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交通专题范文

交通专题全文(5篇)

交通专题

第1篇:交通专题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专业认同;研究

一、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对自身优势的认识

1.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专业认同感教师专业认同感的提升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观,这就需要加强男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具有清晰的认识,转变已有观念,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意识到学前教育专业在专业定位、教育及前景中的学科属性特点,结合实际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努力追求自身的价值,增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

二、做好学前教育专业男性入学的心理疏导工作,减轻他们的压力

政府、社会、学校要正确引导改变传统观念;随着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和提升,对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惊喜发展的需求,教育实现现代化,师资也同此。国家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逐日增加,据此相关的政策法规(如《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制定与实施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实践保障。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咨询室,做好学前教育专业男性的心理疏导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学前教育男生特色班”,通过这些手段来调节男女比例失衡的大环境下的心理负担问题。

三、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特点,增删课程,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

当前,一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或教育学部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学科建设上一般以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类,专业课又分为基础、理论及实践导向。关于男生提出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来看,根据男生特点,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取消不必要的课程,比如手工课中的编制、缝补,为学生真正需要的课程“挤”出时间。还可以在课程的设置上注入一些男生喜欢的元素,比如武术、书法、等等。男生在课程的设置上应与以往不同,应根据自身的气质、兴趣及专业发展规划选择适应的课程门类,从而在发挥他们阳刚气质的同时,为幼儿园的园所文化及特色课程添砖添瓦。这就需要打破常规,施行多元化的课程模式,开设诸如管理类、体育类、方法类等课程,由于男教师的特殊性,可根据其需要胜任女教师不能承担的工作,如幼儿园的管理类工作。

四、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

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考虑。第一,学校招聘环节应严把质量关,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定中应严格招考该专业的相关人员进入学前教育系统。同时,在师资结构构成中,应注意幼儿园教师男女比例协调,加强学前专业师资结构化。第二,创设适合男性教师教学研究环境,根据男性本身的优势,设置专业的技术类研究,可使男教师专心做学术研究。第三,提升专业研究水平,增加学前教育专业活力。学校应给予一定的机会并鼓励男教师在学术研究方面,开阔其眼界并邀请专家学者行交流和互动,多参观品牌幼儿园、早教中心等进行科研学习合作,并通过提升学历等深造的机会,提升其科研水平。实施具体的实践措施,在保障学前教育专业质量的同时,以竞争为核心,构建学科机制,打造特色师资团队,加强学科价值吸引力,从而提升男教师的专业认同感及职业感。

五、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规划,积极开展就业培训相关活动

学校应该从大一到大四,每年每学期都开展学前教育就业培训指导活动。除了让他们了解学前教育领域相关的知识外,职业规划的培训也是重中之重。其次学校就业指导处应该更多关注到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积极引导他们建立自豪感和职业荣誉感,帮助他们克服社会的传统偏见,促使自己在教育事业中贡献力量。最后学校要安排实习就业指导老师的帮助,积极鼓励男生进行就业指导。

六、改革高校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招生制度

有些高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规定,非艺术专业不得按照艺术类招生考试办法招生。因此从2014级开始就是文史类招生的了,这就存在几方面的原因及问题,首先,全国统考里较少涉及艺术类因素,因此招进来的学生艺术修养参差不齐导致招生中的艺术生的专业素养不够专业,为此后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其次,长期的教育制度实施中,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中仅有三分之一是被调剂来的学生,由于被动性及自身学习压力,致使其专业认同感较低。针对该专业调剂生,采取多形式考核方案,在制度管理的同时关注情感管理,做好以人为本的工作。就学校学院而言,应该宣传学前教育的发展价值,对于男同学给与一定的奖励或补助,从而改变幼儿园男女老师失衡的比例现状。总而言之,最大程度的保证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以及各个专业资源配置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袁朝阳.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感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5):124-126.

