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精选(九篇)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第1篇: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美育 语文 教学

当今的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初中学生对美的发现、识别和体味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正确诱导。初中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文字作为媒介,依靠形象的力量,使学生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灵魂。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下面,试从美育新观念和形式美的角度来分析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若干问题,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美育任务的完成。

一、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养,是教学实施方式中一个基本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少讲,学生多动,但并不表示教师的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就有所下降,反而对教师语言的要求更高了。

心理学研究认为, 教学语言中的音强、音高、音色的不同变化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调动自身的情感来激发初中学生的情感反应,使他们听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对于一位想成为教育艺术家的有理想的初中语文教师来说,还需要认识学生的语言特点和心理特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让它在教学中达到美育的层次。

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认识活动与意向活动交融一体,而其中的情感更是一个重要因素。初中学生正处于情感比较幼稚的阶段,教师在语气、语调、停顿、节奏、速率等方面要充分表达出真诚、善良、同情等丰富细腻的教学情感。反过来,教师内心情感也会引起口头语言产生快慢、强弱、断续等变化。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语速快慢适中,语调高低有别,节奏板眼分明,语言疏密相间。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反映在教学语言上, 则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于哲理性,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教育性与启迪性。教学语言内容的启发教育性表现在可以启发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态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和启发学生各种智力因素。我在教《长歌行・江乐府》这首古诗时, 首先问学生一年四季, 你喜欢哪个季节? 为什么? 学生一般都回答喜欢秋季, 因为秋季是丰收的季节。我再问: 我们就这样等着秋季的来临吗? 启迪性的教学语言简洁地使学生懂得“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的人生道理。

二、板书设计

“教学板书艺术,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高超精湛的教学板书艺术,是展现教学内容的‘屏幕’,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导游图’,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练和浓缩。”

1、板书应具有色彩美。不同的色彩能使人引起微妙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初中生偏爱一些具有较强刺激性的色彩,如红色、黄色、绿色等明亮色彩,即光谱上的“暖色”。这种偏爱会在青少年期持续一段时间, 对学生是一种吸引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据此来设计板书的色彩美。

2、板书应具有字型美。板书的字型美,表现在用笔和结构上。用笔分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轻重、疾缓等。字的结构,不仅包括字中连贯穿插的点画,也包括点画的空白部分,虚实相间,才是一个艺术品。达到字型美,要做到一笔而具八法,形成一字,一字就像一座建筑,有栋梁椽柱,有间架结构。

3、板书应具有布局美。板书的布局,类似于书法的章法,却又与它不尽相同。与章法相同的是两者都讲究“相管领”与“应接”。“相管领”好像一个乐曲的主题,贯穿着和团结着全曲于不散,同时表达出作者的基本乐思。“应接”就是在各个变化里相互照应,相互联系,与章法不同的是,板书具有间断性和随意性,并不是一气呵成。

4、板书应该具有启发美。板书内容要做到语精字妙,言简意赅,并且具有启发式美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自己的“味儿”来。

三、教学体态语的艺术

体态语又叫身势语、身体语或行为语。体态,作为美的直观形式,是教师的身体和动作相互协调的产物,是表明事物实体的一种空间存在外在形态具有鲜明的感性因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往往需要传达一定的文本中的情感价值观。教师通过对自身表情、手势、体势等进行良好的控制、调节和表现,并配以有声语言,能发挥美育的效果。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手势语往往会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表扬学生,教师会竖起大拇指或与同学们按节拍鼓掌;示意学生“起立”,教师可以使用单、双手上抬;示意“不要出声”, 教师可以把食指放于嘴边; 示意“思索回忆”,教师可以用单手托下巴; 示意“请安静”,教师可以双手形成“丁”字手势; 示意齐声朗读, 教师可以用右手有力地上扬; 等等。总之,以手势助讲课,可以形成课堂教学的生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第2篇: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

在当前新课改全面施行的大背景下,“审美教育”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性要求。良好人文修养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长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语文审美教学去加以影响和实现。笔者基于对语文教育性质、目标的认识,对“审美教学”这一课题做了一定的教学思考与探索,现略述如下。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现状

审美教育又名美育,指教育者按照特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充分发掘审美因素,激发受教者的审美经验,进而培养、陶冶其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塑造“感性的人”的教育目标。审美教育的功能可分为四点:以美冶情,升华审美情趣;以美启真,启迪智慧;以美储善,感知并培养道德情操;以美健体,感悟生命价值的追求。随着审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逐步深入,审美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阵地,在学生初步的审美情操的培养上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课改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缺陷或问题也逐步凸现出来,这主要是表现为传统教育思维、教学模式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造成的美育“缺失”或“偏差”的问题。Www.133229.cOM

首先,教学方法方面,由于没有客观标准的参照,部分教师对课改与审美教育内涵的理解有所偏差,教学课程有形式主义倾向,如有些课程多媒体技术使用过于频繁甚至滥用,干扰教学主题,教学目标主次混淆。其次,教学模式上,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审美教育往往变成教师的单人秀,教师的个人分析取代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最后,教师自身审美素质的培养提高也是审美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语文审美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引入美感情境的审美教学

生动、直观、感性的美感形象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感官体验,弥补其知识积累和阅历的不足。小学语文的基础性特征要求其审美教学须以美的外在形象为手段,具体表现为两点:客体文本所体现的音韵美、人物形象美、作品结构美等;主体教师所表现的语言美,情感美等。这些美感形象主要依托于两点进行营造和实践:

