符号――词。幼儿只有掌握了大量的具体事物,才能形成某方面的概念。另一方面,幼儿只有掌握了语言,才能使认识精确,并使其成果得以巩固,才能逐步使他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幼儿园语言教学目标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幼儿园语言教育只提教育任务和要求,不提教育目标。80年代以来,人们才开始探讨语言教育上目标的问题。“目标意识”的增强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教育观念转变的结果。正是在充分认识到幼儿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儿童发展之后,我们才意识到,有了符合儿童发展需要的教育目标,才能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统领的作用;二是课程研究的结果。在探讨幼儿园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具体而明确的教育目标是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先导。

长期以来,幼儿园语言目标的制定,侧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而新《纲要》指导下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目标更多的注重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关注的是幼儿的终生发展。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新《纲要》中语言教育目标。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也自已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从以上目标可以看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要落实这些目标,发展幼儿的语言,关键是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扩展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四、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实施途径

幼儿语言的教育活动是特殊的语言学习过程,目的是使幼儿主动地获得语言经验,从而获得语言的发展,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施。

(一)运用幼儿文学作品进行教学

幼儿文学是丰富幼儿知识,发展幼儿智力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以经过作家加工过的艺术语言。优秀作品中的语言都是简练、生动、富于情感的。通过文学作品可使幼儿初步感受到汉语的丰富多彩和优美的词汇,培养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幼儿文学作品和一般文学作品一样,是作家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来反映生活,塑造形象的,所以它对发展幼儿的美感和审美能力,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儿文学是向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工具,好的幼儿文学作品能通过生动形象的任务和情节,使幼儿认识到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应该学习什么,不应该学习什么。能激起幼儿模仿的愿望,把他们所学到的好品德见诸于自己的行动。

1.故事教学

故事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题单一,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层次清楚。它着重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结果,使幼儿对事件的经过有一个完整而清楚的印象,是幼儿比较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活动能发展幼儿运用语言进行讲述的能力。我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用到的故事有《聪明的鱼妈妈》、《小兔乖乖》、《猫和老鼠》、《小马学吃饭》、《小兔了找太阳》等。

2.儿歌和散文教学

儿歌和散文是幼儿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丰富幼儿各方面的知识,发展儿童观察、想象、思维、记忆等认识能力,同时又能培养和训练幼儿语言的准确和表达情感折能力。我经常会挑选一些想象丰富,内容生动且语言优美的儿歌和散文作为教学内容,如《片片飞来像蝴蝶》、《小牙刷》、《笑》、《绿色的梦乡》、《青蛙和星星打电话》、《春天》、《小雪花》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丰富了幼儿的词汇,对发展幼儿的语言起了重要作用。

(一)运用游戏进行语言教学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又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一种活动。它能给幼儿带来快乐,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习得知识。因此,健康的游戏是幼儿园独具特色的教育手段。幼儿园语言游戏主要有教师引导下的角色游戏和幼儿自主游戏。

(二)幼儿园日常生活动的语言教育

幼儿的语言发展是通过在日常的语言习得和有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获得的语言经验实现的。作为教师要掌握日常生活中语言教育的基本策略,了解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专题活动。

第一、日常生活中语言教育的基本策略

1.把握日常生活活动,挖掘随机性谈话契机

(1)利用日常交往情境,指导幼儿学习语言。

(2)建议生活常规、提高幼儿理解语言和执行语言指令的能力。

2.创造双向互动的情境,营造口语际的氛围

第6篇:幼儿语言教育概述范文

幼儿教师组织讲述活动课时,幼儿的讲述能围绕一定题目展开、用词正确、词语搭配恰当,做到条理清楚、前后连贯;同时,要求讲述内容丰富,用词生动、形象,讲话的声调、语速、停顿能根据内容有所变化。

幼儿讲述活动需要遵循有效性的原则。有效性是指,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对于教育对象——幼儿而言,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对于教育者——教师而言,有效教学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技能和专业水平。

二、幼儿园讲述活动的现状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幼儿讲述活动发展不平衡,组织活动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观念认识还存在误区,比如有些教师认为“讲述”就是“谈话”。概括来说,幼儿园讲述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幼儿语言教育重视课堂语言活动,忽视了对幼儿日常生活中随机语言的开发;2、幼儿语言教育重视知识以及词汇的灌输量的多少,忽视幼儿语言讲述的训练;3、幼儿语言教育中重视规范化、多媒体的应用,忽视体验性的讲述活动;4、幼儿语言教学重视整体观念,抑制了幼儿讲述活动的个性培养。

