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影视剪辑的前景范文

影视剪辑的前景精选(九篇)

影视剪辑的前景

第1篇:影视剪辑的前景范文

影视剪辑艺术是电影电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品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剪辑质量,所以说优秀的影视作品需要正确运用剪辑技巧。如果其技巧使用不当,就会直接影响整个影视作品。本文对于新形势下影视作品后期的剪辑技巧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影视作品;剪辑;技巧

作为影视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剪辑是在电视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独立出现并逐步完善的。同时剪辑艺术的发展,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影视艺术的提高和发展。

一、剪辑的主要任务

简要概括地说,影视剪辑的本质就是通过主体动作的分解组合,完成蒙太奇形象的塑造;剪辑的任务则主要是以下5个方面:(1)选用剪辑素材;(2)制定剪辑方案;(3)确定剪辑手段;(4)选择剪接点;(5)把握剪接基调。影视剪辑的任务是繁重的,正确、合理、高明的剪辑,能够增强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对影视片创作的成功有重大影响,因此,剪辑人员必须努力提高影视剪辑技巧水平,以求卓有成效地圆满完成所承担的艺术创作任务。

二、影视剪辑步骤

从影片素材到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在剪辑上往往要经过初剪、复剪、精剪乃至综合剪等几个步骤。初剪是根据分镜头剧本,把人物的形体动作、对话、反应、相互交流的情景等镜头组接起来;复剪是在初剪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精剪是经过对画面反复推敲后,结合蒙太奇结构进行的更为细致的剪辑;综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场景都拍摄完毕,各片段都经过精剪之后对整体结构和节奏的调整。

三、基本的剪辑原则

剪辑既要保证镜头与镜头组成的动作事态外观的自然、连贯、流畅,又要突出镜头并列赋予动作事态内在含义的表现性效果。叙事与表现双重功能的辩证统一,是剪辑艺术技巧运用于电影创作的总则。为要实现上述双重功能,需要掌握传统的剪辑技法和创造性的剪辑艺术技巧。

(一)逻辑连贯性是镜头剪辑的最基本的要求。镜头的组接必须符合观众的思想方式和影视表现规律,做影视节目要表达的主题与中心思想一定要明确,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确定根据观众的心理要求。首先要保证镜头的连接符合生活常识、事物的规律;其次,能够按照人们的视觉观看的规律去安排镜头的顺序。最后,应该按照事物现实中的发展逻辑来安排镜头的顺序,不要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二)镜头长度的取舍。一般拍好的素材都非常长,我们在剪辑过程中一般都是按照内容的需要确定长度。

(三)“循序渐进”拍摄景别变化。一般来说,拍摄一个场面的时候,“景”的发展不宜过分剧烈,否则就不容易连接起来。相反,“景”的变化不大,同时拍摄角度变换亦不大,拍出的镜头也不容易组接。

(四)剪辑素材时要遵循“动接动”、“静接静”。如果画面中同一主体或不同主体的动作是连贯的,可以动作接动作,达到顺畅,简洁过渡的目的,我们简称为“动接动”。如果两个画面中的主体运动是不连贯的,或者它们中间有停顿时,那么这两个镜头的组接,必须在前一个画面主体做完一个完整动作停下来后,接上一个从静止到开始的运动镜头,这就是“静接静”。“静接静”组接时,前一个镜头结尾停止的片刻叫“落幅”,后一镜头运动前静止的片刻叫做“起幅”,起幅与落幅时间间隔大约为一二秒钟。运动镜头和固定镜头组接,同样需要遵循这个规律。

(五)节奏的掌握。影视节目剪辑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影视剧情是否交代的清楚,镜头是否流畅,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对节奏的把握。节奏是人们对事物运动变化的总的感受。把握影视艺术的节奏,是在影视节目编辑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方法。把握节奏的一般要求是:注重运动,富于变化、保持和谐。

三、灵活运用表现剪辑技巧

对影视作品的后期剪辑,具有不同的形态形式,具体的表现剪辑技巧包含并列剪辑、对比剪辑以及隐喻剪辑等。

(一)并列剪辑

并列剪辑指的是技术人员将没有逻辑因果关系,但具备一定相似性的镜头进行有效组接,从而整体展现出导演的表达意图。注重表现和抒情,忽略事情的发展为并列剪辑的主要特点。当几组镜头的景别、持续时间以及连接方式相同。且表现的内容相似时,方可进行并列剪辑操作。例如在迪士尼音乐动画《白雪公主》中,当白雪公主不小心闯入森林时,音乐响起,周围探出身子的动物中,小鹿、小兔子和小松鼠的镜头高度相同,因而构成了一组并列剪辑。早期的迪士尼动画常利用并列剪辑来实现抒情效果的表现。由于并列剪辑极易从画面中为观众创造出强烈的形式感,因而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影片的剪辑操作中。

(二)对比剪辑

对比剪辑指的是将形式和内容具有强烈对比性或是完全相反的镜头进行组接,从而使影片的内容、视觉形式、色调等方面形成强调和对比,通过造成相反的作用,将编导的创作思想和风格等进行充分的表达。在对比剪辑中,不同镜头具有相似或相同的主体,但时间的跳跃度较大,并通过同一镜头中左右两边的分切画面不同,或是不同镜头的形式和内容悬殊来产生突出对比的作用。这种对比剪辑形式,从内容和视觉形式上造成冲突,从而给观众以新的含义和思想。例如在短片《父与女》中,剪辑人员将画面的影调和色彩进行对比,通过不断更迭彩色和黑白,在丰富画面色彩,增加时空转换的紧张氛围的同时,向观众展现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怀。

(三)隐喻剪辑

隐喻剪辑指的是通过并列两个镜头,从关联中带给观众以心理上的冲击,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影片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含蓄但形象地表现出来。安森斯坦则将这种剪辑技巧称为隐喻蒙太奇。例如在普多夫金的杰出作品《母亲》中,剪辑人员通过将冰河解冻与罢工游行的工人队伍这两组镜头进行相互的交叉剪辑,形象地将罢工队伍的气势比作气势如虹的解冻冰河。隐喻剪辑的这种技巧类似与文学中比喻的写作手法,在艺术短片中得到了非常有效和广泛的应用。进行隐喻剪辑的两个镜头必须具有差异明显的内容,但同时又具有微妙的联系,通过形成强烈的反差带给观众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和感受。

剪辑作为影视作品的第二次创作和完善,其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影片的艺术水平和文化档次的高低。因此,剪辑人员在对影片进行剪辑时,应当充分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集体的剪辑技巧,提升影片的二次创作水平,抓住观众心理。

第2篇:影视剪辑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电视制作;剪辑;摄影;技术创新

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带来的是信息化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展。电视节目终端的扩展以及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广泛提升推动着广播电视制作的相应改革。就电视制作的项目构成来说,目前剪辑和摄影这两项关键技术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因此,要基于目前广播电视制作基础,对实际制作过程当中的剪辑和摄影技术进行创新研究,有效提升剪辑和摄影技术的应用水平,完成整个广播电视制作的优化。

一、广播电视制作中剪辑和摄影技术的应用意义

(一)提升观感体验

电视节目给予观众的是一种视觉上的直接冲击。其观感体验结果直接反映了整体电视制作质量的优劣,而实际电视制作的好坏会影响到观众的观赏情绪以及电视节目最终播出的效果。在实际的电视制作过程当中,很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比如说不可抗的环境因素、一些人为的过失、设备的损坏等,都是电视制作过程中的常规化问题。基于此种情况,电视制作通常会采用剪辑和摄影技术来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补救。比如说利用镜头切换和广告插入等,避免观众因为制作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而产生不良情绪。除此之外,电视制作当中的剪辑和摄影技术能够有效地将节目串联起来,增强节目的统一性和观众的代入感,有效地完成电视节目的再创作[1]。

(二)优化节目质量

电视制作通常是以直播或录播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的眼前,而要实现整体节目的串联,就需要对节目进行前期策划、中期制作,以及后期的剪辑、字幕导入、技术合成等一系列步骤。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剪辑和摄影技术是整体节目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以剪辑技术为基础,节目制作需要对节目的画面、色彩等有一个整体的考虑,从不同角度处理好整个节目的调度。利用好剪辑技术,可以使节目的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再以摄影技术为基础,不同镜头之间的转换运用不同特效,比如说航拍、广角镜头、特写镜头等都能够以独特的镜头效果提升节目的整体质量。同时,剪辑技术和摄影技术的相互配合,能够使各镜头之间自如切换,并且根据电视节目的不同类型和风格,实现节奏上的准确把控以及整个节目定位的焦点设置,以完成后期的二次加工。

