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范文

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精选(九篇)

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

第1篇: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范文

随着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不断渗透,初中音乐教学也迎来了不断地改革,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开始在教学之中得到渗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有合作学习。这种模式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当前初中教学开展中的不足。本文首先分析合作学习策略的内涵以及应用价值,然后针对当前教学的不足,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从理论角度来看,本文的分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合作学习策略有更为清晰的理论认识,从而进一步发现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教学之中的应用重要性;从实践角度来看,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教学的不足,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从而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1合作学习策略的内涵和重要性

随着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不断渗透,初中音乐教学也迎来了不断地改革,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开始在教学之中得到渗透,这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就有合作学习策略。下文首先分析合作学习策略的内涵以及其在初中音乐课堂的重要性。(1)合作学习策略的内涵。合作学习策略是以学习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达成小组的共同目标,并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策略是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产物,目前,这一教学策略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并且在实践过程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化的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来看,合作学习策略是核心素养的教学产物。合作学习策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之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定小组。也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以及兴趣爱好特点,把不同学生分配在不同的小组之中,由此实现小组内部的实力平衡,从而推动学生优势互补。第二,定目标。就是教师或者小组内部根据学习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来确定最终的教学目标。第三,定分工。在确定了总体的目标之后,小组内部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内部分工,从而实现对学习目标的实现。(2)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重要性。总体上来看,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重要性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存在着效率低下的情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教学形式刻板僵化,无法让广大初中生深入地参与到学习之中。但通过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深入地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通过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趣味。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往往更为强调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这就让学生出现了被动接受的情况,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合作学习策略下,课堂形式更为生动灵活,这对于学生学习趣味性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最后,通过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要想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充分提升,单纯依靠课本的教学还是不足的,还需要引导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从而实现彼此取长补短。借助于合作学习策略,可以让学生实现相互学习,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快速养成。本人在音乐课堂中会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1-3种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如:‘辨真批假’策略,1个小组公布自己组的讨论答案,其他小组进行表决。在这策略中,教师能够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如,在创编环节我会采用“海报旅行”策略。在小组创编结束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指令传递、阅读作品,直到每个组都把所有组的作品阅读了一遍,并对喜欢的作品投票。这个策略无形中让全班同学都进行了交流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通过学习策略在课堂中的运用,学生在音乐课上表现更主动、积极了,同时音乐知识水平的提升也较为明显。

2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不足

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价值目前已经得到了广大初中音乐教师的普遍认可,并且在实践之中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应用。但实践过程之中的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组分配不当,无法实现学生优势互补。在初中音乐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展开合作学习的前提是构建小组。但在实践过程之中,一些教师对于小组的分配较为简单随意,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合理的小组分配,这就造成了学生后期无法实现有效的互补学习。第二,目标订立不当,学生无法实现技能提升。在初中阶段,不同的学生因为天赋素养不同,以及音乐知识积累水平不同,所以僵化的教学目标往往无法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当前一些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之中,往往采取了僵化的目标设计,从而无法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成长。第三,小组分工不当,学生音乐技能成长缓慢。要想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还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之间实现更为合理得当的分工,由此才能够推动学生的成长。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小组内部的分工安排,从而造成了学生的知识进步缓慢。

3教学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建议

(1)学习方式分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要作为学习的主体。根据前文所提到的混合式学习方式,在笔者的课堂上,发展层和提高层的学生基本上能够做到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的运用混合式学习方式,但是基础层的学生由于能力有限,在课堂上还需要教师多加讲授。所以在笔者的音乐课堂中,提高层的学生学习方式更多是混合式学习与自主学习,老师能加注重引导提高层学生在音乐创造力、音乐感受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领导力等方面的引导。发展层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为混合式学习与教师课堂讲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老师引导学生发展音乐感受力和创造力,努力向提高层发展。基础层的学习方式主要为教师的课堂教授,由于基础层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和精力都有限,所以基础层的学生主要还是靠老师的课堂教授来进行学习。如,在《伏尔加船夫曲》一课中,课前老师将“创作背景”、“劳动号子”、“音乐动机”、“俄罗斯民歌”、“俄罗斯五声调式”等知识的文字、视频和《伏尔加船夫曲》的音视频都上传到学习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一般提高层学生已经完成全部的课前预习,发展层学生完成全部或部分课前预习,基础层学习未能进行课前预习。在导入阶段结束后,老师主要讲解“创作背景”、“劳动号子”、“音乐动机”等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这样进行过课前预习的学生既掌握了课堂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又掌握了拓展知识,未进行课前预习的学生在课堂中也能很好的学习到基础知识,提升自己。(2)分层辅导。在课堂自主练习和拓展练习阶段,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要有不同的辅导方式。在练习环节,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合”,又要有面向不同层次的“分”。比如,在《青春舞曲》这节课的练习环节中,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为正确演唱歌曲。而面对提高层的学生时教师辅导学生能够有感情的背唱歌曲,并且用手鼓为同学的演唱伴奏。面对发展层的学生老师主要辅导其能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面对基础层的学生,老师则辅导其基础的识谱读谱,要求其能跟唱。此时提高层的学生也可以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帮助老师辅导基础层的学生。在音乐创作环节中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如在《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一课中,在拓展练习中笔者要求学生对《小星星》进行简单变奏。在这一阶段,笔者采用组内分层辅导的方式,对基础层的学生主要辅导其能够理解什么是变奏曲式,有哪些简易变奏的方法;对于发展层的学生主要辅导其掌握基础的变奏方式,并辅导发展层学生对乐曲进行简单的变奏;对于提高层的学生主要辅导其对乐曲进行复杂变奏,并能进行演唱或演奏,还可以对其他层次的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在这种辅导模式下,各层学生在音乐课堂上都能得到提高,激发学习兴趣,提高音乐素养。(3)分层评价。根据新课标要求,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知识、技能发展变化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演唱、演奏等方式进行。在基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分层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必须与对学生的教学目标相匹配,可以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三种方式。教师评价时要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不同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课堂的口头评价、每个单元的评价和学期评价,并将评价及时记录在《学生音乐成长手册》中。评价中既要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又要指出不足和进步的方向。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自评时要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生互评时要引导学生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同学进行评价,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同学的成长,互相激励,使评价成为激励每个层级学生发展的自我动力。

第2篇: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范文

一、音乐欣赏中的误区

1、“音乐欣赏”理解上的误区

音乐欣赏理解上的误区是对音乐欣赏影响最为严重的误区之一,它的存在,不仅影响老师和学生对音乐欣赏作用的认识,而且影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实施。具体说来,音乐欣赏理解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音乐欣赏中理解上的误区影响师生对音乐欣赏内涵的理解。可以这样说,如果不能正确认识“音乐欣赏”的内涵,音乐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就不会重视它对音乐教学的影响,就不会重视音乐欣赏在学生音乐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当然了,更不会重视如何在音乐教学实践安排音乐欣赏的核心内容;从另一个方面讲,学生意识不到音乐欣赏的作用,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忽略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音乐欣赏,就不能在具体的音乐欣赏过程中产生必要的情感体验,因而,学生也就不能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配合老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其次,由于对“音乐欣赏”理解上误区的存在,那么相关的研究者就不会关注音乐欣赏对音乐教学的影响,就更不会结合自己的研究理论关注音乐欣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音乐欣赏就会成为一种没有理念指导的教学实践,或者更确切地说,音乐欣赏就会因此成为一种没有先进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一个没有理论指导的音乐教学实践怎么可能发展,怎么可能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呢?

