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范文

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精选(九篇)

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

第1篇: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休闲消费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213-03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使人们拥有了更多自由的时间。作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休闲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生活存在,更是一种作为精神状态而存在,其自由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它的本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特点是求知欲强、精力充沛、勇于尝试、拥有丰富的休闲消费方式。大学生休闲消费是除了上课、完成课程作业以外的时间和个人时间的活动,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不成熟并且缺乏科学教育的引导,致使大学生们产生了休闲消费认知差、休闲消费道德失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及自身全面的发展。所以,关于大学生休闲消费的问题研究对于大学生的自我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人文教育的复兴都有重大意义。

一、休闲消费的概述

自从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也快速的提升。同时,人们的休闲消费习惯心理也悄然发生了的变化,这就更加促进了“休闲消费”的产生。

休闲消费是什么?休闲消费是指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休闲产品(物质的和精神的)消费活动{1}。休闲消费主要包括四个层次:首先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的消费,例如为了休闲,在日常生活商品、食品、衣物等方面的支出;其次是满足健康娱乐的消费,例如体育健身、户外旅游、个人喜好、家庭娱乐消耗品、享受型的服务体验等支出;第三,满足消费发展水平的需要,如图书、技能和知识的学习活动等方面的支出,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第四,友爱和其他慈善活动,以及礼品等情感消费领域。

二、当前大学生休闲消费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休闲消费是一个多样化的问题,首先是休闲消费动机,休闲消费动机是对个人的休闲消费活动进行刺激和引导,使休闲活动向着一定的消费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2}。大学生的休闲消费直接影响到休闲发展、休闲健身、休闲学习、休闲时间等不同的休闲消费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休闲消费行为。

休闲消费日益成为大学生们重要的生活内容和普遍的生活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的课程安排相比高中阶段宽松了许多,再加上各种假期,每年大约是170天休息时间,可以提供大学生们在一段时间条件内以实现休闲消费。

1.有理性,重发展,讲实惠。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不像有的人说的是主观的,没有计划,缺乏理性。因此,不应该把个别学生的消费或学生的个人消费都提及到所有的大学生。据调查,当代大学生的休闲消费更为理性,同时也注重追求理想,实现自身价值的休闲消费。传统的“廉价”消费观念在绝大多数的学生中仍然认同,休闲消费时应考虑到实际使用,当代大学生是讲究实惠的。据调查,67.8%的大学生购物,将与商家讨价还价;96.5%的大学生在假期旅游期间有节约、环保意识{3}。

2.有攀比心理,重消费感受,讲舒适享受。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爱攀比,通过个别访谈认为:例如,一些学生为了流行的手机,或获得一双时尚的靴子,节省其他必要开支,或通过其他金融渠道来消费。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当中,主要体现在交际费用和爱情支出方面。针对这些情况,他们更注重休闲消费的感觉。据调查,在通信消费中学生每月手机费高于100元的占43.3%,这说明大学生手机消费的不合理支出是相当严重的,每个月花费100~200元左右的比例达16.2%。他们承认,恋爱和情感需要的投入,会使消费增加{4}。

3.科学理财观念淡薄,经济缺乏独立意识,休闲消费倾向追逐前卫。大学生虽然给校园带来了青春的活力,但要提醒大学生的消费要适度。据调查,做辅导或其他兼职学生,53.4%的学生是为了提高社会经验,14.2%的学生为了获得独立,23.2%的学生是工作学习计划;当然,也有12.5%的学生持闲置态度,和23.6%的学生没有做任何支出计划{5}。由此,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淡薄,财务管理理念相对薄弱。

三、当前大学生休闲消费的问题研究

由于休闲消费教育在高校的教育中属于薄弱环节,导致大学生们不懂休闲消费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不适当的休闲消费也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1.高休闲消费现象趋势化。所谓高消费是相对于低消费而言,基本上指的是消费水平比生产力发展水平能承受的限度,即人们的购买力消费{6}。休闲消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结合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作为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父母的供给一直是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而追求奢侈消费和高消费是不可取的。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总额不到30%的真实成本,日常人际交往、买手机、上网聊天、玩游戏、恋爱、旅行等支出都是开销在他们的侧重点,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一直高于普通上班族。除了学习消费外,大学生的奢侈品消费也越来越多:一年的移动电话、电脑的成本在3000元左右,有的高达4000元到5000元{7}。“一月五百是贫困家庭,一月千元才够用,二千或三千才是酷,四千、五千算大户!”这些顺口溜,是对大学生活的网络评价,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休闲消费的总体水平较高,对大学生休闲消费行为的增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面子工程”背后,是家庭经济的负担。

2.盲目从众型休闲消费现象普遍化。当代的大学生是具有成年人意识的,对休闲消费,他们喜欢时尚,但是相对盲目:不断“攻击”的电视广告,使一些学生不能忍受诱惑,在商家消费中,折扣销售,赠送消费等不必要的消费行为之前,“事后感到遗憾”,这种情况普遍存在{8}。大学生的收入和支出严重不平衡,这反映了一种典型的非理性消费行为,这些休闲消费行为与休闲消费的概念是不一致的,是一种休闲消费伦理的缺失。

3.攀比炫耀型休闲消费在蔓延。攀比在一定的角度看,不一定是件坏事。如:与其他人的工作表现相比,要赶上其他人的学习成绩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在休闲消费问题上,比较,炫耀消费并不是一件好事。对从高中时期就努力奋斗,通过独木桥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想成功,但到了大学后发现,由于激烈竞争,自己在高中成绩一流,到大学并不突出,成绩平常和专业技能一般,所以产生了强烈的差距和损失感。他们认为通过购买高端、名牌商品和其他方式炫耀,从而提高自我价值,从周围学生的羡慕中,以获得一些心理安慰。一些大学生甚至不顾家庭经济状况,为了不自卑,不在别人面前“羞耻”,看到周围的同学消费,自己也要不顾“囊中羞涩”,倾其所有,进行攀比。在他们看来,品牌代表身份{9}。名牌产品代表了一定的地位,可以满足人们的展示、比较心理。他们通过炫耀、比较休闲消费,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从而获得了一些同学的钦佩和尊敬,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可最终的结果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目的,但对家庭却是沉重的经济负担。

4.浪费型休闲消费在扩张。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一,节俭的大学生应该提倡和发扬。但是,现如今大学校园里的浪费现象却是愈演愈烈,节俭的理念已经不在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当中了,甚至有人认为节俭是一种“小气”,浪费的体现就是“慷慨”、“时尚”。高校学生的浪费现象正随着发展潜力而在扩大。在日常生活中,浪费现象是令人震惊的:只吃一口的米饭,剩下就被倒掉;一条鱼没有吃完,就扔进垃圾桶;面包只吃一口被扔在餐桌上。在个人生活用品方面:牙膏只用一半就扔掉,铅笔只用几次,毛巾也只是用一次。在人际交往方面:适度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可以理解,但在大学生消费支出惊人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的生日晚餐要花上千元;在正在谈恋爱的男女生的消费也很昂贵;恋人之间的交流礼物,有的高达数百到上千元。当然,这种休闲消费是和时代进步、经济发展分不开的,但人际交往的成本很高,没有稳定收入的学生是很容易陷入窘境的。这种现象不仅使人际关系变味,而且与“双型社会”时代的建设相违背。

5.休闲消费观念及动机狭隘。休闲消费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花费时间,而是应该被理解为“成为人”的过程{10}。大学生闲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休闲消费动机的性质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大学生休闲消费动机是消极的,他们沉迷于网络,通过浪费时间,使他们的学校生活过得宽松。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休闲消费是一种误解,认为消费是打发闲暇时间,是很宽松的,无尽的游戏;而休闲消费是在线游戏,购物等;存在休闲消费和“丧志”、“游手好闲”的困惑。从大学生的角度看,大学生的休闲活动就是互联网、购物、看电影、听音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的休闲消费观念的狭隘,不知道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消费,更多地意识到休闲消费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和提高素质。

6.休闲消费能力不高。大学生们虽然普遍“爱好广泛”,可是却谈不上多才多艺。因此许多学生的休闲生活是游戏,购物,看电影,听音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大学生的休闲消费技能是很低的。大学生在思维、想象上是不同于他人的,他们是一组高质量的社会群体,其休闲消费行为对其自身发展、社会变革和进步,以及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解决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休闲消费问题,是学生自身与社会、社会与学校之间共同的问题。

