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才储备培训方案范文

人才储备培训方案精选(九篇)

人才储备培训方案

第1篇:人才储备培训方案范文

(一)重理论轻实践

作为企业而言,培养人才、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就在于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培养更具工作能力的优秀人才以及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两种人才都是从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活动中难以培养出来的。此外,有些企业虽然能够了解学校教育和企业人才培训之间的区别,虽然也知道企业人才培训的目的所在,但是在实际培养和教育过程中往往也缺乏基本的章法,许多企业名义上是人才培养,实际上仍然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形式,对被培养对象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制定,对企业人才培养也缺乏长远规划。这些不够科学严谨合理的培养方式很难为企业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二)关注使用忽视储备

现代企业在人才培养及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另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将开发与培养的重点放在现役工作人员身上而比较忽视对人才的储备管理工作。现役工作人员是当前在职的正在为企业工作、为企业创造经济收益的人才,这部分人才肩负着企业发展的实际任务,而现在国内企业忽视人才储备培养与开发的事例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我们常见的“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这不仅让许多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面临许多阻碍,同时也是企业人才培养和开发过程中的一大落后表现。这极大的制约了企业人才储备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企业以自己的方式和文化环境为自己培养出“量身定制”的合格人才。但很遗憾的是,目前许多企业只将人才引进重点放在了如何能够招收“现成”人才然后加以使用,却不能具有长远发展眼光,没有为自己培养后备人才队伍的意识。

二、提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培养质量与水平的思考

(一)规范企业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与开发也是成人教育的一种形式。许多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喜欢选择传统的课堂教育、理论教学模式一方面是因为对企业人才培养还没有足够清晰明确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管理成本考虑。毕竟课堂教育模式经过长长的历史实践,已经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企业如果只是简单借用则不会产生其他开发研究费用。但是这种本末倒置,只追求形式而忽略实际作用的人才培养无法为企业培养出真正有用的现代化人才。所以想要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培养,就必须端正态度,不畏艰难,真正寻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培养模式。企业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市场需求出发、从被培养对象的自身特点出发,寻找到兼顾理论与实践并以突出技能培养为特点的企业培养模式。

(二)建立人才档案系统

人才档案系统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企业领导者与管理者更好的掌握企业现役工作人员的专业和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为企业筹备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及开发项目提供现实依据。人才档案应该是跟随人才一生的重要资料,应该从入职开始就进行跟踪记录,在内容上不仅要包括员工的工作职务、工作技能、学历水平和专业领域,同时还要具有员工与企业的互动项目,如员工职业规划、员工的未来发展展望、员工所希望的技能提升方向以及企业的信息反馈等等。所以人才档案系统不仅是企业对员工信息的收集整理,更重要的应该让人才档案系统变成员工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及教育活动中的交流平台,从而提升企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现实性、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提升员工参与人才开发与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重视储备人才培养

许多企业出于经费问题、现实发展问题、管理问题等等因素而比较喜欢选择具有同类型工作经验的人员进行录用。虽然具备同类型工作经验能够有效避免企业在人员招聘之后的一系列岗前培训或技能熟练成本,能够让员工在入职之后短时间内就为企业创造实际经济财富,但对于想要在未来市场上真正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真正想要建设全方位人才队伍的企业而言,这种“拿来主义”并不可取。“熟练工”虽然能够更快的适应新环境和新工作,但也会将一些习惯性观念、习惯性操作方式带来新的环境当中,新技能容易培养,但就习惯却不容易改正,这将不利于企业的文化建设及团队凝聚。所以企业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多关注储备人才培养,应该鼓起勇气、拿出魄力,为培养对企业具有归属感、真正契合企业实际发展的“本土”人才多下功夫。在人才储备的培养工作中,企业应该加强与高校的互动联合,或者采用人才定制的方式对高校下“人才订单”,以及企业要多多关注大学毕业生群体,寻找可培养的新苗子。当然储备人才培养要比普通的人员培训与再深造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及财力,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培养模式。

三、总结

第2篇:人才储备培训方案范文

曹文礼(1983-),男,浙江临海人,本科,武警杭州士官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摘要:近年来,武警部队遂行任务日趋多样化,对后勤应急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后勤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是武警后勤核心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部队完成多样化任务的基础和重要保证。本文从当前后勤应急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多样化;后勤;应急保障

武警部队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职责使命,遂行抢险救灾、处置突发事件和反恐作战等多样化任务是武警部队的重要职能。但近年来,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越来越繁重,对后勤保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恐怖活动内容、形式和手段不断翻新,毒气泄露、公共卫生事件、冰雪灾害、地震等非常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对后勤应急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人就如何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能力以适应任务需要谈几点浅见。

一、 目前后勤应急保障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是部队完成任务的前提,没有完善的后勤保障制度,各项任务的完成将寸步难行。近年来,随着武警部队职能任务的不断拓展,后勤保障的范围越来越广、战线越拉越长、难度越来越大,而存在的问题暴露地却越来越明显,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保障理论研究层次较低。近年来,部队任务转换频繁,而各级对常规、单一任务条件下的应急保障理论研究较多,却对非常规、复杂、多样化任务条件下的应急保障理论研究较少,初级指挥院校的后勤科目涉及的应急保障的研究很少,基层、机关、学院的后勤人员对相关的应急保障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真正实用性的研究成果不多,造成了理论与实践“两张皮”,不能够满足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能力的需要。

二是保障预案不够完善。从近年来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的实践看,遂行任务的突发性、保障方位的不确定性和任务节奏的快速性,使保障对象、保障时机、保障方式的未知性增大。有的单位只有常规条件下的应急后勤保障预案,没有防爆炸、防毒气、抗震救灾等非常规条件下的后勤应急保障预案;有的预案制定不周密,内容不完整,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任务设想不具体;老兵退伍,新兵入伍,干部士官调整等人员变动,却没有对预案及时进行修订、完善,预案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是组织指挥不够顺畅。当前,在完成应急保障任务过程中还存在着多头指挥、多头申报,以及联合保障协调不到位、稳定性不强等问题,从各个支队实际情况看,军需、卫勤、运输、油料等专业科室虽然采取了模块化、战斗化抽组,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合成训练,与实现最佳组合、产生最大保障效益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人员抽组采取“预编”、“预任”的做法,容易造成人员不固定、责任难区分,管理不规范,加大了组织指挥的难度。

四是保障装备不够先进配套。武警部队现有的后勤保障装备与保障任务的专业性要求有较大差距。支队、大(中)队两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后勤装备缺编的问题,防爆炸、防毒气、抗震救灾等特需装备器材缺乏,存在机械化程度低、设施陈旧、制式老化、战斗性能差等问题。如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事件可以看出装备缺少给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后勤保障带来了一定困难;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含量还比较低,装备的配备率和配套率与所担负的多样化应急后勤保障任务很不相适应。

五是物资储备不够合理充足。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保障范围广,物资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相对突出,特别是在遂行重大自然灾害救援任务中,给养供应、物资补给、运力投入等都难以准确预测,容易发生断供缺供现象。而当前应急物资储备在数量、结构、布局、方式上还不尽合理,通用物资与特需物资储备比例不当,战备物资器材管理不严格,非战斗性消耗大,依托地方储备警地通用物资的意识不强,潜力巨大的社会资源没有很好地予以利用。

六是应急训练不够扎实有效。后勤应急保障训练层次不高,训练存在盲目性,与实战结合不够紧密,训非所用,训用脱节;抓不住训练重点,存在重战士训练轻干部训练、重专业训练轻合成演练的现象,尤其忽视与军地保障力量的协同训练;后勤科技练兵的意识不强,人装没有实现有机结合,制约着应急后勤训练质量上台阶。