2、“音乐欣赏”作用上的误区

音乐欣赏作用上的误区主要表现为师生对音乐欣赏这一教学实践对音乐的影响作用认识不够清晰上。这也就是说,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广大师生只从音乐课程标准或相关的音乐教材中,意识到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但对它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却没有充分的意识到。因此,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师生都是为了“音乐欣赏”而进行“音乐欣赏”。这样的音乐欣赏教学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 “音乐欣赏”成了音乐教学实践中的“累赘”,是一个不得不进行的教学内容。

音乐欣赏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有着诸多的作用。首先,通过具体音乐作品的欣赏,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可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是失败的。因此,在具体的音乐欣赏设计中,作为音乐老师应该在音乐欣赏之前考虑好如何选择音乐欣赏作品,如何进行音乐欣赏等诸多问题。其次,音乐欣赏还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每一位音乐学习者都知道,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的必要环节。而就是在这具体的情感体验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欣赏作品的主要内容,还理解了相关音乐作品的主题。因此,我们说,音乐欣赏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再次,音乐欣赏还可以提高学生相关的音乐知识。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如何结合具体的欣赏内容,通过必要的理论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与作品相关的知识内容,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运用已学会的音乐知识去提高自己音乐分析的能力。因此我们说,音乐欣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

3、“音乐欣赏”操作上的误区

所谓“音乐欣赏”操作上的误区主要是针对音乐老师的教学实践而言。音乐欣赏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音乐欣赏的内容也可以进行拓展和压缩,特别是音乐欣赏的教学思路更是因人而异。

这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音乐欣赏绝对不是向学生播放特定的教材规定的音乐作品那样简单,它需要音乐老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考虑以下诸多的问题。

首先,结合音乐教学的具体设施和学习的相应条件,考虑音乐欣赏的实践形式。如,在教学设备比较落后的地区,我们音乐老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完成相关的音乐欣赏过程;在教学条件稍好的地区,我们可以结合网络资源,向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资源;在条件更好一点的地区,我们音乐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一些大型的音乐会,使其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欣赏具体的音乐作品。

其次,在音乐欣赏的操作中,我们广大的音乐老师还应该对相关音乐教材及其具体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应用。即在考虑学生音乐知识水平的同时,对教材有选择性地应用。音乐教材的编写与其它学科的教材一样,其针对学生既有广泛性,又有普遍性。这也就是说,音乐教材的内容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校的学生,并不适合每一次的音乐欣赏实践。因此,我们在具体的音乐欣赏实践中,既要“用教材”,又要“教教材”,特别是更要注意两者的配合。

最后,无论是用教材,还是教教材,在具体的音乐欣赏过程中,我们音乐老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采用符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策略进行音乐欣赏的教学。这也就是说,除了教学条件、教学设施的限制外,音乐欣赏的教学效果还取决于音乐老师的教学能力。

4、“音乐欣赏”研究中的误区

音乐欣赏的研究中也存在着误区,而且这个误区的存在对音乐欣赏效果的影响也是颇大的。因此,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更应该关注研究中的误区。综观有关“音乐欣赏”的研究论文,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研究事实,即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音乐欣赏”作用的阐释上,而且缺少对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研究。不仅缺少对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产生方法的研究,而且还缺少对如何刺激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方法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后者而言,即如何刺激学生产生必要的情感体验不仅事关音乐欣赏的成功与否,而且还事关音乐老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与否。因此,我们应该在研究音乐教学策略的同时,关注应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刺激学生产生情感体验的方法。

二、误区的解决策略

面对音乐欣赏中的诸多误区,我们不仅应该思考解决的具体的办法,而且还应该反思这些办法的具体效果。关于解决音乐欣赏中误区的办法,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宏观角度的阐释,即理论层面的解决办法和实践层面的解决办法。宏观角度的研究既可以为我们解决这些误区提供相关的思路,而且还可以为微观层面的解决办法提供具体的操作。因此,下边就结合音乐欣赏中存在的具体误区,逐一分析其解决方法,以供广大音乐老师参考、指正:

(1)教材研读中的解决策略

要想解决音乐欣赏中的误区,首先我们音乐老师必须仔细研讨音乐教材。广大的老师都知道,音乐教材是我们依法施教的唯一媒介,如何根据音乐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针对学生的音乐水平,提高音乐欣赏效果就成解决音乐欣赏误区中最重要的问题。

研究音乐教材编写意图,不仅可以为音乐老师处理教材提供可靠的思路,而且还可以为音乐老师选择相关的音乐欣赏作品提供可靠的根据。这也就是说,根据音乐教材与音乐教学之间的联系,合理选择一些音乐欣赏的作品作为补充,不仅是音乐老师教学能力的体现,而且也是解决音乐欣赏中存在误区的具体办法。只有当用来欣赏的音乐作品符合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它才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挥出自己全部的作用。如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如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等。

(2)教学评价中的解决策略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判定的一种教学实践。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对其科学而客观的评价,不仅会影响到音乐欣赏的教学,而且也会影响到整个的音乐教学过程。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评价来解决音乐欣赏中存在的误区。

首先,我们应该采用多样的评价标准评价音乐欣赏教学效果。因为,面对众多的学生,面对音乐水平各异,面对兴趣不同的学生,运用相同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性的教学不可能取得一致的教学效果。针对这样的教学事实,我们应该选择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只有如此,才能使评价的结果更接近于教学事实。

其次,针对多样化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中的核心问题。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可以使评价结果更接近于教学事实,所以,对于评价结果中的共性问题,我们每一位音乐老师都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只有对这接近教学事实的结果高度关注,我们音乐老师才能从中获得音乐欣赏教学的反馈信息,才能针对这些信息改进我们的音乐教学。

