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范文

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精选(九篇)

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第1篇: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特殊儿童 音乐教育 教育提高意义 康复补偿意义

一、引言

什么是特殊儿童?对于特殊儿童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理解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些差异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儿童,又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在《美国特殊教育百科全书》中分为天才、智力落后、身体和感官有缺陷(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残疾及其他健康损害、言语障碍、行为异常、学习障碍等类型。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类型。各个国家规定的具体种类数量和名称不尽相同,例如美国的法令规定残疾儿童有十一日本的法令规定有八类。可以在发现残疾后立即进行教育和训练,使其达到最佳的康复水平、减少残疾的不良后果,从而得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平等的成员。笔者所指的特殊儿童是指第二种。

在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文献中,学者们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持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把音乐教育当做音乐治疗,认为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在于康复补偿。“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课程与普通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课程不完全相同,更多的属于音乐治疗范畴。因为音乐课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不是提高音乐修养与开发音乐才能为目的,而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治疗手段恢复其心理、生理的功能,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上的缺陷,争取他们能够适应正常生活、适应社会”(陈莞,2002)。第二种观点坚持特殊教育领域中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各司其事,相互独立。这种观点将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明确地区分开来。

笔者认为,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音乐治疗,还在于提高音乐修养和发展音乐才能。换言之,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具有双重意义。

二、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

对于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的特殊儿童来说,音乐教育有几乎相同的双重意义,即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既有教育提高(提升音乐素养和陶冶情操)意义,又有康复补偿意义。

(一)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有教育提高的意义

盲童,又称为视觉障碍儿童。以盲童为例,根据笔者的经历,音乐课在特殊教育学校很受学生欢迎,大多数盲童都喜爱音乐,喜欢聆听音乐和歌唱。笔者在长期音乐教学实践中发现,盲童的音乐学习能力与正常儿童几乎相同,有的盲童的音乐学习能力甚至好于正常儿童,例如节奏的模仿与旋律的听唱等方面的表现,甚至优于正常儿童,他们对节奏非常敏感。可见,盲童的音乐学习和正常儿童一样。通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盲童同样可以在音乐领域有所作为,国外的贝多芬和国内的孙岩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身心发育规律方面,盲童与正常儿童是相同的,因此,其音乐教学目标与普通儿童也是相同的。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音乐通过声响,塑造特殊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音乐教育的意义可通过特殊儿童音乐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实现,提高他们的音乐知识水平、表演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

首先,通过音乐学习可以丰富盲童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盲童的视觉损伤使他们无法通过视觉审美,而通过音乐教育,盲童可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美,在音乐中憧憬美好的未来,追求美好事物(彭丹丹,2009)。盲童的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以审美为核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情操,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其次,通过音乐学习,盲童可以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只不过是音乐知识的传授,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演示把自己所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所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声乐和器乐、表演与创作、乐理或欣赏等内容。对盲童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与普通儿童几乎一致,但由于盲童视觉的损伤,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独特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如视唱法向听唱法的转变、盲文乐谱的使用等。

(二)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有康复补偿的意义

音乐教育对培智儿童和盲童有康复补偿意义。下面笔者以培智儿童和盲童为例阐释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的康复补偿意义。

以培智儿童为例。张鸿懿和周为民(2004)以海淀区培智中心三、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实验组和控制组,三年级为实验组,四年级为控制组,两班均为12名学生。他们采用奥尔夫音乐治疗法和音乐行为治疗法,通过四个阶段实施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从提高注意能力入手,参照音乐行为治疗方法的规范,确定“靶症状”、“靶行为”、“长期目标”、“短期目标”等,运用奥尔夫音乐治疗法的“游戏中的音乐活动”、“将语言引入音乐活动”、“音乐和身体动作相结合”、“应用奥尔夫乐器”等技术,结果取得了积极的疗效。

张鸿懿和周为民的实证研究发现,音乐治疗训练是改善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以盲童为例。钱志亮(1995)认为,个体某感觉器官受到损伤后,由于个体有主观能动性,这使得个体加强发展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性,以替代受损伤器官,即通过健康的感觉器官替代感知本应为受损感官所感知的部分信息,从而达到获得足够的感知信息、更好地认识物体客观属性的目的。盲生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补偿视觉缺陷,也是各科教学和一切活动的重要任务。

盲童有两大重要的感觉器官:听觉和触觉。在音乐教学中,听觉和触觉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对听觉有较高的要求,而盲童较之正常儿童的听觉要敏锐得多。比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盲童的听觉注意力在歌曲和乐曲的听赏中得到锻炼;在歌唱教学与器乐教学中,盲童的听觉记忆能力通过对歌词和旋律的学习与记忆得到提高。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针对特殊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种缺陷,进行有计划、有意识的治疗和矫正。比如,在器乐教学中,盲童通过学胡、琵琶和阮,对发展他们的触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器乐,盲童可以发挥他们的听觉、动觉及触觉方面的功能,并使这些功能产生综合和协调效应,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吴跃跃等,2008)。

三、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音乐治疗,还在于提高音乐修养和开发音乐才能。换言之,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有双重意义,阐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对于特殊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莞.中国特殊教育领域中音乐治疗的发展现状[J].中国特殊教育,2002(1).

