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范文

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精选(九篇)

民间传统体育游戏

第1篇: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范文

【关键词】传统体育游戏小学体育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225-02

1 问题的提出

民间传统体育游戏来源于民间,根植于生活,进行互动性、趣味性、竞争性的自娱自乐的进行健身游戏活动,其基本的特点:

1.1浅湿性:它是人们在生产及生活实践中进行游戏,简单易玩,场地、时间无太多限制,工具也简单易制,比如:老鹰捉小鸡、手心手背、捉迷藏、踢毽子、推铁环、抽陀螺、抖空竹等。

1.2趣味性:它能代代流传,因为它有浓厚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

1.3综合性:在于它可以不断地从生产、生活、舞蹈等各种项目中吸取新的动作,日益丰富动作体系,以不断满足发展的儿童需要。

1.4竞争性:比如“推铁环”、“捉小鸡”等项目运动量较大,对抗性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小学《体育与健身》是一门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以增进小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是贯彻落实课改精神、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很重,孩子们自主玩耍的时空亦经常被家长和老师“剥夺”,许多学生被电视、电脑、作业层层包围着,体质、品质、意志、性格等方面趋于弱化;同时民间体育游戏亦逐渐远离今天的学生,许多儿时喜闻乐玩的健身游戏项目濒临失传;小学体育活动又追求安全、整齐划一,规范系统的健身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笔者为丰富小学生健身活动的内涵,让学生更快乐的活动,更快乐的学习,并在健身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地制宜、有选择、适时地进行了渗透性实践。

2 民间传统体育游戏有选择、适时地渗透小学体育教学活动

民问传统体育游戏来自于人们的生产及生活实践,游戏简单易玩,游戏种类繁多,丰富多彩,更寄予人类的理想和追求,更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但笔者认为,民间体育游戏并不是均能适用于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特别是一些带有本土气息的健身游戏,因此,因地制宜、有选择、适时渗透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很有必要。

2.1因地制宜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活动

笔者从事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多年,感到城市里学生活动的场地相对较小,小学生对民间体育游戏较“生疏”。若能适应小学生活动需求有效利用有限场地,进行体育活动,健身效果必然可以提升。比如:“推铁环”游戏活动,虽说学校有统一的运动器械,但由于数量不多,既不能满足更多学生活动需求,又感到规格单一,于是在生活中,我有的放矢地鼓励小学生寻找生活中被废弃的材料制作形状各异单项运动器械,有的学生利用自行车车轮铁圈配制一根合适的竹棒,有的小学生利用家中剩余的钢丝段,在家长的帮助下,制成大小不一样的铁圈,在运动场上,放开手脚进行活动。在活动休息间隙,学生各自称赞对方的器械和驾驭能力,同时也设计形式多样的竞技评价标准。

2.2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选择有健身价值的民间体育游戏活动

为使学校体育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玩、练一体,深受小学生喜欢,每个学期初拟订好有序的活动安排计划,要做到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内容的选择性及活动场地合理安排性,1-2年级,选择掷纸飞机、纸团、“老鹰捉小鸡”、“造房子”、“跳橡皮筋”、“抽陀螺”等;3-6年级选择“两人三足“踩高跷”、“推铁环”、“踢毽子”、“抖空竹”等。例如:一年级投沙包教学中,选择折、掷纸飞机,练习学生的出手角度。

2.3小学体育教学中适时渗透民间传统体育游戏

2.3.1

民间体育游戏在准备部分的运用

课的准备部分是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集中注意力、迅速投入到课堂的重要环节,好的准备部分可以让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兴趣,活动各个关节,为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打好基础。

2.3.2民间体育游戏在基本部分的运用

基本部分是复习和新授的环节,各种基本动作只有在反复练习中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但多次重复某一动作,学生会感到单调枯燥。比如短跑课,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反复练习次数,时间一长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烦情绪,以至对体育课产生逆反心理。在体育与健身教学时,适时运用一些民间体育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体育与健身课的兴趣。

2.3.3民间体育游戏在结束部分的运用

结束部分的主要任务是有组织地结束教学活动,使学生身体放松,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这部分练习安排民间体育游戏,运动量小,主要以看、听、说等形式进行,把音乐、舞蹈融入于练习之中,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使学生感觉到轻松愉快,身体的各部分肌肉得到放松。

3 实践感悟

3.1传统体育游戏呈现民族特色。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间游戏传到今天已有些黯然失色,从小学生们的游戏活动中渐渐远去,儿时的玩具也被各种各样价格昂贵的现代玩具所取代,既给孩子传承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影响,又限制了小学生自发游戏的开展。我作为一名学校体育教师,深深感到:传统文化需在扬弃中不断传承、发展,尤其是民间体育游戏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更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要求,符合“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有必要探讨民间传统游戏体育拓展型课程。

3.2需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广泛收集,科学整理民问体育游戏

我国曾经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特别适应孩童稚气天真、喜好动、好模仿的天性,三五成群,曾经给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作为体育教师均有责任让这些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重新走进孩子的生活,感受具有传统特色的健身游戏的熏陶。据此,体育教师有必要走进社区,收集、整理、创新改编民间传统体育游戏,使小学体育游戏更具民族特色。

3.3开展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应注意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范

第2篇: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范文

关键词:民间游戏;幼儿教育;探索

一、传统民间游戏概述

1.传统民间游戏的特点

(1)童谣贯穿游戏中。传统民间游戏寓教于乐,对儿童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喜欢趣味性和娱乐性极强的游戏。游戏配上诙谐流畅、旋律优美的童谣能明显增加游戏的生动性。童谣贯穿的传统民间游戏旋律优美、妙趣横生,深受儿童的喜爱。

(2)简单、易上手。民间游戏需要工具非常简单。生活中常见的弹球、纸牌、橡皮筋、手绢等物品就能让游戏妙趣横生,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民间游戏规则简单,几条简单的基本规则几分钟就可以掌握,不需要长时间的基础练习就可以上手,并且玩得很好。

(3)对场地要求不高。民间游戏形式多样,随意性强,对场地要求低,教室、操场、卧室等或大或小的场地都可以开展游戏。

2.传统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

(1)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民间游戏在提高儿童智力、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民间游戏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调动各种感官,玩好游戏不仅需要肢体协调的运动,还需要大脑灵敏的反应。一方面,在团队协作的民间游戏中,孩子们需要设定战术互相沟通交流,不仅丰富了儿童的语言,而且锻炼了孩子们的智力。另一方面,旋律优美的童谣贯穿于游戏中,幼儿的乐感得到了培养。民间游戏使幼儿能够更好地感知社会,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与成长。

(2)强身健体。民间游戏需要幼儿充分调动自身的感官和肢体,参与游戏经常需要奔跑、跳跃、追逐。在游戏中,幼儿生理得到了健康发展。

(3)健全幼儿人格。民间游戏不单单是游戏,同时也是对社会的模仿。孩子们在游戏中要经历社会上的成与败。当成功时,不骄不躁,快乐而自信;当失败时,不弃不馁,愈挫愈勇。民间游戏对健全孩子们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二、传统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1.活动环境的创设

虽然传统民间游戏对场地的要求不高,但是不同的民间游戏需要不同的场合。开展民间游戏时,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游戏选取合适的活动环境。为了确保游戏能够顺畅进行,教师首先要根据具体的游戏选取合适的游戏场地。游戏活动范围较大,需要比较宽阔的地方作为活动场地,可以选择在操场或重新布置的教室进行。对场所没有太高要求的游戏,可以选择在课堂上进行。活动环境不仅包括场地的选择,还包括活动器材的准备、参与人员的选择。有些活动需要家长的协助,教师要提前通知家长以寻求配合。教师要结合游戏的内容和教育的目标对游戏的活动环境做合理的规划。游戏的顺畅展开和进行,能够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改造和创新传统民间游戏

一些传统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有不合理的地方。对于这些传统的民间游戏,幼师可以进行一些改造和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不适宜孩子的内容删除,增添新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在改造传统民间游戏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紧紧盯着游戏中的糟粕,还可以在精华的基础上做出新的改进。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利用原有游戏的框架做出更为有益于孩子的游戏。同时在游戏进行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鼓励孩子们做一些对常规思维的突破。这不仅能使游戏更贴切孩子的视角,增加游戏的乐趣,还能锻炼幼儿的创造力。另外,现在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协调能力。教师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孩子形成乐于分享、协作的人格。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游戏逐渐取代了传统民间游戏,传统的民间游戏地位大大下降,濒临灭绝。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该课题的研究中,并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

参考文献:

[1]王 静.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8):6―8.

[2]顾 俊.传统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J].成才之路,2012,(23):81.

