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走势范文

宏观经济走势精选(九篇)

宏观经济走势

第1篇:宏观经济走势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企业发展;影响;对策

一、宏观经济环境对现代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融资环境的影响。企业筹资的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足够的资金支持是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最基本的保障,而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的现状下,国内外的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融资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从国际环境来看,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着我国企业融资环境。如2008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渐席卷全球,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我国很多企业融资困难,甚至导致部分过分依赖国际资金的企业惨遭破产,可见,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到我国企业的融资发展,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部分企业筹资渠道单一、过分依赖国际资金的弊端。

从国内环境来看,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着我国企业融资环境。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以利率为核心的调控机制,政府如果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会放出更多的货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就会更加多样化、贷款渠道也会更加顺畅。

(二)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引导虽比不上计划经济政策那样明显,但政府进行的很多宏观调控政策都会给企业或多或少的带来一些指向性影响,促使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紧跟宏观经济走势 创新企业发展战略

宏观经济是企业发展的指向标,未来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面对日益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企业应保持清醒头脑,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不断推动企业战略转型,促进企业与市场经济的融合。

(一)保持清醒头脑,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态势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因此,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想做好自己的企业,首先要成为宏观政治形势、经济形势的分析家,同时保持自己企业的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要灵敏。

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密切关注国际宏观经济形势与国内宏观经济态势,依靠冷静而理性的分析,确保企业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尽可能降低企业风险。为此,企业重大决策应尽量集体进行,吸收有关人员的参与决策,这是确保企业决策科学性的有效途径。比如,青岛著名品牌海尔集团,改革开放以来,海尔总裁张瑞敏就敏锐的嗅到了多元经济的新气息,从单纯制作冰箱,逐渐扩展到洗衣机、冷柜、酒柜等其他产业,大大扩展了其影响力。海尔从最初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今天全球家电第一品牌,与历代经营管理者的与时俱进、紧跟宏观经济形势不无关系。

(二)结合企业实际,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在当前宏观经济态势下,企业应注重联合重组,走集团化发展之路。美欧债务危机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大调整和大重组的新动向。为此,企业应结合企业实际,积极顺应宏观经济发展大势,突出强强联合,在联合重组中优化自身结构,走集团化、集群化发展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态势,如黑龙江省的哈电集团就是在与国外企业的兼并重组中趟出了新路子,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此外,现代企业还应积极顺应宏观经济形势,注重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走创新发展之路。创新是新时代宏观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现在和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市场对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认可和支持,因此,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依托于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推动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

(三)不断与时俱进,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发展。要想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就必须不断与时俱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永葆青春活力。比如,传统的医药化工企业对环境污染较大,但在建国之初,国家将国民经济的发展放在了第一位,那时的医药化工企业高度重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产量,以满足日益庞大的医药消费需求。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认识到了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不再提倡牺牲环境式的经济发展,此时,具有前瞻性的很多医药化工企业积极顺应宏观经济走势,高度重视提高技术含量,严格控制污水污气的排放,比如通过对甲基多巴等产品的技术革新,大大降低了废污的产生,有效的保护了环境,促进了医药化工企业的发展进步。因此,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要紧跟宏观经济走势,积极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主义市场宏观经济形势,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坐标定位,创新企业发展战略,自觉趋利避害,抓住宏观经济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早日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宏观经济走势范文

近几年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对医药商业企业来讲也是改革力度最大,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最多的时期,企业一方面面临加入WTO的挑战,国外资本和企业进入中国药品分销市场与之竞争;另一方面,“三项制度”改革的深化引发了企业命运的变迁,给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医药资本结构、体制、市场格局、营销模式、工、商、卫关系都在变局中寻求新的突破。

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是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面分析宏观环境及各种医药改革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正确把握市场脉搏及发展方向,重新选准在市场中的定位。要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探索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和模式,善于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同时进行,才能在变局中赢得生存与发展。

流通领域改革仍需提速

目前,我国的医药商业已步入微利时代,流通领域改革仍需提速。几年来,受政策因素及市场理性、非理性竞争的影响,医药商业已步入微利时代。医药流通领域出现了新的竞争态势和格局,呈现国内竞争国际化;单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单纯追求市场份额竞争转向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竞争;市场竞争转向直接争夺客户,争夺销售终端;产品竞争则转向品牌之争;企业正从各自为阵的单一领域竞争转向生产、流通、医院全方位的资源整合,逐步建立起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完善供应链之争。

因此医药商业企业必须加速改革的步伐,进行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的创新,要以节约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规模化程度为目标,以推进企业产权制度创新为重点,推动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在竞争中形成一批有实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按照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向,推广批发企业实施配送制,零售企业实行连锁经营制。加快经营结构的调整,要抓好品种、网络、服务,增强市场控制力,扩大企业市场活动空间;要通过资本运营策略,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加快医药商业企业的优胜劣汰步伐。

认清形势,把握机遇

21世纪,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到来,人们珍爱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越来越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完善;以及农村“两网”建设,医疗卫生基础建设的加强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为医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市场契机。平稳增长依然是医药市场发展的主基调。企业应根据卫生资源的重新配置、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变化,确定品种供应和营销策略。要瞄准OTC市场、农村市场和社区卫生服务这一阵地,加快开发新的市场领域,扩充网络、扩大市场可供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以拓展企业经济增长的空间。

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变数增加,医药市场的诸多变数仍将使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药品招标采购、药品降价、GSP认证提速、药品分类管理等一些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将加剧企业经营管理的难度。为此,企业必须在市场利润逐步萎缩的情况下,迅速完成经营方式及经营理念的转变,顺应市场趋势的变化,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抓紧调整、完善建制,促进服务,要抓好低成本策略的推进,在管理上开源节流,加强与厂家的战略联盟;抓好重点品牌品种的资源,保证其可持续发展;抓好创新服务,逐步实现向服务性企业迈进;抓好物流运行管理,凭借配送优势,提升服务水平,寻求经营观念和经营模式的突破。