[2]彭丹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价值探寻[J].科教文汇,2009(3).

[3]钱志亮.谈视力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与盲校相应特殊课程的设置[J].特殊教育研究,1995(1).

第2篇: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 思辨主义 形式主义 绝对表现主义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所著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是对音乐教育进行哲学和美学(特别是音乐美学)的思考。雷默认为,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是对音乐艺术的研究,对音乐区别于其他人文艺术学科的特殊性的内在本质的研究,正如他在全书的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摆出了其基本立场: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那么,这个性质和价值究竟是什么呢?他认为:“当艺术被看作是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了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的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该是艺术的审美作用。”①因此,“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就成为雷默的音乐教育观的核心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音乐教育的哲学》的著作里。

雷默在书中首先摆出了对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影响较大的三种美学观点:思辨主义、形式主义和绝对表现主义,并对前两者中的极端部分进行了批判。

思辨主义属于他律论倾向的美学,它认为:“音乐的内容是那些体现着某种外在于音乐的客观实在,即标志着纯粹音响现象之外的某些东西。它包括人类的感情、思想以及各种社会现实和自然现象。”②

形式主义与思辨主义相反,属于自律论倾向的美学,它认为:“音乐的内容只能是音乐自身的音响现象,它不是外来的,也不是独立存在于音响之外的包括人类感情在内的任何东西。”③

以上就是西方音乐美学在音乐本体问题上根本对立的两种观点,它们影响着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理论的发展,同时对音乐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音乐教育中的思辨主义(所指论)认为,音乐的价值都是非艺术、非音乐的。音乐作品的意义不是人文艺术所独有的;它们不是仅仅通过音乐,也可以通过其他许多途径获得。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中传播出的“信息”使人达到非艺术的目的,其中有两种着眼点:(1)通过音乐获得非音乐的意义内容;(2)把音乐作为工具达到音乐之外的目的,诸如“纪律的形成,社会交往技能的促进,学校的非音乐学科成绩的提高,批判思维能力的增强”④等等。

思辨主义的音乐教育在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中是很有市场的,音乐是培养学生具有优良品德的有力手段,在小学,音乐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思维能力,音乐课成为课业繁重的莘莘学子们的调剂品等,这些都使音乐教育充满了实用主义的功利性。在实际的普通音乐课教学中,试图用概念化的语言“翻译”音乐的内容,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音乐的表现意义上,而这种意义并不一定是音乐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客观的思想感情内容,却更多地是音乐教师感受音乐时产生的种种主观想象。不论是前面提到的“非本体”价值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为智育、德育、体育等方面服务,还是在实际的普通音乐课中出现的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超出音乐表现的范围、把主观想象强加于作品的情况,都使得音乐教育在音乐自身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音乐教育中形式主义的观点(形式论)则与思辨主义的观点完全背道而驰,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抛弃任何与音乐形式无关的其他因素,否定超艺术、超音乐的意义和价值的存在,强调音乐“形式关系的内在感染力,以及它们所提供的无可比拟的体验。”⑤

在形式主义看来,大多数人天生就不具备欣赏纯音乐的能力,他们只能通过非音乐的想象对音乐作出反应;他们认为音乐就是艺术精英的事,为少数人提供一种特殊的心智的愉悦。形式主义“把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首先注意的是信息的积累和技巧的培养。”⑥因此,“以音乐名作为典范的音乐教学内容;以音乐天才为培养对象的音乐教育主旨;以是否能够鉴赏音乐典范之作为评价内容和音乐教育副产品;以是否支持与通俗或流行音乐相对的古典或严肃音乐为文化发展水平。”⑦所有这些,无一不体现着形式主义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雷默克服了思辨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局限性,并吸收两者的积极因素,提出了可以成为音乐教育哲学的第三种美学理论——绝对表现主义(绝对的表情论)。其实在雷默之前,伦纳德·迈耶在其著作《音乐的情绪和意义》中就三种音乐教育哲学观点在音乐意义的阐释方面进行了综述和评价,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采纳并深化了迈耶的绝对表现主义(绝对的表情论)。

绝对表现主义是自律的,因为它对于音乐意义的阐释和形式主义一样都限于音乐自身的内部,认为音乐内部的意义无需与音乐外部世界的现象相联系,但它并没有割裂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片面强调形式因素,而是承认“只有在符号(形式)融入作品的艺术性时才起作用”。⑧

