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精选(九篇)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第1篇: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 美育渗透功效 教学

美育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已经在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证明。高校不少教师正在尝试利用美育渗透开展“思想道德修养”教学。然而,如何优化美育渗透的内容,如何合理运用美育渗透的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美育渗透的功效,达到以美引善,寓教于美的目的,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

一、以“四个坚持”优化美育渗透内容

美育渗透的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丰富与扩展,是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优化美育渗透内容,对于提高美育渗透的功效起关键作用。在优化美育渗透内容中,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坚持美育渗透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目标既是教学工作的方向,也是检验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其目标在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优化美育渗透内容必须牢牢把握并紧紧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来进行。首先,突出思想性。美育渗透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来优化内容,把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与教育价值无缝结合。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红色资源就是美育渗透的很好的内容。思想性不强的审美对象不宜作为美育渗透的内容,如教育意义不大的流行音乐等。其次,突出针对性。对于“思想道德修养”教学而言,与美育渗透相关的内容很多,必须对此认真筛选,采用能最直接、最集中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容。再次,突出实践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思想道德修养”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体现在学生的道德实践上。美育渗透内容要与学生思想、生活相贴近,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真受感染,真受教育,真受激励,在学习和生活中真见行动,最终实现审美对象蕴涵的实践价值,提高美育渗透的功效。

2.坚持美育渗透内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符合。教学活动必须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教学内容,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美育渗透对德育具有积极意义,但其功效的发挥却有赖于本身的内容与学生心理特点的契合度,美育渗透内容越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就越容易发挥功效。一要符合学生的普通心理特点。“思想道德修养”教学的对象是大学一年级学生。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接受新生事物较快,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独立意识强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协作精神不够,内心较封闭、脆弱、敏感等。根据这些心理特点,选择美育渗透内容应注重加强针对性,要着眼于以正面教育为主,以美引善。如壮丽的山河、雄伟的建筑、葱郁的森林等,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并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对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坚强的意志、生成团结的精神等具有示范和激励作用。二要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特点。人的审美心理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一定的年龄阶段会呈现一定的特征。青少年时期,对美的理解大大加深,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因此,美育渗透的内容不宜太浅显。如儿童影视《葫芦娃》,虽然故事吸引人,体现了葫芦娃顽强的意志和疾恶如仇的品质,但是整个故事与大学生的心理水平不匹配,对大学生而言娱乐性大于教育性。当然,美育渗透的内容也不能太深奥。青少年缺乏一定的审美素养,对专业性较强的审美对象无法真正欣赏,如一些弹奏乐曲、雕塑等虽然高雅,但只有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人才能欣赏,因而也不宜作为美育渗透的内容,否则美育渗透功效的发挥将失去“知”的前提。

3.坚持美育渗透内容与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相呼应。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过程是一个反复培养教育和纠正训练的过程。选择美育渗透内容,既要有利于巩固提高学生已有的积极的思想道德,更要关注学生最需要形成和最需要纠正的思想道德,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在矛盾运动中形成与发展,朝着更加符合社会期待和教育者要求的方向进步。从总体上看,大学生有理想有追求,关心国家大事,荣誉感和正义感较强,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但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有着冲击作用,少数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拜金主义较重、诚信意识不浓、社会责任感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美育渗透要注重选择对克服上述问题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为审美对象所感染,并对照反思自己思想和道德品质中的不足,从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觉陶冶情操,达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如针对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的问题,可以组织欣赏摄影作品《我要上学》。作品中,小女孩手握铅笔头,乌黑透亮、渴望读书而又无助的两只大眼睛直视前方,专心学习。她不畏困苦、顽强求学的精神能够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伴随着这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学生会激发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状况的雄心壮志,进而将其升华为甘于奉献、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坚持美育渗透内容与教师的审美素养相适合。在进行美育渗透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审美素养实际,扬长避短,尽量采用自己熟悉或精通的内容。如确属教学需要,至少应在教学前吃透审美对象的情况及其背景知识,否则即使是再好的渗透内容,也要忍痛割爱,因为教师在进行美育渗透时不仅仅是对美的事物和形象进行简单的呈现,而是要结合审美活动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使审美对象真正成为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诱因和动力。教师只有对审美对象的背景知识有相当的了解,对审美对象所蕴涵的深刻含义有准确的理解,对审美对象的德育价值有科学而独特的判断,才能够自如地运用美育渗透开展教学活动,提高美育渗透的功效。如带领学生接受社会美的教育――参观节能减排的优秀企业,教师应该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非常了解,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要了然于心,这样才能把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有效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使社会美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发展、关注社会未来、勇于担当责任的优良品质。

