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通物流运输范文

交通物流运输精选(九篇)

交通物流运输

第1篇:交通物流运输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物流产业;共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不断优化,市场经济对货物流通提出了新的要求,道路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为快速推进城乡、局部交通的整体规划和发展,大幅提升运输的质量和能力,面向市场需求,打造交通运输的综合智能运输体系。在交通运输发展的推动下,现代物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物流业的进步也促进了交通运输体系的改革和体系优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探索交通运输和物流同步发展的模式有助于我国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提升国民经济实力和促进社会稳定。

二、交通运输业发展对物流产业的影响

1.交通运输体系的完善能够提高物流运输效率

交通运输体系通过公路扩张、改革管理模式和提升公路级别等措施来提升公路的运输质量;而物流产业的价值就体现在高效的货物运输中,通过合理的调配货物,规划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将企业货物更快、更好地运送至目标地点。因此,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助于提高物流产业的运输效率。

2.港口、机场等重点运输部位将促进物流业的集中化发展

在交通运输体系中,港口、机场、货运中转站等设施,属于运输节点位置,货物吞吐量占据了整个运输体系的大部分。因此,此类设施的建设和不断优化,有助于物流产业的货物调配方式不断向此类区域靠拢,逐渐形成集约型的物流产业,同时,重点运输部位服务能力的提升也能够支撑和促进物流业向规模化发展。

3.铁路的发展将促进物流产业结构优化

各类铁路专线的建设将会大幅提升铁路线路的运输能力,同时在满足客运的基础上,近些年的货运专线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促使铁路在货物运输领域与公路和水运有了足够的竞争力,并且铁路专线运输具有效率高、安全系数高等优点,因此铁路货运专线的发展将会改变现代物流产业市场,一部分物流将流向铁路专线,同时运输方式的增加,也为企业运输货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良性竞争也能够促进运输行业自身不断进行技术和服务提升。因此,可以说铁路货运专线的发展促进了道路运输体系和物流运输产业的共同发展。

4.技术进步促进了物流服务的优化

物流和运输行业的发展都取决于服务能力的高低,而服务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技术水平的发展程度,因此,随着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物流和交通行业都将获得快速发展。

5.运输效率不断提升,行业内部界限逐渐模糊

传统物流产业在进行运输方式选择时,必须选择与货物相适应的特定运输方式以保障物流服务质量。而当前运输体系服务效率不断提升,运输速度不断加快,使得物流产业的发展不断打破运输体系内部的界限,可以进行多种选择,并降低货物运输成本。

三、交通运输业与物流共同发展的建议

为了提升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促进交通运输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改善当前服务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转变发展思路

运输业的根本目标在于提升道路服务质量,打造流畅的道路交通;但是当运输业开始进行物流产业探索时,就必须考虑到物流产业的目标,是为客户解决货物运输问题,因此,运输业必须树立起面向客户的服务理念,将客户需求作为行业发展目标。通过发展思路的改变,将交通运输业与物流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减少了货物运输的物流成本,也有助于运输业获得更稳定的货源,二者互相促进。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到行业发展的前提,是企业自身具有一定的规模,各类设备和服务配套设施齐全,才能进行产业融合的尝试。

2.加强国际交流,积极引进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

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促进物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外资引进,可以解决以下难点:

(1)运输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因自身发展的瓶颈和资金的富余,就会倾向于扩展服务领域,而扩展的主要方向自然就会是与其息息相关的物流业,但是最困难的也是资金筹集,虽然运输业发展前景良好,但是当前行业内部各企业并不具备大量的流动资金,主要以固定资产为主,只有通过引进外资,以合资的方式进军物流产业,才能获得在物流产业发展壮大的机会,当前大多数的交通运输企业也都采取此类方式。

(2)合资运行物流和运输产业,通过共同进行运输业和物流业的企业管理,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设备应用技术,为以后创造符合中国实情的管理方式打造坚实的基础,同时也通过与国际合资,获取更多的客户资源,使物流产业突破国内限制,向国际物流产业进军。

综上,物流产业的发展,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通过改革,尽快完成转型,运输业才能更好地搭乘物流产业发展的快车,提升自身。一方面,运输业要主动向物流产业融合;另一方面,运输业也要注重自身优势的开发,通过对现有设备和客户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自身实力,进而整合物流产业,如此,就可以实现道路运输业和物流业的同步发展。

四、结语

运输业是物流业发展的载体,物流业是运输业发展的保障。运输业通过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来刺激行业的发展动力;物流业的发展前景取决于运输业的发展程度。因此,需要探索一种既能够降低物流成本,又能够促进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的模式,来实现交通运输与物流共同发展的预期目标,进而通过货物的高效、低成本流通,加快我国区域经济交流,促进整体经济实力提升,最终实现整体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2篇:交通物流运输范文

交通运输是物流的重要部分,现代物流成为交通运输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了构建良好的物流环境,满足物流本身的发展需求,需要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实践。现代物流的主要功能包含仓储、运输、搬运、包装和配送等,其中的生产部门、运输部门、仓储部门和销售部门等都可能成为现代物流的市场主体。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物流市场进一步发展。据相关资料统计,70%的物流供应商在近三年来业务增幅都在30%以上,物流市场存在较大的潜力,国内的物流市场每年都会以30%的速度增长,外包物流的增幅最大。结合市场的发展状况,不同客户的需求不断变化,加上政府推出的激励措施,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交通运输市场的发展。

跨国企业和国内企业业务不断扩展,外商投资企业将会按照已有的物流理念和管理手段运营,以国际通行的惯例为准,将很多非核心竞争力业务外包,降低供应过程中的成本,交通运输企业的增值服务业因此增多。

二、交通运输物流协同构架

1.物流管理机构设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求,在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机构建设中必须搞好市场经济,解决商品的流通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角度,构建交通运输物流系统。

建设过程中坚持政企分开原则,不断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加快职能分工,提高管理水平。以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为依据,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交通运输中的行政管理问题,其他行业管理工作交由行业协会。进一步协调政府的管理职能,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不同的部门之间协调工作,加强对物流管理机构设计的重视。

