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范文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精选(九篇)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

第1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范文

论文关键词:心理障碍 学业不良 调查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在校大学生的构成成分逐渐多样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业不良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学业不良的状况及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策略。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在校大学生的构成成分逐渐多样化。同时,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业不良问题日益突出,深入调查这类问题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教学质量,促进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心理阵碍与学鸿不民的界定

心理障碍有两层含义,一指心理疾病的一些症状,二指程度轻微的心理失调。本文所论的心理障碍主要指轻微的心理失调,也包括焦虑抑郁等神经症的表现。国内用以筛查高危人群的工具很多,《精神卫生自评量表》是一个比较通用的量表,测试结果较为可靠。“’本文中运用1-5级记分,以总均分1. 5分作为有无障碍的标准,以因子分超过3分作为判断较严重心理障碍的标准。

学业不良是指在学习上存在困难,成绩落后,属多种消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智力落后、感官损失造成的学习问题不同,学业不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加以改变。学业不良的界定有不同的方法,通用的方法是根据学业成绩与其智力潜能的差异,当这种差异达到一定程度,就推断其为学习不良。fz7本文对大学生学业不良的界定仍以百分制的及格率作为判断指标。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属于一个高智商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传统上以及格作为学生掌握相关专业课程的指标,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方法。

(二)侧去方法

问卷调查:采用抽样调查,对某高校O1级1206名学生进行《精神卫生自评量表})的团体测验,其中男生822人,女生374人,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包完成。学业不良的数据来源于某高校2001-2002学年全校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统计分析。

个案调查:主要对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个案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

个别访谈:对学业不良的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其学业不良的原因。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拓

调查显示,有不同程度心理不适和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为40. 3%,其中,中等偏重的比例为7%。他们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情况见表1.

(二)不两耳体大争生心组健康状况的比段

这次调查中,我们特别关注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了不同性别、城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参加社团活动与未参加社团活动的群体,申请助学贷款与未申请助学贷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见表2,

该结果显示:①男女生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敌对因子和恐怖因子上,男女生表现不同。男生在敌对情绪、思想和行为上的表现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在恐怖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男生,在偏执倾向上,男生的得分也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心理障碍与性格差异有关。②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总体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人际关系敏感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上,农村同学的得分明显高于城市同学,说明生存环境对某些心理障碍的产生会有影响。③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非独生子女,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上,独生子女的得分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④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差异。⑤参与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从未参与过社团活动的人群,特别是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上,前者的得分明显低于后者。⑧申请助学贷款与未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个别因子如人际关系敏感上,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高于未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

(三)个贵研究的贻果:主要问翅与诱因

从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一学期150份咨询个案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耍心理问题及诱发原因,结果见表3。

大学生学业不民的待况

1.不及格率民办学院高于公办学院,分别是43. 06%和23. 6%;理工科高于文科,分别是27. 86%和20. 38%;低年级高于高年级,以经管院为例,一年级32, 3996,二年13. 30%,三年级22. 05% o

2.补考课程相对集中,文科补考集中在数学、计算机等科目上,理工科补考集中在工程数学、英语等课程上.

3.存在重视专业证书学习,忽视系统课程学习的现象。各种专业证书被认为是将来求职的通行证,许多同学花钱到社会上参加各种证书学习班,对本专业课程投入较少。

4.学习困难学生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招生规模扩大后,学生的构成复杂化,有些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吃力,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5.学习困难学生往往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Scl-90的测试结果显示,有中等程度以上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为12. 8%,大学生的一般比例是7%。

(五)大学生学婆不民的原固

通过对学业不良大学生的访谈,我们发现造成大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不想学;不会学;学不会;没时间学.

1.“不想学”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兴趣缺乏、动力不足是大学生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长期的应试教育不断强化了学习的功利色彩,学习只是为了上大学,为了找工作,而忽略了学习本身的乐趣,导致很多大学生只关心考试成绩而不关心学习的内容和价值。学习没有动力自然也没有乐趣可言,这当然就很难取得好成绩。二是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就目前而言,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对新学科新技术的整合能力有限,有些专业的课程几十年一贯制,远远落后于学科的发展,也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于是,花钱考“证”就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无奈的选择。三是考研学生主动放弃本专业的学习,近几年由于社会对人才层次需求的变化,考研成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选择,特别是一些不太热门的专业,甚至会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考研。考研是一次新的人生定位,许多大学生选择与原来专业不同的专业和方向,投入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有些人因此放弃了原先课程的学习。

2.“不会学”主要是教与学的方法问题。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缺少衔接,中学里老师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学生学会是目标。大学里学生跟着老师的进度走,以老师为中心,老师与学生缺少沟通。许多学生不适应,学习缺少主动性,他们想学好,也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这些同学往往存在着较多的心理困扰。某些课程的不及格率较高与这些课程相对较难有关,也同教与学的方法有关。

3.“学不会”是指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和难度。这次调查发现,民办学院的学生不及格率较高,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这些学生的基础较差是最主要的原因。

4.“没时间学”是指一些上网、游戏成瘾者、忙于打工者、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的学生,他们不能保证学习时间,是造成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

三、讨论:出路与对策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学业不良问题是多种负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大学生自身个性的缺陷、生活和学习能力的不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及心理支持系统的不健全等。要从根本上解抉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学业不良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必须各方统一思想,齐抓共管。

(一)解决学业不良问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材配备要紧跟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缩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提高系统的专业教育对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这是吸引学生专注于专业学习的首要条件。目前,专业设置过专、过细,适应面窄,课程内容老化、更新速度慢的问题比较突出,教育滞后现象严重,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学水平。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量逐年增加,大批新教师充实到了教学一线,在注重教学规模的同时,教学水平有下降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监督管理制度是当务之急。要鼓励教师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将教学水平与教师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低年级基础课教师要做好与中学教学的衔接,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针对成人的教学方法,要解决好大班教学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要研究解决多校区多层次办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学生角度讲,要倡导自主性学习、研究型学习,要努力从学习中获得乐趣。

再次,要研究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真正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高校激励学生学习的措施主要表现在每年一度的奖学金制上,按照“抓住两头,带动中间”的原则,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以奖励,给差生以督促及相应的处理。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目前的奖励制度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即可以激励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而对那些一般的基础较差的同学的鞭策作用很小。

另外,要加强学风与考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在这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在一些民办二级学院,须通过目标引导、制度管理,榜样带动等各项措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考风建设要加强考试纪律的宣传和监督。最近几年,大学生中请人代考,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作弊的问题比较突出,既破坏了考试的严肃性和公平性,又助长了某些学生的投机心理。严肃考试纪律不仅是态度的问题,还涉及技术问题,各高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和心理调适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从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完善自己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应付压力、挫折和环境变化的能力,帮助他们顺利成长。要加强心理健康的宜传和普及工作,利用课堂、课外活动及各种宣传媒体,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心理调适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关注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会简单的自我调适及帮助他人的方法,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避免极端事件的出现。

其次,要优化教育环境,尽量减少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负面刺激。要提高学校各级部门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服务对象,一切工作都应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解决好经济效益与服务质量的问题,服务质量、水平和学生需要的关系问题。倡导人性化的管理,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在学生学习、工作及社会活动的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倡导团队精神,解决好竞争与协作的关系问题,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竞争及竟争的后果,减少竟争的负面影响.

