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

美育与音乐教育精选(九篇)

美育与音乐教育

第1篇: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审美能力音乐美想象能力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默雷说:“如果可以用一个唯一的、压倒一切的目的作为当代音乐教育的特征,那就只能说这个领域正力图成为审美教育。”音乐教育的核心就是审美教育。在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初中学生对审美的理解很片面,只是一味的追求时代潮流。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责任。

一、初中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现状

1.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对中学生的影响

受普遍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音乐课就是歌唱课,把音乐课简单等同于唱歌课。唱歌只是音乐课程类型的一种,如果简单的把音乐课上成唱歌课,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与锻炼,使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受到局限。在所有的音乐课程中,音乐欣赏被视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欣赏课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在欣赏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现今的中学音乐欣赏课程很大程度上还是徘徊在“师授生受”的教学模式,他们忽视了音乐是时间的、表现的艺术,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它的创作自由度是最高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动性,审美能力不高,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了不让我们广大的中学生在学习了解音乐的道路上走向误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2.社会传媒对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

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开辟了新的渠道,构成了中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大众传媒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音乐文化范畴,可以让学生获得古今中外的各种音乐信息,把课堂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但一些落后的思想和不良的信息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也对成长中的中学生带来种种不良影响。中学生正确的审美标准还没有真正建立,自己本身的审美判断力很差,加上当今现代传媒宣传的主流是流行音乐,忽视了传统正规的音乐,特别是传媒以各种名义举办的选秀、歌唱各类大赛以及“假唱”,在很大程度上误导着缺乏判断和审美能力的中学生。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如果不加以控制,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抓好跨世纪一代中学生成长环境的治理,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已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人内心情感体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培养人审美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正因为它的这种特殊性,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艺术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1.创设情境,感受音乐美

优美流畅的音乐使人心旷神怡;欢快跳跃的音乐则令人轻松愉快;缓慢低沉的旋律往往令人沉思忧伤。不同的音乐情境会带给人不一样的心情感受。而在音乐课堂上美好的音乐和教师富于艺术化的渲染,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音乐之美,得到心灵的净化,从而实现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学生有了体验,才会对音乐作品产生兴趣,才会从其它要素入手,理性地感知音乐。相反,若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或欣赏曲子前对这段音乐毫无理解,或是教师所创设的情景错乱,只会适得其反。

2.放飞想象的翅膀,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音乐这门艺术的特点就是将美好的艺术情境用声音传达出来,所以,丰富的想象力是感知音乐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想象,才能感受并丰富音乐作品美;同时,音乐美也只有借助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在欣赏《瑶族舞曲》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保持安静。教师用诗意的语言向学生娓娓道来:“在一个美丽的夜晚,远处传来瑶族长鼓动听的声音,它把人们引到瑶族山寨那和平幽静的意境之中。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晚会的人越来越多,歌舞也越来越热情,晚会沉浸在一派幸福欢乐的气氛之中……”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在美好的境界中自由翱翔,对学生在体验音乐艺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要充分尊重,并鼓励他们求新求异。

3.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必须先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入手。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启思维的创造力,达到美的最佳效果,音乐课堂就是他们展现自我、表现自我的新天地。如在课堂上组织排练打击乐合奏《彩云追月》时,教师可首先分组,让各组学生拍手、拍腿、跺脚,模仿伴奏乐器,其次按声部分小组练习,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作品的节奏美、旋律美、意境美,有的小组用竖笛吹奏旋律,有的小组用鼓为旋律伴奏,有的小组用碰铃来伴奏,有的小组用木鱼表演。教师还可以加入其他类型的乐器。音乐课堂上我们要不断调动学生去积极参与音乐、表现音乐,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使音乐课堂气氛既情真意切,又活泼愉快。

4.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第2篇: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教育性,审美性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这是由于音乐艺术的本质所决定的,[2](P65) 但是,音乐教育除了应该实现其审美价值、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之外,是否还应该背负其它的什么责任呢?在此,我想说,在音乐教育中,不应只注重音乐,还应注重教育,它是音乐和教育的统一体,既背负着实现音乐本身价值的使命,又承担着实现其教育性的责任。音乐教育从内涵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 通过教育学音乐,这是音乐教育的直接目标;2) 通过音乐教育人,这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而这相辅相成,不可分割。[3]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多次表明了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在目前的音乐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忽视和轻视教育性的现象,有的认为:要实现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就必须舍弃其教育性,认为凡是与德育、智育有关的内容都应回避,绝口不提与此有关的话题,人为之要与德育、智育沾点边就会让音乐变得不纯粹,不够审美。本次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音乐为本的基本理念,强调一切活动必须围绕音乐本身来开展,必须

­­­­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陈伟(1976 - ),男,福建古田人,中学二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音乐教育。

在思想音乐本体价值的基础上再去追求其他方面的价值,于是一些人就认为音乐教育只要以音乐为本,一些教师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其没有真正理解新课改的这一理念,甚至是误解了新课改的理念,我认为他们把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和教育性看成了两个对立面,因此无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的确,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根本,但是,音乐教育强调其审美本质并不是要将其与英语的教育性分离,哈克博士曾说:“一个仅仅为自身而存在,仅仅为自身而有用的学科,例如所谓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教育,无论从可能性还是从逻辑上将,是不可能被视为学校的基础学科的。”所以我们应不仅仅让音乐教育在满足学生和整个社会的需求所具备的所有合理的潜在好处充分的展示出来,而只一味强调以音乐为本而忽视和轻视音乐教育性的做法,无疑是将音乐教育推到了一个极端,从而使其与整个教育相脱离。

所以,音乐教育应是审美性与教育性相统一,这才是此次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那么我们在真正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又有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呢?又有什么影响了审美性与教育性的有效结合呢?