七是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当前部队后勤干部来源少,改任的多,不懂,不会的问题突出;院校后勤专业学时少,内容不够丰富;培训机构不完善,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陈旧;后勤专业干部和技术兵参加上级业务培训和到、地方进修深造机会少,受训比例偏低,高科技和信息化人才缺乏。

二、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能力的对策

在当前复杂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面前,我们必须理清后勤工作的思路、把握后勤建设的方向。要始终坚持为中心任务服务的思想,切实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的能力,完善后勤应急保障制度,因此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七点:

(一)提高应急保障理论研究质量。近年来,部队动中抓建、动中施管、动中保障日渐常态化。在动态条件下,部队后勤保障在指挥方式、保障手段、物资储备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需要用新的思维来思考、新的理论来指导。各级要切实把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理论摆到重要的位置,加强对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保障特点、规律的研究,认真梳理、总结后勤保障中的经验教训,做到常抓常议;要倡导百家争鸣,营造宽松的理论创新机制,鼓励理论创新;要解放思想,紧贴武警部队实际,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把超前研究和现实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使理论成果既适度超前又满足现实需要;要大胆创新,广泛借鉴,博采众长,力争出现一批高质量的理论创新成果,以指导后勤应急保障实践,提高保障能力。

(二)不断完善应急后勤保障预案。无论是处突、反恐、维稳还是应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在时间上具有极强的突然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在事件规模、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方面具有不确定性,部队遂行任务后勤保障工作需求多样,任务艰巨繁重。所以要集合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和社情,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规模,超前预测遂行多样化任务作战条件下的物资消耗和人员配置情况,增强预案制定的针对性。要充分设想各种突况,着眼提高独立保障能力和应变能力,加强预测研判,从难、从细考虑各个阶段的保障重点,多做准备,适应各种情况。要不断通过后勤应急保障演练和实践,制订完善并形成适应多种不同任务需要的后勤保障预案,做到一种情况多个预案,一个预案多个配套计划,以此牵引各项应急准备工作的有效落实。进一步调整修订完善预案,使之在人员编成、任务区分、车辆使用、保障手段、组织指挥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

(三)构建灵活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要按照“层次简化、要素浓缩、反应快捷、高度权威”的要求,在军警地现有编成下,采取编内预任的形式,成立省、市、县(区)三级后勤应急保障联合指挥机构,明确指挥权限,理顺指挥关系。一要做到集中统一,指挥突出一个“联”字。一体化指挥要求建立具有高度权威的指挥体系。统一筹措通用物资、专用物资,统一指挥后勤保障,统一协调地方力量。二要科学编配,抽组围绕一个“快”字。在保障分队的模块组合上,应坚持就近就快原则,切实解决因抽组单位分散而造成组织协同困难、集结慢、保障展开不同步等问题,在现有条件下实现快速稳妥保障的要求。三要合理组合,技术体现一个“精”字。针对当前应急保障技术力量编制少、保障能力弱的问题,应做到以总队应急保障力量为基础,支队级为补充,执行任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加强或直接补充到力量较弱的专业保障分队。

(四)大力加强后勤应急装备建设。在现代条件下,由于新的技术装备的广泛应用,应急行动目的不确定,行动方针不断变化,因此,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显现出复杂性增强、时间短促的特点,无疑为加强后勤应急装备提出了更新更多的要求。因此,在当前高科技后勤保障装备少、骨干装备配备率低的情况下,应加大投入,加快后勤骨干装备的研发和引进步伐。坚持以动态和野战条件下部队保障需求为牵引,按照“整体配套、系统优化、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思路,按编为部队配发后勤装备、不断提高后勤装备的野战化、系列化和配套化水平。在当前经费供应仍然紧张的情况下,可优先为重点方向部队按编配齐专业装备,以尽快形成应急保障“拳头”力量。各级要通过科学组训、升级改造的办法,充分挖掘现有后勤装备的保障潜力,使现有装备发挥出整体保障效益。同时,根据部队需求搞好后勤高科技装备的研制,着力提高部队所处的环境和可能担负的任务实际,提高后勤装备的配备率和配套率,并适当配备非常规突发事件需要的特需装备器材,以把握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的主动权。

(五)充实完善后勤应急物资储备。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所需物资总量进行科学测算,立足应急,遵循“突出重点、品种配套、平战结合、钱物并储、警地一体、讲求效益”的原则,突出高技术条件下易消耗的物资,突出保障区域内社会筹措困难的物资,突出应急保障所需物资,切实优化物资储备结构。区别任务需要有所侧重,对应急行动急需、部队易筹措的物资,以部队储备为主;对部队不易筹措、专用性强、技术含量高、不易储备的物资,以国家专供、地方专储为主;对军警民通用、兼容性强的物资,依托地方储备,从而形成高效合理的战备物资储备格局。进一步完善实物储备、经费储备与地方协议代储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形成通用物资警地连供、通用装备警地联修、通用设施警地共建、通用技术警地共享、通用人才警地公用的警地一体化储备模式,采取签订协议、军警民共建、紧急征用等方式,与地方有关单位和部门密切协同,共同探索定点储备、虚拟储备、货币储备等储备模式,尽量减少物资储存和周转带来的损失,进一步畅通物资筹措渠道。基层中队(连)应加大军需、战救药材等物资的储备量,以满足持续、独立保障部队遂行任务的需要。

(六)扎实抓好应急后勤保障训练。在当前我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增多、后勤保障专业性高的情况下,加强后勤保障专业训练至关重要。武警部队应牢固树立“练为战”的思想,按照“全员、全装、全任务、全天候”的要求,从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出发,紧贴任务抓训练,加快提高“快运、快供、快救、快修”四种能力。超前预测可能遂行的任务,结合预定任务地域的环境气候、地形地貌、人文环境等特点,适时组织贴近实战的综合拉动演练,提高军警地一体化协同保障能力,达到快速、准确实施前送供油、粮秣供给、物资补充、伤员救治等保障目的,努力缩小训练与保障任务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要突出搞好后勤首长机关组织指挥训练,后勤首长机关要进行室内想定作业训练,着力提高组织指挥、上传下达、协调指导能力。后勤专业分队要突出抓好快速反映、快速机动、快速保障训练,如物资分队要抓好搭建帐篷、快速装车卸车、搬运物资和野外加油、供电的训练。要突出人装合练,围绕装备的性能,开展“一专多能”、“一人多岗”和“一兵多用”训练,实现人装的最佳结合,使新装备迅速形成保障力,战斗力;突出智能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后勤官兵在复杂环境、多变环境下搜集信息、分析情况、临机应变的能力;突出心理训练,着力提高后勤官兵在复杂、艰苦、残酷环境下的心理适应能力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七)加强后勤应急保障人才建设。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标准和程序,实行“阳光操作”,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坚决杜绝“外行”挤占“内行”、“关系”挤占“能力”的现象发生,从源头上选好后勤专业人员,建强后勤专业保障队伍,把好入口关,真正把那些思想品质好、作风过硬、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人选拔到后勤应急保障队伍,确保队伍的质量。拓宽后勤人才来源渠道和发展空间,营造具有武警部队特色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管理机制相适应的引才留才的良好机制,拓宽地方技术人才进入部队工作渠道,加大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以改善部队某些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状况,满足部队急需。调整目前后勤干部专业区分过细和定位过死的培养和使用思路,走出一条后勤干部和后勤专业技术兵横向多专业交叉和纵向多层级进修培训的培养和使用路子,不断提高后勤人员能力素质;建立健全相应的后勤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机制与考评晋级机制,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以更好地适应遂行多样化后勤应急保障任务的需求。(作者单位:武警杭州士官学校财务系会计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刘小林.武警后勤 中国,西安:武警工程学院 ,2011,8-10

