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美育音乐教育范文

美育音乐教育全文(5篇)

美育音乐教育

第1篇:美育音乐教育范文

在兴趣化学习的推动下,学生对音乐有了感觉才能有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走进音乐世界内探秘的好奇心,作为老师则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曲家的意图和心态,进而理解音乐表达的“美”,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意识。在第一堂音乐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欣赏了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作曲的独奏曲《思乡曲》,曲子悠扬婉转,使之很多学生静静聆听,音乐的力度、情绪等对比很容易地加深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最终以实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

关于“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里,有学者提到音乐情感体验的三个作用:一是多重感情体验可使高中生具有一种探索未知的驱动力,毕竟通过优美或熟悉的旋律才接受音乐是肤浅的,只有了解作曲家的心意,才能在情感驱使下进一步探索音乐的美妙;二是通过认真的态度通过音乐手法去了解作品的内涵,驱使学生认真对待音乐的基础便是真实的情感体验;三是情感体验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学习以外天地的向往和关爱。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美感,如果连最起码的情感体验都没有,何来“审美”?在艺术欣赏中,学生的审美情感往往是伴随着他对作品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解而产生的。在艺术里,在审美活动中,情感与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

在音乐欣赏课中欣赏了多部作品,体验了多体情感的时候,活泼好动的他们,自然会在实际生活中寻找那份真情,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才是音乐教育的根本。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可以放飞想象力。如果师生间没有宽松和谐的气氛,学生就难以发挥本身的自主性。如果学生在紧张和不安中接受知识,又如何迸出思维的火花?如果只是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得不到学生的互动及参与,既让学生觉得音乐课无聊,又减低了老师上课的积极性,音乐课还要培养“美”的宗旨没有得到实现,失去了培养审美情趣的价值。

有句谚语是“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富于艺术性的风趣语言才可能粘住孩子的心,帮助尚处于发育时期的孩子发现美,启迪思想,激发其兴趣爱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情趣,增长其智慧。

语言就是讲究抑扬顿挫之感,随着课堂情绪高低,始终贯穿着课堂,是知识点连接的纽带,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以某种声响信号为中介,直接刺激着学生的听觉,如课堂包括了音乐的声响,老师语言的声响……等,幽默、想象的语言,总能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心田,使课堂气氛和谐统一,师生共同完成审美体验的课堂。语言的锤炼,又是我们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人与人的沟通需要语言来表达。

音乐教育的根本就是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现,拓宽学习音乐的渠道,改变狭窄、封闭的课堂为开阔、开放式的音乐学习,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引向自然、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角色的扮演,就应该是授人与渔的本事,将音乐中带有的美好情感表现于现实生活,用审美的态度对待周围事物,音乐教学就将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融入社会的发展,真正地走进时代,将以前封闭、难懂的内容转变,以内容活泼,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回归学生的世界,增加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内容健康向上的通俗音乐、电脑音乐等,解决学生与“高雅音乐”形式的鸿沟的障碍。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同学们正确地认识通俗音乐。特别是对一些积极向上、充满爱国情感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将某些优秀的通俗音乐文化尤其是一些励志方面的有动感、有生活的器乐音乐尝试带入课堂,活动课堂气氛。即不让课堂内容呆板,也能培养学生审美体验。

第2篇:美育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美育;音乐教育;三位一体

加强美育是我国教育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音乐教育作为学生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的重要实施途径,在审美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何使学生更有效地融入美的教育,如何提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完成美的教育,这是当代音乐教育中应当持续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内涵与其政策透析

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理论研究历史悠长,基于其内涵与相关政策的分析,从理论层面解析美育存在于小学音乐教育的深远意义。

(一)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内涵

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在《教育大辞书》的美育条目中言到:“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先生将美育称之为美感教育,即“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美育是以感性的形象体系为媒介、以情感人为特征的。在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中,美育的根本宗旨即为拓展主体、完美人格,美化人生,将美感教育贯穿于个体生命的整个生活历程中,促进美感教育空间的扩大化。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即为音乐审美。音乐美的基本涵义产生于主客观的完美结合之中,是音乐的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

