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协同教学论文范文

协同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协同教学论文

第1篇:协同教学论文范文

韵律活动在体育学科教学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表现,在《体育与健身》教材大纲上指出:韵律活动有生动、活泼、形象和精神感染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提高自信心。可见,韵律活动意义和作用之重大,不容教师的忽视。小学阶段的韵律活动包括:节奏练习、韵律操、器械活动、集体舞等等。因此,在韵律活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成为教师思考的问题。通过实践发现,音乐给韵律活动带来无限的操作空间。它可以不断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从而带来美的享受。在接受音乐熏陶的同时,可以使疲劳的身心得到缓释、产生心旷神怡的放松效果。因此,捷韵律活动的教学中必须对音乐的运用动一番脑筋。节奏练习与器械活动的教学,就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对于不同节奏的辨别能力,通过节奏来落实每一个动作,并且逐步体验动作交换的规律,在音乐的运用上,可以考虑节奏清晰拍点较重的音乐。在练习中,让学生尽情体验,循序渐进,不断地适应音乐节奏的来回变化,使动作与音乐相互融合。也可充分利用学生音乐课上学过的节奏乐曲,让他们在熟悉的节奏中来进行体育动作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和学习的兴趣。集体舞教学即将全面铺开,对于教师来说,利用配套教学资源的音乐是理所当然的,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教学准备的时间和难度,让教师能专心的研究技术动作的教学,而不是扎在音乐堆里去寻找。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和适应性,在除了运用配套资源的音乐以外,还要尽可能让学生接触更多地适应所学集体舞节奏的音乐,让学生不断理解肢体动作,从中慢慢明白音乐与舞蹈是相通的,不同的音乐所表达的舞蹈也同样有着艺术的表现力。使学生充分地去适应各种音乐,提高实践与运用的能力。

二、科学与技术知识与模仿活动

在小学阶段,攀登与爬越教材有一部分是以模仿活动为主,它是发展学生平衡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身体灵巧性、协调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在落实攀爬教材时,特别要重视学生的模仿能力的培养。模仿是指:照着现成的样子做,以达到逼真的效果。因此,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进行较为有型的模仿活动。在小学低年级科学与技术教材中就有关于小动物的外形、习性以及特征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后就有了一个较为初步的理论知识基础。如果,此时来进行体育学科教学中模仿动物爬行的教材,将会达到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模仿小动物爬行这一教材,是让学生模仿自然界的一些动物的爬行动作,来提高模仿和身体的协调的能力,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充分体验爬行获得的乐趣。在科学与技术课上所学的小动物的知识就会被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到体育课中。并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爬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简单的科学的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脑中会形成一些动物的形态、动作、习性的初步表象。从而,来指导他们的肢体行动。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片、听小动物的叫声以及引导学生自己区分动物爬行的特点,大胆表现肢体动作。

三、结语

第2篇:协同教学论文范文

[摘 要] 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培养过程中各要素的协同合作。本文基于协同学理论,分析了从协同论视角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进行培养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构建了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协同框架,提出了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策略。协同学理论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协同分析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协同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68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68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00- 02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00- 02

1 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性

1 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性

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素养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人们基本的生存能力和终生追求的目标。对大学生来说,信息素养是必备素质之一,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信息素养的高低。因此,需要从高校的现状着手,探索和实践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素养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人们基本的生存能力和终生追求的目标。对大学生来说,信息素养是必备素质之一,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信息素养的高低。因此,需要从高校的现状着手,探索和实践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般认为,信息素养是指信息主体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独立寻找、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技能。信息素养是信息主体所具备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信息意识是信息主体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前提;信息知识是信息主体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保障;信息能力是信息主体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核心;信息道德是信息主体使用信息技术的准则。∫话闳衔畔⑺匮侵感畔⒅魈逶擞靡蜒Ч闹抖懒⒀罢摇⒒袢 ⒓庸ず屠眯畔治龊徒饩鍪导饰侍獾男畔⒓寄堋P畔⑺匮切畔⒅魈逅弑傅男畔⒁馐丁⑿畔⒅丁⑿畔⒛芰Α⑿畔⒌赖滤钩傻挠谢濉P畔⒁馐妒切畔⒅魈迨褂眯畔⒓际趸袢⌒畔⒌那疤幔恍畔⒅妒切畔⒅魈迨褂眯畔⒓际趸袢⌒畔⒌谋U希恍畔⒛芰κ切畔⒅魈迨褂眯畔⒓际趸袢⌒畔⒌暮诵模恍畔⒌赖率切畔⒅魈迨褂眯畔⒓际醯淖荚颉

2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教育现状分析

2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教育现状分析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鼓励自我发挥、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认识、自我管理,引导人们主动去观察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形成新概念,满足人才自身发展需要的创新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教育的内容应注重信息意识培养、信息知识的应用,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鼓励自我发挥、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认识、自我管理,引导人们主动去观察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形成新概念,满足人才自身发展需要的创新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教育的内容应注重信息意识培养、信息知识的应用,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我国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与课程,并在培养的过程中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形成了一些比较有效的培养方案和实施办法。但从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审视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目前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主要呈现为:大部分高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文献检索课和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料等专题讲座,承担着信息素养培养重任的文献检索课往往缺少专业实践环节。在教学中只侧重对学生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培养,并不注重大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工作和实践的能力培养。我国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历史短、发展快,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还相对落后,经费投入不足,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还很薄弱,这就要求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进行改革。

我国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与课程,并在培养的过程中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形成了一些比较有效的培养方案和实施办法。但从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审视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目前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主要呈现为:大部分高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文献检索课和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料等专题讲座,承担着信息素养培养重任的文献检索课往往缺少专业实践环节。在教学中只侧重对学生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培养,并不注重大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工作和实践的能力培养。我国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历史短、发展快,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还相对落后,经费投入不足,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还很薄弱,这就要求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进行改革。

3 基于协同理论进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

3 基于协同理论进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

3.1 协同学简介

3.1 协同学简介

协同学,是前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教授创立的一种系统科学原理。哈肯发现:有序结构的出现关键并不在于热力学的平衡还是不平衡,也不在于离平衡有多远,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能否协同。协同理论研究的是开放系统。当外控制变量达到一定阈值时,子系统通过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使系统由无规则混乱状态转变为宏观有序状态。这一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过程被称为协同过程。

协同学,是前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教授创立的一种系统科学原理。哈肯发现:有序结构的出现关键并不在于热力学的平衡还是不平衡,也不在于离平衡有多远,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能否协同。协同理论研究的是开放系统。当外控制变量达到一定阈值时,子系统通过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使系统由无规则混乱状态转变为宏观有序状态。这一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过程被称为协同过程。

3.2 从协同学视角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研究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3.2 从协同学视角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研究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根据协同学的基本原理,系统内部要产生协同效应或是说系统内部要使各子系统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产生自组织的协同合作,必须具有3个基本条件:① 系统是开放的;② 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要有较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③ 系统中普遍存在涨落。只有具备以上3个条件的系统,才属于协同学理论研究的范畴,协同学基本原理才会在该系统中运用和体现,从而产生系统效应。

根据协同学的基本原理,系统内部要产生协同效应或是说系统内部要使各子系统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产生自组织的协同合作,必须具有3个基本条件:① 系统是开放的;② 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要有较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③ 系统中普遍存在涨落。只有具备以上3个条件的系统,才属于协同学理论研究的范畴,协同学基本原理才会在该系统中运用和体现,从而产生系统效应。