[2]李 广.武警后勤 中国,西安:武警工程学院 ,2011,32-33

第3篇:人才储备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企业培训;企业大学;财务培训

一、引言

当今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涌现出一大批全球化的企业,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中枢。财务管理人员队伍是企业扬帆起航的坚实后盾,是一个企业的基础设施。没有好的财务管理基础,一个企业很难有更长远的发展。强化财务管理可以找出企业问题的根源,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财务管理基础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作为支撑。因此,企业应当广泛调查财务人员培训的需求,制定适应性强,又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专项培训课程,形成有规划的教育体系,真正培养一支能打胜仗的财务管理队伍,帮助企业发掘管理问题,夯实管理基础,提升经营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财务人员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意义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人才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实现企业快速发展,更好地实现转型升级,拥有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要选好人,更要用好人,培育好人。本文重点聚焦如何更好地培育人才。财务部门是企业的基础设施部门,相对其他管理部门更加专业,进入门槛也相对较高。会计准则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以适应当代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财务人员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可以及时更新、补充财务人员的知识储备,确保财务账务符合准则要求。同时,让企业进一步明白综合性财务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明确财务后备军人才的选拔标准。因此,企业帮助财务人员提升专业素养,更能适应目前信息社会的发展。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应充分体现实务性、系统性的教育理念。再教育课程设计和实施应反映实务特征,充分考虑现实状况,科学地为财务人员指明解决实务问题的方向,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引导定向的作用。再教育培训机构作为提供专业服务的实践平台,也充分践行了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是终身学习理念的倡导者、传播者,为实现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基础。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通过大量企业的走访、市场调查,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特点,探索培训需求,研究制定企业人员的培训方案。主要研究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案和培训体系,并通过文献检索相关类似培训内容,学习运用已有的、合理的研究方法,制定培训方案,并进行实施。

四、A企业非学历教育培训示例研究

(一)A企业学院简要介绍A企业日常非常注重员工培训工作,专门设立A企业学院,对企业董事长、总裁、总经理、中层、主管等各层级员工都设定了专门的培训课程。A企业学院院长由大学博士生导师专职担任,现任A集团中国区营销总部副总裁在营销理论和实践方面都非常擅长。学院有副教授、讲师、助教等10名培训老师,有4名教务管理人员。师资力量较为强大,为A企业学院课程设置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A企业学院对于财务人员新员工的培训每年校招新入职的大学生,在经过2年的工作经历之后,必须要经过A企业学院的专门课程的培训。学院会对大学生进行分班、分组,每个班会配置一名指导老师和辅导员,对新员工的培训课程具体包括《跨界研究方法指导》《会计准则培训》《会计实务培训》《财务分析》《EXCEL操作实务技巧》《要求人、激励人、辅导人、评估人》《要事第一的时间管理》《税务管理》等与日常工作密切联系的课程。在培训初期,学院还会要求各个小组研究设定专门的跨界课题研究,根据日常工作相关的问题转化为课题研究,并设定开题答辩、结题答辩等流程。每个小组选取课题后,需要在2个月内完成开题报告,半年内完成论文并进行答辩。若答辩不通过,则需要重新学习培训。每个小组会配置相应的指导老师和导师,指导老师由A企业学院教师担任,导师由新员工部门领导担任。财务人员新员工跨界研究课题提纲具体包括:(1)公司实践中遇到的问题;(2)改进目标;(3)原因分析;(4)理论观点和标杆做法;(5)改进方案及配套措施。根据提纲,新员工需要从近两年的工作中发掘问题要点,然后研究如何具体解决问题,过程中导师和指导老师会进行指导和引导,确保不会出现方向性偏差。答辩结束后,学院会根据各个课题的实用性和价值高低选取优秀论文并进行表彰、奖励,颁发毕业证书。若答辩不通过,则需要重新进行开题研究。

(三)A企业学院对财务人员后备人才的培训1.财务后备人才筛选各子公司财务部门会考虑本部门的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工作业绩,确定后备人才储备,后备人才数量大约占部门财务总人数的3%。集团财务部门、人资部门会派调查组对各子公司的后备人才进行调查,具体通过:(1)访谈本部门的全体财务员工,全面了解各员工的优缺点以及部门存在的问题。(2)重点对后备人才进行访谈,了解工作业绩,并对公司经营问题进行剖析。(3)让每个员工推荐一位潜力较大的员工,统计各员工的横向同事评价情况,防止出现财务领导随意指派后备人才的情况。集团财务部门会从各子公司财务后备人才中遴选优秀人才,进入集团经营与财务管理部进行轮岗历练,历练为1-2年时间。后备人员期间负责对接各子公司的日常运行工作,在集团财务历练合格后,且经评估满足了财务部长的任职资格水平,会下派到子公司担任财务部长。2.财务后备人才培训为持续提升集团财务人力资源素质,搭建财务人才梯队,集团组织了财务序列后备人才的遴选。根据培养计划,集团财务人事部与A企业学院联合举办财务后备人才培训班,培训课程较新员工培训综合、实务性更强,具体包括《A干部领导力素质模型解读》《高绩效团队》《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授课教师主要聘请业内外部专家,授课内容也更加深入。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会制定A集团后备人才导师辅导手册,导师主要由公司总会计师担任,手册内容包括:(1)《学员职业生涯规划书》主要用于判断自身关键差距,提出弥补关键差距的行动方案。(2)《结对谈话纪要》由学员记录与导师结队交流时的谈话内容,导师可结合《学员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内容进行讨论和指导。(3)《导师指导情况记录》由学员总结阶段性工作和成长情况,提出工作及职业成长中的困惑,并记录导师辅导时间、辅导内容、学习收获及下次辅导时间预约等内容,温习、消化导师辅导内容。导师辅导按季度为周期开展,集团财务人事部及所在公司人力资源部定期跟进每个学员的辅导情况。通过辅导手册,企业可以很好地督促后备人才持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3.A企业学院对于财务人员国际化后备人才的培训每年人资部会对所有员工下发后备人才遴选的通知,对于有海外工作意向的员工会进行初步遴选,遴选基本条件为:(1)本科及以上学历;(2)大学英语四级及以上;(3)工作年限2年以上。对于符合条件且有海外工作意向的员工,各公司会择优录取为国际化人才储备。并设置涉外岗位任职资格考试,对涉外岗位英语任职资格要求从高到低分为商务交流、业务交流和书面交流三类。对于录取为国际化人才储备的岗位员工,公司会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1)具体适用范围:企业以前对岗位的英语水平无明确要求,但随着国际化的发展,现在岗员工的英语水平要求达到“商务交流水平”或“业务交流水平”。(2)津贴发放时间:员工达标后津贴发放时间为早通过、早享受,但达标两年后需要重新认证,达标后方可重新享受津贴激励。若员工岗位调整,新岗位英语要求比之前岗位要求高,则需要重新考试,达到新的标准后再享受津贴。(3)各子公司中与海外业务密切相关的岗位、海外的中层和主管等岗位,需在一年内达到岗位要求的英语水平,其他岗位原则上两年内达到要求。员工在规定时间内达不到岗位要求则需进行调岗安排。4.A企业学院培训原则A企业学院会根据职衔等级、工作年限、部门专业等制定相匹配的课程体系,每周下发课程培训提醒,员工可以从课程培训体系中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进行报名。员工只要报名成功就必须要参与到课程中,不得以工作繁忙为由,缺席培训。若确实有重要工作任务,必须经过流程审批并由公司总经理审批通过,否则企业学院将会下发通报批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到课率。

第4篇:人才储备培训方案范文

论文摘要:主要介绍了上海市电力公司劳动组织综合改革以后新组建的久隆电力集团,为适应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需要,针对公司人力资源结构状况,推进建立以人才“蓄水池”工程为核心的人才储备系统的内容、方法和过程。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久隆电力人才“蓄水池”储备系统有效改善了人力资源结构,缓解了关键岗位人才短缺的局面,为电力集体企业员工的培养和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借鉴。