音乐中的情感问题也是音乐美学理论不可忽视的关键,雷默站在绝对表现主义的立场,既不认同思辨主义肆意夸大音乐作品的情感,也不接受形式主义割裂音乐与情感本身固有的联系,而是与朗格的观点一致,认为音乐中的情感不是指人类日常生活中所产生和发泄的一般实际情感,而是指更具普遍意义、更具概括性的情感。雷默认为如果把音乐看作作曲家个人的情感表现就贬低了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这种把音乐中的“自我表现”绝对化的观点,必然会抹杀音乐中丰富的特定社会——历史内涵,因为音乐总是对特定历史社会现实的反映,总是处于特定历史社会条件中人的精神创造。

该书试图提供一种把音乐作为发展人性以及人类了解自身所必需的手段的哲学。雷默教授采纳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文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仅仅承认用概念化的理性认知形式是很局限的,“甚至会导致非人性化”。⑨作者站在表现主义的立场,深化了艺术和感觉的关系,得出这样的结论:写和读(也就是语言)培育着推理,艺术培育着感觉。那么,音乐艺术是如何表现人类的情绪、情感、感觉等内心体验的东西呢?雷默教授在书中并没有回答,但是不难看出,隐含在其中的观点是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学原则的基础之上的:即音乐作品的形式同人类情感或感觉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

“人类的所有体验都充满了主官感应……感觉对于人生,犹如空气对于人体……我们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了解……多半都是通过我们对它的感觉来的……人性条件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有感知力的有机体的本质。”⑩书中强调感觉是人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的必要因素,可是如此重要的东西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纯粹主观的东西,而艺术可以通过捕捉和展现其表现性,使人的感觉、情感等主观体验变得客观,从而可以接近。因此,艺术教育是必需的。音乐教育作为人文艺术学科,其价值同样深刻,区别只是音乐是通过声音这一独特手段为中介加以实现的。因此,“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反应来进行的人的感觉教育”。

由此可见,雷默倡导的是一种为音乐而音乐的自律的音乐情感教育哲学。他坚持,音乐教育一方面要使音乐成为学校教育中具备其自身价值的学科,另一方面要强调音乐对学生在情感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雷默的自律的音乐情感教育理论,尤其是他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左右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美国音乐教育的观念,成为当时美国音乐教育思想的主流,但随着民族学、人类学、美学、社会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出现的新的认识,音乐审美教育的观点也受到冲击,并得到文化语境观点、实践论和功能论的补充。雷默毕竟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有着豁达的心胸和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对音乐教育哲学的多种观点采取了兼容并蓄的多极思维,认为采纳多视角和多种观点的合理成分是建构一种音乐教育的普遍哲学必须给予充分思考的。这种兼容、平衡的认识以及态度,对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十分有益,并且很适用。相信音乐教育会在一种多维度的逻辑体系和价值观的构建中发展得越来越好。

注释:

①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中央音乐学院油印本,第56页。

②③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第80页。

④雷默著,刘沛译《音乐教育的普遍哲学是否存在》[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1998年,第42页。

第3篇: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音乐欣赏;小学素质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26-02

林语堂说:“鹤足的挺拔之美是逃离危险的结果,熊掌的雄壮之美是捕捉食物的结果”,音乐的艺术之美也许就是陶冶情操的结果了。音乐是积聚灵感、催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优美的旋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其中的诗情画意,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更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小学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核心教育内容。尤其是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阶段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意义,它对以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同时它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是提高国家综合势力,实现科教兴国的重要保障。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素质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潜能。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就要求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在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同时,素质教育还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多的主动探索、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潜能。

2、小学素质教育事关国家发展的前途。国家在代际之间延续,国家明天的发展要靠今天良好的素质教育来支撑。因此小学的素质教育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有人曾说过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就看今天的孩子,可见小学素质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作用。

3、小学素质教育高低影响社会发展方向。一个现代、民主、有序、公平的社会不光要靠民主法律体系,高尚的道德标准,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健全的法律体系、高尚的道德标准需要普通大众的认同,需要他们对现有民主制度、公序良俗的维护和遵守。一个守法的公民、道德高尚的公民需要良好的教育。

因此小学素质教育承担者培养善良公民的义务。小学素质教育是我们素质社会的基础工程,素质教育的指向,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

二、音乐欣赏的意义

音乐欣赏,顾名思义,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音乐欣赏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活动。美国音乐学家默塞尔认为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1、音乐欣赏能提高听者的音乐修养。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必然会使听众提高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不同的音乐节奏及演奏模式及唱法唱腔对听众的音乐欣赏水平是一个考验,也是促进听众提高欣赏水平与音乐修养的重要方面。一个人总是从无知开始,通过提问求索提高知识面。因此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对于不明白的地方、困惑的地方总是会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掌握音乐的相关知识。所以说音乐欣赏能提高音乐修养。

