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管理学院论文范文

公共管理学院论文精选(九篇)

公共管理学院论文

第1篇:公共管理学院论文范文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性学科,公共管理类课程主要包括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经济学、政治学、公共行政学、公共部门决策理论与方法等课程。公共管理是以政府组织为主体的公共组织,运用公共权力,整合社会资源,为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活动的总称。所以说公共管理是基于公共管理实践和管理经验所形成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公共管理学科试图通过公共管理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尤其是对公共管理问题的实证研究,找到公共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来解决公共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公共管理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只局限于知识传授、理论讲解“满堂灌”现象和单一的教学方法,以及理论脱离实际和缺乏科学的情景性、实战性、现场性等,不能胜任公共管理教学。公共管理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知识传授、价值引导和能力提升的“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通过对公共管理学科的特性分析,可以看出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方法应该突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逐步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专题讨论法等。

二、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法实施方法与步骤

案例教学是一种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较为简单易行且实用的培训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师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法学院在教学活动中,逐步使用案例教学法。20世纪20年代初,哈佛大学商学院对案例教学的成功运用和实施,使其成为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学方法、走向成功的教学模式。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在公共管理教学活动中,大力推广案例教学,60%的课程都用到了案例教学法,学生在两年时间里能学习100——140个案例。案例教学是教师通过案例的展示,组织学生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学习案例,通过分组讨论,总结等环节,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所以说案例教学不是简单的打比方,案例教学不是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不是做游戏、不是讲故事。在公共管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运用实际的例子、案例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公共管理的相关概念、原理。在这个层次上运用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案例材料加深同学们对公共管理概念、原理的理解。例如:(1)讲述什么是“协调”概念的举例(2)讲述什么是公共政策的举例(3)讲述什么是政策过程的举例。在这个层次上使用案例教学,不需要召开讨论或互动,不要交流。但是要求老师讲述的案例必须与公共管理的概念、原理相一致;老师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素材,而且能够将实践素材与所讲述的概念、原理有机融合。第二个层次是理论运用的层次,即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层次上运用案例教学。在这个层次上的案例教学,就需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需要模拟场景和区分角色,需要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在这个层次上进行案例教学的步骤是:案例选择与明确教学目标、预习分发和熟悉案例材料、分组和动员、小组讨论、讨论汇报、小结。因此在这个层次上的案例教学需要时间长、耗费时间多、不一定是全员参与,还有大量的观摩者、案例具有模糊性,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会产生一定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安排问题,参与案例讨论者与观摩者——上课人数多于所需案例讨论参与者的关系问题。

三、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公共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建立理论与实践的纽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应用型二本院校的教学中,讲授法教学占很大比重,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不强,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很少,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但案例教学主要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公共管理问题,所以说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案例讨论中,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究的热情,提出关于案例问题的具有个人独特见解的解决对策。所以说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创造力。

(二)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主要目的是解决公共管理中的实际案例,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分组动员、小组讨论,讨论汇报、小结等环节,主要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公共管理问题,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对知识的体会。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公共管理的模拟情境,训练学生能够在课堂短时间的学习中,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靠批评性思维技巧和能力来提出自己的观点。所以说案例教学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而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理论传授是不能实现的,而公共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真实的公共管理实例,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分析和案例中设置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学习了如何应用公用管理的原理解决案例中的公共管理问题,即如何通过组织、沟通、协调、激励来完成管理的目标,如何配置人力资源,最大限度的调动组织员工的积极性等。

四、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大部分在应用型二本院校,传统教学方式占很大的比重,案例教学没有被大面积推广,所以说案例教学在应用型二本院校的有效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一)适合应用性二本院校教学的高质量的案例素材较少

由于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大部分教材都是翻译或引进国外的比较有声誉的教材。所以在大多数案例素材都来自国外发生的事件以及以此事件为基础所形成的案例。由于过别的差异、国情及文化传统不同,所以大学生很难从国外的案例来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很难进行角色模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也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由此可见我国缺乏高质量的本土化案例素材,严重制约了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推广。

(二)典型案例陈旧,缺乏实效性

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我国的大部分教学案例较为陈旧,如在公共政策学中,课本上的教学案例较为陈旧,部分案例都是十年前发生的真实事件。国内出版的公共政策方面的案例选编,大都缺乏一定的实效性,部分案例比价陈旧,篇幅过长,针对性不强,没有充分考虑到所用案例与学习者之间的相关度。部分案例情节和知识背景过于复杂,涉及知识点较多,由于学习者知识储备不足,面对案例无处下手,逐步对案例及案例教学丧失兴趣,因此不能真正达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三)部分教师长期热衷于讲授式教学,不胜任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老师课前要认真备课,选择、编写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又要制作相关的案例视频或动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组织课堂教学,又要对案例进行分析,对各小组的回答进行较为准确的点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应用型二本院校,大部分公共管理学科的老师比较重视讲授式教学方法,从事案例教学的能力不强。对案例的分析、讲解不到位,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影响到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五、提高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尊重公共管理学科特征,树立案例教学的理念

按照公共管理学科教育的经验和惯例,以问题和案例为基本导向,展开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案例分析以及社会实习,构成了其教育和培养方式的基本特色。由于公共管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要使大学生更好的掌握公共管理知识,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应用性二本院校老师首先应该遵循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和学科本身的规律,树立案例教学理念,重视案例教学的作用,不断进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二)建设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库

美国大学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和案例教学库的建设,如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就搜集了1300多个教学案例,供学生在学习期间使用。要建立案例库和数据库,作为高校老师,首先要处理好高校与地方政府组织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关系,获得更多的关于政府公共管理的第一手资料,为编写高质量的案例提供丰富的素材;其次要把有丰富案例教学经验的老师组织起来,成立案例编写组,专门负责公共管理教学的案例编写工作;最后应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典型、符合应用型二本院校实际教学需要的公共管理的案例,组织专门老师负责编写、整理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制作影像资料或视频资料。

(三)加大应用型二本院校师资培训力度,逐步推动教师队伍转型

要想逐步扩大案例教学在应用型二本院校教学中的比重,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思考如何将学生培养成适应职业和公共生活的需要的职业人。教师在这种模式下更可能是一个导演、主持人、编剧、评论家,甚至制片人或者好观众。因此首先应使教师逐步转变教学理念,重视案例教学在学生能力提升和素质形成方面的要作用。教师应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大量使用案例教学。要想进一步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应该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鼓励应用型二本院校老师到国内重点高校学习、进修、参加学术研讨会,不断提高案例教学的水平。如果条件允许,积极鼓励教师到国外学习,研究案例教学。

(四)配备案例教学设施,实现小班上课,营造良好的案例教学氛围

第2篇:公共管理学院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公共管理硕士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本文就当前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现状做出分析和研究,提出改进和加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分析

(一)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自1998年始,我国国务院学位办就组建设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专家论证组,展开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前期论证工作。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并从2000年8月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我国开展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试点工作,2001年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开设,全国24所高等院校第一次招收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2004年将试点高等院校扩大到47所。现在又增加了23所承办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

(二)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公共管理教育强调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研讨式教学、实习式教学等方法。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对案例教学虽然重视,也将案例教学融入课程中,然而总体来说,没有建立起高质量、规范化的案例库,缺乏对公共管理实际工作经验的深刻理解,没有建立案例开发与研究的激励机制。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情景教学、社会实践不足,导致课程教学过于理论化,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仍不成熟,难以达到mpa教育的目标。

2.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根据各高校招生简章显示,在全国100所有招生资格的试点院校中,绝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所开设的课程数量有限,各院校课程设置基本雷同。由于课程丰富性的相对欠缺,也就是选择空间小,使学生无法行使选择权。为了适应加强专业之间这种趋势,课程设置也逐渐拓宽思路,一些跨专业课程被开发出来。然而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高校的这种作为力度不够满意,课程设计中跨学科思想不足,加之跨专业课程资源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意识,对于专攻于学术的普通硕士来说,会导致其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可能会越走越窄。

3. 学位授予制度不够严密

首先,我国对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内容没有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步伐,并且对于学科的实践性和复合性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其次,在学位论文答辩的环节,有些承办院校流于形式,没有使论文答辩真正起到作为整个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总结验收的作用。从答辩审议专家组的组成,到学位论文答辩的各个环节,mpa学员对于专家所提问题的回答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二、改进和加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课程设置

高校要精选或采用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开发高质课程。要培育高质又高效的课程,必须拥有优质的资源,除了依赖优质的师资以外,还要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笔者认为有必要和可能将部分学科、专业必修的课程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培育,这样既有利于稳定课程体系,更有利于通过这些课程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专业基础。以充分了解学生需要和教师教学能力的作为基础规范课程开发。把好课程开发关,对新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以科学论证是规范课程开发、加强课程建设的关键之一。

(二)加强学位授予环节的管理

首先是正确把握专业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专业学位的论文形式可灵活多样;论文选题应有现实针对性、应用性、创新性;论文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论文要综合反映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调查研究的能力。其次要严格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使学位论文的答辩环节能够顺利进行,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位在公共管理方面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在学位论文答辩环节,应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加以正确合理的评价。只有课程考试合格和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者才可以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三)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成功经验

从国际上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较为成熟和完善。尽管我国与这些国家在社会体制、政治制度以及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仅从公共管理硕士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形式着眼,借鉴其相对成熟的经验和思路对我们现阶段发展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来说,不无裨益。因此,应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各个角度,展开国际比较与交流,取其精华,以之为我们提供启示。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上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专门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促进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积极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加强研究探索,广泛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杜宝贵. 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2004(1):21-23.