交通运输机构的设置问题, 一方面需要完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需要科学划分行政管理职能和相应的权限。可以纵向和横向设置交通运输行政管理机构,应用不同管理机构模式,实现从隶属关系向协调配合的过渡。如果一个行政管理机构臃肿,管理功能将无法完善,工作效率也难以提高。同时要积极关注不同经济体制国家机构设置方法。我国在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状态下告别了短缺经济,逐渐向买方市场过渡。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机构设置需要致力于这类问题的解决。

2.交通运输物流协会建设。政府部门职能逐渐转变的同时,不同的机构逐渐改革,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逐渐增多,市场逐渐成熟,政府不可能对众多企业进行直接管理,因此大力发展行业协会成为当务之急。建设交通运输物流协会,需要为社会服务贡献力量,成为政府管理职能的有效载体。

为了解决现阶段交通运输物流业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强劲的动力,必须在认清发展现状的同时,建立统一开放、有序规范的物流市场体系。需要应用完善的法规约束市场行为,完善质量规范和产品技术规范,杜绝假冒伪劣问题。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企业信誉,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行业协会需要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完善对市场行为的监督策略,保证市场向规范化发展。总之,物流市场体系的构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行业协会, 随着市场转变,国内对物流行业协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行业协会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三、交通运输物流协同构架策略

1.明确发展需求,完善管理组织和运营方案。结合目前的发展状况,国内的物流管理体制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其中的条块分割问题严重阻碍了物流产业的发展,必须在明确发展需求的同时,建立相关管理部门的协调机构,对物流产业发展政策进行研究和管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政策取向,进一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加快融资政策建设和服务政策建设,研究制定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可靠方案。

为了合理利用物流发展机会, 逐渐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必须在完善一体化政策的同时,明确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结合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物流系统的效率,运输作业的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在运输物流和国际贸易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必须在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完善政策管理组织和运营方案。新设立的专职机构统一对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的物流发展规划和物流行动计划进行管理,其中也包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从根本上促进物流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赋予管理部门一定的权力,制定物流发展策略和物流运作法规。

2.设置物流行业协会,提高行业规范性。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主管机构需要把行业协会的工作作为自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协会在开展各项工作和行使不同职能的过程中,都需要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的支持和指导,政府及时组建组织机构,将相关管理条例落到实处,及时将管理文件发送给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也必须积极参加管理会议,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对重点工作进行解释和完善。另外,需要行业协会以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提高实际活动的有效性,提出合理的决策和建议。在行业协会的发展阶段,政府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在经济和工作环境方面给予支持。

为了促进行业协会的发展,保证其在物流产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本身需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树立良好的协会形象。建立健全国家综合性物流行业协会的管理方案,完善省级协会,赋予相应的权力。不同级别的地方政府可以开展综合管理, 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可以与国内的专家学者进行沟通,研究制定出适合交流运输物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政府部门的管理方法为依据,加快在协调机制上的改革和创新,促进不同行业与对应管理部门的合作,加快部门行业之间的协调,为交通运输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3.加快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物流企业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物流企业以运输和信息为平台,构建出生产、运输和消费全过程的供应链管理方案。物流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物流产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运输资源的利用趋于合理,业内沟通更加通畅,仓库浪费问题得到解决,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在技术开发方面,需要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大力开发GIS 和GPS 技术,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市场的和谐竞争。

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政府必须给予支持和资助,加快物流方面的研究和创新,提高物流理论的应用和整体技术水平。另外,积极鼓励物流企业建立物流的研究部门,鼓励企业和高校进行合作,强化对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在于形成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教育体系。

第3篇:交通物流运输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交通运输

实际上,自20世纪以来我国开放市场经济到今天,交通运输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被当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不仅仅是对国家,对于地方经济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的发展和保护交通运输行业,国家颁布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了交通运输行业在我国的运行,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交通运输行业必然将会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所以它自身也必须随着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

一、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对发展市场经济的作用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时代的进步,在这个进步的大时代中,人们对于生活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对于交通运输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交通运输的规章制度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丰富,补充不足之处。

1.交通运输的发展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必然需求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经济变革日新月异,如果不能够紧跟上时代的步伐而进步,很容易就会被淘汰,交通运输也需要不断的推陈出新,更新技术,适应上时代的变革才是,不断的加强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增加其自身的生产力,这样不断可以提高行业的发展,也可以在侧面加快市场经济的进程。

2.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进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论是如何要发展市场经济,如果没有一条好的道路是无论如何也不行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就是道路和基础建设,如果没有打好根基,那么市场经济就只不过是空中楼阁,无根之萍,交通运输业关系着国民经济,可以有效的促进市场化的进程,增加市场经济的繁荣昌盛,同时形成企业之间的竞争,没有竞争就不会进步,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交通运输的发展开拓了视野,开拓了道路的同时也开辟出了新的市场经济发展之路。

二、如何有效的提高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的进行

在已知交通运输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如何在这个大背景下提高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技术和手段也就成为了接下来需要讨论的重点,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相对应的经验以供参考。

1.强化内部管理手段,提高交通运输能力

不论对任何企业,内部管理都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之中的制胜法宝,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想要在这个大环境下获得发展,就必须要完善内部的监督机制,适应大环境下的变革和潮流,严格的设立考评制度,对于每个部门的个人都进行审核考察,在内部进行互相监督,互相激励的方式进行管理。而在国际上,大部分的发达国家都已经开始使用全面的预算管理,这是一种将责,利,权互相结合的一种单位管理方式,拥有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卓越的效果,在国际已经获得了一致认可,而在国内,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这个制度的优越性而开始使用和创新全面预算管理,它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交通运输建设的风险,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2.将现代技术融入交通运输过程之中

