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精选(九篇)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1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以胜利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例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因此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充满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而不应局限于某一两门学科。可见校园文化是校园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完成学校的育人目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注重构建凸现教育感染魅力的环境文化

学校的校园是师生共同生活、工作或学习的场所,其环境优美与肮脏,秩序井然与混乱都直接影响到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大问题。我国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文化环境熏陶人的经典范例。

在区教委的关心、支持下,近3年累计投入近150万,加强了校园环境的改造,围绕校园文化理念系统,着力强化了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

2011年对学校校门和内校门的维修改造,2012年暑期,学校铺设了树胶操场、跑道和修建了主席台、升旗台,整个学校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修建石山、鱼池,增加了生命的活力。

具有生命力的环境文化对人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基于这一点,我们依据学生心理特点注重环境建设,在不同的场所设置不同内容的图案,建设大门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绿地文化等。

大门文化,学校大门要注重了几何形体组合、体现不断向上的时代特征,右侧的立柱上悬挂了学校的校徽,在校徽下是学校名称的9个红色的隶书大字;左侧墙上书写的是“爱心育人、阳光成长”的教育理念;走进校园,内校门的两侧是我校退休教师徐徽老师赠给全校师生们的一副对联“报国常怀千里志,功书能破万难关!”教学楼外墙壁也写校风、教风和学风。使人进入校园便觉得学校办学理念先进,文化气息浓厚,时时激起教师工作热情和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做有志少年的决心。

走廊文化,学校教学楼走道内墙壁上按照幸福教育、阳光成长、国学礼仪三大主题,分别在三个楼层安装了精美的名人名言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思路等内容,在各楼层的走廊上还用精致的相框悬挂学校师生精彩的瞬间。师生置身于这样的文化走廊中,天天受到好好学习、立志成才的教育与熏陶。

班级文化,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元,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了班级文化的建设。教室内贴上名人画像、名言、黑板上方贴上激励性固定标语,黑板后不定期办好黑板板报,教室的左右侧面有风格各异的学习园地和统一的学生守则和规范,每个班级都有由学生自己取名的班队名字、班级口号、教师寄语和全家福的合影等。

绿地文化,水龙头旁制作“水是生命之源”、草坪旁制作“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脚下小心,小草青青”、楼梯旁制作“上下楼梯,请勿拥挤”标语牌。

围墙文化,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我们围绕经典励志的成语故事、学生体育艺术科技家校活动等学生自己校园生活素材为内容,认真做好下操场的围墙文化建设;另外,我们在上操场紧紧围绕科普教育、竞技体育和校园读书活动为主题内容,发挥了围墙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按六大功能室的建设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注重了功能室的文化建设,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同时,也注重了校园的橱窗文化建设。

环境文化的建设,达到了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目的。

二、注重构建营造师生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

多年来我校坚持“在教育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获得教育”的办学思想,认真做到“人文情怀、阳光管理”的管理理念,近两年又依据“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注重营造师生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建设。在制度方面,一改过去学校负责订,教师遵照做的老模式,如今学校各项制度制订走群众路线,让教师发表意见,参与讨论修改,然后再实施,并在实施中逐步完善。这种人性化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把“软文化”与“硬制度”溶于一炉。教师在制订、讨论、修改过程中明确制度的重要性,懂得遵守制度的必要性,从而自觉守纪,严于律己。好的制度文化可以引导教师在平凡岗位,加强学习、提升素质、不断磨炼、迅速成长,其教学风格彰显个性,深得学生喜爱。如段美菊、周传娟、廖瑞等这样的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及先进个人就是在这种人文化制度引导下成长起来的。在制度的导引下广大教师依法执教,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会欣赏学生,懂得尊重学生,真诚帮助学生。尤其是对学困、特困和留守孩子采取“倾斜政策”,使他们感受老师的关注和期望,增强信心,鼓足了上进的勇气。

三、注重构建学校活力源泉的精神文化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师生共同的心理“磁场”,是能统摄师生鼓足干劲朝目标迈进的动力。这种精神往往蕴含在校风之中,如我校“尊重关爱   真朴温馨”的校风,非常注重崇高的德和良好的行,让校风能激励师生与时俱进,勇攀高峰。学校先后被评为了区优秀少先队大队部、督导评估三等奖、教学质量提升二等奖、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三等奖、重庆市模型比赛一、二、三等奖等。

学校在对学生精神文化营造上,善于运用教学设施,活用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行为规范、思想品德、安全卫生教育等。强化课程文化建设,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学典礼、每周一升国旗讲话、作文、演讲、唱革命歌曲、美术等竞赛,庆元旦,庆“六一”庆国庆等。少先队组织还开展了“我为队旗添光彩”、“我爱校园”、“我与文明同行”、“献爱心、见行动”、“今天我值日”、“假如我是×××”等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紧紧围绕“科普教育、竞技体育”特色项目来打造,取得了好的成绩。2013年在江北区三十三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们以团体总分56.2分的好成绩荣获区团体总分第7名的优异成绩!