四、大学生构建正确休闲消费方式的建议

大学生作为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其休闲消费内容的健康,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从而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关注大学生的休闲消费生活,要肯定其理性、健康的休闲消费模式,也应重视休闲消费的问题,开展有效的休闲消费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1.构建休闲消费教育的内容。

(1)深入大学生生活实际,认真调查研究。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认真细致地跟进大学生的实际动态调查,科学决策研究和引导有效教育。没有科学的调查,是没有根据的说消费,也没有实施教育和决策的指导。对于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倾向,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树立科学的休闲消费理念。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一个令人惊奇的结论是,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可以成就一个人。而大学生全年有1/2的休闲时间,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构建休闲教育体系。通过运用合理的规划方法和各种休闲消费活动的休闲消费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休闲消费时间和观念,自觉规划自己的闲暇时间。高校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教学生如何获得休闲消费技能,还要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建设,努力营造一个优雅的休闲消费环境和氛围。科学的休闲消费观念,合理的休闲消费,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缓解压力,调试心理负担,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回归生活的意义。

(3)开展丰富多彩的休闲消费活动。大学教育不仅是一种理论知识的教育,更要注重灵活、合理的休闲活动规模,使学生在实践中直接参与休闲消费观念,掌握活动的技能,体验休闲带来的乐趣,最终达到提高休闲消费活动的目的。学校不仅要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充分利用低消费场所的价格,为大学生提供娱乐的机会。让大学生的休闲消费活动不仅丰富,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精神。

2.开展休闲消费教育的途径。

(1)根据大学生的休闲现状,开展专题教育。相比于高中,大学生活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缺少了很多约束和控制。对于时间概念管理不善的许多学生们开展专项教育。专项教育是针对大学生可操作、易掌握的方法,介绍给大学生们时间管理模式和指导理论,科学制定符合大学生的休闲消费计划。传统的系列讲座并不应用于这种特殊的教育。参加专项教育人数应该是合理的,规模要适中,便于学生们的互动。进行这种专项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获得休闲技能,审美文化和休闲消费方式,便于他们在当前及未来可以利用好休闲时间,以达到休闲的真正目的。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消费观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学生勤俭节约,用科学的态度引导他们考虑个人消费,不要忘记科学的休闲消费计划安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需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合理的休闲消费。但是,如果不考虑个人的财务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消费模式是非常有害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地分析社会消费现象,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形成合理的休闲消费心理和行动。

3.营造休闲消费的环境。

(1)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培养大学生消费观念。高校应该承担育人第一的原则,重视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的互动,注重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养成良好的消费心理、行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建立科学的消费方式的课程培养良好的理财能力。

(2)在高校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一个好的家庭消费观念直接影响到一个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甚至家庭在某些方面比学校、社会影响更大。消费环境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载体,高校应促进学业成绩。消费观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念的科学消费活动的输出。社(下转第216页)(上接第214页)会是一个大环境,政府应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用正确的正面和积极的舆论引导人们理性消费,全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和谐、文明、健康的社会消费环境,引导学生走“健康与美”之路。

总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大学生的人数在逐渐增多,大学生的休闲消费现象也会越来越强大,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大学生消费者心理学的教育,而且要重视对大学生的休闲作研究和指导,学校、家庭、社会也应该加强责任意识,在各个方面扮演积极的角色,以促进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与科学的休闲消费观。

注释:

{1}田晖.休闲消费简论.太原大学学报,2006,7(3):28~33

{2}刘小华.我国大学生的消费伦理问题及原因探索.消费经济,2013,(17):119~122

{3}翟丽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解析.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电报,2011,(4):37~440

{4}李一男.简论大学生休闲消费.消费经济,2013,9(5):40~43

{5}http://.cn/o/2003-10-08/0649874922s.shtml

{6}薛秀军,吴巧.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及对策分析――以厦门、泉州四高校为例.厦门大学学报,2011,12(2):69~74

{7}郝风龙.大学生休闲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28(4):53~57

{8}林婷.当代大学生休闲状况调查分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013,9(2):92~96

{9}邓阳.“90后”大学生消费观念特点的调查与思考.校园心理,009,3(3):166~168

{10}马秀峰,温利华.大学生休闲行为特征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2,7(2):160~162

参考文献:

[1] 耿富云.硕士研究生休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中国电子教育,2009(6)

[2] 谢丽丽(导师:王桂林).我国直辖市市民休闲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3] 杨鲁(导师:邓国用).发展我国休闲消费问题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第2篇: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消费主义;社会责任感;弱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消费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它倡导体面消费、享乐至上的社会思潮。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资本主义市场扩张和扩大再生产的本质需要,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她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了心理层次,因而它是无限的要求。”[1]68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消费主义所倡导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在全世界得以不断蔓延。加之在现代大众传媒的肆意宣传下,消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足以引起全社会关注,它深刻着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文化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在消费主义的种种诱惑下,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弱、价值观尚未成熟,大学生在消费领域出现了畸形化消费和奢侈化消费的趋势。作为时代的精英力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出现了明显的弱化趋势。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学生强烈而牢固的社会责任感的树立,不仅是个体价值实现的关键,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民族的兴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以消费主义为背景,加强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消费主义的特征内涵

首先,消费主义追求无止境的极端人生价值。它是以追求无止境的体面消费和无节制的物质享受为目标,倡导从消费中获得愉悦,并将其视为生活终极目的的人生价值观。在物质资料异常丰富的今天,消费主义倡导和鼓动社会大众以消费的多寡作为衡量个体社会价值大小的标准,鼓吹无节制的追求物质享受和生活消遣,并将其视为社会大众的生活目标。“信奉消费主义的人认为只有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感望的满足才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只有人所占用和享用的物质财富才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象征。”[2]170

其次,消费主义是一种极端的文化现象。它倡导“消费即人生,人生即消费”的人生哲学,无视物品本身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不追求物品的实用性,却将物品消费背后所蕴含的符号意义无限扩大,其本质上背离了“消费是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的手段”。在消费主义者看来,世间一切都是商品,都可以消费。他们认为,不仅物质生活资料、文化艺术产品、人际交往关系等可以用来消费,甚至个人的尊严、人格、甚至隐私都可以成为供人消费的对象。消费主义者将追求价值符号消费作为普遍的文化倾向,最大限度地刺激人们消费欲望的不断膨胀,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文化态度。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消费主义已经成为一种超越民族、种族、国家和文化界限的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意识形态。美国学者比尔・麦克认为“消费主义是目前为止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现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逃脱我们的良好生活愿望的魔法。”[3]15

再次,消费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者将人的消费价值凌驾于人和社会的其他价值之上。在物质极度丰富的现在,在消费主义者看来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更是社会大众消费欲望的生产,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感望的无限满足才是社会生产的根本所在,不断追求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和消费激情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曾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讲到,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由于物质消费容易为消费者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使消费主义极具迷惑性和诱惑性,使它能迅速波及全球,成为最受普通大众追捧的、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消费主义者看来,只有无限的拥有物质财富、及时享尽天下能享之福,才是人生的真实意义。

二、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大量出台,普通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在近三十年里有了大幅提升,消费主义以其隐蔽性和非政治性的方式渗透于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消费主义的诱惑力是异常强大的,甚至是极难抗拒的。香港《远东经济评论》中的文章谈到:“一直以来亚洲以勤劳的道德观而声名远扬,但现在又有了一个追求奢侈享乐的名声,全世界的奢侈品生产者为此感到十分欣喜。”[4]128作为消费主义的主要传播载体,电视、电脑、手机等大众传媒直接将消费主义的商业运行审美标准通过影像传递给人们,在视觉刺激这种隐蔽渗透和诱惑下,人们的消费欲望被不断拉大。由于大学生理性消费观、价值观还未稳固成熟,部分学生在受到周围各种消费因素的诱惑与影响下,理性消费被大大削弱,感性消费欲望急剧膨胀,消费行为日渐趋向感性化。在消费实践中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实践就带有一定的盲从性,主要影响表现在:

1.注重物质层面的高标准消费。目前,大学生的主要消费包括衣食住行等个人日常生活消费、考级等辅助学习消费、娱乐休闲消费和日常交际消费四大方面的消费。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少数学生日益高涨的额外支出令家长们不堪重负。在学习消费和日常生活开支外,休闲娱乐和高档生活费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品牌笔记本电脑已经很普遍,新款品牌手机、数码相机动辄追逐产品的更新换代,交友应酬、高档化妆品、高档品牌服装在学生中也是一个不小的开支。他们在追求消费品牌方面具有较高的忠诚度,而且在少数学生中日渐形成攀比消费心理和攀比消费事实。“在消费主义的大潮下,对金钱和物质的过分看重与生活中的高消费攀比,是把青年拉向深渊的黑手。”[5]

2.注重个人享受的超前消费。作为没有独立经济收入的青年学生,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为满足个体的消费欲望,他们开始了信用卡、借记卡的提前透支消费,加之部分银行系统在各高校安排有专门的银行卡办事员驻点,从而使得大部分学生都成为“持卡族”,这种非现金交易的各种银行卡消费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消费欲望,在享受提前消费所带来的物质的同时,也使他们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在无力偿还银行消费的情况下,他们只能手持更多的银行卡,利用“拆东墙补西墙”的还款方法勉强度日。

3.注重精神层面的时尚消费。在消费主义的不断侵蚀下,部分高校青年学生逐渐开始追求商品的时尚价值,形成攀比消费的群体效应。他们认为,消费成为一种满足个人消费欲望的手段,对消费品的无休止的时尚追求不仅能带为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还能体现他们的社会地位、社会价值的优越感。在他们看来,装饰高雅的用餐环境、价格高昂的惬意饮食情调是自我品味和精致生活的选择,在休闲娱乐消费方面,泡吧、健身、品茶、旅游已经成为高校学生青睐的新潮流。

三、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责任,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应尽的义务;分内应做的事”,就是做好应该做的份内事情, 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责任感是个体对他人、集体及国家应承担的道德责任。社会责任感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每个社会个体对其他社会成员所承担的伦理关怀和责任义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个体认识自身所承担责任并为之身体力行的态度,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

在消费主义的严重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消费不再以个人支付能力为前提,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想尽一切办法来追求时尚、追赶潮流,满足自身的消费欲望,从而在部分学生中形成攀比消费和负债消费等现象。这种行为在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影响学学业的同时,甚至可能造成他们学习、生活方向的迷失,进取精神的退化,从而使他们对国家、对集体和社会、对自身的责任感不断弱化。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影响表现为:

1.国家的责任意识淡薄。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部分学生盲目追求西方文化,注重自我物质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度低或持不屑一顾的心理,对自己的民族精华知之甚少,缺乏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个体应承担的责任缺乏现实牵引力和动力,最终只关注自身的需要有没有得到满足、个人的利益有没有受到损害。

2.集体、公共责任意识不足。社会公共责任意识即在公共生活中尊重他人和集体的权利和自由的责任意识。在社会公共场所要充分体现公德意识,为公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爱护环境、珍惜资源。部分学生将经济收益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他们注重个人付出的回报、注重彼此间的物质攀比和个体享乐,对集体活动则淡漠处之,集体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薄弱,与他人交往时,功利性和目的性日趋浓厚,心理交往距离扩大。为应付考试、寻找工作的功利性质的学习,使学生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日渐淡化。他们更关注他人和社会对自我的满足,却对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付出却要求低或视而不见,过分关注自我,缺乏埋头奋斗的实干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缺乏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勇气。

3.自我责任意识缺乏。在长期应试教育的训练下,部分大学生在上大学前,一直处于被家长老师管理的学习生活中,他们的消费需要很容易被家庭满足,很少主动思考自身为什么而学习、为什么而努力,自己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对自身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对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明确的认识,缺乏自律意识。对自己负责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前提与基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自我责任意识 , 才能担负起对他人、对社会和对国家的社会责任。

四、消费主义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

社会责任感是道德范畴最基本内容,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社会发展的精英力量,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未来,消费主义思潮的迅速蔓延,使得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成为一个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主要路径为:

1.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现代消费观。马克思主义认为消费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的、合理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消费最终目标是保障人的幸福生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理性的现代消费观是要从个体所处的生活实际需求出发,倡导健康、绿色和可持续消费的观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加强对错误思朝的分析和研判,将消费道德和消费行为的内容纳入其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在保证教学内容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将学生关注的实施难点、热点问题纳入刑事政策将于中,加强学生对世情、国情的全面了解,培养青少年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个人实际的以自主需要和自我实现为目的的自主性消费观。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灵魂,统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结合我国实际、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形成的理论创新,是全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它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相融相通,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紧密相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将社会成员对社会最基本的责任要求转化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社会责任,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感。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曾说过,生活的全部高尚在于对责任的高度重视,生活的耻辱在于对责任的疏忽。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社会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和世界全球化潮流下,要明确时代要求与社会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得以加强,才能克服在社会转型期,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冲击。

3.切实加强传统经典文化熏陶,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责任感教育。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崇俭”、“节约”是中华传统消费价值导向的核心, 是延续中华民族数千年不息繁衍的精神力量,《弟子规》中有“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道家倡导“知足知止、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儒家的“倡俭戒奢”的消费观,墨子主张“节用”的消费观,这些传统消费思想都具有生态伦理消费价值,对引导大学生适度消费、理性消费都具有重要作用。五千多年的民族发展史中,历代先哲追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富裕的社会责任代代承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天下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先贤正气,这些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精神血脉。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设置传统经典文化课程、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研读”等系列活动,要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借鉴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防御和抵制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扩大我国主流意识的影响力。

4.注重提高当代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实践能力。责任感不仅仅是一个个体主观范畴,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范畴。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养成习惯。通过多种渠道为广大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社会实践机会,使他们通过志愿者活动、基层调研、社区服务、社会公益等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以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养成,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高等教育相关机构和学校亦应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基地、历史博物馆等历史文化,积极建立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使他们尽可能的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励志进取教育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相结合,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5.大力提升校园文化,营造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感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作为大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易于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教育人、塑造人和熏陶人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广泛开展文明校园、美丽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将社会责任感教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生行为准则中,使责任意识的培养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基本价值取向。进一步加强青年学生的自律意识与自律行为的引导教育,引导他们将个人成才和促进集体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自觉将国家富强、社会进步、时代需求内化为个体奋斗成才的目标,形成乐观精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样才能产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强大精神支柱,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劲推动力。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校报、校园网、微博、微信等宣传媒介,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6.发挥新媒体影响力,扩大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维度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自媒体时代易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央提出“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的强力措施下,广电、网络等社会媒体对消费主义进行了有效的评判、谴责与遏制,同时要充分发挥文化导向的作用,大力宣传社会道德楷模,倡导大学生励志学习、勇于创新的优良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流声音、正面导向和舆论强势,努力营造浓厚的网上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M].赵一凡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2]卢风.应用伦理学――现代生活方式的哲学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美)比尔・麦克基本.自然的终结[M].马树林,孙晓春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4]何小青.消费伦理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第3篇: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 消费行为学 教学改革 探索

一、消费行为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消费行为学》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一门独立的课程。1968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詹姆斯・恩格尔等人出版了《消费者行为学》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介绍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教科书。自此以后,随着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对消费者问题的关注,消费者行为研究备受重视,消费行为学的发展与传播大大加快。如今,在西方各大学里,消费行为学不仅是市场营销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且受到管理、传播等专业学生的欢迎和重视。

我国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晚,该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很少有高校开设消费行为学课程,进入90年代后,我国学术界对消费者行为学越来越重视,有一百多所高校开设了此课程,以“消费者心理”、“消费者行为学”命名的译著与教材不断增多,消费行为学在我国的研究、应用和传播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尽管消费行为学教学受到了重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初步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课堂教学内容零碎,缺乏整体一致性。

消费者行为极其复杂,影响因素更是多种多样,往往需要从多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迄今为止,这一领域的研究涉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消费者行为,从而使得消费行为学缺乏体系性,显得零散。单靠教师几十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覆盖相关课程知识,也无法实现各门课程知识的融合运用,以至于学生学完这门课程之后感觉收获不大。