1.充分挖掘文本美感因素。文本的利用发掘就是要为学生找到并展示审美激发点,构建审美主体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进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和进一步探索。如诗词就具有极强的美的客观性和形式规律,韵律美、意境美、语言美等都有助于审美主体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实现了审美意识的升华。以贺知章的《咏柳》为例,“碧玉”、“绿丝绦”“春风”等都充分勾勒出初春杨柳的形象美,“赋物入妙”,引人入胜。

2.创设引入美感情境。审美情感极易为美丽的情境所触动,文本阅读中,美感因素或为愉悦情绪、或为慷慨激昂的壮士情怀、亦或其它情绪所启发引起。《碧螺春》一文中所描绘的动人画面、流淌的音乐、整齐的朗读声都会引发学生对江南春色的美好向往。教师对音乐、多媒体课件的合理搭配运用,都可以将语文教变味轻松享受的欣赏过程,让学生在知识的消化吸收的同时陶冶情操、美化情怀。

(二)个性发展的审美教学

美在本质上是多元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的生命力源于审美活动的个性化。小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世界使其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与成人大相径庭的思想,而越是这种奇思妙想,越是创造性的思维和表达,越能体现出文章的美感所在。而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学就是要学生用个性体现和主观表达来完成其对文本的理解,如在《碧螺春》中采茶一节的阅读中,学生们评价江南春色之美也是从多种角度着眼的,有朝霞灿烂之美,有晨雾朦胧之美,也有晨光微熹的温柔之美,这种脱离了标准答案、固定思维的桎梏,个性、情感的展现流露都是文学生命的丰富性、多义性的理想体现,也是审美教学带给学生更多更大创造空间的目标所在。

(三)审美教学要注重整体建构

语文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带给学生美感意境、个性发展的审美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知识、形象感知的不足,教师要考虑到保持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词语的整体把握,最终实现内容结构的整体回归。

三、结论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作用的发挥,不仅要依靠美感营造、个性发展和最终的整体建构,同样需要师生间的交流和对学生自由感悟的宽容,深化

课程改革,推动素质教育,使语文审美教学真正成为精神享受的教学。

参考文献:

第3篇: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美育内涵价值 实施路径

美育以特殊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等审美属性。近年来,美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审美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总体上看,小学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仍偏重知识传授,忽略美育工作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是重要的一环,也是薄弱的一环。为此,笔者基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基本理念、主体内容等方面开展研究,围绕小学语文教学美育实践路径进行探索。

一、创新基本理念

全面发展的教育,具体而言是指德、智、体、美均衡发展的教育,其中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或“美学教育”,即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为目的,从而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情操、品格、素养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党的基本文献明确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工作,为今后学校美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在具体领域将加强美育的内涵价值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语文课程具有S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审美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制定更明确的美育培养目标,特别是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环节,将美育深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逐步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小学语文美育目标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主体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大多是贴近实际生活、人们所创造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多样的表达手段。美在语文教材、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地挖掘这些美,引导学生鉴赏这些美,使他们在文化瑰宝前受到强烈地感染,形成情感共鸣,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1]。小学语文课程要注重激发学生审美兴趣,传授必备的审美知识与技能,发展审美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为此,应坚持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科学定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主体内容需要以目标体系为指引,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将语文知识传授与审美教育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教材涵盖艺术美的各种因素,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国画、书法、篆刻、雕塑、建筑、音乐、民乐、舞蹈、京剧、电影、摄影等方面,应统筹推进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审美育人活动,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内容体系。同时,在贯彻国家关于美育教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设计美育特色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紧密联系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保证美育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依托丰富的儿歌、古诗、阅读、写作、书法、演讲等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小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获得初步审美体验,向往美好情境,追求崇高理想,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

三、改进方式手段

积极进行小学语文美育教学方式改革,重点推行基于实际、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属于叙事、写景、抒情的记叙文,画面感、形象感较强,显示出美的最基本形态。如果将教材中语言描述的画面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表现出来,更能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注意,充分感知美的因素[2]。鼓励语文教师将教科研成果应用于美育环节,促进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不断提高与更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课文内容挖掘美的因素,不断增强学生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此丰富学生美的体验,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与鉴赏能力[3]。坚持课堂与课外结合,将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全方面,充分发挥语文知识的美育价值,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鼓励教师结合“互联网+”发展新形势,挖掘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中的美育因素,创新语文美育教学方式。加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建设,大力开发与语文课程教材配套的美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联合建设小学语文美育资源网络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语文优质美育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美育与语文协同发展,探索建立学校语文教学组织与校外文化等部门及文艺团体的长效合作机制。教师应努力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整体考虑语文学习与审美教育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挖掘听说读写中的美育元素,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同步提升。

四、重视基地建设

实践育人基地是开展美育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实践育人基地可以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广接地气,与社会、生活对接,在实践中开眼界、学审美、强素质、长才干。为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多途径、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强美育实践基地建设。通过美育与语文、德育、艺术等课程融合提升,积极创建国家、省、校级美育教学基地,并严格按照建设标准与要求,加强建设与管理,突出示范与辐射作用。发挥环境美育的熏陶作用,围绕语文教学内容,创造良好的美育环境,为美育的开展提供保障。小学校园的建筑、道路、设施、景观、教室应讲究布局、造型、搭配,兼顾实用与美观,教学、活动、作息安排应体现人性化要求,通过板报、橱窗、文化墙、展板等呈现的宣教内容要有艺术性,校园广播要多选旋律优美的诗歌、名曲,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要广泛利用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研学交流等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及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容易激发公民的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形成美好情操[4]。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为学校美育工作创造条件,继续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各类文化场所要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五、提升师资水平