协同理论既处理非平衡相变,也处理平衡相变,具有极其广泛的普适性,因此强调系统思维、协同效应的协同理论可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思路。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是在由信息化学习环境、校园信息资源、图书馆的信息化、多媒体教学、研究平台、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中进行的,涉及人员、物质、资金、制度、外部环境等多种要素的集成。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与系统的优化与否紧密相关,这为协同奠定了基础。协同原理运用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中,具有可行性,并充分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协同理论既处理非平衡相变,也处理平衡相变,具有极其广泛的普适性,因此强调系统思维、协同效应的协同理论可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思路。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是在由信息化学习环境、校园信息资源、图书馆的信息化、多媒体教学、研究平台、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中进行的,涉及人员、物质、资金、制度、外部环境等多种要素的集成。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与系统的优化与否紧密相关,这为协同奠定了基础。协同原理运用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中,具有可行性,并充分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3.3 基于协同理论进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框架及策略

3.3 基于协同理论进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框架及策略

基于协同理论,本文构建了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协同框架,如图1所示。

基于协同理论,本文构建了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协同框架,如图1所示。

(1) 管理协同。管理协同需要校领导的高度认同和足够的支持,同时需要教师、图书馆员、计算机中心、教务处等部门的配合;学校的预算和经费运用需要重新调整;需要建立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等。管理者需要通过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相关管理方法或制度,并实施制度化的措施,才能使得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链条上的成员(如教师、图书馆员、学生等)与整体有相同的利益要求和共同的价值准则,从而营造良好的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文化氛围。

(1) 管理协同。管理协同需要校领导的高度认同和足够的支持,同时需要教师、图书馆员、计算机中心、教务处等部门的配合;学校的预算和经费运用需要重新调整;需要建立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等。管理者需要通过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相关管理方法或制度,并实施制度化的措施,才能使得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链条上的成员(如教师、图书馆员、学生等)与整体有相同的利益要求和共同的价值准则,从而营造良好的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文化氛围。

(2) 资源协同。围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目标,打破学科之间界限,重新整合学校人才、物力、财力及知识资源,优化各种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其中,加快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建设,拓宽网络发展区域,改善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构建通畅的信息资源平台尤其重要。

(2) 资源协同。围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目标,打破学科之间界限,重新整合学校人才、物力、财力及知识资源,优化各种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其中,加快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建设,拓宽网络发展区域,改善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构建通畅的信息资源平台尤其重要。

(3) 知识技能协同。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具有较好的知识技能互补性,便于更好地启发创新思维。

(3) 知识技能协同。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具有较好的知识技能互补性,便于更好地启发创新思维。

(4) 教学协同。协同教学就是两人以上所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合作、协同,借由彼此的专业所长,优势互补,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出不同于以往的多元化教学方式,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

(4) 教学协同。协同教学就是两人以上所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合作、协同,借由彼此的专业所长,优势互补,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出不同于以往的多元化教学方式,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

常见的协同教学模式有:

常见的协同教学模式有:

(1) 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1)。协同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知识有限,关键是能够养成学习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或者是学生提出问题,在同学之间引起讨论并引发教师的思考。通过这种探究知识的方式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的教学需求:教师与学生为了回答问题都必须关注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和锻炼的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的过程,一旦对问题达成一致,就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协调,促进教学系统的和谐。程,其实就是一个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和锻炼的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的过程,一旦对问题达成一致,就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协调,促进教学系统的和谐。

(2) 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2)。主要有全员模式和支持模式两种模式。全员模式的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教学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呈现和成绩评定负责,这是最典型的协同教学模式,教师之间的协作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支持模式的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协同合作,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专业领域轮流授课,负责不同的课程主题,并共同参与最终的考核与成绩评定。

(2) 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2)。主要有全员模式和支持模式两种模式。全员模式的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教学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呈现和成绩评定负责,这是最典型的协同教学模式,教师之间的协作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支持模式的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协同合作,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专业领域轮流授课,负责不同的课程主题,并共同参与最终的考核与成绩评定。

(3) 图书馆员与教师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3),图书馆员和教师随时保持联系,定期协商课程相关问题。多数情况下,教师是“主角”,负责课程的讲授和指导,图书馆员更多的是做“幕后”工作;如果课程需要,图书馆员也可以是“主角”, 教师则处于从属地位,承担辅助教学的责任。同时,教师和图书馆员又是“学习者”,图书馆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信息意识,增强信息敏感性,教师可以帮助图书馆员提高教学能力,熟悉学生的优劣势和兴趣爱好。此外,图书馆员和教师要职责分明,合作并不抹杀分工,同时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能相互推诿指责。

(3) 图书馆员与教师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3),图书馆员和教师随时保持联系,定期协商课程相关问题。多数情况下,教师是“主角”,负责课程的讲授和指导,图书馆员更多的是做“幕后”工作;如果课程需要,图书馆员也可以是“主角”, 教师则处于从属地位,承担辅助教学的责任。同时,教师和图书馆员又是“学习者”,图书馆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信息意识,增强信息敏感性,教师可以帮助图书馆员提高教学能力,熟悉学生的优劣势和兴趣爱好。此外,图书馆员和教师要职责分明,合作并不抹杀分工,同时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能相互推诿指责。

(4) 图书馆员与学生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4)。图书馆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从文献检索课中学到的信息技能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参考咨询与情报服务,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协同合作。

(4) 图书馆员与学生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4)。图书馆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从文献检索课中学到的信息技能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参考咨询与情报服务,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协同合作。

(5) 协同学习(如图1中的标示5)。协同学习是指学生以群体形式为获得个人与群体的习得成果而进行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协同学习中,学生的知识建构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由整个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相对于个体学习,协同学习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协同学习的基本原理为“深度互动,信息汇聚,集体思维,合作建构,多场协调”。协同学习要求学生能自动地相互利用信息,完成复杂问题的求解,同时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而能够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5) 协同学习(如图1中的标示5)。协同学习是指学生以群体形式为获得个人与群体的习得成果而进行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协同学习中,学生的知识建构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由整个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相对于个体学习,协同学习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协同学习的基本原理为“深度互动,信息汇聚,集体思维,合作建构,多场协调”。协同学习要求学生能自动地相互利用信息,完成复杂问题的求解,同时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而能够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4 结 语

4 结 语

综上所述,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多种因素的集成,如果这些因素不是团结协作而是相互牵制、相互抵消,形成内耗,那么即使拥有出色的生源、先进的硬件平台、充足的资金保障等,也不可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协同学理论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多种因素的集成,如果这些因素不是团结协作而是相互牵制、相互抵消,形成内耗,那么即使拥有出色的生源、先进的硬件平台、充足的资金保障等,也不可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协同学理论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亚清,王文利,王怡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学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09(6):45-47.

[1] 徐亚清,王文利,王怡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学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09(6):45-47.

[2] 施叶丽. UTA 辅助下专业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9):24-27.

[2] 施叶丽. UTA 辅助下专业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9):24-27.

[3] 马新蕾,周凤飞,杨志刚,等. 馆员―教师协同教学模式: 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方向[J]. 图书馆论坛,2008,28(1):53-56.

[3] 马新蕾,周凤飞,杨志刚,等. 馆员―教师协同教学模式: 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方向[J]. 图书馆论坛,2008,28(1):53-56.

[4] 吴红晶.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D]. 东营:中国石油大学,2008.

[4] 吴红晶.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D]. 东营:中国石油大学,2008.

[5] 刘丽娟. 论协同理论运用于声乐演唱教学的可行性[J]. 当代教育论坛,2008(5).

