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

音乐教育新体系精选(九篇)

音乐教育新体系

第1篇: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

【关键词】 音乐教育新体系 小学音乐教育 歌唱教学 音乐和动作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45-02

1 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特点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自2011年起举办“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班”,培训班旨在通过对全国各省份不同层次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以推广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探索实践的音乐教育新体系。

该音乐教育体系融国际三大先进音乐教育体系――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育、瑞士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的先进教学法和中国现行音乐教学法为一体,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主要以让学生在审美体验和愉悦中认识音乐美为理念。倡导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具体的就是以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从初级――高级)为出发点,以学会体验音乐(从初级――高级)为首要目标,以民歌名曲为主要素材实施歌唱――律动――舞蹈――奏乐――欣赏――即兴创作――音乐活动等有分有合的教学内容,通过体验――感受――理解――表现为途径掌握音乐①。各科互为基础、互通互用。

2 实施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意义

由于新体系注重从感性认识入手,从感性元素到整体音乐;注重激发学生主观体验(尽可能多的感官刺激),倡导建立“内心音乐”习惯,通过该习惯的培养而建立下意识的联动反应。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新体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获得音乐经验,满足审美需要。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教学中尝试表演不同的音乐并伴着拍手,舞蹈,摇摆,摇动等身体的动作,使学生在整个音乐实践和音乐体验中,对音乐充满热情,全面感受音乐的快乐,进而获得音乐的审美满足。

其次,促进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能够终身享用音乐。新教学体系涉及到音乐与动作、音乐与舞蹈、乐器编配等内容,学生学习中可以逐步提高歌唱能力、排练能力、即兴弹奏的能力、进行简单歌曲伴奏的能力、甚至组织小型乐队演奏的能力,对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终生享受音乐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新教学体系能够促进学生的文明教化和全面发展。新体系注重视觉、听觉、感觉的全面结合,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性和批判思维;另一方面,即兴伴奏等活动是一种对音乐表现、音乐判断的创造性音乐行为,需要具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敏的反应能力,新体系正好体现了音乐教育对人的创造性能力培养的作用。再者,学生通过歌唱、跳舞、游戏等活动获得团队体验,培养了一定的团队意识;

总之,音乐教育新体系重视的是音乐对学生的影响和给学生带来的审美感受,使学生获得情感宣泄的机会,表达了自己的个性,发展了完整的人格;也使学生感受到探索的乐趣,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体验。这些都将带给学生终生的快乐和自信。

3 新体系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教育新体系旨在“让学生在审美体验和愉悦中认识音乐美,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②。新体系强调了教师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必需转换理念、打开眼界、开阔思路,培养学生多样的音乐品位。作为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参与音乐的活动,并让学生感受到快乐。教师应当研究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基于我国大部分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教学场所、教学设备不足,基本以教唱为主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当提倡在音乐教育中运用新体系里的歌唱教学法,重视音乐和动作的结合。下面以这两种方法为例,介绍新体系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3.1 歌唱教学法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歌唱教学是歌唱教程的基础课,是基于集歌唱教学之大成者柯达伊创建的视唱练耳体系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之上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是新体系教学法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方面。新体系歌唱教学旨在从提高人文音乐素质的目的出发,全面整体地考虑、策划、设计歌唱教学,从音乐和歌唱教学的元素入手去进行歌唱教学,在原本性和整体性歌唱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和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鉴赏水平和艺术表达能力③。

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师只是把教会学生唱歌为主要教学目的,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从而阻碍和影响了学生的音乐本身的理解。歌唱教学法要求音乐教师应当仔细读谱,在教学中采用其歌唱体系的四项基本工具:手势、唱名法、节奏名和符干字母谱,并分析和设计歌曲的教法,适当运用游戏,使音乐课堂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1、手势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上图④为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立的手势教学法,各种手势表现了不同的音。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手势的高低,能够形象的让学生分辨音与音的高低关系。就一个八度内音阶里每一个音的表现来看,do的手势位置在腰部,而la的手势已经提高到眼睛的位置。如,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对于音准的训练显得尤为困难,在介绍和分辨的过程中,教师展示不同的手势和不同的位置,来让学生唱出手势所表现的音及音的高低。

教师也可把手势运用到某一首歌曲当中,首先自己熟练的掌握该歌曲的手势,让学生在看手势的过程当中学习歌曲的曲谱。在教学中,教师以歌曲的简单乐句为单位,带着节奏模式,比出歌曲的手势,让学生先看,最后模唱。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教师可避免用自我的人声或者乐器的音高来机械的带领学生教唱,手势的教学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形象的把音乐高低的起伏表现出来。对训练学生音准和建立内心听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歌唱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目的

下面以几首谱子为例,简单介绍新体系的歌唱教学法。

谱例1⑤:

《争热炕》是一首童谣,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每一种节奏名的准确打法。上面列举了“附点、前十六”等五种不同的节奏型。要求学生在会念童谣的同时,把不同的节奏型准确的念出来。其中,用节奏名做训练时要赋予其音乐表现力,以丰富变化的音色、音量、音区、断、连等等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教学方法可以由浅入深进行演练,首先让学生们自己读童谣的内容,说出是怎样的一种氛围,再用不同的强弱,把争吵的场面表现出来。之后,教师在用手拍出节奏型,让学生们跟会。学生不说话,内心默念童谣,手拍节奏,把争吵的场面通过手的强弱力度表现出来。这样的方式既强调了内心听觉,又表现了节奏的特点。

谱例2⑥:

《打灯虎》就是一首典型的符干字母谱,第一行的音符表现出了节奏名,第二行用字母的形式表现了唱名,三行四行则是歌词。运用符干字母谱是学习音乐读与写的第一步。在歌唱教学中读写练习的基础和前提是有足够量与质的听说(听觉、音感)感性经验积累,这样才是音乐本体的学习过程,从感觉、感知到乐理认知。该谱例可以首先从节奏名入手唱听结合,在逐步叠加。教学中强调音乐的艺术性,即使最简单的童谣、儿歌,也有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可用游戏的方式,分小组问答。手势、歌唱可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的学习音乐。

谱例3⑦:

这首儿歌是以二声部的形式出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用手势比出二声部,让学生跟唱二声部的同时,自己演唱一声部。两个声部同时进行可让学生同时体验到识、唱、听的同步进行,手势和声势的配合为培养和建立学生的二声部听觉起到了很好的导入作用。

谱例4⑧:

这是一首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内心听觉的典型歌曲,根据歌词,歌中有两个主角,分别是一男一女,让学生发挥想象,比划出不同的手势来代表他们,然后比着手势来唱歌。运用默读的方式,首先括号里的亚当和夏娃在唱歌的时候都不吱声,只比动作来强调内心听觉。最后一整首歌都已比动作的形式来“演唱”。

以上例子不难看出新旧体系的主要区别在于现行音乐教育体系有教育智育化倾向和教学知识化倾向,而改革方向是音乐教育美育化和音乐教学实践化。

3.2 音乐与动作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与动作课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通过对音乐的音区、力度和速度等音乐特性的辨别理解,由动作即兴触发的体态律动的活动。训练的目标如下:

以上表格⑨所体现的是动作与音乐的结合,来达到训练者的综合能力。在课程中练习的方式如下:

音乐与动作课程的开展,对于学生织体和音乐的协调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下是课程教学范例:

教学内容:五种步态和相关节奏

教学活动描述:练习一:五种步态:1、行走的教学;2、跑的教学;3、连步跳;4、跑跳步、横向跑跳步;5、摇摆;谱例: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主题与变奏》主题。

教学方式:学生根据音乐做出反应;学生观察教师动作做出反应。

教学目的:五种步态的引入;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速度、节奏、节拍);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跟随和反应能力;古典乐曲的基本步态训练中的运用⑩。

通过这个教学的过程,使学生在节奏和音乐的声音中,融入自己的肢体语言,即动的聆听音乐又在音乐中调整和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学生个体的个性得到发展、强化和内化,并拥有快乐的身心体验。

4 结语

我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和发展。无论从实践到理论,都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迄今为止,都还没有一个足够完整的、合理的体系来支撑整个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前进步伐。新体系的提出,既是一个转折也是一个探索,它基于世界三大先进教育体系之上,结合我国本土的音乐特色,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展示出来。但新体系的其他方面,如: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由于乐器的繁杂,使用的繁复,实施起来很困难。因此,在选择实施途经方面,还是以歌唱教学和音乐、动作的结合为主。新体系能否真正运用到全国普及性的音乐教育中,在有待更多的时间和实践来证明其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培训班,第二期教材,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编,2011年7月

[2] 《音乐教育与教学法》,谢嘉幸、郁文武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月

[3]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硕士论文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11月

[4] 《音乐教学法》,廖乃雄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11月

[5] 《当代四大音乐教学法之比较与运用》,郑方靖著,复文图书出版社,2011年1月

注释

① 高建进:《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源与流》新体系培训班第二期教材,第177页。

② 高建进:《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源与流》新体系培训班第二期教材,第177页。

