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学校心理教育范文

学校心理教育全文(5篇)

学校心理教育

第1篇:学校心理教育范文

大心理教育观是在整合论心理教育和发展性心理辅导理论指导下提出的,整合论心理教育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教育原理与实施的研究》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该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心理教育在学科多元分化中整合的必然性及整合的内涵、本质和意义。6: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时代。学科从原先的分化趋向新的整合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学科对话、换位思考、互相理解、视界融合己成为当代教育主流。赢在整合,整合出效益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心理教育的整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宏观整合指多学科视野的整合;中观层面的整合主要指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中各种教育力量,教育影响力的整合,形成心理教育的整体合力;微观层面的整合主要是心理教育要素的整合,包括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形式的整合。而有序的结构、有机的联系、在场的系统是整合的内涵、本质和意义。整合论心理教育是大心理教育观提出的哲学思考及方法论依据。63世纪<3年代以后,美国心理学家文理克深,哈维格斯特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发展观,即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个体心理的成长,重视环境、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63世纪43年代之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标准的重新界说促成了一种新的学校心理辅导理论模式的形成,即发展性心理辅导。该模式以全体学生为辅导对象,注重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强调将心理辅导放置于学校整体工作中,与整个教育系统有机结合。发展性心理辅导是大心理教育观提出的教育心理学及人性论依据。

二、大心理教育观的内涵

大心理教育观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程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放置于整体的教育环境中,与整个教育系统有机联系,与德育教育、各学科教学、学生校园生活和文化活动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形成一个动态、开放的心理教育场。根据心理学家温勒的说法,人总是生活在一个心理场之中,这个“场”是指在特定的时空内人与人,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非常类似于新物理学中所描述的“场效应”,即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会对其他部分产生影响。要准确,清晰、具体地理解心理教育场,先需理解四种关系。

1、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必修内容,这是中国教育的特殊性。西方心理咨询和服务注重生理、心理的结合,直接的价值干预是不允许的。中国传统讲究做人要“修身养性”,强调生理与伦理的和谐平衡。今天我们已认识到生理、心理、伦理都是影响人健康生活、发展的重要因素,三者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是生理、心理、伦理三结合模式(胡凯,2000,1)。鉴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在教育理论、教育内容的侧重、教育方法、乃至语言表述范式均有差异,所以既不能简单地将二者混同,也不能截然地分割、对立,而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提升。

2、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关系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人的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心理健康意味着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和谐平衡的心态,与之相适应的神经系统也会处于一种平衡灵活的状态,其中包括强烈而持久的动机,稳定而愉快的情绪,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态度等,这些非智力因素不仅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是寓道德之舍,载知识之车,缺乏学科知识作为载体的心理素质训练会陷入孤立和空洞。因此教师课堂教学除了明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外,还要提出心理健康目标,既要育人,又要育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校园生活文化活动的关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也有明确的指示: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变化及成长与其日常生活活动紧密相连,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4、心理健康教育中专、兼职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体教育者的共同责任,这是大心理教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是学校心理教育场持续、有效、良性运转的动力来源。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性、技术性很强,需要对所有参与者进行层级划分,各负其职。层级划分依据于以班级为基础,系部为重点,学院为依托,家庭和社会为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构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将各层级的教育力量相结合,建立了一支由兼职为主的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如: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校医务工作者、学生工作者、管理工作者等。为了确保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必须通过资格认定,规范持证上岗管理,建立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通过考核评价督促专兼职心理教育工作者明确角色,准确定位,真正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发挥工作潜力;通过职业培训提升兼职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

三、大心理教育观的实施原则

大心理教育观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追求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全面性;解决具体问题的实效性;对未来生活的建设性。将视角定位于学校生活本身,开发校园中蕴藏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走出为健康而健康,舍本求末的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演绎为健康生活方式和有效学习方式的培养。大心理教育观在具体实施中应遵循目标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1、目标性原则。目标是一切思想落实在工作中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心理教育观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的设立一方面要与学校整体的培养目标一致,另一方面要能满足学生成长三个阶段的需求: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服务于学生求职就业;为学生未来生存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标不能是抽象、模糊、单一的,而应当是具体、多元、可检测的,因此在明确目标的同时既要认清各项具体目标的先后、主次及内在联系,又要确定相应的检测项目、手段和评价标准,并据此建立大心理教育观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目标体系。