[5] 刘丽娟. 论协同理论运用于声乐演唱教学的可行性[J]. 当代教育论坛,2008(5).

[6] 方蓉. 论协同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移植[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2):17-18.

第3篇:协同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协同教学模式;支撑环境;整合

引言

协同是基于共同目标协调多个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调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协同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老师共同组成一个教学团,彼此分工合作,共同策划和执行某一单元、某一领域或主题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形态。协同教学模式以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目标调控、效果反馈”等特点而在美国、台湾等地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内迅速兴起。协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涵盖大量信息交换,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交流的灵活性、教育资源调用的高效性,教师对协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方式的理解程度等支撑环境直接影响协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效果,会因支撑环境搭建水平低下而影响互动交流效果、学生学习效果、家校交流效果。因此,开展对支撑环境研究整合,建立合理的协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撑环境,进而减少因支撑环境不当而浪费时间及精力的现象发生,充分发挥协同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协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特征与实施的三个阶段

实施协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发挥教师的个别能力,协力共同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种从单一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向团队合作优势互补传授知识转变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从单一的教学任务向将学生的学习内容整合成为一个主题或一个学习领域的互动的教学过程。它体现出如下几个特征:一是协同性,它是协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根据教学需要组合同领域、同学校、跨领域、跨学校教师协同备课,互相合作,通过不同的教师多角度思维发挥优势互补,优化解决学生问题方案。根据学习需要组成学习小组,协同讨论,相互促进,优化学生自主学习方法;二是系统性,教师团队发挥跨学科优势,将相关知识概念予以系统整合,形成系统性强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达到最好效果;三是个别性,教学活动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为各层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和训练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协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含有确定教学对象、组成教学团队、拟定教学目标、确定整合课程及教学策略、编写教学活动计划等环节。实施阶段含有实施协同教学、学习评价等环节。总结阶段含有讨论与建议-教学反思、成果汇编与推广等环节。

二、协同教学模式课堂教育的支撑环境条件分析

协同教育模式实施的核心是协同,体现为四个方面的协同。一是教师间协同。教学团队实行备课协同、课堂教学协同、教研协同、评价与教学反思协同。二是师生间协同。主要是教学实践活动互动协同、远程教学互动协同、设惑解惑协同。三是学生间协同。学习小组间学生问疑协同、讨论协同、心得分享协同。四是家校协同。是学校、教师、家长为对象的远程交流协同,活动分享与建议协同,形成家校合一的协同教育。基于对上述四个方面协同分析,协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支撑环境应具备下表功能。

三、协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平台支撑环境整合

(一)基础应用支撑环境

协同教育模式课堂教学从理论、观念、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有较大转变,必须开展相应的理论、观念、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培训。特别是教师间协同能力的培训,以有效促进教学团队实行备课协同、课堂实施协同、教研协同、评价与教学反思协同。还要开展学生间协同培训,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协同理论及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确保基础应用支撑环境成熟。

(二)基础硬件支撑环境

协同教育模式课堂教学应用过程涵盖大量的信息传递、调用与储存,实施协同教育模式课堂教学必须有较好的基础硬件支撑环境。要建有机房支撑数据交换、软件平台运作;要建成高速的教育城域网并连接国际互联网,要建有多媒体课室,班级电教平台,建有校园网,实现“班班通”;要配备适量的计算机等终端设备。

(三)基础软件支撑环境

第4篇:协同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学设计;协同效应;基本原理

一、关于协同论

(一)定义

协同学的创立者,是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他在其著作《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中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并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协同学亦称“协同论”或“协和学”,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是近十几年来获得发展并被广泛应用的综合性学科。它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似性。

“协同”思想是新三论(即: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破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协同效应”是指在复杂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当外界控制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要素之间相互关联代替其相对独立、相互竞争,互相联系占据主导地位。

(二)启示

教学设计过程也是一个协同设计的过程,能够在各子系统的相互协同作用中产生协同效应。从“协同效应”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设计也可称为“教学协同设计”。就是由某一“外界”(教师)通过控制,使一个“子系统”(教学设计各环节)达到一定的“阈值”:即各个“要素”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境等)相互协调,而对另一“子系统”(学生)产生的影响、作用而组成一定的全局的系统,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教学设计中各子系统的“协同”

教学设计过程的系统性决定了教学设计要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各个要素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利用“协同效应”相关原理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试使解决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

(一)静态协同

我们将教学设计看成静态与动态的两个宏观系统,“静态”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前,将学习需要、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各子系统的提前预设的环节。

1、学习需要与学习者的“协同”

“学习需要分析”应当“协同”已有水平与期望学习者水平之间的差距。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表现出具体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重视对学生的分析。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准备状态、一般特征等情况,使得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协同”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形成对学习者较为统一的期望。

2、学习内容与学习需要走向“协同”

由于学习需要的范围、大小不同,学习内容就需要“协同”不同的层次学习需要。教师设计选择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在大多数学生接受的范围内,而且也要设计出针对个别学生起到知识补习或延伸的内容,以为每个学生在均衡知识基础上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还有就是作业的设计,要“协同”教学目标、学情、教学内容等灵活设计,具有针对性。

3、学习环境与其他各子系统的“协同”

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协同。学习环境更多的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学习环境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创建教学环境。

(二)动态协同

动态协同是指教学设计中动态的那一部分,实质上也可以认为是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外部因素的改变,对教学设计中需要协同的部分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有序的目的。

1、教学三维目标的 “协同”

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也称为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并且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根据布卢姆( B.S.Bloom )的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可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又可根据目标要求高低不同划分为若干层次。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作为全局谋划者,应当看到每一目标之间的联系,不应当将目标单独的割裂开来。因此就需要将教学目标看成一个整的系统,被划分的各子系统(三维目标)都是为整系统服务的。这个时候协同效应就将发挥它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外界”的控制,随时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

2、教学策略的“协同”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教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训练和实践法、示范模仿法、发现法等。

以上的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独特的性能、适用范围和条件,但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适用于一切范围和条件的。因此,选择教学方法应全面、综合地考虑到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和条件诸多因素,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协同”。多种教学方法的“协同”可以是并列的,即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也可以是系列的,即一种方式结束后再开始另一种。

三、余论

协同学理论强调了组织中外部作用通过其内部机制产生效用,而当外界控制参量达到一阈值时会产生协同效应,形成自组织,使系统内部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情况下自动运行即“协同导致有序”。联系到教学设计,我们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学习需要、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环境、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子系统”的协同,激励学生形成一个自身学习系统的同时,学生通过媒体、反馈信息等因素影响教师,使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同时在学员和教师身上产生“协同效应”。其作用不仅仅是在一次教学过程中展现,是在不断的反馈中走向有序,使教学的整体效应增强。更好的为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服务,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协同有序”发展。(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赫尔曼・哈肯著, 凌复华译.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1.

[2]曾健,张一方著.社会协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1.