第3篇:宏观经济走势范文

中国白酒行业进入了稳定的发展期

从1997到2004年间,中国白酒产业逐渐从中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过渡,很大一部分过剩产能被剥离出来,当前正处于黄金增长期。产品结构的变化,中低端产品的产能被剥离出去,实现了从中低档酒向高端酒过渡,相应的提价带来的效应使白酒产业规模在增长。

在烈性酒的消费上,全球消费最高的国家是英国,烈性酒在整个酒水消费中的比重占到了18%~25%,在大部分国家,比如日本,烈性酒在整体酒水消费中的比重占到了10%以上,与目前我们国家的白酒消费水平比较吻合,可以预计,中国白酒的消费量进入了一个平稳的阶段。

现在是最好的时候

用两组数据进行分析:人口结构的变迁是引领白酒消费最重要的因素。白酒消费最主要的人群年龄在35~44岁之间,这个人口结构的比例在2005年到2015年之间会保持增长。以日本为例,在35~44岁之间的人群,人口比例在增长或保持较高水平的时候,对烈性酒的消费呈现出高增长的态势,当35~44岁这一人群,人口比例呈下降趋势的时候,烈性酒的消费量也在下滑。目前,我国35~44岁这一人群的人口结构最有利于白酒消费。从2015年之后,随着中国人口结构调整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时候,很可能会面临白酒消费的下滑,白酒的销售也会出现下降。目前的形势是消费量在平缓的增长,消费价格也在增长,带动着整个产业规模的增长。我们预期在未来的5~8年内,中国的白酒行业会继续增长,到2015年的时候会出现变化。

未来中国白酒产业是波动式增长

白酒产业最典型的一个特征是政务消费引领商务消费,商务消费再引领个人消费。政府GDP增长带动固定资产投入的增长,随之也会带动白酒消费的增长。白酒消费量和白酒消费的规模跟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成正比关系。我们看到,随着GDP增长以及中国固定资产投入的增长会带动白酒消费的继续增长。从未来看,中国经济会进入一个持续波动的状态。过去的3~4年中国经济都在持续高速增长,未来3~4年中国经济可能要经历迂回曲折的过程,处于波动状态。在波动的时候,就意味着白酒企业在经济的高峰期可以高额盈利,在整个经济的低谷期,也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所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波动,白酒产业在未来将呈现波动式的增长。

中国白酒产业是一个中等竞争强度的产业

中国白酒企业的数量在逐年递减。数据统计,1998年时,中国的白酒企业有1400多家,到现在只剩将近900多家,这个说明整个白酒产业在不断进行调整。调整的背后,是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水井坊等知名白酒品牌在中高端市场销售额的快速增长。2006年的数据显示,这四家企业当年的销量只占当年白酒总销量的8.8%,收入和利润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了15.4%和13.4%。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白酒产业在不断增值,产业结构在增值的过程中,整个产业内的销售收入和利润都在上升,这进一步肯定了产业增长的大趋势。所以说,中国白酒产业是一个中等竞争强度的产业。

在一个中等竞争强度的产业里,白酒企业应该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追求产品的优化。茅台、五粮液和国外像轩尼诗这样的知名烈性酒品牌相比,差距还很大,产品的发展空间也很大。中国经济的增长会带动白酒产业需求和消费量的增长,高端白酒市场规模不容小视,高端酒的提升空间很大。另外一个就是白酒板块在股市的表现。自年初以来沪深两市指数反弹高达50%,食品饮料行业反弹幅度4铴,高端白酒板块只有30%。白酒板块在股市中的表现应该引起白酒企业的关注。

白酒企业三个方向

多元化

白酒企业最典型的特征是现金流充裕,负债率很低,这为多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产权利益的改革,要么多元化,要么成为多元化的一部分,会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

平台化

据我预测,白酒行业以后会诞生一两个像LV这样的大企业,实现对各个品牌的管理,以整体的协同效应产生巨大价值,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有人会说,白酒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很强的传统意识观念,不容易被整台,可美国有一个产业和白酒业很相似,但它就实现了平台化――这就是美国的乡村音乐。美国的乡村音乐也非常具有地域和文化的特征,可现在所有的乡村音乐运作都属于时代华纳。中国白酒产业也会诞生这样的大公司,整合资源,在同一平台下,各个品牌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共生共赢。

第4篇:宏观经济走势范文

关键词:适度通货膨胀率;货币供给增长倍数;均衡目标增长率;政策涵义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5.017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5-043-03

一、我国经济均衡目标增长率的逻辑推导

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何种阶段,国内学者研究颇多。刘迎秋(2002)得出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20年前后我国经济发展将处于“次高增长阶段”的观点。陈佳贵和黄群慧(2009)得出2005年以后我国整体的工业化进程步入中期后半段的结论。刘迎秋(2009)指出未来10―15年我国经济发展将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后半段向工业现代化迅速过渡的国民经济较高增长阶段的结论。借助钱纳里标准模式,本文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向发达经济的初级阶段过渡这一阶段。

确定与我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相适应的均衡目标增长率是关乎我国经济能否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郭庆旺和贾俊雪(2004)运用消除趋势法、增长率推算法和生产函数法,得出1978―2002年我国年均潜在经济增长率估算为9.56%,并认为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波动的轴心。刘树成等(2005)运用HP滤波法、生产函数法和菲利普斯曲线法也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了估算,得出“未来5―8年的中期内,潜在经济增长率可把握在9%,适度增长区间可把握在8―10%的区间”的结论。沈利生(1999)借鉴克莱因使用的反映投入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分析法,通过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变通,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及其变动趋势做出估计,得出1999―2010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为9.1%的结论。

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高位运行且波动较小,一般不超过1个百分点。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如果经济增长率低于8%,则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偏冷、国民就业和福利蒙受较大损失;如果经济增长率超过10%,则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过热、通货膨胀率上升、资源供给紧张,国民福利也会遭受损害。因此,把9%作为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如10―15年)国民经济均衡目标增长率的轴心符合我国实际,把9%±1%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均衡稳定增长的目标区间,±1%作为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的正常波动范围。