四、注重构建增强辐射作用的社区文化

第2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实力的提升,高校对校园的建设力度在不断增强。然而,各大高校一味重视大容量、高速度的校园建设,要求校园的大气壮观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指导,使得校园精神、文化软实力在基础设施硬实力面前显得“发育不良”,导致了我国高校软硬实力上的失衡,阻碍了我国大学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步伐。校园文化景观是承载大学文化和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它依托于校园空间,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表现形式,以历史纪念、实用功能、观赏娱乐等类型服务于在校师生的校园活动,并长期影响着师生的理想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校园文化景观属于城市景观,同时也是文化景观的特定类型。然而在当下,高校在营造校园文化景观时忽略了对其校园属性和文化属性的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设计方没有深入挖掘校园的历史文脉和场所精神,设计元素东拼西凑,存在跟风抄袭现象;另一方面,校方对校园的规划建设缺少前瞻性的指导。因此,深入研究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的营建关系,探索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原则和要求,对于提高校园景观的文化内涵,增强校园师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改变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同质化现象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校园人、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景观

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景观表达核心内容,校园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展现的物质载体,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而在探讨二者的关系时,校园人的角色成为理解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之间关联的重要因素。校园人以学校师生为主体,同时还包括管理者、建设者、服务者等,其群体的行为需求、价值观念、文化交流和自我发展等既促成了特定背景下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的产生和发展,反过来也受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的制约和影响。可以说,在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之间存在着校园人的转化作用。

2.1校园人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定空间范围内的人文环境,是在一定时期由校园人具有的包括精神、思想、理念、行为、制度等的群体意识,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一方面,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大学由于校园人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校园文化。如沿海高校和中西部高校,以汉族学生为主体的高校和少数民族高校,成立时间较长、颇具资历的高校和近十多年来新建的高校,它们展现的校园风貌和文化氛围都有所不同。而另一方面,一所大学虽受不同的校园人经营,但自身的校园文化却保持着延续性。已形成的校园文化犹如传播的种子,根植于一批又一批的校园人心中,优良的传统、正确的意识、向上的心态、健康的习惯等都会得以保留,并被发扬光大。所以,校园人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经营者,同时也受已形成的校园文化影响,二者之间是共生的关系。

2.2校园人和校园文化景观

从行为和意识上看,校园人与校园文化景观的关系主要有人的主动选择和被动接受两个方面。主动方面上,校园人的自身需求决定了其要选择什么样的环境,并通过各种类型活动产生的不同效应来影响甚至改变环境的性质和意义。如在课外生活之余,师生会选择较为私密和安静的场所进行休息和交流,久而久之这个场所就会赋予这样的功能。被动方面上,由于必要性、强迫性或者自发性的行为,校园人也会受到来自校园文化景观的约束和改变。如在去教学楼的必经之地所建的一组名人雕像,往往会激励前来学习的师生们。或是其生前的卓越贡献,或是自身的高尚品德,或是求学时的刻苦经历,这些都会在潜意识上激励着校园人。因此,不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校园人与校园文化景观一直都是相互影响的。

2.3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

校园文化通过校园人的媒介作用创造并改变着校园文化景观,校园文化景观也通过满足校园人不同的功能需求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的关系更应该理解为人、文化、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校园文化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域的背景下,渗透在环境中,而环境又恰恰在另一方面反映着文化,为人认知文化起到阐释的作用。如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大学校园呈现的是不同于汉族传统的校园环境,从校园的建筑、植物到人的服饰、言语都显示了异于汉族文化的魅力。因此,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是相互依存,相互反映的关系。

3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原则与要求

3.1建设原则

3.1.1生态性大学校园依托于一定的场地,校园长期的建设需要正确的认识校园内部空间和外部自然的关系,不能忽视场地的生态条件而孤立的发展。同样,校园文化景观也要遵循生态性的原则,校园的山水林木,花草鱼虫都是校园文化景观动态建设的一部分。过分的注重材质、体量和造型,而忽视生态这一文化景观建设的土壤,其实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将水文气候,地质地形,动植物群落等纳入文化景观建设规划的体系之中,才是校园文化景观发展的长久之路。

3.1.2保留性不论是历史悠久的老学校,还是建立不久的新学校,都会有代表学校成为典型的文化景观,这些景观有可能是存活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也可能是遗留的名胜古迹,亦可能是已被校园人认可的建筑、大门、纪念碑、凉亭等。在长久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这些标志性文化景观对于校园人的重要性,并使其继续见证学校历史,使之成为校园场所精神的物质表现。在不影响校园总体规划建设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保留性是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参考的重要原则。

3.1.3统一性坚持校园文化景观的统一性,就是要在规划过程中保持空间布局上的整体性,个体和整体协调统一,使整个校园的文化景观纳入系统建设之中。形式上,文化景观的尺度、比例、造型、色彩、材质等要素能够很好的融入校园的整体环境中,具有母题性;内涵上,文化景观的不同主题要呈现有序性。如此一来,校园文化景观才能既彰显个性,又保证共性。

3.1.4可持续性大学校园的文化景观应传承过去,定位现在,着眼未来。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既要能满足当下师生员工的需求,也要注重校园生态建设功能建设、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要在学校的长期发展中,延续优良文化传统的同时,适时适度的扩展校园文化的深度和广度,给予校园以时代精神,给予文化以新的活力,并减少对已有文化资源的透支和自然资源过度索取。

3.2建设要求

3.2.1传达价值取向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包含了诸如求真务实、尊师重道、开拓进取、博学笃志等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应该以传达正确的价值取向为目的,在当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充斥的背景下,为校园人传播正能量。

3.2.2满足功能需求满足校园人功能的需求,是校园文化景观创建的目的之一。停坐舒适、有良好的遮阴效果、便于寻找、周围环境宜人,校园中这样一座凉亭自然会受到校园师生的喜爱,因为它满足了校园人的基本生理需求。若这座亭子虽建造时间久远但依旧坚固,曾经是学校前辈们读书的地方,而现在又是学生晨读的地方,那么这座亭子的文化性就进一步得到体现。因此,优秀的校园文化景观要基于其实用功能的充分发挥才能更好了实现育人明理的延伸性作用。