小学语文课是小学各门课程中占时最多、美的内容最丰富的一门课程。同时,美存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存在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5]。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要圆满完成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美育工作。美育工作的顺利有效实施,离不开学校师资队伍的强力支撑,语文教师是不可或缺的力量。笔者认为,创新小学语文美育实施路径,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应造就“职业素养好、教学理念新、美育能力强、研究水平高”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小学语文教学队伍。通过社会兼职、挂职锻炼、社会服务、学习进修等多种方式,提高语文教师审美教育的能力。鼓励和支持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定期接受专业化培训,丰富教师的美育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美育实践能力。在一些小学美育工作尚有诸多困难的前提下,高校参与小学语文美育实践活动,是补齐小学语文美育短板的路径之一,是面对全体小学生全面发展而设计制定的特别政策。聘请具有丰富美育实践经验和教育教学热情的专家进入学校兼职,充实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对小学语文美育工作持续进行直接深入指导。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美育教研机构,开展小学美育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使美育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加快提高全体语文教师美育素养,统筹安排语文教师指导和参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语文教师开展美育实践工作和课堂教学同等看待,同等计入工作量,同等纳入年度考核,同等评优奖先,提高教师实践育人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丽娟.浅谈怎样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94).

[2]冯克诚,肖坚强,主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用方法书系[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

[3]王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实施[J].散文百家旬刊,2016(5).

第4篇: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

千百年来,艺术家创造、积累了数不胜数的国画技法,浩如烟海。在此采撷几种与中学语文课文密切相关的表现技法,奉献给大家。

点染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修饰画面,丰富内容。运用此法可使画面更丰富、生动,我们也用“点染”修饰文字。

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中,为我们描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冬日郊外图”:“雪白的桕子,可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更有“芦花到冬至而不败,红叶可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讲究设辞着色,以彩绘的笔融传达出清丽的观感。讲授此课时,笔者用红、绿、黄等各色粉笔在黑板上随意点染出一幅清新明朗的图画,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冬日郊外所蕴涵的生命力量。用点染法分析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景色,让学生仿佛身临江南绚丽的春景,有一种美不胜收之感。这样,学生积极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对艺术形象中蕴藏的知识、情感、形象信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语文课堂也因此焕发艺术魅力。

留白作画时根据表现需要特意在画面上留下的“空白”。

诗文讲究“言已尽,意无穷”。那种一看就让人彻底明白的作品不能称之为上乘之作,人们往往对必须反复阅读才能理解和富有大量感悟与想象空间的作品欣赏不已。《陌上桑》极力铺陈描写了众人为罗敷的容貌所倾倒的神态,却没有直接描写她的容貌,可我们却能想象到罗敷那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般的美貌,这就是给读者留有思索想象的空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罗敷形象。

在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首句是写实,阳光照耀下的湖面色彩跃然纸上。次句的雨中山色虽然也可置于眉睫前,但那空蒙中隐藏的无尽神秘已有虚的成分,令人有想象的余地了。末句“淡妆浓抹总相宜”,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你可以想象西湖在任何一种情况下的美丽姿态。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广泛的想象与联想。让“空白”变为多姿多彩的立体图画。“空白”也可能就是教学的突破点,“空白”越来越明晰,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就越得以增强。

水墨纯用水墨而不着色的图画,那浅浅深深、浓浓淡淡的墨色,素淡雅致,虚实相生,极富层次感。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绘了月光下的荷塘,“月光如流水一般,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乳白;“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更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树色一例阴阴的”,这是深浅不同的墨色;“树梢上那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这是几不成墨的背景;只有一点亮色,天上那蒙着一层淡淡的云的满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是怎样一富素淡朦胧、清幽美妙的水墨风景画。

《江南的冬景》勾勒了一幅“寒雨冬村图”。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的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间以树枝槎丫的杂树林,再洒上一层细如粉末似的白雨。正是一幅空朦灵动,悠闲自然的水墨山水画。大自然那超逸的美、深遂的意境,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学生因此获得了美的熏陶、美的感染、美的教育。

工笔用工整的笔法,精心勾勒,注重细部的描绘。

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中,描写了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全文紧扣“雨”字写了层峦叠嶂,流瀑飞泉、奇松异石、文化古迹,使人如临其境。其中对姿态各异的泰山松作了细心的描绘:“身子扭得象盘龙柱子,在半空中展开枝叶”,“有的松树望穿秋水……斜着身子张望……”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精致的群松图。细加品味,苍松那顽强的生命力,乐观的斗争精神,正代表着那种坚贞不屈、“穷且愈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生存状态。这种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让我们感到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的震撼之美。

《孔雀东南飞》,作者调动各种叙事文学手段,精雕细琢,刘兰芝被驱逐,临行细细打扮,“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质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若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简直就是一幅精工描绘的古代仕女图。这种铺层描写反映了刘兰芝自尊自爱的坚韧品质。

工笔画与文章的繁笔颇有相似之处,描摹细处,能穷形尽相,细致入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分析力,由细致之处把握整体,以小见大。由形象思维近而到抽象思维,二者结合,提高学生思维深度。