二、与经济均衡目标增长相适应的适度通货膨胀区间

市场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市场交易过程反映的是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也反映出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的供给和需求状况。一旦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总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供求关系的矛盾就会通过价格表现出来。如果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供给总量不能满足实体经济交易活动总量和结构的需求,不仅无法实现实体经济的交易关系,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的供求关系本身也会发生断裂,或者表现为通货膨胀,或者表现为通货紧缩。

图①。通过对图1的观察,得到以下启示:第一,在曲线BA段区间,曲线斜率较大,通货膨胀率变动较小,而此间经济增幅很大。这表明国民福利的改进程度大于通货膨胀带来的国民损失,存在国民福利的帕累托改进。第二,在曲线的B点左侧和AC段区间,曲线斜率较小,通货膨胀率变动幅度大于经济增长率变动幅度,此间国民福利的改进小于国民福利的损失。第三,在C点之后,曲线斜率为负数,这表明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国民福利会因此而损失越来越严重。从经济增长和国民福利改进的角度看,曲线AB区间所对应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是政府实施宏观管理和调控的重要目标区间。因为在该区间内,经济增长的通货膨胀代价最小、国民福利改进的程度最大。

由此,我们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来确定上图所示的适度通货膨胀率区间。一般度量通货膨胀率有3个指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为了更加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的实际,充分反映同期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以及服务和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动,我们用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来代表通货膨胀率,它是用当年价格计算的GDP增长率与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增长率之差得出。为此,我们构建如下理论模型:

GDP-GDP-1=C+GDPD+GDPDe+(t) (1)

其中,GDP代表GDP增长率,GDP-1代表滞后1期的GDP,GDP-GDP-1表示通货膨胀变动导致的GDP增长率的波动,用GDP表示;GDPD代表同期通货膨胀率,GDPDe为同期内预期的GDPD;(t)为随机误差项,代表影响GDP增长率波动的其他因子。

在现实经济中,当期通货膨胀常常是前期通货膨胀的延续,民众对通货膨胀预期是很合理的。假定民众对通货膨胀预期是稳定的,那么本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常常是上期已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水平,即GDPDe=GDPD-1。由此,(1)式可以变换为:

GDP=C+GDPD+GDPD-1+(t)(2)

选取1978―2008年度数据为处理对象,为消除价格波动影响,以1978年为基期,对GDP进行指数平滑调整。所有数据来自于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借助计量软件Eviews5.0,对1978―2008年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做WLS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GDP=0.8198+0.1030GDPD-0.2561GDPD-1(3)

(18.9205)(5.6220) (-13.4455)

该模型各项回归结果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当总体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平稳,即GDP=GDP-1时,且无加速通货膨胀预期实现,即GDPD=GDPD-1时,通过公式(3)可以算出一个GDP平减指数阈值GDPD',大约为5.4%。这个值大致对应图1的A点。介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按照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操作应当留有必要余地的原则,把6%作为我国未来一个较长时期适度通货膨胀的控制上限,这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

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图1中B点所对应的通货膨胀率水平,即适度通货膨胀率的下限。常理上我们认为零通货膨胀率作为适度通货膨胀率的下限可能是合适的,但实际上零通货膨胀率在经济运行中并非合理。首先,零或过低的通货膨胀率难免引发通货紧缩;其次,零或过低的通货膨胀率会导致名义利率过低,使经济在衰退期的货币政策失灵;最后,由于工资刚性的存在,零或过低的通货膨胀率会导致经济衰退期劳动力需求的下降,进而导致失业率上升,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国外已有学者对该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伯南克等(1999)通过总结德国、瑞士、瑞典、西班牙、英联邦、加拿大、奥地利、新西兰和伊朗等国家的实际经验,得出这些国家的一般通货膨胀率目标是1%―3%的结论。不同国家由于经济构成、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别,因而适度通货膨胀率的下限应该与本国经济运行的实际相关。结合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年通货膨胀率接近或明显低于2%的年份,我国经济运行波动幅度较大,有些年份甚至陷入经济衰退。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3%作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适度通货膨胀率的下限符合我国实际。

综合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个3%―6%的适度通货膨胀率区间。也就是说,该区间是与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目标9%相适应的通货膨胀区间。

三、最优货币供给增长倍数与经济稳定增长

经济增长离不开货币的稳定供给。学术界经常用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指标来分析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货币供给及其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日益加深。但目前很少有学者研究货币供给及其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对比关系。其实,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就提出了“货币供给增长倍数”,这对研究货币供给及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对比关系十分重要。

“货币供给增长倍数”是由费雪方程推导得出的:

M+V=P+Y (4)

对公式(4)两边取自然对数后对时间t求导:

m+v=p+y(5)

得出货币供给增长率是:

m=(p+y)-v (6)

“货币供给增长倍数”也就相应为:

mx/y=p/y+y/y-v/y (7)

式中,M为货币供给,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Y为产出;小写字母分别代表相应指标的增长率,下标x代表货币供给类别,mx/y就是“货币供给增长倍数”。

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和M2三个层次:M0代表流通中的现金;M1是M0和活期存款之和;M2是M1与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和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的总和。M1是狭义货币量,M2是广义货币量,M2-M1是准货币。

我们常用M1/M2来衡量货币供给的流动性。这对关于在不同经济增长率下选取哪一种货币供给增长倍数有着重要意义。M1/M2代表狭义货币供给相对于广义货币供给的比重。当M1/M2的比值趋于增大,即现实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在广义货币供给量中的比例上升,货币供给的流动性增强,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这表明人们的消费信心和投资信心增强,经济有趋热的倾向;反之,当M1/M2的比值趋于减小,即广义货币供给量中的准货币比重上升,货币供给量的流动性减弱,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这表明人们的消费和投资信心减弱,经济有趋冷的倾向。

借鉴刘迎秋(2009)的研究成果,我们能看出1978―2008年中国适度的货币供给增长倍数区间(见下表1):

从表1可知,要保证我国经济在未来稳定持续运行,即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9%的均衡目标增长率时,m1的最优货币供给增长倍数是1.892,可以得出最优供给增长率为17.0%;m2的最优货币供给增长倍数是2.177,可以得出m2的最优供给增长率为19.6%。