3.2.3呈现艺术美感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创建应该体现一定的形式美感和艺术内涵。从色彩、线条、构型到理念、精神和主题,文化景观的建设应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的美感营造的规律,把握美感的创新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推动形式美和内涵美的创造,使校园文化景观达到艺术美感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4结语

第3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论文摘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其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层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本文分别从四个层次探讨如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护理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同时,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代表一种风气,体现一种和谐,孕育着一种教育力量。笔者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作用及如何推进进行探讨。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小学的核心竞争力 护理

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具体说来就是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形成学校的特有的物质文化;通过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从而优化校园外部环境,提升校园内在品味。

二、如何推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1.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能包纳其内涵与实质的精神领域。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人的心理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及素养的提升。精神文化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实质和水准。首先,要有比较高的思想品味,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要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现代的眼光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决策。同时,要竭力把全体教职员工凝聚在一起。其次,是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一个学校如果校风不正、学风不浓、教风不严,很难说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社会也不会认可。但如果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齐心协力,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

2.制度文化建设

干净、整洁、优雅的校园孕育的是团结、民主、和谐,学生展现的是积极、自信、勇敢。通过具体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将展示的是一种积极健康、团结进取、和谐的校园风貌。学校制度文化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润滑剂,具有巨大的潜在保障功能。其应该在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凸显学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色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制度无情人有情,体现人文关怀,让制度成为规范师生行为的自觉规范,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的热情。 3.行为文化建设

优美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大脑更聪慧,思维更敏锐,行为更文明,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但这些良好的环境必须靠日久天的行为来支撑,所以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无小事,作为总务领导人,就需要从思想、制度、行为等方面加以反思、注重引领,从而促进教师行为文化的建立。同时应该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引领其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忍耐、学会宽容、学会放弃,应该引导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会以公正的态度、发现的目光、宽广的胸襟去欣赏学生。同时领导人要和老师进行密切沟通,及时有效地配合老师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

4.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是校园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师生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美的物化环境包括校园建筑风格、绿化、美化的环境、自然的景物特色、现代化的设施等。由文化构筑的环境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激励和约束双重作用,熏陶人的灵魂,感染人的心境。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心情是不一样的,受到的教育和感染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一个庄重、整洁、肃穆的环境里,谁也不会嬉笑、打闹、随便吐痰、乱扔纸屑,这就是环境的约束作用;在一个群情振奋的环境里,人们也会热血沸腾。兴奋不已,这是环境的激励作用;“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说的就是环境的感染作用。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它给师生创造了一个庄重的“磁场”,其教育魅力于无形中统摄着师生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创造力量。总之,在校园文化的创建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合理培育校园文化,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进行。校长是校园文化的领袖,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对教育的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掌握教育理论、尊重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改革动态,对自己所在学校定位准确。运用现代的文化模式,来规划和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短期目标。以此确立起全校师生员工为之奋斗的共同文化愿景,营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位哲人曾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校园环境表现出一所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精神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校的宏观发展具有不可言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4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大学 校园文化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3-0145-04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从创办开始所积累沉淀的关于办学思想、制度管理、教风学风以及校园环境等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表现,与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息息相关;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是综合国力的表现,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而,校园文化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在中国知网上,以“校园文化”为主题进行搜索,近三年研究成果年均万余篇,其中针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居多。纵观近两年的文献,人们在高校校园文化的理论、形成机制、影响机制、建设策略中外比较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环境和挑战。首先,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传统的教育理念受到冲击,很多问题随之而来;其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大环境(经济环境、就业环境等)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已不容忽视;最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不同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冲突加剧,很容易使学生迷失自我。如何在纷繁复杂中保持清醒头脑,既把握方向、坚持原则,又与时俱进、兼容并蓄,构建先进和谐的大学文化是我们目前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 大学校园文化辨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所说的大学主要是指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公办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相对于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等其他教育形式,大学校园文化无疑在整个高等院校校园文化中处于最高层次。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学科结构、培养目标等情况的差异,我国大学校园文化也存在着不同的档次、特色和质量水平。如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很多人就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包括其他形式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机制和对策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探讨,令人目不暇接。但基于高等教育的功能属性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环境,各个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建设又具有一般规律。如何从这些林林总总的讨论中,把握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理论与对策的一般规律,总结关键要点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点

1.紧扣“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文化灵魂

培养学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的本质,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古今中外的人类教育,无不以此作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人类科技发展史表明:理论是创新的源泉,与技术相比,理论永远是第一位的。正如相对论对牛顿时空的颠覆,唯有理论的创新,才能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引起技术的变革,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呈现一体化的趋势。理论与技术的推动是相互的,但这丝毫不损害理论是第一推动力的原理。很难想象,一个人对理论知识毫无兴趣而能发明很先进的专利;相反,一个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人,经过实践往往会有重大技术突破。创新的本质是思维,影响思维的第一要素是理论。笛卡尔、马克思、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这些人类的精英,他们的头脑中无时无刻不奔涌着思辨的潮水。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企业和教育工作者,于是就有很多人质疑业已形成的高等教育理念,认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同时有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抱怨,在大学学了很多课程,结果到了实际工作中,90%都没有用处。那些抱怨的学生仔细想一想,在大学期间,你的课程都认真学了吗?该掌握的知识你都掌握了吗?事实上,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与储量是在潜移默化中起作用的,很多时候你根本就没有意识到。

大学从来就不是企业的培训机构。因为培训是针对技能,而大学教育则是触及思想和灵魂,它的核心是鼓励学生追逐知识与真理,提升自己,并在其中感受到快乐。这才是高等教育的真谛。我们强调理论,但并不是贬低技术,二者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趣在求是,学以致用才是科学的教育理念。

