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精选(九篇)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

第1篇: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的实现更加依赖市场。文化市场的繁荣和规范则更多依靠经营管理人才的努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为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黄河三角洲区域文化资源尽管非常丰富,要想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仍然离不开高端人才的引领支撑作用,尤其是组建起一支有战斗力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势在必行。

一、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新时期,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日趋科技化和现代化,文化产业成为需要高素质人才进行管理和经营的领域。调查发现,黄三角地区这类人才仅占该领域工作人员的6%,数量相对偏少。区域文化产业的经营与管理人才在数量、质量以及结构上匮乏,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第一,数量少,且人才外流严重。滨州市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其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7年的24.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89.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1%。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文化企业不断拓宽经营范围。势头猛进的文化产业要求更多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参与进来,然而当地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管理、经营,或是擅长文化经营和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却很少,约为此领域人才的8%,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不足2%。放眼域外,黄三角地区周围的京津地区、济南和青岛等文化消费市场规范,文化产业人才选择机会较多,吸引了大量高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欣然前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文化产业领域虽具规模但不规范,必然导致有限的高端文化人才严重外流。第二,专业化程度偏低。在传统文化体制下,长期从事文化事业的工作人员市场意识不强,营销能力较弱。调查发现,黄三角地区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工作人员主要靠经验管理,部分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对文化产业发展紧迫性认识不足,或不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动态,不擅长做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将经营性文化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尤其是民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单一的现象比较突出,相对民俗知识和技能,他们的经营和管理常识、技能较为缺乏,严重阻挡了这类产业前进的步伐。第三,从业人员结构不合理。黄三角文化产业已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黄河三角洲文化。如滨州剪纸、博兴吕剧、胡集书会、惠民泥塑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黄河口与湿地的自然生态文化,孙子军事文化、范仲淹优乐文化、董永孝文化等历史文化,还有老渤海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等。但调查发现,各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从业人员的行业、年龄、知识、学历及能力结构等都不能满足当地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需要。整体上看,民俗文化产业相对较好,其次是历史文化产业,而新兴文化产业最需要经营管理人才。第四,创新能力缺乏。基于文化产业的产业属性,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力。调查发现,区域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在资本运作能力、开拓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较为欠缺。尽管各类文化产业能够正常运作,但因为这类人才创新能力弱,不能很好地整合开发黄河三角洲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而无法形成独具个性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和品牌体系,很难在国内文化成果展上找到“存在的感觉”。

二、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策略

文化产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因此,文化人才配置和培养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反映市场变化的动态。

(一)科学制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规划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比如,日本文化产业的成功得力于政府大力支持和发展文化产业。为促进本国文化产业发展,日本不仅在政策上提供保障,而且还出台了《著作权管理法》《知识产权基本法》《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黄河三角洲地区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依托教育机构加强经营管理者培训,健全经营管理者任期目标责任制,积极发展经营管理者评价体系,完善年度薪酬管理制度。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建立经营管理人才库,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与此同时,积极落实各项政策。例如,可以制定《关于鼓励和吸引优秀文化产业人才来黄三角创业的若干规定》,为吸引高层次的人才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资源,以“文化产业人才素质提升计划”“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等人才开发计划为重点,积极宣传区域的政策和举措。

(二)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双管齐下

首先,加大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组织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认真学习相关的国家政策,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政府相关部门与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联合,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邀请专家前来授课、参与学习等形式,增加从业人员文化知识和培训专门的业务技术。个别文化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可以聘请国内文化产业专家前来授课,重点研习产业政策、经营管理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内容,逐步搭建一个示范引导、创新研究一体的人才培训平台。其次,高校要做好科学的专业建设规划。各高校管理部门要组织学者、专家对现在和未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科学的判断和预测,分析现有专业的办学状况以及学校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态势,确定专业发展的合理规模及速度。此外,各高校应明确自身的专业定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总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清晰明确,课程设置应合理实用,培养方式应多元化、专业化。

(三)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激励机制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提高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因素,还要进行精神激励。为此,应改革现有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收入。经营文化产业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经营管理者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这种能力的复合性需要回报与收入对等。尤其对高层次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企业应政策上明显侧重,可通过绩效制形式鼓励他们创作更新、更符合大众品味的精神产品。对艺术水平高、职业生涯短的特殊人才群体,加大扶持力度,实行灵活的收入分配制度,借助利润分享等方式保证其应有所得。此外,还要实行精神激励。对达到实现社会服务目标效果的文化工作者,根据其工作业绩的社会影响力,授予各项荣誉称号,如“文化创意风云人物”“文化创新标兵”等,推出一批创业典型并加大宣传力度,承认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劳动价值。对有重大成果的高层次文化人才,把其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并为他们创造职位提升的发展空间。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时,可不受学历、资历等限制,放宽条件。[1]

(四)拓展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空间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在旧文化观念的解构和新文化观念的不断重构中前行的,是一种利用文化资源和个人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2]经营管理人才应认识到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一方面,不断钻研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用独特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并生产出具有价值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瞄准国际文化交流市场,多体验、多实践,从文化产业实际出发,将文化创意转变成文化产品。同时,鼓励经营管理者参与社会调查研究,拓展创新空间。参加社会调查是经营管理者了解区情、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方式。为开展该活动,相关部门可以利用短期顶岗锻炼的形式组织经营管理者深入各类文化企业内部开展调查,进一步了解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的运作。一旦发现问题,用所学专业知识思考和分析,并提出改善或解决措施,这一活动既使经营管理者得到锻炼,又惠及区域文化产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程霞珍.安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瓶颈及培养路径[J].滁州学院学报,2014(6):20-23.

第2篇: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煤炭企业;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市场经济深入实施,我国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很大提高,但由于计划经济影响,我国煤炭企业并没有完全摆脱原来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经营管理理念也尚未完全转变,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企业要获得稳定生存发展,就需要有合理高效的经营管理。

一、市场经济下,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原则

煤炭是支持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煤炭企业发展形势的好坏对我国经济具有很大影响,在市场经济下,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要获得良好生存发展,需要遵循经济原则、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规模的适度原则。其中,经济原则主要体现为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应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将其经营效益当作基本点;经济规模的适度原则主要体现为,企业规模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引发生产量变化,并意味着生产要素数量改变,煤炭企业要实现更大规模生产时,企业可实施专业生产分工,增强生产效率及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生产要素购买及产品销售均是有利的,会增加煤炭企业的生产规模,如果企业生产规模太大,会造成管理机构臃肿,降低管理效率,致使生产成本上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原则主要体现在煤炭企业具有丰富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需要经营者在实施管理时,要创新技术与管理,加强企业生产要素的合理优化,并获得经济效益,如开采系统要素的优化配置,有效提高了煤炭生产效率。