(3)教学策略中的解决方法

教学策略是教学过程所做的系统性安排和思考。在教学策略中关注具体的音乐欣赏及其相关问题更能解决好音乐欣赏中存在的误区。在教学策略中关注以下诸多问题更利于解决欣赏中存在的误区。

首先,在教学策略中关注音乐欣赏作品的选择问题。所谓关注音乐欣赏作品的选择问题就是指音乐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学生欣赏的音乐作品。只有适合学生的欣赏水平,音乐欣赏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实现。

第3篇: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范文

关键词:学习策略;手风琴;教学

在手风琴学习队伍中,不乏有这样的习琴者:他们态度端正,认真刻苦,为了一个节奏型、几个经过音而几十次、上百次地重复……但效果怎么样呢?技术上的难点依然没有突破,演奏时记忆短路、忘谱、大脑一片空白,对音乐表现不知所云。于是,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挫败,而家长和老师们往往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孩子音乐天赋不好,可能不适合学习手风琴。那么,学习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收效甚微的原因是什么?难道真如他们所说的是天赋不够?

不可否认,手风琴演奏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本身就对演奏者的音乐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然而,在人们过分关注音乐天赋对器乐学习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丰富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得以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关于学习策略的概念,国内外暂无统一界定,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是丹塞路(Dansereau,1985)对这一概念的解释:学习策略是具体的学习方法与对学习过程的调节与控制的统一体。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是学习策略,对信息加工进行调控的技能也是学习策略,前者是基本策略,后者是辅助策略。[1]也就是说,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规则、程序、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都应涵盖于学习策略的范畴之中,它既是对信息的直接加工,也是对信息加工的监控与调节。如果我们从学习策略的结构及成分来看,学习策略则既包含有直接对学习材料进行信息加工的的认知策略,又包含有监控、调节信息加工的元认知策略,还包含有对学习时间、学习动机等辅资源的资源管理策略。

学习策略理论与手风琴教学相结合,这一论题的提出不仅为手风琴学习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更重要的是对手风琴演奏技能的学习与教学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它一方面要求学习者改变盲目练习、机械重复、效率低、学习积极性差的现状,并能清楚认识到自身在手风琴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对自己的手风琴学习过程主动自觉地进行规划和管理,从而逐步完成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过程的蜕变;另一方面提醒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任务向学生传授各种手风琴学习策略,让学习者选择并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通过多种策略的灵活使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学习策略在手风琴学习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学会了怎样学习。手风琴所具有的动作技能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其完成作品、形成技能的基本手段通常以个人练习为主,教师与学习者在时间上多处于分离状态,这种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脱离教师指导的学习方式,往往会导致学习者无视影响学习成效的诸多因素,只是抱以单纯的“苦练”信念,学习效率相当低下。学习策略在手风琴学习中的应用,有利于改进手风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首先,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可以使手风琴学习者明确自身手风琴学习特点及学习任务,把握手风琴学习方向,制定学习计划,拟定出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目的地进行手风琴学习。其次,在元认知策略的指引下,学习者有目的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任务中,采用合适的认知策略去完整地记忆乐谱信息,把握音符之间的逻辑结构、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并依据学习目标及时地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获得手风琴学习的实质性进展。另外,丰富的手风琴音像资料、大量的手风琴舞台实践活动、同学之间各种交流的机会和方式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兴趣的产生可以促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地采用一定的手风琴学习策略解决弹奏中出现的问题,他们在这种简便、快捷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中所感受到的成功体验则会进一步激发下次学习策略的实施。认知、元认知、资源管理策略三者相互渗透、共同作用,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目标。

二、教师向学生传授手风琴学习策略的知识必不可少

手风琴演奏作为一种音乐表演艺术,演奏者必须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造个性。同时,手风琴演奏所具有的动作技能特征又决定其学习过程的漫长和艰难,任何技术难点的突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手风琴演奏的这些性质特点对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创造精神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手风琴学习者需要运用认知策略去有选择地注意弹奏要点和记忆乐谱信息,需要借助于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比较等方式方法对技术技巧以及作品所传达的内容进行加工理解;其次,手风琴学习者还应借助于元认知策略在学习任务开始之前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详细的规划部署,做到目的与计划相结合,并且有效监控整个学习过程,及时调节练习方法;同时,他还需要资源管理策略来合理规划练习时间、获得别人在练习方法上的指导、树立积极的学习心态,把精力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任务中。

然而,在如今的手风琴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教师为主体,学生的任务只是课上正确理解教师的讲解,课下通过反复单调的重复练习形成这种技能。久而久之,学习者对教师的讲授形成依赖,除去教师在回课时指出的练习要点或某些音符的处理方式,学习者很少去自觉地搜集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来激发自我的音乐创造能力。学习策略所倡导的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习者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激发自我的创造力。因此,要拓展手风琴学习者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必须在指导手风琴演奏技能学习的同时,向他们传授有效的手风琴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既让学生懂得学习策略本身的知识,又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学习策略解决手风琴学习中的问题,使演奏技能和学习能力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培养和强化手风琴学习策略的运用意识非常重要

学习者在认识和了解手风琴学习策略的知识后,如果策略的运用意识比较缺乏,不懂得如何运用相关的学习策略去促进自己的学习,那么学习策略优势便无法体现。然而手风琴学习最终要由学习者来完成,对各类音乐作品的加工、理解和记忆,对各种演奏技法的认知和掌握,需要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独自进行思考和运用一定的策略。在这个思考和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就会实现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因而,教师必须认识到学习策略对学生的重要性,鼓励学习者在各种学习情境中练习、运用学过的学习策略,并且通过及时地提供反馈信息,强化学习者的策略练习效果,有意识地培养手风琴学习策略的运用意识,最终转化为灵活运用手风琴学习策略的能力。

伟大的进化论鼻祖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2]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麦金农也提出:“最好希望老师在‘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上多下点功夫,而不要在‘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上下大力量。”[3]可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使他们能够掌握终身受用的学习策略比学习内容的理解更重要。作为融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为一体的手风琴学习,其学习目的不仅仅是完成一些作品的演奏,更重要的还是发展音乐思维能力和培养学习者对音乐积极的情感态度,因此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创造能力、较高的主动学习能力,能够依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变换不同的学习方法,而不是单纯的被动接收。

注释: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向葵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

社, 2003

[3]转引自[俄]根•齐平著.董茉莉、焦东建译.音乐演奏艺术:

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

社,2000

第4篇: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范文

关键词:创造力;自主学习;策略;动机;心理需要;音乐课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035-04

一、前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推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负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的重要使命。