2.崇仰“民主和自由”的文风核心

民主和自由是人类的普世价值,是当代文明社会的基石,同时也是孕育和谐校园文化的土壤。民主和自由倡导以人为本,使社会中每一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他的个人利益得到最大化满足且和谐地处于社会良性发展的规律之下。因而,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核心是促进每个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只有在民主的氛围里,大学生才能养成健全的性格;只有在自由的空气中,他们的才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只有在民主与自由的校园里,才能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才会形成科学、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近几年,诸多校园里校生、师生不和谐的事件出现在报纸网络上,比如大学校园里的学术腐败、学生状告学校、不正当的师生关系、师徒反目等,虽然这些都是个别现象,但却严重玷污了神圣的教育殿堂。发生这些事件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大多都与粗暴管理、家长式教风、道德沦丧等不民主、不自由、不和谐的校园风气相关。

要建立民主自由的校园风气,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教育管理理念。教育管理的本质是对学习者提供支持和服务,而不是对他们进行规训和教化。在制度建立和管理过程中,多一点人文心、事业心、智慧心、服务心和关爱心;在学术上,老师应该与学生自由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培养其敢于创新的精神,崇仰而不迷信,聆教而不盲从;在师生关系上,推崇尊师爱生传统。

3.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经天纬地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也在不断进行新的探索。2012年,党的十提出了“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核心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对全社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地球变为了一个“地球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势不可挡。高校校园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而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小社会”,加上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思想意识领域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以上作用的叠加和共振,使高校校园成为各种理念、思潮的汇聚、碰撞之地,包括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大众的和高雅的、科技的与人文的、主流的与逆流的,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暗流涌动。资产阶级自由化、拜金主义、奢靡之风等无时无刻不影响和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

在以上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先进、健康、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建立科学高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和建设者。正如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作出的指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党的建设。

4.把握传承和创新并重的基本原则

遗传和变异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没有遗传就没有基础,而没有变异就没有发展,反映到校园文化建设上,就是传承与创新并重。所谓传承,首先,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把中华民族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理念信仰和价值观念植根于大学生心中,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青年人身上得到延续;其次,是对具有区域民族特色的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再次,是对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校园文化传统的承接。所谓创新,则是对以上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俱进地进行改良、优化、创造和提升。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在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我们发现很多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高校”或“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感召下放弃了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推崇“唯创新论”。政府对高校考核的主要指标是科研,学校对老师考核的标准也是科研,经费和论文几乎成了高等教育的唯一标杆。教书育人在弱化,科研创新在扭曲。这种不顾学校实际、一味追求所谓创新的浮躁做法,严重违背了教育的精神,成为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羁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但创新必深深植根于文化土壤,拔节于脚踏实地,舒展于自由机制,成就于厚积薄发,任何急于求成、浮躁作秀、文(数)字游戏都无异于揠苗助长、饮鸩止渴。西点军校是不是世界著名军事学府,关键在于它培养了多少五星上将,而不在于它是不是叫“西点军事指挥大学”,汇集了多少院士学者,是不是研究型大学,在世界排名第几位;爱因斯坦是不是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在于他提出的理论是不是科学正确,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是不是影响了人类思维,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大学应该在夯实校园文化基础、构建科学高效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提高人才质量等内涵建设方面下功夫,而不是急不可待地舍本逐末。当然,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能和管理机制也要跟进。

5.突出校园文化的特色

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历史积淀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发展理念、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人文精神、行为传统、地方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它彰显出学校鲜明的个性,反映出学校独特的风格,是学校整体实力和办学优势的体现。反映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就是要创建独具特色的、高品位的大学校园文化品牌,服务于高质量专门人才的培养。

然而,我国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是,除少部分院校的校园文化品位较高、特色比较鲜明以外,相当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很一般,有的院校甚至没有规划,没有积淀,没有特色,还处在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中。首先,这是由我国教育制度建设机制造成的。通过对美国和我国教育制度形成与演变的过程对比发现,美国教育领域无处不体现着市场的组织力量,而中国的教育系统则具有顶层设计的特点。这样很容易造成千校一面的结果。其次,我国的高等院校大多侧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不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最后,很多高校重视科研创新,弱化甚至忽略文化创新。

特色就是标志,品牌就是价值。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在特色品牌上下功夫,顺应时代潮流,优化办学理念;加强学科建设,形成品牌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秉承校训,引领发展。

6.落实管、教、学一盘棋的建设措施

大学教育有管、教、学三个环节,涉及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种角色。这三种角色都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正如上文所述,促进每个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同时,科学和谐的校园文化也能使每个管理者和教师得到全面的发展。管、教、学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大学教育的和谐机制。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损害大学教育本身。因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需要三个主体的共同努力、分工协作、三管齐下,也唯有如此,才能创建真正的高端文化品牌。

三 结语

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范畴,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就大学校园管理而言有三种境界:制度管人、习惯律人、文化育人。制度管人是管理的最低境界,也是大学不可或缺的主要管理方式,学生必须服从管理;习惯律人是管理的中等境界,一些规章制度要求成为学生的一种自律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但在习惯自律中,学生取得好的成绩,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文化育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精神、环境、制度、行为等要素相互融合,上升到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成为一种学生完全主动的行为和追求,而且在追求和践行的过程中,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思想和灵魂都得到升华。文化育人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侯长林.高校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3(23):23~25

[2]楚金华、刘兴民、杨雪.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概念模型研究[J].职教论坛,2011(33):4~9

[3]宋军丽.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机制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4(8):85

[4]冯婧、许涛.校园文化视角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Z1)

[5]张.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特点及其路径选择[J].经营与管理,2014(1):154~156