二、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

1.经营管理观念落后,管理体系不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发生了转变,但因计划经营管理影响,很多煤炭企业的经营理念所注重的依旧是销售及生产成本,对市场效应与价值则忽略了。经营管理观念的落后,使得企业经营管理存在一定偏差,在经营目标与实现方式上,其制定并不是很科学,制约着企业良好发展。在陈旧的经营管理观念下,大部分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并不是很完善,如行政、财务、物流、绩效及安全等管理均存在缺陷,有关生产、销售及存储成本的核算,绩效考核及安全制度规范等,经营管理体系不完善,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并且在财务状况及利润方面也存在问题,影响了企业资源有效的配置及运营。

2.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企业文化建设相对缺乏

因工作性质及场所限制,企业员工所处生产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员工待遇相对不高,导致多数煤矿人才匮乏。而少量的优秀管理人才和员工也因工作条件和收入的原因,流失相对严重,这种环境氛围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大部分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相对陈旧,只是注重生产与销售成本,对于企业战略发展中的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企业无明确的经营理念和目标,员工缺乏理想信念,那这个企业就会逐步退出竞争,就会被淘汰。

三、企业经营管理对策

1.更新经营管理观念,强化安全管理精细化

煤炭企业要坚持围绕“安全生产、高产高效”这个核心,探索企业管理新途径、新方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要坚持“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原则,深化成本管理。二要构建循环经济,创新节能减排工作。煤炭的不可再生性要求我们对煤炭资源进行合理开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促进煤炭企业稳定持续发展。

煤炭企业还应树立科学发展观,在经营管理过程,更加注重企业的安全管理。推行安全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要义,要从流程精细化和细节管理精细化两方面入手,从“人、机、物、环境”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矿井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为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创新发展。

2.完善经营管理体系,重视信息建设

在市场经济下,煤炭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为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应该不断完善经营管理体系,像合理的财务管理、绩效考评、成本核算及物流等体系,要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可利用外部机会和内部优势,分析企业可能面临的威胁和存在的弱点,以利于企业明确经营管理的重点内容和应该采取的战略措施。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完善,还需要准确信息数据支持,企业应加强经营管理的计划与控制职能,将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中及后的控制管理,利用先进计算机技术,加强企业信息数据准确掌握,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巩固财务会计的电算化发展。

3.以人为本,强化企业文化管理

在经营管理中,人作为企业重要资源,在合理高效的经营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下,煤炭企业应将原来的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当中来,转变企业的用人制度,实施竞争及竞聘上岗。并组织企业员工学习新经营知识,培养员工技术能力,增强职业道德观念,充分适应市场经济下的行业人才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实施,受国际经济理念影响,我国企业逐渐认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在煤炭企业当中,有关企业文化的重视不是很够,一个企业没有了企业文化,就像没有灵魂的机械一样,企业要有效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就要具备自身企业文化特色,灌注企业灵魂,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同时,树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煤炭品牌,找准自身定位,如绿色环保理念的渗入。经营管理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让企业形成自身煤炭品牌,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煤炭企业要想在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良好的生存发展并谋求领先,就要紧紧抓住经营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煤炭企业就要依据市场经济规律,更新经营管理观念,学习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完善经营管理体制,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有效推动企业的良好发展,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杨,刘德才,王则行,胡成忠.如何加强煤炭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1).

第3篇: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国有文化资产 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

广义上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包含了国有文化资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市场产权主体改革两大部分。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步探索阶段(1978年——1991年)

这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主要是探索在计划经济框架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的创新路径,以缓解日益加重的财政负担。

建国以来,国家对文化资产采取了分级归口管理、“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在横向上,国有文化资产的所有者代表权、监督管理权、国家投资和受益权以及资产处置权等权能被宣传部、新闻出版部门、广播影视部门和文化部门等机构分割行使;在纵向上,文化资产管理职能被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地、自治州)——县——镇(乡)等各级政府纳入本级相应文化行政机构之中。同级政府统管人事与财务,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业务。

自1978年起,我国对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文化领域也在模仿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在文化单位推行了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以解决统得过死和吃大锅饭等体制弊端。

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8家中央新闻单位试行企业管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对新闻单位全面实施“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各种媒体开始多种经营。同时,基层文化馆、站也开展了“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的文化经营活动,以补充国拨经费的不足。1987年初,文化部、财政部和国家工商局联合颁发了《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全国各地方文化事业单位纷纷建起文化服务类的第三产业。1989年财政部发文指出:鼓励与促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由全额预算管理向差额预算管理过渡;差额预算管理向自收自支管理过渡;自收自支管理向企业管理过渡。随后,我国相当一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转为文化企业单位或文化公司。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一阶段的改革探索是在维系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下进行的,所以在实践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一是仅强调文化企事业单位自主经营权,而忽视了资产所有权;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三是承包经营只负赢不负亏,经营风险由国家单独承担;四是文化企事业单位经营所的归属不清,短期行为盛行。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导致了国有文化资产流失和资产无效率并存的现实。

二、改革深化阶段(1992年——2001年)

这一阶段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我国国有文化资产管理领域主要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按照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的合理形式和途径”。在政企分开之外,首次提出了政资分开的概念。同时,在阐述企业产权关系时,“决议”也第一次引入了“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的概念,为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奠定了基础。

1996年1月15日,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试点单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挂牌成立,拉开了我国组建文化集团的序幕。到2002年初,全国共组建了包括中国广电集团和中国出版集团在内的70多家文化集团。这批国有文化集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突破了“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开始进入了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阶段。

1994年2月24日,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方明珠)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文化类上市公司。随后,无锡中视影视基地股份有限公司(中视基地)、湖南电广实业有限公司(电广传媒)、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歌华有线)、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赛迪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文化类股份有限公司先后直接或绕开政策壁垒间接上市,成为中国上市文化企业的第一军团。在这些企业中,国有文化资产体现为一定份额的国有股权。国有文化资产的经营管理进入了资本管理的新阶段。

1998年,国务院推行政府机构改革,打破了按“条”、“块”管理国有资产的格局。国有资产监管领域出现了“五龙治水”的局面:即国家计委管立项,经贸委管日常运营,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管劳动与工资,财政部门管资产登记和处理,组织人事部门和大型企业工委经营者任免。在此之后,国有文化资产管理领域也出现了财政部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宣传部门、计委、经贸委、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和企业工委等几个部门“多龙治水”的局面,行政管理与资本管理混合,公共管理与出资人管理合一,管理效率低下。

三、深入拓展阶段(2002——至今)

2003年4月6日,国务院国资委挂牌成立,代表国家统一履行出资人职责、管理国有资产。此后,各省、市(地)也纷纷组建了各自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文化资产管理领域也逐步改变了“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的经营管理方式,努力向构建“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代表”的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迈进。

在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形成了以“控股公司”为主要特征的重庆模式、以“联席会议”和“委托监管”为特征的上海模式、以“不完全授权”为特征的深圳模式、以“双重授权”结构为特征的湖北模式和以“联合监管”与“精确考核”为特征的宁报模式等几种各具特色的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模式。

2007年9月29日,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了《关于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通知》。强调财政部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党委宣传部门等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做好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工作,并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国有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活动以及国有文化资产的资产管理关系变动等问题的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做出了规定。

整体而言,这一阶段的改革亮点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对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上,中央层级的改革则略显稳健。在由谁来担当出资人等一系列关键问题的认识上,人们尚存较大争议。构建科学合理的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模式,仍然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需要我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第4篇: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城市文化经营,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urban management has become China's city construction, urban management and city planning in the field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opic. From the cultural Angle to explore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planning road, can say is our country new ideas, is the city economic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new century,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last, sublimation and deepening, is the city cultural practices of thinking principle and urban culture of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change of perspectiv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cultural analysis, find a our country through cultur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ersonalized harmonious way.