[2]朱立言. 公共管理硕士课程设置与公务员能力建设.

第3篇:公共管理学院论文范文

关键词:师范院校;公共事业管理;培养模式

公共事业管理是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专业,作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于1999年起招生。本专业的开设初衷是为了突破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瓶颈效应”,调整和改革涉及到人民福祉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人口、医疗卫生、住房、资源与环境保护、社会保险、市政建设、城市交通以及供水、供电、煤气、邮电、通讯等公共事业的发展[1],建立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管理体制。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专业布局的调整,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逐渐增加,2000年为57所,2001年为132所,2002年为196所,2004年224所,2006年则达到了317所。有人估计,若将高职高专也计算在内的话,开设本专业的高校至少达500所。[2]它们分布于师范类、医学类、科技类、农林类、财经类、综合类等各类院校。

一、师范院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现状及问题

在高校专业布局调整过程中,多数师范院校也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办学情况来看,由于缺乏定位,办学效果可谓“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专业定位不准确

师范院校开设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定位为教育事业管理或以师范教育为主的公共管理,不少师范院校不论专业办学效果如何、学生就业情况如何,盲目效仿其他高校的办学模式,缺乏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准确定位,没有形成适合师范学院的专业特色。教育部原专业目录认为本专业可授予管理学、教育学、文学或医学学位,如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可授管理学、医学学位,教育经济与管理可授管理学、教育学学位,而目前师范学院由于专业定位不准确,颁发学位也差异较大。

2.培养目标不清晰

原国家教委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3],范围较宽且缺乏针对性。师范院校是以教师教育为主,本应确立适合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但不少师范院校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没有确立合适的培养目标,采取适合学校发展特色的培养模式,不是范围更宽就是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对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缺乏明确的指导作用。

3.师资质量相对薄弱

由于起步晚,本专业教师多由相关专业教师转型而来,师范院校本专业教师基本是由管理类、思想政治类或教育类教师转型而来。近几年毕业的青年教师尽管有公共事业管理本科背景或公共管理硕士背景,但对专业教学、培养方案实施、专业发展方向等缺乏了解,本专业课题研究较少。从整体来看,存在着师资质量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实力不强等问题。不少教师对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研究不深入,只是疲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无法有针对性地钻研适合师范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

4.课程设置不合理

师范院校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设置多数都是以教育类为主,或仿效其他综合院校专业课程的安排,沿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层次设置,灵活度不够。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科门类划分专业课程,涵盖范围较大,公共课课时量大、选修课的选择余地小且开课随意,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不合理等问题;课程内容上存在着门类大同小异且划分混乱、部分课程内容重复、开课先后顺序不当等,对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缺乏实际意义。

5.学生专业技能不强

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是通过师范技能训练、模拟讲课、师范生讲课大赛等环节提高专业技能的。但不少师范院校并没有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为师范专业,造成专业技能培养很难准确界定。实习基地由于数量少、范围窄而流于形式,尽管有些师范院校安排了专业实习,但却存在着盲目草率、走马观花、指导匮乏等问题。学生无法从实习中获得任何收获,也就谈不上去解决实际问题,社会适应性较差。当用人单位问及师范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处理和解决什么问题时,学生难以明确回答,就业市场上自然不受青睐。

二、师范院校公共事业管理办学的转变对策

1.合理控制办学规模

教育行政部门应重视本专业的开设条件,严格控制本专业的审批数量,避免盲目审批、盲目建设。针对师范类院校,要建立相关的专业设置评估体系和专业审批程序,重新对本专业的建设水平、社会效益以及人才供给和需求等方面采取规范化指导,确立有效的专业设置评估指标和体系,压缩师范院校开设本专业的数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专家对本省师范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比较,依据科学方法排出等级和名次,在预测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布点调整,扶优淘劣,确保各省只有少数几个强势师范院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而有针对性地构建以教育事业管理为主的培养方向。

2.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通过生源、信息和就业市场等调节高校的教学,师范专业就业面较窄,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不能完全朝师范方向发展。要结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以及非政府公共组织人才的需求变化、资源配置关系、市场走向以及信息动态的变化制定培养方案。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名称招来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后,到二年级应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三年级再进行系统专业学习并安排相应的专业见习和学年论文写作,或举办“创新试验班”,专门针对有“考研升学潜力”或“潜在就业实力”的学生制定新方案;四年级则根据专业方向到不同行业或就业岗位挂职实习,提交毕业论文。

3.完善课程结构

要根据专业方向开设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等专业主干课,为学生系统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要依托专业特色,贯彻“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开设符合各高校实际的方向性课程,如,公共卫生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人口环境管理、公共财务管理、教育经济管理、科技文化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课程,以此为核心开阔学生的视野。要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开设技术性、实用性课程,如,应用统计、管理文秘写作、管理信息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社会调查方法、管理定量分析等,为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奠定基础。

4.提高师资质量

要以突出师范院校专业特色为基础,通过自学、短期在职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形式提高本专业的师资质量;让教师在当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或非政府公共组织挂职、担任顾问。要鼓励教师参加地方或全国举办的各类专业研讨会,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向国内名牌高校派送访问学者,或派教师出国了解西方国家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概况。学校要提供科研经费鼓励教师开展公共事业管理相关课题的研究,参与公共事业管理相关领域教材的编写,并由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发挥教材建设规范管理和分类指导的作用,省内高校、同类高校、名校与非名校之间还应定期交流,共同提高本专业教师的水平。

5.改进教学方法

本专业教学要体现知识、素质、技能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改进教学方法,减少理论课时,增加专业实验操作环节,通过建立电子政务实验室、模拟政务办公厅、电算会计、审计、统计实验室等[4],确保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先进设备和实验场所;应以案例教学为主,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和共同合作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大本专业实习的力度,重视与当地政府部门及有关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专业实习基地,由教师指导、检查和考核,落实学生的实习基地,做到不走过程、不搞形式。还应该通过“经验讲坛”活动,邀请政府部门官员、事业单位或社区管理人员到学校座谈,为学生传授工作经验或与学生交流探讨实际问题的处理方法。

6.搞好毕业分流

本专业学生不能像师范生那样通过教师资格证,毕业后到学校任教,而应多考级考证,多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行情;要将本专业毕业生分流为考公务员类、考研类和就业类三种,采取不同的技能培养方式。考公务员类毕业生:着重培养学生对我国公务员机制及公务员运行各项体制的熟悉和理解能力,聘请相关人员举办公务员培训讲座;考研究生类毕业生则着重培养学生探索和钻研能力以及自学能力;而就业类毕业生则应培养人际沟通、官方语言表达、具体事务处理、突发事件应急、政务调研、政务信息化操作、公文写作、公共政策制定与分析、办公室基本管理及办公设备的操作、社会调查与统计、网络应用等能力。

总之,师范院校开设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确立科学的发展思路,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服务于本地区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保证专业发展的适应性和全面性,这样才能走出师范院校固定的办学模式,办好师范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1] 席恒.公与私:公共事业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 孔春梅,李春林.对国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的思考[C].全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优秀论文汇编.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编印.2005,(4).

第4篇:公共管理学院论文范文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专业教育,最早产生于18世纪30年代的德国,但作为一种专业学位(公共行政或管理)教育,被明确提出来并付诸实施,则最早是在美国。早在19世纪末,美国就开始酝酿公共行政或管理教育,到今天,美国公共行政领域的教育与培训工作经历了一个逐渐变革的过程。

1、美国公共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美国的MPA教育至今已有8()多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创立和发展时期(50年代以前)。这一时期,大学公共行政教育发展缓慢,尽管一些院校陆续开办了MPA教育,但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到1980年,全美国也只有5()所大学开设公共行政或管理课程。(2)大发展时期(60年代一70年代初)。由于美国各级政府对公务员职业培训的需求日益增大,大学的公共行政课程教学开始获得迅速发展。到1973年,全国开设了公共行政课的院校达101所。MPA教育的专业领域开始分化,由原来的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增加了公共事务(PubliCAffairS),公共政策分析(PubliCPolicyAnalysiS),课程内容分别适应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需求,还为国外留学生提供有关课程。这一时期的美国MPA教育从总体上看,还比较分散,缺乏一定的规范和组织,但多样化是其最显著特色。(3)规范化发展时期(70年代以后)。美国的MPA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到1983年全美开办了MPA教育的院校有186所,到1995年已发展到232所,在校学生有30000多人。这些院校普遍开展公共行政与管理方面的专业教育,也为在职公务员提供各类培训课程。到目前为止,美国已有322所院校开展MPA教育和公务员培训。

2、美国公共管理教育的主要特点

(1)注重实际能力和素质的培养。MPA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政府机关和非营利的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精通某一具体政策领域的专业化管理者、领导者和政策分析人才以及中高级职员。培训对象是政府机关或非政府公共机构有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这种培养目标决定了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面向社会,尤其是公共领域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与政府的需求,进而得到社会的重视和扶持。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口号是“为21世纪准备领导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该院的招生能力在校内已超过了著名的商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在校外,该院也成为全美最重要的政府和其他公职机构的领导人才培养和政府问题研究机构之一,为美国政府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领导人才,对美国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2)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美国的MPA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美国院校中从事MPA教育的教师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其中专职教师主要指那些具有学校正式编制的理论工作者,他们主要教授理论知识。虽然他们也需要研究政府的实际运作情况,但是理论教学则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专职教师一般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和较多的学术成果,并在学术界有较高声誉。他们除了进行教学之外,还要进行理论性研究,有责任承担有关政府管理方面的课题和研究项目。兼职教师则是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中具有丰富的政府实践经验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高级管理者。他们主要是向学员传授政府管理中的实践经验。兼职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学历外,一般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政府的日常运作程序,掌握大量的政府内部信息,能够更好地结合理论讲授政府工作的实际经验。