论文关键词:劳动组织综合改革;储备系统;人才培训

2010年以来,上海市电力公司率先在国家电网系统试点推行劳动组织综合改革以来,新组建的上海久隆电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久隆电力)整合了原市区供电公司所属的4大集体企业,成立了新的久隆电力,其业务范围也由过去的以电力工程总承包为核心,转变成为以电力工程总承包和电力综合服务为重点的发展模式。随着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如何做好人才储备,适应企业快速成长需要,已经受到公司上下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作为久隆电力对人才储备和培养的重要手段,以人才“蓄水池”为核心的人才储备系统在一年多的实践中,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为企业输送了各类人才累计超过320名,有效保障了企业转型过程中的人才需求,也为企业发展的人才储备作出了巨大贡献。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久隆电力人才储备系统实施的经验,以期为类似的电力集体企业解决人才结构性缺员问题提供借鉴。

一、久隆电力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及问题梳理

新组建的久隆电力整合了原上海市区供电公司所属的各类控股多种经营企业,从业人员中全口径员工人数达1630人,多种经营从业人员中全支集(即主业支援集体,编制属主业)人数为1126人,集体编制人数504人。尽管人员数量众多,但由集体企业性质所决定,一部分人员为主业安置型人员,导致久隆电力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关键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久隆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力资源结构亟需优化

从年龄结构上看,工程类分(子)公司员工平均年龄超过47岁,年龄结构明显老化,青年员工只占20%,而科技类分(子)公司又呈现年轻化趋势,中年员工只占14%,缺乏具有一定经验的员工,对公司的发展也十分不利。

从学历上看,员工总体上学历层次偏低,大专及大专以上仅占36%,具有硕士及以上的高学历员工更少,从整体上影响久隆电力未来的竞争力和成长性。

从工程类分(子)公司职称结构看,员工职称等级比较低,中高级职称仅占职工总人数的5.57%和0.98%。工程类分(子)公司与市场上的标杆企业差距非常明显。

2.关键岗位人才储备不足

久隆电力及其所属电缆工程公司具有一级总承包资质,其“名义上”已经具备一级项目经理40人,但是专职的项目经理中4/5并不具备一级资质项目经理证书,造成证书与岗位分离。公司非常缺少既具有证书又胜任项目经理岗位的人才。另外,公司建造师、安全工程师等专业人员数量也有一定不足。久隆电力人力资源实际现状与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3.缺乏人才成长竞争机制

受体制影响,久隆电力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无法引进企业需要的关键人才;晋升机会不太多,对核心人才的吸引力不强;KPI考核设置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考核结果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偏于形式化;没有一套科学的人员测评系统,人才也不能合理流动。

造成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效的人才储备与评价机制,以致于人才不能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脱节。基于这种考虑和认识,久隆电力借助劳动组织综合改革之机启动以人才“蓄水池”为核心的人才储备系统工程。

二、发挥人才“蓄水池”效用,构建人才储备系统平台

1.人才“蓄水池”的概念

人才“蓄水池”工程是久隆电力启动的在企业内部培训、培养、储备优秀管理人员的一项长期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是面向企业内外遴选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从一线岗位开始实习,通过在项目部、基层单位和本部职能部门岗位培养,使其熟悉公司业务模式与运作,从而将其逐步培养成为公司业务或管理骨干力量;另一方面,建立社会专家人才队伍,企业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沟通跟踪机制,让这些专家人才参与到企业管理和发展中,形成潜在的专家人才库。它是通过这两方面“储备”,使人才数量和结构能够满足久隆电力发展要求的一项系统工程。

久隆电力人才“蓄水池”储备系统要以获取人才信息为核心,借助内外部人才市场,在内外部人才信息与内部人才需求之间建立有效的“缓存”。其好处是:一方面,延长了企业对于人才的考察期,可以提高人才甄选的准确性;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储备了足够的人才信息,可以提高公司人才招聘的及时性。

2.人才储备系统的输入与输出

久隆电力人才储备系统是以人才蓄水池为核心,以人才(人才信息)的输入、输出为要件,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为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信息存储、更新、甄选等功能。

(1)系统输入。系统输入端明确了输入对象、输入标准及信息获取通道等问题。在获取大量基础人才信息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作进一步的评价,然后才能进入战略性人才储备系统的人才蓄水池。人才储备的实施步骤是:

1)人才需求预测。根据久隆电力“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公司人才需求可以划分为两类,即围绕企业愿景组建的电力科技研发人员、电力工程施工的技术人员,工程管理、项目投资管理等战略性人才,以及依据公司发展战略和产业拓展急需的经营管理、项目管理、综合服务以及采购、法务、工程预算等相关人才。

2)人才信息收集。人才信息的收集是人才储备系统建设的基础,采取内外部两种方式相结合搜寻相关人才信息。研究表明,各个公司60%至90%的领导岗位都是由通过内部晋升的人员担任的。这些人才的专业经历和受过的专业培训是晋升的台阶。因此,久隆电力非常注重内部人才的挖掘,并尝试采用人才派遣的方式挖掘外部人才,由人力资源部专业人员负责填制《人才储备信息表》。

3)人才入池评价。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内外部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对前期收集的人才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哪些人才可以进入公司的人才蓄水池。评价的基础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前期填制的《人才储备信息表》。人才信息入池评价只是初步评价。久隆电力在人才招聘过程中还需要通过面试、笔试、心理测试、情景模拟等手段,最终做出较为科学全面的测评。

久隆电力人才入池评价除了重点关注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身体健康等共性标准外,还重点关注岗位任职标准和个人成长性、适用性及职业性等的个性标准。对于同一职位,原则上都要有3-4份人才资料的储备。人才的匹配度根据初步评价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经过专家评价认定通过的人才信息,即可进入久隆人才蓄水池,人力资源部负责录入相关人才储备管理信息系统。 转贴于

4)入池人才管理。对于进入人才蓄水池的外部人才,久隆电力通过组织相关研讨会、交流会、项目短期合作等方式进行联络,以体现公司对他们的关怀,增强企业以人为本的用人形象。对于内部人才,久隆电力则以培训成长为主。一方面,公司根据不同层次的员工及其具体的工作性质,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另一方面则引入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挖掘各类人才的智慧和潜能。

5)人才考核评价。根据企业每年制定的培养计划,久隆电力人力资源部组织定期进行考核。对于确实取得实际效果并在工作中有良好表现的入池人才,人力资源部进行备案并记录进入人才储备信息管理系统,还对整个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6)系统信息更新。对已进入人才蓄水池的人员涉及主要职务变更、工作调动、职务调整、重大奖励、调离本企业或离职(含退休、死亡等)以及新增的符合条件的新入池人选等重要变动信息随时更新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系统输出。系统的输出是对人才蓄水池人才信息的综合运用,即根据公司人才需求,对人才蓄水池的人才做进一步的面试、测评,以招聘其进入久隆电力相关岗位。

1)输出方向。人才信息输出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通过招聘程序进入久隆电力对应岗位,二是由于信息的可获得性以及人才个人意愿等原因,将该人才信息清除出人才蓄水池。