(三)提高节目收视率

电视制作的任务目标就是要使节目的收视率能够达到指标完成量。因此,在制作过程当中所使用到的剪辑和摄影技术,对于其主题的凸显以及实际的节目艺术性表现都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电视制作过程当中,要注意摄影技术和剪辑技术的配合,实现整体节目的和谐调度。比如当下的时政类电视节目,对于摄影和剪辑的要求偏高,需要注意画面的协调统一,注意到整体节目的录制效果和实际的现场把控,同时电视节目的表现效果要切合观众的心理和实际需求,确保节目收视率的提升。

二、广播电视制作中剪辑技术的创新

电视节目制作,主要是通过视频素材的分析和集合完成的。一套系列化的电视节目,需要对视频进行合理的剪辑来使得剧情更为流畅,内容更为完整,能够有效地突出节目所传达的信息重点,尽可能地让观众获得更多的信息。基于此,目前的剪辑技术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创新。

(一)画面与节奏的把控

完整的电视节目需要具备整体的连贯性,从实际的内容把控来说,整个制作需要遵循一个主题的特性。因此在进行视频后期制作的时候,要保证内容的一致性。考虑到视频素材当中不同节目内容的统一协调,目前的技术创新落到了自主化的画面剪辑处理上,在整个视频剪辑过程当中,对画面持续的时间进行自主的数据控制,根据不同节目对于形式的不同要求,维持整个画面的平稳。同时在画面的选择方面,通过智能和人工结合的方式完成推拉等镜头的有效结合,在艺术呈现手法上充分考虑观众的观感,而不是过分强调整个节目的艺术效果,而忽略了观众的感受。整体的画面和节奏的有机统一,让观众能够在享受节目内容的同时,也能体悟到节目所传达出来的感彩,真正做到电视节目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的统一[2]。就艺术加工而言,剪辑手法的应用也对画面节奏的把控有着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在后期制作当中,蒙太奇可以作为基础剪辑手法让整体节目的节奏更为清晰,并且使得实际的镜头转换更加丰富有趣。以中央电视台2009年推出的《快乐汉语》节目为例,该节目对于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做了很多的探究。《快乐汉语》的节目制作对蒙太奇手法进行了创新应用,将推移的长镜头和蒙太奇手法结合在一起,用这样的手法去体现每期的主要内容,使得节目整体的连贯性更为完善,且镜头语言的流畅衔接能够让观众沉浸其中,由此实现艺术的可视化和再创造。

(二)主次镜头的分配

多数镜头录制都是平滑式的录制,镜头没有主次之分。但就现在而言,不管是哪种题材的电视节目都需要考虑到前期录制过程当中镜头的主次分布。因为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对于整体节目的影响较大,可能会导致节目的连贯性不够强,实际的主题呈现不够鲜明。比如说在新闻节目当中,主次镜头的分布就是其信息呈现的关键所在,镜头的主次分配应该按照所播报人物的身份以及其在事件中的重要程度来进行相应的安排,从而使新闻播报重点突出,让信息获取更为直观有效,让观众对事件有更为深层次的了解。

(三)剪辑镜头的方向性

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当中,剪辑镜头不能没有良好的方向性。剪辑创新一定是基于一定的方向性来执行。一个好的电视节目,应该保证镜头方向的统一,以此来保证观众对于整个节目构成的认知统一,这样才能带给观众更好的观看体验,将节目效果通过剪辑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统一的节目镜头方向,能够使碎片化的叙事过程被重新组合,让节目更加引人入胜,同时对于观众来说,节目中人物的情绪传达会更为具体,获得的观看体验也会更为细腻。比如说在一档电视节目录制中,如果人像是从左侧进入的,那么在后续镜头中,人像也必须是从左侧进入。当转换镜头时,则要注意方向的转换,以保证整个节目的完整衔接[3]。

(四)静态镜头和动态镜头的结合

在实际的录制过程当中,通过运用静态镜头和动态镜头创新剪辑,也可实现整体观感的提升。在电视节目的制作当中,不可能使用单一的镜头素材作为节目的播放视频,因为单一镜头的使用可能会导致观众观感上的疲惫,从而不能使节目呈现更好的节目效果。因此在实际的视频剪辑中,应该采取静态镜头和动态镜头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剪辑,保证二者之间的和谐过渡、衔接自然,从而提升整个节目动静态结合的灵活性。

(五)超现实镜头的运用

超现实镜头可为节目带来非同凡响的画面效果。超现实镜头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对常规手法无法拍摄到的现象进行呈现。这种剪辑手法的合理应用能够使观众的观看体验更为真实,完成从想象到现实的互通互联。比如,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使用了超现实镜头的剪辑手法,将各类奇幻场景互相联通,以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现在的节目剪辑当中,也常应用到这种超现实的非常规剪辑手法进行后期的制作与呈现。比如说在进行科技类节目的后期制作时,一些现实中无法呈现的画面,可以利用广角的长镜头对恢宏的画面进行推进,再以蚂蚁视角的机位来对超现实镜头运动进行一个相应的铺设,这样就会让观众的感觉更为真实,使节目画面效果更具有观赏感和视觉冲击力。这一剪辑手法的应用能够刺激观众的兴奋点,保证节目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三、广播电视制作中摄影技术的创新

一部优良的电视作品,它不仅需要剪辑技术的创新,更需要在视频素材的收集过程中应用创新性的摄影技术,以实现良好的构图和素材的有效捕捉,使观众的体验感更加优质,也使关键信息的体现更加明确。

(一)镜头构图的摄影创新

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当中,实际的录制拍摄除了特定的镜头特写及俯拍等镜头外,其他镜头相对来说都会保持一个稳定的输出。而要做出相应创新也就需要在实际的录制过程当中,基于镜头的稳定性完成更为细致的摄影技术处理,来保证节目画面的冲击性。因此在实现摄影技术稳定的同时,也要确保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完成整个构图以及镜头的动态融合。在镜头构图方面,摄影技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针对电视节目拍摄过程当中实际的清晰度和帧率的协调。一个完整的节目,会由不同的细节镜头、过渡性的内容和重点的内容穿插着组成完整构图。因此在目前的节目当中,多会采用一些更为艺术化的构图表现手法来实现摄影镜头构图的突破,给观众以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其次是针对镜头构图的重点画面突出。特别是针对真人秀这种以人物为主体的节目类型,处理好各人物主体和环境之间的统一协调,也是镜头构图的创新体现。在实际拍摄过程中,从人物主体与环境出发,可以充分利用推拉摇移等不同的镜头推进方式来完成整个节目主题的升华,实现整个构图的创新。最后是对镜头中动静态的有效结合。针对不同节目的具体需求,让动态画面和静态画面更加灵活地调配起来,使节目呈现更具有灵活性,镜头画面更加活泼生动。

(二)曝光景别的摄影创新

摄影技术的创新,也体现在景别与曝光处理上。基于光圈的调整,根据不同的拍摄对象以及不同的环境,可对进入镜头里面的光线、画面的清晰程度进行适当微调。目前,自动化的光圈调整可以根据环境光线来进行更加精准的智能化调控。智能化的曝光和景别调整,可以对具体的拍摄对象进行连续拍摄,普遍用于真人秀类节目的跟踪拍摄,或者是用于较快的环境变化中,实现对复杂环境内容的有效处理。从摄影内容来看,目前的节目类型有以景观为主的节目,也有以人物为主的节目。针对不同的节目类型和场景选择,曝光和景别的调整能够对整个节目的呈现效果起到一个尤为重要的区别作用。在拍摄采访节目时,经常会采用大光圈来实现环境的虚化,并用特写突出主体人物的形象,同时用特定光圈反映人物情感色彩。在进行景观拍摄时,对于画面的曝光度、景别的调控、明暗配比等都有着更严格的技术要求,以实现景观的充分反映。

(三)审美设定的摄影创新

随着时代的审美推进,人们对于电视节目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不仅电视节目要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节目内容本身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设定和趣味性的新手段。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当中,为丰富节目内容,可以通过更为新颖的声画手段,进行各种拍摄视角的集合。其主要是利用到了不同拍摄角度的相应变化,使各种拍摄手段有机结合,比如说动态和静态的画面结合以及部分录制过程当中的留白处理。这在信息传达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给观众以反应时间和想象空间,引起其情感升华,以此提升节目内容的吸引力[4]。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推出并且广泛应用的大画幅摄影技术是摄影技术极具影响的创新点。在实际的拍摄当中,大画幅摄影更接近于胶片摄影,因此它实际的拍摄效果呈现也更为细腻和精确,较之于其他镜头的级别更上一层。比如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就利用了大画幅的摄影技术,对食品的色香味进行了完美呈现。一些综艺节目也会利用到大画幅摄影,以达到人物和景观的相对协调。