(3)重视案例教学。MPA的目标是培养实践型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它的教学方式与其他专业或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主要是以提高学员的素质和能力为主,注重经验和技术的学习,所以国外MPA教育的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多样。案例教学是MPA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由老师提供一个比较典型的管理问题和政策问题,然后给学员提供政策问题或管理问题发生的背景,并给学员指出该问题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让学员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进行抉择。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抉择,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调研讨。在北美的公共管理教育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非常注重学生的研究与讨论。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给学员留出足够的时间对问题和案例进行思考与讨论。学员通过研讨,增进了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美国MPA教育的主要形式

国外MPA研究生既有来自公共行政或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也有来自政府部门和其他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人员。为了适应不同生源的不同要求,国外MPA教育采取多种多样的培养方式。

(1)全日制脱产和非全日制在职的培养方式。全日制脱产的培养方式是指MPA学员暂时与工作脱钩,全天在学校学习。全日制MPA教育是MPA正规化培养的主要教育方式。非全日制在职的培养方式是指MPA学员一边工作,一边利用工作之余接受MPA教育,即在职攻读MPA。两者的学习期限各校不尽一致。如马克斯维尔学院的MPA是一年,肯尼迪学院有为年轻大学毕业生开办的2年全日制MPA和为有1()年工作经历的在职官员开办的1年制MPA。非全日制MPA教育主要面向在职人员,这是MPA发展的趋势之一。尤其是近些年来,一些国家在加强全日制MPA教育的同时,为在职公共部门管理者开办的各类MPA学位班、MPA课程培训班蓬勃发展起来。如周末学习MPA项目、夏季MPA项目、EMPA项目等等,为更多人的学习提供了方便,对提高公共部门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起了良好的作用,也进一步密切了公共行政或管理院校与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了解,促进了双方的合作。

(2)学分制培养方式。学分制是西方公共行政或管理院校MPA培养的主要方式。实行学分制的行政管理院校,MPA学生必须通过学校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学位规定的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论文答辩通过,方可按学位申请程序授予MPA学位。研究生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就可以拿到MPA学位,总的学习期限可以适当延长。少数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研究生,个别课程经批准后,采取在教授的指导下自学,在通过学校统一的课程考试后取得学分。对于已经掌握的某门课程,通过本人申请可准许免修,但仍需通过统一考试方可取得学分。

(3)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这一方式一般适用于在职MPA的培养,多采取在职学习,实行定向培养,学制一般为3年,其中集中授课时间1一2年。不上课时,由学员按照要求自学,包括阅读参考书籍,进行调查研究,完成课外作业,撰写课程论文等。教师定期辅导和检查考核,在每门核心课程结束时,学员必须集中参加考试。在实习安排方面,由于学员的学历背景不同、工作要求不同、个人志愿不同,因而有一定的灵活性。一般采取调查公共部门的管理经验与问题的形式,或者采取巡视调查与挂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实习结束时,要进行成绩考核,写出实习报告。

(4)授予不同层次资格证书的培养方式。为了在更大范围吸收高质量的生源和更有效地培养管理人才,在MPA培养过程中,一些国家根据不同生源和他们达到的不同标准,颁发不同的资格证书。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全过程,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和审查的,授予MPA学位证书,毕业后继续完成论文的,可再申请MPA学位;单科课程考试及格取得学分的,发给已修课程证明,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修满课程学分的,取得研究生毕业证明。采用这种灵活的方式,一来解决了在职人员工作学习难以兼顾的矛盾,二来发挥了办学的潜力,尽量多地培养学生,满足了社会不同层次的需要。

(5)合作式的培养方式。合作培养方式是联合培养MPA的一种典型方式。合作式的培养方式有很多具体形式:一是校内与校外结合。例如,美国联邦行政学院专门聘请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企业管理专家、公共部门管理人员担任本院的兼职教师。这些校外人士的加人,既可以丰富MPA教学内容,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从而能够针对社会问题开展教学工作。二是跨国联合办学。跨国办学是MPA联合培养的最高形式,在国外已经非常普遍。这种培养方式有利于培养既掌握国际发展动向又了解本国国情、适应本国公共部门管理蓬勃发展需要的高级国际性管理人才。

二、中国公共管理教育发展状况及问题

1、中国公共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教育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曾在延安建立过行政学院。新中国成立后,许多院校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都曾有行政学方面的研究和教育。但在1952年院系及学科调整后的20多年间,行政学和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未能作为独立学科保留。1979年后,行政管理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恢复和发展起来。1982年,中国政治学学会在复旦大学举办了全国行政学讲习班,侧重讲授了行政学知识,为行政学在全国的发展培训了一批骨干力量。1984年,在吉林市举办了全国行政科学研讨会,论证了开展行政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1986年起,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陆续设立行政管理专业。1988年1()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正式成立,标志着行政学在中国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92年后,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拥有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办学权。同时,t)()年代初,国家组建国家行政学院,各省也陆续成立省级行政学院,开展公务员公共管理知识培训。1997年,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和修订,把法学学科的行政管理归属于管理学学科。1998年,全国有3所高校(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获得了行政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行政管理学在中国成为一门人们关注的年轻学科。1999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设置和试办公共管理硕士(MPA)专家研究小组,加强可行性论证。2()(川年,国家批准24家高校试办MPA。2(川3年,国家又增加23家高校开办MPA。当前,我国开展公共管理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行政学院承担的短期公务员培训,二是以高校为主开展的公共管理学历教育。

2、中国公共管理教育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1)师资与培养目标不适应。MPA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等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其培养方案充分体现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专门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多学科背景,并了解政府实际及公共事业管理的实际。目前,中国有很多从事公共管理的教师虽然具有理论知识,但确实缺乏对政府管理实际的了解,使得教学与实践脱节,操作性不强,本土化不足,难以实现公共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2)培训规模与需要不适应。中国有着数量庞大的公务员队伍,但公务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难以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近年来虽然公务员队伍学历提高较快,但高学历与专业化并不能划等号,一些高学历人才进入公共管理部门后依旧缺乏该方面的专业训练。多年来,“干中学”是中国公务员成长的一个土模式。这种通过实践自学和摸索的路子已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特别是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后,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公共管理体系,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政府公务员队伍已成当务之急。但是,中国目前只有47所院校开展MPA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公务员培训的需求。

(3)教材及案例与教学方法不适应。公共管理教育强调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研讨式教学、实习式教学等方法。这些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了解政府工作实际,掌握大量的公共管理、公共事务及公共政策方面的案例。但中国教师普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公共管理教育目标的深刻理解.也没有建立起案例开发与研究的激励机制。这是因为,进行案例研究,一方面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精力及费用,另一方面其研究成果学术性也不强。因此,案例及教材建设明显滞后,已不能适应公共管理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中国公共管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1、需要大规模发展

鉴于美国公共管理教育发展的状况以及中国公务员培训的实际需要,我国必须大规模发展公共管理教育,一是继续扩大公务员培训的规模,二是继续扩大培养MPA的院校,尤其是应该增设师资力量强、教学条件好的地方行政学院。行政学院是培养国家公务员、行政领导干部和理论研究人才的高等学府。其优势是与政府部门联系紧密,课题研究贴近政府工作实际,熟悉了解公务员队伍状况及培训需求,有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和很多高校所没有的优良的办学条件。

2、教学必须与国际接轨

国外公共管理教育,尤其是MPA教育发展时间较长,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规范化的培养方式、教学方法,我国公共管理教育应积极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并逐步与其接轨,实现MPA培养的国际化。

(1)MPA学员以公共组织在职人员为主。国外MPA研究生既有来自公共行政或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也有来自政府部门和其他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人员。由于MPA教育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性专门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在职管理人员又比较了解政府工作的实际情况,因而更适合MPA的学习。因此,MPA学员以公共组织在职人员为主,是MPA教育的发展趋势。

(2)教师强调多学科背景、专兼职相结合、专家与官员相结合。美国院校中从事MPA教育的教师,一般要求其要具有在政府部门或公共管理部门工作的经历,或者与政府部门有联合研究项目,或者有较长期政府和公共部门的咨询项目。他们多数能够同时胜任教学、科研和在公共部门担任咨询的三方面任务。

(3)教学内容重视多学科的渗透,重视经济学和定量方法的运用。国外MPA的课程设计以紧密联系政府工作实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公共管理能力为基本原则,因而,MPA教育理论与实务并重,多学科交叉渗透。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政策分析方法与技能,提供经过学院教育才能获得的定性、定量等专业的分析工具,让学生具备更高级的专业素养,具有更高层次的能力素养,以成为有专业领域特长的高级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4)教学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国外MPA教育中,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案例教学是MPA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模拟教学通过学员在模拟情景中的角色扮演来培训他们的管理技能,在国外许多学院招聘政府官员,尤其是政府中的高级官员来做兼职教员。现场观摩是让学员亲自到政府机关中的工作现场去感受工作环境,了解工作情况,接触行政管理人员,学习他们的处事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小组教学方式是比较普遍常用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有关工作技能,有助于培养未来管理者的相互交流、共同研讨问题的能力和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MPA理论讲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授课的内容紧密围绕政府机关的日常管理与工作展开,因而对教师本身素质的要求较高。