再次,要完善和巩固学生的心理支持系统。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同学在心理问题出现时不去主动寻求帮助,对获得帮助没有足够的信心,这会使处在危机中的同学备感孤独和无奈,加重心理负担。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密切与家人的联系,要创造条件、制造机会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亲情和友情可以使大学生在面临挫折和困境时获得精神支持,增强自信心。

(三)高校应该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为有心理障碍和学业不良的同学服务。

第2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 教育 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81

Review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ZOU Yan, DENG Li

(Suzhou Tourism & Finance Institute, Suzhou, Jiangsu 215104)

Abstra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the case of the current vocational students employment pressure, increasing competitive pressure, there are mor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in this context, how effective vocational colleges condu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fiel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ently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hina is still at an initial stage, regardless of the number of relevant research level, or depth level there is a big shortage, far from meeting the needs of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more serious Higher Colleges of circumstances,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research in this field. In this paper,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analysis, hoping to clear the status quo of existing research, a good grasp of the subject of research trends, enabling it to better carry out academic research to provide some guidance on this subject.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review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而国内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更晚一些,笔者在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这一课题的研究基本上集中21世纪之后,具体到高职院校这一细分领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更是最近几年的事情。随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高职院校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凸显,很多学生在校期间以及毕业工作以后,都表现出来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客观上要求学者加强这一课题的研究,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好开展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将现有研究成果归纳如下。

1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之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这一课题成为教育领域一个研究热点,主要就是这些年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使得学者开始关注以及研究这一课题。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有学者侧重于主观经验层面的总结归纳,有的学者侧重于实践调查。学者张兵、谢德光等,选择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分析,通过选择重庆市5所高职院校1万多名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状态良好,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所占比例非较低,但是与此同时,绝大部分的学生又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从高职学生个体特征来看,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心理状况,女生有心理问题的比例要高于男生,农村学生心理有问题的比例要高于城市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心理有问题的比例要高于的双亲家庭。学者武媛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了概括分析,认为由于家庭、社会、学校以及自身的各种影响因素,导致了高职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焦虑、自卑、消极等心理问题,即普遍上都处于一个心理亚健康的状态。刘瑞玲选择了潍坊职业学院、山东交通职业学院这两个高职院校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基于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的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其中抑郁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焦虑因子等排在首位。张晓冰,王丽霞对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该校学生有10%左右具有轻度心理健康问题,被调查学生中在敌对以及恐惧两个因子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同时不同年级、性别的学生群体在心理健康维度呈现出来明显的差异性。学者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广泛研究深刻地揭示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这凸显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2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多元化,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而具体的把握,这是做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以及前提性工作。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目前定量研究以及定性研究都有,定性研究方面,学者胡华北通过对安徽省合肥地区2400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专业满意情况、个人的自我认知、家庭情况、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等,这些方面的问题极大地影响到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那些专业满意度差、个人认知水平低,家庭状况不良、生活能力较差、人交际关系能力较弱的高职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说明了上述影响因素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学者刘俊娉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区基础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2012级五年制高职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人口学因素、生源地、家庭条件、学习情况、人际关系等都会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定性方面的研究,学者周婷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人口特征以及自身性格层面的缺陷,举例而言,自我评价的缺陷、自卑、缺少交际能力等等,除了性格层面的缺陷之外,还有学校教学环境不理想、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家庭教育滞后等等。从上述分析来看,导致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围绕这些因素,制定切实有效的教育措施以及策略,力争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策略研究

针对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因素,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以及视角进行了探讨,从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来看,国外在此方面不仅仅是理论研究起步较早,同时在具体实践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理论研究方面,学者莫里斯、利夫顿等学者编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大学生心理学》等书籍以及期刊,全面而具体地探讨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从实践方面来看,目前西方国家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属于学校的常设机构,学校都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师来负责对于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相对规范,建立起来了心理咨询师的认证上岗制度。国内学者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研究方面,很多学者也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学者黄天贵、蔡小丽认为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就是要高度重视这一工作,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以及保障;围绕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设计,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丰富以及完善,注重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作用。学者朱昆阳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有的放矢,注意针对学生的具体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培养学生自信心、积极乐观的情绪、学会做时间的主人。学者余庆兰探讨了拓展训练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注意利用好拓展训练这一手段,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确定拓展训练内容以及形式,让学生在拓展训练中,治愈心理健康问题,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林琳,柯晓扬,袁忠霞等认为高职学校心理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从心理健康预防保健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师资培训、心理健康拓展训练等多个方面着手,综合运用好这些手段来全面的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者刘淑霞,周兰桂,曾郁林等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认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要运用好积极心理学这一理论,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要求,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面对所有的学生,教育者要用平等、开放、发展的理念来看待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问题,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开展真诚的沟通,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不仅仅是要破除心理障碍,同时还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状态,通过正面情绪的引导帮助高职学生保持心理健康。也有学者从心理健康教育主体角度进行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探讨,认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个体等多个主体的不断努力,形成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目前学者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践研究、定性研究、微观研究比较少,既有研究依然不够全面、不够深入,既有研究的不足凸显了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本文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题现有的研究进行了一个全面综述,总结了这一课题的现有研究成果,同时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分析这一课题的研究趋势,希望能够给学者未来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指明一个方向,提升这一领域研究成果的实效性以及针对性,从而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兵,谢德光,谢玉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

[2] 陈桂兰,张秋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4).

[3] 武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5(9).

[4] 张晓冰,王丽霞.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3).

[5] 胡华北.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差异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2013(27).

[6] 刘俊娉.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2).

[7] 聂淼.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8).

[8] 周婷.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探析[J].才智,2014(9).

[9] 刘瑞玲.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潍坊高职院校大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J].职业,2015(8).

[10] 林琳,柯晓扬,袁忠霞.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考[J].教育教学 论坛,2014(18).

第3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177-02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中职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愈发凸显。通过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发挥了它的社会服务功能。但由于与普通教育存在较大差别,中职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在心理特征方面存在着特殊性,并且出现了心理特征偏离常态的现象,并严重制约了其培养对象——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在研究中职院校学生心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为中职生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

一 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并从心理现象不同的维度出发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总结分析。

当今社会,中职生往往被视为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成熟,社会阅历上缺乏经验,还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就使得部分中职生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问题。郑亚丽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中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严重、社交能力欠缺、逆反心理强烈、盲目追求个性、自控能力较差。周小红在《浅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培养思路》中指出,除了自卑心理严重、社交能力欠缺、逆反心理强烈等问题外,中职生还存在虚荣心强、适应能力差等心理问题。与其他学者不同的是,周小红还调查研究了中职生的积极性心理特征,发现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得分最高的维度为人际维度,这一结果表明中职生发展最好的是爱、心灵触动和信念希望,这为中职生的教育管理提供了切入点和启示意义。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也有不少学者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李梦卿和徐燕萍采用问卷调查和部分访谈的方式对辽宁、安徽、湖北、山西、广西、云南等东、中、西部七省(自治区)1100名中职生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发现中职生在抑郁、自尊、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就业心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张阿敏的《关于中职生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关系的调查》一文通过采用青少年问题行为自评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374名职业院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职生普遍存在问题行为。除了在心理问题类型方面进行研究,还有学者对中职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了研究,邹玉玲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为25.50%,其中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为24.27%,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为0.67%,存在重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为0.56%。