2)输出程序。从人才储备系统输出人才,原则上依然需要通过公司《员工管理办法》规定的招聘流程,即要通过面试、体检、品德鉴定等步骤,然后签订劳动合同。

人才输出后,人才信息依然保留在久隆人才储备系统,并对该人才日后的工作情况继续跟踪评价,并记录在人才储备信息系统存档。

三、人才“蓄水池”储备系统的应用与实践

久隆电力人才“蓄水池”储备系统分准备、实施、阶段性评估三个阶段开展实施。

1.准备阶段

2010年1月起,根据上海市电力公司劳动组织综合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企业发展规划,久隆电力结合人力资源子规划的制定过程,全面分析、审视人力资源现状,对公司劳动组织综合改革涉及管辖范围内的全部64家公司(含原4家集团公司本部)的电业编制人员进行了全面的人员结构统计、分析,针对公司实体化运作和工程总承包要求,对工程类公司人力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形成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报告》,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落实到具体措施,为人员结构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公司还建立和完善未来人才需求岗位的《岗位描述》、《岗位任职资格标准》、《招聘管理流程》、《录用管理流程》、《合同(协议)续签流程》、《离职管理流程》、《工资结算流程》等配套制度和措施。

在此基础上,久隆电力领导层和人力资源专家根据近期发展规划和岗位设置原则,经过充分讨论和协商,确定部门、机构的定岗定编(其中公司本部定编105个,15家基层单位专职及以上岗位定编455个)。

根据电力工程总承包一级资质和企业发展要求,久隆电力将近期人才目标分为四类,由电力科技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电力工程专业技能、综合服务等人才组成,初步预测目标需求人数分别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人才50人左右;电力工程专业高技能人才150人左右;电力科技专业技术人才100人左右;综合服务专业人才50人左右。这些人才缺口按计划逐步实施,每年需引进或培育70人左右。

公司还研究确定了人才储备系统管理办法,做好相关组织、人员保障工作。至2010年6月,久隆电力人才“蓄水池”储备系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2.实施阶段

久隆电力实施人才“蓄水池”储备系统以来,2010年上半年,久隆电力在企业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根据企业对“蓄水池”储备人才统计分析功能的需求,对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进行完善和升级,全面实现了系统输入与输出设定的全部功能。

在此基础上,久隆电力全面开展内外部人才信息搜寻和培育工作。公司建立的人才“蓄水池”着重从以下5个方面做好工作。

(1)敞开视角,建立人才“蓄水池”。公司各级领导和人力资源专家在人才选拔和梯队建设上承担更大的责任,用心研究目标人选的性格特点、工作作风及心理状态,做到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挖掘培养后备人才。久隆电力结合年度人才招聘工作,每年都有选择、有目标地招聘“蓄水池”人才。对入池人才管理,公司借助系统管理平台,根据民主推荐得票率、个别访谈记录、年龄、学历职称条件等,形成入池人才考察报告,经报党委会讨论同意后,初步建立公司入池人才人事信息档案,为后备干部考评提供依据。

(2)循序渐进,全力培养梯队人才。久隆电力根据入库人员的核心优势安排合适的岗位和工作,并根据核心能力与职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一年来共开展各类培训项目共50余项,参加培训人员达5000余人次,有9人获得一、二级建造师、经济师、监理工程师等证书,组织92人参加高压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复证等培训,150余人参加财务人员继续教育、造价员、合同员等复证及培训,280余人次参加安全生产三类人员继续教育、安全干部、消防安全等培训课程,并对取得企业急需的各类资格证书的员工进行了奖励,对引导员工主动参与学习培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鞭打快牛”,让储备人才在压力中成长。久隆电力给予梯队人才能力发挥的空间和绩效目标的压力。为了加速其成长,公司实行“鞭打快牛”,将纳入“蓄水池”储备系统管理的人才全部安排在生产和服务一线,给他们压担子,使其接受一个又一个高目标的压力,督促其全身心应对挑战,在学习中提高,激发潜能,提升素质,良性竞争,让人才在压力中成长。一年来,在久隆工程分公司、电缆工程公司工程一线的储备人才有1人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2人获得上海市文明服务标兵,5人被评为闸北区青年岗位能手。

(4)竞争考察,大胆使用梯队人才。久隆电力在选人用人上,坚持有德有才者,大胆任用;有德小才者,量才录用;无德有才者,坚决不用。领导干部首先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把确实是基础好、作风正、有朝气、能力强、有潜力、能服众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看准就用,这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年轻人才的特长和才能,还能防止埋没优秀人才,使其职业生涯更加明确。经过努力,一年来,久隆电力共提任中层干部46名,调整中层干部岗位10余名,有效改善了干部队伍结构,保证了公司改革的平稳过渡。

(5)关心爱护,鼓励储备人才健康成长。久隆电力各级领导干部非常重视“蓄水池”中的人才管理,经常通过座谈会、一线慰问、集中培训、讲座等形式,在思想上关注,在工作上帮助,在生活上关心,做青年人才的知心朋友,让其时刻感觉被重视,令其保持旺盛的工作劲头,对单位的培养感怀在心,自觉做到司其职、尽其责、使其智、成其事。公司还进一步严格监督机制,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教育管理,增强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自觉性,并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促使其在前进的道路上健康成长。

第5篇:人才储备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DOI]10.13939/ki.zgsc.2017.06.06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要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物流技能大赛的设立既是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物流行业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满足物流业调整与振兴对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的需求。物流行业就业面广,因此竞赛类型丰富。目前部级和省级物流技能大赛都是以物流业的核心环节储存与配送作业设计比赛,即“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大赛。目前各校对该项比赛空前重视,比赛的高效开展对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高度匹配、改革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该项大赛为例就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比赛的要点展开讨论。

1 技能大赛的举办应该做到目的明确、内容科学、企业参与

1.1 大赛的设计应该目的明确、校企合作办赛

“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大赛目的在于探索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新模式,明确物流人才的培养定位与规格;引导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实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能力水平的整体提升。展示参赛选手在组织管理、专业团队协作、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工作效率、质量与成本控制、安全及文明生产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吸引企业参与,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实践证明:省赛连续开展4年以来,各参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陆续建立与比赛规格完全一致的实训基地,将竞赛类型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获奖学生在实习和就业时更能受到企业的重视,但是企业对于整个大赛的参与度还不够,应该安排更多的企业骨干参与大赛赛程的设计、规范的制定、大赛的评分、人才质量的评价等,以大赛作为平台,促进企业与各参赛单位的沟通交流,实现校企的广泛合作,同r也为企业更好地选拔人才提供了现场面试技能的好机会,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就业的好机会。

1.2 大赛的内容应该科学合理、实践性强

“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大赛是以团队的方式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参赛,每支参赛队由四名选手组成,其中一名学生作为主管要带领自己的团队完成整个比赛。比赛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2.1 制定储配作业优化设计方案(得分权重30%,限时3.5小时)

储配方案的优化设计包含物流技能竞赛任务:①人员分工及工作准备;②入库作业计划;③出库作业计划;④配送作业计划;外包委托书、应急预案等。

1.2.2 物流职业能力测评(得分权重10%,限时0.5小时)

物流职业能力测评主要包括物流基础知识的掌握,物流基本设施设备的认知,物流作业流程的了解,物流作业活动安全注意事项的掌握,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等。

1.2.3 实施储配作业设计方案(得分权重60%,限时1小时)

参赛队根据本队储配方案的设计结果,在竞赛场地实施方案。选手选择最佳时机并根据作业任务需求执行入库作业计划和出库作业计划。

总体而言,比赛内容设计科学,分数比重合理,方案设计能体现学生的规划思路,职业技能测试能体现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方案实施能体现学生物流储配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际比赛过程证明,各环节能顺利完成所需时间刚好符合比赛时间要求,比赛时间安排合理;比赛环节体现了典型工作任务,提高了职业素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了专业职业能力。但是除了职业能力测评是比赛当场由计算机客观准确的统计分数以外,方案裁判及实操裁判全部由各参赛学校的专业负责人在赛前抽签担任,因为培训时间短任务重,裁判难免对于比赛细节把握不够,评分难免疏漏或因主观因素导致偏差,因此,应该扩大裁判队伍,增加培训时长,邀请企业裁判参与评分。教师裁判从教学严谨的角度进行评分、企业裁判从企业的角度根据职业要求进行实际效能评分。真正做到校企合作办大赛,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真正实践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2 技能大赛的组织应该做到规范、透明、创新