③ 选自新体系培训班教材,歌唱教程,新体系歌唱教学,第5页。

④ 谢嘉幸、郁文武编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140页。

⑤ 选自新体系培训班教材,歌唱教程,新体系歌唱教学,第16页。

⑥ 选自新体系培训班教材,歌唱教程,新体系歌唱教学,第17页。

⑦ 选自新体系培训班教材,歌唱教程,新体系歌唱教学,第20页。

⑧ 选自新体系培训班教材,歌唱教程,新体系歌唱教学,第63页。

第2篇: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

一、新体系教学目标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探讨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哲学有三种:形式主义、情感主义和现实主义。在音乐艺术领域中,无论是在音乐美学还是在音乐心理学的争论中情感主义者一直是占上风的,而在当代,情感论更是音乐价值论的主流。

普通人学习音乐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使人的精神生活更美好。学校音乐教育面对的是普通学生,所以新体系以情感论作为教育心理学和音乐美学的基础,将音乐教育目标定位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情感体验经验,学会通过音乐活动积极地唤起情感、抒感、表达情感、交流情感,使学生们在校和一生的精神生活更美好。

人的音乐情感体验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来自音乐形式和情感形式的“同形同构”。这种音乐体验可以称为形式性情感体验,可惜对于多数音乐作品来说,只有具有一定音乐天赋者才能直接识别这种纯粹由音乐形式来表达内涵的情感,而其他的人则需要借助自己或别人的体验经验。形式性情感体验是直接情感体验,主要是音乐家和专业音乐工作者在创作和表演音乐作品时使用。

2.对于一般人的思维习惯而言,情感是与意义、事件、场景、画面、人物、故事联系在一起的,即人体会艺术作品的情感首先是从作品的内容入门的。所以形式与内容相一致的音乐,可以将体验内容获得的情感过渡到体验音乐旋律与节奏上。这时的情感体验是间接情感体验,也可以称为内容性情感体验。

3.在内容性情感体验实现之后,学生可以逐渐排除或淡化内容,把音乐形式(旋律和节奏)直接与体会到的情感联结在一起,记忆成为音乐经验,并且再用此音乐经验去体验相似的音乐形式(旋律与节奏乃至力度和音色),这时产生的体验就是经验性音乐(形式)体验。这种音乐体验是大多数人都能通过培养获得的。

在现行音乐教学中存在三种倾向。一是在音乐课上只求把歌唱会唱准,不求有情感体验,这是一种偏离音乐本质的教学;二是在教唱歌时,只停留在让学生通过歌词体验歌曲情感的水平上,即只实现了内容性情感体验,而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实现经验性音乐情感体验。这时的体验并非是从音乐的声音中直接得到的,学生仍没有建立起个人的音乐体验经验;三是学生还没具备音乐情感体验能力,就直接从形式性情感体验开始音乐教学,结果导致音乐无法打动人,未能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情感共鸣。新体系提倡通过内容或动作性情感体验教学,逐步使学生形成体验经验系统,最终获得经验性情感体验的能力。这是新体系音乐教育的核心教学目标。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新体系音乐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是:

1.帮助学生实现内容性或动作性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音乐情感享受,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让学生对音乐有兴趣并喜爱音乐。

2.把间接体验到的情感与音乐形式(旋律和节奏)对应起来,并在下意识的记忆中(一般是反复出现形成的)建立学生的音乐体验经验。

3.指导学生运用上述音乐体验经验直接体验音乐情感,并养成习惯。

二、新体系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为了准确有效地帮助学生最终实现建立个人音乐体验经验储存的教学目标,新体系课程设置包括了五项基本教学内容:音乐律动、歌唱、器乐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即兴。

(一)音乐律动

音乐律动是音乐(唱、击、奏)的体态动作表现,是音乐活动中最基本的联动,其主要教学功能是通过将音乐节奏的动作外显,加强学生对节奏的情感体验。

音乐律动是与音乐运动同形同构的身体运动,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两种运动都是外在显现的,一个能听见,一个能看见,不像情感运动是主体内在的,既看不见也听不到,学生不容易掌握。由于律动除了能引起视觉还能引起主体动觉,而主体(律动)动觉可以和主体音乐听觉一样同形同构地引起主体的情感律动,所以律动可以与音乐共同唤起主体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比单独由音乐听觉引发的体验要强烈。音乐律动经常作为实现和强化学生音乐体验的教学手段。在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新体系音乐教学中,往往把音乐律动作为音乐教学的入门内容。

1.音乐律动常识(建立音乐律动基础经验)

一是介绍什么是音乐律动,怎么进行音乐律动。音乐律动必须建立在音乐听觉的基础上,律动动作来自与音乐节奏的联动,目的是用律动表达和显化节奏。所以说:倾听音乐、认识自己的身体、运动身体等是进行音乐律动的基本条件;二是掌握和积累最基本的音乐律动动作的经验:这种经验是依赖乐曲中的节奏而存在的。如最初级的经验包括:稳定拍、重音的周期与转换、舞线、乐句、呼吸、空间与方向感、能量释放与控制等。

2.音乐律动体验(建立节奏的情感体验经验)一

(1)体验律动对音乐的影响(体验音乐节奏感的强化)

通过无固定音高打击乐器演奏或击拍动作,体验有律动或无律动对情绪(体验)的影响;

通过无律动歌唱和有律动歌唱对比体验律动对音乐情感表达的影响:

通过无律动倾听音乐和随乐律动,体验律动对音乐节奏感和节奏体验的影响。

(2)体验律动对情感的表达(体验节奏能够单独表达情感)

律动在无音乐情况下直接表达情感;

体验律动在感知内心音乐时对情感的表达。

(3)体验音乐对律动的主导

体验与音乐节奏协调的律动和不协调的律动对情感体验的加强与抑制作用;

体验音乐与律动变化对情感体验的影响。

3.音乐律动表达(建立基本律动表达经验)

掌握了最初的音乐律动经验后,就可以进行音乐律动表达教学。音乐律动表达主要有四个层次:

(1)对指定音乐进行律动表达:凭经验随乐律动;

(2)对指定的情感进行律动表达:可凭经验选用合适的音乐进行律动表达,也可通过创作合适节奏进行律动表达;

(3)用同一音乐(同一节奏)不同律动所表达的情感体验进行对比,感受节奏体验的个性特点。

(4)表达性情感交流:在前三个层次的基础上,随乐律动或仅用合适节奏进行律动与他人进行表达性情感交流。

4.舞蹈性律动(在一般音乐律动上加丰富的姿态和表情)

(1)节奏性舞蹈律动

(2)旋律性舞蹈律动

(3)情绪性舞蹈律动

(4)情节性舞蹈律动

(5)经典或传统性音乐体裁舞蹈

律动是以表达节奏为核心的。舞蹈性律动是音乐律动的拓展,也可以算是它的一个部分。

5.运用律动活动进行音乐节奏教学(对教师)

(1)在集体教学中让节奏显化,使节奏感弱的学生能看见节奏:

(2)在变节拍、节奏教学中,使节拍节奏显化,让学生容易掌握;

(3)在多声部音乐教学中,通过律动反应,训练学生的听觉敏感度;

(4)在音乐节奏教学中,通过律动活动的联觉记忆,使节奏感内化。

以上五项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可循环数次。

(二)歌唱训练‘歌唱是学校音乐教育音乐课的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通过歌唱可以学习音乐旋律和其他音乐要素。科达伊体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切通过歌唱”。

1.知识性歌唱(建立基础歌唱和曲目经验)

这里所讲的知识是指歌唱的基本常识和基础经验,而不是专业歌唱者和公共表演者所需要掌握的乐理知识。

(1)首先,通过简单歌曲的歌唱介绍什么是歌唱,怎么歌唱的知识。包括:歌唱时良好的发声方法、正确的站姿、口型、呼吸,不喊唱、不捏着嗓子唱等。

掌握和积累最基本的歌唱经验。

(2)通过更多简单歌唱(5-10首)掌握和积累最基本的歌唱经验,如对音乐元素的感知:稳定的拍子,基本的音高、音强等,这种经验是包含在曲目、乐段之中而存在并纳入记忆的。

(3)熟悉不同类型歌唱基本曲目20首,建立学生最基本的、对不同类型曲目的歌唱经验。

知识性歌唱渗透在每个阶段和层次的歌唱教学中,随着歌唱教学的深入,歌唱经验的丰富,歌唱知识也随之不断扩展和深化。

2.体验性歌唱(建立基本情感体验经验)

学生有了最初的歌唱经验和歌唱曲目之后,就可以在此音乐经验基础上进行体验性歌唱。体验性歌唱主要是一种自我情感体验。这里的情感体验主要是指对歌曲旋律的经验性情感体验,而不是对歌曲旋律的形式情感体验。所谓经验性情感是指被体验的旋律曾经在歌曲、歌剧、舞蹈、视觉配乐、标题音乐中所表述,并被主体体验过后形成了旋律与情感相联系的记忆,当再次听到这段旋律的时候,就会较容易地体验出已经形成经验的情感。(这时旋律已脱离了最初的有意义内容的音乐作品,从内容性情感体验向经验性自我情感体验过渡。)

(1)朗诵歌词体会歌词情感

在没有建立基本音乐情感体验的经验之前,可以借助于歌词(包括童谣)的明确意义进行情感体验,并通过歌词的语音语调语气,长短快慢、轻重缓急来加深对这种情感的体会。

(2)唱词曲体验歌曲情感

把朗诵体会到的词义情感迁移至歌唱,在歌唱中体验这种情感。可通过反复歌唱加强对音乐作品的情感经验。

(3)只唱歌曲旋律体验音乐情感

去掉歌词哼唱旋律,从凭唱词曲所得的情感体验过渡到对歌曲旋律进行音乐情感体验。这也是歌曲情感内在转化的二次体验。这时得到的就是经验性音乐情感体验。

(4)积累音乐情感体验经验

通过学唱若干首歌曲积累各种音乐情感体验的经验,并体验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变化对情感的影响。