2、主体性原则。在学校心理教育场中,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教师、管理者)和被教育者(学生)的角色会模糊,双方均为教育的主体,双方互动所构建的主体间性关系是“场效应”的原动力。要形成“场效应”的良性运转,首先要明确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其次重视对“个人理论”的认知和理解。所谓“个人理论”是指师生原有的价值体系,即受个人遗传、成长环境、生活经验影响形成的“实践理论”。与此同时,集体反思、平等对话、共同价值观的培养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2篇:学校心理教育范文

不同学生对待就业的态度,由于接受学校教育的程度,以及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往往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就目前高校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眼高收低,挑剔心理严重

高校学生受到所谓“毕业即失业”和“没房没车搞不定丈母娘”等不健康言论的误导,在刚踏入社会之际,幻想以最快的速度,争取高待遇和高薪酬。在选择工作时,以薪酬和待遇作为选择职业的权衡标准,而忽视了职业发展的前景。企业的招聘,除了对岗位学历标准有一定的要求,还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工作经验,而高校学生刚刚步入社会,工作经验欠缺,加之挑剔心理严重,眼高手低的就业态度必然与企业的标准要求冲突。

2、心态不稳定,跳槽现象频繁

出于学生工作经验不够的缘由,学生刚开始参加工作时,企业提供给学生的职位、工资、待遇水平可能不是很高。某些心态不稳定的学生,认为跳槽至其他企业,同样能够在同等职位工作,并且工资和待遇水平相仿。对于企业而言,学生的频繁跳槽行为,无益于学生工作经验的增长,假若学生在工作一两年后,工作经验依然停留在毕业时的水平,必然成为社会淘汰的对象。

3、好吃懒做,毕业后啃老

“啃老”是针对青少年的一种社会现象,指的是青少年在具备参与工作能力后,不愿意参加工作,直接从父母手中索取生活的费用。毕业后的高校学生群体,也存在部分“啃老”的现象,尽管不是非常普遍,但依然有必要加以重视。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基于高校学生就业层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可归纳为工作技能不合格、个人素质品行低下、就业观念不正确几点,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围绕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立足自身”的心理教育

高校学生就业,是学生与就业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行为,学生对就业单位环境、工资、福利、劳动强度等提出要求的同时,就业单位要求学生的学历、成绩、技能、素质、道德等,与学生所提出的就业要求互相匹配。眼高手低。挑剔心理严重的学生,其就业心理最为关键的症结点,在于没有意识到就业双向选择的重要性,“一厢情愿”地认为就业单位有必要满足自己所提出的就业要求,而没有客观端正对自身学历、成绩、技能、素质、道德等条件的认识。笔者认为,高校围绕就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引导学生端正对就业“双向选择”的认识,让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剖析自身的学历、成绩、技能、素质、道德等条件,检验是否与用人单位提出就业标准相匹配,如果低于用人单位的标准,则需要适当降低对就业单位环境、工资、福利、劳动强度等的要求,重点扭转学生一味追求“工作环境优越”、“工资高”、“福利待遇好”、“工作时间不长”等不健康的就业心理。

2、“脚踏实地”的心理教育

高校学生就业经验不足,在刚开始参加工作时,一般不能够马上“位居高位”,并获得可观的薪酬和福利,而需要学生从适合本身知识、经验、技能的工作开始入手,按部就班地做好本职工作,腾出供以就业单位考察本身能力和素质的时间,再争取晋升。针对高校学生就业时“心态不稳定,跳槽现象频繁”的问题,“按部就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重点强调“脚踏实地”的重要性。那么,学校应该如何稳住学生的就业心态?笔者建议: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可邀请已经毕业,并在工作单位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将就业稳定和就业成功捆绑在一起,为在校学生剖析“就业稳定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学校还需要搜索当今社会中由于心态不稳定,频繁跳槽后最终一事无成的就业案例,作为反面教材,向学生敲醒警钟,让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尽可能避免走“盲目奔波”的冤枉路。