四、结语

电视制作当中的剪辑和摄影技术对于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根本上对其技术创新进行深入探讨,从实际出发为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动力。网络电视节目的出现,给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带来了很大的危机,为了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提升节目的收视率,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看体验,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剪辑与摄影技术进行探索创新。在进行剪辑技术的创新应用过程中,需要保持镜头组接的层次性,注意画面的节奏;而在摄影技术的创新应用过程中可以适当地通过调整曝光、构图以及景别等,来进一步增加画面的灵活性与协调性。除此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无声无息地发生着变化。因此,在进行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为了得到更优美的画面,可以采用更加合理的拍摄技术与方法提升电视节目的质量,应用艺术性的镜头来凸显节目的趣味性。在进行剪辑与摄影技术的创新应用过程中,应该在突出节目重点的同时从内部机制、技术革新、员工素养等多个方面进行适当的优化调整,增强广播电视台的竞争力,推动整个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艾海提·阿布里孜.浅析广播电视制作中剪辑与摄影技术创新[J].视界观,2020(4):1-2.

[2]黄平.试论广播电视制作中剪辑与摄影技术的创新[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9(1):129.

[3]马天华.广播电视制作中剪辑与摄影技术创新探讨[J].农家参谋,2019(7):279.

第3篇:影视剪辑的前景范文

影视艺术的有四个基本特性。一是:视觉和听觉形象。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电影电视都是通过画面和音箱,直接诉诸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占83%的视觉形象和占11%听觉形象以及二者合一的银幕形象,进行叙事、抒情、表意,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二是时间和空间艺术。影视艺术既是空间艺术,同时又是时间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体。电影电视都是时间的移动中展示空间,同时又是在空间变化中展示时间,二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复合,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是影视艺术的又一基本特性。三是逼真性和运动性。影视是“活动的照相”既能逼真地再现生活,又能生动地表现生活的运动状态和主体动作。逼真性和运动性是影视与生俱来的的本性。艺术家要努力发挥影视艺术的这一特性,将影视片拍的真实、生动、精彩。影视剪辑也要运用剪辑技术剪除虚假,剪出动感,剪辑出内在的真实与外貌逼真高度统一的影视片。四是综合性和艺术性。影视既是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又有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结晶。影视是新兴的综合艺术。科技是影视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综合性和技术性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把握的。

一、剪辑在影视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剪辑,作为影视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电视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独立出现并逐步完善的。同时剪辑艺术的进步,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影视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影视剪辑的功能和作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正确、合理、高明的剪辑,能够增强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错误、平庸、低劣的剪辑,就会减弱甚至破坏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剪辑(Filmediting)是电影的后期制作流程之一,是由电影剪辑师将前期拍摄的视觉素材与声音素材重新分解、组合、编辑并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过程的总称。电影剪辑要处理的最基础问题,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而剪接(cutting)指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蒙太奇既指镜头组接的艺术技巧,又常指由剪辑而获得的艺术效果,但在有些国家,蒙太奇也是“剪辑”的同义语。

将一部影片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和组接,最终编成一个能传达创作者意图的作品,是电影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一部影片从拍摄到完成的一次再创作。

早期阶段的电影只是将舞台剧原封不动地拍摄到胶片上,实际上是舞台剧的活动照相。20世纪初,从美国电影导演格里菲斯开始,采用了分镜头的拍摄方法,将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不同的镜头分别拍摄下来,譬如用近景、特写等镜头来突出细节,用全景、远景来介绍环境,用一系列短镜头的快速转换来制造气氛和节奏,从而使电影摆脱了舞台剧活动照相的框框,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艺术,也由此产生了剪辑的艺术。

EdwinS.Porter一般被认为是最早发明剪辑的电影导演之一。爱迪生公司早期制作的电影多是静止拍摄的短片,随着电影长度的逐渐增加,EdwinS.Porter拍摄了里程碑般的TheLifeofAnAmericanFireman(1902)。第二年他拍了TheGreatTrainRobbery,现在被当作早期剪辑术的范例。

第4篇:影视剪辑的前景范文

埃德温·波特:

交互式剪辑让电影看到未来

早期电影中没有剪辑的概念,往往一个镜头从头拍到尾。人们确实希望银幕中的影像动起来,但同时也会产生这样的质疑“为什么我要花钱去看日常生活就可以看到的画面?”这也导致很多人认为电影是没有未来的。直到1903年波特的《美国消防员的生活》,首次引入了“交互式剪辑”,通过连接两个毫无关系的镜头带给观众情感上的冲击。

上面一组图片,截取《美国消防员的生活》,一个画面是消防员奋力冲出宿舍,下一个画面就是火场中的妇女请求救援,两个毫无关系的场景组合在一起,让观众同时置身于两个时空,也可以体会导演的主观心态:希望妇女得救。交互式剪辑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电影不乐观的态度,也直到这时人们才看到电影这项发明的未来。

大卫·格里菲斯:

无缝剪辑使电影达到第一个巅峰

比波特晚了近十年却大大推动了电影剪辑的发展,首次将中景、全景、近景以及特写等不同的镜头结合在一部电影中,这种巧妙的组合把电影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让电影达到了与艺术、美学以及音乐同等级别的位置,他所发明的“闪回”剪辑手法至今还被大量运用在电影的剪辑中。

为了把观众带入演员的情感世界,格里菲斯甚至在《暴风雨中的孤儿们》一片中大量使用特写镜头,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少负面影响,制片人认为自己花钱请的演员应该让观众看到全身而不是丑陋的面部,这样会让观众感到疑惑,但影片上映以后观众的反应证明了格里菲斯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在格里菲斯的剪辑语法中,无缝剪辑是一切的基本,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电影截图。

1912年《看不见的敌人》,电影中大量运用不同景别的镜头,他的剧情片首次可以让观众看到演员的内心世界。他发明以及普及的剪辑技巧,至今仍然是电影的基本语法。《一个国家的诞生》则是格里菲斯的巅峰,这部电影包含了特写、平行事件甚至是闪回等剪辑技巧,可以说是现代电影的雏形。

剪辑的目的在于让人看不出剪辑的痕迹,而是在看一个连续的镜头,一个连续的故事。剪的痕迹越不明显,越让人看不出来,那么剪辑师也就越成功,这也是为什么剪辑在当时被称作为“无形的艺术”。注意看上面两组片子,人物动作从中景/远景到近景的切换十分流畅,让人几乎无法察觉。遗憾的是,剪辑无形的风格让剪辑师始终得不到重视,一直以来,他们是电影业保守的最好的秘密。

在格里菲斯那个年代,剪辑师最多算是导演的雇员,而不是现在的创意合作伙伴。他们对着阳光看胶片,通过投影仪检查自己的工作,做出必要的调整。当时的剪辑远没有数码剪辑来得简单,往往一部电影需要许多员工在笨重的机器上工作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剪辑更像是一种机械化的体力活动,而不是充满创意的脑力活动。

当然,他们的名字在剪辑得到广泛重视的今天也被人们传诵起来。上图是格里菲斯最主要的剪辑师吉米·史密斯和他的妻子。当时史密斯和格里菲斯住在同一个工厂内,他们经常工作到深夜,晚上播放白天拍摄的影片。后来史密斯的妻子也加入了剪辑团队,他们结婚时剪辑的《党同伐异》也成为当时脍炙人口的佳作。

谢尔盖·爱森斯坦:

杂耍蒙太奇带来的电影变革

20世纪20年代,随着苏联十月革命的结束,电影界也迎来了第一次变革。列宁发现电影是最好的媒体,可以激发出观众的感情。也是从这时开始,电影由把观众带入演员的感情世界转换成为了操控观众的情感。

《十月》中,导演通过大量不同镜头的拼接,使影片抒发出一种特定的情感,从而达到操控观众感情的目的。他们把影片送到农村,激励大半为农民的观众参加革命。格里菲斯所推崇的无形式剪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前苏联电影人排斥西方资产阶级的故事,希望通过剪辑让观众明白,这不是电影,也不是子虚乌有的浪漫故事,而是真实发生着的事。

同样的剪辑手法被运用到了2012年戛纳广告节金奖作品《我是孟买》。片中通过大量镜头切换营造出孟买街头混沌的景象,诉说了百姓的困苦。如果你真的被这部作品感动了,也说明你落入了剪辑师的“圈套”。