国内学者对中职生心理特征的研究显示当前中职生的心理问题较多,是一个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

二 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内学者从中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相关教育的缺失等方面对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进行了诠释。

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在职中高一和高二阶段,正是学生的“心理危险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生理发育迅速,而心理发育迟缓,身心发展失衡,形成生理“早熟”和心理“晚熟”现象。他们精力旺盛,感情丰富,但又具有冲动性,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王海霞在《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中指出,面对就业难的社会现实,中职生大多还没能形成自我同一性,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很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对未来无所适从。中职生的迷茫心理和因身心发展的失衡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本来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得以解决,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这两种教育不仅没有形成教育合力,反而激发了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形成。

从学校教育的层面来看,部分学校刻意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身心特点,采

用不当的方法教育学生,对学生体罚、心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偏激、自卑的心理。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面临体系不完善、形式单一、专业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不能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从家庭教育的层面来说,不好的家庭环境和不当的教养方式都会影响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和香月在其硕士论文《邢台市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亲子间沟通的缺乏、父母对孩子过低的期望及放任自如的教养方式都容易导致中职生出现认知、行为等方面的问题。高红琴在其《对我国中职生家庭教育的反思》一文中也指出,家庭教育环境差、家庭教育的责任转移是当前中职生家庭教育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魏克芹对中职生危险行为与家庭功能的调查研究表明,家庭功能与有意伤害、自杀、吸烟等危险行为都有显著的负相关。另外,宝炎兵在其硕士论文《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中指出,作为社会心理环境的社会风气对中职生的心理也有不良影响。

三 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研究

1.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研究

从目前国内学者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研究发现,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界定多为增强学生的人际适应性、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健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重点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指导与咨询,提供必要的援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苏锦玲的《在中职校的德育工作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理品质,从而使学生的人格能够健全发展。赵登绍的《自我概念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一文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通过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当今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从“传统单一式”向“现代多样式”转变,从“消极矫正式”向“积极发展式”转型,从“求助救助式”向“助人自助式”转轨,从“单向灌输式”向“互动体验式”转向,从“零散平面式”向“整合立体式”转换,从“封闭自主式”向“开放渗透式”转化。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家庭、社会积极配合和共同参与,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郭淑芹在《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改进德育课教学方式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崔景贵和黄亮从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倡导学校建立以积极型、主体性、发展性、自助式、青春期、职业类、文化层、网络化和整合态为要素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唤醒家长的责任感、指导家长正确地实施家庭教育的方式来增强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获得教育孩子的方法。赵登绍的《自我概念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从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应构建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树立实践光荣的文化氛围,完善实验实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我,提高自信心,以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来达到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目的。王志洲等人的《中职心育课之“三激”模式建构与操作范式研究》中指出,要建立“三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师本着激活、激发和激励的原则来建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心理体验,进而激励学生的心理成长。王海霞指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自信教育为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重新发现自身的优点和潜能,对未来充满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 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评价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很多,而且也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但这些研究大多是理论层面上的,既有的调查研究也只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从研究思路来看,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是沿袭着“问题、原因、对策”的思路进行。但由于“对策”的提出只是以心理问题的假设为依据的,所以“对策”的时效性可能会降低。另外,微观研究较少。既有的研究虽然提出了中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策略,但是这些策略大都因为比较宏观而难以落实到具体方法层面。其次,中职生的心理特征还与社会影响有关。但是目前研究社会影响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较少,对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在中职生心理健康合力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在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教师应紧随心理科学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与发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实践,着力建构高起点、有特色、可操作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促进中职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亚丽.当代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1)

[2]邹玉玲等.全员参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校园心理,2010(4)

[3]郭淑芹.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学苑教育,2013(3)

[4]李梦卿、徐燕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管视与对策——基于对我国七省(自治区)中职学生抽样调查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4)

[5]魏克芹.中职生危险行为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5(6)

[6]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2004.7

[7]崔景贵、黄亮.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建[J].理论经纬,2013(7)

第4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身心健康;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08-02

一、前言

近年来大学生体质令人堪忧,某些身体素质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更甚者是全社会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关注成为焦点,而对大学生同样重要的心理健康,却没有受到同等的重视,且没有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因此,从身心整体观角度来寻找解决途径是有必要的。为此,本文通过SCL-90量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同时编制专家问卷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因素。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南京三所本科院校——河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大一、大二、大三在校学生。采用整体抽样方法,有效测试学生人数共3643人,各年级人数和男女生比例合理,均无重大疾病。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用SCL-90症状效果自评量表为心理测量工具和自编专家问卷《压力影响因素问卷》调查表。其中,SCL-90量表共有效调查3643人。《压力影响因素问卷》共调查2133人,回收2133人,有效回收率100%。

2.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等查阅了相关文献及著作50余篇(部)。

3.数理统计法。通过办公软件EXCEL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SCL-90自评量表的调查结果(如下,表1)。

在调查的3643人中有1253人结果呈阳性,占总人数的34.39%,说明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是比较普遍且比较突出的。其中,1253人阳性者中两项及以上因分子呈阳性的人数占70.97%,且每人平均阳性项目数达到了4.44个。上述结果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及“问题多重(相互交叉)性”的特点。

2.三所学校学生《压力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表2)。

相关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心理压力(精神负担)有一定关系。通过对3007人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主要集中在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11个方面:(1)从压力分布来看:“学习”的集中度最高,达60.57%;其次是“就业”和“人际关系”;再次是“经济”、“技能能力”等。无压力者仅占调查总人数的13.66%。(2)除无压力者仅占13.66%以外,其中平均每人有3~4个压力。(3)压力的数量与特点:除无压力者仅占13.66%以外,存在3种以上压力者为58.09%;有4种以上者为45.46%,这表明大学生的压力具有多重性的特点。

上述结果显示,来自于“学习”、就业、“经济状况”的压力最多。本质上,这些压力都是他们在整个大学阶段很难摆脱的现实问题。因此,要想解决大学生的压力问题,就需要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使他们掌握更好地缓解压力的方法与技巧。

“脑力劳动的齐加尼克效应”和现代医学告诉我们,脑力劳动是以大脑的积极思维为主的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紧张是持续不断的,往往是形式上休息了,实际上还在思考并没有休息。这种无意识的心理紧张的压力叫“齐加尼克效应”。学生如果有较大的心理压力,长期用脑过度,精神负担过重,引起能量降低而产生的疲劳不能从休息中得到完全补偿,久而久之,酿成了知识分子最常见的多发病之一——神经衰弱症。神经衰弱症是由于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导致精神活动能力减弱,以容易兴奋和迅速疲劳为特征,其主要表现形式为易疲劳、头昏等,甚至导致机体调节能力的紊乱。因此,大学生健康不能只从体质下手,更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促进心理健康。

四、结论

1.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集中,具有多重交叉性的特点。大一和大二、大三的学生共有且排在第一位的是“忘性大”,这不太符合年轻人生长发育规律。学校有待完善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政策支持及具体实施方案。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阳光体育政策实施的效果提出挑战,学校健康教育也将面临新的课题。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身心健康问题,学校层面要从教学手段、运动方式、运动内容、体制观念、管理、学校硬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作为具体执行部门的学校、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如帮助指导建立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校级学生心理自评网络系统,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成长轨迹,为学生提供自我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孙志强.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0,(03).