第3篇: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民间游戏;开发与利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1-0025-0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这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丰富资源。一般来说,民族文化教育有两种形态,一种是非正规教育,也称传统教育,是指历史上自发形成的一种内生式教育,包括民族幼儿家庭教育和民族幼儿社会教育,教育工作由长者、巫师等承担,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开展教育活动,教育内容具有随机性与灵活性的特点;另一种是正规教育,也称现代教育,是指以民族托儿所、民族幼儿园为主的各种专门机构及社会组织对民族幼儿实施的启蒙教育,有专职教师、正规教材以及固定的时间与场所。〔1〕这种正规形态的幼儿民族文化教育,一方面要增强幼儿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担负着改善民族地区生产生活质量、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任。然而,在当前主流文化的话语霸权之下,正规形态的民族幼儿教育却迷失了前行的方向,脱离了民族文化与民族生活的现实,忽略了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导致年轻一代文化疏离现象日益突出。换言之,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传统”与“现代”断裂的问题。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的幼儿教育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松桃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湘、黔、渝二省一市交界处。全县面积3400平方公里,辖13个镇15个乡503个行政村,有65.3万人口,其中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3%,是一个以苗族为主,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全县现有学前教育机构23所,学前班245个,在园(班)幼儿11063人。这些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参差不齐,但总体来说都不尽如人意。条件差的幼儿园甚至只有一间房屋和一些简单的教育设备。教室内空间利用不足,环境布置缺乏童趣。幼儿园教育活动安排松散,随意性较大,以集体授课为主要教学形式,以读、写、算能力的培养为主要任务。教学内容大多照搬固定教材,很少涉及本民族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一些了解基本来自祖辈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

美国学者沃尔特(F.Waher)曾说,没有接受本族文化教育的学生固然可能产生疏远感和无根感,但缺少主流文化教育的学生将会失去许多经济、政治和社会性的机会。意思是说,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中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及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解决“传统”与“现代”的断裂问题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

民间游戏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社会性活动。这种社会性活动反映的主要是幼儿已经熟悉的、理解的、感兴趣的、印象突出并有真正感情的生活体验,因而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2-4〕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间游戏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中架起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因此,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民间游戏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中“传统”与“现代”对接的重要策略。本文拟以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为例,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民间游戏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民间游戏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一、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民间游戏开发与利

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存在的问题

(1)价值取向的偏颇。长期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对本民族传统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价值认识不足,对开发利用民间游戏的重视不够。根据笔者对贵州省松桃县的调查,教师组织的游戏主要来自教材,近一半的教师对于本民族的民间游戏并不了解。甚至有些教师还认为,为了改变本地贫穷落后的现状,根本没有必要将本土文化引入日常教学中。在这些教师的观念中,似乎只有舍弃传统的本土文化才能实现现代化。同样,家长对民间游戏也存在偏见。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出大山,融入主流社会,因而热心于对孩子进行特长培养,要求孩子参加各种特长兴趣班的学习。价值取向的偏颇导致不少民族民间游戏濒临失传。

(2)民族性与地方性的缺失。苗族社会的传统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教育、风俗习惯教育和军事教育。〔5〕我们在对松桃县城以及乡镇几所幼儿园的走访中发现,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着游戏内容不适宜当地文化和民族传统,与现代文明成果分离的现象。幼儿玩“过家家”时用的娃娃是金发碧眼的洋娃娃,而不是苗族的民族娃娃;幼儿玩“小舞台”游戏时穿的是各种各样的“公主裙”、“王子服”,而不是苗族人民自己的“旗帜服”;幼儿演奏“小鼓咚咚”时用的是西洋乐队里的小鼓,而不是苗族人民千百年来用以表现自豪与喜悦的八面鼓……总之,在这些苗族幼儿园的游戏里几乎看不到苗族传统文化的影子。民族性与地方性的缺失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愈来愈远离本民族文化生活的现实。

(3)幼儿主体性的丧失。笔者在考察中发现,大部分教师组织幼儿游戏时几乎都是一种程序:首先介绍游戏规则,接着带领幼儿一起开展游戏,最后让幼儿自己进行游戏,或者分组进行比赛。整个游戏过程几乎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幼儿一步一步按照教师的指示在活动,幼儿很少有自己思考、相互交流的机会。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性几乎完全丧失,只是跟着教师的步调在活动。

2.问题的成因

(1)教育基础薄弱。松桃县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当地政府对幼儿教育投入不足,大多数幼儿园往往只有几间教室,没有必要的活动设施。在农村,幼儿园往往只有一间教室,所以农村幼儿园往往被称为幼儿班,不足小学入学年龄的幼儿共处一班。在这些农村幼儿园里,教室十分简陋,没有必要的活动设施,桌椅板凳通常由幼儿自己从家里带来。很多农村地区甚至连幼儿班也没有,幼儿的学前教育由附属在村级小学的一年制学前班完成。更有甚者,不少农村小学连附设的学前班也没有,学前儿童与小学一年级学生同班上课,被称为“跟读生”。当地有一个大平乡,那里几乎没有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在乡里唯一的小学里有一间很大的教室,教室里密密麻麻挤满了3~6岁年龄不等的幼儿。教室里没有活动区角,也没有图书和游戏材料。教师的任务仅仅是看好幼儿,教他们学写简单的字以及唱几首老掉牙的歌。教育基础薄弱使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缺乏民间游戏开发与利用的条件。

(2)教育理念滞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文化教育应体现多元性与本土性并重的原则,既要考虑文化的本土性,重视教育在传承文化中的作用,又要考虑时展对幼儿的要求,把这些教育内容融入到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儿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中。然而,从松桃县第一所正规幼儿园――实验幼儿园开办到如今的20多年时间里,松桃县从未有过一套既反映最新课程理念又能针对本地幼教特点、适应本地文化的幼儿园课程体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几乎都是照搬教材。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自然没有民间游戏的立足之地。

(3)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在松桃县城里的幼儿园,教师虽然经过正规学前教育培训毕业上岗,但工作以后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非常有限,难以获得持续的专业发展。农村的情况更加糟糕,几乎没有合格的幼儿园教师。由于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待遇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工资低,又缺乏保障,所以正式幼儿师范院校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幼儿园任教,农村幼儿园只能聘用从小学分流的教师,或者聘请初、高中毕业生担任教师。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缺乏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民间游戏开发与利用的最大障碍。

二、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民间游戏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在思想上对开展民族民间游戏引起足够重视,增加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利用有限条件为民间游戏开发与利用提供便利。比如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对幼儿园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增强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树立“尊重民族多元、强化民族认同、形成国家一体”的基本理念,〔6〕尤其要从思想上纠正教师对民间游戏的错误观念。同时,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下,部分幼儿园可以将民间游戏作为特色课程加以开发和利用。

2.创设民间游戏环境

为了使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民间游戏资源,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幼儿园都应努力创造必要的条件。尤其是物质环境,它是开展民间游戏必要的引发和支持条件,主要包括游戏的时间、场地、玩具材料等。在美工区可以增加泥塑、剪纸、编织、棒针十字绣、蜡染等材料。这些美工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细心和耐心,同时也可以激励幼儿大胆实践,积极创新。在音乐表演区可以投放彩绸、绸扇、民间八面鼓、民间表演头饰、服装等。幼儿穿上本民族的漂亮服装,敲着八面鼓,载歌载舞,感受着优美的韵律和富有变化的节奏,体验着苗族民间艺术的美,可以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陶冶幼儿的情操。在体育区可以投放高跷、沙包、皮筋、跳绳等,使幼儿在快乐游戏中增强体质。此外,幼儿园还可以建立民间游戏玩具展示区,在展示区里摆放一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玩具材料,这样既可以方便幼儿认识民间游戏,又可以方便幼儿取用,自由开展游戏活动。

3.凸显民间游戏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经典、传统的民间游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都有各自的民间游戏,反映了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精髓。如松桃苗族自治县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古色古香,民风淳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里的苗族人民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理应体现、利用和开发这些文化资源,凸显民间游戏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七月七”是苗族传统鼓会,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苗族人民便穿戴一新,欢聚鼓场,击节敲鼓,翩翩起舞,纵情欢乐。幼儿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到鼓会上体验传统节日气氛,了解苗族传统鼓会的内容和精湛的击鼓技巧。然后教师可以在幼儿园中创设环境,引导幼儿玩“鼓会”的游戏,让幼儿在“鼓会”游戏中学习人们的语言、击鼓动作、交流方式,体验苗族人民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幼儿园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欣赏、品尝、亲手制作自己家乡的美味食物,引导幼儿在表演游戏中了解本民族丰富的民族歌舞文化,感受本民族艺术的美。

4.民间游戏的继承与创新

在当今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既要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尤其是现代文化的先进内容,而不能固守“传统”,更不能固步自封,这样才能使民族传统文化不断焕发生命的活力,不断发扬光大。苗族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民族,这虽然使苗族传统文化相对完好地保留下来,但在外来文化的强大冲击下显得缺乏抵抗力与适应力。如在松桃县,一些幼儿园为了赶上时代的“教育步伐”,一味地追求“现代”教育,几乎摒弃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同时又无法真正感受和适应“现代”教育的影响,最终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由此可见,在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与利用上,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比如军事教育是苗族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角斗、骑射、刀剑、武术等传统教育在苗族社会中极为普遍。幼儿园在体育游戏中引入这些传统的民间文化,有利于幼儿体验苗族人民坚韧不拔和机智勇敢的民族精神,但如果一成不变地将这些文化引入游戏中,则很可能强化幼儿的攻击。因此,幼儿园在组织这类游戏时,应对其进行教育性改造,在吸收和保留其坚韧不拔、机智勇敢的民族精神内核的基础上,注入和谐、合作、公正、竞争的时念。

5.在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有机融入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的内容丰富有趣,种类繁多,形式灵活,很多游戏不受场地、设备、人数、时间的限制,因此,教师可以把民间游戏灵活机动地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7〕教师应特别重视幼儿入园活动这一环节,因为入园活动是幼儿能否愉快地开始一天生活的关键。在营造温馨环境的同时,为幼儿准备一些发展小肌肉或手眼协调能力的民间游戏,如“七巧板”、“抓籽”等,可以使幼儿获得愉悦的体验。在餐前活动时,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小肌肉群游戏,如“大拇哥”、“拍手歌”、“玩叉绳”等,供幼儿选择,使幼儿带着愉快的心情进餐。幼儿离园也是一日活动中的关键环节,这时幼儿情绪不太稳定,教师容易顾此失彼。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弹蚕豆”、“烟盒三角块”、“拍手游戏”等,避免幼儿因无所事事而烦躁不安。可见,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有机融入民间游戏,不仅能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自然过渡,而且能充分发挥民间游戏独特的教育价值,不失为开发与利用民间游戏的一个好选择。

参考文献:

〔1〕丁湘.浅释民族幼儿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4).