2.案例教学效果不佳。

对于该课程的教学,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但是案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案例教学效果不佳,原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使用国外案例存在对案例背景的理解和语言文化的差异,在分析案例时常常会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很难进入案例情景,找到真实感。而且中国消费者处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其消费行为必然具有其特殊性,比如“面子”消费心理,“攀比”行为等,这些在西方消费者行为中并未体现出来。第二,目前使用的案例陈旧,不能反映我国消费者行为的现状。随着我国消费者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互联网影响,消费者行为也在不断变化。但是能够反映我国消费者行为最新动向和趋势的案例的缺乏,导致学生感觉案例陈旧,失去分析的兴趣,以至于案例教学仅仅是一种形式,难以真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考核方法单一,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方法。

目前,大部分高校消费行为学课程考核还是以卷面考试为主,仅仅考评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难以考核其运用所学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种考核方式的导向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记忆知识,难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问题,根据《消费行为学》课程实践性、多学科交叉性、创新性的特点,我们有必要对《消费行为学》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消费行为学教学改革目标

市场的主体是消费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围绕着市场,也即围绕着消费者行为进行,以消费者行为作为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已成为营销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具备扎实的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功底,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营销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但是根据我们对国内高校消费行为学课程建设现状的分析,整个课程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科学完善的考评体系,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法培养其探索性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消费行为学》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改革《消费行为学》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采取以解决营销问题为导向和项目制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到结论的得出,主要或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体现教学的自主性、创新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过程性和合作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消费行为学教学改革体系构建

1.《消费行为学》教学内容分类整合。

按研究型课程的培养目标,将《消费行为学》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整合,按自学模块、课堂教学模块、研究型课题模块规划教学内容,运用系统论,将各教学模块进行整合,使其各教学模块构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问题为出发点,形成以学生自主学习和以创新知识为主导的有机协调的整体。

2.《消费行为学》研究型教学方法设计。

以开放的问题式教学为导向,针对自学模块、课堂教学模块和研究型课题模块各自特点,运用“并行工程”理论,按照“知识准备”和“研究应用”两条主线,设计多维立体化教学方法。

对于自学模块,需要建立自学资源库,这是保证自学环节质量的基本条件,同时也需要建立教师和学生网络交流平台,便于实施答疑,及时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堂教学模块包括课堂讲授部分和案例分析两部分。对于动机理论、态度理论、学习理论等基础理论的教学适合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法,教师通过课堂讲授,为学生搭建基础理论知识框架。而对于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则适合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选取合适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研究型课题(项目)适合采取项目制的方式组织教学。消费行为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理论知识学生往往一看就懂,但是遇到实际问题,学生却不知道如何着手去解决。教师可通过以实际营销问题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获取知识,灵活运用多种调查工具和方法研究消费者行为,为企业营销决策提供建议。比如“网络口碑对大学生手机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就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口碑、网络购物、消费者购买决策等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性研究,然后进行定量调查分析,写出研究报告,为企业进行网络口碑营销提供建议和对策。这种任务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其它能力。

3.《消费行为学》研究型教学考评体系设计。

针对自学模块、课堂教学模块、研究型课题模块各自的特点,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考评,建立科学的多元化考评体系,实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个人考核和小组考核相结合、外部考核与内部考核相结合。

四、结语

总的来说,消费者行为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交叉性强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经过多年的努力,消费行为学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内一些知名高校在消费行为学教学方面也树立了自己的特色,但是与消费行为学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以营销问题为导向,探索性地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考评体系,提高消费行为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冷淑君.关于项目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科研教育,2007,(7):119-120.

第4篇: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范文

崔宏芳(1986~),女,湖北武汉人。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市 430070)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营销管理。

摘要:消费者社会责任作为社会责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其研究日益发展、深化。学界从消费者行为学的发展演绎出社会责任消费行为概念的内涵;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研究经历一般社会性意识的研究阶段、以生态和环境责任行为为中心的针对性研究阶段、以社会问题为研究中心的多样性研究阶段。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研究的日渐成熟标志涵盖企业社会责任、消费者社会责任的社会责任体系的系统化、完善化,促成该理论的应用化、实践化进程。

关键词:消费者;社会责任;消费行为

一、引言

从20世纪70年代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在西方理论界的兴起,到90年代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四十多载的研究已积累丰富的研究成果,其理论发展的日臻成熟促成该理念深入人心,并为企业界所采用。消费者社会责任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生存需要得以满足后对发展问题的思考,尤其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产物[1],在引导个人行为、组织行为、社会行为符合发展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内有关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研究仅数十载,多数以概念界定、单一行为研究为主,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对国内消费者而言尚属陌生词汇,实证研究甚少,企业化的实践应用更是无从谈起。故本文从梳理国内外文献研究出发,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概念的内涵演绎深入研究,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研究视角做出全面探讨,进而对国内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未来研究做展望,以期为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本土化研究做贡献。

二、社会责任消费行为概念的内涵演绎

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已逾四十多年的研究

发展史,学界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相关概念提法不一,可谓众说纷纭。社会责任消费行为概念的内涵会因社会背景、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的差异而变化,故本文以研究视角为起点,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

Webster(1975)最早将社会意识消费者定义为将个人消费的公共结果考虑在消费决策中或以购买权利实现社会改变的消费者[2],Henion(1976)、Murphy(1978)等提出生态环境影响即为“公共后果”,补充其研究[3-4]。Antil(1984)提出“社会责任消费”概念,即兼顾个人需要的满足和整个社会福利,环境、资源问题实现的相关消费行为、购买决策[5]。Roberts(1993)指出负责任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尽量减少对环境造成影响、或支持试图产生社会效应的企业,将社会责任惠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激励,于1995年提出“社会责任消费者行为”概念,即在“私人消费决策中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以购买形式表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的消费行为,而后将利益相关者纳入消费行为影响考虑在内,使行为本身更易明确、测量。[6] Mohr(2001)、唐末兵(2007)等指出社会责任消费行为是个人获取、使用、处置产品时,最小化对社会的危害,最大化对社会的有利影响的行为,将社会责任履行延至消费全过程[7-8 ]。2005年国内首次定义“消费者责任”概念[9]。于阳春(2007)从环保责任角度给出定义[10],即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应自觉承担抵制直接或间接危害社会可持续消费的产品或服务的道义行为,实现社会整体利益、长远利益。

从环保责任逐渐扩展到多方面的社会责任议题的研究,研究领域由消费决策领域延伸至消费全过程,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研究构面日渐丰富,研究视角日益多元化,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内容亦不断丰富,然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本质是将私人消费行为的社会影响寓于社会消费全过程。

三、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研究史

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分类研究多见于国外的理论和实践中,基于社会责任消费行为概念界定的差异,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研究的侧重点亦不同。透过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研究发展史,可以深入透析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研究的演绎路径。

(一)一般社会性意识的研究

前人对于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分类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直至70年代。Gough(1952)等设计了社会责任个性量表[11],Harris(1957)以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儿童设计了社会责任态度量表,分别从社会责任个性角度、社会责任态度角度进行了研究[12]。而后,Berkowitz(1964)、Lutterman(1968)针对消费者日常生活中诸如参与社区、关注他人、对国家、政治、公众、工作、朋友等有关社会责任态度的研究,基于Harris的量表开发出社会责任量表(SRS)[13]。Anderson、Cunningham(1972)将Berkowitz、Lutterman的SRS量表应由于社会责任意识消费者研究中,指出具有一般社会责任的消费者在消费决策时亦会显现社会意识倾向[14],因其研究缺乏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测量而被否定(Kinnear,1973)[15]。Webster(1975)是最早提出社会意识消费概念的学者,并运用8个项目来研究社会意识消费指数[16]。早期的消费者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分类研究主要针对一般社会性意识或者态度的研究,而无针对性的消费领域的社会责任行为研究,尽管如此,早期的研究成果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明确方向。

(二)以生态和环境责任行为为中心的针对性研究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西方环境保护主义理念兴起,实践领域绿色环保运动此起彼伏,该阶段消费者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研究主要侧重生态、环境保护、循环使用等领域,研究对象多以美国人为主。Taylor(1973)等在研究生态意识消费时,首次从态度、行为双维度测量的角度开发出ECI量表,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15]。Anderson、Henion、Cox(1974)以社会、生态责任消费为研究内容,测度一般社会责任行为、回收利用行为[17]。Webster(1975)从环境保护、抵制劳动争议的产品的维度研究社会意识消费指数[16]。Brooker(1976)则从购买无磷洗涤剂、无铅汽油角度研究社会责任意识消费[18]。Belch(1982)分生态、社会、健康、能源维度以研究社会意识消费[19]。Antil(1984)围绕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研究社会责任消费行为[15]。Leigh等(1988)从生态、社会影响,产品特性、设计、信息、延伸、附加方面开展社会责任消费研究[19]。就研究视角而言,这一时期的研究逐渐从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意识或态度的单一视角扩展至行为的双视角,研究内容亦从社会性意识的一般性研究延伸至生态、环境保护的针对性研究。