[2]陶明达.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0,(04).

第5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 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1.1 目的

本课题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期实现以下目的:

(1)通过调研,了解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并分析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方面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2)弄清楚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存在的不足和误区,探寻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构建能有效运转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课堂,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尤其要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2 意义

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有效模式是适应时代挑战的需要,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要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构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以提高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起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得到关注。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作了深入的研究,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探索了许多操作模式。如心理——德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诱导式教学模式等,这些模式有的是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是从心理发展方式上建构,有的是从心理品质切入,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成绩斐然。

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完善,表现如下:政策与实施脱节,落实不到位,有些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敷衍了事;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为数不少的人是滥竽充数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名无实;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一方面是心理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同时又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2 方法

2.1 对象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学生适用的问卷

我们采用王极盛教授改编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强迫、(2)偏执、(3)敌对、(4)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5)抑郁、(6)焦虑、(7)学习压力、(8)适应不良、(9)情绪不平衡、(10)心理不平衡等10个因子。在此量表中,确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标准为:2~2.99分表示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3~3.99分表示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4~4.99分表示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5分表示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2.2.2 小学生适用的问卷

我们采用被大多数学者使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稍做修改,共有21道题。从四个方面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即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和性格。

2.3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动态,把握好课题的研究方向,理清思路,对调研报告和论文即研究成果有一个基本的构思和设想,编写调研提纲、选定合适的调查问卷。(2)实施阶段。联系海南中学、府城中学、城西中学和万宁二小等学校,安排好调研时间;开展调研活动。调研对象主要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德育教师、班主任和部分学生。(3)深化阶段。整理调研材料。将调研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归纳分析,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需要可再次调研;中期评估(研究报告、成果展示等);汇总、分析材料,完成论文并发表。(4)总结阶段。课题组关于结题的意见;课题组结题报告、申请结项,验收;资料归档、成果申报。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按照教培院和学校要求,建设好网络平台,撰写好博客。

2.4 具体方法

(1)文献分析法。搜集、阅读并分析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教材、论文等,组织课题组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尤其对本课题研究有理论支撑和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文献资料,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等文献。(2)问卷调查与访谈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发现问题与不足,确保研究立足于实践、更有针对性。(3)行动研究法。以班级为研究范围,观察心育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对工作的实效性进行分析并加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模式的要素和结构,积累模式操作的实践经验。(4)经验交流法。与工作在一线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师和学管人员等多沟通交流,拓宽视野,启发思路。

3 结果

2012年5月、6月期间,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到海南中学、城西中学等单位进行调研。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分管领导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师做了访谈,将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3.1 访谈的内容

3.1.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所访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比较重视,均有主管校领导负责,一般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归在一起进行管理。在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有经费投入但明显不足,硬件设施有待完善。

3.1.2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所访学校一致认为班主任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每班配有一名心理委员,有的学校对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有要求,有的无要求。

3.1.3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形式

具体形式主要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如海南中学设有心理教研组,五个专职教师,都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专门负责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且有课程教学计划,每两周上一节课;挂靠德育网站进行网络宣传、黑板报(每月换一版)、主题班会、并且根据需要不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每天有人值班。

校方普遍认为建设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最重要,学校离不开家庭的配合,社会的支持。

3.1.4 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分为以下几种:学习问题,表现为考试焦虑、考试舞弊、厌学逃学,初三、高一至高三都有考试压力问题;人际关系紧张,包括同伴和师生关系紧张;青春期问题,如早恋现象,早恋造成成绩下降;适应问题,高一初一有入学适应问题;情绪问题,包括情绪不稳、心理承受力低,记忆力衰退等,个别同学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严重的甚至出现自伤或伤人等现象。

3.2 问卷的结果

我们课题组发放问卷870份,收回有效问卷780份。问卷的数据结果如表1:

3.2.1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图(如图1)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有三个显著特点:(1)心理健康水平基本良好,轻度及无症状占较大比例。(2)学习压力、强迫症状、焦虑、情绪不平衡症状比较突出。(3)每一症状程度由轻到严重呈坡度减少。

3.2.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小学生四个方面的心理状况分别为:(1)在学习方面,多数孩子上学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在作业方面能够认真完成;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够;看重考试成绩;在学习方式上,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方式;希望能得到老师或家长的肯定和鼓励;13%的学生没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环境,1%的学生厌烦学校。(2)在行为习惯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纪律,集体荣誉感强,但也存在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行为受限,心智发展受到影响。(3)在性格方面:表明现在的小学生情感意志薄弱,低年级的同学对父母依赖强;感情上过于理性,缺乏同情心;独立判断的能力较差;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好胜心强,处理问题感情用事。

多在人际关系方面,数学生不能够与人很好地沟通,个人较封闭,认为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表明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不太重视孩子做人的教育。

4 讨论

4.1 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并没有真正理解,大多数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老师或班主任的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氛不浓。实际工作中,专业心理教师较少,基本上由德育老师代替,通过班主任工作和学校德育活动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不足。就我们调研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或经费少,缺少必要的配套场所和硬件设施、音像资料及测评软件等。也没有经费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向家长、学生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材料,无力开设免费心理咨询热线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3)师资力量薄弱。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而且身兼数职,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理论功底薄,实践经验少,指导实践不力。因此,很难胜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对心理健康问题不以为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的认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暂时的过渡性问题,过了这个“坎”,孩子们会自动纠正过来。部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都是心理健康的。这样就严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实效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提高心理素质,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却问题多多。如有的学校没有将心理教育课程正式纳入教学管理体系,或是课程开设处于无序状况,或者课程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大,课程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6)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利用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很多学校偏重于学校“单枪匹马”地开展教育,未争取家庭与社区的配合,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4.2 对策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教育工作。

(2)完善硬件设施。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应纳入预算,单独列支。增列的经费主要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教研、师资培训以及业务或课题研究等。根据需要,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辟出或建设专门地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场所,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每个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引进一定比例的专业人才,配备数量适当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这些教师应当有专业水平,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要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和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并将其列入年度计划。在校本培训中,加强全体老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逐步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在行、个个关心的工作状态,最终形成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4)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工作、政教工作中分离出来,独立设置课程,建构既能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操作,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5)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要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各科教师应深入挖掘,对中小学生实施自觉、有意识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和发展健康的心理。

(6)社会、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兴的、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调研情况表明,面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教学、心理咨询和辅导效果不尽如人意。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仅靠学校“单打独斗”,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多方给力,创设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

5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建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要明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任务: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要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且“预防胜于治疗。”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6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范文

——大庄中学党支部办人民满意教育调研报告

根据沂教党发[2019]23号文件。中共沂南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关于印发《全县教育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确定调研课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办人民满意教育”。学校党支部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初步形成大庄中学党支部2019“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报告,具体报告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党性修养,激发开拓进取的工作热情,培育追求一流的教师精神面貌。我校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把学习宣传作为头等大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通力协作,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办人民满意教育”调研课题,通过此次大调研工作的开展,切实抓住学校发展短板,找出问题、发现需求、提升效果,扎实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将中央和省市县委决策部署和沂南县教育和体育局安排不折不扣落实落地。