〔2〕刘玉丽.民间游戏的特色〔J〕.幼儿教育,1993,(5).

〔3〕尤彩霞.让民间游戏丰富孩子的生活〔J〕.幼儿教育,1992,(Z1).

〔4〕蓝厚瑜.让民间游戏重现光彩〔J〕.幼儿教育,1997,(9).

〔5〕罗廷华,余岛.贵州省苗族教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第4篇: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范文

关键词:民间传统 游戏 传统文化 幼儿教育 健康快乐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电脑和手机的日益普及,大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走出家门,进行各种户外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孩子们与同龄孩子沟通的机会越来越少。孩子们长时间地看着电视、打着电玩、玩着手机,不但性格极容易走向孤僻,眼睛近视,身体健康也越来越难以保障。在孩子们也步入高科技的时代,如何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了专家、众多教师、广大家长共同关心和研究的话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曾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民间传统游戏就为“治疗”现在“独生子女高科技症”提供了很好的药方,为独生子女健康成长提供的丰润的滋养。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要求幼儿园的活动以游戏为主,因为游戏是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不是课堂,却胜似课堂。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自娱自乐,自觉自愿遵守游戏规则,在游戏中自信自然地成长。我们幼儿园应通过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让幼儿在玩中健体,玩中启智,玩中育情,玩中审美。

中国民间儿童游戏流传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是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智力游戏、运动游戏、语言游戏、生活游戏以及文艺游戏等多种形式。这些丰富多彩的儿童游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许许多多的中年人甚至老年人谈到自己童年玩的充满智慧和乐趣的游戏时,都仿佛打开了自己快乐的记忆大门。记忆中的那些游戏在无形中教会了大家规则、合作和竞争,那些游戏也成了不同年龄人的共同精神财富。民间传统游戏为培养孩子们的心灵、社会性、语言能力、道德心、创造力等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式。看似简单幼稚的民间儿童游戏,其实具有丰富深厚的文化蕴含,堪称文化的富矿,可以使儿童在游戏中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熏陶,并能够充分认识、了解和掌握本民族文化。

每当组织孩子们游戏时,总让我不禁想起了我们小时候玩游戏的场景,在和孩子们游戏的同时也重温了一把童年。那时候我们没有经济条件来购买玩具,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如石头、瓦片、树叶、纸片、桃核、冰糕棒等等都可以用来游戏。民间游戏的材料非常的普遍,容易收集、制作。我们小的时候的游戏丰富多彩,如投杏仁、跳房子、抓窝窝、翻香烟盒子、踢毽子、丢沙包、跳皮筋等都是我们非常喜欢的民间游戏。我想起《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努力挖掘利用周围环境中有利的教育资源,充实教育内容,拓宽教育途径。”就把这些民间游戏带到了幼儿园,果然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效果。下面我以两个游戏为例,介绍游戏材料、规则、组织办法、教育作用等。

游戏一:打瓦片

游戏材料:瓦片(以前农村的废弃的房顶上瓦片,那时随处可见,现在可以用能立起的片状物品替代)、沙包。

游戏人数:3~5人

玩法和规则:有几位参加者就准备几片瓦(板)。每片瓦相隔20―30厘米摆在一条直线上,离瓦片3~5米画一条线。参加游戏的幼儿站到线后,先后把手里的沙包(石头)打到对面的“瓦片”,打倒“瓦片”的幼儿获胜。游戏反复进行。

这个游戏能锻炼孩子们的投掷及手眼协调能力。我在组织这个游戏时,瓦片是用纸板代替的,把纸板的两边折出点弯,让纸板能立起来。当然也可以用易拉罐代替。这个游戏和打保龄球有点相似。可以根据小中大班的特点改变游戏规则,增加难度。例如小班可以把瓦片做大的,离线近些;中大班可以小些,离得远一些。还可以把瓦片摆出一定的图形如多米诺,看谁一次打倒的多等。当然也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发现新玩法,制定新规则。

游戏二:吃馍吃菜

游戏材料:鞋子

游戏人数:3~5人

游戏玩法和规则:选择平坦无碎石的地面,画一条线。参加游戏的幼儿把自己的鞋子脱掉,把鞋子集中到一个幼儿手里。幼儿背对着线,把手中的鞋子扔到身后,然后其他幼儿喊:“吃馍吃菜”(鞋子正面朝上是馍,正面朝下是菜)。如果幼儿回答“吃馍”,就要单脚跳着把正面朝上的鞋子踢到线外;如果幼儿回答“吃菜”,就要单脚跳着把正面朝下的鞋子踢到线外。结束后数一数成功提出了几只鞋子。

规则:一次只能踢一个,不能碰到其他鞋子。跳的过程中脚不能沾地,如果碰到其他鞋子,或者跳的过程中脚沾地了,游戏就结束。游戏换人继续进行。

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孩子们单脚跳和数数。玩完游戏孩子还要自己穿鞋,也锻炼了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个游戏最大的优点是经济实惠,一分钱不用花。几个孩子一商量,脱了鞋子就能玩。但老师要提醒孩子们,玩完游戏一定要洗手。

第5篇: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范文

[关键词]传统儿童游戏;旅游价值;旅游开发策略;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游戏,一般指游乐、玩耍等娱乐活动。游戏的英文有play、game或recreation等不同译法,由此可见人们对游戏的理解各有不同。根据《辞海》的定义,游戏是以直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在动物世界里,游戏是各种动物熟悉生存环境、彼此相互了解、习练竞争技能、进而获得生存权利的一种增长本领的活动。在人类社会中,游戏一方面保留上述特质,另一方面也被人类赋予了多种形式和功能。传统游戏对儿童身体机能的发展和心理健康(认知能力、道德品质、社会性发展、人格完善)具有重要的养成作用。但是新浪网2009年进行的一项面向家长的在线调查显示10.4%的孩子每周游戏时间少于5小时,他们游戏方式排名前三位的是:看动漫23.6%,和家长去亲子乐园玩17.1%,玩拼图15.8%。可见我国儿童游戏正呈现室内化、亲子化、桌面化特征,尽管游戏手段越来越“高科技”,但儿童活动时间越来越少、活动空间越来越小,游戏方式却越来越孤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从中获得的集体性、互助性体验和快乐感越来越少。与此同时,一些传统儿童游戏正在渐渐失传、消亡。

近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的同时,对其中传统民间游戏的研究则相对冷淡。文献检索发现,近年围绕游戏对于儿童成长意义研究在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体育教育等领域探讨较多,“玩耍是孩子的天性。适当的玩耍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大脑发育,还有利于有效地开展学习生活”,“传统游戏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巨大”已成为共识。但关于传统民间游戏及其保护性开发的研究却较少,从旅游开发的视角探讨传统民间游戏传承的研究则几乎为空白。

笔者认为,传统儿童游戏形成于一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某个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生产生活方式、民间信仰、教育观念、审美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文化特征的体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记忆着历史进程和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不能任其衰落下去。

二、传统民间游戏与旅游

游戏与旅游均有一个“游”字。游的本意为优游、逍遥、无拘无束。游戏中的“游”强调游乐、嬉戏,旅游中的“游”则强调在异地旅行、游览,但二者“游”的方式和目的却是殊途同归,即均是在闲暇时进行的,为了获得快乐的休闲活动。可见游戏与旅游具有天然的联系。

与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传统民间游戏不仅具有原真性、本土性、活态性、可视性和地域性等共性,而且具有更好的观赏性、参与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同时还具有文化内涵的丰富性。这说明传统儿童游戏具备了旅游吸引物的基本特性。