[3]何克抗著.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第5篇:协同教学论文范文

写作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但很多大学教师和学生对英语写作训练的重视严重不足。基于此,文章首先对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进行了概述,然后对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写作协作教学的可操作性进行了探析,最后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小组内协作写作的策略,包括开展竞赛、小组讨论、伙伴协作。

关键词:

网络环境;协作学习;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由于英语写作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应该重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近些年,大学英语大纲内的要求更多的是关于对学生听说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太多关于英语写作方面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英语写作训练可有可无,教师在课堂上缺少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系统化训练,导致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不高,导致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交中无法自如地应用书面英语进行交流,因此,教师需要探究科学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方法,采用协作教学模式提升英语写作教学水平。

一、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概述

现阶段,在我国网络环境下可以营造现代化的英语写作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资源环境、组织环境和硬件环境等。组织环境指的是教师在小组教学中划分协作小组,并明确组内成员的学习任务和协作方式。教师划分小组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采用互补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协作学习效果。校园网可以为学生提供英语写作的资源环境。为了使协作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应用虚拟网络技术建立互联网站点,从而提供英语协作学习的硬件环境,这样学生即使不在学校,也能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英语写作的协作学习。协作学习的前提是科学地建立小组。通过小组内的协作学习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协作学习理论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归根到底需要有认知主义理论作为支撑。这是一种独特的学习观,这一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来探究知识,在积极交流的互动过程中充实已有知识,建立新的英语知识认知结构。此外,大学生需要摆脱传统的学习观念,打破孤立竞争的学习状态。这一过程需要教师设置丰富的教学环节,促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加强互动交流,通过相互协作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小组内,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可以更加有效地解决各种英语问题,从而顺利完成英语写作的教学任务。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写作协作教学的可操作性探析

对大量的相关资料研究分析后发现,在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协作写作练习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师必须理清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写作协作教学的可操作性,才能在开展这项教学活动时更有动力。第一,通过协作学习可以促使学生构建完整的英语知识体系。协作学习要求教师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教师需要将不同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并让其进行讨论和研究。小组内的学生可以共享信息资源,讨论英语写作初稿,在此基础上组员可以深层次地挖掘英语写作题目的内涵,并科学确定英语写作需要表达的主旨和内容。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促使学生开拓视野,增进彼此的感情。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的家庭背景不同,因此他们也会有不同的阅历和经验。采用小组内的协作学习模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课堂气氛也会更加民主、和谐。这样的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分享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究,能够巧妙找寻到英语写作的灵感和素材,并且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思想感情更加细腻,从而有效提升整篇文章的水平。第二,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认知。小组协作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够促使学生发展自己的认知。这种学习模式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写作素材。在寻找素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英语资源。协作学习的过程有助于使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学生之间经过沟通再修改文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对题目进行深层次思考,这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第三,网络环境是大学英语协作写作教学的技术保障。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协作写作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加进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利用网络环境搜集写作素材,同时整个沟通和交流过程也更加便捷。这一优势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网络环境中包含着现代科技元素可以促使学生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能够更深层次地探究英语写作题目,同时这也有助于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形成更加亲近的关系,而且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课堂效率更高。第四,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小组协作写作练习有利于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小组协作英语练习可以改变枯燥的个人写作模式,促使学生树立合作的意识。在小组内,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点评英语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学生针对文章的不足可以再次进行修改,从而使每位学生在写作练习中都能有所提升,这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进行规范,给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非常有益的。第五,在协作教学模式中,每个学生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在小组内的学生协作写作练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担任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每位学生都是协作写作练习的参与者,同时也担任着资源收集和信息共享的角色,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学生之间需要讨论修改文章。在小组内写作练习的各个环节,学生的语法,词汇应用能力都能得到锻炼。此外,学生间的讨论对学生的英语写作练习可以起到监督和促进的作用。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小组内协作写作教学的策略探析

相对于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小组内的英语协作练习更加科学有效,需要学生秉持“相互沟通,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的学习理念。教师需要探究更加科学的小组内协作写作策略。教师应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轻松掌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网络上交换信息,并且可以及时获取信息资源和在线帮助,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对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小组内协作写作教学策略具体分析如下。第一,利用竞赛的方式开展小组协作教学。在小组协作学习中,竞赛型学习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这种学习方法主要针对的是同一学习内容,但是该学习内容是由多个学习者共同学习的,教师可利用网络环境开展竞争协作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参与竞争,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学习系统设立科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给学生提供相关信息,使其有效解决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可以利用网上在线学习名单,自主选择一位英语写作竞争对手。学生和竞争对手之间可以通过协商签订竞争协议,从而使双方在各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竞争形式的小组协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和学习信心,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英语写作方面的技巧。在竞赛过程中,每位学生可以借鉴自己竞争对手的学习经验,促使其自身的写作技能得到提升。此外,每位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为了在小组内获胜,每位学生都会更加刻苦地学习,在主动意愿的支配下,学生英语写作学习效果的提升也会更加显著。第二,通过小组讨论的模式开展小组协作英语教学。通常每个协作小组的组员为3~5人。人数过多或过少都是不恰当的。人数太少会导致每个学生在小组内承担的任务繁重,如果人数过多,则很难控制小组进程,在一片混乱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下降。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协作教学,让组员利用网络自由组合。教师在课堂提出问题后,小组成员可以针对问题进行协商,从而对问题形成一致的见解。小组成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借助网络和图书馆查阅资料。小组内的学生经过讨论最终会形成一致的答案,进而写成报告。每个组员都想为自己的小组争光,因此,各小组成员也会更加齐心协力地付出努力,对英语写作技巧出谋划策,同时,每一位组员都能在小组内平等地发表意见,这样不仅可以维护每位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能增强组员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热情。此外,小组讨论的模式对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非常有益的。第三,通过伙伴协作的方式开展小组教学。组员在小组内的学习需要结成伙伴关系。小组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可以通过讨论协商解决,在协商过程中,小组组员以伙伴的关系互相借鉴写作灵感和经验,检查彼此的学习情况,在检查过程中形成相互帮助的学习模式。这种伙伴协作学习方式需要学生自己寻找合作者,并科学选择学习内容,再利用网络查询找其他学习同一内容的学生,自主选择一位学生经过协商结成学习伙伴关系。此外,计算机也能充当学习伙伴的角色。通过伙伴学习模式可以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更加顺利,同时学习环境也会更加融洽。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内感受到被支持,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英语写作任务。第四,利用角色互换的方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协作小组内都有不同的角色,并由不同的学生担任这些角色,包括学习者、统筹者和指导者等角色。每个角色职责分工明确。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互换角色。通过互换角色,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角色体验,对问题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从而促使每个学生增强责任感。

四、结语

在我国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可以利用小组协作的教学模式,从而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内发挥自己的优势,互相探讨和帮助,提升小组内每个组员的英语写作水平,实现课堂最优学习效果。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写作协作教学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小组讨论的模式、伙伴协作的方式开展协作教学。

作者:许利芹 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万梅.论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63-65.

[2]马昕颖.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果研究[J].今日科苑,2009(22):269.

[3]倪清泉.网络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3):63-68.

[4]李丽华,游洪南.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视界,2014(35):226-227.