新课程教育改革前,音乐课过于注重知识教授,忽略了对学生兴趣以及其他感官方面的培养,传授形式普遍较为刻板,使得学生对于学习倍感厌烦。而新课程教育改革后,在国内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音乐课注重了培养学生兴趣,但课程的设计又略显空洞,其中主要表现在:过于强调在教学形式上的转变和众多辅助工具的组合运用,忽略了知识传授与实际获得,造成学生在音乐课上除了学会唱些歌曲,学到的知识很少;过于强调学生自己去创造,而忽略了创造要在有专业知识积淀的基础上进行。所以,不能只是为了体现创造这一环节而去生硬地创造,从而使我们的音乐教育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因此,在音乐课中,教师要深入地体会育人的根本是培养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的人,继而学习、探索和掌握教育的内在规律乃至科学,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从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二、理论综述及假设

1.创造力的概念。西方关于儿童创造力方面的理论认为:创造力是相对本人或社会来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产物的活动,创造力是每一个健康的个体都具有的一种普遍心理能力,它是一种水平从低到高的连续体,即人们都以不同程度的创造性水平思维着,他们之间只有程度的差异,而非全有或全无[1]。

目前,我国较一致的看法是: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它具有三个特征:有特定功能的生产;人人皆有的一种能力;有高低之分[2]。

2.如何促进创造力。美国当代创造心理学家特丽萨・艾曼贝尔在其创造力结构理论中强调指出:工作动机对创造活动起着关键性作用。她认为,只要有足够的动机,即使个体缺乏特定的创造技能和领域技能,也能够通过适当地学习和训练加以弥补。但是,如果工作动机不足,即使有较高水平的创造技能和领域技能,也很难取得高水平的创造成果[3]。这个理论明确说明了动机对创造力起到的重要作用。

而工作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有助于创造力发展的是内部动机而不是外部动机[4]。我们大多数学生与家长在目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环境中一味追求高分数的学习动机属于外部动机,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具有自主性的动机属于内部动机。已有研究证明,受自主性动机驱动的个体比受控制性动机驱动的个体更趋向于深层信息加工,有更好的表现,有更好的坚持性和更高的幸福感。

Deci和Ryan的有机辩证元理论认为:个体的创造行为是由其胜任(感觉到有效能)、关系(归属和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和自主认为支持(认为行为是自主的)等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所推动的,若个体所处的环境能够满足这三种需要,那么内部动机将得到促进,同时将促进个体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从而促进创造力[5]。

由以上理论可以看出,内部动机是推进个体产生创造力的原动力,他可以促使个体在原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将其组合变化并形成具有新的意义的产物。而教师要做的是如何运用我们的教学策略(即外部动机)来满足学生内部动机需要,从而将外部动机自然地转化为学生内部动机,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3.国内小学生音乐课创造力研究现状。目前,国内有关小学生音乐创造力的研究较少,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有的只是培养学生一种简单、浅层次创新来体现创造力培养,例如:在课堂中为了培养学生创造力就设立创编歌词这一教学环节,课本中歌词是“小猫喵喵叫”,学生改成“小狗汪汪叫”等等。

另外,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教师还是过于强调自己的主导地位,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的重要性,也就是缺乏使学生产生学习内在动机的原动力。有的研究认为,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和各种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的认为在音乐课中带领同学创编曲谱就是培养创造力。但是,根据创造力的有关理论,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因素远不止这些,根据以上理论及研究成果,音乐学习的内部动机是影响音乐创造力的主要因素,它与外部因素共同决定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因此,从音乐学习的内部动机研究激发学生音乐创造力问题将更具有现实意义,而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影响维持学生原有的内部动机,并将学生存在的某些外部动机有效地转化为内部动机,将更加具有深远意义。

4.自主学习理论。“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多种学习理论的结晶。它吸取了人本主义重视人的感情因素的思想,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决定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它采纳了认知主义的认知发现说,强调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学习者自己的努力;借鉴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强调学习环境(如“自主学习中心”)与学习互动(如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的作用[6]。

自主学习是主体自愿的、有目的的、有选择的学习,是独创性的、能进行自我调控的、具有责任感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自主性是主体性最核心的规定性,是创造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7]。

由于自主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可以满足内在动机“胜任”的需要;能够自我调控这一特点可以满足“自主认为支持”方面的需要;学习互动(如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可以满足“关系”方面的需要。因此,在音乐课方面,研究营造满足创造心理三要素环境氛围的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有利于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5.研究假设。基于创造力理论基础,结合自主学习理论,根据上述的理论推导,提出的研究假设是:小学音乐课上,通过设计自主教学环节和相应的自主学习策略,可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三、概念定义

1.音乐创造力定义。Sternberg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创造力和智力一样,是所有人都具备的能力。创造力不是固定不变的,和任何才能一样,人的创造力水平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不断发展。理论还认为:创造力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当人们在工作过程中找到完成任务的新方法时,当人们将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时等等[8]。

根据Sternberg创造力投资理论,本文将音乐创造力定义为: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以其自身所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将其所掌握的资源进行新颖的、巧妙的整合与变化,形成与众不同的新的产物。

前人的研究提示我们,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内部动机,可以有力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将外部动机有力地转化为内部动机,是音乐课堂促进学生创造力提高的有力手段。

2.音乐课自主学习定义。借鉴自主学习的概念,音乐自主学习可以被定义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音乐学习的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音乐方面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自身智能优势,采取自己认可、喜欢的学习方式,结合自身可获取的资源,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学习的过程。

四、培养创造力的自主学习

为了加强音乐课知识的掌握,为了探索音乐课教学环节及策略的创新,为了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以前人的理论为基础、以音乐课教学特点为载体、以主动学习为形式、以音乐知识掌握为根本、以培养创造力为目的,设计自主学习教学环节及其相关激励策略,开展了教学改革的试验。

1.培养创造力的策略设计原则。结合前人的理论和实践,规划和设计一套激发动机、产生兴趣、培养创造力的教学策略需要满足一定的原则。

首先,培养学生创造力,还需要让学生掌握知识,那么就需要结合音乐课知识的特点设计策略;另外,培养创造力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时间、空间和资源,就需要结合自主自愿学习的形式;再有,培养创造力需要为学生建构一种可以实现归属感或彼此建立联系的环境,就需要在策略中加入协作的环节;最后,任何遥不可及的事物都会打击兴趣、动机,从而消磨创造力,所以实施策略的有关环节必须满足小学生可以胜任这一原则。