Key words: the city cultural business, urban planning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一方面城市政府拥有了较多的对地方国有资产的控制权和决策权,对城市要素的优化配置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我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政府不得不面对城市化加速发展带来的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与城市建设资金相对不足的矛盾,城市经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上了实践的舞台。而城市文化是城市历史传承的源泉,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精神保障。正确认识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市建设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城市经营

城市经营是近几年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逐渐流行起来的一种城市规划理念。关于这方面的观点和争议层出不穷,但总的来说,对城市经营概念的理解和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所谓城市经营, 就是从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角度,从市场经济的观念出发来看待城市, 城市决策者和管理者像企业家管理、经营企业那样, 把整个城市的资本要素转让或出售给经济实体, 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城市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思路、新机制和新体制,它是城市政府的重要管理手段。城市政府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充当主导作用,是城市经营的主体􀀁而城市的各种资产都是城市经营的客体,也是城市经营的主要对象。

城市经营理念是从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中产生的,因此,城市经营不是孤立存在的, 任何一种把城市经营与城市管理割裂开来的提法都是错误的。可以说, 城市经营与城市管理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更确切的说法是, 城市经营是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和职能􀀁反之, 城市管理的发展也会推动城市经营手段和内容的更加丰富。从“ 企业家式的城市治理”城市发展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 城市经营理念的产生来源于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应该说,城市经营与企业经营都是管理理念的一种创新, 是对旧有管理观念的摒弃, 但城市经营与企业经营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事实上, 城市经营要比企业经营复杂得多。企业经营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 其经营对象是具有竞争性行业的产品而城市经营除了要考虑经济效益外, 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其经营的对象是一些可以实行市场化和半市场化运作的产品, 对于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物品也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

2.城市文化经营

城市文化经营是城市政府运用市场机制来调控城市发展目标与文化资源之间矛盾的一种经济活动,是运用市场手段对城市的文化资源、资产进行资本化运作与管理,从而促进城市文化的综合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展示城市形象,体现城市特色。

3.城市文化经营的作用

(1)城市文化经营是经营城市的重要部分

经营城市是当今中国城市的热门话题。所谓经营城市,是用市场眼光重新审视城市,把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经营的范围主要是土地、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城市文化、政策制度等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城市的软件,城市文化经营是经营城市的灵魂。

(2)城市文化经营是发展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也可以变物质,一个城市的文化也是这样的。城市的文化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财富的创造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经济发展的先导,是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领导世界文明前进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城市,一个是文化。”从发展城市角度看,城市文化经营投入的风险小,影响力却持续深远。

(3)城市文化经营是打造城市品牌的主要方式

要想使城市焕发独特的魅力和萌生鲜活的生命,要想在未来的城市商业化竞争中取胜,一个城市首先必须提炼出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城市品牌是最宝贵的最有价值的城市财富,是城市竞争力的制高点。只有通过城市文化的经营,才能更好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城市形象。

4.城市文化经营与城市规划

(1)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化、集约化

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是第三产业中为提高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产业,其主要包括知识产业、信息产业、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体育业等。发展文化产业是把文化价值转变成经济价值的有效途径,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和促进城市其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使之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体制,推动城市文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5篇: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财务;财务管理;经营属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TM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6-0157-04

管理和经营,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词汇,常常在一起使用。在实践中,两个词汇包含的内容既有平行交融又有前后承接。财务管理,一般认为是管理范畴的行为,是经营的基础和前置流程,为经营提供支持和保障。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财务管理不同于企业里的其他管理,它不仅是经营的基础,而且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经营属性,本文旨在研究探索财务管理的经营属性,分析财务管理的经营内涵。

1 管理与经营内涵探源

平时我们常说经营管理,包含着经营与管理两项内容。经营管理是经营和管理两个近义词的联合结构,其间并无主次、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在一般语境中,经营和管理是融合同一和相互照应的关系。严谨究之,目的、对象、内涵的差异十分明显。经营的目的是效益、盈利,管理的目的是效率、规范;经营的对象是外部的人、事、物,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内部的人、事、物。为了研究财务管理的经营属性,有必要先探源管理和经营的内涵。

经营是传统的中华词汇,管理是近代的外来词。经营一词出现很早:《尚书・召诰》中有:“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指的是筹划营造。《诗经・大雅・灵台》中有:“经始灵台,经之营之。”指的是经度营造。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包含的是筹划营谋的意思。现在的“经营”侧重对于经济事务、经济事业或者经济对象的经管、办理、运营、操作。

管理一词约晚出现2000来年,目前可以查到的是明朝开始出现“管理”一词。刘兑 《娇红记》:“去年听除回来,为见┒申纯在家管理事务,十分停当。”后在《初刻拍案惊奇》、《再生缘》等书中有出现。意思包括料理、治理、过问、理会、管束等等。现在的“管理”一词是从日文引进的。日文的“管理”则是从西方管理科学中引进意译的,其对应的英文是administion或regulation。现在讲的“管理(manage)”就是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广义的管理:应用科学的手段安排组织社会活动,使其有序进行。狭义的管理:为保证一个单位全部业务活动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管理的性质是:“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和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利,通过一系列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1.1 经营与管理相互交融密不可分

经营与管理,如同八卦图中的两条鱼,对应而生、共生共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一你,相互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相互映衬而又相互依赖。没有管理的经营是瞎撞瞎蒙,即使有效益也是误打误撞,赚到钱也不能高效地用于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没有经营的管理就背离了企业的基本轨迹,企业是为效益而存在,效益必须通过经营活动来实现。对于企业,轻视经营是不可取的,企业将会失去活力,进而失去生命。经营和管理等于一张纸的两个面,都不可以离开对方而存在。我们可以在任一面上书写美好的文字和画绝伦的图画,没有另一面的支撑是不能实现的。

1.2 经营和管理的工作重心不同

经营的工作重心是企业以外,从企业外部获取资

本p项目、资源进行运营,向社会获取利润;管理的工作重心在企业内部,强调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和提高资源效率。简单地说:经营追求的是效益――要赚钱;管理追求的是效率――控制内部成本。经营是扩张性的,要积极进取,抓住机会,胆子要大;管理是收敛性的,要谨慎稳妥,要评估和控制风险。