第6篇:协同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英语专业师范生;职前培养;职后应用;协作探究式

21世纪初,深受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影响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中小学的教学方式因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英语专业高年级师范生的教学如何在教法上回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起的教法革新,即形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让教师教育的两个重要阶段一职后需要与职前培养——有机衔接,笔者的“七步骤七中心”的“协作探究式”教法可以“让学生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并参与探求新的行为方式,由此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作为主体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协调沟通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然而,基于英语专业高年级师范生要克服语言与知识双重障碍的事实,“协作探究式”与启发式、讲授式教法的综合运用才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英语专业教师职前培养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前培养——“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起点

一个国家的教育与课程改革最终都要通过教师落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最关键因素。一些致力于教师教育与学生发展研究的国际组织与机构,如国际教育局(IBE)、国际教育规划院(IIEP)和发展研究院(IDS)用调查数据表明,教师的教育素质、个人经历、受教育程度、语言知识与表达能力会明显影响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教育模式研究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命题。在广泛深入的探讨中,与教师教育专业化契合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是一种影响最大的新模式。“教师教育一体化”即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后应用和培训进行全程规划设计,建立起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衔接的,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教师教育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职前在校培养作为一个奠基阶段,无可争议地成为“职前培养与职后应用一体化”的起点和基石,因此需要格外重视,否则会舍本逐末。在探索“一体化”的途径和模式时,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建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及“职前培养与职后应用(培训)”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等宏观探讨方面,而在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程教学中,教法的改革在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应用一体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却有待于深入研究和实践。

(二)英语专业教师职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中小学传统的“注入式”被“参与式、互动式、合作式、问题式、情景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所取代,整个教学活动由“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问题讨论为中心”。

与此相悖,英语专业高年级师范生普遍使用的却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讲授法”。这种教法也有自身的优势。英语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所学的课程大多理论知识性较强、难度较大,如语言学类、文学类、中西文化类、翻译类、教师教育类等,“讲授法”在教学中容易突出重点、难点,解决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需要面对的语言与知识的双重难题。然而,“讲授法”在致力于让学生掌握英语专业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学生的师范生身份。对于师范生来讲,与英语专业知识同等重要的是由“认知结构、专业精神、教育能力三维一体”构成的“教育素质”。这种职前培养方式的偏离会导致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协调沟通能力差、自主创新能力差、教学管理能力差、教学监控能力差、教育研究能力差。这些不足降低了教师专业活动的效果,进而影响到基础教育的质量。

当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讲授法”显示出其弊端,以互动为核心的一些教学法便应运而生了。然而,这些教法也无法通过教学活动全面提升高年级师范生的各项教育能力,尤其是人际沟通、分析问题、自主创新、批判式思维的能力。面对这些教法的不足,探究式与协作式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协作探究式”教学可以在职前培养过程中从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一课堂教学人手,以“协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形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利用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协作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课堂教学环节由学生研究成果演示汇报和教师讲授、组织讨论构成,启发式、讲授式与“协作探究式”的综合运用在高年级专业课教学中显示出较大优势,也符合英语专业高年级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克服语言与知识双重障碍的事实。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英语师范生的专业素质,也可以提高其教育素质,并且在职后的教育工作中,通过对职前学习方法的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这些能力恰恰是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二、“协作探究式”教法的实施策略

“协作探究式”教法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之一,是以探究学习为主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相互协作学习为前提,以教学材料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生活实际为参照物,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来获取新知识,并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协作探究式”教学与学生个体自主探究的主要区别在于生生协作和师生协作探究是完成任务的主要形式。协作探究教学活动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协作的、反思的学习。“协作探究式”教学以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为宗旨,力图通过探究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笔者在英语专业高年级师范生“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实践中,初步构建了包括“七步骤七中心”的“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即通过七个步骤,围绕七个中心来引导学生解决一些英语文学专业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其师范技能。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步骤一 编制“学习小组”——以明确任务和角色为中心

教师学期初向全班公布教学计划,把整个学期教学的重点内容列表,每个时期或文学流派都提供三至五个代表作家和作品供学生“学习小组”选择,即制定师生双方都认同的学习“契约”(contract)。

我们处在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下的“协作探究式”学习是以计算机为媒介,依据网络的资源共享、交互学习和超文本链接等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类似于科学研究。“基于资源”的探究式学习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的支持。当面对“资源海量”时,学生会意识到解决问题需要一定的分工协作,教师因此首先要在班级内分组。英语专业的班级规模一般都较少,以30—32人居多,每个小组的人数可控制在4—5人,然后再把问题分为相应数量的子问题,小组每个成员在分工搜集信息时承担相应的子任务。这一环节要保证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有明确的任务,并扮演不同的角色,任务和角色分工由小组集体推出的主持人负责。具体的角色包括记录员、PPT制作人(1—2人)、成果展示汇报人,分别在课外小组讨论中担任记录、整理任务,材料整理、PPT制作任务和课堂成果展示汇报任务。这样的分组可以保证每个成员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自己的能力。分好的小组可以通过抽签等方式决定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及按照教学进度计划向全班课堂汇报的时间。全班的学习小组结束一轮的协作之后,再开始第二轮重新分组。学习小组成员在完成不同的任务和分工时,锻炼了自己英语专业和师范专业两方面的能力。 。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注意分组的基本原则:按优势互补的方式混合编制课题小组,比如一个小组中语言能力较好的学生与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的搭配,网络技术较好的与较差的学生搭配,研究能力较强的与较弱的学生搭配等,这样的搭配可以让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步骤二 提出问题——以激发探究兴趣为中心

“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第二个实施环节是提出问题,即让学生得到一个明确的任务,或者在某一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因此,如何把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以英美文学课为例,在学习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前,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睡与诗》、《恩底米昂》、《秋颂》这三首诗的意境,引导、启发学生产生或者直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三首诗展示的生态世界为何如此不同?并把这个问题分解为三个子问题:《睡与诗》如何描述“欢欣的自然”?《恩底米昂》如何描述“没有生机的恐怖世界”?《秋颂》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秋收图”?这样的疑问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探究这三首创作于不同时期的诗歌所反映的济慈生态观的转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步骤三 分工搜集信息——以筛选、分析资料为中心

学生明确探究任务之后,就要根据问题情境的要求分工收集相关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很多,可以查阅文献资料、浏览网络资源、咨询专家教师、与伙伴协商交流等。搜集信息的过程和质量决定着问题解决的最终效果,如果资料收集不全面或者不翔实,就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而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筛选、组织整理,把获得的资料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化认知结构。还以阐释济慈的《睡与诗》、《恩底米昂》、《秋颂》中的不同生态世界为例,在作为学习主体探析相关信息,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学生结合各自的以往经验,会对济慈的生态观产生初步的认识。

步骤四 协作整合信息——以形成假设为中心

分工收集完资料之后,主持人在课前组织课题小组研讨交流,可以是陈述、表演,也可以是参照发言材料进行的PPT汇报等,阐释形式不限。每人汇报后,组内互评、打分。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演示发言,整理好之后,连同组内的互评成绩上交教师。这种协作学习使得“伙伴们乐于协助,相互支持”,并在讨论中提出种种可解的假设。提出假设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假设可以是自己提出,也可以是合作提出。在作为学习主体探析相关信息,提出假设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注意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深入的了解,但不同的以往经验会让学生“形成各种各样的假设”,提出假设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整合已有知识的过程,又是超越已有知识、更新理解的过程。还以济慈的那三首诗歌为例,学生学习小组经过汇总材料、讨论分析,会发现济慈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三首诗分别描述了“人类在绿色世界的环抱中欢享自然”、“人类生存于死气沉沉,没有生机的恐怖世界”和“人类神往果实圆熟、温暖洋溢的和谐生态之秋”。讨论中,学生可能会认识到,诗人无论是描摹生态遭到破坏的世界的缩影,还是展示天人合一的画卷,都在暗示我们,生态系统处于人类力量的影响之下。学生进而可能形成这样的假设:人类中心论导致生态环境的失衡。假如没有形成这样的假设,教师可以在以讨论交流为中心的第六个步骤“师生评价”,即课堂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从这个视角深入探讨。

步骤五 解决问题——以选择研究方法策略为中心

学生“学习小组”形成假设后,就开始了探究式学习最关键的一步:讨论选择恰当的策略解决问题。还以济慈的三首诗为例,在“人类中心论导致生态环境的失衡”这一假设的基础上,学生很可能会利用新兴的生态批评理论,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济慈的诗歌加以整合,前后贯通,分析其诗歌的现实性和社会性。进而使济慈诗歌的生态研究在这个全球变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具有更加深远的现实意义。