2、音乐欣赏能拓展听者的思维能力。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分左右脑,而这二个部分是具有不同的功能的,左脑主音乐和教学等抽象能力,右脑主语言、文字等形象思维。在欣赏音乐时,人们的大脑是完全放松的,但是我们的大脑却不是空白的,多变优美的音乐节奏反应到脑海里,会促使听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更加活跃,思维的反应也更加的灵敏。就如爱因斯坦说的:“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三、音乐欣赏对小学素质教育的意义

作为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在小学素质教育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它对小学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欣赏对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具重大的意义。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加登纳提出了人类的七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交往智能、人格智能等。加登纳指出,没有音乐教育,这些智能将会丧失或部分丧失,个体因而会变成一个智能不健全的人,由此证明,音乐教育能有效促进人类智能的发展。美国学者罗斯彻研究发现通过音乐欣赏和音乐教育小学生的智力提高了46%,而不上的只有6% 的改善。

2、音乐欣赏对小学生道德影响。任何道德素质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做基础,只靠空洞的说教或生硬灌输,都将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我们的祖先认为音乐教育可以移风易俗,可以教化民心 。音乐是具有浓重情感和鲜明意向的艺术,带有浓郁的感彩和思想倾向。通过音乐欣赏,是小学生在旋律中感悟真善美,并将这种感悟的真善美内化于心中成为他们的道德准则。这就是音乐欣赏对小学生道德的影响。

3、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学习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教师应充分挖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与创造中逐步发展与丰富。由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用爱心与激情在孩子们情感世界里播种出绚丽的彩虹。让他们带着一份真情去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使之产生共鸣,愉快地进行教学。

4、音乐欣赏能提高小学生的创造力。小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时要充分的发挥想象,通过经常的想象,使想象成为他们的一种学习习惯。我们知道创造力是从丰富的想象开始的。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因此音乐欣赏对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都具有极大的提高。

总之,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语言具体地表达出来”的东西,音乐的内在感染力,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内心体验、一种艺术审美愉悦的体验。音乐欣赏对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积极意义远不止于笔者上述论述,由于篇幅原因未能深入展开是笔者的一大憾事。问题不清,笔根不辍,笔者将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吴昊:《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大舞台》,2010(7)。

[2] [ 奥] 爱德华・汉斯立克、杨业冶译:《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年版。

第4篇: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价值

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它特别把音乐的本质与特性,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与审美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音乐教育与音乐美学的研究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结合而成的音乐美育思想,在我国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方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到3世纪的古希腊时期,距今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如今,音乐美学对我国音乐教育而言又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音乐的审美价值上。

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是将音乐列入中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由。然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音乐学科面临许多自身体系不适应时展的困境,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问题中。

1.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导致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1]

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以功能论为主,音乐教育也是以功能论为其指导核心。美育长期以来不受人们重视,人文艺术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同时美育与其他课程特别是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使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在这种美学观的影响下,导致音乐课只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特别是对文化课的辅助价值,忽视音乐课程的内在审美价值;只注重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审美体验;忽略音乐教育在培养创造力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学生在音乐方面兴趣爱好、表现力创造力的培养……种种误区必然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对其审美性、艺术性的漠视,这种音乐课是极为失败的。

2.违背普通音乐教育的规律,导致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2]

不顾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教育特点,在教学内容、要求及教育形式等方面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专业化倾向,这是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形式主义在音乐教育方面最广泛的体现就是其专业化倾向。“形式主义置其他于不顾,只集中在艺术作品的内在素质及其内在的优秀所占的比例上,否定了超艺术的意义和价值的存在,或者至少否定了它们对艺术作品和艺术体验的任何意义有所贡献。” [3]

总体上讲,现行中小学音乐教材,受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的相关影响,内容上专业化程度较深,过于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同时,教材编排没有为学生留下思考和创作的空间,这与音乐的创造性特征严重相悖。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教师中心论依旧占主导趋势,音乐课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无法参与到音乐中来;另一方面,过于注重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精英模式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普通音乐课程的自身价值与目标。除了以上问题外,还有基础教育音乐课程评价制度不健全,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家庭音乐教育的脱节,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分离,国外音乐教育理论在我国出现水土不服等等。总之,“音乐教育在表演课方面成绩斐然,而在普通音乐课方面的成绩却少得多,也就不足为怪了。” [4]

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对音乐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调整。首先从价值观上对音乐课进行了重新定位,把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价值放在了第一位。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贝雷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

审美“是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物性需要之后向更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是一种涉及着许多高级心理功能的复杂心理状态,而不是一种单一的刺激――反映”[5]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音乐教育首先应当是音乐的审美教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灌输和技巧的堆砌。很长一段时间中,教育者对音乐教育的理解走入了一个误区,即音乐应当为某种功利服务。审美功能与人对于某种社会需求不同,审美体验总是与现实生活中的功利态度保持一定的距离。[6]如果你在听音乐的时候完全把音乐当做一种非音乐教育(如政治教育之类)来对待,消除了这种距离,那就不是审美。“如果音乐教育要成为审美教育,那必须首先是音乐教育。”[7]雷默指出,音乐教育在之前包括现在都是一种非音乐教育,反音乐教育。教师包括社会都在提倡非音乐体验,在阻止对音乐产生审美体验,在造就非音乐教育的人。“非音乐教育所作的一切就是阻碍音乐教育”。[8]