21世纪发展最快的就是日新月异的科技,每一天几乎都有新的技术产生,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让它们分布到了生活之中的方方面面,即便是在交通运输这一个领域也不例外,各部门在紧跟市场经济大背景的前提下,都应该主动的引进和利用一些现代科学的先进技术,综合的运用各种手段来应对市场经济的快速变化,通过分析,整理等科学手段来进行更加合理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措施,掌握市场最新的动态的同时,也可以获取准确性更高的市场信息。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到建设过程,是新世纪发展交通运输的必要手段,而科学的对其进行管理和分析,也同样是在管理过程之中所必不可少的步骤,将现代的技术融入其中,可以做到改进技术,改善投资,规避风险,增加收益,获得更广博的市场和更强大的竞争力,让企业得以蒸蒸日上。

3.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法制化

世界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步入了法制化的阶段,依法执行各种措施已经是社会公众都已经认知的事实,交通运输的管理自然也不能够例外,根据法律法规将管理法制化,合同化,严格按照《合同法》所规定的内容来进行磋商,管理,它就是一种保障,是一根拴在业户和贷主之间的保险丝。法制化不仅可以降低交通运输的企业风险和责任,同时还可以增加合作双方互相的信任度,在增加业户责任感的同时,也增加了贷主方的货物安全,维持一个良好的交通运输市场,交通运输合同化的顺利发展受到了广大的业户和贷主的一致好评和大力支持,它不仅规避了业户的风险,也让贷主得到了安全感,有效的促进了交通运输行业的成效,避免的纠纷,利用法律的手段保护了双方责任人。

三、总结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有着不够完善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在未来,还需要继续加强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将现代技术不断的融入其中,不断的改变和革新,紧跟着时代的脚步,内外结合,培养优良的法律意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为市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闫风梅,闫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J].中国培训,2015(20).

[2]张留华.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03).

第4篇:交通物流运输范文

[关键词]物流业;交通运输经济;机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132-02

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将物流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足以说明物流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根据资本循环公式G―W―G`可知:在国民资本稀缺状况下,通过物流业来提升资本循环的速度,实则放大了稀缺资本的使用价值。伴随着近10年的发展,我国物流业在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仍存在着诸多缺陷。最主要的还在于,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态势还未形成。

考察“交通运输经济”可以理解为:我国流通类型的市场经济主体,所构成的产业结构以及对国民财富创造的支撑。由此可见,物流企业作为流通类型市场经济主体之一,却在各自的市场范围内分散发展。这种分割的发展态势,不仅无法构建起产业集群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还将与交通运输经济的整体发展要求相违背。这样一来,在缺少外部能量交换的背景下,物流业将维持着低水平的发展路径。综上所述,针对我国物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本文将就二者联动发展机制展开分析,并给出结论。

1 目前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过度无序竞争

根据SCP模型可得:当物流市场缺少必要的退出机制时,其必然形成过度与无序竞争的市场结构;在此结构类型下,物流企业将通过价格策略或其他方式提升市场势力;最终,在低利润的情形下展开低水平营运。由此可见,这一逻辑递进关系,不仅抑制了物流业本身的创利能力,还因业界整体颓势影响到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运作功能分离

不难理解,物流支撑着商流的流通,而商流的流通方向又受到目标市场的牵引。从而,物流业在建构供应链环节时,须在成本约束下满足综合物流功能的实现。综合物流功能包括:综合运输模式、仓储、流通加工等。目前,诸多中小物流企业在资本与战略目标的约束下,难以满足综合功能的实施。并且,在市场分散环境下,各互补型物流企业也难以形成战略联盟。

由此可见,上述问题在困扰着“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对交通运输经济的健康发展敲响警钟。

2 以上问题对于交通运输经济的影响

2.1 影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

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交通运输而言,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是业内各行业的发展方向。考察目前消费者对物流需求的偏好可知:消费者逐渐对于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传统的速度、货损率要求外,更加关注物流服务的灵活性和品质。然而,受到物流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结构推动,其经营行为必然存在粗放型特征。在此基础上,必然影响了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

2.2 影响交通运输关联行业的经济发展

从中观层面来考察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其仍然须追求“范围经济”效应。即通过行业间的互补来实现运营成本的降低,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受到我国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职能分工,以及物流市场状况影响,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与关联企业的交叉弹性仍然很低(0.6左右)。这就意味着,在该弱弹性状况下难以带动关联企业的发展,或者理解为难以促使交通运输业获得范围经济效应。

2.3 影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资源节约

低碳经济的提出,不仅要求交通运输企业实现环境保护目标,还要求企业能满足资源节约型经营的目标。然而,上文指出的诸多问题,都抑制了后一目标的实现。

3 二者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3.1 物流业的正常发展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保障

不难知晓,物流业隶属于交通运输产业,并且物流业是交通运输产业的主体。在此关系下,物流业的正常发展便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保障。因此,政府应通过产业政策引导,进一步规范物流行业市场。在引入严格的入市标准,以及建立低成本的退市机制,不断增进在位物流企业的服务意识与质量。同时,建立卡特尔式的企业联盟,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物流需求。唯有这样,才能推进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平台

考察“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不难发现,其实则是从价值层面来理解交通运输业的运作状态。尽管物流业隶属于交通运输产业。但是,没有该产业的经济发展,物流业也难以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由此可见,各级地方政府应配合国家的流通经济产业政策。努力消除地区性贸易壁垒,来为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扫清障碍。

综上所述,二者联动机制的形成,将在互动共生状态下实现大、小流通系统的发展。

4 结 论

物流企业作为流通类型市场经济主体之一,却在各自的市场范围内分散发展。这种分割的发展态势,不仅无法构建起产业集群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还将与交通运输经济的整体发展要求相违背。具体表现在:影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影响交通运输关联行业的经济发展;影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资源节约。因此,物流业的正常发展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保障;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则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平台。唯有形成二者的联动机制,才能在互动共生状态下实现大、小流通系统的发展。

不可否认,理论探讨总需建立在实践之前,而实践过程中又将面临新挑战、新问题。但是,只要将“二者联动”作为出发点,将能有效增进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奕凌.我国物流业集群式建构的动力机制分析与路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

[2]金懋.运输经济理论研究评述[J].生产力研究,2010(9).