一、教师自身素质

二十一世纪是普及和提高全民音乐素质的时代,更是强化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的时期,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首先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而合格所包含的内容已不再只是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形式及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4](P92)

在教师的综合素质中,可以说师德素质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教师的师德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品德,继而影响到学生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学生成长道路的正常发展。现在有些音乐教师就存在这种现象,认为音乐课无非就是听听歌、唱唱歌,没什么事,在意识上并不重视音乐课,也导致了对学生的忽视,忽视自己言谈举止的规范。比如上课随随便便应付了事,对学生上课的情绪感受不闻不问,另外有些教师还会嘲笑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说些尖酸刻薄的话,如:“你怎么这么笨”,“这你都不知道”等。殊不知这样的话语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让他们从此失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如果是这样的音乐教师上课,可以说根本没有审美性可言,更谈不上教育性,所以,在加强教师的师德培养尤为重要。当然,教师的其他素质培养也同样重要,如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学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外音乐活动组织能力的培养等。

二、教学理念的单一

现在的音乐教育不再是只唱几首歌曲、听听音乐而已,而是有其更深层的内涵。我们要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进而将学生培养成一个高尚的人,热情的人,一个公正的人。但是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有不少的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唱与听,也就是单一的注重音乐的审美性,这样往往导致了学生在上音乐课过程中另一个同样重要环节的缺失,那就是对学生情感、情操、人格教育的缺失,音乐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唱与听的技巧,而且要在音乐艺术非为的熏陶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5](P92)

三、适合于学生作品的匮乏

校园歌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2](P65) 然而,现如今适合于学生的校园歌曲实在太少,更多的是时下的流行歌曲充斥校园,虽然在这些歌曲中有好的作品,但也不乏低俗的音乐,而有些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就将一些低俗的音乐不加选择地搬入音乐课堂,这样不仅不能在这样的课堂上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音乐教育,反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价值取向产生负面影响。当然造成这一现象也是有原因的,一是流行歌曲充斥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而青少年中也普遍存在追星热和明星梦,但更重要的原因应是缺少好的校园歌曲,因为没有好的校园歌曲,就没有办法吸引学生的兴趣,那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和教育性也就无法实现,而现有的流行歌曲又不一定都具有教育性,有些甚至有负面影响,所以,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有一支好的、专业的青少年儿童歌曲创作队伍。

四、教学形式的单一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发现,青少年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能够在一堂课中完全的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教学形式单一,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并对音乐课失去兴趣,这样学生也就感觉不到音乐的美,也就更没办法将音乐教育的审美性继续延伸,从而达到其教育性了。如果教学过程过于花俏,这样的课看起来好像学生学得很有兴趣,但又往往忽略了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我经常在听课的时候看到,很多教师在上课时,整节课都教学生做这个游戏,音乐还没听半段又要学生做另一个游戏,一节好好的音乐课上到最后让大家觉得是在上表演课,学生是上得很开心,但是对于音乐的理解很难说能谈得上,也就很难能谈得上其教育性,在这点上,我觉得一些教师应该把新课改理论好好理解一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别忘了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课堂的核心和根本不能丢。

所以一切的教学形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各种教学形式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偏离了所要教授的内容的话,就会是音乐可变得面目全非。[6](P7)

课改已全面开展,但是还是会有许多新的问题、新的矛盾会不断显现,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明确应该做什么和不断获取解决的办法,让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不仅能体验到音乐的审美性,还能在音乐课堂上得到良好的教育,让我们的音乐教育真正做到其审美性与教育性完美结合,把我们的音乐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曾蓉萍. 音乐教育与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 [J]. 江西教育科研,2007,(2):17-18.

[2] 郭声健,殷瑛. 育人是音乐教育的根本——对目前音乐教育中忽视和轻视教育性现象的批判 [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1):65-68.

[3] 郭声健.音乐教育论 [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4] 刘冬梅. 深入理解新教育理念,培养一专多能的音乐教师 [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2-93.

[5] 耿国栋,耿国梁. 艺术教育的综合化 [J]. 山东教育,2007,(1):92.

第3篇: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审美与快乐;幼儿;音乐教育

“幼儿时期的艺术活动能力主要是通过积极表现的过程中慢慢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应当积极的鼓励和促进幼儿的感受美、表现美,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使其可以体验自己的表现与创造的快乐”。这其中深刻的展示出艺术活动的实际过程,让幼儿进行自主创作,展现出自己对周围环境的看法,流露出本身真实的情感,使得幼儿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快乐和满足。

一、“审美与快乐”式音乐教育的概念

音乐属于人们一种精神方面的产品,它是人们从事审美活动中的具体对象。审美活动它是主体性对客观审美特性的一种感受、体验、判别、评价以及再创造的活动流程,同时也是发展人类思维的过程,表现出了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分析、判别、综合性的想象和触发感情的心理活动,其中存在一种非常特殊的什么联系。通过音乐作为载体,在幼儿教育当中充分融入了审美和快乐的概念,从而构成了一种“审美与快乐”式的幼儿音乐教育。

所谓的“审美与快乐”主要是以幼儿音乐的发展作为其核心,运用唯美的、快乐的音乐来升华孩子们的心灵,开发孩子们的智慧以及增强他们的体验和领悟音乐方面的能力,并且让幼儿和音乐一起游戏,在玩耍中学习、在学习中玩耍。这种形式不但满足了幼儿活动与幼儿之间以及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交往需要,同时也获得了应有的自我感受和审美的愉悦。