四、政策涵义

从适度通货膨胀率区间与经济稳定均衡增长的关系上,我们可以得出:只要经济增长率处于9%这一均衡稳定目标时,即宏观经济实现均衡稳定增长时,若同时期内的通货膨胀率低于或明显低于3%时,此时需要更多的借助政府宏观政策的实施,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等来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若同时期内的通货膨胀率高于或明显高于6%时,此时需要政府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力度,使国民经济恢复到正常发展水平;若同时期内的通货膨胀率大体处于3%―6%时,就可以初步认定此间的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良好,无需对宏观运行过程实施更多的外部干预,可通过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实现国民经济的更快增长和更大发展。

通过判断M1/M2比值的变化,对在经济景气循环中(即经济运行总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波动)选取哪一种货币供给增长倍数有着重要意义,这也折射出M1和M2的宏观景气循环政策信号效应存在差异。大量经验表明,M1增长率较高的年份,大都是经济波动幅度趋于扩大和景气循环趋于高涨的年份。对应表1的情况,就是当GDP年均增长率为10.0%的情况。这时,应该选择逆向的宏观调控方式,即应更多的用M2的增长倍数来评估当期货币供给增长率的高低和总量的多少。此时的货币政策从操作上讲就是要保证M2的增长率是当期GDP增长率的2.059倍。而M2增长率较高的年份,大都是经济波动幅度趋于收敛和景气循环趋于衰退或者经济景气循环仍未走出低谷的年份。对应表1的情况,就是当GDP年均增长率为8.0%的情况。同上,应该选择逆向的宏观调控方式,即应更多的用M1的增长倍数来评估当期货币供给增长率的高低和总量的多少。此时的货币政策从操作上讲就是要保证M1的增长率是当期GDP增长率的2.004倍。

总体来讲,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走势的因素有很多。但从逻辑层面来讲,只有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与我国经济均衡稳定增长相适应的适度通货膨胀率和最优货币供给增长倍数,才可以更好地指导宏观政策的科学选择和有效实施,保证我国经济长期较快增长和持续健康发展。(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刘迎秋.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的逻辑与方法探讨[J].经济研究,2009,(09):15-26.

[2] 刘迎秋.次高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 陈家贵等.中国工业化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J].经济研究,2004,(05):31-39.

[5] 刘树成、张晓晶、张平.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J].经济研究,2005,(11):10-21.

[6] 沈利生.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变动趋势估计[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2):3-6.

[7]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论中国经济高速健康增长的货币支持边界[J].经济研究,1995,(01):11-19.

[8]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

第5篇:宏观经济走势范文

一、2001年以来经济发展纵向比较

(一)国内生产总值

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增速连续8年全国第一,“十一五”期间每年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均在15%以上。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9725.8亿元,同比增长16.9%。人口增长相对稳定,人均GDP增速紧跟GDP增速。2009年。全区常住人口2422万人,人均GDP、40225元,同比增长16.5%。

(二)三次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结构从2001年的23.4:40.4:36.2演进为2009年的9.6:52.4:38。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465亿元。为历史最高。内蒙古地区近年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主要得源于投资拉动。“十一五”以来,每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比重均在70%以上,2009年达到76.8%,同样为历史最高。

(四)地方财政收入

一方面,地方财政收入逐年增长,但进入“十一五”以来增速减慢,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378亿元,增速为24.5%;另一方面,“十一五”以来,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始终高于GDP增速,地方财政收入对GDP的比重稳步上升。2009年为14.2%,区域财政收入能力逐步增强。

(五)进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FDI

2001-2008年,内蒙古地区进出口总额稳步增长,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年进出口总额为67.61亿美元,同比下降24.1%。2001-2009年间。进出口差额逐步扩大。2009年出口与进口差额达-21.3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加,吸引外资能力进一步增强,2009年达29.84亿美元。

(六)存款与贷款

存贷款余额稳步增长,存贷比进一步下降,资金外流现象进一步加剧,2009年区域内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373.7亿元,同比增长32.1%;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6292.5亿元,同比增长39%,自2001年以来当年贷款增速首次超过存款增速。

(七)城乡居民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9年,城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5849元,农牧民纯收入4938元,两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趋势,城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牧民收入从,2001年的2.84扩大到3.21。

(八)城镇化和城镇登记失业率

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2009年内蒙古城镇化率为53.4%,比2001年增加约1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不断降低,从2005年的4.26%下降到2009年的4.05%,促进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二、与其他经济区域省份横向比较

以2009年末为统计截面,分别选择东部、中部、东北等三大经济区域的江苏省、湖北省、辽宁省与西部地区内蒙古自治区进行横向比较。可以发现:

1 在四省区中,内蒙古GDP总量绝对值最低,但人均GDP高于湖北和辽宁。仅次于江苏。在增速方面,内蒙古GDP和人均GDP明显高出其他3省区。

2 三次产业结构与比较省区基本吻合,内蒙古第三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3 从4省区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在内蒙古、辽宁等西部和东北地区尤为明显。

4 内蒙古与湖北、辽宁等省份地方财政收入差距不大,明显低于东部沿海省份江苏。从单位GDP的财政收入能力来看。内蒙古较强于湖北和辽宁,但低于江苏。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内蒙古在4省区中最不平衡。

5 在对外贸易方面。内蒙古进出口总额明显低于其他3省。当年出口额下降幅度高达35%。明显高出比较省区。内蒙古外向型经济对国外市场依赖性更大,受金融危机影响较重。

三、内蒙古工业化阶段判断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发展状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实现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而工业化实现阶段又分为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工业化后期阶段。表1是工业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值,

根据工业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值,我们选取《内蒙古自治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工业化阶段的特征值进行了计算,计算所得的数值如表2所示。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内蒙古自治区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总体来看,2001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具有较为明显的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特征,财政收入持续增加,外商直接投资FDI继续攀升,城市化进程加速。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得到控制,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但是,内蒙古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区情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GDP的增长还主要靠投资拉动,第三产:业有待加快发展,对外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回升较慢,FDI总额较小,吸引外商投资能力较弱,区内资金外流现象进一步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