国际上存在四大经典游戏理论:一是以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为代表的“剩余精力说”。认为游戏是“剩余生命的刺激”,并由此区分了不同的游戏形式:体质上的过剩主要导致体力上的游戏;审美上的过剩导致艺术的、戏剧的或象征性的游戏。二是拉扎勒斯的游戏“松弛说”。认为游戏源于能量不足而不是能量过剩。三是哲学家帕特里克的“娱乐理论”。认为游戏源于娱乐的需要。四是格罗斯的生活预备说,又称“本能练习说”,是早期最全面、最庞大的游戏理论。认为儿童期的存在就是为了有机体能够游戏,而游戏的存在是为了实践成人的活动。他还指出,儿童的游戏随发展而变化。首先是实验性游戏,它包括感觉训练游戏和运动训练游戏。其次是社会性游戏,它包括玩打仗和追逐(打闹性的游戏),以及模仿的、社会的和家庭的游戏(戏剧性的游戏)。实验性游戏的目的是帮助发展自我控制,社会性游戏为发展人际关系的目的服务。我国有史记载的游戏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传统的游戏理论侧重于探求游戏的起源,主要有:生产劳动说、军事战争说、社会风俗说、文化交流说等。它与国外的游戏理论相互补充,帮助我们认识了游戏的社会历史的、生物学的和心理学的根源。上述理论的剩余生命刺激、松弛、娱乐、本能练习等游戏动机其实都反映在当代旅游动机中,并分别与旅游心理学中的补偿动机、逃避动机、审美动机与求知动机大致对应。生产劳动、军事战争、社会风俗、文化交流等起源又与乡村旅游、怀旧旅游、民风民俗和文化体验游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传统民间游戏的传承以往多通过口耳相传、风俗习惯、节庆活动以及教育的形式进行,传统旅游活动则多以观光游览为主,二者以往的结合并不紧密。随着时代的进步,旅游日益成为一种跨越时空的综合性的审美活动,旅游中的异域空间环境、集体活动情境有利于深化人们对传统游戏中所蕴涵的文化背景的认知,游戏中的参与性、体验性更是迎合了旅游者深度体验、注重参与和交流的需求。

因此,在上述旅游动机与传统民间游戏所蕴含着的旅游吸引力之间建立桥梁,将传统民间游戏中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当是旅游保护性开发的主要任务。

三、传统儿童游戏的基本类型

传统儿童游戏有许多种类,具体名称、内容、方式因游戏者的民族、年龄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时代不同有所差异。较常见的有乌丙安先生的四分法:室内生活游戏、庭院活动游戏、助兴游戏、各类博戏;钟敬文先生的三分法:智能游戏、体能游戏及智能与体能结合的游戏。笔者认为,按照游戏的旅游功能,传统儿童游戏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观赏性游戏。主要指那些体能活动较多、动作幅度较大、具有一定竞技性、便于观看欣赏的游戏。如放风筝、抖空竹、打陀螺、滚铁环,跳竹竿、跳长绳、斗鸡,等等。这类游戏适合在旅游景区、旅游节庆活动中作为表演项目展示。

二是体验性游戏。主要指那些游戏过程娱乐性、趣味性或挑战性较强,能够吸引游客参与、体验的游戏,比如体验社会角色的过家家、堆积木、拍洋片,体验生产劳动或军事活动的如斗百草、斗蟋蟀、骑马马、打弹弓、丢沙包、抓子儿、捉迷藏、跳房子、石头剪刀布,以及诸如翻绳、折纸、七巧板、九连环、拼图、下棋、打牌等益智游戏。这类游戏可以排解旅途的疲劳和单调,具有活跃气氛、增强团队凝聚力、丰富旅游体验的作用,适合在旅途中开展。

三是综合性游戏。兼具上述两种功能的游戏,如找朋友、老鹰抓小鸡、拔河等。

显然,那些适宜户外开展的、参与性与观赏

性较强的游戏,其旅游价值相对较高。

趣味性、快乐性、互动性、参与性是游戏的基本特性,竞技性、集体性、娱乐的大众性则是其附属特性。上述特性与旅游的求新、求异、求奇、求美、求乐等动机追求相吻合,赋予了传统儿童游戏良好的旅游开发前景。

四、传统儿童游戏的旅游开发策略

(一)重视价值,建立校旅合作机制

真正的、纯粹的游戏是文明的主要基础之一。在我国,游戏一直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参与着人类生活机制的调节,并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审美趣味乃至思维方式,是一种具有丰富内容的文化形态。传统游戏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是任何高档玩具、电子游戏都取代不了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传统游戏回归,让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体验快乐,感受成长的乐趣。

必须加强对传统儿童游戏的文化、教育、旅游价值的重视,着手调查、搜集、整理,并在保护中发展创新。地方政府要像保护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将传统民间游戏的保护与传承纳入工作范畴。旅游管理部门要善于借助政府的力量统筹规划,获得文化、体育、财政、城乡建设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建立旅游景区与中小学校、行走学校、青少年培训机构、儿童医院、心理咨询与诊疗中心、夏令营等组织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针对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或旅游需求,协作开发。

(二)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开发适宜的旅游产品

1、因势利导

传统儿童游戏一般并不是核心旅游吸引物,主要起着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价值的作用。需要注意寻找与核心吸引物、主体吸引物之间的关系,适当借力,适时运用,使二者相得益彰。如结合民间节庆活动,适时开展元宵节赏花灯、清明节踏青放风筝、端午节小布虎、小葫芦驱邪、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放莲花灯普渡众生等游戏。此外,还要结合不同景区的特色开发不同类型的儿童游戏,如迪斯尼乐园、博物馆、科技馆、环球影城、野生动物园、海底世界、蝴蝶馆、美食场所、溜冰场等都是孩子们比较喜爱的景区,可结合它们各自侧重童话世界、科普知识、动物天地、美食、运动等不同的景区特色分别开发浪漫趣味型、求索益智型、体能运动型、感官享受型、共享合作型等不同类型的游戏。

2、因地制宜

游戏起源于生产劳动、军事活动、社会风俗、文化交流,它们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盛产竹子的南方多使用竹制的玩具或器具进行游戏,抖空竹、跳竹竿、竹水车等,而黄土高原地区则以泥、陶玩具较多。同样是抓子,农耕发达地区的“子”多以棉布缝制成小袋子,并内盛黄豆、绿豆等种子而制成;临河地区的袋子里则多装小石子;而牧区的“子”则多直接用兽骨来取代了。因此,旅游开发中需要注意因地制宜,从游戏内容、道具、场地等方面,体现地域特色。

3、与时俱进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我国凡是经济繁荣时期,“娱乐”游戏观就会占上风,民间游戏也相应趋向通俗化、商业化以及教化的世俗化。上述规律一方面要求我们,在游戏的旅游开发中不能墨守成规,要及时更新理念,融入时代元素,增强时效性。为了增强传统游戏的趣味性和旅游吸引力,应该允许从旅游心理需求出发,在开发中进行适当的改编和创新。主要方式有:(1)用现代生活场景创设游戏情境和游戏空间(比如用在火锅中捞菜代替传统的渔网捞鱼游戏,用游客选择客房类型代替抢地盘游戏)。(2)根据游客类型和承受能力确定游戏的挑战性、竞争性和变化性。(3)将现代游戏与传统游戏结合起来,如将斗百草与野外生存训练、将捉迷藏、丢手绢与定向运动相结合。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注意青少年心理的稚嫩性、敏感性和脆弱性,把握分寸,汲取精华,剔除糟粕,避免低俗化。

(三)细分市场,体现差异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传统儿童游戏在青少年教育中具有多种功效,因此,修学旅游中的儿童游戏开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面向广大青少年的户外活动游戏

结合学校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等活动的开展,将传统儿童游戏与春游、秋游、野营等集体户外活动整合开发,侧重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团体性。通过真实世界的户外游戏活动,使孩子们体验在阳光下、在运动中亲近大自然的快乐,帮助他们摆脱长期独自活动,沉浸于电脑、电视、网络虚幻世界的影响,引导他们在游戏中体验独生子女难得的兄弟姐妹般的亲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克服自私、冷漠、缺乏关爱与合作意识等问题。

2、针对部分疾患儿童的治疗性游戏

目前我国青少年的肥胖症和心理疾病发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因缺乏体能运动、缺乏游戏而导致过度紧张、焦虑,或因不当游戏而沉溺于网络世界是主要原因之一。而通过适当的传统游戏、体能运动游戏、健康游戏来治疗肥胖症、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社交困难、网络成瘾等问题,也是目前发展态势良好的新型治疗途径。因此,那些自然环境保护良好、风景优美、具备疗养条件的旅游景区可与医疗机构积极配合,通过开发适宜的游戏旅游产品,建立游戏旅游诊疗基地,帮助上述患儿进行诊疗与康复训练,并使他们在游戏中获得认同感和自信心,在游戏的愉快体验中促进身心健康。

3、面向部分特殊爱好和需求的特色游戏

针对青少年中那些具备一定爱好和特长,对生物学、气象学、野外观测、户外拓展、山地自行车、极限运动等具有特殊喜好的青少年,可将传统儿童游戏与现代运动休闲方式结合起来,开发具有强智能、多体能、高挑战性的特色游戏。帮助他们在这类游戏中增长知识,拓展视野,实现一定目标,获得成就感,并在体验游戏规则与个体自由的辩证关系中,感悟人生哲理。