2.确立课堂环节设计具体策略。(1)教学环节简介。结合音乐课的知识特点,设计了“小小音乐会”环节。下面就这个环节进行内容简述。这个环节安排在学完一首歌曲以后,主要内容是围绕所学歌曲进行歌曲排练和展示。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要在教师规定范围之内,约8人左右),每个小组的成员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在团队中所担任的角色。这些角色有:队长(负责安排全队演出时的队形,组内成员所站的位置及协调工作)、演唱者(通常由队中声音洪亮、唱歌较好的学生担任)、舞蹈家(由动作协调性好,表现欲望较强的学生担任)、打击乐伴奏者(由学生中节奏感较强的学生担任)、指挥(队伍中综合能力强,较聪明的学生比较适合这个岗位)、报幕员(这个任务一般留给在以上方面都不太擅长,但有一定的表达能力的学生担任,这个任务可以由同学兼任)。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这一环节,教师对小组人员确定、排练限定了时间;为了避免个别学生的应付或懈怠,在小组展示后,还设置了由教师负责“仲裁”的小组之间互评的环节,而且评价要有优、劣两方面评价。

在这项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在团队中适合自己的角色。通过自身的努力练习、与队友通力合作,互相支持、取长补短,经过选择、协调、讨论、竞争、决定、排练、修改、个人练习、集体排练、再修改、再排练等一系列努力过程,最终完成任务,将集体的结晶、团队努力的成果展示在班级的舞台上。

(2)环节具体细节的侧重点。教师往往在设计教学环节细节时关注于知识的获取、教学的可控、教学效果评价的高效(节省时间和精力),而忽视学生的自由度、知识的发散度、知识掌握正确与否评价的多维度,因此往往也就束缚了学生们潜在的创造力发挥。“小小音乐会”环节教学策略的细节设计着重于激发创造力的三个心理需要。

第一是自主选择方面空间的释放,如自由选择队友,自由创作舞蹈动作、配器及材料;第二,是个体在集体中的位置――关系的互动,在队友选择、歌曲处理、舞蹈编排、配器配合等细节中都充分发挥着个体与团队以及与团队内其他个体的互动;第三,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每个个体在动态选择、集体荣誉、个人能力展示的多种诉求的环境下,都需要比较客观地评价自己、比较他人,为达到自己动机的目的,为自己谋求一个可以胜任的角色。

活动的策略是为了激励动机、产生兴趣、激发创造力,同时这一环节的主体及其过程绝大部分都是由学生自己掌控的,即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过程。

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们可以运用自身所长实现在集体活动中的价值,使自身潜在的各种智能得以更充分的开发和展现。在集体中通过寻求、竞争、冲突、协商甚至争吵这一系列过程,最终形成各自在集体中的位置,提高正视自己、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通过与同学的互相配合、相互合作,可以锻炼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互相学习、相互借鉴的能力。通过表演展示,进一步增强了每一位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信心,同时培养了团结向上的集体荣誉感。

3.主动学习策略培养创造力的表现。(1)动机激励效果。在该项活动结束后,在进行试验的三个班中对部分同学抽样调查反馈,调查内容为:学生开始时,对该项活动的期望或目的是什么?是否达到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收获?

通过调查反馈的信息归纳为下面10种具体动机类型,详见表1。

(2)学生们的其他收获。除了这些内在动机得以实现之外,通过这种自主学习策略构建的教学环节还使得学生们获得了其他更多的收获,有些收获出乎教师的预料。具体内容归纳为以下14种额外收获,参见表2。

(3)兴趣培养过程。开始设立“小小音乐会”这一教学环节时,由于是学生新鲜的、新奇的教学环节,有的孩子一开始就喜欢参与,但有的孩子因性格、班内地位等原因惧怕这样的活动,害怕自己表现不好或者因以前的班内人际关系问题不被组内同学认可。

经过一段时间对“游戏规则”的逐渐熟悉和组内合作交往的磨合,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这一新奇的教学环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完一首歌曲后,下一堂课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提醒老师该进行“小小音乐会”活动了,这种由学生主动提醒老师还应该有怎样的教学环节的主动请求式学习在以往那种传统的课上是很少见到的。

(4)创造力的具体表现。通过教学策略的实施,“新奇”的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们的多种动机,并且在动机逐步得以实现的情况下,吸引了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一教学环节的浓厚兴趣。为了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中更好地实现每个个体的动机,学生们更加认真地对待这一教学策略中的每一个环节,并挖掘自身的潜能体现各自的创造性。学生们迸发出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队形排列、舞蹈编排、配器、歌曲处理等方面。①队形方面:组内同学和队长一起商量队形。如:有的组大家围成一个小堆,将铅笔盒、笔、尺等作为道具,在地上摆放成各种队形,大家商量看哪样更好,既体现了集体合作的力量,还表现出学生们借助工具排练队形的创造力;在歌曲演唱过程中(有的是间奏时),学生还能不断变换队形,这既锻炼了孩子们良好的配合性,还展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②舞蹈方面:一个小组内一般有2~3名同学跳舞,互相商量动作,一位同学想出一个动作,几个人一起试,互相感觉效果,再修改,再试验直到满意为止;或者大家协作做出不同的动作,互相配合,商量,表演练习;有的小组主动请教师提意见,(请教师提意见也体现了学生想办法做得更好的一种创造力)再改进。这些都充分表现出学生们对舞蹈动作、节拍、协作、想办法做得更好等方面的创造力。③打击乐伴奏方面:伴奏者需运用自制打击乐器,自创伴奏型为歌曲伴奏。不同的打击乐器:有的同学用中午吃饭的餐具作为打击乐器;有的同学用学习用品作为打击乐器;还有的同学用拍打身体不同部位发出的不同声音作为打击乐器。不同的方法发出不同的音色:有的同学用敲击的方法发出声音,有的同学用物体摩擦的方法发出声音,有的同学用互相拍打的方法发出声音等等。同学们在所表现歌曲的统一节拍的强弱特点的基础上,为歌曲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节奏型,伴奏出丰富多彩的乐章。体现了学生在对歌曲节拍充分掌握后,在节奏型与丰富新颖的音色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④演唱者的创造力体现之处在于对歌曲的强弱、快慢的处理及演唱形式的不同表现上。

(5)知识掌握更牢固。设计用于激励动机从而培养创造力的教学环节在培养了学生们的创造力的时候,会不会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呢?为了了解这个问题,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分为两类班,一类班是设立“小小音乐会”教学环节的,一类班是按照传统方式开展教学的。在做完两类班相应教学后,教师考查学生们对以前(上次课、前几节课)涉及的有关知识,开展激励策略的学生们基本都能回答出来,而且有些细节还能记忆犹新,而传统授课班的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率较高。