第5篇:交通物流运输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组织框架

1建立管理组织和运作模式

由于对物流过程各环节的管理涉及到计划、经贸、交通、外贸、海关、工商、税务等部门,为避免政出多头,确保政府部门协调一致,有必要建立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可以说,打破条块分割,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体制,为运输物流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是交通运输物流支持体系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应在政府引导下,有针对性地制定并采取一系列合理的、能够规范并有利于交通运输物流发展的政策法规。具体包括:物流法规建设、市场运作与管理、市场准入与监管、项目规划、协同机制、以及行业政策、行业标准、技术支持等方面。

同时,为促进交通运输物流的发展,还应建立良好的交通运输物流运作机制,其中包括政府部门协调机制和运输物流企业培育机制。通过二大物流平台的构建和两个运作机制的建立,我国交通运输物流体系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交通运输物流与国家和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为实现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调整机构设置

鉴于我国物流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条块分割现象,对物流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有必要由国务院或综合部门牵头成立一个由商务部、计委、交通运输、贸易、海关、工商、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参加的协调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和协调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此基础上,结合政府当前的政策取向,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装备更新的融资政策、物流基地的土地使用政策、物流服务及运输价格政策以及工商登记管理政策等方面,研究制定有利于物流产业发展的支持性措施。

此外,在未来的机构改革中,可以借鉴欧洲的经验,将物流方面的政府管理

职能进行集中,特别是将交通运输管理职能纳入统一的部门,以提高政府的管理和协调效率,形成有利于物流产业发展的管理和制度环境。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行使原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的大部分职能。将彻底改变我国内外贸分割、国内外市场分割和进出口配额分割的管理体制。为了利用物流带来的机会以提高竟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有必要实行政策一体化框架以实现更多的社会经济目标。影响物流系统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问题的范围相当广泛,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政府部门通过提高运输作业的表现的管辖权。同样,由于运输和物流与国际贸易、经济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关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应该在一个更加合理、广泛的范围下和国际合作的前提下制定政策框架。

今后,应当由新设置的专职机构统一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的物流发展规划和物流行动计划(包括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以保障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与此相对应,要赋予上述部门一定的权力,其中包括制定物流发展和物流运作法律、法规的权力。

3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

由于对运输、包装、仓储、配送、货运等各物流功能和要素的管理涉及到经贸委、计委、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商务部、海关、工商、税务等十几个部门,且目前上述部门在促进物流产业发展方面都十分积极。

为避免政出多门和确保政府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有必要建立起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可供选择的方案有:一是由政府综合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协调各个相关部门的政策;二是组成由相关政府部门为成员的部门联席会议或部门间的促进物流发展政策委员会,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和协调物流成员发展的相关政策,其具体办事机构可以由政府综合管理部门来承担。

目前物流资源不能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规划和管理,主要是由于物流的各个环节有各自的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物流的综合管理虽然不是把各个主管部门合并,这在实际情况中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但是对作为物流系统核心的交通运输的管理却有必要实行统一的管理。这个统一管理机构可以由原各运输方式的主管部门组建而成,并在下面根据行业要求设立司局机构,由新成立的主管部门制定统一的物流规划,再下达给各司局具体实施。

主管部门在运作过程中要与物流其他业务环节的主管部门加强合作和协调,共同对我国的物流系统规划和政策实施进行宏观控制。各地各物流相关部门要遵照现代物流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打破地区分割和部门分割,避免地方保护和过分强调部门利益,为企业、城市、区域及全国性物流服务网络的形成创造良好的体制保障条件。各级政府部门要从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从便于各部门对现代物流进行管理与协调出发,积极调整政策以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并结合各地及各部门实际,制定促进其发展的政策及规划,为国家及各地区现代物流的发展营造既各具特点,又相互配套,具有整体一致性的政策法规体系。

4调整物流行业协会的构成

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的转变,将把一部分属于行业自律方面的职能转交给行业协会。为使行业协会工作尽快进入“角色”,政府部门要给行业协会“立法”,尽快制订《行业协会法》或《行业协会暂行条例》,仅仅依靠国家经贸委的一文通知,是不能确立其法律作用的。因而应从法律、法规上明确行业协会的地位,使协会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行业协会行为,名正言顺地开展工作。 政府主管机构必须把行业协会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组成部分。行业协会开展工作、行使职能,离不开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指导与支持,尤其政府部门要把协会工作列入其工作的组成部分。指导组建组织机构,落实管理登记条例有关规定,相关文件应及时发给协会,有关行业相关会议和活动,亦应通知协会参加,使协会了解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另一方面,则能使协会围绕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的中心工作,开展一些有效的活动。提供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

5促进交通运输物流行业协会间的联合和协调发展

政府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发挥现有各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其成为所在交通运输行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纽带。目前发达国家的物流协会发展趋向统一,但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是物流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我国的交通运输物流产业尚在初期阶段,各个行业协会都还没有树立起在交通运输物流领域中的权威地位,也尚未得到所有交通运输企业的认可,因此,目前没有必要和可能将各种行业协会统一起来。政府可以根据我国交通运输物流发展的进程和企业与市场的需要,逐步引导行业协会的联合和统一。

[1]黄国胜.建立主枢纽港运作机制[J].北京:中国交通报.2001.