二、调研目标

聚焦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切实找准在教育转型升级中学校存在的差距与不足,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形成长效机制。使广大师生、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努力做到党员干部树榜样、普通党员受教育、广大教工得实惠、学生家长齐称赞、服务社会真欢迎。

三、调研原则

(一)率先垂范。学校党支部班子带头,中层干部全部参与,采取“集中学习+个别谈心+全员推进”模式,形成责任到人、分管到位的全覆盖体系。

(二)融入工作。调研历时一个月,与学校的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强调调研的重要性,又要突出调研的实效性,在统筹中凸显有机结合,在联动中体现凝心聚力。

(三)突出实效。学校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我们要把发现和解决问题作为学校大调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此为契机,扎实有效地推动解决问题。

(四)坚持常态。不能因为调研历时一个月,学校就以一个月为限,要把这项工作常态化,对于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在全校加以推广,形成常态长效机制。

四、调研内容

1.调研方式:

重点开展阻碍学校发展的矛盾争议类问题的调研,可以采取调查问卷、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开设专栏,广泛收集问题和意见建议。

2.调研内容:

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开展大调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聚焦教师队伍培养,加强与家庭、社区联动,构建育人合力。

五、调研安排

1.动员阶段(9月初起至9月上旬)。9月20日之前完成调研工作方案的制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责任。

2.调研阶段(2019年9月至10月)。结合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比如如何办家长满意学校、学校管理精致化程度不够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与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等问题,开展调研。根据各自分工做到全覆盖,确保听到师生和家长的实话。

3.梳理阶段(2019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对问题进行全面梳理,找准学校发展的“堵点”、“痛点”和“难点”。分析原因、汇总情况,形成解决问题的清单。

4.解决阶段(2019年10月中旬)。学校对梳理出的问题实行分类处理,召开校务会、行政会,通过召开各级各层座谈会,为研究解决问题理清思路,制定对策,完成学校党支部调研报告撰写。

5.完善阶段(2019年10月中旬至月底)。学校及时总结形成好做法、好经验的常态长效机制。同时,通过问题的梳理、分析、解决,进一步优化完善各项制度措施,并形成调研报告。

6.巩固阶段(2019年11月起)。学校继续推广大调研形成的成果,边实践边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扎扎实实做好大调研的延续和落实工作。

六、调研要求

1、成立工作小组。学校成立大调研工作小组,书记与校长对大调研工作亲自部署、带头参加,确保大调研有力有序推进。

2、边调研边解决。学校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梳理,做到边调研边解决问题,把解决问题贯穿于大调研的全过程。

3、凝聚共识。学校要让师生和家长充分了解开展大调研的重要意义,赢得理解和支持,为切实推动解决问题、补好短板形成共识。

学校要鼓励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围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群策群力,大胆创新。

六、调研总结

学校党支部经过近一个月的调研,广泛搜集广大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意见,认真审查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的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纲要,汇集我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办人民满意教育”调研问题如下

(一) 在“学懂、弄通”上还有差距。存在实用主义倾向,没有将文件悟深悟透,学习仅留在“皮毛上”,对大量涌现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缺乏敏锐性,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在“学懂”如何把握时代机遇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未能把上级文件和学校实际工作紧密的的结合起来,不能很好的运用精神指导工作,不善于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不能将学习转化为工作动力,不善于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找到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效率的好办法好点子。比如:针对新时期的学校教育,还是老思想、老做法、在创新教育方面做得不够。

(二)在“做实、敢为”上还有差距。对如何结合单位自身实际,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改革发展实际思考不够深入,研究不够透彻。常用惯性思维思考问题,把学习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视同为看新闻、读报纸、联系实际工作不够紧密,还存在不敢为的思想。认为“做多错多,不做不错,干脆不做”,工作怕失误,不敢冒风险,担心踩红线,触犯规则,把“不出事”作为最大原则,工作缺乏创新;部分干部老师有摆老资格,推脱工作,拈轻怕重,工作热情不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畏难情绪,没有用理论工具科学分析,准确决断,合理解决,要么选择逃避,要么绕道而行,缺少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毅力。

(三)在“精致化管理”上还有差距

学校“美丽教育”特色品牌打造提出两年多,各项工作开展虽已步入正轨,但效果不明显,尤其是精致化管理未能起到实质作用。还存在各部门之间量化管理不够细致,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工作懈怠,进取心不强等问题。

(四)在整治“四风”问题、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作风部分党员同志存在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独善其身,”等不良心态 ,对于身边存在的不良风气和同事身上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提出批评教育。对党员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在纪律检查方面,担当精神不足,有老好人思想,缺乏动真碰硬、黑脸瞪眼的勇气,履行监督责任不强。

七、如何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办人民满意教育”

1.完善“三会一课”常态化学习制度,与落实党内基本制度结合起来融入日常经常,不断强化党员干部一心为民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主要领导干部要带头讲党课,注重运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强化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2.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相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让党员教育回归本真,以此强化全体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努力打造一支能够堪当大任、敢于担当负责、政治信念坚定的党员干部队伍。

3.坚持以学校教育、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思想觉悟高、教学能力强、工作热情高涨的教师团队精神。深入学生家庭、开展家校共建活动,把家庭教育融入到学教教育中,关心学生一切,观照家长生活、命运、情感,表达广大家长、的心愿、心情、心声,引导他们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加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

4.积极推进改革,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学校管理不断创新改革,多向先进的学校、名校学习,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争创教育品牌,努力打造大庄中学“美丽教育”

5.制定详细学校发展思路,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做好

①、完善科室、部门负责人述职制度。做到权利下放,责任上移,通过述职报告明确各科室工作目标、谋划工作过程、反思工作成果。

②、健全学校各科室、各部门管理运行体制。做到制度管人、制度理事、制度运行,提高干事效率。

③、加强校际间教育联盟建设。扩大教育视野,加深纵向横向教育探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④、重视教科研,创建学校特色教育。加强学校品牌建设、通过特色教育扩大影响力,努力争创人民满意教育。

⑤、狠抓教学质量,改变教育方式由散养、漫养变成点对点培育。努力提高教学成绩,赢得官方认可,百姓口碑。

相信通过本次“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主题教育学习,大庄中学党支部定能够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努力奋斗,带领全体教职工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不断开拓进取,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7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范文

【关键词】医学专业;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等方面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复杂化、心理危机日益凸现,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心理状况有较大关系,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根源已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面对各类压力,医学本科生能否合理解决心理问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如何开展?