“学习小组”的研讨结果经过整合,由PPT制作人形成PPT汇报材料。交给汇报人在课堂进行十分钟的演示汇报。

步骤六 师生评价——以讨论交流为中心

以讨论交流为中心的“师生评价”步骤即课堂教学,这是由“七步骤七中心”构成的“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

“学习小组”整合研讨结果形成的PPT演示文稿由汇报人先在课堂用英语进行十分钟的演示汇报,把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结果显现给同伴。然后是学习小组进行十分钟的“集体答辩”:回答来自教师和同学的提问。在“同质小组”的合作和“异质小组”的对抗中,学生学会了合作,适应了对抗与竞争,这对职后组织管理能力、人际协调沟通能力很重要。学习小组汇报之后是教师组织的知识讲授和讨论,在学生课外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把探讨进一步深入。

步骤七 反省评价——以自主分析探索过程为中心

第7篇:协同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 协作教学; 分组教学; Wiki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03-49-02

0 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新生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便将来运用在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中。但是不同的专业对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要求不同,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各自存在较大差异,这就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甚至不太愿意参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提升学生表达自我思想的能力,各高校采用了多种方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进,包括采用分级教学[1],即通过学前测验,把基础不一样的学生分为不同的等级,分基础班和高级班分别定制学习内容进行授课,或者部分学生免修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将学生大致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教学,但是使用的教材还是材,教学内容很难与学生专业或者兴趣相关,学生学习时往往会对是否学有所用而产生迷惘,影响学习效果。任务驱动的方式[2],是目前常用的教学方式,该方法对学生分组,提出多种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小组之间开展竞争,这种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但是也会经常出现某些小组成员不能沉浸到教学竞争中,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而当项目活动验收时才意识到自己也应该而且可以做得更好,但时间已经错过。所以这种方式也会因为不能反复操作,使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加入活动。

本文采用协作式教学模式,通过设计大量的讨论主题,提供在线公共平台,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完成讨论主题,在主题的存活时间内多次公布评分信息以激励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1 协作式教学模式

协作式教学[3]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媒体选择理论等科学指导下,在情境、资源、工具和支架几个方面,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服务支持。通过学生独立学习,建立小组相互协作,并在小组间形成竞争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共享的能力,兼顾了学生的个性特点,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

协作式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参与者以学生的身份对前一个学生所完成的内容进行再编辑、完善,更能激发学生之间的创作能力,想象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合作完成项目。但是在建立学习小组时很有可能会出现“搭便车”的情况[4],即小组分工时某个同学包干到底而某些同学却坐享其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基础加实用,教师必须让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协作项目,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为将来的实用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必须避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搭便车”的情况,这需要教师适当地干预和引导,并制定有效的主题策略和激励策略,公平而有差别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特点,独立学习并协作完成项目。

2 基于Wiki的协作式模式设计

Wiki作为一种协作式的超文本编辑环境,其本身面向社群协作式编辑的特点,很好地支持了教育领域中的“协作学习”、“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为实现学生与资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度交互提供了很好的操作平台[5]。学生在操作时能够针对某个主题进行编辑,也可以对其他同学所编辑的内容进行再编辑,充分地展现自我。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实验,一种方式是通过学生自我组织形成学习小组,在小组之间通过适当的竞争机制鼓励学生大量参与;另一种方式是以主题为小组,参加同一主题的学生自动形成一个小组,通过学生的评价进行激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如图1所示,由教师依据课程内容和学习的专业背景,设计供讨论的项目主题,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并参与讨论;周期性的统计学生对每个主题的参与次数、编辑次数和点评次数,同时罗列出每一个项目的得分情况,其得分是以其他学生对该项目描述“赞”或“踩”来计分。教师将统计分析表作为激励信息定期公布,以激励学生更多地参与项目讨论和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最终完成全部项目的讨论。

[时间到][形成][教师设计][选择][完成][项目主题][专业背景

课程内容][教师激励][学生组成][学生分组

个人] [参与主体] [统计分析][激励机制]

图1 协作式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

由于Wiki作为一种开放的文本编辑平台很难以清晰的结构去构建意义,这对学生和读者的理解和构建知识体系造成困惑。因此需要项目的设计者对项目的主题结构描述清楚,规范清晰其体系结构,要求学生遵循编辑和评价规范。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对于每一个项目都要明确项目的存活期,由小组的组长定制项目的目录,在对比实验中由教师完成目录的定制。

2.1 主题策略的定制

协作式教学的设计是对现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补充,因此需要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够用、实用为原则设定教学主题[6]。现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基本原理,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以及信息化处理的综合应用等。针对上述三部分内容设计适当主题,要求与学生的专业相关,而且要能够为新生所驾驭,不能挫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便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协作学习。

例如针对生命科学院的学生可以设定的主题为:①生物数码显微镜词条的描述;②如何利用Word2010编辑科技论文;③使用PPT2010利用多种媒体方式描述制作植物标本的方法;④百度云的功能和使用等。针对音乐学院的学生可以设定的主题为:①讨论音乐文件格式和音质的关系;②乐谱的编辑;③如何在你的ppt中添加音乐;④介绍音乐的播放软件等。

2.2 激励策略的定制

为了避免小组内部同学的“搭便车”、“不作为”的情况,需要定制合理的激励机制,配合适当的教师干预和引导,将会更有利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协作学习的方式,在分组时将小组的人数设定为不超过4人,指定小组长然后由小组长对任务分工协调,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编辑,小组内的成员可以随时编辑修订已有的编辑内容,其他人员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分。每隔一周动态修订评分记录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所参与的项目。所有项目的生存期为5周。

对于以个体为单位参与项目编写的协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对每次参与编辑和评价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记录,也可以以教师身份共同参与编辑讨论和分析,同样周期性的设立点评榜,鼓励得分最高的三个项目以激励学生大量参与。其主要目标是鼓励所有的同学都能积极参加项目讨论,表达自我,共同提高学习的效果。

3 实验及效果

实验测试30人左右,两个生命科学院的一年级新生,共涉及15个讨论的主题项目供学生选择参与。分三个内容进行统计,包括学生对主题内容的参与度,学习的效果,是否接受协作性教学方式。

⑴ 学生对主题的参与度:这是协作式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期望所有的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充分思考,共同学习。如表1所示,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对所有项目的查看次数只有人均13次,编辑和点评的次数也少于以个体为单位的协作模式。

表1 学生参与主题的情况

[\&查看次数/人\&编辑次数/人\&点评次数/人\&以小组为单位\&13\&4\&12\&以个体为单位\&26\&6\&22\&]

⑵ 学习的效果评价:给全部学生所有项目最终编辑后的文档进行打分评价,以小组为单位的协作模式共参与8个项目,以个体为单位的协作模式共参与11个项目,其中共同参与的7个项目中4个项目的编辑情况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得分高于以个体为单位的协作模式。

⑶ 是否接受协作式教学的方式:62人参与调查,其中非常喜欢的占13%,满意这种教学方式的占29%,基本满意的占32%,不喜欢这种方式的占26%。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可这种教学方式。

4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必修课,通过协作式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眼高手低,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相互协作和表达自我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机的操作能力,真正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文通过设计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多个主题项目,并利用多种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Wiki的平台上相互协作,同时展现自我。调查显示,这种教学方式得到了74%同学的认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艳杰,刘道文.“计算机应用基础”分级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

业,2010.33:98

[2] 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234:57

[3] 衷克定,郑彬彬.基于WIKI的协作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J].开发

教育研究,2011.17(9):73

[4] 李京杰,马德俊.博弈论与协作学习的组内合作及组间竞争问题探讨[J].