二、合理运用美育渗透方法

好的美育渗透内容需要恰当的方法来表达。进行美育渗透的方法很多,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可以在自然中,也可以在社会中,只要方法运用合理,就能够提高美育渗透的功效。

1.欣赏法。这是进行美育渗透最主要的形式,即在课堂内,教师通过展现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形象,引导学生通过审美活动而提升思想素质,提高道德品质,促进全面发展。这种方法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同时也要求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科学制订课时计划,精心选择审美对象,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准控制展示美的时间。根据审美活动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出现时间和作用,欣赏法可以分为:(1)导入欣赏法。即在一节课的开始就向学生展现美的形象,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引发思考,受到感染,从而提高学习兴趣、端正学习动机、调动学习情绪,为整堂课达到最佳效果作好铺垫。如以交通事故的宣传片来导入社会公德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地讲解社会公德的概念、特征、主要内容与要求等。(2)插入欣赏法。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处理的需要,适时向学生展现美的形象,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调节气氛、掌控节奏的目的。这种方法在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枯燥、学生感到疲劳的时候使用最好。

2.审美指导法。即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审美活动,达到改善审美认知结构、丰富审美情感、形成审美价值观、产生道德行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这是对课堂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延伸,有益于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能力。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如下情况:一是审美活动需要较长时间,在课堂内不能完成,只有借助课外活动。如欣赏电视连续剧《井冈山》等;二是审美对象很有教育意义,但无法在课堂呈现,审美活动只能在课外进行。如大自然的美景、社会生产场面、街头大型雕塑等;三是为配合课堂教学布置课外作业。如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师在对学生审美指导时,要紧密联系思想道德教学和美育渗透的目标来进行,明确审美的具体内容、任务要求、方式方法、需要思考的问题等,还可以适当组织心得体会交流,促进学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保证美育渗透的功效。

3.审美参观法。教师根据美育渗透任务的需要,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校园、展览馆、工厂、社区等场地进行参观考察,实地审美,以打破课堂和教材的空间局限,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开阔视野,吸取精神营养,陶冶道德情操。在参观过程中,教师要把参观对象的美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朝着教学任务的方向,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审美,获得美的感受和启迪,使美育渗透的功效充分发挥。值得一提的是,出于时空方便和安全考虑,参观目的地离学校以近为佳,尤其要重视开发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学校在办学进程中,在自然景观、人文艺术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些财富与学生相依相伴,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极好教材。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财富中存在的审美价值与教育价值,以便组织学生带着审美的态度去参观,使之成为美育渗透的生动素材。

第2篇: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策略

提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部分数学教师对德育的认识不够,把德育的任务简单的归结给班主任的事情和班会课,他们无意中忽视了学科教育的功能,在学科教学中没能很好的B透德育。事实上每门学科都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而又有其自身特点。每个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正好是德育的着力点和生长点,所以完全可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之中。

1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在新课改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确实有些削弱,而这些辩证的思想正是中学生所需要的。数学作为一门系统的自然科学,它本是蕴含着对立统一、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等辩证法思想。学生看待问题往往比较片面,处理问题比较极端,不能变通,不能理性的面对问题,不能从自身找问题,不能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等等。函数与图象这些内容把数学的两大基本要素“数”与“形”统一起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其实质就是矛盾可以相互转化,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等等。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就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间的辩证关系。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每门学科都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而又有自身特点。每个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正好是德育的着力点和生长点,所以完全可以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之中。德育渗透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内在动力,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对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获得真知产生作用,而且对学生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非智力因素产生积极作用。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机地插入爱国主义素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坚决抵制目前的一些不正之风。

3 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

数学是最古老的科学,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承的使者,所以数学教学要责无旁贷的担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爱国主义的教育任务。爱祖国,是每个民族的灵魂。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国人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情感。在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造就了无数杰出的民族英雄、伟人、科学家等等,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认真的挖掘教材,德育素材比比皆是: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洲早1000多年……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2002年王选院士获得了国家科技最高奖,他的代表性成就就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又比如“神州”飞天和“蛟龙”潜海的伟大成就等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和杰出的科学成就不仅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机地插入爱国主义素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坚决抵制目前的一些不正之风。