(5)音乐情感体验的显化

用已学歌曲的旋律,按各自的经验(各人有异)重新填上与原歌曲同类情感的内容,将自我情感体验显化,教师进行点评,学生可以互鉴。

体验性歌唱与知识性歌唱一样随着每个阶段和层次的轮回,歌唱教学不断深入、深化。

3.表达性歌唱(建立基本情感表达经验)

建立了最初的知识性歌唱和体验性歌唱的经验后,就可以进行表达性歌唱教学。表达性歌唱是指用歌唱来表达在某个特殊时刻、场合、情境、事件中,涌现出的具体情绪、情感或感慨。让学生知道怎样用歌唱表达和用什么歌唱来表达此时此刻欲表达的心境。表达性歌唱主要有四个层次:选择性表达、模仿性表达、创造性表达、交流性表达,根本的是用情感体验经验来实现欲表达结果。

(1)选择性表达:即凭经验,按照指定情绪、场合或情节从已学唱过的歌曲中选用合适的段落歌唱,使歌唱中自我体验的情感符合所要求的情绪、场合或情节。

(2)模仿性表达:即凭经验,按照指定情绪、场合或情节从已学唱过的歌曲中选用歌段,通过改词进行与自我体验相符的歌唱。

(3)创造性表达:即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用音乐经验改词改曲进行自我情感表达。

(4)交流性表达:是用音乐对他人进行情感表达(有词或无词歌),所以必须在具备接受与理解别人音乐情感表达能力,及自己具有了音乐情感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交流性表达。

表达性歌唱同样随着每个阶段和层次的歌唱教学的不断深入而深化。

4.合唱(建立共同音乐情感表达经验)

合唱的教学目标是建立共同音乐情感表达经验,只有在每个人都具有了基本的知识性、体验性、表达性歌唱经验的基础上,才有条件进行共同音乐情感表达的训练。普通学校一般有两类合唱:同声合唱(一般小学与初中合唱属于此类)和混声合唱(初中以上),演唱形式有齐唱、轮唱、多声部无伴奏和有伴奏合唱。

合唱教学有三个层次:跟随性合唱、表达性合唱、表演性合唱。

(1)跟随性合唱:初级的合唱是从集体跟随性合唱开始的,必须建立在具备基本的知识性歌唱经验的基础上。在跟随性合唱教学中训练基本的共同音高感、节奏感,整体呼吸、统一起声、跟随指挥、互听互靠、吐字咬字等知识与技能,在声音和谐统一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共同的音乐情感体验目标。

(2)表达性合唱:在基本歌唱情感体验和歌唱表达经验的基础上,可以逐步培养共同情感表达经验。合唱有音域更宽广、力度变化更大、音色变化更丰富、表现力更强的特点。表达性合唱需通过学唱若干首合唱歌曲,体验多声部音乐要素(音域、音色、音量、音层等)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和影响。

(3)表演性合唱:表演性合唱是合唱教学中的最高层次,只有在积累了一定水平量与质的丰富合唱经验和经典合唱曲目经验之后,才可能进行表演性合唱训练。表演性合唱也是交流性合唱,这里的交流是通过合唱与听众进行情感交流,也更强调共同音乐情感表达经验和经典合唱曲目经验。

在小学六年歌唱教学的整个进程中,这四个部分应经过十余次螺旋状的轮回,循序渐进地上升。

(三)器乐学习

器乐是指以乐器演奏为主的表演形式或解释为音乐来源的一种声音材料(另一种是嗓音),乐器是指可以用来演奏音乐的工具。器乐教学是指通过各类不同的听、奏来体验和感受器乐音乐情感体验的特征,及其所带来的与歌唱、音乐律动等同类情感体验和经验的相互转化与联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强、更深、更广的音乐情感体验,及更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经验。

1.器乐知识

(1)器乐介绍与欣赏

通过声音和作品了解各类器乐(中西),如:键盘乐、弦乐、管乐、打击乐等。

(2)乐器原理与体验

介绍常见乐器的发声原理,主要体验器乐的表现功能,音色、音量、音区、速度等与音乐表现的关系,常见乐器的个性特点及对音乐情感体验的影响。

(3)器乐演奏知识和实践

课上主要通过教师介绍和简易乐器操作来了解演奏知识,器乐演奏实践主要靠课外兴趣活动实现。

2.器乐音乐体验

器乐音乐体验与歌唱体验有共同之处,但因歌唱受个人嗓音条件所限,在音域、音色、音区、音量等表现限度上不如器乐音乐表现范围宽广、丰富、复杂。所以对器乐音乐体验又不完全等同于歌唱体验,应该说器乐音乐体验比歌唱体验更细腻,更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但因缺少来自歌词的内容情感体验过渡,器乐音乐的情感体验不容易获得和分辨。教学中可将歌唱情感体验的经验移情到器乐音乐体验,也可与音乐律动教学互通和互动,还可靠舞蹈、画面等内容性情感体验过渡,以联觉增强器乐音乐情感体验。

(1)器乐元素体验

在教师指导下体验同一器乐曲或片段中不同的音乐要素(旋律、节奏)的作用。

(2)不同器乐的元素(旋律、节奏)体验特征进行对比。

相同的音乐元素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得到的体验不同。

(3)不同器乐体验对比

不同经典器乐作品感受它的体验特征。

通过同一个经典曲目用不同乐器演奏来对比它的不同体验特征。

3.乐器演奏训练(以奥尔夫乐器为主)

(1)熟悉奥尔夫乐器的音乐功能。

(2)欣赏奥尔夫乐器作品。

(3)练习演奏奥尔夫乐器。

(4)奥尔夫乐器演奏简单运用(简单固定音型伴奏、简单旋律演奏等)

4.小型乐队训练(以奥尔夫乐器配置为主)

(1)乐队知识

(2)简单曲式结构

(3)即兴段落演奏

(4)为歌唱伴奏

(5)小乐队合奏

5.交响乐知识与实践

(1)交响乐知识:通过交响乐作品了解性质、形式、体裁、编制等。

(2)交响乐要素和乐段乐曲音乐体验

(3)课外交响乐队训练

(四)音乐欣赏

音乐活动分为两大类,律动、歌唱、奏乐属于表达性音乐活动,音乐欣赏属于接受性音乐活动。音乐欣赏是一种从外至内的音乐情感体验活动。新体系音乐欣赏教学目的是:学生在之前音乐教学实践(律动、歌唱、奏乐)中已经自主获得音乐情感体验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规范性体验,获得具有社会公认意义的音乐体验经验,以此继承人类社会的音乐文化财富,提高学生进行社会音乐交流的能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1.获得与社会公认经验同类的音乐体验和近似的情感共鸣;2.体验音乐形式与音乐内容(音乐形式包括体裁、曲式、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内容包括题材、标题、歌词、情节、场景、动作、画面等)对音乐情感内涵的影响;3.了解音乐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社会思潮、审美取向、艺术风格等)对音乐形式与内涵及音乐体验的影响。要注意规范性体验不是由教师替代学生体验后将结果告诉学生并叫学生记住,而是启发和指导学生实现基本方向的自主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教学也应分初、中、高三个层次。

小学音乐课中的欣赏内容属于音乐欣赏教学的初级阶段,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对经典作品公共体验的基础经验,培养他们参加公共音乐活动的基本能力。根据学生身心智发展特点,国家音乐课程标准规定音乐实践活动(律动、歌唱、奏乐)是此阶段音乐课的主要形式,因此初级阶段的音乐欣赏可以完全融入音乐律动、歌唱、器乐音乐活动中。小学音乐课音乐欣赏内容的方式(实践)、方法(体验)和教材应与律动、歌唱、奏乐同步互通互动。在教师的诱导下聆听简单经典曲目进行音乐欣赏,使学生获得与公共评价相近的音乐体验经验,初步习惯音乐欣赏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特定小型经典音乐作品创设特定音乐情境,指导学生体会小型经典曲目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诱导学生对经典作品产生特定的体验和情感共鸣,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开拓学生的音乐联想与想象空间。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属于中级阶段。随着学生心智能力和情感需要的发展,此阶段的音乐课应逐步加大音乐欣赏内容的比重。音乐课可以继续在较复杂的音乐实践(律动、歌唱、奏乐)中,对常见的经典音乐作品进行音乐欣赏。在教师引导下,用已积累的公共评价音乐经验和音乐欣赏方法对经典音乐作品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进行审美体验,掌握音乐形式与内容对音乐情感的影响,进行较复杂的特定的音乐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建立经典音乐曲目库,使学生逐步积累具有社会公认审美价值的音乐体验经验。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属于高级阶段。随着中学生兴趣爱好的变化和(对音乐理论知识)求知欲的增长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增强,此阶段的音乐课一般以音乐欣赏为主要形式和内容。新体系的学生在之前的音乐实践(律动、歌唱、奏乐)中已基本习得了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和方法,掌握了音乐情感体验的基本经验,记忆中已形成了经典音乐曲目库,就可以在教师引导下系统地对较大型的,有代表性的经典音乐作品进行艺术欣赏和文化分析,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中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潮(时代背景、社会思潮、审美取向、艺术风格等)对音乐形式与表现内容产生的影响,知晓一些社会文化的概念,通过对代表性经典作品的艺术欣赏进一步积累(规范性)系统的音乐情感体验,使之成为个人的音乐经验(系统)的基础,以利于终生享用和传承人类音乐文化(宝藏)。