四、未来宏观政策环境浅析及下一步发展展望

2010-2030年是西部大开发加速发展阶段,主要目标是:巩固基础,培育特色,实现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升级。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将在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把唯GDP增长方式的观念逐渐转到政府公共服务上来同时未来将把重心放在发展特色产业上,如能源化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农牧产品深加工和旅游产业等6大产业。此外新的西部大开发十年规划将延续部分现有的优惠政策。比如:国家对西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倾斜政策等,都将延续并加大力度。2010以来,国务院多次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强调必须以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进一步完善政策、强化支持。将在改善民生、“三农三牧”、交通、能源、信息、市政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特色优势产业、西部重点区域开发、对内对外开发开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走向深入。

第6篇:宏观经济走势范文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是:经济高速增长、物价温和上涨

1、一季度经济高速增长,反弹力度超乎预期

中国经济继续复苏,总量增长迅速,经济景气程度逐步回升。在总量指标方面,当季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比上年同期增长5.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8%,第二产业增长14.5%,第三产业增长10.2%。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19.6%,比去年同期增加14.5个百分点。一季度社会总发电量948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79%,比去年同期增加22.8个百分点。在景气指标方面,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双双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其中,一季度企业景气指数回升至132.9,比去年同期增加27.3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回升至135.5,比去年同期增加34.4个百分点。

一季度经济增长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总需求强劲增长,增长动力更加平衡。总需求增长主要体现在3方面:其一,消费增长保持强劲势头,热点消费快速增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17.9%,比去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家具、家电、建材、汽车、通讯消费增速高于整体增长水平。其二,投资增速小幅回落,但仍保持高位。由于基建投资回落,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26.4%,延续自去年9月起的下降趋势,房地产投资则增长35.1%,比去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为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三,对外贸易继续恢复。一季度我国实现进出口总额6178.5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其中出口3171.7亿美元,同比增长28.7%,进口3161.7亿美元,同比增长64.6%,一季度累计贸易顺差144.9亿美元。

从三大需求比例来看,经济增长动力更为平衡,经济对投资的依赖正逐渐减弱。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拉动经济增长6.2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的4.6个百分点;投资拉动经济增长6.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的8个百分点有明显下降;净出口的贡献为-1.2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的-3.9个百分点。

第二,总供给扩张明显,但产能过剩风险逐步加剧。总供给恢复主要有两方面体现。一是工业生产扩张的趋势明显,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5.1%,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11个分项指数全部上升,其中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采购量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均超过55%,制造业积压工作量增速明显;从业人员指数达到52.1%,用工规模出现实质增长。二是微观主体经营状况好转,2010年1-2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867.4亿元,同比大幅上涨119.7%,较2008年同期也上涨39.8%。

投资迅速增长导致产能急剧扩张,产能过剩风险逐步加剧。受前期高投资的影响,重工业的增长速度达到22.1%,高于轻工业的14.1%,这是自2009年7月以来连续第9个月重工业增速高于轻工业。这种产能的急剧扩张并没有伴随相应的需求增长,产能结构性失衡的风险还在加剧。

第三,市场性自发需求有所提升,但仍未全面恢复,市场力量仍不稳固。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市场自发性投资需求仍未完全恢复。一季度,投资的自筹资金增速有所上升,达到33.6%,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增速达到21.9%,但二者增速都低于整体38.7%的增长水平,国内贷款仍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资金来源。从消费需求来看,政策刺激力度较大的消费行业增长较快。在3月份的消费结构中,家具、家电、建材消费分别增长40%、24.8%和21%,汽车和成品油市场分别增长36.2%和39.2%,增长速度均高于整体增长水平。

2、一季度物价温和上涨,结构性特征较为明显

2010年一季度物价上涨幅度不大。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最终收于2.2%,其中3月份CPI同比上涨2.4%,低于2月份的2.7%,环比下降0.7%。

一季度物价上涨呈现显著的结构性特征,食品价格、居住价格上涨较为明显。3月份,在CPI涉及的类商品中上涨最快的为食品价格,达到5.2%;在其他导致CPI指数上涨的因素中,居住价格上涨2.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4%,烟酒及用品上涨1.6%;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四大类商品价格指数则出现下降。

另外,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升十分迅猛。一季度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50%。

二、当前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虚高、通货膨胀压力、房地产泡沫和人民币升值压力

1、中国经济增长存在虚高,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结构忧,后三季度维持当前态势比较困难。

一季度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而未来这种基数效应的作用可能不再明显。去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仅为6.1%,而之后的3个季度随着经济的平稳复苏,经济增长率不断上升。因此,在未来3个季度里,基数效应将导致大多数经济数据同比增长出现下滑。

政府刺激因素逐步衰减,市场自发投资需求恢复仍有待时日。一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增长5882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048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降低53.2个百分点。在结构调整的政策背景下,中央项目投资已出现明显回落。尽管已开工项目到位资金的惯性力量会使得固定资产投资不会很快降低,但长期来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逐步减退。

消费刺激政策效果递减、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短期内难有大作为,消费增长的不确定性仍很大。以“家电下乡”、“汽车购置税”为代表的消费刺激政策将会延续,但基于耐用品消费的周期性特征等因素,2010年这些政策的效果可能递减。此外,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一季度已现疲态,剔除物价因素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出现下滑,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放缓,市场性消费需求受制于收入增长缓慢也难以快速增长,未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不会大幅增加。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不会持续加速、人民币可能升值,外需增速可能下降。

第一,2010年世界经济整体向好,但随着库存调整的结束以及政府支出新增动力逐渐削弱,经济恢复速度并不会持续加速,我国出口的快速恢复性增长可能很难维持。第二,随着人民币新一轮升值周期的到来,我国的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将下降,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第三,世界经济不平衡的逆转可能严重影响到我国贸易顺差的改善情况,未来我国贸易顺差可能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贸易逆差出现概率也将增大。事实上,三月份我国贸易逆差为72.4亿美元,是自2004年五月以来的首次月度贸易逆差。