电化教育研究,2010.2:18

[5] 黄菁,杨帆.Wiki知识共享与企业Wiki理论初探[J].图书与情报,

2009.1:55

第8篇:协同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和提升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主要载体。中央颁发的有关思政课相关文件均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了整体部署和要求,而且近年来,各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效。尽管如此,目前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一些中医院校与综合性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上存在同质化的现象,部分中医院校存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特色不明显甚至特色尚未形成的情况。因此,中医院校亟需在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规律的前提下,构建突出自身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一、搭建多元实践平台

实践平台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中医院校须结合自身特色,打造多元实践育人平台,使学生及时将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之中,疏解学生对现实社会的一些困惑与迷茫,提升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一)课堂实践平台。课堂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平台之一,既无安全隐忧,又可全员参与,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利用好课堂实践教学平台,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课可以通过对《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经典文献的研读,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及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通过对中医四诊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思主义哲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课通过观看《百年中国》《辉煌中国》等历史记录片,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和人民“四个选择”正确性的理解,使其更加坚定“四个自信”。结合近代中国“中医存废之争”,理解近代中国出路的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课可借助一些医患关系等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及时回应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并引导学生在思索之中探求真理,进而提高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可以通过学生讲思政课的模式展开,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识更深刻,从而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并为之而奋斗。当然,上述几种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门思政课之中,而且可以相互采用。课堂实践教学的形式也不只局限于以上几种,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演讲比赛、情景剧等形式展开。(二)校园实践平台。校园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这一窗口展开。中医院校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展现大学文化,如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缤纷多彩的学术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活动等。思政课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作用,用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将五彩缤纷的校园文化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不同校园文化活动之间的联动并相互影响,最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之能将抽象的基本理论和价值观念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在参与系列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精神洗礼。当然,要想取得理想的实践教育效果,思政课教师需要在前期进行周密设计与安排,并与各部门之间进行沟通协调,以保障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并形成独具特色、内涵深刻的校园文化品牌。(三)社会实践平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社会大课堂”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意义重大,必须利用好高校所在地的资源,搭建好社会实践平台。组织大学生到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使学生深刻了解党史、国史并领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英勇奋斗史和艰苦探索史,培育并深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组织大学生到社区、街道、村社等地进行义务诊疗、医学科普、中医药文化宣传、公益劳动、环境保护等志愿者服务,使学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的优秀品质;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义务支教、西部服务计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等活动,使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并“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四)网络实践平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与网络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实践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可能性。思政课实践教学可在微信、微博和QQ等互动平台上设置专属账号,或在网络上开通实践教学网站,使仅局限于线下的实践教学突破时空限制,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实践教学、实践任务,学生亦可随时随地上传实践素材,并针对社会热点展开讨论,学生还可将自己的实践作品投放到平台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性,又可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构筑协同实践机制

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高校育人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欲使其真正落到实处,并非思政课教师或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己之力就可办到的,它需要方方面面力量之间相互配合、协作推进。(一)课程之间的协同。一是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协同。为推进和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央和相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强调高等学校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所有思政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并通过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实现实践育人。理论教学固然相当重要,但是单纯的理论教学缺乏社会实践的生动性与真实性,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并学以致用,达到知行和一,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中国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和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因此,理论课必须与实践课相协同。二是思政课实践与专业课实践相协同。指出“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中医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学人才的摇篮,责任重大,为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但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专业课程的全过程之中,还要加强思政课实践与专业课实践之间的协同。陕西中医药大学制定了《陕西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指导意见》系列文件,使“课程思政”贯穿于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同时加强思政课与专业之间的协同性。思政课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性,专业课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时需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注重价值导向,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上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同向同行,达成协同育人之目标。(二)部门之间的协同。思政课实践教学实际上是将学生所学理论转化为其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也就是提升学生思想素质的过程。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真正落地、落实还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一是校内各部门之间相协同。学校教务处、人事处、马克思主义学院通力合作,针对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方面的短板制定实践教学培训体系,尤其是中医药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结合的着力点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深化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并将实践教学成效与思政课教师评优评先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宣传部、团委、学生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需要密切沟通与配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经常举办许多学生活动,如暑期“三下乡”活动、社团活动、科普宣传、志愿服务等,而这些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和某些重合性,因此,要“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同时为避免学生重复活动,防止他们为完成任务而出现实践走过场的情况,这几个部门之间应当协同配合,制定实践教学考评体系,以提高其实践活动与实践教学的效果。二是学校、家庭、社会相协同。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广阔的校外实践空间,因此,除需要校内各部门间的协同外,还需要学校与家庭和社会企业事业单位相协同,为实践教学提供宽松的实践环境。然而,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3]。学校应当加强与家庭及社会各单位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社会也应尽全力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实践基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真切地感知社会、深入地了解社会,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使高校不断为社会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素质过强、家国情怀深厚的优秀人才。

三、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同于单纯的理论教学,具有环节较多、程序繁琐、形式多样、内容复杂等特点。而思政课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总设计师”,担负着整个实践教学的教学设计、实践教学过程的沟通、组织及指导、实践教学后期的考评与总结等工作,因此,为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顺利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及达到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实践能力。但当前思政课教师大多存在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教学能力薄弱的现象,所以,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势在必行。(一)加强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实践教学专题培训是非常必要的。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组织思政课教师在国内考察调研,在深入了解党和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组织思政课骨干教师赴国外调研,拓宽国际视野,在比较分析中坚定‘四个自信’。完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三级培训体系”[3]。强调思政课教师在广泛的实践中坚定信仰,注重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而目前思政课教师培训多以理论为主,为满足教师的实践需要,从供给侧入手,加强对教师实践教学相关专题培训无疑相当重要。国家、省区及学校要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培训,通过实践教学培训,深化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使之能真正地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从而达成实践育人之目标。实践教学培训可以采用“云”工具,如雨课堂、智慧树、蓝墨云等,有助于加强研修教师与培训专家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解决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些困惑,使培训更有针对性、更好地达到培训目标。(二)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广阔的实践锻炼机会。“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发挥其功用。为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高校需要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思政课教师可到校内外相关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参加边远地区支持活动、参与地方扶贫工作、组织思政课教师赴国内外考察调研、加入公益活动及志愿服务队伍等。使广大思政课教师从实践中汲取养分,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在实践中磨砺意志、坚定理想信念,并将实践之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的能力。当然,要想使广大思政课教师能够切实地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高校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还是十分必要的,如通过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将实践锻炼与业绩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挂钩,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获得感,以此激励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个人实践教学能力。(三)思政课教师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思政课教学是一门艺术,思政课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递价值、传播真理,同时还要担负着塑造灵魂、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十八般武艺”。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有扎实渊博的知识储备。思政课教师仅仅依靠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无法完成重任的,必须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储备,并不断充实提升自己,处处学、时时学,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关注现实,把握最新的理论成果,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及鲜活的真实案例针对学生关心的时事热点问题和思想困惑及时答疑解惑。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思政课实践教学走出“思政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需要教师有序地组织好学生,控制好教学环境,维护好教学秩序,处理好突发事件,做好方方面面的协调沟通工作,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再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媒体技术。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括记录片、情景剧、微电影、微视频等,这就涉及到剧本和拍摄器材的准备,制作过程中的布景、取景、拍摄,制作后期的视频剪辑、配音、配字幕等工作,这一系列过程都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如果思政课教师媒体技术相当匮乏,就无法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媒体技术。最后,思政课教师还需要储备一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思政课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中医院校专业的特殊性,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之中,同时指导学生从人文视角调研考察专业实践与校园医学活动实践,提升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兴趣,使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之目标。

总而言之,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中医院校在推进此项工作时,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充分发挥中医文化优势,搭建多元实践平台,构筑实践协同机制,努力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以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4).