1.3 经营是龙头,管理是基础,管理必须为经营服务

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首先关注经营,研究市场和客户,并为目标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然后基础管理必须跟上。只有管理跟上了,经营才可能继续往前进,经营前进后,又会对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发展的规律就是:经营?――管理――经营――管理交替前进,就像人的左脚与右脚。如果撇开管理光抓经营是行不通的,管理扯后腿,经营就前进不了。相反的,撇开经营,光抓管理,就会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1.4 对于企业中的具体部门或个人,经营与管理的确应当有所侧重,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

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如同机器中的各个组件,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不同的部门具有不同的侧重,有的侧重于经营,有的侧重于管理。特别是在组织的迅猛扩张期,经营与管理的分工尤为必要。

1.5 经营和管理都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科学

19世纪以前的管理是经验管理,泰罗试验以后进入科学管理时代,20世纪50年代人类开启了现代管理,信息技术将管理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理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营的发展一直沿着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两个轨道进行,对于形而下的实物经营,由初级的以物易物到18世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实现了由经验到科学的飞跃,到后来的绝对优势理论、相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论、竞争优势,实物经营科学发展日趋成熟。到了21世纪,计算机和网络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行为模式,形而下的经营科学与形而上的

经营科学走向融合,经营科学与管理科学也在走向融合。

第六,经营主要是指经济活动,遵循的是经济规律。平时有经营婚姻的说法是“经营”的引申运用。管理的对象宽泛,包括人和事、物等,遵循的是管理科学。管理科学研究的是对人的管理,因为世界上所有的事和物因为和人发生关系而有意义,故对事和物的管理也属于管理科学。

2 财务管理与企业经营的关系

对于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经营性业务来说,财务管理和经营活动都属于战术范畴的内容,战略性一般指项目决策和投资决策等全局性内容。从整体上看,财务管理和经营活动都是偏于执行层面的行为,但是又内含有决策的诸多元素。

同属于战术范畴的财务管理与经营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财务管理是经营活动众多基础管理中的一种,与此相并列的有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作业管理、物流管理、物料管理等等。经营活动是运用前述管理效果的全局运营活动,是实现企业总目标的具体操作。财务管理是和经营目的直接相联系、相融合、相交集。同时又具有根源、内容和理念方面的不同。

2.1 二者产生的根源不同

经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萌芽于商品交易,形成于商品经济,成熟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年代,企业没有经营,整个国民经济由国家在经营,但企业有财务管理,当时的财务管理实际上就是财务制度的别称;市场经济初期的短缺经济时代,因产品供不应求和供求基本平衡,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并不显著;唯有进入买方市场的真正市场经济时代,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发挥着更大的基础性作用,在日益激烈和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突现出了企业经营的作用,丰富和发展了企业经营的内涵和外延。此时的财务管理和原来的财务管理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运用经济学规律、采用多种财务手段,科学地配置财务资本资源,汇通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和发展目标。

2.2 二者的基本内容不同

企业经营按照经营对象不同分为商品经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商品经营,即组织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具体包括市场调研预测、产品开发设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生产等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显然,生产经营的提法不恰当,生产是组织与管理问题,不是企业的一线,是企业商品经营的后方,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生产的质量受制于市场需求与营销并为市场营销服务,且生产并不是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环节,可以对外进行招标、委托加工等。资产经营的对象是生产要素,既包括有形的生产要素即厂房、设备、原材料、能源、半成品、成品、资金、劳动力等,同时也包括无形的生产要素如专利、非专利技术、管理、商号、商标、商誉、品牌、土地使用权、销售渠道、商业秘密、各种专营许可证与国际认证标准、重要的人力资本、人际关系等。资产经营就是对这些有形和无形的生产要素在企业内外广泛开展合理的流动与优化组合,千方百计提高其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满足和促进企业商品经营的要求与发展。资本经营,其对象是产权,即对产权进行合理的流动与优化组合,具体包括参股、控股、合并、兼并、拍卖、股份制改造组合、股票上市、产权互换等行为和方式,从而能促进企业商品经营、资产经营更快、更大、更好地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企业的人、资产、资本、利润等要素,运用成熟工具和手段、创新管理模式,按照企业目标,筹措资金、运用资金、管理资金、盘活资产、核算成本、预测利润、管控过程、反馈调整等一系列具体流程。

2.3 二者解决的问题不同

企业经营解决企业的方向、市场等问题。企业在市场上干什么、如何干、如何调整、如何发展等经营决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经营决策涉及企业的宏观和全局问题,如果出错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衡量企业经营的指标是效益。经营属于开源,是挣钱,其目的是让企业的资本不断获得最大的增值机会。企业财务管理解决的是资金、资产提高资产利用效率的问题。衡量财务管理的指标是财、物的效率,资金周转次数(天数)、资产增值率、资产利润率。还有就是企业目标的财务设计和财务实施,包括资金筹措、筹措成本、资金运用、运用效率。增加资产利用率、加速资金周转、节约资金成本等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财务管理属于节流,是省钱,是企业的内部和局部问题,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2.4 二者的关键和反映的文化理念不同

企业经营的关键必须以企业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纲与导向,来练好市场功夫;经营理念文化,强调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核心,其重点为积极进行企业品牌建设,建立顾客对企业品牌的信任度及忠诚度,关怀、贴近、服务顾客,培养顾客群,市场策划与开拓,研发并营销适销对路的新产品,销售渠道与网络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公共关系与形象,通过资产经营与资本经营加速企业发展等。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和理念文化是,资产的活化,资产的增值,最低成本获得资金,最高收益使用资金。是对财与物的操作,可以淡化人文关怀。

3 财务管理的经营属性

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都是企业内部的行为分工,具有纵向承接的连接关系。从广义的角度看,作为社会科学的管理学包容了企业经营学,企业经营学则是到了市场经济阶段从企业管理学分立与分解出来的新学科。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必须认识到,搞好企业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市场是企业的领导,经营是企业的龙头,财务管理在内的所有管理是企业的基础,技术是企业的工具,必须以创新的观念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的全面创新,并以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以企业管理服务于企业经营,以企业管理创新服务于企业经营创新,从而促使企业达到既能满足客户需求又能取得合理利润,即获得企业资本的最大增值,实现为企业顾客、股东和员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与价值的目的,使得企业得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现代企业研究,每一个方面都进入到精细的层面,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特殊性得到重视和研究,财务管理在企业诸多管理中,是与经营交融最多、目标影响最直接的管理活动,关键在于它本身具有经营属性。

3.1 财务管理与经营的目的同一性

经营的目的是为企业赚取利润,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管理的目的也是提高企业利润率,为“股东赚取更多财富”。所不同的是经营整和的是所有资源和依仗的全部管理,包括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整合的是局部资源、依靠的部分管理。目的都是赚取利润。

经营和管理不但静态目的具有同一性,动态目的也具有同一性。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使得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分离,资本理论就研究所有者权利保障和经营者职业目标,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它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佳财务策略,在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情况下,使股东的财富达到最大。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及产权理论的发展,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地位得到了提高,仅仅关注股东单方面利益的股东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应当关注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并把他们的利益目标纳入其考虑范围。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弥补了股东财富最大化仅注重股东利益而忽略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不足,符合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变化发展内容基本一致,现代企业经营,强调包括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和社会多方持续受益。