理论家库列雪夫也曾经试图剪辑电影,在他的一个著名的研究中,他拍了一个男人的正脸,并且使这个镜头与三个不同镜头相互组合,最后男人表现出三种迥然不同的神情(1.饥饿,2.悲伤,3.柔情),这就是我们常说起的“艺术再创作”。

爱森斯坦将蒙太奇玩弄的炉火纯青,上面一系列图片截取至《战舰波将金号》里面一个著名的片段“敖德萨阶梯”,它的节奏相当之快,既有近景又有特写,充分表现了沙皇屠杀平民的暴行。通过两个镜头的撞击创造出一种新的思想,通过一系列思想的组合激发出导演想要灌输给观众的情感,这便是爱森斯坦的杂耍蒙太奇。

格里菲斯努力掩盖剪辑的痕迹,而爱森斯坦则更沉迷于剪辑。这里面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当时苏联刚刚解放,胶片资源不充足,所以剪辑师需要通过零散的片段来完成电影制作。蒙太奇式的剪辑手法如今被大量运用于影视作品当中,甚至初学者不经意的剪辑便可达到蒙太奇式的效果。如果说格里菲斯创造了电影剪辑的基本语法,那么爱森斯坦的蒙太奇则奠定了电影剪辑的风向标,使这门艺术得以继续发展下去。

与库列雪夫同时代的爱森斯坦,将这种蒙太奇式的剪辑发挥到了极致,他是真正意义的第一个导演。爱森斯坦认为相互矛盾的镜头组合在一起可以碰撞一个全新的镜头,两个不同层面的镜头组合创造出的镜头甚至可以达到一个更深的层面,其效果绝对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

玛格丽特·布斯:

第5篇:影视剪辑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影视;后期制作;作品;应用

影视后期制作早在多年前的影视作品中就有体现,例如,82版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腾云驾雾。只是在那个时候,科技还不够发达,人们所掌握的技术也不够先进,于是后期制作所呈现的特效还不够完美,不够吸引人们的目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科技发展的速度远远超乎了人们的想象,而高质量的影视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世,而这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了后期制作的影视作品,往往带给人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1 镜头剪辑

影视作品的制作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包括前期选择剧本和演员、场地进行素材拍摄、剪辑镜头与素材、后期的P图制作和配音等。后期的影视制作在影视作品的形成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为了拍摄的需要,影视作品在进行拍摄时,会选择用不同的镜头在不同的地点拍摄不同的画面和场景,这样方便镜头在不同的场景需要时进行切换,但是在最终放映时,不同的镜头来回的切换会使影视作品显得没有规律,杂乱无章,所以需要后期的镜头剪辑来实现影视制作的顺序放映。后期制作中的镜头剪辑是工作量很大的一个任务,工作人员要在成千上万的前期镜头中进行选择,剪辑出符合剧本需要的镜头,然后进行整体的组合和拼凑。好的剪辑制作能够在规定的表现时间内完整地表达出故事的要素,既有镜头的美感又有故事的完整性,而这些镜头剪辑的好坏往往影响着影视作品的合成效果和收视率。

例如,现在流行的网络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其剪辑就能够获得大众的喜爱,吸引大众的眼球,该综艺的风靡是因为萌娃的可爱,爸爸的机智和帅气,还有爸爸和孩子在旅行过程中体现的小温暖以及不断升温的亲情,而这些都是幕后工作人员将原本杂乱无章的日常拍摄进行剪辑,呈现出最吸引人的画面的结果。工作人员需要将爸爸和孩子们日常的拍摄观看很多遍,并且从中进行选择,选择励志的温暖的有教育意义的画面进行剪辑并配上文字,这样既可以帮助观众对影视作品进行理解,也可以吸引观众进行情感的投入。例如,在《爸爸去哪儿》的第一期,爸爸和孩子们到军队拍摄时,庆庆不小心弄疼了小亮仔,蔡国庆批评了庆庆并带他给小亮仔道歉,两个孩子和好如初,互相拥抱,这时画面上出现了工作人员制作的字幕“小亮仔,对不起”“没关系,庆庆”。这样具有教育意义的画面被保留下来,经过后期的制作成为了节目中的吸睛之处,同时也是节目收视率的保障。

2 特效制作

特效制作是很多影视作品都需要的后期制作,不管是古侠剧还是现代剧,多多少少都会需要特效来实现一些场景。例如,夏天的六月飞雪,侠客的飞檐走壁等。通过特效来实现场景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影视作品,使影视作品更具有真实感,能够得到观众的支持,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发展水平在不断地进步,计算机特效在影视的后期制作中能体现的特效效果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震撼。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的审美观点和对影视作品的要求越来越挑剔,所以影视作品中的特效制作也越来越需要花费工作人员更多的时间和心血,原本计算机的特效只能实现镜头的转换,如今为了收视率和大众的观影需求,计算机的特效不断地进行拓展,已经拓展到可以实现人脸动画化和3D动画特效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是为了影视作品能够有更好的美感和艺术效果,能够符合大众对影视作品欣赏水平的要求。例如,热播剧《微微一笑很倾城》是由网游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的拍摄涉及男女主网络游戏中相遇的对手戏,而网络游戏中的画面在现实的拍摄过程中是很难实现的,于是,这就涉及后期特效的制作,由于拍摄的需要男女主需要在布置好的台景中进行拍摄,而周围的景色和虚拟的打怪场景都需要由工作人员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后期的制作,实现男女主在网络游戏中对戏的画面。特效制作为影视作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影视作品的形成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极具冲击力的画面感,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愉悦和美感。

3 后期配音

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中还有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影视作品的配音,有的影视作品的在拍摄的时候会进行同期录音,这样就需要后期制作的时候,工作人员对拍摄素材剪辑的顺序,影视画面的衔接都要注意,特别是背景音乐的加入,要符合当时故事发展的情节,例如,在一个喜悦愉快的故事场景中,就不能剪辑悲伤的音乐当作背景。部分影视作品的录制由于环境等因素,会进行后期演员的配音和背景音乐的插入,例如,古装剧的拍摄大多都是在横店影视城进行拍摄的,在拍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几个剧组同时拍戏的场景,拍摄现场声音嘈杂,无法进行演员的现场录音或者在有的剧本中,演员的声音不符合演员所扮演的人物的性格特点,这就需要配音演员在后期根据剧情进行配音并由工作人员进行场景的剪辑和背景音乐的插入。影视作品的画面和声音是同步的,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影视后期配音制作要投入更多精力与心血,争取为影视作品的制作加入更多的先进技术,为影视作品的艺术性灌入新的活力。

一个影视作品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所体验的不只有视觉上的画面体验,还有听觉上的声音体验,一个作品声音的剪辑与该作品的画面剪辑一样重要。例如,古装大剧《甄执》就是在前期拍摄时并不录音,只由演员进行故事情节的拍摄,声音的录音则由专业配音演员后期在录音棚内进行配音。后期配音演员配音的难度不亚于演员演一场戏的难度,为了更好地实现配音的准确性,达到声音与画面同步的效果,配音演员要在闷热的录音棚内进行配音,不能有外界的干扰,而且配音演员完成一次配音就像演员进行一次角色扮演一样劳累,配音演员也要将自己代入拍摄的情节,去酝酿拍摄过程中悲欢喜乐的情感,因为只有将自己投入剧情内,才能触发真实的情感,才能更贴合画面的实现声音的录制。此外,故事情节发展^程中,背景音乐的插入也必不可少,背景音乐能够更好地调动观众的情感,使观众投入到影片的画面中。例如,恐怖片的拍摄后期需要工作人员在适当的情节中加入恐怖的音效,这样可以使画面感更强烈,使观众在观影时能够感同身受。

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是为了满足观众观影的需求,使影视作品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多,这也是在客观的促进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后期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是市场的需求,也是未来影视作品发展的必要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莹莹.影视后期制作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4(1):12-13.