(二)关于美育的相关政策分析

199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做出重要部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现代化美育体系的总体目标,即到2018年美育资源配置和管理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2018年5月,教育部与山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山西省人民政府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推进美育教育工程,深入推进艺术“2+1”项目,以班级为基础,积极组织开展合唱、校园集体舞、儿童歌舞剧等群体性活动。各市以三晋历史文化艺术为重点,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要将历史文化艺术传承纳入到学校的建设中来,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逐步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局面。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美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即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发展,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要求从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加强组织保障四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音乐教育作为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条即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此理念奠定了音乐审美及审美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二、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现状分析

自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开始,小学音乐教育一直都是“首当其冲”的角色。在美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审美教育的渗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分量。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现状分析是实施美育策略的重要前提。现如今小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现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教学主体与客体配合程度低下

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过程的表述为师生双方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以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整个的教学程序应包含教师教的程序与学生学的程序两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师生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起始点。教学主体与客体的区分不应单纯局限于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均可以灵活的进行角色互换。现阶段的课堂师生配合方面主要有两种现状:第一,教师填鸭式授课,学生机械式摄入知识,音乐课堂与其他学科没有本质区别,学生兴趣急剧下降。第二,教师上课时间无法保障,通常文化课考试前音乐课教师自觉“消失”。学生对于音乐课等其他所谓“副科”教师没有同等的尊重,对于学科缺乏重视。这两种现状直接导致教师钻研动力下降,学生上课兴趣降低,步入学习的恶性循环之中。笔者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音乐课与音乐老师并没有过多印象,对音乐课堂中的教育内容更缺乏记忆。

(二)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创新缺失

教学方法与模式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恰当的教学方法,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教学效果的实现。我国小学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普通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即为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应用,检查评价五大步骤。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有大部分主动权,控制教学过程,支配教学进度。学生的参与度明显缺失,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丧失。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提高了教学课堂的效度。大多数教师在面对新教材时依然本着传统授课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忽略了新教材中对于“美”的基本诠释。例如,人音版教材第六册第一单元《春天》,其中包含着《春到沂河》的欣赏、《春天举行音乐会》的演唱等,皆从多方面表述春天的生机盎然。在此单元中,教师教学中应当在教材要求内容基础上加入对春天画面感的描述,学生经历“听觉—视觉—感知”的三大步骤学习,形成联觉反映,充分发挥音乐是实践性感知体验的特殊性,使学生从内心发出春天美的感叹,从而促进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提升。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方式单一片面

教学评价是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包括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诸因素进行全方位的考核。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小学音乐教育的考核方式包含以下几种:第一,阶段性考试,即为传统意义上的期末考试,主要以考查学生教学内容完成程度为主,基本方式为演唱本学期学习的歌曲,大多数教师会考查考试中的歌曲。第二,抽评测。教育局针对各辖区学校音乐教学现状实施艺术抽评测,抽评测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抽评测内容主要包含演奏乐器、演唱歌曲与基础知识测评三方面,抽评测结果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种。学校针对抽评测会进行相应时间段的突击训练,学习结果一般均为合格。第三,学校活动中的音乐部分。小学均有些许基本活动,例如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歌咏比赛、元旦联欢会等,活动中音乐部分为必不可少的内容。节日活动的对象为班级中有音乐特长的个别学生,缺乏面对全体学生的音乐教育反馈。

(四)对于音乐审美教育观念的偏差

音乐美的本质是在一定的审美理想支配下的丰富而有序的感性样式。音乐美中包含着形式美与内容美,形式美是指音乐本身具有的音高、音强、音色与音长;内容美则是一种联觉反应,即为听觉、感性、视觉、情感体验的无意识过程。针对现如今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形式美的教育成为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要教学目标,而对于内容美的情感体验过程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及较少,对于形式美与内容美延伸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更难以体现。由于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因而音乐美存在着它的特殊性,其非语义性、直观感受性、听觉感受性对于审美教育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其特性导致音乐可以更为直观的使学生享受与理解美,也因为其特性使得学生对于美的学习变得缺乏理论性。针对小学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侧重于感知美的教育应当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音乐审美教育观念的偏差不单存在于教师,也存在于学生、家长的价值观意识中。