[6]王雪飞.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83~85

[7]沈东华.美国高校校园文化探究[J].教育评论,2014(1):156~158

[8]宋东皓.大学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3

[9]张雪婧.高校校园文化形成机制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

[10]元玉玺.文化自觉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中北大学,2014

第5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局限于名目繁多的各种具体的活动,而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等潜在的教育排斥在外,很多内容未能涵盖进去。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这一特定文化氛围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校内外从事各种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风格,一种校园精神与环境及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是异常丰富的。其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个方面:

(1)政治文化。这是我国高等学校的性质所决定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国家高校与资本主义国家高校的本质区别。它的作用在于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2)道德文化。它是指高等学校在师生群体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群体意识和法制观念等方面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它对于高校的师生养成一种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良好的修养和优化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为人人、助人为乐、憎恶扬善、团结和谐”的育人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3)科技文化。它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科研和知识技能的培养方面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它的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治学、治校、学术交往、学术争鸣、发展科技的特有环境,以激发校园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在传授知识、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从事科研方面的积极性。

(4)组织文化。它是指高等学校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所出现的政治的、文化的、学术的和艺术的等方面的群体组织以及各群体组织之间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它对于高等学校精神环境的确定、风气的形成和各种类型文化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艺术文化。它是指高等学校通过文化艺术活动所建立起来的文化氛围,是通过各种艺术社团、艺术活动、艺术讲座等对校园群体给予美的熏陶,培养与提高审美情趣,从而实现对美的追求。

(6)交往文化。它是指高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提高办学水平、扩大办学领域,通过产学研服务社会,通过组织师生到工厂、企业、医院实习实训和与校内外高校的联合办学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氛围。这对高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市场,锻炼师生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能力,走开拓创新之路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信仰、信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大学生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感情充沛、思想活跃、敢于想象、勇于闯荡、富有好奇心,有不满足于第一课堂教学,喜欢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的特征。但也具有思想单纯,容易激动,缺少判断力和自制力,世界观和道德观可塑性大的特点,低年级大学生尤为突出。大学生所具有的这些特征,决定了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防止“和平演变”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西方资产阶级搞“和平演变”、“西化”、“分化”的主要国家。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培养既有创新能力和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又有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有热爱祖国的崇高志向,有辨别是非、抵御腐朽思想文化能力的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现在,高校全面实施“两课”教育,其目的是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以引导教师和大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当代社会重大问题,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用行政命令、死板说教等方法来限制、改变、左右大学生的价值观、思想、行为及情绪等,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

(3)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马克思曾将人类支配时间的类型分为这样几种:“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学生阶段主要是人生用于“受教育”和“发展智力”的时间,而教师则主要是“履行社会职能”和“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

(4)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师生社会活动能力,培养师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意识。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是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市场经济需要强烈的竞争意识。目前,由于资产阶级意识和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有些师生工作、学习的目的只是想实现人生的个人价值,而缺少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如果学校经常组织融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一体的“定向性”的文化活动,就可把师生的思想引导到社会主义的轨道上来,吸引到集体主义的行列中来。

(5)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师生员工的身心素质。“十年寒窗苦”,这是中国古代对学子生活的真实写照。现代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需要15年以上时间,虽然学生生活条件较过去大为改善,但学生生活仍是十分艰苦。既有家庭经济的压力,又有升学的压力;既有成才的压力,又有成人的压力。而教师则有养家的压力、职称的压力、子女就学就业的压力。这些压力使师生身心不能得到愉悦,而读书期间又正是学生发育成长的关键阶段,教师要很好地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亦当轻装上阵。切实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是解决师生的工作、学习与身心健康这一对矛盾的有效举措。因为校园文化建设可创造机会让师生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调节师生生理与心理,保持旺盛的体力与平衡的心态,愉悦身心,增进健康。

总之,只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与引导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娱乐作用和参与作用,就可以培养出思想政治素质高、科技文化水平高、体魄健康、有创新能力、有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同时,对工作于校园之内的教职工的成长与人生价值的实现,也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职员工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与高效率的工作,反过来又能影响学生,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沈兵虎,陈健.试论大学校园文化的承载因素和社会功能[J].浙江社会科学.2006.05

第6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网络化 校园文化 传统

学校文化建设与网络相结合,将给学校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其优势是非常显见的。概括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网络有助于扩展学校文化影响的时空。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得学校文化可以在网络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并通过网络对师生无任何时空障碍地施加教育和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学校文化影响面窄、单调的弱点。

2.网络有助于增强学校文化的吸引力。网络传播的及时、迅捷以及其形象化、趣味化的特点,很容易吸引人,能够有效调动广大师生获取信息和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3.网络有助于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效。由于网络交流的平等、自由、开放、及时以及虚拟等特点,使得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可以从网上比较容易地了解学生们的真实思想动态,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此外,学校文化通过网络与家庭、社会相连,使得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可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互动和配合,促使学校文化不断走向优化。目前,笔者认为抓好中职学校文化网络化建设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学校网站,设计灵活网页。如今在市县中专学校大多都建有校园网,校园内部教学、科研、办公、管理都有了网络环境,实现了资源高度共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实现了有机整合。

中职学校网站设置的网页栏目内容要丰富,既应包含学校传统规范制度等内容,也应包括校风、校歌、校训、校徽和学生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的培养等方面,同时还要涵盖学校教育教学目标、师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制作的网页应避免呆板、枯燥的模式,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其图文并茂,声像俱全,要有吸引力。

二、加强学生和教师信息意识的培养。

学生、教师是网络化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同时丰富多彩、清新健康的网络化校园文化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师的培养是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网络化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学生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那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与其它个体或组织通过计算机远程通讯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技能,使之能在日益复杂的信息社会中应付自如。这些学生在健康的网络化校园文化中成长,他们将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

