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美育教学范文

美育教学全文(5篇)

美育教学

第1篇:美育教学范文

常言道:山水无情,人有情。无情的大自然美景,只有在人的面前,才被赋予了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如此,同一自然物,在不同作者笔下,由于思想感情不同,也被赋予了不同内涵。了解了这些,有助于我们很好地欣赏自然美。作为老师,就要在课文的讲解、赏析中,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去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从而使他们感到祖国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都十分可爱,油然产生一种热爱祖国、热爱自然、改造大自然的责任感。

二、社会美的教育

社会美即是社会现象的美,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美,即人的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美。语文课本中,体现社会美的内容比比皆是。学习《挥手之间》、《一次难忘的航行》、《清贫》、《梅岭三章》等,我们可以认识、、、这些美的人物身上所表现出的革命家的胆识、气概和大无畏的壮美情怀。学习《梁生宝买稻种》、《百合花》、《茶花赋》等课文,我们可以从梁生宝、小媳妇等普普通通的人身上,看到其心灵美、行为美。美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我们社会主义教育中的美育,就是要为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服务,所以教师应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以革命的、进步的、真正美的东西来熏陶学生的灵魂,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健康的审美观念,以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由此看来,社会美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师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切不可把社会美的教育弄成说教式灌输。

三、艺术美的教育

如果说,在语文课进行自然美、社会美的教育侧重于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培养的话,那么进行艺术美的教育则侧重于美的创造力的培养了,这主要是通过作文教学的手段来完成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后,他们就开始试着写作了,通过观察、思考,对大自然中的景物、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描绘。比如,针对学生作文时易出现的“直、露、快”的毛病,进行意境美的教育。告诉学生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切不可为写景而写景,同时还要注意含蓄,因为含蓄是一种更为深沉的美。此外,针对学生作文结构不当的情况,还应进行比例美、和谐美、形式美教育。形式美虽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但形式美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因而形式美反又作用于内容。所以作文时,切不可只重内容,而轻形式,一篇好的作文,也要求比例合度、匀称、和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语文课中的美是多方面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地摸索,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情感性原则

美育是教与学两方面的审美教育,教师只有先受到了美的感染,发了真情,才能引导学生去审美,这是由美育的情感教育性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师有慷慨陈词、娓娓动听的言教当然好,但教师是否真地受到了内容的感染,是否进入了美的意境,学生是能看得出来的。学生若看到教师吐了真情,露了真心,那他们也会随你进入美的境界,从而受到陶冶,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反之,学生看到教师是在做戏,虚情假意,那审美教育就失败了,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被欺骗了。这就要求教师深人扎实地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抒真情、露真意。

2.适时性原则

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审美教育的契机,掌握好分寸,尽量让学生发挥审美主体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时,能明察学生审美思维的火候,及时点拨,加一把火,学生若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语文学习中自发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那美育的效果远比教师的说教高得多。

3.切近性原则

第2篇:美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园林专业;美育;融合

1高职园林专业学生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园林是园林师通过巧妙的构思,把人为的景观与自然风光融合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场所。相较于自然景观,园林是一个更为集中典型的审美整体。园林美,美在艺术之美,美在和谐,美在自然,美在层次。人们对于园林的需求也更多地表现在精神内容方面,其审美要求远远超过物质功能要求。优秀的园林工作者不仅需要娴熟的造景技巧,更加需要对美的鉴别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园林专业学习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从而能够更好地接受、欣赏和创造园林美。因此,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其审美素养对于园林专业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2如何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2.1情境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仍然是现阶段教学的主要手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园林专业课的学习中,教师要“入境动情”,以精彩的教学内容来激发教学高潮。通过各种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在情境中感受新内容。教材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用心揣摩其用心、意境和境界,将它所具有的各种审美因素,运用审美化、情感化的语言讲课,最大程度地唤醒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对园林美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认识。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表现园林的美学特征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大量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文字、图片、音视频及动画素材,将课本中所讲的理论知识与现实当中的园林案例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讨论,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对园林艺术美进一步的消化吸收,从而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园林当中讲到园路有参与造景的作用,不同的园路,由于其曲线、材质、色彩、纹样等的不同,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应,教师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可以将园林当中不同的园路景观图片大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园林当中的“步移景异”“因景得路”。又如假山具有园林划分空间和组织空间的作用,可以选取颐和园假山的图片及视频,讲解如何通过假山的自然过渡来分隔宫殿区、居住区和游览区,并且在划分空间的同时应用“障景”的手法,使游人体会到“曲径通幽”,层层叠叠,人在景中。