三、“三位一体”美育机制的策略探究

针对小学音乐教育中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从教学过程中各步骤提升审美教育的效能。美育机制的建立是现阶段国家对于审美教育推行的必要环节。笔者提出“三位一体”美育机制建立,即课堂教学、学校活动、特色校外活动三方面。基于此美育机制,提出对应的策略。

(一)面向全体学生,发挥第一课堂的美育功能

《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音乐课程理念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提到:义务教育现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堂作为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至关重要。音乐新课程标准中针对现行小学音乐教材建议实行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的情感教学模式,即参与-体验模式与情境-陶冶模式。通过审美体验,让学生主动参与或直接体验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的审美激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体验,提升学生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同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为例,从教学内容的编写不难看出,美的教育贯穿于每一课。朝夕(1课)与冬雪(7课)是用音乐让学生体会风景美;农家乐(3课)与快乐的少年(6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感知生活美;可爱的家(4课)与故乡(5课)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家乡美。教材中主要的教学程序为聆听、演唱、知识与技能、编创与活动四个方面。教师可以在四个教学程序中相应增加些许美育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增强审美教育在音乐课堂中的体现。例如第5课故乡的聆听环节中加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歌曲。通过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性介绍、民族服饰图像演示等内容的加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国家不同风味的民族特色,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编创与活动环节可以将学生按照家乡方位分组,提炼家乡的独有特色,通过语言或自创歌曲等方式表现,从语言与音乐的角度体会故乡美,增强学生的故乡归属感。在教学课堂中加入审美教育内容是提高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最直接途径。通过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程序的调整与扩展,可以更为全面且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

(二)融合各类音乐课程资源,营造优良的校园美育环境

音乐课程资源是学生接触音乐的重要依托。丰富音乐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美的能力是教学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全方位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效度是实现学生吸收美育的重要途径。第一,实现“双基”知识体系,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从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两方面出发,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增添阶段性艺术活动,试卷测评会加速学生对于艺术认知的“公式化”学习,变化多样的艺术活动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享受美。例如“你出题我来答”的积分活动,师生互换角色的活动促使学生提高知识学习的严谨程度,无限度范围的知识问答可迅速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青少年的求知欲强这一特性会帮助其大幅度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在基本技能环节中,除去传统艺术节技能竞赛之外,还可采用重奏、合奏等艺术形式,音乐会、快闪等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的重要方式。在音乐中感受美,在音乐中学会美,通过音乐创造美,努力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新时代青少年,是审美教育的最终效能。第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山西省人民政府基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提出在教学中创新美育活动形式,要求“全省每三年举办一届省级大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鼓励各市、县(区)、各级各类学校举办艺术展演、校园艺术节等活动。继续支持高校艺术院团和文艺团体开展高雅艺术和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原本传统校园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各类姊妹艺术,提高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音乐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依附于各种不同形式的表达。音乐与美术、戏剧等艺术门类的融合必将使审美教育“事半功倍”;在小学教育中其他学科也可以与音乐有较好的“合作”。比如配乐诗朗诵,通过音乐的渲染将诗中的意境体现得更为贴切。它可以在传统音乐配乐的基础上增添伴奏音,没有任何歌词,只有简单的人声哼鸣,进而提高学生的多声部音乐听觉感受力。第三,实施综合艺术美育,提出音乐教育戏剧。国家美育研究与发展中心秘书长、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美育研究会副会长丁旭东对“音乐教育戏剧”做出解释,即在新时代美育改革背景下提出“音乐戏剧+教育戏剧”的综合性艺术美育的新观念、新形态与新路径。它以音乐戏剧为手段,提升学生以审美与人文素养为核心的全面素养。在日常教学中,结合现有的教材,在音乐乐曲赏析与学习的基础上提出歌舞(教育)剧、音乐童话(教育)剧等各科目协同延展的音乐教育戏剧形式。