1.经典声乐作品欣赏

(1)独唱;(2)重唱;(3)合唱;

2.经典器乐作品欣赏

(1)有标题器乐作品;(2)无标题器乐作品;(3)经典戏曲、歌剧、舞剧欣赏。

(五)即兴表达

所谓兴是指人的情绪,即兴的意思是按人的情绪进行音乐活动。情绪的来源是主体的思想、心情、处境和客观环境、事件、时机的影响。音乐活动包括:律动、歌唱、演奏、创作。新体系进行即兴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音乐来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1.即兴律动

(1)同一乐曲指定不同情绪做即兴律动。

(2)同一乐曲指定不同场合做即兴律动。

(3)同一乐曲按自我心态做即兴律动。

2.即兴歌唱

(1)指定歌曲,按情绪改变节奏节拍。

(2)指定歌曲,按情绪在旋律主干音上变化旋律(加花或缩减)。

(3)指定歌曲,按情绪改变歌曲形式结构与表现内容(高潮、尾声、调等的安排)

(4)指定歌曲,按场景改词改曲。

3.即兴演奏

(1)指定乐曲,按情绪改变节拍节奏。

(2)指定乐曲,按情绪在旋律上加花或删减。

(3)指定乐曲,移调并体验感受。

(4)指定乐曲,按情绪重新安排乐曲形式结构与表现内容(高潮、尾声、调等),并重新体验感受。

4.即兴创作

(1)节奏创作:为词配节奏。

(2)旋律创作:为节奏词配旋律。

(3)创编音乐。

三、新体系教学方法

新体系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其特有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和音乐教育核心理论(新三论:情感论、体验论、经验论),是实现其教学目标和完成其教学内容的具体方式和手段。

新体系的课堂教学(结构)采用的是元素一整体教学结构,其教学结构图示如下:

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结构(一个老师)

感受、体验、表达、交流教学内容

知识点:指构建音乐知识结构的最小单位,既是本课音乐教材的重点和核心,又是后续学习的认知前提,通常一次课仅用一个新知识点让学生在已有音乐经验上通过音乐作品在音乐活动中获取新的音乐感知、体验、表达和交流经验。

元素线:同元素的点组成时间线条,保持同知识点的连续发展,循序渐进。

知识面:(迄今为止)学生整个掌握了多少知识点,是由知识线上的点组成的。所以它是线性平面,面上的线就是元素线(某元素知识线)。

教学线:每次教学所涉及的知识点组成教学线,它应该由一个作品,一个活动,一次表演所包含。因为只有在对实际作品的感受、表演和再创作中,学生才能体验到艺术情感。

在年、月、周的音乐课程安排中,元素一整体性结构表现在:

教学的元素性:就是要将所教的音乐知识分解成知识线,可以从由浅入深,逐点渐进实施教学,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教学的整体性一就是要使不同知识线上的点组合成每次课的教学线。每次教的知识点组合在音乐作品或音乐艺术活动中,如不能把知识点组合在其中就不能实现艺术体验,就无法赋予感情。教学的整体性二就是要把知识线和教学线(感情的)结合成网络,主要靠音乐经验产生联觉和联想。

教师组织教学的关键是要做到两点:

1.每课把知识点组成感性的艺术活动。

2.每个知识点必须和同元素中的其它知识点前后相连,即这节课教的是上节课的发展,又是下节课的准备。

要防止两种情况:

1.一次课上的知识点是散的,形不成艺术活动,无法进行艺术体验。

2.同元素的知识点在前后教学中是散的,不能连成由浅入深,从零到整的元素知识线。

知识面是由元素知识线和教学艺术活动线交叉而成的。每个交叉点都是知识点,也是艺术感觉的组成点。所有这些点构成学生的音乐知识面和艺术情感面的整体经验。

结语

新体系教学方法新在素质型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即: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以发展情商为主的教育目标;以实现音乐情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以感性音乐经验为主要学习成果的考评要求。

第3篇: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

关键词: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课程内容;音乐教育意义

音乐教育已经逐步成为塑造人类灵魂的重要举措,在提升审美能力、开拓思维和陶冶情操等方面扮演着有力的角色,并逐步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现阶段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承担着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传授、音乐鉴赏与创作,以及音乐文化传承等主要职责,然而大学音乐教育表现出的发展缓慢、重视程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逐步成为制约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并系统的表现在传授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和传承文化等方面,而系统化、体系化的音乐教育对于培育大学生审美能力和推动音乐文化传承发展,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音乐教育传授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

作为年轻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对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自我认知等良好品质,而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多重潜质,不仅是大学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培育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音乐教育拥有培育人们审美能力,发掘和创造美的能力,其立足的根源便在于音乐教育包含着对乐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通过系统的课成教育,高校教师引导大学生聆听音乐,在感受音乐魅力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巧,并逐步转化为个人的内在修养。音乐文化的魅力不仅蕴含在高超的艺术表演技巧和美妙动听的乐曲之中,传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则是蕴含生活哲理、陶冶情操的力量源泉。例如,古曲《高山流水》蕴含着尊重知己、相知可贵等良好的情谊,提醒珍视亲朋好友的良好素养。而音乐基础知识则将这样的传统文化理念,借助乐理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源源不断的将传统的文化知识、道德情操等,输送给当代大学生。

(二)音乐教育培育音乐鉴赏与创作能力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快速成熟期,容易受到新鲜事物和错误观念的双重影响,而加强对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让广大大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提升对美的鉴别鉴赏能力,将有助于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有助于广大学生提升文化素养,并以此逐步成长为综合型人才。大学音乐教育过程中重视理论与技巧的双重教育模式,其中理论教学方面将培育学生对美的感受作为重要目标,通过对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鉴赏,在深入了解各个音乐学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独立且健全的人格;而在技巧教学方面,深入发掘大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度,并以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作为方向,不断为音乐的发展注入时代的活力,丰富和发展当代音乐风格。

(三)音乐教育承担音乐文化传承重任

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教育相类似,音乐教育同样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与实用型人才的艰巨使命,在培育新时期音乐学子的过程中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发展音乐教育是提升经济创新产出、优化就业结构、传承文化的强有力补充,也是推动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的重要措施。音乐教育产生的初衷便将进行广泛的音乐文化传承作为重要的目标,重视时代特征,汲取传统音乐的优良营养,在“教书育人”中实现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目的。

二、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难点问题

(一)音乐教育注重培养技能人才,但缺失新型人才理念

伴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人力资源状况也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不断适应并作出新的调整,其中综合型大学教育便首当其中。首先,传统音乐教育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却对更具创新型的“新型人才理念”缺乏足够的重视。新型人才理念的提出,则是为了应对人才转型与经济转型脱节而产生的。其次,经济新常态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需要,原有的大学音乐教育培养计划远不能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导致音乐教育陷入单一重视技能的发展局面。音乐教育、人才理念与经济转型三者欠缺有机统一,成为经济新常态下音乐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

(二)教育体制机制不明晰,缺乏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

音乐教育承担着传授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培育鉴赏能力、创次年能力等重要职责,其发展的深层次目的在于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多层次的人才要求。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音乐教育的发展却暴露出与培养目的欠缺吻合的弊病,尤其是办学方式与教学模式存在“错位”的问题。音乐教育在办学模式上往往依赖专业型大学的作用,相对忽视综合型大学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部分综合型大学具有培养音乐人才的比较劣势。同时,综合型大学过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技术能力的提升,但缺乏相对系统的德智与文化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具体的教育形式对解决实际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却难以满足社会对综合型音乐人才的需要。与此同时,在教学模式上,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注重“教、学、做”三者有机结合,无论是从专业设置还是职业培养方案都体现出相对较强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而在实际发展环节上,音乐教育重教轻学、重技术轻理论等弊病去却违背教育模式发展的初衷。音乐专业学生虽具有较高的演奏技艺,但缺乏理论总结与经验传授能力,也在另一个层面上体现了我国教育缺乏相对完善的音乐教育体制机制。

(三)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与区际差异

教育资源配置往往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最终又会反向影响教育自身的发展。在区际音乐教育发展方面,东部沿海地区无论是在传统的大学教育还是音乐教育上,资金配置与就业环境较中西部地区有显著的比较优势,致使音乐教育存在地区性发展差异并具有差异累积效应。在城乡音乐教育发展方面,农村因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尤其是广大农民对于音乐教育的认可度低,广大农村居民寄希望于通过高考改变孩子的命运的理念根深蒂固,并由此引致音乐教育在中学阶段便陷入资金投入相对缺失、宣传力度与青睐度明显低于城市地区的尴尬局面。