根据重新定义的音乐价值观,对新大纲中课程目标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具体到实施建议中,大纲指出: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像,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9]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我们以科学实践的方式和方法来教授音乐、学习音乐,使音乐偏离了人类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世界。由于受某种思潮的影响我们过分强调了音乐的德育价值,将音乐教育视为促进德育的一种工具。应该说,音乐有德育的功能和作用,但音乐教育的长处在于给人的道德观念以情感上的支持,所以,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而我们的课程改革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因此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乃至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体现这种理念。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必须调整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坚持下列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地讲授。还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技能技巧的学习过程应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情感参与,只有这样,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审美价值,成为审美教育。

注释:

[1]《义务教育新课程(音乐科)课程标准及解读》

[2]《义务教育新课程(音乐科)课程标准及解读》

[3]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

[4]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

[5]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

[6] 英国现代美学家爱德华・布洛“心理距离说”

[7]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

[8]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

[9]《义务教育新课程(音乐科)课程标准及解读》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5月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修海林 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8月版。

[5]杜威:《作为体验的艺术》,摩羯图书出版社,1958年版

[6]张前 王次昭《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7]管建华《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第5篇: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范文

1 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应试教育下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以追求考分为主要目的,是“死读书”的典型,这样的小学生不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这样一个创新意识陡增的环境里,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和疲于应付考试是不行的。中国的学生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是次次拥桂冠而归,可是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又有多少呢?我国人口众多,仅小学生就有1.78亿多。小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必须对小学生负责,对国家的未来负责。音乐教育对发展小学教育也发挥着功效。音乐教育以音乐艺术的形式,直接向小学生进行教育,无形中培养了小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意识,使小学生具有各方面的能力。

2 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小奠定音乐教育基础

放眼世界,很多中外科学家都有深厚的音乐功底,对他们而言,音乐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基石,是音乐给他们灵感,是音乐给他们启发,是音乐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也是音乐给他们创造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音乐家两者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伟大的诗人。”纵观历史,古往今来有不少科学家都十分爱好音乐,并且富有很好的音乐修养,甚至在科学和音乐两方面才能都十分出众,他们都是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音乐基础。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也是音乐爱好者,他一生获得1093项专例,在他实验室里就摆放一样与发明活动无关的东西——一架大管风琴。由此可见,要培养创造型人才,从小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是必不可少的。

3 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等,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五育并举、互相渗透、互相结合、互相促进的,而音乐教育在这方面是功不可没的。音乐教育能丰富小学生的音乐知识,同时让小学生接触各种题材、风格的优秀音乐作品(包括历史歌曲、革命歌曲、民歌、少儿优秀歌曲),这些作品多半是各个时期、不同地方优秀思想的精华,通过这些能够使小学生扩大视野,从中获得知识,也使小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认识客观世界,从中得到精神的升华,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音乐教育使智育更加趋于完善。从不同类的歌曲中,我们能够获得更多广泛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古今中外各民族的文化与生活风貌等)。在音乐教育中,小学生的听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都会得到提高,音乐教育在许多非智力因素(如:意志、毅力、耐力、自制力、自信心、专注力、协调感等)的培养中还有着其独特的功能。音乐教育不仅具有辅助、强化德育、智育的功能,还具有德育、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独特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4 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各种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功能。当前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必须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音乐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育中,要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首要的是学会理解音乐,从音乐作品中发掘出优秀的思想。例如:在众多的学科中都要求我们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但真正要让小学生深刻体会,只有让小学生多领会作品,多理解作品以及作品产生的背景等,音乐教育就有这种功能。一首《歌唱祖国》唱出了人们的心声,也让小学生在多次传唱中沉浸在爱国的情感当中,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就深深烙在小学生的心中了。

5 音乐教育在实施美育方面有重要作用

第6篇: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初中音乐;审美教育;意义;途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音乐是陶冶情操、传递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音乐,总会给人以不同的情感体验。所以,曾有人说:可以没有朋友,但不能没有音乐。由此可见,音乐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音乐的美育功能。所谓的美育功能,是指以音乐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的社会实践活动。音乐具有美育功能,这是毋庸置疑的。不同的音乐,给予人不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思想和情感,这是利用音乐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因素。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重点阐述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意义极其对策。

一、强化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意义

也许很多人都会发现:近年来,各种音乐类的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如中国好声音。通过认真观察这些音乐类的节目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即选手在比赛的过程中,纵使有再多的歌唱技巧,但如果歌曲中缺乏情感,那也将会被淘汰。所以说:情感对于歌曲而言是比较重要的。这里所说的情感,就是我们文中所谈论到的音乐的美育功能,音乐对人心灵和情感上的震撼作用。由此可见,对于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而言,教师要想给学生讲解再多的音乐技巧是不现实的。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则具有很大的可行性。那么,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哪些积极的意义呢?