(四)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对游戏开发的研究多见于网络游戏,传统游戏则少人问津。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传统民间游戏多赋存于民俗学,同时其它专业也有涉及,如体育专业中关于游戏方式的探讨,汉语言文学中对游戏故事及其象征意义的讨论,艺术专业中对游戏形象设计的研究等,但尚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这种现状势必影响我国传统民间游戏的保护与传承。应从优化高校专业设置着手,加强传统民间游戏研发专门人才的培养。现阶段可以在民俗学、旅游学、休闲学、体育学等专业中划分出专门方向,开设传统民间游戏开发设计有关课程。

五、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传统儿童游戏旅游开发的具体途径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8个市州(林区),拥有神农架、长江三峡、恩施大峡谷、三峡大坝和丹江口水库等驰名中外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水利工程奇观,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9个部级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民俗独特,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该地区传统民间游戏十分丰富,融汇了荆楚文化、巴土

文化、三国文化和佛道巫宗教文化的特色。1990年代中期曾经有两首儿歌《雀尕飞》和《推磨歌》从宜昌诞生,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就是在当地十分流行的幼儿游戏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

因此,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传统儿童游戏的旅游开发必须在保持其本真性的同时,借助传统游戏良好的文化内涵及其拓展性和延伸性,注意发掘地方特色元素来进行。主要途径有:

(一)景观化途径

将某些传统民间游戏活动的角色、场景转化为雕塑、园林构景小品等旅游景观或建设主题街区。如拍洋画、斗百草、堆沙雕、下五子棋等造型,“鬼捉人’、滚铁环等群像雕塑,跳房子游戏中虚拟的“房子”,等等。

(二)体验化途径

从民间游戏的起源或内涵出发,开发出深度体验的产品。如将打弹弓、转城门、叫阵游戏(“我们要求一个人’)与投掷、射箭、攻城、攻阵等古代军事活动结合起来开发系列军事旅游产品。

(三)线路化途径

以游戏在文化交流中传播的路径为线索,将分散在各个地区的儿童游戏按照一定主题、类型进行串联,设计旅游线路。

(四)商品化途径

将民间游戏中所使用的道具、器材,开发为旅游商品。如具有鄂西地域特色的蝴蝶风筝、关羽的刀、张飞的黑面具、橘皮弹弓、“兔儿泥”棋子、三峡石七巧板、杏仁做的哨子、不同形状的陀螺、以及草、藤、木、竹、石、陶、泥、布、纸、种子、毛皮、兽骨、贝壳等就地取材制作的乡土玩具。此外,也可发掘传统儿童游戏中的益智性、健身性、趣味性、象征性因素,开发设计新的旅游商品。

我国正步入休闲旅游时代,修学旅游、家庭旅游、亲子旅游、体育健身旅游正在蓬勃发展,随着旅游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在旅游中追求文化目标的动机也将不断增强,传统民间游戏的旅游价值还将得到进一步彰显。如果说旅游开发是一种利用性保护,那么从长远看,还应加强、传统民间游戏的研究性保护。如何将游戏活动设计得内涵深刻、形式活跃、规则合理、程序巧妙,将游戏空间创设得自然、古朴、奇幻、神圣、充满情趣,并便于组织操作,与旅游活动有机衔接,使游客在游戏中有所领悟、体验丰富,是传统民间游戏理论研究与实践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付海燕,刍议传统游戏的消逝与儿童身心发展fj],科技信息,2009,(17).

[2]新浪亲子中心[eb].http://baby.sina.com.cn/diaocha/chuantongyouxi/.

[3]酉杰峰,传统游戏的开发策略及思路[j]。学术论坛,2009,(11).

[4]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373.

[5]王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不解之缘[j],旅游学刊,2010,25(4).

[6]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66.

[7]张园园,传统游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空间的保护和利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7.

[8]齐爽,民俗学视野下的民间玩具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7.

[9](荷)胡伊青加著,成穷译,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7.

[10]传统游戏:让快乐如此简单[n],石家庄日报,2009,3,23.

[11]李屏,教育视野中的传统游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第6篇: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范文

【关键词】民间游戏;幼儿教育;价值;意义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重要指导内容,由此可见幼儿在幼儿园所玩的游戏的重要性。目前幼儿园为了追求现代化教育的理念,通常选用一些新奇的材料及玩具来进行游戏,并且内容也较为新颖。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民间的适合儿童的游戏反而不再受太多的关注。儿童民间游戏具有的特点为流传广、简单易学、趣味性足、内容健康等特点,因此在实际的幼儿教育活动中,应多注重儿童民间游戏的应用。

一、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应用中的现状考量

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多彩,但在声、光、电伴随的高科技的玩具和游戏的冲击下,以及部分儿童民间游戏受场所的限制(如跳方格、老鹰捉小鸡、捉迷藏等),使儿童民间游戏的空间受到不断挤压,民间游戏濒临失传的边界。儿童民间游戏大多利用的是乡土资源,而大部分幼儿园自然物极少,因此阻碍了民间游戏的常态化开展,大多都仅限于一些幼儿园在短时间的运用,穿插在体育教学、音乐教学、社会教学活动中,同时有些儿童民间游戏韵器材准备起来较难,不能为每个班级配备材料,不便在全园推广,部分民间游戏具有竞技性的特点(如斗鸡、玩弹弓等),游戏材料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可能伤及幼儿自身或同伴,这也使部分幼儿园尽量少玩或干脆不玩这类民间游戏。

二、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应用中的价值及意义

1、发挥启蒙教育作用,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

幼儿期是孩子智力开发和社会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启蒙教育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和社会认同感,游戏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认知发展、思维能力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民间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出历史的演变,其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不断发展,这些民间游戏糅合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及思想观念,其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区有不同民间游戏,这些游戏有时还含有许多大自然或者社会的常识,还有的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可以有效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力。

讲故事、演节目类的游戏,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发思维类的游戏,大大拓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所以,游戏的过程表现为智力发展的关键的特殊过程。幼儿参与游戏的过程成为知识得以巩固和丰富的过程,随着游戏的开展,幼儿的知识水平渐渐提高,民间游戏进行的过程,更是孩子熟悉社会环境,学会生活,学会相处的过程。通过游戏,孩子潜移默化地认同游戏中所传达出的种种社会价值观念,促进知识更加丰富,认知能力随之发展。

2、锻炼幼儿身体,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幼儿的身心健康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点部分,在幼儿教育中不只是对幼儿的知识进行培养,还要保证幼儿的身体素质可以得到锻炼。而儿童民间游戏有许多都是需要儿童利用跑、跳等动作进行的,因此幼儿在玩游戏的时候可以很好的锻炼其四肢、体力及敏捷度,并且在一些游戏中需要幼儿进行快速的反应,这样可以有效的锻炼其思维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在这种状态下幼儿处于一种身体与大脑都很活跃的状态,使其身体可以得到健康的发展。

跳跃、奔跑类(如跳绳、官兵抓强盗等)的游戏可加强幼儿呼吸、循环等系统的活动,并增强弹跳能力,使骨骼肌肉得到健康发育;益智、平衡类(如打弹子、滚铁环、转陀螺等)的游戏能使幼儿的手脚协调,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一方面能够训练幼儿的协调性,又能训练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表演、艺术类(丢手绢、捏泥巴、剪纸等)的游戏能够促进幼儿体验游戏带来的愉悦欢快情绪,发展了幼儿的表现力、审美观、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儿童肌体免疫力。儿童民间游戏在锻炼孩子的体能,培养其全面发展,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方面价值明显。

3、增强幼儿自信心和团队意识,培养幼儿良好品质

幼儿期是人生性格的发展形成所经过的第一个重要阶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幼儿期养成的性格,使其以后对人生的态度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民间游戏开展的过程是幼儿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和积极情感的过程,民间游戏可以调动幼儿的良好情绪,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团队意识、品质意志和心理素质。

孩子们在游戏中通过扮演角色反复感知、体验、模仿角色,将自身融入游戏中并遵守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维持游戏顺利进行,有时为了游戏能取得成功,孩子们往往需要学会自己制定或是商量游戏进程、协商解决争议的内容,学会自己解决游戏中遇到的突发事件,不断使自己的调控能力提高,克制自我中心感,体验与小伙伴交往合作的重要和快乐等。这些过程恰好促使孩子形成许多亲社会行为,在潜移默化中会学到团结互助、分享合作、谦让顽强等良好品质。民间传统游戏中的竞争与挑战,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有成功或失败的体验,这些需要孩子们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矫正娇惯、任性、独尊的不良习性,有助于在游戏中逐渐形成有益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儿童民间游戏并不是老旧、落后的东西,其所具有的趣味性、益智性、实用性等特点可以帮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儿童民间游戏,并设立相应的游戏场所,为幼儿提供游戏材料,使其可以充分感受到民间游戏的乐趣。儿童民间游戏不只体现出其娱乐性质,其还可以展现出民间的传统文化,使幼儿在游戏中接受文化的传承,有着一定的社会意义及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范文