(三)以社会问题为研究中心的多样性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研究亦趋于、多样化。Vitell、Muncy(1992)从非法行为中获利、被动获利、主动从欺骗行为中获利、无害行为来研究道德消费信念[19]。Roberts(1995)从生态意识消费者行为、社会意识消费者行为方面研究[6]。Francois-LeCompte、Roberts(2006)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消费、购买本国或本地区产品、支持当地企业或小企业、购买有善行的产品、适度消费方面进行研究,将法国消费者对产品、营销、公司、国家层面的道德考量纳入社会责任消费行为[20]。Webb(2008)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购买、回收再利用行为、避免和减少使用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产品方面开展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研究[21]。Pepper等(2009)研究社会责任购买行为时,从公司发展层面对基于对企业道德声誉、公平贸易、劳动保障权益、企业慈善行为的购买方面进行研究[19]。阎俊、佘秋玲(2009)开发SRCB-China量表,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保护动物、监督企业和维权、支持企业的负责任行为、支持中小企业、抵制企业的反责任行为、适度消费、支持国货方面进行研究[22]。辛杰(2011)在阎俊等人的基础上,加入利益相关者责任、品质保证与感知质量,并细分出维权监督型、适应自然型、无谓无识型、盲目过度型、节约淡漠型、责任消费型的消费者[23]。肖捷(2012)则增加了生活习惯低碳行为的研究[24]。这一时期的社会责任消费行为逐渐呈现本土化、多样化、全面化的趋势,但其本质是消费经济主导下对社会问题的社会化、全员化关注。

四、研究结论

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内涵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延伸、深化;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研究的演绎历程体现出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研究的多元化、科学化态势。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般社会性意识的研究阶段、以生态和环境责任行为为中心的针对性研究阶段、以社会问题为研究中心的多样化研究阶段。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研究在中国正处于从以生态和环境责任行为为中心的针对性研究到以社会问题为研究中心的多样化研究的过渡阶段,如何实现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研究的本土化,如何将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消费者责任主体、企业责任主体,企业新的市场细分,社会责任的营销创新,将是未来研究中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曾智、丁家永.消费者社会责任: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新课题.江苏商论,2010(2),17—18.

[2]Webster F.E Jr.Determ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ly conscious consumer [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75,2(12):188-196.

[3]Henion、Karl E.Ecological Marketing [M].Columbus OH: Grid,Inc,1976.

[4]Patrich E.Murphy,Norman Kangun,William B.Locander.Environmentally concerned consumers-racial Variations [J].Journal of Marketing,1978(10):61-66.

[5]Antil J.H.Socially Responsible Consumers: Profile and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Policy [J].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1984,4(3):18-39.

[6]Robert J.A.Profiling Levels of Socially Responsible Consumer Behavior: A Cluster Analysis Approach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Marketing [J].Journal of Marketing,1995,4(2):243-255.

[7]Mohr Lois A.Webb Deborah J.Harris Katherine E.Do consumers expect companies to be socially responsible?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ly responsibility on buying behavior [J].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2001,35(1): 45-72.

[8]唐末兵.“消费和谐”是和谐社会义中之意[J].消费经济,2007,23(2):3-4.

[9]李双龙.消费者与企业社会责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5):94-95.

[10]于阳春.消费者社会责任研究初探[J].商业时代,2007(3):12-15.

[11]Gough H G,Mc Closky H,Meehl P E.A Personality Scale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2,47(8):73-80.

[12]Harris D B.A Scale for Measuring Attitude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hildren [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7,55(5):322-326.

[13]Berkowitz L,Daniels L R.Affecting the Salience of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Norm [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4,68(9):275-281.

[14]Anderson W,Thomas Jr,William H.Cunningham.The socially conscious consumer [J].Journal of Marketing,1972,36(7):23-31.

[15]Kinnear,Thomas C,Jame R.Taylor.The effect of ecological concern on brand perceptions [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3(10):91-97.

[16]Webster Jr Frederick E.Determ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ly conscious consumer [J].Consum Res,1975(2):188-196.

[17]Anderson W Thomas as Jr Karl E Henion,Eli Pcox.Socially verus Ecologically Responsible Consumers [J].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Combined Conference Proceedings,1974,36(6):304-311.

[18]Brooker George.The Self-Actualizing Socially Conscious Consumer [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76,3(3):107-112.

[19]陈启杰、武文珍.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测量述评[J].商业研究,2012(01):2-7.

[20]Francois-Lecompte Agnes,Roberts James A.Developing a Measure of Socially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in France [J].The Marketing management Journal,2006,16(2):50-66.

[21]Webb Deborah J,Mohr Lois A,Harris Katherine E.A Re-examination of Socially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Its Measurement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8,61(2):91-98.

[22]阎俊、佘秋玲.社会责任消费行为量表研究[J].管理科学,2009(4):73-82.

第5篇: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求职;形象消费

一、引言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难是各高校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女大学生。因此,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为了提高求职的成功率,越来越重视自身形象方面的消费,就业求职形象消费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界定的形象消费指在校女大学生从寻找工作开始到寻找过程基本结束这一特定时间段内,为实现就业而支付的自身形象费用的总和,包括服装、护肤品、化妆品、手提包、配饰、形象设计费用等。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以温州市大学城五所高校2015届毕业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其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形象消费的一般状况,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5份,其中有效问卷385份,有效回收率为96.25%,符合统计学要求。

2.文献梳理法:通过搜集相关期刊、硕博论文及著作等,对本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归纳。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形象消费内容十分丰富,但消费结构比较单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女大学生的形象消费涉及服装类、护肤类、化妆类、饰品类、形象设计类等多种类型,消费内容十分丰富。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服装和饰品消费占所有形象消费的82.5%,护肤、化妆、形象设计和保健品消费所占比例较小。综上所述,女大学生形象消费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对形象的重视程度和要求逐渐升高。

2.形象消费来源呈多样化趋势

女大学生是没有稳定经济收入的特殊消费群体,其消费能力受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的消费来源呈多样化趋势。53.6%的女大学生的消费成本来源于家庭支持;20.1%的女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依靠学校奖、助学金;16.8%的女大学生依靠打工等勤工助学的方式获得经济来源;9.5%的女大学生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消费成本。总的来说,女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的形象消费来源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父母支持占主要方式。

3.形象消费选择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朋辈影响最大

通过调查,笔者还发现女大学生的形象消费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23.6%的女大学生的消费选择受媒体因素的影响;20.5%的女大学生受品牌因素的影响;45.8%的女大学生消费选择受同学、朋友等同辈群体的影响;7.4%的女大学生受偶像明星;2.7%的女大学生的消费选择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综上,女大学生的形象消费选择受接触和交往最多的同辈群体影响最大。

四、对策与建议

女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的形象消费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也存在过度追求外部形象的问题,在消费上存在冲动和不理性。那么,如何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1.从学校层面来看

学校应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消费观。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引导学生确立理性的消费观,例如,开设消费观引导、消费心理等特色课程;其次,高校应引导女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理念,例如,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创业教育等,从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后,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开展优秀女大学生就业求职经验分享,言传身教。

2.从女大学生自身来看

部分女大学生对于就业认识模糊、准备不充足,也没有认识到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过多依赖外部形象的装扮。从女大学生个人层面出发,首先,女大学生需要建立自信、追求自主、展现个性。在毕业求职过程中不仅要努力改善外部形象,而且更要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提高自我价值。第二,女大学生需要在校期间认真学习,完成学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就业单位最看重的特质。

3.从政府层面来看

政府应该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努力创设就业岗位,调整就业政策,减轻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尤其女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史永江,张静芳等.天津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9):288-291.

[2]邱泽媛.女大学生形象消费与自我观研究--基于H大学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6.

[3]姜健.从经济学角度浅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5(10):226.