3、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从7()年代至今,国外MPA教育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影响。交流与合作成为各MPA院校互通有无、共谋对策的经常性活动。如美国帮助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开办MPA教育;国家行政学院与美国合作开办过类似的培训班;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进行合作等。MPA教育有两种基本的模式,一是大学教育举办,有比较独立的专门或主要进行公共管理方面教育的机构。二是专门培训政府高级公务员的院校举办的MPA教育,这种模式针对性较强,与政府的工作实际联系较为紧密。两种模式可相结合,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培训网络。

4、更加注重教育培养质量

一要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二要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面向公共管理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或以政府当前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为研讨专题,以解决公共问题为中心培养干部的实际公共管理能力;三是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努力运用适应MPA教育的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四是进行教学管理的创新,努力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公务员培训的针对性。

四、对发展北京市公共管理教育的思考

1、加强合作,充分利用三种资源

第一,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利用国外公共管理教育资源。美国和欧洲很多国家开展公共管理教育历史悠久,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成熟的办学模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北京市应在认真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强化教育本土化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有效的合作方式,推动北京市公共管理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北京市公务员素质。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国外合作时,寻求合适的合作伙伴非常重要,对合作伙伴的办学特点、教学优势应非常清楚,只有这样,才能使合作富有成效。

第二,加强北京行政学院与北京高校的合作,充分利用北京市的公共管理教育资源。北京地区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科研优势,公共管理教育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此,北京市应积极探索,寻求合适的合作伙伴,发挥北京市的教育资源优势。目前,国家行政学院已与北大政府管理学院联合培养MPA,北京行政学院也正在寻求合适的合作伙伴联合培养MPA。在公务员培训方面应积极探索合作的有效形式,这符合公共管理教育发展的国际潮流,也是北京市建设优良的公务员队伍、提高公务员执政能力的现实要求。

第三,重视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开展公共管理教育,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但更应从中国实际出发。因此,北京开展公共管理教育应以北京市公共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公共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通过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政府的资源优势,将使公务员培训更加紧密贴近政府管理实际。

2、强化四个结合,努力提高培训成效

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强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MPA的产生是与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紧跟政府公共管理发展与改革的进程,关注政府公共管理的工作实际,这是国外MPA教育兴旺发达的主要原因。北京市开展公共管理教育必须以北京市公共管理问题为中心.必须贴近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贴近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贴近学员的工作实际和培训需求。

二是在教师配备上,强调专兼职相结合。应聘请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授。专职教师注重公共管理理论讲授,兼职教师则侧重案例分析,注重政府管理经验的传授。行政学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兴院战略,努力形成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按照德才兼备、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原则,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第5篇:公共管理学院论文范文

有策略地从众原则即是根据所在高校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积极利用公共管理学教材选用的既有经验。公共管理学的主要教材有如下几本:(1)黎民主编的《公共管理学》(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主要课程教材)[1];(2)苏保忠、张正河主编的《公共管理学》(适用于公共管理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2];(3)曹现强、王佃利主编的《公共管理学概论》(可作为公共管理学科各专业及MPA教育的教材)[3];(4)丁美东主编的《公共管理学》(可供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使用)[4];(5)汪大海主编的《公共管理学》(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5];(6)倪星、付景涛主编的《公共管理学》(21世纪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系列教材)[6]。以上文所列教材为限,假设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选择2012-2013学年公共管理学教材,则笔者认为应当选用黎本《公共管理学》。理由如下:黎本《公共管理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为教育部推荐教材,不少具有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招生资格的“211”高校一直在使用,在近10年的教学实践中反映也较好,比较切合广西大学的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苏、张本《公共管理学》有为专科学校服务导向,不符合广西大学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曹、王本《公共管理学概论》以服务山东高校为目标,地域色彩太强。丁本《公共管理学》属于高等学校经济与工商管理系列教材,相对于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而言,教材形象不够专业。汪本《公共管理学》推荐读物部分相对于一、二年级的本科教学而言,显得大而无当。倪、付本《公共管理学》发行时间短,其针对不同学校、不同类别学生的教学适应性尚有待于验证。

自编教材适度优先选用的原则

长期以来,在教学界有一种流行看法,不提倡一般高校使用自编教材。对于传统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和其他较早成熟的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而言,经典教材往往已经形成,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对于公共管理学科而言,则失之片面。公共管理是新兴学科,我国高等教育全日制本科阶段使用的公共管理学教材编写情况整体而言不能令人满意,存在着较大的竞争空间。而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持续发展,不仅要依靠学术竞争,也要依靠教学竞争,而本校教师编写公共管理学教材的能力与影响力,集中展现了专业教师科研与教学的综合实力,是为本校公共管理学科谋求教学和科研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地说,有公共管理硕士点(如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教学科研单位,就应该鼓励本院教师编写公共管理学教材并考虑优先选用于本科教学实践。应该澄清的是,所谓的公共管理学教材自编,包括完全由本校教师编写和本校教师参与部分编写的情况。完全由本校教师编写,主要包括两种情形:集体合作编写,个体教师独立撰写。而参与部分编写,也主要分为两种情形:担任主编(副主编),作为一般编者。针对上述四种情形的自编教材,优先选用可相应地区分为以下四个层级:集体合作类著作体现了本校公共管理学科的集体智慧,应努力创造条件选用以示尊重;本校教师担任主编(副主编)的这类著作体现了本校公共管理学科在科研教学方面的外在影响力,应尽量选用;本校教师作为一般编者类著作体现本校公共管理学科个别成员的教学科研实力和专业活动能力,在质量接近的若干备选教材中,应考虑优先选用;个体教师独立撰写类著作虽然体现本校公共管理学科个别成员的较强教学科研实力,但个体编写教材容易附带学术偏见,因此在是否将其选用为通行教材的问题上,反而要慎重。

多种公共管理学教材辅助的原则

上文所述选用的教材,在学生方面大致可以理解成是需要购买和上课随身携带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教程,可以“只此一本”;在教师方面则是备课所用的基本教程,必须同时参考其他同类教材备课。笔者觉得,选用参考教材要达到交叉互补、方便定位的目标。兹结合笔者近几年备课所参考的书籍略加说明。笔者近几年参考的书籍如下:(1)黎民主编的《公共管理学》[1];(2)陈振明主编的“公共管理与政策分析丛书”之《公共管理学》[7];(3)严新明主编的“劳动与保障系列教材”之《公共管理学》[8];(4)欧文•E•休斯“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译丛”之《公共管理学》[9];(5)黄健荣“当代公共管理精品教程系列”之《公共管理学》[10];(6)张康之“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之《公共管理学》[11]。笔者讲授公共管理学课程,选用的是黎民主编的《公共管理学》,原因如上所述。选用其他五种主要参考教材,理由如下:陈本《公共管理学》特别适合于作为MPA学生教材和公务员培训的教学用书,与一般本科教材反差大、对比性强;笔者参与编写了严本《公共管理学》其中的第三章、第五章,对全书编写宗旨、流程与细节有深入了解;欧文•E•休斯的《公共管理学导论》在西方已经出到第三版,“既可以作为学习与了解公共管理科学的基础性、入门性读物,也可作为研究公共管理的重要参考资料”。黄本《公共管理学》适用于研究生教学,笔者攻读博士学位时,曾听过主编黄健荣开设的相关课程,对该教材的特点认识比较到位。张本《公共管理学》是公共选修课教材,服务于本科阶段所有院系的学生。在备课过程中,笔者通过对上述参考教材的研读对比认识到,作为“211”高校具有公共管理硕士授予权的单位,其本科阶段“公共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该达到应有的水准。

教材评价机制保障选用质量的原则

第6篇:公共管理学院论文范文

为促进人事系统公务员队伍和人事工作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一批适合政府需要的高素质型人才,经研究决定,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参与高校MPA研究生教育工作。根据《2006-2010年全国人事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06年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各开办一个人事系统MPA研究生班,每个班设两个专业方向,先行试点,以后每年逐步增加招生数量及专业类型。

在人事系统逐步开展MPA研究生教育,是“十一五”全国人事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组织提高人事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有计划调整人事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加强人事干部能力建设、提高人事部门的管理效能的重要措施。

各地区、各部门人事部门要高度重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人事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每年有计划、有比例地选派人事干部参加人事系统MPA研究生在职教育。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专业设置

根据人事部的中心工作、人事系统对人才的需求,今年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人事系统招收一个班(30人),设两个专业方向:“公务员制度与公务员管理”和“公共组织薪酬管理”;委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人事系统招收一个班(30人),设两个专业方向:“政府机构绩效管理与评估”与“公共组织薪酬管理”。

二、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核心课程,按照教育部规定课程教学,由高校负责;第二阶段专业课程,紧密结合人事部中心工作开展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和高校共同承担;第三阶段撰写论文,根据人事部的中心工作,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下达论文题目,学员根据自己的专业定向选题研究,论文答辩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与高校共同完成。通过三个阶段的教学,为人事系统培养专业型的人才。

三、报考条件

(一)工龄3年以上的人事系统在职人员(工作年限计算截止到2006年7月31日),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应有学士学位)。

(二)符合招考条件的政府机关人事部门公务员须持省级人事部门的推荐意见进行资格审查。

(三)事业单位人事部门工作人员,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报省级人事部门进行资格审查。

四、网上报名时间

截止时间:2006年7月26日。

五、报名办法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通知精神,2006年我校将继续招收在职人员攻读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计划招收400人。

一、专业介绍

公共管理硕士(MPA)的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是一种正式的研究生教育,目前以在职学习为主。中国人民大学是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地,是全国第一批拥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之一。中国人民大学MPA拥有目前全国最好的生源,招生人数连续五年总规模名列全国第一;MPA生源中公务员人数占90%以上。自2001年以来,先后有国家税务总局、公安部、、建设部、卫生部、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等部委,河南、山西、内蒙古、河北、山东等省(自治区),青岛市、广州市、贵港市、珠海市等城市各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为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培养公务员。