1 调查内容

1.1 调查对象:对湖北医药学院应届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2012年4-11月,随机抽取230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30份,收回有效问卷227份。涉及5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66人,护理专业70人,药检专业26人(药学专业13人,检验专业13人),麻醉专业18人,口腔专业54人。

1.2 调查项目:按职业心理调查研究问卷的项目,参照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设计问卷。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1)个人基本情况和调节能力,如:性别、专业、学历、年级、籍贯和户籍类型、家庭收入、就业目标等(2)心理健康状况项目,共涉及20个基本知识,可客观地评价个人的心理压力、心理素质及调试能力。评价打分:不符合0分,符合1分。

2 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结合了问卷调查和文献法。调查问卷当场发放,由被调查对象填写,并当场回收问卷。将数据用SPSS15.0软件处理,并采用Ⅹ2检验,统计分析医学生心理状况和受影响因素。

3 调查结果

统计性别、专业、学历、年级、籍贯和户籍类型、家庭收入、就业压力、个人目标等基本信息。问卷第二部分应答总得分为20分,最高项目为“善于找出自身优点(自信心)”,平均0.84分,最低项目为“制订了职业规划并严格的执行”,平均得分0.36分。得分占总计分的50%为7个。表1

除护理和麻醉医学等其他专业学生,多数人都对考研问题关注热切。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面对考研和就业两方面都有较大的压力。具体表现在就业与考研的两方面平衡上:一方面毕业生考研而放弃的实习,耽误了业务的掌握;另一方面应聘单位对学生的操作能力非常看重,因而又有一定程度焦虑感,这样的情况对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十分不利。

随着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多,产生的心理问题益多,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培养要求相对严格的一类,因而,针对就业状况的多样化,心理问题的复杂化,有高达95%的医学生的承受压力也会升高,甚至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需要。多数具有该状况的医学生欠缺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可能是被调查的学生表现出了心理压力较高的原因[1]。

4 讨论

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心理问题较集中:面对生活学习、学历需求、招聘指标等,诱发焦虑指数升高,并且心理问题增多;面对考研和就业两方面平衡的较大的压力;面对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容易形成心理障碍。究其原因,可能与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与社会环境、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

4.1 就业与社会环境: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在其专业就业过程中就业形势异常严峻1社会环境因素:扩招剧增的大学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严重失调,对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2]2培养机制因素:现代社会人才机制的运行,导致大学生就业中产生的心理问题,既与社会因素有关,也与学校行为及学生自身因素有关系。[3]

4.2 大学生心理素质: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是考研,但多数由于五年的生活中没有做或没有做较为详细的职业规划,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存在难以适应现阶段的变化要求,就很难展现出良好的调试能力和心理素质。

4.3 个人经历与期望值:大学生各自的成长环境、专业基础等方面的差异,社会背景、家庭状况、个人期望值也不尽相同,因而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4]。应届毕业生都有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并与心理状况有较大关系。

5 建议

5.1 调整个人期望值,建构正确的择业观。当前,高校急剧扩招所引起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要谋求理想职业就必须认清形势,并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方向,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从自身的兴趣出发。结合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个性、能力以及家庭情况等进行定位职业期望值,在职业定位基础上建构正确的择业观[5]。

5.2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开设合理的教学。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因此,学校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使他们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对刚入学的新生应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和宣教,保障良好的就业心理,并注重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活动。对各年级组织定期检查,对焦虑问题进行早期预防和引导。同时学生自身对于学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大学生心理学》等相关课程要有高度的重视度。

5.3 开展心理健康调查,重视高效的培养。随着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多,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培养要求相对严格的一类,产生的心理问题益多。高等院校多对应届毕业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适当的调整就业的模式,以便他们更好的就业;改革医学生培养制度,争取达到高效地培养有社会服务能力的大学生的目的。学校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不局限于提供给学生文化知识,还通过个人的选择、内化,并最终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医学生心理素质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关系的和谐,更关系到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米绍英 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探讨[J].校园心理,2012,4,10,2:23

[2] 夏甘霖.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现状及成因分析[J].黑龙江农业工程院,中国市场,2010 35,129

[3] 王少梅.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6,134,69:10

第8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范文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来源;对策

Abstract It is shown by study tha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for medical students a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se problems have attracted education workers' attention. Accord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postgraduates in our School,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ental health state of the medical graduates, analyzes the source and causes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makes a number of view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medical graduates in the actual work.

Key words Medical postgraduates;Mental health education;Source;Countermeasures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2007年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已突破1800人,比2001年的427人增长了3.2倍,医学研究生教育实际上已经由精英型向普及型发展。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作为医学研究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是否能够完成“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这一神圣天职,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因此,笔者拟结合我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来源和成因,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为加强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

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研究生群体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逐年上升,一些高校心理门诊接待的学生中,研究生比例已经接近50%[ 1 ]。笔者在2年的研究生辅导员工作间,切身感受到部分研究生因面临着种种压力而出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我校研究生近两年来也出现一些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无法完成学业事例。2006级一名女性硕士研究生,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回避回忆研究生阶段的事情,表现出强迫和烦躁情绪,无法继续学习,导致退学;2005级一位博士,由于课题以及家庭原因的压力,出现了焦虑、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等症状,无法完成学业,只能推迟一年毕业。

相关资料报道,2002年第三军医大学对该校264名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和分析,发现有11.7%的军医大学研究生存在着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2.3%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某医科大学一男性硕士生因长期心理障碍得不到疏导而发展成一种变态心理,装扮成女生窜至另一所高校女生澡堂偷窥而受到相应的教育和处理;2006年3月有关“复旦研究生虐猫”的帖子在网络上也广为流传。一些医学院校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表明,约17.17%的医学研究生存在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和偏执。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国内常模,但优于大学生常模和非医学研究生。此外,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还具有女生差于男生,硕士研究生差于博士生,二年级研究生差于一、三年级的特点[2]。

2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来源及成因

2.1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来源 研究表明,学业、就业、经济、婚恋、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及方法、环境适应能力是医学研究生压力的主要来源。某高校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医学研究生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学业,其次是就业、经济、婚恋和人际关系等问题。青年咨询网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影响研究生的主要心理因素是就业、学业、情感问题,与本调查结果基本相近。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持类似结论[3]。

2.2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2.2.1 竞争压力大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是竞争压力太大。这主要是来自学业、就业和经济压力。从对医学研究生的学业要求来看,医学研究生承担着比其它类型研究生更大的压力。我校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考试按《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课程学习管理规定》的要求执行,课程考试合格并取得规定的学分数,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在学期间,有两门学位课程考试不合格,经补考合格者,或有一门必修课程考试不合格,经补考仍不合格者,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但不得申请学位。从笔者担任2年来的研究生辅导员经历发现,大部分同学反映学习压力过大,特别是临床学院的研究生,从开学初就每天晚上坚持晚自习。我校每年因为外语考试成绩、课题研究成果、数量,还有学位课程成绩这些硬指标没完成而没取得学位的平均有20多位同学。随着高校对研究生毕业要求的提高,如研究生必须在统计源期刊发表文章,博士研究生必须发表SCI论文,学业压力更大。同时,目前研究生的就业矛盾已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生人数逐年扩招,竞争随之加剧。而作为学历高的研究生而言,他们承受的经济压力更大,求职的心理期望值也更高。相当部分研究生当时考硕、考博的目的就是为了暂时规避就业矛盾,希望高学历可以换来更好的就业机会。但是当他们刚一入学就会发现就业的竞争逐年激烈,不一定能达到他们的期望值。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势必造成他们心理落差,但此时,他们已没有再逃避就业的退路,那些不能正确调整心态、准备定位的研究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在多重压力的交互作用下,医学研究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负荷日趋沉重,造成了过重的思想和精神负担,如果不能正确对待现实和及时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势必影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2.2 人际交往范围窄,交流少 调查显示,多数研究生都认为缺乏交流是造成他们心理困扰产生的关键。由于研究生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他们的业务培养和学习大多是采取在各自导师指导下的个别培养办法进行的。因此大部分同学主要是与自己的几个“同门师兄弟”联系交往,或者同一专业的同学会交流多一些。大家整天在医院或者实验室忙碌,互联网的普及又占用了大部分的空闲时间,加之研究生的集体性活动比较少,社会实践锻炼机会欠缺,导致了研究生学习相对分散、生活相对封闭,缺乏与他人、与社会更多更深的交流与接触的机会,这样就容易导致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障碍。未婚的同学到了这个年龄,萌生着对异性和情感的渴望。相当一部分已婚的研究生,为了学业不得不与妻子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十分渴求爱的交流却未能如愿,因而也常常感到孤独难耐。另一方面,一些高校不注重在研究生当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没有开设符合他们特点的体育和心理学课程,使多数研究生缺乏心理调运的理论和技能。不仅如此,少数研究生在平常自视清高,在碰到思想问题的时候不愿意告诉老师、同学和朋友,而自己又缺乏解决这方面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导致思想压力很难得到缓解。