2.1 大赛的组织应该规范有序

规范有序的组织是一场大赛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吸引选手参赛的重要因素。省级“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大赛赛前组织:9月发比赛通知,明确组队方式和赛项名称及比赛时间。10月第一个周开赛前碰头会,介绍比赛与往年的异同,由软件提供方介绍比赛软件。11月第三个周末比赛。赛前没有下发关于比赛的详细介绍和组织安排等文件供参赛单位学习和参详(上述比赛内容是通过比赛学生回来口述和与兄弟院校交流所得),赛前各参赛单位对比赛方法和比赛内容并不明确,比赛过程中通过题包明确比赛规程,实际比赛过程中队员没有时间仔细阅读。通常初次参赛单位的选手面对比赛内容时一筹莫展甚至无从下手。因此大赛组织的规范化、流程具体化还有待提升。各参赛队只有对比赛各环节足够了解,才能更好地针对比赛进行准备。

2.2 大赛的规程应该公开透明

高水平的比赛结果是大赛成功举办的衡量标准,也是大赛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志。省级“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大赛连续4年以来,各参赛单位由于未能掌握历年比赛题包、标准比赛方案及评分标准,单凭经验安排赛前培训,难免片面,培训过程中遇到疑问思考的细节并不知道是否涉及评分点。比赛结果中常出现分数悬殊甚至出现0分与100分的差别,此种情况不能体现比赛的竞争性,也偏离了办赛的初衷――互相竞争互相促进。因此比赛组织方应该公开往年比赛的题包,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案样本,开放题库测试模拟系统,公开规范操作的视频资料,以方便备赛单位能够学习效仿。同时公开比赛规程,让参赛方明确比赛规则和比赛内容及三项赛事的评分标准,以便参赛队员了解比赛细节及注意事项,用心准备方能提升水平。提前组织裁判学习比赛规程及评分标准,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因主观原因造成的裁判偏差,使比赛的公平性得以体现。赛前信息公开,使各参赛单位掌握的信息对等,实现比赛流程的透明化,保证比赛的公平和公正。同时更利于指导老师和参赛团队进行大胆创新,在保证方案正确的前提下实现方案最优化,从而提升比赛水平。只有真正赛出水平才能让企业让社会看到学生的闪光点。

2.3 大赛的设计应该不断推陈出新

融入行业发展新动态的职业技能大赛才是具有生命与活力的竞赛,也是企业关注行业欢迎的大赛。省级“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大赛4年来不断改进,在软件操作部分从细节处着手开始革新,值得肯定但是力度还不够。大赛可与企业接轨并融入行业发展动态,比如职业素养测评全部是客观题,内容主要是职业素养的规范,可以尝试加入主观题,引入企业实际案例,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考察学生面对疑难问题的协调能力及心理素质。大赛的设计推陈出新才能体现创新,真正响应我国全民创新的号召,通过比赛启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为学生储备软实力,学生就业后利用创新意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 技能大赛的准备应该做到充分、熟练、高效

3.1 备赛应该全员参与、全情投入

参加技能大赛是专业发展与行业接轨的重要标志,也是与兄弟院校切磋的好机会。因此所有参赛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应该积极准备比赛,不仅把比赛类型的课程写入人才培养方案,更应该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项目制教学,将课程内容与比赛环节对接,渗透方案设计技术和规范要求,启发学生用竞赛的心态开展学习,做到每一节课老师有讲解示范,学生有学习演练,师生有比赛互动。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从学习中感受竞争的力量,激发学习热情,体会学习成就感,学会思考和总结,实现以赛促学、学赛一体化的同时专业技能不断提升。

3.2 参赛队员应该精心挑选、构建优秀团队

参加省赛取得名次是学生参赛队水平的体现,更是一个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衡量指标,也是对指导老劳动成果的认可。因此在学习比赛课程的基础上,必须在校内组织与省赛水平类似的校赛,一方面检测学生对比赛课程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吸引和鼓励有进取心和荣誉感的高水平的学生参加省赛,挑选出最精英的团队代表学校参赛。校赛的组织也应该遵循省赛标准,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地进行。首先硬件软件应该与省赛要求完全一致,然后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发挥参赛学生的能动性。计算机基本操作是否熟练、面对新问题时的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备赛时间和精力否充裕、对比赛的重视程度是否深入内心等都作为队员选拔的重要依据,选出来的队员需要通过游戏及课堂环节熟识、磨合并彼此认同,从而构建一支优秀的参赛队伍。

3.3 参赛队伍应该高效地协作、体现比赛的高水平

参加省赛的团队一定是经过反复多次高强度的集中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配合,实现高效的协作,才能使比赛水平上升到一个高的层次。每一支参赛队伍,一定是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宗旨,但同时也不能轻视比赛的目的,应该在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积极备赛。首先由指导老师筹集训练素材、制订备赛计划,第一阶段进行方案设计的分步训练:指导老师给出细节题目,学生做出具体设计。目的是促使每个队员都明确方案的每一个细节,保证当错误出现时可及时补救。第二阶段进行方案设计的整体训练:指导老师给出题包,指导学生两两配合、科学分工,根据题包在规定的时间内做一份完整的方案。指导老师给出修订意见、学生修改方案,循环进行直至方案完美无缺,同时启发学生创新体现团队智慧。第三阶段进行职业素质测评训练:指导老师将题库做成随机问卷,由队长带领一名队员测试、查分、纠错循环进行,直至题库全部掌握。第四阶段进行实操训练:由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布置赛场并根据成熟的方案开展与比赛一致的实操训练,从入库到出库从硬件操作到软件操作做到流程规范,团队成员的配合细化到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指令和每一个动作,干净利落完成验货入库出库装车和卸载全过程。即使题目不同也能够达到同样的规范和同样的水平。只有进行充分的训练、高效的协作,才能配合默契,在省赛中面临新问题时能冷静思考顺利解决,从而高效完成比赛任务。

成功举办“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大赛,既能体现比赛组织方的办赛水平,又能体现参赛队的高水平,同时能够引导相应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对于物流人才的培养定位与规格展开探讨,引导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也给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带来机会与挑战。只有大赛的设计方、组织方和参赛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现“学赛一体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提升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最终推动物流行业发展,助力我国经济的繁荣。

参考文献:

第6篇:人才储备培训方案范文

一、企业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认知度不高。虽然人力的重要性企业逐渐看到,但是随着企业人力挖掘与培养工作的单向化发展,企业未曾看到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就是挖掘企业人力和培养的关键,忽视了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对管理工作的认知度不高,甚至缺乏一个科学的认识,往往认为档案管理只是管理人员资料文件。

2.企业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水平较低。由于人力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视度不高,企业在这方面投入的工作力度就相对较低。管理水平不高是多数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其主要表现就是,人力档案资料管理人员未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甚至没有相关的从业经验。另外,笔者还发现部分企业的人力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完全是由其他部门工作人员兼职的,这样低水平的管理工作完全不适合当前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

3.企业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缺乏硬件设备支持。人力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硬件设备的支持,如计算机、扫描仪和复印机等。有一些企业的档案资料馆其实名存实亡,名义上是企业的档案资料馆,但是是否在正常的运转就不从得知了。硬件设备的缺乏严重影响了企业人力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优良化发展。