二、“审美与快乐”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

(一)以创造为主要目的的“创造性”幼儿教育

传统教育形式下,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老师带,学生跟”,重点偏向音乐艺术,过分追求艺术成品及思想的灌输,强调幼儿所具有的模仿天性,通过幼儿模仿的相似程度作为判定的标准,使得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不能完全发挥出其创造性的潜能。而“审美与快乐”式的幼儿音乐主要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形式,保证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和感受音乐,教师要通过教学来达到不需要教学的目的,为幼儿提供出无限的想象空间,提升和保持幼儿积极性。

(二)以审美为主要核心的“审美性”教育模式

传统的幼儿园中的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注重单方面的对音乐知识进行传授为重点的音乐教育。这种音乐教育形式重在认识、看轻情感,注重专业,忽略了艺术,教学的模式机械化,这种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养成呆板的性格,思想发展也会受到制约。“审美与快乐”的教学音乐教学模式认为,音乐教学的过程首先需要是审美的过程。在幼儿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将音乐的美感充分的融入到孩子们的思想中,让他们体会到音乐中的美感元素所带来的能量,开发孩子对音乐实施审美式的体验、探索、表现以及创造。音乐教育中的认知和教育的功能,是在审美理念的基础之上来获得发展的。当然这并不是完全的遗弃原有的教学模式,或者是放弃了对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而是需要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在了解和掌握了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挖掘出音乐中的情感和美感。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掌握了基础的音乐知识,同时又可以加深孩子对音乐中美感的感受以及发展孩子的思维形式。

三、“审美与快乐”在音乐教育模式中的实施策略

(一)体验性策略

幼儿音乐教学要将审美体验作为基础,以此来丰富审美经验和音乐知识的积累作为前提,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去感受和领悟音乐的美,让幼儿自主的、具有创造性的来表现音乐。教育工作人员在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的时候,需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从孩子的角度去想象他们所想象的,去体验孩子的体验,充分的投入到音乐教学当中,设立起最贴近儿童心态发展的教学过程,精心准备生动的、可操作的、探索性的教学设施。比如,在欣赏和学习和冬天相关的歌曲或者是舞蹈的时候,可以将雪白色作为基调颜色,在教师的四周装上一些雪花、梅花和雪人等装饰品,将孩子门带入到一种冬天的意境当中。

(二)生活性策略

音乐本源于生活、重在表现生活。在进行幼儿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中回归到儿童的真实性生活中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把握幼儿的日常生活的现象和细节方面的内容,并结合幼儿在音乐方面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特点,针对音乐教育中的实际需要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工作。教师在选择教材方面也是非常的重要,教师应当注重在生活中引导幼儿去感受丰富多彩的音响和节奏,将生活中的经验音乐化,将音乐中的问题生活化,在生活和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的桥梁。

四、结束语

“审美与快乐”式的幼儿音乐教育是教育纲要中的艺术教育理念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它主要是以美妙的音乐作为载体,通过快乐的游戏作为主要的手段,促进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充分重视幼儿对音乐的独特的心理感受以及自主探索的特性,积极鼓励幼儿富有个性与创造性的音乐表现,从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和思维的发展起到推动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承艳.幼儿音乐教育与音乐兴趣的培养[J].黑河教育,2011(2)

第4篇: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 观念 和谐 素质 管理

音乐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艺术。音乐的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欣赏、舒压,它还有着很强的教育功能,美化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随着教育水平的快速发展,现在的教育所追求的不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和掌握知识,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当今社会看重的是学生的能力和品格,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大量的精英,以服务祖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

一、用新的观念主宰教学实践

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联合印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个《意见》正是针对目前实践教学在高校发展中的“短板效应”依然突出等薄弱环节而提出的,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前,很多学校并没有重视“实践教学”,还是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了考试而学习,硬生生地将教学内容塞给学生,也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所以,教师仍然是把课堂的重点都放在了读书的教室内,这个教室里没有实践教学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只有死板的课桌、黑板和书本。而《意见》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要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的多项硬性措施,教育部从很早就提出了要积极推广实践教学,很多学校还是没有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增加了可量化的工作标准,确保实践教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意见》还提出,要深化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促进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发展。笔者所在学校领导带领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意见》的内容,让教师在思想上进一步重视实践教学,改变已经根深蒂固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注重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二、让教育的“音符”与“旋律”更和谐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合作精神,有利于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的根本,设计和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制度是行动的先导,要想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先制定完善的制度。首先,教师要制定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完整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课时、方法和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的考核等内容,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让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学习期间的全过程,要保证实践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其次,实践教学要有层次性,这个层次性包含两个阶段:一是基本实践教学,这一阶段是最基础的阶段,力求通过实践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二是专业课的实践教学,这个阶段强调“专业性”,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

(二)侧重教学探索

音乐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在探索教学模式的道路上,我们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发展策略,但始终还是沿袭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然而,当今社会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音乐创新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怎样创新。作为音乐教师,这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都说音乐是无国界的,那么既然要做到音乐教学的创新,就要了解国内外的音乐信息,时刻掌握国内外的教学动态,要有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要让他们有一技之长,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首先,是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还远远达不到教育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现在的教育类课程大多是依赖于音乐学科教学法和教育心理学来开设的,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导致很多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遇到很多实际问题,比如说不了解学生的需求,不知道该怎么教学生知识。其次,是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实践类课程不仅是指舞台实践或教育实习,还应体现在每个学期的学生实践中。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中小学进行实地旁听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模拟教学活动等。再次,需要改变技能课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往的技能课上,教师只是教会学生演奏出几首作品,认为这就是教学目标,只需要教会学生演奏就够了,却忽略了真正的技能训练,技能训练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发音、怎样把握音准等,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唱,这样唱的意义是什么,只有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才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教学的内容,让他们更好地应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最后,就是改变课程的单一性。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材应该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材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技能训练功能等,整体思路要坚持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标。高校音乐的教学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注重对其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使之系统化。