第6篇:影视剪辑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剪辑;音画合一;节奏;蒙太奇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188-02

1 要了解短片的剪辑手法和特点我们先来了解剪辑的概念定义,作用和分类

1.1 剪接的概念

电影的初创时期,只需要将一段胶片与令一段胶片粘接起来,就可以放映,这种连接胶片的技术工作。剪接是剪辑艺术的萌芽和前驱。剪接是电影艺术初创时期使用的名称,它偏重于技术性,是剪辑艺术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有了导演、演员、编剧、摄影等专业部门的分工,形成了一整套电影的特殊叙事方法和表现手段的理论,即蒙太奇。于是剪辑应运而生了。剪辑:在电影艺术发展都成熟阶段才产生的,它着重于艺术性,同时也包含着剪接技术。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讲,电影剪辑已经经历了剪接与剪辑两个阶段。

1.2 剪辑的分类和方法

1.2.1 有附加技巧的剪辑特技画面附加技巧(种类的特性和功用)

(1)显/渐显/渐明/淡人;(2)隐/渐隐/渐暗/淡出;(3)化/溶化/溶变;(4)划/划变/MASKi(5)甩出,甩人;(6)翻转画面;(7)倒正画面I(8)多画面/多银幕/画幅分割;(9)定格画面;(10)画面叠印短片中多次使用了这几种有附加技巧的剪辑方法。

1.2.2 无附加技巧的剪辑跳切

跳切的转场(方法)(1)利用语言转场;(2)利用动作转场;(3)利用景物镜头转场;(4)利用特写转场;(5)利用情绪转场;(6)利用音乐转场;(7)利用音响转场这些都是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的各种方法。

跳切,作为一种结构形式和剪辑手段,较为符合现代人欣赏影视艺术的节奏感觉和思维方式。无论是有附加技巧的剪辑,还是无附加技巧的剪辑,其功能、作用和目的都是转换时空,不过,有附加技巧的剪辑转换时空运用的方法是技巧,无附加技巧剪辑转换时空运用的方法是跳切。

2 处理声画关系

声音和画面的关系是剪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的加入丰富了影片的信息,提供了形成节奏的重要手段。

(1)短片拍摄结束后,短片的类型方向基本确定,然后就是背景音乐的搜寻。一首合适的背景音乐在影视作品中与画面有机地结合,可以对画面起到补充、深化、烘托和渲染的作用,并赋予画面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力。人们在影视节目的声音与画面的关系上进行了许多的创作,力图使声音的形象更加鲜明、完整,与画面高度统一。一般按影视中声源的视觉形象和它所发出的声音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种,即声画合一、声画分立、声画对位。

①声画合一是最简单、最常见的声画结合形式,它是指镜头中的视觉形象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声画合一时的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形象,为写实音。当写实声音和画面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后,两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使观众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真实。

②声画分立是指镜头画面中视觉形象和它发出的声音互相离异的声画有机结合形式。人们在听觉上的感受习惯与视觉上的感受习惯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画面的突然切换在感觉上可以很自然,但当声音突然消失、出现和转换时,往往会在观众的身上产生很大的困扰,但有的时候要求一切声音与画面机械一致反而会降低作品的信息量或艺术感染力,而采取声画分立的方法,则可增加作品的信息量或艺术感染力。

③声画对位是指镜头画面中视觉形象和声音分别表达内容,二者按照各自的规律去发展,从不同的方面说明同一涵义的声画结构形式。这种形式强调声音与画面的独立性与相互作用关系,通过观众的联想,达到对比、象征、比喻等对列效果,产生某种声画自身原本所不具备的新的寓意,拓展了作品的信息量,又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很多的影视作品的背景音乐都是专门配乐。

3 节奏

(1)所谓“节奏”,中国古书《礼记.乐记》中的“节奏合以成文”就揭示了节奏于止起、静动的实质及其艺术感染力。而纵观自然万物可,一切有生命的物质,只要存在运动,不管其形式如何,就都有节奏。

①节奏本身就是自然界各种运动物质、物质运动和生物机体各项功能交替的均匀性变化与表现形式。音乐与电影之间在手法的运用规律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只是电影在以声画为表现形式时。节奏更多的体现在时空表现上和时空变化形式的重复和分布上。

②电影摄影的节奏最终是在剪辑上完成的。英国著名的电影剪辑师勃来苏曾说过:剪辑电影百分之九十是节奏。电影摄影剪辑中还牵涉到两个与节奏有关的因素。它们分别是每个镜头的长度和景别的大小。

4 蒙太奇

说到剪辑不得不说的就是蒙太奇,可以说剪辑是蒙太奇的一个手段。“蒙太奇是电影剪辑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可以说电影剪辑与蒙太奇是同时产生,同时并进的。剪辑与蒙太奇在艺术创作上是同义词。所以,当有人将影视剪辑编辑称之为蒙太奇工作者,也确实有其一定的道理。”

4.1 画面蒙太奇的分类

根据画面内容的叙述方式和表现形式,画面蒙太奇又可分为两大类: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它们又可以细分为各种类别的蒙太奇形式,它们各具特点,结构方法和表现效果也迥然不同。

4.1.1 叙事蒙太奇

叙事蒙太奇是最简单、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她以交代情况、展示事件为主要目的,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问流程、逻辑顺序、因果关系来分切和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表现连贯的剧情,重在动作、形态和造型的连贯性。

叙事蒙太奇包括连续式蒙太奇,平行式蒙太奇,颠倒式蒙太奇。

连续式蒙太奇的优点是有头有尾,脉络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观众的姐理解方式、认知习惯等基本思维逻辑,但它不宜处理多条线索同时发展的情节,不利于省略多余过程,有时易造成平铺直叙感,缺乏艺术表现力,在实际运用中经常与其他形式交叉融合。

交叉式蒙太奇,它是平行蒙太奇的发展,由著名导演格里菲斯首创。平行式蒙太奇一般只注重情节的单一、主题的统一,重视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平行发展。而交叉蒙太奇强调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具有严格的同时性、密切的因果关系、迅速频繁的交替表现,其中一条线索往往影想或决定其他线索的发展。它们相互依存,彼此促进,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不断强化矛盾冲突,引起悬念,推动剧情发展。

运用颠倒式蒙太奇,打乱的是时间顺序,但时空关系仍需交代清楚,叙事仍应符合逻辑关系,事件的回顾和推理都以这种结构。

叙事蒙太奇是画面组接的基础和主体,是电视节目的

基本结构方式。不论是同一时空的事件按时间顺序交代,还是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时空的事件,用平行手法或平行交叉手法进行叙述,都是为了让观众了解事件的进展或全貌。

4.1.2 表现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与叙事蒙太奇相反,它不是为了叙事,而是为了某种表现需要,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内容的画面组接在一起,产生不曾有的新的含义。它不注重事件的连贯、时间的连续,而注重画面的内在联系。表现蒙太奇包括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对比式蒙太奇,对比式蒙太奇可以采用多种对比性因素:画面内容,包括真与假、美与丑、生与死、高尚与卑下、胜利与失败等;画面形式,包括景别大小、角度仰俯、色彩冷暖、光线明暗、声音强弱等等。

积累式蒙太奇,北京申奥片和上海申博片中大量采用积累式蒙太奇的表意,比如前面的“微笑”段落,集中地表现了我们“笑”迎各方宾朋的情感。

比喻式蒙太奇,通过镜头画面的对列,用某种形象或动作比喻一个抽象的概念,或借助另一现象所固有的特征来解释另一现象或象征某一意义,从而含蓄形象地表达某种寓意或感彩。“深藏在下意识里的联想可以通过这种蒙太奇手法而浮现或激发出来。”

“蒙太奇诱发的联想不仅能激起情感和创造气氛,而且能使我们产生明确的看法,逻辑的归纳与结论。”

比喻式蒙太奇利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作品的主题,让观众接受深层的思想内涵。在具体运有用象征式蒙太奇时应注意贴切自然,不宜用得过多,因为影视片主题思想的揭示,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来体现的,所以蒙太奇手法必须为表现人物的行为和性格服务。不能过多地使用象征、隐喻、比拟,否则易脱离形象的具体性,成为一些理性的抽象和概念性的图解。

重复式蒙太奇,把代表一定寓意的镜头、场面或类似的内容在关键的时候反复出现,构成强调,形成对比,表达事物内在和本质的发展。

重复式蒙太奇的运用可以使作品内涵由浅入深,意境由淡变浓,艺术表现力由弱变强。重蒙太奇的构成元素是多种多样的:人物、景物、场面、动作、细节、语言、音乐、音响、光彩、色彩等等。