3、“勤劳奋斗”的心理教育

很多学生从读书到毕业,家庭基本为其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尤其是单身家庭,一般情况下父母仅要求儿女以读书为己任,没有提出任何额外要求。在相对安逸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学生往往缺乏“勤劳奋斗”的心理,没有提前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诸多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通常会将“勤奋工作”作为筛选条件之一,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端正品行”、“吃苦耐劳”、“奋斗拼搏”等优秀品质,让这些优秀品质在学生心理扎根。笔者建议:在学生尚未踏入社会之前,学校应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为企业在提供招聘实习生的在校平台,企业在为学生支付一定标准的薪酬后,根据学生在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及时向学校汇报学生的实习成绩,譬如在职的工作态度、工作经验等,学生则根据学生实习的实际情况,作为衡量学生综合成绩的标准之一。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潜意识中,逐渐适应真正的就业环境,而不至于在毕业之后,由于不适应工作环境,而选择逃避现实。总之,勤劳奋斗的健康心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促成,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让学生具备独立的人格,方可避免“好吃懒做,毕业后啃老”的尴尬就业局面。

三、结束语

第3篇:学校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职校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当前职业教育工作实践来看,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随着生源的减少,职业学校生源素质较低,职校生在学习、品德和行为上的问题越来越多。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顶层设计,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切实提高教育实效,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1坚持问题导向,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出发点

1.1职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通过调查,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认知能力水平较低以及学习焦虑等方面。这些心理问题最后会发展到厌学、逃学。学习是职校生年龄段的主要任务,如果学习心理存在严重问题,必然会带来或导致其他心理问题的产生。二是人际交往心理问题。许多职校生缺乏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沟通交往的能力和互助合作的精神,在认识和评价人的过程中往往带有主观、极端、简单化的倾向,导致与同伴、父母、教师关系紧张。很多学困生长期被学校、老师和同学忽视、孤立,久而久之,产生自卑心理,他们表现出人际交往的多疑和交往恐惧。三是性格问题。职校生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对自己缺乏清醒的定位,很难围绕“身份、处境、是非、轻重、厉害”等角度去分析、思考与解决问题,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懦、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性格特征普遍潜存。四是情感问题。职校生恋爱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情感困惑与危机。职校生心理不成熟及未接受科学的性健康教育,恋爱观和性道德观都存在误区,自控力弱,行为盲目不计后果,很容易产生各种情感问题。一旦出现情感危机,暴躁、偏执、攻击性等性格特征容易左右其走入极端。

1.2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当前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视不够,认识存在偏差。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源很多都是心理问题,但在许多职业学校会被片面地认定为品德问题、行为习惯等问题。有的学校甚至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教育。有的学校虽然不同程度地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片面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提供心理咨询、治疗心理疾病。二是投入不足,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相关的配套设施设备不齐全,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团体辅导室,没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现有教师培训重视不够,直接对德育工作者附带性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入职门槛低,未持证就上岗,未搭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考评、职称认定、个人晋级的平台。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发展不平衡,效果差。有的学校只是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时不足;有的学校只是通过专家讲座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学校开展了心理咨询工作,但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实际效果不好。

2坚持积极心理学,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积极心理学是通过心理学方面的多种手段开发和刺激人类心中的积极方面,并将其适度放大,久而久之使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进取人格,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人类的心理健康。它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和积极人格,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让人在体验感悟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获得个体幸福与满足。有资料统计,伴随着人类社会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和心理学的发展,社会患心理疾病的人口数量却出现了成倍的增长,有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患者正呈现一个低龄化的倾向。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幸福的定义和内涵发生了变化,老年人对幸福的理解和年轻人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年轻人的幸福层次更高,是要靠积极的追求、创造才能获得。在党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从个体来说必须依赖于个人以积极的人格推动积极的创造,在积极的体验中才能感受美好和幸福。

3以塑造积极人格为目标,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3.1提升教师积极心理教育素养,打造教师发展平台

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实施者的水平,实施者除了专职心理教师外,还应包括学校的全体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教师经常以管理者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满眼看到的都是学生存在的问题,师生之间冲突多,教师与学生无法建立和谐的关系。为此,学校应多举办以积极心理学为主题的培训,帮助教师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促使其调整教育心态,转变教育理念,将个人积极的自我发展、职业成长幸福体验与学生积极自我成长融合,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3.2成立学生成长指导发展中心,建立一支心理健康教育专职队伍

在全校范围内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硬软件的投入、专业化团队建设和科研引领。因此,职业学校应成立学生成长指导发展中心,中心工作宗旨就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和现代化手段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科学的数据、课题研究、决策支持和培训指导等服务。建立一支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型队伍,以科研为引领,以培训指导为手段,以点带面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契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不断提升、进步和发展。

3.3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第4篇:学校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渗透;心理健康