第6篇: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范文

1.1.1 研究背景

当前大学生消费已经成为社会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大学生消费群体在我国消费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同时,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特点和类型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般印象中,大学生消费水平较低,消费能力非常有限,一般以生活消费为主,消费领域集中于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等自然性消费上。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富裕,大学生群体的经济状态也得到了改善。部分大学生手持高级手机,身穿高级服装,出入高级饭馆,进行短期旅游,个别学生在校外租赁公寓居住,极少数学生甚至还拥有自己的汽车。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信用卡的消费越来越多,甚至在大学生中已出现“卡奴”现象,这种超前消费的意识会对大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发展产生危害。这些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水平已处于社会群体中的较高水平。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消费的大学生群体不仅在规模上急剧的扩张,在消费水平上也在不断地提高,消费总金额也不断地上涨。大学生群体的消费也日趋分层化,层次之间的差异在持续扩大。

正如弗洛姆说:“消费异化一方面加强了接受型心理倾向,窒息人仅存的一点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由于人们把消费当做目的,因此总是喜新厌旧,以至于忘记了在他自己国家里和更贫困的国家里还有许多衣食不济的人”。欲望一旦扩张文秘站:就会滋生浪费甚至罪恶。大学生因为追求高消费而引发的偷盗、抢劫等非法谋利行为时有发生。个别大学生为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选择打工,虽然可以增进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但是它随之产生的大学生学业压力增大,大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则更是令社会各界担心。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的地理集中性,导致个别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会对周围的大学生产生非常强烈的示范效果,促使更多的大学生模仿它们的消费行为进行消费。

大学生消费的发展趋向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并引发了许多争议。由此,大量的教育研究者对大学生的消费观给予了关注和研究,以期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给予指导。本研究就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费观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消费观培养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支持。

.......................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消费观的研究,由于我国的国家性质和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具体特点,我国消费观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

(1)关于消费文化的研究。李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中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整理,指出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消费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我国进入消费社会做好理论方面的准备。张吉林《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一文中又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我国的消费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提出当前对消费文化观念进行革新是保证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手段。张谦在《高校大学生消费伦理研究》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上的主要问题是,淡化了传统思想和民族精神,消费方式和成材目标相脱离。这些研究从学科总体的角度出发对当前我国消费观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消费观的总体发展趋势。

(2)关于消费观核心指导思想的研究。主要观点集中于包含科学发展观在内的可持续发展观。廖菲菲在《论可持续性消费》中提出,可持续性消费的实现一方面要在理论层面上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划分出内涵并建立起评价机制,另一方面,则需要对群众的消费观念进行干预,建立起系统的、可持续性消费观念的、从理论教学到习惯培养再到保障机制的体系。凌云在《论可持续性消费伦理》中对可持续性消费的伦理进行了探讨,提出当前的消费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的弊端,必须就可持续性消费进行伦理学的研究,为树立健康的消费观进行指导。在他的提议中,对可持续性消费的伦理研究包括内涵、基本原则等。孙艺文在《消费伦理约束下消费者产品功能需求意向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中,对生产领域中的消费伦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为可持续发展,应当在生产领域中重视消费伦理的作用,提倡重视理性消费思想。

(3)关于当前社会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消费状况和特点的研究。张兴桥在《消费异化与消费伦理》中,对消费异化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当前消费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问题,其中,消费异化是问题的核心。在文章中,他试图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能够规范当代消费观念的道路。这些研究从前端科研的角度出发,一方面探讨了当前的社会主流思想对消费观提出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当前社会消费存在的消费异化等主要行为问题和消费伦理等思想问题。陈力在《消费认同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消费现象研究》中提出,给大学生消费带来负面影响的重要因素有:消费享乐主义的蔓延、功利主义思想的渗透、价值虚无主义的出现、人的主体性的弱化。

.......................

2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概述

消费主义思想在社会上的蔓延并形成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费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大学生消费观进行培育是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对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基础一方面是对消费主义的理论研究

形成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是现实对消费主义研究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消费观培育要取得实效,必须要同时对理论进行总结,对需要将进行明确,通过先进思想的指导实现培育。 2.1 基本概念

2.1.1 消费主义思潮

消费主义思潮是指以消费主义为理论核心,有一定的社会群体基础,在现代生活各个领域产生影响的思想潮流。而消费主义是一种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道德现象,是调节消费者行为、思想、情绪、愿望及相应的实践行为的总称。

消费主义按照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所说,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并认为消费主义所制造出来的“需求”使人们(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消费者)总是处在一种“欲购情结”(Buying mood)之中,从而无止境地追求高档商品符号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的消费,这种无形的意象不断被制造出来,人就陷入这种被不断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之中。也就是说,人们所 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背后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符号象征意义。具体表现为人们在消费行为过程中无休止、无顾忌的对自然资源大肆掠夺和物质生活资料的过度消耗,把消费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形成“消费至上”的人生价值观。它强调物质消费的满足感,忽视精神消费的提升;重视商品的“名牌”效应,忽视其使用价值效应。其中典型的消费行为如:时尚攀比性消费行为,奢侈浪费性消费行为等。因而其具有欲望性、符号性、炫耀性、虚假性、异化性等特点。

关于大学生消费观的定义及内涵,诸多学者的看法相对一致。一般认为,大学生消费观是指大学生在日常消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规范性、系统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对大学生满足自身需要所进行的消费行为具有主导作用。

本文认为,由于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的特殊性,他们进行消费行为时对消费价值问题所持的根本看法也与一般的社会群体相比具有独特之处,大学生在对消费关系进行价值判断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就是大学生的消费观。

..........................

2.2 理论与现实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也有精神需要。“需要”作为一般的范畴,表明有机体的一种特殊状态即摄取状态。任何生物有机体,为了实现自己作为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其他生命活动,都要摄取营养物,以维持生命的生存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及社会活动又促使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我们知道,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人们必须进行生产劳动。由于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不能单独同自然进行奋争。因此,人们的活动是由群体来完成的,即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

国内外理论界一般认为,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可以归纳出一个基本的需要体系或称需要结构,其中包括四个环节,即自然需要、社会需要、一般需要或称经济需要、精神需要。

自然需要,即人的生理方面的需要,在马克思的着作中,这一需要主要是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由于自然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发展需要,马克思有时也称之为“直接需要”。

而社会需要的内涵要复杂一些,对其含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是指人类进行社会交往与活动的需要。

经济需要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需要,但将其单列主要是指商品经济、尤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对货币的需要。马克思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精神需要,人的精神需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人作为主体施展自身的才能的需要和作为个体享用人类文化成果的需要。精神需要也具有物质性,都要通过具体的物质产品来实现。

2.2.2 当代消费主义思潮的理论阐释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质,首先,它具备一定的理论形态即消费主义理论,并以一定思想理论为指引。其次,它表现为一种思想观念和思想倾向,是特定环境中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的综合形式。主要表现为:

物欲享受是其内在驱动力。所谓物欲享受是指对物质的需求及追求得以满足和实现。而消费主义思潮极力鼓吹的就是一种贪图享乐的、不断消费来满足无限的物质欲望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所表现的就是享乐主义。享乐主义贬低精神生活,强调感官享乐和物质享受,所以它的流行毫无疑问会导致人的物欲膨胀和精神堕落。

........................