【关键词】民族体育游戏;中学体育课堂;质量体育新课程;版权所有

引言

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特别是边远乡、镇地区,现有教学条件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健康教学要求,少数地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以及部分教师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缺乏主动性和紧迫感,怕承担责任使得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日益增多。目前体育游戏如能在体育课上很好的利用是解决这一现象的很好方法之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开发和运用本民族的体育游戏资源,才是学生最容易,也最喜欢接受的。而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风情作为体育游戏资源的开发,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我们体育教师去积极挖掘、认真整理,它将极大的丰富我们的体育游戏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1.什么是民族体育游戏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要素,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的凝聚力。它对各民族人民的健康水平,增强各民族体质和促进各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今关于体育游戏的概念都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综合各专家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民族体育游戏就是指长期流传在各个少数民族中,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或者多个地区、多个民族所独有的,具有修身养性、休闲养生、经济表演、观赏游艺、趣味惊险、民俗音乐歌舞交融特色、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特征及强健体魄和娱乐身心作用的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体育活动形式。民族体育游戏是在民族节日活动、民族风俗、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引申而来的游戏,它具有民族性、趣味性、教育性、竞争性、科学性等特点。在体育教学中结合全体学生,以身体动作作为主要练习内容,以集体性竞赛为主要活动形式,具有明确学习目标指向的体育游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智能、体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使个体有差异的学生消除顾虑,克服心理障碍,体验到体育的成功和快乐,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它能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还能改善和提高各种运动技能,促进青少年身体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民族地区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更应该好好的运用民族体育游戏,最大的发挥民族体育游戏的作用,让民族体育游戏成为师生的共同财富。

2.让民族体育游戏走进中学体育课堂

作为民族地区的体育教师,怎样让民族体育游戏进入课堂,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体育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让学生体验民族的文化底蕴,在快乐中得到锻炼?这是体育教师应该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和健身性,它以游戏的方式出现,深受人们喜爱。如果体育教师能结合本地学校学生的特点,寓教于乐,将一些富含趣味性的民族体育游戏引进体育课堂,则能使体育课更加丰富多彩,将会提高广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同时,也将大大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达到“快乐体育课”的目的。

2.1将民族体育游戏引入课堂,成为教学的有益补充

传统体育教学,是教师以运动水平为中心,传授运动技术为己任,班级以运动竞赛成绩论高低,学校以运动会成绩为标准,这种教育体系在学校体育管理方面沿袭了几十年,把学校体育教学体系铸成一潭死水,内容陈旧,形式单调,加上一些媒体不正确报道体育教学中学生伤亡事故,造成个别领导时刻绷紧 “安全”这根筋,于是体育教师就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学校单双杠、吊环、肋木、天梯等具有危险性的体育设施成了摆设,更有甚者干脆把他们拆掉,随之,铅球、山羊、跳箱也从操场上消失了。学校体育教学,已经受到了严重挑战,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变得单一乏味,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习惯以及终身体育意识慢慢消失,所以现实教学中内容的缺乏和内容选取的随意性、无序性,已成为新课程开发和进一步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民族体育项目不得不成为突破口,因为这些活动方式多样,利于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展开,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很适合目前体育教学的实际条件。

现在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且身居高楼,平时很难找到嬉戏的伙伴,更无缘民间(弄堂)游戏,在课余时间,他们甚至不知道可以玩些什么,整天被学业、电视、电脑包围,体质下降、性格内向成了他们的通病。生活的环境、条件受限了,但是孩子们喜欢快乐,蹦蹦跳跳的天性没有改变,游戏仍然是他们热衷的东西。如果我们仍然能够怀旧,推崇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游戏,让今天的独生子女能够享受民间体育游戏带来的快乐,在快乐中增强体质,培养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精神,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2 民族体育游戏可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激发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民族体育教学游戏可以创设宽松、和谐、平等、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在一节课中,体育教师如能在适当的时间里安排一个符合课堂内容的游戏,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在这方面我在教学中有许多案例,就其中一例予以说明。 “顶瓮竞走”是朝鲜族传统体育活动,参加者均为女子。我们把“顶瓮竞走”运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并把它改造为“顶码接力”,参加者男女学生均可;把瓦瓮可换成书包或飞碟。游戏方法:把男女生各分成四组,参加者头上顶一相同的物体,在保证此物不掉下来的情况下以最快速度完成规定的距离,进行接力赛,所用时间最少者为胜。(可根据学生年龄确定距离)这样能充分发展学生的速度和平衡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此项目不受场地、器材、人数、年龄的限制,简单、易学、趣味性强,教学中又安全。

同样是跑,但它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将快乐还给了学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此游戏通过分组比赛满足了素质好的学生适应了素质差的学生的需求,达到了全体积极参与的效果。通过游戏的进行使学生的运动兴趣得到了激发,找到快乐,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无意间养成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2.3用有趣的体育游戏替代枯燥的体育运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耐久跑总觉得学起来枯燥乏味,课堂气氛差。怎样才能寓教于乐,除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摸索总结一些适合学生和自己的教学方法外,让民族体育游戏代替传统体育运动,让学生在自己乐于接受的方式中接受不乐于接受的运动技能,在愉快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得到健康,这是最好不过的了。这里以耐久跑为案例来加以说明:耐久跑是秋冬季节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其在实际的操作中枯燥、艰苦,对体能、技术要求过高缺乏兴趣,因此,如何让学生带着一份轻松和积极进取的心态练好耐久跑?成为我们体育教师必须面对的教学课题。耐久跑的民族体育教学游戏有许多种,本文仅以其中一例,予以说明。在学生了解耐久跑的锻炼价值及其运动技能的几个关键环节后,采用游戏“滚铁环”进行教学。“滚铁环” 是满族的一种民间游戏活动,流传广大,不受场地、器材及人数的限制,易于开展,集运动和娱乐为一体的游戏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游戏方法:将学生分成人数均等的四组,从同一起跑线开始绕规定距离滚一圈后交下一名同学,依次进行接力比赛,可根据学生年龄调整距离。开展此项活动,游戏性、竞争性和趣味性较强,容易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有力的发展了学生耐力、速度、灵敏、协调等体能,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良好的效果,是一项非常适宜于青少年的活动。所以在教学中,我增加滚铁环的距离来训练学生的耐力,通过体育教学游戏,使学生体验了运动的乐趣,忘记了项目的枯燥、单调以及身体的疲劳,从而自觉地完成了跑的练习任务,。

2.4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民族体育游戏教学中

德育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结合本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做法,针对体育游戏的特点,就如何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渗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进行探索。

《体育教学大纲》指出体育应以“德育为首,追求育人的综合效率”。“体育的本质是造就人,它不仅造就人的体质,同时也造就人的心灵”。所以学校体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领域,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特点,寓思想教育于各项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在游戏的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使之积极思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例如,教材中,“夺取胜利”,“勇敢者的道路”,“胜利前进”等游戏,充分体现了竞争性的特点。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克服自身对障碍的恐惧心理,还要消除对身体条件方面差异的自卑心理等,教师鼓励他们消除畏惧感,增强自信心,合理利用竞争性特点,让每位同学都能在竞争中享受到胜利的喜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正确面对今后的挑战。如我在上“夺取胜利”一课时,布置了六个场地都有相同的五种障碍:“过独木桥”、“钻过铁丝网”、“过雷区”、“过雪山”、“草地”,但“独木桥”的长度,“雪山”的高度,“雷区”的密度等都有不同。尝试练习时让学生自由选择,我引导学生各种动作的完成,并启发学生创造更快捷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向自身挑战,向难度挑战,但又不强求统一的标准。经过尝试练习后,比赛时,学生自己选择难度不同的道路。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合理定位。这样比赛中激烈程度反而增强,胜利的不只是体质强的学生,体质较弱的学生也能品尝努力换来的胜利。使全体学生都有胜利的可能,都能体验勇敢者的乐趣,使每个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养成顽强、创新、进取的优良品质。

3.结论

总之,将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切实有效地渗透到现代体育教学中来,我们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深入开发和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让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课堂实践和提炼,焕发出时代的光芒,并为学生所掌握与运用,传播到社会中去,为今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打下了基础,练就健壮的体魄,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同时也让我们的民族体育游戏源源流长。

参考文献:

[1]徐万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J]宁夏宁夏社会科学.2003.5.

[2]乔凯.体育游戏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J] .科技信息.2009.20.

第8篇: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范文

【关键词】游戏 传统民间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里户外活动时间孩子最常见的是滑滑梯、玩沙土、跳绳或一些已经创设好的角色游戏等。曾经伴随着几代儿童成长的传统游戏如今渐渐淡出了儿童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脑游戏、电视,因此很多孩子在幼儿园一副小眼镜就跟着自己。其实孩子们需要更多的游戏,让他们动起来,体验游戏的乐趣,有效的组织开展传统的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那么如何运用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民间游戏、民间艺术来辅导幼儿,使之符合现代儿童的游戏兴趣,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呢?