4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数学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美,正如古希腊数学家普罗克拉斯所说“那里有数,那里就有美”,所以数学教学要义无反顾的承担起学生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感受概念定义描述的简洁美,体会代数与几何数形结合的和谐美,欣赏数学公式与几何图形的对称美,领略黄金分割、哥德巴赫猜想、蜂房结构的奇异美,领悟数学求真的严谨美等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个“美”的“闪光点”,我们都要引导学生欣赏、体会、感悟;同时也要明确的告诉学生美和丑是相对的,欣赏和感悟美的对象也是相对的。比如数学公式让不懂数学的人去看很难领略它的简洁美,哥德巴赫猜想只有放在研究数学的环境下才能显示它的奇异美。进而教育中学生要体会到生活中的美也是相对的,一些社会上流行的奇装异服在校园就是丑的,社会青年的一些所谓时髦的行为举止出现在中学生身上就是丑陋的,而遵守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学生却是校园里最亮丽的风景。只要我们耐心细致的教育学生去感知美、去践行美,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5 德育渗透要注意课堂的完整性

第3篇: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 传统美德教育 渗透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是灵魂。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德育科研工作,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具有导向作用。初中生是未成年人,而中华传统美德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学科课堂教学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所以,每学期开学校领导总是号召全体教师在授课时应渗透德育教育,虽然是渗透,但却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识的。它是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和培养德育“四有”新人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善于将传统美德施与潜移默化之中,让传统美德在英语课堂上闪光。

一、传统美德教育与初中英语教学的结合点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在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对话和课文都蕴含着我们中华民主的传统美德的内容,如有助人为乐的;有尊老爱幼的,有勤俭节俭的;有诚实守信的;有团结互助的;有立志成才的;有助人为乐的;还有严己宽人的,等等,学到类似这样的课文我就会结合中国民族精神有意地对学生渗透我国的高尚民族美德。可见,英语学科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结合点。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时,强调的是“渗透”二字。即在英语教学中贯彻思想教育,要渗透不要强加,不要牵强附会地将英语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要不露痕迹地渗透,潜移默化,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到教材的渗透点,并关心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与学生的思想动向的教育要求结合起来,巧妙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1.英语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爱国历来都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感情基础和道德规范。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无疑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故事结合中国伟人的感人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单词和一些简单的语言来讲述曾经为祖国奉献出宝贵的生命的英雄们的事迹。这样在巩固英语的学习的同时,也训练了英语的写作,更加深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很好的在课堂中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英语教学与礼仪教育相结合

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少年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加强礼仪教育,对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礼仪是指人的言行举止要合乎一定的规范,待人接物要和蔼可亲、平等、公正、礼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学生,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的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因此,我在遵循知识传授的同时,运用教材内容,有机地进行礼仪教育。如学“true;believe”等时,我教育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学“stop;station;office;class”时,教育学生在公共场所要注意礼仪;学“help;wrong;state”时,教育学生要互相宽容,诚意待人,知错就改。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英语教学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

素质教育理论的前提是教育人本论,它的核心是: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相信每一个人。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但是,这种美德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很少表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所以,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每一个教学细节。例如,The old man got into the car.我们不译为“老头进了小汽车”,而是译为“那位老先生上了那辆小汽车”。在看图作文和材料作文中尽量多选取尊老爱幼,扶危助困,奉献爱心题材的素材让学生写,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

4.英语教学与勤俭教育相结合

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治家、兴国的根本。俗话说“勤以立志,俭可美德”。然而现在人民生活水平虽有所改善,现在许多孩子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穿要名牌,吃要高档,生日派对、同学聚会,更是动辄一掷千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是理所当然的。但这并不等于就可以铺张奢侈,更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从孩子抓起,从小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美德。英语课学习“water”时,我就会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因为水是世界宝贵的财富,万物离不开水;当学到“apple;banana;cake”时,我教育学生不要浪费水果和食物,浪费是一种犯罪,节约就是一种美德。

第4篇: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

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可以利用课堂教学的有利条件,潜移默化地给小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使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起,把握教材的思想性,遵循德育教育的阶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组织活动的实际性,长期坚持,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生活中明确德育要求,有目地渗透

德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不仅要充分认识德育的重要性,还要使学生明白小学语文学科德育的基本要求。使学生认识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民勤劳智慧,语言文字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了解革命领袖、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中作出的杰出贡献,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了解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状况,懂得社会主义好,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使学生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艰苦朴素、诚实勇敢、关心集体、团结友爱等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明确了小学语文德育的基本要求后,再把基本要求分散到每一单元的每一课中,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在教学中就会做到有的放矢。如《祖国多么广大》一课的德育要求是:使学生懂得祖国地大物博,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明确了要求后,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海南岛、长江、大兴安岭等几幅彩色画面的观察,把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融于思维活动中,领会出“祖国多么广大”的含义,体现出“润物细无声”的渗透特性。