写意注重神态的表现和作者情趣的一种国画技法。“大象无菜”“形神兼备”等观点充分表现中国画的审美追求,故而写意画最能体现物象的本质之美与画家的主观情思。而注重抒情也是中国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写意最能体现国画与诗文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关系。

唐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无数佳作都是意气风发的大写意作品。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夸张的笔墨,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奇崔嵬,“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描写了瑰奇的梦境,“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是诗人个性改造和理想化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以此做到感兴泼墨写意。

苏轼《前赤壁赋》描绘了一幅清妙空灵的秋江月夜图,他用行云流水般的笔法,以胸中感受联想为主,信笔写去,却始终以意为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月光水色,扁舟仿佛飘荡在天际,那飘逸如仙的意境,让学生仿佛身心已受净化,思绪已随作者羽化而登仙了,而耳中却回旋着那袅袅的箫声。这种美的境界,怎能不让人深深陶醉?

用写意法分析文章,能让学生重视作者内心涌动的情思,体会那种物我交融的“无我之境”。在这里,景物已不是客观景物,而是作家性灵的外化,而作家那巨大的情感力量,拨动学生心弦,让他们不能不为之激动,为之共鸣。

第5篇: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

1.自然环境美。

作者笔下的大自然绮丽无比,气象万千,其魅力往往超越自然界事物本身。如《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拉萨的天空》的湛蓝透亮,《三亚落日》的诗情画意,《九寨沟》的如诗如画,《雾凇》的独一无二……这些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可以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2.人文景观美。

教材中,还有很多文章描写了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和场所。如《天安门广场》的宏伟壮丽,《莫高窟》的精妙绝伦……这些课文都能给人以震撼的美感。文章所表现的这些人文景观的美,不仅颂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而且还浓缩了历史的厚重,能有效地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3.社会生活美。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而语文课本源于生活并再现了生活中的美。许多课文描写的人物、事件,甚至场面,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能使人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如赞美盲人小姑娘明明美好心灵的《番茄太阳》,洋溢着爱的芬芳的《爱如茉莉》等等,这些生活气息浓厚的文章,让学生了解了人际间的友好的关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

4.人物形象美。

作家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这些丰满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行动的楷模,能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美的丰碑。

二、创设情境,身临其境,感受与理解美

1.入情入境体验美。

借助音乐、图画、多媒体等等来创设情境,可以在课堂上真切地再现文章的情景,让静止的文字鲜活起来,同时情境亦是一个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因此善于创设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美、理解美。

在教学《雾凇》一课时,教者就特别营造了欣赏美景的氛围。通过导语、课件与音乐,引导学生逐步走进雾凇的世界,感受那玉树琼花遍地开的绮丽景象,并深入地了解雾凇的成因。学习课文,就似身临其境,文字所述,恰如亲眼所见,徜徉其中,醺醺然,陶陶然,学生竟有乐不思归之感。他们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天造地设,奇特壮观,海内奇葩,圣洁美丽。于是,爱美之心,油然而生,热爱自然,亦是水到渠成。

2.激情朗读感受美。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想象的画面,可以不同程度地进入课文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籍此,学生可以充分地感受到文字和形象之美。

在教学《生命桥》一课时,教者设计了反复诵读、层层推进、以读激情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老羚羊那舍己为人的壮举所焕发出的夺目的生命光彩。用美的诵读激发美好的情感,内化为心灵的震撼,然后通过朗诵表达美的感受,这就是美的享受啊!

3.走进意境,感受意象美。

加强朗读训练,体会文学作品独特的意境美,是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文不厌百回读。好的文章需要多读,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细细品味作品美的意境。

苏教版第八册《古诗两首》收录了白居易和胡令能诗各一首,分别是《池上》和《小儿垂钓》。白居易的《池上》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也不复杂,无需过多讲解,学生就能大体理解诗意,而且异曲同工,都表现了童真的美好。在教学时,教者采用朗读结合想象的方式,逐步引领学生细细感悟和体会诗中天真无邪的儿童形象。再用回忆童年美好的方法激发学生丰富的内在体验,开放式启发交流真实的生活体验,从而引起学生与文本间的共鸣,深入准确地走进诗的意境,以获得美的体验与感受。此时此刻,语文课堂笑声朗朗,书声琅琅,美好四溢。

三、注重练笔,运用语言,创造与表达美

1.充分运用教本资源表达美。

立足文本,面向社会与生活,引领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世界,体验生活,自主地寻找美,细致地体验美,尽情地表达美。

如教学习作《秋天的树叶》时,教者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家门,走进自然,亲身体验秋叶的形态美和色彩美,为美美地表述秋叶做好准备。习作之时,自能心怀美好,恍若手握智珠,心手相通,共同述说这秋叶的无限美好,课堂上,让叶的芬芳自然流淌,积淀中,让叶的馨香长留心间。

语文课堂不仅要引领学生关注外在世界,同样也要促动学生关注内在世界。

教学习作《喜怒哀乐》之时,教者首先引领学生观察描述简笔脸谱的神情,感受情绪给脸部表情带来的丰富变化之美,然后带领学生仔细回味自己的某种突出情绪,并尝试着走进这种情绪,再现当时的种种场景,最后运用文字尽情地宣泄自己的这种情绪,走进自己的情感世界,让情绪化作文字随着笔尖一路尽情挥洒。