教学手段应力求多样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样使学生不但可以通过书本了解,也能通过图片、动画或视频等具象的事物得到更为真实的感受,带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在教唱《茉莉花》这首作品时,可以为学生提供江苏民歌和河北民歌两个版本的演唱视频,使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具有相同音乐元素的歌曲。

以往的教学中多是教师讲、学生听,但是现在可以进行改变,让同级学生互相上课、听课,或者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上课等,教师在旁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在组织形式上,可成立多种艺术团体,如大学生合唱团、民乐队、管弦乐队、舞蹈队等;在活动形式上,可以把学习和比赛结合在一起。

三、投入与服务一体

落实实践育人经费,是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前提。高校是实践育人经费的投入主体,要加大对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育人工作的投入。高校要寻求各种筹资渠道,为实践教学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设施的优劣。所以我们在这方面的投入就势必要增大,要注重实践教学设施的建设,确保实践教学能够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高校要根据开课情况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要千方百计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还可以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当然,学校还可以和社会各界的企业、单位、政府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让学生能够在适合的岗位上进行实践,锻炼自己。

四、提高素质水平

拥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因此,各高校要积极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水平。要让教师树立实践教学的观念,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为教师发展提供条件,到知名高校学习或挂职锻炼,让他们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二是聘请知名专家、教授与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提高教师指导能力;三是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帮助教师及时更新知识库,了解最新最全面的知识体系;对于刚刚从事教师职业的年轻教师来说,要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树立职业观念,具备职业道德和技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实践教学队伍中拥有大量的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

五、有科学的管理体系

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推进实践教学全面实施的主要手段。针对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改变这一切。这既是对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的一种校正,也是遵循教育规律,贯彻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原则的重要体现。

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不论是校内实践,还是校外实践,都必须加强指导和管理。每次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都要提交相应的实践报告和工作日记,再交由专业教师进行评定,而且还要进行评先工作,对于实践工作期间表现好的学生要加以褒奖,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要进行鼓励。将实践期间的表现以及实践报告计入学分,作为学习成绩的一部分,给学生一定压力,学生再将压力转变为动力,促进实践能力的学习发展。

建立教师评价体系。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雷群安.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2]李迪球,刘星平.浅谈高校实践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19).

[3]《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

第5篇: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中华传统美德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健康的品德修养,良好的思想情操。音乐教材中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正是借助有组织的音响运动,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晓之于理,动之于情,感之于心,导之于行,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净化心灵。

一、音乐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音乐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爱国热情。音乐教学始终把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放在音乐教育的突出位置,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如:《国旗国旗真美丽》就是通过流畅的旋律,亲切简洁的歌词,激发学生对国旗的赞美和热爱。再如: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慷慨激越,催人奋进的号角声,仿佛让学生看到了硝烟弥漫的战火中,无数英雄儿女勇往直前,又仿佛看到那些被压迫的人们,勇敢的站起来,毅然走上革命的道路。特别是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又如:《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是一首以歌颂教师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歌曲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德育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

二、音乐教学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友好发展。

礼貌待人,相互谦让,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准则。音乐课中,通过歌曲教学,有助于学生明辨事理,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比如第四册《对不起,没关系》一课,就是一首以互助友爱、文明礼貌为题材的儿童歌曲。开始用欢快的前奏,引出了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在一起兴致勃勃做游戏的情景,进而发展到不小心把对方拌到,出现了相互有礼貌的对答乐句,把音乐推向了高潮。学生通过对歌词的理解,边唱边形象的表演,使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再次亲身体验,受到了文明礼貌教育。《咱们从小讲礼貌》《好孩子要诚实》等歌曲的演唱,更使学生在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了诚实礼貌的教育。

三、表演性音乐活动,能促进学生劳动素质的提高

劳动素质包括热爱劳动的态度,自觉劳动的习惯,参与劳动的本领和生活自理的能力。音乐教学中一些富于表演性的歌曲,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品德。比如《洗衣歌》《种瓜》《粉刷匠》等。在《种瓜》中,朴实、生动、形象的歌词,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进行表演的欲望,休止符的运用,更形象的说明了劳动带来的成功和喜悦。从而借助歌曲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同时,富于生活化的表演活动,使学生手、口、眼、耳、脑的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对学生也起到了吃苦耐劳的作用。

四、音乐教学,使学生认识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

中华民族一向以勤俭作为美德,但在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今天,让在父母精心呵护下长大的少年儿童认识到这一点,似乎觉得是很遥远的观念。敬爱的周总理一生简朴,虽身居高位,但不讲排场,摆阔气。第一册欣赏《周爷爷的衬衣》是一首叙事的儿童歌曲,第一二乐句旋律平稳,形象地描绘了小星星的灵巧,月夜的宁静及邓奶奶的安详;第三四乐句节奏拉宽,深情地表达了学生对周爷爷和邓奶奶无比热爱和崇敬的心情。学生通过对乐曲的理解,使人们深刻认识了朴素而伟大的革命领袖形象。