什么是传统民间游戏?传统民间游戏以集体游戏和户外活动为主要载体,所以更能锻炼孩子的群体意识,让他们理解什么是自由、什么是限制、怎样适应现实规则、怎样解决矛盾与冲突。在互动游戏中,会产生社会关系的雏形,儿童们在群体游戏中学会宽容、理解、合作、关心和沟通,这将是他们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起点。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式多样

传统民间游戏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有动手的,有动腿的,有动脑的,有在室内的,有在户外的,有竞争,有合作,有道具,有角色,而且男孩子有男孩子的游戏,女孩子有女孩子的游戏。

二、传统游戏使用的玩具简单

传统民间游戏即使需要的玩具也比较简单廉价,多是以废旧物品、身边随手就能抓来的自然物品。如“捉迷藏”类的游戏中有“躲猫猫”“捉野猫”等,不需要任何的道具,只需要找一个闲置的地方就可以进行了,如抓子游戏可用石子或棋子,用塑料袋、鸡毛、毛线可做成毽子等。有的游戏只需用幼儿的手、脚或身体的某些部位就可以三五成群地玩得很开心,如“石头剪刀布”“背人”“炒黄豆”“编花篮”等。

三、趣味性与民间文化特色

娱乐性是游戏的生命,趣味性是游戏的延续,有些游戏能够流传就是因为它有浓厚的趣味性,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如女孩喜欢的跳皮筋,边念儿歌边跳,玩法上从一根到两根、三根,位置由低到高。儿歌的内容常常是诙谐逗趣的或者具有当地的文化特色,边念边跳不仅可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还可以锻炼跳跃的动作和节奏感,增加幼儿的肺活量。有时缺少同伴还可将绳子套在椅子上、树上……此外,玩水玩沙更是孩子们的最爱。

传统的民间游戏有很多,但并不是都适合在幼儿园进行,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体发展规律选择适合幼儿的传统游戏,比如:小班幼儿刚上幼儿园,各方面还没有发展好。而且他们喜欢在老师的身边,亲亲老师,抱抱老师。老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做游戏,如“拉大锯”,可以面对面玩,也可以坐在教师膝盖上玩。如“蚂蚁叮叮痛”游戏,两个人手捏着手儿,一起念一起玩。

中班幼儿思维比较有独创性,活动量也有所加大,但是合作性较差。针对幼儿的特点,我们可以让幼儿玩“赶马车” 游戏,幼儿自己组织,召集伙伴,并且分配角色。这些游戏一般都需要若干幼儿合作进行,极大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一物多玩,让孩子们的创造力得到了释放,新的玩法、新的花样让他们不断体味到创造的乐趣。

大班以丰富户外活动为目的,开展规则性游戏、竞赛性游戏,合作性游戏为主的传统民间游戏。大班幼儿自主性较强,户外活动时常常喜欢追逐打闹,活动量大。我们在开阔的运动场进行幼儿户外游戏活动,运动场上幼儿自主开展传统民间游戏。如“地雷爆炸”、“捉迷藏”、“跷跷板”“大饼油条”等等,或提供一些简单的玩具进行“翻花绳”, “四角包”、“抓包”等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极为宽松的环境,只要遵守基本的规则,幼儿可以参加任何形式的、自己喜欢的活动。许多民间游戏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好胜心,培养了他们的进取心。如:四角包游戏,谁的技巧好谁就赢的多,孩子在游戏中不甘落后,努力学习,掌握摔打的技巧。当孩子在游戏获胜后,则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满足。

第9篇: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范文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论述民间体育游戏在学前体育教育中的应用价值,重点研究如何将民间体育游戏按不同年龄层(大、中、小班)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选用。研究认为:民间体育游戏应用于学前体育教育中,能有效促进学前儿童在体能、智能、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将民间体育游戏按不同年龄层(大、中、小班)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选用,能更有效促进不同年龄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体育教育;学前体育教育;民间体育游戏

1研究依据与意义

学前教育作为人终身发展的起点,已经成为我国关注的话题。2006年6月,在上海召开了“学前教育—人的终身发展的起点”为主题的教育论坛;2010年11月,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专门研究了学前教育工作;与此同时,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在2010年12月,国务委员刘延东召开了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提出了三点建议。这表明学前教育越来越被我国高度重视。学前体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体育在学前教育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它同样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从世界各国来看,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儿童体育,他们强调体育运动对儿童健康、智力、创造力、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且教育部门还编写了包括幼儿园在内的体育教学大纲。他们认为“人的协调、灵敏能力在幼儿园、小学时期发展最为显著,因而体育锻炼的效果也最好”[1]。我国对学前体育也十分重视,我国在2001年6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把健康作为幼儿教育五大领域之首,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2];在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也提出了“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学前体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总理提出的要求中也可以看出,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同样应“坚持以游戏为基础”,足见体育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体育游戏是一种融合了运动、游戏和教育指导于一体的身体练习;在幼儿园中,体育游戏不仅是身体锻炼的主要手段,也是幼儿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3]。民间体育游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它是由劳动人民根据生活经验自发创编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娱乐活动;它既有体育的色彩,又有游戏的味道。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而民间体育游戏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较强的娱乐性,且贴近儿童的生活。它完全符合学前儿童好动、好奇的特点,“能满足不同年龄、性别、性格儿童的个性要求,满足儿童好动、交往、自我表现和自我放松的需要,有助于儿童体能、智能、感知、语言、社会等方面的和谐发展”[4]。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许卓娅教授指出:“就我国专业研究的实际情况而言,学前儿童体育是指在幼儿园中对3-6岁幼儿所进行的体育实践。”[5]通过网络搜索和期刊网查找发现,我国专家学者对学前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果,但是在学前体育这个处于学前教育和学校体育的边沿问题上,并没有多少文献资料。从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我国对学前体育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我国的专家学者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学前体育进行相关研究。在实践应用方面,在我国上海、南京、深圳、汕头已经有部分幼儿园意识到民间体育游戏对于学前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已经在实施中;但是很少按照幼儿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安排体育活动。就目前现状看,采用地方特色民间体育游戏,根据不同年龄层(大、中、小班)学前儿童的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对民间体育游戏在学前体育教育中的应用的研究尚未发现。为此,本研究将以潮汕民间体育游戏为例,并根据不同年龄层(大、中、小班)学前儿童的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对这些游戏进行选用。为学前儿童提供更为科学、更具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民间体育游戏,为学前体育教育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使潮汕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学前体育教育提供参考。

2民间体育游戏在学前体育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学前阶段的儿童正是长身体、长智力、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语言、情感、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学前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强、情感丰富,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他们活泼好动,喜欢玩耍和游戏,追求新奇、趣味性较强的事物。民间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取材方便、简单易行、随机性较强,特别是有浓厚的趣味性和较强的娱乐性,且贴近儿童的生活。所以民间体育游戏具有的特征完全符合学前儿童好动、好奇的特点,“能满足不同年龄、性别、性格儿童的个性要求,满足儿童好动、交往、自我表现和自我放松的需要,有助于儿童体能、智能、情感、社会能力等方面的和谐发展”[6]。

2.1有效促进幼儿体能健康发展

学前阶段的幼儿是生长发育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促进儿童身体和动作的发展。但是,如果用一般体育活动的动作让他们机械地反复练习,势必会影响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而民间体育游戏的特点则能吸引他们参与到游戏中来,在游戏中他们同样能对各种动作进行反复练习,且乐此不疲。这样,既使儿童享受到游戏带给他们的欢乐,又能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从而发展儿童的动作技能,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根据李玉峰[7]和李向宇[8]的实验研究表明,他们一致认为,民间体育游戏与一般体育活动对发展幼儿身体形态的效果是相同的,且对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根据李向宇的深入研究表明,民间体育游戏同一般体育活动相比,民间体育游戏对提高幼儿体质的作用更加显著,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跑、跳、投、平衡、协调等方面的运动技能[9]。我国学者曹中平的研究同样指出,民间体育游戏同一般体育活动相比,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体质、运动技能的发展[10]。由此可见,民间体育游戏应用于学前体育教育中,能更有效促进幼儿体质和运动技能的健康发展。

2.2有效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因为民间体育游戏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且贴近儿童的生活,所以深受儿童的喜爱。民间体育游戏能满足幼儿好动、社会交往、情感体验、成功体验、表现欲等方面的需要。在民间体育游戏中,幼儿可以抛开一切心事,敞开胸怀尽情地玩耍。在这种完全放松的环境下,能有效地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使幼儿得到良好的情感享受,对幼儿心理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根据李玉峰的实验研究表明,民间体育游戏应用于学前体育中,比一般体育活动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11]。

2.3有效促进幼儿智能健康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研究表明,8岁前儿童的智力获得已能达到人全部智力的80%[12]。而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一般处于3-6岁之间,所以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是人生中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学者施小菊的研究指出“幼儿时期的智力开发主要是靠做游戏实现的,儿童是在形形的游戏活动中开拓视野,启迪智慧,形成性格,促进智能的发展”[13]。民间体育游戏是一种集体能、技能和智能于一体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需要对各种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判断、采取行动等一系列反应。通过游戏,对幼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进行良好刺激,有效地发展幼儿各种感官的敏锐性,活跃其思维,使幼儿的语言、身体动作、人际交往等多元智能全面得到发展和提高。