1.有利于实现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音乐学科而言,更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音乐的德育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音乐的审美教育,本身就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因为,审美教育重点是要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而不是强化学生的歌唱技巧或者给学生讲解大量的理论知识,教师仅仅是通过情感的熏陶,增强学生美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在这种情感的熏陶中,提升自身的思想和情感认识。

2.有利于促进初中音乐教学的改革

在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省事,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给学生讲解一些干巴巴的音乐理论知识。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音乐学科本来就没有受到重视,所以,一些教师的教学往往都是为了应付差事,一些教师直接是让学生“自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失去了音乐教学的意义。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重视审美教育,可以改变传统初中音乐教学的现状,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那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呢?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感受音乐之美

情感的熏陶往往需要一定的氛围和环境。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良好的审美教育效果,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获取美的体验和感受。例如,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天亮了》,这首歌曲是2001年韩红作词作曲并演唱,这是一首感受亿万人的歌曲。如果教师将这首歌曲用于初中音乐的课堂教学中,在学生不了解这首歌曲背后所蕴含的故事时,也许只会觉得这是一首普通的歌曲。但是,如果教师在给学生听歌曲之前,先给学生讲解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渲染人世间这种伟大的父爱和母爱,让学生为这个故事感动,那效果就不一样了。笔者在教学中,曾经将这首歌曲用于课堂教学,在教学之前,笔者给学生讲解了歌曲背后这个感人的故事,然后再给学生播放歌曲,现场的学生,无一不流下感动的眼泪。这是音乐给人以情感的震撼力量,正是这种情感的震撼,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正是这种情感体验,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和道德素质。

2.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将初中音乐与审美教育有机整合起来,是促进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创造美,让学生有美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具备发现美的能力,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本领,发掘一些未知的领域。学生所拥有的音乐审美能力,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采茶舞曲》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聆听。教师告诉学生“同学们,我们将听一个优美的旋律,你们通过聆听去猜一猜这个旋律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情景”。教师为学生播放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去聆听。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初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中的美, 并能发现音乐作品的内涵,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3.结合音乐,提升学生的情感领悟能力

对于初中音乐的审美教育而言,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领悟能力培养。这种领悟能力,是指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够悉心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学会换位思考和设身处地地体会这种情感。学生音乐领悟能力的增强,是音乐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够仅仅给学生讲解音乐理论知识,而应当结合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审美教育,体现音乐的美育功能。这种美育功能的体现,能够强化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实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促进初中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范文

一、表情是音乐的灵魂

关于音乐教育表情问题,世界上一些国家在20世纪中叶就有积极的论述,比如,英国就确立了表情在音乐教育中的中心地位;美国强调“音乐教育应从表情开始”“表情在音乐教育中占有中心的位置”。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强调学生掌握声乐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发声演唱的基本技巧,能分析处理和演唱一般的声乐作品,胜任音乐课的歌唱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辅导工作。完成这样一个教学目的当然好,但如果把表情纳入音乐教学中无疑是锦上添花,对学生将来的施教意义重大。应当说,表情在我国音乐教育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就音乐而言,表情是音乐结构所具有的,而每一种表情细微变化的目的,就是把音乐结构中的美感和它的意思释放出来。音乐并不是音符的组合,而是有意义、有美感的要素的完美组合。没有表情的音乐,显然剥夺了音乐的美感。掌握好的表情就等于精益求精地掌握了音乐的实质,捕捉到了音乐的灵魂。

二、表情是音乐美感的集中体现

音乐教育无视表情是音乐的一种悲哀,当然,强加的表情也是毫无意义的。建立在掌握音乐的实质、理解音乐内在的美感的自然表情,才是发自歌唱者内心的真善美的表达。可以说,音乐是向人间播撒美的种子。作为音乐,不论它表达的是欢乐还是忧伤,是壮烈还是激情,是严肃还是轻松,都应是人间美好情感的音符,是人类高尚的情操、优美品格的生动体现。恰当的音乐表情正是美好情感、高尚品格的最好的表达。《乐记》指出:“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人之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无不在音乐中有所表现,诸多情绪无不由表情来体现。《乐府传声》说:“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由之情为尤重……凡忠义奸邪、风流鄙俗、悲欢思慕,事各不同,使词虽妙,而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则,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显然,歌唱者必须全身心地体验乐曲节奏结构的全部要素,精准地体会美感,才能把发自内心的情感通过表情表现出来。古希腊音乐家用分析情绪表现差别,划分七种乐调:A调发扬,B调哀怨,C调和蔼,D调热烈,E调安定,F调淫荡,G调浮躁。切不论这七种划分是否合适,就音乐表现情绪而言,表明了不同情绪用不同的音调表现是合理的。音乐是与一定的客观事物和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的情感连在一起的,所以音乐离不开情绪色彩,“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夸,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谦,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古人说:“凡音之起,曲人心生也。”此说不无道理。总而言之,人类的真、善、美、丑、喜、怒、哀、乐,无不在音乐中体现,可谓“音里传情”。如何恰当地把情感容纳在表情上,达到音情浑然一体,归结一点,就是深刻了解音乐美感的实质要素,掌握音乐本身的新的素质,必然会产生新的表情来表达美感的实质概念。