2.2.3 应对逆境的能力差 迫于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本科应届生直接攻读硕士,或者硕士直接攻读博士,他们在整个青少年时代的人生旅途上是一路鲜花走过来的,没有经历逆境磨练,缺少应对逆境所必备的各种心理素养,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较差,在人际交流及心理承受能力方面较差。一些研究生本身的人格并不健全,只会读书,甚至把升学作为自己的避风港。一旦激烈的竞争降临,来自工作、学习、生活和婚恋方面突如其来的困难和打击,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自然无法适应。若不及时正确调整过来,这时候出现心理问题的机率就高了,容易产生心理冲突而情绪不稳,甚至表现出冲动的行为。

事实上,医学研究生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是正常的,它与常说的“精神病”等心理疾病是完全不同的。尽管有自杀、退学等现象发生,但总体来说,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还是以常态为主。因此,关键在社会和学校都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3 对加强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3.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目前国家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中没有象对大学生那样提出心理健康的指标,缺少制度性的指导和约束,许多学校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缺乏重视和理解,部分人们认为医学研究生作为高学历的人才,已接受过医学、心理学方面的教育,因此容易忽视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使得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套方法,更重要是体现了一种实践性很强、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共识。全校上下,包括校领导、各级政工干部和辅导员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了解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纠正医学研究生无需心理关怀、心理素质培育等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错误观念的影响,正视少数研究生存在的心理素质问题,把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培育作为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为社会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

3.2 构建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着力构建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校级心理健康机构、院级心理健康组织、年级心理健康小组。校级心理健康机构应由专职人员-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老师负责管理,组织协调研究生学院管理人员和研究生导师,通过心理辅导及心理训练活动,有效地为研究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院级心理健康组织,应由研究生院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及研究生导师组成,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服务。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应由研究生会牵头组织,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的研究生组成,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学校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引起的恶性事件的发生[2]。

3.3 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3.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和系统的健康教育方式。由于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对心理学知识均有所接触,而且大多数人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时,特别需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设置。一些专家认为,医学研究生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要包括下面的内容:对客观心理活动(客观人性)的理解,自我人格的分析和理解,心理危机的干预技术,心理应对,人际交往心理学,医患沟通的技术方法,心理诊断的技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技术,健康教育的手段、方法。这些内容,既能满足他们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也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提供实际性的帮助。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的设置上,要注意多样化,如老师主讲、讨论、案例分析、团体开展的心理游戏、心理AB剧、心理自我分析、自我探索作业等等。已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院校发现,与心理健康讲座、宣传板报、朋辈的同伴教育等形式相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能使同学们受到深入、系统心理健康教育[4]。

3.3.2 开展专门为研究生服务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情况更为复杂,他们的社会经历较为丰富,世故性和独立性更强。以我校研究生的情况为例,从培养类别上看,有非定向、定向、委培、自筹等,从婚姻状况来看有未婚和已婚的,从生源类别上可分成应届和往届的,因此研究生的整个情况呈现出复杂性和特殊性,不同类型的同学所面临的压力是有区别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对症下药,开展针对性强的心理咨询,这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在研究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给研究生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和他们交朋友,平等对待;第二,结合研究生的身体、年龄结构及所处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特殊氛围来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第三,注重对研究生进行适应性和发展性的心理训练;第四,心理咨询工作要及时、到位。只有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心理障碍的成因对症下药,心理健康教育才可能取得显著成效。

3.3.3 充分利用网络等方式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生在进行心理咨询时,注重隐私保护。根据调查表明,当研究生求助于专业人员,他们首选对象是网络咨询,其次是学校心理咨询室、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医院心理科。超过半数的研究生喜欢采用网络或者热线电话的方式与咨询师面对面、一对一的进行咨询。我们要重视利用现代技术提高心理咨询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学校心理咨询室要建立心理辅导热线,利用现代网络完善网上心理辅导。利用校园网开设各种心理栏目,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解疑释惑。教师通过网络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自我淤积,进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纠正和调节心理状态。

3.4 注重实践经验,提供多种丰富有益的交流机会是解决研究生心理困扰的有效方式 研究生课堂教育要与课外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一系列内容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同学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经验,长才干。如利用假期组织研究生开展“三下乡”活动,进行医疗服务实践,或者通过研究生担任住院医师,挑选较优秀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团组织等实践机会,有意识地增加他们的社会经历,以培养他们在社会交往、组织管理、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即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5];学校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余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使研究生们在学习期间有张有弛,通过文化娱乐活动达到有效的心理调节作用,从而使他们保持乐观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

参考文献

[1] 唐峥华.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9(23):357-358.

[2] 邢晓辉,凌朝辉,常军武.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10):86-88.

[3] 夏文郁.医学研究生心理素质亟待提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39-42.

第9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范文

【关键词】就业;安全感;不安全

安全感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个重要领域。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指“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丛中和安丽娟则认为,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感与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大学生就业安全感是安全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集中体现在大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掌握的信息等主客观因素对就业能否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这一风险的预判。了解大学生就业安全感的现状和问题,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本课题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问题提出的背景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是国之栋梁,大学生对就业现状和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职业规划与展望以及对相关信息的取舍。当前,大学生群体数量的众多以及自身受教育的层次差异,导致其对今后的就业预判普遍不容乐观,缺乏就业安全感,这严重地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体现了出来。补救最好的办法是对症下药,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安全感现状,弄清影响其预判的不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这是补救也是对症下药的前提和基础。

(二)课题问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了解兰州主要高校大学生就业安全感的现状以及探究具有相关影响的要素,为兰州主要高校提升学生心理安全感、减轻忧虑状况以及促进大学生的更好发展提供依据。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安全感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大学生安全感尤其是就业安全感的研究同样具备以上两个学科的研究基础,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安全感进行了研究,就研究对象而言,安全感的研究主要考察整个社会的大群体,并且已经涉及到如学生、企业员工和患者等群体,尤其是对学生群体的关注;从研究内容看,当前安全感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安全感有关的因素,而安全感现状调查、对策方面的研究较少。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对大学生安全感的关注是相对不足的。而对大学生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即就业安全感的问题,学术界缺乏必要的研究和应对措施。