3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的特点及分析 ........................... 14

3.1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特点 .................. 14

3.1.1 追求品牌消费符号化 ............... 14

3.1.2 攀比透支消费超前化 .......................... 15

4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现状 .......................... 21

  4.1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成果 .................... 21

4.1.1 理论研究提供客观研判和教育依据 .............. 21

4.1.2 课堂教学对大学生消费观予以分析和引导 ................. 21

5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对策 ......................... 26

5.1 优化消费观的培育环境 .................... 26

5.1.1 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的倡导 .............. 26

5.1.2 学校消费教育观念的引导 ................ 27

5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对策

5.1 优化消费观的培育环境

大学生的消费观不仅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更加受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要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培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在不同方面创造适宜的环境,为大学生培育良好的消费观创造合适的条件。

5.1.1 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的倡导

我国在由出口型经济增长转向消费型经济增长后,国家的政策是通过扩大内需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国家经济政策的转变使我国的社会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保证我国内需的增长,社会舆论就会引导民众进行消费,以扩大内需市场规模。但是,社会的消费舆论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影响,它不仅对社会各阶层的民众会产生影响,也会对各级别学校内的学生产生影响。而高校大学生因有独立的消费空间和消费时间表现出受社会消费舆论的影响更为重大。社会消费舆论对大学生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对大学生的消费观进行教育必须要对社会消费舆论进行改变。

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的塑造,在

宣传上主要包括对商品的介绍与“消费捆绑”。当前社会消费舆论采用的诱发式消费引导无止境地刺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对大 学生的消费产生负面的影响。对此,应当改变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由诱导式变成引导式,让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回归到理性的角度。在这方面,当前对烟草的消费舆论变化可作为一个参考的方式:原本烟草的广告中典型的是“饭后一支烟,快乐似神仙。”而现在的烟草广告中都加入了“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语。通过警示语的提醒,使烟草消费者能够对吸烟进行理性的思考而不是盲目消费。同时,对消费舆论环境的塑造还应涉及到语言词汇的“禁”与“限”的使用。当前社会消费舆论中,对奢侈品经常采用的“尊贵”、“高级品位”、“成功人士”类的词语,这些词语的使用,在舆论上将奢侈品与身份、地位等进行捆绑,利用社会舆论塑造出消费层次。社会消费舆论这种“消费捆绑”行为,是对消费观的不良诱导,对此现象,在塑造消费舆论环境中应当采用“禁限用语”,避免产生误导。 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的塑造还包括对消费焦点的转移。社会消费舆论对消费的引导作用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对消费方向的引导。在以物质消费为基础的消费观念中,由于物质消费的衡量标准是以物质的消耗为指标,更容易形成符号消费和盲目消费。而以精神消费为基础的消费观念中,精神消费的衡量标准是以人的精神素质的水平为指标,更容易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并且精神消费会提高消费者的自身的素养与知识水平,提高自身的文化表现,有利于消费者的成长与社会价值的提高。因此,当前社会消费舆论对消费方向的引导应当以引导民众的精神消费为主。

......................

6 结束语

第7篇: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范文

>> “互联网+校园经济”视角下创新大学生消费金融的对策研究 互联网金融下的大学生消费信贷研究分析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金融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理财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校园互联网贷款消费现状分析 大学生互联网金融行为调查 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消费方式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付费电子书消费行为研究 基于互联网信贷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互联网+”下大学生网络消费状况的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对策研究 互联网金融下面向大学生创业的众酬应用模式研究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大学生理财方式之研究论述 大学生互联网理财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 民族高校大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学习的现状研究* 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微公益现状调查研究 “互联网+”行动计划下大学生体育参与现状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大学生人文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业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孙亚伟,孙英奠基于SWOT分析模型的互联网大学生消费信贷分期问题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6(1):80-81

[7]孙晓文浅谈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J].现代经济信息,2016(1):301.

第8篇: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物质主义价值观;个人动机;社会动机;奢侈品

200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占全球的27.5%并首次超过美国,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连续三年全球奢侈品消费增幅全球第一。预计未来五年,愿意消费奢侈品的中国人将从4000万上升到1.6亿人,中国奢侈品的年销售额将超过115亿美元,消费总额将占全球的30%。国内外关于奢侈品消费的动机的研究一般都是从一种文化背景角度出发的,从跨文化角度来研究奢侈品消费的动机的文献尚少,从物质主义的角度来研究奢侈品消费的动机的文献更少。本文拟从港澳台大学生和内陆大学生对Iphone的消费角度入手,来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的物质主义价值观是否存在差异,如果有差异这种差异对奢侈品消费的动机是否有影响。

一、文献梳理

物质主义倾向最常被引用的定义是牛津字典所说“热衷于物质的需要和期望,而忽视精神上的事物,为一种基于物质兴趣的生活方式、意见和倾向”。Belk(1984)的定义为“非常重视世俗财物的拥有并以其为生活重心”。而Richins and Dawson(1992),则将之定义为“一生中对拥有最重要事物的一套中心信念”。Sirgy则定义为相对其他生活领域,物质生活领域被认为是高度重要的一种情境。Ward and Wackman(1971)则将物质主义界定为“个人强调以拥有金钱和财物来追求快乐及社会地位晋升之价值观”。Burroughs & Rindfleisch(2002)则认为,物质主义可以视为是一种消费者着重于物质获得与占有的价值观。由以上论述可知,物质主义即是强调以拥有金钱和财物来追求快乐及彰显社会地位晋升的价值观,而高物质主义者会以消费购物来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以此赢得他人的注目、尊敬及自身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在奢侈品消费的动机上,Ho(1977)提出,东方人很注重“面子”,面子在东方人的消费行为中起了很大的用;Tse(1989)和Eastman(1997)等人认为“东方人消费奢侈品是由于受到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是为了满足其个人内在需要而进行的购买”;Wong和Ahuvia(1998)指出如果想真正理解东方人的奢侈品消费行为,就要深入研究儒家传统的集体主义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消费文化是引导和约束消费者行为与偏好的文化规范,消费文化受到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而中国的消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二、研究模型及假设

基于以上定义,本研究着眼于下面的模型即假设。通过模型的验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从物质主义价值观来看,港澳学生和内陆学生的物质主义价值观是否一致。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不一样,所接受的价值观也不一样,我们提出假设一:H0:港澳学生和内陆学生的物质主义价值观有显著差异;其次,我们考虑到了奢侈品消费的动机问题,根据文献我们知道奢侈品消费动机分为个人消费动机和社会消费动机。我们假设港澳学生和大陆学生的奢侈品消费都有个人消费动机和社会消费动机。即:H1:港澳学生的奢侈品消费具有个人消费动机;H2:港澳学生的奢侈品消费具有社会消费动机;H3:内陆学生的奢侈品消费具有个人消费动机;H4:内陆学生的奢侈品消费具有社会消费动机。本文拟从这物质主义的角度出发,来验证这几个假设。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调查样本随机取自武汉大学目前正使用Iphone手机的同学。共300份,除去不合格问卷,共有27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3%。样本数和回收率达到数据分析要求。其中,男生152人,占54.5%;内陆学生173人,占62%。月可支配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也有54人,占19%。样本数和回收率达到数据分析要求。问卷深度恰到好处,预试显示被调查者都能很好地理解每个题项的涵义;收集起来的数据总体上质量高,为随后的数据分析奠定了可信的基础。问卷内容以奢侈品消费动机为主要目标,包括以下部分个人性消费动机、社会消费动机,物质主义价值观以及一些基本的个人信息。以第1题为例,被访问者通过填写一个李克特7级量表来完成回答,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满意”。

四、统计分析

本研究大致的分析思路是,先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即可靠性分析;然后对Cronbach's系数大于0.5的部分进行因子分析;再对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然后,再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最后,将结合问卷数据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以解决前面提出的几个问题。

1.信效度分析。经分析,整个问卷的系数为0.813,说明整个问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很好。再来看各共同因子组成项目的系数。除“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系数小于0.7以外,其他均接近或超过0.7,说明各因子组成项目的信度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内部一致性较好。

表1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

2.相关分析。数据分析显示,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个人性消费动机的相关系数为0.299,与社会消费动机的相关系数为0.295。这个报告的数据表明物质主义价值观和个人性消费动机、社会消费动机显著相关。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表中看出,社会消费动机与个人消费动机的相关不显著,说明我们选取的变量较为合理。

3.方差分析。由于方差分析比T检验效率要高,同时T检验仅适用于两两比较,方差分析却不受此限制,因此我们这里选用方差分析来对消费者内部进行检验,即考察人口统计学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等是否对奢侈品消费动机存在影响。考虑到人口统计学因素下的水平太多,如果使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反而会使本已简化的问题又复杂化,给企业操作带来不便,所以我们只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把每一类人口统计学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把三个共同因子作为观察变量分别处理,得出各F统计值和相伴概率如表2。