3.2 财务管理与经营的流程替代性

财务管理可以直接创造价值和产生利润,还可以反向操作。一般是财务管理提高资产和资金效率,增加经营利润。经营利用财务管理效果进行杠杆放大。财务管理还可以形成连环正反馈效果,让经营效果反作用于财务管理,让财务管理利用经营效果放大效益直接产生收益。比如财务管理设计合理且执行得当,资金成本或者筹资成本降低了500万元,这500万元就直接体现在经营成果里,无需再经过经营环节来实现变成利润,这种属性叫做经营流程替代性。反过来,财务方案设计得好,经营利润增加后,会带来股价的提升,针对资本价格提升设计好的财务方案,可以将利润放大N倍给企业股东带来收益。特别是对于轻资产一类的公司,这类公司虽然资产与营业收入的比重很低,但是具有成效显著的管理模式、社会资源获取和整合能力、产品与服务的品牌和营销能力、人力资源积累和优秀的企业文化。这些核心竞争力资源多数都不能进入会计报表。这为财务管理提供了巨大的创意空间,可以通过财务方案将潜在非报表资产价值化或者价格化,并为股东带来丰厚收益。2013年6月,广州要玩娱乐被大唐电信以16.99亿元收购,要玩娱乐成立于2009年,收购时账面净资产只有1.08亿元,增值率高达1472.26%。该公司优秀的财务方案功不可没。

3.3 财务管理与经营的功能交融性

财务管理的三个主要方面:计划与预算、决策与控制、分析与考核,同时也是经营的核心内容。实践这三个方面内容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前期工作、综合联动等等和经营功能的做法、流程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当一个企业或者是从事某项经营活动时,对市场的调查、收支的预测、效益的预算、风险分析、决策论证等等过程,很难清楚界定哪些属于财务管理,哪些属于经营决策;在实施环节,对内外资源的综合调度整合、对预算的控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分析调整、对整体绩效进行核算考核,不但难以分清财务管理与经营的界限,也很难分清财务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边界。财务管理在企业里,与经营活动形成相互交融的状态,互为支撑、互为因果、纵横交织、高度融合。

财务管理是企业整个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为企业稳健理财、促进生产和提高效益的艰巨任务,在企业管理中处于龙头地位。这个地位决定了财务管理处在了管理与经营的过渡地带,成了管理与经营的直接桥梁。管理功能通过财务管理的管道蝉变成了经营,经营在财务管理的管道里内化成了管理,财务管理的管道成了管理与经营的变换魔盒。

3.4 财务管理与经营的决策性质相同,一般的管理决策多为结构性决策,经营往往是非结构性决策

财务管理更多的是非结构性决策。在管理中,生产作业管理、物料管理等都是结构性的,包括会计核算,都是依据结构型模式。而经营决策主要是非结构性,所谓非结构性,是指预期结果与依据条件和执行内容之间没有结构逻辑关系,存在着性质变化的不确定性,而结构性决策预期结果与依据条件和执行内容之间存在着结构逻辑关系,只有量的不确定性,不会有性质的不确定性。很显然,财务决策和经营决策都属于非结构性决策。

以往,企业依赖独立的内部信息和对外部世界的简单直觉作为决策的依据,在这种条件下财务管理的特性或许相对独立一些。现在,由于网络和计算机在管理和经营中的广泛运用和深度介入,过去依据内部信息和对外部世界的简单直觉来决策方式被颠覆,更多的是依据模糊数据进行非结构性推演,而且其重要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候。支持决策者分析决策并且能持续否定肯定的独特能力的后台,这是单纯的数据本身不能做到的。我们需要使数据视觉化并初步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和存在的缺口,这涉及到建立财务基础数据与企业决策基础依据的过渡连接端口,将大量模糊数据转换成清晰和可以判断的数据形式。

4 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经营需要遵循的原则

企业的社会分工就是创造价值和赚取利润,经营是实现企业目标的直接手段。企业要做好经营,除了宏观决策的正确以外,基础执行层面的管理也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是经营的基础。

企业的管理方面很多,管理的对象、管理的性质、管理的层级和遵循的规则各不相同。财务管理是企业众多管理中比较特殊的,直接具有经营功能和经营属性。既然财务管理本身具有经营属性,不同组织在财务管理中的侧重和策略应该有所不同,作为政府或者社会公益组织的财务管理或许应该弱化财务管理的经营功能,强化财务管理的规范功能;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或者是有经营业务的事业单位,就要重视并强化财务管理的经营功能,但是不能弱化财务管理的规范功能。如何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既要发掘、发挥潜在的或者是直接的经营功能,又要保持和平衡财务管理的规范功能。具体到不同的企业,很难有个统一规定,但是有一些公共的实用原则:

4.1 适度性原则

财务方案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根据本企业的规模、业务特点、行业类型、阶段目标及人力资源结构等方面考虑,财务管理要体现企业特点,保证财务方案具有可行性、适用性、适度性。

4.2 科学性原则

财务管理须遵从管理客观规律,服从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违反了原则只会导致失败,所以财务管理必须遵从客观规律,才能将管理引向科学、理性、规范的轨道,实现财务管理对经营目标实现的有效性。

4.3 必要性原则

财务管理要从需要出发,必要的财务工具大胆采用,不必要的财务工具一个也不可要,否则会使财务管理变成教材框框。同时财务管理是具有高创新内涵管理,可以创新前所未有的模式,但一定要坚持必要性原则,防止为创新而创新。

4.4 合法性原则

财务管理的内容应与国家、政府相关的法律、法令、法规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性,绝不可以相违背。因法律是全社会范围内约束个人和团体行为的基本规范,是企业组织正常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保证,制定财务方案时切不可忽视这方面,应予以重视。

4.5 合理性原则

财务管理要合理,一方面要体现财务方案的严谨、公正、高度的制约性、严肃性,同时要考虑人性的特点,避免不近情、不合理等情况出现。财务管理要与会计核算的刻板保持相对的间隔,要让执行者有足够的发挥空间,秉持以人为本。

4.6 完整性原则

财务管理要完整,内容要求全面、系统、配套。也就是说要考虑周密,不能疏忽大意,出现漏失或衔接不当,更不能有前后矛盾或相互重复、要求不一的情况。

4.7 先进性原则

财务管理的制定要从调查研究入手,要总结企业经验,同时还要汲取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财务管理科学、手段、工具都在发展进步,要及时采用先进的成果,包括科学成果和实践成果。

参考文献

[1] 彭韶兵.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第6篇: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

尽管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民营企业目前正面临着转型升级难题。在新常态下,企业文化建设肩负着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注入更强大的精神动力的重要使命。当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文化建设意识缺失、投入少、形式化、员工认同度低等老大难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在党和国家鼓励全民创业政策环境下,民营企业要结合企业实际,提高文化建设意识,提升企业创新文化理念,构建人本化管理文化,循序渐进地推进企业文化系统化发展,以便适应新常态形势,顺应全面深化改革时展潮流,获得转型升级的文化新优势。