二、改善企业人力资源档案管理问题的策略

1.完善企业人力档案管理制度。完善企业的人力档案管理的制度是企业挖掘和培养新时代企业人才的前提工作,同时也是企业有效开展相应人力统筹工作的基础。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企业应该建立何种类型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制度,进而让制度能够体现出相应的针对性,最大化避免制度中出现漏洞;其次,我们还应该保证制度简洁明了,因为过于繁琐的制度将会大大限制管理的开展,再次让管理工作受到影响;最后还应该让人力资源档案管理融入企业的总管理体系当中,让企业的每个人都看到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制定的公平性,同时还应该赋予制度一定的威严性,做到惩奖分明。

2.强化企业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功能。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功能必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也只有管理功能得到了提高才能够让人力资源档案的记录更加准确和存储调度更加简便,提高人力资源档案使用的有效性。促使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人才培养目的能够实现,让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

第7篇:人才储备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档案 安全性 维护性

会计档案是重要的经济档案,随着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会计档案的产生与保管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手工记账中的纸质凭证和档案也被电子凭证和数字档案所取代,由传统意思上的档案变为了信息化档案。

1 会计信息化档案的特点

1.1 会计信息化档案的载体多样性

传统的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纸质材料, 它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资料和证据。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形成的会计档案, 既保留了传统意义上书面纸质的会计档案, 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光盘等存储介质中的会计数据和相应电算化环境下的财务软件系统等

1.2 表现形式的特殊性

传统的会计档案直观性强,主要以书面纸质形式保存,可以不借助任何技术手段而直接查看会计信息,但记录信息量低,占用空间大,数据查找不便且不容易保管。信息化会计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环境下才能使用,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很强,但记录信息量大,占用空间小,数据查询简单方便且容易保管。

1.3 信息处理的便易性

信息化会计档案因其会计信息的数字化, 大大提高了会计档案的利用效率, 便于会计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 但同时也加大了会计档案被篡改、破坏及泄密的风险。

1.4 保管条件较高

信息化会计档案存储介质十分精密,电子数据容易因温度、湿度和其他意外情况而丢失,对使用存放环境要求较高。

2 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2.1 安全性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档案的调阅将不再完全依赖于手工的查账,会计信息资料可以直接由软件查询,或通过拷贝光盘等存储介质直接获取相关资料,从而在会计信息档案的管理中保证档案的安全是首要问题。确保信息化档案安全首先要完善管理制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信息化档案的特点,制定和完善符合新环境下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建立权限分级制度,实行岗位专人专职制度,对不同岗位赋予不同权限,在会计电子档案管理中负有不同职责,采取不相容职责相分离措施,严格岗位责任制,加强相互监督和约束。健全档案归档、档案查阅、档案目录登记和鉴定销毁管理制度,严防会计电子档案毁损、丢失和泄密。其次对信息化档案采取必要的物理保护措施。根据其档案载体的物理特性,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采用“ab备份法”进行数据的备份,对于每一备份要注明形成档案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最好做异地存放,存放地点还应远离磁场,注意防尘防潮防静电防高温。对这些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文档,还要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以便在再利用或发生意外时能及时恢复数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第三对传输、存档的会计信息化档案要提供保密功能,最好使用相关的档案管理软件能对产生的会计数据提供相应的加密措施,即使数据丢失,没有特定软件解密仍不能读取数据,保证其不会泄密。第四对保存有信息化档案数据的计算机应采取物理上的隔绝,只接入财务系统内部局域网,与internet互联网物理断开,同时还要严格禁止在相关的计算机上直接使用移动存储介质,必须用最新杀毒软件查杀完毕后才可使用,防止计算机病毒感染,造成数据被破坏。

2.2 维护性

在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中除了上述的安全性问题外,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极其复杂和困难的,那就是会计信息化档案的维护工作,它要求其操作人员不仅要熟悉计算机软件的相关使用与维护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与计算机硬件知识。培养高素质的维护人员是作好会计信息化档案维护难题的前提,一方面,要对在职的会计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以分层次、分阶段和根据业务需要进行培训为原则,着重加强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培训,提高他们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的意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引进具备会计学、计算机、档案学和管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符合型人才,逐步改变业务人员队伍专业结构单一的现状,满足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其次是信息化档案存储介质的选择。会计信息化档案主要是电子档案,对电子档案的保存需要使用一定的存储介质。在保证存储数据稳定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存储成本,并选择使用更加方便的介质。现在数据的存储一般应以光盘存储为主,因为光盘作为一种光存储介质,其存储容量大,dvd光盘甚至可达4gb到8gb,而且有造价低廉、存储时间长、保存方便、对环境要求低等特点。第三是不同版本财务软件的存储。由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变化以及其它经济法规的出台,也会导致财务软件版本的不断变化,对于不同版本的财务软件,在存储其会计档案时,一定要将其对应的财务软件一并存储,以防止因为在不同的财务软件版本下会计数据结构的不同而带来的会计档案不能被借阅或者产生某些意料外的错误,影响会计信息系统档案的再利用。第四是财务软件的选择。在财务软件的选择上,不仅要看软件的功能,还要看软件的开发公司是否具有开发财务软件的资格和能力。此外,还应注意财务软件的兼容性,在软件更新换代后能不能兼容以前版本的财务数据,能否查询浏览以前版本的会计信息化档案。第五在利用现有软件调用会计信息系统档案时,要注意操作时间与会计期间的不同,即在查账和用账进行系统注册时,需以系统时间进行注册;当调用历史档案时,再修改会计期间的会计年份和会计月份,以查询相应的历史资料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操作日志中的跟踪是有意义的。第六是信息化档案管理中的硬件设备。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不断发展与升级,许多配置落后的计算机将无法运行新的软件,面临淘汰,但新的计算机又不能运行老的软件,无法查询过去的会计信息化档案,给查询工作造成麻烦。因此,应在计算机软硬件更换的时候做好记录,并将淘汰替换下的硬件和相关说明文档一并存档,以便在需要调阅前期档案的时候更加方便。

参考文献

第8篇:人才储备培训方案范文

相对于利用外部资源开展培训来说,内部培训占企业整个培训量的80%,是企业培训员工的主要方式。目前,许多企业缺乏相对完整的内部培训师师资储备和管理机制,培训任务多由相应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临时承担。由于他们自身岗位工作繁忙,没有充分的时间备课、授课,加之培训结束后没有相关的评价,因此,这些临时“客串”的内部培训师常对培训任务应付了事,致使培训过程“走过场”,培训效果不理想。

优秀的内部培训师是企业的稀缺资源,对企业而言,其作用是长远和不可替代的。一个优秀的管理人才或高级技术人才不一定能胜任内部培训任务,因为内部培训师除应具备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个人感染力等。此外,内部培训师还应了解成人学习的特点、成人教育培训的规律等等。这些能力需要不断培养和训练才能逐渐形成。因此,企业不仅要为内部培训师的个人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还应从人员选拔上严格把关。

第一招: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基础

企业可根据自身内训师团队情况,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梳理内训师团队建设需要的各方面资源,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对内部培训师的推荐与选拔、职责与任务、培养与聘用、考核与激励等内容进行明确地规范,为内部培训师团队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制度支持。这样,既能保证工作有序进行,又能整合资源,合理运用,促进内训师团队建设的顺利开展。

第二招:潜在的培训师人才是前提

作为一个大型企业集团,A企业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众多,其中不乏具有内部培训师潜质的人才,人力资源部门要在既具备能力,又有参与企业培训工作热情的诸多人才中逐人筛选,发现潜在的内部培训师。这是人力资源部门关注的重点,也是内部培训师团队建设的必要前提。A企业的具体做法是:首先,设定基本条件,通过基层推荐和自主报名进行初步搜集,再对“海选”名单仔细筛选。经过这些环节,400名具有内训师潜质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入选。人力资源部门再根据入选者的基本情况、专业及工作经历等进一步甄选,最终确定300人为企业内部培训师的重点培养对象。