五、总结

通过自主学习环节和策略的设计、实施和效果检验,可以发现以自主学习为形式的课上教学策略可以通过激励动机、兴趣积聚等达到扎实知识掌握以及创造力培养的效果。而且还从中有以下发现:

第一,因为每个个体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接触过的社会环境也有着千差万别的差异,即使在班级中每个人的人际、行为特点、性格特征、爱好取向、兴趣点等都有所差异,所以一种激励手段或策略可能会对一个群体实现激励而产生多种动机,即个体动机的差异造成的群体动机的多样性。

第二,不同动机促成对某种活动的兴趣。由于对自身内在动机实现的渴求,在具备可选择、可自主、可实现环境下,兴趣会逐步被提升,而兴趣的提升更加刺激其动机实现的欲望,即兴趣与动机是相互促进的。

第三,在动机被激发、兴趣被提升时,学生的自主创造力潜能在自主学习环境下就会被挖掘,创造力就会逐步显现,即在动机被激发、以兴趣为引导、具备创造力三种心里因素环境下,在具备充分自主环境下实现学生自主创造力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董奇.西方关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研究综述[J].外国心理学,1985,(3):15.

[2]左武福.小学生音乐创造里培养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5.

[3]朱晓红.儿童学习动机类型与创造力倾向关系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2001,(12):90.

[4]朱晓红.儿童学习动机类型与创造力倾向关系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2001,(12):90-91.

[5]严军锋.体育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与大学生体育创造力促进[J].浙江体育科学,2010,(7):52.

[6]汤敬安,吴玲英.“自主学习”的定义与理论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00.

[7]韩四清.人的自主性与自主学习简论[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7):9.

[8][美]罗伯特・斯滕伯格.创意心理学:唤醒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潜能[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6.

第5篇: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范文

现代教育强调的是课堂教学开放性、自主性,这要求我们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当创建不一样的课堂,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次课堂中,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以充分挖掘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以调动学生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艺术素养以及音乐鉴赏能力,促使其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教学策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音乐是一门以欣赏、鉴赏为主的学科,主要锻炼与培养的是学生性情与情感,激活其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音乐是小学阶段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来看,绝大部分的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教育下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缺乏艺术性与创造性。可见,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选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将提出以下几个教学策略,以期帮助广大音乐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

1转变课堂形式,创新教学方式

课堂管理不仅只是简单地管理课堂纪律,而应当有效地将其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境、教师教学态度以及与音乐管理技巧等相关因素进行结合。有机地将这些因素进行结合,并巧妙地运用到音乐课堂管理教学中来,以更好地优化音乐课堂管理。大部分教师认为音乐这门学科在小学教学中隶属副科,认为没有教学的必要,在其教学课程的设置过程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给学生一个心理暗示,认为音乐课可以随心所欲,学习态度也就不端正。教师每每走进课堂,都需要较长时间去管理班级纪律,甚至连吼带叫,整堂课下来,难免身心力疲,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瞬间化为乌有。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过于单一死板,应当随时跟随学生以及教学进度灵动进行变化,并掌握多种教学方法与管理技巧。例如,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堂当成一场比赛;一场秀;一档节目,这样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学生注意力也得到集中,学生学习情绪也会被调动起来,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此以往,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还有助于教师操控课堂,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纪律,优化教学管理的目的。

2创设音乐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正常交流与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心理认知能力有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语言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话语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音乐情境中,引导他们深入感受与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用语言创设音乐情境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2.1语言表达准确有序

教师在运用语言创设音乐情境时需要紧绕课堂教学内容而展开,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如果在音乐情境创设中,未能合理地组织语言,模糊不清或者语无伦次,就会影响学生的理解与想象,从而是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中,更别提课堂教学有效性。因此,在音乐情境创设中,教师要确保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有序性。

2.2语调语速以及课堂节奏应当与音乐情境相一致

通常而言音乐作品会在旋律、速度以及节奏等方面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创设不同的音乐教学情境。在音乐情境创设过程中,为了能真实准确地表达音乐作品情感,需要借助语调语速与节奏来进行表现。例如,《七个小兄弟》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并体验音乐,在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减缓语速,运用轻松的话语引导学生进行歌唱,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3贴近学生生活,加强学生体验

艺术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随处可见音乐的存在,如鸟的歌唱、风的呼啸。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富有生活气息的音乐作品带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与鉴赏,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有效注意力。小学音乐课堂要善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主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音乐课堂教学具有多元化与灵活性,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些心理特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合理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实例来诱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其能在教师所营造的轻松、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并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为学生的表现提供舞台,让学生勇于参与,勇于表达。例如,在教学《我的朋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找朋友”这首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引起他们的注意,让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堂实践中来,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4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是一门以鉴赏为主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走进课堂,从而有助于实现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作者:王晓会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孙巷小学

参考文献:

[1]范培.探究巧用教学策略激活小学音乐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5,33:213.

[2]毕静.巧用教学策略激活小学音乐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3,11:45.

第6篇: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本科 音乐 互动教学策略

1.学前教育本科专业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幼儿教育的师资队伍,该专业的音乐教育与高师的音乐教育和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有它自己的特殊性。一方面,我国幼儿音乐教育得到很大的发展,课程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对幼儿教师的音乐素质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学前教育本科学生入学前并未经过专门的音乐水平测试,音乐素质参差不齐,音乐基础薄弱,同时目前大部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音乐教育沿用原有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体系,教学模式较单一,多为灌输式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如何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使学生能胜任幼儿音乐教育工作,是学前教育本科专业音乐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2.互动教学策略的概念

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而在教学活动中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一系列执行过程”①,它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措施的总和。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过程,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这种互动为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和良好的心理环境。

互动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通过充分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情感态度,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

3.适用于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三种音乐互动教学策略

3.1游戏互动策略

游戏互动策略是指在音乐互动教学中,教师为促进专业技能的掌握,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各种游戏活动进行教学,通过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气氛。

音乐学习是一种欢快的、愉悦的审美体验活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时,都应让学习者体验到音乐的美感和体验的快乐。例如:在《音乐欣赏》②中对“音色”是这样介绍的:“在音乐的表现上,音色是指一种表现工具(指人声、乐器)区别于另一表现工具的色彩特质。”对于这样较为抽象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游戏互动的策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倾听发现身边的音响(说话声、汽车声、雨声等),接着让学生从最熟悉的事务开始探索对音色的感知,如身体的动作就可以发出的各种不同的声音(捻指、拍手等),最后教师以此为基础创编声势活动,用游戏的方式形象地使学生感知“音色”。