(三)结合特色文化,提高学生感悟美的听觉感知

中国是一个具有多种民族文化的大国,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均具有其鲜明的特色,同一省份的各城市都会有属于各地区独有的民间文化,让学生接触民间文化,懂得家乡美、国家美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入的审美教育重要环节。在日常教学中创新美育资源平台,健全美育协同机制;组建大中小学校美育教学联盟、文艺工作者援教联盟,依托联盟搭建农村美育支教平台。第一,实现校本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提高本土民族文化的音乐渗透,实现美育实施的目的。校本教材在国本教材与地方教材的基础上加入本土民族文化、非遗艺术形式、校园文化等形式内容,形成具有特色性的校本教材。例如在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课教学内容(美丽家园)中,教师可以从《我的家在日喀则》这首歌曲内容之后增添扩展内容,主要针对当地城市歌曲或以描述学生故乡歌曲,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将内容扩展化;还可鼓励学生积极创作或创编关于描述城市风土人情的歌曲,促使学生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与历史渊源,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同时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第二,有意识的将“非遗文化”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它神秘且有魅力。现如今,繁华的现代化建筑与生活方式已将这些文化瑰宝掩埋。大部分少年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生活的城市并不了解。小学教育应当是学生接触民间文化最为有效地途径。民间音乐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文化形式。将非遗文化中的传统音乐带入学校音乐课堂,聘请艺术家和民间艺人进校园,成立美育教学辅导工作室。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演示与故事讲解,将民间音乐从静态的传承变为动态的音符,让学生切身遨游在传统音乐文化魅力的海洋里,提高学生感悟美的能力。综上所述,审美教育是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中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如何更好地形成审美教育常态化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具体实施策略的实行,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美育机制,切实从音乐教育升华至审美教育,并贯穿于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向峰.文艺美学辞典[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2]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8.

第3篇:美育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美育;音乐教育;对策;探究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实际现状和特殊性

由于普遍中小学教育对音乐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因此,学生们获得的教育知识十分有限。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学生们普遍音乐素养较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而对于美育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来说,除了需要对学生们早期基础知识的缺陷进行弥补外,还要对其人格修养的塑造方面予以强化,从而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传承。现阶段来说,普遍高校对于美育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认知层面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单纯认为只要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基本上就能够完成美育中的音乐教学任务。显然,这种理念存在较大偏差。对早期的音乐教师来说,其接受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以一对一为主,直接传授基础节能,造成教师自己无法适应当前选修课程的形式和内容。由于学生们的基础水平差异化明显,使得课程教学的质量相对较差。此外,有些高校内部没有开设音乐院系,因此在开设选修课程的时候,相关教师都是其他专业的教师临时顶岗。由于具备音乐素养的教师不多,课程的整体数量自然也很少,可选择的类型也十分有限。即便学生们十分喜欢音乐,愿意选修音乐课程,往往很难有机会选到,甚至有些学生在校期间从来没有选修到音乐类课程。在实际授课的时候,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也都以音乐欣赏为主,形式十分单一,同时没有相关制度进行监管。同时教师手里也没有统一的教材,无法提前设计教案,因此经常会有无法有效把握教学目标的情况出现。如此一来,美育便会演变成智育,只能单纯向学生们普及知识内容,而对学生自身情感层面的体验有所忽视,造成学生们兴趣度较低,探究欲望较差。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高校内部社团便成为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最佳组织。但是,由于社团没有教师进行指导,学生们只能自主展开练习,对于音乐内容的认知也会变得十分浅薄,无法做到深入探究。长此以往,社团还会沦为“垃圾音乐”的聚集地。总体来说,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一直都处在缺位的状态。即使许多学校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内容十分单一,方式也极为死板,导致学生们很难有效融入到课堂之中,对于音乐本身的理解也产生偏差。在当前社会,低俗的“喊麦”音乐已成为人群中的主流文化,而传统的高雅音乐却遭到了人们的忽视。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高校音乐教育的探究工作便显得极为重要。

二、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对策

对于美育教育来说,音乐教育一直都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可以促使人们自身的审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还能丰富其内心的精神世界。正是基于这一特点,高校理应提高对美育教学中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