2.4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民间体育游戏是多人游戏,一般需要多人合作进行,聚集在一起玩游戏的小伙伴们便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小伙伴们随时都必需进行语言交流,在这过程中他们既要表达自己的意愿,也要理解他人的意愿并作出应答,从而使他们的社会语言和交往技能得到不断发展。每一种民间体育游戏都有其自身的规则,只有大家都遵守其规则,游戏才能顺利地、更好地玩下去。所以,在游戏的过程中使幼儿学会了遵守规则、尊重同伴和对手、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逐步摆脱自我为中心,从而促进幼儿控制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能力,使幼儿的社会性日趋成熟。在游戏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规则理解不一致、人员分配不均等问题;幼儿通过对游戏存在问题的协调和处理,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游戏中,绝大部分的幼儿需要扮演某一角色,承当一定的职责,且要与同伴齐心协力争取胜利;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幼儿与他人友好相处的习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民间体育游戏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功能上已得到我国学者曹中平的证明,曹中平通过实验研究得出“民间体育游戏对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14]。总之,幼儿在民间体育游戏的玩耍中,通过游戏角色扮演、问题的解决以及同玩伴之间的接触、沟通等,使幼儿的社会性得到了有效发展。

2.5有效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民间体育游戏作为民间游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携带着中华民族遗传信息的“文化基因”,包含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体育游戏反映了某一地区、某一时期内人们的生活常态、文化意识和民俗风尚,蕴含着某一地区人民所积累的智慧。民间体育游戏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然而,让民间体育游戏参透在幼儿园每天的体育活动中,经过长期的熏陶,将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感悟和认同感。所以,将民间体育游戏应用于学前体育教育中,既是传承和保护民间体育游戏的有效保障,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同时,也为学前教育提供了幼儿喜欢的校本教材。

3民间体育游戏在学前体育教育中的选用

民间体育游戏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而流传至今,是因为民间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着浓厚的趣味性和较强的娱乐性,完全符合人们游戏的心理。而且,民间体育游戏取材方便、简单易行,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不失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理想选择。同时,民间体育游戏在促进幼儿体能、智能、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将民间体育游戏更好地应用于学前体育教育中,使民间体育游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好地促进不同年龄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本研究将以潮汕民间体育游戏为例,以学前儿童的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为视角,重点研究不同年龄层(大、中、小班)学前儿童对民间体育游戏的选用。

3.1潮汕民间体育游戏的挖掘与整理

潮汕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且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民间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民间体育游戏便是其中的一种。通过走访和资料查找,挖掘、搜集了大量的潮汕民间体育游戏。经过仔细筛选和整理,整理出了最经典、最流行、最具潮汕文化特色以及那些频临消失的潮汕民间体育游戏,具体有:撬寸杆、拥军掠贼、走掠、“盲人”捉“鱼”、“拔河”、掠水鬼、拾子儿(潮汕方言:掉科)、转瓦饼、揭火柴棍、拍安仔、转荔枝核、转“盲人”(潮汕方言:挨青夜人)、铅铜铁锡、跳房子、钩脚击掌(潮汕方言:钩脚拍噗)、蛇剥壳、一鼠二牛、孵鸡仔、捉“蜻蜓”、掷“死老鼠”、滚铁环、丢手绢、厕棋、行龟、放直等。

3.2潮汕民间体育游戏的选用

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速度比较快,不同年龄在动作发展、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上都存在着差异性,不同年龄所表现出来的水平有所不同。所以在游戏的选择中,应该根据儿童的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儿童在动作发展、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选用。使他们能够“跳一跳,摸得着”,从而更好地发展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使学前儿童的身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根据学前教育的班级划分方法,学前儿童一般分为小班(3-4岁)、中班(4-5岁)、大班(5-6岁)。

3.2.1小班民间体育游戏选用

小班儿童的身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功能有所发展,骨骼硬度小而易于发生弯曲和变形。该年龄儿童的大肌肉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由于脑功能的发展日趋完善以及小肌肉的开始发展,手部小肌肉已发展得比较好,手部动作逐渐精细化,手指变得灵活起来。该年龄儿童的神经细胞还比较脆弱,容易产生疲劳,且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对同一事物坚持的时间短,一般只能坚持十几分钟[15]。小班儿童已能掌握简单、单一的几乎全部基本动作,但对于复杂的技巧性动作他们仍难以完成。他们已能到处任意活动,能自然地、有节奏地行走,能双替上下楼梯。一般能掌握双腿向上、向前的跳跃动作,单腿站立能坚持5秒左右,有部分儿童已出现单腿跳跃动作[16]。他们已有进行简单游戏的能力,但理解能力、情绪控制、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还比较差。因此,我们所选择的游戏应适应小班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动作技能发展特点,使用那些方法简单、涉及动作单一、持续时间短的游戏。根据小班儿童的特点,在潮汕民间体育游戏中应选择捉“蜻蜓”、蛇剥壳、拍安仔、转荔枝核、掠水鬼等游戏。这些游戏的方法、规则比较简单,且游戏中所涉及的动作比较单一,只要求参与者能做出基本动作,符合小班儿童的理解力和执行能力。

3.2.2中班民间体育游戏选用

中班儿童的身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功能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强,大肌肉继续发展,小肌肉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该年龄儿童的有意已开始发展,责任感已初步出现,他们已开始学会情绪的控制,对游戏的规则意识开始萌芽,已开始喜欢与他人交往,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步加强[17]。中班儿童已经能熟练、灵活地完成各种基本动作,且动作的质量已得到明显的提高。该年龄的儿童已经可以自如地进行奔跑,能较好地做单腿跳跃动作,能抛接球及抓住跳跃中的球,平衡能力有一定的提高,能脚尖对着脚跟直线向前走,能较熟练地进行钻、攀爬等动作[18]。此时的儿童对各种游戏都显示出浓厚的兴趣,且玩游戏的水平逐渐有所提高。他们对游戏的理解力逐渐增强,已能自己选择、组织简单的游戏。在潮汕民间体育游戏的选择中,根据中班儿童的特点,他们适合进行转瓦饼、“盲人”捉“鱼”、孵鸡仔、揭火柴棍、走掠、滚铁环、铅铜铁锡、丢手绢、厕棋等游戏。这一部分游戏的方法、规则稍有复杂性,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理解力、情绪控制能力、规则意识及完成稍有复杂性动作的运动技能。而该年龄儿童各方面的能力已能达到参与这些游戏的要求,基本上能胜任这部分游戏的角色扮演。

3.2.3大班民间体育游戏选用

大班儿童身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功能发展得更加完善,“条件反射的形成已比较稳定和巩固,形成动作技能的能力更加提高”[19]。该年龄儿童控制情绪的能力越来越好,规则意识逐渐形成;开始喜欢与同伴三五成群一起玩游戏,且合作意识逐步提高。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逐渐发展,能根据事物的属性进行分类,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20]。大班儿童走路的速度基本接近成年人,能迅速自如地奔跑,且跑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较好。由于小肌肉运动技能继续发展,动作的力量、控制能力和灵活性明显提高。已能进行有一定复杂性的技巧类运动,能够一边跑一边拍、踢球,能脚尖对着脚跟进行后退走,单腿站立能坚持10秒左右[21]。他们已能坚持较长时间从事同一种活动,一般能坚持40-50分钟,对感兴趣的活动坚持的时间会更长。在潮汕地区民间体育游戏的选择中,根据大班儿童的特点,他们适合进行拾子儿、跳房子、掷“死老鼠”、钩脚拍掌、拥军掠贼、转“盲人”、“拔河”、行龟、放直等游戏。这些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有一定的复杂性,参与者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部分游戏属于集体性角色游戏,需要同伴的团结协作,所以参与者要有一定的角色扮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也有部分游戏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参与者需能完成有一定复杂性的技巧性动作。而大班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已能达到这些要求,具备进行这些游戏的能力。

4结束语

民间体育游戏应用于学前体育教育中,既能有效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又能传承、保护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其价值作用是显著的。但是,不能盲目地、无选择性地将民间体育游戏应用于学前体育教育中。为充分发挥民间体育游戏的功能作用,经挖掘整理得到的民间体育游戏应根据不同年龄层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用,再经过教材化处理之后才能进入学前体育教育中应用。在课堂运用上还必需做到以下4点:首先,充分考虑民间体育游戏的应用环境(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其次,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控制好游戏的时间、强度及运动量;再次,教师应随时掌握游戏过程,及时排除游戏中的一切安全隐患;最后,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游戏的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并从小班到大班逐渐培养儿童对游戏的创造力和自主性。

作者:沈财利 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佚名.发达国家重视儿童体育[J].教师之友,2000(7):47.

[2]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Z],2001:29.

[3]于秀,矫祯玉.我国学前体育现状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5):47-48,75.

[4][6]梁周全.民间儿童体育游戏教育价值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9,28(5):500-501.

[5]许卓娅.学前儿童体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

[7][11]李玉峰.民间体育游戏对幼儿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12):99-102.

[8][9]李向宇.民间体育游戏对3-6岁幼儿体质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5):179-180.

[8][10][14]曹中平.民间体育游戏应用于幼儿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1):35-37.

[12]郭泮溪.中国民间游戏与竞技[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302.

[13]施小菊,徐志诚.论我国民间游戏与民间竞技的社会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3(5):35-36.

[15][17][20]佚名.0-6岁儿童生理和心智发展特点[EB/OL].

[16]解毅飞.论学前体育的特点、年龄分期、内容和分类[J].浙江体育科学,1994,16(2):20-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