三、讲述活动中的有效策略

1、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幼儿积累语言.练习运用语言的重要途径。

良好的语境环境有利于幼儿感知事物、语言发展和心态平衡等,还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创设融洽的气氛,让幼儿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就说,从而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为××小朋友过生日、开商店、学习之类的游戏,发展幼儿语言,让幼儿在愉快和谐、轻松的气氛中,通过模仿一些角色可以有效的训练讲述语言,不仅锻炼了幼儿的怯场心里,也有效的训练了幼儿的语言思维,检验了幼儿临场讲述的能力。

请××小朋友表演节目等,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有了发挥才能的机会,即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又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而我作为教师,在游戏中积极鼓励幼儿尊重幼儿和幼儿交朋友,热情地与幼儿交谈,创设宽松的环境,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2、通过师幼互动加深对讲述内容的理解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主体,生动有趣的游戏,是培养幼儿感知事物,发挥想象,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

比如:幼儿在玩“开商店”的创造性游戏,当售货员的幼儿语言表现得相当积极,见到顾客时,很有礼貌地说:“请问您要点什么?”“我的商店刚刚进到一些花布,您要不要看看,价格很便宜。”当顾客说:“谢谢,再见”时,售货员会很有礼貌地说:“欢迎下次再来”等语言。通过观察、模仿等游戏活动,增强了幼儿的语言讲述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通过师生互动,幼儿有了直接感知事物的形状、色彩、动态,教师又及时进行启发诱发,使幼儿有了更多、更有利的语言练习机会,从而提高了幼儿的语言水平。幼儿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的语言意识逐渐增强,产生了比较强烈的表达愿望,思维比过去敏捷了,口语表达能力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

另外,讲述活动需要师生互动中培养孩子善于倾听。培养幼儿有意地倾听,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要学会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懂、听得准确,然后才能正确的模仿——说。我们应积极的为幼儿创设听的环境,如:听故事、儿歌录音、听别人讲故事、多种声音、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叫声......让幼儿听后模仿、想象,并说一说这些声音像在说什么。这样能够发展幼儿的听觉器官,加强对语言声音的结构分析。

3、提供丰富的材料激发幼儿讲述的兴趣

要使幼儿成为主动的讲述活动者,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必须得到足够的尊重。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作为讲述活动的情境,支持和促进幼儿的讲述活动;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把期望幼儿讲述活动转化为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由此引起并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讲述活动。如:在为幼儿讲《春天》的故事时,应先告诉幼儿:“春天来了,人、动物、植物都有一些变化,请你在来幼儿园的路上或去公园玩的时候,看一看、找一找,春天有了哪些变化,以后讲给大家听。”幼儿带着问题回家,仔细观察肯定会仔细观察、查找,当老师讲完故事之后问:“除了故事里小草、花、小动物的变化,你看到的春天还有什么变化?”“小燕子飞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大树变绿了、小朋友脱去了棉衣....”

4、在日常生活中诱发幼儿说话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利用一日活动中每一个积极因素,鼓励幼儿亲自去看、去听,激发幼儿说话的欲望。如下午吃点心时,是用圆形的小糕点,在幼儿认识香喷喷的糕点是圆形的时,可以即兴提问:什么东西也是圆形的?什么东西是香喷喷的?幼儿纷纷回答出:皮球是圆形的,火车轮子,汽车轮子是圆形的,还有太阳钮扣等等也是圆形的。说苹果、松糕、香水、雪花膏等是香喷喷的;

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要做到:让幼儿想说——用鼓励地方式,互相激励的方法让幼儿产生说的欲望;让幼儿敢说——即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自我的机会、说的机会,来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让幼儿会说——也就是把要是的话讲清楚、讲完整、讲得生动、形象些。

第7篇:幼儿语言教育概述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 数学教育 新价值 教学方法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新价值

对幼儿开展数学教育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思维训练的价值,由于数学是抽象的过程,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学习思维,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另一方面,数学教育能够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关键在于让幼儿亲历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真实地与物体打交道,获得真实的认识和体验;“解决问题不再是解答简单的应用题。数学正在成为孩子自我锻炼成长的工具,因为他需要这些工具。它们的意义直接来自于应用中的经验。”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活动目标单一。《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然而,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有关学习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

(二)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然而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

(三)数学概念模糊

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错误的情况。例如在教中班幼儿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先按一个特征分一次,再按另一个特征分一次,活动就结束了。其实,这一活动还应该有一次对同一批物体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

(四)教师的语言不严谨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

(五)忽视评价的教育作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评价,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是能激发幼儿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促进幼儿发展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等实际情况,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三、引起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