心理教育要渗透进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是教育部的意见。在进行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的活动以及班主任开展的工作中,都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这些都是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心理教育在数学学科中的渗透更是不能忽视的。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老师要关注对教学情境的设立,对材料内容的挖掘,对教学进行组织,掌握知识的背景,评价方式的恰当,全面的渗透心理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探索学习的兴趣,养成优秀的思考习惯、感受愉悦的学习体验和培养健康的个性品质。基于多种工作方式的尝试和多年的经验,分析和研究了心理教育对小学数学的渗透。

一、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生对事物想象的兴趣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材料有了兴趣就能够对他们产生刺激,兴趣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动力,让学生在面对学习时大脑是处于兴奋的状态,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进而能够在老师进行教学的时候主动参与到其中。因此,老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的规律为依据,再将数学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创设有助于提升课堂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喜欢数学、爱好数学。例如,在进行“吨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创设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检查员的角色,看到墙上立了一块牌子,用于警示,上面的警示语是“限重13吨”,问一问学生下面三辆车哪几辆能够通过?第一个是有5吨煤的车;第二个是有三头大象的车,每一头大象约5吨的重量;第三个是有6000千克大米和7吨面粉的车。上述问题是与学生生活非常贴近的,可引发学生激烈的思考和讨论,值得关注的就是第三辆车,按照表面计算出来刚好13吨,但是还应该考虑到司机和车本身的重量,如果让这辆车通过有很大的概率会发生危险。学生能从这一情境教学中感受到人文性,而不是简单的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灌输。如果只是简单的讲授数学知识,学生只会对老师讲授的知识点感到厌烦和无趣,也不能对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愉悦的情绪,自然对学习的兴趣不大。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可以在情境教学中有各种言论,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实现自我教育,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能够相互影响,进而获取理想的学习心态,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进而让学生面对数学知识有愉悦的体验,实现教学的目标。

二、挖掘教学素材,鼓励学生勇于尝试

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挖掘教学材料中关于心理教育的内容并且利用起来,最大程度地将数学知识与心理教育进行结合,做到相互渗透,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例如,在进行“商中间有0”的教学时,老师设置一个这样的问题,208÷2=(),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一个问题,208中的十位上是没有办法商1的,这时候老师不用急着讲解答案,可以问学生的解决方法,学生在尝试后,给出了这几种答案:208÷2=14,208÷2=140,208÷2=104,老师把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验算。学生验算的结果就是208÷2=104。根据以上的教学安排,激励学生勇敢去尝试,不要害怕出错,让学生形成拼搏努力的学习精神。如果老师营造一种出错是非常可怕和耻辱的这种氛围,学生自然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不敢说出自己的疑问,长此以往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不懂就越不敢说,自然而然就放弃了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只有学生不害怕出错,才会勇敢地进行尝试,不再惧怕失败和挫折,深深感悟“乌云上面就是太阳,困难背后隐藏成功。”数学里有非常多的心理教育的素材,老师在挖掘素材的时候要知道,心理教育的渗透素材应当是数学教材中的,这样在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才能显得更加自然,如果老师能够恰当地对其进行处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突显教学亮点,诱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有良好的设计,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最好能够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特别是不能忽视实践对于教学的意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比较高,能够培养出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总结能力,并且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他们的智力,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可以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境。比如,老师在进行“年月日”的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个有关平年和闰年的判断题,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对二月的天数进行观察,学生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判断就会发现二月只有28天和29天,有的学生发现是隔三年就是29天,老师就接着问怎样判断这一年不是闰年,举个例子,用1990年推算一下。个别聪明的学生由老师进一步进行引导和帮助,推算出来1996年之前都不是闰年,这个时候老师再提出一个递进的问题,如果是1864年呢?让学生意识到用推算的方法应该很难进行,这时学生发现了隔四年就有一次是闰年,有了学生的这个自主发现,老师再接着让学生找规律计算一下,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计算出有29天的年份是能够被4整除的,规律就这样被计算出来,老师不用急着得出结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个讨论中来,鼓励学生发言,老师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学生才能各抒己见,面对学习时有足够的自信和愉快的心情,老师的教学任务也能够完成。人生是一条船,自信是鼓帆的风;人生是一座山,自信是向上的梯。在不断的实践和练习中去寻找方法,再加上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提出方法,发表言论,老师不断地鼓励学生的发言举动,再对错误的言论进行恰当的纠正,不但让学生可以愉快地面对学习,而且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逐步构建自信的人生。