2.敏锐捕捉练笔动机表达美。

第6篇: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古诗 亭 闲情哲思 优国伤时 别愁思绪

一.新课程改革对语文美育的要求

以语文美育促进和提升语文教育的质量,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学的科学理念,是当前语文改革的重要方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美育的实施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1.语文课程要凸显语文美育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语文美育的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又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出了对语文美育的初步要求。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部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研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课程目标”中指出要“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更加明确了提升学生审美境界的要求,体现了美育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性。

2.语文教学过程要渗透美的熏陶感染作用

对于语文美育的实施,要融入于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在“教学建议”部分中再次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如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在“实施建议”中提出,阅读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美。

3.语文教学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美的创造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与反思,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将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评价重点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注重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与感悟的把握,“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如在对学生对于诗歌与散文的解读进行评价时,要注意“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像和联想,能否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通过教师积极有效的评价活动。激发学生对于审美的思考,引导学生提高语文审美素养。

语文教学中应当始终贯彻着美育,其中有具体文本带来的文学美的化育,还有具有实用性的语言美、文字美的熏陶;学生不仅仅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直观的美、深层蕴含的美,还要能从教师具有艺术性的有效教学中体味到美;教师在教学中要展现课文内容的美,还应体现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美,要根植于审美的理念,以“美”感染、打动受教育者。

二.语文美育的误区分析

1.过度重视“美育”而轻视了“德育”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审美教育与语文德育同等重要,应齐头并进。自此审美教育受到了更大的关注。但在新课程实施中,许多专家和教师在强调文本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却忽视了文本中人物形象或是作者情感中所蕴含的美的高尚的品德,把美育和德育绝对地对立起来,在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语文美育,刻意回避甚至有意抵触政治思想品德的教育,认为道德教育并非语文学科的特点,这是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的。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忽视大革命失败的社会背景以及朱自清强烈的革命精神所反映出的爱国情怀,认为这是唯政治的,这样的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无法塑造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因此,在语文美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去了解世界和认识生活,顺应美的规律帮助学生塑造美的情感与灵魂,使他们逐步树立起高尚的审美情操,让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相结合,形成比较和谐的心理状态。

2.过度重视“美”的结论而忽视了陶冶的过程

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美育之本,语文美育应该遵循和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能脱离文本进行审美教育。而现在,许多语文教学重视了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忽视了对学生通过文本语言来认识美、赏析美,继而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缺少对文本深层次的美的内涵的咀嚼品味,浮于表面,或是过度依赖教具,或是设计许多与文本解读并无密切联系的问题和活动环节,看上去五光十色,丰富多彩,但其实是喧宾夺主,偏离了语文课的本质要求与目的。如有位教师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只是简单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中有关“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情节的一集,运用多媒体本是好事,电视剧中的情景充满了直观的美,能够使同学通过视听受到精巧的故事情节、出彩的人物形象的感染,但是,教师把语文课上成了影视欣赏课,只是粗线条的勾勒,不能使学生加深对《红楼梦》中美的情节构思与语言文字的认知。教师忽视了回归于文本的重要性,文本的真美并非是通过一个笼统的感知就能获得的。

3.过度强调“美”的感性认识而忽视了美育理论的指导

新课标要求“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被许多教师曲解,他们忽视甚至反对对学生理性思维认知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生怕一旦思考分析、一旦讲解探究就会被认为是在将文章大卸八块,对学生灌输知识。他们认为要完全摒弃过去审美教育重分析、重认知,而轻感知、轻体验的做法,只是对文章的囫囵吞枣,并不深入解读文本,这实际上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许多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只停留于“整体感知”的环节,如在上《故都的秋》时,对于故都秋景的描写,一般阅读只停留于对故都秋景清净悲凉的特色的体味,但忽略了每一处景物背后蕴含的作者情感,深层次探析之下就可发现,作者眷恋却又痛苦而悲凉的复杂沉郁心境都可在所写景物中找到依托,力透纸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在带着情感走进文本的同时,也应该以理性分析武装头脑,使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容,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审美活动不是单纯理性的分析,但也不是纯感性的感受,它是感受与理解,感情与认知相统一的精神活动。”①是既有情又有理的。

以上分析了语文美育的几个误区。对此,应当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从而采取必要的措施,探索各方面的途径,把语文教学美育的研究推向深入。使语文美育走出这些误区。

三.语文美育的途径探索

依据新课程改革与《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美育的要求,同时力求避免语文美育的诸多误区,笔者认为,为使语文美育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探索语文美的内涵的兴趣,使之热爱语文,自觉接受美的熏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格健全的、具有美的理想追求的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时,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展现丰富高尚而纯洁的情感;第二,感悟理解和运用具有美的意蕴的语言;第三,有效充分地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第四,适当有效地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辅教具;第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循序渐进,使学生产生对语言文学之美的热爱,养成持久深入的阅读习惯,塑造其灵活独立的思维品质,培育起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起崇高的人格和理想。

1.展现丰富高尚而纯洁的情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在“教学建议”部分中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教师在教学中要带着真挚的情感走进课堂,要始终对学生抱有关爱与理解的情感。教师讲课应声情并茂,全情投入,注重情感的熏陶感染,当教师走上讲台时,就像表演者登台演出一样,要立刻全情投入、进入角色,散发出自己的光和热,用自己的激情和对学生的关爱,以及对语文学科的热爱,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情感魅力与人性关怀,使学生的情感也融入其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要将文本中丰富深刻的人文情感传递给学生,引起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精神品质,完善自我人格。如引导学生阅读《祝福》时,应该充分地传递出对“祥林嫂”式的不幸人物的同情,以及对其不幸命运的反思之情,而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又应以饱满的激情、博大的情怀带领学生进入文本,进入对伟大梦想的憧憬。当学生情绪高昂时,他就有良好的兴趣去学习他所学习的东西,效果也特别好,因此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经由内在美,教师自然地焕发出外在美,教师的举止、风度、气质也受到学生关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中形成不可磨灭的印记,美的外在,也同样能引发学生对学习本门学科的兴趣,这同样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如一座架设于师生之间的桥梁,引起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由此师生能够共同关注语文,热爱语文。