4.2 画面蒙太奇的基本原则

第7篇:影视剪辑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影视作品; 创作过程; 材的诗化剪辑

艺术无范式,在影视作品创制过程中,如何把影视作品要素体现出来,需要一个手段,这个手段姑且称之为诗化剪辑,诗为品味之意,诗为浓缩之意,诗为跳跃之意,诗为想象之意,集中表现为十六个字,即意韵饱满,精气律动,神思飞扬,形散旨聚。诗化剪辑与蒙太奇手法相较,多了些节奏,多了些情绪,多了些想像,多了些衍生。根据艺术主体主观感受,将不同时空的人物、场景、事件,组织成为一个具有新的内涵、新的节奏、新的情绪的艺术集合体,这就是诗化剪辑。诗化剪辑,使剪辑有了诗的韵味,诗之韵正是影视艺术之韵,其理由:(1)无论电影、电视都是时间艺术,就是要在特定的时间进行艺术表现。影视作品长度以受众对象欣赏产生疲劳为限,换言之,在规定的时间内,艺术作品从内容和形式作最优化结合,包含的信息量在单位时间里最大化。(2)无论电影、电视都是场景艺术,室内品茶一忽而转为战火纷飞,无外乎诗之意识流。(3)任何艺术都是创作者思想的异想天开,当然这种异想天开,指的是作者按照特定艺术属性要求,天马行空地带着观众去欣赏他思想逻辑的结果。诗化是一种艺术品味,与恶搞有天壤之别,诗化易于产生创意,诗化催生创意,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个不搭界的东西,作者抓住两者神似的东西即银练,把两者放在一起,意韵就起来了,在这个层面上所表现的客观真实,不仅仅是摄影般的真实,更突出了艺术主体的反思和评价,创作是活生生的艺术,这就是诗化之剪辑。这种形式上的不搭界,而内涵上的相关或相似的几样东西放在一起便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诗化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此,形散而神不散,用最少的字节表现最为丰富的内涵,用跳跃的节奏浓缩转接时空,用情绪跨度留出想像的空间,这是诗化的外在表现,而这一点正是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意识进行应用和加强的。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橇动,这个论点很精辟,重要意义在于一旦抓住了事物的要害部位,并从此入手进行发力,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影视作品是意识形态范畴的东西,属精神产品,主要决定于客观社会实践、社会意识形态和创作主体思想等几部分,因此,精神产品具有客观化、多元化、情绪化、虚拟化等特点。其外化的载体是具体的,要想实行电视节目的诗化剪辑,仍需要进行某种情感体验和推理想像。因此,立足精神层面,对电视节目素材进行系统的分析,就能很好地抓住作品的创作路径、思想脉络以及表现形式,以此来进行素材的取舍,完成电视节目的诗化剪辑。电视节目的诗化剪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事件背景

背景是时代的符号,任何历史事件、现实事件乃至科幻事件,臆想事件都生发于一定的背景,背景与事件有着天然的逻辑关系,甚至有时是一种因果关系,对其相应的背景下社会精神状态进行诗化剪辑,使得在规定时间内,艺术作品从内容和形式做最优化结合,包含的信息量在单位时间内最大化,使受众能够更充分的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诱因及推动力,而这些元素正是影视片的创作母体之所在,氛围之所在,决定片子的情绪和节奏,也是把观众拉入片中,沉浸其间的主要力量。在渲染背景成份上,不遗余力,无论是从大的社会潮流,还是市井风俗乃至个体范本使用上,都力图用最有力的音响影像佐证着事件的生发。

2 事件人文

任何事件的本身都是人文精神的扭曲、对抗和统一。一部优秀片就是对人文精神的经典图解,采取什么样的构图,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解析事件本身,这里涉及到现实意识形态和影视艺术规律就范的问题。从事件及事件主体的意识形态深入挖掘,具体划分片子中各层面的精神状态,就能更清楚地了解推动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逻辑性,这对于分析以此为基础的影视叙事结构和艺术内质,就找到了切入点。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力量,规定了外因的表现形式,在影视片的诗化剪辑中,通过对作品的立意精神、主题要旨、片中人物主观世界进行剖析梳理,能够更好地塑造影像造型,完善故事演绎结构,深化情绪扩张的叙述手法。

3 事件再现

任何电视节目都是某个事件的再现,有历史的,现实的,抑或臆想的碎片,把这些碎片粘合成一件艺术品的主创人员主要有编剧、导演、演员,与上面所述事件主体相对应。影视片对事件进行再现,不是机械的直观罗列,而是对事件本身再认识的解读,对特定事件解读有丰富的多样性,其中这里面有现实的,历史的,推理的图解,无论所走的路线是写实的或是写意甚至是荒诞的,首先,可以肯定一点的是,客体的多样性衍生了从体的多样性,也就是说编剧、导演、演员在各自的行为角色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身的认识观映射、传导到再现的客体上,用主体精神渲染客体的情绪,充实客体的行为,产生了客体异化的现象。大凡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的内心与表达应该是一致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竭力地寻求一种精神出口,灵魂的寄宿之所。为此,进行影视素材诗化剪辑时认真了解编剧、导演、演员的生活背景,艺术风格,职业素养,价值取向,思想状态,意识形态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有助于准确剪辑片子的结构层次,意识基调,冲突调和,音效调度以及艺术逻辑,而这些内容是影视片最具特色的东西,也最能体现艺术家的创造力。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化剪辑之重要性、必要性,现在明确这一点,是为了在剪辑过程中增强诗化意识,剪辑的诗化意识有了,创作作品的艺术自觉性就有了。无论诸如新浪潮,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片子,用诗化剪辑的概念去理解,就比较容易解构其机理脉络,那些时空跨越,人物关系纠结,剧情发展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在诗化剪辑的概念下,似乎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因为这里的因果关系契合诗的韵味,能够产生相同 气场的物质就能互动、互融、互换,正如傲雪的梅花和铮铮铁骨的人一样可以互换,正是基于这种互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产生了诸如现代艺术作品,毕加索是这方面的高手,尽管他是画家,而视觉艺术也是画的艺术,由此做些取舍借鉴不无道理。培养诗化剪辑意识要做好三点:(1)要有想象,要敢于挖掘素材的内涵和外延,只要有相似性,就要大胆尝试地进行组接。(2)要明确剪辑和写文章一样,要剪出节奏,剪出张力,符合这个节奏的元素组接在一起,就会变奏出一个新的节奏。(3)要剪出情绪,要充分利用素材,具体来讲就是要把素材拆分、颠倒、置换、挖补、修复、整合。创作者要想做出精品,首先要定调子,我们把它称之为情绪,正如写文章一样,同样一些文字,不同组合,甚至草书,楷书等不同的书写方式均会造就不同的情绪。我们须把素材剪出情绪来,作品才有生色、生气、生命,诗就讲一个情字,好好玩味一下,用情来剪辑素材是做好编导工作重中之重,对素材的冷淡,必然僵化理解素材之逻辑关系,错失许多素材,甚至造成组接素材在内在逻辑关系上的对抗。

    值得注意的是,诗化剪辑之前,编导人员要有主心骨。这个主心骨是指素材的灵魂,素材所包含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是纲,抓住纲,才能实现纲举目张,抓住纲进行诗化剪辑,才能表情达意,一气贯通,游刃有余。时政类电视素材的也可以进行诗化剪辑。诗化并不代表无厘头的天马行空,无边无涯的幻想,这里的诗化取之为言简意赅,浓缩包含信息量大,可以充分利用诗歌之特色——高度凝炼,提高信息传承速度。在短的时间述说更多新闻内容,更多的故事内容,并且诗情画意是对一切视觉艺术的根本要求。无论故事片,时政新闻片,还是娱乐类节目,在画面布置上都有其自身的美学要求,诗化为美化,就是反映客观新闻,只要通过镜头等器械进行采集,就包含了行为人的个体主观意识,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本身再现的过程不同于照镜子,都是客观实际经过主观意识过滤的产品,任何艺术平台或艺术舞台,其所表现的内容都不等同于实际,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对素材究竟要诗化到何种程度,这要根据主创节目时,作品要求反映的内容,反映的主题,反映的情绪所决定,以此来取舍素材。

   培养具有诗化的剪辑才能,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研究诗歌美学,从中领悟其意韵之造势,景致之承转,思绪之变幻,想像之留白。二是解析经典影视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主要对其事件时空转合,进程变奏,想像递延等几方面进行分析。三是要大胆尝试,这里要分三个步骤,一要案头策划,要把分镜头素材结合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比较、取舍、编排。二要进行实际组接,看效果,艺术创作是门动手的活动,策划的内容只有在实际中才能得到升华。曾经有人向一画家求画,画家当时正值酒酣耳热,兴趣甚浓,当下执笔泼墨画就一鱼,鱼似跃出纸背,画家甚喜,无论求画者出价几何,不舍与之。故事告诉我们,艺术佳作有时超出艺术家之想像,这一点与我们冬天看到的窗户上的冰凌花相仿,我们向窗户上喷上雾水,想像着要搞出一个什么美景,有时候产生的美景美得超出我们的想像,实际出真知,实际出效果,影视作品创作是个综合的艺术实践过程,大胆用诗化的语言去挖掘美吧。