三、表情来自音乐因素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必须培养学生有表情地歌唱,要深刻理解表情的核心来自音乐分句。音乐结构要求具有表情,而表情的变化完全是为了把音乐结构中的美感实质和音乐的意思释放出来,决不能视音乐为一堆音符的组合,而是有意义的要素的组合。这种组合中最有意义的则是那些分句,也正是表情的核心部分。任何一位成功的表演艺术家,就在于完全掌握了音乐结构诸多分句的实质要素,才有完美的表情。这就说明音乐分句中各种因素都对它的表情要求起核心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分句的节奏结构要求必须有表情。这是因为教学模式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节奏结构的要求,表情也跟着变化。节奏的快与慢,跟着转化成一连串拍子变化,速度快与慢绝对不是规则的,总是含着渐快和渐慢以及一种重音的微妙变化,可以理解为表情来源于对分句节奏结构的深刻理解。

2.分句的旋律要求正确的表情。音的高低,升降速度的快慢,强度的增强与减弱,表情必将随着旋律的变化而变化,使音乐分句的意义和美感准确地展现出来。

3.分句的调性要求塑造细微的表情。音乐走向主音时,强度与速度的某些变化,要求表情随之塑造出细微的美感。

总之,音乐教学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深刻理解一系列的音,必须用一种强度、速度和一种音质加以发挥,表现出音乐形状,即音乐教学要求有表情,让学生明确表情是从对音乐分句节奏结构或形状的理解中产生出来的。在教学中讲解表情时,应当要求学生从内心深处掌握音乐分句的实质要求,以及分句的节奏、结构、旋律和调性,体验音乐的美感,感受音乐对表情的需要。

四、音乐教学对表情要求的意义

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音乐表情,训练学生掌握音乐中的音和节奏的实质,体验音乐的美感。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尽可能有表情地教唱,表现出对每一个分句美感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学生正确学习每一个分句的美感,并在歌唱中通过表情体现美感,要理解表情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表情教学在某种意义上讲是音乐教育的创新。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重任,把音乐表情纳入正规的教学中,其影响是极为深远的。音乐理论完善的国家都确立音乐教育从表情开始,试想,作为音乐教师,自身不了解音乐表情在教学中的地位,将来怎样更好地施教?因此,不重视音乐表情教育,或推迟音乐表情教育都是不全面的,不准确的。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足够的音乐审美观察力,能够精准地把握音乐分句节奏结构的表情,把音乐全部的美感展现给学生,培养学生具备音乐的观察力。要在未来的音乐教学中善用表情,把音乐的美感直观地教给学生,并让学生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孔念华著.声乐入门.山西教育出版社.

第8篇: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育 审美功能 教育功能

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学音乐教育是普及几年制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促使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言为心声,音为心语,音乐是人类情感表现的一种形式,是人类心灵对话的桥梁。音乐对人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易动人的。好的音乐教育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理想,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教师应当牢固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要有德育的侧重点。荀子在《乐论》中指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之礼乐而民和睦。”他认为音乐的作用是“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优美高尚的音乐艺术能培养中学生的高尚情操,对中学生的心灵是一种净化。音乐不仅能起到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还能调动中学生向上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自觉地追求美,感受美,学会鉴赏美、表现美,甚至创造美,同时提高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一、初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是认识初中音乐教育改革的前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项全局性任务,而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是哲学的永恒主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人的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为教育方针,从而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发展人的感知、注意、记忆、联想、想象、创新等有独特的效能。

音乐教育实质就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虽然它看起来是人的微观教导,是人感情世界的东西,但它对人宏观方面的建树和成长,对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科学结论。音乐教育是完善非智力因素的有效途径。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人的思想感情。音乐教育通过情感的培养与调控来丰富人的情感。众多的音乐精品可以培养学生勤奋、顽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而音乐教育中的合唱、合奏则能培养学生与人相处、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注重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取向的重点是学生做些什么,而不是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特别是音乐课是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本身就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这要求我们在实际教育中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不因自己的音色条件不够好而不参与,应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甚而有些教师将这门学科课程作为他们眼中所谓的“重点科”来教。这种活动随意性较大,以活动为主,但并不偏离学习的本质,使学生在音乐的陪伴下健康成长。