特别推荐:为提高人事工作者专业技能,培养高素质的人事管理专门人才,经国家人事部同意,我校受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委托,开办人事系统MPA研究生班,今年招收一个班,设两个专业方向:“公共组织薪酬管理”与“公务员制度与公务员管理”(同属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培养对象主要是面向各地区、各部门人事部门,专业定向,重点培养。

“公共组织薪酬管理”与“公务员制度与公务员管理”MPA专业方向培养的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论文答辩均由人大公共管理学院全面负责实施。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参与专业方向课程教学、社会实践辅导、论文辅导等工作。论文辅导将结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或部委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以体现“注重实践、因需施教”的教学目的。

在人事系统招考的MPA研究生必须是人事部门的在职人员,其他报考条件及招生、考试、录取工作,按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相关规定和程序办理。

二、我校实行网上招生,招生信息均在网上

网上招生包括网上报名、网上下载《准考证》等。我校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信息均在网上,考生自行从研究生院网站下载《资格审查表》、《准考证》、《初试成绩单》、《复试通知》等,我校不再给考生寄发书面通知。

三、报考条件

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应有学士学位)、工龄3年以上的在职人员(工作年限计算截止到2006年7月31日)。重点招收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人员。

符合报考条件的政府部门管理人员须按照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的统一部署,持省级人事部门的推荐意见进行资格审查。

非政府部门人员,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非政府部门人员录取比例一般不超过本校当年录取限额的20%。

四、报名时间及报名程序

(一)网上报名

1.在北京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

报名网址:

网上报名时间:7月12日8:00—7月26日20:00。

2.在外地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须按照当地省级考试主管部门指定的时间、网址填写并提交报名信息。

注意:网上报名填报信息时,请务必在“备注1”中注明“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事科学院)”字样。

(二)资格审查

考生从我校研究生院网站下载空白《资格审查表》,填写完毕并在照片和单位人事部门审核意见栏加盖考生单位人事部门公章。符合报考条件的政府部门管理人员须按照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的统一部署,持省级人事部门的推荐意见进行资格审查。

在北京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于现场照相时提交《资格审查表》;在外地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于2006年8月24—31日将《资格审查表》、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一并寄至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招生与培训办公室。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招生与培训办公室(科研楼A座206室)

邮编:100872

(三)交费、照相

1.在北京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

网上报名成功后,考生本人须携带盖章后的《资格审查表》、大学本科毕业证书以及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有效身份证件(截至入学考试日期仍有效的居民身份证、军官证)于2006年7月29日—31日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一楼1101教室办理交费、照相、确认报名信息等报名手续。

2.在外地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

须携带有效身份证(截至入学考试日期仍有效的居民身份证、军官证)按照当地省级考试主管部门指定的时间、报名点办理交费、照相、确认报名信息等报名手续。

(四)准考证发放

1.在北京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

请于9月20日—10月20日自行从我校研究生院网站下载《准考证》,初试时凭网上下载的《准考证》和有效期内的身份证件(居民身份证、军官证)进入考场。

2.在外地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

《准考证》由当地报名点发给考生。

(五)考生必须如实提交报名信息,不得弄虚作假。

网上填报的信息与资格审查表上必须一致,如有虚假或不一致,一经发现,即取消考生的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对于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我校不予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不退报名考试费。

五、初试考试时间及科目

1.初试时间:2006年10月21日、22日。

2.初试科目:①综合知识(语文、数学、逻辑)②英语③管理学④行政学

六、复试

我校在研究生院网站或公共管理学院网站上公布复试分数线、复试科目和复试名单,考生自行从网上下载《复试通知》。网址:。

复试科目:政治理论、面试。

复试时须提交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及相应复印件一份。

七、录取

根据我校确定的录取标准,在德、智、体全面衡量的基础上择优录取。按照学校规定,被录取的考生及考生单位须同我校签订协议书并按规定交纳培养费。

八、学习方式及年限

1.学习方式:非全日制在职攻读。

2.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2-4年,一般为2年。

九、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参照2006级MPA专业学位培养方式执行。

学习期间不转档案、人事、工资、户口关系,食宿自理。

十、学位授予

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培养方案的规定内容,按照中国人民大学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可被授予硕士学位。

十一、参考书目

《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英语考试大纲》(2005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联考考试大纲》(管理学、行政学、综合知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联考考试指南》(管理学、行政学、综合知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十二、学院招生联系方式

公共管理学院网址:

公共管理学院电子邮箱(E-mail):zhaosheng@

公共管理学院咨询电话:010-62513886(可留言)

附件2:

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公共管理硕士(MPA)招生简章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的旨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综合型、专业化的从事国家公共事务和行政管理的新型公务员的一种专业学位;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公共管理体系和完善国家公共事务及行政管理干部培训制度,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重大举措。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试点MPA专业学位的院校之一。学校整合全校师资力量和资源,依托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行政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整体优势,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图书资料,全力创造一流的教学与科研环境,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MPA专业学位点。为进一步促进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提升我校公共管理学科的综合实力,学校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两个学科的基础上组建了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由我国著名人口经济学家、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蒋正华教授担任院长。学院同时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担任学院的兼职教授和顾问。

2006年我校继续招收攻读MPA专业学位人员。

特别推荐:为培养高素质的人事管理专门人才,经国家人事部同意,我校受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委托,开办人事系统MPA研究生班,今年招收一个班,设两个专业方向:“政府机构绩效管理与评估”与“公共组织薪酬管理”。办学方式为,面向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人事部门,专业定向,重点培养。

其核心课程、必修课程按照全国MPA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在西安交通大学完成课程学习;专业方向选修课、社会实践活动由西安交通大学与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共同完成;学位论文结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或部委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实行“双导师”合作培养的方式,以体现“注重实践、因需施教”的教学目的。

在人事系统招考的MPA研究生必须是人事部门的在职人员,其他报考条件及招生、考试、录取工作,按西安交通大学的相关规定和程序办理。

一、报考条件

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应有学士学位)、工龄三年以上(含三年,工作年限计算截止日期为2006年7月31日)的在职人员,重点招收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人员。

符合报考条件的政府部门管理人员须按照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的统一部署,持省级人事部门的推荐意见进行资格审查。

非政府部门人员,资格审查表由所在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非政府部门人员录取比例一般不超过本校当年录取限额的20%。

二、资格审查步骤及报名方法

1.符合报名条件者可到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MPA中心领取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一式三份),也可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页下载,网址:/scb.zip。

2.考生按要求填写资格审查表,并加贴本人近期二吋免冠照片(照片上须加盖人事部门公章),经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主管部门认定并在资格审查表上加盖公章。

3.考生持本人身份证(军人持军官证或文职干部证)、本科毕业证、学士学位证原件、经考生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主管部门认定并加盖公章后的资格审查表到西安交大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MPA中心进行资格审查(由交大南门进入,向西200米),外地考生可函审(附身份证、本科毕业证、学位证复印件,入学时复审原件)。地址: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西安交大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MPA中心,联系人:曹老师,邮编:710049。资格审查时间6月19日至7月21日(双休日不办公)。

4.资格审查合格者在资格审查表上加盖西安交通大学研招办公章。

5.网上报名时间为7月中、下旬,报名网址由教育部学位中心于7月10日前在学位中心网址(/zz06.html)向社会公布。具体报名时间请留意我校研究生院网页上的通知()。在陕西省参加考试的考生请登录陕西省的报名网址进行网报,在其它省(市)参加考试的考生请登录当地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网址进行网报。网报后,请记住报名号,以备现场摄像时使用。

6.网上报名的陕西省考生,请于7月27日至31日由本人持身份证(军人持军官证或文职干部证)、毕业证、学位证原件、审查合格的资格审查表到西安交通大学中心二楼理学院会议室进行资格复审、交报名费、摄像;外地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持审验合格的资格审查表到当地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报名点摄像。未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地点办理照相、交费及确认等相关手续的,本次报名无效。报名费320元。

7.被录取的考生在入学前,学校将再次核定其本科毕业证、学位证、身份证原件。

三、考试

1.考试时间:2006年10月21日—10月22日

考试地点:见准考证。

2.初试科目:政治、英语、管理学、行政学、综合知识(语文、数学、逻辑,比例4:3:3);其中政治理论为面试,其余四门全国联考。

3.准考证发放:陕西省考生届时登陆陕西省学位办主页(),输入报名号及证件号下载准考证,考生凭下载的准考证、身份证(军人持军官证或文职干部证)或护照进入考场,在考场上换取加盖陕西省学位办公章的准考证;外地考生准考证由当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发放。

四、录取

我校自主设定录取标准、招生规模,并根据考生考试成绩和平时工作、思想政治表现,择优录取。对于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我校不予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

被录取的攻读MPA专业学位考生,将于2007年3月份入学。

五、培养方式及课程设置

MPA专业学位实行委托培养方式,并与考生单位签订委托培养协议书。学制二——四年,根据生源情况分为半脱产和业余两种学习方式,教学地点西安交通大学。

课程设置:

1.核心课程:

英语、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及应用、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论、公共经济学、定量分析方法。

2.必修课程:

组织行为与发展、公共预算与财政、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

3.选修课程:

公共政策分析、地方政府管理、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电子政务、卫生管理与政策、社会保障、管理沟通、领导学、管理哲学、公共项目评价、绩效测量、行政法等。