(一)适合幼儿水平的学习内容。

(二)能引起幼儿积极思维活动的活动形式和方法。

(三)多种多样的直观材料、玩具和教学形式的新颖性。

四、常用的幼儿数学教学方法

(一)操作法

操作法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如运用各种材料(纽扣、信核)进行计数:有各种几何形状的塑片(或硬纸片)、积木等比较核认识几何形体,进行形体的拆拼、分合;亲手拨动玩具钟盘上的长、短针,以获得关于正点、半点的概念等等。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基本方法。幼儿期各年龄班儿童的数学教学都应充分地运用这一方法。

操作法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儿童在头脑中构建初步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儿童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必经之路。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类别。运用操作法应强调几点:1.明确操作目的。2为幼儿操作活动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3.给予儿童充分的操作时间。4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应向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4.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要观察儿童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5.讨论操作的结果。6.操作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年龄的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游戏法

1.情节性的数学教学游戏。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照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

3.运用各种感观的数学教学游戏。通过不同的感官进行数学学习,发展幼儿对数、形的感知能力。

4.口头数学教学游戏。对发展幼儿数的抽象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性的作用较为突出。

5.竞赛性数学教学游戏。

6.数学智力游戏。以发展智力为主要任务的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的游戏。

(三)比较法

比较是思维的一个过程、是对物体之间的某些属性上建立关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思维进行着较复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因而,比较又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在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首先要组织幼儿进行观察,使幼儿细致地观察到物体的数量或形状特征,在充分观察基础上,再进行数或形方面的比较。2.尽量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比较。3.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幼儿进行比较、引导幼儿积极地思考。4.在运用重叠、并放、连续等比较形式时应有意识地指导儿童理解对应(配对)的含义并掌握正确进行对应的技能。5.比较形式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年龄班儿童的具体水平来确定。

(四)启发探索法

主要通过教师的具有启发性的提问进行,通过提问来引起幼儿思维的积极探索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儿童通过积极的思维,独立地去探索并获取新地知识。

(五)讲解演示法

这是一种讲解与演示相结合地方法,就是边讲解边演示。

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1.必须突出重点。2.讲解时语言要简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和准确。3.演示直观教具要真实、美观、整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物体,以免用新奇的教具分散幼儿的注意。

(六)归纳法和演绎法

幼儿数学教学的归纳法是指在幼儿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一些简单的本质特征或规律,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方法。这是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在幼儿中、后期的数学教学中引导幼儿运用归纳和演绎法进行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两种促进幼儿初步推理能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2]《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希望出版社,2001,8.

第8篇:幼儿语言教育概述范文

面对众说纷纭的理论,从事实践工作的一线教师的实践和定位,成为课程的主宰者,幼教事业的关键人。在山东省教育科学“幼儿科学与艺术启蒙教育整合实验研究”课题背景下,我园开展子课题研究“幼儿科学与文学启蒙教育整合研究”。“儿童发展”真正成为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的关键词,“发展儿童”让教师成为21世纪学前教育的关键人。课程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成为关键环节,课程目标中的认知目标成为基本问题!究竟怎样对幼儿认知发展目标进行重构和再定位?成为课题的基础准备,随着课题的开展,我们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和思考。

一、以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学习理论作为认知目标定位的基本原则

“幼儿科学与艺术的启蒙教育整合研究”,课程总目标中的认知目标:通过科学与艺术启蒙教育整合,幼儿在认识浅显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自由地表现所认知的科学知识,加深其对科学知识的认识;逐步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简单问题,运用教师提供的艺术材料、工具,创造出丰富有儿童特点的、有浅显科学含义的、有创意的、审美的、优秀的作品,起智力因素得到提高,科学素质、审美素质得到培养⑴。目标内容包括浅显的科学知识,例如声、光、电、磁、四季、生命周期、天文、地理等等知识的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如果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反而加重幼儿的学习负担,影响教育效果。好奇心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儿童所具有的学习、发现、探究、创造都会得到释放和实现。经常和孩子在一起,能够发现他们是如何好奇地窥探这个世界,也能意识到孩子们如何敏锐地观注细微的事物,包括那些非物质性的,不能一目了然的,没有特定形状的,不受定力约束的。