3.2情境创设策略

情境创设策略是指利用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堂教学环境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使其在上课之初就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学的氛围。教师运用诗意化的语言、优美的音乐等各种手段,多角度创设出生动真实的情境和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美感和积极的情感,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常用的情境创设手段有:设置疑点创设情境、利用表演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创设情境。如:进行“中国民歌欣赏”教学时,教师可事先提出问题:什么是民歌、你会唱几首民歌吗?布置学生课前通过多渠道(互联网、书籍、报刊、传播媒体、音像资料等)收集有关中国民歌的资料,在课堂上请学生任选各种形式(演唱、文稿设计、网页、课件制作等)来展示作业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又如:在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的审美经验、生活经验,可以以大学生活的点滴为题材、或是以各类节日(教师节、母亲节等)为主题,以歌唱、演奏、游戏、律动、欣赏、表演、歌舞、情景表演、创作练习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

3.3 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策略,是指在音乐互动教学中,师生与生生之间通过互助与合作方式从事学习活动的方法。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相互帮助,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使音乐教学民主化。

分组是实施合作学习策略的主要形式。教师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或课型,并根据学生的能力、音乐水平等进行调配。有时在某一特定主题或活动中,还可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兴趣,组建兴趣小组。如学生在《声乐》课上学唱了《故乡的亲人》后,教师可布置学生课后自由组合,分成若干小组,自行进行小组唱的编排,等第二节课时进行表演,并调动学生对表演的情况进行互评和自评。

小组人数要根据内容决定,一般来说,《音乐欣赏》、《乐理与视唱》的分组以5至8人为宜,《幼儿歌曲弹唱》的训练以2至4人为宜。

4.结语

互动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激发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前提条件,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改变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推动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实现对幼儿音乐领域的探索和创新,为今后从事幼儿音乐教育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由于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复杂多变,所形成的教学策略不是唯一的,不同教学策略的运用也可能并存或交叉结合,但无论哪一种策略,都应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第7篇: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范文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材内容;教学方法

音乐从古至今一直象征着人类的精神文化,无论是东方音乐还是西方音乐,无不体现了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精神。对音乐进行欣赏可以帮助人们对音乐真正的内涵进行了解,体会存在于音乐中的意境。音乐教学课程一直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开设,但中学阶段的音乐欣赏格外重要。在中学音乐欣赏中,音乐教师如何巧妙地变换教学方式,如何使中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如今已是所有音乐教师不断对其探索的课题。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

在这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何让中学生在45分钟的音乐欣赏课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让我国绵延数千年的音乐艺术得到一个有效的传承,便成了我国中学教学非常关注的问题。在现在的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关于音乐文化的系统课程还没有建立起来,并且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材内容方面

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音乐教师往往都只是对音乐作品的节奏与速度进行了一般要素的剖析,却将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独特结构进行了剥离,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我国传统音乐作品内容的真正内涵。对于那些成型的音乐作品而言,我们一般都只会去关注其作品产生的背景与其演唱艺术,很少有人会对其音乐语言进行分析欣赏。

2.教学方法方面

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不仅要对其音乐作品在各个学科方面的综合体现进行欣赏,还要让音乐教师在音乐欣赏中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对中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但是很多音乐教师把音乐课的多元化教学认为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多种文化,涉及多种学科,于是最后出现很多音乐作品被无端地加入与其没有直接联系的文化与学科,他们纷纷将这些学科文化机械而牵强地塞进音乐作品里面去,理论上的综合就渐渐变成了一种比较肤浅的罗列,因此,音乐教师所实行的多元化教学在实质上是没有达到教学效果。

二、中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

1.采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及好处,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的密度不断增加,其教学中出现的精美画面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并且多媒体教学可以使音乐欣赏变得有形状、有声音、有色彩、有情感,变得触手可及,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光靠音乐教师对一个音乐作品进行讲解,学生在上课时就会很难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因此,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2.引导学生去关注每个音乐要素的变化

对音乐作品记忆力的训练以及对音乐知识的积累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感知音乐美的能力,这样做可以将学生的知识渐渐内化为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还可以转化为一种感知音乐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去关注每个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的细微变化,是整个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所在。为此,音乐教师要为学生揭示音乐要素在整个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去挖掘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含义,而不是简单地用口述的方式给学生灌输音乐方面的知识。

3.要求学生借助相关文化去挖掘其音乐内涵

音乐艺术就像科学一样,真正需要的是理解。当我们对音乐作品有了初步的审美理解时,音乐作品带给我们的体验是人生其他体验无法提供的,我们要做就是将那种音乐审美体验分享出来。对音乐作品表现形式的体验,要求从音乐的审美层次上进行。因此启发学生借助相关文化去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是中学音乐欣赏教学重点教学策略之一。

4.组织多元化的音乐教学

过去传统的音乐教学目标是传授单一的音乐知识与训练学生的音乐技能。在整个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教师具有主导作用,运用的主要的教学模式是“听音乐―讲音乐―再听音乐”。这种模式降低了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音乐是一门体验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采取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感知音乐所带来的魅力。

5.采用研究性学习

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还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能力。音乐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评价时,不能打压讽刺,要以鼓励与肯定为主,并且评价的内容不能单方面地从结果来看,教师要把评价的主要内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教师应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欣赏的行列中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欣赏音乐美的能力,从而达到音乐欣赏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周瑞民.浅谈高中音乐欣赏课之教学策略[J].神州:下旬刊,2012.

第8篇: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情感教育;实施对策

当前我国初中教学全面普及了音乐课程,并大力开展与之相关的各类鉴赏课程。音乐课程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使欣赏者产生情感共鸣。而实施这一教学的重点环节就是需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音乐的旋律中感受到喜怒哀乐,体悟到节奏之中所蕴含的创作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情感教育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强化情感体验来加强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一、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在初中阶段需要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良好发展。教师实施情感教学的成效远远大于理论教育,这种情感交流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放下对教师的防备心理,教师通过情感流露和表达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接收传达的情感信息,从而更好地明白教师教学的内容。在音乐课程上合理通过情感教学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细细体悟音乐的魅力,徜徉在音乐的天地里,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从另一方面来说,音乐与其他学科不同,这是因为音乐本身是一种高雅艺术,对于这种艺术的鉴赏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情感交流,通过音乐中流淌的旋律来感受音乐的力量,使听者产生联想,由此来切身感受和理解音乐所传达的内容。除此之外,实施情感教育从一定角度上来说能够帮助中学生更好地成长。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处于青春躁动期,良好的音乐情感教育能够使学生不安分的情绪得以控制,使其心智成熟。