中职网络化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尽快培养出一批开放的教师研究群体,他们应有较强的现代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既精通学科教学又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进行教育改革。

三、加强师生网上活动。利用校园网,我们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网络化校园文化活动。如开设面向师生网上电子报刊,深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学校的电子校报、校刊、班刊采取学生参加组稿、编辑、电脑输入、电脑排版、网上发表,它们设计精美、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也可以就学校文化建设中热门话题以及校园环境的建设与美化等,开展广泛的网上咨询、网上辩论,鼓励和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进来。网上校园文化活动还可以有“家校沟通”、“学生益智游戏”等,通过网络化校园文化活动,让校园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和文明的校园环境,从而推动整个校园文明程度的明显提高。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建设作用。网络提供给学生开展活动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自主开展各种活动,自主学习课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网络化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提高实践技能的新途径,并使学生的学习富于创造性。网络化校园文化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为网络上有大量学生所喜爱的丰富的内容。通过校园网络活动,能培养学生良好个性,抑制和改造学生不良的个性,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校园网络建设可大胆让学生自己动手建立与文化相关的网站,自主管理网页,这样往往更能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与支持,更能产生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7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中学校园文化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也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引领作用。本文主要从中学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来探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引领

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为中学生的身心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也能引领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的熏陶。因此,如何进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实现德育功能,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中学校园文化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方面,本文对校园文化建设对德育工作的引领作用进行探讨。

一、通过物质文化建设实现德育功能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外层部分,也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包括学校中的各种硬件设施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物质文化能有意、无意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并且物质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持续的,比教师灌输式的德育教育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学校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以引领德育工作的发展,实现德育功能。主要可分为两点:首先,要合理布置硬件设施,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硬件设施的布置要集实用性和审美性于一体,既能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有舒适感,又能让学生受到持续的熏陶。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的位置都要精心研究,烘托出知识性、艺术性和教育性的校园环境。例如要把校园公共区域进行责任划分,保持校园的整洁、干净,在显眼的校园文化墙上要张贴出学校的文化或规章制度,而在校门口可以用大理石突出学校的校训等,通过硬件设施的合理布置来对学生进行品德的熏陶,实现德育功能。其次,要有意识的利用硬件设施为德育提供服务。学校的有些硬件设施本身就包含德育功能,如图书馆、校史馆等,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设施实现德育功能。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有意识的利用硬件设施为德育工作服务。例如学校建立文化长廊,宣扬国内外优秀人物和事迹,也展示学校内优秀学生的事迹,鼓励和引导学生提高思想品德。同时,可以在教学楼、宿舍楼和图书室的走廊上张贴国内外杰出人物肖像和简介。除此之外,可以构建特色班级文化,因为学校是由一个个班级组成的,因此可以为每个班级制作一个班牌,里面的内容包括班级概况、班风等,以良好的班级舆论引导学生。

二、通过制度文化建设实现德育功能

制度文化是学校教育理念、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对于德育功能的实现有重大的影响。要通过校园制度文化实现德育功能,首先必须要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度的制定要以人为本,要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制定出系统的规章制度体系。其次,要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并促进制度的落实,实现制度文化对德育工作的引领作用。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实现德育功能的基础,然而若不能保证制度的落实,必然会大大削弱德育的效果,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有的中学制定了完善的制度体系,然而教师却不能认识到严格执行制度的意义,在学生违反制度后不能按制度进行惩处,在学生的行为应该受到奖励时也是一带而过,长此以往就造成学生对制度的忽视,认为制度可有可无,制度中规定的内容也无需重视,这样制度文化的德育功能就被破坏。例如学校制度规定要按时上课,对迟到的学生要给予批评,但很多教师在学生迟到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按照制度规定办事。这样,学生就认为迟到不是什么大事,就很可能养成不守时的不良品质。因此,制度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制度的落实,保证制度执行的公平性。最后,校园制度中要突出育人的功能。通过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其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因此规章制度要凸显出育人的功能,既能让学生认识到制度的权威性,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制度内容的正确性,主动遵守制度。例如在制定班级制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对制度的认可度,并结合班级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制定出实用的班级制度,实现德育功能。

三、通过精神文化建设实现德育功能

精神文化是指学校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它是校园文化的最里层,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对学生的影响是具有持续性的。因此,要重视精神文化建设,以实现德育功能。首先,要加强校风建设,弘扬校园精神。要通过集体大会、班级会议等方式向学校师生宣扬校园精神,使学校师生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增强中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使师生紧密团结起来。其次,要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利用校园主题活动来进行精神文化建设,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德育功能。可以通过雷锋月、爱心捐献日等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品德,也可以开展司法报告、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来引导学生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最后,要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自己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很容易去模仿教师的言行。若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不好的表现,就会为学生提供错误的示范,不利于德育功能的实现。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学生提供正面的示范。同时,对学生中品德突出的事例进行宣传,并可以邀请一些品德高尚的成功人士来为学生讲课,通过模范的作用来促进学生提高自身品德。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社会上各种思潮已经影响到中学校园。因此,中学生德育教育在这一时期就变得异常重要,学校要积极进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对德育工作的引领作用,促进德育功能的实现,提高中学生的整体品德。

作者:殷会玲 李目坤 单位:金乡县化雨中学

参考文献:

第8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一)领导有力,专人负责

研究发现,武陵山区的许多中职学校纷纷成立了以校长或书记为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不但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的专项财政预算,而且还从学校原本紧张的人员安排中挤出专人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