五、音乐教学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毅力和健康的个性。它是适应社会,适应环境,赢得学习、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心理因素。当今社会的显著特点是优胜劣汰、竞争激烈、变化复杂、发展迅速。对每个人来说,成功与失败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而在父母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缺少的就是在挫折中生存,在逆境中抗争的能力。第五册《海鸥》一课,通过对在海上同大风大浪勇猛搏击的海鸥的赞美,激发学生勇于向困难作斗争,不畏艰难险阻,积极进取的勇往直前精神。欣赏《龟兔赛跑》,运用形象地管弦乐的演奏音色,生动地刻画出乌龟和兔子的形象,同学们通过乐曲的欣赏,也深刻理解了乌龟能在逆境中,克服自身缺陷,最后取得胜利的精神。

第6篇: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 艺术价值 非审美功能与效应

提到音乐教育,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它的审美功能。但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有它的对立面,审美功能也不例外,而审美功能的对立面便是非审美功能。非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辅德、益智、促劳、健身、养性等方面。非审美功能之所以和审美功能形成对立面,是因为非审美功能需要通过间接性的方式起到作用与效应。音乐教育中,常常能够让教师与学生起到作用的是辅德、益智以及健身三大非审美功能与效应。鉴于此,本课题将对音乐教育中这三方面的非审美功能与效应进行探讨。

一、分析音乐教育的非审美功能与效应

非审美功能是通过间接性的方式起到作用与效应的。例如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思维起到的作用,需要通过学生的审美思想和道德思想进行沟通和衔接,进一步实现过渡并最终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影响。换一种说法就是音乐教育中的非审美功能需要通过审美功能来发挥出作用。本课题重点分析音乐教育中辅德、益智、健身三种非审美功能与效应。

(一)音乐教育的非审美功能之辅德

音乐教育中的辅德功能主要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注入德育的思想,以此体现出一定程度上育德的目的。它能够培养学生在追求音乐艺术之外的德育思想,并且能够取到积极有效的作用。所以,音乐教育中的辅德功能是音乐教育中尤为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

德育的载体分为德育认知、德育情感以及德育行为。其中三个部分载体中,德育行为占据的比重较大,所以也可以称德育行为为主要载体,而德育认知和德育情感为辅助载体。因为学生只有通过对德育认知和德育情感的发挥,才能激发出他们的德育行为。德育感情的发挥是基于审美感情,学生有了审美的能力,便会发挥出德育感情,进而彻底激发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行为。所以说德育行为的激发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它能够给社会来带很大的正能量。另外,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情感艺术,那些独特鲜明的音乐能够形象地反映并且影响到人类的思想感情。如果说音乐是没有思想价值的,那么音乐本身就是乏味的、空洞的、没有欣赏价值的。音乐中的德育是不需要通过说教的方式传播思想价值的,它完全能够通过人类自己的体会,结合生活并总结出它的价值所在,所以说音乐这门艺术的价值是无可限量的。在潜移默化的社会发展势态之下,人类的精神力量和积极向上的意志是永恒不变的。通过音乐教育中非审美功能的辅德教育,能够很好地培养人类的美眷理想和高尚品行。这一系列显著的效果都是辅德功能的完美体现之所在。

(二)音乐教育的非审美功能之益智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先生提出开启人类智慧的三把钥匙分类是:数字、文字、音符。从中可以知道,音乐在开启人类智慧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提及人类智慧,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类的听、视、触三觉。音乐教育便对这三种直觉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显著作用。首当其冲的是听觉,它是音乐艺术中表现的最为明显的。因为人类可以通过听觉感知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不同音响与不同音响之间的排列组合、协调与碰撞、追逐与融合等都是音乐的美妙之处。在音乐教育中,各种乐器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触觉的敏感程度和分寸程度。并且能够激活学生的大脑神经,以此激发出学生的益智功能。手指与手指之间的配合能够充分地掌握音量、音质与音色,以此让大脑的细胞活跃起来并有助于提高智力。再则,就是视角上的影响。在音乐教育中,当学生对乐谱能够做到一目十行的视角效果了,那么视觉层面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益智是毋庸置疑的。

通过听、视、触三觉的分析我们知道音乐教育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有着尤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音乐教育对益智的重要性在于音乐教育本身就是注重完整性和整体观念的。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富有活力的人格魅力教育。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趋势之下,人类对孩子培养艺术天才的想法越来越成熟,因为现在我国的物质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也更加重视精神享受,而音乐作为精神享受中的重要因子,对社会文明发展必然具有了推动作用。显然,这一系列的显著效果都是音乐教育中的益智功能的完美体现之所在。

(三)音乐教育的非审美功能之健身

健身功能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体现是调节学生的情绪、充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等方面。

学生在学习压力下必定会追求学习之外的精神享受,以此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而学生则能够通过享受音乐这门艺术,积极地让身心打开一扇窗,接受音乐世界里的美妙音符和追求音乐世界里的美感追求。现如今,音乐因为注入了企业文化、各类型的健美体操和大型音乐会当中,这些都说明了在在学习、工作的巨大压力之下,音乐具有调节并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作用。换种说法就是现今社会的成形让音乐教育与体育相结合了,它们之间具有相辅相成、共同依赖、共同进步的特征。体育健身当中时不时会表现出暴力的倾向,而注入音乐健身的新鲜血液,则完全可以退化暴力的倾向,让体育健身更具美感、更具艺术成分。显然,这一系列的显著效果都是音乐教育中健身功能的完美体现之所在。

二、结语

通过本课题对音乐教育非审美功能中的辅德功能、益智功能和健身功能的探讨与研究,充分认识到音乐这门艺术除了审美功能之外,非审美功能也有着尤为深刻的内涵与意义。相信我国在音乐艺术的领域里不断探索前行,结合适合国情发展的趋势,走创新自主的道路,这样我国的音乐教育及音乐艺术必定能够开创一个崭新的完美时代。

参考文献:

[1]高峰.音乐欣赏课情感教学三部曲[J].北方音乐,2012,(10).