4.专业社会实践

课程学习完成后到政府部门、非政府公共机构以及部分大中型企业参与管理实践,实践单位由MPA中心、学员及有关方面共同商定。

六、学位授予

学员在西安交通大学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后,回原单位完成论文工作,论文答辩通过后,按规定程序授予MPA专业学位。

学位论文指导实行导师制。

七、参考书目

1.《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联考考试大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7篇:公共管理学院论文范文

关键词:公共舆论事件;突发公共事件;危机;危机管理

一、 引言

2003年的“非典”事件的突然爆发,给全国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冲击。我国高等院校作为人员聚集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公共组织,也受到了极大影响,很多高校由于没有面对这类巨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缺乏解决和应对这种巨大事件的危机管理能力,造成了很多工作的失误和损失。“非典”过后,不仅是我国政府还是高等院校都开始了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研究分析,并通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出了包括事前预防、事中应对、事后反思等一套处理机制。同时伴随着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逐年扩招和新世纪网络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的传播速度日新月异,对于高等院校这种牵动千家万户备受国家社会关注的公共组织,受到网络的关注度更高,一些较为平凡和日常的公共事件都能被网络无限扩大,其中那是影响较大的突发公共事件更是会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就对于我国高等院校应对突发公共舆论事件的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从最近几年的时间解决和应对策略来分析,现在我国高校的这种危机管理能力显然还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因此本文就旨在分析我国高等院校应对突发公共舆论事件的实现危机管理能力和理想要求间的差距,并对这种差距提供一些建议和对策,以期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和服务水平提供一点建设性的作用。

二、 基本概念的科学界定

2、1危机和危机管理

“危机”是一个生活常用词,意思主要是指令人感到危险的时刻;严重困难的紧要关头;一种处于特别危险的境地。从学术角度理解应该更加具体,且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世界著名危机管理大师罗伯特.希斯在其代表作《危机管理》中的定义是:“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中国学者许文惠、张成福在其代表作《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中认为危机是一种改变或破坏系统平衡状态的现象,也可以视为系统的失衡状态。危机的本质就是不一致、矛盾和冲突而导致的一种紧张状态。

关于危机管理,罗伯特.希斯认为危机管理包括对危机之前、之中、之后的管理。危机之前要转移或消减危机的来源、范围和影响,提高危机初始管理的地位;危机之中要改进对危机冲击的反应管理;危机之后要完善修复管理,迅速有效减轻危机造成的损害。中国学者的观点引用我国学者张成福的定义:“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以期有效的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

2、2突发公共事件和突发公共舆论事件

2007年11月国家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公共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公共性、危害性等性质。而突发公共舆论事件则更为特殊和严重,特指那些对严重影响社会安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突发公共事件。

三、 高校突发公共舆论事件危机管理能力的现状分析

3.1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不断上升,社会关注度逐渐增加,甚至成为社会舆论热点

借助于网络的放大作用,高校的突发公共事件已经不再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更是社会重点关注的焦点地区。考察近几年我国高校发生的一些突发公共事件,我们会明显发现一时一地发生的一件偶发事件很快就会演变成为一个社会新闻,成为一种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新闻记者、政府官员、社区民众、外埠公众等都密切关注事件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大远非以前堪比。其中影响较大的事件有:中央音乐学院学生陈果习练“”天安门广场自焚事件、北大博导王铭铭剽窃事件、河北大学李启铭醉驾撞人逃逸案、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北航招生黑幕事件、厦门大学历史系吴春明教授学生案等。

3.2高校突发事件种类繁多,危机管理能力严重缺乏

我国高校突发公共舆论事件类型多样,大致可分社会政治类事件、学术和管理类事件、校园治安类事件、安全事故类事件、自然灾害类事件等几种类型。由于长久以来高校危机管理意识的缺乏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事后处理惯性,加上高校危机管理专属职能部门的长期空缺和危机事件新闻中心负责制长久未落实,我国高校关于重大的突发公共舆论事件重视还不够,对于有关案例也缺乏反思和总结,导致重大的突发公共舆论事件来临时手忙脚乱,危机管理能力匮乏。

四、 解决高校突发公共舆论事件危机管理能力不足的对策

对于突发公共舆论事件,高校危机管理能力不足将会给学校带来声誉受损、生源减少、人才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提高高校的危机管理意识,培养危机管理能力将是下一阶段我国高校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首先,高度重视,科学决策。面对突发公共舆论事件,高校领导层应当高度重视,充分协商,科学决策。其次,事前预防为主,事中应对为辅,注重事后总结。事前的预防是减少各类事件突然发生的基础,再也不能走“先发生,后处理”的老路。最后,建立危机管理专属职能部门,落实危机事件新闻中心责任制。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第8篇:公共管理学院论文范文

一、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过程演绎

我国高校推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已有30多年的历史,纵观已有的经验和研究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从规章制度到具体运作及管理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完备。不过,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的发展,本科教学普遍面临着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挑战,特别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因为存在着教师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论文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历着废除与存续的舆论煎熬。对此,本文认为首先应该对高校现行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展开演绎分析,然后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调查研究,如此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探讨毕业论文的“弃存”或“改革”问题。

(一)管理主体及架构

综合来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监督和管理的主体大致可分成三类:第一,省(市)教育厅及其相关部门。作为浙江省属重点高校之一,浙江工业大学的主管单位是浙江省教育厅,其中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改革及其质量评估等各项工作由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具体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具体包括编写《普遍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规范、下发通知、抽查各校各专业的毕业论文等。第二,高校教务处(科)。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教务处一般都设立教学科具体负责毕业论文的指导、监督工作,包括制定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毕业论文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语、毕业论文进程安排与考核等。从毕业论文题目申报、中期检查、答辩督导到论文抽查等每个环节上来规范和监督各个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第三,学院教学主管机构。如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成立了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制定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规范、毕业论文写作指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规范、毕业论文答辩工作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在这三大监管主体的指导下,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过程则是:毕业论文教学年度工作计划及组织实施由系负责,包括参照导师制确定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组织和动员指导教师、毕业班学生认真学习毕业论文有关制度规定;组织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审题工作;审核签署《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组织答辩委员会,确定答辩程序,组织答辩工作;做好毕业论文总结工作;由学院教学办公室负责毕业论文具体工作的安排,包括统计和整理各类表格、安排论文评阅教师、发放通知、收集论文等;由论文导师负责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包括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论文初稿及其修改、答辩等。

(二)管理机制和流程

根据现行制度框架,毕业论文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监管主体比较清晰、管理制度规范程度较高,大致的运行机制可以用图1来表示:图1毕业论文管理运行机制从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上来看,以导师与学生为主的毕业论文教学主要包括选导师、选题目、开题、论文写作、答辩等几个主要环节。结合以上两部分内容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除了受到教学监管层的影响之外,关键还是在执行层的论文导师与学生。下面就以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为观察对象,分析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探索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可行路径。

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实施及问题

教学改革是基于现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等方面的完善和创新。因而,要进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必须先要清楚高校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过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毕业论文导师双向选择

论文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是政管学院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教学管理创新举措,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大三第一学期的时候开始实施论文导师的双向选择工作: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学习课程等情况,结合论文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填写“论文导师选择志愿表”,每个学生可以填写三个志愿;另一方面,论文导师通过阅读学生简历、面试等方式,选择自己愿意指导的学生名单。最后由学院根据师生双方的选择情况确定最后的名单,并进行公示。这一制度实施近五年来,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所选择的导师是第一志愿的比例达到62.07%,学生对导师选择结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总和达到了98.85%。这说明:第一,学生的选择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尊重,对该制度的认可度高。第二,论文导师的选择过程及程序透明、公正,体现了学院教学管理过程的民主化。第三,此项制度扩大了师生交流的机会,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这为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和完成奠定了良好地基础。但是,我们把学生的评价与毕业论文导师的评价情况进行对比,则反映出论文导师对该项制度的认同度比较低。为此,课题组专门对政管学院长期担任论文导师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综合来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其中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学习认真的学生日益减少。这种情况导致指导教师一方面对选择自己的学生不满意,另一方面选不到自己满意的学生,因而一些导师认为这种“没得选择”的选择不如随机分配。第二,部分学生滥用选择权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该制度自实施以来就存在一种情况,即不少学生在填写志愿前同时给好几个教师打电话,希望导师选择自己,而指导教师对这种情况往往是无法掌握的,所以导致指导教师在自己选择的学生名单里(一般是五个左右)选择了该学生,而该学生的第一志愿却是其他指导教师。简言之,对整个教学工作来说,作为第一个环节的“选导师”,其重要性则不用多说。不过,从调研结果来看,该制度在设计、执行、监管等各环节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选题分析

结合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的毕业论文题目统计表来看,有几个情况比较明显:第一,从选题来源来看,从高到低分别是“学生自定(45.98%)”、“导师课题(33.33%)”及“导师建议(12.64%)”;在选题上花的时间比较多的学生人数占到62.79%,而且大多学生选择的是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选题,选择这两个选项的人数比分别为80.42%和76.47%。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感兴趣,教学的效果也比较好,这为较好地完成最后的毕业论了一个铺垫;另一方面则说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作为评价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仍然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第二,论文题目体现了专业特色。2011届本科毕业生共提交113篇论文,大约有20篇论文题目是教育管理方面的,27篇论文属于社会保障方面的选题,其余66篇则集中在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方面。这与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模块课程设置基本一致,明显反映出学校公共管理的特色。从近几年学生论文题目分析来看,问题集中表现在:第一,宏观理论研究较多、选题偏空泛。以2009届行政管理专业为例,40篇论文中就有10多篇论文选题明显空泛,不适合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第二,实证研究的偏少,研究方法运用不当。从本届毕业论文的题目来看,尽管有35个选题是对研究对象做实证分析的,但从其论文终稿来看,案例说明主要以网络、政府文件、已有研究数据为主,真正自己去做实证的调研数据、访谈资料少之又少。第三,热点问题关注多,理论知识运用则明显缺乏。本届毕业论文讨论主题涉及“菜价最后一公里”,“以房养老”、“廉租房政策”、“居家养老”、“民间慈善基金会”,“用工荒”,“房屋拆迁”等非常热点的社会公共事件和政策。不过,这些论文均没有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其中最大缘由则是理论知识运用的欠缺。