二、教学中找准切入点,适时渗透

1.导语中渗透。生动巧妙的导语,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德育的渗透。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可这样导人:1976年1月18日,是我们见敬爱的最后一面的时候,天灰蒙蒙的,地灰蒙蒙的,人民的心情也灰蒙蒙的,在十里长街两边站满了向东望不到头,向西望不见尾的人群。现在就让他们在长安街上送别吧!这样导入,让学生体会到在“那个非常时期”人们失去的悲痛心情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感受人们对的崇敬和热爱,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2.巧扣题眼渗透。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德育的凝聚点。抓住题眼,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使学生在分析课题中受到思想教育。如《诚实的孩子》一课中,“诚实”二字就是思想教育的凝聚点。“诚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列宁是“诚实”的孩子?因为列宁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做错了事能自己承认,所以说他是个诚实的孩子。抓住了“诚实”这个题眼,教育学生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错误,做个诚实的孩子。

3.品词析句中渗透。对于蕴涵在课文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我们要深入课文的语言文字之中,透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其所处的环境去深人体会。通过对课文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及标点的仔细推敲,体味出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渗透德育。

4.朗读中渗透。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仔细吟诵课文,不仅可以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音韵美,而且可以陶冶爱国情操。读的时候,要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例如,读《长征》诗,仿佛自己就是一名红军战士,行进在万里长征途上。这时,读到“万水千山只等闲”,更能感受到红军大无畏的精神;读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更能体会到红军把种种艰难险阻视为平常的豪迈气概;读到“三军过后尽开颜”,就能和历尽艰难困苦、取得长征胜利的红军战士一样,无比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三、活动中注意科学延伸,巧妙渗透

将德育寓于语文活动课程的教学之中,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狐狸与乌鸦”。学生表演得相当出色。从而使学生明白了乌鸦爱听奉承话而上当受骗的道理。课外阅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文活动,如开展“中华杰出人物”红领巾读书活动,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代表,是缔造共和国的功臣,是民族的英雄,人民的骄傲,他们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丰功伟绩,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报国志向和效国行为。

第5篇: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德育教育;渗透;途径

引言

如今,“德育为首”的思想日益得到我们的重视,所以学校教育应该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应该说,德育教育无处不在,体现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美术课堂也是德语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阵地,美术教学如果仅仅注重绘画,那么美术课堂就是残缺的、不完整的,也就能很好的贯彻“德育为首”的重要理念。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是培养美术人才的关键因素,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渗透,达到“德育为首”、润物无声的成效。

一、美术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念

爱国主义德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因此,要在小学阶段注重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曾经在美术欣赏课上,我引导学生欣赏了《火烧圆明园》的画面和影片片段,学生们先是被圆明园之前如诗如画的景色深深吸引,不由发出赞叹声,但是紧接着看到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时,学生们内心充满愤慨,当看到圆明园遗址时,留给他们深深的思索,最后我跟学生说:“同学们,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通过美术课的教材,潜移默化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这是笔者在美术课中的一点教学体会。

二、美术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理念

感恩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做人要常怀感恩之心,所谓感恩于心、回报于行。今年6月份的母亲节,在美术课上我问学生们母亲节意味着什么,很多学生回答我母亲节意味着要感恩自己的母亲。于是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我们是不是应该送一点礼物给母亲?其实最简单的最有效的方式,我布置每位同学利用一周时间,用心画一副画送给母亲。”学生们若有所思,展开丰富的想象能力,有的画了一个妈妈牵着一个孩子的温馨画面,有的学生画了一些山水、花鸟的景象,有的学生画了一些卡通图片,每一幅画上都有着几个灿烂的美术字:妈妈,母亲节快乐。通过这样的美术课作业,让学生们接受了感恩教育,也让学生们践行了“感恩于心、回报于行”的理念。

三、美术课堂中渗透集体主义理念

如今,每个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自小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也习惯了被宠溺,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这一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的人。美术课堂是培养集体主义理念的一个重要阵地。

笔者曾在教学《梦幻中的城堡》这一课时,就采用了分组形式,将整个班级划分成四个小组,举行制作比赛,在每个小组中,需要小组成员自行安排、分工,让每个小组中的成员各司其职,每个人完成一项相应的任务。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根据自己的想象,结合自己看过的动画片,或者动漫书上关于城堡的样子,大胆创作,结果成品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老师在这个阶段中进行适当的提示,比如我问学生:童话中的城堡里住的什么样的人啊?城堡的用途是什么,是起防御作用的吗?