第7篇: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美育音乐教学审美修养

众所周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音乐教学又是美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笔者在近十年的教学中,将美育溶于音乐教学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运用音乐教育理论,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

要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首先要培养学生音乐文化学习心理。笔者运用音乐教育理论,把学生引导到对音乐欣赏的氛围中。例如:在欣赏《党啊,亲爱的妈妈》一歌时,笔者有意以“唱段”与“讲析”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美感,向学生明确的指出,通过歌词的续、断、强、弱、旋律、节奏、和谐、配乐等等,来表达演唱者以及人民大众对党的赞颂与感激之情。在聆听《十面埋伏》时,笔者又借助乐曲中的氛围,让学生渐渐地感受到当年十里沙场、战马驰骋、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惊心动魄情景,体会到凄壮悲愤的激烈感情,为当年项羽的战败而感慨,从而思索历史给予后来者的启示。如此以来,学生便在音乐的欣赏中,随之悲而悲,乐而乐,更好的充实了知识,加强了音乐与美学的素养,明确了审美意识,激发了学习的欲望与生活的激情。总的说来,学生在音乐欣赏与讲析中,明白了音乐是一种听觉意识,它主要以音调的高低变化和强弱关系来揭示社会,反映生活,在直接感受到音乐形象美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美。

二、发挥“三势”,强化音乐的审美作用

所谓的“三势”,是指音势、手势和情势。它们对强化音乐的审美作用,帮助审美主体(观众)得到美的享受和愉悦,起到关键作用,笔者在指导学生演唱中,首先示范,用音乐美、手势美和情势美去熏陶和感染学生,使学生从中认识到无表情而痴呆的演唱是没有美感的。尔后,再指导学生借助“三势”的演示、强化,使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曲妙而观者知其善”明白了音乐的真谛,扬善弃恶,学生的心灵在“三势”的沐浴中得到了最大的陶冶,笔者指导的团队,曾在本县的多次独唱合唱的比赛中获重奖。

三、利用演唱技巧,加强学生对美学的认识

第8篇: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音乐;美育

1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美育的现状

1.1 教学资源匮乏

随着社会与国家的重视,各大高校也开始重视公共艺术教育,陆续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课程种类增多,更加丰富。但是除艺术专业的学校外,各大高校的其他专业大部分没有独立的艺术教育楼,同样也没有专业的艺术教育设备,没有专职的公共艺术老师,多是由辅导员和艺术学院的老师兼职开课,也没有开设美育老师这一教职岗位。

1.2 教学理念有偏差

虽然各大高校开始重视公共艺术教育,但也只是稍有改观,或者碍于政策,各大高校最重视的还是专业学科知识,看中的还是专业学科的升学率与就业率,很多专业学科的设置是根据市场来设立的。很多高校认为“公共艺术就等于娱乐,”甚至还有的高校认为“公共艺术教育可有可无。”这一类的看法使得公共艺术教育的本质与功能发生了重大的偏差,自然在美育的教学上就没有什么成果,或者根本就没有进行美育教育。

1.3 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

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有开设公共艺术课,但是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偏见致使在课程安排以及课程教学上产生了严重的偏差。各高校重视的还是学生的专业学科知识,以及应试技能的培养。在公共艺术的教育上表现出极大的不重视。如音乐类,就是听几首歌;美术类,就看几幅画;更进一步的就是介绍一下作者、年代,讲一下流派,这已是很负责的公共艺术的教学了,有的老师更是管都不管,有时连基本的到课率也不能保证,学生连基本的艺术类普及知识也无法掌握,更别谈美育的教学。

1.4 美育仍是最薄弱的环节

2015年国务院71号文件指出:“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明确地指出当今高校艺术教育的缺陷,可谓是一针见血,直击要害。

2 高校学生对于美育的认知状况与了解程度

笔者通过自制研究调查问卷,对在校的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82%的学生对于美育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是有少数18%的人对美育概念有着清楚认识。89%学生认为当今的大学生对于美育并不重视,是有少数11%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美育很重视。甚至有26%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开设公共艺术课的必要。在面对专业课与公共艺术美育课那个更重要时有94%的同学选择专业课。

通过上述内容,对于大学生对美育的认知与了解的现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第一,大多数大学生对美育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与认知。

第二,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美育教育并不重视,更多的是对专业学科的学习。

第三,大多数大学生希望得到良好的美育教育。

虽然大多数人对于美育教育不了解、并不清楚,但是大多数的学生渴望得到良好的美育教育,说明现在的大学生观念开始转变,对于学习并不再只局限本专业学科的学习,更注重于个人综合素养与人文素质的提升,对于美育有着很强的渴望。

3 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

3.1 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素质的提升

在审美教育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音乐不仅仅是一首歌、一首乐曲、一支舞蹈,这些只不过是音乐的表现形式,真正好的音乐是有着自身艺术内涵,是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的,真正地去欣赏一段音乐,不单单只看到它的变现形式,更要了解它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底蕴,而通过音乐的学习,能够提升各个方面的能力,如思想品德、心理健康、艺术欣赏等能力,能够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能提升人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文化。