四、设计知识背景,增强学生探索知识历史的魅力

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知识背景的教学。老师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意义以及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只有对这些知识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学生才能感悟到数学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比如,老师在进行“数的产生”的教学时,首先应该介绍数的背景和起源,告诉学生最原始的计数方式:把绳子打上一个结就表示一个数,也可以用一个小石子表示,还有在树上刻一个划痕,一旦计数太多就会很不方便,所以就出现了罗马数字。我们今天用的数学1~9的数字,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来源于印度,然而却是通过阿拉伯人的传播,走向四方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阿拉伯数字有一个这样的误解,就是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的原因。也正是因为阿拉伯人对这种数字的传播,让这种数字称为国际通用的数字,所以我们把它叫做阿拉伯数字。经过对数学的背景知识进行渗透,让学生了解到以前人们的智慧,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树立学生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的时候的自信,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建立一个高质量的课堂。介绍数学知识的背景不只是代表数学知识的来源和进程,还是生活的进步,而且这些进步都是有着数学知识的功劳,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数学知识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欲。

五、注重评价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

布卢姆经过长年的心理教学研究发现,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是著名的布卢姆效应。设置了比较个性化的作业,就要求老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人性化,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衡量标准,评价的方式方法要多种多样,进而帮助学生在个性化方面的发展。当学生有不同于其他的人解题思路的时候就需要老师及时给予表扬,当然学生也有做错的时候,这个时候,老师要做的不是批评,是鼓励学生再一次进行尝试,对学生有错误的地方进行标记,并让他们自己改正错误,正确的结果是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计算的。比如,老师在进行“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时,巩固练习设计中有一道习题:计算底面直径为6厘米,高为12厘米的圆柱的表面积。有的学生在写这道题的时候可能公式记错了,算出来的答案是错的,也有可能是计算的时候粗心大意算错了,得出的答案是错误的,老师在批改学生的练习的时候,就可以在学生解题过程中错误的地方划上横线或者圈起来,写上“公式错误”或者“计算错误”等的错误原因。学生在看到老师的标记,自己进行思考和改正,再反思错误的原因,这样对数学知识进行了巩固。老师在看到学生改正后可以适当地写一个鼓励的词语,让学生体会到的是不断进步的喜悦,而不是不断出错的挫败感。科尔曼研究分析发现,教育成就落差,学生学业成绩分化,最主要原因是孩子“Low Self-Esteem”,即孩子对掌控自己命运自己未来缺乏信心,学习士气低,从而影响学习,成绩低。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要有自我的反省和思考,这样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因此老师还要做的一个工作是,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再自己进行改正,能够让学生深化对这个问题的印象,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养成内省和反思的习惯,树立对学习数学的自信,让他们拥有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的状态。总地来说,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就是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渗透心理教育。老师不能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数学教学中对心理教育的渗透,做到两者相互配合以及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第5篇:学校心理教育范文

一、创建新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模式

建立校园心理健康交流网络平台,开设学校与家庭、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的联络窗口,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环境,全面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建立每月(周)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日,采用家庭走访、电话交流及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专题座谈会、校长妈妈信箱和老师妈妈窗口等形式,使心理健康联络窗口开启并正常运行,这样就能使信息交流更加通畅,学校管理者能及时了解教师、家长、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分析教师及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便于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机构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纠正教师、家长及学生的心理问题。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力量既相互分工,又密切配合,从而全面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二、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设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起核心、中介和桥梁的作用,使小学生在学校课堂情境中获得关于心理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提高方面的经验,改变和纠正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学校要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置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中。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正确引导。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探索、自我感知为主线,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由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成的学校心理辅导,以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为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三、加强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

以往的理论及实践已经证明,小学阶段是人成长阶段中模仿力最强、可塑性最大、是非认知能力最弱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往往模仿家长、教师或同学,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塑造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丝毫不逊于家长。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良好健康的心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和教育环境。具有健康心态的小学生对教师充满了尊重和敬佩,认为教师的言行都是正确的,如果教师自身素质不够,修养不足,在具体的言行中会表现出语言粗鲁、行为失控或言行不得法。教师如果生活或工作中遇到挫折表现出不良情绪,往往会把不良的情绪传达给学生,这些都对学生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对小学生心理造成较大的影响。一个整天在学生面前怨天怨地的教师,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教育出不抱怨社会和他人、对自身和社会充满信心的学生;一个不知道或不主动帮助他人的教师,又怎能让学生学会主动帮助别人。对教师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对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重要性,加强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也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进行亲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