2.3课外审美活动的体验

课外审美实践活动是进行园林专业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它是学科审美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实践美、延伸美、创造美的重要场所[1]。园林中的建筑小品、假山叠石、花草树木等都是园林作品中的审美要素,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欣赏园林的景致,体会“鸟语花香”的美好境界,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目的[2]。教师组织园林教学观光之前,应先向学生介绍本次教学观光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园林本身是一个艺术品,观赏园林要特别留意艺术创造的美妙之处以及如何去观赏园林艺术之美,使学生将园林课程当中的知识点和实际景观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了解园林美,并进一步学以致用。如清代李渔首创的“无心画”,将内墙上原来挂山水画的位置开成漏窗,然后在窗外布置竹石小品,使景入画,从早到晚,窗景因时而变,这就是园林艺术美的生动体现[3]。又比如园林艺术十分注意把人工建造的东西与所处的环境协调地组合起来,因此可引出园林作品设计中因地制宜,借景等概念的学习。假山的设计,讲究虚实相生,风景有虚有实,实景引人联想,虚景逐步深化,又能使学生从园林实景中浮想联翩,从而产生到情景交融的体验。所以,在学生户外体验时候,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愉快的美感,教师还需进行适当的知识点补充,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更大能量来捕捉新鲜的事物,进一步来挖掘美、创造美。

3结束语

园林美育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特别是通过加强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实现的。其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课内和课外的有机融合才能够完成,懂得欣赏自然、艺术之美,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园林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李雅华.古典园林教学与幼师学生地理审美能力的培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杜卫.景观美育论[J].美育学刊,2012,(2).

第3篇:美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美育;渗透

在学校教育当中美育属于重要的内容,小学属于教育启蒙阶段,实施美育,需要发挥出辅德、益智作用。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当中的审美因素,在音乐教学当中渗透美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保证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一、设置情境

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就是情境,教师结合音乐审美教育目标和学生心理特征,利用各种审美因素,以音乐教学审美规律为基础,设置音乐审美情境,促进音乐教学获得成功。教师设置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让学生通过触景生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可以产生审美情感体验。设置音乐的教学情境,主角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学生进入到特殊的环境,面对的审美对象也是具有土属性的,他们面临着美的形象,会产生新鲜感,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优雅仪表,和学生亲切的问候,还需要优美的背景音乐作为辅助,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感到轻松和愉快,可以获得良好的审美心境,可以对于音乐学习产生渴望情绪。创设具体的音乐教学情境,可以适应以音乐教学需求,同时也适合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当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音乐其实阶段和结束阶段都可以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可以使审美环境不断提升,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产生审美渴望,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连接当中进行利用,可以发挥出承上启下的左营,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焕发审美渴望,在教学内容当中得到利用,可以丰富原来的审美要素,可以产生良好的审美效应。

二、发展情趣

音乐教学实现情感化的重要形式就是情趣,在音乐教学当中,学生不爱学习抽象的音乐知识,通常长期进行单调的技能训练,无法产生学习兴趣,甚至还会厌倦音乐。音乐教学的情趣性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使技能训练变得丰富多彩,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使机械训练变得更加愉快灵活。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形象性和趣味性以及娱乐性,实现音乐方法的情趣化,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快乐,也可以让他们对于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音乐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各种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歌曲当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并且对于音乐家的优秀作品进行讲解,激发学生没害的情感,提高他们对于生活善恶的识别能力,可以深入了解歌曲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教师通过示范,可以形象生动表现出作品,触碰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师在备课阶段,可以深入了解音乐作品,并且带着感情去演奏,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教师通过利用生动的音乐语言,引导学生走入到作品当中,可以让他们进入到音乐角色当中,明确作品的创作心情,帮助学生把握音乐形象,对于作品进行全面的了解。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对于歌词进行朗读,在音乐教学当中融入思想教育,通过生动的艺术想象和音乐感情对于学生形成感染。音乐教学的情趣性特点,可以使教学美的属性体现出来,通过各种音乐活动,丰富学生的经深入世界,使学生对于音乐产生更大兴趣,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在音乐实践中的感受美和欣赏美