(一)机构组建

为了保证音乐教育工作可以得到全面推进,首要的工作便是提高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除了需要完成基础知识教学,还要体现出立德树人的基本思想,才能为之后的音乐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其中的首要工作便是创设专业机构,以此为之后的资源配置、优化结构以及实施教育等多个方面提供帮助。在新时代背景下,还需要不断探索全新的发展途径,对原有的教研机构不断完善,改进工作机制存在的不足。如果高校内部有设立音乐专业,还可以在其中设置音乐教育部门。如果高校内部没有设立音乐专业,可以尝试在校内的美育中心下设置音乐教育部门。如此一来,教师团队的管理工作将会更为合理,同时还能对场地条件及乐器设备以及音响设备各类设施进行落实。海南大学在近几年就创设了校内艺术团。为了提升艺术团的科学管理水平和艺术品位,培育精品校园文艺节目,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提高艺术团团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水平,营造精彩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定期展开排练和训练任务,如此便使现有的资源得到了合理分配和整合,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综合性人才。

(二)师资培养

对于音乐教育工作来说,师资永远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同时也是确保教学任务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相比传统的专业音乐教育,美育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与其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并非所有音乐院校毕业的教师都能够胜任美育音乐的课程教学,从而造成相关人才的数量变得少之又少。因此,政府理应采取一些措施提升师资培养的效果,以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人才。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可以尝试开设相关院系,专门针对美育教育中的音乐课程进行全面讲解和分析,从而能够培养出一些有着独特音乐素养的综合人才。不仅如此,各个高校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特色,提升培养效果。通常情况下,高校的首要工作便是配齐音乐教师的数量。毕竟音乐教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除了传统的声乐、器乐和舞蹈之外,还有创造和欣赏。基于这一特点,高校在进行教师引进的时候,便需要对教师自身的专业予以全面思考,同时还要定期开展一些实践类活动。比如海南大学,其音乐专业类型便包括合唱、舞蹈以及国乐等不同的活动类型,安排的教师也各不一样。对于音乐课程而言,其涉及的知识种类也非常多,因此教师自己必须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基础,做到与时俱进,学习最新的知识内容,增强自身实践技能。如此一来,教师的整体素养便会得到提高,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们更好地展开指导,提升学生们的探究欲和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对校外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聘请一些知名的音乐认识以及相关工作者前往学校举办讲座。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邀请一些知名的乐队和舞团在校内进行演出。毕竟表现活动本身有着很强的直观性效果,可以让学生们直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激发自身对音乐的兴趣度。

(三)课程设置

高校为了能够提升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首要任务便是确保开课有着足够的质量,同时数量也要达到要求。不仅如此,应该通过进行课程安排将相关选修课程也纳入到培养计划之中。如此一来,学生们在校期间,至少可以选修到一门音乐方面的课程。在开展音乐课程的时候,教师需要确保课程类型足够丰富,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除了开设一些传统的欣赏类课程之外,还可以尝试设置一些声乐、器乐、舞蹈以及合唱技巧类的课程,提升学生们的音乐技巧。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知识类课程,向学生们普及相关基础乐理知识,教导学生们如何进行歌曲创作,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于课程形式来说,除了传统的公共课之外,还可以安排学生们定期进行演出观摩,或者直接进行整体排练,从而能够促使学生们对音乐知识的学习有更为浓厚的兴趣,即便没有教师引导,其同样能够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之中。对于课程内容方面,除了需要包括一些西方经典的音乐,诸如贝多芬、肖邦、舒伯特以及巴赫等,同时还要对我国的传统音乐进行弘扬,促使学生们对我国古典音乐能有更多认识,并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努力,完成音乐传承。对于当前的美育来说,音乐教育并没有设置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各个地区也很少会针对此类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基于这一情况,高校理应结合学习和相关地区的具体情况,自主进行教材创编,引导学生们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充分感知音乐学习的乐趣所在。