第6篇:交通物流运输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企业;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6. 116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行业迎来了迅猛发展的势头,其所受到的关注越来越高:首先,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物流发展环境方面的完善工作;其次,各个企业越来越重视“第三利润源”的发展,对现代物流的需求呈现为迅猛增长的趋势。处在这种形势下,交通运输企业如何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目标就成为各个交通运输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 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性

1. 1 有效适应物流需求环境的改变

由于政府大力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再加上各个企业对“第三利润源”的高度重视,促使我国物流需求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对物流的需求开始朝着高度化趋势发展。处在该种趋势下,交通运输企业传统的大量销售、大量生产体系下的大量运输则呈现为持续减少的情况,必然会对交通运输企业的经济利益产生巨大的冲击。倘若交通运输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运输服务,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物流需求高度化与多元化的发展形势。这就需要广大交通运输企业重新审视市场,深入调查物流市场的实际需求与发展形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才可以有效适应物流需求环境的改变。

1. 2 有效适应物流供给环境的改变

我国当前的物流市场竞争呈现为白热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参与到物流竞争的行业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物流服务企业与工商企业都意识到现代物流的重要性,当前的物流市场紧张不仅包含公路运输、水运、空运以及铁路运输等不同运输行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包括邮政业、贷款业以及仓储行业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进入到物流市场的竞争当中,导致物流市场的竞争范围正在不断拓展;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与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行业中的竞争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其不仅体现在物流服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上,同时也体现在物流行业的高效率与高技术层面。与此同时,现代物流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的仓储、运输以及搬运的流程,开始朝着网络化、差异化以及纵深化的层次发展。所以,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是有效适应物流供给环境改变的必然趋势,不仅能够有助于其本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能够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2 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途径与建议

2. 1 准确定位改革观念

交通运输企业要想发展现代物流,就必须要意识到现代物流对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现代物流并非传统物流行业的一种延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属于一门新型的产业,通过有效的发展能够发展成全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需要交通运输企业综合参考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与现代物流的相关需求,进行准确的定位,同时在企业内部进行观念的改革,加大现代物流的宣传力度,形式自上而下的良好理念,能够意识到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性,使得内部能够形成合力。

2. 2 注重物流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引进

交通运输企业要想发展现代物流,就必须要从管理、理念以及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而改革创新自然无法离开物流人才。这就需要交通运输企业高度重视物流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首先,交通运输企业应当进一步加强培训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多门类、多层次的知识体系培训教育,根据企业与物流队伍的实际情况,组织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教育方式,进一步完善物流队伍的知识体系,力争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专业结构合理、专业技术强的物流队伍。其次,交通运输企业应当积极组织相应的专题学术、业务交流会议,积极举办形式丰富的专业网络业务学习活动,通过邀请相关专家举办讲座的模式,向物流队伍讲物流行业的先进方法、发展趋势等,切实提高物流队伍的管理水平与工作能力。最后,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工作,积极引入专业人才,通过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体系,切实加强物流有关的学历教育,不断提升物流队伍的综合水平。

2. 3 拓展物流服务内容

交通运输企业进行物流服务内容的拓展主要包含两个渠道:其一,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进行拓展,主要在制造商的材料供应层面提供相应的物流服务。其二,沿着供应链顺流而下进行拓展,主要在制造商的产品销售层面提供相应的物流服务。倘若交通运输企业能够同时朝着上述两个层面进行拓展,就可以实现向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转变的目标。

交通运输企业进行物流服务内容拓展的起点主要在于上述各类物流服务功能,尤其是在物料采购、订单处理、存储管理、信息集成、仓储以及运输等相关功能最容易成为物流服务内容拓展的起点。物流服务内容的拓展进程实质上就是针对核心功能的服务需求进行有效的细分,然后针对各种细分服务品种进行有效的创新。与此同时,交通运输企业还应当积极发展“信息共享”与“在线服务”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针对当前的物流服务资源进行整合,以此来促进自身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2. 4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化发展力度

针对仓储设施进行改进,注重保温、冷藏、冷冻、自动化仓库以及例题仓库的建设工作;针对配送、包装、分拣、搬运以及运输等各项设施进行改进,比如针对货运车型的结构进行调节,注重发展适合进行中长途线路运输、装载量大以及效率高的重型货运;增加散装货物运输车辆、集装箱牵引车辆以及冷藏货物车辆,同时根据交通运输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颗粒状、液态以及气态等特种用途的车辆,以此来提升交通运输企业的物流服务范围与内容。

信息化建设属于企业参与竞争与有效运作的关键基础,交通运输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应当综合参考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评估,充分满足信息采集、流通、存储以及处理等相关要求,积极构建由物流软件、数据库、互联网以及信息设施等共同构成的物流环境,以此来推动现代物流朝着市场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的趋势发展,同时通过针对交通运输企业现有的物流管理工作进行不断的优化,针对现有的信息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分析,做出更为科学的物流发展决策。交通运输企业信息化发展必须要做好基础技术建设与信息系统建设两个方面,基础技术建设主要包含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GPS、EDI以及BC等相关内容;信息系统的建设主要包含共享功能、信息传递、信息处理功能以及信息收集功能等。

3 结 论

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是一项系统、漫长以及繁杂的工程,发展过程中还必须要参考众多的影响因素。这就需要各个交通运输企业综合参考自身实际情况,同时结合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发展措施与发展规划,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物流市场中获取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鑫磊,刘耀彬. 基于交通运输成本的环鄱阳湖区“轴-辐”物流网络构建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7):838-845.

第7篇:交通物流运输范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这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复杂国内外经济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之策。交通运输既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构成,又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在发展方式转型和结构调整中,要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为实体经济稳健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一、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是实体经济稳健发展的必要条件

现代物流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新兴复合型服务产业。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环节和主要载体,在现代物流链条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增强实体经济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交通运输连接采购、仓储、包装、装卸、配送等现代物流诸多环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率。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有利于适应国际产业分工的新变化新特点,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际投资,促进我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等实体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运输企业由传统的运输生产向全面提供运输增值服务的现代物流拓展转型,做强做大物流企业,增强实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和商贸业优化内部分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实体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实体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举措。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密切关联到很多重要的实体经济门类,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拉动关联产业发展和创造经济增加值;有利于改善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与物流基础条件,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物流成本差距,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有利于促进国内外、城乡和地区间商品流通,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物流服务需求,扩大居民消费。

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实体经济长久活力的必然要求。现代物流是基于交通运输而又拓展的综合服务。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有利于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集成应用,适应实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安全性、便捷性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有利于拓展交通运输服务领域,推动生产业提速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实体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和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减少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促进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深刻认识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的制约性因素

“十一五”以来,交通运输行业抓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历史机遇,认真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积极促进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平稳较快发展,推动基础设施总量规模跨越式增长,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总体得到有效缓解,为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夯实了基础。

但是,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世界交通运输业发展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影响和制约着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的深度融合。