2.感悟理解和运用具有美的意蕴的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思想,同时要从美的语言入手。语言的美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重要标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表达与交流的教学提出要求“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教师用他的言语向孩子揭示了周围世界的美时,孩子才会注意到,才会凝神观赏和细耳倾听。”“说”也是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是尽量使用典范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准确并具有美感和意蕴。并具有个人的风格。把握教学的语言,要依据对文本所反映的情感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的把握来实现,如于漪所言,“不开口不动情,不动情不开口。”要从语言的内涵、语气、语调等方面。首先,教学语言要注重效率,要规范、简明扼要、抓住重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着边际的泛泛而谈很容易使学生反感、分神。在简明扼要的基础上,要注意授课的艺术性,展示出语文老师深厚的语言功底的魅力,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也不可忽视,要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如沐春风,获得精神的享受。这也是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最忌不带感情毫无起伏的教学语言。根据文本具体内容的不同,还可做不同的调整,如对于同一个作者李清照的作品而言,表现欢乐悠闲情调的《如梦令》,就要以轻快柔美的语调来朗诵与讲述,而表现孤独凄清的《声声慢》,就要以一种悲凉哀婉的语调来展示。从语言中表现美,美的语言带来美的感受,美的语言可以滋润心田,引起情感的共鸣,自然会吸引人的关注,而不是枯燥的,干巴巴的。学生受这样的语言吸引,从而接受这样的语言,学习使用美的语言进行交流并时刻关注自己的语言修养,产生提升自身语言能力的渴望,自然就产生了对语言美的关注。

3.有效充分地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教学资源

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于教材编写的建议“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语文教材选用的课文经过语文教育专家精心筛选和反复调整,题材与体裁广泛,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资源,形成一个完整的美的体系,既体现着形式美也具有内涵美。纵横古今中西,反映着千姿百态的人文情感、社会历史与自然景观异彩纷呈的美,又折射着透过美的文本反映出来的多姿多彩的人情美、形象美、意境美、音韵美等。有《边城》中代表纯洁善良之美的人物群像,有李白的诗歌中山川、大海等雄奇辽阔,想落天外的壮美意象与崇高之美,有《古诗十九首》中婉转缠绵的温柔敦厚之美,有《荷塘月色》、《雨巷》中轻柔朦胧的优美,有《哈姆雷特》、《老人与海》中惊心动魄的悲剧美,处处感染着人心。大量的文本也通过声韵之美表现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如《诗经》重章叠唱,反复吟咏的韵律美,有律诗、绝句表现出来的音乐美,双关、排比、对偶种种修辞的运用,展现出了或整饬典丽、或清幽恬淡、或恣肆的不同语言风格之美。也有演讲词中激情洋溢,以排山倒海之势迸发而出的语言。语言已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符号在被使用,而是拥有了具有独特个性的灵魂,能使人为之沉醉。议论文,科学说明文等文体所表现出来的严密思维、简洁生动的语言之美、高尚的理想追求之美同样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反复诵读,深入品味,让学生受到形式多样的美的感染与吸引,体会到美的丰富多彩与生机勃勃。教材所选的许多作品中反映着作者的个体人生,包含着作者独具个性的、丰富的人生体验,处处对人生充满了启发。屈原以《离骚》抒写他的壮怀难酬,司马迁将忧愤慷慨之情渗透进《荆轲刺秦王》。陶渊明的清新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清照的婉约深情,无不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个体人生体验,引发着学生探索人生、了解世界的兴趣。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救济粮”的骨气,史铁生身残之后希望不灭,于地坛之上的人生思考,无不折射出人格美的巨大魅力与情感美的动人光芒。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这些美的具体形态,引发学生对作者心灵历程的了解欲,与作者进行“对话”,和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真正深入文本,才能汲取这些丰富的智慧与经验。

4.适当有效地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辅教具

在美育活动中,如何掌握和运用媒介,并以此来恰当表现文本之美与抒发内心情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尝试的过程。美育过程始终伴随着生动可感的形象,充满趣味性,也充满了多样化的个体选择与体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推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以它自身的直观性、形象性而独具优势,成为丰富的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这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较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具体的有声有色的美丽画面,使美的语言文字得以借助具体形象得到更好的展现。运用配乐朗读视屏及多媒体的相关背景资料、影片、音频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与教材相关的情境,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则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出广阔的思维空间,打开想象的大门,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美的存在。如教授古代文言文名篇《爱莲说》时,以姿态各异的多张含苞待放的荷花图为课件背景,或是古典水墨荷花,或是秀丽多姿的荷花照片,配上舒缓柔美的古筝曲,烘托出幽美宁静的氛围,又渲染出文中那种爱莲的美好情致,让学生们初步领略到周敦颐所表达的美的情感,那么在接下来品析文中表现的莲花的各种气质神韵时,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品读出周敦颐笔下荷花的那种香柔净爱、出尘脱俗的美,多媒体营造出了良好的审美氛围。笔者在用多媒体上课时,有意识地营造这样的氛围,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多媒体所带来的画面、音乐交织的立体空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媒体的过程中,我们要留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虽然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但是多媒体只是教学的工具与辅助手段,不能让多媒体占据学生的思维、充斥整个课堂,必须要给学生“留白”,不可限制了学生想像力的发展。