良好的小学音乐课堂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到音乐界和社会生活的美,也可以体会音乐的旋律美。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思想感情,使其可以更好的识别善恶,引发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深刻体会歌曲的美。音乐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创作更多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的审美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这样才可以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当中。在课堂中可以利用音乐魅力,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他们通过各种动作展示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要想使音乐的质量不断提高,需要结合儿童好动的心理,通过生动的游戏,使复杂的音乐原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让学生通过外化的形式展现自己的各种感觉,不仅可以带给别人美的感受,也可以使自己表演欲得到满足。在系列活动当中,教师还要为学生设置创造性的形式,例如创编歌词和创造声音等,不仅可以动口、动手,也可以开洞那劲,活跃在音乐世界当中。例如在学习《小雨沙沙》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播放雨声沙沙的录音,让学生听一听声音画面,随后播放这首歌的旋律,教师在利用动画展示出种子发芽等画面,那么学生就直面的观看新歌的画面,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看画面,可以对于词义进行深刻的掌握,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对于音乐旋律的感受力和鉴赏力,综合音乐和其他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四、结语

在音乐教学当中,可以在多个层次实施美育渗透,将音乐的美育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可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使我国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不断得到提高。总而言之在音乐教育当中,教师组织各个环节的教学,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和动听的音乐打开学生的心扉,焕发学生的美感,使学生的心灵不断得到净化。

[参考文献]

[1]徐亮.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美育应用[J].黄河之声,2017,07:61.

[2]朱晓洁.浅谈茶艺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与创新培养[J].教育观察,2016,05:78-80.

[3]汤磊.试论新课标下古典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2011,10:44-45.

[4]韩金森,徐宁宁.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施策略——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价值工程,2011,33:209-210.

第4篇:美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美育;审美

美育可以理解成一种属性,这个属性在人身上的最终体现就是品格、修养与情感。美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声乐教育,而审美教育是美育教育的核心。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组成,声乐教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教学完成于审美的过程中。换而言之,就是说教师引导每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的美,对其学习兴趣进行逐步地培养,使其能够在基础兴趣的支撑作用下而完成审美过程,并且不断获得审美经验的积累,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感知美、认识美以及创造美夯实基础。

一、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性

美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懂得鉴赏美、感受美,养成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谈及美育,人们容易联想到的就是音乐、美术及相关学科。因为美育能够帮助人们发现美、享受美、追求美与创造美,因此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声乐。人们掌握了声乐技巧之后便能通过科学的发声技巧与艺术化的语音加以结合,释放出悦耳动听、生动多姿的听觉形象,也就是所谓的歌声,使内心的情感以及凝练的文字以恰当的旋律表现出来。专业化的声乐教育中有人们熟知的通俗唱法教学、民族唱法教学与美声唱法教学等,但都是较为专业的唱法,而本文研究的是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教师需要学习的声乐演唱。针对声乐教育这种艺术类的科目而言,美育教育就如同血液一般存在于声乐教育的各个细节中,可见,声乐教育中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所在。

二、学前教学声乐教学中美育渗透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在学前教育中涉猎的声乐教育,并非是想要培养出一位位优秀的声乐演唱者,而是将主旨放在如何培养这些幼儿教师学会科学的演唱方法,正确理解歌词与歌曲旋律所要展现的情感以及美感,从而帮助孩子对演唱产生兴趣与爱好。也就是说,幼儿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挖掘声乐中的美感,正确的对其进行鉴赏并尝试去创造美,这样才能使学龄前儿童更好的感受到教师传达的美。

(一)合理选择声乐教学内容

在声乐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注意筛选,主要教授蕴含丰富哲理与思想的声乐作品,帮助学龄前儿童获得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一般来讲,可将优秀作品划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反映严肃历史题材的;具有强大号召力和时代感较强、源自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反复锤炼和加工的民族性较强的;富含丰富的情感性的抒情类等等。人们的聪明智慧以及辛勤的汗水均凝聚在这些作品中,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应当注重要和儿童的接受能力相适应,通过教师的多次教授,使儿童可以在较小的年纪就能够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以及优秀的文化产生相应的了解,奠定其对祖国的热爱与崇拜,使儿童的情绪更加积极、乐观,从而简单地了解声乐内容中提及的人物、事件以及情感,在此过程中获取美育的渗透。