(四)音乐实践

对于音乐学习来说,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学生们在课堂中完成学习之后掌握了相关知识。之后再通过课外活动和舞台表演,以此展现自我的风采,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知识内化,加深对于音乐的理解效果,增强自身整体水平。如此一来,学生们对于音乐的学习也将会有更高的喜爱程度,同时也会更好地投入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之中。音乐本身便是一种情感表达,只有在真正走出教室之后,才能有效融入到学生们的生活之中,促使其认真完成音乐体验,增强感知效果。相比中学生和小学生,高校学生的时间通常比较宽松,同时也有着更高的自由度,从而为实践活动的开展创设了优良基础。一般来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歌曲创作,同时还可以举办音乐会,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学生们可以在活动中亲自感受音乐的魅力,增强自己的学习兴趣,培养自身信心。当前来说,许多有高校内部都开设了音乐社团,这也是学生们开展实践活动最为重要的形式。为了确保活动的开设更为有序,应设置专门机构,以此做好相应的监管工作。例如,海南大学便在校内开设了艺术团,为了在校内创设优良的氛围,每一年都会开设音乐会。2017年,海甸校区便举办了第八届草地音乐会“不忘初心跟党走青春建功新时代”。多个专业的学生都参与了这次活动,诸如艺术团流行乐团的各位同学带来歌曲《牡丹江》,艺术学院的章宇豪同学带来的歌曲《我们这一代》,校园好声音团队带来了《追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丁丹阳、孙逸凡等同学也带来了歌曲《仰望星空》。整个活动十分火热,吸引了全校学生的注意,增强了学生们对于音乐实践的认知程度,提升了自身音乐素养。

(五)评价体系创设

对于音乐教育来说,评价体系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而可以对教育的实际效果展开检验,激发学生们的潜在动力,引导学生们朝着目标不断努力,及时找出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如果发现有任何偏离目标的情况,就要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调整。通常来说,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制定合理的人才标准,为后期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创设良好的基础。音乐教育本身便有着很强的特殊性,在对学生们进行考核时,不需要采取传统的书卷方式,可以依靠举办演唱会以及创造歌曲的形式,对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展开检验。需要明确的是,对于美育教育来说,其中的音乐教育并非只是进行人才培养,在进行成果考察时,同样需要考虑学生们对于音乐本身的兴趣程度和基本特点,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感受。除此之外,对于教师课程质量的考核同样十分重要。通常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确保其具有多元化特点。

(六)创设教育特色

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高校音乐课程同样需要起到弘扬我国名族文化的效果,应基于当地教育资源本身,充分发挥其优势,拓展教学内容和形式,促使高校音乐教育活动更具特色。一般来说,在开展音乐课程教学的时候,理应和当地的文化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们深入挖掘,创设一些更具当地特色的课程。尤其是需要对校内的艺术团队展开重点培养,在完成音乐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对其团队精神展开培养,进而使其综合水平得到全面增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教育来说,美育一直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然而,早期教学由于多方面因素存在导致教学质量并没有达到预期水准。为此,教师便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改进教学模式,顺应学生们的思想,促使其可以有效融入到课堂之中,进而提升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夏梦雅.浅谈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美育”功能[J].北方音乐,2018(15):162.

[2]匡勇胜,刘怡琦.普通高校美育工作中的音乐教育实施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8(8):62-65.

[3]陈剑.中国现代美育精神在高校美育建构中的三个着力点[J].中国成人教育,2017(19):71-73.

第4篇:美育音乐教育范文

1.师生节奏问答

这个练习要在节奏接龙的基础上,教师首先敲击基本拍四拍,然后每人创编一条四拍的节奏,依次接龙。在进行节奏问答时,可以先复习四拍的自由创编,然后教师拍问句节奏,其他人分别拍出答句。先用简单的节奏型进行练习,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组成的节奏,由易到难。

2.利用皮球巧学节拍

在教学中可以用皮球拍出节拍的不同,如四二拍:第一拍拍,第二拍接;四三拍:第一拍拍,第二拍击,第三拍接;四四拍:第一拍拍,第二拍接,第三拍向上抛,第四拍接。随后,教师分别演奏三种拍号的乐曲,突出节拍特点,学生跟随音乐的拍子拍皮球,学生根据动作特点总结出强弱规律。之后,教师即兴演奏三种节拍的音乐,交替进行,每次变拍子前给出相应拍号的固定音型,学生听到这个固定音型迅速变换拍球动作,做到与音乐的拍子相吻合。