表2F统计值及其相伴概率表

注:*代表P

从表2可以看出,对于性别,在显著性水平0.05下,所有共同因子的相伴概率均大于0.05,因此不能拒绝零假设,即认为消费者的性别对于奢侈品消费的动机、物质主义价值观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可支配收入上,统计结果发现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者对于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奢侈品消费没有显著性差异。这种结果只有50%的可接受性,原因是大学生消费群中多没有自己的收入,而能够买得起Iphone的同学多属于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同学,他们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并不是那么的显著。这在我们的调查中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们正考虑以后改用效度更高的测量工具。在港台地区与物质主义价值观上,从表2可以看出,地域差异(是否来自港澳地区)对于物质主义价值观有显著的差异。这也与理论、实际比较相符。来自港澳地区的同学从小主要受西化的教育,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而内陆地区的同学主要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注意节制,因而两者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会有一些差异。最后看看港台地区与奢侈品消费动机上的差异,来自内陆地区的被调查者在社会动机上显著,而在个人动机上不显著;相反,港澳地区的被调查者在个人动机上显著,而在社会动机上不显著。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地域差异(是否来自港澳地区)对于物质主义价值观有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H0成立,这一点在上文的方差分析中已经说得比较明白。其次,港台地区与奢侈品消费动机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来自内陆地区的被调查者在社会动机上显著(H4成立),而在个人动机上不显著(H3 不成立);相反,港澳地区的被调查者在个人动机上显著(H1成立),而在社会动机上不显著(H2不成立)。本次研究通过对不同性别、可支配收入、来自的地区、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奢侈品消费的动机的广泛调查,基本上弥补了以往较少从物质主义价值观出发探讨奢侈品消费动机问题的不足;本次研究同时还发现了一些有用的结论,对于我们以后继续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很有帮助。但是,受条件和工具的限制,本次研究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何使用更有效度的测量工具收集消费者的收入信息,从而确定消费者收入水平对奢侈品消费的动机的影响程度。从我们目前的调查情况看,这个问题没有被很好地解决。由于本研究属于阶段性研究,因此样本仅来源于武汉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但这妨碍了我们对另一个问题的深入探讨:消费者对于奢侈品消费的动机有没有年龄差异?消费者对于奢侈品消费的动机还受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只能有待下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更广泛的调查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付世平.中学生与大学生奢侈品消费动机差异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0(2):10~15

[2]姜祚.浅析“80后”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取向.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4):17~18

[3]张俊.奢侈品消费动机研究文献综述.经济师.2011(3):39~41

第9篇: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低碳消费;能源与环境;消费模式;消费行为

一、引言

16世纪,西欧各国的市场经济开始发展,促使整个社会由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至19世纪中期工业化完成。近代大工业生产方式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主导方式,工业文明消费模式也随之而产生。工业文明消费模式是一种“线性”消费,经济系统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产品以满足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随之就将用过的物品当作废物而抛弃,其基本特征是: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从而给自然界的空气、土壤和水资源造成史无前例的污染,使地球的支撑生命的能力严重削弱。

出于对人口持续增长、能源供给危机和环境不断恶化的关注,国外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兴起对人类低碳消费研究的兴趣。特别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发生,促使国外学者们对能源和环境保护,以及如何鼓励人们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进行了大量研究。如果早期的低碳消费研究大部分受高油价和对能源安全的关心驱动,那么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相关研究则更多地受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暖的影响。纵览国外学者关于低碳消费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如下主题。

二、对低碳消费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研究

英国经济学家barbara ward和美国微生物学家rene dubos的《只有一个地球》(1972),从评述传统工业文明消费对不同国家产生的影响出发,呼吁各国人民重视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美国环保主义理论家bill mckiben的《自然的终结》(1989),介绍了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而产生的诸多后果,并进一步指出:“环境问题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物理的或者化学的问题,而是人口和经济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消费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主要聚焦于食品消费、能源消费和水资源消费方面。有研究者认为:多数的环境破坏包括气候变暖都可以追溯到消费者的直接行为,如垃圾处理和汽车的使用;或他们的间接行为,如生产的产品必须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rees w e.,1995;daly h.,1996;duchin f.,1998)。2000年以后,对人们消费与温室效应关系的研究逐渐多起来。weber(2000)用评估模型分别分析了德国、澳大利亚、荷兰、法国等国家消费者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对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影响;kim(2002)对1985-1995年韩国居民消费模式的变化对co2与so2排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受居民生活的直接能源消费和居民对强排放消费品的需求程度的影响。以上的文献一方面反映出人类消费对资源环境的胁迫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资源环境对人类消费的约束和反馈作用。2003年,出于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忧虑,英国政府了《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白皮书,为人类消费活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考量角度,使“碳排放量”与所有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结合起来。此后,国外许多学者开始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利用“碳足迹”来研究某一产品或服务系统在其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总量(druckman and jackson,2009)。事实上,经济发展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对消费品需求的迅速扩大是加重资源环境压力的根本原因。因此,低碳消费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研究更具有基础性作用和意义。

三、对低碳消费模式的研究

随着自然资源大量耗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的势头不断蔓延,国外学者开始提出要在自然资源约束下谋求新的消费模式的设想。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首次定义可持续消费为“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显然,可持续消费模式正是一种低碳消费模式。2000年以后,对于“可持续消费”的进一步研究,引出“弱可持续消费”和“强可持续消费”两种消费模式。消费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单位消费的资源消耗量降低,即碳排放量的下降,国际上许多学者将这种单纯的效率改进称为“弱可持续消费”(spangenberg,2002;princen,2003;fuchs,2005)。然而,消费效率的提高以及表面上的绿色消费偏好仍会助长消费量的反弹。因此,仅仅提高消费效率还远不够,改变每个消费者的消费模式,降低消费的总物质规模和碳排放才是实现可持续消费充要条件。兼顾效率提高,但以消费模式生态化转型为重心的消费则被称为“强可持续消费”。

与此同时,不少学者也从其他角度展开有关低碳消费模式的研究。对于反映消费模式重要特征和内容的消费结构,mikael和hmo(2000)研究认为,环境的长期预防法则包括生产和消费模式的长期结构变动。gert(2000)认为在生产和消费的生态现代化中要发展有利于环境的消费导向型结构。carmen(2003)从消费者个人因素和关联因素两方面分析,认为过度消费是工业化国家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必须转向生态化的消费结构。还有学者研究了消费者具体的低碳消费方式,如循环利用、购买高能效电器、废弃物处理和绿色交通运输方式(geller,2002)。此外,就可持续和低碳消费影响因素研究而言,hensen和schrader(1997)、heiskanen和pantzer(1997)、burgess(2003)分别从消费伦理、进化论以及社会结构等多个角度定性的研究了传统消费模式转型的主要障碍因素。

四、对低碳消费行为的研究

如何减少人们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消费模式一直以来是低碳消费研究的重点。虽然人们对低碳消费重视的原因从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供应安全逐渐转移到如今的气候环境影响,但所有问题的核心仍然是如何使人们从高碳消费行为转变为低碳消费行为。

对于个人和家庭消费行为的研究可以追溯20世纪20年代。ramsey(1928)首先提出了家庭最优消费选择模型。自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凸现,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将资源、能源和环境污染问题纳入著名的家庭最优消费选择模型(foster,1973;becker,1982;selden and song,1994;stokey,1998),即把污染存量或流量作为自变量进入代表性消费者的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由于人们的低碳消费行为除经济因素外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很多非理性因素,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作用过程也非常复杂。因此,关于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元化分析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后这股热潮在西方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研究成果。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看,学者们主要研究了内部(态度、价值、习惯和个人规范)和外部(经济和规则激励,制度限制和社会生活方式)因素对人们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如stern(2000)认为个人价值、生态世界观、对价值对象的负面后果、对减少威胁的感知能力和亲环境的个人规范等五种因素决定人们的亲环境行为。由于个体处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因此外部因素对人们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果消费者获得的信息表明他是低碳消费者,他将会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来继续他的行为方式(katzev et al.,1981)。在对118名意识到节约用电是公民责任的高用电群体的研究中,那些知道他们的态度与实际用电量之间差距的消费者比控制组更多地减少用电(kantola et al.,1984)。synodinos等(1990)分析表明,通过增加消费者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会促使消费者对亲环境行为产生更积极的态度。

五、结束语

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低碳消费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消费者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供给、利用结合的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和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也是当代消费者以对后代和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从而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及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但低碳消费实现的关键在于消费者从高碳消费行为转变为低碳消费行为,这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人们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资源供应日趋紧张和环境恶化不断加剧的严峻问题,因此国内有关低碳消费的研究正方兴未艾,本文通过对国外低碳消费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有关的研究做一些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