三、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的侧重点与基本策略

(一)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的侧重点

深入发掘现阶段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发展存在的难点,尤其是音乐教育的侧重点,将有助于为大学音乐教育指明前行的方向,提升音乐教育在大学生德智体美培养过程中的显著作用。为此,应该重点锁定音乐教育的核心意义,以推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模式,在倡导更加自主的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科学的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体系。1.更加重视音乐教育的核心意义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更对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有帮助。为此,需要更加清晰音乐教育的核心意义,将培育人的审美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进而推动整个教育体系改革发展,作为现阶段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的主攻方向。2.推行多元化音乐教育模式针对大学生具有发散性思维,并且存在的鲜明个体差异,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具有独特思维和音乐理念,为此需要推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模式。将音乐教育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和课程内涵等一系列环节进行科学的创新,以满足多层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作为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注重学生爱好与课程教育的相结合,更加注重“快乐学习”在提升学生素质和水平方面的价值。与此同时,要逐步变革传统音乐教育过于注重单一的技法传授或基础理论教授等教育模式,形成多层次、科学、立体的新型音乐教育模式。3.倡导更加自主的音乐教育方式大学生对课程教育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具有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对于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和培育创造性思维容易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需要逐步破除传统教育方式的禁锢性,推行更加自主的教学方式。为此,应该注重音乐课堂的互动流,深入发掘大学生的对课成教育的需求状况和青睐程度,尊重创造性思维和独特的想法。同时,鼓励并支持大学生音乐团体,帮助具有想法的大学生筹备相应的校园团体组织,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交流氛围,搭建起更加自主的学习氛围。

(二)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改革的若干策略

针对现阶段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发展存在的难题,在综合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树立新型音乐人才理念,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音乐教育培养体系,均衡音乐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对策建议,努力推动大学音乐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1.树立新型音乐人才理念新型音乐人才应该是兼具音乐鉴赏能力、创作能力和音乐文化传播能力的综合体,其在音乐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文化推动着与创造者的角色。应该逐步打破综合型大学在音乐教育环节所固有的“填鸭式教育”与“被动式管理”,更加注重新型人才培养里面,将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传播等内容纳入到音乐教育体系中,逐步建立更具科学性的人才培养方案。2.构建更具时代性的音乐教育体系针对音乐教育存在阶段性发展的特点,要不断为音乐教育体系注入新的血液,需要从音乐教育课程安排、内容选取、教育方式等一系列环节,进行相应且必要的教育变革。逐步打破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相对固守而缺乏创新的发展局面,以时代特色引领校级教育改革,并以音乐教育试点的方式探索新的教育体系。适时适度地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状况,科学的制定音乐教育方案,建立人才培养需求与供给相适应的教育培养体系。3.均衡配置音乐教育资源综合型大学需要承担起推动教育均衡化的职责,以自身音乐教育相关专业的配备与打造,作为推动音乐教育均衡化的重要举措。相比较东部发达地区,专业型的音乐教育学院在培育音乐人才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而中西部综合型大学借助良好的师资力量和政策环境等,在发展音乐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为此,要逐步焕发出综合型大学在推动音乐教育资源环节的价值,借助自身具有的音乐专业设置、设配配备和师资力量等,提升地区音乐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子威.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与分析[J].北方音乐,2015,35(21):186.

[2]周静.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模式浅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52-53.

[3]李茵.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之研究[J].音乐创作,2013,04:185-187.

[4]屠锋锋.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探讨[J].通俗歌曲,2015,09:163-164.

第4篇: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能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67-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凸显出来。而音乐是人类美好心灵的集中反映,体现了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音乐课堂教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需要引起学校领导和音乐教师的高度重视。音乐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音乐教师应该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切实发挥引路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对学生实施艺术教育,扎实进行素质教育。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音乐教师要切实更新观念,教学体现课改理念

近年来,全国各地各校的课程改革得到扎实实施,许多学校、教师、学生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有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努力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显著提升课堂教育质量,音乐教学必须进行全面改革,教师要努力创新教学方式。比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反复教学生唱歌,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努力拓展为欣赏与教学并举,积极营建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课堂中的唱歌、器乐、欣赏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音乐课堂教学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努力创新学校音乐比赛、学校艺术节等比赛活动形式,要紧密结合素质教育活动内容。比如,学生合唱、合奏等活动,尽量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素质。二是各类音乐赛事要紧密联系教材内容。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加音乐欣赏环节,锻炼学生的视听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参加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三是一些单位和部门举办的器乐比赛、声乐比赛、歌唱比赛等赛事,要紧密联系学校的实际,紧密联系音乐教师的工作,紧密联系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满足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需求。

二、教师要努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把素质教育贯穿于音乐教学环节,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面向全体学生,紧密联系学校实际、学生成长发展和班级现状精心落实教学计划。音乐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吹、拉、弹、唱等方式,也需要教师联系实际引领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并进行必要的比较、分析、归纳、推理,逐步深刻体会音乐课堂的内涵和意义。教师还要引领学生进行音乐创作体验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才能,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比如,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引领学生结合律动、游戏、简单打击乐等体验方式进行音乐创作;在中年级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引领学生结合口琴、竖笛等旋律性乐器进行音乐创作;在高年级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引领学生结合写谱、编配、伴奏等方式进行音乐创作。这些音乐创作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引领学生潜心投入学习情境,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目标,在音乐教育中充分体现素质教育。

三、教师要努力培B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音乐学科的教育教学必须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千方百计地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尽可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按照新课改要求,努力摒弃传统的、落后的、陈腐的教学方式,不断创造先进的、适宜的、科学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一些学生喜爱的音乐观摩课、交流课、研讨课,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积极创新、努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引领学生在音乐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四、结束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应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乐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培养符合课程改革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联系学校的实情,联系学生的学情,采取符合班级实际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全面扎实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凤萍.小学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影响[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S1).

[2]王刚,王莹.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03).