影子就是细微事物之一。影子如何形成的,幼儿在没有任何概念。对影子的认知只有成人的言语获得。师:“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幼:“我妈妈说有太阳时就有影子”。对特定具体事物的感知,往往是以听和模仿成人言语的发音中获得。这时候的言语对幼儿来说,可以成为具体事物的代替物,它能引起幼儿产生与具体事物的感知所具有的同样的反应。由于语言能代替具体事物,对事物能起到抽象概括的作用,因此,在课题总目标要求下,我们选择子课题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绘本,以罗杰斯“以幼儿为中心的学习”理论为指导,认知目标的制定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光影”这以科学知识的概念学习中为例,要注意多使用语言来促进学习,化抽象为形象,并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来帮助幼儿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和记住概念。例如小班课题内容我们选择《我的影子》这个绘本。定位认知目标:通过绘本阅读活动,知道影子会变化,了解影子会跟随人做一样的动作。愿意讲述观察影子的感受和表达游戏的心情。在向幼儿传授“光与影”这样比较抽象的自然概念时,我们可以通过讲童话故事,使用电教手段(边听边看幻灯、投影、录像等)来帮助其理解。活动“我的影子在哪里”“我的影子会…”“我的影子不见了”孩子在观察、体验、讲述分享中促进其抽象化概念的形成和认知的发展。

二、用符合认知发展的科学规律,在贯彻实施认知目标中再定位

教师在贯彻实施活动的规程中,利用多种感官,发展幼儿多角度认知事物能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是幼儿认知目标有效学习的科学规律,教师必须认识遵循并加以运用。以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来发展概念。在整个幼儿时期幼儿的思维仍保持着相当大的直觉行动成分,其学习经验大部分还需感官的刺激而得来。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中,应积极向幼儿提供各种直接感知与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的活动中进行思考,这样才能使幼儿较好地掌握相关的概念,如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触觉等感知观察认知事物。在科学实验室里,提供各种能磁化和不能磁化的材料,让幼儿掌握“磁能吸铁”的概念;提供各种能沉浮的物品,让幼儿掌握“物体沉与浮”的概念;提供一些涉及力学、化学、光学内容的探索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掌握相关概念。在种植园与饲养角里,通过参加力所能及的种植饲养活动,了解动植物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学习相关的概念,发展认知。例如中班绘本《铁马》就是这样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关于“物体沉浮”的概念的认知。科学家造出了一个“全能”的交通工具――铁马。铁马不但根真马一样能站、能跑、还能飞行、降落,这让科学家很是得意,但最后……铁马掉到水里了?铁马怎样了?在假设、验证和操作比较和总结后,孩子们得出自己结论。在泥工、积木拼插、绘画设计中表现出自己心中的“竹马、木马、泥马、未来的马”。我们知道,要帮助幼儿进行概念的学习,就一定要向幼儿提供直接感知和操作的机会,通过耳听来了解乐音、噪音、高音、低音、大声、小声等概念;通过目视来感知大小、远近、长短、高低、厚薄、颜色、形状等概念;通过手触来体验平滑、粗糙、干的、湿的、冷的、热的、软的等概念;通过鼻嗅来区分什么是香、什么是臭;通过嘴尝来品尝什么是甜、什么是咸、什么是酸等。

总而言之,只要有了以上丰富的感官经验,幼儿概念的学习就不是什么难事了,以概念来发展幼儿的认知,看来也就非常可行。

三、发展建构主义的学习主张,对幼儿认知学习的过程再定位

教育的实践实现儿童的发展,实践的内容和过程完全根据幼儿的认知,它从幼儿的认知水平而来,在幼儿的认知过程中展开,从幼儿产生新的认知而结束。建构主义对学习的主张认为知识是生成的,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而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的。例如,对幼儿来说,水是透明的;对小学生来说,水是无色无味的;对中学生来说,水是两个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结合。主体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不同的实践活动,所以知识有不同的生成构建方式。支架式教学模式,为幼儿搭建发展的平台,高效率的教师善于提高幼儿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第9篇:幼儿语言教育概述范文

在讲述活动中,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行为表现,反映了幼儿对讲述对象的理解和思考程度。教师如果及时合理地从中捕捉到有效信息,采取积极地反馈策略,不仅能较好地调动起幼儿参与讲述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顺利地达成讲述活动的教学目标,提升讲述活动的有效度。

反馈,作为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机智的有机结合体,在讲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真实、生动的教学活动,教师如何有效、合理地给予幼儿反馈,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思的问题。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几组案例,浅析讲述活动中教师有效反馈的策略。

【案例一】在大班讲述活动《会游动的小岛》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幼儿说一说小鸟得知这会移动的小岛原来是小乌龟时,小鸟会对小乌龟说些什么呢?第一位幼儿说:"他会说谢谢。"第二位幼儿说:"小乌龟你真的是会移动的小岛吗?"第三位幼儿说:"小乌龟你真好"。