(二)全面开花,全员参与

在各校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学校的党、政、工团上下一心,充分发挥职代会、教代会、共青团的作用,积极动员包括党员、团员在内的广大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以经济建设为后盾,以模范建设为动力,以班级建设为突破口,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了全面开花、全员参与建设的喜人局面,使校园文化建设意识逐渐深入人心,进而成为广大中职学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三)层次分明,主体明确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层次分明,主体明确。在宏观上以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为核心,负责协调、统筹全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中观上以处室、班级为单位,具体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微观上以工作室、寝室为单位,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落实到实际生活中。为了保证该项工作的有效性,许多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处室、班级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主体,具体承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计划、实施、检查等工作。

(四)形式多样,主题突出

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许多职业学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注重体现形式的丰富多样性,校园文化建设主题鲜明突出。不仅如此,一些职业学校除了关注常见的环境文化、活动文化建设之外,还十分注重开拓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课程文化、培训文化的建设工作,许多中职学校形成了处处有文化、样样是文化、时时见文化的良好建设氛围。另外,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些职业学校也特别注重突出一个主题:爱国爱家、尊师重教。如贵州省玉屏县职校的萧笛课程等体现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武陵山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研究者还发现,该区域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也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脱离企业,民族特色不足

综观该区域内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不难发现,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即企业文化地位缺失。该区域内各中职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中,不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本地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的研究着力点,而且还刻意回避了对本民族文化深度与广度有机融合的建设探究点,结果导致一些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没能充分体现该民族的文化特色。以中职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为例,研究表明,该区许多中职学校缺乏企业实训基地,与企业结合不紧密,课程文化建设中明显缺少企业气息。另外,素有“戏剧活化石”之称的贵州“铜仁傩戏”及闻名全国的贵州“松桃四面鼓”等一批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在课程建设中的地位也明显缺失。

(二)个性不足,缺乏中职特色

研究发现,武陵山区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薄弱环节就是个性不突出,许多中职学校仿效普通高中的做法,缺乏具备中职特色与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样本。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例,如在制定教师进修制度时,许多职业学校总是仿效普通高中的做法,以普通话等级、学历层次高低作为评定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而对“双师型”“双证型”这类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制度文化建设标准却考虑得不够,结果导致这些活动没能有效彰显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个性与特色。

(三)思维定式,市场气息不浓

研究表明,武陵山区的一些中职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思维定式等现象,没能及时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市场气息不浓。如在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些职业学校惯用传统文化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道酬勤”“宁静致远”等来统领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工作,而对知识经济时代“时间就是金钱,质量就是生命”“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等极具企业特色和行业特征的校企合作型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工作却缺乏探寻动力,结果导致一些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缺乏明显的市场气息。

(四)规划失调,文化结构失衡

通过研究者的现场查看发现,武陵山区的一些中职学校十分注重校园的硬件文化建设工作。突出表现在一些职业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一味地求大、求多、求全,不但缺乏科学有效而又长远的发展规划,而且还鲜有对本地区潜在生源、区域经济特点及自身发展潜能的科学严谨而又适切的论证,盲目地认为学校的办学规模越大、办学设备越齐,就会吸引越多的学生来校学习。结果在这一理念的领引下,许多中职学校有意无意地忽视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将关注点落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物质文化建设工作上,把着力点放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硬件上,致使一些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结构明显失衡。

(五)管理缺位,文化功能紊乱

研究者在仔细整理访谈记录后发现,武陵山区一些中职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致使许多学校的校园文化功能紊乱。如有些学校的绿化面积较少,卫生状况和校容校貌较差,环境文化建设力度不大;有些学校的食堂、宿舍管理不够规范,安全意识较薄弱,制度文化建设明显不到位;还有个别学校连最起码的学生宿舍、学生课外活动场地、学生实训基地等都没有充分配备,物质文化建设功能明显紊乱与缺失。

三、武陵山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面对问题,各中职学校今后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应突出时代主旋律,创建以开放性、市场性、职业性、企业性、民族性、革命性等为鲜明特色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

(一)扩大“开放性”,构建协调发展的校园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的融合,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必须保持高度的开放性。首先,要求各中职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充分认识到各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加大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注重包括制度文化在内的其他文化类别的建设工作,进而使得各种类别文化建设工作得到科学而协调的发展;其次,要求各中职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与区外、省外、国外各中职学校的优质校园文化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最后,要求各中职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与域外、省外、境外先进的企业文化、市场文化、职业文化、民族文化等进行有效沟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进而实现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校园文化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最终使得各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永葆生机与活力。

(二)突出“职业性”,构建具有中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中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征,中职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这个特征来开展,其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自然也不例外。无论是物质文化建设,还是精神文化建设,都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职业性的特点。对各中职学校来说,不但应加大包括实训场地、实训设备等在内的物质文化建设工作的力度,而且还应加强包括专业操作规范等在内的制度文化建设的程度,增强涵盖校外实训基地课程文化建设的效度,甚至还应拓宽包括校企联欢、技能竞赛等形式在内的活动文化建设的幅度,通过力度、程度、效度和幅度的不断加强,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成功对接,从而使各中职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工作弥漫着企业的气息,借以增强中职学校师生对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最终构建起具有中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围绕“市场性”,构建具有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

中职学校无论是课程开发、专业设置,还是基地建设、创业就业,都要以市场为导向,用市场规律来调节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而不断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为此,各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要勇于打破思维定式的框架,认真处理好传统与创新、改革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断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加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等的建设力度,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精神的、能适应市场变化需求的校园文化,进而为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构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切实的精神动力。