第5篇: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

一、实施双语教育是治国之策 (一)双语教育的概念 双语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被许多国家当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视为国策,关键是因为它首先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与培养双语双元文化人才等多方面的功能,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其次,它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托斯滕•休森与奈维尔.T.泊斯特莱特沃尔特(TorstenIlusenandT.NevillePostlethwalte)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对“双语教育”的界定是:“所谓‘双语教育’,通常是指一种使用两种语言作为非语言学科教学媒介语的教学方法。”进而他们又强调指出:实施“‘双语教育’的最低标准,应该是在教学的某些过程中至少使用两种语言,但不一定要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甚至不必在同一学期内使用两种语言。”王斌华教授在其编著的《双语教育与双学教学》中指出:“‘双语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这样,我国学校开设外语课程也属于双语教育的范畴:狭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等学科内容的教育。” (二)双语教育的本质与定位 尽管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国外“双语教育”之概念的界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他们在“只有当学校强调使用两种语言进行非语言学科教学时,才能称为‘双语教育’这一点上已经达成了共识。由此折射出了‘双语教育’”的本质:实施“双语教育”,特指在学校教学中,同时或间隔性地采用两种语言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教育计划或教育教学方式。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校教学中目标语的广泛应用,更多地接触目标语,增加目标语的输入量,以较快的速度习得目标语,能够比较娴熟地运用两种语言学习与思维,进而拓宽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增长多元文化知识,促使学生逐渐成为双语双元文化人才,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得到较大发展。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双语教育也是各个国家语言政策的一种体现。 (三)双语教育的功能 双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体系,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发展的促进,或者说双语教育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功能。凡主张实施双语教育的多移民与多民族国家都期望通过双语教育提高学生的双语水平,消解语言差异下的民族矛盾,体现各国各个民族之间“民主、平等、自由”的政治理想。它的教育功能主要是借助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学习更具优势的语言,从而使整个民族更快地发展。双语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双语人经济活动范围扩大,经济收益较好。双语教育对社会的经济功能显性了,族群间的沟通便利了,更容易为社会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其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它具有文化继承和保留的功能。其社会功能就是交际。只掌握一种语言,社会交际的范围势必狭窄,获得的信息量就不足。相互交流才能相互理解,相互理解才能实现社会的平稳发展。 (四)新疆双语教育的本质与内涵 新疆主要是由13个民族构成的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区。要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先要发展教育事业。为加快新疆教育事业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是新疆政府为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制度体现。新疆的双语教育具有以下性质和特点:双语教育是一种教育制度、教育模式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新疆双语教育是一种教育制度、教育模式的改革,它要从传统的以少数民族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单语教育模式转变为双语教育模式。新疆双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提高新疆少数民族素质,培养他们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现代科技素质,缩小民汉教育差距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双语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双语人和双文化人,既能认同中华民族,掌握中华民族文化,又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这样的教育才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 二、双重乐感与音乐双语教育 (一)双重乐感的概念 “双重乐感”(Bi-Musicality)这个概念,来自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曼特尔•胡德的《双重乐感的挑战》一文。他引用了《哈佛音乐辞典》(HarvardDictionaryofMusic)和《韦氏大型辞典》(Webster’sUnabridgedDictionary)里面的相关定义,把“乐感”概念的定义归结为“喜爱和聪明地鉴赏音乐的能力”,提倡跨文化音乐的学习者应该以亲力亲为的实践性音乐行为参与,在对音乐(尤其是异己文化的音乐)的具体操作实践过程中,捕捉这个不可捉摸的“乐感”,由此产生了双重乐感教育理论。1996年,由赵塔里木教授在新疆首次提出要“探索‘双重乐感’人才的培养”问题(这在全国音乐教育领域也是首次提到),并积极付诸实践。为新疆音乐教育实施“双重乐感”教育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启示。2007年立项,2011年以优秀等级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以张欢教授为首的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依托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和《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等课题的实施,在课程设置改革基础上,采纳或编写了《新疆少数民族器乐教程》、《新疆民族音乐欣赏教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新疆民族音乐简志》等课程教材。发表了“少数民族地区‘双重乐感’教师的培养”“双重乐感能力培养中的音乐教育本质认识”“‘双重乐感’教师及其专业发展”等论文,在这些著作和论文中,对于双重乐感的阐释一致共识于胡德的理论,正如胡德最早提出“双重乐感”时所言,音乐学家研究某个特定民族或风格的音乐,必须具有完全参与该种音乐体系的能力,通过本身的实践而理解了他文化的音乐基础后,才能更好地用语言描述该音乐。由此可见,“双重乐感”中的“乐感”是指一种广义含义上的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感知,“双重乐感”核心在于多元文化的相互渗入。#p#分页标题#e# (二)双重乐感教育的本质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这一提法与相关理论已被美国音乐教育界广泛接受,继而在其他欧美国家得以确立与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世界音乐教育的主题。对于建立多元主义的音乐文化价值观与教育观而言,“双重乐感”(或多重乐感)能力的培养是其技术核心。研究异民族音乐时要求融入音乐产生的背景中,研究本民族的音乐则要求研究者融入到音乐产生的时代和地域文化中去。在运用“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观念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运用“主位”与“客位”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亲身体验的主位法认清研究对象的本质,以客位分析法得出最客观实际的规律。所以,“双重乐感”实际上是一个统称,是一种全观论研究方法的实际体现。在音乐教育中,应该是学生们在学好了本民族音乐传统感觉的基础上再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感觉。我们提出的“双重乐感”教学实际是一种教育理念,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一种客观认识一切民族的音乐传统的观念,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化的多元化和文化价值的相对性。 (三)“双重乐感”是建立在“双重音乐语言”基础上的 中国音乐学院博导管建华教授认为:“音乐双语”能够用不同音乐律制的音乐语言来表达同样的思想情感,会使学习者把他自己母语音乐看做是众多音乐体系中的一种,这就会打破他的自我封闭和单语音乐认识的局限。新疆“双重乐感”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多元音乐文化教育观为音乐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新疆多元音乐文化的背景优势,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新疆多年来推行“双语教学”的成功经验,以“双重乐感”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为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突破口,实现在多元文化理念指导下的“双重”、“多重”乐感的理论建构及实践教学,自上而下、层层递进地从高校专业音乐教育推广至中小学音乐教育,以基于新疆多元音乐文化背景“双重乐感”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实践为模本,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提供有力的研究参照并积累经验,达到推动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在对新疆多元文化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对新疆民族音乐进行系统研究,为双重乐感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新疆音乐的“多重”乐感教学理论研究、“双重乐感”与“双语教学”的对比研究、新疆各民族民间音乐概论、新疆民族音乐基本乐理研究、新疆音乐与中国其他地区音乐的对比研究、新疆音乐与中亚音乐、世界音乐的比较研究,等等。在关注新疆各民族音乐文化差异的同时,进行“双重乐感”音乐技能的教学实践,以新疆音乐视唱练耳技能训练、新疆民族乐器教学实践、新疆民歌教学实践为主要内容。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个体民族的音乐素材进行数字化集成,有效地将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进行保存与共享,并加强新疆各民族民歌赏析、新疆各民族器乐赏析、维吾尔木卡姆赏析等“双重乐感”的审美训练,使学生逐步具备音乐文化全元论观念。 三、双重乐感对新疆双语教育的影响 (一)新疆音乐双语教育 新疆音乐的双语教育首先是对于音乐双语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拓宽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师的音乐文化视野,加深了少数民族音乐教师对多元音乐文化的认识。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他们初步掌握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并能用较合理的教学方法、较先进的教学手段为音乐教学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少数民族音乐教师通过双语培训既巩固了自己母语的音乐文化,又学习掌握了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内涵,开阔了音乐教育视野,使其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新课程音乐改革中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新疆双语教育并非仅是语言的学习,重要的是多元文化的渗入与整合。新疆是歌舞之乡,对于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师来说,他们的母语音乐感知和表现力是很强的,但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专业基础较差,音乐理论知识欠缺。如:书写范谱不规范出错率高,节奏节拍的概念混淆,波音、滑音、复倚音等一些常用记号的唱奏法不清楚。在具体的视唱练耳教学中把线谱用固定调翻成简谱唱,没有首调唱名法和固定调唱名法的概念。连音线和延音线的不同用法表达不清楚。部分音乐教师存在技能差不能胜任课堂教学,歌曲范唱水平不高等问题。对汉语音乐教材内容的理解还有待学习和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有待提高。并且,部分教师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严重影响音乐教学的课堂质量。而对于汉族音乐双语教师来说,一方面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成为教学交流的基础,另一方面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更成为音乐双语教学的核心,其意义在于学习中外音乐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本民族音乐的特点,传承和发扬具有非物质文化特点的本民族音乐。这即是新疆音乐双重乐感与音乐双语教育的交融关系。 (二)新疆双重乐感教育的实践 依据“双重乐感”教育的理念基础,以及“双语”教育的理论借鉴,针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现状,新疆一些高校制订了全新的双重乐感课程教学实践改革方案。新疆艺术学院成立了木卡姆音乐专业,并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承担着新疆少数民族艺术表演人才培养的任务,学生构成以少数民族为主。从1996年开始,创办了音乐表演专业木卡姆表演方向,首次将民族民间音乐系统纳入高等艺术教育,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进行了创新与实践,将学校传承与民间传承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新疆本土特色的课程体系。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从1994年开始,为本科生陆续增设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概论》、《新疆民族乐器演奏》等课程,并设置了《民族音乐田野采风》实践课程;在1998年开始借鉴新疆艺术学院木卡姆表演方向的办学经验,2000年以来,陆续增设了《新疆民歌演唱》、《新疆少数民族视唱练耳教程》、《多元文化论著选读》、《世界音乐》等民族音乐学的课程及相关的人类学课程,并且成立了木卡姆乐团。2006年开发出《新疆民族音乐视唱训练系统》、《新疆民族音乐主题资源库》等软件,并将其推广于新疆艺术学院、新疆喀什师范学院、新疆石河子大学、新疆教育学院等设置有音乐专业的兄弟院校,获得了良好的教学反馈信息。近几年,在全面总结以往办学经验,对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对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进行全新规划的基础上,围绕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探索,新疆师范大学已经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得以展开。#p#分页标题#e# 如引入跨文化音乐体验与学习,主要学习新疆境内“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技能课程将以跨民族交叉为前提,继续开设《新疆少数民族乐器演奏》、《新疆民歌演唱》等课程;理论课程开设《中西对照基本乐理》、《汉民族传统音乐概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述》、《中国民族音乐欣赏》、《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等课程;开设《欧洲音乐简史》课程;并在本学年安排“新疆民族民间音乐周”活动,将原生态民间音乐纳入课堂教学。通过此种课程布局,学生深入了解新疆民族音乐的多元化格局和整个中国的民族音乐的多元化格局,并对西方专业音乐体系有所认识,掌握从理论至技能的各个层面上初步建立起对不同音乐体系的审美与实践经验,进而树立音乐文化多元化的观念,文化全元论的认知方法。 通过艺术实践,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多元音乐文化艺术实践能力,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民族及跨民族音乐文化的领悟、表现和创造能力。毕业汇报的重点考查内容是学生对本民族本地域的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跨民族音乐文化的掌握与领悟能力;通过教育实习,使具备“双重乐感”、确立了文化全元观念并掌握了一定的多元音乐文化传承所需技能技巧的学生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任教。除进行日常教学实习之外,主要协助实习学校开发以多元音乐文化为特色的“校本”音乐教材,从而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层面上传播新疆本土、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并同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实现交流与对话。 由此可见,双重乐感的基础是音乐的双语教育,但双重乐感并不等同于音乐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是一种教育体制,而双重乐感是一种教育观念,它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一种客观认识一切民族的音乐传统的观念,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化的多元化和文化价值的相对性。双重乐感教育的开展必将大力推动新疆音乐双语教育的深入发展。管建华教授甚至认为“双重乐感”这一理论体系所体现的音乐价值观念和音乐实践路线是一条有效途径。它对音乐教育的发展将是革命性的,它是21世纪音乐教育多元音乐文化教学讨论的基础性问题,它将打破20世纪以来以西方音乐为基础的单语教学,为中国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提供一个新的范例,为新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代代相传的人才,为深化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和促进其发展提供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第6篇: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

关键词: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新世纪的第一年,指导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了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事情。本文拟就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现行音乐教育课程透视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现行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材,开扩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音乐生活。50多年来,虽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次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如学生的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主要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的模式。“按照这一思维逻辑构建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