[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第9篇:协同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Moodle平台;协作学习;过程设计;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41-03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宽带网络校校通”在许多学校已经实现。这为学校使用Moodle平台进行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Moodle平台上有非常丰富的功能,如论坛、投票、测验、Wiki、互动评价等。这就意味着使用者需要灵活地运用这些功能,充分利用Moodle平台的特点,进行高效的教学,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一个资源管理系统。

一、Moodle平台

1.Moodle平台概述及其特点

Moodle(Modular Object 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是由澳大利亚Martin Dougiamas博士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CMS)。

Moodle是一个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支持教师和学生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学习管理系统”(LMS)。它的主要特点有:①理念先进,功能强大;②相容性高,技术门槛低,易于操作;③具有开源性和免费性。

2. Moodle平台功能模块

Moodle平台上的系统管理大致分为网站管理、课程管理、学习管理三个方面。[1]课程管理是相对来说比较丰富的一个模块。它具有强大的课程开发功能,如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各类教学测验设计等。其课程活动功能几乎囊括了教学活动需要的大部分功能,如论坛、测验、资源、投票、问卷调查、作业、聊天室、Blog、Wiki、Webqeust等。

二、基于Moodle平台的协作学习

1.协作学习概述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也称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初兴于美国,随着人们对教学和学习内涵的不断深入理解而备受关注。北京师范大学的黄荣怀教授将协作学习定义为:“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2]。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

2.协作学习策略及其在Moodle平台上对应的功能模块

一般来说,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等。这些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都能在Moodle平台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模块。课堂讨论对应的模块有聊天室、论坛模块等;角色扮演有对应的角色管理板块;竞争有积极用户、消极用户板块;协同有维基(Wiki)、讲故事(Storytelling)模块;伙伴有组选择模块等等。

3.基于Moodle平台的协作学习过程设计

在基于moodle平台的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对教学的准备、设计、活动实施以及评价。教学准备包括在 Moodle 平台上和设计课程,导入相关的学习素材,编制教学课件等;教学设计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活动和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确定评价准则等;教学实施包括结合 Moodle 平台提供的学习模块,完成各项学习活动等。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前准备、小组学习和学习评价。学前准备包括在Moodle平台上注册个人信息、登录 Moodle 平台选择课程、浏览学习计划、教学大纲、课程的介绍和通告,并根据教师的学习计划阅读学习资料、下载和观看教学课件、相关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等;小组学习包括在 Moodle 平台下根据教师的学习计划阅读学习资料、开展协作学习活动等等;学习评价包括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点评总结及学生对学习的经验与总结。

如图1所示,在教师完成对教学的准备和设计,学生完成学前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基于Moodle平台的协作学习。第一步,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要通过平时对学生的观察,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指导分组。第二步,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协作学习活动。协作学习活动可以采取辩论、竞争等模式,主要是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来确定相应的协作学习模式。在进行协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需要进行一定的指导和调整等。第三步,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组织、指导学生以一定的方式展示各组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相应的点评。第四步,进行学习评价。每组的成员派出代表分享本组的学习经验,然后教师再就整个协作学习进行评价总结,反馈给学生。

4.基于Moodle平台协作学习实践

第一步,学前准备。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Unit1为例,学生以学生的身份登录课程,选择自己要学习的课程《Unit1 Fighting with the Forces of Nature》,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及已经上传的课程资源进行课前预习。

第二步,小组学习。通过组选择模块建立起学习伙伴,学习者可以自愿选择不同的学习伙伴组成学习小组参与学习活动。每个小组建立起属于本组的讨论区。让各小组成员在各自的讨论区内以及规定的时间内讨论并总结出文章的主旨,并对文章进行分段,概括出每段的大意,并把自己不懂的或者认为重要的地方提出来进行小组学习。

第三步,成果展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每一个学习小组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向其他学习小组和老师展示出来,并加以分析,最后由老师对每组的观点进行总结和评价反馈给各个小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透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第四步,随堂测试。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随堂测试,题目围绕本单元的核心词汇或词组的具体用法、重点句型及文章的核心内容设定,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五步,专题讨论。主要是与本单元所学内容相关的综合性语言操练,以辩论的形式开展。以《Unit1 Fighting with the Forces of Nature》为例,现有:A.Man can conquer nature B.The forces of nature are irresistible两种不同的观点,说说你支持哪种观点,并陈述理由。这可以运用Moodle平台上的聊天室功能模块来组织学习者展开辩论,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也可以通过论坛模块来组织相互评论以辨析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六步,协同创作。根据本单元所学内容,让学生在Wiki活动模块进行协同创作。以《Unit1 Fighting with the Forces of Nature》为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所学词汇、词组围绕“Can man triumph over nature”进行写作,共同修改。协同创作的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同时也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第七步,互动评价。在互动评价里,每个学生都有两项任务:递交作业和评价作业。学生提交自己的作业后,由同伴和老师打分并给出反馈意见。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在纸质作业、网络作业、回答问题、发帖次数、小组合作、测试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二次评价。协作学习中,主要评价的是学生,所以重点围绕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学习方法的运用和学习的态度等几个方面考虑。

5.实践数据

根据协作学习过程设计,笔者组织了部分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并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6.实践效果及分析

从图2得出的实践数据可以看出,在基于Moodle平台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充分利用Moodle平台上的功能进行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在协作学习部分,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功能模块(如:论坛模块、测验模块、作业模块、聊天室模块等)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由图3,我们可以得出,大多数学生在使用了Moodle平台进行自主及协作学习之后,都比较满意,赞同在Moodle平台上进行自主及协作学习。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通过基于该平台的学习后,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对Moodle平台也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和认识,可以体会到Moodle平台的优势,有效地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

通过本次实践,笔者通过访问使用过Moodle平台进行学习的人及通过调查进行总结,发现基于Moodle平台的协作学习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意识:在Moodle平台上进行学习,学习者需要各自及时登录学习平台,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参与课程学习并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还锻炼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2)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在Moodle平台上有很多交流互动的模块,不同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块就同一问题进行交流互动,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经验,相互获得不同的观点与思想。

(3)教学手段灵活及评价方式多样:Moodle平台上有丰富的功能模块,因此教学手段比传统教学手段要丰富得多,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习目标运用不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和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除此之外,Moodle上可以进行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学生可以根据同学及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三、总结

Moodle平台的设计是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具有较全面的教育功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因此在Moodle平台上开展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有着很大的优势。但Moodle平台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要想真正的提高学习,还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我们要知道,学生在Moodle平台上进行学习的前提是教师在Moodle平台上对课程进行了设计,学生学习是在教师设计的课程里进行学习,因此,教师要对网络的导航系统进行精心设计。其次,由于基于Moodle平台的学习是网络学习,学生很容易出现“网络迷航”现象,这就要求学生需要有较强的自我导向,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能力,这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内在因素。

参考文献:

[1]林军来.基于Moodle平台的学习构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2]张亚琳.基于Moodle平台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