3.2 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身心的全面发展

音乐对人的心理能产生巨大影响,它承载着人的情感,能够激发的人情绪,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学生能够通过音乐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宣泄情绪,减轻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压力。音乐是无形的,所以它有无限的可能,通过音乐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括大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能通过树立一些阳光、积极向上的音乐形象,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对生活的激情与希望,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3.3 音乐的审美教育能促进美育教育的发展

教师应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标榜出优秀的楷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在《中国改革教格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的。通过音乐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欣赏美对于美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通过音乐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美对于自身直接的影响,让身心都融入世界的美之中,用心地去感受、体验美;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发挥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去追求美,从而使学生培养出美的理想、美的品格、美的情操和美的素养。从而促进美育教育的发展。

3.4 音乐审美教育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音乐艺术教育应和其他学科的教育贯穿起来并且融为一体。首先,音乐活动是需要其他的智能系统来维系的。比如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需要自我身心智能,完成作品的创造需要逻辑思维,演奏音乐的过程需要肢体智能,更需要和他人配合的人际智能等等。其次,将音乐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丰富了音乐的内容,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形式,这样学生可以在更多时间和空间上接触到音乐教学,利于兴趣特长不一样的同学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中学习音乐,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同样,音乐其他学科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学习中的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通过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将美学原则渗透到其他的学科,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思考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对于科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4 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4.1 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是社会不断进步的要求

随着教育产业化不断升级,人们对教育的投资也不断增加,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不光要求毕业生掌握成熟的专业技能和夯实的理论知识,对大学毕业生综介素质培养也有相应的要求。社会要求毕业生有熟练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有良好的处理各种业务的能力;有游刃有余地与人交道的能力。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促进高校学生综介素质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公共艺术教是指高校中对非艺术专业的全体大学生所进行的普通艺术素质教育,陶冶人的情操,塑造美的心灵,发展人的创新思维,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最终以促使其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素质教育。

4.2 公共艺术教育是在高校中发展美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提出将“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之本的思想,席勒将这一思想得以发展,在《美育书简》的论述中提出:“人只有在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和谐统一的游戏冲动,即在审美境界中,才能实现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受动与自由的统一,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其二,感性的人只有通过审美状态才能进入道德状态,成为理性的人,美是人的第二创造者;其三,自然的片面性和全面立法的理性的限制,人被剥夺人性的自由,只有在审美状态中的人才能摆脱任何限制,使失落的人性得以复归。”[1]充分肯定了美育教育对于人的培养的重要性。

要发展美育就要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是各大高校除专业艺术学院外最重要的艺术教育形式,高校的学生在如今如此强调、重视应试能力的今天,公共艺术课是他们系统地了解艺术的最重要的途径。同时也是在高校中普及美育、发展美育的最重要的方式。

5 在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美育的内涵与本质

美育是审美的教育,它不光要提升人的审美能力,还要让人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从而让人培养出美的理想、美的品格、美的情操和美的素养。通过美育,潜移默化人的思想观念,化出美丽的心灵,成为一个美的人,用美的思想去思考,用美的言语去表达,用美的行动的去对待他人与社会,这是的美育最终想达成的目的。

在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美育的本质就是美育,只是冠以音乐的形式,行使美育的功能,通过认识音乐而认识美。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发展音乐教育就是发展美育。

6 如何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发展音乐美育,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6.1 打造专业队伍,强化师资力量

各大高校应该加大对公共艺术课的投资,完善公共艺术教学设备,设专职的音乐美育教学老师,成立音乐美育教研小组,完善教学机构,形成完备的教学机制。

6.2 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认识美育育人的功能

各高校应当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学习贯彻党对加强美育教育的正确方针,深刻的认识美育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重大作用,践行党的政策,落实美育教育。

6.3 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高校大部分学生对于美育同样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切对于公共艺术课的学习也并不重视。学校应该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改变学生错误的观念,达到美育的目的。

6.4 与时俱进,培养时代人才

同样音乐美育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根据社会要求,从实践出发,培养出有能力、有理想、有素养的社会新型人才。

7 结语

美育是当今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国家人才培养与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2015年9月,教育部起草并由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年10月10日,教育部召开了学习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同时也指出美育是当今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发展美育,培养社会新型人才是当务之急。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由于高校教师与学生思想认知错误,学科与课程定位失谐,组织管理与课程设置失调,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相对脱节而造成艺术教育脱节,美育教育难以进行的状况。对此各高校应该完善公共艺术教育机制,践行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2014年10月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加强公共艺术教育,通过音乐美育来普及美育,创造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素质全面、专业扎实的新型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输送人才提供新鲜血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

第9篇: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各朝各代都曾提出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每一次的提出,都是对音乐美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根据相关的文献记载,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最早出现于西周末年,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古时期.

1.1 上古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原始社会来临之际,音乐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的提高而提高,人类的音乐思维水平也在不段提高.当我们的人类逐渐的由野蛮的群居生活转向文明王国时,音乐也成为一种象征物随之转变.一些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逐渐演变成人们进行娱乐的乐器,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们祖先在生产力水平如此低下的年代里还能对宗教充满信仰,对生活怀有愿望和祈求.周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这一时期,音乐已成为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从黄帝时代开始至周朝初期,出现了六代乐舞.远古人崇拜图腾、歌颂祖先,但现在却作为宴会和祭祀活动的形式.周公旦主政,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奴隶制统治的制度礼乐制度,它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把美善礼和道德规范联系在一起,强调伦理道德的公用.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走向没落,封建社会开始兴起.社会上出现了各种阶级,他们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展了持久的论争.《乐记》的作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认为懂音乐的才叫君子,只有统治阶级才拥有文化,才能使音乐变的有作用和意义.《乐记》非常认同音乐同政治的关系,音乐反映政治,音乐与政治是融会贯通的.太平时代的音乐肯定是充满安乐的;祸乱频仍时代的音乐肯定是充满怨恨的;国家即将灭亡时代的音乐肯定是充满悲哀的;《乐记》承认音乐作为人们思想感情的语言,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社会状况,并且对于社会的风气和人们的道德以至于国家的政治都产生深远的的影响;《乐记》还肯定了音乐具有娱乐作用,人人都有欣赏音乐的权利.