(二)掌握良好的声乐技巧

在声乐教学中,最为基本的特征就是声音,是歌唱者通过自身发声器官对音乐作品予以演绎的一种成果。声音的审美是在审美主体与声音客体之间的对应关联上建立起来的,对于任何人而言,其能否具备美的特质,需要对其声音固有的特质进行一系列相关检验。不同人的声音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的人声音委婉低沉,还有人声音豪迈粗犷,那么两者对应的声乐训练以及适合的乐曲风格自然各不相同。只有选择合适的节奏与旋律,才能使之良好的融合在一起,展现出最佳的效果。学前教育幼儿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就是演唱儿童歌曲,因此,幼儿教师想要在学前教学声乐教学中更好地实现对美育的渗透,就必须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音准与节奏。所谓正确的演唱方法指的就是正确的发声方法、呼吸方法以及咬字方法等。幼儿教师只有自身在正确掌握了这些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教育引导儿童掌握这些方法,从而正确地学到歌唱的技能。正确的音准与节奏表现在教师不仅能够将歌曲正确的传授给儿童,也能对儿童演唱过程中的节奏与音准加以识别。即便是儿童,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他们也能够从歌曲的演绎上审视出歌喉的美丽与否,所以作为幼儿教师,音准与节奏的正确掌握是十分重要的。

三、以往声乐教学中的不足

(一)声乐教学方式相对落后

传统的声乐教学过程,一般的教师进行的是示范讲解和自身单纯经验的教授。实际开展歌唱活动时,很多学校缺少相关的音乐器材与设备,使得学龄前儿童在声乐方面的学习受到了一定的抑制。当前一些幼儿教师在歌唱活动中很少会使用到丰富的音乐器材,导致教学方法较为枯燥,也难以吸引幼儿的兴趣。同时,这种方法的教学上,教师因为缺乏器材的辅助,只能单纯的从语言的角度上指导幼儿进行学习,教学效果不够明显。这样的声乐学习方式,不能使孩子活泼的天性与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出来,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育教育的渗透。

(二)声乐教学目的不明朗

现今,艺术院校的不断扩增,使得家长增加了选择上的困扰。之所以家长如此重视声乐教育,就是因为其认识到了声乐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声乐技能,才能更好地获得音乐技能,使孩子能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许多艺术院校或机构创办者在音乐设备的硬件上引进较为先进和全面的国外器材,在师资力量上也以声乐教师的既有学历作为聘用和收费的衡量标准,这也致使家长对高学历的教学成果信赖有加。但是这种表现恰恰反映出了声乐教学目的的偏差,同时仍需引起注意的就是一些家长在社会传媒的严重影响下,单方面的推崇声乐学习,不惜在孩子的声乐学习上投入较大的资本,以此希望孩子可以发展成优秀的歌唱家,这种思想无论是在荣誉方面还是经济方面均展现出了功利性。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孩子最开始都不是主动要求参加声乐学习的,而是家长们强制性要求与督促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孩子自身都未能对声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引起重视,声乐教育中美育的渗透也因此难以开展。

(三)与幼儿之间感情的贯通较为缺乏

在现代教学中,包括声乐教学在内的各个学科都存在三个基本的功能,就是实现该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生自身感情的发育。可以说,整个音乐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关于声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离开特定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水准,音乐作品的演唱和表演都将成为空谈。专业技巧是敲门砖,只有通过娴熟的业务技能和精湛的声音技巧才能使作品的艺术演绎趋于完美。虽然歌唱技巧十分重要,但是想要使艺术得到成功的表现并不是说仅仅具备成熟的歌唱技巧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单纯的对歌唱技巧进行不断的训练是不足以将艺术成功的展现出来的,只有歌唱者同作品本身实现情感上的交融与共鸣才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但是一些幼儿教师在声乐教学上单方面的对声乐技能进行传授,却忽视了对情感的指引,导致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效果可见一斑。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包括声音力度与语言讲解能力在内的音乐技能与独特艺术手段,还需要通过感情与儿童在声乐教学上形成情感的共鸣。