第2篇:交通专题范文

【关键词】产教融合;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课程体系构建

0引言

职教20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教育和训练结合起来,积极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随着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不断高涨,然而在校企合作方面,特别是与学校合作在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的衔接方面还面临较大挑战。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成为湖南省支柱产业之一,特别是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以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随之所需的人才也与日俱增。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业群依托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王牌专业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专业作为牵头专业,该专业是我校国家“双高”专业、国家教学试点专业、国家示范重点专业,以央财重点支持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为骨干,以数控专业、电机与电器技术等专业为支撑。积极服务“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湖南“三高四新”战略,依靠湖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这一支柱产业,紧密对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服务区域产业集群。

1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依托地方区域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特色,进一步形成多边联动、协调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耦合协调关系,形成“三大模式、五大融合、六大保障”的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群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学校依托区域产业集群———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类企业共建“湖南省示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用职教集团”“中国中车(企业)大学”、中车产业学院、湖南省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技术创新中心、教师工作站等系列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这为产教融合背景下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图1所示。依托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紧密对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服务区域产业集群的专业群,以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形成职业标准与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建立“多层次”“双主体”的多元专业课程体系,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落在实处、起到实效。

2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设计科学合理的专业群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最终的落脚点在课程,并通过课堂实施。如图2所示。依托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业群,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为基础,构建不同专业课程体系的“多层次”、不同年级专业课程体系的“多层次”、不同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双主体”,实现专业群基础层次共享、专业层次互通、实训层次互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1基于资源共享的专业群基础平台课程

我校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业群专业基础课程实施平台课程,形成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大同小异的平台课程布局。比如机械制图、力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课程专业群内共用一个课标,又如电工基础、机械工程基础等课程根据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需求不同,课标做到基础模块一致,专业模块各异。在课程资源方面采取生产现场与传统基础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了专业课程的基础模块与核心模块的有机衔接,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2基于产业互通的专业群专业核心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采取产业互通的模式,根据专业群对接产业集群的特点,将各群内专业对企业岗位对接,进一步将企业一线的生产标准融入课程,做到企业需要什么,教师教什么。专业核心课程既考虑专业群群内专业的共性,同时又体现专业群内专业的特色,进一步拓展了专业群对接产业集群的覆盖面,有效促进了产教融合背景下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业群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3基于校企互推的专业群专业实训课程

专业群专业实践课程采取企业为主体,校企共推的模式。专业实践课程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课程主要是训练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注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企业在生产实践中特别注重操作规范。在整个专业实践课程的实施中,课堂在企业,师资在企业,企业员工为师傅,学生为徒弟的方式,通过真实环境完成校企合作开发的实训课程,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让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对接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实效。

3结语

与地方区域产业集群有机衔接,构建深度产教融合、校区合作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业群,在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较大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业群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深化产教融合的结果,是进一步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培育人才的落脚点,通过依托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建立“多层次”“双主体”的多元专业课程体系,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业群紧密对接产业集群发挥着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志霞,李文芳,陈庆堂,等.新工科背景下装备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3):43-45+48.

[2]麦艳红,钟莹,廖雄燕.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与实践: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装备制造技术,2020(2):185-188.

[3]杨文.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14):24.

第3篇:交通专题范文

关键词:交通工程;考核方式;课程体系;无纸化;课程分类

课程考核是评价教学活动效果的一个基本环节,考核成绩既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体现[1]。课程考核方式包括考试、报告、作业和现场考核等多种[2]。目前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课程理论环节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辅以平时作业和考勤,只有极少数课程采用开卷考试。实践环节则以实验报告、实习报告、设计报告、实习日志以及考勤等作为考核依据。以上考核方式非常片面,不能够全面反映课程的特点,容易忽视学生的课堂表现,无法全面体现教学效果[3]。项目征求任课教师意见,根据课程教学特点,对课程进行分类,并选择合适的考核方式。

一、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概述

(一)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分类根据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习课程和实验课程,课程体系见图1。

(二)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特点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起源于交通运输专业,主要学习交通特性分析、交通规划、交通设施、交通设计和交通运营管理等传统课程。传统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成熟,改革内容有限,主要体现在调整考试和平时成绩的权重上[4]。交通工程专业属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占有较大比重,而实践环节的考核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传统的考核方式面临更多的挑战,是考核方式改革的重点[5]。

二、基于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考核方式改革

(一)优化传统考核方式传统考核方式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仍是迄今为止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在一些课程考核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等课程仍然适合采用传统考核方式对课程进行考核。专业课程在增加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权重,降低考试成绩所占权重的情况下,可继续采用传统考核方式的部分课程见表1。