[关键词]

新常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文化建设

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并越来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占比90%以上,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比例8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70%以上,投资占比60%以上,同时我国税收50%以上来自非公经济,特别是来自民营经济。面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优化和调整的新常态阶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中央鼓励全民创业的新形势下,抓住机遇,再造新优势已经历史地摆在了民营企业面前。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难题,因此必须要加强企业治理与管理,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在这里,企业的文化建设,肩负着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注入更强大精神动力的重要使命。本文致力于探讨民营企业适应新常态发展的文化建设意义,揭示当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就打造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文化新优势提出一些建议。

一、民营企业适应新常态发展的文化建设意义

所谓经济新常态是相比于旧常态而言的,以往我国实行的是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方式,这一方式虽然促进了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但也引发了诸如环境污染等许多问题。经济新常态就是要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推动技术创新,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民营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培育企业成长、引领转型升级。经济新常态表明,我国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优化当前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分配结构、企业结构等方面的优化管理。这种结构优化是一场战略性和创新性优化,是要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提高中国产品和服务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和水平。目前国家已经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在这个全新领域中,竞争较充分,政策较宽松,市场环境较好,是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平台。在这种结构优化管理过程中,民营企业必须要实现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发展动力。企业文化作为一项高级形态的管理职能,能够帮助企业明确总体战略、职能战略和经营战略,能够对企业转型升级进行分析和考量,形成清晰的转型升级脉络,形成完善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体系,将各项制度规范有机融入企业发展过程,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滋养民营企业成长,引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第二,有利于提升竞争力、助力外向发展。近年来我国为适应经济新常态,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垄断行业放宽准入和混合所有制倡导等,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与此同时,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再工业化”和中国的“制造2025”,也给民营企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在这种有利形势下,我国民营企业迎来了外向发展的良好机遇:一方面可以进行海外并购取得新技术,使传统制造业、小科技企业进入到新产业中进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对海外投资,特别是大部分加工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可以走出去,利用当地的巨大市场需求,把我国现已固化的过剩产能变成新的投资。此外,民营企业应该抓住机遇,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先导,积极拥抱变革,引领变革,进行“跨文化管理”,对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进行指导和评价,保证企业竞争的规范和有效,少走弯路,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闯出一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的新路子。

第三,有利于增强凝聚力、树立企业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存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企业精神、行为规范等。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提升团队意识,强化企业凝聚力。民营企业要想在当今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需要构建良好的企业价值观。因为这种价值观一旦被下属认同,员工会付出超出岗位需要的努力,从而有效地进行自我激励、自我管理,建立共同合作的和谐氛围。一个有潜力的企业不会单靠制度来约束员工行为,而是应借助企业文化与员工进行心灵沟通,使员工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优秀的企业文化使员工感受到归属感,从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进一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效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二、当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经济新常态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机遇,但从整体上看,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还不适应新常态形式要求。我国民营企业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的管理与经营决定性地受其领导者影响。这一特点意味着,多数民营企业经营和发展取决于领导者个人意志,而不取决于企业文化优势,因此当前多数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处于弱质状态,有些老大难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第一,缺乏企业文化建设意识,难以形成民营企业价值观。在中国,一旦有新产品推出,大量的山寨产品、山寨企业都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如近十年来,我国不乏各种造假中毒事件发生。从2008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2009年的瘦肉精事件,2010年的地沟油,2011年的染色馒头,到2012年出现的皮革胶囊,2013年的烂果门,2014年的速冻食品。这些现象都反映出民营企业缺乏文化建设意识,难以形成企业价值观,在竞争环境中企业缺乏创新,只追求利润,缺乏社会责任。在这种状态下,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较少会形成固定品牌,多数门槛较低,附加值较低,经常是低价销售,打价格战,对于市场造成负面影响。

第二,把企业文化理解为领导者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投入较少。每一位企业家都会对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人员调整,企业经营模式和行事风格与企业领导者直接相关。这一点在民营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老板的素质高则企业文化起点就高。众所周知,海尔文化离不开张瑞敏,TCL文化离不开李东生,联想文化离不开柳传志,搜狐文化离不开张朝阳,蒙牛文化离不开牛根生等等。多数民营企业在创建初期,事无巨细都要老板亲自审批,没有相应的制度去约束员工行为,领导者文化就是企业文化。随着企业发展,建立了企业制度,但是这些制度约束了员工行为,并不约束领导者。多数业务经理认为企业盈利才是王道,相对于能够迅速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管理、技术、人力资本等重要环节相比,文化建设是软功夫,投入自然较少。这种观念实质上是使企业文化建设脱离企业经营目标,在对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认识上陷入了误区。这种错误观念如果长期存在,将会威胁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第三,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外在形式,缺乏企业文化建设机制系统性。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系统性,包括文化环境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宣传工作、政治工作、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和活动等多个方面,但是,有些民营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仅仅看做是新闻策划、树立典型、媒体建设、文化娱乐活动等宣传工作的形式,因此不惜重金去建设高档健身房、图书馆、体育馆等。这就导致不仅由于大多数员工忙于工作或缺乏进入资质而不能使用这些文化设施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浪费,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大大减少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如企业理念、品牌和形象等,降低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覆盖范围;也有些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传播方面,还较多地运用口耳相传形式,而未能随着“微时代”的到来,通过社会各种传媒方式,如手机、互联网等传播企业价值理念和品牌形象。

第四,员工对企业文化认同程度较低,企业文化难以形成凝聚力。民营企业文化是领导者文化或老板文化,企业文化的产生与其大部分员工无关,但是执行却与大部分员工有关。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仅停留在执行上,缺乏文化建设参与意识。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创立发展之初往往面临资金少、规模小、生产流程简单、管理部门交叉等问题,家庭成员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管理,由此形成了企业成长的家族制,但是,随着企业不断成长壮大,民营企业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复杂化,参与市场竞争的层次不断攀升,这种家族制弊端就也会逐步暴露出来。不仅裙带关系会弱化民营企业的精神纽带,而且家族文化的利益偏见往往会削弱民营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鉴于这些情况,民营企业员工很难做到对企业文化的普遍认同。

这不仅表现为员工对企业存在多种认识误区,如有的员工认为企业的文化基础设施只是为少数领导或其家庭成员服务的工具,大多数员工无法享受到文化设施,还有的员工认为企业花费大量经费用于文化形象设计是劳民伤财的行为,并不能有效带动企业生产经营;而且即使对同一企业来说,员工对企业文化内容认同也存在差异,与职工利益关系或生活工作越密切的文化内容,越容易被职工所记忆、所认识,也更容易形成文化认同,反之,与职工关系疏远的文化建设内容,往往被职工所忽略。这表明,企业员工在文化建设问题上思想不统一,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布局存在异议。而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纠正,企业文化建设的举措落实过程中将会遭遇抵制,文化建设后续各个环节都将会受到影响。进一步说,如果员工没有认同企业文化,没有认同企业价值观,每个员工都按照自己的思想观念去做事,民营企业难以获得转型升级发展。