三、以学生为主体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任务是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和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希望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会感受美、体验美、理解美,最后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创造美,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体,正确处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必须反思、调整教学手段,重视教学过程,关注教学结果,必须关注学生的表情、眼神、心态、需求等。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个性、自信心,把音乐放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信地在他人面前表演,这似乎和音乐没有联系,但它体现了对学生自信心的要求。在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中,因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要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以音乐为工具和手段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五、创设情境,培养音乐情感

音乐教学的情感化需要情境,一个人的音乐情感是在社会实践、生活积累中不断丰富、不断提高的,这其实就是一个大情境的磨炼。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要创设音乐教学情境,让教师根据环境调整音乐教学内容。比如,在郊游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环境及心情把音乐教学融入进去,还可以根据各种学习活动适应音乐教学的过程,最终使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教师应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师生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创设音乐教学情境,既有助于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实现师生思维同步,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并与所学音乐作品紧密连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动机。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的同时,学生的人格得到升华,审美能力、审美意识得到发展,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

第9篇: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范文

1.音乐教育以人为本

目前的高校受教者,往往忽视了音乐教育,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找到音乐的本质。音乐教育并不只是教给学生学习,更多的是指导学生做一个能动的人。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曾经说过,音乐始于自身,人们对音乐的亲和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且生产活动也离不开音乐。音乐教导人们劳动、抒情;音乐帮助人们找对象、敬鬼神;不管是学者还是艺人,也不管成绩优秀或是一般的高校学生,他们都可以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得益于音乐。因此音乐教育更多地重视以人为本,从人类的本质出发,培养音乐感,认识音乐,借助于音乐培养自身修养。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艺术一样,也是一种人类的本性艺术,众多的史诗中也有证明这一点。音乐艺术是一种抒情的艺术,人的感情是十分敏感的,大学正是学生感情和人文素质培养的阶段。通过音乐教育,高校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感情培养,把对自己的感情延伸到对人类和自然中来。这也是在鉴赏音乐中审美的抒发,是通过音乐教育而带来的对人类情感的直接模拟和升华,音乐教育的功能也可以通过情绪感染来实现,人们可以从音乐的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产生关于认识和道德的力量。音乐活动来自于人的喜怒哀乐和思想感情的表达,但它不是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它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2.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

音乐教育中也有极多的非审美因素,比如道德、政治等,但这些表现形式也都是寓于意向,能够通过审美过程将其表现出来。鲁迅曾经说过,虽然享受美的时候并没有发现它的功能,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析将其寻找出来,美学具有特殊性,它是如此直接又让人偷乐,如果美的功能无法发现,那么它也不见得美了。由此可以说明审美是艺术教育的核心表现。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也有提到,艺术不是买卖,没有任何非艺术的目的,它就是那样为审美而存在的,音乐之美在于心灵、情感和思想,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将其替代,因而构成了音乐审美教育这一有特殊价值的行为方式与理论命题。音乐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教育,在学习和鉴赏音乐的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高校音乐教育的目是为了教会学生聆听、表演和创作。这与必要的音乐训练是无法分开的,如果离开了技术训练,那么音乐教育所肩负的任务就很难完成。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享受艺术,那么你本身就应该具备艺术修养,这与音乐教育的本质也是相同的。对于无法分辨音律的人来说,音乐就不是所欣赏的对象了。审美不仅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同时也是音乐教育的技艺和性能,音乐的审美是与生俱来的,但通过音乐教育我们能将其更好地发扬和表现出来。

二、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表现形式

1.音乐教育能增强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其他各方面素质形成的物质基础,健康的体魄是拥有幸福人生的前提条件。如今高校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就业压力较大,容易感到身心疲惫。音乐教育更多的是让学生欣赏音乐,帮助他们舒缓压力、增添活力,指导高校学生的身心共同健康发展。演奏音乐更需要眼、耳、口、四肢乃至全身的共同配合,与体育锻炼一样具有增强体魄的作用。在高校学生的身心教育中,音乐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学生长期处于紧张学习或工作的状态,就无法保持身心的愉悦,音乐教育对促进高效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2.音乐教育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正能量,只要通过适当的指导就能够帮助学生指正方向。古今中外,有非常多的艺术作品,音乐素材随处可见,同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极其多样,不用局限于一种乐器,其欣赏价值往往是大于教学价值的。其实从上幼儿园、小学开始,学生就已经受到了音乐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庄严肃穆的国歌传达着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使命感;雄壮热情的“热爱祖国”赞美着爱国爱民、勤劳勇敢的美德;优美抒情的“世上只有妈妈好”饱含着对母爱的深情歌颂。优秀的音乐作品有生动而浓厚的情感和鲜明的价值导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勤劳善良、孝顺父母、关爱他人等积极的思想道德观念,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高校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这种感之于心、导之于行的作用值得注意。音乐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引导学生学习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或者校歌、班歌,这也是音乐教育的很好表现。好的音乐能促使学生奋发向上、爱国爱党、爱校爱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之形成更强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这对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