2、温和式通货膨胀渐行渐近,成本因素推动物价上涨可能性较大。

前期宽松的货币投放导致通胀压力较大。一季度我国货币供应量逐步回落,但仍处于历史高位,3月份M2与GDP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速缺口分别为10.6个百分点和4.4个百分点,较2009年底水平有所减少。但考虑到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间的滞后效应,我国仍然面临由前期宽松货币投放带来的通胀压力。

在经济全面过热可能性很小且价格为结构性上涨背景下,物价不太可能全面大幅上扬。一方面,历次通胀都发生在经济过热时期,总量的持续高增长是通胀发生时期的重要特征,但现在看来在后期维持一季度的高增速存在困难,我国经济全面过热的可能性很小。另一方面,CPI中除食品外其他的成分商品价格上涨速度比较缓慢,部分商品价格不升反降,CPI上涨表现出较强的结构性特征,短期内难以出现全面物价上涨。

需求拉动型通胀和输入型通胀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但仍需要提防可能出现的成本推动型通胀。2010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约在10%左右,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需求拉动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国际石油价格和国际粮食价格目前的上升属于恢复性的,今年继续上升的空间不会很大,输入型通货膨胀也不会很明显。虽然随着企业利润水平的改善,微观主体消化成本的能力增强,但国内旺盛的固定资产投资将拉动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行,上游产品价格涨幅持续领先于下游产品的格局将从成本上带来通胀压力。另外,“提低、扩中、调高”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可能导致劳动力成本上涨,并进而引发“工资――价格”螺旋。

3、房地产价格上涨迅猛、房地产投资增长迅速,房地产泡沫问题日益严重。

房价飙涨伴随房地产投资高增速,房地产泡沫成分不断增加。3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7%,环比上涨1.1%,增速继续维持高位。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增长速度迅猛,一季度销售额快速增长57.7%,比去年同期加快34个百分点;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5.1%,比上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为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我国房地产泡沫累积严重,泡沫破灭风险增大。房地产总值同GDP的比值、租金房价比是衡量房地产行业是否存在泡沫的国际通用指标:我国家庭持有房地产价值与名义GDP的比值多年来持续增长,2009年已突破2的警戒线,高于美国次贷危机前1.65的水平,与日本在地产泡沫最高峰时持平;从租金房价比来看,2004年后我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涨幅明显高于房屋租赁价格指数的涨幅,目前部分城市的租金房价比已超过1:400,远远高于1:230的国际合理水平。

4、汇率调整的国际政治压力与国内经济压力间的矛盾使得人民币升值问题日益复杂化。从国际政治压力来讲,美国等重要贸易伙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复苏本国经济、扩大本国就业都希冀人民币升值。

华盛顿方面认为,阻碍美国总统奥巴马创造就业岗位目标实现的主要障碍之一是人民币币值低估,这种低估通过造成中美间的巨额贸易逆差而导致美国就业岗位减少。欧洲央行主席特里谢、欧元区集团主席荣克也在近期发表言论,称中国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使得欧洲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价格过高,而中国在出口上占据价格优势。

从国内经济压力来讲,维持出口快速增长需要汇率政策的支撑,而治理热钱则需要人民币升值。汇率政策是我国贸易战略的政策工具,尤其在国内经济仍未完全企稳的情形下,这种作用更为明显,人民币升值将会削弱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出口造成不利影响。但另一方面,汇率长期保持不变会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大量的热钱涌入将破坏国内资本市场的稳定,也会带来通胀压力。

三、鉴于当前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在货币政策方面暂且不会加息,在汇率政策方面将有计划地推进人民币升值,在房地产政策方面也将加大调控力度、遏制房价过快增长

1、货币政策暂不会加息主要基于以下3个原因:首先,虽然加息可以避免负利率进一步刺激投资,但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并未出现明显的过热迹象,而且未来仍存在一定概率回落,因此,加息可能打击经济复苏的良好态势。其次,我国当前物价上涨主要是结构性的,物价全面上升的概率很小。由于拉动CPI上涨的食品、居住等成分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小,加息并不能通过调节供求起到价格抑制的目的。3月份的CPI环比有所下降进一步说明了不可控的通胀压力仍然很小,未来即使出现通胀也只是温和的,以加息方式抑制通胀没有必要。最后,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加息会加剧国际热钱的涌入,进一步加大升值压力,打乱我国汇率改革的节奏。

2、汇率政策将有计划地推进人民币升值,虽然短期内可通过增加进口、减少贸易顺差,来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但是中长期内仍需依靠积极推进汇率改革,汇率政策要打破升值预期和加强热钱管理。

未来将有计划地推进人民币升值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短期来看升值将对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出口型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被压缩,外商投资的热情将有所减退,外需下降将考验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定性,短期内高涨的升值预期还将导致国际热钱大量涌入,加剧房地产等领域的资产泡沫。二是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利大于弊。由于人民币币值在长期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存在被低估的倾向,升值能够使人民币回归其真实价值,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升值还能够降低进口产品价格,带来财富效应导致消费增加,此外升值带来的外需下降也将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助力。

3、房地产政策也将加大调控力度,遏制房价过快增长。

第7篇:宏观经济走势范文

2009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世界经济的走势、企业的外部环境扑朔迷离,充满了不确定性。作为企业领导者,如何把握当前宏观形势和未来走势?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经济下行带来的挑战?如何在经济周期变化中寻找企业跨越发展之路?