赫剑梅在《风险社会与和谐校园: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量化分析――一项关于兰州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借鉴风险社会理论,对大学生社会安全感进行了操作化探试,主要从学生宿舍住所安全感、饮食安全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九个指标测量了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现状与特征。但是这种研究过于宽泛,没有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安全感的问题。陈斯燕在《大学生生涯不安全感的调查研究》一文中认为,大学生的生涯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个人与工作不匹配、就业能力不足、职业发展曲折、工作特征不理想、工作压力过大五个方面。该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价值,但是它未能针对落后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安全感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依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在安全感的相关方面专家学者有所关注,但从整体而言,关注的广度和深度还是不足的,宏观方面和微观的研究和协调还是不到位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综合研究,为提高大学生个人就业安全感提供依据。

(四) 项目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大学生就业不安全感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因此,指导大学生应对就业不安全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大学生要对今后要从事的职业进行重新定位。审视自身职业特点,挖掘先关潜在优势,确立正确的职业锚,提高自身应对职业发展的各种能力。其次,学校和社会要创建良好的环境,加大相关方面的宣传和指导,提供更加便捷的职业信息,增进大学生就业的安全感。

(五)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的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分地区分学校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选取兰州本市的西北师范大学和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和平镇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榆中县夏官营镇的兰州大学分校和西北民族大学分校,这几所学校基本上能够代表和反应兰州的教育状况,总共分发调查问卷3500份,每个学校700份,收回问卷3300份,有效问卷3100份,有效率约为88.57%,其具体情况如表一所示:

注:暂且以大学一二年级为低年级,大学三四年级为高年级。

2.调查方法

运用到本课题的调查方式主要有典型调查、个人调查,调查方法有问卷法、文献法、访问法、观察法。借鉴和运用安全感量表(SecurityQuestionnaire)( 由丛中、安丽娟2002 年编制,分为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两个维度)和马斯洛的安全感―不安全感量表(S-I)量表的相关内容。

(六)调查结果及其总结

1.对安全感认识的情况

(1)对就业安全感相关知识的了解

从上表反应的情况可以看出,有45.16%对就业安全感相关知识有很好的了解,有48.38%对就业安全感相关知识有点了解,有4.83%不了解,有1.63%的大学生对这一问题没有关注过,从总体情况来说,有93.54%的人对这一方面的知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了解,这说明总体情况是乐观的。

(2)对就业安全感相关的调研所持的态度

上表反应对有关安全感相关的调研所持积极态度的(乐意配合)仅占46.12%,持消极态度的(包括看到很烦,不好推脱,不管不问三种)占53.88%,这一结果可以反应大学生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

(3)内心对就业安全性的感知

上表反映将近39%的人很有安全感或比较安全,有45.16%的人内心对就业缺乏安全感,有15.51%的人说不清,总体来看,所调查学生缺乏安全感,就业安全感感知状况不容乐观。

2.影响安全感的因素

你认为影响就业安全感的因素有哪些(见表五)。

注:次数,即被调查者选择此项的次数统计;重要性是根据各项次数由高到低得排序。从表中可以看出,个人修养有在3100个调查者中被选次数有2760次,重要性位居第一,人际关系排列第二,信息收集排名最后,家庭背景与人际关系的次数相近,学校的区别也有较多的提及。

3.就业安全感的性别因素

注:相对比可以用于描述两个不同范畴的数量关系。相对比的公式:相对比=f1/f2,相对安全感而言,男生对于女生的安全感相对比的结果是5/3.2≈1.56,结合计算结果可知女生比男生更加缺乏就业安全感。

4.就业安全感的专业因素

就就业安全感而言,理科生约是文科生的1.40倍,由此可得知理科生就业安全感总体比文科生要高。

5.就业安全感的年级因素

相对于就业安全感而言,低年级约是高年级的3.07倍;相对于不安全感而言,高年级约是低年级的3.52倍,这说明高年级大学生更加缺乏安全感,低年级同学更有安全感。注:高年级为三四年级,低年级为一二年级。

二、对于调查结论的梳理和探究

(一)被调查者普遍缺乏安全感,这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反映,与其有关的因素有以下几个:1.客观原因:地处西北的区域性限制,西北与中东部在经济上以及信息、交通、自然条件、人才流动等方面的差距,使得西部就业更加困难,大学生更加缺乏就业安全感;2.主观原因:就业等相关信息掌握的不足,自身专业水平的限制,所学专业本身难就业,就读学校的差距等。

(二)调查者消极应对的态度。从表三的数据可以看出对本次调查持消极态度的(包括看到很烦,不好推脱,不管不问三种)占53.88%,这说明大学生本身对这一问题不够重视,本身的态度不够端正,还有调查者的调查方式不够科学合理。

(三)对就业安全感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有45.16%对就业安全感相关知识有很好的了解,有48.38%对就业安全感相关知识有点了解。这说明安全感相关的知识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有比较广泛的传播,这与学校开展的各种职业规划活动和心理辅导是分不开的。

(四)注重个人修养,对其他因素也很在意。个人修养在3100个调查者中被选次数有2760次,重要性位居第一,其他几个要素如家庭背景、人际关系、学校的区别、信息收集也有所充分的反应,这说明大学生普遍认为解决就业安全感是一个综合的因素。

(五)男女性别在就业安全感上的差距比较显著。男生就业安全感要高于女生,这说明女生认为有更多的主客观条件限制使自身更加缺乏就业安全感,这与当前文理分科男女比例悬殊及社会上对女性工作的歧视有很大关系。

(六)就业安全感在文理科学生上的显著差距。理科生更加具有安全感,这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岗位对理科生的更大需求是有关的。

三、提出解决问题方案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阶段的重要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国家社会就业政策的变化,文化氛围的影响等,使他们所面临的竞争形势日趋激烈,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强,日益缺乏就业安全感。因此,系统、全面地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安全感的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一)切实转变自身的态度,全面了解安全感及就业安全感相关的知识。

态度决定一切,知识改变命运。只有我们尽可能多的了解安全感相关的知识,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用积极的态度,探求的欲望,为解决不安全贮备知识能量。

(二)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行动,利用各种有利方式提升就业安全感。

就业不安全感的形成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我们要弄清各种客体,多方努力。学校、家庭、社会这三方面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也只有这三方共同作用时,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就业安全感。学校要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和心理辅导,家庭要给大学生一个宽松包容的氛围,社会要转变固有看法,提供来良好环境。

(三)内外兼修,深入了解职业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大学生要了解自身的优缺点,正确判断外部影响因素,深入了解职业锚,时刻心怀学习的意识,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四)改革相关制度,建立大学科观念,提升综合素质。

反思如今的就业难问题,我们不能否定它与我国有关方面的政策性安排不科学完善有关系,文理分科这一政策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文科学生对理科类的知识了解甚少,也造成理科类的学生人文知识方面的缺乏,所以,我们要有时代观和全局观,改革相关的政策,建立大学科观念,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做一个全面的人,提高自身竞争力,克服就业不安全感。

参考文献

[1]复早霞,刘明理.大学生参与创造力特征及其与心理安全感的相关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9,10.下旬刊.

[2]张军辉,往海滨.大学生安全感及影响的调查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3]杨洁,王东华.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J].中国校医,2009,23(3).

[4]赫剑梅.风险社会与和谐校园: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量化分析--项关于兰州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J].社科纵横,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