【分析】案例中出现的这种情况在讲述活动中比较多见,幼儿由于年龄小,在语言表达时往往会出现语言比较随意,缺乏规范性,当教师将问题抛给幼儿时,幼儿由于语言表达方面的欠缺,不能很好的接住时,这个问题又抛给了教师,教师以何种方式去接孩子抛回来的"球",此时,教师的有效反馈便成为问题能否保持、能否开展、能否深入、能否解决的关键。

应对策略:示范、引领式反馈。

幼儿早期学习语言学习的方式主要通过模仿来实现。在我们的讲述活动中教师正是通过,生动的画面、有趣的情节,激发起幼儿讲述的愿望,鼓励幼儿在与同伴、教师的交流互动中,进行彼此语言的学习、模仿,从中掌握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方法,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作为教师必须通过自身规范的语言进行形象生动的示范引领,以促进幼儿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完整性。案例一中,教师可以在给予幼儿肯定认同的同时,进行有效地示范讲述:"小乌龟谢谢你,幸亏有了你这座会移动的小岛,把我送到了岸边。"一方面保护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另一方面对幼儿的语言组织进行了正确地引领。

【案例二】小班讲述活动《太阳的颜色》,在引导幼儿观察讲述前三幅图后,教师提问:"刚才,小动物们都说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幼儿有的回答;"太阳是红色的"。有的回答:"太阳是绿色的。"还有的说"太阳是黄色的。"

【分析】小班的幼儿由于年龄小,在回答问题中都比较片面,或是得不到要领。首先,孩子们只讲出小动物们所说的太阳是什么颜色的,而没有将具体是哪个小动物说的介绍清楚。其次,孩子们往往只给出一种答案,都只讲出了一种颜色。此时,教师的反馈必须帮助幼儿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理清讲述内容。

应对策略:归纳、总结式反馈。

幼儿在学习和探究后最终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归纳,从而提炼出新的知识经验。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反馈时,最为积极有效的方式就是归纳总结。在讲述活动中,当幼儿的回答比较单一,缺乏要领时,教师就可以采取归纳总结式的反馈策略,从中起到概括总结他们的回答内容,以及提升他们对于画面内容理解的双重功效。针对案例二,教师可以对幼儿的回答加以归纳总结:"小动物们都说出了不同的颜色,小鸟说'太阳是绿色的。'小蜜蜂说'太阳是红色的。'小青蛙说'太阳是绿色的。'"这样的反馈既连贯又极具概括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和概括性的发展。

【案例三】中班讲述活动《雨中的小花狗》,结合画面教师让幼儿思考一下小花狗向小荷花姐姐借荷叶时,他们之间会如何对话?问题抛出来之后幼儿一时难以作答。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他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似乎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分析】案例中,教师的提问出现了无人应答的局面,往往会让教师不知所措,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活动的进程。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幼儿语言的贫乏导致他们不知该如何回答,不知该怎样进行语言的组织?另一方面许多孩子对于故事中发生的情节缺乏想象、推理,导致不知道该说什么?此时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启发很容易导致课堂气氛陷入僵局。

应对策略:启发、引导式反馈。

当幼儿在讲述活动中对于教师的提问出现不会回答或是回答错误的时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启发式的反馈,引导幼儿对已学知识举一反三。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可以是:教师结合讲述对象画面中的线索或结合幼儿已有的经验来给予幼儿一些启发,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巧妙点拨,借助启发性提问,引发幼儿的再次思考,重新激起孩子智慧的火花,真正起到帮助幼儿思考和理解的作

用。在案例三中,教师完全可以联系幼儿已有经验来进行启发:"你在借别人的东西时你会说些什么,别人借你的东西时你又会说些什么呢?"从而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来解决讲述活动中所遇到的难题。

【案例四】中班讲述活动《小螃蟹找工作》,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给其他小动物找一份工作,教师出示了小青蛙的图片,随即提问:"小青蛙适合做什么工作?"引导幼儿大胆地讲述,他们一个个积极踊跃地举起了手。有的说:"它可以去捉虫。"有的说"它能整天呱呱叫。"还有的幼儿在一味地重复同伴给出的答案。

【分析】从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针对教师的提问孩子给出的答案几乎都只讲出了小青蛙有什么本领,偏离了教师问题的中心。这种情况在讲述教学中也时常会发生。教师提出问题后,孩子经常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追随着自己兴趣点,来解答问题而偏离了实质性话题。往往造成的局面是:教师在一旁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拉回话题,期待正确答案及早出现,此时一旁的幼儿却浑然不知。

应对策略:追问式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