(三)开题报告分析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受到教学管理机构、毕业生、论文导师的重视。有36.84%和47.37%的论文导师认为开题报告对论文写作“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对应地,学生中有19.77%和53.49%的人选择“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不过,尽管有53.49%的学生表示自己“比较重视”开题报告的写作和答辩,但在开题报告上所花时间比较多的人数比例只有45.35%,同时对于整个论文教学中“哪个环节最重要”的问题选择时,只有5.81%的人认为“开题”最重要。结合师生的访谈情况,发现开题环节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开题报告的质量,真正体现开题对论文写作的意义。目前,在开题报告教学时间安排上,学院考虑到学生考公、考研和就业的压力,适应地做了调整,即把开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开学第一周。这一教学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开题,更好地完成报告的写作。对于这一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的问题中,有61.79%的学生选择“合理”,但是,仍有42.11%的教师反映学生在开题前才和教师联系。同时,仍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承认自己花在开题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基于上述问题,在本次调研中,课题组专门设计了“是否把开题报告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的调查。对此,论文导师中有47.37%的人认为对毕业论文的阶段性量化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有积极促进作用,26.32%的人则认为基本上没有影响,另外还有21.05%的人选择了“不清楚”。结合前面的数据来看,如何真正地发挥“开题报告”的作用,加强对这一环节的考核或许是可以尝试的一项改革。

(四)论文写作环节分析

论文写作是一个综合性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过程。课题组从动机、写作时间、师生互动情况、论文质量情况等几方面来评价这一环节的教学情况。从写作动机来看,有55.81%的学生是为了“完成任务”,40.7%的学生是出于兴趣,仅有3.49%的学生是为了获得优秀的毕业论文成绩;从论文写作的时间上来看,76.74%的学生到5月份才完成初稿写作,仅有23.26%的人在4月下旬之前完成初稿;从论文写作过程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都经过导师3次以上的修改,人数比例达到75.58%,而且没有一位学生的论文是未经导师修改直接提交的;从师生互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选择“有事情才联系”,这说明师生之间在选题、开题、初稿、定稿这些重要的“事情”上才会交流;从互动方式来看,现在师生间的交流主要以电子邮件和电话为主,传统的面对面或小组式讨论日趋减少。从毕业论文教学监管单位、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机构和论文导师的多方评价来看,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首先,以浙江省教育厅对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2005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抽查分析的结果来看,与省内其他高校相比,论文总成绩处于中等偏下的层次,特别在“选题”、“教师指导”、“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学术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力”这几大方面,得分明显落后于其他高校。其次,根据政管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办公室的统计来看,近几年本科毕业生的成绩分布大致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所谓两头小,即“优秀”和“不及格”的论文少,大部分论文都处在“及格”和“中等”之间。调查显示,“及格”和“中等”的论文比例占到64%。同时,与前几年相比,“良好”的论文比例则有所上升。最后,从对论文导师的调查来看,仍有16.67%的导师认为本届毕业生论文抄袭情况“非常严重”,22.22%的导师认为“比较严重”,而认为“基本没有抄袭”的比例是零。也就是说,如何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仍旧是目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

(五)答辩环节分析

毕业论文答辩是整个毕业论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年来学校教务处组织专门的督导组对下属学院毕业论文答辩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从学院层面上看,非常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包括事先成立答辩委员会,制定了毕业生答辩工作规范并及时公布答辩信息等。从相关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学院的答辩工作程序比较完善,师生的认可度也比较高。学生对答辩工作满意程度非常满意的占23.26%,比较满意的占61.63%。此外,浙江省教育厅也开始加大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监管力度,要求2011届本科毕业生提交论文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对此,政管学院在答辩资格审核中增加了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的环节,即文献相似性检测超过20%的学生不能参加首轮答辩,而与为首轮答辩没有通过者提供第二次答辩机会的大组一起答辩。对该项规定,有73.68%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可以防止严重抄袭的现象;26.74%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可以保证论文质量”;68.6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但不够完善”。至于相似性检测的结果是否合理,60.47%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有15.12%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

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的改革路径设计

从政管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发现:第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主体是学院和系。省教育厅、学校教务处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主导、监督的作用,具体的规范要求和实施责任主要落实在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头上。据此,要提高毕业论文教学的质量,则需要各学院、系(所)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改革措施。第二,毕业论文教学的核心是导师和学生。毕业论文好不好关键在于导师“导得好不好”,更在于学生“写得好不好”。这就要求一方面毕业论文导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把写好毕业论文作为自身内在的要求,增加对学术研究和写作的兴趣。第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成效需要从改善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出发。毕业论文教学是个周期漫长,场地分散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突出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监督和考核。课题组认为要优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可以探索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应该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机制,特别是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就管理过程来看,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尤其是学院这一层级,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调控功能。在此,仅选择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为对象展开讨论。首先,就政管学院实施的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来看,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该制度的认同度较高,而论文导师的认同度则相对较低。因而,导师双向选择制度的优化方案要做到既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也尊重导师的选择权,具体改革可尝试:第一,把大三第一学期(第五学期)前两个月作为师生沟通月,鼓励师生在选择之前做充分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第二,每个学生只能限填一个志愿,如未被该导师选中,则服从调配。第三,为提升学生选题与教师研究方向的匹配性,设置导师与学生的流动、协调机制,包括交换、共带等。第四,适度考虑学生所学模块课程与导师选择之间的相关性,比如需调配的师生,则可以充分考虑这一点。其次,鉴于导师在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的重要角色和功能,参考其他高校的相关制度,可以考虑建立论文导师评价指标体系。为此,课题组专门设计了关于开展这项制度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认可度较高,而指导教师的态度则比较模糊。因此,应立足本院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院校的经验来设立导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先研究讨论评价指标项,然后征求导师的意见,进行修改、试行。从内容上来看,导师评价体系可以包括导师自评、学生评价、领导小组评价等。

(二)推行实证研究论文的教学改革从学生选题和监管部门的评价情况来看,公共管理系的学生选题偏大、空泛的问题比较突出。选题直接影响着论文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对纯理论、重大问题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导师对此类论文写作的指导也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论文教学中对选题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论文教学改革中尤为值得探索的一项工作。鉴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修过社会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课程,结合学院目前正在推行的“五个一工程”等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优化方案的核心可以放在推行实证研究性本科毕业论文。所谓实证研究论文是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以公共管理领域的某一现实问题为关注点,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其展开分析研究,并得出一定结论。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学习如何从某一社会公共事件出发,运用合适的理论去分析、解释,探索更好的公共管理策略。从这一内涵出发,推行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意义在于:首先,做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既避免学生做大而空、无意义的理论研究,又会激发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度、责任感,提升写论文的积极性。其次,以现实问题为基础的研究,凸显了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这一点正好能弥补目前学生对论文意义的虚无看法。再次,从现实来看,实证研究论文的训练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职业,为胜任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当然,这一方案的实施细化,需要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诸多环节的配套改革,例如需要毕业论文监管主体的配套性制度支持,包括教育厅、学校对改革试点的支持、学院毕业论文规范的改革、学生从事实证研究的相关费用保障、论文导师教学方式的改革等。

(三)构建过程考核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过程考核首先是指对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主要环节进行综合考核、评定,并折合成一定的成绩比例,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基于政管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现状,可以考虑把选题、开题、论文及答辩四个环节分别折合成一定的比例,综合计算学生毕业论文最后的成绩。其中,可以探索公共管理系+导师的复合型考核机制,具体指选题、论文环节的考核由导师来完成,开题报告和答辩的成绩考核则由公共管理系来完成。这一考核体系还可以建立与其他考核体系的衔接。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可以考虑把毕业论文的过程考核和学生的评优、评奖联系起来。加大对学生,在各种竞赛、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的宣传和奖励。

第9篇:公共管理学院论文范文

关键词:公共卫生医师;医院感染;规范化培训

在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国医学教育培养的医务工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分离的危机[1]。这就是,长期以来我国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各自独立发展,缺乏有效的联系与协作;既往公共卫生专业学生侧重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实习,而缺少在医院进行相关内容的实践及培训,不同程度地导致了与临床之间的脱节[2-3]。改变这一现状还需一个较长的时期,为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结合感染病学及医院感染管理的学科专业背景,就公共卫生医师在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教育教学等,进行了理论(培训方案)和实践探索。