1.2 中古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中古阶段是中国音乐历史上一个重大变化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庄园经济在这一时期得到日益推行和实施,地主阶级、士族占据了这一历史舞台,他们开始引用道家学说,从而打破了自汉以来儒家一统天下的思想.嵇康的音乐美学著作《声无哀乐论》首先提出了声无哀乐的核心观点.嵇康主张音乐的本体是和.就是说音乐的样式、表现手段具有的统一,他可以使欣赏者感觉到兴奋和恬静、集中和贯通.音乐的变化美不美,与人们在感情上的欢乐几乎没有关系,它起不到移风易俗的教育作用.嵇康充分说明了普通人在音乐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出了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的理论,这与王者功成作乐的统治阶级垄断音乐的理论形成鲜明的对比.

唐代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音乐美学思想上以白居易为代表. 自居易是诗人又是一位著名的音乐评论家.他自己曾说:知乐意,他对于音乐进行了评论,从中显露出来的音乐美学思想,对推动音乐美学具有重要意义.白居易认为音乐可以真实地反映现实,民歌民谣表现出了人民在思想、意志、要求、愿望方面的特点,因此他曾提出要倾__听人民心声,拥护采风,改善政治;他的代表作《琵笆行》充分的诠释了它的音乐美学思想.

1.3 近古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宋代作为我国古代音乐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丰富多彩的词体歌曲、古琴音乐,戏曲和说唱音乐形成这一时期的音乐纵横交错、纷繁复杂特点个性化.其中姜白石的艺术歌曲和郭楚望等人的琴曲音乐摒弃了对战争的控诉,转变为对山水气势的描绘,反映了人们从就得美学思想中觉醒,这一时期的音乐比过去任何时代的音乐都意境高远.元代,少数民族掌权,元杂剧正是在蒙古贵族对汉族实行残暴的统治以及高压手段的情况下产生的,关汉卿和一些元杂剧作家以及反映元代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大量涌现.《琴论》、《唱论》是专门论述古琴演奏和戏曲演唱的学著作,他们的出现推进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进入又一个历史高峰.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小曲、传奇、京剧诞生,专业性比较强的音乐论著也大量出现;由于统治阶级实行武力统治,大兴文字狱,其音乐内容已不同于封建社会带有明显贵族气派的词体,它更多地显示出市民文艺的通俗性,反映了新兴资本主义萌芽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强烈反抗.

2 人文关怀是美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建构与逻辑

相对于中国音乐教育宏大的历史背景而言,美国音乐教育的历史背景则相对较为薄弱,但其影响力则是不可以小觑的.尤其是近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给美国音乐教育以质的发展性推动,然而,其音乐教育的显著特征表现为现代性的人文关怀.

2.1 人文关怀是美国音乐中的发展与背景

在美国,音乐一直作为主干课程为社会人士所认可,并且,成立了诸多的音乐教学院校.其中,大多数音乐课程也植身于综合性的大学之中,其中,招生规模庞大、组织复杂、师资充实、设施完备,甚至在大学中有成立了以音乐学院为核心的若干学院,可以进行其他专业学位的课程的选修,但很大程度上来说,除通常的文理课程外,还有工程与技术、偏向于理科和管理类等.当然,前提是音乐课程是主修改课程之中,其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知识的通材.其中一大批综合性大学生注重学生音乐方面的研究工作,他们不仅拥先进的设备、还有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在一些重点领域还设有向高校和社会输送教学和研究人才为双重使命的科研院,除此之外,还设有一些高端领域的研究机构.许多综合性大学生附带有高级专业学院,如声乐、器乐、混和乐等门类.尤其是在英美俄等国家,其音乐教育方面,三国可以说是绝的优质教育,并取得一系列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功,值得其他国家借鉴与学习.当然,值得注意的是音乐教育性质更加侧重于公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外的非学位性质的教育,不属于公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范畴,而属于人文教育的范畴.对于美国这个新兴国家来说,音乐教育的历史是相当短暂的.大体上可以回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兵员的不足,美国许多高中毕业生开始离开学习生活,奔赴于欧洲和太平洋地区作战,为了鼓舞军人士气,美国社会人士发起音乐的梳理与音乐课程的建构.

2.2 人文关怀在美国音乐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美国音乐教育的人文关怀性是继美国音乐教育的服务性和开放性发展的新的趋势,表现在:第一,美国音乐教育课程内容的人文关怀性.在音乐教育的教学课程中更加注重学员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更加针对学员的学习程度,对音乐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相对应的调整.第二,充分的利用了课程内的音乐作品、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的同时,也更好的满足了社区内学员的需要,促进美国音乐教育的再发展.美国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音乐教育,同时,在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使音乐人材富于社会人文关怀,作为音乐教育积极发展的主体推动力.各大音乐学院与教学院系为培养一批优秀的高质量音乐人才,采用了诸多措施与方法,它们的教育注重实践性,教育中的民主意识与实用观念加强.在进行音乐教育办学的过程中,越来越趋于制度化、民主化、多元化.

3 当下我国音乐教育实施的路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