一是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亟须加快推进。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持续发展,我国各种运输方式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总体上已经进入结构优化、网络完善、运输服务一体化的集约发展新阶段。但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综合运输网络体系还不够健全,结构不尽合理,综合运输枢纽建设进展还不快,运输方式之间衔接还不够顺畅,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同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模总量仍显不足,国家高速公路网尚未建成,国省干线成为薄弱环节,各层次路网间结构还不匹配、功能还不完善。内河水运发展滞后,高等级航道比重较低,港口疏运能力不强。

二是港站枢纽物流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港站枢纽具有仓储、转运、配送等现代物流业态的基本特征,具备向物流园区转化的基础优势,也是发展物流园区的重要依托。目前,我国港站枢纽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与物流园区融合还存在一些不足。公路货运站场功能单一,不同运输方式货运枢纽之间、货运枢纽与区域物流园区之间,在规划布局上缺乏统筹和协调。港口及临港物流园区普遍存在外部集疏运不畅,以及临港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港区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等问题。

三是运输组织化集约化程度有待加强。这些年来,交通运输企业重视转型发展,专业化、规模化水平有所提高,服务水平有所提升。但运输市场主体分散、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厢式运输、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发展滞后,船舶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不高。道路运输组织化程度较低,运输效率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四是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水平还需继续提高。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是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的重要支撑。总体上讲,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水平还不能适应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的需要。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行业综合性、区域性带动项目,发展合力有待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程度不高,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功能不强,行业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的整合兼容不足。

五是促进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尚需完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还不适应综合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综合运输顶层设计不足,各种运输方式统筹协调配合机制还不健全。市场诚信体系、法规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能力有待提高。市场监管力度需要加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还需构筑。政策研究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有待增强,行业统计、标准规范还不适应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的需要。

三、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的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交通运输工作落实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的要求,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做好“五个着力”,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为实体经济稳健发展夯实基础。

着力提高综合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一要加强综合运输顶层设计,推进建立健全综合运输规划体系和协调机制。二要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优化网络结构和发挥设施效率,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有机衔接、安全环保的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三要强化综合运输体系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推进内河水运发展,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四要合理配置综合运输通道资源,注重综合运输通道与实体经济布局的有机衔接,体现对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基础支撑作用。五要加快推进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提高综合运输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效率、更高水平、更优品质的运输服务。

着力提升货运枢纽的物流服务水平。推进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站场建设,优化与主要港口、铁路站场之间的运输组织,加强与产业园区、商贸市场、国际口岸的有效对接,统筹公路枢纽、港口、机场、铁路站场及邮政、快递作业枢纽的规划建设。发挥沿海港口货运枢纽优势,建设港口物流园区,支持内河港口与保税园区、工业园区联动发展,拓展港口的现代物流功能。延长航运服务产业链,发展航运贸易、金融、保险、信息和海事仲裁等服务。

着力引导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优化运输组织,积极培育网络辐射广、企业实力强、质量信誉优、集约化水平高的运输组织主体,推进运输服务业向现代物流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引导和规范货运、无车承运人、邮政和快递企业等运输组织主体的发展。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一批重点货运企业按照市场机制整合资源,扩大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拓展经营网络,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港航企业延伸服务链,向全球或区域物流经营人转变。加快农村邮政物流发展。

着力提高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水平。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金融工具改造提升交通运输业,提升交通运输智能化、现代化水平。围绕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强化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以全行业综合性和区域性重大信息化工程为带动,积极推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化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应用,推进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发展。

第8篇:交通物流运输范文

关键词:运输管理 物流管理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U16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运输不仅是物流的重要职能之一,同时运输贯穿于产品的整个流通过程之中,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分销这一过程中,各个节点之间物质实体的联系也是运输, 任何产品都不可能不经过搬运装卸、包装、运输、保管就立即消费。 运输不仅横贯了企业的各职能部门,而且越过了企业的边界将上游和下游的企业联结起来。然而目前我国物流运输业仍处在起步发展的阶段,为此本文就目前我国运输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关系与未来发展前景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物流运输的起源

中国的物流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历史上我国早在隋朝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承担南粮北运的国脉操作中,就有了物流的实际运作。

物流理论真正起源于美国,即起源于二战期间的美国后勤管理,英文为logistic。二战后美国真正形成并发展了物流理论。其后物流理论随美国对日本的保护也传入了日本,日文直接产生了物流的词语与概念.而我国则是在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大批留日学者的带入从而直接延用日文“物流”,从而引进了这门研究。物流研究产生在当代有其必然趋势,发达国家之所以开始研究物流是由于其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利润逐步减少,而其追逐利润的嗅觉迫使其开始发掘这块被其所称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领域。 物流日前发展迅速还有一个重大原因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使得生产全球化,消费全球化,消费与生产都已经穿越了国界,同时生产分工的更加细化,物流的运作变得更加复杂,成本日益庞大,于是出现了专门从事物流操作的经济实体,这也是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二、运输管理的现状

1交通运输是人类社会生产经济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迅速增长,从而形成了现代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整个社会机制中起着纽带的作用。交通运输既是衔接生产和消费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保证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联系交往的手段。因此交通运输业在现代社会各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我国公路发展概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伴随着公路网技术水平的提高、汽车工业的不断进步,公路货物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公路货物运输无论在运输量绝对水平或在全社会货物运输中所占比重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伴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活跃,区域间经济交往和货物交流的日趋频繁和道路条件的改善,货物运输平均运距也有所提高。我国公路网络由国道、省道和县乡道路构成。国道为我国公路的主骨架起着连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城市、港口、车站、工农业生产基地等作用。省道和县乡道路是国道的支线,起着省区范围内城乡之间联系和通过国道与省外联系的作用。

三、影响我国公路货运发展的诸多因素

1 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虽然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我国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就是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交通基础设施的缺乏,特别是在主要运输通道上客货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将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 交通运输设施的区域布局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只有各地区之间实现了协调发展,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才能得以保证。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交通比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交通比较落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受到了落后的交通运输的严重制约。而中西部地区地域广大,资源丰富,西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他们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 交通运输业的能耗高、污染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过去的一个时期内,交通运输的快速增长,是以较严重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交通运输的大发展是必然的趋势,若按照目前的交通运输现状延续发展,势必对资源和环境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