参考文献

第8篇:影视剪辑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 电视电影;电视电影剪辑;人物传记片;三度创作

说起电视电影,笔者觉得电影频道总监阎晓明老师概括得非常到位:电视电影是针对市场的,就是说这个片子拍完之后主要是在电视上播映,我们就把它叫做电视电影。[1]其实国外也是这么认为的,电视电影(movie made for tv)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由电视人投资的低成本电影,适合在电视上播出。随着全球电视传媒业的飞速发展,电视的先进科技手段已大大丰富了电视电影艺术的表现能力,电视还借鉴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品位和表现技能。2006年电视电影走向成熟,如今电视电影已成为影视界创作、生产的重要艺术品种。

2009年岁末,浙江传媒学院与曾执导过多部影视剧如《上错花轿嫁对郎》《宰相刘罗锅》《命运呼叫转移》的浙江籍导演沈雷合作,定下高清电视电影《长生殿》的拍摄计划。此项目由浙江传媒学院出品,投资约100万元,并且申请到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立项资金资助。WWw.133229.coM这是我院首次运用教师组成团队全程参与电视电影的编剧、摄影、剪辑、录音等主创工作,也是我院产学研的一次成功“试水”。笔者有幸作为该片的剪辑,参与了团队创作。

如果说编剧创作的文学剧本是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一度创作,导演根据文学剧本将文字形象转化为影片视听语言,从写出分镜头剧本到领导摄影、美工、录音、演员等部门通力合作,完成前期摄制的艺术创作是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二度创作,那么剪辑工作则是整个电影生产过程中的三度创作。[2]就一部影视作品而言,蒙太奇诞生于文学剧本构思时,体现于分镜头剧本中,定稿于剪辑台上。

电影的一度创作,是编剧对文学剧本的创作。剧本为电影的摄制提供了文学蓝本,同时又为影片的影视语言奠定了基础。电视电影《长生殿》剧本由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刘连开教授撰写。剧本以洪昇所作《沉香亭》《舞霓裳》到《长生殿》的这一创作过程为剧情发展主线,生动反映了洪昇才气横溢且玩世不恭,却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并通过这一性格特征的描写,充分诠释了洪昇坎坷多舛的悲壮一生。影片的主要人物一共是6位。分别是:洪昇,国子监太学生,风流倜傥,酷爱昆曲;邓小玲,杭州名伶,家事悲凉,一个给予洪昇创作灵感与激情的绝色女优;康熙帝,一位有城府、性格复杂且酷爱昆曲的人物;佟贵妃,康熙的表妹与妃子,临死前被康熙册封为皇后;高士奇,康熙的宠臣;赵班主,民间戏班的班主。剧情从一枚簪子开始,洪昇邂逅了一个充分给予他创作灵感的女子——邓小玲。随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他们由合而分,由分而合。在此期间,洪昇自己对历史、爱情和人生有了新的见解。他的传奇大作《长生殿》也经过“三易稿而始成”。第一稿《沉香亭》。洪昇通过李白的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第二稿《舞霓裳》,在这一稿中洪昇将李隆基、杨玉环的情缘作为主导;第三稿为最后定本。“死生仙鬼都经遍,只做天宫并蒂莲,才证却长生殿里盟言。”以《长生殿》题名,表现出“情缘总归虚幻”的深刻哲理主题。

电影的二度创作,是导演将文学剧本的文字形象转化为影片视听形象的再创作。在亚伯拉罕•波隆斯基看来“导演是领路人、指挥家、预言家和老板”[3]。导演以文学剧本为基础,运用蒙太奇思维进行艺术构思,编写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确立影片的整体创作基调。导演拥有对影片各个方面的最后决定权,所以他必须谙熟电影的技术与美学原则。[4]本片的导演沈雷是电视电影《长生殿》整个创作团队的核心人物,其电影作品有《周恩来——伟大的朋友》《寒号鸟》《命运呼叫转移》等;电视剧作品有《上错花轿嫁对郎》《大龙邮票》《天下奇谋》《枪声背后》等。他的作品以不同方式表现出视觉风格的美感,用寓言化的电影语言追求极致化的意境。说到电视电影《长生殿》,它既不是单纯的戏曲电影,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作者电影;既需要正对洪昇这个历史人物,但也不能缺少观众关心的戏剧矛盾和冲突,虚与实之间度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增加电影的观赏性,导演更倾向于以戏说的方式来一统全片,于是剪辑的风格便形成了。

电影的三度创作是剪辑工作。剪辑师再充当了一次编剧,重新用镜头讲述了故事。作为一个称职的剪辑师,应该在充分理解影视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对前期拍摄的画面素材和声音素材加以整理和取舍,运用电影手法,构成蒙太奇句子、段落和整个影视作品,使其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还需要考虑素材的闪光点在哪里,缺陷在哪里,应该用怎样的剪辑技巧呈现闪光点,修补缺陷,从而把导演的风格更好地融入影片。通过充分理解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以及与沈导的沟通,笔者对整部戏的影片风格的展现、影片结构的梳理、影片节奏的变化以及关于声画处理、场景转化等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剪辑构想。

以前笔者在剪辑影片的时候,总觉得这是个技术活,对剧本和叙事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便开始动手剪辑。而这一次剪辑《长生殿》,在创作前期笔者就进行了有意识的设计,熟读了剧本,和导演沟通了创作思路。在看素材的时候,笔者便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删选。其实笔者很赞同周新霞老师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在剧本创作阶段的时候,导演、摄影、剪辑、录音一起参与来分镜头。因为这样剪辑师在先前就会对剧本有一个认知。其实看素材就是找到影片的第一感觉,是探索导演风格的过程。素材就像单词,如何通过镜头组接成为句子才最重要。剪辑必须抓住影片的灵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技法才会用得更恰当。所以说,了解素材和思考用什么技法来一统全片,往往要比动手剪所花的时间多得多。影片中大量的剧情涉及昆曲的演绎,如何将这些大量戏曲唱段很好地随着剧情而融入电影,是一个难题。因为戏曲本身的特点是歌、舞、剧三者合一,表现手段是唱、念、做、打,表演是程式化的、舞蹈式的、写意的动作。因此,真景、实景、写实的处理,往往与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会产生矛盾。于是笔者花了很长的时间去看素材,去揣摩导演的意图,想试图寻找出影片的风格。最终,笔者选择了那些表演到位,造型优美、真实、准确,具有丰富内涵且有艺术张力的镜头。希望通过高质量的镜头的运动和组合,达到刻画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熟悉素材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拎出叙事主线,继而确定符合这部影片叙事风格的叙事结构。影片一共拍摄91场戏,最核心的戏是6场,分别是:因“斗鸟”洪昇得罪康熙、康熙夜会洪昇、洪昇醉怒小玲、小玲倾诉衷肠、4入宫中相遇以及册封立后、京城公演《长生殿》。戏与戏之间的衔接十分紧密,少了哪个环节都不行。影片通过情节的设置与事件的发展,描述了戏曲家洪昇创作举世瞩目的传奇大作《长生殿》的过程,这个就是影片叙事的主线。希区柯克曾说过,优秀的影片是在台面上产生的,而不是在摄影棚里产生的。对于《长生殿》的叙事方式,先前在初剪时笔者是严格按照时间、空间的物理轴线,以事件外部情节为主进行剪辑。但后来在剪辑中发现影片的故事空间分别是杭州和北京两个地方,而佟贵妃这个人物是在北京这个特定空间中才出现的,而也正因为她的出现,推动了剧情发展。于是笔者大胆建议导演在北京这个空间中采用另外一种剪辑方式,运用人物内心心理轴线这条线索剪辑,紧紧围绕佟贵妃这个人物的内心表现和感受推进剧情。通过在不同的空间采用不同的剪辑手法处理后,笔者惊喜地发现佟贵妃、康熙帝、邓小玲和洪昇这4个主角人物的性格变得清晰和生动起来,而与之相关联的配角人物也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自然地呈现,这让笔者高兴不已。通过拎出叙事主线,确定叙事结构后,感觉影片的脉络与风格也渐渐变得清晰明朗起来。