二、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施方法

1.作品剖析策略

在实施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找寻合适的音乐作品进行课堂鉴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音乐作品中的创作思想和情感变化,通过合适的组织方式来开展体验教学。实施剖析策略需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找寻伴随音乐作品而来的情感因素,了解其潜在的情感。其重点是先要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人和创作时期的文化背景,明确音乐作品的表现要素如音高、节奏、曲式等等。对于一些较长的曲目来说,教师需要将音乐作品分为几个环节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整体听一次曲目,了解其情绪、节奏变化等内容,然后将作品变化层次分为几个部分逐个进行精听。通过这种完整倾听与分段细听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把握作品整体旋律的变化和走向,并进行反复欣赏来让学生深入其中,从而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进行示范演唱、演奏等教学,或让学生进行模仿和翻唱,加强多样化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情境创设策略

所谓的情境创设策略即是让教师参照一定的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的不同特征,营造一个音乐教学情境,使双方都能够置身于情境之中,放开自我,走进别人的音乐世界里,从而实现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和感悟。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配置相关道具来创设情境,譬如在学习一些古典作品时,教师可以将一些作品中所使用到的古代音乐器具带到课堂上给学生欣赏,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接触音乐,感受音乐。教师也可以从身边的音乐出发,如课间休息的下课音乐等内容,使学生产生音乐联想来有效实施教学。除此之外,歌唱教学以及多元化的手段也能够帮助创设教学情境,譬如在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八年级上册音乐教材的《雪绒花》一课中,可以首先采用小组表演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然后进行舞蹈表演,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射出符合舞蹈的背景来帮助营造氛围,同时放出如微波荡漾般的音乐来配合学生的舞蹈进行辅助教学。

3.教师主导策略

教师主导策略则是指让自己投入教学之中,通过自身的情感体悟结合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其传递给学生,从而感染到学生。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演水平往往有很大的不足,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进行范演,譬如在《我的中国心》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演唱能力,通过现场强有力的演唱,让学生体会《我的中国心》中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歌曲的魅力,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音乐学习中,伴随着旋律一起律动起来。其次,教师还可以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调动学生,教师需要在课程之前进行备课,将自己的情绪放入其中,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将这种由音乐产生而来的情绪传递给学生,以情动情,促进学生的学习体验并学有所获。整体而言,对于音乐教学必须强调情感教育,只有从情感出发,才能加强学生的音乐体验,使学生能够被音乐所触动、感染而融入其中,让音乐洗涤自己的心灵,净化自己的心灵。

综上所述,当前初中音乐教学过程普遍忽视了情感教育。而作为艺术学科,实施音乐教学必须高度重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情感教育实施策略,如作品剖析策略、情境创设策略、教师主导策略等,帮助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顺应新时期的课改要求,使音乐教学更具有感染力,强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第9篇: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范文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体现素质教育的手段。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反映着教育的观念和思想,也就是说,体现素质教育不但要落实课程的实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运用,体现出对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的内部,而不在其外部。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我认为首先应搞清楚素质教育的本质及其内涵。要弄清楚什么是人的素质,这是搞清楚素质教育的前提。我觉得应当这样去定义人的素质概念:它是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辩证统一的集合体,能够较稳定、长期地作用于人的行为的发展,充满社会意识和个性意识的人格的总特征。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格的这一总特征获得全面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音乐教育是通过人的情感领域,使人的个性意识在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同时,与社会意识保持和谐发展,但它的主要功能是使人的个性意识获得自由发展。

1.音乐教育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的第一条策略:直接切人音乐作品的审美表现内涵,激起学生内在的审美需要,在满足这种需要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音乐教育属于美育范畴。美是生物体的生命运动与客观事物整体运动协调一致的标志,是人的神经系统定式的建立、巩固、保持和破坏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肯定性态度。音乐教育正是利用了人的这个通道来体现它的教育功能。

2.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第二条策略:教师应诱导学生投入到学习者、表演者、欣赏者、创作者的多角色的活动中,从多层次、多结构、多维度上去理解音乐的内涵。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着自己现有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情感水平。音乐本体也存在着多层次、多结构、多维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情感水平的现状,让学生逐步掌握音乐本体的结构,理解音乐的内涵。教师应当把握住学生这三个方面的现有水平,适时把音乐的信息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把学生当做一个机械容器,忽略学生认知的主体性、主动性、可塑性和可变性,只传授知识概念、技能方法,只要求学生记忆和模仿,这不是素质教育,这是应试教育。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根据主体成长发展的需要和现有水平去实施教学计划,音乐教学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吹拉弹唱是音乐实践活动的表现方式,只有通过实践的表现活动,学生才能掌握知识的技能,在实践表现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表现的比较、分析、归纳、推理才能提高音乐的思维能力,才能达到对音乐内涵的理解。

3.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第三条策略:教学内容要具体化、渐进化、简略化、系统化、结构化和网络化。除了激起学生内在的审美需要和诱导学生投入到多角色的活动之中的策略外,教学内容结构的序列,是构建认知结构的重要条件,也是要列入教学策略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家奥苏伯尔研究发现:“学习呈现的顺序影响认知结构的稳定性,从而影响知识的长期保持与迁移。”教学与学习的实践证明确实如此。

4.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第四条策略:以新、奇、特的教学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学习成功的愉悦感强化显示内在的驱动力。这是讲,利用学习过程本身,达到使学生内化知识、增进自我意识、培养正确价值观的目的。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是与众不同的事物总是要首先引起儿童、青少年的关注,这是由他们的心理发展特征所决定的。充分利用这一认知心理特点,把新知识、新技能用新、奇、特的形式进行包装,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教学的第一步要做的。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其价值是短暂的、不稳定的。要把这一成果推向深入,内化成一种较稳定的、能够长期作用于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的措施,还依赖于学习成功时学生内心所产生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经过一定的量化,可以形成心理活动(情感的)定式,即对学习终极目标的强烈追求。

5.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第五条策略:把思维的时空留给学生,启发学生主动发展。这与传统的教学法是相悖的,习惯于传统教学法的教师,喜欢用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也许有的教师会说,这是为了节省时间,但是在节省了时间的同时想到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了吗?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了吗?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能使他们独立发展的能力。也许学生的回答不正确,动作不规范,不好看,但这是他们可贵的真情袒露呀!没有这样的态度、情感、意识,个性如何发展呢?所以,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思维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音乐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既要完成本学科教学内容,还要完成人的一般发展所需的培养任务,要在本学科内容的教授过程中,发掘出与其他学科相通的一般性的认知规律,体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这是现代教育发展观赋予音乐教育教学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