四、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实现美育渗透的建议

(一)正确理解与教授歌曲的内容与内涵

一些幼儿教师在演唱歌曲的技巧上虽然不会存在问题,但是若仔细聆听其对儿童歌曲的演绎就会发现其缺乏感情、不能吸引孩子的兴趣。这种情况表明教师在演唱时没有歌曲的歌词与旋律进行仔细的斟酌,单纯的为了演唱而演唱。若仔细思考,则可以发现,很多儿歌都能勾勒出美好的童真画面,演绎上也存在明显的强弱对比与欢快的节奏,若能在演唱时对这些特点与细节引起注意,便能够使歌曲拥有鲜活的生命。只有在演唱的过程中应把歌曲表现得丰满有活力,才能吸引孩子,并且每个孩子在聆听歌曲的同时会有不一样的想象,这即是享受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二)善于引导儿童自由发挥想象

幼儿教师应当根据歌曲节奏的不同种类对儿童进行引导,使其能够将自己真实的情感与想象自由的发挥出来,可以让儿童在聆听教师演唱的同时自由的做出肢体上的律动,这样儿童就会在欣赏美的同时不由自主的对美进行创造。众所周知,“音乐是全世界人民共通的语言”,歌声本就是美的体现,是音乐最具体而通俗的体现,而对美的认知要从孩童时期就开始。幼儿教师在进行声乐教育时,应当认识到歌声中的美是时刻存在的,歌声不仅是美的一种载体也是美的一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幼儿教师更好地在声乐教学中将美育渗透给孩子。

(三)按照儿童的喜好甄选歌曲

想要使儿童对声乐教育感兴趣,就需要寻找到容易吸引其注意力的关键点,以此引导其感受与体会歌曲中存在的美感。此外,由于儿歌在旋律上存在不同的形式,有上行的、下行的,还不乏波浪形的,每一种旋律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帮助幼儿教师更好的帮助儿童鉴别每种旋律所表现的情绪,从而对音乐表现出的语音加以认识。教师也可以用朗读歌词的形式,让儿童自由想象歌曲表达情景,从而产生美的感受。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简要叙述了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性;从合理选择声乐教学内容、掌握良好的声乐技巧两个方面分析了学前教学声乐教学中美育渗透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认为以往声乐教学中的不足表现在声乐教学方式相对落后、声乐教学目的不明朗、与幼儿之间感情的贯通较为缺乏三个方面;最后从正确理解与教授歌曲的内容与内涵、善于引导儿童自由发挥想象、按照儿童的喜好甄选歌曲三个方面提出了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实现美育渗透的建议。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汪伟林.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律动情感教学方法策略[J].音乐时空,2012(04):103-104.

[2]李磊.谈学前教育声乐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法[J].音乐时空,2015(13):129-130.

第5篇:美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借景审美;意境美;创造美

美育教育是一种艺术教育。这种艺术教育和其他艺术教育一样需要老师和学生情感的交流。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利用真正的东西来陶冶他们的灵魂,培养其健康高雅的情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塑造符合现代要求的髙素质人才的重要一环[1]。而以反映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的中文课程,正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科目。文学的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他是一种最普遍、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所谓“借景审美”就是作者通过对精心挑选的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种方法。在我们接触的文学作品中,这是十分常见的。

一、深入分析作品,充分提示其“内在美”

大学中文教材的编写,很注意撷取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就其内容而言,美即广泛而深刻。就其形式而言,美即千姿百态又绚丽多彩,各具特色。诸多作品诸多美。如果让学生独自去欣赏,领会会有较大困难。这是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知识功底的差距所造成的。因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提示作品蕴含的“内在美”,才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进而受到美的教育。如,《荷塘月色》写的不过是“荷塘”“月光”这些普通的景物,但作者都是将其写的形神兼备,韵味无穷。如写出水的荷叶向亭亭的舞女的裙,绽开的荷花像少女"羞涩”的脸庞;薄雾中的月光像笼着轻纱的梦;树缝里的灯光是“瞌睡人的眼”。作者把静夜里的荷塘和月色写的千姿百态,饱含诗意,意在展现出一个素淡朦胧、和谐宁静的令人向往的美好境界,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隐隐的哀愁渗透于景色的描写之中,达到情景交融境界,这就是文章的“秀婉美”。