同时,针对展示出来的城堡,我让另外小组的同学站起来评价这些成品,让学生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别人的作品,取长补短。通过类似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责任心,也对学生进行了集体主义理念的渗透,让他们明白,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才能完成任务。

四、美术课堂中渗透环保教育理念

随着经济节奏的加快,环保意识已经不止一次被提出来,到了今天,环保理念更是以一个更时尚的词汇来替代——低碳。其实说的是一个层面的意思。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在小学阶段如果能形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和意识,那么对这个学生来说,都是一生受益的。环保意识、低碳理念,就应该从小学时候注重培养。

曾在讲授《妙用纸盒》、《瓶子变变》等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用一些旧纸盒、旧材料,进行废物的重新加工利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对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如何利用,让这些废旧物品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所利用。课外布置的美术课作业就是回家利用一两件废旧东西,做一些成品。学生们对这样的任务表现得非常积极,也深受课堂的启发。课后,有的学生将牙膏的纸盒子做成了粘在墙上的小壁笔筒,有的学生将家里不要的碎布做成了小钱袋,还有的甚至将碎布做成了小的装饰画等等。通过类似的活动,学生们不仅仅将环保意识渗透到自己的行动中,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东西,锻炼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结论

以上是笔者近年来关于德育教育在美术课堂中的渗透的相关思考,也希望越来越多的执教者关注德育渗透这个论题,以期看到更多优秀的教学成果,同时,笔者会践行“德育为首”的教学观念,让德育之花绽放在美术课堂。

【参考文献】

[1]崔德广.《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德育渗透》.[J].《学周刊B版》.2010(10)

[2]张洪锋.《让美术课堂洋溢德育的气息——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渗透德育的研究》.[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1(01)

第6篇: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

首先,我们要实现并完成德育目标,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细致、全面。在深入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不仅包括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能力,更包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在我的教学设计里,教学目标中有思想目标一项,结合我们数学课的特点,一般都设有德育目标和美育目标两项,让学生体会数学学科的魅力,在获得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的同时,能够在数学图形的多变中获得美的熏陶。

其次,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德育目标的渗透,从而达到德育目标的实现。

一、在导入环节中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德育目标教育。例如,在等比数列教学时,介绍海王星与冥王星的发现过程;讲函数时,向学生介绍数学大师欧拉的非凡数学创造力和顽强的毅力等等。

二、在学习新知识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一堂数学课中,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完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同时,完成德育目标。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在反映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定理与逆定理的关系,性质与判定的互逆,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

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美,数学问题中处处体现了严谨、简洁、对称、统一、奇异的美,对数学美的追求常常是数学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充分揭示数学美,不断发现、创造数学中美的素材,把自己发现、创造数学美的经历传授给学生,不断提高对数学美的感受力、审美力,激发兴趣,以美启智,从而有效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有这样一个课题《y=Asin(ωx+ψ)的图像和性质》。在讲授这节课时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函数之间的变换图像制作成Flas,并配以鲜明的颜色,教师通过按纽控制本节课的三个主要函数变换,每一次操作,学生能够通过直观鲜明的图象变化,开动脑筋,准确迅速地总结规律,这样我们在完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一举三得。

三、在巩固练习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安排巩固练习中,循序渐进地设计练习内容和增加难度,设计一定的尝试练习题和发展练习题,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从而达到德育目标的实现。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四、在知识反馈中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广泛的应用性,应用性同时也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对于职业中专的学生,更要强调数学的应用性。如学习了排列组合的知识后,结合摸中大奖的可能性,让学生看清问题的真面目,减少盲目性。另外,在学完函数的图象一节后,让学生去证券市场或上网观察股票即时走势指数图。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有趣味性。其内容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德育目标顺理成章地实现。

第7篇: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环保意识;生物教学;渗于其内;寓于其中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中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我认为以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为基础,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一、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在讲“饮食卫生”一节时,可引用某市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某市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二)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

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3.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8篇: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