4 较低的交通运输技术和装备水平影响着运输效率的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但从总体上讲,我国交通运输的技术装备水平上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技术状况的参差不齐和运力结构的不合理,既严重影响了运输效率的提高,又浪费了大量能源,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四 影响公路货运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

1 合理配置运输网络,在规划运输网络时,应合理配置仓库、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以及中转站、货运站物流节点。统一考虑做到既满足销售的需要,又能减少交叉、迂回、空载运输、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在设计和利用运输线路时,要进行运输线路优化。

2 提高车辆运行效率,努力提高车辆的运行率、实载率、减少车辆空载、迂回运输、对流运输、重复运输、倒流运输现象,缩短等待时间或装运时间。提高有效工作时间,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运输的合理化。

五、运输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必要因素

第9篇:交通物流运输范文

[关键词]日本;货物运输;环境问题;物流

[DOI]10.13939/ki.zgsc.2015.23.048

1 引言

在日本,可以根据顾客指定时间进行配送,这样高水平物流服务促进了连锁经营便利店以及无店铺零售行业的发展,实现了优质的物流服务的同时使货物运输向多次少量化发展,配送次数的增加,降低了平均货物运输量,降低了运输效率,车辆路边停车次数增加,加剧了道路交通的拥堵,最终导致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

日本柴油市场价格低于汽油价格,因此货物运输车辆中柴油车辆比重较高。和汽油车辆相比较,柴油车辆排放CO2虽然少于汽油车辆,但是SPM、NOX的排放量较高,这就会加剧运输主干线沿路地区大气污染。虽然目前通过一系列交通运输的法律法规对柴油车辆排放进行了强化管理,但有效改善环境问题依然需要大量时间。目前日本解决货物运输和环境问题之间矛盾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使用节能环保型运输车辆、通过智能交通系统提高运输效率、各企业之间在共同配送模式下实现货物运输等。

2 日本货物运输的现状

日本大城市圈货物运输总重量变化较为平稳。过去20年货物运输总量为7亿吨,与其经济趋势一致。2006年,汽车运输承担了首都圈80%以上的货物运输量,首都圈的物流活动主要依靠汽车运输来实现。海运基本保持在10%,铁路运输由1980年的1.3%,下降到2000年的0.3%。铁路运输虽然在运送长距离大批量货物上具有优势,但是其短距离运输的费用、时间以及服务依然不如汽车运输灵活,所以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汽车运输,具有能源消费大、货物装卸量少、可以实现门到门的运输等特点。今后,社会道路建设水平和车辆性能将不断上升,因此未来将进一步依赖汽车运输方式。

比较首都圈和其他地区运输量的变化。1990年之后运输量逐年减少,但是从其他地域运往首都圈的货物量减幅较小,说明首都圈是日本生产和消费的中心,对货物运输依赖性很强。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首都圈的货物运输大部分需要依赖汽车运输,汽车运输的效率和对环境的影响将对城市的大气环境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产生巨大的影响。

3 日本货物运输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1 物流供求关系对货物运输的影响

日本相关物流行业法规政策,可以保证其物流行业在宏观经济形式下行时期依然能够实现较高的服务质量,并提高物流效率,但这进一步加剧了城市货物运输需求。城市货物运输种类主要是原材料和工业半成品,原材料运输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而生活日常消费品运输量则呈现出不断增加趋势,可以说货物运输正在从生产活动向消费活动转移。日本经济低迷使原材料运输量减少,产业结构向高附加价值行业转移以及全球化企业发展趋势也使生产物流需求量减少,今后以原材料和半成品为主的货物运输量将会持续降低。

日用品运输量持续增加,特别是从其他地区运输到首都圈的日用品量较大,可知消费活动对货物运输有很大需求和依赖性。近年来随着连锁经营便利店的扩张、电子商务无店铺零售业的发展,消费活动逐步增强,最终促使城市货物运输需求不断增加。

日本的城市废弃物和垃圾的运输量,占到了城市货物运输量16%~20%。随着城市发展进入成熟化阶段,城市发展速度趋于下降,废弃物再利用将使未来城市货物运输量下降。如果废弃物再利用率从58%上升到85%,将会使垃圾处理量从4100万吨下降到1300万吨。然而废弃物总运输量虽然减少了,但是再利用过程中依然需要运输,因此合理规划废弃物设施选址将减少不必要货物运输。

3.2 商业环境发展对货物运输的影响

日本制造业逐步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产品单位价值不断升高,运输单位不断缩小,这就需要新增货物运力。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使在库量呈现出极小化趋势,必然要求物流服务向多频率运输转换。

从流通行业来看,近年来连锁经营零售店铺迅速扩张,直接导致城市货物运输需求量增加。无店铺零售业经营的发展和大型折扣店郊区化趋势,都使得城市配送迅猛发展,货物运输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指定时间配送服务增加,加剧了货物运输小批量、多批次化趋势。2000年小型货物运输量比1985年增加了5倍。

以小时为单位指定配送时间的订单数量明显增加,其次是以上午或者下午为单位的指定配送时间订单数量。指定配送时间虽然是十分便利的物流服务,但是配送时间窗缩短,道路运输过程中带有很强不确定性,顾客需求还伴随有配送指定时间调整,货物小型化、往返运输距离增加,多次配送等特点都使物流活动效率下降。

1985年比2000年减少了40%。2000年从首都圈到达或者出发的汽车货物运输总运输量比1985年减少了3%,而单位运输量大幅度下降,运输次数增加了40%。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变化及消费活动的活跃促使货物运输向小批量、多批次发展。政府扶持物流业发展政策法规使物流服务质量提高,而其结果是单位运输量减少、交通量增大,将对环境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4 货物运输对道路交通影响因素分析