(四)夯实“企业性”,构建具有浓厚企业气息的校园文化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着其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必须紧密联系企业。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能否在短时间内融入企业环境,适应企业文化,成为受企业欢迎的员工,不但是各职业学校教学工作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而且更是当前各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因此,各职业学校在进行制度文化建设时,要认真落实教育部有关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锻炼的要求,不断增强教职员工的企业意识;在进行精神文化建设时,要积极邀请行业企业界知名人士和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来校进行就业、创业思想教育,广泛宣传、介绍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管理理念等;在进行物质文化建设时,要加强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积极争取企业的资金和设备;在进行课程文化建设时,要通过“订单”等多种培养模式,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去顶岗实习,使学生切身感受企业文化;在进行活动文化建设时,要以校园内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对先进的企业文化进行广泛宣传,最终使企业文化真正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五)注重“民族性”,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教育教学作为保存、传递以及创造、更新文化的实践活动,必然会打上民族传统文化的烙印,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武陵山区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中职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很高,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深挖民族文化的魅力,突出民族特色。比如,在专业文化建设中可以开设一些诸如贵州省玉屏县侗族的萧笛和德江县苗家的傩戏等特色专业,在课程文化方面可以开设一些像重庆市酉阳县土家族的摆手舞、湖南省湘西州苗族的面鼓之类的民族文化课程,从而结合民族文化的实际不断构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最终使各职业学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以“质”生存、以“特”取胜。

(六)传承“革命性”,构建具有红色特征的校园文化

第9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 校园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007-02

大学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成都医学院校更是坚持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努力构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朝着正规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方向发展,通过校风、学风的熏陶和潜移默化影响,对医学院校的发展,形成良好的风气,促进医学院校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就从“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两个方面谈一些思考和认识。

一 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赖以形成的环境来自校园。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文化是人类不断完善自身,实现人类的最高本质,追求自由,自觉活动的过程”。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与周围的景观与现象进行着交流与对话,在“解读”中理解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信息,获得新的体悟与经验。幽雅的人文气息,厚重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是不言自明的。大量的事实表明:成功教育的特点是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发生的,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正因如此,医学院校就运用了校园文化在这方面具有其他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用学校浓郁的人文氛围提升医学院校学生的精神境界,形成优良的学风和校风,激发医学院校学生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形成了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创造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是大学师生员工在教学过程、科研活动、服务社会、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既受社会大文化系统的影响,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化。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四个方面的建设全面、协调地发展,将会为学校形成完整的文化现象。

1.物质文化是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基石

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对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校园物质文化凝聚着历史、文化、社会的信息,它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尤其反映了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医学院校学生在与其无数次接触中不断得到陶冶和塑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显性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它包括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各种建筑、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等硬件的合理布局。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一方面可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容的作用,另一方面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和完善的校园设施将对在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场所,使学生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医学院校就应是如此,通过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优美环境无时不在对学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作用。校园还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物的建设、特殊意义的命名,宣传橱窗和黑板报的设立,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医学院校学生的誓言等校园环境来体现大家的共同理想、共同情感、共同审美观等校园文化。如医学院校通过教室、宿舍黑板报的布置,树立学习标兵,以优秀学生的典型事迹熏陶和影响其他同学,带动同学们努力学习,从而建立健康向上的学风环境。

2.精神文化是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核心

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等。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内在的理性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深层面,又是校园文化的精神核心、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和谐宽松的文化精神环境可以通过潜移默化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自我要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优良的品格。通过高境界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并由此透射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陶冶和启示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而成都医学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一种精神文化,体现其所独有的精神特色和精神风貌。(1)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学校在校风体现形式上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上。学校的校风具有深刻的“强制性”感染力,使每一位学子感受到医学院校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努力学好医学专业知识。学风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良好人格和个性的人才。(2)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培养。思维方式的培养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方式,做到爱校、爱专业、爱行业这“三爱”,使学生勇于接受磨炼,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勇敢地迎接挑战。我们还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使他们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并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3)思想道德教育,其过程就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过程。道德品质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就是要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把知、情、行逐步统一起来,树立起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为获得成功而努力拼搏;激发起高度的责任感,形成爱学习、爱学校、爱专业的良好道德品质。医学院校将人生观教育与医学职业素养相结合,并贯穿于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切实引导他们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职业观,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行为文化是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载体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主要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社团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校风、学风等。校园行为文化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尤其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去,才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大学精神内涵。

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术文化建设,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内容,它体现着一个学校的学术特色,反映着一个学校的学术水平。学术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要从创办学术讲座,进行学术研究等方面狠下功夫,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学术文化。医学院校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学术讲座,丰富校园文化生活。(2)专业文化建设。学院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医学专业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从而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活动氛围。(3)艺术文化建设,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使医学院校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与陶冶,提高其文化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努力提高校园文化品位,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陶冶情操,锤炼品格,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4)阵地文化建设。为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丰富校园文化,充实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爱好兴趣,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各种技能。(5)网络文化建设。学院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建立健全了网络管理制度,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4.制度文化是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本体

学校制度文化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剂,具有巨大的潜在保障功能。

它主要是指各项校纪校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人际交往活动的方式。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建立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医学院校的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是依据医学院校的实际有意识地选择的,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形成的组织机构。医学院校还制定了一些奖励性的制度,以鼓励先进、激发学生的进取愿望,一些惩罚性制度的出发点亦在于鞭策后进、促其进步。惩罚性制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是最终目的。

总之,校园文化是随着学校建立和发展而逐步积淀并形成的。医学院校的大学校园文化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校园优秀传统和文化为特色,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积极创造,并展现多样性,又要突出弘扬主旋律,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使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丰富而深刻,从而实现育人目标,促进院校的全面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龙海.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实现人本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