(二)创新现代考核方式1.无纸化考核。无纸化考核不需要纸质试卷,采用电子版试题,学生通过电脑完成答题,教师通过电脑批阅,并给出成绩[7]。试题和答案均利用硬盘可长时间保存,不占实体空间,方便复查监督,还能节约大量打印复印费用。无纸化考核方式适应的部分课程见表2。2.在线考核。在线考核利用网络在线题库实现,目前主要用于计算机等级考试、职业证书考试等类型。对应用于某一课程的考试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因为网络考试系统开发成本较高。但对于选课数量较多的基础课,还是有较好的可行性。例如“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化考核方式适应的部分课程见表3。3.现场考核。现场考核由授课教师现场考察学生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并据此给出考核分数。现场考核受教师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并且考核依据很难保存。因此,目前大部分实验、实习课程的考核仍然以实验报告为主,现场考核分仅占很小比例。只有“大学体育”等个别课程全部采用现场考核方式。通过增加录音、录像设备可以解决考核依据保存问题,增加考核评委也可以降低授课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实验、实习课程,可以提高现场考核分数所占比重。适应现场考核的部分课程见表4。

三、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方案及评价

(一)改革方案利用以上对传统考核方式的改革和现代考核方式的创新应用,制定基于交通工程课程体系的考核方式改革方案见表5。

(二)利益相关者对改革方案的评价在改革方案实施前,为了评价改革方案的合理性,交通工程专业成立评价小组,对改革方案进行了调查评价。调查对象包括本专业学生、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设置了不同的调查评价内容,并要求对改革方案提出建议。调查内容和建议见表6。由表6可知,学生希望减少死记硬背,期待在线考试和现场考核;教师希望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教学管理者希望考核方式更加规范;用人单位希望考核与动手能力更加紧密结合。基于交通工程课程体系的考核方式改革调查汇总表见表7。由表7可见,若将“很合理”和“较合理”算作方案可行,则认为改革方案可行的比例为94.62%,且所有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都认为合理,只有5名学生认为不合理,仅占调查人数的5.38%,因此改革方案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在分析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交通工程课程体系的考核方式改革方案。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改革方案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所有参与评价的教师、教学管理者和用人单位都对改革方案的合理性给予肯定,本专业学生大部分认为改革方案合理,仅有部分学生认为不合理。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不仅是适应工科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必然趋势,也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目标和动力。因此,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殷安生,袁周敏.面向过程的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综合评估模型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

[2]刘鹏,梁红,战宇.“学生自主测试”在高等教育课程考试改革中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6).

[3]张丽莉,丁柏群,张邢磊.基于课程性质分类的高校考试方法研究———以交通工程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7).

[4]龚添妙.普通高校课程考试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5]李晓东.高等代数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4).

[6]黄武英,仁刚.电磁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6,(4).

第4篇:交通专题范文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培养课程;融合发展;基础课程

大类招生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吉林农业大学于2019在吉林省率先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招生改革政策,即本科专业跨二级学科门类按大类进行招生。低年级按学科门类共同学习基础课程,高年级按照课程成绩及个人意愿等综合因素进行专业分流,进入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以及各类实践课程的学习。伴随着大类招生的开展,对人才培养方案也进行了重新修订,以专业课程建设为核心,减少学时学分,以通识教育为重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以混合式教学为手段,促进课堂教学与在线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新培养方案的推动下,多种教学改革共同开展,稳步进行。现将吉林农业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及专业培养课程体系方面的改革阐述如下。

1强化通识,提质增量,紧抓“四大模块”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由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发展而来,其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相对于学科界限十分专业,知识体系化的专业课课程,通识教育的目标更倾向于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应用此能力将不同知识进行融合创造,最后培养出能独立解决问题、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为了达到通识教育的目标要求,就必须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从而建立起能够满足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达到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吉林农业大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方面以“强化通识,提质增量”为核心,将逐步建立总量至少200门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独立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每个专业创立1门以上精选在线课,并将通识课分为4大模块:①自然科学类/信息技术类模块;②文学社会类模块;③文学社会类/艺术鉴赏类模块;④实践技能类/外国语类模块。以上4种模块的设置使得吉林农业大学通识课程体系领域宽度够宽,能够让学生跨学科学习,在文学艺术、外国语、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社会科学等方面得到综合培养。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新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吉林农业大学通识课的课程总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在课程设置方面,邀请资深经验的教师,包括有企业资深工作的教师,指导全国及省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取得优秀成果的教师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其中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与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未来发展等相关的课程,普遍获得学生较高的专注度,选课人数逐年提高。在线课程孵化方面,要求每个专业创立1门以上具有专业特色的精选在线课,为吉林农业大学在线课程的发展打下基础。在通识课程的四大模块中,为了避免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出现课程类型不平均,且要兼顾就业市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需求,在信息技术类、外国语言类通识课选择中均对学生选课的最低课时数进行了要求。