好的电影一定是有让我们激动的节奏段落的。一个特立独行的节奏段落,往往能够为影片增色不少。电视电影《长生殿》最高潮的部分,就是“册封立后”的段落,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戏眼”。如何把人物情绪通过节奏表现出来,是问题的关键。在剪辑这一段落时,笔者琢磨了很久,按照常规叙事剪辑方式好像无法达到对影片主题升华的作用。于是笔者思考再三,决定加入“公演长生殿”的段落穿插其中。通过平行蒙太奇剪辑手法,运用“闪回”方式和部分画面“升格”处理将邓小玲与佟贵妃的动作同时进行,部分镜头声画对立。这样一来,感觉节奏和情绪马上就出来了。通过这样的对比也进一步表现了佟贵妃、邓小玲两人同样悲惨的命运,有“画龙点睛”之效。

第9篇:影视剪辑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影视 后期制作 剪辑

众所周知,影视艺术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文字剧本的创作阶段,是策划与准备的阶段;二是素材采集阶段,是利用摄影机或摄像机记录画面的拍摄阶段;三是后期剪辑阶段,就是将画面、声音、文字以及动画与特技等多种视听素材组接成银屏形象的阶段,这也是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它关系影视作品质量水平的高低。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欣赏水平、审美眼光的提高,人们对影视作品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剪辑往往决定了一部作品的成败。剪辑是影视后期制作的流程之一,是兼具了技术与艺术的创造性工作。具体的说就是剪辑人员将前期拍摄的视频、图片、声音、音乐素材等原始素材按照作品前期构思进行剪切、合并,并添加字幕、特效、画外音等,以达到影视作品结构严谨、节奏流畅、主题鲜明的目的,从而实现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它是决定影视片艺术生命的一个关键环节,处于影视后期制作中的核心地位。各种镜头在被巧妙组接之前,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是艺术与技术的巧妙融合使之具有叙事传情的生命力,创作者的思维才情和美学追求渗透其间。[1] 而剪辑的成败则取决于剪辑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艺术修养。作为一名剪辑人员,为了很好地叙事与表意,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的处理。

一、剪辑节奏的处理

影视作品的节奏分为作品的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影视作品的内部节奏是由剧本的内部节奏所决定的,它包括故事情节、人物的思想与情绪的起伏等。以主体动作、镜头运动、剪辑手段来实现的节奏为影视作品外部节奏。剪辑节奏是运用剪辑手段对影片结构和镜头长短的处理形成的一种韵律。[2]它是对影视作品总体节奏进行的最后创作,也是影视作品节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作为剪辑人员,在按照视听规律与影视语言的规则进行原始素材的选择与组接时,应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并根据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等进行整体构思,对镜头、字幕、音乐、特技等的处理有一个基本设想,剪接镜头的长短来表达不同的情绪与气氛,从而创造出一种合理的节奏。一般来讲,剪辑节奏的处理需要考虑诸多的元素,如时空的转变、不同的视距与角度的造型组合、镜头的数量和次序的安排,以及声画的结合等。景别的变化尽量做到循序渐进,尽量做到舒缓平滑,避免产生突变的感觉;不同景别的镜头持续的时间长短也不同,一般全景维持在8秒左右,中景维持在5秒左右,近景2-3秒之间,特写1-2秒之间比较恰当。具体镜头的时间长短还可结合剧情的矛盾冲突、音乐的旋律与节奏等因素来确定。

二、画面的处理与镜头的组接方式

影视作品主要是用视觉语言来表现,其画面必须符合观众的思维方式和影视的表现规律,对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自然、流畅,没有跳跃感,所以对画面的处理与镜头的组接非常重要。对于画面的选取,首先就要求剪辑人员将大量的素材经过筛选、取舍,去粗存精,选择与影视作品内容相吻合的素材。一般来说,一组画面具有很好的构图与视觉表现力,但若不能恰当地反应作品的主题思想与内容,又硬行使用,一定会影响作品效果的表达。剪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它是对蒙太奇的再塑造,是蒙太奇的表现形式与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在剪辑的过程中,对镜头的组接不是简单的掐头去尾的连接,而应该是在符合生活逻辑和叙事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精心组接,使之做到时间上的连贯和空间上的统一;其次,要做到画面的匹配,即上下相连的两个画面中,同一主体所处的位置要保持一种逻辑关系上的空间统一性,使得两个画面连接在一起时产生自然和谐的关系。[3]

镜头间的连接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技巧的连接,其手法有数百种之多,主要利用淡入、淡出、叠化、划像、定格、翻转、分屏、跳切、闪回等特技技巧与光学技巧连接镜头,使镜头的过渡多样化;另一种是无技巧的连接,主要是利用镜头在内容与造型上的关联,进行自然连接,直接转场。通常,剪辑的镜头分为运动镜头(如推、拉、摇、移等)和固定镜头(包括主体运动和主体静止镜头)。为了保证画面组接的连贯流畅,一般可以静接静、动接动、静接动、动接静,要求动静之间有过渡,选择的切换点适当。如:固定镜头之间的组接,因为是静止(或相对静止)物体的固定镜头相互连接,可采用镜头连续组接的方式,截取精彩的动作瞬间或完整的动作过程。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如果主体相同,运动形式不同(如摇镜头与拉镜头组接),应去除镜头相接处的起幅和落幅,即只保留前一个摇镜头的起幅和后一个拉镜头的落幅;如果主体不同,运动形式相同的镜头,应视具体情形决定镜头相接处的起落幅的取舍。对于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的组接,如果表现静态对录时,应使镜头相接处的起幅和落幅保持短暂的停留;表现呼应关系时,应视具体情况决定镜头相接处的起落幅情况。此外,通常意义的镜头组接不能出现越轴现象,以免造成时空关系的紊乱。具体剪辑时根据创作的需要,可能会将一个镜头进行分割,甚至可能借用其它场景中的个别镜头,在这种情况下,就应确立一个摄像的总方向和总角度,选用的其它镜头应向总方向和总角度镜头靠拢,再依据方向轴线原理和越轴方法,逐个镜头理顺镜头关系和人物关系。但,有时为了表现人物处于一定的状态中,反而要用跳轴的技巧以形成一种状态感,给人一种跳跃的感觉,表现心理和情绪上的变化。

三、光线与色调的处理

有时在前期拍摄时可能由于场景环境、照明条件、拍摄时间、拍摄设备等外界因素,使得某些镜头的光线与色调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者由于素材来源不同也会造成素材色调的明暗不一致,或根据影视作品需要表达出一种情绪,创造出一种意境,形成一种色调,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等,就需要运用非线性编辑软件或一些影视后期特技合成软件进行调色处理,使色调与明暗相互衔接,使画面与主题在内容上、情境上协调起来。如果实在无法校正,则应在两个不同的镜头之间插入一个特写镜头来过渡(缓冲),以减少对观众视觉的刺激。

四、声画关系的处理

要处理好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实现声音与画面的完美结合,应掌握好各种人声、音乐、音效之间的比例与平衡,做到层次分明,自然流畅,将与内容贴切、音质优美的声音效果结合画面传达给观众。为了弥补原声音的不足,使声音生动形象地塑造艺术对象,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就必须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声音进行加工与处理,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如音质调整、混响、延时、变速等,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声画的结合通常为分声画同步与声画对位两种形式。声画同步表现为人声、音乐、音效与画面的紧密结合,节奏与情绪保持一致,即视听信息是同等合一的,声音和画面共时相加构成一个总体信息;声画对位指从特定的艺术目的出发,在同一时间内让声音与画面作不同侧面的表现,两者形成“对立”或“平行”的关系,以期更深刻地表达影片内容。[4]通过声音与画面的不同结合方式,更加深化影视作品的主题与情绪,增强其艺术性。

五、特技的处理

特技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作用主要是用于渲染、烘托气氛,增强画面的视觉美感,调动观众的欣赏情趣等。在特技的选择与运用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特技图形的选择应与画面内容的表达相符。特技图形的样式与种类繁多,在考虑画面内容与特点的基础上,选择相宜的特技形式;二是特技图形的选择应与前后镜头相呼应。在组接镜头时,必须顾及前后镜头的运动形式、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等,设法使特技图形的运动与前后镜头中主体的运动相呼应,这样才会显得和谐、自然;三是特技图形在使用时应注重整体性,成组运用。也就是说选择同一种形式连续用四至五次以上,使特技段落保持良好的整体感。也可以在保持统一基调的基础上,稍作变化。

总之,影视后期制作关系到影视作品的成功与否,它是融技术性、技巧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创作过程,剪辑人员应不断加强剪辑思维的培养,增强艺术审美能力的修养以及剪辑技巧的掌握,创作出结构严谨、节奏流畅、主题鲜明的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向延桃.论影视后期的编辑艺术[J].新闻天地,2011(1):53

[2]孟庆国.影视的剪辑艺术[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