1加强公共卫生医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意义

现代医学的目的既包括医治患病个体,又包括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护健康,因此将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进行整合,培养具有整体医学观念、能提供防治一体化服务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此次肺炎疫情的防控中更是体现了“防治结合”“医防融合”的重要性[4-6]。针对肺炎疫情,王辰院士曾指出“我们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的一个最重大的问题,就是必须把临床和预防高度结合起来,这才是人间正道。世界上的经验、社会发展的经验都证实,概莫能外。重视什么就把什么独立出来的管理体系,容易变成一种画地为牢的局面,其结果就是独木难支”。然而,长期以来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培养体系的平行状态,导致知识结构及观念差异,公共卫生医师对医院感染管理实际情况的了解不足和对于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知识掌握的短板,使其在重大疫情出现时不能与临床医学真正交叉、融合协作。对此,一方面要以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健全和加强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快培养一批防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面对现实,在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中充实医院感染管理等相关内容,并切实强化相应的教学培训,提升公共卫生医师对医院感染管理等实际工作的了解,增强公共卫生医师对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知识的掌握,对于促进公共卫生医师在今后工作中与临床医学的合作交流,协同制定更符合医院实际的防控方案,完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强公共卫生医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化培训迫在眉睫。

2公共卫生医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化培训方案的建立

我院作为“加强疾病控制机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的省内3个临床培训基地(试点单位)之一,是肺炎疫情期间唯一一个招生并开展相应培训的单位。我们以解决问题、服务需求为导向,围绕公共卫生医师在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岗位胜任力,研究构建了公共卫生医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公卫医师院感规培)方案。公卫医师院感规培方案的主要内容如下:

2.1培训内容与要求

结合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工作实际和公共卫生医师岗位需求,确定以下培训内容及要求。

2.1.1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范、技术及方法

培训后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1)医院感染的定义;(2)医院感染病例识别诊断、上报及监测;(3)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概念及预警;(4)手卫生时机及步骤;(5)标准预防的定义和内容;(6)不同传播途径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7)感染性疾病的隔离要求;(8)各种隔离措施的技术及方法;(9)常用消毒方法及监测;(10)医院环境微生物监测方法及要求;(11)医疗废物分类及管理;(12)耐药菌监测及隔离;(13)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14)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措施;(15)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措施;(16)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17)侵入性诊疗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18)重点人群、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预防;(19)职业防护及处置。

2.1.2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基本操作

包括:(1)掌握正确戴脱防护口罩的基本操作;(2)掌握正确穿脱隔离衣/防护服的基本操作;(3)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操作;(4)熟悉物表微生物监测的基本操作;(5)熟悉空气微生物检测的基本操作。

2.2培训形式

结合工作实际以及培训要求,开展多元化的培训。主要有:(1)现场查房培训。结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医院的日常巡查督导工作,让公共卫生医师一起参与其中,尤其是针对重点科室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消毒供应中心、内镜室等的巡查,将手卫生、医疗废物处置、耐药菌隔离措施落实、导管相关感染措施落实等内容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从而让学员有切实的体会和深入的了解;(2)理论培训。根据培训方案确定的培训内容,安排带教老师,进行以PPT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课后带教老师与学员互动,进行提问并答疑,确保知识的掌握;(3)技能带教。以带教老师亲自示范以及视频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某些重要或有难度的操作,采用事先录制的视频进行培训,学员可以反复观看、提出问题,带教老师进行逐一讲解,确保掌握要点。对于防护用品方面,进行一对一防护用品穿脱示教讲解;(4)感控病例讨论。选择典型与不典型的院感案例,制作PPT,针对感染病例的诊断、病原学、感染危险因素、感控措施落实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讨论。

2.3培训时长与考核

2.3.1培训时长

系统完成上述公卫医师院感规培,一般需要2周。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根据两大类24项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实际工作,采取类间和项目间交叉结合,现场查房、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和感控病例讨论相穿插的形式完成整个培训。按学时计算,现场查房培训约24学时、理论教学约17学时、技能带教约8学时、感控病例讨论约6学时,共计约55学时。

2.3.2培训考核

公卫医师院感规培的结业考核,主要分为平时表现(过程性评价)和医院感染控制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终结性评价)两部分。具体考核内容、方法和标准如下:(1)平时表现考核。自编平时表现评价表,评价表包括职业素养、出勤情况和院感工作量3大方面。对院感工作量的评价,通过“医院感染病例识别审核数量是否达到要求;手卫生依从性调查数量是否达到要求;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患者隔离落实率调查数量是否达到要求;是否积极主动辅助院感科完成临床科室日常巡查;是否按要求参加院级或科级感控相关培训;是否按要求参加感控病例讨论;是否按要求辅助院感科参加消毒供应中心、内镜中心等督查;是否按要求辅助院感科参加手术室等有创操作科室的督查”进行细化评定。考核由带教老师和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满分为100分,60分以下需重新参加医院感染相关培训。(2)专业知识及技能考核。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病例的识别诊断;手卫生时机及操作;医用防护用品的穿脱;锐器伤的应急处理;医疗废物分类及管理;多重耐药菌的识别判断;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患者隔离;感染性疾病的隔离;保护性隔离患者的识别及处理;含氯消毒剂的配置及监测;血液或体液溢出的处置;床单元的终末消毒处理;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措施;中央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措施;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控;环境微生物监测方法。考核采取面上专业理论知识考试和重要操作项目现场操作考核的形式。其中,专业技能操作考核结果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进行等级评定,不合格者需重新补考,直至合格才能参加专业理论知识考试;专业理论知识考试满分为100分,60分以下需重新参加医院感染相关培训。(3)结业标准。平时表现考核60分及以上、专业技能操作考核等级为合格及以上、专业理论知识考试60分及以上,予以核准通过公卫医师院感规培。

3公卫医师院感规培方案的实施效果

按照上述公卫医师院感规培方案,2020年3月至11月,我院分13批次开展了公卫医师院感规培。来自省内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工作年限不超过2年的33名公共卫生医师,参加了培训并核准通过公卫医师院感规培。

3.1考核结果

平时表现考核成绩呈负偏态,X=86.21,S=5.59,M(Q)=90(10),最高分95,最低分70;专业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以良好为中心呈对称分布,合格5人(15.2%)、良好21人(63.6%)、优秀7人(21.2%),其中有3名学员在穿脱二级防护用品的操作考核中未能一次通过,经重新培训补考后通过;专业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P=0.200),X=94.09,S=4.20,M(Q)=95(8),最高分100,最低分85。以上结果表明,公卫医师院感规培方案的实施,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3.2各项考核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Spearman等级相关结果为:平时表现考核成绩与专业理论知识考试成绩r=0.743(P<0.001),平时表现考核成绩与专业技能操作考核成绩r=0.627(P<0.001),专业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与专业技能操作考核成绩r=0.683(P<0.001)。以上结果表明,3项考核成绩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公卫医师院感规培方案的考核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3.3学员问卷调查结果

设计针对培训内容及形式方面的调查问卷,对每一位完成公卫医师院感规培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学员基本信息。年龄、性别、工作单位、工作年限等;(2)有无需要增加的培训内容;(3)培训时间是否需要增加或减少;(4)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建议;(5)公共卫生医师在医院感染管理方面如何具体发挥作用等开放性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学员对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培训均给予高度肯定,认为培训十分必要且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绝大多数学员认为目前的规培形式和规培内容能较好地满足规培要求;部分学员建议对培训要点做适当调整,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需求特点;有学员建议增加多重耐药菌监测及医院环境监测方面的内容。总之,学员对公卫医师院感规培方案及实施是满意的。

4公卫医师院感规培的完善

作为肺炎疫情期间唯一一个招生并开展公卫医师院感规培的试点单位,虽然圆满完成了试点,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公卫医师院感规培方案,在方案实施中较好地达成了试点目标。但对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34号)的新要求,遵循问题导向和持续改进的理念,我们深感公卫医师院感规培方案还有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之处。主要是:(1)坚持高度的原则性与高度的灵活性相统一,调整规培时长。如,鉴于医院感染管理内容丰富且专业性强,2周的培训时间相对较短。本轮培训考核中,个别学员对部分复杂医院感染病例的识别诊断力和对手术室、内镜中心等医院重点科室感控细节的掌握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计划在下一轮的培训中,根据学员基础,将培训时间设置成2~3周不等;(2)坚持为掌握而培训、为提升岗位胜任力而培训的原则,探索平台+模块的培训,从深度上进一步优化培训方案。我们计划在下一轮的培训中,从参训的公共卫生医师大多数已定岗,且其岗位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实际出发,结合学员不同岗位特点,制定模块化的规培计划,使培训更具个性化;(3)从广度上进一步完善培训内容体系。如本轮培训考核中,标准预防及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成为大多数学员的主要扣分点,这就提示我们,今后应强化这方面内容的培训。我们计划在下一轮培训前,深入一线、回访学员,调查研究、健全内容,进一步提升培训方案的适用面。总之,作为疫情防控“哨点”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其在岗公卫医师的应急处置能力,是传染源早发现和有效管控的关键,如何提升他们的医院感染管理能力是时代之问。我院的公卫医师院感规培方案与实践,仅是对这一时代之问的初浅答卷。虽然这一初浅答卷仍有诸多有待完善之处,但我院将通过坚持不懈的探索,在基层公卫医师院感规培上,为重要窗口提供更优样本,交出公卫医师院感规培方案的高分答卷。

参考文献

[1]段志光.肺炎疫情后的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20,(04):37-40.

[2]张爱华,肖婷婷,洪峰.医防结合培养实用性公共卫生人才[J].预防医学论坛,2007,13(10):954-955.

[3]史宏灿,龚卫娟,郑英,等."5+3"医学教育与执业医师资格分阶段考试改革背景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5):661-663.

[4]王晓阳,刘军.紧密型医共体参与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短板及对策分析[J].现代医院,2021,21(2):185-187.

[5]刘文生.医防融合的"人间正道"[J].中国医院院长,2020,(06):52-57.

[6]张馨月.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公共卫生教育政策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20,28(2):181-184,191.

[7]邢玉斌,季之欣,陈世平,等.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体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0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