三、新常态下打造民营企业发展的文化新优势

在新常态下,在深化改革的发展浪潮下,民营企业必须要抓住机遇,推动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发展方式创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变技术单体创新为联合创新;勇于市场创新,引信息与网络技术入企业生产与营销;探索发展方式创新,实现从多元化到专业化、从分散化到集中化的转变,构建大规模合作与联盟。为此民营企业要与时俱进,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意识,构建新型企业文化,确保企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确保企业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发展。

第一,提升企业创新文化理念。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新趋势,需要提升企业创新文化理念。张瑞敏提出“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为海尔企业价值观,它使得海尔能基业长青。乔布斯提出“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创新无极限,只要敢想,没有什么不可能”,这种企业价值观让苹果销量稳居全球第一。一个企业推崇的价值观,就代表这个企业的文化,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培育企业创新文化。企业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确立自己的优势,不是靠造假山寨取胜,从内部提高员工创新文化素质,从外部树立质量为本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加强对技术和市场的认识,尽量避免低成本发展方式。进行结构优化和调整会使一大批企业淘汰,民营企业应该审时度势,在对自身发展优势分析的基础上,加强战略性与适应性优化管理,使企业管理结构与技术、市场发展趋势相适应,推动企业全面转型升级。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需要从老板一人决定逐步走向理性化,适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加强法治化、制度化、社会化、国际化与科技化发展,增强附加产值高的产品投入和经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逐步占据技术的高地。

第二,构建企业人本管理文化。与老板文化和家族企业文化相应,新常态下民营企业必须要构建新型人本管理文化,充分尊重员工主体性,要求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将员工发展视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强调民主化管理、人本化管理、精益化管理和协商性管理。只有如此,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员工学习、成长、参与民主管理的平台。在这里不仅是企业管理决策层本身,还包括企业所有在职员工。企业管理决策层要培养战略思维能力,拓宽文化视野,成为践行企业文化的模范或榜样,以便统领全体员工共同前进。在人本管理理念指导下,企业领导和决策层要为员工发展创造更多机会,聆听员工心声,将员工吸纳到企业管理中来,充分实现民主协商管理,强化员工企业归属感。在人本管理文化中,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高度统一,企业发展能够为员工发展创造更大平台,员工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企业长远发展,企业在人本化管理文化中吸纳更多人才参与。

第三,推进企业文化系统化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避免形式化和走过场,要经过企业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长期培育、倡导和强化:一是民营企业从一开始就要重视企业核心价值观培育。一方面可以把传统文化作为民营企业文化的重要来源,汲取智慧;另一方面可以大胆吸收借鉴国内外企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先进经验,做到为我所用,不生搬硬套、生吞活剥,使先进经验与本企业实际相融合,逐步发展出人本、创新、诚信为特点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二是结合本企业实际和特点,在充分把握企业内外环境影响和市场、技术变化趋势后,找准企业文化生成点,逐步形成包括品牌和形象等在内的企业文化体系。在此基础上,充分应用现代媒体,通过人物、事件、形象的视觉信息传播和员工参与,把企业文化理念全面地体现到企业生产经营和员工行为中,使员工在工作实践中产生企业文化认同感。三是注重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保障和条件。要建立一个有感召力的领导团队,适时地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职工人数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管理部门并赋予其责权,从而推进企业文化形象的设计、文化规章制度制定与执行、文化活动组织、企业文化公关等工作。在在财力、人力相对薄弱情况下,民营企业可以借助外部战略咨询公司、经纪公司、形象设计公司、传播机构、培训机构等,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高端理念、策划和方案。

第7篇: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 企业文化 经济发展 管理理念 和谐社会

企业文化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界开始流行“组织文化”、“公司文化”、“企业文化”。80年代初以企业文化为主流的一种经营管理理念传入我国。企业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是指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经营管理理念;广义的则是指企业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作为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的本质就是挖掘企业职工的内在潜力,调动职工的积极因素,并且使之按照企业的需要,推动企业经济向前发展,同时企业文化又是一个动态概念,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此可知,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管理理念的一种体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快,生产中的文化附加值正在增长,经济活动中文化力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同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经济与文化呈现出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客观趋势越来越明显。首先,从经济的角度看,在过去“短缺经济”时代,人们以吃饱、穿暖等生存资料数量扩张为主,而今人们生活消费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用于物质生活开支所占的比重在大幅度地减少,而更多的消费开始向精神文化方面转移。实践证明,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中的精神文化含量愈高,其经济附加值也就愈高。

其次,从文化的角度看,随着社会主义市经济的深入发展,文化在保持其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其产业属性也越加明显。一方面,在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中,价值规律、市场机制等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使文化产业和社会化大生产已成为现实,文化产业已普遍具有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市场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随着高新技术尤其是数字化、网络化的广泛运用,将使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文化传播的力度将越来越大,文化的覆盖率将越来越广,文化的表现力和感召力将会得到空前的发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者的总目标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发展企业文化的根本出发点就是给企业提供实现其总目标的条件和土壤。任何一种企业文化,都是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是相辅相成的,现代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需要,并能面对企业与当代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出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从而推动企业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集中体现。企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文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现代企业中,管理者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者和企业利益的代表者。管理者是否重视企业文化,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与成败。文化自觉,是指管理者对企业存在价值和经营管理的终极目的的思考,是对企业经济工作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的理解,是运用文化规律于企业管理中的理性自觉。优秀的管理者与先进的企业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即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必然会重视和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并将企业文化运用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之中,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而先进的企业文化,必然是在优秀的管理者的重视和参与下创建出来的。一个优秀的现代企业管理者,应当熟悉市场经济的法则和运行规律,诚实经营,依法纳税,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质,善于在企

业内部营造和谐统一,团结向上的文化氛围,并以管理者所具备的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和科学的管理等行为方式影响和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并形成鲜明的企业文化特色。

第8篇: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起源于美国的新经济不仅改变了世界经济增长的轨迹,而且也使中国民营企业的传统产权和管理模式受到了影响。本文在简单阐述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契合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后,提出了两者的最佳契合点—构建和谐民营企业。

起源于美国的新经济不仅改变了世界经济增长的轨迹,而且也对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挑战。新经济的兴起,为人类在新的实践中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它同时也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尤其是作为社会经济的细胞—中国民营企业,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在新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途径,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支持和保证。如何实现传统的企业思想工作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契合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

一、新经济、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民营企业文化的含义及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影响

1.新经济、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民营企业文化的含义。对于新经济这个概念,很多人对其有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认为,新经济就是与旧经济相对立的;也有的人认为,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只不过美国人讲的是新经济,而欧洲人讲的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两种说法是等同的其实,仅从新经济的表现形式来说,新经济确实是相对于旧经济而言的。但是,从其表现的内容来讲,新经济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知识要素来驱动、以网络经济为核心内容的经济。因此可以说,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新经济。