《这个冬天有多长――2009・中国企业外部环境》通过对全国5920位企业家的问卷跟踪调查与实证研究分析,反映了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经济政策、改革热点及企业外部环境的认识、评价及建议,让我们走近并看清了企业家眼中的企业外部环境。编者根据调查中企业家们反映的疑惑和问题,访问请教政府官员、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管理学家、心理学家等资深专家学者,请他们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角度深入分析当前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发展情况,给企业家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建议,帮助企业家厘清当前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所面临的真正机遇和挑战。

《这个冬天有多长――2009・中国企业外部环境》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企业家年度问卷调查报告。

2008年8月至10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第16次全国范围内有5920位企业法人代表参与的年度问卷跟踪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2008・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及改革热点的判断、评价与建议》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企业景气状态、企业家对未来预期、企业家对相关热点问题的判断、企业家对宏观调控和改革的评价及建议等五个方面,客观反映了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改革热点的判断与建议,反映了他们对当前中国企业宏观经济环境的认知,是国内首份详尽了解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程度的调查报告。

2009年3月23日~4月10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09年千户企业经营状况快速调查”,并完成了《企业经营者对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评价和建议》调查报告。报告从2009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状况、企业经营面临的具体挑战与转机、对未来前景的预期几个方面,反映了企业家对2009年企业宏观环境的判断。这份报告反映出当前企业家对经济走势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但对前景仍看好,严峻考验中也有不少商机和转机。这对了解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状况,增强信心有着相当难得的参考价值。

第二部分,专家学者访谈。

本书约请了来自政府、大学、企业的八位专家,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不同的专业领域,对国内外社会、经济、文化及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前瞻性判断。

第三部分,专题调研报告。

第8篇:宏观经济走势范文

(一)一致指数微幅走高

11月份,我区宏观经济一致指数为94.41,比10月份微幅上升0.04点。在构成一致指数的5个指标中,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除社会需求指数外,工业指数、发电量指数、就业指数和社会收入指数均呈现上升。

注:一致指数是由一组与经济运行同步的指标合成,反映我区当前经济的基本走势,展现全区经济波动轨迹。

先行指数是由一组领先于经济运行的指标合成,可解释我区经济运行变化趋势,预测全区经济未来走势。

(二)先行指数小幅回落

11月份,我区宏观经济先行指数为99.24,比10月份下降0.3点。在构成一致指数的6个指标中,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平均消费倾向指数微幅上行;产销率指数、新开工项目指数、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和贷款指数均呈现下降。

二、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及主要指标走势

(一)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继续在偏冷的“浅蓝灯区”低位运行

11月份,我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20,连续五个月持平,继续在偏冷的“浅蓝灯区”低位运行。

注:宏观经济预警指数是由一组能够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合成,可综合反映我区宏观经济及重要领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及运行状态。

图3中,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的坐标轴为右轴。

11月份,构成我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的10个指标中,投资指数、工业企业利润指数、财政收入指数和商品房销售额指数运行于过冷的“蓝灯区”;工业指数、外贸指数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消费指数、居民收入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贷款指数均处于正常的“绿灯区”。

(二)主要指标走势分析

1.工业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微幅上升

11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工业预警指数为116.25,比10月份上升0.07点,在偏冷的“浅蓝灯区”继续上行。

2.投资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小幅回落

11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投资预警指数为120.36,比10月份下降0.64点,继续在过冷的“蓝灯区”运行。

3.消费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持续走低

11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消费预警指数为113.61,比10月份下降0.16点,在正常的“绿灯区”继续下行。

4.进出口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继续回落

11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外贸预警指数为95.71,比10月份下降1.21点,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

5.财政收入预警指数在过冷的“蓝灯区”继续下行

11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财政收入预警指数为109.42,比10月份下降0.48点,运行于过冷的“蓝灯区”。

6.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微幅回升

11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价格预警指数为102.04,比10月份上升0.002点,自2011年11月份以来首现回升,运行于正常的“绿灯区”。

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形势分析”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杭栓柱

第9篇:宏观经济走势范文

[关键词]官方PMI;财新PMI;上证指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023

1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PMI作为宏观经济景气指标被认为是预测股票市场的工具,而对于官方PMI与财新PMI(原财新PMI)这两类PMI指标却存在不少不同之处,本文研究主要目的就在于,两指数所反映的宏观经济走势哪个更能解释上证指数的波动。

12文献综述

本文以研究方法类似及研究方向类似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文献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在研究宏观经济指标对于上证指数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官方PMI、财新PMI与宏观经济的实证研究这两个方面去寻找有关的参考文献,现综述如下:

在研究宏观指标与股市波动中,FriedmanM(1998)通过对美国市场进行研究,发现货币供应或货币流通速度均对股市价格的波动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Roberto Rigobon(2003)利用了异方差模型研究标准普尔500指数,从而衡量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股价指数与政策实施具有强烈的联动性,同时认为股票市场的走势对宏观经济有显著的影响。

通过PMI(包括官方PMI与财新PMI对比研究)和宏观经济的相关性分析的参考文献主要如下:在PMI在不同国家的相关性方面,我国的张宁(2013)通过对构建对应的VAR模型得出,我们能够透过PMI指数的变动来预测经济的增长水平有效利用PMI这一指标,能够为政府部门制订经济增长计划提供有利的理论支持。在研究PMI与工业活动的相关性方面,在研究PMI与一国GDP的角度上说,MHarris,ROwens和PDSarte(2004)通过计算,认为PMI的指标对于当期GDP预测准确度能提升到12%,而对于下一期的GDP预测的提升幅度则能够高达31%。张利斌、冯益(2012)利用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的理论,运用了VAR模型证明得出PMI与当期GDP累计增速具有明显的因果关系,指出PMI是GDP的格兰杰原因,而GDP不是PMI的格兰杰原因,PMI领先于GDP走势3~12个月,能够在预测经济的走势和转折点方面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孙燕红(2014)根据PMI与GDP累计的增速走势图得出,官方PMI和财新PMI皆领先于GDP的走势3~12个月的时间。而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官方制造业PMI更具先行性,财新PMI更有同步性。制造业PMI对GDP有着很好的预测作用,是GDP的晴雨表。

通过阅读国内外的文献,我们不难发现股票市场的确与宏观经济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这为本文研究PMI指数与股票市场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而部分文献中采用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也对于本文的撰写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另外,虽然将PMI作为研究主题的论文越来越多,但两类PMI指标进行与上证指数相关性的对比分析则很少,而本文所验证的财新PMI与官方PMI的差异性却恰恰反映出了宏观经济以及对应上证指数的一些问题,所以本文的论题具有一定的现实研究意义。

2研究方法介绍

本文采用以实证分析为主,规范分析为辅的研究方法在实证分析回归分析的过程中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样本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以确保格兰杰检验的可行性,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根据计检验结果对变量的相关性进行检验。