二、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意境美”

(一)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优美的意境

意境,就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物),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感情融和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中文教师如能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往往能引导学生在一瞬间领略大自然的美,或启示学生在日常中享受生活之乐。如《老三界》里“山药露宿”中的景物描写:“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写极其寒冷的感觉,显现出环境的艰苦。而之后的写景中却流露着作者不无欣赏的情趣,觉得眼前之境“真是我生平没有见过的奇观”。尽管冷的发抖却等闲视之,充分表现了革命者那种热爱生活的乐观心情。这种人物的精神美九在学生从景物美的感觉中显现出来。

(二)抓阅读中的解题,指导学生以审美的观点审题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理解了题目,就可以大体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反之,作文中如果审准了题目,就会按要求作文,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首先通过解题,让学生明确从课题就可以看出这一课主要写小兴安岭的美丽。然后抓住中心词美丽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怎样抓住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变化,具体写出小兴安岭的美丽。通过审题、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一篇好的借景审美的文章,它所借助的景物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并不是信手拈来的

现在大学学生在写作时,却往往不太注意景物的选择,观察到什么就写些什么,并不注重抒情审美的效果。例如1:有位同学写了一篇《月圆人圆》,同时是要抒发中秋之夜与家人团聚的幸福、欢快的感情。但作者即在文中选择了这样的景点来描写:“月亮渐渐升起来了,这处群山连绵起伏,山脚传来的犬叫声打破了夜的宁静,衰落的梧桐叶落在井旁”这段景物描写中,作者就是用了一种平淡无奇的写法,看到什么景物就写什么景物的方法来写景,这样写毫无文学效果。例如2:“犬叫声”往往是生人进村所致,且这种声音并不美。落在井旁的衰落的梧桐叶更给人一种凄凉之感。正是由于作者写景时没有经过选择,没有有的放矢,结果,与家人团聚那种欢快、幸福的心情也没有能表达出来,反而适得其反。倘若把这段景物描写中的景点改换一下,改为“银盘似的明月高悬在头顶,皎洁而柔和的月光沐浴着大自然的一切,天幕上缀着宝石般的星星也在调皮地闪着他们明亮的眼睛,井旁的梧桐姑娘也在清风中扭动着身姿,在这样的一个祥和而静怡的夜晚,我们房子里时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这样写,效果就完全不同了,那种与家人团聚,幸福、欢乐的心情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了。

三、激发培养学生创造美

大学中文教学中的审美,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文学的迷恋、对生活的乐观、对自身的信心、对美丽的敏感等。在中文教学过程中,创作美的直接表现就在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去表现美的感受,这就是作文。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大学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在教中文作品时,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作品脉搏,发现作者的思路,寻求发现引起作者创作冲动时的感情触发点。以所学课文未诱导,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兴趣,提高其感受美的能力。学生在写作思考的时候,有可能会产生超出人们想象的观点,人称标新立异。对学生的标新立异,教师应多鼓励、多倡导,培养学生的坚持精神。有些同学如果对景物的特征了解的不深、把握的不准,就很难于达到抒情审美的效果。如有位同学在文中写道:“拉上窗帘,我们在教室里看书,时而邀着太阳坐坐,时而和月亮说说悄悄话。窗外有时下着雨,细听着小雨滴滴嗒嗒地敲着窗户,想要进来的样子,可怎么也进不来……。”学生的本意,是想借窗帘抒发本人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但写作者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如“月亮的乳白底色上印着许多闪亮的成行的米兰花,每当抬头看见那开得正艳正浓永不调谢的米兰花时,我就不由自主地哼起《米兰》”这首歌,就不由得想起老师那每日孜孜不倦的身影,想起老师在课堂上谈古论今的精彩讲演,想起我们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的痴迷……,经过这样一改,注入了学生们的感情色彩。其次,没有扣紧窗帘来借助外景抒发感情。文中提到的“太阳、月亮、小雨”都与窗帘的存在而动了情。如把“太阳”比成“含笑的小伙子”。“月亮”比成是“温柔美丽的姑娘”,“小雨点”比成是“活泼可爱又调皮的小弟弟”。这样一来,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学文.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大学出版社,2017.

[2]陈红,郭悦.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新思考想[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