前几年,学科教学渗透了安全法治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了法治教育。今年,我县把学科渗透法治教育提上议事日程,作为各科教学重点内容,学生受教育的效果大不一样,现在是有目的地、自觉地在学科教学中适时渗透法治教育,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法治知识的熏陶。这样,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日积月累,就会懂得许多丰富的法治知识,促进他们向着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的方向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结合学科渗透法治教育的要求,秉承增强少年儿童法制意识的理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小学学科的特点,笔者谈一谈在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举措。

一、钻研教材,抓住各学科法治教育渗透点

在各科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好备课环节。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如果能恰当掌握法治教育的方法、时机,并灵活运用,对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五年级数学63页《解决问题》中向学生渗透交通法规中的不得超载的条款;六年级语文《索溪谷的野》中渗透《森林保护法》的有关条款;四年级音乐《五十六个民族同唱一首歌》中渗透《反分裂国家法》的有关条款;美术《家乡的古建筑》中渗透《文物保护法》的有关法律条款,等等。

二、利用语文课文向学生渗透法治教育内容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语文课文向学生渗透法治教育内容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在充分挖掘小学语文课文中法治教育的基础上,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治教育。如我校周老师在教学《索溪谷的野》一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文字及描写的优美景色所吸引。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图片和视频之后,周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优美景色的同时,提醒学生不忘记作为一个旅游者的责任;要想永远拥有这么优美的景色,我们需要保护环境不受破坏。周老师趁机为学生介绍了《森林保护法》中有关保护森林不受破坏的相关条款,使学生对保护优美景色不受破坏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让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对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形成自觉的意识。

在小学语文各册的教材中有许多都能渗透法治教育的课文,只要我们认真钻研,将各种法律知识适时渗透到相关的课文中去,潜移默化,学生的法治观念也会不断得到增强。

三、利用数学课本向学生渗透法治教育内容

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利用数学教学向学生渗透法治教育内容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要充分发掘数学课本中的法治教育渗透点,做到恰当渗透。如我校五年级数学教师彭老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利用组织旅游租车时,剩余的人不够坐一车,按以前学习的四舍五入法也不能收尾的情况下,该这么办?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九条机动车辆不得超载的规定和九十二条对机动车辆超载的处罚的规定,不但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而且解决了收尾法应用的实际需要。

第9篇: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素养;培养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和实施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经过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让我在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数学教学要改革单纯传授知识的做法,把数学同相关学科知识相联系。只要能将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相结合,就为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圆周率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南朝著名科学家、数学家祖冲之提出的圆周率的“约率”22/7和“密率”355/113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以及他的儿子祖总结出的“等积”公理比意大利的卡发雷利要早一千二百多年。这些事例的介绍,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收到爱国主义教育之效。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祖国的建设成就,家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的数据,结合数学教学内容编成学生习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热爱家乡、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二、在数学课堂教育中渗透美育

随着两个文明的建设的大力提倡,美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数学虽然是抽象思维的学科,但也应当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数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智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而美育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大有帮助,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观察力,丰富想象力,发展创造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挖掘数学美,以渗透美育,培养学生形象的、想象的直觉能力,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实在学数字0到9时,每个数字都有规范的格式,讲究大小适中,才能有美观标准,这是数字的美。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应时时注重美育的渗透。例如:几何初步知识的形体美、对称美,分数的书写美,统计图的制作美,等等。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语言简洁,逻辑性强而又富有风趣,板书应该设计合理,位置要适中、字迹要工整、行距要均匀、重难点要突出、色彩要搭配合理,给学生以美感,并以此为示范,使学生的书写体现美。

教师要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行为美,如不撒谎,作业认真不马虎、不抄袭,考试不作弊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数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唯物辩证法的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唯物辩证法思想,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培养学生从小就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内容。数学新课程要求落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而实际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以唯物辩证法为中心的哲学思想方法。较之于数学知识、技能及数学方法、策略而言,以唯物辩证法为中心的哲学思想方法更为内隐,常蕴含于许多看似普遍的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敏锐地予以把握,并在课堂中予以传递。因而在数学教学中适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

小学数学中的认数教学,由实物过渡到抽象的数;一些概念、定义、性质、法则由倒推过渡到一般的规律;几何初步知识由实物、图形等推导出特性、公式;应用题要总结出解题规律,等等。这些都要求学生要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地看问题。例如在教学认识数中,通过数的分解和组合,让学生明白分解的组合是对立的,又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统一,而且方法不唯一。就拿7来说,能把7分解成1+6、2+5、3+4等,反过来它们又都能组成7。

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多学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