5.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优秀文学作品

要培养学生真正培养起对语文的兴趣,爱文学,仅凭课堂上的45分钟的被动接受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重课后对于学生阅读的引导,启发他们主动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审美教育理论认为:美育运用于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美,进而能够创造美,逐渐丰富、充实审美素养,最终提高和增强美感情操。②他注重在教学中的实践及通过实践,完善了他的美育理论,且颇有成效。苏霍姆林斯基做出了值得借鉴的探索。俄罗斯传统的经典文学非常优秀,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崇高的思想境界,于是,苏霍姆林斯基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这些文学作品,使学生获得有关俄罗斯古典文学、苏联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知识,通过不同风格的作品培养对语言艺术和文学形象以及社会关系的认识能力,使学生感受到这些作品的美,激发了对本国语言文学的热爱之情,自发地、深入地汲取文学作品中的营养,并在阅读之后沉思、探讨,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熏陶,在感受语言文学之美的同时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语文美育运用美的形象和语言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审美兴趣,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心理的健康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与人生追求。

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对语文美育的要求,以及对以往语文美育中存在的误区的总结,提出具体的对美育方式途径的构想。从教师的情感、语言、对教材的充分利用、对教具的使用、对阅读的引导五个方面出发,列举出五点具体的建议与方法。经过一定的观察与实践的验证总结出:进行语文美育教育,应该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抓住语文学科的特征与语文教材的内容,切合实际地充分运用各种美育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汲取语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与审美意识,促进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的形成。以美来丰富和完善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渐渐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使语文教育成为一门艺术。

注 释:

①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0:139-143.

②[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0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 [捷] 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 于漪.现代教师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第7篇: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审美教育 实践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115-02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逐步实行,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受到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是,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存在学生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等方面能力不足的问题,使得语文审美教育效果不佳,阻碍了学生语文理解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语文审美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实现自身关于物质与审美的合理结合,提高素质与审美能力,促进生活审美的不断提升。可见,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本文针对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探析提升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实践性的措施。

一、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的实践性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践性可从审美教育在新课标下的定位、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审美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从审美教育在新课标下的定位来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通过提高课堂生动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良好的道德素质,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教学。

其次,从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来看,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超越。

最后,从审美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来看,高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字、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机结合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践性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面对严峻的高考挑战提供休憩的空间,进而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包括综合认知和应试心理两个方面素质)。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中对审美教育的研究包括教材美、教师美、教学美等方面的内容,随着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研究的不断推进,研究者普遍认为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学目标偏向功利性;教学内容片面注重自身教学,对学生的能力认识不够,导致教学内容划分不合理,学生对审美教育理解不深入,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创造性。

首先,从教学目标来说,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偏向功利性,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学生成绩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以考试为目标的审美教育,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同时也导致学生理解和认知能力下降,抑制了学生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不利于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超越。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师只注重教学和自身的发展,对学生的能力认识不够,导致对教学内容的划分不合理,学生理解不深入。教师只注重自身的教学“表演”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理解不够,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利。同时,教师忽略了语文的文化传承这一重要功能,使得教学内容划分不合理,容易导致学生对语文审美的理解不深入。

最后,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教师对多媒体等新兴教学方法过于依赖,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缺乏内容创新和对学生思维的启发,进而导致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缺失。教师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充分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促进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实践性的措施

基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坚持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的审美性、情感性、开放性、持久性以及师生对话等原则,充分认识和把握学生的能力,通过以下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践性。

(一)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升对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视度。首先,学校和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束缚,从思想层面提升对高中生审美教育的重视。学校可以组织或者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关于高中语文审美主题的研讨会、学术交流会,邀请一些在语文审美教育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教师和专家来分享审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其次,教师要从内容和方式方面对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高中语文教学除了对学生遣词造句和(下转第118页)(上接第115页)言语表达与沟通能力方面的培养外,更多地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育,使其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自主的思想表达与沟通。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阅读、作文写作等常规的项目的创新性教学来逐步引领学生进行审美方面的认知与提升。例如,教师可以以“春”为主体,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经历及想象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升学生审美的能力。

(二)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但是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以学生学到多少为标准。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审美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层次性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例如,教师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式学习,让每组的学生针对某一内容进行审美方面的思考和分析,并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最终形成本组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实现学生审美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交互式提升。同时,还可以利用课前的 5 分钟时间,让学生做一个以审美为主题的内容分享,一方面教师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审美点在哪里,另一方面也能够调动学生展示自己语文审美能力的积极性,发挥引领作用。

(三)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动态的审美教育。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语文教学的开展方式和内容实现了较大的突破。除了常规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外,教师要深入挖掘互联网语文审美教育资源,拓宽审美教育教学材料和阅读空间,同时要结合多媒体技术的视频、音频、图片等丰富的元素来动态化、形象化地将一些审美元素展现在学生面前,提升W生对审美教育的真实感和认同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素燕.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的实践研究[J].课外语文:下,2016(5)

[2]陈文霈.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3]孙丽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教育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5