4.1 装载率下降对货物运输的影响

近年来货物运输单位运输量下降,要求车辆逐步小型化。装载率是运输吨数除以能力吨数的值,表示货物运输车辆装载最大量和实际装载量的比值,该值可以用来评价运输效率。全国平均装载率和东京都平均装载率都呈现出下降趋势,2000年的值比1985年下降了6%。另外,可以看出东京都装载率值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城市少批量多批次配送对装载率的影响。运输效率大幅度下降将会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加剧,直接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对城市环境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4.2 货物运输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从交通量角度视角观察,东京的货物运输量比日本其他地区或者是其他发达国家首都圈的交通量都大。东京主要街道12小时平均交通在1998年比1990年乘用车的交通量有了很大的增加,小型货车呈现减少趋势。普通货车占有率基本不变,但是其绝对量大幅增加。货车的交通量在这期间减少了8%,运输货物的重量减少了22%,这和之前讨论的货物运输效率下降是相吻合的。道路交通车辆的比率在减少,现在占到整体交通量的40%,运输效率低造成了城市交通的拥堵和大气环境的恶化。

物流运输还要考虑停车装卸对道路交通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小型店铺,写字楼中的店铺在货物运输过程中,停车装卸占用了道路,84%的货物装卸都是在道路上进行,如果出现大量货物排队装卸将进一步恶化局部交通。另外,随着城市地铁车站功能多样化,车站建筑物内部或车站附近出现很多店铺,而这些设施没有设计停车装卸区,都要在交通道路上进行停车装卸,对城市交通产生巨大影响。减少交通量,是于东京交通的重要课题,在东京交通量中,14%是大型货车,这其中33%都是过境车辆,这就希望减少绕行车辆来改善空气质量。

日本通过物流信息化建设较少交错运输来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信息化发展使各企业物流信息实现了可视化,使货物运输管理实现最优化,交错运输大大消除,提高企业间协作。城市工业生产的远郊化发展使交错运输有所增加,因此从货物运输效率角度出发来规划土地的使用、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交通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近年来东京圈货物运输呈现出少量、多次趋势,高水平物流服务降低了货物运输效率。同时,停车卸货专用设施建设及城市绕行路线、交错运输等都是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城市交通拥堵最终将加剧空气环境污染。

4.3 货物运输对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日本汽油税高于柴油税,大型货物使用柴油车辆比率高于使用汽油车辆比率。虽然柴油车排出CO,量较少,但排放大量SPM、NOX,使各主干道路沿线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危害健康。很多地区通过法律诉求来约束道路管理者抑制交通量,但收效甚微。本文整理了沿路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车辆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4.3.1沿路大气污染状况

SPM排放量在1990年到了最高值之后较为平稳。日本的环境基准为日平均低于0.1mg/m3,1小时低于0.2mg/m3。2001年,达到这一大气环境测定值的是25%,汽车的排放量达标的是3%,这是非常低的排放水平。N02的排放量在过去20年中,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从排放量上看没有降低的趋势。

N02、SPM的制造源自货车排放的N02约占50%,SPM约占80%。前文分析货物运输量呈现减少趋势,但N02的排放量并没有下降趋势,因此,只能从削减排放源,提高货物运输效率来实现大气环境保护。

4.3.2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

从汽车能源消费量和温室气体的排出量来看,日本全国乘用车和货物能源消费量,过去30年乘用车和货物的能源消费量都在增加,1995年到2000年货运需求量的减少,使得货运所消费的能源的变化出现了停滞的现象。各种运输方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比中,家用乘用车辆的C02排放量在60%左右,货运车辆的排放量为26%,与能源消耗相比,C02的排放量略低,这是符合柴油车辆排放特点的。从这个数据也可以看出,运输过程中货车的C02排放量占到了1/4,所以从温室气体排放的角度来看,提高运输效率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4.4 日本物流行业环境保护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面对城市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物流行业也试图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2001年日本《汽车碳化物和固体排放物法》立法,运用法律手段限制运输过程中的有害物质排放。同年出台《新综合物流实施大纲》,如何提高物流效率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是其主要内容。2003年修改了节能减排相关政策,通过行 下表。政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结物流业具体环保措施,见

以下对物流行业的环保措施举例说明。

第一,污染源控制案例:汽车氮化物颗粒物限制法的立法。2002年10月开始实施日本三大都市圈《汽车氮化物颗粒物排放限制法》。本法律实施以后,车辆要求定期进行排放量检测,排放未达标车辆将强制停止使用。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对于新车和旧车强制限制排放,未达到排放要求的车辆将不能通过车检。同时为了促进旧车向节能环保型车辆替换,对节能环保型车辆给予一定税收优惠。

第二,污染源控制案例:禁行PM排出量不合格柴油车辆。超过国家规定固体悬浮颗粒物排放的柴油车辆,于2003年10月1日之后在首都圈1都3县地区禁行,并且货运车辆有义务安装固体颗粒物减排装置。车检制度为氮化物颗粒物排放法的实施提供了依据,但如果车辆登记地点为3大都市圈以外将不执行该制度,但3大都市圈的过境车辆也需要执行本制度,该制度对大气环境污染的改善具有良好效果。

第三,限制交通量案例――共同配送的实例。日本福冈天神地区是日本九州商业中心区,大部分货车装卸都在交通道路上进行,寻找停车位车辆增加,更加剧了道路交通拥堵。该地区1978年开始实施共同配送,共36家物流企业参与,共同出资成立集货配货公司,实现集货配送的共同化。经过粗略统计共同配送实施之后,该地区大型货车行走距离减少了87%,交通拥堵时间减少了22%。

第四,限制交通量案例――终端物流对策实例。东京都涉谷,是商业活动聚集区,汽车通行集中和占道停车使该地区成为慢性拥堵区域。2000年该区域积极设置停车卸货区以及乘用车引导进入停车场,用以解决拥堵路段单侧道路停车卸货问题。其结果使拥堵路段通行时间减少了30%~50%.实现了交通通畅。同时,缩窄车辆行走道路幅度,设置货车装卸专用区域,防止占道停车,并增加步行道路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