以多种形式体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就没有相应的审美层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了解音乐美、理解音乐美、体验音乐美、表现音乐美。

1.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表现形式、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对歌词的理解,歌词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进而体验到歌曲之美。

2.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包括歌唱能力、演奏能力以及综合表演能力等。俄国大文豪契可夫说:“歌声是太阳,没有歌声的生活就像没有太阳的生活一样苍白、淡化。”学习唱歌是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学习者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但仅仅唱会歌曲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使学生会唱歌、唱好歌,这样才能体验到歌曲的旋律美、意境美。合唱是训练学生音准的途径,很多教师认为一定要把单声部唱准再进行合唱,其实这样很难让学生真正唱准,合唱进入得越早效果越好。越早进行合唱训练,学生的能力提高得越快,学生能够参与唱出和声效果的美好享受是无可替代的。

3.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第5篇:美育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美育;融合

音乐的殿堂中有着华丽的装饰,在这个殿堂中我们能够看到一切美丽的事物,可以将美的性灵带入到内心的深处,从而影响他们的道德品行和审美情怀。高中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在课程改革后已经备受关注,艺术对于心灵的熏陶作用是无形的,是属于精神层次的,当前的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这个精神的轨道,而在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显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对于音乐特长生的培养上,教师往往更加看重艺考的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在美育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即便是对于其他的高中生也认为只要会唱几首歌,在音乐课中能够缓解繁重的学习压力就达到教学目标了,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精神品质塑造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感受情感,陶冶自己的性灵

俄国作家契诃夫将歌声比作了太阳,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温暖的感动,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世界的五彩缤纷。音乐欣赏课中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灵魂上的洗礼,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陶醉在歌曲中那片芬芳的花园中,游走于那清幽的小径,探寻到世外最美丽的风景,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获得美的享受。例如在高中音乐《月光鸣奏曲》的音乐欣赏中,我便采取了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聆听,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美好,感受贝多芬音乐强大的心灵震撼力,首先让学生自主去赏析音乐,感受曲子的基调,在第一乐章的曲子中,基调是低沉的,高中学生已经具有这种音乐的辩识能力,在确定好基调后,再让学生去聆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有的同学说,“这种低沉中我仿佛看到了贝多芬压抑的心情,就像我在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而又无处诉说的感受”,还有的同学说,“我并没有觉得压抑,我只是觉得他是一个安静的思考者,只是略带有一丝的忧郁”,其他的同学在这位同学的语言描述中进入了一种遐想,学生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沉浸在贝多芬淡淡的伤感中,自己的情感也随着贝多芬的情感一起在课堂中弥漫开来。这节课中我采取了让学生自主欣赏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心灵上的升华,在音乐欣赏中获得了音乐素养乃至于文学素养的提升,让美在心灵深处尽情地绽放开来。

二、挖掘人文性,铸就良好的品格

高中音乐教材中蕴含着很多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格的音乐作品,教师要深入地挖掘出这些内容,去引导学生仔细地品味和探索,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得到有效的培养,音乐教学具有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性格的功效,每一个作品中都凝结着创作者人生的悲欢喜乐,教师要用他们内心的一种人性的光辉去影响我们的学生,使之在音乐中享受到美丽的人生。例如在高中音乐《祖国颂》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爱国热情,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心。这首歌曲中的欢跃的、抒情的、热烈的、气势宏伟的音乐特点给每个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其中感受到阳光普照大地的灿烂,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壮美,也感受到了人民在祖国的怀抱中那份豪迈的情怀,在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中,我们感到了生活在这样的祖国中的美好,我们赞美我们的祖国,热爱自己的祖国,音乐中强烈的赞颂使学生的内心升腾起一份爱国的情怀,在这节课的课堂延伸环节,我设置了“什么是爱国”这个探究性的问题,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人说好好学习,选择一个喜欢的工作岗位就是爱国,也有人说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就是爱国,还有的同学说友善便是爱国,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这节课中被点燃。高中学生距离跨进社会已经很近了,他们被社会上很多物质化的思想所影响,在这个时期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对于践行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体会意境,增强艺术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