体系之外。”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只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纵身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师范院校沿袭了音乐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即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师范院校而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专业性是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具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素养;基础性是指为终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的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时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据统计,我国高师普通教育课程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1%,而美国、日本、德国一般在33%至40%之间;我国采用“大一统”的课程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等必修课,缺乏选修课,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程的余地很小。而发达国家的课程大都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体育和自然科学,且学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主动选修课程,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声乐、器乐等。目前,高师的音乐专业学科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学生明显存在着学科之间的知识割裂,曲式、音乐史、声乐、器乐各是一回事,学生很少将这些知识与表演性和欣赏性课程内容融为一体。其结果,难免落得一个理论、技术理论和表演技术各自为政的匠人”。专业课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渗透不够,因而培养出来的师资专业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水平低。“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三多三少,即处于搬运工、教书匠、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而专家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较少;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被动旁观者,机械执行者,盲目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活方式的主动参与者,勇于探索者,积极创造者较少;怀抱着旧惯例,热衷于操作训练,满足于技艺水平的较多,以审美的心态从职业生活中确认生命的价值,体验存在的意义,享受创造的快乐的教师较少”。目前一些高师院校音乐学科实行的“主修”制出发点是好的,似乎体现了一专多能,但由于认识出现了误差,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只瞄准了“舞台”,而忘掉了“讲台”过于强调一专而忽视多能。学生毕业后一旦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面对要会弹、会唱、会讲、会舞、会写、会组织音乐活动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往往表现出不适应。教育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课程。我国目前仅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课。这主要是受苏联专业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学科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从课时比例来看,我国高师教育专业课程课时仅占7%,而美国、德国、英国分别占20%、30%、35%;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习通常一次性完成即在毕业前,时间短,平均每个学生3-5节课,甚至1-2节课,内容窄,模式单一,多数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则在20周左右,且分数次进行,突出了实践课程,把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课程内容来看,一部分课程观念陈旧,知识陈旧,内容陈旧,有些音乐专业教材几十年不变,有的虽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还是老套子,无质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有些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还有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等。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陈旧,严重制约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宽,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经常因人开设,而非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培养目标来开课;严重脱离中学实际,脱离高师的自身特点,脱离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至于学生毕业后有相当的一部分,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现象严重。二、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21世纪,人类社会将更趋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需要有新的音乐教育观念来指导。(1)从全球的宏观视角来看,新的音乐教育观也就是包含有三个导向:文化价值、文化生态、文化创造。首先,文化价值

就是音乐人类学家公认的要把“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念,其内涵:第一,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第二,学习音乐是理解世界上各民族的一个途径;第三,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过程;第四,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第五,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第六,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其次,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文化单一倾向将被多样性、有机性的生态文明所取代,新的音乐教育体系应建立在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和音乐文明思维框架之上。最后,西方传统科学理性的确定性真理在当今受到质疑,对音乐教育将产生很大影响,尤其为民族音乐的教育在未来音乐教育的价值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人们必须尊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和成就模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哲学价值的当代文化意义,也将被人们所认识”。(2)我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在教育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尤其是对音乐学科性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明确体现了音乐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基础教育,音乐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等。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对于音乐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的认识,经历了将音乐课作为德育和娱乐性教育到审美教育,再到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过程。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理应是中小学或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师资。综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造就合格、新型的音乐教师,已成为音乐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美国全国音乐学校协会是对大学音乐和音乐教育专业进行审批的机构,它们早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就确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音乐教育原则,在此基础上列举了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和素质:其一,个人素质:音乐教师必须能激励他人;能不断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能联系其他学科和艺术;能确定和评价新的思想;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能理解教师的作用。其二,音乐能力:音乐教师能以对音乐的理解和技术水平表演;能伴奏;能演唱;能指挥;能评价他人的表演;能为个人的表达而组织声音;能通过原作和各种风格的即兴表演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有表现出具有确定和解释比较满意的作品和不太满意的作品的能力;能为在学校环境中进行表演而记录和改编音乐;能确定和解释用于全部音乐的创作手法;能评价创作手法的情感效果;能描述用于音乐中的声音产生的方法。其三,专业素质:音乐教师必须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和教育观;能表明自己熟悉当代教育思想;能运用有关音乐作品的广泛知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实例展示全面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献身于教学的思想。这充分表明:一个成熟的音乐教师应能明显的表现出具有作为音乐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能力。因此,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它不仅应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思想,还应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样,音乐课程结构也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设置创新性、开拓性、研究性的音乐教育课程,这是培养21世纪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前提。音乐课程设置还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世界,用全球的宏观视野,高标准、严要求,保证音乐师资的高质量,进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当前,针对过去某种程度上存在的重技能技巧、轻音乐文化,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重某些专业音乐创作流派的音乐作品、轻多元文化的倾向,应当提倡培养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不以求其专为目的,而求其全。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以专向为主,而需全面发展;不以求其深,而求其正,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以技术的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求其根本质量。”音乐课程改革并非全盘否定现有的课程体系,而是站在时展的高度,重视审视以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摈弃、有创新,重在整体化。为了这一目标,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1、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规律的统一。音乐艺术本质就是一种实践,音乐的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所以音乐教育应重视实践性,以艺术实践为

其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音乐的实践又是一个塑造音乐形象的过程,音乐的艺术性只有在技巧与艺术修养(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论涵养等)的有机统一下才能体现出来,故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单纯的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音乐专业师范教育原则的;音乐具有终生性和社会性,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无论人自觉或不自觉,音乐会自始至终的伴随着我们,她作用于人的听觉,潜移默化地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无限的潜能。人不能缺少音乐,故音乐教育是为人终生服务的,是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的;音乐艺术又具有集体性,音乐善于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教育,加强并提倡集体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也是师范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2、多元化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教育的统一。音乐教育要充分体现音乐多元化的特征,这是由师范生适应未来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而确定的,也是由师范生应具备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应有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决定的。“如果在未来新世纪里中国人也将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的一切文化生活,那么,多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东西方音乐体系及文化价值是平等的,在平等对话的条件下,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认知,要破除以往以西方音乐为主、中国音乐为辅的音乐教育状况,要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以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所以,音乐学科的课程体系应大力强化中国音乐的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平衡课程内容,摈弃多年的重西轻中,即重视西方音乐,轻视中国传统音乐的现象和以西否中的错误观念。

3、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统一。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关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对象是未来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理应密切关注研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指导基础教育;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将关系到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音乐教学是一门学术性事业,音乐教师的教育活动应和其他职业科学家的活动一样去探索、创造,师范学术水平不仅包括音乐学术水平,更应包涵音乐教育教学的学术水平。所以,高师应师范性和学术性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专业与文化并重,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为国家培养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

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结构首先应优化核心课程,建立少而精,容纳量大,实用性强的主干课;其次应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增加课程设计和课程编制的灵活性,确立扩展课程;最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形成隐性课程;三种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1)强化教育类课程,一是增加教育课程门类时数,二是加强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可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如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研究等课程;(2)拓宽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

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应减少原公共基础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有利于学生的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3)调整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将音乐表演、音乐技术、音乐学内容结合起来,构建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育素质为宗旨的综合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育人环境。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高师音乐教育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即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五大类课程。“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调整必修课、选修课门类,精减课程内容,压缩课时,通过合并,新设,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增加选修课与自修课的比重,这样便会拓宽学生的理论思维,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加快音乐学科的教材建设,充实课程内容,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的最新成果。变粗放式教学为科研式教学,变讲授式教学为主体式教学,变注入内化式教学为生成建构式教学,改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专业水准,使之趋于合理化、科学化,这样不但不会降低专业水平,而且有利于形成高师学生合理的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近年来,一些师范院校从实际需要出发,适当地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加强音乐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增设了中学所必需的选修课程,技巧课也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转为小组课或集体课,虽然这种课程教学模式还在探索阶段

,但这些有益的尝试,必将有力地推动高师音乐教育的整体课程改革。

总之,对教育来说,21世纪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的世纪。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具有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能力的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与国际的全面接轨,我们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重视教师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教育的“工作母机”的作用,坚持“三个面向”,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为培养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杨晓宏我国高师现行课程体系的缺陷[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刘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问题[J].中国音乐,1997(1),39-43;

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J].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80-386;

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

[美]马克当代音乐教育[M],管建华、乔晓冬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261-262;

第7篇: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

音乐教育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兼有音乐艺术和教师教育双重实践特点的专业。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严重的问题,音乐学院式的实践教学长期制约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缺乏全面系统的育人方案

目前,部分高等院校对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构建,但研究者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没有结合当前音乐教育的发展和音乐基础教育改革等问题,没有切实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没有形成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小学、从而服务中小学的研究理念,致使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规范化的管理、立体型的培养方案、多元化评价方式,以及全程化、具体化的监控措施。

(二)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在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先导作用。随着音乐教育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被提到日程上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是音乐教师专业化的具体体现。音乐教育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教师任教的职业行为,这对于学生形成教育和教学能力,以及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没有建立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桥梁,致使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残缺,音乐教育实践长期处于混乱状态。

(三)重音乐艺术实践,轻教学能力培养

由于长期受到音乐学院教学体制的影响,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着重音乐艺术实践、轻教学能力培养的倾向。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相割裂的现象依然存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学实践能力较弱,毕业后不能迅速适应、甚至不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存在着对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基本规范了解不够,对真实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缺乏,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分等现象。这些问题说明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缺少对学生教学能力的有效培训,没有对学生的教学选择能力、设计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适应期。

(四)专业技能学院化,考核方法陈旧化

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音乐学院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技能目标是音乐学院的标准,过度注重学生专项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学生落入能唱不能弹、能弹不能跳、能跳不能指挥、能上舞台却不能站讲台的境地。音乐专业基础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弹、唱、跳、指挥四项专业技能,也就是音乐教师应有的四项基本功。原有的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没有将四项专业技能和基础音乐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从中小学校的实际教学出发,没有将音乐基础教学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有效地渗透到实践教学中,没有把实践教学培养目标调控到综合能力的培养上。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脱离基础教育的需求,并且考核方法单一、陈旧,缺少创新,没有将多元考核的方法运用到实践教学中。