2夯实专业,重基础,抓“核心”

专业教育是中国及世界各国目前的教育主体形式,学生通过对各自专业内知识体系的学习,获得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职业技能。因为,学生选择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学习,学生毕业后就获得了特定专业领域的专长。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明显的区别,其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职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而非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虽然是高等教育的两种不同形式,但是在大多数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而轻通识教育的问题。吉林农业大学专业课程大体分为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专业理论课又分为多个层面:①基础课;②专业基础课;③专业核心课;④专业方向课。基础课实施全校授课,按大类招生相近专业学生在入学低年级共同学习基础课。基础课任课教师跨不同专业授课。学校严抓基础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质量,在整个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引进课程管理软件进行过程化管理,在课程考核中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及学生知识获得率,应加大考核力度、采取试题库等多种考核方式,逐步探寻课程考核改革,加强过程管理,使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质量逐步提高。专业基础课是针对某个专业而言的,是某个专业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掌握的最基础的理论知识。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环节,专业核心课程要紧扣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具有系统性、关联性、创新性、实用性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方案中要求各个专业,特别是吉林农业大学特色专业围绕专业知识主线打造精品的专业核心课程。各专业打造的精品专业核心课程之间有联系,注重核心课程间的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注重知识的衔接与融合,还要考虑到课程内容是否能支持实际应用。应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四个层次模块使专业课教学更全面系统,更切合本科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在实践教学方面,合力整合校内外资源,校内提供实践教学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物质保障。校外扩展优质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等项目推动实践教学平台的利用及优化。提高实践教学所占比例,优化实践课程,设置综合性大实习。吉林农业大学实践教学主要分为实验教学及实习实训两个主要部分,实验教学方面学校开展实践技能素质拓展课,学生经教学管理平台进行选课。教师学生合理利用学校广阔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技能素质拓展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实习实训方面,学校学院严格把关各类实习实训,实习实训在管理上突出实践教学思想意识,健全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推进实习实训教师及管理队伍建设。

3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培养课程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目前,中国大多数高校的教育模式都是以专业培养模式为主体,通识教育辅助专业教育进行学生培养,通识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吉林农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也是在不断优化的阶段,目前已经有四大模块进行支撑,并以学院为单位,设立各学院精品通识课程,引进双语通识课程。通识课程的改革在有计划、系统性地进行。想要将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课程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3点。

3.1严把通识课程设置条件,提高通识课程质量

一般高校通识课程在设置方面没有专业课程严格,存在知识体系混乱不清、开设课程内容质量不高、课程培养目标设置不明确等多种现象。这种通识课程的设置将会影响学生整体的培养质量,学生选修通识课程就变成了纯粹的累积学分现象,未达到通识教育本来的目的。因此,要严把质量关,通过教师、学院、学校三层审核各门课程设置的内容,课程过程管理以及考核管理。开设学生评议专家评议“双评议”环节,对通识课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形成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学校通过各种监督反馈评价结果及时调整通识课程的开设,对不能够通过质量评价的课程进行整改或者取消,总体各种措施的目的就是要保证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

3.2打破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脱钩的现象

目前的通识课程教育存在为了追求通识课数量,而忽视了与专业课程连接的现象。使得在专业课程培养中不能体现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也不具备足够的通识能力为专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需要融合与衔接,通识课程注重能力培养,专业课程注重专业技能提高,只有两种课程互为基础,互为提高,融合发展才能打破当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瓶颈,培养既有创新实践能力又具有专业基础的高层次人才。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发展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基于专业课程选择通识课程,通识课是一个广阔的课程体系,它的设置要基于专业课程设置,如果偏离专业课程而设置,则不利于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

3.3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方式

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就会打破高校原有学科专业的框架,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学校的管理模式,并且需要高校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跨专业选课势必会对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提出重大的考验,因此,这种融合需要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方式。目前,有些高校已经建立了专门的通识课程管理部门,以适应通识课程体系的不断发展。

4结语

第5篇:交通专题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教学实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当代大学生,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成长,新媒体的发展对于他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1]。因此,高校教师需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来调整教学方式,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这类发展较为迅速、理论知识较为抽象、技能要求较高、学习方式较为灵活的专业来说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创新性和机遇。