第8篇: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

论文摘 要: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职高的学生是屡次考试中成绩上的失败者,心理上的颓废者。失败再不可能是他们的“成功之母”,多次失败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对学习缺乏最起码的信心,对考试更是充满着畏惧。如何让学生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重新树立起对学习对生活的信心,这是我们每一个职高老师首先应考虑的问题。

1 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应注重美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审美情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美感教育,内容广泛,它包括主体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包括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都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语文文学艺术是美的聚合物,语文教学本身也包含了美感教育,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增强学生对语文美感教育特性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试图探究语文美感教育的特性及针对这些特性,我们在教学中应作的相应的调节。尤其在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地位更为凸显,加强语文美感教育,正是适应了当前语文课改的精神内容核心。我们相信语文美感教学的可行性和生命,因为它牢固地立足于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职业中学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应强调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戴望舒的《雨巷》中的第一段:

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职业中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2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职业中学语文第一册的《山的那一边》,内容是通过对大山的思考,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再如职业中学语文第六册中的《科学是美丽的》一文,这篇短论宣传科学中的美;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美丽的一面,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雷雨》、《窦娥冤》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4 美育与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相长”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美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的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美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它是自由而轻松愉快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5 结语

美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只有准确地认识、鉴别生活中美的事物,才能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育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情操。实践证明,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 职高语文疏离生活的教学现状及反思[J].科学咨询,2010(2).

[2] 审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3] 由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引发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9(10).

[4] 浅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9).

[5] 乱花渐欲迷人眼—— 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看语文的本质,2007(5).

[6]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2008(7).

[7] 经济类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2009(3).

[8] 找回书声琅琅的课堂——关于中职语文诵读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考试周刊,2009(6).

第9篇: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文章都蕴含着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如:爱国、尊师、敬老、勤俭、公而忘私等等。在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是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善于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在课本之中,让传统美德在语文课堂闪光。

关键词:传统美德 中学 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学科文道结合,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在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积极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一、传统美德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语文教材是民族文化的凝聚点,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的思想道德的丰富内涵。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懂得是非曲直与美丑善恶,并依此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就必须在语文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树立传统美德的教育意识,挖掘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并且融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语文教学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必然的,“传统美德”教育应视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在现行语文教材中,几乎大多数的课本都蕴含着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较其他学科而言更具可行性。翻开中学语文教材,体现崇高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民族美德的课文随处可见。有的教人尊老爱幼,严已宽人:有的教人立志报国,振兴中华;有的教人勤学苦读,立志成才;有的教人勤俭节俭,天下为公:有的教人爱国爱民,团结互助;有的教人诚实守信,学会做人。其内容之丰富,意义之深远,足以体现语文教材所具有的“传美”魅力。可见,语文学科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水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时,强调的是“渗透”二字。即在语文教学中贯彻思想教育,不要牵强附会地将语文课讲成品德课。要不露痕迹地做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找好教材的渗透点,并关心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动向的教育要求结合起来,巧妙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现今的中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诗章,它蕴含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美德,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现代语文教师,让学生既学到语文知识,又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思想单纯,性格活泼,思维敏捷,记忆力、领悟力、好奇心都很强,喜欢一边学习知识,一边在轻松愉悦中感悟某种东西,接受某种思想。中学语文教材的确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落实好语文教育中的传统美德教育,需要语文教师花时间.用大力,付出艰辛的劳动。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最基本的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求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道德成分,把握其中的传统美德;二是要求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道德要求,找到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传统美德的契合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

(一) 在课堂教学中贯穿传统美德教育。

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都有相关的德育目标:或是要求具有有关德育方面的有关知识,或是要求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是要求具有某种意志和精神,或是要求具备某种德育方面的能力,这就使教师能从主观上自觉地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实施德育;也使学生能从主观上自觉地发挥主体作用,达到德育目标。

实施德育重要的是切忌板着面孔生硬说教: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需要,使其心悦诚服,让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心灵碰撞出火花,让教材中情感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逐步达到社会规范与个人需要的统一。

(二) 在诵读训练中感受传统美德教育。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古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它们大多短而精,韵律上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琅琅上口。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在文章之中均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合理诵读、有感情朗读,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如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文章之中五柳先生的形象可谓陶渊明的自画像,全文不到二百字语言朴素洗炼,平淡之中却寓意深刻,为了加深理解,可以用《渔舟唱晚》这首曲子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了陶渊明身上的“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还可以应用在诗、词、曲的朗读上,目的是教师根据每首诗不同的感情基调选择曲子,使学生在朗读上有更深的体会。

(三)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当然是远远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小灶”――搞一些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补充“营养”。比如,词语接力赛、表演课本剧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比赛,鼓励学生办文学刊物,采访、参观、游览,实地写作等多种形式,学生能够各取所需,易于领悟、接受和内化。这样,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此外,传统美德教育还可适时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如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尊重父母,不尊重师长,不珍惜同学情谊的问题,应该对学生加强亲亲仁人的感受,动不动打架,缺乏礼让等情况,应该对学生加强谦和宽厚的美德教育;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人为破坏公物,用完水不关水龙头,以朴素为耻等情况,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节俭奉公的传统美德教育。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进一步挖掘教材中的古代道德文明的内核,让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心灵碰撞出火花,让教材中的情感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逐步达到社会规范与个人需要的统一。

中学语文教材不同于思想品德教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方式没有思想品德教育那样直接,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使学生感染、接受,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