3相关概念

31PMI指数

采购经理人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PMI)是一个综合指数,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做法,由五个扩散指数即新订单指数(简称订单)、生产指数(简称生产)、从业人员指数(简称雇员)、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简称配送)、主要原材料库存指数(简称存货)加权而成。

32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CAIXIN China Manufacturing 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由财新传媒与英国研究公司Markit集团共同编制、。该指数此前由汇丰银行,之前被称作汇丰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HSBC China PMI)。

4实证研究

41样本选取及数据选择

在选择官方PMI与财新PMI自身的对比数据选择过程中,选择样本数据靠后的官方PMI的时间作为样本量选取的起始时间,其次在选择与官方PMI和财新PMI做格兰杰因果检验的资本市场指标的过程中,本文选择了代表上证综合水平的上证指数,以期能够分析得出抽样于所有类型企业的官方PMI和样本抽样于中小型企业的财新PMI之间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哪个更具有相关性;在上证指数样本数据的时间段选取方面主要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由于之后上证指数要与两类PMI指标进行一系列的回归分析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而做这些检验就必须保证数据得通过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另一方面是选取的数据需要保证超过30个满足计量经济学中的大数法则。由于在2014年7月之后,股市受到打新事件、融资融券(以及之后的清理配资)等事件的影响较深,而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时间段的以后的上证指数代表宏观经济的工业增加值相关性程度较高,故此选择了该时间段上证指数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为方便研究,本文对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42平稳性检验

由于本文的分析样本SZZS、PMIG及PMIC都是时间序列数据,为了避免“伪回归”影响接下来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我们也要对模型进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也就是对单位根进行ADF检验。考虑到模型存在异方差性,所有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数处理,然后再进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各变量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经过对数变化以及一阶差分处理后的官方PMI与财新PMI指标都呈现出平稳的状态,从总体的情况来说,两大PMI指标在做过对数化以及一阶差分处理后时间序列的平稳性都十分良好。另外,经过一定时间段选取的上证指数的平稳性也较好,也就是说,LSZZS与LPMIG、LPMIC可以直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无须进行协整检验),也就是经济学意义上探究上证指数的走势与官方PMI、财新PMI走势的关系。

43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对于三个指标进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确定了经过对数化上证指数)、官方PMI以及财新PMI指标具有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基本条件,又因为在选定的时间段内上述三个时间序列为零阶单整数列,因此可以直接对实验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同时在格兰杰检验的过程中,通过改变滞后阶数,检验随着时间的变化,上证指数与两类PMI指标的因果关系,结果如表3所示。

4实证结果分析

同样是作为宏观经济的先验性指标,本文认为官方PMI和财新PMI与上证指数相互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经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2009年至2014年7月时间段的数据,也就是在上证指数处于时间序列平稳状态下的数据后本文得出以下结论,股票市场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能够在极大程度上解释出两类PMI指标的走势,而官方PMI能在一定程度无法解释其走势,财新PMI则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上证指数的滞后3~4期的走势和滞后2期的走势,而对于后者,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财新PMI抽样于中小企业,而中小型企业对于经济周期变动的反应较为剧烈,从而出现了财新PMI则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上证指数的走势的情况。

5结论及后续研究建议

51结论

在格兰杰因果检验中,我们发现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上证指数对PMI指数的诱导作用,从格兰杰检验中P值(上证指数变动率不是官方PMI格兰杰因的P值为00069,不是财新PMI格兰杰因的P值为00331)我们不难看出上证指数的走势和变动率,都在更大程度上能够解释官方PMI与财新PMI的走势。相对而言,官方PMI与财新PMI也同样在走势上对于上证指数具有不同程度的预见性。从指标的走势来看,官方PMI对于滞后1~6期的上证指数都不是其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官方PMI的走势对上证指数不存在解释作用,而滞后3~5期的财新PMI指数对上证指数却具有很大程度的解释作用,这说明PMI指数所代表的宏观经济的变动同样是上证指数变动的内在原因之一。

52相关政策建议

从实证分析的结论来看,样本量较少且多数为中小企业的财新PMI指数反而对上证指数有更好的预测性,有鉴于此,本文认为官方PMI可以在样本的收集方面注重一些对于经济波动较为敏感的中小型企业,单独设立的中小型企业官方PMI指数,以更好地帮助广大的投资者预测宏观经济及其所反映的股市波动。

53后续研究的建议

在时间段选取的问题上,本文为了规避时间序列不平稳的问题剔除了2014年7月以后的数据,但是在对上证指数的一阶差分作平稳性检验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上证指数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所以可以探究在全时间段内,上证指数的一阶差分与两类PMI指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也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上证指数的波动率与两类PMI指数的走势和波动率的相关性。

在实证分析数据的选择方面,本文的实证分析主要研究的是PMI指数与上证指数的因果关系,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添加更多的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如使用代表宏观经济指标,对GDP同样具有预测作用的工业增加值)进一步分析研究宏观经济与上证指数的关系。

在本文的实证分析过程中,为了做到官方PMI与财新PMI能够做到精确的对比,因此统一采用对比上证指数与两种PMI指数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市场对两种PMI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情况,如检验与财新PMI理论上更为相关的中小板指数,并据此得出更深入的结论。

参考文献:

[1]Friedman MMoney and the Stock Market[J].USA: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8(4):99-109

[2]Roberto Rigobon,Brain SackMeasuring the Reaction of Monetary Policy to the Stock Market [J].USA: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118(2)

[3]施东辉中国股市微观行为:理论与实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56-57

[4]张宁基于采购经理指数的我国经济增长预测指标分析[J].浙江金融,2013(5)

[5]Evan FKoenigUsing the 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 to Assessthe Economy s Strength and the Likely Direction of Monetary Policy [J].USA:Economic & Financial Policy Review,2002(6):1-15

[6]Matthew Harris,Raymond EOwens,Pierre-Daniel G.SarteUsing Manufacturing Surveys to Assess Economic Conditions [J].USA: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Richmond Economic Quarterly Volume,2004(4):6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