第三招:培养方式和学习内容是关键

有了重点培养对象,接下来就是培养和训练。A企业首先成立了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根据内部培训师的职业特征、能力要求及相关知识拓展等方面需要,设计出详尽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由于备选人员已具备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能力,人力资源

部门据此确立了以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件制作能力加专业能力“3+1”的能力培养模型,设计出相应的培训内容(如表1)。

对于内部培训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应主要依靠专业培训和自主提升。人力资源部门应在专业培训上对内部培训师储备人员给予全力支持,优先选派此类人员参加专业培训班、研修班,或根据工作需要派其进入高等院校参加进修,通过这些方式加速内训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第四招:实施培养方案是保证

为内部培训师储备人员授课的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及课时长短设计培训实施方案,以课堂讲授与学员实践训练两大环节为基本模式,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实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注重与学员的互动,提高学员的参与度,保证培训达到预计的效果。该阶段培训结束后,为学员留出一周时间用以消化理解培训内容,并令其自行设计1小时的培训课程上台实践。之后,专家组从课程内容、授课技巧、课件制作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点,使其真正得到锻炼,并在以后的内部培训工作中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第五招:严格选拔、深度培养是推进

经过培训达到合格水平的学员,作为资格认可,A企业为其颁发内部培训师资格证书。其中只有10%的学员最终被聘任为集团公司内部培训师,获得聘任证书。至此,企业内训师团队建设初步成型。随后,还要对其进行深度培养——根据每位内训师的专长,为其布置课题任务,督促其进行课程开发设计。任务完成后,由专业培训师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的即可安排授课;未通过评估的,可以继续进行课程开发,限时完成定量授课任务。深度培养可以使优秀内训师迅速成长,为企业内训储备一支素质优良、专业结构合理的内训师团队。

第六招:合理激励是助力

第9篇:人才储备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战勤 保障 消防

公安消防部队战勤保障体系,旨在为公安消防部队完成防火灭火和抢险救援任务快速提供技术、物资、生活和社会联勤保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群众对消防安全工作的新期待,努力打造与当前灭火救援、抢险救援作战任务相适应的消防战勤保障体系,是关系到消防部队能否实现“来之即战、战之即胜”?的决定性因素。

一、首都战勤保障的现状

为了满足首都经济发展形式和灭火抢险救援的需求,北京消防总队于2008年组建成立了战勤保障大队。战勤保障大队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提高灭火救援战斗力为出发点,以“打得赢”为目标,坚持自我保障与社会联勤保障相结合,与首都应急救援物资战略储备系统相衔接,按照现代灭火救援作战行动的规律和保障需求,整合消防资源配置方式,合理配备人力、物资、装备,在中心及重点城区组建了具备技术、物资、生活保障和联勤保障能力的战勤保障机构,初步形成了指挥统一、平战结合、联勤保障、反应快速、协调有序的公安消防部队战勤保障体系,促进了部队战斗水平的明显提升。

2008年,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在北京召开,根据现场勤务安排,战勤保障大队抽调器材、卫生、维修、药剂等保障分队战勤官兵组成现场保障小组,分别进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消防中队、国家体育场实施零距离保障。针对奥运消防保卫时值酷暑,大队出动流动洗浴车分别前往16个奥运场馆消防运行团队为244名官兵提供了洗浴服务;出动饮食保障车现场为执勤官兵现场制作了绿豆汤、酸梅汤等解暑饮品,补充了执勤官兵体力。在奥运会开、闭幕式期间,为现场执勤官兵调集细水雾水枪50支,灭火毯601条,轻便灭火器具753具,在物资保障上确保了万无一失。

2009年2月9日,央视新址配楼发生火灾,战勤保障大队在接到总队调度命令后立刻启动了战勤应急保障预案,共从14个单位为现场调集了1918件套各类装备器材和3吨A类泡沫,为参战车辆进行了现场供油4吨,提供了应急食品1500份。技术保障组及时排除90米云梯无法出水故障,使其迅速投入战斗;及时调度三家社会联动单位为现场运输14吨泡沫,调度急救中心出动40台救护车前往现场实施救护;调度市政水电等单位出动了铲土机、供电保障车、洒水车和燃气工程车等车辆,为火灾扑救提供了最大的战勤保障支撑。

2009年建国60周年庆典消防保卫期间,战勤保障大队提早介入,事先对各执勤点进行实地踏勘,确定食品配送方案、执勤警力运送路线和应急物资保障方式。调集油料车、器材保障车分别进驻市中心城区支队,对天安门区域消防车所需油料和装备器材实施不间断应急保障;同时选派官兵和维修保障车进驻府右街中队、奥林匹克公园等中队,期间共为现场维护抢修车辆56台次;出动运兵车277台次运送执勤警力7400余人次;设立了以天安门为界的南北两个生活保障小组,为执勤官兵提供食品12000余份、饮用水560余箱,并随时做好应急生活保障准备,为国庆消防保卫提供了有力的战勤保障。

2011年6月5日,总队依托教导大队高米店中队成立南区供水分队。自分队正式成立以来,在各类灾害事故现场中,出色地发挥了第一时间增援和供水保障作用,累计供水量3640吨,安全行驶11000公里,出色完成了30余次灾害现场灭火及供水任务。

二、战勤保障的发展目标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和功能不断拓展,发生重特大火灾、建筑物倒塌、交通事故、化学危险品泄漏等灾害事故的危险性也日益加大。如何迅速调集力量,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装备、物资及时有效地处置这些突发性灾害事故,将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目前,建立一套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首都消防部队战勤保障体系,将其纳入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之中加以建设和完善,更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根据消防部队发展需要,针对建立完善首都战勤保障体系建设需求,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立足战勤保障基地,建立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抓紧做好战勤保障基地的建设工作,建立总队级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库。储备库根据北京和环北京地区特点,历史多发灾害以及城市发展进度,着重储备化工、高层、地下、地震、洪涝、交通等重大灾害事故救助物资,科学规划应急装备物资的储备品种、数量,根据灾害类型、力量编成和抢险救援规程采取装备编成的模块化的储备形式。并抓紧筹备第二战勤保障大队建设,集储备、充气、检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战勤保障基地。

(二)加强装备建设,建立种类齐全的战勤装备保障体系

消防部队在灭火战斗和抢险救援中所必须的技术装备和物资保障,只有通过科学地组织实施供应和管理,才能最终转化为部队现实的战斗力。因此,要从实战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战勤装备购置计划,保证战勤保障装备性能先进、功能齐全、实用性强对处置大型火灾及突发事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战勤保障训练与预案建设

首先按照“专业化、实战化、协同化”的要求,加强战勤保障队伍训练,战勤保障大队根据重大火灾事故的类型、特点以及泄漏事故、建筑倒塌、跨地区救援等任务模块,明确保障流程,编程具体操法,对各作战部门统一组织合成训练和实战训练。同时,对于战勤人员经常开展定人定岗的专业训练和轮岗训练,进一步提高战勤保障大队一岗多能、一队多能的综合保障能力。

其次,加强预案的演练工作。从增强预见性、操作性、实战性着手,不断完善战勤保障预案。同时组织相关力量,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联动性强、形式多样的消防战勤保障实战演练,通过演练检验预案、锻炼队伍,从而进一步完善战勤保障联动体系,切实提高联勤保障能力。

(四)加大人才培训,建设高素质的人才保障队伍

人才培养坚持面向车辆、面向装备、面向实战需求,大力培养业务骨干,并形成阶梯结构。根据总队现有的及即将配备、购置的车辆装备情况,挖掘技术人才,建立人才数据库。对所需人才建设方面出现空缺的,在每年总队举办各种培训班的基础上,加以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力争在各技术领域方面都有专家,实现力量雄厚的技术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