二、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涵

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当以音乐基础教师的需要为本,强调可操作性;以音乐基础教育发展为导向,强调实用性;以培养音乐教师创新能力为主,强调实践性。

(一)改革目标

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以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视角,构建一个能适应新形势、符合新要求、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交叉融合、功能互补”的思路,使学生具备“站得讲台、上得舞台、创新有为、教研有方”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改革内容

1.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紧紧围绕“三型”即“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1〕的原则和“三性”即“基础性、师范性、专业性”〔1〕的原则,将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与音乐专业技能作为实践教学训练的两条主线,并使其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建立突出师范性、注重专业性、强调融合性、贯穿连续性、体现立体型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成为合格的音乐教师设计出较为完整的发展图景。2.设计音乐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本着深入中小学、了解中小学、研究中小学、服务中小学的构建理念,设计一套更为合理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3.调整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实践教学课时长期以来,我国音乐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音乐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出单一学科纵深发展的局面,没有体现教师教育的专业特点〔2〕。根据《意见》要求,按照“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交叉融合、功能互补”的思路,突出实践教学的比重,整合优化课程结构,适当精简、压缩部分专业理论课程的课时,突出与能力培养关系更密切的实用课程与实践教学的课时。4.构建“5421”音乐教学能力训练模式和“4441”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训练模式“5421”音乐教学能力训练模式:“5”即根据音乐教师教学活动的“教学行动前”“、教学行动中”和“教学行动后”三个阶段,针对每个阶段活动的内容及所需的能力,将音乐教学能力分为教学选择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五个方面“,5”是音乐教学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4”即“四项达标”———说课达标、音乐课件制作达标、教案设计达标、一节公开课达标;“2”即抓住两个环节———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使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实现从识岗、试岗到顶岗的过渡;“1”即一个课题研究,引导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反思,选题做研究,培养其研究意识和科研能力。“4441”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训练模式:“4”即“四项达标”———中小学教材歌曲自弹自唱达标、少儿舞蹈组合达标、中小学教材歌曲指挥达标、河南地方戏曲(民歌)演唱达标等;“4”即“四级垂降式舞台艺术实践”,是指大学生艺术展演和大学生科技艺术节等大型艺术活动、院级专业汇报演出、班级专业汇报演出、学生个人演奏、演唱会等,在实践中锻炼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四个层面的舞台艺术实践平台,使舞台艺术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高;“4”即“四个团队”———民乐团、舞蹈团、合唱团、管乐队四个艺术实践团队,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参加“四个团队”的活动,为将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和组织课外音乐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1”即掌握一种民族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5421”和“4441”模式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专业技能等职业技能有计划、分步骤、循序渐进地分配到各个学期中;采用量化分解、分期完成、强化训练、集中考核的方法,构建了多元化、立体型的系统格局,形成了覆盖面广、普及率高、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活动模式,使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得到普遍提升,有效提高了其综合实践能力。

三、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科学构建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管理机构

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三个方面。在组织与制度管理方面,主要由学校、教务处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宏观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对实践教学体系运行起到监督、督导作用;学院具体负责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管理,制定独立的、完整的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方案等,以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正常运行。

(二)健全和完善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音乐教育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保障。因此,必须成立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构,制定一套科学、完整、可行的评价方案,并在评价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及时进行改进,确保评价工作的正常开展,使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仅是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音乐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成效的主要途径。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指标、评价的方式与方法以及评价制度等,都是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只有根据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的能力结构来确定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考核的内容和措施,才能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三)建设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条件和环境

第8篇: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

关键词: 音乐课程 师范教育 课程改革

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音乐课程依然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难以跟上21世纪 社会 经济 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 下,《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试行无疑是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重大举措,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我国师范院校现行音乐教育课程进行客观 分析 ,并针对现实 问题 着力加以改革创新,已成为一件极为紧迫而富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一、 师范院校现行音乐教育课程概述

专才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基本模式,并由此而建立起相应的音乐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对于

我国的中小学 音乐 教育 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对于音乐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的认识,经历了从把音乐课当作德育、娱乐性教育课到审美教育课,再到素质教育课的过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理应是中小学或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师资。综合音乐教育的 发展 趋势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造就合格、新型的音乐教师,已成为音乐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美国全国音乐学校协会是对大学音乐和音乐教育专业进行审批的机构,它们早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就确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音乐教育原则,在此基础上列举了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和素质:一是个人素质,即音乐教师必须能激励他人,能不断 学习 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能联系其他学科和 艺术 ,能确定和评价新的思想,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并能理解教师的作用;二是音乐能力,即音乐教师能凭着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技术水平,进行表演、伴奏、演唱、指挥并评价他人的表演,为个人的表达而组织声音,通过原作和各种风格的即兴表演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应具有确定和解释比较满意的作品和不太满意的作品的能力,能为在学校环境中进行表演而记录和改编音乐,能确定和解释用于全部音乐的创作手法,能评价创作手法的情感效果,能描述用于音乐中的声音产生的 方法 ;三是专业素质,即音乐教师必须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和教育观,能表明自己熟悉当代教育思想,能运用有关音乐作品的广泛知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 问题 ,能通过实例展示全面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献身教学的思想。这充分表明,一个成熟的音乐教师应明显地表现出具有作为音乐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能力。④因此,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它不仅应体现“面向 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思想,还应遵循教育的发展 规律 。同样,音乐课程结构也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适应 社会 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设置创新性、开拓性、 研究 性的音乐教育课程,这是培养21世纪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前提;音乐课程设置还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世界,用全球的宏观视野,高标准、严要求,保证音乐师资的高质量,进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不要求其专,而应求其全。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以专向为主,而需全面发展;不要求其深,而应求其正,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以技术的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求其根本质量。”⑤据此 分析 ,音乐课程改革并非全盘否定现有的课程体系,而是站在 时代 发展的高度,重视审视以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摈弃、有创新,重在整体化。为了这一目标,我们认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第9篇: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 中学 音乐课程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095-01

21世纪,各国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我国也不例外。1999年,我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指出,2l世纪是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这一变革要求社会发展必然具有大量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对此,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研究,本文特以中学音乐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既总结了改革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也试图指出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目的在于推动中学音乐课程健康发展,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中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战线的思想得到新的解放和突破。1999年,第三次教育会议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任务,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赋予了素质教育以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在新的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音乐教育是中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对学生实施教育或教学时也应该以此为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即在音乐教育发展中实现学生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推动中学音乐课程深入改革和发展。

二、中学音乐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第一,音乐教育法规得到加强。2002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2002―20l0年)》进一步规划了我国新世纪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美好远景,它是新世纪第一个10年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行动纲领。2001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诞生,标志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这些纲领的颁发,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规保障。第二,音乐课程建设有了较大发展。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教材编写、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在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了音乐课程实践的工作,丰富了音乐教材体系,为今后音乐教材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改革以来,在音乐教育方面,新的教育理论和知识被不断引入,对我国中学音乐教师的素质提高起到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音乐教师开辟了新的平台。第三,音乐教育新理念前所未有。《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作为全国小学、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认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新的“标准”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设置了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以及音乐与戏剧表演等六个教学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这赋予高中“标准”以新的面貌。第四,评价与考试方面有了巨大改革。评价与考试改革是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难点。而新的评价机制重在激励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过程性评价和考核,这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三、中学音乐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基础音乐新课标有待进一步落实。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得以真正地落实,尚需要一定的有力措施和时间。目前,新课标难以落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音乐新课标的实施缺乏执行力度,这主要是因为社会群体意识对课表的认识尚不到位,中学音乐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校里领导不够重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仍旧没有产生质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是阻碍和影响中学音乐新课标的具体落实和实施。第二,音乐新课标存在地区差异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是一部较为完整的教学指导文件。但是,由于地方经济、文化的客观差异,使得课程实施过程中地区差异性较大。例如,各地区各级学校对标准的了解程度不一,许多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不甚了解。这使得有些地方音乐教育仍是相当落后,根本无法达到标准的目的和要求。第三,音乐新课程相关培训没有跟上发展的需要。尽管新课程实施推进过程中,各级组织了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工作,但在实施操作中,音乐教师培训工作总体情况是逐层衰减的,难以保证新课程进一步的落实,这无疑也影响了音乐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第四,音乐评价体系仍然不够完善。例如,音乐课标的实施情况的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强,评价的内容、要求过于笼统,很多地区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仍在很大程度上沿用旧有的评价体系,等等。这些都有碍于评价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除此之外,音乐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音乐课堂教学目标不明,形式多于内容,忽视了知识与技能,淡化学科知识体系,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多媒体替代了常规教学手段。

四、中学音乐课程发展的主要对策

1.加强对新课标的落实力度。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需要加强对课程标准的落实力度。各级学校的相关人士,要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确保新课标的各项课程政策落到实处。

2.提高中学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应积极改善音乐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既要强化音乐教师关注课程改革的意识,也为中学教师开设必要的专业培训班,定期开设交流或举行评比活动等。

3.及时修订和完善音乐教学指导文件。音乐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作为教育部门和音乐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音乐教学指导文件加以修订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指导文件指导于实践,实践反过来又及时地检验指导文件。

4.构建完善的音乐课程评价体系。完善的评价体系,是检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标准。因此,学校音乐教师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充分设置好学生音乐学习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娟.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J].新课程导学,20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