一、新媒体环境的特点

新媒体是指在当前信息技术条件下出现的新型的传播信息的媒介,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依托互联网能够更加迅速地传播信息,不仅在速度上,在时效性以及传播区域也获得了大大提升[2]。总的来说,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互动性、虚拟性这几个特点。新媒体的开放性是指在互联网条件下,所有人都可以同时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参与到信息传播中。并且,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中,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即时互动,在信息传播中的双方都能够通过即时通讯的方式看到人们对于信息的看法。而在新媒体中的信息传播最大特点在于信息都是虚拟的,而不是类似传统媒体有实际载体来传播信息。因此,人们对于新媒体中传播的信息记忆也非常短暂。新媒体的这些特点也造就了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上独有的特点,当代大学生对于信息的接受与消化更加高效,更加倾向于接受图像化、影像化的信息来进行学习。

二、新媒体的发展对高校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教学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的发展对高校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教学所带来的机遇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是一个需要广泛知识基础、专业面宽、涉及强电与弱电相结合、设计与施工相结合、控制运行与管理相结合、并且能够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调整和拓宽专业方向的一个专业,在我国的定位属于工程教育范畴。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电力及其相关行业的工程师。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教学强调技术基础,注意能力培养,与实践性紧密相关,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并且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3]。因此,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为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教学提供更为高效的教学方式与工具。高校的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教学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更为立体高效的互动,并且借鉴新媒体让学生获得更为广泛的知识来源。

(二)新媒体的发展对高校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教学所带来的挑战第一,学生知识学习广而不深。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很多学生在学习中贪多嚼不烂,注重知识面的广度而忽视知识学习的深度,在学习技术和实践的时候往往浅尝辄止。第二,学生不能选择准确的信息。在新媒体中广泛传播的各种信息,往往很难甄别真假,学生不加选择地进行吸收反而适得其反,干扰学习效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要特别注意这几点,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学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辨别真伪,如何专注学习。当然,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特点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不断调整,认识到当前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存在的机遇,不断地创新实践,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新媒体环境下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将大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发言,并且在教学当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拥有更为广泛的言论平台,并且已经习惯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因此,相对过去的大学生,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在课堂中也更加活跃,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4]。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会压抑大学生的天性,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想象力以创造力。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学生最为重要的能力也是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重在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利用新媒体工具加重实践操作教学比重在新媒体环境下,利用一些专业教学软件、仿真电站、仿真变电站、仿真实验、实训等来提升在教学当中实践性操作的比重[5]。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学生能够通过更多方式与方法来寻求问题的答案。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当中,可以将传统的解题、练习题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探究式学习、自主研究式学习。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的信息交流工具更加直接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也能够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方式来搜索信息获取知识的答案。同时还能够通过新媒体工具来录制探究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当中通过不同实验方式的记录以及回看进行总结与归纳,从而不断改善实践方式,从不断实践中获取知识。这样的方式也是自主学习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也能够逐渐学习到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从何处获得帮助以及在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当中应当如何进行记录、总结和归纳[6]。

(三)改变教学评价方式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提醒着高校应当通过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来引导学生进行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的学习。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往往是理论考核偏重,对于实践技能的考核不足。这并不是因为培养目标发生了改变,而是在传统的教学条件下,实践方式以及考核方式都非常有限。当前教学条件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应当敏感的意识到这个变化,适时调整教学评价方式,逐渐加大在教学评价中对于实践技能比重的倾斜,以此改变来激励学生提高实践的能力。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训视频录制与实训报告的撰写相结合来进行考核。新媒体环境下,这些操作都非常便捷,也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不同方式来进行实践[7]。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新媒体环境给高校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教学带来机遇和挑战,高校教师应当意识到这种环境的变化以及在当前环境下学生不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当中导入新媒体工具来改变教学方式、实践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以提升教学效果,适应当前的时展需求,培养新时代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材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维新.基于新媒体视角分析微课与慕课对大学课堂教学发展趋势的影响[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8):35-36.

[2]刘红文.拥抱新媒体时代——浅析教师开设微信公众号辅助教学[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4):238.

[3]王陶书,黄可可.新媒体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4):64-65.

[4]陶海军,乔美英,郑征,张国澎.基于自动化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训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188-189.

[5]杨贺.基于微信的新媒体教育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6):107-108.

[6]史琼艳.基于协同教学模式的机械制造与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内燃机与配件,2020(5):29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