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民营企业自身开展的、对职工进行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思想教育,是培养“四有”职工,提高民营企业综合效益,增强民营企业凝聚力,化解各种矛盾,理顺员工情绪,振奋企业精神,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动员和发动职工为企业当前和长远目标而奋斗的社会实践活动。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营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研究的一部分,是以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民营企业中企业文化的结构、内容、功能、作用及其运行理论为研究内容的企业文化体系。所以,民营企业文化可以定义为:民营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民营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共有的一套观念、信念、价值观、行为规范及制度安排等,它主要是指民营企业内部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

2.新经济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影响。当世界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的时代,中国的民营企业才在逐渐摆脱计划经济的模式。中国的民营企业要想在全球竞争的压力下生存,势必要把握住新的经济时代的脉搏,迅速适应新经济时代的特征和要求,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传统经济下的民营企业比较注重用规章制度来管理和建设企业,这种管理方法在以往企业的成长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当前新经济时代,在人们重视知识管理的时代,仅靠规章制度来管理企业,企业已表现出力不从心。所以,民营企业在重视规章制度的同时,应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放在企业建设的重要位置。新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和销售、管理的模式等一些硬件方面的因素,还影响到企业的软件方面的因素,例如对人的因素中知识的重视以及对企业文化的重新思考并加以改革等等。

在新经济时代,要求现有民营企业要与这一时代潮流相适应,首先要培育一批中国的民营知识型企业以抢占新经济的制高点;其次是民营企业要实行全面的知识管理,以适应这一时代的需求。而企业的知识管理将会覆盖企业管理的全方位,使以往的、旧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发生深刻变化。在企业知识管理这一过程的实现中,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崭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将淘汰旧有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二、新经济时代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契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在新经济时代,随着更多的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和重视,它已成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保障,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成为企业通向成功的一把“金钥匙”。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党的传统优势,是经济工作和企业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民营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特点在于:通过改变企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成分—“人”来达到改变物质产品的目的,从而在本质上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使现代的民营企业文化理论与传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契合起来,更好的为民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已成为我们现在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2.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契合是进入新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人类己进入新经济时代,使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在企业的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其巨大的作用,传统的权利和资本己经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发展。重视人的价值,激发员工的能动意识,使员工自我发挥、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中获得满足,使员工自愿的把自己的智力资源提供给企业,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也就从根本上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也达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企业进入市场,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进入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思想政治工作也要与国际接轨,而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国际化语言”,它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拓展,能够增强思想政治土作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能量。

3.优秀的民营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两者既存在同一性又存在差异性,谁也不能代替谁,这为两者的契合提供可能性;与此同时,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支持和保证,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两者存在互动关系等等都为二者的契合创造了条件。

三、构建和谐民营企业,是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最佳契合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和谐社会提到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思考,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来谋划,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来部署。民营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经济细胞,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稳定和谐,而构建和谐社会也离不开和谐企业建设。和谐企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微观基础又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最佳契合点以及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构建和谐民营企业的物质保障。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契合的目标就是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相结合、与企业命运相结合才会使两者真的具有生命力,只有占据生产经营的制高点,着力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和员工各方面待遇的提高,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以人为本”统一起来,才会受到民营企业主与职工的信赖和欢迎,从而有效地开展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

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是否有效,是否得力,同样要靠企业的经济效益来检验,当然这种检验并不是直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产出的是“精神产品”,是人的认识态度、思想觉悟和素质能力,但“精神产品”可以作用于物质产品,它可以通过人的思想转化来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企业生产效率经营效益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和谐民营企业的制度保障。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产权制度决定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企业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成败。

第一,从产权制度来看,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民营企业都采取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这种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的管理方法即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又容易使家族外的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任。在创业阶段由于规模小、人员少,产权集中于个人及家庭,这种管理模式在企业创业初期基本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贯彻创业者的经营思路,及时决策,充分发挥创业者个人及家庭成员的经验和合力。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管理工作的日益复杂,随着员工队伍的扩大和业务的拓展,专业技术分工趋势明显,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的产权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这时候就需要建立一套成熟的产权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从管理制度来看,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势必流于形式,这是许多企业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民营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管理粗放,源于集权式结构,不是以制度管人、管事,而是信奉人治。由于权力、利益和责任的高度统一,企业主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强烈。个人化的权力动机很可能给组织过程带来小团体主义、官僚化和非人格化,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会扼杀个人和组织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与协调,是非、争执、排斥、拉帮结派就会随之而来,企业的不稳定不和谐成为常态。

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企业的现代化,着眼于和谐企业创建的长期性和系统性,在大力推进制度型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企业管理制度的变革和产权结构的多元化。

第9篇: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

企业管理理论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把对人的管理,换言之就是把焕发人的积极性提高到首位。企业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就在于此。“企业文化”这一概念引入我国十余年来,它的使用逐步被我国广大企业界人士所认识,特别是企业文化建设被写入党的十四大报告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后,它在一些地区与行业已经是有组织、有领导、更自觉、更广泛地得到了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从社会、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提出全党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潮逐步由沿海向内地辐射,自“三资”企业向国有企业延伸,从公交战线向商业、财贸、科技和服务行业发展,在我国广大企业中盛开了许许多多色彩各异的企业文化之花,我们不妨采摘几例:从东风汽车公司的“超越自我,视今天为落后”,到武钢的“质量优先”,再到宝钢的“为您创造价值”,无不围绕着企业特点,形成新的经营观念,这种观念一旦在广大职工心中扎根,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迈上新的台阶。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机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推动企业管理

作为企业,它们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优劣评价。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对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不是单独发挥作用,它是渗透于企业的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企业的价值观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中,无时不刻地发挥着活性作用。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其企业精神无一不是高尚的价值取向,又无一不与本企业行业特点,内外经营环境相结合,显示出新的特色,并发挥激励作用。从企业的方针目标管理这个层次来看,企业目标应当反映在职工的意识中,成为职工观念上对自己行为的预期。比如在企业的经营方针、长远发展规划、近期奋斗目标中,包括产值、利润、效益、技术进步、职工生活、管理水平等内容,都应表明企业实现目标后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以及可以满足职工对企业的受益期望,从而形成职工对本企业的拥有心理。

企业目标确定后,企业的各级组织就应当把各项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并做出相应的保证计划和措施。广大干部职工基于自己的价值观追求,也应当竭力去完成相应的目标。一方面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目标的形成,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从企业各项职能管理这个层次来看,企业文化虽不能代替具体管理工作,但它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代表发展生产力的先进思想,要求企业的各项工作乃至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标准,使职工明确工作、办事的规则和行为准则,推动领导和职工之间以及企业内外之间的团结合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求我们建立有效的领导体制,决策管理民主化,规章制度规范化。无论是对工人还是对管理干部具有同等的约束力,并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在企业外部,由于职工群体形象树立起来,服务形象树立起来,企业形象也就自然树立起来了。企业在市场开发上既获得了内在的动力,又拥有外部的认可,那么新的营销体系很容易实现良性运转。

三、要做到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机结合,就必须把握好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